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29 16:41:2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1、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教学的必要性
我们经常引用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0无疑是有理论基础的。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意志倾向胜,指对某种事物所抱有的积极态度和特殊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机?。布鲁纳曾指出人的心理生活中存在两种本质不同的思维模式,即例证思维和叙事性思维,前者是哲学、逻辑学、数学等科学的思维方式,而后者则是关于人类条件、历史和社会生活的思维方式,是依赖于情境的经验?。在七八年级学生眼中,数学比历史难学得多,因为他们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叙事性思维,而故事恰恰顺应了这种思维,这也是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根源。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如能在学习中感到趣味性,就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愉快的情绪会使人产生更有效率、更富有创造性的想法和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七八年级的初中生来说,学习需要和兴趣越强,学习内容就会越吸引他们,同样学习内容越是符合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就越是吸引他们深入学习和探索。
因此,将历史故事引入课堂,非常必要和有用,也适合初中七八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它使得教学的内容和过程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引起他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扩展知识面、提高课堂效率
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靠他的专业技能,另外85%要靠他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这里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可以用情商来表示,情商反映了一个人控制自己的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自己心理平衡的能力?。如今有许多高校毕业的学生就业后,智商虽然较高,情商却很低,他们的工作能力、心理素质较差,尤其是家境较好的独生子女,他们可以说是/温室里的花朵0,在现实社会容易受挫折加重心理负担。初中学生一般处于12一16岁之间的青少年期。这一时期是人生中较特殊的时期,可以说是/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0,是幼稚与成熟并存的时期。初中阶段也是世界观、人生观萌芽的时期,同时又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行为特征,心理特征不成熟,这一时期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和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2、图示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率
现行初中历史教科书插图、图表、漫画、地图较多,它们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具体形象和时代风貌,是历史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运用图示教学法的第一手素材。在课堂上,简单的图片、图表经过巧妙地运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率。如教科书涉及的人物事件和诸侯国非常多,尤其要让学生准确记清楚战国七雄的名称和地理位置,以利于后面秦灭六国等内容的学习。对于刚上初中开始接触历史学科的学生来说,如此大的信息量,很容易出现畏难情绪
(二) 有助于化难为易,解决难点,突出重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具体性、综合性的特点,为图示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课堂中正确、恰当地使用历史图示,能化难为易,解决难点,突出重点,有效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讲述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中的秦灭六国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引导学生回忆战国七雄的位置,再出示图示,让学生观察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然后设置问题“通过秦灭六国的顺序,能够说明秦使用了怎样的战略方针?”学生通过观察明确:秦灭六国的战略方针是“远交近攻”。图示把秦灭亡六国的先后顺序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化静为动,既帮学生记忆了“七雄”的位置,又掌握了六国灭亡的顺序,化难为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 有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能力
课程的现代化越来越要求教学要重视学科结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除非把一件事物放在构造得很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在这里,“构造得很好的模型”就是指我们通常说的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还提出,任何一个学科有基本结构,不管教什么学科,都要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这里的“基本结构”就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基本规则。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看,这就是知识网络或知识体系。学生只有掌握了历史知识体系,才能最终做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四) 有助于教师理清上课思路,提高教学能力
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道理。新课改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难度降低,对教学要求却更高了,这对广大教师是一种挑战。教师要做到“授之以鱼”,乃至“授之以渔”,首先自身必须具备很强的理解掌控和驾驭教科书的能力。
结语:
文史结合法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必经之路,历史教学不能只依靠自身的知识进行全部教学,必须进行学科整合,最好的整合学科就是文学,虽然在笔者的历史教学中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在笔者的尝试中,发现学生真的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王斯德.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随着我国对各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加深与发展,初中历史课程在教学目标、课程设计、内容选择、教学组织与实施、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中历史课程不仅仅有强大的人文、社会功能,使学生丰富见识与开阔视野,并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新课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要转变过去以老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改革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其正确的学习方式和自主思考的良好习惯。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促进身心发展。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思想,是教学原则和教学观,是当代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运用启发式进行初中历史教学,要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并采用多种科学的教学手段。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结果的预见,而且是学生学习的目的。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那么即使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创新方法和技术,也很难有实际的有价值的创新行动。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反问式启发、多媒体启发、辩论式启发等方法进行教学,以达到预期教学效果。再者,由于学生对历史事件本身和不同历史之间的联系没有了解清楚,容易在学习中将已学的历史事件混淆,记不住或弄错历史事件。教师可根据自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把握,通过时间串联、历史人物串联或社会矛盾串联,将所有相关联系的事件和人物串联在一起,并根据这些串联的知识点组成小模块,分配给学生去查询,启发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建立对历史内容的有效联系,加强记忆,促进理解。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容易引导激发学习积极性的特点。初中生在学习历史时很容易就对故事性的知识情节产生深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进行情境教学,将重点的、特定的历史情节运用情境教学法,由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演绎相应的历史情节,以达到加深理解与掌握。情境教学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情节演绎对历史知识的发展过程有更详细的了解,另一方面这样诙谐的课堂演绎方式也更容易让学生记住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另外,教师可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不同角度、方向提出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适当的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例如,“如果林则徐没有被撤职查办,中国能取得的胜利吗?”通过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究兴趣,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教学效果。
