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41:1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文化建设的理解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0日
一、引言
概括地说,企业文化是指用于指导企业经营和管理的一些思想理念和基本原则,也是企业制定各种具体规章制度和实施各种具体经营行为的基本指南。企业能否取得长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企业文化是否先进与适当。然而,企业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一种企业文化的发展、形成都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每个国家的企业都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那么企业文化自然也会受到这个国家传统文化的影响,脱离了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滋养,企业文化就像没有根的树,不可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儒家文化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瑰宝,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东亚一些国家也有着广泛的传播。这是因为一方面儒家传统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曾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精神品格和社会生活活动,而这种影响至今也或多或少地依然存在。如果将儒家文化的这种影响有效地运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能够使我国企业形成既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又具有现代精神风貌的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另一方面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观点和理念,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代社会,也仍然是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行为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生活的影响几乎无处不在。因此,吸收儒家传统文化中那些积极、有价值的内容,将其应用到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实践当中去,不仅有助于我国企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长期平稳发展。正是基于上述的原因,本文在此选择一些儒家文化中具有积极现实意义和思想价值的理念加以阐释,就是希望其能够从传统文化中为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当然,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内涵丰富,这里很难将其进行全面地论述,所以本文只是选择其中的一些与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的重要理念予以阐释。
二、义利统一、先义后利的理念
儒家的“义利观”在历史上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其重义轻利的理念也曾经被认为是抑制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因素。但是如果加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我们就会发现在儒家学说里,义与利并不总是全然对立的,也并不总是非此即彼的排他式选择。它提倡的是人们在面对“义”和“利”的选择问题时,应该先“义”后“利”,需要首先考虑公众的利益而不是只顾及自身利益。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尽管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但是孔子同时也说,“富而可求也,虽持鞭之士,吾亦为之”。由此可见,即使在非常强调义的重要性的孔子看来,义与利也是可以并行不悖,统一结合的,合理的利也是应当求取的。所以义与利,在儒家学说里并不总是冲突和矛盾的,只是在获取利益的过程中始终要把义放在优先的位置加以考虑,需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大众的天性,没有人想要过贫穷的生活,因此人们才会努力去追求金钱与利益。追求利益在孔子看来是人的正常需求,但是如果用不正当的方法去获取,这种利益就是不应当获取的,不要也罢;贫困卑贱的窘况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但是如果以不正当的方法去除,不去也罢。所以在儒家思想里,“义”和“利”可以是统一的,只是想得到的东西应该用正当的方法获得,自己讨厌的东西也不应该用不正当的方法去除。也就是说,君子取财,要取之有道。无需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发展是以追求利益为目标的,但是不能为了获得利益而不择手段,无所顾忌,不能因为受到利益的驱使,对社会道义不闻不问。企业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社会公民,所以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有悖社会公德,对社会、消费者和生态环境造成损害。一个有责任心、有道义感的企业,应该是把“义”作为企业行为的基本准则。企业在赚钱实现“利”时首先要考虑“义”这个基本准则,在不违法、不失德的前提下,以为顾客提供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的方式,实现自身的利润。这才是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取财之道,也是实现儒家思想中义与利的结合与统一的取财之道。不义之财、不当之利,在任何情况下,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都是不应当谋取的。因此,儒家文化中义利统一,先义后利的理念,对于建设现代企业文化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成为指导所有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基本行为准则。
三、重诚信的理念
诚信的理念在儒家的学说中是经常提到的,它也被称作“修身之本”,因此孔子说“人无信,则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由此可见,诚实守信在孔子看来是做人做事的根本,失去了诚信,一个人将一事无成。因此,诚信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基本的道德规范,一个人只有讲诚信,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也才能够建立起自己的事业根基。同样诚信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市场经济大规模、高效率地运行是建立在有效的信用制度基础上的。如果完全依靠面对面的钱货两清的交易方式,那么无论是交易的规模数量还是交易的地理空间都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这样商品交易可能就只能停留在较小的数量和较小的地理范围内了,也就不可能产生规模化的现代市场交易体系了。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愈发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交易的规模和范围早已超过地理空间的限制。那么怎样才能让企业和企业之间便捷高效地进行交易和合作?其中的答案就是讲诚信。一个不讲诚信的企业,很难有长期的合作伙伴,当然就更谈不上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因此,“诚实守信”是企业必须遵守的经营信条。企业要取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在合作伙伴和顾客中建立良好的信誉。这样对方才有可能将企业视为长期可靠的交易对象,企业也才有可能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而如果企业不讲诚信,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轻则损害个体顾客和消费者的利益,重则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体系的良性发展,甚至引起系统性的经济风险。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每年在我国因为合同双方毁约或诈骗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五六百亿元,而每年因为企业不讲信用而产生的不良贷款坏账更是高达上千亿元。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交易信息公开透明、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重诚信、守信用,更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立业之本。一个失去了消费者信任的企业,将会失去在市场中的立足之地。因此,儒家文化中重信义、守信用的理念,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应当成为建设现代企业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仁爱的理念
