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在线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30 16:38:1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语文在线教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语文在线教育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1“少教多学”的含义

1632年,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

“少教多学”从字面上理解即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少教”是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发展性地教。“多学”不是多读书、多背教材,机械化地学习,而是教师要通过“少教”将学生的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将学生引向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愉快学习的境界。

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少教多学最终要使学生独立学习,达到学习的“自我能力培养”的境界。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说,学生默默、无味的聆听。”这就是“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邓昌炎教授说过,“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老师只能是一个导演,而不是主角”。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人的自然,发挥学生天性和学生潜能: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讲。这样学生会快乐地多学,又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少教多学”的双赢,这也正符合新课标的宗旨: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具体该如何去实现“少教多学“呢?

1.1精心设计预习学案,走好”少教多学“第一步

在“少教多学”实施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给学生讲解预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预习。为了达到较好的预习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设计预习学案。比如语文课上,预习学案包含这样几点内容:课题、学习目标、预习的内容、重难点等。学生明白了以上要点后,我们可以在学案中设计注音、字、词句、段等问题,引领学生去预习,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1.2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进行有效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比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在自读课文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做必要的提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阅读,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并在探究及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这也就自然达到了“少教多学”的效果。

1.3“少教多学”要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少教多学”的过程中重心完全转移到学生这一边来。它改变了教学流程,教学起点到终点的顺序不是从教师到学生,而是双向乃至多向的,既可以由教师确立目标、知识点、能力提升和审美要求,然后转向学生,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自主学习,或者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互相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1.4“少教多学”要教得更加轻松,学得更加有效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使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是历代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要多“少教多学”的课堂教学效益。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实践证明: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会受益无穷。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并指导孩子的预习、笔记合作、探究等方法与技巧,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在课堂上游刃有余,遇到问题迎刃而解,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2在“少教多学”方法的探索与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2.1实行“五要五杜绝”,限定教师“少教”

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2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

篇(2)

关键词:人文精神;初中语文;体现措施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之所以说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实际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有实施的价值。也就是说,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中暴露出一些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够高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人文精神的融入;另外,将人文精神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对于学生的成长和综合素养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说,将人文精神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中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学生的需求。

二、如何让人文精神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以切实的体现

如何确保其得以体现是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十分关心和重视的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建议和措施,具体内容如下所述:

1.在语文课堂中落实情境教学法

将人文精神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而情境教学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可以让学生通过切身地融入教学内容中,来体会教材中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例如,在讲解人教版九年级上《智取生辰纲》一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观看的影视片段,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全方位感受这一故事情节,让学生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之后,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来感受主人公内心的活动。最后,教师可以M织学生写自己的观后感使得学生自己的看法得到有效的表达。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诸如生词、句式等基本的语文知识,更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助于培养积极的情感。

2.给学生更多机会进行思想沟通

可以说,头脑风暴能够碰撞出许多新的观点和思想。而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给予其更多的机会让其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产生更多独特的想法和看法,有助于人文教学的实现。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做到以下两个基本点:一是教师能够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和回答问题,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认同感;二是能够重视思想的交流。也就是说,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之外,在课下也需要多与学生交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一些问题,能够疏导学生的叛逆心理,在确保师生之间能够和谐相处的同时使得人文精神得到潜移默化的渗透和体现。

3.拓宽既有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的拓展也是确保人文精神能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有效呈现的重要方式之一。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能够掌握引导式、合作式、问题情景式等教学方法,其次能够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此外,还能够总结方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且能够不断的优化和改变既有的教学方法。

例如,教师在对古诗词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带入课堂学习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际教学中能够借助多媒体设备以PPT或者音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内容,之后教师对古诗词的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领悟和学习到古人的文人气质。

又如在讲解《桃花源记》一文时,教师可以描绘图景的形式让学生对桃花源有所向往,同时能够和武陵人误入桃花源的心情产生共鸣,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能够让学生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的人文精神有所认识和感受。

4.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下的当代初中生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主张学生自主探究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坚持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部分,教师则能够以引导者和鼓励者的角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同时,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坚持科学发展观,也就是说在人文精神渗透的过程中能够坚持合理性和科学性。

总而言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不仅符合当代新课程理念的新要求,而且也符合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事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初中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全方位地提升自己。所以说,作为资深的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且在实践教学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努力为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篇(3)

