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38:2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产业特色。按照“区域调特、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突出花木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放大特色,彰显效益。20__年以来,__县花木种植面积平均以每年5万亩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县花木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2.4万亩,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草皮草毯、鲜花切花4大系列2400多个品种,拥有各级、各类花卉企业610多家,花卉从业人员18万多人,花卉经纪人8000多人,年产各类花卉18亿株(盆),花卉年产值达22亿元以上,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产品行销27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花农年均收入达7000多元,先后被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全省林业生态县”,成为“中国花木第一县”。花木产业作为__县生态农业最突出、最典型的代表,已成为富民强县的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特别是20__年8月筹建的占地65000亩的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坚持走花木、生态、旅游联动发展之路,通过科学规划、土地流转、企业运作、配套设施、开展农民培训、引进项目等工作,努力打造独具__县特色的花木园、生态园、休闲园,建成标准化生产区、集约化示范区、名优花木展示区、生态旅游观光区、新农村建设实验区。目前,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已有来自省内外的59家企业入驻,共落实花木面积36600亩,栽植花木6200万株,总投资达3.48亿元。同时,以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适度规模、联片发展”的原则,抓住关键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强化科技投入,畜牧业迅猛发展,规模养殖成为主流。建成各类养殖小区48个、规模养殖场20__个,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省“畜牧强县”、全省“现代畜牧业发展重点县”。瓜菜面积发展到18万亩,特别是三樱椒面积发展到13.8万亩。相继建成20__亩的莲鱼共养基地,1000亩的大枣基地,20__亩的樱桃采摘基地。
(二)加快基地建设,实施龙头带动。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发挥优势”的原则,合理布局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专业村、专业户,逐步形成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商品生产基地。目前,全县已建成50万亩花木生产基地、55万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重点培育龙头企业,搞好示范带动。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开发,形成“政府扶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已培育龙头企业6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2家,带动农户10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三)完善市场体系,扩大销售网络。一是加快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加强对季节性农贸市场的规范和引导,完善基础设施,改进交易方式,促使产业、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流通优势。目前,全县已建起农产品交易市场50个,年成交额达7.5亿元。重点培育和建设了沿311国道两侧及花卉主产区内的盆景盆花交易市场、马栏棉短绒交易市场、只乐生猪交易市场、陶城旱鸭交易市场、柏梁活鸡交易市场。同时,通过举办花博会等重大花事活动,扩大了花木等农产品的销售。二是积极鼓励、引导头脑灵活、市场意识强的农民从事农产品购销服务。目前,全县各类购销服务组织已达1500多个,农民经纪人达7000多人。三是以县乡农技推广部门为依托,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目前,已建成__县农业信息中心和花木信息交易中心,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中长期的农产品市场预测,构筑农业信息平台,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四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发展花卉、粮食、蔬菜、棉短绒加工等经济组织,创办属于农民自已的行业协会,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信息、供销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四)狠抓科技投入,实现上档增效。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与北京林大、河南农大等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协作关系。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具有本科以上文凭和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来鄢工作,很多已成长为我县农业发展的科技骨干。采取举办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开展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使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得到了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花卉新品种引进培育、传统名花的商品化研究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成果。目前,北方花卉集团已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先后承担了国家两个863计划项目,采用组培技术规模化生产名、特、优、新苗木品种30多个,其中四倍体刺槐、冬枣、樱花快繁及脱毒技术已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组织推广先进实用农业技术30多项,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五)落实惠民政策,促进农民增收。认真落实种粮直补、农业税减免政策,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医疗等基础投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做好劳务输出工作。针对市场经济对劳动力的用工需求,进一步加强了劳务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市场、组织协调四大体系建设,实现劳务输出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双提高。
