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38:2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中语文课前分享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中语文在高考这支指挥棒下,被涂上了厚实的功利性色彩,素质教育提及到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实际教学中却演绎成了“一切为了高考分数”,高中语文的课堂也充斥了光怪陆离的浅层次教学演绎和题海战术的枯燥训练。高中语文教学出路何在已经成为许多语文教师探求的问题。开放式教学就这样走入高中语文课堂。
与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相比,开放式教学打破了教学中的时间、空间限制,使语文教学面向自然、社会、生活开展,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和个人潜能的开发。
一、高中语文课堂开展开放式教学的必要性
1.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素质教育是中国基础教育进入21世纪后的主旋律,它要求课堂教学必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学习的乐趣。而开放式教学注重学习与生活的结合,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质进行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激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正是素质教育所需要的。
2.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开放式教学将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带入到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体验,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有利于学生回归课堂主置
开放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由教师一统江湖的局面,提倡在平等的基础上,师生之间通过自主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式学习,真正践行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帮助学生回归课堂主置。
二、开放式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有效开展的策略
1.做到时间上的开放
教师不能把一节课的时间仅仅局限在课堂的45分,而需要拓宽时间的维度,实现课前、课上和课后时间的开放,让学生带着问题、收获进课堂,带着问题、收获出课堂,学会自主学习。
课前时间的开放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提前进行知识的获取与储备,主要是关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比如,在进行《林黛玉进贾府》学习之前,提前三天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关于《红楼梦》的相关知识,从曹雪芹生平到目前我国对红楼梦的研究,这些知识将是他们进行课堂学习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上时间的开放意味着教师要让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堂上每一分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同时还能依据具体情况,适当打破原有的教学计划。
课后时间的开放是指教师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利用课余时间,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后生活。在学完《林黛玉进贾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去翻阅红楼梦,找出林黛玉与贾宝玉最后的结局,设想如果林黛玉没有进贾府,每个人的命运会不会发生变化,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实现空间上的开放
空间的开放意味着教学的空间不仅仅是传统的教室空间,还包括教室以外的社会空间,比如,图书馆、工厂、商场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切有效的空间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开放性的教学空间,不仅能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还能鼓励学生进行多向交流,培养其主动探索学习的能力。
3.坚持内容的开放
语文内容来自于生活,语文教学也不能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在教学中学生除了可以把政治、地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引入课堂,还需要把教学扩展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以更加开放的心态选择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外资源,真正做到将社会生活注入高中语文课堂,激活课堂教学。比如,在学习沈从文的《边城》一文之际,可以请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搜集现在的凤凰古城的相关信息,还有相关的优美文章。如果有学生去过凤凰,还可以邀请学生和大家分享他们眼中的凤凰古城,大家一起探讨沈从文眼里的边城和现在的边城有什么区别。通过知识的搜集与分享讨论过程,不仅能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效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4.做到教学过程的开放
课堂教学过程是瞬息万变的,因此,开放式教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地进行调整,不断进行创新。比如,在进行老舍的《茶馆》学习时,就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表演舞台剧的形式进行,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角色演绎过程中去感受每一个人物的特点。而在学习《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相关资料,就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规律进行PPT制作比赛,必然会促使学生全方面搜集我国古代小说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实现评价的开放
开放式教学必然需要进行开放式评价。教师要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学习成果,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着重关注学生思维的表现,及时给予评价。评价以积极的鼓励为主,但是也不能盲目夸奖,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可以进步的地方。比如对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好是好在哪里,还有进步空间的话,进步方向在哪里,做到评价言之有物,如此才能让学生信服,达到评价的目的。