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的理念,一部《论语》共一万多字,“仁”字被提到了一百余次。可以说,整部论语都是以主张和宣扬仁爱为宗旨的。尽管对于“仁”的含义,在不同的论述里,有不完全相同的解释。但是如果加以全面、概括地理解,孔子所说的“仁”,其本质含义就是“仁爱”。在《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儒家的另一位先贤孟子也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爱人、敬人的理念,使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很早的先秦时期就突出了人的重要性和对人的尊重、关爱,这也是中华文化进入到一个新的文明高度的重要标志。尽管历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远去,但是不论在任何国家和任何时代中,关于仁爱的理念,始终是各种伟大的文明中一个居于重要核心地位的主题。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人的地位在进一步地上升,人的重要作用也在进一步地显现。在一个现代企业里,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人是管理者,有的人是普通员工,但从基本的文明理念来说他们首先都是人,因此只有工作职位的区别,并没有尊卑贵贱之分。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许多企业也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但是却少有企业真正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实质含义。如果要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就需要将儒家文化中的“仁爱”理念真正贯穿到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去,真正地做到仁者爱人,真正地从内心去关心和爱护企业的员工。企业也是一个大家庭,企业的员工就是这个大家庭的成员。如果企业把员工当作家庭成员一样对待,企业员工也就会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一样,愿意为它做出自己的贡献。所以企业应当把“仁爱”的理念融合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对企业的员工施以仁爱,真正地关心和爱护员工,这样企业才能保持长期健康的发展。在后工业化时代,人才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更加凸显,很多公司的竞争其实追本溯源是人才的争夺。企业如果要留住人才,首先就需要怀有“仁爱之心”,从员工的切身利益出发重视对员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需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样才能让员工觉得在企业里工作是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从而更加充分地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此外,也应该在企业大力提倡互相尊重、团结友爱的互助精神,这样才能让员工有对集体的归属感,因此也更加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共同促M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因此,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仁爱观念,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五、反求诸己的理念
儒家文化非常重视自省、自强和自律对于提高个人修养的作用,在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主要从自身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另外还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儒家所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源自于自身的修养和德行,而不应当依赖于外界。企业的发展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但很多企业管理者在分析挫折的原因时,往往把责任归咎到外部环境,而没有意识到自身原因往往是根本症结所在。有些企业负责人认为企业停滞不前、缺乏创新是员工水平低、人才平庸导致的。结果企业管理者就对已有员工不加重视,另外又大量招聘新员工进入公司。然后又由于新员工对企业业务不是非常熟悉和了解,进而导致公司业绩发生下滑,由此产生了企业经营的恶性循环。最后原本公司的人才流失了,也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管理者没有发现由于自己的一些原因,导致企业没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制度实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这样企业就会遇到一些经常性、反复性出现的问题。企业发展过程中也肯定会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如果这种问题是经常性、反复性出现的,企业管理者就应该先思考自己身上或企业制度是否存在什么问题,而不是一出问题就去责怪外部环境、怪罪企业员工。这样非但于事无补,而且可能会使问题恶化。如果出现问题时采取儒家文化中“反求诸己”的理念,遇事多从自身寻找原因,从改善自身因素和制度设计的角度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将会更加有助于问题和矛盾的化解。而且由于上行下效的影响,员工在自己平时的工作中也会学习上司“反求诸己”的做法,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反求诸己”不仅是一种引导我们正确地认识问题的方式,也是一种指导我们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儒家文化中反求诸己的理念,对于建设现代企业文化和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也具有非常有益的现实借鉴意义。
六、结束语
从对儒家文化中一些重要理念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儒家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企业文化的建设仍然是具有非常有益的现实借鉴意义的,本文只是选择了其中几个基本的理念进行了阐释和分析。儒家文化源远流长,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和演进过程中的重要精神力量。当然其中某些部分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不相适宜的,尤其是其中强调封建专制部分的内容。但是同时也应当看到,儒家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即使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普遍实用价值的有益成分。只要我们采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扬弃的方式,择其有益成分而用之,择其无益成分而弃之,就能够发挥儒家传统文化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促进作用。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指引,文化的发展也需要现代经济的载体。在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形成过程中,如果能够有意识、自觉地吸收和利用儒家传统文化中对于企业经营有着积极作用的有益成分,不仅可以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而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并不仅仅是全部依靠其物质文明的发展程度,同时也需要依靠其精神文明的发展程度。儒家传统文化中优秀部分的内容,是我国几千年文明史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文化标志。如果能够很好地运用儒家传统文化这个宝贵文化资源,将儒家思想中符合现代文明的有益成分,比如重道义、重诚信、重仁爱等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将会使我国企业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单纯谋取经济利益的工具,而且也成为一个造福于社会和广大消费者的贡献者,进而使我国企业成为真正令人尊敬的企业。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也会让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现实的传承载体,进而重新找回其原有的文明价值,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再次显示出绚丽的光彩。由此在伴随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我国在精神文明领域的软实力,最终实现国家综合影响力的全面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文松.儒家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2.
