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38: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公司运营体系建设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我们从2012年中国家电营销年会期间的培训班和大型商沙龙会上找到了一些答案。河北南华集团的董事长孙乃树和无锡市倍德瑞电器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周为分别谈到了商公司体系化建设、团队建设和职业经理人培养的话题。他们的演讲和经验介绍使得参会代表产生了很强的震动和共鸣,这两位商都是在自身的体系化建设方面做得比较早,也非常成功的商,实际上这两位商都是把自己的公司办成了一个成功的企业,实现了公司化运作。
有些商认为商就是夹心馅饼,其中还有很多人是个体户,自己能挣点钱就行了,公司不公司的无所谓。而另外一种情况是从法律和手续层面来看是公司,但由于眼界比较窄的局限,觉得自己的小公司办的还不错,也就没有找到把一个商公司办的更好的办法。这种“伪公司化”的形式就是有公司化之名,而无公司化之实,目前在家电行业还非常普遍。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以这种观点去做家电,不可避免地要走很多弯路。
而社会发展到今天,讲究效率,以前是“大鱼吃小鱼”,现在是“快鱼吃慢鱼”了,特别是对于中小型的家电经销商来说,速度就是生存,速度就是发展。所以,商公司化发展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需要。此外,无论是上游厂家,还是下游零售商,都希望作为中间渠道商的商公司能够是一个规范的企业,比如财务要规范,人才要专业化,企业内部协调合理,公司整体性很强,业务流程很顺畅等。厂家的快速发展必然对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商必须有针对性地快速调整,以适应厂家的要求。
因此,既然上下游都有这个要求,如果你的公司还是采取老板一个人拍脑袋,一个人做决策的方式去做管理,一套业务模式包打天下,就很难适应公司规模增长和利润增加的需要,也很难适应与上下游协调发展的需要。
不仅如此,当今时代市场竞争很激烈,商公司毛利有限,利润率持续下降,而成本费用却在不断上升,原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困难滋生,已经无法创造更多的利润,甚至成了商继续发展的一大障碍。公司化运作能够迅速提高商的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开拓力,在市场操作的过程中,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团队精神的注重培养,可以明显提高整个团队的经营效率。
一、对内控体系建设认识不足。
在某些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似乎只是审计(财务)部门的事,而其他部门参与程度不够。企业整体对内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有益性缺乏认识,认为只是应付外部审计,满足资本市场监管部门的要求,与企业的运营无关。
对内控体系建设认识不足,势必造成内控体系与实际管理“两层皮”,甚至存在集体舞弊的倾向,内控体系建设成了表面文章,企业运营存在很大风险。
A公司前两年收购了一家公司B,由于治理关系没有理顺,A公司虽为大股东,但缺乏实际的控制力,B公司由于管理层的认识问题,迟迟不推行内控体系建设,为了能够通过外部审计,A公司审计部门只能“闭门造车”为B公司在纸面上建立了其内控制度、流程等。
二、内控体系建设实用性不足。
由于内控体系建设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多为会计师事务所,其控制活动基本出发点为财务角度,无法与公司战略、具体业务特点、客户需求等相结合。
首先,会计师事务所秉承谨慎原则,对公司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时多过于严格,从根本上造成对风险控制的环节较多、力度过大,降低了企业运营的效率,同时对执行人员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下属企业、部门和员工多有抱怨,认为公司对其缺乏信任。
其次,内控体系建设多从财务监控、审计角度出发,缺乏与公司业务的结合,忽略了财务职能为业务服务的功能。
A公司就出现这样的问题,由于客户多为农村商户,普遍不使用网络,甚至大部分没有传真机等必要办公工具,其建立的内控流程却硬性规定客户订货需要书面签字确认的订货单,对电话订货却没有相应流程支持和监控手段,不仅使业务部门感到十分不便,同时还忽略了订货流程中最大可能发生风险的环节。
三、内控体系建设与企业遵循的其他管理体系融合度不足,甚至有较大冲突。
上市企业多是运营多年的优秀企业,建立很多的管理体系,ISO9000,ISO14000,ERP,绩效考核体系,质健安环体系等,内控体系建设如何与在公司运行多年的企业管理体系相融合,是一个很有挑战的问题。
A公司内控体系建设也存在这样的问题,A公司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当年同时在推行ERP流程优化项目,而两项目没有进行很好的融合,造成内控流程与ERP流程相冲突,公司不仅需要重新系统建立内控流程,同时也需要对ERP流程中不符合内控要求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可谓“费时、费力、费钱”。
那么如何正确的进行企业的内控体系建设呢?笔者认为,除了按照《内控规范》的要求,还必须做到:
一、必须遵循企业战略,正确评价企业风险;由于我国企业大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企业战略多为扩张型,不能错误评价企业风险,从而“因噎废食”,窒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必须与企业业务特点、客户需求相结合;要充分结合企业特点,在内控体系建设的大原则下,“量身度造”。
三、必须兼顾企业运行效率;风险控制与企业运行效率必须兼顾,否则造成企业效率下降,也是对投资者的“伤害”。
一、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需要摒弃财务核算仅为实现企业对外报告的传统功能,推进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
对于新兴行业的初创型公司来说,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一般会滞后于财务会计工作,管理会计体系构建需要有一个逐步认知和布局的过程,而财务核算体系一般会伴随业务的发展先行建立起来。为了推进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设,财务核算体系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需要摒弃财务核算仅为实现企业对外报告的传统功能,推进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本文以商业地产服务行业为例,强调用管理会计理念构建财务核算体系,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远景目标。