开放式教学虽然已经开始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中,但是还有部分教师并没有准确理解开放式教学的含义,教学还存在好多误区。想要开放式教学真正走进语文课堂,还需要教师继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教科所A类重点课题“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柳州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教育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5A007。
在十五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致力于将自主课堂的理念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初步构建了高中语文自主课堂“疑、品、比、迁”四段式教学法。
一、问题的缘起
新课改一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高中语文课应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如今“互联网+”的信息时代,有着丰富的“自主土壤”,高中语文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能够利用网络公开查询一些有疑问的知识点,他们需要一个能够自主思考、讨论、发言的共享平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有一个重要指标是自主发展。自主发展的原动力便是要学会自主学习。语文教学应该唤醒学习者的自学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品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二、自主课堂的内涵
高中语文自主课堂,是指学生在宏观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在教师的引导调控下,回归本真的语文学习状态,根据自身的学习条件与需求,自由主动地投入具有“自学、互动、生成、有效”四个要素的课堂中,从而高质量地完成课堂学习目标。“自学、互动、生成、有效”四个要素,是相o相成、相互促进的。
自学,即自主学习。自主是一种学习主体意识,是来自学生内心的一种自我支配、自我调控、自我促进的学习思维品质。
互动,是指课堂呈现出来的宽松、自由、平等、开放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
生成,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生成超出原有教学预设,能够让课堂价值不断得到提升的良性流动状态。
有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宏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三、“疑、品、比、迁”四段式教学法的基本环节解读
四段式教学法是基于高中语文自主课堂的理念而构建的。
指导思想:充分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强调教师的启发与引导。让学生通过自学、品读、分享、体验、创造来拓展思维,可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实现高中语文教学“高质轻负”的整体优化。
基本环节分为“疑、品、比、迁”四个环节。“疑”是自读质疑,体现“自学”要素;“品”是聚焦对话;“比”是比较鉴赏,体现“互动”“生成”两个要素;“迁”是迁移体验,体现“有效”要素。
(一)疑――自读质疑(课前20分钟)
自主学习的一大特征就是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让学生思维能“自我卷入”。
1.时间节点:本环节是在课前完成,时间约为20分钟。
2.实施要点
布置自学要点,做到学生自读任务明确,自读方法清晰,自读时间限定,自读检测有效。让学生在课前对上课内容,通过自读形成自己的初步感性认识。教师有针对性地给学生阅读鉴赏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自学效率。
3.辅助手段
本环节的实施,可以分为集体自读,利用学习小组的集体研读时间在课前完成;个人自读,可引入“翻转课堂”的教育理念,在课前让学生通过教育信息化技术(微课、微视频)自主学习,扫清课中学习障碍。
(二)品――聚焦对话(课中约20分钟)
“品”,是指在课堂上师生聚焦核心问题,组织有效对话,在互动中师生都得到阅读满足感,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合作的“交互主体”关系。
1.时间节点:本环节是在课中完成,时间约为20分钟。
2.实施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聚焦,将课前发现的核心问题厘清,在课堂上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根据学情特点,引领学生回归文本本身,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品读,打开心灵与文学作品对话,完成知识的内化,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充分挖掘“对话点”,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以聚焦核心问题为前提,展开分享、讨论、思辨。对话的氛围是自由、平等、互动的;对话的过程,就是教师课前预设与课中生成互相碰撞、互相促进的过程。
3.辅助手段
教师可利用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辅助课堂的构建与推进。互联网、慕课、微课、多媒体、在线学习平台、同屏技术等都可以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改变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
(三)比――比较鉴赏(课中约10分钟)
比较阅读就是把内容相关又有差异性的文本联系起来进行对照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异同点的横向与纵向延伸的对撞中,产生思辨的火花,使他们去鉴别、欣赏、反思文本。
1.时间节点:本环节是在课中完成,时间约为10分钟。
2.实施要点
教师对于学生争论较大的某些问题,不必急着给出定论,而是提供一个素材,让学生通过比较阅读,进一步开发思维,产生思想碰撞,从而获得新的解读与感悟。
比较阅读分为同中求异式和异中求同式。同中求异式是在有相同特点的前提下,把几篇文学作品中的差异性找出来,如创作风格、艺术手法、内容结构的不同等,进行比较;异中求同式就是将不同体裁、不同文体的作品通过比较找出反映题材或表现手法的共同点,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形成知识的横向联系。
(四)迁――迁移体验(课中约10分钟+课外)
我们要为学生营造迁移阅读,创造体验的环境,让学生获得实践与经验。
语文学习的迁移是指,把语文学习所得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应用到同类或异类的事物中,实现文本向实际生活的延伸。让学生自发自觉地去阅读,去创造,去体验,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价值。
1.时间节点:本环节的迁移体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课中完成,时间约为10分钟。课中10分钟作为一个创造体验的起始阶段,主要是教会学生知识迁移、阅读迁移的重要方法,创设学生体验迁移的情境,让学生得到初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第二阶段是在课外,学生可以带着这种体验的主体感受,在课外尽情地进行迁移阅读和具有自我意识的文学创造与体验活动,实现语文的自主学习,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