昆明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文化丰厚。然而历经近百年的拆建,昆明古城已经风貌不再,引来社会市民的一致批评和持久反思。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是一座城市的“根”和“魂”。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建设也是昆明内生性发展和建设世界知名旅游城市的必然选择。按照国家规定,历史文化名城必须有2个以上的历史文化街区,昆明历史文化名城面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不足地严峻形势。
一、昆明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现状
昆明已纳入保护建设的历史文化街区有3个:文明街(省级)、南强街(市级)、晋城古镇上下西街(市级);历史文化地段有7个(全部为市级保护):官渡古镇、祥云街、云南大学、震庄、翠湖周边、大观公园、龙泉宝云。全市575项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相当一部分集中在上述各街区、地段。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建设方面,昆明市做了不少工作,但也面临一系列尴尬和困境:
(一)继承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但保护意识不强,古城风貌难寻。昆明作为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历史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但传统街区在上世纪90年代大量拆迁,房价上涨更是压缩了历史建筑和古城空间,昆明无可避免地走向千城一面,城区已很难感受到历史文化名城的气息。
(二)出台了相关法规,但时间滞后,执行不严。2004年后省、市才出台相关法规,包括:《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昆明市文物保护条例》等,此时,昆明老城区已基本被拆完,保护对象已非常有限。2008年《昆明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深化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2010年编制了专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遗憾的是出台时间过晚。另一方面,名城保护软、经济指标硬的问题一直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普遍存在。
(三)开展了保护与恢复重建工作,但政策支持不力,利益诉求多元。2000年以来,昆明完成了三大文物保护工程;2003年至今,开展了文明街、南强街两个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但是面临如下棘手问题:首先是政府对街区建设的政策不稳定给建设带来困难。以文明街区最为典型,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土地政策变化使得原来区政府承诺的经费补助和划拨搬迁安置土地等都没有兑现。其次是缺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建设的标准和政策。有关部门依据的城市规划建设审批标准和政策不适用于传统街区。如开发商通过购买居民二手房的方式进行恢复重建,但是土地从住宅用地转换为商业用地却久拖不决。第三是历史文化街区在居民(或单位)搬迁、管理运营、盈利实现方式等各方面与地产项目截然不同,政府、企业、居民的利益和价值诉求复杂多元,都影响着街区建设进程,急需高位统筹。
二、推进昆明历史文化街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针对昆明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着重从一下几个方面加以重视和解决:
(一)高位统筹,协调各方。强化政府在街区建设中的调控力,加强组织建设,建立政府牵头、人事相符的组织构架。成立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下设由市长(或分管副市长)直接领导,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组成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领导小组,加强高位统筹和组织协调。一是加强市级部门间的协调。做好审批协调,针对法规不对接、政策不配套甚至相互矛盾的情况,明确权限,协调审批,减少阻滞。二是加强与开发商的协调。做好服务和监督,确保街区建设按规划实施;对建设进行方向性指导和保护性监督,最大程度减小建设活动对历史遗存的损害。三是加强居民与企业的利益协调,动员居民配合城市改造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施搬迁,并按照实际情况,达成多方共赢的补偿方案。四是协调产权单位搬迁。对各级级行政事业产权单位和街区现代建筑拆迁、历史建筑更新以及开展活动等进行有效协调。
(二)规划引领,突出历史文化保护。推进“多规合一”和“多规对接”。依照《昆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要求,积极推动市和区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等各类规划与历史文化街区专项规划的对接,从规划层面做好设计。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与周边规划的协调。
(三)创新管理,完善审批监管。规划、建设、环保、消防等部门应认真研究,解决行政主管部门用现行城市建设标准规范要求传统街区建设,对历史文化街区建设形成阻碍的问题。分析现行城市建设规范的标准与传统街区的差异,寻找在传统街区恢复建设中实施现行建设标准的路径,及时解决街区建设中标准扯皮、要求矛盾、审批困难等问题,推进审批进程。
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需要的人才是多方面的。学校作为人才成长的摇篮,必须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够充分地发展其特长、志趣和爱好。应肯定它在中学教育工作中的地位。
1.它以其强烈的感染力而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校园文化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表现出来的特点既不同于讲课和作报告的直接灌输,亦不同于规章制度那样带有强制性的行为约束,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学生在这种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和熏陶中,激发其思想感情。陶冶其道德情操,锤炼其意志品格,提高其审美能力。
2.它以其丰富的内容活跃学生学习生活。当今,人类正处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科技成果层出不穷,各种社会实践对现代人所掌握的知识面、知识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了拓宽知识视野的有利条件。学生在学好课本知识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图书、报刊,举办并参与各种知识竞赛,能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3.它为专门人才的成长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在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以及专门人才的早期发现、早期培养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优势。
二、新时代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
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多方面的配套工作。总的任务是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文化气氛。
1.优化校园环境,培养师生文化心理。在教学场所张贴无产阶级革命家,英模人物、科学家、文学家等名人画像。在校园醒目处悬挂校风、校训等标牌,树立名人塑像,修建名家诗文碑(牌),设置其他足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德的熏陶的艺术品。给教学、生活、办公区域、建筑物和道路等命名,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美学色彩。
2.配套并完善校园文化设施。修建活动室、游艺室、大礼堂或露天舞台,添置文化活动器材。建立校史馆或校史展室。建立学校广播站。健全图书室、阅览室和阅报栏,设立可供陈列书画、摄影作品的画廊或橱窗。
关键词:信息化;工程监理;工程建设
建设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化在工程建设领域里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工程建设监理作为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应具有比建设领域其他单位、部门更好的素质和水平,以有效地保障信息化工程的效果,提高信息化工程实施的成功率。因此加强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更高、更重要、也更迫切,同时也是确保信息成功的重要措施。
一、信息化进程中建设工程监理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管理水平低
(1)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随着建设工程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所应用的技术越来越复杂,参与项目的人员越来越多,项目实施的过程中管理难度就越来越大。大部分监理信息还采用手工填写、人工传递的方法,造成填写不规范、附件不齐全、共享性差、效率低的局面,无法满足建筑监理的需要;而绝大部分施工企业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管理水平较低下,大部分只停留在编制计划上,而对计划执行中的监督与控制及计划调整缺少有效的管理方法。
