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历史条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9 16:41: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新的历史条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新的历史条件

篇(1)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要深挖教材,创新学手段,结合时代特色,运用时代语言,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新鲜、亲切、有味、直观、生动的课堂中进行学习,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让“枯燥”的文字符号成为学生朝夕相处的“朋友”,让学生与“朋友”无话不谈,近距离接触。下面结合教学就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以下研究。供参考。

一、和谐课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知道新时期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至少受到6位家长、亲人的呵护,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们不再顾忌任何事情、敢想敢说还好动,时常冒出各自不为人知的“孩子气”,争强好胜、追求新鲜事物是他们的特性。为此教师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学生为本,抓住小学生的心里特征,因势利导,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把课堂打造成和谐高效课堂,以便满足学生的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可以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自然就敢大胆的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学习语文和施展能力的兴趣。我们知道现行的新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涉及和接近学生的经历与生活,为此老师应从教材和现实生活中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让他们释放个性,多角度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好求知欲。

二、挖掘教材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在教学中笔者挖掘教材情感,让学生把课堂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活学活用。在学生一年级的第二学期,笔者曾经试着让学生在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到来之际给妈妈写信,感谢妈妈的养育之情,不会写的可以用拼音代替。14日笔者又问起给母亲写信的体会,他们都说感觉“超级棒”,因为写信受到妈妈的表扬和奖励。这样他们学习语文的劲头就更足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了。二是笔者利用阅读课的教学过程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用心去想去思,以此打动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节课时,笔者让学生抓住教材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让学生体会到“望、挂、背、靠、焦急、挤、扶、踮”等词语反映出当时各行业的民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痛、焦急的感情。让学生把对的无限热爱之情,化作了学习的动力源泉和兴趣。

三、体验成功建立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为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并和自己的同学分享。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学好教材知识的同时,拓展学习、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课外读物,并且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和同学交流阅读心得;同时课堂内外时时注意发现学生们的进步和闪光点,及时跟上鼓励和表扬,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逐步建立起学习语文的兴趣。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的创设情境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正式开始之前,根据新课标对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规律,从能够让学生感兴趣、激发思维入手,为学生创设出和谐高效的学习情境,进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求知欲望,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课文的知识。我们知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只有在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的情况下,对课文才会产生想去彻底了解、想去读、想去学习的念头。为此教师在此环节应以情激趣,通过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吸引力强、方法多样、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教学《赵州桥》一课,课始教师出示一幅“赵州桥”图,学生边看图教师边富有感情地描述:“在我国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历史悠久、举世闻名的石拱桥——赵州桥,这是一座古老而又坚固的石拱桥。1300多年来,它经受风吹雨打、洪水冲击、地震摇撼、车辆重压等种种考验,仍毅力不倒。”通过教师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疑问,学生睁着好奇的眼睛,纷纷举手提问:“为什么赵州桥经历了1300多年的历史还能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呢?”教师在学生亢奋的状态下,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学生围绕这个问题饶有兴趣地与文本对话,深刻体会到了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独创性和设计者李春的聪明才智。

篇(2)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更要在班级管理中付出情感。要让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感知到班级的温暖和关怀,可以说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的情感付出是班级管理的催化剂,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法宝。新时期的班主任要把对教育的忠诚之心和对学生的热爱之情熔铸于班级管理之中,要全身心地投入班级管理中,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班级学生,积极营造温暖而和谐的班集体,从而让班级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学生喜爱这个班级,进而喜爱这个班的班主任。这样师生同心,还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呢?要做到这一点,班主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班主任要充分发挥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品德感召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班主任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班主任的个人品格包括思想、道德、人格、作风、性格、态度等,它具体反映在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有较强的向师性,也喜欢模仿和学习老师的一言一行。据科学调查表明,学生时代,大约有近百分之三十的学生都有暗恋老师的情况,这更有力地说明了老师的榜样作用之大。因此,班主任是学生的学习模范,班主任应从各方面严格约束自己,做到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在班级管理之中,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班主任必须首先做到。例如:班级管理规定学生什么时候到教室,那么班主任也要按时到达,要求学生着装要整齐规范,那么,班主任也要注意自己的着装规范。只有这样班级管理和教育才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班主任要用自己的能力和才能影响感染学生。有着较强才能的班主任往往更能让学生信服,才能是指班主任拥有并带到教育情境或教育活动中去,并直接影响教育活动的成效和质量,决定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完成的多种素质综合能力。如:班主任对事物敏锐的观察力,对知识精确的记忆力,都会使学生为之赞叹不已;班主任丰富的想象力,会使学生受到启迪;班主任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批判性、灵活性也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具有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如班主任在音乐、美术或体育运动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兴趣和爱好,这将感染学生,同时班主任会拥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学生,和有相同喜好的学生打成一片,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和近阶段的思想,这样就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学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扼杀在萌芽阶段。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样看来,优秀的班主任哪能有一桶水就够的呢?

二、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环境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师生提供一种心情舒畅、气氛融洽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在“情感”建立的基础上,与学生更近一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要主动走进学生,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怎么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呢?班主任要多与学生接触,深入学生中,多关心了解学生,当学生犯错误时,切忌急躁,要包容学生,用自己宽广的胸怀包容学生。要允许学生犯错,也要允许学生改正错误。

当学生犯错后,班主任切记不分青红皂白就是一阵狠批,学生犯错往往事出有因,班主任一定要心平气和地和学生交谈,了解学生犯错的具体原因,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教育的时候还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本着帮助关心学生、从学生的本身发展出发,以教育为主,处罚为辅。

班主任还要多与学生接触,多关心学生。要和师生平等相处,只有学生对班主任具有充分的依赖和期望,学生才能信服,受到感染,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要充分利用学生周记这个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师生一般靠口头表达方式进行交流,但在某些情况下进行书面交谈,效果会更好,这是因为学生有些事情是不便和老师面对面交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只有通过书面的形式交流。在具体的管理中,我发现学生在语文老师所要求的周记中反映了很多的情况,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即使在仅有两人的情况下,也不愿意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性格倔强,犯了错误矢口否认,强词夺理,而在周记中往往会把他们的内心所想如实地记录下来。

