时间:2023-08-29 16:41: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责任审计课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年度审计工作重点和着力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着力推动审计工作转型、着力推进全市审计工作共同发展等基本要求,坚持从审计创新转型和提高审计能力需要出发,整合教育培训资源,拓宽教育培训方式,全面提升审计干部职业胜任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推动我市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不断提升,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提供有力支持。
二、培训内容及安排
__年,安排领导能力培训、知识技能补充和更新培训、审计业务培训、境外培训、初任和任职培训共5大类21项培训。分别通过技能强化、网络培训、案例教学、专题讲座、技能比武和理论研讨等方式进行。
(一)领导能力培训。
1.厅局级正职领导干部研究班。7月,市局局长参加审计署组织的为期5天的“省级审计机关厅(局)级正职领导干部研究班”。围绕专题内容进行研讨,促进厅(局)级正职领导干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运用科学审计理念指导审计工作实践,积极有效地履行审计职责,推动审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善国家治理中更好地发挥“免疫系统”功能。(责任单位:人事教育处)
2.司局级干部专题研究班。5月,选派市局局级干部参加审计署组织的为期5天的“司(厅、局)级干部专题研究班”。围绕党的十精神、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关政策法规与改革进展等内容进行研讨,并进行工作交流,促进司(厅、局)级干部运用科学审计理念指导审计工作实践,推动相关工作发展。(责任单位:人事教育处)
3.正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5月,选派市局有关处室处长参加审计署组织的为期5天的“省级审计机关正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党的十精神学习、科学审计理念、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审计项目管理、审计技术方法、创新思维,以及工作经验交流等,促进省级审计机关正处级领导干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把握审计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提高审计管理能力。(责任单位:人事教育处)
4.地县级审计局长培训班。5至8月,分4期组织我市未参加审计署统一培训的区、县审计局长(含主持工作的副局长),参加审计署举办的“地县级审计局长培训班”,每期10天。培训内容分为宏观思维、领导能力和审计业务最新发展3个教学单元,主要包括科学审计理念、审计工作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审计领导能力建设、地县级审计机关主要审计业务发展情况和优秀项目展示,以及工作经验交流等,促进地县级审计局长进一步学习领会党的十精神,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提高领导审计工作的能力,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责任单位:人事教育处、各区县审计局)
5.各级党校政治理论培训。根据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和市级机关工委年度安排,选派市局机关局、处级干部,党支部书记和青年干部参加各级党校集中调训和专项培训,充实政治理论、管理理论、党建理论以及新知识、新方法,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能力。(责任单位:人事教育处、机关党办)
(二)技能补充和知识更新培训。
6.市局机关全员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为8月和*月。培训内容主要有联网审计技术方法与管理制度、审计法规规章、审计经验交流、审计案例分析、廉政专题教育、保密宣传教育等。通过培训,使审计人员达到提高计算机审计能力,熟悉运用联网审计技术方法,充实和积累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责任单位:人事教育处、联网审计处筹备组、信息化处、法规处、驻局纪检监察室、办公室和相关处室)
7.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根据审计 署计算机考试安排,2月、3月和8月分三期进行。第一期选派2名计算机审计骨干参加审计署为期1个半月的培训,培养计算机审计培训师资力量;第二、三期分别为期5个半月,由市局组织市局机关和区县审计局60名左右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并参加审计署计算机中级考试。培训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网络应用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程序设计基础及应用、会计信息系统、ERP基础与审计、审计数据采集与分析等。通过培训,拓宽计算机专业知识,强化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技术方法,提高运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果,为全市开展联网实时审计工作培养业务骨干。(责任单位:信息化处、人事教育处、各区县审计局)
8.公务员必备知识培训。全年,按照市人力社保局、市公务员局要求,对全体公务员进行职业道德建设和依法行政必备知识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公务员事业心、责任感,树立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践行职业道德,促进公务员依法行政、依规办事的自觉性,严格履行审计职能和岗位职责,形成良好的机关作风和审计形象。(责任单位:人事教育处)
9.中高级审计师研究能力培训班。全市审计机关取得中高级审计师和相应资格人员自愿报名参加。学员先行自学审计署在审计管理系统网上培训平台提供的相关课件,按照选题指导确定选题并撰写研究论文,年底提交研究论文。在市局评选基础上,推荐优秀论文参加审计署评选。通过专题研究,加强中高级审计师的后续教育,引导和推动我市审计机关、审计人员不断学习、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的自觉性,不断提高理论研究、实践归纳和科学总结能力,促进审计理论研究探索。(责任单位:人事教育处、科培中心、信息化处、各区县审计局)
10.审计案例培训班。按照审计署安排,选派市局机关有关人员参加“案例教学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案例教学理论与实践、审计案例教学演练、审计案例编写等。借鉴国内外案例教学实践经验,研讨如何编写审计案例、实施案例教学;编写一批高质量的契合培训需求的审计案例,培养一支能够掌握和应用审计案例教学的师资队伍。(责任单位:人事教育处、信息化处)
11.建设项目审计培训班。按照审计署要求,选派市局机关或区县审计局从事审计工作3年以上、非工程类专业背景的审计人员,参加“建设项目审计培训班”。通过培训,促进非工程类专业背景审计人员基本掌握工程识图和造价及工程建设管理等专业知识与实务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从事建设项目审计工作的专业能力。(责任单位:人事教育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处)