开放问题的思考是锻炼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个性的有效活动形式之一,也是打破语文封闭式课堂的有效活动。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有效的开放性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灵活的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解答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而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母亲节的时候,组织学生给“母亲”写上一句话,例如:母亲是条河,她对孩子的爱永远流淌。

慈母手中那根为游子缝补衣衫的线,是世界上最长的线。

组织学生自主开动脑筋,自主组织语言写给母亲一句话。在这个过程中,有学生写出了母爱的伟大,有学生写了母亲的唠叨,有学生写出了对祖国妈妈的感恩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所以,在讲评的时候,我不会否定任何一个学生的主题,仅是对用词或者是修辞手法的应用等方面给予了调整,并组织学生自己设计卡片将这句话送给母亲,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个性,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同时,也能顺势将亲情渗透其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演讲活动的组织

演讲活动的组织是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凸显学生个性的重要活动之一。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自选主题、自选角度来进行演讲,一来能够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二来能够给学生搭建自主展示的平台,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演讲方式。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要组织有效的演讲活动来凸显学生的个性,使学生在自主阐述观点、自主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做好基础性工作。

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时,演讲的内容不限,可以是自己对近期看过的某本书、某篇文章的感悟;也可以是对最近流行的一部电视剧、某条新闻、某个明星等的评价;还可以说一说对生活中某些现象的认识等等,该活动的目的就是要仿照《金星秀》《壹周秀》《开讲了》等综艺节目的形式进行开展,鼓励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鼓励学生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就可以。可见,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展示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而且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坚持将演讲活动开展下去,以促使学生在“说”中展示个性,在“说”中提高能力。

篇(4)

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法,还要从教学对象的身心特点入手探究推动教学开展的有力因素,其中激励效应应当引起重视。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初中生学习情感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如何彰显激励效应。

一、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情感分析

1.激励表扬会让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激情倍增。许多教师都深有体会,课堂上多鼓励多表扬学生,会让学生的心理始终处于一种较为亢奋的状态。他们思考积极、发言踊跃,学习之中充满了积极向上的能力。

2.中后位置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消极情绪。语文教学中,教师面对中后位置学生时要格外关注。他们因为自身学习能力不足、学习基础薄弱,加上学习方法不当,容易出现成绩滞后,畏难消极情绪悄然滋生。

3.青春期的初中生对教师评价格外敏感。进入青春期以后,学生的心思细腻、敏感,不仅对学生之间的评价非常注重,对教师的评价也更加在意。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评价,所产生的效果也是以几何等级递增的正面促进效果,而讽刺挖苦则会带来对立情绪。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格外重视发挥正面引导激励的促进作用,让语文教学中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激励效应

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激励效应需要讲究技巧,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他们对教师的评价都非常在乎,因此教师要着眼于学生能力发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发挥激励效应。

1.教师要从教学情感态度上让学生感受温暖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所处的环境氛围对学习投入程度具有明显影响,缺乏情感、单调冷漠的环境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开展。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状况,从教学情感态度上让他们感受到温暖,感受到氛围和环境的温馨,这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首先,笔者在教学态度上始终让学生感受到温馨和谐,无论是课堂上的提问语气还是课后的交流语气,始终让学生感觉到与老师的交流是民主平等的,他们在学习中也更加乐于发言思考,乐于和教师开展交流,畅谈对语文学习的需求,对语文教学的建议等等。其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挥心理暗示作用,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自己,他们在这样的心理支持下,学习会更感兴趣、更有劲头。可见教学情感态度对学生的激励促进效应,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2.教师要从分层教学要求上让学生提高兴趣

激励效应应当体现出层次性、差异性,要让班级全体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学习的成功,离不开分层教学模式。每一位学生因为各种条件的制约,发展呈现不均衡性,无论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还是满足学生差异性需求这样的出发点,分层教学都是非常有效的方式。首先,教师对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层级差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缓解畏难情绪,从思想上乐于学习语文。其次,在教学环节中要以分层目标为引领,无论在讨论环节还是总结环节、巩固练习环节,都有相对应的教学目标要求,与自己学习理解能力相吻合,没有超出自己的整体能力范围。这样的语文教学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努力能够获得成功,完成绝大多数学习任务。学生在分层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了激励促进效应,学习劲头也更足了。此外,分层考核也是体现激励效应的重要抓手,每一位教师都要重视对学生考核的分层要求,卷面测试可以采取AB卷,能力考核可以设定不同标准,以差异性的要求让学生多享受学习的成功,多感受学习的快乐,这是增强语文学习激励效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力举措。

