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30 16:38: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城乡建设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城乡建设发展

篇(1)

二要始终坚持学习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以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自上而下展开,政策性、实践性都很强。活动中要把握好四条原则:一是坚持解放思想;二是突出实践特色;三是贯彻群众路线;四是以正面教育为主。

三要努力实现学习实践活动的目标要求。贯彻县委提出的目标要求,就必须立足实际,注重创新,真正做到探索方法、积累经验、促进发展。为了丰富活动内容,每个阶段还提出了相应的活动载体,我们要在积极参与配合、认真搞好全县统一组织活动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工作,创新出符合部门和行业特点的活动载体,增强学习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深刻认识在建设系统内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认真学习、深刻理解、用心把握,充分认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对全面推进全县建设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近年来,我县建设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全县城乡建设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要求我们抓住和充分用好学习实践活动这一机遇,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建设工作的经验和规律,把握好推进城乡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切入点,制定政策措施,创新机制体制,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城乡建设工作,全面提高城乡建设事业发展水平。

三、把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促进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当前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仅要重视学习,更要重视实践,要着眼于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立足于解决制约城乡建设发展的关键问题,注重分析当前我县城乡建设事业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研究发展措施,明确发展路径,增强发展能力,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一)在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抓住机遇,加大投入,全面完成“五定”责任项目。

一是紧紧抓住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历史机遇,加强上下沟通联系,密切关注政策取向,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和政策倾斜。二是贯彻落实全国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全面完成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创建清洁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推进我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三是严格按照师政发[2009]11号《*县2009年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目标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通知》精神及师建发[2009]2号重点建设项目责任分解要求,全面完成人工湖、凤凰大道、通源大街北段、县城供水管网改造、旧城改造、政通大厦、12个房地产开发建设等9项21个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年内计划任务。

(二)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内外并举,千方百计再掀城市建设新

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把《城乡规划法》纳入科学发展观的学习中,抓住机遇分层次抓好《城乡规划法》的贯彻落实,紧扣“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的格局,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性作用,严格按照《关于加快县城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乡(镇)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方案要求,努力开创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新局面,进一步的提升城市品位。以“强服务、简程序、提效能、促发展”实践为载体,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着力突出规范管理,积极打造“阳光建设”。

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城乡建设中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把城镇规划与村庄规划、城市建设与村镇建设、经济实用房建设与廉租房建设、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农村危旧房改造与“866”工程建设统一起来,一是要积极完成6000平方米的第三批廉租住房建设,10000平方米的第二批经济适用住房建设,79.2万平方米的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切实保障最低收入家庭的基本住房需要;二是建设工程在按照“八个统一”实现招投标管理的基础上,严把工程质量关,进一步加大对城市燃气、公交车、出租车行业的管理力度,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认识,不断加强行政监督和管理,重处违规行为,保障安全生产,创新管理模式,逐步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水平,促进我局安全生产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四、统筹兼顾,妥善处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的需求量相应增大,城镇建设范围不断扩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指标屡屡被突破。然而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建设发展却要不断侵蚀耕地,为了保证耕地红线不被突破,也为了满足建设用地的需要,我国政府提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下简称挂钩) 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土地集约利用的要求,采取科学的工程技术手段,通过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 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最终实现项目区内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地布局更合理的土地整理工作。挂钩中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出的耕地可以按照要求,置换为建设用地周转指标,按照土地规划的要求,在城镇建设用地区内,布置指标确定的建设预留地。同时,项目区也必须在规定的年限范围内整理复垦出相应面积的耕地,完成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的置换归还。

2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现状

“先占后补”问题。为追求经济增长、业绩、利益等,部分地方相关部门在挂钩项目实践中,经常是未申请用地而先征地,在上级进行相关检查时才补办手续,或申请用地和实际用地不符,实际开发比申请的要多。

仅追求周转指标使用,耕地占补不平衡。目前,部分地方政府为缓解城镇扩张压力及在自身利益驱使下,存在建设指标“未批先用”、试点范围擅自扩大、复垦耕地质量不达标、周转指标归还不及时等问题。在实际增减挂钩实施中重指标轻复垦、“占优补劣”现象也普遍存在,导致耕地补偿落实不到位,耕地质量得不到提高,严重影响粮食产量,与挂钩政策中的“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的要求相矛盾。

项目区资金落实困难。资金是增减挂钩项目顺利实施的保障和关键,资金若出现短缺将导致项目难以推进。目前,增减挂钩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但由于该类项目从拆迁安置到耕地复垦所需资金量巨大,单靠政府来筹措足够的资金非常困难,从而影响挂钩项目的稳步实施。从目前试点的具体情况来看,确实存在由于拆迁、补偿成本过高,政府财政费用无法承担,导致增减挂钩工作开展受阻的现象。

农民的合法利益不易得到保障。一是由于增减挂钩项目的实施主要由政府主导,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只关注城镇的发展建设和行政目标的完成,而忽视农民的意愿和利益诉求。加之目前公众参与机制尚未健全,上下信息传递不顺畅,农民的意愿难以得到重视。二是为集约节约用地,政府在增减挂钩项目实施中常将被拆迁农民统一集中安置,这会增加部分农民的耕种距离,导致耕作费用提高,而这一部分费用在补偿中较少得到体现。三是虽然在增减挂钩规划中要求的是项目区要先建后拆,但在实际中常由于资金的短缺而先拆后建,导致被拆迁农民得不到妥善安置。四是为实现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政府往往会采取迁村并点、入住高楼等整理模式,但这并不符合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生活费用。

3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发展对策

完善增减挂钩管理办法。现阶段依据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虽然在挂钩工作的原则、责任、管理、报批等方面都做了相关规定,但具体详细的操作办法还未出台。因此,对于实施细则、操作办法、资金筹措管理、拆迁补偿标准和方式等方面要进一步研究,以期做到项目实施主体明确、责任义务落实、监督到位、验收严格。