2.实施要点
要以课堂为发散中心,迁移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语文实践,让学生创造和体验,让学生能够完成知识“内化”的过程。具体分为知识迁移、阅读迁移、体验迁移三个主要方面。教师要抓住文本体裁、主题、风格的特点,师生共同探讨制定阅读迁移推荐书目,尽可能体现“兼容并包”的大语文观念。在体验迁移的时候,教师创设情境要自然,不生硬,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丢开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缺失语文味。
3.辅助手段
学生的所有反馈,如阅读成果、写作成果,可借助互联网技术,达到及时反馈、个性化辅导、师生无缝沟通的效果。
四、初具的成效
在长达十五年的教学探索中,笔者的语文课堂显得有个性,有思考,有火花,具有以下初步成效。
(一)尊重学生主体,提供学生积极思考平台
学生能够由内而外地自发学习。在语文课堂上开展辩论,碰撞思维,启发智慧。笔者与学生一起品读,一起探讨,构成良好的“学习共同体”。
(二)重视学生实践,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可以得到观察生活、对话世界、品味作品的各种体验。他们在课堂内外创作诗词,写小说,写剧本,演话剧,拍微电影,达到“知”与“行”的高度统一。学生热爱语文,对阅读、写作保持浓厚的激情,提高了语文核心素养。
(三)调动学生情感,树立学生终生学习意识
学生能够主动发展自己,形成不怕挫折、敢于怀疑、挑战自己的学习品质,健全人格,具有少年担当。我们应让学生超越文本学语文,达到终生学习的效果。
五、结语
笔者始终相信,高中语文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只有高考,语文学习的终极意义将会伴随学生未来的一生。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核心素养的积淀必将渗透在学生的整个人生中。我们应丰富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笔者创建的“疑、品、比、迁”四段式教学法,固然有挂一漏万的不足,但笔者愿意继续研究与探索,为高中语文自主课堂走一条践行之路!
一、着力提高课前准备的有效性
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内功不够扎实、自身素质不高.语言文字功底欠佳、文学底蕴不厚实,导致课前准备工作苍白肤浅,难以适应当前新课标对高中语文提出的新要求。二是学校要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在目前高中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实背景下,有效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可以改变无力教研、权威‘独霸’和缺少互补的现状。”一方面。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集思广益,实现资源共享。同伴互助,促进团队学习化发展:另一方面,为有效交流信息提供平台,碰撞交流。集中智慧,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三是要求教师要提高精选信息的能力。虽然多数教师课前都能认真备课、钻研课标和教材,但是由于自身素质的原因,导致许多教师对教材内容把握的高度不够.有效筛选信息的能力十分有限.课前准备仅仅只是停留在对教参和现成教案的照抄照搬.不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设计课堂教学。在深挖教材或超越教材、有效捕捉选择信息上还不能驾驭自如。更不具备在课堂上随机应变的良好语文教育机智。我们要懂得。教师备课不单纯是写教案,而且必须精心选择适合学生接受的有效信息.不仅要花工夫钻研已有的教材教参.更要结合学生实际.精选能够在课堂中生成的而不是偶然和随意的其他资料和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为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率和绩优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愿学、乐学才能学好语文。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发展学生探究的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读懂课文,体会文中的思想情,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并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教学中我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创设愉快轻松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己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只要铃声一响,登上讲台,要保持饱满的情绪,面带微笑,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张灿烂的笑脸。教师的良好情绪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觉承担责任,其主动性及探究能力才能得到发挥和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并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通过我的启发和诱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爱学”、“要学”、学”。提高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的能力。教学实践证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是学生充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源头活水”。
三、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葬成习惯
合作学习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由于小组成员人数少,同时又由学生平时接触最多的学生组成,因此,既能避免学生在众人厮前发言的胆怯心理,又为学生提供起步低、难度小、时同较充裕的发言机会,满足学生好表现的欲望,给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鼓励人人发言,使学生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之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是局外人和旁观者,而是组织者和引导参与者。课堂上,我常常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若发现个别学生或小组不认真,就及时提出,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有新的感受、创新想法,就及时鼓励;学生遇到困难,就及时点拨帮助学生排除障碍。作为教师的我,在最后作出富有创见的点评和总结。总之,在教学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理性调控课堂是确保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
四、优化节奏。激活思维