(三)审计业务培训。
12.审计专题研究。根据审计署安排,市局机关选派部分处级业务骨干,参加审计署组织的“审计计划立项研究专题研讨班”,“审计法规和审理工作专题研讨班”,“深化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和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领域审计专题研讨班”,“金融审计创新专题研讨班”,“社会保障政策执行效果评价数据分析模型专题研讨班”、“外资审计发展规划暨深化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等6个专题研讨班。(责任单位:综合处、法规处、金融与外资运用审计处、财政审计处、社会保障审计处、人事教育处)
13.审计专业培训。根据审计署要求,市局机关、区县审计局选派部分业务骨干参加审计署组织的“财务会计培训班”和“造价工程师培训班”。(责任单位:区县审计局、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处、人事教育处)
14.管理培训。根据审计署要求,市局机关选派对口部门专业人员,分别参加审计署组织的“审计机关廉政建设研讨班”,“审计机关人力资源管理培训班”,“审计计划工作培训班”,“审计统计工作培训班”,“审计干部培训管理研讨班”和“全国审计科研所长研讨班”等6项培训。(责任单位:驻局纪检监察室、人事教育处、综合处、办公室、科培中心)
15.审计项目培训。根据审计署要求,选派市局机关相关部门人员,参加“经济责任审计指南及两办《规定》实施细则培训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讲解经济责任审计指南及两办《规定》实施细则等。进一步掌握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规律,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认识,规范使用经济责任审计指南指导审计实践,加深对两办《规定》实施细则条款的理解,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责任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处、人事教育处)
16.岗位练兵。5月至9月,组织全市审计干部开展以审计法、审计准则和审计案例为主要内容的岗位练兵活动。通过岗位练兵,推动全市审计人员学习掌握审计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强化审计能力和技术方法,提高业务素质,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责任单位:科培中心、法规处、信息化处、人事教育处)
17. 中高级审计师技术资格考试培训。7月至9月,利用业余时间,组织进行中高级审计师技术资格考试辅导,主要以全市报名参加__年中高级审计师考试人员以及拟准备参加考试人员为辅导对象。拟通过辅导,帮助参加人员梳理考试内容,突出重点,夯实参加考试基础,扩大审计宣传和影响,促进全市审计人员队伍建设。(责任单位:科培中心、人事教育处)
(四)境外培训。
18. 香港政府绩效预算管理和评审高级研讨班。*月份,选派市局机关审计业务骨干赴香港,进行18天培训。培训对象为市局机关部分处级干部和业务骨干以及岗位练兵优秀人员。重点是充分了解香特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绩效审计工作的特点,学习和借鉴香港先进的 公共财政、金融和绩效审计的新方法、新技术,开阔眼界、拓宽思路,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提高我市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责任单位:人事教育处)
19.参加市委组织的境外培训项目。根据市委组织部2013年重点培训项目安排,选派市局机关局、处级以上部分领导干部,参加市委组织部举办的相关境外短期专业培训。(责任单位:人事教育处)
(五)初任和任职培训。
20.新任处级干部任职培训。按照市委组织部、市人力社保局、市公务员局要求,选派市局机关新任职处级领导参加行政学院处级领导干部任职培训。除此之外,局机关对其他新任职的处级干部进行任职培训。培训重点围绕领导理念与职责、领导方法与技能、领导职责与能力要求等内容进行培训,促进新任处级干部转变角色,明确应履行的职责和应具备的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自身修养,掌握领导方法与艺术,提升领导能力。(责任单位:人事教育处)
21.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和入局培训。按照市人力社保局、市公务员局要求,安排局机关2013年新招录的公务员参加行政学院的初任培训,使新招录公务员熟悉掌握国家公务员制度和相关知识,树立正确的公务员职业道德;通过入局培训初步了解审计概况,尽快熟悉工作岗位需求和审计职业特点,了解机关工作程序、规范和纪律要求,顺利完成角色转换,促其树立正确的国家审计人员意识,增强投身审计事业的责任感和荣誉感,适应岗位要求。(责任单位:人事教育处)
三、培训要求
关键词 工会工作 教师 教学基本功 比赛
与时俱进,求实创新,是做好高校工会工作的根本保证。多年来,我们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把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引入课堂教学,坚持不懈地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发挥工会组织优势,主动争取党政领导的支持和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使这项活动在我校已经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和齐抓共管的局面。成为学校加强师资培养,促进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交流和普及,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不断提高认识,完善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了一套激励机制。首先,学校专门发出文件,把参加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获得一等奖,作为评聘教学名师的必备条件之一。其次,这项活动虽然工会组织,但由学校发文通报表彰奖励,并通过校园网、校刊、橱窗等形式,认真做好宣传工作。三是教师晋升职称时,都把参加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获得的名次作为重要依据之一,名次越高,获得的分值越高。四是加大奖励力度,获得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选手的奖金是校级先进个人奖励的三倍。有了这些激励措施,极大地吸引了广大中青年教师的参与热情,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
二、做好思想动员,精心组织实施
我们坚持把组织好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作为工会参与学校中心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全力以赴,精心设计,严密组织,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传统做法。