挂钩项目区选择要先易后难,有序推进。 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人文风俗、自然条件等方面都存在差别。因此,开展增减挂钩,不能盲目选取项目区,而应综合考虑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城镇化进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方式、资金投入能力、各项规划的进展情况,尤其是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基础及拆迁、补偿意愿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推进。同时,挂钩项目区选点布局应当举行听证、论证,充分听取当地农民的意见。

提高公众参与程度,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首先应加强关于增减挂钩政策法规和实施过程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对增减挂钩的意义及其开展过程有更深入理解,提高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在项目方案确定实施前,组织当地民众开展座谈会,将项目方案中预计实施会发生的如旧房拆迁、安置补偿、新居建设、整治后土地用途等情况进行公告,充分征求农民意见;对于存在争议之处,根据各方意见修改方案后再进行意见征询,直到方案完善后进行实施。另外,增减挂钩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要保证整理项目的透明和公开,农民可组织检查小组或由村委会负责,随时监督检查项目实施情况。

合理确定增减挂钩整理潜力。进行增减挂钩潜力确定时,要充分考虑现实潜力,而不仅局限于理论潜力,使项目区的增减挂钩可行性分析更加准确合理。首先,要充分考虑土壤、地下水、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社会限制等因素,全面系统地修正现行的潜力测算方法,从而得到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整理潜力。其次,潜力分级除了要根据整理增加耕地系数来确定,还应考虑诸如地形地貌、生态效益、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影响因素。

篇(3)

劳动力转移支持就业提供高效、快捷服务。大力实施返乡创业工程,大力支持农民工回乡投资兴办科技型、农产品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等创业项目。对农民工回乡创办公司且属于重点发展的产业,降低注册资本,减免相关税费,并给予创业小额信贷扶持;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促进农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落实返乡创业政策,积极为创业农民提供项目推荐、政策咨询、信贷融资等服务。 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一是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土地向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的监管机制,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健全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强化信息、政策咨询、合同签订、价格评估等流转服务。建立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和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促进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有序发展。二是发展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抓好示范合作社建设,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支持发展多种形式专业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重点发展桑蚕、生猪、特色等各类专业合作社100个,创建省级示范合作社3个、市级示范合作社5个。抓好示范合作社扶持,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合作社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增强发展能力。对符合条件的示范社给予项目安排、融资担保、贷款贴息,对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农产品加工业地示范社给予补助。做好专业合作社监管,依法规范专业合作社经营活动,建立专业法人治理与监事会监督机制,确保合作社健康成长与成员利益共生共存。三是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丝绸、肉食品、蔬菜、冷藏加工等一批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天新、天成、永宏三大缫丝企业,云峰牧业、鬼谷子腊肉、嘉晟蔬菜冷藏加工等一批具有实力的企业,通过不断进行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打造新品牌、建立销售市场,促使企业提质增效。加大龙头企业扶持,支持龙头企业重组兼并,组建集团公司,采取保底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和防线共担机制。四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加快构建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断提升农技推广、动植物疾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发展农业信息服务,培育农业经营组织,鼓励组建各类涉农中介服务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农业行业协会、专业服务公司、农民经纪人、涉农企业等提供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引导各类社会经营组织参与农业公益。

三、加强基础设施支撑,建设富裕美丽城乡。一是加大乡村道路建设。做好县境内通镇通村公路建设和有序推进农村示范路和连组连户路建设,建设农村便民桥,完善公路养管机制,加强运输市场监管,全面提升公路交通保障能力。全年建成通村公路示范路158公里、连户路300公里。二是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推进新堰堤防、东延堤防、后柳堤防、流域治理和杨柳水保科技示范园等项目建设,完成主体工程建设任务,初步建成第二水源项目,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44处,解决安全饮水1.5万人。三是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抓好县城周边、汉江两岸、公路两边及旅游景区绿化工作,加强森林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推进生态村镇建设,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全年完成绿化3.8万亩。

篇(4)

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科学描绘了内蒙古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推动内蒙古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目标方向。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把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同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工作结合起来,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着力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房地产业和建筑业转型发展、棚户区和农村牧区危房改造等方面的工作,扎实推动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平稳快速发展,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作出新贡献。

大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夯实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承载基础。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五化”协同的指导思想,城镇化是我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未来我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将立足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大力推动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一是不断提升城市规划水平。认真实施《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以和林格尔国家级新区建设为牵引,着力推进呼包鄂和东部盟市两翼联动,积极构建自治区“一核多中心、一带多轴线”的城镇体系布局。认真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和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评估,以目标为导向,编制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总体规划和实施计划,积极推进城市“双修”,完善城市功能,补齐民生短板,提升城市的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恢复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认真开展城镇特色风貌研究,积极塑造自治区城镇特色风貌,传承历史文脉。强化城市规划的战略引领和刚性控制,依法加强规划编制和修编的管理,增强规划的前瞻性、严肃性和连续性。二是大力推动市政网建设。大力推动市政网的规划和建设,积极编制自治区市政网建设规划,研究出台自治区城镇市政网建设的意见。与相关部门合作,积极创立自治区市政建设基金,为全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融资平台。加强对各盟市城镇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安排和市政网项目推进等情况的调度,开展市政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专题培训。三是深化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及时总结推广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的成功经验,加快落实《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实施意》,全面推进全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按照住建部的最新要求,组织召开了全区城市管理执法体制改革推进会。按照6月、9月和10月的时间节点,加快推进市县城市管理执法机制的综合设置,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执法机构职能,优化城市管理执法权力运行机制,切实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

