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41:1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历史知识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物理电势能知识1.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势能叫做电势能
2.相对性:电势能是电荷与所在电场共有的,具有相对性,通常取无穷远处或大地为电势能的零点.
3.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改变的关系
(1)电势能增减的判定:电场力对电荷做正功,电荷的电势能减少,电场力对电荷做负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加.
(2)电势能改变量与电场力的功:
WAB= EPA-EPB=-ΔEP
【说明】
某一物理过程中其物理量的增加量一定是该物理量的末状态值减去其初状态值,减少量一定是初状态值减去末状态值。
(3)零电势能点
在电场中规定的任何电荷在该点电势能为零的点。理论研究中通常取无限远点为零电势能点,实际应用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能点。
【说明】
①零电势能点的选择具有任意性。
②电势能的数值具有相对性。
③某一电荷在电场中确定两点间的电势能之差与零电势能点的选取无关。
高中物理电势知识(1)定义及定义式
电场中某点的电荷的电势能跟它的电量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
φA=Ep/q
(2)电势的单位:伏(V)。
(3)电势是标量。
(4)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5)零电势点
规定的电势能为零的点叫零电势点。理论研究中,通常以无限远点为零电势点,实际研究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点。
(6)电势具有相对性
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零电势点的选取不同,同一点的电势的数值则不同。
(7)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电场强度的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识1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外部:(1)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2)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自身:(3)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周期11年(2)影响:发出电磁波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发出高能带电粒子——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灾害——水旱灾害,诱发地震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2)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3)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1)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夏至到秋分,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逐渐变长。(2)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3)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4)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2)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3)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4)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5)直射问题:一年之中,有两次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之间,有一次直射是南北纬回归线。没有直射的是南北纬回归线分别到达南北极的纬度。(6)日出日落:昼夜长短。日出变早,日落同程度变晚。(7)影子问题:太阳高度角变小,影子变长。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识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作用遥感:获取,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资源普查:矿产、生物、水资源。环境灾害监测: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2.在定位导航中,全球定位系统(GPS)的作用
3.在城市管理中,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处理地理空间数据,地理空间信息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城市信息管理与服务、城市环境管理、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城市规划。
4.数字地球的基本含义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1)GPS,主要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三大部分: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2)地理信息系统GIS,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识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崇拜自然——采猎文明——人与自然是恐惧与依赖的关系;改造自然——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谋求人地协调——当今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2.人类所面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1)环境污染:水、大气(光化学烟雾、臭氧空洞、酸雨、气候变化)、土、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物质、海洋污染(2)生态破坏: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破坏(森林、湿地)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内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原则:①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②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③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识4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岩石的三大类(1)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2)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3)变质岩(变质作用)。
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三大类岩石转化图)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u型)、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河流中下游;三角洲——入海口);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冰川侵蚀(冰斗,角峰)、冰川地貌(冰碛地貌)
3.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
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3)大气垂直运动地面冷热不均。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直接原因)(4)热力环流。(热力环流的示意图),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
5.气压带和风带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个风带。(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干湿冷热),地图册)(1)低纬度环流: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2)中纬度环流: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3)高纬环流: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7)北半球受影响的气压中心冬季一月,亚欧大陆:亚洲高压,太平洋:阿留申低压。夏季七月,亚欧大陆:亚洲低压,太平洋:夏威夷高压。