(2)信息化应用存在局限性。在目前的工程监理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不同的地区、同一地区的不同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信息技术的应用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信息技术主要集中应用于项目施工的前期,如招投标、工程造价预算、工程设计等,而在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控制方面的应用较少。
(3)信息共享差。有些企业、单位虽然已经应用了信息技术,也在管理中建立了局域网并启动项目管理系统,但这些信息仅仅只是在工地的现场以及项目经理内部进行流动,并没有进行对外的流动、互动。另外,由于各买方市场在工程中的竞争压力,致使工程各参与单位在不同阶段所形成的工程质量信息,未能及时共享、大量储存、及时处理和传递等,且各单位间缺乏一定的协调和沟通,导致工程质量信息采集、保存、利用等不善,没有实现数据的整合以及分析,更不用说与动态的行业信息结合起来,从而进一步导致工程质量决策支持信息不充分。
2.缺乏能够满足信息化工程监理所需的人力资源储备
信息化工程非常专业且其分工非常细,软件、硬件、网络、安全等,每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精深之处,涉及的专业门类多、技术性强、风险性大,具有很强的不可预见性。因此,监理单位除了站在客观公正的第三方立场上对项目建设进行监督、控制、管理,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外,还应该在技术方面配备齐全的人员,例如网络、通信、主机、存储、应用软件、自动化控制等,以保证不仅能够从监理角度去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外,还可以从技术的层面对项目各关键点进行把关。但是在现阶段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大部分监理人员对工程监理信息化的管理知识掌握不系统,缺乏这种复合型人才的人力资源储备,对于新生的各项信息化设备缺少实践经验,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扩展性和延续性的要求。
3.建设工程监理规范滞后于信息化建设
与建筑等其他发展很成熟的行业的监理相比,信息化工程项目的监理要难得多。项目监理执行标准如何才能做到公正、科学,项目监理的工作流程如何规范等,都需要不断尝试。目前,由于缺少信息化工程监理工作的规范,许多建设单位和承建方分不清监理和自己的工作责任。目的不清、职责不明,从而造成出现问题,互相推卸责任的情况。信息化工程缺少详细的建设规范和成套标准,软件工程更是如此,监理人员对项目的控制可参照的依据和标准不多,现有标准也大多为推荐标准。标准的制定大大落后信息技术的发展,由于技术更新快,现有的标准在实际中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因此执行时缺乏力度。
二、解决对策
1.提升信息化水平
(1)端正对信息化的认识,实行监理网络化、规范化。要端正自身对工程建设施工监理信息化的认识,既要认识到建设领域信息化发展的迫切性,又要认识到发展建设领域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要克服“信息化就是买点硬件和软件,开发点软件”等认识上的误区,真正使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利用,改造和提升现有的工作。
(2)拓宽监理信息化的应用范围。从工程建设单位的立场出发,在满足建设单位需求的条件下,尽快掌握网络设备和计算机设备的使用,适应和熟悉各种软件平台、应用软件设计的功能,确保信息化工程达到规定标准。同时,大力推进计算机辅助施工项目管理和工艺控制软件的应用水平,将建设工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安全控制等方面纳入到监理信息化范围。
(3)加强工程监理的横向信息平台的搭建。要广泛应用基于局域网、因特网的信息共享平台和网上办公系统,将新的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引入到企业全面管理中,以达到企业资源的最大整合,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而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为企业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2.加强工程监理信息化人力资源储备
加强工程监理信息化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重实效的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和考核、评估制度,逐步提高执业资格者和相关岗位人员使用本专业的主要软件的能力,应培养能胜任信息项目监理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充实监理队伍。鉴于信息化工程监理具有专业性强和风险大的特点,建议把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为了提高信息化工程监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岗位培训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理论及方法的不断出现,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监理人员参加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岗位培训,学习先进的工程技术、监理和项目管理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
3.健全信息化法制建设
要推进建设工程监理信息化建设,使我国还不太规范、竞争力还比较薄弱的监理行业得到适当的保护,绝对不能依赖行政手段,而应通过健全法律法规的途径实现。要改革过去不适应信息化要求的管理体制,打破地域和部门分割,制定有利于工程监理信息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制度,提高立法的质量,既要规范将来监理行为的需要,也要对现阶段监理行业进行适当保护。健全监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将有效提高监理信息的交换及共享,有效保障工程监理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路.信息化工程监理与系统安全测评技术实用手册
[M].北京:北京电子出版物出版社,2003.
[2] 建设部、国家计委.工程建设监理规定.建设[1999]737
号.
[3] 葛乃康.信息化工程建设监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
社,2002.
[4] 姚世全,葛乃康.信息化工程监理[M].北京:中国标准
出版社,2003.
[5] 李振喜.应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水平[J].
关键词: 企业会计文化;基本职能;现状及原因
Key words: enterprise accounting culture;basic functions;situation and reason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203-02
0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会计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始终存在,时有发生。在人们研究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的相关文献中,对于我国会计信息失真人们找出了很多原因,除了会计制度本身不完善,市场经济发展时间不长,公司治理结构以及整个法制体系还不够健全等原因以外,制度以外的因素,如文化与道德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通过探讨建设先进的企业会计文化,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是摆在我国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1 什么是企业会计文化
什么是企业会计文化,这是讨论企业会计文化建设问题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要说明什么是企业会计文化,有必要首先从什么是文化谈起。
1.当前我国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之所以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建设还比较滞后,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基础政府部门没有足够地重视农村文化的建设。虽然近几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要搞好农村的文化建设,发展和创新乡镇群众文化活动,也给予了充足的资金,文化部门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但是与我国其他行业的建设力度相比,文化工作相对来说还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具体的实施上来看,我国乡镇政府没有积极研究上面的文化建设文件,理解不够充分,在行动上没有配合文化部门的工作,而且有的乡镇政府只重视经济建设,对文化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认为搞好经济建设能够获得相应的回报,而进行文化建设回报率低,所以乡镇政府在进行文化建设的宣传过程中没有主动性,只是以完成任务的方式来进行文化政策的实施。而另一方面,乡镇群众对文化的理解程度不够,把文化的形式当作了文化建设的内容,认为文化建设仅仅是组织一些群众活动,大家在一起进行一下娱乐活动而已。这就造成了乡镇群众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误解,忽视了文化建设在促进农村发展中具有的重要作用。