从此以后,我就养成了翻看学生周记的习惯,这样可以多渠道地了解学生的想法,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要做到班级民主。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更是班级活动的主角,只有学生成为班级活动的主体,他们的巨大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传统的班级管理往往忽略学生独具的个性特征,漠视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我管你从”的指令性的、专断性的管理格局,并最终形成一种对立的、依附的、单向的、封闭的、恶性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严重地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与现行的素质教育格格不入,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充分做到班级管理的民主,如班级班规的制定、班级评优评先的方案等都可以通过学生民主的形式制定出来,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打造和谐的班级。

篇(3)

(一)管理特征从物本管理向人本、智本管理。

物本管理把人作为单纯的管理对象和生产操作的工具,最多把人看作是“经济动物”,而把尽可能提高生产效率作为管理工作追求的首要目标。因而物本管理,是一种单纯以效率和物质利益为中心的管理。

从管理发展史看,20世纪初期,泰罗创立的管理就是典型的物本管理。因为泰罗基于“经济人”(Economic man)假设,把工人看作是机器设备的附属品,他倡导的“时间”、“动作研究”就是使人依附于机器,把人性物化,把人也当作物来管理。因而泰罗创立的科学管理,实质上是一种非人性化的物本管理。

物本管理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使它具有明显的确定性、可定量化、可优化等特点。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等的形成与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把人看作是只会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单纯的“经济人”,未免太简单化了。除了经济因素外,还必须充分考虑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因素,于是有“人本管理”思想的萌芽。到20世纪中叶以后人本管理的思想在理论上更趋成熟,在实践上也较广为流行。

人本管理强调人在管理中的主体性,并认为人的存在,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精神存在,即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更不能没有精神生活,这是人区别于一般动物的根本出发点。因而认为:不能把管理看作是单纯的物质技术过程,而应更重视它的社会文化层面。据此,人本管理认为,管理者首先不应把人看作是单纯的“经济人”,而应如实地把人看作是“社会人”(social man)以至“文化人”(叫cultural man),从而在尊重人的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确立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由此可见,人本管理与物本管理有质的不同,“以人为本”的管理系统是复杂的社会系统,所涉及的人的心理、社会层面、丰富的感情世界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是难以用精确的数据来表现的。这是人本管理的重大特点。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人本的关键在于人的智力。由此而形成了比一般所说的“人本管理”更高一个层次的以人的智力为核心的“智本管理”,它是一种以尽最大可能促进“知识创新”为中心任务的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二)管理思维从科学思维方式向人文思维方式转变。

1.科学思维方式与人文思维方式的对比。科学思维(理性思维,或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注:关于理性思维或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的划分及其有关的阐述,可参见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一文,载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具有推理严谨、定量严密等特点。“精确定量”是“科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活动。科学思维是一种链条式、环环相扣的递进式的思维方式。它是近代在科学的研究、探索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而通称为科学思维。人类要改造世界,首先要认识世界。认识(Cognition)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世界的感知,感知形成观念(Conception),是以语言为其表现形式(有发达的语言系统,是人不同于一般动物的重要标志)。因此,从认识论看,语言是认识的工具。“科学语言”是自然科学家认识“物的世界”的重要工具。“精确定量”是“科学语言”是基本特征。因为自然科学向来被称为精密科学,其“精密”之处就在于:可以借助于严密的定量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可见,“科学语言”是“科学思维”的外壳。

人文思维包含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注:关于理性思维或称逻辑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的划分及其有关的阐述,可参见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一文,载钱学森主编《关于思维科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人文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因为它研究的“人文世界”不同于“物的世界”,它涉及“精神世界”(mental world)不具物质实体的许多复杂多变的方方面面,如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伦理等,这些都是难于甚至无法直接从量上进行把握的。因而对于它们,并不追求条分缕析地进行刻画,而是着眼于对象的整体特征,寓理于形象,通过慎思明辨,综合、权衡,达到对研究对象整体性的质的把握,这是人文思维与科学思维的重大差别。与此相联系,“人文语言”,作为人文思维的外在形式,是以“思辨定性”为其基本特征。

同自然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称“科学思维”相对应,人文、社会科学家在学术研究中常用的人文思维方式也可称之为“思维”。艺术思维不同于科学思维,在于后者的精确度大,前者的自由度大。但艺术家艺术思维进行创作实践,也要严格遵循局部服从整体的原则。也就是:艺术作品既要有生动的细节上的描述,更强调系统整体性的把握;细节的描绘,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性主题的体现。如黄河大合唱,许多音符组合起来,能唱出黄河奔腾澎湃整体的雄伟气势,才算是成功的作品;又如画家作“登泰山图”,可以从许许多多方面、方向取景,最终要能体现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宏伟气势,才能算作是成功的作品。艺术家是如此,管家也应是这样。

2.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研究不同类型的管理。物本管理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因而以物为本的管理系统,要求管理人员运用以“精确定量”为基本特征的“科学思维”,深入到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去认识、分析、研究相关,从中取得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采用数量化进行描述。数量方法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并通过求解数学模型引出基本结论,并可编成严密的程序,用机来模拟再现。

人(智)本管理不同于物本管理,在于人(智)本管理的核心因素是人。按照行为科学理论,人总有自己的需要和追求,有自己的感情和意志。人的行为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具有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因而在人(智)本管理中,人的因素、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总是起主导作用的。与此相适应,人(智)本管理认为,不可能从员工的屈从中得到真正的创造力,因而要求管理人员运用以“思辨定性”为基本特征的自由度较大的“人文思维”,深入到人的心理、社会层面和丰富的感情世界去认识、分析、研究相关问题,力求从员工对自己行为的自主性和人际关系的和谐性出发,来充分调动广大员工个人和各种组织群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和当代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彼得·德鲁克)把管理视为一种“自由艺术”(Management as Liberal Art)(注:[美]彼得·德鲁克著:《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而不是刻板的机械性的工作的见解相一致的。

由此可见,即使今天的电脑技术已经高度发展了,归根到底,它还只是一个“数字相关系统”,是不能直接用来分析、处理人的“精神世界”的相关问题的。因为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是属于“人文层面”的问题,已超出了现有信息技术的作用范围,需要用“人文观”而不是“技术观”为指导来进行分析、研究和处理。在这里,人文思维、艺术思维的运用,是起主导作用的。

(三)管理决策目标从“最优化”向“满意性”转变。

一般都认为,管理首先要决策,决策是领导者、管理者的首要职能。由此可见,管理决策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