6.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
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反气旋,中心高,四周低。多晴朗干燥天气。
7.水循环(循环示意图)(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3)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维持全球热量平衡;更新陆地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中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区,若降水量不变,增温将加速陆地蒸发,使土壤中水分减少,导致作物产量下降。对工业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温度升高将减少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明显增加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
8.常见的自然灾害水灾、旱灾、台风、暴雨、寒潮、沙尘暴、暴风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了解它们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湘教版地理高中知识5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三低(发达国家,欧洲美国,中国)、“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底和高的分界值:0.1%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
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1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需要选定参照物(即假定为不动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对它的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照物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质点
用来代替物体的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做视为质点的依据。
位移和路程
位移描述物置的变化,是从物体运动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是矢量;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路程和位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仅就大小而言,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速度和速率
1.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①平均速度: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或位移)的平均速度v,即v=s/t,平均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粗略描述。②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质点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瞬时速度是对变速运动的精确描述;
2.速率:①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②平均速率:质点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在一般变速运动中平均速度的大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率,只有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二者才相等。
加速度
1.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矢量,加速度又叫速度变化率;
2.定义: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变化Δv跟发生这个变化所用时间Δt的比值,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用a表示,a=Δv/Δt;
3.方向:与速度变化Δv的方向一致,但不一定与v的方向一致;
4.加速度与速度无关,只要速度在变化,无论速度大小,都有加速度;
只要速度不变化(匀速),无论速度多大,加速度总是零。只要速度变化快,无论速度是大、是小或是零,物体加速度就大。
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特点:a=0,v=恒量;
3.位移公式:S=vt。
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
2.特点:a=恒量;
3.公式:①速度公式:V=V0+at;②位移公式:s=v0t+?at?;③速度位移公式:vt?-v0?=2as;④平均速度V=(vt?+v0?)/2;
以上各式均为矢量式,应用时应规定正方向,然后把矢量化为代数量求解,通常选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凡是跟正方向一致的取“+”值,跟正方向相反的取“-”值。
重要结论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差值是恒量,即ΔS=Sn+l–Sn=aT?=恒量;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某段时间内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v=(v0+vt)/2。
自由落体运动
1.条件:初速度为零,只受重力作用;
2.性质:是一种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a=g;
3.公式:①vt=gt;②s=(gt?)/2
运动图像
1.位移图像(s-t图像):①图像上一点切线的斜率表示该时刻所对应速度;②图像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图像是曲线则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③图像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从参考点的一边运动到另一边;
2.速度图像(v-t图像):①在速度图像中,可以读出物体在任何时刻的速度;
②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等于物体的速度图像与这段时间轴所围面积的值;③在速度图像中,物体在任意时刻的加速度就是速度图像上所对应的点的切线的斜率;④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⑤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2力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力是矢量。
重力
1.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但不能说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但在地球表面附近,可以认为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
2.重力的大小:地球表面G=mg,离地面高h处G'=mg',其中g'=[R'(R+h)]?g;
3.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一定指向地心);
4.重心: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合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弹力
1.产生原因:由于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恢复形变的趋势而产生的;
2.产生条件:①直接接触;②有弹性形变;
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形变的方向相反,弹力的受力物体是引起形变的物体,施力物体是发生形变的物体,在点面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面。
在两个曲面接触(相当于点接触)的情况下,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①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且指向绳收缩的方向,且一根轻绳上的张力大小处处相等。②轻杆既可产生压力,又可产生拉力,且方向不一定沿杆;
4.弹力的大小: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弹簧弹力可由胡克定律来求解;
胡克定律: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的大小和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即F=kx.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它只与弹簧本身因素有关,单位是N/m。
摩擦力