三、讨论式教学法
“填鸭式”教学就是教师在台上不断地讲,学生在台下不停地记,这种方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历史课成了死记硬背历史知识的课程,导致许多学生不能积极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可以先让学生把平时学习、课前预习所遇到的问题或疑点提出来,由学生一起讨论,或老师与学生一同讨论,借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也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运用这种方法时,教师应认真构思讨论的内容和目的,设计好教学环节,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重视发展学生的开口能力及思绪能力,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寻求答案,使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
四、结论与建设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目标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侧重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历史教师应当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特点,积极推行教学方法的改革,让学生能够真正从历史教学中学习历史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胜利.初中历史教学创新模式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2(12).
[2]常国强.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之我见[J].学园,2012(10).
[3]何君.浅谈初中历史的教学方法与技巧[J].无线互联科技,2012(01).
[4]吴春祥.新课改下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1(13).
一、实施情境化教学方法的理论依据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创设具有形象意义的生动场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内容。由于种种原因,传统历史课堂教学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甚至仅剩空洞的说教,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削弱历史课的其他诸多功能。尽管在历史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但只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课程目标。由于历史是研究过去的课程,这种特点为在教学中展开合理想象提供了可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多媒体等手段有效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历史,让教学变得更形象,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场景中学习历史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丰富想象力,培养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实施情境化教学方法,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加强素质教育理念培养,充分理解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理论知识,为教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二、加强历史课堂教学的文化情境建设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需要通过创新发展的教学行为来体现,包括历史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语言,以及围绕课堂教学内容的文化情境的创设。通过创造充满人文情趣的历史课堂教学环境,以文化背景知识为指导进行教学效果的检测与反馈,在此过程中,关键看教师如何把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像关心现实生活一样更关注历史情境,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开展蕴含文化理念的富有创造性的历史知识系列教学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历史教师必须在观念上打破传统思维定势,运用现代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究情境教学法。在参观历史遗址和遗迹后,在课堂上插播历史题材影视剧片断,根据实际情况制作多媒体动态课件,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强化教学效果。有效开展情境教学法的研究,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创建良好环境,使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情趣盎然。教师不断改进形象化教学方法和情境化教学模式,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探索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创建适宜学生素质发展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创造实践过程中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探索积极性。有了具有人文情境化的和谐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一些教育专家指出,构建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是学生与老师平等。历史课堂教学最关键的问题是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激发出来,教师要根据自身文化修养充分利用历史知识的魅力,从心灵深处感化每一位学生,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实际情况进行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教师在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同时,构建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新型教学环境,通过多媒体等教辅器材的使用,使过去的历史知识形象化再现。教师通过实施历史知识情境化教学,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将历史教学内容与教学情境融合起来。实现以历史知识教学为基础,有效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真正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共同进步。教师要提高自身修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具体特殊情况,关心学生,这既是数学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实现成功教学必需的,因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那些其他科目学习成绩优秀而历史成绩稍差的学生,要当做重点对象,培养其历史知识记忆能力,带动全班学生努力学习历史,共同进步,有效促进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改变传统历史课堂教学方式,创设新型历史教学情境,因为这门学科具有历史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四、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唯物主义历史观