从现代决策理论的发展,可以看到,同“物本管理”相适应的管理决策,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决策者从“客观的理性”(objective rationality)出发,寻求在一定条件下目标函数唯一的“最优解”(Optimal solution)。为此,就要求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严密的数量分析,从而把决策模式的重心放在分析性的技术方法上。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美]赫伯特·西蒙教授对这一决策模式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这样做“为的是产生那些非常动人的数学模型,用来表示简化的世界。在这方面,近年来人们已经提出了疑问,怀疑那些假说是否与人类行为的事实相距过远,以至根据那些假设所得出的理论同我们所处现实状况已经不再有什么关系了”(注:[美]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作者为中译本写的“前言”。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也可以这样说,“最优化准则仅仅存在于逻辑推理中,没有实践价值”(注:袁宝华主编:《企业管理全书》(上),企业管理出版,1984年2月第1版。)。

随着现代管理从“物本管理”向“人(智)本管理”转变,决策目标以“满意性准则”取代“最优化准则”就成为的必然。

现代管理大师西蒙教授提出的以“有限理性”与“令人满意”准则取代微观经济学原来奉行的“完全理性”与“最大化原则”,是其决策理论的核心理论。其优越性,正如西蒙教授所说:“我认为,我提出的‘寻求满意的人’这一模型同那种‘寻求最优的人’的古典概念相比,在有关经济行为的经验研究中获得了多得多的支持”(注:[美]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作者为中译本写的“前言”。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适当地应用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是完全必要的,问题是不能把它强调过了头,不能见物不见人,把定量分析推向极端。以数学模型的定量分析为基础,决策者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直观判断能力对模型输出的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以实现决策者的智慧和推断同定量模型的解析相结合,借以获得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在社会经济系统中,人的因素总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决策的层次越高、涉及面越广、情况越复杂,战略性、非规范性、不确定性越强,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远见卓识和非凡的洞察力及由此而形成的高屋建瓴式的综合判断就越带根本性。

二、管理的新特点

管理会计是融管理和会计于一体的一个专门领域,是企业信息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为转移,并随着管理特性的发展而发展。

与上述知识经济管理上的基本特征相适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管理会计呈现的新特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管理会计新方法论的开创。

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智本管理”的要求,以及基于对管理特性的新认识,管理会计应遵循艺术规律,开创出认识上的新的方法论。新的方法论,可归结为:三个“重于”、三个“并重”。(注:余绪缨:“管理特性的转变历程与知识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的人文化趋向”,《财会通讯》,2001年第10期。)

三个“重于”是指:(1)“衡量”(measuring)重于“计算”(counting),正如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德鲁克)所说,在管理上“我们需要的是进行衡量,而不是计算”(We need to measure,not count)(注[美]彼得·德鲁克著:《现代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2)认知性(cognition)重于精确性(precision):认知性重在整体的质的把握,精确性重在细节的量的描述。(3)悟性重于理性:是上述第2点的进一步概括:重整体的质的把握,属艺术思维;重细节的量的描述,属科学思维,艺术思维重悟性;科学思维重理性。

强调这一点,有什么实际意义呢?例如:关于顾客满意程度消长变化的分析,并不是完全靠计算就能直接掌握的,深层次的问题要靠“悟”——“悟”出在深层次起作用的企业的经营思想上的方向性问题,认真进行改进,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顾客满意程度造成负面的种种因素。

三个“并重”是指:(1)量化与非量化并重(对可以量化的因素进行量化,难于量化的因素不强求量化,可以用其他形式如文字说明等进行反映)。(2)量化的各种形式并重:如考核成绩,100分制是一种量化形式,五分制是另一种量化形式。五分制是把学习成绩分成3个档次。按百分制,认为得76分的人比得75分的学得好一些,是很牵强的。按五分制,认为得80分的人比得70分的学得好一些,更符合客观实际,因为80分和70分属于不同档次。(3)量化的各种形式中,货币计量与非货币计量并重:也就是不把货币计量定于一尊,在管理活动中,许多因素从深层次看,是不能或不宜于进行货币计量的。如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情况、生产安全情况、员工对工作的满意程度……,是不能完全采用货币计量形式的。

上述认识上的新方法论及其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蕴含着人的因素、精神因素和文化因素在其中的主导作用。

(二)决策支持模式从观向人文观转变。

管理师,作为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主要从事决策的工作,为决策系统中的决策者正确有效地进行决策提供咨询服务。适应“管理决策”的要求,决策支持在不同的决策模式下具有不同的特点:

根植于“物本管理”的管理决策,决策目标遵循“最优化准则”,要求运用以“精确的定量”为基本特征的“科学语言”,寻求目标函数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优解”。与此相适应,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参谋人员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根据所研究的具体特点,对有关资料进行加工、改制,找出存在于有关变量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即借助于模型,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严密的定量描述,以掌握有关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而把数学模型和最优化(技术)结合起来,确定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优数量关系,为决策者最终寻求决策目标的“最优解”提供依据。可见,把重点放在性的技术方法上,是这一决策支持模式的重要特点。

根植于“人本(智)管理”的管理决策,决策目标以“满意性准则”取代“最优化准则”。“满意性准则”是一种自由度较大的准则,它主要不要求“精确定量”,而要求“思辨定性”。因而要求作为决策支持系统参谋人员的管理会计师,围绕决策目标,拟订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并通过相关人员生动活泼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发表意见,对多个备选方案进行分析、论证,权衡利害、比较得失;再以此为基础,进行综合分析,帮助决策系统中的决策者择善而从,做出满意的选择,最终得到决策目标的“满意解”。

在现实生活中,遵循满意性准则进行决策,更重视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智能与判断,是符合当代的潮流的。因为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说:“不管后资本主义机信息处理技术如何先进,它不能取代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只能是一种管理工具。”(注:[美]彼得·德鲁克著:《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版),机械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既不可能取代决策行为,自然也不可能取代决策咨询,因为决策咨询是整个决策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意味着:已经把整个决策程序推进到一个层次更深、境界更高的发展阶段。