二、存在的问题
__县特色农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与周边发达地区相比,与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高效农业发展的诸多制约因素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加快发展的社会共识还不够强。个别地方发展特色农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
入不够,客观上存在着“上热下冷”现象。部门间协调工作机制还未能形成,发展特色农业的合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二是特色种植业规模集中度还不够高。就产业的培育程度而言,存在着较大的不平衡性。仍然停留在小规模“多点开花”的层面,设施栽培投入不足,规模集中连片不够,始终未能形成强烈的示范带动效应。
三是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还不够明显。现有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带动力不强;有的龙头企业产销两头在外,与本地产业发展的关联度不大,带动作用不明显。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是人才和技术与特色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目前,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劳动技能单一。同时,基层农技人员年龄老化,服务手段陈旧、设备落后,跟不上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步伐。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明确发展新目标。立足全县自然条件和特色资源,突出特色,把工作重点放在耕地的高效利用上,进一步做深、做细特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
2、进一步突出园区建设,构筑发展新平台。重点建设花卉苗木、有机农业、蔬菜立体种养和特精设施栽培等一批高效农业园区。畜禽业重点扶持养殖大户、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场。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推动土地流转,每年新增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组织努力达到20家以上,入股土地面积万亩以上。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城市化是一个深刻的、全方位的变革过程,它既包括农村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向城市的流动,也包括城市先进的生产力向农村的渗透与辐射,还有人们的生产方式、行为习惯、社会组织关系乃至精神与价值观念的彻底转变,以及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医疗、养老等保障体系的全面覆盖。这些变革,是各级党委、政府推动发展亟需破解的重大课题。国家教育部已经将《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市场推动与国家治理》作为重大课题立项,作为课题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农业县的城市化在市场推动与国家治理过程中,不同地域展现出的特色之路,充分体现出多民族国家的社会文化、社会经济、社会民主和社会传统的多样性。本文将以阐述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县城治理经验以及形成的特色风格,来引导中国农业县城市化发展的特色之路,对新时期探讨中国城市化道路给出较为成功的经验予以借鉴。
1桓仁县城市化形成的特色风格
桓仁县山青水秀、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被专家誉为“高句丽发祥圣地、清王朝肇兴之地、中国易学标本地、国歌原创素材地”,是辽宁省唯一一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县城。近年来,他们以体现特色为着眼点、以突出生态为着力点、以完善功能为关键点,依托独特的山水环境,不断完善城市发展定位与空间布局,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山环水绕、天人合一”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目前,桓仁县已荣获辽宁省最佳人居环境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旅游强县、中国绿色名县、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
1.1特色之一:浑江呈“S”形贯穿全县城,两岸的生态迷人宜居
浑江是桓仁县城的城中河,县城内长度15.7公里,河面最宽约650米,水域面积达612.3万平方米。桓仁县在浑江及周边的哈达河、富沙河、大雅河段上,每间距1.5或2公里,就修建一座风格各异的大小桥梁。新建的北江大桥、南江大桥既方便了市民的交通出行,又打造出了一幅意想不到的山、水、桥、天风景图。人在桥上走、船在桥下行的山水倒映风光,让这个北方县城更多了几分灵气与活力。他们还在沿江两岸,以渠、湿地和人工河(湖)等为体系,构筑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绿色景观带,为市民提供了大量亲水、戏水空间,也吸引了不少外地旅游者。有画家到桓仁县写生,坐到城中河的岸边,廖廖数笔就勾勒出了“鸟在松间唱,鱼在江面跃;人在桥上走,船在水中游”的美妙意境。
1.2特色之二:凸显高句丽和满族文化风情,人文历史特色浓厚
桓仁县是多民族聚集地,拥有满、朝等13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9%。他们在县城建设上,着力突出高句丽建筑和晚清民居风格,凸显人文古迹、历史遗迹等地域文化的深刻内涵。为纪念第一任县令章樾,县里投资6000万元,兴建了占地12公顷的大型居民休闲娱乐公园。相继建设了具有民族风格的民族一条街,以及丽水佳源、鹂鸣山庄、五女新城等19个体现桓仁地方民族特色的居民小区;民族广场、唐聚五广场、桓仁历史文化浮雕长廊,以及隆兴门、朝阳门、迎薰门等一批人文景观;聘请名人题字刻碑,统一设计具有古城特色的街市牌匾,城市文化品味日益提升。
1.3特色之三:建筑物色彩总基调鲜亮活泼,自然风光显露无遗
结合本地生态特色,县城建筑物以暖色为总基调,墙面以浅米色、楼顶以深蓝色为主,多采用坡屋顶,每座建筑都有不同的特色和亮点,以此反映出新农村建设的勃勃生机和美丽的山水、田园风光。同时,他们更加注重商住楼房结构、功能、色调的完善和统一,以保证整个县城建筑群的色彩和谐。在建筑物的高度上,不追求繁华大都市的建筑理念,严格控制主城区内的楼房层数,建筑物以6、7层高为主,最高不过20米,既高低错落,又显山露水,确保了视野的通透性和宽广性。现在,居住在桓仁县城的市民,除了冬天以外,一出门呈现在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画面:抬头望青山,漫步见碧水;天上飘白云,地上绿草美。
1.4特色之四:道路网横平竖直均坐北朝南,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桓仁县大力实施城市道路拓宽和取直工程,先后新建和改造了民族路、长江街等31条城市街道,拉开了“三纵八横一环”的城市道路骨架,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2.1平方米。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为契机,完成了城区部分主干道电力、通信、有线电视“三线”落地工程;加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实现一县一热源;实施城区主次干道高标准亮化工程,路面宽敞路灯明亮。新建日供水3万吨的净水厂,保证了城区企事业单位及居民用水需求。