二、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商业地产服务行业在我国属于新兴行业,除了房地产开发商转型或涉足商业地产领域成立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以外,第三方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也逐步发展起来。房地产开发商旗下的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主要为自身开发的项目提供商业地产管理服务,一般不参与其他房地产企业的商业项目运作,而第三方商业地产管理公司作为专业化的商业地产服务机构,为多个房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提供商业项目增值服务,其主要商业模式为轻资产、多项目运作。本文所探讨的商业地产服务行业财务核算体系构建以及管理会计信息化基础建设主要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经营管理模式有受托经营、承租经营、股权投资、商业策划服务等。受托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资产管理方,接受商业地产开发商或业主方委托为商业地产项目提供全程资产管理服务,获取资产管理收益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承租经营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承租方,以租赁方式取得商业地产项目整体经营权,通过对项目重新定位和改造以及后续运营管理,获得项目租金收入并分享项目物业增值收益。股权投资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投资方,以直接购买或收购兼并方式获得商业地产项目股权,通过对项目的直接投资和直接管理,提升项目整体价值获得股权投资收益。商业策划服务模式,即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作为专业咨询机构,为商业项目提供项目规划、市场定位、招商租赁等服务获取咨询收入。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主要利润来源于多项目资产管理利润、承租经营利润、商业策划收益、物业增值收益以及股权投资收益等。由于其运营管理的服务对象为商业项目,核算体系设计中,所有的核算元素都必须以项目为中心进行精益化核算。比如,核算细则要求所有的直接成本费用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总部层级发生的间接成本费用,凡是受益对象为项目的,必须核算到项目层级;对于受益对象为项目,但无法明确到具体项目的,核算前需要与管理层沟通具体分配原则后核算至具体项目;对于受益对象不能归属于项目的,核算上需要记录为“非项目”成本费用。对于管理层来说,总部层级发生的成本费用受益对象不能最终归属于项目的并不多见,这些成本费用可能是项目的前置成本,也可能是潜在项目的拓展成本,核算上要求财务人员深入到业务前沿,跟踪这些成本的最终归属项目。
由于商业项目经营管理模式不同,财务核算上需要反映不同管理模式下的项目运营状况。此外,不同管理模式下的商业项目可以细分为不同的管理服务阶段。比如,受托经营类和承租经营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预开业阶段、正式开业后运营管理阶段等。商业策划类项目,可以细分为商业定位阶段、工程改造阶段、招商阶段等。财务核算方面,需要根据项目在业务上的多元化属性,对项目进行多维度核算,使经营分析既可以从项目整体又可以从不同维度方面反映项目的财务状况。
从以上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经营管理模式的特点来看,财务核算需要从简单核算向多维度、精益化核算转型,使财务核算数据能够有效运用于管理决策。
三、财务核算系统与业务系统的底层数据需要实现共享,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连接商业物业持有者和使用者的媒介,承载了大量的外部资源。比如,房地产开发商、投资者、品牌商、供应商和消费者等。商业地产服务商参与了房地产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的市场资源整合和重新配置活动。
商业地产服务机构在商业项目管理的各个阶段与众多外部供应商紧密合作,共同服务于商业资产的增值服务。比如,商业项目市场定位和规划阶段,商业地产服务机构需要与专注项目所属区域的市场调研机构紧密合作;商业项目工程改造阶段,需要与工程咨询供应商合作;招商阶段,需要与招商经纪服务商合作;市场推广和营运阶段,需要与媒体和市场运营供应商合作。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作为市场资源整合者的角色定位,要求财务核算体系设计中必须考虑将外部市场资源沉淀在公司信息化系统的底层数据库中,并实现企业内部各信息子系统数据共享。比如,OA系统、采购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商户销售系统、会员管理系统、租户结算系统等各信息子系统的底层数据库必须与财务核算系统保持信息共享和互换,使财务核算系统能及时获取和整合业务信息,跟踪业务活动变化,发挥财务核算决策支持功能。
四、财务核算体系构建需要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针对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机构轻资产、多项目运作的商业模式特征,其主要公司构架一般设计为集团管理公司、区域管理公司、项目公司三级。集团管理公司主要核算集团总部费用、集团直接管理的项目池;区域管理公司主要核算区域总部管理费用、区域公司直接管理的项目池;项目公司主要核算特定项目。除了以上三类公司以外,集团公司还会通过持股方式控制专业公司,比如,为项目提供工程改造的工程咨询公司、提供物业管理服务的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招商服务的招商咨询公司等,这些专业公司既可以为集团内项目提供服务也可以在市场上独立运作。
以集团直接管理的承租经营类项目为例,项目公司作为承租方,通过租赁方式取得项目整体经营权,会计核算主体为项目公司,主要核算项目租金收入和项目直接经营成本。集团层面对项目的直接管理成本主要体现为集团专业管理部门为项目运营管理服务投入的人力资源成本、集团集中招商职能为项目发生的招商成本、集团集中营销职能为项目发生的营销成本等,这些直接成本记录在集团管理公司的核算账套中。此外,集团内专业公司为项目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成本,比如,工程咨询服务成本、物业管理服务成本等记录在专业公司的核算账套中。从集团母公司视角,对外报告需要抵消内部公司关联交易产生的内部服务结算收入与支出,反映公司整体经营成果;对内报告需要集合集团内各核算主体的经营数据分析各项目完整的投入产出情况,跟踪项目财务状况的变化。