3.教师要从激励评价实施上让学生增强信心

语文教学中的一句表扬可以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甚至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动力。青春期的初中生对于教师的表扬激励格外看重,教师要毫不吝惜赞美的词汇,要见缝插针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增加表扬激励的频率,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表扬激励门槛。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有了进步就是成功,教师要及时进行表扬,这样每一位学生都会卯足了劲学习,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大面积提高,对语文整体教学成效提升具有支撑功能。除了激励性话语之外,教师还可以在试卷、作业上进行激励性书面评价,以及通过校讯通平台与家长共享学生语文学习进步的成功快乐,这些激励措施能够综合形成对学生的促进功能,让他们学习更加自信。

4.教师要从语文课外活动上让学生感悟快乐

篇(5)

由于聋生的听力缺陷和手语的种种不足,教师的讲解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传授知识时,有大量的信息丢失和失真,大大地降低了教学效果,尤其在聋校初中语文学科教学中,由于大量的阅读、叙述、作文等训练内容,一直影响着聋哑学生的求知。怎样有效地提高聋校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与寻找适当的教学手段是聋教工作的重要内容。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聋校初中语文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加快聋校语文教育现代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开辟了聋哑学校教学的新天地。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聋校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语文学习兴趣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聋哑学生由于听力与语言的障碍,丧失了很多学习的方法和乐趣,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聋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例如,在《春》的教学中,我就使用自己用软件做的课件,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出现作者的头像与简介,虽然聋生听不见那令人心驰神往的音乐,但通过动画视频,让学生入境动情,使学生在对作者的形象有一个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情况进行了解,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教师再补充作者的有关情况,使学生对作者有更深的认识。随着头像与文字的逐渐隐去,屏幕上出现五幅小画,分别对应课文中的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每段都可重复播放多次。每段的形式为屏幕左边上方出现该段主题,如春花图,主题下方开一小窗口,在此小窗口可出现连续的图画、视频图像、动画等。整个屏幕的右边,在一个矩形框中出现该段文字,该段文字的手语与口语范读贯穿始终。在使用时可让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课件中的手语与口语范读,然后再让学生用手语与口语跟读。通过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将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这样定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增大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创设情境,陶冶情感

情感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的作用。如果教师仅靠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学生上课是被动接受,单调枯燥,课堂容量小,学习兴趣不浓,课堂教学低效。如果利用计算机的多媒体特性,通过有声有色的画面再现生动的形象,则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体会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所以,教师在引入多媒体时,一定要善于创设文章情境,启发学生想象。如,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自读课本)的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介绍了海伦・凯勒的生平,并精心选取了电影《海伦・凯勒》中的几分钟视频片断,给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海伦虽然身患残疾,但她的品性、人格却是美好的;虽然面对种种在他人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但她却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一个残疾人的生命价值。海伦身残志坚,取得了一个健全的人也难以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一切使聋生的心灵受到一种震撼。聋生自己本是残疾人,这时更是感同身受,从海伦・凯勒身上悟出了生命的真谛:奉献、创造和奋斗,同时也顺利地实现本课的情感教学目标。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化抽象为具体

听力的缺陷,使聋生只能靠眼睛来看老师讲解。学生一多,注意力容易分散,视力范围受到限制,且教学组织也相当困难,学生的视线一旦离开教师,不但“看不了课”,而且,教师也难以提醒学生。一生一师,面对面教学是聋校教学的一种特殊要求。现行教学体制中采用小班教学,每个教学班一般10~15人,由于师资和物力的限制,我们无法或不可能普遍实行面对面教学。但运用课件,使之在聋校领域大显身手,成为聋哑学校教学的理想工具。有些课文内容含义较深或过于抽象,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难以理解和认识,借助电教手段能使其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生动有趣,使学生充分鲜明地感知。如,何其芳的《秋天》,学生对“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3句诗难以理解。笔者把这些都以图画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饱含着稻香的稻田;清凌凌的水面弥漫着淡淡的冷雾,岸边茁壮的乌桕树倒映在水里,婆娑的乌桕叶的影子与游戏的鱼儿嬉戏着;江面上一艘小船上站着一位年近花甲的渔夫悠闲地划着小桨,不时地向江面撒几次网;空旷辽阔的草野中一个牧羊女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远处的牛背,仅有几只蟋蟀引吭高歌陪伴着她。这样,学生的头脑中就有了丰富多彩的形象的画面,作者笔下世外桃源般的情景――一个晴朗、明媚、快乐、悠闲、惬意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就形象地表现出来。借用电教手段,胜似教师千言万语的空洞说明,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6)