抓住重点,搞活基层。我们把比赛划分为各学院(系)的选拔赛和校决赛两个阶段,而坚持把重点放在第一阶段。校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领导小组要求各单位主管领导要亲自挂帅,组织好评审班子,深入搞好动员,认真组织好本单位的选拔赛,加强选手的推荐工作,切实将群众公认的、教学功底强,经过预赛选的优秀选手参加校级比赛,同时还要求各单位的预赛,校领导小组都派人参加。由于措施得力,广大中青年教师参与比赛的热情高涨,踊跃报名参加。他们撰写教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难点,按照评分标准规范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以求在比赛中发挥最佳效果。在各学院(系)的选拔赛中,有的单位还组织评委对参加比赛的教师逐个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过细工作,公平公正。做好比赛的公平公正是搞好比赛的关键。因此,我们制定了周密详细的比赛办法和评分标准。尤其重视评委的选拔和培训,会同人事部门,在全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学人员中,认真挑选思想业务素质高,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作风正派的同志担任评委,并在赛前专门召开评委会,讨论研究评分原则,认真修改完善评分标准。对讲课教案与准备、教学方法与授课内容、教学手段等各个环节逐一讨论,细化核分内容,使评委在打分上更趋合理、一致。
为了扩大教学基本功比赛活动的效果和影响,比赛结束后,我们还组织了别开生面的获奖选手教学现场观摩会。请三位获得小组一等奖的选手做了精彩的教学技艺和方法的示范演示,要求学校中青年教师全部到场,同时请学校和相关部门领导、比赛领导小组成员和全体评委出席,做好比赛总结。真正对提高青年教师授课技艺和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地推动和促进作用。
三、树立创新意识,坚持常抓常新
教学基本功比赛和做其它事情一样,如果拘泥于一成不变的模式,久而久之,就会平淡无味,失去吸引力。我们举办的教学基本功比赛一次比一次影响大,效果好,根本原因是坚持创新精神,善于总结,不断探讨新的思路,尝试新的形式,讲求最佳效果。
与时俱进,更新授课手段和评分标准。上世纪90年代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我们把板书工整列为评分内容之一。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已成为现代教学形式的主流。因此,每次比赛前,我们都会同教务部门对评分标准进行修改和完善,加大教学创新分值比重,倡导创新精神,鼓励将本学科领域新技术、新成果、新动态融进授课中。在2013年的教学基本功比赛中,除体育课外,20名参赛教师的多媒体教学,都能准确反映本课程的授课内容,信息量大,形式生动,动画和声像效果普遍提高,是历次比赛最好的一次。在计分办法上也进行了改进,改变了过去只有评委评分的办法,将学生对参赛教师在比赛学期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计入总分,规定评委评分和学生评分按4:1的比例计算参赛教师的总成绩。
教学目标是审计课程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指导人才培养的重点和方向。根据市场需求导向和提高大学生素质能力为出发点,一个合格人才的素质能力由知识、技能、经验组成,缺一不可。传统的审计教学目标只注重学生的知识培养,忽略了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实践经验培养。在当今IT环境下,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应用与普及,要求高等教育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将信息化技术技能与理论知识充分结合,并应注重学生实际工作经验能力的培养。按照教育部“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根据审计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交叉学科需要融合的特性,从当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及审计行业的人才需求出发,将教学目标合理定位为:以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创新的实践技能、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宗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一)建立扎实的理论知识 审计信息化是集会计学、审计学、计算机审计软件、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于一体的交叉性、综合性、实用型学科。在知识培养上,要让学生扎实掌握审计学、会计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创新的实践技能 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匹配、课内实验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不间断地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计算机审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审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技能、系统开发与二次开发技能。同时,要创新学生思维方式、开拓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跟踪和研究学科热点及前沿问题,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三)培养丰富的实践经验 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目前高校教育中的一块短板,而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光在校园里“闭门造车”是不行的。高等教育要以卓越文科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通过课程实习、假期实习、毕业实习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工作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大学生的经验要求,使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能够尽快进入工作状态,避免企业的二次培训和学习。
二、重构教学体系
围绕教学目标,按照教育部卓越文科人才培养要求,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原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发展为背景,以核心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审计项目分析、审计信息系统设计和审计实践应用能力,注重知识理论,强化技能培训,突出实践经验,构建IT环境下审计信息化教学体系。包括知识教学体系、技能训练体系、经验培养体系。