第三方商业地产运营管理公司集团化统一运营管理、集约化经营的特点,要求在财务核算体系设计方面,必须首先考虑统一集团内各公司核算科目体系、核算细则,统一集团内各公司财务对内和对外报告体系。集团统一核算管理体系,有利于实现财务信息集中管理,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做好铺垫。
五、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需要企业管理层权衡成本与效益,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
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要求财务核算体系随着行业的变革和公司商业模式的变化持续改善。财务核算向管理决策功能拓展,需要企业管理层权衡成本与效益,综合考虑企业发展的阶段性以及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布局和时间节点,使财务核算体系建设符合企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战略规划。
参考文献:
当前,我国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内在要求。
一、寿险公司应积极参与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的建设
首先是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等社保基金提供“第三方”管理。保险资金是我国资本市场上安全程度最高、收益最平稳、运营最规范的一类长期资金,适应社保基金市场化运营趋势,寿险公司提供的专业投资技术和投资管理服务,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在管理社保基金方面经验不足,缺乏保值增值和规避风险手段的现实问题。其次,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探索一条商业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商业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体系建设,让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民,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更是寿险公司扩大业务领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
二、寿险公司要抓住发展企业年金的机遇,推动“第二支柱”又快又好地发展
培训体系的规划主要包括培训需求分析、课程规划与设计、培训模式等。培训需求分析包括组织分析和岗位分析。在我们做完胜任力模型建设后,不同能力提升都有对应的课程。课程规划与设计应该规划为/通用管理技能十专业技术技能+个人发展技能三大核心。
培训讲师的建设主要包括讲师队伍建设、教材开发与案例研究体系建设。培训体系的管理主要包括课程的执行与课程进行的管理。课程的执行主要确保预算到位,需求分析具体、有针对性、学员参与热情高。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0-0148-01
1 背景
运营监测(控)中心建设是一项重大管理创新,其核心职能是针对企业核心资源的动态利用效率,各项业务活动的合规情况、风险水平和管理效率以及绩效目标偏差展开监测、分析工作,对各类运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风险进行警示,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并通过组织、协调业务部门快速反应,推动企业提高运营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提升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由于员工岗位能力对岗位和部门工作绩效具有直接影响,甚至成为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建立知识体系,指导开发运营监测员工潜力、提高员工技能,是实现这一战略构想的重要管理工具和手段。
2 运营监测业务内容
运营监测(控)中心作为企业核心业务和核心资源的综合管控中心,是掌握情况、分析问题、防范风险的“千里眼、顺风耳、铁算盘、预警机”。其核心业务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①全面监测。针对企业核心业务与核心资源在经营过程中的异动和问题进行的动态监测及自动预警,即通过构建监测模型、梳理指标体系、设定指标阈值等方式,监测企业内外部环境、核心资源、业务绩效和流程绩效,在线跟踪运营状态。②运营分析。在全面监测基础上,通过确定核心要素、梳理关联关系、研究分析技术、构建分析模型等方式,针对公司综合绩效、发展能力、竞争能力、风险管控等方面开展综合分析和专题分析,深度洞察运营中异动或问题发生的原因,所涉及的影响因素,所产生的风险以及未来的趋势,为提升企业总体运营水平提供决策支持。③协调控制。在全面监测、运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已发现的运营管理中存在的异动问题和风险,协调相关部门或单位组织解决。④全景展示。通过可视化技术,实现运营信息的图形图像化,从而清晰直观并以互动的方式实现企业管理的全方位展示。⑤数据资产管理。通过建立海量数据的分级管理策略和业务数据入口质量管理和评价,提升企业运营数据质量,挖掘数据价值,实现企业运营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
3 运营监测知识体系框架
高质高效的人才队伍是推进落实运营监测业务发展的有力保障,与业务条线的员工比较,运营监测人员要有更加专业的能力,根据运营监测的核心业务内容,对其业务能力要求是:
①掌握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这是员工开展分析工作的基础,这包括掌握专业业务基础理论知识,熟悉专业业务开展流程,明确专业业务管理要求,具备一定管理业务经验。②具备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在掌握专业业务知识上,掌握数据库基本理论,熟练使用业务信息系统获取数据并搭建业务监测和分析模型,掌握数治理方法。③具备分析和业务洞察能力。员工需要理解企业战略对每个业务的要求,掌握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基础理论,知道如何运用数据挖掘的软件工具、建立分析模型、对具体业务进行分析。④其他能力。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本身的管理制度,熟练使用信息系统,具备最佳沟通能力,与部门建立融洽的协作关系,并在部门内部实现最佳实践经验分享、分析技能推广。
4 运营监测能力提升策略
①能力建设初期阶段。以熟悉运营监测业务本身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熟练使用信息系统,掌握管理沟通能力为核心内容。②能力建设中期阶段。以掌握被监测对象相关业务知识,具备获取业务数据的能力为核心内容。③能力建设提升阶段。以具备定量分析能力和业务洞察能力为核心内容。