1.产生的条件:①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存在压力;②接触面不光滑;③接触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滑动摩擦力)或相对运动的趋势(静摩擦力),这三点缺一不可;
2.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可以相同也可以相反;
3.判断静摩擦力方向的方法:①假设法:首先假设两物体接触面光滑,这时若两物体不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也没有静摩擦力;
若两物体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它们原来有相对运动趋势,并且原来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跟假设接触面光滑时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同,然后根据静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确定静摩擦力方向。②平衡法: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以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4.大小:先判明是何种摩擦力,然后再根据各自的规律去分析求解。
①滑动摩擦力大小:利用公式f=μFN进行计算,其中FN是物体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甚至可能和重力无关;或者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利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②静摩擦力大小:静摩擦力大小可在0与fmax之间变化,一般应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由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来求解。
物体的受力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分析周围物体对它产生的作用,不要分析该物体施于其他物体上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他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按“性质力”的顺序分析,即按重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顺序分析,不要把“效果力”与“性质力”混淆重复分析;
3.如果有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先假设此力不存在,想像所研究的物体会发生怎样的运动,然后审查这个力应在什么方向,对象才能满足给定的运动状态。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3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合力与分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2.力合成与分解的根本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
3.力的合成:求几个已知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共点的两个力(F1和F2)合力大小F的取值范围为:|F1-F2|≤F≤F1+F2;
4.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
在实际问题中,通常将已知力按力产生的实际作用效果分解;为方便某些问题的研究,在很多问题中都采用正交分解法。
共力点的平衡
1.共点力:作用在物体的同一点,或作用线相交于一点的几个力;
2.平衡状态: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叫平衡状态,是加速度等于零的状态;
3.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即∑F=0,若采用正交分解法求解平衡问题,则平衡条件应为:∑Fx=0,∑Fy=0;
4.解决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隔离法、整体法、图解法、三角形相似法、正交分解法等等。
牛顿第一定律
1.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运动状态为止;
2.运动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3.定律说明了任何物体都有惯性;
4.不受力的物体是不存在的,牛顿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接验证,但是建立在大量实验现象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逻辑推理而发现的。
它告诉了人们研究物理问题的另一种新方法:通过观察大量的实验现象,利用人的逻辑思维,从大量现象中寻找事物的规律;
5.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不能简单地认为它是牛顿第二定律不受外力时的特例,牛顿第一定律定性地给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二定律定量地给出力与运动的关系。
惯性
1.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
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即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及运动状态无关.因此说,人们只能“利用”惯性而不能“克服”惯性;
3.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牛顿第二定律
1.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合外力的方向相同,表达式F合=ma;
2.牛顿第二定律定量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即知道了力,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出物体的运动规律;反过来,知道了运动,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其受力情况,为设计运动,控制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
3.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F合=ma,F合是力,ma是力的作用效果,特别要注意不能把ma看作是力;
4.牛顿第二定律揭示的是力的瞬间效果,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它的效果是瞬时对应关系,力变加速度就变,力撤除加速度就为零,注意力的瞬间效果是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5.牛顿第二定律F合=ma,F合是矢量,ma也是矢量,且ma与F合的方向总是一致的,F合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ma也可以进行合成与分解。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4牛顿第三定律
1.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牛顿第三运动定律指出了两物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因而力总是成对出现的,它们总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种性质的力;
4.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产生其效果,不可叠加。
5.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宏观低速的物体和在惯性系中。
超重和失重
1.超重:物体有向上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超重,处于超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
N (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 =mg+ma;
2.失重:物体有向下的加速度称物体处于失重,处于失重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FN(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mg,即FN=mg-ma,当a=g时FN=0,物体处于完全失重;
3.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应当注意的问题:①不管物体处于失重状态还是超重状态,物体本身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只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不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②超重或失重现象与物体的速度无关,只决定于加速度的方向.“加速上升”和“减速下降”都是超重;“加速下降”和“减速上升”都是失重;③在完全失重的状态下,平常一切由重力产生的物理现象都会完全消失,如单摆停摆、天平失效、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再受浮力、液体柱不再产生压强等。