1.5特色之五:公共设施沿纵横主轴线布局,处于县城的醒目位置
桓仁县涉及民生工程支出年均增长28%,仅去年就高达10.5亿元。他们把全县最好的建筑设施、最好的交通位置,留给医院和学校;把百姓最关注的民生工程项目和主要公用设施,沿县城的“十里金街”两侧进行重点布局。投资1.2亿元的县级医院,于去年底竣工使用,日接诊达400人次,有效缓解了周边乡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实施“初中进城、幼儿进校”工程,今年计划投资8300万元,新建西城中学校舍2.3万平方米,扩建东山中学,把3000名农村初中学生全部集中到县城,以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1.6特色之六:特色旅游影响力不断扩大,服务业集聚区开始形成
桓仁县旅游远近闻名,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县风景区总面积609.45平方公里,拥有国家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旅游资源总量占本溪市的55%。为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十一五”以来,全县累计投资64.3亿元,完成各类地产开发257.6万平方米,建有八千平市场、鹏翔超市等9处购物中心和3条商业步行街。他们在中心区域建有满族一条街、鲜族一条街、特色小吃一条街、土特产一条街,打造成集商业服务、文化休闲、金融商贸、餐饮娱乐、行政中心“五位一体”的服务业集聚区。在商务、宾馆、旅店的吃住行上,拉开高中低档以满足不同的消费者人群。目前,桓仁有豪华的隆兴、假日等9处星级宾馆,可实现日接待7000人住宿就餐;500多家农家乐饭庄遍布全县,可口的农家饭菜,既无环境污染,又具山乡特色,令游客赞不绝口。
有诗人称赞桓仁县城的生态环境:“一面青山半城湖,胜似江南水乡图”。桓仁县城日新月异的变化,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极大地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极大地吸引了省内外投资者和旅游观光客,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2011年,全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7亿元,比2006年增长6.2倍;实现招商引资128.7亿元,比2006年增长11.4倍;旅游人数达362万人次,比2006年增长2.96倍;商品房价格平均为3200元/平方米,比2006年每平方米增加1600元,外地购房的人数大幅度增多。
2桓仁县高标准城市化建设的做法经验
“一条马路不到头,两个馆子没酱油;宾馆只有两层高,几盏路灯点半宿”,是过去对桓仁县城建设的真实写照。然而,近年来,经过桓仁县委、县政府不懈努力,全县上下苦干实干,县城建设今非昔比,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是:
2.1准确定位,县城建设特色鲜明
“县城不仅要有宜居功能,更要有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准确定位至关重要。我们要把桓仁建成一座休闲旅游度假城”。这是县委书记蒲信子对县城建设的基本定位。桓仁县城地处山区,周边森林覆盖,城外有桓龙湖和高句丽开国之地五女山,城内有四条河流。当地以林下经济为主,盛产人参、林蛙和山野菜。根据这些地理特点和资源优势,桓仁县政府聘请专家反复进行论证,积极征求社会各界意见,根据当地特有的自然、经济和人文条件,紧紧围绕有山、有水、有文化的这一独有优势,把县城定位为“休闲旅游度假城”。正是这一准确定位,为县城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县城的总体规划设计提供了依据,使得县城特点突出,个性鲜明。
2.1科学规划,建设布局设计合理
一直陪同我们调研的常务副县长李友,深有感触地总结说:“通过桓仁县城建设的历程来看,县城规划是百年大计,专业性非常强,必须请知名的专家团队进行超前规划、高水平设计”。2007年以来,桓仁县政府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聘请加拿大UED公司、同济大学、辽宁省规划设计院、沈阳建筑大学进行总体规划和具体设计。明确了城市“西进、东扩、北改”的总体建设思想,并按照 “一街、两带、三城”的城市布局推进城市发展,沿长江大街两侧建设集商业服务、文化休闲、金融商贸、餐饮娱乐、行政中心“五位一体”的“十里金街”,沿浑江城市段建设浑江两岸江景花园,在中心城区恢复重建八卦城、在西江城区建设西江新城、在北江城区建设五女新城。
2.3落实规划,严格依法有序建设
“加强县城建设政府是主导,最忌一个和尚一个令,朝令夕改”,这是桓仁抓县城建设最深的一条体会。历届政府班子和政府各个部门都本着对法律敬畏、对专家敬重、对百姓尊重的态度,严格落实《城乡规划法》,认真按规划设计建设县城,能够做到依法决策、依法审批、依法建设、依法验收。尤其在组织领导上,县主要领导亲自抓,并担任规划、设计、建设的决策组织者,县城乡规划建设局一名领导始终参与规划、设计、建设的全过程,规划局的几名技术人员始终负责施工的组织、检查和验收。十年来,虽然这些县城建设决策者、组织者的工作岗位发生变化,但在县城建设中的角色始终没有改变,这也确保了工作的连续性,避免了县城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2.4狠抓管理,确保环境锦上添花
“三分建,七分管”,这是桓仁在县城建设中始终坚持的做法:一是统一管理。对乱搭乱建、乱贴乱挂、乱泼乱倒等进行集中治理,先后建设4个农贸市场,妥善安置流动商贩,取缔占道经营。二是统一保洁。县财政每年投入达300万元进行城区保洁,公共保洁面积达145万平方米,占主城区的80%。明确机关、企业以及家庭保洁区,实行“门前五包责任制”,并及时检查督促。三是统一美化。对主要街道和商业区的灯具灯箱、广告牌匾进行统一规划布置,城区公共亮化率达到98%。每当夜幕降临,五光十色的灯光,给山水之城增添了一道道绚丽风景。对36个老旧小区进行绿化,城区人均公园绿地14平方米、公共绿地8平方米。保护环境、清洁环境已经成为当地干部群众的自觉行为。
总结桓仁县城市化城建设的基本经验,可归纳五点:
一是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为单纯追求政绩而朝令夕改;
二是始终坚持与周围自然生态和谐共生,不为单纯追求高速发展而牺牲山水环境;
三是始终坚持融入厚重的民族文化内涵,不为单纯追求现代生活节奏而失去渊远的历史积淀;
四是始终坚持不断彰显自身独有的魅力,不为单纯追求大而洋、高而全而放弃原有的地理和资源优势;
五是始终坚持把县城建设成果更多地惠及百姓,不为单纯追求经济指标而忽视群众的幸福指数。
3农业县城市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中、省、市城乡统筹总体战略部署,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机遇期,顺应城镇化发展现实需要,顺应人民群众期盼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的美好愿望,真正转变思维方式,细化工作措施,持续推进农村城市化发展的伟大实践。
3.1要用超前意识规划县城建设。
农业县的城市化建设要本着“后开发高起点,晚起步快发展”的原则,精心编制整体规划。一是要面向国内一流,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对发展战略、县城特色、资源整合等方面进行论证,对照国内先进经验和模式,做出国内一流的建设规划。采取公开招标的模式,确保规划优中选优。二是要借助“外脑”论证。论证中要聘请国内知名规划专家参与论证,把专家的智慧融合到一起,进行长远整体谋划和科学布局。三是要惠及百姓民生。对群众最关注的就业、居住、教育等领域,要在规划中得到充分体现。规划要广泛征询群众意见,最大限度地集中百姓的智慧。四是要保护生态环境。本着为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重视县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规划设计,防止对人文古迹、历史遗迹、生物资源和自然景观的破坏。
3.2加快县城建设贷款的下拨速度。