由于业务知识面广,专业业务管理经验较难获取,因此必须建立运营监测专家保障机制,利用其它专业的管理专家,开展专业业务培训,快速熟悉业务知识,分享业务管理经验。
5 结 语
国家电网系统层级多、链条长、“小而全”、“小而散”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优化整合规划、建设、运行、检修、营销等电网核心业务,建立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管理运营模式,形成以“五大”为特征的新体系,是适应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迫切需要,规划作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保障更显得至关重要。
1.“大规划”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1.1“大规划”建设的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两个转变”,以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战略为指导,以加快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为目标,全面落实“四化”管理要求,建立集团公司统一规划、各专业相互协调、各类规划计划有机衔接的一体化规划计划管理体系。
1.2“大规划”的建设目标
构建包含各专业、贯穿各层级、覆盖全经营区域、涵盖各电压等级,内容完整、机构健全、职责明确、流程顺畅、标准统一、信息全面、集约高效的大规划体系,实现“三强化、三提升、四个一”。即强化规划统筹,强化计划管控,强化技术支撑;即提升发展质量,提升管理效率,提升综合效益;“四个一”,即规划一个本,计划一条线,管理一个口,信息一平台。
2.“大规划”内容体系
(见图1)。
3.“大规划”组织体系
3.1 “大规划”组织体系图如图2:
3.2 省公司规划职能
负责本省规划、计划归口管理。
负责110~500千伏电网规划,审批35千伏及以下电网规划。
负责组织220千伏及以下、具体开展500千伏电网项目可研及前期工作,负责220千伏及以下电网项目可研审批。
负责220千伏及以下电源接入方案审批,110~220千伏用户接入方案审批。
3.3 市公司规划职能
负责提出110千伏及以上电网发展需求,组织编制本地地区110千伏及以下电网规划,初审本地区35千伏及以下电网规划。
负责具体开展220千伏电网项目前期工作,具体组织110千伏及以下电网项目可研编制及前期工作,负责35千伏及以下用户接入方案审批。
负责配合落实规划计划和前期工作。
3.4 县公司规划职能
协助市公司提出电网发展要求。
负责配合落实规划计划和前期工作。
3.5 省经研院职能介绍
具备工程咨询甲级、工程设计甲级和工程监理甲级资质。
负责本省公司规划、电网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研究编制。
负责220~500千伏电网规划编制,指导经研所具体编制110千伏及以下电网规划并纳入本省电网发展规划和专项规划。
负责初审市公司110千伏电网规划,负责评审市公司35千伏及以下电网规划。
负责35~220千伏电网项目可研评审。
负责35~220千伏电源接入系统设计和110~220千伏用户接入系统方案评审。
负责评审35~220千伏(规模以下)电网项目初步计划、结算监督,工程质量监及定额管理。
具备承担330千伏及以上电网工程可研、设计和电源(用户)接入系统设计能力。
具备承担全省220千伏电网工程可研、设计和电源(用户)接入系统设计能力。
具备本省电网工程监督能力。
3.6 市经研所职能介绍
具备工程咨询乙级和工程设计乙级及以上资质。
承担本地区110千伏及以下电网规划编制具体工作。
负责10千伏及以下电网项目可研和电源接入系统设计评审。
负责本地区10千伏及以下电网项目初步设计评审及结算监督。
具备承担本地区全部110千伏及以下电网工程可研、设计和电源(用户)接入系统设计能力。
4.构建“大规划”体系组织措施及保障
(一)指导思想
在市公司营销专业管理体系建设总体要求下,全面开展营销专业管理体系建设,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变革组织架构,优化营销业务管理模式,加强营销集约化业务管控,将营销专业管理及营销业务应用系统全面与市公司接轨,推行供电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实行城乡各项营销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努力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形成城乡供电服务一体化格局。
(二)工作目标
以客户和市场为中心,建成“客户导向型、业务集约化、管理专业化、机构扁平化、服务一体化、市县协同化”的“一型五化”大营销体系,推进“一口对外”的高效协同服务机制建设。
通过实施营销专业管理体系建设工作,规范县供电公司营销机构设置、明确职责划分、统一业务办理流程,切实解决县供电公司管理基础相对薄弱、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相对较低等客观问题,为将来和市公司业务全面对接融合打下坚实基础。
二、营销管理现状分析
1.概况:营销管理组织现有营销部、客户服务中心、计量中心,现有5个供电所,各个供电所设置1个营销班,服务客户37349户,担负着4个乡、2个镇、3个街道办所辖行政区域及安西县部分地区的营销业务和客户服务,年售电量1.87亿千瓦时。SG186农电营销业务应用系统从2013年8月开始在平川正式上线营运,在5个供电所全面覆盖。
2.营销部:负责国家、行业和上级供用电方针、政策、法规、营销管理制度和标准在公司的贯彻执行。负责营销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管理标准实施细则制(修)订和贯彻执行。负责公司各项营销工作计划(包括校表计划)、各种营销工作措施制订和督促实施。负责公司营销指标测算和工作任务筹划及组织实施。负责线损管理工作。负责抄核收管理工作。负责业扩报装、供用电合同、用电检查、安全用电知识宣传普及管理工作,组织违章用电和窃电查处工作。负责组织标准化供电所和营业示范窗口创建工作。负责行风和优质服务工作,售电市场调研、分析和预测。
客户服务中心:负责24小时电话受理客户故障报修、投诉举报和咨询、查询、建议等业务。负责用电客户与各相关业务部门的联系、沟通和协调等工作。负责催办发往各部门的业务工单,监督其服务质量,并提出考核依据和意见。负责95598客户回访工作。负责95598业务受理情况月度审查和各类报表数据及时性、准确性检查。负责对抢修人员能否按承诺时限到达现场进行监督。
计量中心:负责国家计量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行业有关管理规定在公司供电区域内贯彻执行。负责组织实施和督促(供电所)落实校表计划。负责关口计量装置和高供高计用电客户计量装置的配置、安装和维护管理工作。负责电能计量装置检校(包括现场校验)工作。参与农网和业扩工程供电方案中电能计量方式确定和方案设计审定。负责对有争议的电能计量装置进行技术检定。负责及时处理计量故障和计量差错。