“优化的语文课堂节奏包括教学进程的快慢度、张弛度、层次性、阶梯性的有机结合.能使学生的思维呈现鲜明节奏,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入、铺成、、总结四个流程的教学紧张度是逐步加大的,依照前后顺序呈阶梯形。反映出教学认知和教学情感的不断深化。对于一般性知识的讲解通常用铺垫性语言和过渡性语言描述,在松弛状态中快速完成,当一节课展开到重点、难点,这时要求学生紧张,教师要放慢进度或多次重复。
一、课堂上的听课技巧,先培养认真听好每一堂课
课堂上,我们接授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持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而我们语言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很多优秀的语文老师,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教会我们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于渔。”语文课注重培养我们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充分利用平时的课堂上,课余时间才花时间补习,只需课前预习。提高课堂听课效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中,老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其实就是在培养我们“听”的能力。在课堂上,老师所讲的内容很多,善于从老师的讲解中抓住要点、重点,这才叫做会听。而老师的提问旨在培养学生的说读的能力,学生在回答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再次阅读课文,然后将相关信息进行整理,表述出来,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能正确、流畅的表达出来,这无疑也同时提高了写的能力。这些能力的都是老师教学中对我们的“听课”培养,课后的语文学习中无法达到的,所以要学会善用课堂45分钟,课下少用功。
二、好的听课技巧,课前预习的必要性
预习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一步。语文课的预习,主要是指学习对有关语文知识或短文的阅读和思索。要取得较好的预习效果,需要提出明确的预习目标(内容)和采取具体的预习方法。
预习目标(内容)应该包括课堂上老师要讲授的各方面的内容: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
做好了语文课前预习,加上手中的参考书的帮助下,这些内容你很快就能掌握。既然这样,那你也许会说,该掌握的内容参考书上都有了,那就更不用听课,自学就行了。我前面已提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区别,参考书只能教会你要掌握的知识,但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能只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语文,培养我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和同学们了解到很多家长和老师不大赞成学生过分依赖参考书。其实,只要我们能善于利用好参考书,理解好每篇课文,对我们学生的帮助是无法估量的。
三、带着问题听课,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们平时的听课一般应达到三种效应。第一是完成对预习内容的再认识,从而达到加深印象,加强理解和增强记忆的效应。第二是完成对预习中存疑内容的释疑,从而达到提高认识,释疑解惑的效应。第三是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把握贯通,从而达到感悟、自得的效应。这三个层次中,认真听课,课堂上必须达到释疑解惑的效果,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孔子说“不愤不启”,孟子说“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都是在讲人对解除思维障碍的迫切心理。带着问题听课,既包括自身的释疑求解需要,也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调动我们的积极思维,学好高中语文课,就会在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中使提高听课的效率。
实践证明,班级凡积极举手发言的同学,成绩相对较好,学习进步特别快。课堂积极举手发言有哪些好处呢?一是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课堂听课,一定要积极参与,主动地学,随老师的教学思路转,这样也可以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听课效果。
四、学会听重点及记要点
(一)课堂上听课,学会听重点
一堂课为45分钟,通常老师讲课的精华只集中在10到30分钟之间的讲课内容,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很多,我们要学会抓住听课的重点。首先是根据课前预习的情况,重点听自己预习时没弄懂的部分,争取通过教师的讲解,把疑难点解决。其次,要抓住教师讲课内容的重点。要善于抓住教师讲课中关键的字、词、句,注意老师如何导入新课,如何小结,抓住老师反复强调的重点内容。
课堂中,老师主要讲难点或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他深知什么是关键,会反复强调与讲解。大部分老师会积多年的教学经验,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在什么地方出错和如何避免此类差错。所有这些都是教科书上没有的,只有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才能领会与掌握。所以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认真听老师讲课是学好语文最关键的一环。
如果我们上课时不用心听讲,成了“课上没学会,回家请家教,业余进补校(补习学校)”的恶性循环。课堂教学的作用是任何家教与补习学校所取代不了的。一个小时不用心听课,两个小时家教补不过来。
(二)要点记取法
观察班上有些成绩优秀的同学听课,觉得有必要听的就认真听;觉得对自己益处不大或自己早已懂了的,就不怎么用心听,而做自己的练习。老师讲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时候是与教材无关的。作为学生不可能也没必要全盘接收。只记重点,只记难点,去掉无用信息是应该的、必要的。抓住要点听和记,比毫无重点地全部听和记,效果要好得多。曾有一次老师讲个这样的故事:有人做过实验,分三组学生同时收听同一内容的录音带,规定A组全部记录,B组只听不记,C组只记讲授要点。结果A、B两组的学生只记住全部内容的37%,C组学生却记住了58%,可见抓要点,适当做笔记,也是听课技巧中效果最好的一招。
总之,以上这些听课技巧是经过很多同学实战,平时学习讨论后,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总结出的,现在将它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同学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取得好的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基础的落实关键在于语文老师的教学和引导,如何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有序有效的课前五分钟活动,倡导的是大语文理念,契合的是新课程标准。在朗诵、演讲、辩论、主题创作、时事观点展示、才华展示、“兵教兵”一系列策略中,训练了学生的听读说写、阅读和思辨能力,揭开高效鲜活语文课堂的序幕,学生的语文观念及学习方法获得战略性的提高。