近年来,国家和各省责成农发行签署了定向贷款,用于推进城镇化和城市化建设,这项解决县城建设燃眉之急的举措,在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协调、加紧运作,尽快把县城建设贷款拨付到位。
3.3及时解决县城建设的土地制约。
按照县城建设30平方公里的规划要求,各县土地缺口较大。在县城建设用地指标上,除要求立足自身解决之外,建议有关部门给予一定的倾斜政策。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盘活土地资源机制操作难,土地报批繁琐,用地指标短缺。破解这些难题,我们必须以理念的创新和行动的果敢来扎实推进,统筹综合考虑,加强与省市的政策对接和沟通协调,综合运用政策措施、引入市场机制等手段,下工夫破解各类矛盾和问题。
3.4及时开展现场观摩以借鉴成功经验。
建议选择适当时机,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等方式,请先进地区介绍经验,相互交流学习,共同借鉴提高,进一步推进地区性城市化建设的步伐。
一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调整农业结构的主攻方向。调整农业结构,是建设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青禾村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农业特色产品,培植农业特色产业带和产业群,以实现农业资源的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商品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青禾村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二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2014年,青禾村有农业人口7399人,占镇总农业人口数的14.7%,人均纯收入4407元,低于全镇6055元的平均水平,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通过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农业产品基地,带动加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支柱产业,有利于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助于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转移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收入增收。
三是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可以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青禾自然鼻尖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既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具有显著效益的特色农产品,又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青禾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政策扶持、财政支持,青禾村结合当地的资源特点、土质特性、气候特征,本着产量高、品质优、特色强的产业定位原则,采取突破重点、带动农户、辐射周边的发展思路,加快了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一是花卉产业初具规模。青禾村的青禾村小组不同程度地发展户玫瑰鲜切花种植户,种植面积多的达亩,少的也有亩,产品畅销昆明呈贡斗南。
二是畜禽产业初见成效。依托龙头企业,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已有佳旺辰养殖场为代表的大型养殖场4家,发展以肉牛、肉羊和蛋鸡养殖为主的畜禽产业。
三是经果产业起步良好。利用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青禾村大力发菜了水果等经济林木,高原梨、红梨、杨梅、葡萄。
四是蔬菜产业发展迅速。青禾村充分发挥石泸二级公路、三(河)舞(街)公路的交通优势和自然气候条件,以土地流转方式,大力发展大棚蔬菜,创下了较好的知名度。
与此同时,全村的粮油产业、劳务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青禾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特色产业既是朝阳产业,也是弱质产业,对照上级领导的要求和现代农业园区的标准,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是特色产业化水平不高,结构单一,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市场开拓力度不够,缺少品牌, 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组织形式尚未形成。
二是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完全建立,农民的科技、创新意识还很不够,增收致富的手段不多,增收的路径还比较窄。
三是农产品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和农户缺乏对市场信息进行快捷了解把握的渠道和平台,成产存在盲目性,个别市场存在管理滞后,给农业产业发展带来不稳定因素。
四是畜禽业发展多注重疫病防治和食品安全,忽视产业发展,畜产品深加工发展较为滞后,商品效益不高,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
四、深化特色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和对策建议
一是建议再进一步做好青禾村特色农产业开发的规划,突出优质区划,做到发展有目标、开发有针对性,措施有操作性,在规划中建议青禾村的畜禽产业、优质水果、花卉产业列入全镇重点发展的农业特色产业。
二是建议下达经费或相应扶持时充分考虑政策性、项目性和应急性的综合作用。
三是加强农产品市场机制建设,努力为企业和农户创建方便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和平台,建设安全畅通、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网络体系。
四是加快农技体系建设步伐,使农技人员在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中大显才能,为农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咱家集团5000万只肉鸡、维尔鸭业5000万只肉鸭、雏鹰集团400万头生猪、龙兴公司130万头生猪、洮北亚亨公司100万只肉羊和白城工业园区中绿粗杂粮等一批大型精深加工项目的续建进度。同时,下大力气研究解决镇赉飞鹤、白城龙丹、盛吉生物等企业的满负荷生产问题,使其早日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吸引域外客商来白城投资,重点在玉米、绿豆、花生、肉羊等产业上再启动一批大型精深加工项目,尽快把特色原料大基地建设成特色农产品加工大产业。积极挖掘现有企业潜力,推进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
2完善联结机制
促进紧密合作组织各地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典型辐射等措施,鼓励农民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推进原料生产基地向“一乡一品”和“数乡一品”的专业化方向发展。大力引导龙头企业把生产经营重心由加工、销售领域向原料供给领域前移,采取签订订单、土地入股、长期租赁等合作模式,加快培育建设一批与企业加工需求相适应的原料生产基地。