2.我国乡镇群众文化活动没有形成固定的体系,活动的频率和规模比较低下。在进行乡镇文化活动的过程中,有的乡镇在平时没有注重文化活动,而只是在过年期间举行一些简单的活动,比如大家一起看幕布电影或者唱歌等,没有形成应有的影响力和规模性。偶尔有点乡镇群众活动会组织进行一些比较具有深度的活动比如球类比赛以及棋类比赛,但是一是没有正规性和组织性,二是没有固定的活动频率。乡镇群众对这些群众活动也没有兴趣,很多时候都是看电视或者打麻将,对其他活动关注度很低。
二、乡镇群众文化活动全面达小康的几点建议
1.要使我国的乡镇群众文化建设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必须要对乡镇文化活动进行发展的规划。要把新农村的精神文化注入到乡镇文化活动的体系内,提高乡镇文化发展的意识,创新乡镇文化活动的理念,从思想上和态度上转变对乡镇文化的认识。要脚踏实地的规划好乡镇文化活动的方案,把乡镇文化建设纳入到政府考核指标中,并且要对文化建设的任务进行具体的分工,实行责任制,完善量化考核机制,体现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另外,可以建立和创新乡镇文化活动的激励机制,积极创新乡镇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鼓励乡镇的一些文艺团体以及民间艺人来进行乡镇文化活动的创作和知道,使文化活动更贴近群众的生活现实,更具有时代的特征。
2.搞好我国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必须要站在乡镇群众的角度上来进行文化活动的开展。要使乡镇群众的文化需求转变到符合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上来,必须要从乡镇本身出发,从乡镇文化的根基出发,这样才能保证我国乡镇文化建设的方针能够有的放矢,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在乡镇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基础上创新和发展新的文化领域和阵地,大力建设群众文化的场所,既要保持原有的文化特色,又要积极开发新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培育新型的文化。除了加强文化场所的建设之外,乡镇政府还需要经常举办文化发展培训班以及各种文化讲座,争取的对群众进行文化上的积极引导,提高他们学习文化的热情。
3.对我国乡镇群众文化活动进行良好的建设离不开乡镇文化人才的培养。我国各个乡镇政府要严格履行选人用人的标准,积极吸收那些德才兼备的文化人才,积极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和文化的人才队伍。具体来说,首先要提高文化站人员的各项素质,提高相应的门槛,把握优选精选的原则,建立完备的考核准入机制,同时提高这些文化人才的各方面的待遇,保证他们在进行文化建设当中的积极性。然后要积极抓好对这些文化人才的各方面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进行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干劲,定期举办培训讲座,促进他们知识和理念的更新,增强文化方面的技能。另外还要在各个乡镇积极做好文化建设的实践工作,加强宣传力度和组织力度,给乡镇文化活动带来新的活动。
4.要搞好我国乡镇文化的建设,创新和发展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使文化建设深入到每个群众的心中,离不开我国各级政府的投入。我国各级政府要给予乡镇文化建设更多的关注,从多个层次和方面进行投入,保证我国乡镇文化建设具有充足的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政府资金的保证,我国乡镇文化建设就会陷入到举步维艰的境地。因此,我国政府要设立专门的资金投入工作机制和部门,保证乡镇文化建设的资金基础。在进行文化事业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把文化经费更多的投入到基层文化建设的方面,尤其对那些具有高度基层文化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应该充分保证其活动经费。从乡镇政府的角度来说,政府要保证财政方面的文化支出,可以安排专项的资金投入到乡镇文化中心的建设中去,保证各个乡镇能够建立并完善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体系。除了乡镇文化硬件的建设之外,还要搞好乡镇文化的软件建设,加强文化宣传和文化人才的培养,注重文化精神的发展。
总之,在我国进行乡镇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带给乡镇群众更多的文化活力,能够更好的满足我国乡镇群众对文化的各种需求,是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政府要加强对乡镇文化建设的重视度,提高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才能促进我国各个乡镇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才能提高我国人民群众整体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韩丽梅.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乡镇文化站创新工作几点新思路[J].群文天地,2012(8).
医院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医院文化泛指医院再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狭义的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再长期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占主导地位的,全体职工共同遵守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以及社会公众对医院的整体认知。
二、医院文化与行业本职工作的唯物辩证关系
卫生行业本职工作即提供医疗服务,这是一个行为过程,属于物质范畴;医院文化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性。社会意识指导人们社会行为,同时具备创新性,创造出新的观念,进而在新观念的指导下改变社会行为。从上述原理可以看到,医院文化与医疗服务密切相关,良好的医院文化能够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医务人员队伍,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医院综合实力的发展。患者信赖度高、美誉度好的医院必定具有优秀的医院文化,自然而然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医院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医院把目光过多地投向硬实力的提升。
由于评价机制的不完善,目前衡量一个医院的综合实力,硬性指标占据着主导。因此,各个医院普遍重视规模、设备和学科的发展,而对医院核心价值理念传播、和谐医患关系建设、职工综合素质提升等文化建设相关工作关注相对较少,也缺乏有效手段以及创新的路径。再者,部分医院由于面临生存压力,将提升医院的产值作为缓解生存压力的救命稻草,从而忽视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一旦缺失了这一核心理念,医院的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
第二,医院各群体对文化建设的认知度不够。
就医院管理者而言,不少管理者对文化建设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对医院文化的内涵、构成和属性仍缺乏足够的了解,要么将医院文化建设定性为形象工程,要么认为医院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代名词或党、工、团的工作内容,而没有深刻理解医院文化是医院建立、经营、管理、发展的整个过程综合,集中反映了职工的思想活动、心理状态、处事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而对于医院职工而言,由于医院的传统观念,大多数职工认为决策及意识形态都是来自于上层领导,而个人只关心日常工作及业务水平,导致职工缺少“共同体”的意识。不过,这也与多数医院的发展目标没有与职工个人相统一,导致医院文化建设最终成了一项“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工作。
第三,医院文化建设载体的盲目性和雷同性。
文化具有滞后性,它一旦形成,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在医院经营管理中,过时的观念、制度和载体为旧有文化的沉淀,会成为现代医院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医院文化建设常见的毛病和常见的方式就是向企业学习,搞院徽、院歌、院训的口号、统一的着装和色彩等,没有挖掘自己医院文化的深刻内涵,更没有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改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忙目地对医院文化发展方向进行定位。这样做不但无法引起本院职工的共鸣,无法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以致文化建设工作的落实显得苍白无力,长此以往,这些缺陷和弊病就会积累下来,最终成为医院发展的绊脚石。
第四,文化建设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规划和长效机制。
