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41:1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血压的防治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 控制体重和热量。
因为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而肥胖的主要因素是热量入超造成的,因此要减少热量的摄入,使体重控制在理想体重范围内,理想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控制热量摄入,保持理想体重是高血压防治重要措施之一。
2 减少食盐的摄入量。
食盐越多,血压升高的机率越大。一般食盐的摄入量每天要限制在6克以内,对于已经有高血压的患者食盐量还要减少,每天应1-2克,同时应注意平时少摄入含盐量高的食物,一些含有“隐性食盐”的食物也应该注意,如薯片、火腿肠、瓜子、话梅等加工好的食品中其实都含盐,不能单凭味觉来判断是否含盐,高血压患者购买加工食品时应注意产品标签,择包装上标有“低盐”字样的食品。
3 要控制脂肪的摄入。
尤其是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降低膳食中脂肪总含量,减少饱和脂肪酸,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有利于降低血压,因此应不吃或少吃含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动物脂肪,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如植物油和鱼类脂肪等,同时要使总脂肪的提供的热量控制在25%左右。
4 要适量增加含钾食物的摄入。
如水果、蔬菜和瘦肉等。这些食品中含有钾、维生素C、亚油酸等,它们能扩张血管,有利血管变得柔软,降低交感神经的活性,使血压降低,运转正常。
5 多补充一些含钙、镁元素的食物。
含镁高的食物有豆制品、牛奶、蚌壳、贝类食物。富含钙质的食物比较多,如海带、芝麻酱、山楂、虾米皮、绿叶蔬菜、雪里红、榨菜、鱼类、排骨和猪爪等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23.022
高原高血压在是一种常见病,特别是近年随着高原经济的发展,游客日益增多及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此病发病率逐年提升,严重威胁着游客的生命安全。
高原性高血压症是指进入高原后,体循环动脉压增高,并持续存在可伴有一定临床症状,返回平原后血压恢复至原来为水平,且可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高血压状态。这是由于高原低氧所引发的高原常见病的一种类型,可同其他高原病并存,也可单独存在。与原发性高血压和其他继发性高血压不同,它主要发生于移居人群。
其主要机理是:进入高原后,机体对低氧产生急性应激反应,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增强,血中可以促使血压增高的生物活性物质儿茶酚胺类增多,心排血量增加,周围小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这样就加强了血液对组织的灌注,有一定的适应作用。以后随着其他器官或细胞水平适应的建立,经数周至数月,血压逐步恢复正常。但少数人由于中枢神经对低氧的调节功能紊乱,交感活动依然维持在高水平,全身细小动脉痉挛,肾脏缺血分泌肾素,进一步使小动脉收缩而形成恶性循环。
高原高血压的特点
高原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有以下不同点:①高血压患者多为普通体型。青年人患者较多,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而原发性高血压病则40岁以后多见。②高原高血压症患者的临床表现除头痛、失眠等症状多见外,其恶心、呕吐、浮肿、气促、心悸等高原病症状较原发性高原病为多。③高原高血压症患者体征上常有心脏轻度增大,心前区可闻及轻度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听诊区第二音亢进或分裂,心率多较快,发绀等,这些改变与血压高低、高血压时间持续长短无关。④高原高血压主要表现舒张压升高。⑤高原高血压症患者多属轻度高血压,合并心脑肾损害者少见而轻微,治疗效果好,而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多严重,降压效果不佳,且到中晚期,不同程度合并有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⑥高原高血压症患者眼底改变少见,与血压高低无平行关系。⑦高原高血压症患者的心电图及X线检查同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相比,有自己的特点。⑧经过长期观察,高原高血压症一般预后良好,转回平原1~60天内,多数人血压恢复正常,各种临床症状亦随之消失。⑨本病应与原发性高血压鉴别,在高原地区鉴别二者不易,但患者一旦转至低地,不需特殊处理,血压可于数日或一两月内逐渐降至正常,重返高原后血压又升高,此为诊断高血压的有力佐证。
预后及预防
高原高血压症的治疗原则与原发性高血压不同,后者一旦确诊,必须坚持终身治疗,不能间断降压药物,而高原高血压首先是调整中枢神经;促进人体低氧适应,注意劳逸结合,加强精神心理卫生的“自我保健”,血压多可自然下降。
⑴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消除不利于心理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和习惯,达到减少高原性高血压以及其他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并对高原高血压应向患者进行高原卫生教育,以消除精神过度紧张,积极配合治疗。早期轻症患者,注意适当休息,防寒保暖,避免烟酒,低盐饮食,配用一些镇静剂,血压多可下降。其主要措施如下:①减轻体重:建议体质指数(BMI,kg/m2)应控制在24kg/m2以下;②采用合理膳食:根据我国情况对改善膳食结构预防高原性高血压提出以下建议:a减少钠盐WHO建议每人每日食量不超过6g;b减少膳食脂肪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蛋建议改善动物性食物结构,减少含脂肪高的猪肉,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及鱼类;c补充钾和钙,中国膳食低钾低钙,应增加含钾多、含钙高的食物,如绿叶菜,鲜奶,豆类制品等;d多吃蔬菜和水果研究证明增加蔬菜或水果摄入,素食者比肉食者有较低的血压,其降压的作用可能基于水果、蔬菜、食物纤维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e限制饮酒,饮酒和血压水平以及高原性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却呈线性相关,提倡高原性高血压患者应戒酒,因饮酒可增加服用降压药物的抗性。建议男性如饮酒每日饮酒的酒精量应少于20~30g,女性则应少于10~15g。③增加体力活动,运动频度一般要求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即可,可根据运动者身体状况和所选择种类以及气候条件等而定。
⑵药物治疗,高原高血压还有一个特点,血压不是一条线持续增高,这就决定了应用降压剂的原则,只有对血压增高较显著者,始应给予降压药治疗,首先用利尿剂(氯噻嗪等)及β阻滞剂(美多心安、倍他洛尔)等基础降压药,疗效不显著可再用缓和的复方制剂如北京降压0号,复方降压片等。只有以上疗效不显的重症高血压才考虑应用钙桔抗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另外,中药罗布麻等也有疗效。值得注意的是如对高原高血压患者,应用利尿剂时必须慎重,这主要是由于高原地区机体的血管收缩,血液黏滞度较平原为高,过多地使用利尿剂易发生栓塞。
参考文献
人在紧张、忧愁、愤怒、悲愤、惊慌、恐惧、激动、痛苦、嫉妒等情况下,可出现心慌气急和血压升高,甚至脑血管痉挛或破裂以至猝死。这主要是反复的或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精神创伤会造成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失调,引起小动脉痉挛,周围血管阻力增高,因而导致血压升高。所以心境平和、保持良好乐观的情绪对血压稳定十分必要。因此对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心理上需要有良好的调适,才能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