曲线运动
1.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质点所受的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
2.曲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质点的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曲线运动的轨迹: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轨迹向合外力所指一方弯曲,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抛运动的轨迹向下弯曲,圆周运动的轨迹总向圆心弯曲等。
平抛运动
1.特点:①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②只受重力作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2.运动规律: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①建立直角坐标系(一般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O,以初速度vo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②由两个分运动规律来处理。
高中物理基础知识5圆周运动
1.描述圆周运动;
的物理量:①线速度:描述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快慢,大小v=s/t(s是t时间内通过弧长),方向为质点在圆弧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的切线方向;②角速度: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大小ω=φ/t(单位rad/s),φ是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t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其方向在中学阶段不研究;③周期T,频率f。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做频率;④v、w、T、f的关系:T=1/f,w=2x/tT=2xf,v=2xr/t=2xrf;⑤向心加速度:描述物体线速度方向改变快慢、大小,方向总指向圆心,时刻在变化;⑥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在分析做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力情况时,千万不可在物体受力之外再添加一个向心力);
2.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大小恒定,角速度、周期和频率都是恒定不变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大小也都是恒定不变的,是速度大小不变而速度方向时刻在变的变速曲线运动;
3.变速圆周运动:速度大小方向都发生变化,不仅存在着向心加速度(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且还存在着切向加速度(方向沿着轨道的切线方向,用来改变速度的大小).一般而言,合加速度方向不指向圆心,合力不一定等于向心力.合外力在指向圆心方向的分力充当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
合外力在切线方向的分力产生切向加速度。
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F=G(m1m2/r?);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的运动:①基本方法:把天体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或计算。
3.三种宇宙速度:①第一宇宙速度:v1=7.9km/s,它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4.地球同步卫星: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这种卫星位于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稳定轨道上,且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同步卫星的轨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内,并且只有一条。
所有同步卫星都在这条轨道上,以大小相同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运行着。
5.卫星的超重和失重:①“超重”是卫星进入轨道的加速上升过程和回收时的减速下降过程,此情景与“升降机”中物体超重相同;
②“失重”是卫星进入轨道后正常运转时,卫星上的物体完全“失重”(因为重力提供向心力),此时,在卫星上的仪器,凡是制造原理与重力有关的均不能正常使用。
动量和冲量
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即p=mv,是矢量,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两个动量相同必须是大小相等,方向一致。
2.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即I=Ft,冲量也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
动量定理
1.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表达式:Ft=p′-p或Ft=mv′-mv。
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
1、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3、区时、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来源:文章屋网 )
青藏高中地理知识1地理位置和范围:75°E-105°E 28°N-40°N
·位置:横断山以西,喜玛拉雅山以北,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以南;
·范围:包括西藏、青海全部、四川省的西部。
·民族:藏族主要聚居区(占总人口的46%),还有珞巴族、门巴族等,青海东部汉族人较多。
·人民生活:
食:藏民主食糌粑、牛羊肉;喜饮酒(青稞酒)。
住:帐篷。
行:牦牛是藏民主要交通工具。
娱乐:能歌善舞,“锅庄”和“弦子”是高原世代流传的大众舞蹈。
高寒气候:高原环境特点:高寒、缺氧、低气压。
·地形:以高原为主。有“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
·气候特征:高、寒,是独特的高寒气候,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烈,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冬寒夏凉,是我国盛夏气温最低的地区。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干湿季明显。
青藏高中地理知识2农牧业生产特点。
⑴高原农牧业:
我国高寒牧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河谷农业区在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青海湟水谷地。一年一熟。
⑵粮食作物青稞、小麦、豌豆等,其单位面积产量高(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
⑶生态问题:三江源生态环境已经严重恶化。
①三江源作用: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的49%、澜沧江的15%来自这一地区),在青海境内,被誉为“中华水塔”。
②恶化原因:长期不合理的伐林、放牧和耕作,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③恶化表现在:湖泊萎缩、湿地退化、径流量减少、草地退化,土地沙漠化发展迅速;藏羚羊、藏野驴等特有物种数量急剧减少。
④对策:
a.认识重要性:三江源头关系着三江流域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b.积极恢复林草植被、治理退化草场,改善三江源头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濒危动物。
能源和矿产资源。
⑴丰富的清洁能源有:太阳能资源、地热资源、水能资源。拉萨城被称为“日光城”。拉萨以北的羊八井有目前我国最大地热蒸汽田。水能丰富的河流有:西藏的雅鲁藏布江,正在将我国海拔最高的羊卓雍湖水电站;青海黄河上的龙羊峡、李家峡等。
⑵矿产分布藏北高原发现有石油、天然气;青海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因矿藏丰富,被称为“聚宝盆”(鱼卡煤、冷湖石油、锡铁山铅锌矿、东部盐湖区盐特别丰富,察尔汗盐湖附近建起了全国最大的钾肥厂。
⑶工业部门和工业基地:已建有电力、纺织、采矿等工业。青海省工业发展更快(采矿基地、龙羊峡电站)、西藏正在建设的羊卓雍湖水电站
⑷交通运输:运输方式主要是公路运输,建有以拉萨为中心的青藏、滇藏、新藏、川藏等公路网。1987年,高原上第一条铁路青藏铁路的北段(西宁到格尔木)建成通车,加速了盆地的开发和建设,现在正在建设格尔木到拉萨段。本区航空中心是拉萨,已开辟拉萨——北京、成都、西安、广州等航空线。
主要城市。
西宁、拉萨、格尔木、林芝(毛纺工业)。旅游资源:高山雪峰:珠穆朗玛峰、希夏邦马蜂;江河源头;青海湖及其鸟岛;幽深壮丽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布达拉宫等。