要培养中学生利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就要加强中学生历史知识巩固、强化、记忆和应用能力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传统教育方式以历史知识的传授为主,偏重传授学科中的固有知识,而新型教学环境有利于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对历史课堂教学进程进行有效调控,使学生在特定历史情境中发现问题及其内在规律,从而实现对相关历史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有效应用。通过构建新型历史教学环境,有效强化中学历史教学效果,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应用历史知识基础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反复练习,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树立整体教育观念,注重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和勇于创新精神的最佳阶段,是唤起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期,这一切皆利于历史知识方面创造力的启发和培养,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一些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蕴含的科学问题,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构建研究探讨性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情境,改变长期以来强调的“师道尊严”,努力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气氛,实施情境化教学,让学生共同参与历史知识与相关问题的探讨,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强化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得铿锵有力。初中历史,是基础教育内容中的重要分支,是向学生传递历史文化、人类文明的一门特定学科。初中历史教师要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地创新;要充分挖掘现代科技与教育形式下适宜历史知识与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以此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效益的根本性提升,以此推进学生主体的全面发展。
一、以学生为根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形式的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和机械记忆的状态,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只是盲目地跟随教师的指导与规划,并且受制于教师和课堂。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程改革强调的重点,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切实根本。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根本;要树立以学生整体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思想;要注重学生历史思想、人文素质及主体能动性的优化培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历史问题的建构与解决;可以用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可以用新颖奇特的问题激发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索。例如,在初中历史《汉朝统一》的教学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进行思想统治所采取的措施。针对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就可以创设此类探究性的问题:“同学们,请问你们有谁能说一说汉武帝为什么要废掉百家,弘扬儒家学术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措施在汉武帝的统一大业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以此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解惑,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历史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过程中得到彰显,让学生的主体能动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二、以环境为前提,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
对于历史文化,学生很难在教师的讲解与文字的阐述中得到正确的理解和欣赏,很难体会到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过程及意义。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氛围与环境的创设,要以优美的环境和浓厚的氛围向学生再现历史文明中的真实与精华,让学生主体在优美环境的引导下自主挖掘和探究,让学生可以充分地了解到历史教材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例如,在初中历史中国古代史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能够展现古代文明的图片,让学生在精美的玉器、瓷器和银器的图片中探索和发现古代人的智慧。以历史美的再现拓展学生主体的视野,让学生的主动探究思维得到强化。
三、以情境为基础,引导学生的求知热情
情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与具体性,以情境为基础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将历史事件、人物等寓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中,不但可以诱发学生积极的体验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还能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历史教材、深化历史知识。以情境达成历史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以情境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以情境凸显历史主题;以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情境中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学生适应能力。四、以技术为辅助,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是新课程改革开放化的具体体现,是优化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形式。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以信息技术的直观性、形象性与生动性缩短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在历史与现实的空间转换中达成情感的共鸣。例如,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视频进行教学,可以为学生播放《南京!南京》等相关影片,让学生在真切的视频情境中感受日本人的残忍、中国人的无辜,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总之,优化初中历史教学,就要在传统教学技术的方法上进行反思与探索,就要充分响应新课程理念的强烈号召,就要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实用方法,以此推进初中历史教学的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现如今,国家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案,才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初中的历史教学主要是通过向学生们介绍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让他们学会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现实社会的各种现象。下面介绍有关初中历史教学的四种创新方法,力求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们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为我国先进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情景教学法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年少阶段,他们的思想活跃、行动力强,通常都会对一些有故事情节的元素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性格特点,将特定的历史情节提取出来,将具体任务列出并且以书面的形式下发给学生,通过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角色扮演,模拟出相应历史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情景教学法,能够使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伟大历史人物的政治思想和历史抱负,使他们的情感在表演中得到升华,从而加强学生们对自身肩负的富强祖国这一重大使命的认识。
二、教学启发法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引进启发式的教学方式。所谓启发式教学包括多种方式:
第一,反问启发。教师可以从问题的反面出发,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正确理解,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比如说,在教师讲到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如果当时林则徐没有禁烟,那么英国是不是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呢?”这样的提问方式不仅可以激起学生们对所提出问题展开探索性的思考,而且更加有利于学生们对历史重大事件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影片启发。教师可以互联网络为有利媒介,有意识的引入具有特定色彩的历史场景,通过在线视频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历史的发展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这种创新教学方式在使用前一定要做好教学准备,比如要事先网络搜寻一下是否有与本堂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检查教学视频播放设备是否能够正常工作等。
第三,辩论启发。现在的历史课堂上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教师将课堂探讨任务下发给学生并要求学生们要展开积极的讨论,可是事实却不然,学生们不是各顾各,就是聚集在一起讨论与任务不相关的内容,这样的课堂不仅没有达到教学的效果,而且场面冷淡根本就没有探讨学习的氛围。就此提出辩论启发式教学方法,可以将小型辩论赛引入历史教学的课堂,在每次开赛之前,教师设计一项学生们感兴趣的题目,将正反两方面的观点分配给相应的小组,但是由于辩论小组人员数量有限,故不能让所有的同学都参与进来,因此,可以让辩论赛下的观众做辩论小组的亲友团,当小组遇到困难的时候同样可以向亲友团寻求帮助,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调动所有同学的积极参与性。
三、串联教学法
在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会反映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很容易混淆,而且多个事件的发生地点、人物也会搞错,弄不清楚具体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析其主要原因还是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不透彻以及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没有理清。所以,教师在教学时有必要采用知识串联法。所谓只是串联教学法就是抓住历史的线索,将有关的历史事件串联起来给学生讲解。其中的线索有很多方面:
1.以发生时间线索。教师可以把历史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列出,构成一个大事年表,便于学生们查询。
2.以历史人物线索。对于历史事件的重大人物,无论他在历史中起着怎样的作用,他的出现都是整个时代的必然,在教学时,应该对历史人物所起的作用讲解清楚,强化该历史人物在学生脑海中的形象,便于记忆。
3.以社会矛盾线索。抓住历史发展的矛盾便可以了解未来的发展方向。历史发展中的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对于矛盾还涉及主要方面和次要的方面,通过对比分析对立矛盾的影响,深刻理解矛盾产生、发展极其激化、消失的过程。
四、关系创新法
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教学方法的使用,而且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影响教学质量。美国的一位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可见,师生关系在传授知识、教授学业中的重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常常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枯燥甚至是乏味的,试想这样的教育能达到创新吗?结果当然是否定的。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顺应平等的课堂关系是首要的。比如,在课堂上,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直接向老师提出,然后教师通过精细的讲解使学生更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这样避免了学生由于某一个知识点不懂而落下随后的内容。
现今,对于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尚且存在着不足,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完善,因此,初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势在必行。改进教学模式,运用创新式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有利于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综上提出的四点创新教学法,要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选择性的运用,便于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对历史发生事件的理解,而且还能够树立伟大历史人物在学生心目中的光辉形象,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
1 了解新教材
要想让学生们能够接受新课改,那么教师最先要做的就是要了解新教材,只能这样找到解决的办法,因为不管教学怎么改,都不能偏离了课本本身的学习内容。以初一历史第一册为例,初一历史第一册的教材是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而且可读性较强,图文并茂,新增了许多趣味性较强的课堂知识活动。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可以看出以下几点: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主要是:重点为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线索。难点为从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
2 熟悉教学内容和认真批改练习
教师要上好一门课程,备课是必要的第一步。教师可以把以下的备课步骤作为参考。①要深入了解历史教学的大纲和中学历史课程的标准,然后才能明确教学的任务和要求;②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找出难点和重点,准确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人物、地点和事件一些基本知识。要想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③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要做到让学生有时间练习,结合教学,达到二合为一的目标,全面完成历史教学任务;④在总结的时候要有体现出重点,层次分明的板书设计。
上课的时候应更多注意师生互动,这是一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这样会起到让学生对新知识渴望的目的。一般用得最多的是“导入法”,从故事、歌曲、图像、诗词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导入法的实施。所以教师应重视这样环节的优化设计,让历史课充满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有练则改,学生做了练习之后要对其进行批改,从而可以了解到学生掌握知识状况和学科能力的情况。在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状况时候,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审题能力及回答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教师也应该重视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这可以通过课堂上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时查漏补缺。还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想办法解决。抓好个别成绩差的学生的辅导工作,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课堂活动可以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整理、阅读历史资料,注意引导学生阅读课后“自由阅读卡”,上好活动课,组织兴趣小组开展课外活动,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喜爱。
3 充分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新课改更加重视了把课堂延伸到课外的观念,所以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课外教学活动。①积极参加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之间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周进行集体备课一次;②积极向其他教师学习,取长补短,每星期听课应不少于3节。针对自己的教学积极做好教学后记和反馈,在教研组活动中进行经验交流;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沙龙,平时的汇报课、示范课活动。
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关键在于如何整合利用。课程的开发、利用和整合应遵循以下基本方法和原则:尽可能地从各种渠道收集与课程有关的各类资源,并注意积累和保存;资源的使用必须符合课程理念和“内容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课程资源的使用必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4 课程资源的使用必须符合教学实际