戒烟限嗜
戒烟限嗜主要是戒烟和限制酒与咖啡等嗜好品。吸香烟2支(含尼古丁3.4mg)30分钟内收缩压上升20mmHg;饮酒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弱和紊乱,并可使血液中胆固醇增高,促使血管硬化;据实验:饮咖啡400ml(含咖啡因200mg),15分钟后血压上升,60分钟内收缩压平均升高17mmHg,舒张压升高10mmHg。有些低度酒如红葡萄酒、山楂酒、米酒、啤酒等,虽说对人体有益,但也要限量。
饮食调适
饮食要清淡。四低的饮食习惯对防治高血压十分重要。所谓“四低”指低盐、低油、低胆固醇和低糖。
血液中钠离子(盐,即氯化钠)增多,会增加小动脉的紧张性和对加压物质(如肾上腺等)反应的敏感性,使小动脉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同时,血钠过高,水分会潴留,血容量增加,也导致血压升高。世界卫生组织的新规定,每天盐的摄入量应限制在5g以内(过去是6g)。此外味精、食用碱、苏打也要限制。低油,必须限制有升高胆固醇作用的动物油脂的摄入。对于高胆固醇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脑、鱼子等,更应不食或少食。低糖,饮食含糖量高会增加中性脂肪,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促使血管硬化,进而升高血压。
每天三餐应该定时定量,每餐只吃七八分饱。饱餐影响脑部供血,不利于消化,会引起腹部胀气、膈肌升高,限制心脏的正常收缩和舒张,引起血压波动。
进钾补钙。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压的发生与钾和钙的摄入量少有关。摄入不足者易发生高血压。因钾和钠是互相消长的,钾具有促进人体排钠的作用,摄入钾越多,钠的排出就越多;同时钾还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对降压十分有利。含钾量较多的食物有马铃薯、韭菜、苋菜、香蕉、红枣等。钙对血压的影响也十分明显,许多国家发现不饮牛奶的居民比每天饮一瓶牛奶者高血压发生率高两倍以上。因为补充钙可改善血脂浓度。
防止肥胖
大量资料证实高血压发生率与肥胖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按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体重标准为:19~24为正常,超过24为超重,超过28为肥胖。当体重超过10%时,高血压发生率为10.3%;超重10%~20%时,高血压发生率为19.5%:超重30%~50%时,高血压发生率为57%。在体重低于标准体重的人中,高血压发生率仅为标准体重的50%。肥胖者由于体内脂肪太多,加大了氧的消耗量,血容量、心搏量代偿性增加,引起高血压。
适量运动
运动有助降低血压。由于运动可以训练心脏承受额外负担,并使全身小动脉扩张,因而使血压下降。运动还有利于减肥、降血脂、控制血糖,对抗骨质疏松,全面改善健康状况。中老年人最适宜的运动是有氧运动,即规律性、反复性的慢速轻度运动,如步行、慢跑、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门球等项目,剧烈的运动如篮球、排球、网球、单双杠、举重、拳击等可使血压波动加大,都不合适。运动有适当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就可以,即要达到有效的心率范围(最大心率为200减年龄),运动心率低于最大心率的60%,健身功效不明显,运动心率高于最大心率的90%则容易出现意外,应该控制心率在最大心率70%~80%之间。
行动放慢
中老年人不似年轻人,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快节奏容易引发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动脉血管趋于硬化、弹性下降,管壁粗糙、狭窄,血液流通不畅,突然用力或用力过猛时,那些已经衰退的器官就会发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心肌耗氧量增加,心率加快,血压上升,严重的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导致心肌梗死或脑卒中。高血压患者很多都是A型性格的人,性子很急,容易发生意外。我们提倡一切动作都要放慢:起居宜慢,动作过快,突然改变会使大脑缺血缺氧,引起头晕;进食宜慢,有些人神经系统功能减退,咽部的吞咽不协调,进食过快可能使食物误入气管;步速宜慢,过快会出现身体重心失衡,容易摔倒;排便宜慢,过分用力会使血压骤升,引起脑溢血;说话宜慢,速度过快,血压也会上升。总之,一切动作放慢对高血压患者有百利而无一害。
保暖防寒
冬季,高血压患者要把防寒保暖放在首要位置,要特别注意头部、肩背部和足部的保暖。因为在寒冷的刺激下,会造成血管紧张收缩,血压升高。这就是为什么高血压危象常常发生在冬季的原因。夏季,老年人不要长时间在空调环境内逗留,空调温度不要过低;高血压患者不要饮冰冻饮料,以免刺激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 。
避免劳累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6-077-2
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或(和)舒张压增高(>=140/90mmHg),常伴有脂肪和糖代谢紊乱以及心、脑、肾和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以器官重塑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血压的患病率也在逐年增长,我国是从1959年开始对高血压进行普查防治工作的,当时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5.1%。根据1980年和1991年分别进行的两次调查,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7.73%和13.58%。据最新统计资料,中国目前的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人,每年还在继续新增1000万高血压患者。而中国每年死亡的300万心血管病患者中,50%都与高血压有关,高血压已经严重影响患者的寿命和生活质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1高血压的分类
根据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不同,目前把高血压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95%,病因不明,目前临床仅能通过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控制血压,延缓或减轻靶器官的损害。第二类是继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患者的5%,其血压升高仅仅是其他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一旦原发病被控制,高血压即可得到根治。
2高血压的病因
2.1年龄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40岁以上患高血压人数增多,比40岁以下的人高3.5倍。
2.2职业与环境
研究结果表明,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
2.3家庭遗传
统计发现高血压病人中50%有家族史,故认为与遗传有关。
2.4食盐过多
相关试验证实,每日食盐大于5克比少于5克者患高血压比例大。
2.5肥胖
超重者高血压发病率比正常人高2―6倍。
2.6吸烟
实验证明烟中的尼古丁对血管内皮有损伤作用,可导致血管硬化,发生高血压。
3高血压的治疗
根据病情合理使用降压药物,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对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以及防止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和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都有作用。降压药物种类很多,各有其特点,目前趋向于作用持久,服用次数减少的长效制剂或剂型,以方便患者服用。常用的降压药物有:
3.1利尿降压剂