资料扩展:青藏地区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分析:⑴本区纬度同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当,但因地势很高,形成独特的高原气候。其特点是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气温低,日较差大,年较差小,迎风坡降水多,高原面上降水少,拉萨有“日光城”之称。(地势高,空气稀薄)。
⑵农业受气候限制,适于喜凉的青稞、小麦生长。牦牛、绵羊、山羊是高原上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草场主要分布于高原湖泊周围和河源地区。
欧洲联盟(欧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经济实体)。1993年,欧盟(经济政治实体)正式成立。
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正式成立,会员国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又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1989年问世,1991年大陆、中国台北和香港一起加入。2001年第九次会议在上海举行。
历史教育的实质通过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培养受教育者透过历史表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进而深入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任何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都是人文主义的,任何不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连教育意义都没有。”…而历史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能够使受教育者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而且通过历史的濡染与涵化,提高其自身的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人。因而历史教育是一门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的普及教育。梁启超看来,历史学是唤起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忱的最佳手段,必须深入普及到千千万万民众中去,“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
高中历史教育是进行历史普及的一个重要平台。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逐步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通过高中历史教育,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内在的本质的能力。通过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群体就可能会发展成为历史知识的普及者。他们通过本身获取的历史知识,无论在社会生活、还是在人际交往中,都会成为历史知识的传播者。因而要成功做到历史知识的普及,高中历史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环节。
高中历史教育与历史知识的普及存在着矛盾。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到这种矛盾。高中历史教育中,国家教育部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接受能力,在编排历史教材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投入了足够多的精力。在材料的选择和课程方式的编排上力求精益求精。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分为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必修教材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及文化史,选修教材主要是对必修教材的补充。在合理分析利用教材的基础上,按照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这一阶段的历史教育基本上能够达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情感与价值观的培育的基本要求,达到高中阶段历史教育的目的。
目前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受历史知识的范围几乎全部集中三本必修教材上,而三本必修教材几乎囊括了世界通史和中国通史的全部知识要点,这就使得教材联系性和整体性大打折扣。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知识与能力这个授课环节中重点讲授的是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换句话说就是高考的考点。这容易使使学生形成历史就是知识点的组合这样不科学的认识,感到学习历史枯燥无味,激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中学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仍习惯于或热衷于单打一,把搬运课本知识当作根本的或唯一的任务。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就是为了升学考试,这严重违背了历史教育的初衷和目的。这也是有多种原因导致的,有的是对大纲和课本“权威”的迷信,有的是因高考试卷过分强调知识点、覆盖面以及评卷采点计分的副作用,等等。结果导致教师教得死,学生学得死,考试考得死,评分评得死,把一门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学科弄得死气沉沉。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同时也承担着普及历史知识的责任。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它记载了先人奋斗的历程,记载中国荣耀与屈辱,记载中国农业与科技的发展,记载英雄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等。它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一部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类发展史。历史知识的普及不仅仅涉及到历史知识点的传授,还包括传播丰富有趣的历史故事,讲述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传奇,还涉及到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及耐人寻味的历史哲理。学习历史不在于让学生们熟知和牢记那些残垣断壁与僵尸枯骸,以供消闲怀旧,而在于通过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庞大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以利于学生们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育他们作为一代新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个道理,其实也是许多前人反复申说过的“陈词滥调”了,诸如“以史为鉴”、“鉴古而知今”、“读史使人聪明”等等之类,都是人们所耳熟的。
高中历史教育与历史知识普及的统一。面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这种矛盾,笔者经过长期的反复思考及课堂教学实践,试图摸索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如何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同时,做好历史知识的普及,实现矛盾中的统一?笔者认为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在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能够做到深入浅出,能够把握历史知识间的联系性及历史知识的整体性,能够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历史线索,利用历史线索把各知识点贯穿起来。其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在讲解课程重点、难点知识的同时,应补充相关的历史故事及英雄人物事迹,这样就可以使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尽可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达到对历史知识普及。再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灵活多变,尽量创设各种历史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这种历史情晓中,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在层层设计各种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最终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同时实现历史知识普及的目的。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1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