前言

通过现代化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能够使得传统教学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使得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更加具有趣味性。现代技术强大的功能,能够使得教学活动从整体上上升一个层次,其中应用最广泛、最深入的现代技术,就是计算机技术。在这种个情况下,需要明确这一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从而能够使应用更加科学合理。

一、现代技术教学的具体特点

在技术发展背景下,衍生出了很多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现代教育焕发出了巨大的活力,使教育变得更加生机勃勃。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需要配备更加高端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对这些技术或者手段进行专业化运用,并且需要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不断积累应用经验,以及应用的思想认识,使得应用能够更加科学,并且能够对教学起到更加强大的辅作用,从而使得教学水平能够获得系统提升。

(一)教学手段先进

在现代化技术的背景下,常规性的教学手段已经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转变,黑板加粉笔的传统形式,已经开始被完全取代。通过多媒体技术,已经使得课堂展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光影元素,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填鸭教学。这样一来,课堂的整体效率及效果将会得到极大提升。通过计算机技术,学生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资源和文献,并能够通过针对性搜索来获得针对性的信息反馈,这样能够使得不同水准的学生获得不同层面的知识内容,起到一定程度因材施教的效果。

(二)多样化教学模式

在现代化技术的背景下,教学形式已经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着。不再对教师形成直接依赖,学生获取信息的形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形式。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媒介来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不仅能够获取学习型的知识内容,还能够搜索到针对性的练习题,教师也能够采用多样化的媒体方式进行具体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整体定位都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教师不再扮演主宰者的角色,更多的是组织者及引导者,学生逐渐成为这一过程中的主体,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构建着课堂教学。

(三)丰富的教学内容

现代化技术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寻找到信息平台,并能够从信息平台中获得丰富的资源,不仅知识含量大,而且内容更加丰富。这些性能极大地优越于传统教材,并且使得课堂学习内容得到极大程度的拓展,学习参照已经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有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并且将展现出更强烈的积极性。

二、现代教学手段的具体应用

在针对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时,最常用的现代化技术手段就是多媒体技术,通过这一技术能够对语文科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具体展示,使得相关文字性内容能够以光影及声音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语文教学的整体活力。

在具体教学中,投影仪能够对语文科目起到极好的促进效果。在课程正式进行之前,要能够对课堂内容进行充分准备,对相关内容进行系统详细的整理,针对具体的音节及注释要能够进行详细标注,并通过胶片的形式进行打印,在此基础上进行修饰和润色。在语文课正式进行的过程中,将准备的相关内容利用投影仪进行展示,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使得教师的工作量得到很大程度缓解,为整个语文课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不仅如此,通过投影仪所展示出来的内容,知识密度更大,而且色彩更加丰富,能够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这将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程度上的刺激,使学生感觉到新奇和鲜活,能够产生远远优越于传统教材的效果。通过投影仪,产生的教学效果十分明显,并且受到了同行教师及院校领导极大推崇。

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还没有完全成熟,还不能够对自身行为进行控制,这时就不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完全集中精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一如既往地进行照本宣科似的讲解,学生一定会感觉十分乏味,从而出现课堂走神的情况。当在课堂上利用VCD光盘的话,就能够极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使学生产生极大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在课堂上针对课堂内容,播放相关的光盘,学生将会对有关内容形成极大的关注,这样就能够对相关内容以及知识产生深刻印象,从而促进学生进行理解和消化。