3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树立“品牌经济”意识,鼓励和扶持具有过硬产品质量和较强经济实力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认证和申报工作。借助域外招商引入的“飞鹤”、“龙丹”、“雨润”、“金龙鱼”等中国驰名商标,加快开发彰显白城特色农产品品质特征的乳产品、油产品、米产品、禽产品等知名品牌,精心培育展示白城地域优势的优质大米系列、高档白酒系列等知名品牌。
1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桓仁县目前发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3个,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2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8个,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49个;建设以酿酒葡萄、优质米、大榛子、中药材、食用菌等为主导产业的“一村一品”专业乡镇13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4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村镇4个,省级示范村镇5个;获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原产地证明商标16个。桓仁县基本形成了农业主导功能突出、产业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被誉为山参之乡、贡米之乡、冰酒之都。
2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1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化程度不高,产出效益低
桓仁县农业产业多,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着品种全面、产地分散、产出低效的尴尬境地。如京租稻米、平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2?2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生态农业发展能力有待提升
桓仁县农业产业标准化生产覆盖面窄,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小、随意性大,水、电、路、绿色防控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壤再生产能力不强,农业生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保护仍处于较低水平,不能适应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2?3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成效不显著
桓仁县特色农业产业基础较扎实,但多数企业仍停留在卖原料及初级产品层次,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农业三产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融合程度低,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不强。
2?4农业品牌观念差,宣传展示营销力度不够
目前,桓仁县农业生产者传统农业意识还占主导地位,忽视品牌经营,营销方式落后,品牌意识不强,缺乏高新技术和产业宣传的必要投入,造成农业品牌附加值不高,增值效应发挥效果不显著。
3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3?1从打造桓仁特色产业做起,大力抓好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生态、高效、特色、现代”的发展定位,?重点围绕具有桓仁特色的冰葡萄酒、桓仁山参、京租稻米、大榛子、软枣猕猴桃等产业,形成一地一品、一域一特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集群,依托“一村一品”专业村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减少玉米等低端无效、竞争力不强的农产品生产,重点增加有桓仁特色的品质高、销路好、市场缺的优质绿色农副产品供给。如依托三大基地建设,提升富尔江、雅河、六河三大流域的优质稻米生产优势,实施桓仁大米全程标准化生产工程,建立互联网+桓仁大米全程质量追溯体系。做好桓仁大米品牌保护和市场宣传,让桓仁县产出的大米有品牌、有市场、可追溯。
3?2实施标准化生产,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
依托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扩大农作物标准化种植规模,为农产品打造健康、安全、营养的名片,提高产品附加值。开展标准化种植基地土地规模化流转工程,鼓励支持有丰富种植经验和3.33hm2以上种植管理能力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流转土地,提高土地的产出能力。全面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套种、轮作技术。推动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开展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推进示范基地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
3?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农业旅游深度融合
一、建议着力夯实生态基础,建设绿色始兴。建议围绕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目标,认真组织实施生态县建设规划,大力推进生态基础工程建设,创建一批省级生态示范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积极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推广使用农村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__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8%,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1%以上,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
二、建议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明始兴。建议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和诚信建设,形成以德治政、以德聚才、以德兴业的良好社会环境。深化国防教育,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建设,提高创建成效和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建议着力加快特色经济发展,建设活力始兴。今后几年,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建立以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城镇、特色旅游为主的特色经济体系,努力把始兴建设成为资源合理开发、环境有效保护、城乡面貌优美、人与自然协调、经济良性运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县。