(一)知识教学体系 传统的审计知识教学是基于手工环境下的审计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掌握,要求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手段在当今信息化环境下存在很大的局限。在IT环境下,由于被审计对象采用不同的会计系统软件,信息化程度不同,数据库、数据存储格式也不同,并且审计人员的审计系统软件也有许多种,审计数据的采集、转换,数据分析、疑点查找都是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综合系统的技术手段和技能来进行处理。因此,审计信息化教学的内容应在传统的单纯以审计理论教学为主体的内容上,加入相应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行为科学系统论、计算机财务管理、Excel在计算机审计中的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电子商务、数理统计等内容,并根据审计学、会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专业特色,进行针对性、差异化的教学,从而使学生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审计工作和审计人才所需信息系统审计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培养既懂审计又懂信息技术且能把二者更好地融合的21世纪复合型专业审计人才。
一是要整合课程结构,形成特色的应用型审计信息化知识体系。在课程结构设置过程中要遵循由通识到专业、由基础到前沿的原则。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将人文基础知识课程和审计专业知识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并要在原来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整合新的教学课程,更新充实新的会计、审计和信息技术前沿知识,注重审计软件的应用和审计信息系统的开发,以适应现代审计技术的需要。整合后的课程包括通识教育模块课程、学科基础模块课程、专业知识模块课程和前沿知识模块课程四大板块。通识教育模块主要涉及高等教育人文学科的基础课程,包括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文化基础、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税法、企业管理等;学科基础模块涉及审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会计学基础、审计学基础、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审计软件技术基础、应用分析软件、高新技术与信息化发展等;专业知识模块包括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高级审计学、独立审计、内部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准则、审计法、审计软件应用、Excel在审计中的应用、审计信息系统等;前沿知识模块包括网络审计、电子商务审计、XBRL和其他前沿知识。通过课程整合,形成系统的审计信息化理论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审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
二是要更新课程内容,突出信息化应用能力。在信息化条件下,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审计软件有各种商业化审计软件和审计署开发的AO审计管理系统,审计内容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领域拓展。高校审计信息化教学内容要实现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既要满足当前需求,又要有前瞻性,既要教授当前应用普遍的基于SQL数据库的审计信息化技术方法,又要传授如基于“云计算”、航拍技术、数据挖潜技术等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不遗余力地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的新方法、新思路,做到与时俱进。在教材的选取上要考虑知识的新颖性、创新性,也可以根据本校实际实践自编特色教材,也可以引进原版外文教材,实行双语教学。实验内容要突出应用性,减小验证性实验,大力增强来源于业务实际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减少单门课程的实训和设计,增加课程组模块的综合实训或设计,促使学生将点状的知识逐渐形成网状的知识领域或知识模块,培养学生对对象进行系统分析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技能训练体系 实践职业技能是把实际操作技能作为一种素质来培养,按适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的。主要包括知识和技能程度、专精度和熟练程度等几个方面内容。旨在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和熟练运用程度,着力提高审计实践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是实验。主要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包括学科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技能实验和综合实验。学科基础实验包括基础会计实务训练、财务会计实务训练、财务软件应用训练等,在手工环境和会计软件环境下对企业会计凭证填制、审核、记账、报表编制进行训练,为审计提供审计对象;专业基础实验包括独立审计实务训练、经济效益审计实务训练、内部审计实务训练,对审计业务的实施与开展设计审计流程,选取合理的审计方法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符合性审计和循环经济业务的实质性审计;专业技能实验包括审计信息化系统分析与设计实验、审计软件的应用训练,电子商务审计训练、网络审计训练等,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和网络环境下的经济业务进行审计;综合实验以企业一个完整的会计期间正常生产经营发生的业务为实验资料进行综合审计业务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独立开展项目审计的能力。
二是实训。实训是对学生包括单项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进行的训练,也包括职业岗位实践训练,主要在实训基地进行。通过各种实训,使学生能够掌握从事审计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技术应用能力,包括审计软件实际操作能力、审计信息系统维护能力、审计项目处理应变能力,也包括领会指令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应用计算能力和其他相关能力。
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训练,加强了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有助于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
(三)经验培养体系 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是目前高等教育的一块短板。没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在就业时大大降低了竞争能力。如何保证大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工作经验,走入社会可以直接上岗,没有明显的过渡期,满足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要,实践经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素质能力提升。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兼任学生会工作等增强组织协调能力;通过开展班会、联欢会、才艺展示等活动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举办相关讲座、开展演讲比赛和辩论赛、知识竞赛等增强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通过参加竞赛、沙盘对抗赛、撰写调查报告等形式锻炼项目运营能力。