着力推动两大产业平稳发展,为自治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动力。近年来,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在拉动自治区经济增长、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这两大产业的健康发展,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课题。一是持续推动房产去库存。准确把握“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重点抓好把去库存同新型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相结合、同棚户区改造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相结合、同房地产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相结合等“四个结合”要求,多措并举、因城施策,推进房地产去库存工作。积极研究出台推动非住宅商品房去库存以及解决商品住宅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二是稳步推动建筑业转型发展。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鼓励和支持建筑业企业改革发展的有关政策,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积极倡导工程总承包模式,改革建筑业建造方式和建设方式,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在探索混凝土结构装配式建筑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装配式现代木结构建筑发展,发挥好包头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呼伦贝尔市装配式现代木结构建筑产业化试点的示范作用。加大本土企业扶持力度,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引导和扶持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加强建筑市场秩序整顿,大力推进落实“放、管、服”各项政策措施。加快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切实减轻企业压力,加强建筑业信息化建设,大力培育建筑业工人队伍。

扎实抓好两项重大民生工程,为自治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棚户区改造和农村牧区危房改造工程是事关城乡住房困难群众安居乐业的两项重大民生工程,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抓好这两项重大民生工程,为自治区实施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一是加快棚户区改造进度。今年将完成22万套棚户区改造任务,其中基本建成11.4万套,计划总投资1100亿元,预计当年完成投资550亿元。着重从几个方面着手:多措并举筹集资金,在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补助资金的同时,积极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沟通协调,推进贷款发放;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棚改服务工作,督促各地进一步简化优化政府购买棚改服务流程,积极向相关金融机构争取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大货币化安置工作力度,坚持因城施策,确保商品住房库存量大、市场房源充足的地区棚改基本实现货币化安置;加快任务落实进度,召开各盟市分管领导参加的推进会,加快棚改进度。二是加强农村牧区危房改造。以迎接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为契机,大力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重点解决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基本住房安全问题,完成7万户国家危房改造任务,完成3.7万其他贫困户危房改造和2.28万户游牧民安居工程。通过建设农村牧区集体公租房、幸福院以及利用闲置农户住房和集体公房置换改造等方式,因地制宜解决农牧民的安居问题。

篇(5)

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围绕着树立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危机意识,加强干部的宗旨观教育,努力建设善于领导科学发展、奋发有为、堪当重任的领导班子,打造改革创新、真才实学、求真务实、公正廉洁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一是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对每一位党员干部的最基本要求。要深刻理解我们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的,我们的职责是向人民负责。每位干部、每位公职人员,都要注意把责、权、义务、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心里多装着人民群众,多想着自己的责任义务。

二是牢固树立责任意识。要热爱本职、爱岗敬业,把做好本职工作当做事业来追求。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不能眼高手低,要尽职尽责,不能不作为,更不能乱作为。对于分管的工作,要有“守土有责”的精神、独当一面的能力、追求卓越的目标,要敢于负责、敢于担当,不懈怠、不推诿,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

三是牢固树立大局意识。要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工作大局为重、以团结和谐为重。要正确处理“公”和“私”、“大局”和“小局”的关系。

四是牢固树立危机意识。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距离;与周边省份的发展速度相比还有距离;我们的能力和素质,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距离;我们的作风,也还存在着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因此我们的党员干部一定要有危机意识,有危机意识才能有竞争意识。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保持艰苦奋斗和戒骄戒躁的优良作风,不能追逐名利、贪图享受。要克服“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心态,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自觉站在时展的潮头思考问题,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抓住重点,在优化房地产业发展环境上求突破

河北省委、省政府把清理房地产业审批和收费,作为优化发展环境的“第一刀”,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在思想上、工作上迅速跟进,全程参与、全力做好这项工作。

一是态度坚决。多次召开党组会、厅长办公会进行专题研究,强调厅机关、市县各部门必须做到带头清、带头减、带头提高审批效率。此次清理精简的房地产开发行政审批、审批用章、收费,建设系统分别占到65%、46%和58%。

二是核查认真。厅法规处全员参加,8个职能处室专人负责,夜以继日地配合省政府审查组进行清理核查,反复调研论证。我们负责的《审批流程图》先后修改38稿,高质量按时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省政府电视电话会后,我们立即向全省建设系统发出通知,提出五项具体要求。同时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按照全覆盖的原则,对全省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审批、收费情况开展拉网式督查。

三是带头落实。我们对所有行政许可的审批时限,全部压缩了50%以上,并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要求,研究建立行政审批绿色通道服务制度。针对精简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较多的情况,认真研究转变管理方式,做到精简审批但不精简责任,下放权力但不放松监督。

三、完善制度,在“服务窗口亮起来”上下功夫

一是着眼于戒庸争先,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制度。按照目标细化、任务量化、责任硬化、进度时段化的要求,对干部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把工作进位争先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努力营造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

二是着眼于提高机关工作效能,大力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以“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将厅属单位全部纳入标准化管理,重点抓好行政许可标准化、后勤管理标准化、固定资产标准化、重点工作动态考核标准化。加强机关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行政审批电子化、审批过程透明化。积极建设省级城乡规划信息系统、住房保障信息系统,初步建立建设系统网上统计体系,促进了工作由繁到简、服务由窄到宽、效率由低到高的转变。

三是着眼于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行政审批窗口建设。我们提出了“符合受理条件的材料按时转接率100%,争取实现工作零失误、服务零投诉、打造省直一流窗口”的目标。目前,已在窗口设置了饮水机、触摸屏、阅报栏和等候区,将办理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时限、结果等内容进行公开。窗口工作人员统一着装、挂牌上岗,实行工作A、B、C角制度(A、B角审查,C角复审),提高了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深化改革,在提高住房保障能力上见实效

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肩负着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和住房保障的重要职责,群众关心、领导关注。加大改革力度,研