(一)建议发展特色工业,推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一是改造提升玩具、cd-r、积层板、茧丝、林产化工等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竞争力。二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发展木材、茧丝加工、矿产资源加工等新兴产业。三是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发展步伐。重点做好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宝石工业园、民营科技工业园和东湖坪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和项目引进工作,在继续把玩具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着力培育铝型材、线路板、安保设备、蓄电池、林产化工、矿产加工等产业,形成几个产值超十亿元,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产业集群。同时,要进一步优化环境、降低门槛、加大扶持、改进服务,形成人人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生动局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内源型经济发展动力,实现富民富县。
(二)建议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做强黄烟、蚕桑、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业支柱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二是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加强农业品牌的申报认证工作,坚持名牌带动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让“宰相故里,始兴制造”扬名省内外。
(三)建议突出地方特色,建设山水城镇。一是重点推进县城“一二三四五”工程建设:一间酒店,即新建天元酒店,标准为四星级;二座桥梁,即兴隆大桥和兴澄大桥;三个中心,即市政中心、体育中心和货客运中心;四条大道,即北山路、沿江南路、体育东路和县城至顿岗一级公路;五个小区,即城东新区、亿城金海岸、红旗中路旧城改造、莲一新区、城南新区。二是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逐步把中心镇建成具有产业特色、经济实力较强、富有地方风貌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路升级改造,加快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构筑通畅便捷的交通网络。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具有三大功能:一是观光旅游功能,二是农业高效功能,三是绿化、美化和改善环境功能[1]。近年来,衡水市开展农业休闲旅游的村镇越来越多,且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北京、四川等农业休闲旅游开展早、经营好的地区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1 衡水休闲农业的现状
衡水邓庄植物观光园位于衡水市东部,是衡水发展较好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其先后投资170多万元新建连栋温室1栋,修建了绿色长廊和百亩果脯采摘园,完善了蔬菜花卉组织培养中心和肉奶牛胚胎移植中心,把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园区改造成了一个集科研、生产、观光、学习于一体的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春节期间供应各类蔬菜花卉,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但在平时只有一些热带植物供游客参观,休闲娱乐相对较少。目前已经成功引种美国、以色列、台湾等11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新、奇、特、优瓜菜和花卉品种,其中樱桃西红柿、五彩椒、球形茴香、迷你黄瓜等38个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
2 发展衡水休闲农业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该地区具有众多的原始人文生态景观、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古朴的民俗风情、各种农事节庆活动,这些资源均有待开发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休闲农业产品[2]。如对衡水农村古代建筑遗址的利用,包括古城、古井、古桥、古宅、寺院等建筑;对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等具有地方特色艺术品的利用;此外还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婚嫁礼仪及健身活动、宗教仪式、制作名优土特产品、绿色食品、乡土工艺品,旅游高峰期从事划船、抬轿、骑马、民俗表演、指导游客体验农耕生活等等。
衡水的休闲农业尚处于初兴阶段,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的势头很好,速度在不断加快,开发的潜力在不断挖掘,并已在农业和旅游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赋予了显著的中国特色[3]。但现阶段休闲农业的市场定位还不很准确,经营水平还不很高,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休闲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突显;休闲农业的发展尚缺乏科学有效的政府管理;休闲农业的品牌化意识不强;休闲农业的休闲文化理念发掘不够。
3 衡水休闲农业的发展建议
衡水休闲农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充分利用地势资源、环境资源和丰富的水域资源,大力发展有特色的名优新特农产品。有条件的话,要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水果、蔬菜、花卉和其它观赏植物,引进工厂化生产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提高观光休闲农业的科技量[4]。可以以展示古老的农业历史文化变迁和新时代的农村建设发展成就为主题,结合园林建设,加入衡水的文化与之融合,使这些景观在内容、形式、结构等因素中深刻反映历史或现代特性、痕迹。在农作实践过程中,春季的繁花绿叶转而到秋季的层林尽染,游人的神志伴随着愉快的心境在时空中纵横驰骋;当游人在农家亲手制作无污染、新鲜干净的绿色蔬菜和味美的鸡鱼等佳肴时,一切尘嚣、烦忧也都烟消云散。
4 结语
休闲农业既是农业发展的新领域,又是绿色旅游的新热点。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对长期的快节奏城市生活感到厌倦,想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田野宁静。因此,以回归田园、体验农耕为特色的休闲农业应运而生,吸引了大量城市旅游者。衡水的休闲农业已慢慢发展起来,可以借鉴发展较好的一些地区如北京、四川、河北秦皇岛的集发农业观光园,做出自己的特色、发展自己的文化、创出自己的品牌。
(收稿:2011-12-13)
参考文献
[1] 平,俞文正.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M]. 青海农林科技,2001(4):19-21.