供电所:负责10kv及低压配电台区线损、售电量、售电均价、电费回收、优质服务管理。负责低压客户业扩报装及供用电合同管理。负责营业厅的日常服务和管理工作。负责严格执行电价政策、电费核算、发行、账务处理、电费催收、欠费风险预控。负责对抄表数据进行审核和现场核查。负责辖区内客户的用电检查、窃电和违约用电现场稽查、客户用电安全服务工作。负责高危和重要客户管理。负责高低压客户计量装置的管理,处理高供低计及低压客户计量故障。负责辖区内低压集抄、卡式表等智能表建设的的具体实施和运行维护。负责故障报修管理,接受处理客服“95598”工单。
4.差异分析
目前,营销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一是业务职责与直供县公司不统一,特别是营销新型业务还未全部覆盖到,营销管理工作与直供公司管理工作没有接轨。二是各个供电所内部工作分工差异较大。三是组织机构不统一,营销部未设置专业化班组,电费核算业务没有集中。四是营销管理制度未形成体系,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标准。五是乡镇供电所虽进行了营配分离,但业务方面存在柔性管理,营销人员有时兼职工程施工等工作,与上级公司专业化管理要求存在差异。六是智能采集覆盖率低,仅为26%,与市公司存在很大差距,74%的表计靠人工抄表,目前,由于电能表计产权归属客户,电能采集集中抄表工作停滞不前,营销自动化水平较低。
三、工作机构
为确保工作规范、有序推进,成立营销专业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小组。
组 长:经理
副组长:副经理
成 员:各部门负责人
主要职责:落实市公司领导小组决策,解决营销专业管理体系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负责营销专业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协调;制定营销专业管理体系建设操作方案;组织、指导和检查营销专业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四、工作方案
根据省、市公司关于营销专业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要求,县供电公司设立营销部、乡镇供电所管理部、客户服务中心,营销部与乡镇供电所管理部、客户服务中心合署,营销部内设4个班组即综合室、电费核算及账务班、高压用电检查班、计量班;根据营业区域和用户分布情况设置供电所1、供电所2、供电所3、供电所4、供电所5共计5个供电所,各供电所统一设综合组、营业组、配电组。
(一)营销部(乡镇供电所管理部、客户服务中心)组建方案
1.组织架构
设立营销部,营销部与乡镇供电所管理部、客户服务中心合署,具有职能管理和实施主体双重职责。
营销部(乡镇供电所管理部、客户服务中心)内设机构分别为综合室、电费核算及账务班、高压用电检查班、计量班,下设供电所1、供电所2、供电所3、供电所4、供电所5共计5个供电所。
2.工作职责
营销部(乡镇供电所管理部、客户服务中心):负责营销项目管理、营销分析与营销综合计划、安全与培训;营业管理、电费电价、线损管理、电能计量、用电信息采集、优质服务、营销全业务风险管控和现场稽查、用电检查和反窃电;市场与需求侧管理、市场分析预测、市场开拓、有序用电方案编制与执行检查、能效管理;负责95598非抢修类工单接收、派发、督办、回复;负责95598非抢修类和抢修类工单督办与考核;负责所辖全部客户电费核算、发行、账务处理管理,电价政策执行管理;负责电动汽车智能充换电服务网络建设和运营,智能小区与光纤入户建设、运营和应用推广;负责辖区内分布式电源管理、接入方案审批及微网管理;负责辖区内10-35千伏高压客户(含高供低计)业扩报装、合同审查、10-35千伏高压客户(高供高计)用电检查类业务具体执行;负责0.4千伏客户供电方案制定审批;负责辖区内电能表、低压互感器和用电信息采集设备的故障、异常或客户申诉计量器具的检验(检测)、技术分析等;负责辖区10-35千伏高压客户(含高供低计)、内部考核电能计量装置和用电信息采集装置投运前管理及装拆、周期轮换、故障处理、现场检验(检测);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二级表库管理;通过技术支持系统执行有序用电方案;负责本专业电力设施保护和消防管理;负责乡镇供电所营销业务管理。
综合室:负责营销分析与综合计划管理、营销项目管理、营销安全管理、营销业务系统管理、营销业务质量管理、现场稽查管理等工作。负责本专业电力设施保护和消防管理;负责行政、党群、后勤等综合事务管理。负责营业、抄表、计量业务的技术协调管理,负责线损管理。负责市场、用电检查业务的技术协调管理,接受并反馈95598下发的非抢修类工单。具体负责辖区内10-35千伏高压客户(含高供低计)业扩报装,0.4千伏及以上客户供电方案审批,用电客户分布式能源接入方案审核等。
电费核算及账务班:负责所辖全部客户的电费核算和发行;负责对抄表数据进行审核;负责审核客户执行的电价标准;对客户的退补电量、电费进行审核、确认;进行电费托收单的制作;负责对自动化抄表情况进行监督;负责集中处理政策性电费退补;负责统计和编制应收类电费报表。负责统计和编制实收类电费报表;配合财务部门核对供电所和客户的电费资金到账情况,负责营销电费销账、账项核对工作;配合财务部们进行电费票据管理、财务凭证管理、账龄及呆坏账管理工作。
高压用电检查班:负责10-35千伏高压客户业务受理、资料管理;收取业务费用。负责辖区短期电力市场分析与预测、市场开拓与电力需求侧管理示范项目推广、有序用电方案编制、执行与效果分析、能效管理项目实施、建设与运营。负责智能充换电设施、智能小区及光纤到户建设、运营管理和推广工作;配合相关部门开展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的宣传工作。负责辖区内10-35千伏(高供高计)高压客户用电检查类业务执行,负责日常用电检查、合同管理、反窃电、客户端保电、安全用电管理等;参与高压客户业扩报装,配合高压客户电费催收工作。
计量班:负责10-35千伏高压客户(含高供低计)、内部考核电能计量装置和用电信息采集装置投运前管理及装拆、周期轮换、故障处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维,远程抄表数据巡查;参与计量故障异常的调查处理;负责计量点改造工程的实施;负责所辖表计故障的事后加封及电量电费追补工作。负责辖区内电能表、低压互感器和用电信息采集设备的故障、异常或客户申诉计量器具的检验(检测)比对、技术分析等;负责10-35千伏(含高供低计)客户、关口(含内部考核)电能计量装置现场检验(检测);负责计量设备的领用、回收、报废及计量库房管理;负责计量相关印证管理。待计量检定业务向上集约后,不再承担相应职责。
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对促进苍南县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城市品位、打造国家级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实现节能减排、资源节约、生态保护,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创建“省级示范文明县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现状
1、行业规划缺失,经营管理混乱