(三)为“知识创新”服务的管理会计新体系的创建。

1.“知识创新”的人文基础。前已指出,“智本管理”是一种以尽最大可能促进“知识创新”为中心任务的管理,是“人本管理”的进一步深化和提高。

怎样才能有效地促进知识创新?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经济的发展、财富的增长,更有赖于人的创造力的自由、充分的发挥。而人的创造力的自由发挥,又以人的各种基本自由得到充分尊重和保障为前提,以人作为人能享有本身应有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这就要求形成一种机制,以促进人的人本立场、主体意识和人性智慧的回归,从而为知识经济不断向前发展,奠定牢固的人文基础。

更具体地说,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深藏在人的大脑中的精神财富,是不可能依靠外力的强制(如通过上级的发号施令)把它挖掘出来的。而通过知识类型的转变,实现知识创新,则是一个知识社会化、共享化过程,只有在认识一致、感情共鸣、价值取向相同的基础上,让人们自觉地形成乐于奉献的精神——“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精神,才有可能实现。为此,就必须在内部实行产业民主,使员工和经理人员处于平等地位,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参与权、知情权,把人本主义、民主管理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管理过程的始终,使企业真正成为民主的、人性化的组织,才有可能从人的内心深处激发每个人的主人翁责任感,并在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形成一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共同理念。这是促使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宝库能转化为企业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的微观基础和条件。

2.创建为“知识创新”服务的管理会计新体系。如前所说,“知识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也就是新知识一般不是某个人单独创造的,而是在一个组织内通过团队(一个群体)中的各个成员共享知识而产生。知识创新的关键,是要发掘员工头脑中潜在的想法、直觉和灵感,并综合起来加以运用,最终转化成对企业整体有价值的知识。在这里,碰到的最困难的问题在于:一个人的知识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知识具有规范化、系统化的特点,易于同企业内其他成员沟通和共享;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难于同企业内其他成员沟通和共享。所以知识创新,是以隐性知识为起点,并通过知识类型的转变而实现。显性、隐性两种知识类型,可以形成如下四种形式的转变:①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②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③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④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注:较详细的论述,请参见[日]野中郁次郎著:《知识创新型企业》一文,载彼得·F·德鲁克等著:《知识管理》,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从以上知识类型四种形式的转变,可以看到:知识资源不同于物质资源的一个重大特点,在于知识资源并不会因为由更多人分享而减少,反而会增加,即一个人的知识同别人分享了,别人受益,自己也无损。

设计一种指标多样化的瞬时信息卡,掌握企业各成员四种形式的知识转变。如前所说,隐性知识是无形的,是深藏在人的头脑中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而知识类型的转变是发生在人的内心深处的活动,怎样运用信息卡来掌握各个人知识类型的转变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总的思路是:知识类型转变的过程的确是无法捉摸的内心活动,但知识类型转变的结果却是有踪迹可寻的。有迹可寻,就可以为人所掌握。那么,是怎样有迹可寻呢?假如有一个极其高明的面包师(注:较详细的论述,请参见[日]野中郁次郎著:《知识创新型企业》一文,载彼得·F·德鲁克等著《知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他拥有一种与其他面包师不同的诀窍,他做出的面包有一种特殊的深受消费者喜爱的风味,其他的人无法模仿,他自己也无法用明确的、系统的方式进行表述,说出一个所以然来。所以,他的这种诀窍,是作为一种隐性知识存在。后来另一成员向他拜师学艺,他言传身教,学徒也有所领会,手艺有很大提高,做出的面包也很受欢迎,但学徒也无法明确表述其中的奥妙,这种手艺对学徒来说,也还是一种隐性知识。这就意味着:原来一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变成了两个人的隐性知识,表现为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变;再经过较长期的实践,师、徒双方或其中的一方,认识上出现了一个飞跃(思想上豁然贯通了),可以把所拥有的诀窍明确、系统地表述出来,写出完整的、可操作性面包制作方案,甚至可据以生产出特种类型的面包机。这样,就实现了从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变。

以上两个阶段转变,怎样有迹可寻呢?我认为:转变的结果是有迹可寻的。其中第一阶段知识类型的转变,表现为由师傅一人的隐性知识转变为师徒二人的隐性知识。对这一转变的成果进行差量分析:设师傅授徒时仍然照常进行生产操作,其产出品(面包)的产量、产值可以存而不论;产出差量表现在学徒学艺取得的新知识会融入到他制作的产出品(面包)上,相应地表现为产量,产值的增加。其中第二阶段知识类型的转变,表现为除了师、徒二人仍拥有原来的隐性知识而照常生产的产出品可以存而不论外,产出的差量表现为隐性知识显性化而形成的一项新的面包制作方案,这是一项新增的无形资产(因为可按规定程序取得专利权)。

可见,知识创新的成果,可以用为企业形成的产出增量来表现。但这里所说的“产出”,应从广泛的意义上来理解,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不能局限于上例中所说的有形的物质的“产品”和“资产”的产出。对知识创新成果(表现为产出)作广泛意义上的理解,对生产性企业整体来说,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面:在生产成果上表现为产量增加、产品质量改进,新品种的投产等;在生产条件上表现为生产安全情况的改进,生产弹性程度的提高,适时制与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更有成效等;在生产储备上表现为开发、人才开发、产品开发等的超前性提高等;在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上表现为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协作配合情况的改进等;在企业与外界的关系上表现为顾客满意程度、销协作配合、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改进等。

由此可见,通过上述各个方面的消长变化来反映以“产出”表现的知识创新的成果,说明知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是可以渗透、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基本认识:企业生产经营的作业链、行为链,同时表现为知识链、价值链。也就是在完成各项作业的行为中,新知识的融入,导致凝聚在所完成的作业上价值的增加,而产品作为各作业的总集成,各有关作业上价值的增加,自然也会凝集在最终产品上,表现为产品总价值相应地增加。由此可以看到企业生产经营的作业链、行为链、知识链和价值链的统一。它充分说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生产性企业来说,知识创新是企业整体价值增加最重要的源泉。

上述多样化的指标体系可按企业内部各个组成单位的工作任务,各有侧重地纳入各个组成单位的“瞬时信息卡”、并可参照我国20世纪50年代曾广泛实施过的“班组核算”的做法,由各个组成单位以一定的基数为底数,自行逐日按人进行差量反映(反映在原有基数上新发生的增减变动情况),然后,由管理会计师定期(周或旬)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研究,借以全面掌握知识创新在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上的具体体现。由此而形成的核算体系,可以视为为创建直接服务于“知识创新”的管理会计新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美]彼得·德鲁克著:《现代管理宗师德鲁克文选》(英文版),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