本类药物抑制肾脏对尿酸的排泄,使血清尿酸浓度增高,可诱发痛风。由于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及周围组织糖利用障碍,可致血糖升高。糖尿病人应慎用。常用药物有:氢氯噻嗪、环戊甲噻嗪、氯噻酮等。
3.2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抑制剂
能抑制延脑血管运动中枢,使交感神经末稍活性下降,外周阻力下降而达降压目的,还可使迷走神经活性增高,降低心率,降低血压。常用药物有:利血平、降压灵、盐酸可乐定等。
3.3肾上腺素能受体组滞剂
具负性肌力和负性频率作用,使心率减慢,心排血量减少。肾脏内β受体阻滞可抑制肾素分泌。阻滞中枢神经β受体,产生心动过缓和降压。常用药物有:β阻滞剂如心得安、氨酰心安、和美多心安等;α阻滞剂如苯苄胺,α+β阻滞剂如柳氨苄心安。
3.4钙离子拮抗剂
钙离子拮抗剂降低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的游离钙浓度,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还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红细胞在缺氧的情况下的变形能力,对脂代谢无不良影响等优点,常用药物有: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
3.5血管扩张剂
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常用药物有:肼苯哒嗪、长压定、哌唑嗪、呱氰啶等。
3.6复方制剂
常用药物有:复方降压片、复方罗布麻片、安达血平片等。
4高血压的防治要点
4.1控制体重
建议体质指数应控制在25以下。控制体重的方法一方面是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强调少脂肪并限制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另一方面则需增加体育锻炼。
4.2采用合理膳食
4.2.1减少钠盐
WHO建议每人每日食量不超过6g。我国膳食中约80%的钠来自烹调或含盐高的腌制品,因此限盐首先要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
4.2.2减少膳食脂肪
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建议改善动物性食物结构,减少含脂肪高的猪肉,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及鱼类。蛋白质占总热量15%左右,动物蛋白占总蛋白质20%。
4.2.3补充钾和钙
中国膳食低钾低钙,应增加含钾多、含钙高的食物,如绿叶蔬菜、鲜奶、豆类制品等。
4.2.4多吃蔬菜和水果
研究证明增加蔬菜或水果摄入,减少脂肪摄入可使SBP和DBP有所下降。素食者比肉食者有较低的血压,其降压的作用可能基于水果、蔬菜、食物纤维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
4.3增强运动
每个参加运动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在运动前最好了解一下自己的身体状况,以决定自己的运动种类、强度、频度和持续运动时间。对中老年人应包括有氧、伸展及增强肌力练习三类,具体项目可选择步行、慢跑、太极拳、门球、气功、迪斯科等。运动强度须因人而异,按科学锻炼的要求,常用运动强度指标为运动时最大心率加年龄达到170,如要求精确由采用最大心率的60%~85%作为运动适宜心率,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运动频度一般要求每周3~5次,每次持续20~60分钟即可,可根据运动者身体状况和所选择种类以及气候条件等而定。
5结语
在日常生活中,高血压患者应有效地控制体重,防止和纠正脂类、蛋白、血糖代谢紊乱,预防或延缓动脉硬化,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 西藏;高血压;防治
高血压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和危险因素。然而,医学发展到今天还无法讲清楚该病的真正诱发因素、发病机制。医学上通常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人们常说的高血压病是指前者而原发性高血压多数学者认为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就与饮食、环境有关,特别是藏族的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给高血压创造了良好条件,他们居住在高海拔相对寒冷的地带,所以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养成了一种喜食高热量的饮食习惯,喜欢吃动物制品,如牛羊肉、奶制品,喜欢饮用牛奶、酥油茶,还喜欢吃盐巴,所有吃的喝的几乎都放盐巴,特别在牧区更是如此。而高油脂的食物中含有不饱和脂肪酸,高盐导致血管弹性降低甚至硬化这些都是高血压必需的条件之一。高原环境又是变化多端,强风、强热、强冷、缺氧这些不良刺激使机体总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也是高血压诱发因素。西藏是中国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医疗条件相对滞后,特别是公共卫生条件。人们居住分散,县、乡、村之间相隔千里而导致卫生宣教工作的覆盖面小加之绝大多数农牧民文化水平低,接受健康教育的能力较差,对健康重视不够,对疾病认识不足,特别是对高血压这个在西藏的常见多发病。农牧区有 一个以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认为肉类和油脂越多的食物就对身体好,就有营养。吃的喝的咸一点就觉得好吃好喝,对清淡食物几乎没有兴趣或者说认为吃素食喝清淡食物认为这人没有福气,代表着一种穷相,而根本不知道也没有考虑对身体的影响,这些生活习惯就是发生高血压的必备的条件之一。所以,在西藏患高血压的人很多且并发脑血管意外的也很多。在西藏搞好高血压防治工作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做大量的宣传工作,而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将改变几千年形成的这样一种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然。而改变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谈何容易,决定着宣教工作的难度及广度大,人力物力都不允许。为此,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以村为单位,县、乡、村的医疗卫生人员组成医疗宣讲或诊治小组给老百姓测血压,拿典型病例讲高血压的危害防治与饮食之间的关系,这样更容易奏效,避免过多的讲解,人们会自然的改变吃大肉、大油、高盐饮食的习惯。所有疾病以预防为主,高血压更要从生活细节抓起,要从人们的吃喝穿行抓起。另外,现在承担基层医疗工作的西藏乡村医生普遍未曾接受过正规医学教育,以短期培训为主,知识不够全面系统,特别是饮食与健康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要想提高西藏高血压的防治水平首先给他们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再者用药不规范,许多高血压患者吃药断断续续其原因不在病人而在医生,说明医生科学用药知识匮乏,所以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及时地更新乡村医疗工作者的知识,加大培训、投入才能治本。除外改变生活环境,尽量避开过度的应激。患者如果能从事生产劳动必须坚持,因为运动是预防高血压的又一手段,但要适度。一旦得了此病不必紧张多虑,因为可以终身控制它的进展,只要配合医生,保持乐观的心态,正确认识高血压,控制高盐、高油饮食,适当锻炼,加以药物治疗不会给生活带来太多不便。至于药物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听信广告。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一剂能根治高血压的药,更不要频频换药乱吃。(2)一旦确诊高血压应听医生的,坚持吃药不能随意停药,并且定时、定量。(3)定期测血压。若自家测的最好纪录给医生看,以便制定新的治疗计划。(4)不要擅自加减药物,不能将中药、西药、藏药一起吃。(5)不要认为药就是好东西,记住“是药三分毒”,用药不当可以使人致残、致死 。