究解决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拓展发展空间,多办“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实事,是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总的要求和目的。为此,我们把改革贯穿工作始终,通过改革创新,在实践中锻造作风,在破解难题中提高能力。原建设厅在机构改革中更名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后,我们从四个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即强力推进城镇住房保障体制改革,构建以廉租住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保障新模式;强力推进规划设计体制改革,构建开放竞争、选优选佳的规划设计市场新机制;强力推进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构建政府主导、功能强大的城建投融资新体制;强力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构建责任明确、管理精细的城市管理新体制。为此,我们研究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住房保障制度。大幅提高实物配租比例,增加廉租住房数量,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社会投资、有限产权、自主认购的廉价房保障新方式。

二是加快旧住宅小区、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步伐。旧住宅小区改善重点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统筹规划、综合整治,达到住用安全、设施齐备、环境整洁的宜居目标。棚户区改建和城中村改造,研究制定鼓励政策,全方位招商引资,推行货币化补贴,努力做到先安置、后拆迁,同步解决好城中村村民社会组织形态和个人身份的转变。

篇(6)

(一)设计理念、设计水平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各项事业的进步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会更高,各种建筑的形式就会更加丰富多彩,比如说文化事业比较发达,对艺术馆、博物馆、剧院、影院的需求就多一些。前些年,我省的建筑大都是民用建筑或住宅,大型公共建筑、标志性建筑并不多,这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于整个建筑设计的影响,也影响了我们在座各位的设计理念、设计水平,因而我们的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水平处于二流层次上。当前,我省城乡建设正处于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关键阶段,要求我们必须提升设计理念、提高设计水平。如果我们的设计理念依然保守、整体设计水平依然不高,那么,我们设计出的建筑就会成为一批10年、20年之后需要改造的建筑。因此,首先要解决理念和认识上的问题,看到了、认识到了,不去努力、不去行动,那就是对自己、对社会、对未来、对使用建筑物的人不负责任。去年外省设计单位进入黑龙江131家,比2009年增长了36%,今年前5个月已有93家设计单位进入我省设计市场,同比增长43%,省外设计机构在我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而我省建筑设计单位的市场占有率却在不断下降。另外,近几年我省的建筑设计作品鲜有在国家拿奖。这些事实都说明目前我们的建筑设计水平,已不能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以及城乡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省的设计队伍在数量和水平上与发达省市相比处于劣势地位,可以说是人才匮乏,素质不高。人才的有序流动是正常的,我们应把外埠人才引进来,把省外的高手请到黑龙江来。必须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不断提高设计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缺少创新,精品不多。目前,我省建筑设计行业抄袭之风盛行,设计作品大都缺少变化和创新。有的棚户区改造项目50万、60万、100万平方米的小区所有外立面都一样,一个小区一张图,而不是一个建筑物一张图。这与设计者乃至各位院长头脑中认为一个小区就应该是一样的想法有直接关系。多数设计院往往接到任务后,就到计算机上去找,改一改就是设计方案,根本不考虑建筑物的高低、风格。大家都到过北京,北京的建筑物体量都比较大,除了一些传统的、古典的之外,现代风格的每一个建筑物都有不同的地方,和而不同;而我们的许多建筑物都是雷同的、一样的,同而不和,缺乏创新,因循守旧的东西多,抄袭的东西多,更谈不上精品。

(四)内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机制就是内部各个部分有序的运转流程和有机的协调配合。我们的很多设计院都存在内部机制比较死、比较传统、比较落后的问题。比如说,有设计任务了,首先要明确设计要求,按照设计要求先搞策划,通过研讨会把策划确定下来,之后再去做方案,方案让多个人去做,再进行讨论,确定一个主要的方案,按照方案来设计。但很多设计院都是任务来了就设计,要表达一个什么文化,什么样主题,给人们什么样一个感觉都不清楚,根本就没有我前面所说的策划―研讨―方案的过程,因而也不会设计出好作品。不仅工作机制,人才机制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二、我省建筑设计的发展形势

近几年,我省的建筑设计市场发展很快,设计单位不断增多,资质的层次不断提高,而且很多设计单位在我省乃至全国还是有一定知名度和信誉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建筑师、结构师,各种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中层次人才不断增加,但是高端人才相对还是比较匮乏。建筑设计层次和水平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提升,我省也创作了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如:省会展中心,比较大气,与环境的融合度和功能完善程度都非常好,看过之后给人以美感和很好的心里感受。

事物的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设计水平的提高也是这样,但是有时也有质的飞跃,可能在某个阶段设计水平就集中提升一大块。目前,我省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建设量之大、任务之重前所未有。

第一,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如火如荼。目前,我省正在进行城市棚户区和农村泥草房的大面积改造,预计五年内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完成后,房子好了,道路、供水、供热、供气等市政基础设施也好了;农村泥草房改造完成后,农村环境和农民居住条件将得到较大改善。我省城乡面貌和人居环境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也为我省建筑设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第二,城市面貌和品位全面提升。经过全省上下近几年的共同努力,我省“三供两治”、“三优”文明城市创建、滨水城市规划建设等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城市面貌和品位全面提升,这也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们要认真研判我省城乡建设发展的大好形势,不断提高建筑设计水平,实现跨越赶超,努力适应发展的需要。一是要广泛开展交流合作和各种学习活动。二是要读精品。三是要完善设计院内部管理流程。四是要注重人才的培养。

三、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建筑物表达能力。充分利用建筑要素、建筑语言、建筑符号表达文化的内涵,表达建筑的美,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所有建筑都有屋面、墙体、窗、楼梯、灯饰、采光、通风、排水等要素,同样的要素,不同的组合却能反映出不同的文化。

二是空间的体量和尺度。现在的城市,大都是水泥森林,身在其中让人喘不过气来。但大庆给人的感觉非常好,舒朗、开阔,让人心胸舒畅,不压抑。为什么有些建筑物看上去不舒服,究其原因,主要是体量关系,长宽高的比例不合适。这种关系虽然最简单,但也最容易犯错。建筑设计不能只在计算机上看关系,而应做模型,模型虽然没有那么多细部,但能够较好地把握建筑物的空间体量和尺度的关系。