论文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文章建议库区以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建议安置区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和畜禽养殖,近郊地区可以建设观光农业,城镇化地区可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实现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并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保护和有效利用。
一、移民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具体情况,着重针对当地农业气候资源、土地存量、土质状况、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提出发展的方向和阶段目标。库区、安置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薄弱环节,挖掘增长潜力,增强创新意识,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培育地方市场,拉动
就业并提升农民消费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繁荣。
二、中线库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库区而言,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可以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库区的柑橘种植已有较大规模,初步形成了沿汉江柑橘带,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柑橘经济。但是,库区的柑橘种植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柑橘供应地,因而农户需要独立面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价格风险,实际收益并不能获得有效保障。因此,建议库区农户和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将柑橘生产作为当地特色农业,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实做强。
渔业养殖是库区充分利用自身水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又一特色农业。随着库区水源地建设的深入进行,对水质环境保护的要求会提高,这可能导致渔业养殖成本上升。就未来一个时间段而言,库区渔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市场保障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以实现价格基本稳定,保证养殖户稳收增收。
除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外,库区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库区可以结合水源区经济林绿化带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形成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带,为海内外游客提供观光、度假、疗养、科学考察、探险与科普教育服务,从而开拓出一项新的绿色生态产业。
针对部分库区乡镇邻靠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交通区位优势,当地可以推动建立汽车工业园,集中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和装配工业,逐步建成具有规模效益的“二汽”零部件外包加工生产基地。
三、中线安置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安置区而言,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部分安置区已具备良好的品牌农业基础,农产品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有一定知名度。下一阶段建议着重进行形象产品的品牌建设,使农产品技术研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收益。
针对邻近城镇的安置区,发展果蔬种植和畜禽养殖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利用邻近城镇的区位优势,当地可以建设大规模的蔬菜基地和果林基地,还可以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家畜家禽养殖场,不仅为城区提供农副产品,还能够通过“农超对接”远销外省。此外,近郊安置区可以建设独具特色的近郊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在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就业,进而加速了近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对于具备一定城镇性质的安置区,应当结合本地工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工作岗位培训,使移民有一技之长,能够比较顺利地在本地务工,实现移民农户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
四、移民区域经济发展小结
对于中线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移民地区不仅需要争取政府资金的“硬支持”,还要争取并充分利用政策性“软支持”。库区和安置区应当主动在南水北调受益区争取适合自己的对口合作项目,引进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有发展前景和能够实现双赢的招商。不仅要将企业引进,更要实现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将其培育成为地方龙头企业,政策上可以考虑在初期给予一定财政扶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产品多样化,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扩展,最终发展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转贴于
同时,移民区域要争取在受益区获得市场保障,受益区可以针对移民区的农副产品、工业品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农超对接”的销售模式,库区和安置区的优质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可以通过与受益区建立的市场平台进入受益区,经过具体的销售渠道直接进入大中超市,实现无缝对接。
最后,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和保护,加大科技种植的普及,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将移民区已有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由移出区带入移入区,进而实现库区和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曾德国.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稳致富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07(6).