二是实践经验培养。通过社会考察、假期三下乡等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实践,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需求,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邀请业绩突出的校友回校作报告、介绍经验,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需要,汲取校友的成功经验,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通过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培养学生的实战工作经验。一方面,高校请审计资深技术人员或市场人员来校给学生做报告,面对面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在审计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以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带领学生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到审计信息化工作做得比较好的大中型企业进行参观学习和实习,使学生对实体有一个清晰的观念,提高实战工作能力。
三、提升教学平台
传统的教学平台是“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一本教案”的教学课堂,主要是靠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勾重点、学生做笔记的单向式传统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一般课程的教学效果影响或许不大,但在审计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内容多元化、软件功能复杂化、审计对象数字化、审计手段灵活化、审计判断主观化,仅通过课堂理论讲授没有信息技术的感官刺激,或单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演示,会使学生走马观花,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现代信息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加强平台的网络课程建设和审计信息化软件技术的应用,全方位地传播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保证教学效果,将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建设审计信息化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借助IT技术,依托高校校园网络平台,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体系结构,建设审计信息化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平善课程教学计划建设、教学大纲建设、教学课件建设、教学习题建设、课外阅读资料建设以及审计练习软件建设和其他辅助学习内容建设。课程网络辅助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自主实验和交流互动的立体教学系统。
(二)通过信息化网络辅助教学平台进行全方位的立体教学 平台具有全面集成、在线管理的特点。老师随时在能联网的地方就可以备课上传、通过视频讲课、完成教材内容的、布置作业、试卷设置和答疑、公告管理等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随时在能联网的地方进行视频学习、浏览课件、整理课堂笔记、轻松复习、进行在线测试、提问交流等学习活动。网上教学过程的这种交互体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可以使学生获得教学指导、疑难解答,教师获得教学建议等,学生之间的交互可以协作学习,教师之间的交互可以集体备课,进行教学研究。网络辅助教学系统不受地点、空间、时间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从而更好地满足了老师和学生教与学的需求,实现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学生轻松愉快的协同学习。
四、创新教学方式
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社会实践性决定了社会必然是学校实践教学的必不可少的场所。因此,建立良好的校企“双赢”合作机制,实行校企合作办学是建立高等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学校与企业双课程模式的建立、聘请企业专业人员上课堂、开放性师资队伍的建设等方式,将学校的实践教学与管理纳入到整个社会中。
(一)实施学校与企业双课程模式教学 在教学课程、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过程中,要对企业进行广泛的调研,了解当前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求和具体要求,邀请来自审计实务工作一线的专业人士参与研讨,确定课程设置的社会和行业可行性,确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规格和社会服务面向,科学制定教学课程。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教学课程可以安排在校企合作或实训基地的企业中教学,由教师和企业专业人员共同教授知识和技能。一方面使学生有一个实体感受,更能有效地接受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并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相接轨;另一方面使教师在教中学、学中教,加强了教师队伍的建设。
(二)聘请企业专业人员进课堂 闭门造车终究塑造不出高素质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聘请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优秀审计师、注册会计师,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的优秀专业技能人士为实习指导教师,对业务性、实践操作性强的审计软件应用课程和其他实践课程进行指导。每一学期至少聘请上述人士进行一次课程兼职教学,讲经验、讲技能,以此进一步提高教学、实训效果。
(三)建设开放性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进行高等教育的根本。要积极合作进行双师型师资培养工作,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到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学习提高。新进教师必须在企业实践锻炼半年以上,青年教师每学年的实践锻炼应不少于2周。把教师“到企业、下车间”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重要的是要形成教师定期进行实践锻炼的机制。