具体来讲,在针对《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进行具体讲解时,通过对课文中心内容的深刻系统把握,在课堂上播放《荷塘月色》这首歌曲的VCD,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通过光影声对课文内容进行全面感知,在音乐氛围下,课文内容将能够焕发出强烈的感染力,学生从而能够领会到文章内容的情感精髓。但是在具体应用时,要能够保证适度,如果播放时间过长,学生将会由于长时间兴奋产生疲劳,这样一来就对语文教学产生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科学合理,并且能够张弛有度,这样一来,才能够让学生集中精力地关注到关键内容,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效果。

三、结语

现代化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语文教学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使得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焕发出了巨大的活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够对相关现代化手段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将能够极大地促进语文教学,使得语文的教学水平从整体上获得层次性提升,促进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前言:

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给初中生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黑板、粉笔、课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过去,电脑、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走进了初中生的语文课堂,并且教学效果极为显著。也有很多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了现代化信息技术,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并没有充分展现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其主要的原因就是过于注重表面,而忽视了内在,因此,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以及课堂结构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革。那么如何能够巧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已经成为了当前教师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帮助学生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学生成绩的好与坏完全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动机,对学习有兴趣就是构成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要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下想说语文、敢说语文、爱说语文,让学习语文变成学生的一种乐趣。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具有广泛性和独特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情境导入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1]。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答谢中书书》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初中生对古体诗创作的背景进行有效的论述,运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课件,帮助学习层次较低的学生提升理解能力,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将自身的想法和意见通过语言的形式进行有效表达,对古体诗中所体现的精神进行充分的说明,以达到初中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这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鼓励学生,激励学生,进而促进整堂语文课的教学质量。

二、突出知识点的重难点,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

判断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的标准就是在教学中是否突出了知识点中的重点和难点,并且学生是否能够良好的掌握。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现代信息化手段能够帮助教师向学生去讲解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能够让学生比较快的掌握重难点,这样就可以加快教学的速度和节奏,同时也节约了很多的时间,这样就可以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了[2]。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香菱学诗》一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自行分组进行表演,通过多媒体大屏幕的提示以及在学生初步了解文中人物特点的基础之上进行表演,反复进行人物角色交换,在角色交换中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包含的内容和人物之间的关系。用这种角色扮演的方法缓解紧张的学习氛围,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有效激发高中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媒体技术的播放能够有效的缩短时间,让学生更清晰的了解知识点,节约时间,扩大语文课堂教学的容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让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

三、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常都是教师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非常形式化。因此,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相应的教学规划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课堂才能够称之为高效课堂。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就是创新教学模式的最好工具和条件[3]。语文学习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阶段,传统的课堂教学就是读课文,背古诗文,通过现代化技术可以将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活”起来。例如:在人教版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走进大自然》这一课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大自然的图片,让学生充分领略大自然的魅力,并提出问题“什么是大自然?我们怎样走进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后应该怎样去感受大自然?”“从大自然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文章中都采用哪些写作手法?”等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大屏幕的展示,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去解读课文,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升整体语文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语文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了课堂教学的节奏,扩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因此,教师应该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习方式开创语文学习新模式,创造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兴趣,充分彰显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语文教学模式,抓住教育重点,扩展语文课堂知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了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成功打造了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21-01

一、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

新世纪理想的音乐教师应具有高尚的品格、娴熟的教学技能、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创新的教学观念等优秀教师的独特素质。第一是优秀的教师应该关心学科内容,积极探究教学内容;第二是优秀的教师应该关心他们的学生,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生理及心理特点;第三是优秀的教师必须要热爱教学工作,对于自己的专业和社会地位应该有着积极的态度;第四是优秀的教师必须合理的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音乐教师要有全面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与信息的时代,文化基础知识越多,系统性越强,个人的眼界就越宽。所以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政治、经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才能够全面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才能高瞻远瞩赋予音乐教学新的内涵,才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表现与创造音乐。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音乐学科本体性知识,它包括: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声乐知识、器乐知识、民族民间音乐知识、音乐史常识等。音乐教师还应该具备丰富的艺术学、教育学、美学、音乐心理学等学科知识。