总之,高血压的治疗和预防最主要的不是药物治疗而是改变不良的行为和习惯:(1)少吃油腻食物,特别是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动物肉、脂肪及高盐饮食;(2)多锻炼,但是应当选择适合自己年龄体质的运动;(3)保持开心快乐,抛弃悲伤、焦虑烦躁、紧张和过喜过悲的情绪;(4)任何时候要相信自己的身体能战胜疾病,不要总怀疑有病缠身;(5)有吸烟、熬夜、脾气暴躁、恋床久坐习惯的,要改正。(6)在西藏高原天气变化多端,早晚温差很大,避免过冷过热,特别注意冬天保暖。
(1)注意劳逸结合。要想防治高血压带来的危害,最主要的环节还在于早期预防,预防是处理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建议在生活上高血压病人要结合病情适当安排休息和活动,每天要保持8小时睡眠与适当的午休,并轻松愉快地与家人在林荫道、小河边、公园散步,这对绝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都是适宜的。当然适当地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对保持体力,促进血压恢复也十分有好处。
(2)注意合理饮食。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上应遵守低盐、低脂、低热量的原则,并注意饮食结构的合理搭配;饮食不宜过饱、过快;最好忌不良嗜好,如烟、酒等。从预防高血压的角度还应注意适当控制食盐的摄入量。
(3)药物治疗。对于那些一般预防措施无效者,就需要积极药物治疗了。当然服药也不是随便了事,必须遵照有关原则来进行。建议高血压病人平时服药切勿间断或断断续续,坚持服药能有效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建议患者还是在医院明确诊断,遵医嘱用药比较安全。
经过治疗,对于各期高血压病人,应将收缩压降至
2 高血压患者需做如下检查
(1)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判断有无左心室肥厚和心律紊乱。
(2)X线及其他检查(必要时行血管造影、CT检查定位诊断),以判断有无主动脉扩张、延长或缩窄。
(3)尿常规及肾功能检查,检查尿蛋白、尿糖、血肌酐、尿素氮、血钾、血尿酸水平。
(4)检查眼底动脉硬化程度。
(5)血糖、血脂及血钙水平检查。
(6)有条件者在治疗前做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1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017-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至2012年10月在我区接受健康教育的3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80例,女性170例,年龄均在35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岁。对所有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复查后,抽取小样分别进行健康知识水平与膳食营养的调查、相关指标的检测等。对干预的人群实行死亡登记、疾病监测等项目,定期抽查误报或者漏报的情况。
1.2 治疗方法 首先,对全区的高血压人群进行健康教育,使其逐渐意识到高血压的危害性。与此同时,加大心血管疾病基层防治人员的技能培训,高度重视高血压人群的检查与随访工作,并强化这些方面的管理[2]。其次,在社区组织与卫生保健服务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三级防治的网络结构。由于每位高血压患者的具体用药情况不同,用药的根据包括血压水平、靶器官有无受损、血压升高的程度以及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等。为防止药物降压效果的降低,需注意药物与联合用药间的相互作用,注意病患有无承担长期药费的能力。第三,为减少降压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首次用药时应以最小剂量的用药方式进行,治疗期间依据病患的疗效及耐受情况合理加药。若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可采取更换药物的方式执行,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最后,将300例患者与同等数量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对比社区内干预人群的性别、年龄以及干预前后的体重、血压等。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与t检验的方式比较各组间的数据。
2 结 果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性别与平均年龄具有可比性,平均位于44.5岁至46.9岁之间,见表1。两组人群干预前后的血压、体重及其指数水平等,见表2。
3 讨 论
3.1 饮食防治的对策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逐渐增高[3]。依据我国卫生部门的资料统计,至今我国病发高血压疾病的人数高达1.8亿,而该疾病的控制率只有6%。其意味着在1.8亿的高血压人群中,仅有1亿多患者的血压得以有效控制。由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肾衰等疾病,正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应给予合理的饮食防治措施,适当补充必要的维生素与优质蛋白,减少高热量食物或者动物脂肪的摄入,降低热量,优化控制膳食中的矿物质。
3.2 开展健康教育的措施 从上述的结果得知,对社区的高血压人群开展健康教育,其成效令人颇为满意。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非药物的预防与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药物医治,该疾病的发生率可由一级预防下降至65%,甚至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至75%左右。根据这些调查数据显示,非药物的治疗与预防,能有效减少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降低其发病率。此外,对社区的高血压人群开展健康教育,使其逐渐改变自身的不良习惯与生活方式,从而减少高血压疾病的发生。具体措施主要有:第一,不断提高高血压人群的认知率,使其逐步认识到高血压事实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疾病,需要通过长期的用药治疗,从而促使高血压病患作出尽早预防、尽早发现[4]。第二,合理减轻自身的重量。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具有肥胖症的人群易于病发高血压疾病,对此,适当减轻自身的重量,有助于减少及预防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通常成人体的质量指数位于19至25之间,可通过增强体育锻炼、合理调整膳食等方式降低体质量。第三,重视心理方面的调节。一般人体在平和或者放松的状态下,能发挥自我的最大调控能力,进而实现控制与调整血压波动的目的。第四,戒酒、戒烟。通常情况下,人体中原本存在的儿茶酚胺等激素,会因酒精的长时间摄入而分泌更多,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加上吸烟人群的血液黏稠度较高,易于出现动脉硬化的现象,进而引发高血压等相关的并发症。对此,对于患有高血压的人群,应最好戒酒、戒烟。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群众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高血压疾病已发展成为威胁人体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我国社区卫生的服务中心,应加强对社区高血压人群的宣传及健康教育,逐步增强社区人群对高血压疾病的认识,合理控制高血压病患的血压水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控制心血管、脑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学军,高俊岭,傅华.社区高血压群组干预对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1):44-45.