审计信息化人才是时下社会急需人才,人才培养是一个紧迫而系统的工程,人才培养方的高校只有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更新完善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方案,才能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21世纪审计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世林:《论我国审计人才需求和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二、工作思路
全面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以“文化建设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围绕“一个目标”——在实施创新中提高教育质量,大力推进“六大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教师文化建设工程、学生文化建设工程、学科文化建设工程、生态文化建设工程、管理文化建设工程,继续深化教育改革,狠抓学校内部管理,促进“由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向“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转变,加快打造“教育名区”。
三、主要工作
(一)大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建立城乡一体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努力打造“均衡、融合、共进、和谐”的教育生态文化,确保完成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同时全面启动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一是优化教育布局。适应新一轮发展战略,科学规划街镇、开发区、新城教育布局,全面启动主城区教育工程项目。撤并实验高级中学,全面完成实验高级中学三星级复检;加快推进实验高级中学和程桥高级中学四星级创建工作;加大普职融通力度,加快推进普通高中由“规模扩大”向“内涵提升”、由“追求适合教育的学生”向“追求适合学生的教育”转变,努力促进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化发展。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在每个街镇至少办一所达省优标准公办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启动第2所省优标准公办幼儿园建设;村级幼儿园全部建成市优质幼儿园,创建2所省优质幼儿园。二是强化结对共进。深入开展“百校千师”跨江结对共进活动,进一步总结、提炼共进经验,逐步幅射区内其他学校;全面实施《区义务教育阶段校际“结对共进”考核细则》,加强对实施过程和活动绩效的监督、检查和考核,大力改造薄弱学校,提升薄弱年级、薄弱学科,夯实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联片教研机制,加强片内学校间的合作,加强教研员与联系点(学校、片区)的联系,促进片域教学水平的均衡;全面推进名师“顶岗支教”和农村教师“顶岗培训”工作,努力提升区域师资均衡水平;狠抓规模初中的教学管理,通过“送教下乡”、“对点教研”等方式对具有一定规模的薄弱街镇、薄弱学校实施帮扶;认真实施《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小班化教育”实验工作方案》,实行市、区级实验学校联动,加快提升“小班化”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品质,争创1所市“小班化教育示范学校”。三是推进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品牌建设,加快中等专业学校创建“国家级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步伐,创建1个省级机电技术运用品牌专业和1个国家级电子技术运用实训基地;加强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紧密围绕地方产业发展,开设相关专业,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成人教育要以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完善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全面启动“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创建工作,争创省级“社区教育中心”1个、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1个、市级“社区教育中心”2个、市级“农村成人优秀培训项目”2个,申报市级社区教育实验项目1个。民办教育要深化监督管理,规范民办学校办学行为,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四是加强学校安全工作。进一步优化小学生上放学交通班车运行机制,新增100辆高标准校车,确保小学生安全上放学;引导学校逐步把安全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鼓励学校开展校本安全教育;进一步夯实安全工作物质基础,继续添置灭火器、应急灯、电子监控系统等物防设施,力争创建16所市级“平安校园”;认真做好学校传染病和常见病的防控工作,积极参加市“无烟学校”、“红十字示范学校”、“健康促进学校”创建工作,全面完成农村学校食堂提升工程。五是落实惠民措施。全面落实国家各项减免、助学政策,继续多渠道筹集资金资助贫困学生上学,有序做好幼儿助学券、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等发放工作;进一步加强学校用品统一采购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大反哺教育投入力度。
(二)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
紧紧围绕“自主、自律、创意、活力”的学校发展愿景,进一步优化育人环境,努力建设“安全、健康、人文、艺术、自然、科技、学习、生活”的校园文化,营造“美好环境”。一是精心建设校园物态文化。室外以板报橱窗、醒目标语、宣传牌匾等形式宣传办学思想、办学理念,室内突出统一规划与个性化设计相结合,力求让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能育人。精心设计、统筹规划校安工程,凸显地域文化和校园特色文化,并确保序时进度。二是科学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坚持民主性、科学性、严肃性、公平性的原则,广泛听取意见,进一步完善学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办学理念,形成办学文化,规范师生言行,建立良好校风,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努力营造“人人定制度、制度管人人”的和谐制度建设的新局面。构建“廉洁文化进校园”工作长效机制,争创区级示范点1-2个,市级示范点1个;强化特色办学成果交流,着力打造2-3所特色学校和对外交流窗口学校。