三是色彩。色彩是有规律的,无论配比大胆也好,跳跃也好,让人感觉舒服就好。色彩的选择、搭配要与环境相协调。另外,搞建筑设计要懂得、了解中国建筑的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

四是设计与环境融和。有些设计师不到现场,对周边建筑物,外装材料,色彩都不知道,凭想象进行设计,设计出来的建筑物不可能与环境相协调。而好的建筑师多次到现场去调研,原来的建筑物什么风格,新设计的建筑物是什么风格,如何融和在一起,都要认真的研究。一个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要展现自己的个性,但也要符合实际。设计一组建筑或一个居住社区,不仅要考虑功能、街道、建筑,更要考虑环境,要与环境相协调。同时要坚持生态、低碳的新理念,注重内部环境设计。

篇(7)

Abstract: in the new urban development view of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aper put forward, based on the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several executable strategy, formed a new urban development view of urban and rural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under the new mode.

Keywords: new urba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landscape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发展过程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没有注意到发展过程中的生态建设。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工作趋于成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城乡生态建设与城市经济建设整体规划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了城市建设逐步向合科学化、合理化和宜居化的方向发展,成为了现代城市建设的根本模式。

1、新城市发展观下成建设的相关要素

1.1 生态友好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础要素

人作为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关键要素、主要要素,而城市是包含有自然要素、经济要素和人三个子系统的复杂神态系统。城市中的三个子系统通过相互协调的方式,使得人能够完美的融入自然环境当中,而且保证城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完美共存。而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出现问题,尤其是其中的人,作为这个生态系统的主体,一旦不正当的作用于自然系统,将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产生包括水质恶化、植被破坏以及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都是一个极大的破坏,最终将导致城市建设的现代化进程减慢,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下降,影响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由此看来,生态友好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首要基础和条件。而在进行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绿化是城市第一个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因此,在进行现代城乡生态园林建设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将城乡生态建设作为首要工作,城乡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应该以生态优先、城市环境保护优先。

1.2 生态环境是城乡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一些传统的大型城市在城市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综合实力下降,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生态环境失控。城市的生态经济建设工作大大落后于现代城市建设的根本需求和对应的标准。随着传统城市建设过程中仅仅注重城市经济的单一发展,不顾及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没有将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周边乡镇的生态建设工作结合起来,导致城市的生态环境下降。而那些以城市生态环境为基础的生态经济,诸如城市旅游等第三服务业等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严重的影响到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而城市生态经济的发展又对其他的产业发展造成影响,使得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而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加明显。例如,在进行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较差的城市在同等条件下往往缺乏竞争力。

由此看来,一个良好的生态体系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根本后盾,而没有良好的生态发展体系将使得城市的生态建设落后,经济发展乏力。同时,在加强城市生态建设的过程中,更加应该将生态园林建设往乡村扩展。以城市中心为辐射点,逐步向城市的边缘区、乡村地区拓展,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模式。

1.3 生态系统体系建设是城市产业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契机

从城市的根本属性来讲,城市是一个集合经济、社会和文化于一体的系统的、综合的复杂体系。而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产业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了当前城市建设和发展工作的重点。而通过对城市生态体系的建设是这个改革和转变的突破口。

在进行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对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诸如水、空气、植被等。以水污染的治理为例,应该从生活用水污染、工业废水污染以及城市周边乡村农业用水三个方面进行。其中,对工业废水和农业用水污染的治理就需要从改变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高耗能产业的产出效率、严格企业排放、发展清洁生产以及促成绿色产业建设等方面着手。而要减少生活污水带来的污染,就应该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对城市生活污水以及生活垃圾等进行有效处理。同时,还应该对生活居民进行生活方式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于发展的观念和看法。

2、城乡生态园林建设的若干可执行策略

2.1 充分利用城市的区域特色

城市的区域特色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的特色,同时还包括区域性的文化特色。我国地域辽阔,区域性的文化各不相同,各个地区的城市在进行生态园林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城市自身的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建设。通过凸显城市自然和文化方面的区域特色,采用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手段,实现现代城乡生态园林建设的最终目的。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地域特色明显、文化种类丰富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

2.2 保留城乡古建筑及特色文化遗产

我国的历史悠久,而各个城市是我国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依托,同时体现出来极具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在现代城乡园林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样两个方面:其一,保护城市中的一些具有历史要素的自然风光以及景观;其二,保护城市中存在的一些古老建筑,尤其是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古建筑的保护尤为重要,这样才能体现出城市的历史厚重感。一个好的城乡建设结果就是在建设完成之后,能够看到城市中的特色古街区、古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融合的景观。

2.3 促进城市绿色生存空间的建设

在城乡生态园林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增加生存空间的绿色要素等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和出发点。近些年来,我国的城市建设工作发展比较快,在进行城市发展规划的过程中应该重点通过增加公共绿地的方式来达到形成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模式。尤其是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配套设施的规划,将各个小区建设成为花园形式的小区,使得整个城市都成为一个大花园。

2.4 注意将多种力量积极的调动到城乡生态园林的建设中

现代城乡生态园林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其中的各种投入都很大,不但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主导作用,同时更加需要与之相关的各个方面力量积极的参与到其中来。同时,城乡生态园林的建设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其各种投入都是巨大的,这包括资金、物资等几个方面。很多国外发达国家在建设的过程中就提倡公民共同参与的方式,例如加拿大、悉尼等西方国家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通过采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理念,鼓励公民个人紧种树,并打造自己的私人花园。而我国的一些城市在这方面也有相关的实践,例如烟台市就在创建花园城市的过程中以“以人为本、人人参与,全民共享”为理念,通过绿化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手段,积极的推进城乡生态园林建设的进程。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4-0007-02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急剧膨胀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消耗与浪费,加之当前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资源不断遭到破坏,给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可谓危机四伏。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城镇建设规划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城镇建设规划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虽然城镇建设规划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