结果: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后,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对全部患者进行为期2至5个月时间的随访,结果显示26例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控制,占86.67%,患者糖尿病症状得到改善,血压指标得到降低,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结论: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采取健康宣教、服用降糖药物等防治方法能够使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使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得到优化。
关键词:糖尿病高血压防治方法防治效果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289-01
糖尿病属于临床上非常普遍的病症,主要临床表现包括消瘦、多食、烦渴、多尿、酮症酸中毒等,高血压容易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事件,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能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产生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本次研究特就糖尿病高血压的防治方法和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30例于2012年3月至2013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糖尿病高血压治疗的患者,其中,女性患者占11例,男性患者占19例,患者年龄范围居于41至83周岁,年龄平均值为(61.5±4.7)岁。全部患者均临床确诊,病程持续时间为1.4至12年,存在意识模糊、罹患严重精神性疾病、肾病、肝病、心脏病、脑病、继发性糖尿病以及各种恶性肿瘤疾病的患者不纳入本次选择范围。
1.2方法。
1.2.1预防方法。
1.2.2.1健康宣教。通过个人讲解、分发小册子、举办讲座等形式向患者讲解病情以及治疗方面的相关知识,使患者对高血压以及高血糖对人体的危害进行全面的掌握和认识,明确高血压、糖尿病等症状对人体器官造成的重要损害,从而意识到做好相关预防措施以及积极接受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种注意事项,使患者做好各种配合工作,从而推动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1.2.2.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酒戒烟,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和体质情况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保证膳食的合理性。多食黑木耳、大蒜、芹菜、南瓜、山药等不含糖分或者含糖量较低的蔬菜和水果;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尽量食用豆制品以及鱼类等食物;多食燕麦、玉米等粗粮。
1.2.2.3适量运动。在患者体力以及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量运动,通过快走或者慢跑等运动形式增强抵抗力和免疫力,使血压和血糖维持在较为稳定的状态。运动量不得超出患者的耐受度,应该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一旦出现疲劳、头晕等不良反应需立即停止运动。
1.2.2治疗方法。
1.2.2.1服用降糖药。尽量选择有效的降糖药物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患者血压处于正常水平时,能够使由于心血管病而引发的死亡率得到有效降低。除了需对高血糖进行治疗外还需要对高血压进行治疗,以使该病引发的各种并发症得到有效控制。在坚持口服降糖药或者进行胰岛素注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厄贝沙坦、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药物能够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1]。
1.2.2.2保护肾脏。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肾脏功能通常容易受到损害,因此必须对患者肾脏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避免患者出现血糖过高现象而引发肾功能衰竭,及时进行尿路感染治疗、对血压进行严格控制、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
1.2.2.3适量运动。适度运动能够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还能够使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得到改善。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适量运动以使其新陈代谢获得良好的维持。
1.2.2.4合理饮食。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的重要引发原因为新陈代谢紊乱,人体内部所需能量来自于血糖,血糖必须通过胰岛素才能转化为人体所需能量,饭后人体内部血糖水平升高,空腹时血糖水平降低,为了使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必须坚持饮食疗法[2]。
2结果
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后,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对全部患者进行为期2至5个月时间的随访,结果显示26例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控制,占86.67%,患者糖尿病症状得到改善,血压指标得到降低,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3讨论
糖尿病病程较长,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糖尿病高血压即为临床上非常普遍的综合性病症,患者一旦罹患此病必须立即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症干预和治疗措施。由于患者病程较长,在进行用药治疗时必须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部分药物需要长期应用,必须保证用药的规律性,不得随便停药或者增减药物用量。在应用降压药、胰岛素以及降糖药时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为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不但要对患者进行降糖治疗,同时还需要进行降压治疗。适量运动能够使胰岛素的敏感性和血糖控制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的重要引发原因即为新陈代谢紊乱,在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必须配合饮食治疗。医护人员必须根据患者病情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既能够保证人体所需营养成分的充足摄入,同时还能够使患者的血糖和血压水平得到有效控制。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强患者的治疗勇气,提高患者的治疗积极性,推动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3]。
本次研究中,通过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后,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随访,结果显示26例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控制,患者糖尿病症状得到改善,血压指标得到降低。以上统计数据表明,对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进行有效防治能够有效优化和改善患者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什么是高血压?
世界卫生组织为其定义是:在未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使用抗高血压药物,血压虽未达到上述水平,亦应诊断为高血压病。