(二)音乐教师要重建教学知识结构,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组织方法

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要多与同行交流,既能提供丰富的精神和物质资源,又能消除孤独感,获得心理支持,能获得比个人努力更多的成绩。教师要多参加各类培训,要同别的学科一样积累很多教学案例,有助于在特定环境下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怎样进行唱歌教学?音不准怎样进行听觉训练?怎样进行识谱教学?怎样解决具体的歌曲重点、难点,用什么教学手段更好?音乐教师要能弹会唱会写,要能组织课外音乐活动和开展全校性的大型音乐活动。

(三)音乐教师要具有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与音乐整合能力

新课改下的新型教师应具有支配资源、使用信息、掌握新技术、运用系统方法的能力等,信息时代要求提高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过去旧的课堂教学,音乐教师只有依靠教材和教参及配发的辅助资料就可以了。新课改以来,随着网络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运用熟练的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上运用多种手段,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四)音乐教师要具有积极乐观的健康心理

一个好教师的标准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评判标准,但成功的音乐教师除应具有友善、理解、温暖、敏感、系统、热情等人格魅力外,情绪上的成熟性应是成功的教师应具有的另一重要品质。这意味着音乐教师在课堂上不要让个别学生的行为扰乱了自己的情绪,如果教师表现出被学生的行为所困扰,这只能使事情变得更糟,而且会使那些故意找茬的学生感到幸灾乐祸。

二、教师课堂教学应具有创新精神和鲜明的个人风格

(一)教师课堂教学应具有创新精神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教师要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首先自己要有创新精神,应具备即兴音乐表演、自制简易乐器、编配伴奏音型等的能力。

(二)教师教学的个性风格对课堂教学的作用

教学风格是教师执教时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技能、手段和方法,它既是教学工作成熟的体现,也是教师个人才华、个性的一种显露。教学艺术的高效功能是指教学艺术能卓有成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学到较多的知识,并充分发展其认知能力,以保证学生在“认知”和“发展”两方面都能高效率地达到预期效果,高效率地实现预期目标。教学艺术之所以具有高效功能,是因为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兴趣和能更有效地因材施教。

三、音乐教学中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一)处理好掌握双基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知识学习与技能的训练普遍被淡化,教师在音乐课上所花知识学习与技能的时间越来越少,好像这样才能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离开音乐教师就不会完整唱课本上的歌,教师在课上教唱歌一带而过;由于教师教学方法不得当,认为简谱不如五线谱重要等,导致会识谱的学生凤毛麟角。另一现象是,乐器教学成了出力不讨好的事,很多教师课堂上不教乐器。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知识技能,应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放在丰富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同情感、态度、兴趣、智慧等因素紧密结合,通过体验、比较、探究、合作等方式和过程来完成。

(二)处理好综合性与音乐课的本体性的关系

音乐与音乐文化的教育是音乐课程改革中提出的教育新理念,这也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音乐与相关文化、相关学科的综合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与自然、音乐与生活、音乐与社会的人文感受和人文理解。但是,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是为学生音乐审美体验服务的。教师要掌握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别的学生,随着生理的变化和音乐知识学习的积累,音乐学习心理也将具有不同的特点,音乐教师了解和掌握这些特征对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师要处理好学生与教材的关系

兴趣是指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态度,并将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索的心理倾向,甚至带有感彩和向往的心情。学生在音乐课上最喜欢的活动是听音乐,其次是唱歌。学生最喜欢的歌曲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铺天盖地,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会唱的流行歌曲比课本上的多得多,这不能不引起音乐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音乐教师的深思,一味的排斥不如正确的引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流行音乐并合理引进课堂,要选择有充分的感受力、想象力的音乐。需要强调的是,一些内容空洞、思想苍白、形式粗糙甚至低级趣味、无病的流行歌曲对没有足够鉴别力、喜欢盲从的青少年是一种毒害。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校本课程就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班级制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当今社会广播、电视、VCD/DVD等大众传播媒体以及家庭和社会的音乐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音乐教师应了解学生课外有无参加少年宫、文化馆等学习唱歌、乐器或舞蹈,要给这些孩子展示自己音乐才能的机会,可以在艺术月文艺汇演中或在音乐课上让他们上台表演。

参考文献:

篇(9)

从古至今,不论人类进化到何时、物质文明发展到何种程度,教育都必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健全的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先教做人,然后才是做学问。