课程资源包括硬件和软件条件,如,教学设备、课时安排、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储备等。如,在进行“”一节的教学时,就可以用多媒体播放《》这部电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战争的情境中去。再如,虎门海边激战的影像让我们印象深刻,轻盈灵动的置于历史的厚重感之中的“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同时,让学生对过去的历史产生了好奇之心。自清朝初期到前夕,中国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那么是什么让中国的一些领土沦为其他国家的殖民地呢?这里可以让学生们通过课前的预习、资料查找来回答。在提高学生的兴趣的同时增加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获得发展的重要意义。历史学习可扩大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我们应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去产生新的思维,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学习历史不能死记硬背,要想更好地学习历史,还得要有方法。如何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是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简单枯燥,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我们平时惯用的教学方法以外,教师还应该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以新颖的方法来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鼓励课堂讨论,丰富教学情态
在历史教学中,讨论就是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提出来,由师生共同探讨解决,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讨论过程中,可以先由教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也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点拨启发,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或者可以概括出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将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态,或满怀激情地讲,或声情并茂地诵,或慷慨激情地歌。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问题的过程中,应做到及时点拨,与学生共同参与,你呼我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不同层面寻求答案。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兴趣盎然,乐在其中;这样的课堂不仅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还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塑造了学生的个性。
二、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
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讲清历史事件的发展,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学科由于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因此教师除了要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内容的纵向或横向的联系。有的内容相对枯燥乏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多加点拨,让学生认识到历史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在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后, 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尊重学生,多赞扬与鼓励他们,以营造理想的课堂氛围,进一步构建初中历史的高效课堂。
三、加强课堂合作学习
教与学是一个对立的过程,如何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进行的互学习,有着明确的责任分工,以集体的成就为教师的评价依据,以促进个体的有效学习为目的,最终完成共同任务,实现共同的理想。合作学习需要先将学生分组,每组以4―6人为宜,每组成员由好、中、差不同程度的学生组成,在每一组中根据每个成员的学习特点来分配任务,避免优生以自我为中心而差生却不能参与其中。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把握历史学科的特点,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探索,进而使学生的思维长时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问题,对于具有典型研究性的内容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看待,这样才能最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可再现或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树立起历史空间、动态概念,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去体验历史事件、解决历史课题。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的灵活性、多样性和生动性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始终保持集中的注意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也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设置课堂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教学方法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技术性、技巧性问题,而且体现了深层次的教学理念问题。作为在教学第一线的中学历史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样教?如何才算教得好?考虑这些问题是必须的,也是很现实的。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教师经常要思考的问题。但这些又都涉及有关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
时代的发展需要换一种角度来思考教的问题。这就是要把教师职业这一角色,放在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大视野中来定位,从而使教育教学观念转到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上来。具体地说,就是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历史教学的很多领域,诸如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师培训等,每一个领域都可能会制约教学实际的创新。
1 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2 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3 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4 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
5 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
“以史为鉴”一直是我们认识和对待历史的核心思想,这其实也会反映到我们的历史教学当中。历史的借鉴价值,让我们对历史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处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的第一站,对学生认识和掌握历史知识,形成历史观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关系到学生对社会发展规律和模式的认识,关系到下一代对社会发展的态度。因此,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积极的开展多种模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以便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静态的历史动态化。那要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的思考呢?
一、“化静为动”的历史教学方法
历史是时间的沉淀,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过去的历史,对现在以及将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人们可以从历史中,探讨社会发展的规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如何将书本静态的历史变化成动态的历史信息呢?这将要借助于科技的手段。目前是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信息无孔不入。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每天都在接触着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传播方式,已经从从前的书面文字,转变为视频、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模式。随着信息传播方式的巨大改变,人们的认知方式,特别是青少年的认知方式也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历史教师们会发现,如今学生们接受知识的方式,以上实际的学生的接受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教师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文本为主,照本宣科,教学的效果很难想象。毕竟,在信息时代,信息语言的方式变得丰富多彩,影像和图片的语言表达方式,冲击着原有的纯文字表达方式。对初中生而言,从单纯的文字接收信息,已经不具备强大的吸引力,以影像和图片的方式接收信息更能得到学生们的青睐。因为,在影像和图片冲击下,学生的认知思维已经发生了变化。图文并茂,声影并存的认知方式,也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开始多元化,学生更喜欢看图文并茂,声影并存的学习资料,更喜欢在其中认识历史。而历史本身就是一幅幅社会发展变迁的画面,就是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道路上不断奔跑,这就更让学生倾向于用动态的方式去认识历史。