2.[美]赫伯特。西蒙著:《现代决策的基石》,杨砾、徐立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3月第1版。

篇(4)

2.女人、男人脑组织结构上有差异:这就决定了女人、男人之间思维、行为的不同。如大脑中的灰质,其功能是主管思维和行为的。女人的灰质比男人多15%,因而女人考虑问题比男人细致全面,处理问题很少冲动。美国斯伯利教授1981年证实,人的左右脑的功能不同,左脑负责逻辑思维,承担语言记忆和计算的功能;右脑负责创造思维,承担情感、音乐、美术和空间功能。1955年美国耶鲁大学的百耐特和塞利运用扫描仪检测大脑不同部位,证实男人主要用左脑进行交流,而女人用左右两侧大脑。加州大学的高基斯教授发现胼胝体是左右大脑联系的组织,女人肼胝体比男人厚,女人左右大脑的胼胝体比男人多30%。因此,女人语言流利,富于情感,喜怒哀乐一触即发。

3.母爱比父爱亲切高尚:雌激素使女人身心健康,愉快,喜于抚育和顾家的思维、行为起主要作用。孕激素是一种产生母爱的激素,其作用是使女人履行哺养婴儿的角色。男人缺乏孕激素,所以对子女的爱不如女人亲密高尚。

4.女人善于言谈:男人的大脑语言功能区在左侧,高度区域化,按区域分类贮存信息,语言单调。女人的语言功能在大脑的两则前半球,左右大脑半球之间的胼胝体快速传递信息。所以女人话多,嗦,擅长于言谈。

5.女人爱哭:大脑中的情感区在右脑。女人大脑的情感区与其他脑功能区紧密的相连接。所以女人容易情绪化,爱哭泣。男人有泪不轻弹,只有刺激右脑情感区较重时,才会哭泣。

6.女人喜欢购物:女人购物时无目的,在商场逛几个小时不一定买任何东西。这种购物方式使男人厌烦。女人一件一件的试衣服,最后不买时,男人会很快会变得焦躁和沮丧。逛商场是女人大脑思维模式广泛的情感和感觉所致。

7.男人只能做一件事:大脑扫描显示,女人谈话时左右大脑的语言功能都活跃,神经中枢同时也兴奋,所以女人同时能说也能听。男人则两者不能兼顾。奥地利大学的汉森教授发现,女人的雌激素高时语音清晰,善于畅谈;相反,雄激素高时语言错误百出。说明雌激素起了重要的作用。

8.女人、男人的不同:的产生主要依靠雄激素。性中心在下丘脑,男人的下丘脑比女人大,所以酮比女人高10~20倍。女人只有少量的酮,所以女人的性冲动比男人低,攻击性也低。女人一次后短时间内仍可出现多次。但男性随着只出现一次。男人只需要3~5分钟,女人则需要10~15分钟。

篇(5)

老年人全身的各种脏器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衰退,生理和心理方面或多或少总有些改变,少数人常常表现情绪低落、容易生气、生活不自在。一方面希望得到社会的尊敬、家庭晚辈的孝顺,能够自由自在地安度晚年;另一方面,时常为脑力、体力衰退而烦恼,有的又为一些小事反复思考,不能自制,与年轻人合不来,对社会的变化难以适应。凡此种种极大地影响了一些老年人的健康和晚年生活质量,加快了衰老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相互关心体贴,夫妻相敬如宾,是和睦家庭;而有的家庭中孩子与父母对立明显,夫妻之间水火不容,婆媳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是不幸家庭。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截然不同的现象呢?心理学家指出:这可能是由于“心理位置互换”不当所致。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由于所处的地位和位置差异,彼此存在不同的要求和期望,当两者之间发生矛盾时,每一方应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就是所谓“心理位置互换”。这一概念,首先起源于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现在将它引入家庭,用来解释家庭矛盾中人的心理的作用,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心理状态对人特别是对老年人健康的影响是有关联性的。

在传统的家庭关系中,子女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的教导,即使子女已成家立业后仍不能改变,否则就是“大逆不道”。这种家庭关系所形成的“长辈权威心理”模式在当今老年群体中仍普遍存在。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家庭关系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子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都和以往大不相同。这样,不仅“家长制”作风的父母权威发生了动摇,即便有些是“民主制”家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代沟危机”。不少做父母的老年人,一时难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境,心理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形成一系列的消极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要么喜欢嘀嘀咕咕,对新生事物抱怀疑态度,坚持要按自己的标准衡量判断;要么心灰意冷,总感到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整天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这样既会影响家庭的和睦相处,也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相当大的危害。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与健康密切相关。进入老年后,人的心理状况日趋下降,如记忆力(特别是近记忆力)差了、体力大不如从前了、器质性的疾病增多了;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如退休了、子女长大了甚至离家了、老伴先走了、经济状况改变了,等等。这些变化都会对心理产生影响,而心理上的变化,又会对人类带来一系列的作用。首先影响神经系统,表现为发怒、急躁、失控、高血压病等,接着是内分泌系统,常常表现为代谢紊乱、2型糖尿病等,然后再影响其它系统。据最新报道,心理已对免疫系统产生直接作用。对此,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其实我们应当认识到,老年人的许多心理误区的产生是由于有些老人自己不注意社会多方面的发展,忽视了情随的道理和晚辈年龄增长及思想成熟等变化。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年轻一代接受教育的程度、对新事物的理解接受程度、对未来的判断能力都较老一辈有很大提高。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和适应社会和事业的发展需要,不会也不可能长期依赖长辈和家庭,这是历史的必然。老年人若坚持自己的观点是“老正确”,除与自身过不去外,也不会给社会与子女带来任何好处。

篇(6)

心理调适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C-

0173-02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状况日益凸显,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积极认知,从而导致消极情绪体验多于积极情绪体验。如何帮助大学毕业生以积极认知的健康心理面对择业,对他们的择业成功至关重要。本文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高职毕业生择业心理调适的策略。

一、积极心理学主要观点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与传统心理学主要关注消极和病态心理不同,它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和力量等积极方面,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成为心理学的一种思潮。它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深刻反思与超越。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会激发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积极心理学就是提倡积极人性论,通过对积极心理的研究,来指导帮助激发个体自身所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最大限度地挖掘个体自身的潜力,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获得成功和幸福,更加自由快乐地生活。