我县废旧商品回收行业缺乏统一的行业规划和正确引导,废品回收站点呈现无序设置、布局分散、点多面广的局面,加之废品收购未设定行业准入条件,导致废品回收站点普遍存在规模小、数量多、分布乱、环境差等现象。多数废品回收站点采用“前店后库”经营方式,夫妻店居多,经营者既当老板又当打工者。多数废品回收站点不符合城市规划,布局不合理,管理方式粗放,不仅浪费了可再生资源,也造成了“二次污染”。 市场建设滞后,龙头企业缺少
我县尚未建成正式、规范的废旧商品回收集散市场和分拣中心,回收网络建设滞后。我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以自产自销、自我循环利用为主,企业规模小,且品种单一,产业链短,经济效益不高。大部分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企业至今仍停留在简单交易、家庭作坊式的初加工生产阶段,没有向深层次精加工及集团型龙头企业方向发展。 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空间布局
到2016年,全县75%以上的城市社区和中心村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建成废旧商品回收市场1个,废旧商品分拣中心4个,废旧商品中转回收站12个,废旧商品回收点54个。到2020年,建成废旧商品回收市场2个,废旧商品分拣中心6个,废旧商品回收站点100个,基本建成“回收站点――分拣中心――集散交易市场――废旧纤维回收利用基地”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网络。
1、回收站点
回收站点是开展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回收站点建设应突出“以人为本”和绿色环保的理念,通过对苍南现有乡镇、社区回收网点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重新整合和改造建设,形成覆盖全县居民社区的回收网络体系。社区回收站(点)负责定点收集居民区和商业区交售的废旧商品(主要包括废纸、废金属、废玻璃、废塑料、废橡胶、废木材、废电子电器、废汽车和废电池等),流动回收车为未设立回收站(点)的社区提供定时定点回收服务。
2、废旧商品分拣中心
废旧商品分拣中心作为废旧商品的初级集散地,其主要功能一是保证回收站能做到“日收日清”、及时转运;二是完成回收站点回收物资的二次挑选、分类;三是成为废旧商品集中和处理的补充,以方便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废旧商品投交。在分拣中心内,按照再生资源的分类标准、品质状况,对再生资源进行集中专业分类、挑选、破碎、切割、拆解、打包等简单加工及处理。
到2016年,在苍南县区建成4个废旧商品分拣中心:龙港镇废旧商品分拣中心,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0亩。灵溪镇废旧商品分拣中心,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0亩, 金乡镇废旧商品分拣中心,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0亩。藻溪镇废旧商品分拣中心,规划建设用地面积50亩。 废旧商品集散交易市场
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废旧商品的集散交易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废旧商品的交易、结算、信息及管理等功能都可以在网络市场上完成。通过网络交易,实现再生资源合理配置,方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企业进场采购,促进资源有序流通。
到2016年,在苍南县域建设1个废旧商品集散交易市场(电子商务交易市场的),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00亩。一是承担服务于苍南县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基地,以布角料为主的废旧商品回收、分拣和流转。二是承担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的电子商务交易市场功能
4、国家级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废旧商品加工利用基地是集资源集散、加工、利用,信息、服务、环保为一体,具有一定规模和生态形象的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区域。通过规模化的资源聚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到2016年,在苍南县域建设1 个国家级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基地位于宜山――钱库片区,规划用地面积1000亩。
三、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的对策措施
1、创新企业运作模式
创新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的运作模式,由县供销社牵头组建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运营公司,由运营公司负责苍南县废旧商品交易市场、分拣中心的统一建设、经营和管理,指导并积极参与回收站点建设。鼓励废旧商品回收运营公司通过控股、参股、兼并重组和加盟等方式,将废旧商品回收企业、回收站点纳入连锁经营回收体系。废旧商品回收运营公司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连锁经营加盟条件和管理标准,实现回收企业、回收站点的连锁加盟经营。建立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网络服务中心(苍南县废旧商品回收网站、便民预约平台和物流调控中心三大平台),为社会及公众提供在线(电话)预约回收、电商回收、行业信息等服务,并对体系内所有车辆实行调度。
2、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努力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经济效益好、技术装备先进、回收网络健全的骨干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增强上下游业务链接,拓展经营规模,提升经营层次。支持龙头企业联合、重组。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做精,促进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向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3、加强回收技术投入