一些医院为了迎合时展需要,过多地关注职工理想、信念、价值观、时代精神的挖掘与发扬,却忽略了制度、行为和物质文化等基础建设。一些医院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和长效机制,没有专门的行政部门主管工作,往往随着医院领导者的更换,而影响医院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重点和节奏,医院文化建设时而推进,时而停滞,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过于盲目和急功近利,总希望文化建设在短期内显现成效,给医院带来实际效益,而当医院文化建设的投入与产出不对等时,对文化建设的热情便随之减少,使文化建设工作失去了对职工行为的控制力和领导力。
四、新时期医院实施文化建设的思考
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是加快实现医院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医院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精细化管理和实现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如何建设和培育先进的医院文化是摆在医院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在组织建设上体现“层层重视”。
一是管理层重视。首先,管理者是医院的主心骨,他的形象、风貌、气质、性格对医院文化独特性的构建骑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管理者首先必须在思想上对文化建设有清醒的认识,对文化的内涵、构成和属性有深刻的理解;其次,要将医院文化建设纳入到医院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中去;再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专职化的文化建设工作队伍;最后要充分协调党工团力量,形成上下互通、左右联动、整体运作、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职工重视。实践证明,没有广大职工参与的医院文化建设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只有广泛发动群众,统一思想,激发每一位职工的爱岗敬业精神,才能真正发挥医院文化的积极作用。笔者所在医院通过轮流选派职工参与每个卫生日义诊活动时刻警醒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天职,通过下乡送医唤起职工温暖他人的天性,通过院刊制作让广大职工参与医院管理,培养主人翁意识,通过医院文化墙的建设在职工中普及院史和医院最新动态,在职工中积淀医院文化,通过职工休闲吧的设立让职工在紧张工作之余放松心情、整理思绪,在交流中擦出思想火花。
第二,在人际行为上体现“以人为本”。
坚持以职工为本。医院文化建设必须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情感性”教育方式。要调动党员、中层、主治医师及以上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在医院各项工作中的作用。要教育青年医师具备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意识,甘愿从“零”学起,从“零”做起。要帮助老护士克服“等退休”的消极心态,根据她们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以“情”激励她们工作、带教的积极性。要激发青年护士热爱本职工作,畅通她们表达委屈、发泄情绪的渠道,设立“委屈奖”。要教育行政后勤人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临床一线服务的思想,严禁出现各部门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现象发生。
坚持以健康为本。以“以患者为中心”是新时期医疗卫生工作的发展方向,是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举措,也是医院文化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但笔者所在的基层医院除了面对患者外,还有大量的公共卫生服务对象,所以,医院在“以患者为中心”的基础上,将服务理念升级为“以健康为中心”,医院文化建设应以健康需求为出发点,以受众满意为目标,通过牢固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环境,简化服务流程,透明收费标准,增加服务内容,引进专家技术,打造优质护理等,努力为受众提供安全、温馨、全方位的服务。除此之外,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新时期卫生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医生在接诊过程中,除了注意服务态度,更要注意如何克服“医疗信息不对称性”这一弊端,应详细了解患者病情,及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其诊疗方案及预后效果,使其了解治疗期间患者的病情变化。对患者及公共卫生服务对象进行随访,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及上门服务。另外,还可通过定期举办患者或家属联谊会、座谈会等活动进行轻松的沟通,表达对患者的尊重、理解和关爱。
第三,在服务模式上体现“1314”。
医院与人类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所以,笔者所在的基层医院打造“1314”服务模式,对内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职工明确服务范围、职责与内容,对外打出朗朗上口的服务口号,并配套标识、服务卡等,使服务对象熟悉这一模式。“1314”寓意一生一世,即健康服务伴一生,品质生活享一世。“1314”模式总结建立了一套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一”套管用的机制、牢抓“三”个重要的环节、营造“一”个人和的环境、完善“四”个横纵的衔接,其中三个重要环节包括预防、监测、干预,四个横纵的衔接包括与智慧医疗相衔接、与科研工作相衔接、与社区家庭相衔接、与老年群体相衔接。该模式紧扣服务对象的整个生命周期,提供人性化、连续化的健康服务。
第四,在形象搭建上体现“信息时代”。
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是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军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活跃部队基层业余文化生活、陶冶官兵情操、增长知识才干、促进部队全面建设上,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主心骨”作用。搞好部队基层文化工作是部队全面建设的重要基础和内容,特别是在新时期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的要求下,基层文化工作对活跃警营文化生活,增强部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致使警营文化建设还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针对新形势下基层文化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自己对警营文化的理解,就如何加强开展基层文化工作,谈谈以下几个需要引起各级重视的问题:
一、抓住重点,把握方向
基层文化工作是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指南,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要求。能不能开展好基层文化工作,不仅直接影响着部队官兵士气和斗志,也影响着部队的整体全面建设。搞好基层文化工作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先进的基层文化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要素,它为我军实现“打得赢,不变质”发挥着添油导向、保驾护航。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一支军队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军队要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本色和作风,紧紧围绕“打得赢,不变质”两个历史性课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军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就要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建设的首位,就要把文化工作作为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保障和基础。
面对当今社会上酒绿灯红的腐朽思想文化对部队基层文化不断侵蚀的严峻形势,我们应深刻认识到文化育警在全面加强部队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只有转变观念,创新思路,才能有效地发挥部队政治工作的作用,只有把警营文化建设作为部队政治工作的重头戏来抓,才能为创建和谐警营、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地思想政治保障,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从维护部队发展大局的战略高度,加快基层文化工作,加大对文化建设的财力和人力投入,不断完善基层文化建设,为部队建设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思想文化环境。
二、精心筹划,用心实施
要牢牢把握基层文化工作的主旋律,确保基层文化成为部队整体全面建设的基石。基层文化工作采用间接的思想教育形式,把教育内容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使教育者自觉接受。谁掌握了基层文化工作这个当今部队各项工作的“制高点”,谁就能赢得“打得赢,不变质”的主动权。