一、日本初等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一)日本的初等教育

日本的初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15世纪以前的日本,由寺院承担对贵族或武士的子女的社会伦理教育。从16世纪左右开始,随着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教富裕商人的子女读书、写字、计数的教育设施,这就是后来的「私塾。1868年的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小学教育受到高度重视。在政府的奖励下,1875年,日本全国各地建立了25,000所小学(该数字相当于今天日本小学的数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开始实施小学6年、初中3年的义务教育制度。「国民的培育,这是日本近代小学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设置

日本小学的课程由学科、道德教育、特别活动三部分构成,几乎涵盖了学生在校的所有活动内容。教育课程按照周密的计划如周课时安排表、日课表等有序进行。各种常规活动在学年初就预先计划安排到月日,形成制度化。各学科包括国语、社会、算数、理科、生活、音乐、图画工作、家庭、体育、道德、特别活动。总之,日本新的教学大纲,在培养儿童的自己学习、自己思考的能力上,在发展儿童的个性上,在建设特色教育,特色学校上都有新的改善。

(三)传统文化的体现

1、道德教育

“道德时间”是日本学校特有的一种道德教育课程,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公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开设到初中毕业,是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这种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讲授、讨论阅读、交流、视听、角色扮演和实际锻炼等教学方法,在道德教育中发挥主渠道作用。

日本学校中各学科教学也承担道德教育的任务。国语科培养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文学性的教材也要挖掘道德教育价值。数理学科则通过归纳推理等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态度,提高道德判断能力。音乐和图画科,一方面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情操,另一方面,艺术家们的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及对生活、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会引起学生的崇敬和模仿,发挥出比抽象的说教大得多的道德力量。因此,各学科的教学已注意到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有意识地进行德育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

2、培养集体意识和团结合作精神

“特别活动”其目的、内容、形式类似我国的第二课堂或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如,小学的特别活动有:学生活动、学校的例行活动、班级指导;中学的特别活动有:课外学习室、学生会活动、俱乐部活动、学校的例行活动。其目的是促进学生集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社会意识,培养自主的创造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发展个性。

3、文化建设

通过开展摔跤、柔道、剑道等国际知名的传统体育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竞争、拼博、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另外对学生进行书道、茶道、花道、雕刻、古典音乐、交响乐等传统艺术、古典文化的薰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协调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提高道德修养水平。

从以上可以看出,日本初等教育的内容是整体化和序列化的,他们既有较强的统一性,又有明显的层次性,最终建立大德育的社会教育体系。大德育的概念是对学校教育的扩充,是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在内的道德教育的总称。日本文部省认为,过去过分依赖学校教育,致使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功能明显下降。从教育范围来看,社会教育比学校教育更广泛,它不仅担负着对成年人进行终身教育工程中的品德教育任务,而且还配合学校加强对在校生的品德培养。对中、小学生都要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积极努力、追求上进、诚实、勇敢、有责任感等基本品质。

二、我国的初等教育

虽然我国对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不断用行政手段推动中小学开设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但是面临层层升学压力的学校、学生和家长更侧重文化课的学习。以下仅以长春市某所重点学校的一周课程设置来做说明。

一周共40学时,上午、下午各四节课,其中与小升初密切相关的课程数学8学时、语文10学时、英语6学时,其他还包括体育2学时、音乐2学时、品生(品德与生活)2学时、心理健康2学时、安全1学时、美术2学时、科学2学时,每周还有两学时的文体活动时间,所有课程都以理论讲述为主,学校到老师对不同课程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同。

值得一提地是该学校要求低年级学生背诵《三字经》,主要是以识字为目的。不可否认《三字经》是一部很好的启蒙教材,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儿童推荐的一种启蒙教育教材。在学习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诵读,而是将里面的内容具体化,编成动作,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仿效的方式进行学习,让儿童在识字的基础上掌握其中的道德规范,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调节适度,能身心健康地生活。有自己的目标、有理想、有勇气,有踏实地干到底的意志。重视自律精神,独立思考,具有责任感。发展个性,以求充实人生。

三、小结

在日本的小学,课程设置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做事、集体主义的能力,包括参加家务劳动作为作业,学生自己分配午餐等。学校在举办各种活动时还邀请所在社区的人们一起参加,让孩子们有机会与地区社会进行接触。同时,学校努力扩展儿童教育的范围,例如引导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或是举办报告会等,以促进相互沟通并培养孩子们尊重人权、爱护他人的心灵。小学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晨跑,要求每一个学生只穿单衫短裤在操场上跑,学校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要求家长每天一早测量好孩子的体温,是否同意今天让孩子晨跑,从小就培养孩子耐寒抗冻。