二、高职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消极心理

(一)依赖心理。依赖心理在求职择业中具体表现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依赖大多数的从众心理,自己缺乏独立的见解,不是从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切合实际的选择,而是人云亦云;另一种是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在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而是寄希望于学校的安排和家长的奔波,这样的依赖心理,使自己丧失了把握机会、创造机会的主动性,使自己在求职竞争中处于劣势。

(二)自卑与自负心理。有的学生经过大学三年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优势,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竞争时顾虑重重,焦虑和恐惧心理并存,害怕遭到拒绝。由于不自信,对自己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老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而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和激烈的竞争不能应付自如,最终导致错失机会。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很多优势:学习成绩优秀,学生干部政治条件好,专业需求旺,家庭条件好,求职门路广,由此无形之中产生了自负高傲的浮躁心理。择业期望值高,既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又对职业、薪金、工作地点、发展前途等过多挑剔,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三)挫折心理。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总量压力继续加大,大学生择业过程受挫是正常的事情。但由于大学生人生经历少,加之心理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求职一旦受挫,往往产生挫折心理,感到悲观失望、焦虑急躁而产生抱怨、消极等情绪,甚至有轻生念头。

三、积极择业心理调适的策略

篇(7)

一、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知识经济要求财务管理理论的创新。当世界经济形态正在快速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时候 ,产生和发展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必须进行变革和创新,财务管理的内容和重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知识经济要求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今天在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 ,利用因特网可以对任何地方的商品、服务、信息进行交易 ,网络已经把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企业活动的地域界限逐步消失。同时知识经济的全球化 ,不仅经济的形态发生变化 ,而且要求经济的运行必须按相同的规则进行 ,作为记录经济运行状态的财务会计 ,必须要按照相同的惯例构建 ,以服务于知识全球化需要。

知识经济要求财务风险管理的创新。知识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 ,这就要求企业及其职工随着社会知识水平及结构的变化而相应调整其知识及结构。同时由于知识的快速更新与膨胀 ,源于科技、制度、管理等不断创新 ,而持续创新则使产品的生产周期不断缩短 ,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这无疑加大了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

二.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新思路

传统财务管理 ,难以适应这种新形势的要求。针对传统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一些发达国家已采取了相应对策 ,这些对策很值得我们借鉴。

知识资产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对象。工业经济依靠资本和生产型人才 ,而知识经济则依靠知识和知识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已成为企业最主要的资源 ,知识和掌握知识的员工 ,将成为企业的主要资产 ,而企业的创新能力 ,将成为评价知识资产的主要依据。有人将知识资产定义为 :“知识、实用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专业技能的拥有 ,这使公司在市场上有竞争优势。”可见 ,知识资产涉及企业的竞争力 ,如商标、专利、商誉、企业文化、经营管理方法等。 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 ,明显提高。因此 ,必须对传统资产计价方法 ,进行创新。

建立网络财务。网络财务的特点在于 :其一 ,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为使企业的业务活动同财务资源相结合 ,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需要运用网络技术。其二 ,在线管理。为加强对下属机构的财务管理与监控 ,及时部署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并作出财务安排 ,通过快捷、准确的在线管理 ,可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其三 ,电子商务。这预示着企业财务管理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手段 ,发生了革命性的突破。网络财务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信息的关系 ,变得更紧密 ,如产品开发活动将会把市场机会与技术可能性 ,结合为一个商业化过程。有了网络财务 ,可以根据瞬息变化的市场状况 ,重构与分合会计主体 ,在互联网上及时出具“虚拟公司”的实时报告。

推行财务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 ,是工业发达国家制造业管理技术的精华。它把企业管理信息 ,按生产过程的客观规律高度集成和快速处理 ,为企业的生产管理 ,提供有效的信息。应借鉴发达国家制造业的这一管理经验 ,在制造资源计划构架的基础上 ,把与企业管理有密切联系的财务、销售和经营规划等功能 ,包括进来 ,才能更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成本、销售收入及财务状况 ,进而达到企业系统的整体优化。

篇(8)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被调查者均为我科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护理人员。

1.3 调查方法 将护士集中在一起,现场,受试者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采取不计名形式独立完成。

1.5 及结果分析 总分为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因子分分别为各因子所包含的单项分相加之和。总分反映了病情的严重程度,因子分则反映了症状群的特点。

1.6 问卷 共发问卷16份,收回有效资料数16 份,有效率为100% ,具备较好的代表性。

1.7 一般资料 在16例中, 程度:中专1人,大专6人,本科9人;婚姻状况:未婚7人,已婚9人。

2 结果

临床护士(SCL-90)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临床护理人员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四个因子得分较高,与国内常模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说明他们存在较大的心理问题。

3 讨论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并非指绝对十全十美的状态。人是心-身-境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即人作为一个生物体,不断地与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复杂的心理活动,同时人的心身、身境及心境之间相互影响,密切联系。人以心身作为统一体来应变一定现实生活环境变化。科学家在研究维护健康人的因素时,就已经注意到某些心理上的工作负荷参数。众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健康与工作时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工作环境对躯体的刺激可引起疾病,多种因素可导致心理不健康,一个人能否有健康的心理决定于一个人对社会环境和工作负荷等的承受能力及适应能力。国外有关此方面的研究报道认为:职业责任大、工作繁重、压力大、地位低、护患关系紧张等是常见的心理应激因素。护理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其所承受的压力已成为一种职业性的危险[2]。国内张氏[3]、刘氏[4]等对护士心理健康的潜在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是当外部压力过大,超过心理承受的能力时,便会产生心理问题,严重时影响身心健康。本研究的结果是护理工作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经常面对病人的痛苦与死亡等不良刺激;护理人员为减轻病人的痛苦、挽救病人的生命日夜工作;临床护士人员缺编,多变的应激环境,使护理人员应激源增加;有效支持系统的不足和护士多种角色与病人多种需要使护士经常发生内心的冲突等均易使护理人员心理失衡。可以说,张和刘氏的研究与本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

护士作为实施护理工作的主体,除了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外,健康的状况对护理工作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则有负面和消极的影响。因此,对护理工作者进行心理健康干预,不仅有利于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同时更有利于病人的早日,其意义十分深远又及其重要。