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和遵循基层文化生产与传播规律,精心制定文化建设的方针战略,加强基层文化工作的利用,提高“硬件”质量。这主要是某些基层单位所配备的文体器材不能仅限于吉他、笛子、二胡等,种类单一,不能让官兵的业余文化活动仍停留在看电视、打牌、下棋、打球等传统活动上。此外,既要重视对器材的使用又不能忽视了对器材的维护,文化器材损坏的越多,就越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
另一方面,要通过经常性文化活动和文化工作,不断提升文化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大力开辟思想文化阵地,提升“软件”质量。“软件”主要是指基层单位对文化建设队伍的培养和对文化活动的保障等方面。要加强文艺骨干的培养,并充分发挥现有文艺骨干的作用,根据官兵不同的兴趣和爱好,成立兴趣小组,以点带面,推动基层单位文体活动的开展。同时也要给文体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的才能有地方发挥,发挥得有地方。
三、经常创新,重用骨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过去的下棋、打扑克等所谓的“主流”的文化活动只能作为现
在官兵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活动。缺少了多种多样的有特色的内容,造成警营文化缺乏生机,无法调动官兵的积极性。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既保留基层部队文化本色,又实现警营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融合,我们要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在文化活动的群众性、经常性、多样性上下功夫。在文化建设逐步完善中,不能放松对文化工作的创新和对文化骨干的使用。要想真正掌握基层文化工作的主动权,就必须建设一支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文化骨干队伍。当前,多种腐朽思想文化的相互并存,对我们这支军队就有可能会完全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
同时,部队广大官兵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和审美观念的日渐更新,加强部队文化建设,满足广大官兵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迫切需要我们做出强有力的回答。所以各级要充分认清建设部队基层文化的重要性,以与时俱进的改革创新的观念,加强对文化骨干的培养,坚守基层文化的主阵地,唱好主旋律,打好主攻仗,已是各级领导机关和广大干部推动部队发展义不容辞的职责使命。
四、规范制度,促进发展
制度是做好一项工作必须遵循的规则和程序,任何一项工作,要处于科学、规范、有效的运行状态,都必须有健全的制度作保障。因此,要抓好基层文化工作,促进基层整体全面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有科学的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
为了部队更好更快的发展,各级领导机关要对文化工作者制定相应的骨干活动、骨干激励、骨干保留等制度,让文化骨干在活动中找差距,互学习,同提高,依次培养其对文化工作的兴趣,激发其热情,提高其能力和素质。领导机关可根据切实可行的评估和奖励制度,对文化骨干进行科学的评估和适当的奖励,同等条件下,在新兵入伍、立功受奖、改选士官、入党提干等方面都应该给予优先考虑。骨干队伍建设是个连续的过程,要“盯住眼前抓培养,立足长远抓保留”要建立文化骨干人才档案在上级宣传部门备案,在他们的去留上要着眼于军队文化建设的需要,从而丰富警营文化生活,营造警营有张有弛的良好生活环境,陶冶官兵思想道德情操,调节官兵思想情绪,提高文化修养和理论水平,增强部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官兵集体荣誉感,促进战斗力的生成,保证中心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和部队的高度稳定,有效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部队建设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我市的新农村文化建设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快速发展的农村经济和农民对科学文化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部分农村牧区文化馆、图书馆不健全,乡镇村级文化站名存实亡,即使形式上存在,工作处于长期瘫痪状态。大部分乡镇文化站没有专职人员、没有独立的办公设施、没有文化活动场所,有的则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严重阻碍了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2、文化从业人员素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缺乏高学历和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没有形成梯形结构;文化专职干部兼职过多,有效投入文化工作的精力、时间太少。从而造成了一些地区有了图书馆无人来看,有了健身器材无人健身,打击赌博禁而难止的现实状况。
3、资金匮乏正常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目前许多地方的农村文化活动站依赖于乡镇资金的拨款支撑,不少乡镇本来财政就比较窘迫,在这样的情况下文化工作更是难以为继,文化活动也难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无从发挥。许多农村文化工作站也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地方的“农家书屋”虽然也普遍成立,但农民读书难的现象依然存大,首先是真正需要的图书往往看不到或买不到;其次是虽然很多乡镇和村办起了图书室,但无专人管理不能正常开放,其图书只是作摆设和装饰,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由于健康有益、贴进百姓生活的文化活动馈乏,很多人在劳动和工作之余只能靠打麻将、玩扑克牌来打发时间,导致一些家庭问题出现,给农村社会安定带来隐患。表现尤为突出的是:赌博风气盛行,且形式多样化;除此之外,封建迷信及群众信教现象比较普遍。这些现象的产生,不但败坏了淳朴厚重的乡土民风,甚至还容易滋生罪恶,给不法之徒提供活动载体,农民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侵害。
笔者认为,造成以上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领导重视不够。领导重视与不重视文化事业建设决不是有钱无钱的问题,而首先是个思想观念问题。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政府职责所在。但是在一些地方,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理念被片面地理解,忽视群众的文化需要,农村文化工作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对基层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中,没有将文化建设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列入考核中,有的虽列入考核但所占的比例太小,文化工作好坏对整个考核无足轻重,不能引起基层政府足够的重视,使乡镇领导对文化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重经济、轻文化的政绩考核制度,已经成为影响群众文化生活的制度障碍,不提升政绩考核中文化工作考核的比重,仅仅依靠基层领导对文化工作的正确认识,要从根本上实现和保障农民基本的文化权益,是不现实的。党政主要领导要从讲政治、讲党性的高度,认识到位,文化工作才会有位置,才能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从而解决好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其次,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县、乡两级投入严重不足。有的乡镇把“发展先进文化,加强文化建设”仅仅是“写在纸上、念在嘴上,贴在墙上、印在书上”,而实际投入很少。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常常面临两难之景:一方面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上面安排的工作任务,另一方面却为必要的活动经费一筹莫展,更谈不上主动积极地开展群众文化工作。在经济欠发达的乡镇政府,本身财力有限,更缺少文化自觉。虽然各级政府都要求加大对文化的经费投入力度,但基层政府为了追求短期内的政绩,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的现象仍比较普遍。