方面:

第一,城镇建设规划方案对城镇建设的现实指导意义非常差,建设规划方案难以有效落实。在这样的条件下,城镇建筑结构布局非常不合理,因建设规划滞后而导致其严重缺乏规范性,甚至部分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因资金、资源短缺等原因,而导致城镇建设规划极不合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部分部门单位、群众对当前的城镇建设规划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之资金不足、利益的驱动,导致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参与人员过多,增加了财政支出,也对地方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上级管理部门对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缺乏有效的管理或者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上级管理部门对地方城镇建设规划缺乏有效的管理,甚至部分城镇建设规划负责人还兼任着另外一些职务,因此导致建设规划监督不利,同时也严重制约了当前我国城镇建设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比如,很多的大型工业企业在城镇落户时,在办理土地征用手续过程中均受到了城镇管理部门程序的制约,然后到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进行补办手续,因此导致城镇建设规划无序化,难以实现城镇建设规划预期目标。

第三,城镇建设规划自身的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实践中,由于受资金和各项资源的影响,导致当前城镇建设规划档次非常的低,很多城镇公共基础建设严重滞后,比如城镇道路建设规划等。有新房无道路、有路无排水设施的现象非常的普遍,因此导致城镇建设规划档次非常的低,而且相关绿化设施不配套,导致城镇居民实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2 加强城镇建设规划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应对:

第一,建立健全城镇建设规划编制体系。通过建立健全该体系,可以对城镇规划建设实施科学的安排与布局,并以此为指导,对当前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各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的优化与配置。同时,应对选择较好的交通条件的地区发展区域经济,尤其要选择那些地理环境相对比较优越的区域来发展城镇;对于交通条件比较差、前景比较渺茫的区域,如果没有补救的方法,则建议放弃对其投资规划。

第二,不断加大对城镇建设规划的投资力度。实践中,可以通过加大对城镇建设规划的投资力度,引进高素质规划人才,将城镇建设规划作为一项长远的战略性工作对待,以确保城镇建设规划工作能够有效地落实到实处。同时,还要定期地对规划人员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规划管理水平。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城镇建设规划评审机制,加大对各种违反程序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加强户籍管理内容改革,不断扩大当前城镇居民的实际规模,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保险、养老、医疗以及失业问题。

第三,通过不断完善当前的城镇建设规划系统,全面提高规划水平。从本质上来讲,城镇就是城乡结合点,同时也是某一区域范围的中心所在,因此应当合理地确定城镇规划建设规模、职能,对城镇建筑结构布局进行优化,对城镇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通过完善城镇建设规划系统,将理论、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城镇建设规划管理规范,以提高规划水平。

3 城镇建设规划发展构想

从实践来看,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严重失衡,因此为保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在城市建设规划过程中,探寻城市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实施生态化城镇建设规划。

第一,加强城镇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配合。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城市病的不断加剧,这是人与自然抗衡的结果,当其超越生态环境自身的容量与承载能力时,便造成了上述结果。基于此,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应当从城镇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体现和谐观。生态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还要将城镇布局与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比如将树木、海洋等引入到城镇建设规划中来,努力创造一个贴近自然、宜人居住的生态环境。

第二,提高城镇规模与生态环境容量之间的集聚度。在分析以往发展水平的基础之上,对某一时期可能出现的的规模以及城镇人口的变动情况要详细地了解和全面地掌握。在对影响城镇生产与发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一时期的合理的发展仅预测,同时还要意识到城镇人口变化受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城镇建设规划应当与该地区的环境容量相适应,而城镇的环境容量取决于各种自然条件因素,因此应当从自然要素的角度对城镇的可承载能力进行研究。

第三,要不断加大城镇园林绿化的建设规划力度。在当前国内城镇建设规划过程中,绿地规划是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通常都是在总体规划基础上利用边角或者破碎带,实施见缝插绿作业,即在原始规划图上完成实现人均绿地面积与当前的城市绿化覆盖率等硬性指标。从城镇生态建设规划的角度而言,应当对不同的城镇绿化布局进行定量研究,以确保城镇绿化建设规划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平衡性。

4 结语

城镇建设规划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关系着城镇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因此应当加强重视,以保证该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卓玛措.关于城镇规划建设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科技博览,2010,(10).

[2] 王斌.浅谈我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23).

[3] 项建瑞.县级城镇空间拓展的规划对策[J].价值工程,2010,(36).

[4] 邢延刚.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2).

篇(9)

加强全域规划,整合城乡资源。吴江是苏南模式的代表,乡镇工业盛极一时,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导致小村镇建设全面开花、散乱无序。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按照先集聚后舒展的原则,对市域1176平方公里进行整体规划,确定四大经济片区(沿苏、沿沪、沿湖、沿浙),探索“区镇合一”管理模式,建成沿苏、沿沪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发展一个东太湖温泉旅游度假区,基本形成松陵、盛泽两个主城区和汾湖、震泽两个副中心的十字形城市构架。2000年以来我市三次撤并调整村镇,23个乡镇合并为“二区八镇”,557个村合并为250个村,投入1500万元完成全市村庄建设规划,将全部3338个自然村规划为375个农民集居点。最近,我市专门成立规划局,面向全国招聘市级规划师,按照一体化改革试点要求,力争年内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科学设置允许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管制建设区。