课堂前五分钟这一语文实践活动旨在训练学生的基本语文能力,是一种用时不多,学生能力却能在潜移默化中增长的有效活动,它以训练学生听、说、写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广阔的社会生活、学生的生活感想、阅读感受、语文基础知识为主要素材,以学生登台分享、整理讲稿为主要方式,形式多样,内容灵活。
为了确保“课堂五分钟”语文实践活动顺利有效实施,课题将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活动安排
所谓“课前五分钟”是指每天利用上课开始的五分钟时间,让学生分享与语文学科有关的观点和内容。
具体实施安排:
按班级学号顺序安排,由课代表提前一周通知下周做课前分享的同学;每个循环围绕一个主题或一项任务走上台发言。要求脱稿分享自己准备的内容,时间控制在3~4分钟;接着由其他学生和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仪表仪态、声音语调等,作简短评价、补充。总计约5分钟。
二、活动内容
根据中学生特点和语文课程学习的需要,结合课本和社会热点,合理、科学地规划专题,形式多样地开展活动。如:
以摸底和熟悉活动为主。要求学生分享自己感兴趣的话题;选择必修板块名著导读内容,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有序介绍章节内容、人物形象、精彩片段、个性解读等,师生共同赏读名著;结合语文课本模块,进行诗词赏读。诵读、赏析、评价、积累、背诵;选择中外优美的文学作品,朗读赏析,积累佳句和感悟,感受名家风范。围绕名家大家进行专题分享。可以每周一位作家,或一类作家为主,进行专题分享。如苏轼专题、鲁迅专题等。
三、有效性
为了真正将“课堂五分钟”落到实处,要求学生发言完毕,将发言材料整理公布在教师固定位置,以备同学们课余赏析。安排课代表每天张贴、收集,每个专题装订成册,教师归档整理。
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5年4月份)
1.搜集与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对课题进行论证,研究课题开展的方向。
2.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3.选择研究对象: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所任教的班上所有学生。
(二)实验阶段(2015年5月―2015年10月)
1.开展“课前五分钟”活动,做好有关记录整理。
2.整理学生活动中的优秀案例、经验做法和心得体会等资料,根据研究报告调整和修改研究的方案。
(三)总结阶段(2015年12月)
1.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性评价。
2.形成比较可行而且易于操作的改善方案,能给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和学习借鉴。
3.撰写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借助理论和他人的经验,指导实验研究。
2.调查法:用书面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召开有关学生座谈会进行调查。
3.个案法:对个别学生成绩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
4.总结法:注意积累资料,进行总结。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论文:《语文“课前五分钟”实践活动有效性研究》。
时代的变迁,科技的进步,人类的发展,要求我们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必须适应时代的需求。语文作为最基础的学科,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思考方式和表达能力,这些都是通过平时的经验积累和语文课上系统的整理慢慢形成的,足以看出高中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阶段的语文课有多么重要。
高中语文经历了几十年的教学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也充分扼杀了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思考的能力和习惯,都成了张嘴等食的乖宝宝,同时慢慢的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在新课程的背景下,结合当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新课程的改革。
一、明确语文教学目标,落实师生定位
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新课标我们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实现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观念。那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只有老师和学生这两个主体,要实现新课标中的要求就必须转变学生和教师的角色,真正的把学生定位成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主导,而不是教师一个人在那里讲,爱听的听,不爱听的也得听,我讲课跟你听课没关系,我讲完就完成任务了。要形成教师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经过讨论或者交流,加上资料的佐证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正确的方式或观点,或得到几种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的智慧是教学的结果,而不是老师自己讲出来的,这样整个课程中老师是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思考者,是最终结果的提出人。
二、加强交流培训转变思想,提升教学水平
要想迅速推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经验,广大教师作为最终执行者必须首先统一思想,真正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对所有学生的未来,对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提升教学水平。
1.组织教师培训、研讨、交流,统一思想
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教学模式想一朝一夕的改变谈何容易,我们只有在现有的基础上,发动全体执教老师在不同范围内一起学习、研讨新课程改革的意义。首先这种培训应由当地教育部门来组织,并且采取先学习后研讨的形势,先有主管部门将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目标及未来影响详细讲透,之后要求教师分组研讨,按照这样的方式来打开传统教学模式下老师们的思维,同时在有条件、有意愿的地区进行试点,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传承分享。
2.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技能和经验的培训与分享