与高血压发病有关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1、年龄40岁以上者发病率较高。
2、体重肥胖者发病率较高。
3、食盐的摄入有调查显示每日食盐的摄入量2g,几乎不发生高血压;每日摄入3~4g,高血压发病率3%;每日摄入4~15g,发病率约15%;每日摄入>20g,发病率约30%。
4、环境与职业有噪音的工作环境,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均易发生高血压病,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
5、遗传大约半数高血压病患者有高血压家族史。
而在进入冬季以来,本地多次出现高血压患者猝死:一位50多岁患有高血压病的村支书,平时没有规律服药,在镇里开会,会议结束后站起来就突然倒下,送到医院已经是深昏迷,行头部CT示脑出血,经积极抢救仍然没有挽回生命;一位60多岁有高血压病的老人在山上干活,突然摔倒,家属送到医院,已是呼吸心跳停止,没有抢救过来,他平时也没有服药;一位有高血压的老教师,偶尔服用降血压药物,在休息时突然发病,头痛、昏迷,生命体征消失……
这说明在农村,对高血压病认识和防治更应该重视,特别是在冬季的到来。
首先,应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乡医)的对高血压病的正确认识。
中国农村卫生协会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乡医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分级的正确率仅为64%,危险分层的正确率更是只有28%,治疗策略选择的正确率为54%,导致农村高血压病治疗不规范,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血压监测不及时和患者不能坚持长期服药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乡医对高血压非药物治疗的知识、以及对常用降压药物的慎用症或禁忌症的知识比较匮乏。全面提高乡医的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提升基层医生整体素质,重视对乡医培训,使其及时了解循证医学临床实验报告,掌握新的高血压病治疗指南,更新观念,在高血压治疗中优化治疗方案,既要降压达标,又要注意对心、脑、肾等脏器的保护,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的最终目标。为此,医院应定期举办培训班,对基层医院的医疗工作者进行高血压基础知识培训,指导临床用药等,充分发挥基层医院和乡医的作用。
随着农村新农合与公共卫生的全面展开,完善围绕解决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使农村居民能够用比较低廉的费用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同时还将带动农村医疗卫生单位引进、培养一批农村卫生专业技术骨干,能显著提升农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能力,提高基层医疗、预防、保健技术水平。
其次,应该加强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
农村高血压患病率上升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要高得多。我国高血压病城市知晓率36.3%,治疗率17.4%,控制率4.2%,农村知晓率13.7%,治疗率5.4%,控制率0.9%[1](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低,以下简称三低[2]),均远低于发达国家,而农村远低于城市;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也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以下简称三高[2]),同时与其密切相关的脑卒中、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周围血管病等的发病率明显增高,且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死因。总之,农村“三高三低”问题更为突出。
而村民对药物知识普遍的缺乏,加上降压药品种繁多以及各种药品广告的诱导,易对药物的名称、剂量、使用方法、服用时间等混淆不清,致使好多患者存在误服、漏服、多服以及频繁更换药物的情况。农村患者缺乏基本的健康教育知识,对高血压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部分患者因为无症状或症状好转而擅自停药,部分患者是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无法承受长期治疗的较高费用,还有部分患者是因为服药剂量不对,未起到疗效,认为该药无效中途换药或停药,甚至有些患者因为麻烦而不愿坚持服药。调查还显示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中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的老年患者,再加上老年患者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若亲属不能及时督促其服药,也会导致漏服和停药。根据以上几点情况,我们对入选的患者定期随访,坚持给予健康教育和监督服药,对于依从性差的老年患者动员其家属帮助按时服药。
基层医务人员应该向农村居民加强以下的健康教育宣传
1、集体健康教育卫生院可以成立健康教育学习室,提供相关专业知识书籍,供患者定时观看,同时定时由医务人员为患者讲解相关知识与行为疗法。
2、图文宣传利用科室走廊的宣传栏,健康教育宣传册等形式将教育内容展示给患者,以供阅读。
3、示范训练教会患者如何测量血压、读取血压值、数脉搏。
通过宣传,让患者认识到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必须长期、规律的治疗,才能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简化疗程、减少用药种类及服用次数,最好选择长效制剂如缓释剂、控释剂,既可避免多次用药的麻烦,又可以减少不良反应,还能增加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对于不能承受较高长效制剂费用的患者,可以选择尼群地平片,也可以选择复方降压片、氢氯噻嗪、卡托普利片、倍他乐克等价格低廉的短效制剂,少量费用便能良好控制血压,故具有好的成本/效果比值。可以根据药物的起效时间与血压的规律或患者动态血压测定结果指导服药时间,既可以使药物发挥最大的作用,又可以减少副作用。为所有患者制定服药时间表,置于患者显眼的地方,服药后做记号,避免漏服和多服。
在药物治疗同时也应重视高血压并发症的预防。
预防心血管病是新世纪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无论从治疗还是经济学角度,心血管病防治都是非常重要,应该让患者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戒烟限酒一定要戒烟,可少量饮酒。
2.心理平衡情绪不稳是导致高血压病的诱因之一,要经常保持一个宽容、良好的心态,不要事事都和人争高低,不过分激动。
3.自我管理按时睡觉,早睡早起。定期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定时服用降压药,不能随便停药。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
4.按时就医高血压病是一种长期慢性疾病,治疗过程比较漫长,需要按时去医院找医生配药,即便血压正常也要坚持服药,根据医生的医嘱增减药量,切不可自作主张。其实,疾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通过以上比较通俗的健康教育方式,相信每一位高血压病患者都能够认识到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在结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等项目,和基层医务人员积极努力与患者的积极配合下,构筑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病的全面防线
(1)防危险因素;(2)防发病;(3)防事件;(4)防后果;(5)防复发。定期进行农民的健康检查,做到无病早预防,有病早发现,降低高血压患病率和防治成本。让高血压患者平平安安的度过“温暖”的冬天。
在介绍高血压的定义之前,先了解一下什么是血压。所谓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用血压计在肱动脉上测得的数值来表示,以mmHg(毫米汞柱)或kPa(千帕斯卡)为单位,平时说的血压包含收缩压和舒张压。收缩压是指心脏在收缩时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舒张压是指心脏舒张时血液对血管壁上的侧压力。医生记录的血压如为120/80mmHg,则120mmHg为收缩压,80mmHg为舒张压。按国际单位 “kPa”(千帕斯卡) 表示,换算的方法:1mmHg(毫米汞柱)=0.133kPa(千帕斯卡),120/80mmHg相当于16/10.6kPa。