创新置换手段,统筹城乡资源。新农村建设启动后,取消城镇建设规划区动迁农民宅基地安排,对非农民集居点的村庄明确为复垦农田,村庄建设用地优先调换至农民集居点建房,节余土地按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置换进城,空间支持“三化”(城市化、工业化、国际化),收益反哺“三农”(农民、农业、农村)。在村庄治理中,农民可选择以农村住房和宅基地置换取得城镇公寓房,以农村社会保障置换取得城镇社会保障,实行城镇居民户籍登记转换。同时,不断改进城乡挂钩、局村帮扶方式,将各村分散零星建设用地集中置换到城镇规划区或工业集中区,市镇村三方联合出资,由各镇农司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厂房、商业店面、打工集宿楼等村级物业,确保村集体长久按股分红。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村级物业140万平方米,村均收入接近150万元。

坚持居住集中,节约城乡资源。375个农民集居点按规划全面建成可节约用地8万亩,3年启动建设57个示范点,初步建成以人福村、圣塘村、群幸村、龙降桥村为代表的集中建设型村庄,以杨文头村、圣牛村、北联村、沈家村为代表的旧村改造型村庄,以新友花园、山湖花园、新乐新村为代表的城市型社区,其中新乐新村被列为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2006年以来,全市共建成农民公寓房200多万平方米,安排6200多户农户人住,农民集居点集聚5.6万户农户,占全市总农户的35%。山湖花园、新友花园、新乐新村三大进城农民居住区全部建成可接纳农民6万人以上。今年市财政还将安排1600万元专项资金对10户以下自然村进行整理搬迁,再建进城农民公寓房30万平方米以上,整理置换发展用地2000亩以上。

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发展特色化

引入工业化标准提升农业。一是像建工业园区一样建农业园区,规划“全市万亩、各镇千亩”农业基地,重点建设同里北联科技农业、横扇太湖生态农业、平望草荡高效农业三大园区,已经申报1个省级“万顷良田建设工程”,39个规模型农业生产基地年产值占全市农业年生产总值的70%以上,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二是像办工业企业一样办农业企业,建成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苏州市级龙头企业7家,龙头企业发展量质并举居全省前列,重点培育发展蚕桑茧丝、特种水产、精品粮油、优质苗禽、花卉林果5个年销售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五条龙”。三是像创工业标准一样创农业标准,现有农业技术标准119项,其中15项被认定为江苏省地方标准,34项被认定为苏州市地方标准,种源技术已造就多个品牌。

引入合作化理念改造农业。1994年我市双浜村以农民承包土地入股建设村级集体农场,实现从“人人有田”到“人人持股”转变,“三大合作”改革形成燎原之势。目前,250个村共建有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237家,量化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5.2亿元;建成土地股份合作社102家,入股土地面积11万亩,年经营总收入超亿元,实现分红5000万元;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社77家,科社农户9566户,股本金1.01亿元,推动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其中横扇镇农机合作社成为水稻生产规模化、机械化发展的突出代表。今年我们对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种粮面积每亩每年补贴300元,目前正研究实施合作社种桑养蚕补贴办法,全面振兴“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传统品牌。通过“三大合作”改革。全市50.2万农民成为合作社股东,这为农民离土离乡创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引入生态化功能拓展农业。一是主打绿色健康品牌,建成全国首家县级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现有无公害农产品106个、绿色农产品114个、有机食品15个,全市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产值已占全市农业生产总值的30%以上,是江苏全省唯一的无公害农水产品整体推进县(市)。2006年吴江市农产品健康保障工程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世界健康城市联盟最佳实践奖,2006年全国水产品质量管理工作现场会、2007年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工作会议相继在吴江召开,向全省全国推广吴江农产品绿色生态建设经验。二是开发度假休闲功能,建成苏州市星级农家乐11家、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3家;绸都盛泽建成全国唯一一家活体丝绸文化博物馆;江苏省农具博物馆也将全面启动布馆;加快建设同里肖甸湖平原森林、横扇太湖绿洲等一批生态休闲农业集聚区,使之成为城乡互动交流的绿色通道。

追求生活同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篇(10)

一、正确认识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城市建设是时势使然。版权所有!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实践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实际工作的本质要求。

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抓住发展这个主题,有发展才能有新突破,各项工作才能有新起色。赣县要在城市建设中取得大发展,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赣县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趋势和战略定位。市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构筑以赣州中心城区为核心增长极,以赣县县城和南康市区为辅翼,包括于都、兴国、上犹、大余、信丰在内的“一小时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战略构想,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赣县县城将作为“十一五”期间大赣州的新城区,因此,赣县的功能定位应是:赣州市中心城区的后花园和“一小时都市经济圈”的第一方阵。赣县应当围绕这个功能定位主动跟进、当好配角、做好服务,策应赣州市中心城区的拓展,把赣县建设成赣州市对接“长珠闽”辐射的承载基地和客家文化旅游及市民休憩的后花园。这样才能恰当和准确地反映建设新赣县的内在要求。要努力实现这一目标,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才能完成。

(二)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促进赣县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三个文明”整体推进的目标,赣县这几年确实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但我县城乡建设中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认识,以为城市建设就是多建房、多纳人,而忽视了跨跃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忽视了人对环境的基本需求。特别是在面临经济与环境的双重选择时,往往向经济利益倾斜,用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效益。在此思想主导下,城乡环境日趋恶化,公用设施如垃圾中转站、公厕、停车场、公共绿地等严重短缺,影响了城乡的健康、协调发展。因此,在发展面前,我们更要保持清醒头脑,清醒认识我县城市规划和管理水平不高,人口、住宅、环境等问题比较突出,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区域、环境、人和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是使赣县成为大赣州东部核心组团的现实要求。