我国在2006年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当国家的政策明确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如何在中小学推行与落实传统文化教育。今年初由教育部倡导的京剧进课堂活动已经在全国22所学校试行起来。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京剧进校园是为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经济发展促进教育事业进步,反过来教育进步能够更好的服务经济发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系统,每个学校可以独立自主地开发基于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也可以

篇(10)

这里不得不提及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传统课堂教学指的是由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创立的,后经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思想和模式。在形式上,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及其变式。诸多的研究资料表明传统的语文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依靠一张嘴、一支粉笔单向传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很明显,老师是主体,是教学工作的积极策划者和实施者,而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是教学工作的消极接收器。这样的课堂扼杀了学生的生命活力,淹没了学生天生的学习激情,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创新力的培养,尤其忽略了学生的个体表现。

表现是人固有的天性,是满足人的需求愿望的一种方式。它不是简单的展示,而是尊重个体内心潜在的和已有的经验和感受,经过个体的整理加工,通过个体的自我表现,以供同伴或他人观摩、借鉴、学习等,从而达到不断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和发展自我的目的。“表现性教学”(又称HCBP教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主动作业”,将自己的学习感受和结果以及良好的内在素质外显出来,以促进个体差异发展与群体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更符合新《课标》精神的现代教学方法。

表现性教学一经采用,对初中语文教学便提出了新的要求,改革传统的初中课堂势在必行。改什么呢?我认为不仅是改变课堂模式,改变学生的被动地位,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改革。即根本转变初中语文教师的思想,包括教育教学理念,为了实现新时期培养新人才的新任务,面对表现性教学新理念,老师们却显得诚惶诚恐、惴惴不安。为什么呢?因为老师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在表现性教学实验中教师作用的变化,感到无所适从。

二、传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作用的局限性

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老师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者。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最大的作用就是传播知识解答疑惑。这个判断本身就存在以下不足:

1.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

整个教学活动中,“传”与“受”强调了教师积极的教,表现度高,学生却是被动的学,难以实现自我表现。可从“教学”二字本身来看,“教”与“学”是两项平等的教育活动,教师可以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表现自己,学生为何就只能顺耳倾听呢?是我们没有充分重视孩子们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有调查显示,学生年级越高,积极主动举手发言的同学就越少。说明了什么呢?学生的表现欲在降低。那么学生就会模糊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主动学习的意识就越来越淡薄。所以老师们有时抱怨学生越来越不学了,追究根源,我们是不是也该反省自己呢?

――学生需要自我表现的机会。

2.忽视了教师本身也是一位学习者

教师不仅传道,也是一位学习者。时代变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就势必变化,刻舟求剑的思想严重遏制了教师的另一种身份的外显,这恐怕也是我们在教学道路上越走越狭隘的重要原因。

――语文教师也需要主动学习。

3.禁锢了教师的教育思想

巴尔扎克认为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我想说一个能思考的民族,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民族。“教师传道授业”禁锢了传统语文教师的思想,使教师们对自身的教学理念缺乏思考和反思,培养出的学生又怎会是一群会思考的学生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文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

三、表现性教学实验初中语文教师作用的转化

表现性教学首先是一种教学思想和理念,其核心是“学以致用”、“学以致表”、“以内养外”、“内外兼修”。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主体性、实践性、创造性、发展性。表现性教学理念运用于课堂,加之初中课堂面对的正是一群特别喜欢表现的孩子们,他们单纯、情感丰富、表现欲强。不仅改变了学生过去学习机械被动的状态。对老师来说也是一场革命。课堂变活的同时,语文教师们的作用发生转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实践者还是先进教学理念的吸收者和实践者

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包括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理念、大语文教学环境的理念、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淡化分析的理念等。教师只有不断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开放自己的思想,教育的思想之花才会开的更加鲜艳,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对学生的看法,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地位。

2.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情感的熏陶者和思想的引领者

上一篇: 乡村庭院景观设计 下一篇: 单位财务管理情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