加快废旧商品分拣处理技术升级改造,推广精细分拣处理,鼓励企业采用现代分拣设备,提高机械化水平和废旧商品分拣能力。建立产学研衔接的互动机制,推进重点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加强技术合作,加大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使用,不断提高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的现代化水平。加大连锁经营、现代物流和电子商务在废旧商品回收利用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加强信息技术在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的应用。
四、结语
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建设是一门真正的政治经济学,它是一个庞大而深刻的社会化系统工程。体系建设者不仅仅只专注于经济范畴的投资、成本、布点、经营、利润的问题,而且要善于调动运用政府各职能部门和社会的力量,还要善于长袖弄舞,保持多方面长期持续的平衡和配合。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公平三支柱企业年金
2006年6月15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保险业是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保险业要统筹发展城乡商业养老保险,积极参与企业年金业务,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寿险公司有义务也有责任在实现客户、股东、员工三者利益科学、均衡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在养老保险领域的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推动养老保险事业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从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存在的弊端、发展趋势及历史经验来看,寿险公司加快发展商业养老保险既是制度的要求,又有市场的需求,更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一、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体制与人民养老保障需求存在巨大矛盾,要求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人口的“未富先老”,也即财富积累速度严重落后老年人口对养老保障需求的增长速度。我国在2000年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仅为800美元,而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0美元,积累的财富足以应对“银潮”。同时,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施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也造成人口老龄化速度远远高于欧美国家(见表1)。这种“未富先老”以及老龄化速度过快的独有现象导致了我国现行制度出现诸多的矛盾和不足,也引发了一些社会不和谐的因素的产生。
所需年数
表1部分国家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从9%增至18所需年数
当前我国急需寿险公司在养老保险领域发挥作用,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职工缴费负担重,需要商业养老保险的有效补充。其次,“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形同虚设,需要商业养老保障的积极参与;再次,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实行“双轨制”,两类职工的养老金水平差距过大,社会收入的再分配不公,需要大力发展企业职工补充养老保险或企业年金制度;最后,现有社保基金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需要借鉴商业保险资金管理经验。
二、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由单一层次向多支柱模式过渡,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创造巨大的市场空间
自1994年世界银行《防止老龄化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的报告,倡导各国建立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由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组成的“三支柱”养老保障制度(见表2)。我国养老保障制度在经历了国家养老、企业养老、社会统筹以及统帐结合四个阶段后,也正在向“三支柱”模式过渡。而且在演变过程中,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方在制度中的责任分摊机制将重新界定,个人领取养老金的权利与缴费义务将实现统一。
基本养老保险县
企业年金
储蓄养老保险
表2三支柱养老保障模式
同时,我国养老制度未来的发展将会呈现以下趋势。一是社会化趋势。资金筹集社会化,管理服务社会化,养老金发放社会化,职工养老将独立于国家和企业之外。二是市场化趋势。基金筹集市场化,基金管理运作市场化。三是责任主体多元化趋势。四是制度化趋势。伴随法规的完善,养老保障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这种结构的调整和发展趋势为寿险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寿险公司通过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即可以参与社保基金第三方管理,又可以为企业年金提供受托管理、账户管理和投资管理服务,更可以发挥行业天然优势,开发销售个人养老储蓄产品。
三、世界养老保障制度发展的历史潮流,决定商业养老保险必然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
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是随着社会财富的逐渐增加而不断调整的过程。从17世纪英国的《济贫法》到19世纪末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诞生,从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的颁布到欧洲福利国家制度的确立,直到应对人口老龄化而对“三支柱”养老保障模式的确立,国家在养老保障中承担的责任正在弱化,在权力与义务对等的要求下,企业的养老责任不断加强,个人领取养老金待遇的权力与缴费义务也将高度统一。在这个过程中,商业养老保险的作用得以凸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深入到养老保险制度的各个层面,成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构成。同时,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还推动了一国金融体系和社保体系的有机结合,两个体系建立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机制,形成了拉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内在动力。