最后,基层文化站体制不顺畅。当前,许多文化站干部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情况也非常突出。各乡镇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大多数文化站工作人员从事的是乡镇中非文化站业务的工作,无暇从事文化工作。特别是近几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不少乡镇文化站的组织管理职能相对弱化,文化站干部不能很好地履行组织引导和文化辅导的本职,出现“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的难堪状况。熟悉乡镇文化情况、有文艺方面一技之长的文化站干部,本该可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显身手,但乡镇领导对文化站建设的忽视,导致文化站对农村文化组织辅导职能的丧失,直接影响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二、对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自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被国家确定为“两型社会”(即“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试验区以来,各级企业纷纷掀起了“两型”企业建设特别是创建“两型”企业文化的。目前来看,各级企业在创建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不自愿、不自觉地开展创建活动等被动表现。造成这些认识和做法存在不足的重要原因,在于缺乏对文化内涵和文化形成规律的理解和把握。笔者认为,要积极推进“两型”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正确理解什么是文化,其次要把握住文化的形成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如何建设好“两型”企业文化。
一、正确理解文化的内涵
(1)文化是人们意识的能动产物。关于文化的定义,目前不下200多种,可以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但细加梳理,其中绝大多数学者都是把文化当做某种存在物来加以描述。这种描述如果从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说,却有失片面,即只强调了文化形成的结果,而忽略了文化形成的过程。如果这样理解文化,在文化实践上就很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即就文化而谈文化,就文化建设而谈文化建设,而忽视文化中人这个重要的因素。我们认为,文化不是天生的。相反,文化是现实的、历史的和具体的,是有其发展过程的。文化是人创造的产物,是人活动的结果。一种文化的形成是由人来推动的最终也是由人来体现的。松下幸之助曾说过“五分钟了解一个企业”,不需要看它的规章制度,不需要看它的报表,不需要看章法,你只需要感受你看到的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你能感受企业背后有一股什么样的“精气神”在支撑着这个企业发展,这就是文化。从这点上说,文化是人的文化,是人们意识的能动产物。离开了人,文化没有意义,文化建设也无从谈起。(2)文化是人们普遍自觉的观念和行为方式。这句话有两层涵义:一是认为文化是人的一种自觉。文化的形成在人的自身里有一个自觉内化的过程。所谓自觉,是指觉悟到正确而积极、主动、如此的行动。这就突出了人在文化中的主体性和能动作用,从而避免了对文化作一种静态的描述。二是这句话点出了文化形成的关键。一种文化的形成,不是少数几个人的自觉,而有赖于绝大多数人的自觉。如果一种文化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写在文件上,写在墙壁上,而还没有被绝大多数人所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话,那这种文化就不能成其为文化,或者说这种文化还远未完成。
二、文化的形成规律
文化不是固有的,而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开始往往是由少数人首先觉悟,他们提出反映客观需要的新文化主张,倡导改变旧的观念及行为方式,并由此启发和带动社会上大多数人,使新的文化观念成为一种普遍自觉,文化最终得以形成。从个体的微观角度来看,这个形成过程其实就是人们认识、认知、认同的觉悟过程。(1)认识。即人们认识到有“这样的”的一种文化。但是,这种认识是肤浅的、表面的,人们还缺乏深入的了解。人们往往是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感受到了是“这样的”文化,而不是“那样的”文化。这个过程,有的是主动的,有的是被动的。但不管怎样,人们开始有了识别力,知道有这样的一种文化存在。这是文化的“入眼”过程。(2)认知。认知是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即人们了解到为什么必须有这样的一种文化,是对这样的一种文化义理的把握,是知道这样文化的之所以然。这里面有个遵从和领悟的过程。开始人们出于维护自己利益的需要,不管认识深不深入,心里愿意不愿意,在行动上都会表现出遵从所推行的文化观念。但这并不是都能领悟到文化的精髓,不是真正的认知。领悟不仅意味着对信息的大量记忆、了解,而且意味着对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理解、把握。人们从接触的大量信息中真正悟出了文化的真谛,即知道“如此、这样”一种文化是正确的,是该这样的,是理应得到传承的。人们对文化的认知是对这样的一系列观念和规则的通透,是文化的“入脑”过程。(3)认同。认同“这样的”一种文化,即人们已经对这样的文化有了自觉,这样的一种文化已内化为自我的一部分。人们不但认识到文化的意义和重要作用,领悟到文化的精髓,而且对文化有了情感体验,对它形成积极的态度,愿意按照文化的指引行动。人在这时已不由自主,而是由文化作主。这就是文化的“入心”过程。当文化已经深入“人心”,变成自觉,文化的导入就真正地完成了。
三、让“两型”企业文化成为文化自觉
“两型”企业文化建设是推进“两型”企业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一次全新的文化实践。文化是软实力,软在润物无声、降物无形。因此,结合上述文化的定义和文化的形成规律,我们现在所倡导的“两型”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让“两型社会”建设中所蕴含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责任意识等理念成为广大企业人员的普遍自觉并由此产生一系列行为方式。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在提高广大企业人员对“两型社会”建设理念的认知度和认同度,让“两型”企业文化真正深入人心,成为文化自觉。“两型”企业文化的氛围一旦得以形成,就可以成为企业的宝贵精神财富,引领良好的时代之风,最终为“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让“两型”企业文化成为文化自觉,首先要树立长期文化建设的观念。“两型”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应是企业的长期行为,需要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其次要重点抓好以下环节:(1)广泛宣传发动。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信息传播工具和手段,如报纸刊物、新闻传播媒体、内部网络、标语口号、板报橱窗、宣传画、制度文本等多种形式来广泛宣传发动,以提高广大企业人员的关注度。宣传的内容要结合“两型”企业的建设实际,重点突出资源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操作方法和具体规划。(2)组织活动引导。通过组织讲座培训、研讨征文、演讲竞赛、开展节能环保体验等活动形式,塑造浓厚的“两型”企业文化氛围,激发引导广大企业人员的参与热情,利用文化渗透,提高人们的认同度。(3)领导表率示范。企业领导者是“两型”企业文化的龙头,企业领导者的模范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号召。领导者既要做好“两型”企业文化的宣传倡导者,还要做“两型”企业文化的践行者、先行者,以起到表率示范的重要作用。(4)完善制度机制。一是要建立、健全和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包括节能、节水、节电、采购、公务用车、公务接待等日常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和探索能耗统计制度和合同能源管理制度。二是要明确责任目标,建立科学的企业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和企业领导干部业绩考核体系,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形成正确的评价导向,引导企业干部树立正确的业绩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三是建立信息公开监督机制和绩效反馈机制,强化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探索推进“两型”企业建设的长效机制、市场化社会化的服务管理机制、竞争机制以及联动机制等等。(5)优化管理体制。建设“两型”企业文化,必须要建立和形成与文化建设相应的组织体系。要优化企业行政组织结构,减少部门间的摩擦和职能交叉,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建立集中统一的企业事务行业管理体制;加快整合管理资源,推进企业行政事业性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提高企业资源使用效率。(6)挖掘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文化精髓。如儒家的天人合一、节用裕民,道家的物无贵贱、少私寡欲等思想,都蕴涵丰富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思想。传统文化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构建“两型”企业文化,打传统文化牌更容易引起广大企业人员的共鸣和共识。(7)反复强化灌输。“两型”企业文化实质上是一个以新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战胜旧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过程,因此,新的思想观念必须经过反复强化灌输才能逐步被广大企业人员所接受认同。例如日本经过几十年的宣传灌输,终于形成了企业员工乃至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拼命竞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