本研究结果提示:临床护士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四个因子分明显高与国内常模,提示由于临床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高风险性及繁重的工作压力等,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为了提高临床护理人员健康水平,以下措施将是有所裨益的。

3.1 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关心病人,设身处解病人,尽可能了解每一个病人的病情,家庭成员关系等。每天与病人交谈,了解其病情变化,及时向医生反映,有针对性物治疗,并针对其心理因素及家庭情况实施个别心理辅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利于保护病人及自身的安全。

3.2 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医疗服务业的需求 以病人为中心,理解家属的情感困扰,当家庭成员得知亲友患疾病时,他们往往显得无助和无能为力,各种情绪反应都是可以理解的,家属的指责和抱怨,正是他们无奈的表现,是他们内心的一种投射,理解了这一点,护士便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与家属更好地沟通与交流,并适时地向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可帮助家属更好地配合治疗。

3.3 合理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工作时以完职工作为主,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业余时间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每人分配专题,每周集体学习1次,以了解本专业国内外最新信息和知识,积极参与讨论,这样既提高了专业水平,增进了学习兴趣,又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同时也可减轻因学习负担过重带来的压力。

3.4 参与减压活动 以集体治疗的形式每周1次。每个人应当学会体验身体感受和情绪感觉,识别自身的负性情绪,了解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通过言语的方式表达出来。或以角色扮演,重新经历当时的情景。这样,有利于负性情绪的表达和释放,并学习放松训练的技巧,使身心放松,有利于身心健康。

3.5 从事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唱歌、跳舞、书法、绘画、养花种草等。既可以修身养性,同时又丰富了自身的业余生活,这些积极向上的活动,不仅和谐人际关系,同时也使身心愉悦,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参考文献

篇(9)

历史是一门既深刻严肃又丰富生动的学科,如果我们只注重了它深刻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丰富多采的一面,只注重了它严肃的一面而忽视了它生动活泼的一面,则往往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退缩、畏难、回避的情绪,从而影响整个课堂教学效果。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着诸多偏弊,造成学生不爱学、甚至是讨厌历史。其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教学方法的陈旧与单一。主要表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应试”为目的的历史教学严重挫伤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且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学生的主体参与,不注意个性、智能优劣,实行“一刀切”,只顾“满堂灌”!这样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变成了只会接受知识的“奴隶”。更深层的原因是大多教师都以服务于高考为宗旨,充分挖掘历史事件的背景、淡化事件的经过,深刻分析其历史影响。这种重两头、轻中间,重结论、轻史实的做法势必让学生索然无味,学生为考而学,把学习的目的归终于仅仅为了应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都由教师包办代替。没有了“乐学”,思维的火花又怎能点燃?因此,不把应试教育的观点转变过来,历史教学可能走入死胡同,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无法释放,更难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因此,充分调动各种有效手段,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的重要因素、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而创设学习历史的情境则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必要手段。那么,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和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呢?让我们来共同努力,探讨一条让学生参与历史、亲近历史、学好历史的路子。

1 营造学习历史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哲理性的语句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学校、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是人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培养的。因此在目前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和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主动、积极地从历史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铸造人格,提高素质。所以,教师要让学生以极高的热情、极大的兴趣投身于学习、参与教学。

2 创设学习历史环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

动机是指激励人们活动的内在动因和力量。所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在教学中我尽量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意境,创设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教学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学生产生参与探究的动机。

3 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的结构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教学中,师生间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互相交流着,既为教学活动奠定了最佳心理基础,又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点大有裨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积极的参与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学生的眼、脑、手、口等多种感官并用,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4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实现教学目标的开放性

“学史使人明智”。“明”可以说是对历史规律、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认识;“智”既包括鉴古知今的认识智慧,也包括开拓未来的创新智慧。“明智”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运用分析、归纳、比较和概括等思维方式,对重要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进程的认识过程。从教学实践看,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思维活跃,在探讨历史问题的同时掌握和理解了重点知识,训练了历史思维能力,从活生生的历史中受到了做人、行事的启迪。

5 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代教学观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生要成为教学活动的全面参与者;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突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观念,全面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发展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删繁就简,以保证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6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性学习

组织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搜集信息、现场考察、专题研究、讨论辩论、参观访问等。活动中,注意学生参与的目的性、实效性,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索时间和体验的机会。对社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注意在教学中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使学生形成新的认识,启迪科学思维,揭示科学现象的本质,使学生感受科学的真实性,感受科学与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历史教师正可以利用这些分歧,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7 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在认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的基础上,立足教材内容,紧扣基本要求,旁征博引,中外贯通,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清交点,抓住特点,不留疑点,最终掌握知识点。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课堂教学既是培养学生兴趣的主阵地,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由于历史学科的综合性及其独特功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对课堂效益的高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授课艺术,这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改革历史课教学的定势思维模式,进而从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程式化教学中解脱出来的必由之路。

8 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

篇(10)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知识经济改变了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扩大了企业的资本范围。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管理环境的变化对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一系列的挑战和要求,企业应该积极寻找新的财务管理模式,寻求财务管理的创新。

一、财务管理进行创新的重要意义

面对现代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企业要想生存并发展下去,就必须实行科学化管理,树立新的财务管理理念。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也必须进行创新和变革,来适应新经济条件的客观要求。

当前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利润空间也越来越狭小,影响企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已经不再是企业由物质投入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而是拥有的知识资本和知识产权的多少、人力资源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情况以及企业多途径的资本运营活动等。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管理和经营销售管理等已经成为企业的重要决策活动,其中,良好的财务管理更是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的必由之路。作为财务工作人员,应该顺应时代潮流,努力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现有的财务管理体制进行创新,以此实现企业的总体经营目标。

二、知识经济给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带来的挑战

1、财务管理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内部资金,主要是现金及其流动状况,随着财务管理方式的创新,财务管理的对象也会拓展到资金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的运作情况。

2、财务管理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往往只重视有形资产,对无形资产以及人力资源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下,管理的内容将会以无形资产为主,并将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中。

3、财务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变化。由于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具有知识性,加上信息更新速度的加快,企业生产产品的周期会大大缩短,财务活动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大,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的发展,财务管理应该增强实证分析的力度。