【基础解读】
一、四大发明
1、概况: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 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 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 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 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
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
《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
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2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
【基础解读】
一、从《诗经》到唐诗
1、《诗经》
(1)中国第—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诗经》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代表作,楚辞因此又称“骚体”。
2、唐诗
(1)唐诗繁荣的原因:
a 唐朝文明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
b 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促进了诗歌的繁荣。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 初唐的著名诗人有王勃、陈子昂等。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传诵的名句。
b盛唐诗人: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都洋溢着豪迈的气概;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景物如画,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富于诗情画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的“诗史”,被誉为“诗圣”。
c 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喻诗。
二、宋词和元曲
1、宋词出现的原因:
(1)宋代商业的发展。
(2)城市的繁荣。
(3)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2、流派:
(1)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铃》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都是流传极为广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等。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创作进入繁荣阶段,与元杂剧一起,合称为元曲。
元曲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三、明清小说
1、小说的发展历程:
(1)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2)唐朝短篇小说传奇。
(3)宋朝供说话人用的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2)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3)为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
3、代表作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四部长篇小说最为著名。
4、评价: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六单元知识3第10课充满魅力的书画和戏曲艺术
【基础解读】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的发展历程:
(1)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图画文字”出现。
(2)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
(3)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的形成: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中国书法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自觉地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3、代表人物及特点:
(1)魏晋楷书有定鼎之功,钟繇、王羲之贡献最大。
(2)唐代楷书步人盛世,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各具特点,分别被称为欧体、颜体和柳体,成为后人学习、
临摹的范式。
(3)魏晋以来,草书盛行不衰,名家辈出。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等,都是草书大家。
(4)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北宋苏轼、元朝赵孟頫、明朝文征明等人的行书,历来备受世人喜爱。
二、笔墨丹青中国画
中国画的发展历程:
(1)彩陶画:《鹳鱼石斧图》是其中的杰作。
(2)战国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造型准确,线条流畅,色彩绚丽,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3)魏晋时期,顾恺之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传世佳作,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4)隋唐时期,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创作出《游春图》《步辇图》和《送子天王图》等许多优秀作品。
(5)敦煌莫高窟的壁画。
(6)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三、京剧的出现
1、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2)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了成熟。
(3)明朝时候,江苏昆山一带形成的昆曲,流传甚广。
(4)清朝前期,安徽的徽剧戏班进京演出,风行一时。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的知识11.背景:
①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要求摧毁欧洲教会的神学世界观,打破天主教会的思想垄断。
②意大利保留了古罗马希腊的古典文化。
2.实质:
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兴起。
3.时间:
14-16世纪
4.地点:
开始于意大利――后拓展至西欧
5.领域:
文学、艺术领域
6.指导思想(核心):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思想要求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其内涵包括: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盲从。
7.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①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
薄伽丘——代表作是《十日谈》。全书贯穿了人文主义思想,矛头指向天主教会,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人生而平等,反对封建等级观念,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
②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8.影响:
①摧毁了教会的精神枷锁,将人们从神的统治下解放出来,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其倡导的进取精神,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文艺复兴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为科学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适应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对宗教改革也起了一定推动作用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的知识2文艺复兴影响:①适应了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为近代自然科学和各种学术的发展清除了思想障碍。?