赣县紧临赣州市中心城区,具有交通、区位等独特优势和丰厚的客家文化及多种矿产资源,年版赣州市总体规划已经把赣县纳入了市区规划范围,现正在编制中的赣州市概念发展规划及“三江六岸”城市设计中也将赣县纳入中心城区同步规划,因此,赣县县城作为中心城区东部组团的功能已成定局,这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性的、理性的选择。赣县要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不能坐等良机送上门,而是要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抓住实施“赣州一小时都市经济圈”的契机,以发展为主题,立足县情、扬长避短、加快区域协作和配合,既放眼未来,又立足实际。要在认真分析总结我县以往的发展状况和借鉴沿海区域城市成功经验基础上,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力争少走弯路、不走弯路,才能更好地实现赣县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腾飞。

二、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赣县城市建设的具体实践中

改革开放20多年来,赣县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城乡建设事业发展迅速,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在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不足,有的在若干时间以后甚至可能成为制约赣县发展的“瓶颈”,只有按照新的科学的发展观确定赣县的城乡建设发展模式和方向,才能够获得持续不断的发展,才能将建设艺术与人性特征完美结合。要将科学的经展观融入到赣县的城市建设中,重点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

一体现率先

今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对接长珠闽,建设新赣州”的战略举措和建设“赣州一小时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构想,是推进赣州新崛起的重要决策,作为最贴近中心城区的县,赣县具有区位、资源、交通等得天独厚的融入和对接条件。因此,科学的发展观要求赣县在城市建设中应突出率先对接、率先融入。

一是率先对接长珠闽,加快建设新赣县。要加快在城乡建设步伐上与长珠闽等沿海地区的对接,做大做美县城、创优城乡环境,把赣县率先建成赣州市区乃至长珠闽地区市民旅游、观光、休闲的“后花园”,率先建成承接长珠闽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载区和物流、工业栖息地。结合赣县实际,重点要在观念、思路、体制等方面加快对接。先是观念,这是体现和实现率先对接的前提和关键,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借鉴长珠闽等发达城市的先进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敢为人先、开明开放,互惠互利、诚实守信、依法行政、廉洁高效的观念,把握现今城市建设和发展进入最佳时期的大好机遇和赣州市中心城区规划建设正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契机,确立建设、管理都是服务的理念,做好城建工作,以观念促发展;再是思路,要紧紧围绕“客家文化各城和闽粤休闲后花园”的建设目标,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努力完成加快县城建设,壮大城区规模,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缩小全省、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差距的艰巨任务,同时结合大赣州规划,构建与城建体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环境,为率先对接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以思路谋发展;最后是体制机制,要加大《城市规划法》的贯彻实施,保障科学规划和相应的管理体制相并前进;要进一步推进和改善经营城市水平,拓宽筹措城市建设资金;要努力形成“建筑中介入市场,公用事业社会办“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格局,以机制保发展。

二是率先融入在赣州,推进赣县大发展。赣县作为赣州一小时都市经济圈内最贴近中心城区的县,资源丰富、区位优越、交通便利,在日渐趋于区域一体化和赣州市中心城区迫切需要拓展的双重背景下,赣县的城市发展面临十分难得的机遇。但我们不能坐等、不能被动、而是要充分应对相适应形势的发展加强协作和配合,主动接替跟进,为率先融入创造条件。就目前赣县城市间发展来看,赣县正处于“一小时都市”经济圈的二环线位置,是大赣州东河片城市团组的核心部位,因此,准确的城市定位和发展构想,是率先融入的关键,赣县应加快调整角色,按照城东工业休闲区、城南商住公务区,城西商贸娱乐区,城北仓储工贸物流区和城中住宅区“五大板块”来进行建设和相应的改造,力争早日与章贡区水东镇沿老国道线连成片,构筑产业带,全面融入大赣州。

(二)体现特色

特色孕育竞争力,创出特色意味着使城市保持永久的活力和竞争力,科学的发展观并不排除城市个性,“五个统筹”的要求,只给了我们一个大方向,我们要沿着这个方向在加速城市建设的同时创出特色,创出名牌,为赣县的发展提速奠定基础。

一是服务、跟进、接应大赣州,把赣县建成市区乃至长珠闽地区市民旅游、观光、休闲的“后花园”。赣县县城目前建成区面积已达,初步形成了“五横六纵”的城市道路框架,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但要作为大都市人群旅游、休憩的承载平台,在功能区分、自然环境、人居特色上还有很大差距,赣县所具备的区位、交通、政策、资源等优势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利用,因此在进一步调整县城东、南、西、北中功能设置结构的同时,按照赣州市城市发展规划和“三江六岸”设计思路,城南临贡江沿岸带可作为打造滨江城市、山水家园的理想选择,应加快对其开发建设,并与此辐射全县地貌独特、风景宜人的乡镇旅游景地,形成休闲带和旅游群,充分利用京九线和即将兴建的成厦高速,加快建设东部组团快速出入通道,以建成的工业园为依托,聚集高新科技,打造城市活力新概念。

二是挖掘独特的文化景观和历史渊源,打响“客家赣县”这张牌。赣县是客家人南迁的发祥地中转站、大后方,境内有白鹭商周遗址、南朝齐墓、汉朝契真寺、客家古民居、厦府戚氏宗祠等客家名胜以及各类奇特的自然景观,有丰厚的客家文化资源和发展客家文化的重要依托。赣县现在在兴建中的占地亩、集客家文化之大观的客家文化城,将成为海内外多万客家人寻根问祖的场所,对赣县聚集商气、汇聚人气、打出名气、推进赣县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依目前的发展情况,客家文化的软、硬环境已初步建立,使客家人的意识、观念与时俱进的创业精神还要进一步发展,以县城为中心连接湖江厦府和白鹭古民居的客家旅游路线还要进一步打通和完善。旅游经济的发和确立还未到位,所有点滴体现均有客家、言行举止均是客家的细处入手的工作还要加大力度。版权所有!

(三)体现协调

用科学的发观指导城市建设中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加速建设与可持续发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发挥科学规划对城镇建设的调控作用,确保建设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相处,促使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上一篇: 博弈论内容 下一篇: 德育的特点和地位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