一、移民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
南水北调中线移民区域的经济发展需要因地制宜,结合地方具体情况,着重针对当地农业气候资源、土地存量、土质状况、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提出发展的方向和阶段目标。库区、安置区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薄弱环节,挖掘增长潜力,增强创新意识,向广度和深度两个方向培育地方市场,拉动
就业并提升农民消费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全面繁荣。
二、中线库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库区而言,柑橘种植和渔业养殖可以作为农业经济的两大发展方向。库区的柑橘种植已有较大规模,初步形成了沿汉江柑橘带,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柑橘经济。但是,库区的柑橘种植尚未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的柑橘供应地,因而农户需要独立面对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价格风险,实际收益并不能获得有效保障。因此,建议库区农户和相关职能部门明确将柑橘生产作为当地特色农业,进一步将其做大做实做强。
渔业养殖是库区充分利用自身水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又一特色农业。随着库区水源地建设的深入进行,对水质环境保护的要求会提高,这可能导致渔业养殖成本上升。就未来一个时间段而言,库区渔业生产的关键在于市场保障和销售渠道的通畅,以实现价格基本稳定,保证养殖户稳收增收。
除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外,库区还可以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发展二三产业。库区可以结合水源区经济林绿化带和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形成融自然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中线工程水源区生态旅游带,为海内外游客提供观光、度假、疗养、科学考察、探险与科普教育服务,从而开拓出一项新的绿色生态产业。
针对部分库区乡镇邻靠十堰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交通区位优势,当地可以推动建立汽车工业园,集中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和装配工业,逐步建成具有规模效益的“二汽”零部件外包加工生产基地。
三、中线安置区经济发展策略
就中线安置区而言,结合当地具体特点发展蔬菜、水果种植,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部分安置区已具备良好的品牌农业基础,农产品特色鲜明、规模较大,有一定知名度。下一阶段建议着重进行形象产品的品牌建设,使农产品技术研究、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单位收益。
针对邻近城镇的安置区,发展果蔬种植和畜禽养殖是实现经济发展的一个方向。利用邻近城镇的区位优势,当地可以建设大规模的蔬菜基地和果林基地,还可以培育扶持一批规模化的家畜家禽养殖场,不仅为城区提供农副产品,还能够通过“农超对接”远销外省。此外,近郊安置区可以建设独具特色的近郊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在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拉动了就业,进而加速了近郊地区的城镇化进程。
对于具备一定城镇性质的安置区,应当结合本地工业情况,有针对性地对移民进行工作岗位培训,使移民有一技之长,能够比较顺利地在本地务工,实现移民农户收入的较大幅度增长。
四、移民区域经济发展小结
对于中线移民区域,要实现已有特色农业的长足发展,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和市场保障。移民地区不仅需要争取政府资金的“硬支持”,还要争取并充分利用政策性“软支持”。库区和安置区应当主动在南水北调受益区争取适合自己的对口合作项目,引进具有一定规模实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有发展前景和能够实现双赢的招商。不仅要将企业引进,更要实现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将其培育成为地方龙头企业,政策上可以考虑在初期给予一定财政扶持。通过农产品深加工,促进产品多样化,提高附加值,实现产业链的延伸扩展,最终发展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
同时,移民区域要争取在受益区获得市场保障,受益区可以针对移民区的农副产品、工业品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具体而言,可以建立“农超对接”的销售模式,库区和安置区的优质农产品、加工制成品可以通过与受益区建立的市场平台进入受益区,经过具体的销售渠道直接进入大中超市,实现无缝对接。
最后,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农业知识产权的培育和保护,加大科技种植的普及,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将移民区已有的农业技术和生产经验由移出区带入移入区,进而实现库区和安置区经济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曾德国.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稳致富的现状与对策探讨[j].农业经济,2007(6).
路南区拟建设赵田庄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如何加快农业发展、帮助农民致富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唐运新一行考察了唐山路南区荷花坑配菜中心及赵田庄基地建设用地。教授们提出,要把本身特色充分利用起来,提高技术能力,并就路南区整体规划设计、蔬菜保鲜、食品安全、示范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观光农业、扩大物流范围、科技培训、培养新型农民、科技支撑合作等方面提出了规划和建议。他们还建议调整农业布局,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村发展模式,带动农产品质量提高,形成农业品牌产品,探索出一条新农村建设新路。在就合作项目如何开展进行了商讨后,双方表示要扎扎实实合作,产生效果,帮助农民致富脱贫。(中国农业大学老科协 供 稿)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老科协会长唐运新一行赴唐山市路南区参观考察,与唐山市老科协进行经验交流,并为当地企业和新农村建设发展“支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