4、财务管理的目标发生了变化。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保持企业的偿还债务的能力,以此减少破产的风险,使得企业能够通过科学合理的使用资金获得利润并取得发展。但是经济时代的财务管理应该以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三者和谐发展为目标,最终达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5、会计职能发生了变化。传统财务管理体制下,会计职能的重心是会计核算,知识经济条件下,应该将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融为一体,建立一套包括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全过程的财务管理体系。另外,报表体系也应该更加完善,除了包括财务信息、新产品的开发信息、产品的经营信息和历史性的信息之外,还应该包括企业面临的风险、机会以及前景等信息。

三、传统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之处

由于财务管理活动涉及的环节较多,财务管理活动与其他活动相比有着些许不同,传统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企业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缺少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和财务管理理念。部分企业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没有对财务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还有一部分企业认为财务管理只是对生产经营进行的管理,并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具体来说:对企业的现金、应收账款以及存货等管理不够严格,使企业的运营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旧的财务管理体制基础管理薄弱、成本分析粗略,缺乏先进性和科学性。

2、企业的财务人员素质较低,影响了财务管理核心作用的发挥。财务人员对财务管理作用认识不够深刻,在实际财务管理工作中,常常把财务与会计等同起来,财务人员把大把的时间花来记账和对账上,真正的财务管理活动往往只是作为会计核算的辅助部分,处于次要的地位。另外,企业财务组织结构设置的不合理也是影响财务管理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财务组织结构一般中间层次太多,效率不高,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

3、没有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企业在实际的财务管理活动中,并没有意识到财务杠杆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没有发挥举债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往往只是局限于财务会计工作本身,只是对经过财会部门的经济信息进行简单处理,没有进行科学的预测,在财务风险的管理上也不清楚怎样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

4、风险管理不够完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活动进一步网络化和信息化,对信息处理速度的要求也会提高。假如企业对信息的披露不及时,或者企业不能及时地利用外部信息帮助企业进行经营决策和财务决策,就可能会加大决策出现差错的风险。另外,如果企业的员工没有对信息和知识进行积累和更新,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发展变换,也会增大企业的风险。如何防范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是财务管理应该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5、企业的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信息失真。在会计核算上,不少企业为了贪图小范围的便利,会有不规范的做法出现:成本核算不真实;应收账款的周期长,账务处理不灵活;企业的记账手段不一致等等。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科目和会计账簿的设置并没有完全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来进行设置,也存在不够规范的现象,使得会计核算不够系统。另外,企业给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部分企业人为调整会计报表的数额,甚至编制两套不同的报表,一套对外,一套对内,使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能准确真实地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6、企业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缺乏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够完善,财务控制力度不够,企业的治理结构也大都流于形式,内部人控制的现象比较严重,内部控制制度也会是形同虚设,造成很多财务问题的出现。除此之外,部分企业为了个人和短期利益,不惜在会计数据上大做文章:本年应该入账的收入推迟到下年入账,造成虚假亏损;不能确认的收入提前确认,还没有收到的应收款提前入账;为了实现个人政绩,利用各种手段做假账来实现提高相关财务指标的目的,这些都会造成相关人员并,导致资产流失,会计信息失真。

四、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创新

财务管理模式在知识经济时代应该进行创新,企业应该从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技术方法等方面来改进财务管理模式。

1、企业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第一,实行网络财务管理。网络财务管理是企业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财务管理的职能。将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将会解决一系列目前财务管理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会计报表的合并、跨地区财务数据的传递以及对财务资源的动态分析等。网络财务管理是通过财务软件来完成的,财务软件可以完成财务工作和经营业务的协同管理、对电子商务的管理以及在线管理等。网络财务软件还可以实现在线的经济资源管理以及事中的动态管理,使得企业对远程分支机构的物资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类似于远程报账、远程报表、远程审计等工作的控制行为都可以展开进行。第二,实施柔性财务管理。财务上的柔性管理是指从企业的财务计划、财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控制的角度,通过使用网络技术来实现企业财务资源信息的优化,使企业的财务资源具有柔性,可以在多种方式下使用,以此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第三,实行再生的财务管理。再生的财务管理是在企业流程再造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彻底调整并对财务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此来实现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使其与企业的管理目标相一致,财务再生管理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财务再生管理成为可能,通过明确企业的各个部门的职能,各相关人员的权力和职责来提高工作效率,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一系列的新的变化,例如:员工实行的自主管理、价值观念实行顾客导向、绩效管理改为测定群体成果等等。

2、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现代企业的目标是盈利,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应该符合这一要求。现阶段财务管理的目标一般有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企业资产保值增值两种,可以说,这两种观点都克服了我国企业长期以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不足,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价值,充分体现了所有者对企业资产保值增值的要求。但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资产保值增值的财务目标直接反映了所有者的利益,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和所有者之间产生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矛盾,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难度会增大。知识经济时代的财务目标应该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核心,拥有多元化的具体目标的结构体系。具体来说,财务管理目标应该包括效益目标、能力目标和协调各方面利益目标三个部分。对于效益目标,应该既包含经济效益也包括社会效益,注重履行社会责任;能力目标要求企业不断提高其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科学地组织企业的各种生产活动;协调各方利益目标应该正确处理与企业相关的各方的利益,使各方利益都能得到保障。

3、调整财务管理的内容。首先,要对资本结构进行创新和优化。知识资本会逐渐取代传统的金融资本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本,应该明确传统的资本与知识资本之间的比例关系、层次和形式,使企业的各类资本能够通过科学的动态组合取得收益。其次,要注重财务风险管理的创新。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风险已经由传统的财务风险转向了传统风险和网络风险并存,企业应该加强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调整财务人员适应新环境的知识结构,提高其控制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还应该充分地利用网络技术对投资项目进行分析研究,提高投资决策的有效性。再次,要对财务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创新。可以把评价指标分为投入产出指标、存量流量指标和网络指标三类。此外,还要对利润的分配形式进行创新。拥有专门技术和知识的人员成为企业的核心,必将带来产权制度的创新,知识的利用和创新应该成为利润分配的重要依据。

总之,企业的财务管理是贯穿在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中的,企业应该通过创新财务管理,充分发挥其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和考核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曙霞:试论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J].财会月刊,2001(20).

[2] 曾庆辉: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及账务管理的思考[J].财政监督,2007(7).

上一篇: 初中音乐教学经验交流 下一篇: 公共管理基本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