三是精细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挖掘提炼学校历史传统和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教育理念、文化观念、价值取向、生活习惯,形成独具特色的校风、班风、学风。以班级环境布置、制度运行、形象塑造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班级文化建设,促进班级文化与学校办学理念融为一体,努力打造和谐、清新、人文的班级文化;以“一校一班一品”创建活动和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养成教育和校情教育,全面实施集安全演练、文明礼仪、体质锻炼于一体的特色大课间活动,并深入开展“中华颂·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努力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书香校园”。四是加快建设学校信息网络文化。加强网上舆论引导,在大力引导师生文明上网、上文明网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教育办公现代化建设,完善中小学课件库,共建共享区域教育教学资源,积极营造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氛围;科学制定教育装备计划,加快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建设,大力创建技术装备特色学校、优质示范学校,积极建立数字化校园,充实完善6所初中多媒体教室,更新4个网络教室,完成6个实验室、科学室改造提升和标准化考点建设工作。
(三)大力推进管理文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学品位。
全力实施文化行政,倡导“做正确的事,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努力打造“零距离、零缺漏、零事故、零矛盾、零遗憾”的“零缺陷”管理文化。一是规范教学管理。不断修改完善中小学综合督导和教学视导方案,坚持每月对全区中小学进行2-4次综合督导和教学视导;进一步改革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估机制,全面实施差别化分类考核;全面深入实施《区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实施细则》,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积极尝试随堂检测;全力推进《区中小学教学常规及管理要求》、《中小学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要求》等规范的实施工作,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管理。二是规范办学行为。加强家校联系,利用家长委员会、学校开放日、网络、社区讲坛等平台,强化家庭教育指导;规范中小学学籍管理,严格执行学籍档案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教育收费公示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收费规定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三是规范财务管理。全面贯彻执行预算外资金“收支两条线”的管理规定,实行学校债务月报制度,严禁设立“小金库”和“账外账”,确保教育资金安全、稳定、有效运行;规范学校食堂购物、现金、记账等台帐的管理,并适时抽查。四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完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关口前移,加强招生、职称评定、评先评优、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财务公开、选聘教师、干部任用等环节和流程的排查与防控;进一步加强稳定工作,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完善基层学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推进工程建设招投标、政府采购等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继续加强教育审计工作,每学期对部分学校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和飞行审计;规范教辅资料的推荐工作,加大教育收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五是规范民主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作用,不断优化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办法,力争按学期发放;继续推进校务公开制度,创新公开途径,拓展公开内容,有效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建设。
(四)大力推进教师文化建设,进一步砺炼德能素养。
高度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着力激发教师的成就感,营造适合教师发展的进取争先的人文环境和多元文化兼容并蓄的教学氛围,努力打造“安心、尽责、求真、崇美”的教师文化。一是加强师德建设。结合“践行师德创先争优,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双向双请”、“学习徐其军,岗位争优秀”活动;通过报告会、征文比赛等形式,在教师中广泛开展感恩教育,激发广大教师的职业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开展市第八届、区第六届“师德标兵”推荐、评比和表彰工作,大力宣传先进典型,努力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二是加强师能建设。制定《关于时期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教师和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等规章,全面启动教师培训“555行动计划”,即每年举办50个专题、500场的培训班,培训教师5000多人。广泛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农村骨干教师培训、教师提升培训、幼儿教师专题培训、教师发展学校等工作;以打造“忠、专、勤、能”的教育团队精神为核心,狠抓校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继续举办小学“名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测试、青年教师才艺展示活动,广泛开展岗位练兵、技能比赛等活动,组织第七届“青蓝工程”优秀师徒和先进集体评比、表彰活动,努力提高教职工专业技能。加强名特优教师队伍建设,明确名特优教师质量指标,建立市、区学科带头人档案,帮助骨干教师规划专业发展;组织开展市、区第七届学科带头人推荐、评选和第二届教坛新秀评比工作,启动首届“德育工作带头人”和“德育工作新秀”评选工作;进一步加强名特优教师考核工作,全面落实教科研经费发放制度。积极关心教师身心健康,适时进行心理咨询、疏导,经常性开展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有效缓解教职工工作和精神压力,争创省级“工人先锋号”班组1-2个,市级“模范职工之家”2个。进一步扩大新教师招聘规模,尤其是要增加学前教师招聘名额,逐步解决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三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区名校长培养与管理工作意见》,对局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一次全面考核,并做好局管干部转岗人员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教育系统负责干部理论学习工作,完善“名校长工作室”,完成全体初中校长全国第五届“校长发展学校”培训任务;加强学校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后备干部队伍库,举办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学校党务干部培训班、各类中层干部培训班。