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使用的血压标准是:正常成人的收缩压应小于或等于140mmHg(18.6kPa),舒张压应小于或等于90mmHg(12kPa)。如果成人的收缩压大于或等于160mmHg(21.3kPa)、舒张压大于或等于95mmHg(12.6kPa)即为高血压;如血压值在上述两者之间,亦即收缩压在141~159mmHg(18.9~21.2kPa)之间、舒张压在91~94mmHg(12.1-12.5kPa)之间则为临界高血压。诊断高血压时,必须测量血压多次,且至少有连续两次舒张期血压的平均值在90mmHg(12.0kPa)或以上时才能确诊为高血压。仅一次血压升高者不能确诊,但需随访观察。
血压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呢?首先,受循环系统平均充盈的影响。在不存在心脏搏动时,整个身体内的血液将逐渐停止流动,血管内各点的压力达到一个相同值,该值即为循环系统平均充盈,正常人大约是6mmHg(0.8kPa)。另外,受心脏搏动影响。心脏射血进入动脉与外周血管阻力有密切关系,外周血管阻力越高,动脉血压也就越高。
高血压的病因分类
按病因种类,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中约有90%的人为原发性高血压,约10%的为继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即高血压病,其发病机制学说很多,但真正的病因目前尚未被完全阐明,临床上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
继发性高血压:是指继发于某一种疾病或在某一种原因之后发生的血压升高,利用现代医学技术能够找到其发病原因,其中大多数可通过手术等治疗去除病因而得到治愈。例如:继发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等肾脏疾病之后的肾性高血压,继发于嗜铬细胞瘤等内分泌疾病之后的内分泌性高血压,继发于脑瘤等疾病之后的神经源性高血压,以及机械性血流障碍性高血压、医源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和其他原因引起的高血压。
高血压的常见症状
高血压病的症状往往因人、因病期而异,早期多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偶于体格检查或由于其他原因测血压时被发现。高血压的症状与血压升高程度并无一致的关系,这可能与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有关。有些人血压不太高,症状却很多;而另一些病人血压虽然很高,但症状不明显。高血压常见的症状有:
头晕头晕为高血压最多见的症状,有些是一过性的,常在突然下蹲或起立时出现,有些则是持续性的。头晕是病人的主要痛苦所在,头部持续性的沉闷不适感会严重地妨碍患者思考、工作,使患者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当发生高血压危象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高血压患者可出现与内耳眩晕症相类似的症状。
头痛头痛亦是高血压的常见症状,多为持续性钝痛或搏动性胀痛,甚至有炸裂样剧痛。这种头痛常在早晨睡醒时发生、起床活动及饭后逐渐减轻,疼痛部位多在额部两旁的太阳穴和后脑勺。
烦躁、心悸、失眠 高血压病患者性情多较急躁,遇事敏感、易激动。患者经常心悸、失眠,且失眠多为入睡困难或早醒、睡眠不实、恶梦纷纭、易惊醒,这与其大脑皮层功能紊乱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早期多不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加重。因这一症状颇令患者苦恼,故常成为促使病人就诊的原因之一。其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容易分散,近期记忆力减退,常很难记住近期的事情,而对过去的事(如童年时代的事情)却记忆犹新。
肢体麻木手指、足趾麻木或皮肤有如蚊行感或项背肌肉紧张、酸痛,部分病人常感手指不灵活。一般经过适当治疗后可以好转,但当肢体麻木较顽固,持续时间长,而且固定出现于某一肢体,并伴有肢体乏力、抽筋、跳痛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以预防中风发生。
出血 较少见。由于高血压可致脑动脉硬化,使血管弹性减退、脆性增加,故容易破裂出血。其中以鼻出血多见,其次是结膜出血、眼底出血、脑出血等。据统计,大量鼻出血的病人中大约有80%的人患有高血压。
综上所述,当病人出现莫名其妙的头晕、头痛或上述其他症状时,都要考虑是否患了高血压病,并及时测量血压。若已证实血压升高,则要趁早治疗、坚持服药,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
哪些人易患高血压?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目前认为下列因素与血压升高有关:
遗传因素许多临床调查资料表明,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在同一家庭中高血压病患者之所以会集中出现,不是因为他们有共同的生活方式,而主要是因为他们有相同的遗传因素存在。遗传性高血压患者有两种类型的基因遗传:①具有高血压病主基因者随年龄增长必定会发生高血压。②具有高血压副基因者如没有其他诱发高血压病的因素的影响则不会发病。但目前如何从形态、生化或功能方面检测出这些遗传素质还是很困难的。
体重因素 体重与血压有高度的相关性。有关资料显示,超重、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较体重正常者要高2~3倍。前瞻性研究也证明,在一个时期内体重增长快的个体,其血压增长也快。对我国的人群研究结果无论是进行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分析,均证明体重指数偏高是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营养因素 近年来有关膳食结构与血压调节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多,且比较多的研究认为:过多摄入钠盐、大量饮酒、膳食中含过多的饱和脂肪酸或不饱和脂肪酸与脂肪酸的比值过低,均可使血压升高,而膳食中钾、钙、优质蛋白质充足则可防止血压升高。
吸烟现已证明吸烟是导致冠心病的三大危险因素之一。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压升高。据测:吸两支烟10分钟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会使心跳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吸烟者易患恶性高血压,且易死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香烟中所含的尼古丁还会影响降压药的疗效,所以在防治高血压的过程中应大力宣传戒烟。
如何正确对待高血压病?
有不少人一旦发现自己患了高血压病,就整天忧心忡忡、情绪低沉、焦虑不安。殊不知,高血压病的发生和病情的发展都与情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精神紧张、焦虑不安会使得血压升高,甚至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因此,高血压病人要培养稳定而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待高血压病要注意以下几点:
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由于高血压病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多表现为头痛、头重、头晕、耳鸣、心悸、气短或手脚麻木,易与其他疾病的症状相混淆,或被简单地认为是由于休息不好或感冒所致,因而不被患者重视,从而往往会失去早期诊治的机会。也有些患者在偶测血压时发现有高血压,但因没有明显的不适症状,就认为自己身体没问题,不愿接受医师的正规治疗,而是希望血压能自己恢复正常,从而使本来能早期发现的疾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直到病情加重、出现严重并发症及相应的症状时才给予重视,但此时往往已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因此,要普及高血压病的防治认识,以使其能被及时发现和有效治疗。
不要迷信进口药、新药、高价药。 有些人一生病就不惜钱财购买进口药、贵重药,认为药品价格越贵,疗效就会越好。其实,这是一种药品消费误区,药价与药效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正比关系。有些药品之所以价格高,往往与税率、国家价格政策有关。那么,新药是否就是好药?回答是“不一定”。特别是一些进口药,在国内使用的病例与老药相比少得多,因此其潜在的副作用就不易被发现。而许多老药因临床应用的时间较长,一旦发现有副作用,国家有关方面就会出台相应的对策。因此,就安全性上来说,使用老药更安全。