四、寿险公司在“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作用发挥
我国已经建立了“统帐结合,部分积累”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且,随着《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和《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法规的实施,发展企业年金制度的法律环境也基本成熟,加之个人储蓄性质商业养老保险的快速发展,我国“三支柱”模式已初现雏形,寿险公司在“三支柱”养老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将得以有效发挥。
1、寿险公司应积极参与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的建设。首先是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等社保基金提供“第三方”管理。保险资金是我国资本市场上安全程度最高、收益最平稳、运营最规范的一类长期资金,适应社保基金市场化运营趋势,寿险公司提供的专业投资技术和投资管理服务,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在管理社保基金方面经验不足,缺乏保值增值和规避风险手段的现实问题。其次,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探索一条商业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农民、农民工、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不足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受制于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完全依赖现有的制度安排提高农民养老保障水平是不现实的。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商业保险参与农村养老体系建设,让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的成果惠及农民,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更是寿险公司扩大业务领域,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本职要求。
2、寿险公司要抓住发展企业年金的机遇,推动“第二支柱”又快又好地发展。发展企业年金是金融体系和社保体系建设的共同要求,也是寿险公司发挥资金融通与社会管理功能的有机统一。寿险公司必须抓住这次做大做强保险业,提升行业地位的历史性机遇,动员行业整体力量和资源在企业年金领域树立先发优势。目前,寿险公司发展企业年金已经具备了充分的客观条件:条件一,从2003年起,在劳动保障部和中国保监会的推动下,太平人寿成功参与了辽宁省企业年金市场化运营试点工作,促成中国第一笔合格的企业年金计划,为寿险公司开展企业年金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条件二,全国已经有8家寿险公司获得了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资格,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受托管理、账户管理和投资管理在内的“一揽子”运营服务;条件三,寿险公司在长期资产负债管理、精算技术及风险管理、账户管理与服务以及资金运营等方面具有其它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条件四,我国企业年金政策环境已经成熟,巨大的市场潜力正在演变成企业的现实需求,2006年全国企业年金基金存量已达600-800亿元,根据中国保监会的预测,到2010年市场规模可达1万亿元,2030年更将达到15万亿元。更加有利的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6年9月1日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监督工作的通知》,对企业年金的规范发展设定了时间表,这是摆在寿险公司面前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掘金”机会。
3、寿险公司要大力发展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巩固“第三支柱”的核心地位。在我国,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作为一种长期保险业务,只能由寿险公司经营,这决定了其必然成为“第三支柱”的核心构成。一方面,寿险公司在提供企业年金基金运营服务的同时,要配合企业年金个人账户年金化领取需求,不断丰富年金产品线,开发付给方式灵活多样的养老金转换年金产品,吸引个人账户资金购买保险年金;另一方面,寿险公司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老年人新兴保险市场需求,开发具有社会效益的个人养老保险产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廉价的、适合城镇低收入职工和农民的养老保险服务。商业保险参与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寿险公司要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以便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做出应有的贡献。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将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带来极大挑战。我国首部《养老保险管理办法》即将颁布实施,寿险公司在完善养老保险体系,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将更加重大,优势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张建伟、胡隽: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中国农民养老保障制度[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