(五)大力推进课程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坚持“学校一切教育活动都是课程”的核心理念,统筹学校的德育活动、学科教学、课外活动、社区活动、体育锻炼等系列活动,以教师、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评价为纽带,以“开放性、选择性、综合性”为原则,努力打造“创新、前瞻、互补、实效”的课程文化。一是推进学科文化建设。学科文化建设要以有效教学为主题,以有效教研为手段,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以学校质量提升为重点,既立足课堂,又超越课堂,既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既立足校内,又超越校内;全面落实《区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大力推进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进程;总结、评估第一批小学、初中学科基地,启动第二批学科基地的评选工作。二是推进课堂文化建设。大力引导学校、教师大胆学习借鉴先进学校的成功做法,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和课例研究,突出课堂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构建“高效课堂”,真正让学生“动起来、问起来、活起来、乐起来”;高度关注学生心理和学习状况的变化,转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环境,认真做好各学段之间的衔接教育。三是推进教科研文化建设。科学安排市级教研、区级教研、联片教研和校本教研的时间、内容、重点,研究制定各类学校、教师教科研工作量化指标,并进行跟踪检查督促;强化教科研网络建设,培养科研骨干,建立科研型教师成长记录档案,完善科研骨干培养机制;强化教科研管理与指导,进一步完善课题申报、立项、结题、成果推广等制度,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六)大力推进学生文化建设,进一步涵养综合素质。
以举办“四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为抓手,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艺术素养、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努力建设“快乐(天性)、和谐(灵性)、发展(个性)”的学生文化,塑造“美丽心灵”。一是构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文化体系。以区第六届中小学生“读书节”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活动,通过编写校本教材、培训骨干师资、建立诵读基地、举办经典诗文诵读会等形式,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深入研究并推广德育分层分类教育,大力开展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学习贯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努力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迎青奥”和“文明城市”创建等中心工作,举办“文明在我口中”、“文明在我手中”、“文明在我脚下”、“文明在我心中”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树文明形象。二是构建学生艺术教育文化体系。继续推进“市中小学生才艺拓展计划”,全面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组织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绘画书法作品比赛,举办小学生校园集体舞比赛、器乐独奏比赛、中小学校园歌手大赛和中学生合唱节。三是构建学生科技教育文化体系。广泛开展科技教育活动,推进学校科学教育与校外科普教育相结合,组织参加省、市“金钥匙”科技竞赛、中小学师生科技创新大赛、第六届快乐科学电视竞赛,努力提高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结合相关课程、实践活动和重大纪念日加强环境教育,争创国际生态学校1所、省绿色学校1所、市绿色学校4所。四是构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文化体系。全面实施“迎接青奥会,推动教育新发展”行动计划和“每天都上体育课(含课外体育活动)”活动计划,深入开展以强体魄为主题的校园体育节活动,努力实现学校素质教育活动完美统一;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其实施的制度化、常态化,创建“市阳光体育学校”3-4所。五是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化体系。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选择部分学校试点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一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开展中小学“生命教育宣传周”活动,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充分发挥各级“示范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召开示范心理咨询室创建经验交流会,创建市示范心理咨询室1个;进一步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积极推行“快乐星期六——学生三自发展计划”。六是构建国防教育文化体系。加强国防教育,进一步规范中小学生“少年军校”、“快乐夏令营”和高中新生军训工作;创造条件,加快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精心组织。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各校(单位)要紧密围绕“文化建设推进年”这条主线,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主要领导要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分管领导要过细安排、具体负责操作过程。要科学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分层签订教育目标责任书,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在推进重点、难点任务中要做到“三定”——定人、定责、定时和“三个保证”——保证全力以赴、保证工作全面到位、保证一次性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