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适应学生新思维的出现,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应该把静态的历史动态化,把沉寂的课堂动态化,把“死”的历史知识动态化。总之,就是要组织一个“活”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充分的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结合课本的文字资料进行教学,建构一个用图片、声音、文字说话的三维课堂教学模式。
如在学习《灿烂的青铜文明》时,教师可以用司母戊方鼎的图片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尽量的放大图片,然后从图片开始介绍司母戊方鼎的历史地位,接着青铜器的发展过程以及其对社会生产生活的重大影响。如果有条件的话,教师还可以利用三维影像,将司母戊方鼎真实的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这种流行的影像方式下认识历史。
二、探究历史渊源,由课内走向课外
历史知识浩瀚如烟,初中历史课本只是对历史的发展轨迹,对历史的基本发展规律,对主要历史人物进行了概括。尽管,这样已经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但是知识的魅力是无限的,青少年的求知精神是强调的,在课堂教学中,输入更多的历史信息,对初中学生而言有利而无害。况且,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其记忆力和思维能力都是极为活跃的,对信息量的追求也是比较大的。所以,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从这一点,改变原有的只从课本上讲历史,找历史的模式,而是要从广阔的历史世界中,收集出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知识,让教学内容多元化,让学生的历史知识更为丰富。如在司母戊方鼎的图片教学中,教师其实还可以增加青铜器发展以外的信息。也就是说,在结合青铜器发展的历史时,还可以插入关于司母戊方鼎的历史。因为司母戊方鼎的出土,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司母戊方鼎是在1939 年3月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大鼎出土后,因太重,搬运困难,有人便想锯断它再运出去,当时正值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听到这么一个宝贝,曾多次企图霸占它。乡民们怕这一民族珍宝被日寇掠走,便只得重新把它埋到地下。到1945 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后,司母戊方鼎才运到北京。
在教学中增加历史知识以外的历史,这让学生更感兴趣,也更能抓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对学生的知识扩展和教师的教学开展,都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因此,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模式可以多元化,在历史的基础上增加更加丰满的历史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探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教学模式,丰富历史课堂。
有课内走向课外,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是为了了解历史,了解人类、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为了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学,从历史的中探索社会发展的新道路。初中历史教师作为学生的导师,在教学模式的安排和选取上,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变换已经心领兴趣来决定,尽量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丰富的历史画面中了解历史。
三、结束语
无论是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的内容的生动性,还是对课内历史知识进行更深一步的拓展和探讨,都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方法之一,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营造历史氛围,把众多零散的知识有机合理地串联起来,在充满情趣的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丰富的想像力,并掌握巩固了已学的历史知识。
[参考文献]
1.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七年级学生由于心理的发展,非常喜欢历史故事,在教学中把某些内容故事化很有利教学。比如在上《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课时,将原始聚落先民的生活情况故事化,并且引导学生设想乘坐时间机器回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聚落。让学生想象在原始先民的聚落里与先民一起劳动、做饭、生活等等的场景,这样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还让学生了解掌握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学生由于对人类学会使用火并促进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于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想象大猩猩如果要学会使用火其过程会是多么艰难,而地球上的大猩猩懂得使用火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再如用地方史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到山顶洞人时向学生介绍本县(阳高县)的许家窑人遗址,向学生讲述许家窑人是山顶洞人的后裔和他们当时的生活场景;( 阳高“许家窑人” 是“山顶洞人”的后裔,据考察,许家窑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靠狩猎过着艰辛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群族生活。)讲魏孝文帝时介绍大同(平城)的相关内容等等。
2.巧设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为此要注重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激发其求知欲的问题。在学习《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的内容时,设计一个问题链:人是从猴子变来的吗?人与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长的什么样子?吃什么东西?住在哪儿?把每个问题假设为一个“宝藏”,解决一个问题等于发现一个“宝藏”。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到历史的隧洞中去寻宝。学生随着教材内容的展现,不断地发现,在成功的喜悦鼓励下继续前进。
3.将抽象的历史内容尽量形象化
从思维特征看,七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在教学上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历史事件具有特定时间、空间、人物等内容特点,老师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借助现代媒体等手段,积极为学生创设教学所需要的特定情景,使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联想,使学生融入情景之中,由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秦帝国的兴亡》的教学中,利用《英雄》影片片段导入新课,通过片中对英雄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当学生看完影视资料时,学生已经融入到历史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秦统一六国的历史趋势,评价秦始皇的功过。在教师适当引导下使学生逐步形成了科学的历史观、正确的情感态度。再如在学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时,借助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渲染历史情境,学生的学习热情立即高涨起来,为教学成功开了个好头。
4.加强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
七年级学生由于对初中历史的学习方法不对路,也容易产生学习的问题,教会其学习历史的方法很重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因此我经常对学生进行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