坚持服药。 药物治疗是治疗高血压病的最重要的方法,目前任何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都不能代替正规的药物治疗。即使轻度高血压病患者在认真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也往往需用降压药。治疗高血压病要持之以恒,即使血压降至正常后仍应坚持用药,这时降压药不会进一步降低正常血压,却可防止血压回升。大多数高血压病人需终身服药,有些患者感觉不舒服了才想起来服药,没有症状就不服药,这是非常有害的。
高血压病患者用药五忌
忌突然停药 长期服用降压药的高血压患者如果突然减量或停药,可使血压反跳而引起一系列反应――称为降压药停药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血压突然急剧升高、头昏、头痛、乏力、出汗等;有的还会因血压骤升而并发心血管痉挛、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而危及生命。这是由于长期服药使机体产生了耐药性和依赖性,突然停药时就出现反跳现象,血压反跳升高所致。
忌快速降压 血压降得太快太低,使脑、心、肾的血供减少,可诱发心绞痛、肾功能衰竭、缺血性中风等。因此,服药时要严遵医嘱,不得擅自增加药量。
忌不择时服药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每天上午9~11时、下午3~6时最高,在午夜最低。因此,把传统的1日3次服药改为在血压自然波动的两个高峰期前半小时用药,可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升高。轻度高血压病人忌睡前服药,中、重度高血压病患者入睡前只能服白天用量的1/3,而且应在睡前3~4小时服。
忌不定期检查 定期检查血脂浓度是确定用药是否合理的重要程序。有人认为,高血压若治疗6周后未见血脂升高,说明所用降压药安全、合理、有效,可继续服用,否则就应改用其他药治疗。
忌胡乱用药 降压药的品种较多,作用的部位、效果各异,副作用、适应证、禁忌证各不相同,究竟用哪种药好,应遵医嘱,忌个人不加选择地乱用药。
高血压的分期
根据脑、心、肾等重要器官损害程度,高血压可分为3期:
I期高血压:高血压患者临床上无脑、心、肾等重要器官损害的表现。
Ⅱ期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出现下列1项者――左心室肥厚或劳损,视网膜动脉出现狭窄,蛋白尿或血肌酐水平升高。
Ⅲ期高血压:高血压患者出现下列1项者――左心衰竭,肾功能衰竭,脑血管意外,视网膜出血、渗出、合并或不合并视水肿。
1992年美国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制定了正常血压和高血压分期的标准:
正常血压<17.3千帕(130毫米汞柱)/<11.3千帕(85毫米汞柱);
正常高限血压17.3~18.6千帕(130~139毫米汞柱)/11.3-11.9千帕(85~89毫米汞柱);
Ⅰ期高血压18.7~21.2千帕(140~159毫米汞柱)/12.0-13.2千帕(90~99毫米汞柱);
Ⅱ期高血压21.3~23.9千帕(160~179毫米汞柱)/13.3-4.6千帕(100~109毫米汞柱);
Ⅲ期高血压24.0~27.9千帕(180~209毫米汞柱)/14.7-15.9千帕(110~119毫米汞柱)
Ⅳ期高血压≥28.0千帕(≥210毫米汞柱)/≥16.0千帕(≥120毫米汞柱)
高血压病的并发症
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压持续性升高,会引发全身小动脉硬化,从而影响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造成各种严重的后果,引起多种并发症。在高血压的各种并发症中,以心、脑、肾的损害最为显著。
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意外亦称中风,病势凶猛,致死率极度高,患者即使大难不死,也大多会致残,故脑血管意外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凶猛的一种。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越高,其中风的发生率越高。高血压病人都有动脉硬化的病理存在,当脑动脉硬化到一定程度时,如再加上一时的激动或过度的兴奋,如愤怒、突然事故的发生、剧烈运动等,就会使血压急骤升高、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溢入血管周围的脑组织后病人会立即昏迷、倾跌在地。因此,高血压病患者在过度用力或愤怒、情绪激动等诱因的刺激下,出现头晕、头痛、恶心、麻木、乏力等症状时,要高度怀疑中风的可能。此时,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接受检查。
肾动脉硬化和尿毒症 高血压合并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约为10%。高血压与肾脏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一方面高血压会引起肾脏损害,另一方面肾脏损害会加重高血压病。高血压与肾脏损害可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急骤发展的高血压可引起广泛的肾小动脉弥漫性病变,导致恶性肾小动脉硬化,并迅速发展为尿毒症。
高血压性心脏病 动脉压持续性升高会增加心脏负担,引起代偿性左心肥厚。高血压患者并发左心室肥厚时即会发生高血压性心脏病,该病最终会导致心力衰竭。
冠心病 血压变化可引起心肌供氧量和需氧量之间的平稳失调。高血压患者血压持续升高会使左室后负荷增强、心肌强力增加,心肌耗氧也会随之增加。当高血压患者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时,其冠状动脉的血流储备功能就会降低,心肌供氧减少,引起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高血压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1.尽量遵守每天的作息制度。一天的睡眠不应少于7~8小时。不要用任何形式的活动来代替人所绝对需要的卧床休息,但是休息一定要与工作量成比例。
2.一天中,躺着或稍微抬起双腿坐着休息几次,每次15~20分钟,且放松地平躺在地板或硬木床上最好。上班时需要长时间坐着的人每天应该从桌旁站起来数次,每次3~5分钟。
3.心理紧张时不要在房内踱来踱去,最好能躺一会儿,或干脆把双腿微抬,坐上15~20分钟。
4.血压正常或偏高的人(尤其是夜间睡眠少的人)要在睡眠时把腿部的床稍垫高7~10厘米,这样有助于迅速入睡和睡得香甜。开始可能会出现血液流向头部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很快就会消失,为减轻这种感觉可以使用较高的枕头。重要的是要使双腿和下肢稍高于心脏的水平线。不过,血压低于100/60的人不要这样做。
5.早晨要逐渐从卧式转到立式。轻松的保健晨操总是有益的,但在起床后不要马上胡乱地增加身体负担,尤其不要跑步。
6.早晨空腹时一定要喝些稀的东西,如一杯凉茶、果汁等。
7.下夜班后静躺休息是必不可少的。
8.近年来,高血压患者呈明显地“年轻化”趋势,这要求孩子应们一定要遵守作息时间。孩子(尤其是幼儿)的睡眠(躺着)时间一昼夜该不少于8~9小时。且应该在晚上8:15~8:30就准备入睡,并且每天午睡1.5~2小时,这样可以使他们的心血管系统免于过度紧张。
9.只有动物才站着吃东西,即使动物饭后也要卧一卧。站着吃东西及边走边吃会给心血系统增加额外负担,故应该始终坐着吃饭,并且饭后一定要躺20~30分钟或坐着午休一会儿,而不要马上投入紧张的活动。
10.不要滥用药物,尤其是在白天。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血压升高,可躺下或稍微抬起双腿坐坐,这比吃一片“降压”药片要好得多。
高血压病患者的自我保健
高血压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Ⅰ期高血压治疗的重点是非药物疗法及改变生活方式。Ⅱ期和Ⅲ期高血压也应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非药物治疗措施,以提高降压药的疗效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高血压病的非药物治疗包括:减少钠、增加钙的摄入,合理调整膳食结构,减肥,运动,松弛和控制饮酒,戒烟疗法等。
限盐 国内外的医学研究发现,高血压的发病率与钠盐的摄入量呈正相关、与钾和钙的摄入量呈负相关,因此减少钠盐、增加钾和钙的摄入可降低血压。目前主张每人每日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钾的摄入量不应少于3克,钙的摄入量不应少于800毫克。
减肥 前瞻性研究表明,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是正常人的2~6倍;流行病学也证实,体重的改变与血压的变化呈正相关,降低体重可减少患高血压的危险性,还可以减少降压药物的用量。
戒烟酒 吸烟、饮酒会干扰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影响内分泌的调节,导致人体血压持续升高,而且饮酒是促进血压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高血压患者及肥胖者应戒烟忌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