②人文主义思潮的宣扬,打破了中世纪神学制度,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大潮。
③动摇了神学的无上权威,对宗教改革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①思想上:给封建思想以沉重打击,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宣扬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打下了基础
②政治、经济上:推动了反封建斗争的高涨,为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殖民扩张注入了精神活力。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化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掀起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
④自然科学上:人文主义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局限性:文艺复兴的艺术家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人文主义者没有也不可能彻底抛弃宗教;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古代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如魔法、巫术和占星术等也保存了下来
高中历史文艺复兴的知识31.把握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开始于意大利的原因。
不管在哪一学科学习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学困生,实现学困生的转优是帮助学生进步的要求,也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要求。历史虽然是一门人文学科,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一旦学生在历史课堂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断积累,那么学生就会出现困难。我就高中历史学困生的转化进行了探析,在分析导致历史学困生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转优策略。
一、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虽然很多人看来,历史是一门十分有趣,是一门学习难度不大的学科,然而有的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依然感觉困难重重。为了帮助历史学困生更好地走出历史学习的阴影,首先应该对导致学生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转优效果。
(一)知识量的储备不够
很多历史知识点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同时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事件,在理解知识点的过程中难度不大,然而导致历史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知识量不够。对于教材上的知识点,学生只是听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没有将知识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缺乏知识储备,根本无从下手。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量不够,自然就成为历史学困生。
(二)死记硬背
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两个误区:一是不花时间进行知识点的记忆,二是花费大量时间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这两种学习情况都会给学生的历史学科学习带来困难。其中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不仅耗费大量时间,而且会使学生的学习陷入困境。现代考试更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实际应用能力,单纯考查学生记忆的题目越来越少,而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难以有效应对现代考试的要求,自然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就会遇到困难。
(三)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缺乏系统性
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其系统性并没有引起重视,历史学困生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缺乏系统性。时间是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线索,只有把握好这一线索,才能将不同的历史人物、事件进行排序,如果不能把握好历史学科学习的系统性,学生学习的知识点越多,就会越混乱,从而逐渐成为学困生。
(四)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
每一门学科都是一门科学,都有其特定的研究领域,也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学生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效地掌握学科知识,就必须掌握有效的学科学习方法与技巧。历史学科知识点的理解难度不大,然而知识点繁多、记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需要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而目前高中历史学困生之所以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与技巧。
二、实现高中历史学困生转优的策略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是一件正常的事情,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及时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一)注重知识的积累
针对由于学生的知识量不够导致学生历史学习困难这一现象,在实现学生转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积累。我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发现,由于知识积累量不够而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习困难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花费时间进行历史学科学习。有些学生仅仅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课余时间不能及时复习,这就使得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量有限。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并监督学生有规律地花费一定的时间进行历史学习,使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断扩大。
(二)将历史知识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
针对由于死记硬背而导致学生出现历史学科学习困难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的学习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例如在学习“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这两位历史人物时,不能仅仅机械地对教材上涉及的表面知识进行记忆,还要对他们活动的意义进行深入的理解,这样才算真正掌握这一知识点。当然学生要对知识点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因此历史学困生走出困境的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学习活动。
(三)走出片面掌握知识点的误区
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对某一年代历史知识点的掌握十分熟悉,而对另一时代历史知识点显得比较陌生。历史学困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点的过程中缺乏系统性,片面掌握知识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麻烦。教师要花费更多的时间于历史学困生的转化优。为了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历史知识,教师首先应该帮助学生梳理出清晰的知识体系,进而提升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中的系统意识,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及时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