在教学实践中,各学校之间也组织教学交流,但课业的繁重也让这种交流越来越少或流于形式,老师只是平时根据自己所学和摸索到的经验实施教学任务,与外界的交流沟通非常少。借此新课改的机会,可以组织各校教师交流分享教学经验,通过对教师职业生涯的规划,在社会中的作用,优秀教师的分享,来提升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并不断改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三、与时俱进,实施多种教学方法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论战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课堂反而越来越冷清了,渐渐的只剩下了讲台上孤独而辛苦的老师,但是老师的主导和主题角色融为一体的模式始终没有变,此次改革不仅改革了教学模式,对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充分体现“以生为本”,通过激发学生兴趣来引导学生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情境教学法
古人云:“志不强者智不达”。志者,感情也,作为学生,没有感情或求知欲不强烈,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是很难实现的,对于教师来说,只有热爱学生,盛情真挚,才能运用情境教学,而由各类文章构成的语文教材本就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因此语文课必须采用情境教学,以“文章情”为基调,以“教师情”来诱发激励唤起“学生情”,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现,主动发展。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祥林嫂》、《蒲公英》、《雷雨》、《城南旧事》、《哈姆莱特》时,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改编为课本剧,在教学中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
2.情感教学法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学生精神生活的主宰,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催化剂,不容忽视。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我们就可以通过里根总统父亲夜里帮他种树呵护他的心灵的故事来渲染气氛,结合文章的中心思想来辅助学生掌握课程中的知识点。
3.分组研讨教学法
分组研讨教学法非常适合具有成人特点的学生,老师在课前先预告下节课的研讨题目并分好组,请同学们课下去预习并查阅资料,课上的时候小组之间首先轮流根据老师的设问发表对课文的理解,要求带上自己的思考,小组内经过总结后,由小组内公推2名同学到全班来发表小组的共同智慧,再评选出班级的前三名,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活跃课堂气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高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施
加涅曾提出一个"为学习设计教学"的口号,他认为教学是人们精心创设环境,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内部过程的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高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实施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思路的设计到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确定都是围绕新课程关于"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而展开的。
(一)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
高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主要是问题情境,教与学的方式以参与和分组合作为主。学生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
1.参与确定目标与共享资源
在上课之前就让学生参与到备课过程中,并广泛运用学生的渠道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使学生在课前就有学习的欲望,让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的目标,通过合作共享学习资源。
2.参与探究发现与质疑释疑
参与式教学设计应抓住学生刨根问底的心理,让学生参与到每个知识的产生、发展、推演、论证和应用等过程之中,让他们体会到探索知识的酸甜苦辣,这样才能使他们学习的知识牢固、记忆深刻。
(二)高中语文参与式教学的主要实施方法
1.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对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教育目标具有独特的作用。参与式学习的各个环节几乎都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从小组协商进行备课式预习,到小组分工合作搜集和整理资料,再到小组共同研讨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论。
2.头脑风暴
"头脑风暴"是一种在参与者中迅速分享看法、生成观点的方法。从形式上看,"头脑风暴"有点像讨论,它是根据某一主题把相关的人员集中起来,让他们充分发表观点,以集思广益。它试图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让每个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参与者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恰当,因此可以保证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完全自由的情境下,一个人所提出的哪怕是很不成熟的观点也可能激发其他人的思维,产生一系列新的想法。在参与式学习的提出问题阶段,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把集体所要探究的问题和方向确定下来。
(三)高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
1.师生参与课前备课(确定目标、搜集资料)
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在上课前进行备课性预习。教师将学生4-6人分为一组,成为备课小组,组员不固定,轮流执行。学习新课文之前要求备课组先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再提出学习难点,然后通过查阅教学资料尝试解决其他组提出的或教师提出的教学疑问。
2.课堂参与阶段(安排形式、参与活动)
为从根本上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激发并保证学生浓厚持久的参与兴趣,并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的一节课中,学生的参与活动应不少于30分钟,教师的讲析不多于15分钟。以上这些做法是高中语文参与式教学的常规做法,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观念,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真正形成了一种"教学相长"的教学局面。高中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正是定位于新课程的价值取向,突出了合作、探究和创新精神的教学特色。对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三、拓宽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视野
语文是开设其他课程的基础,因为无论是在何种学科的学习中,只有完全理解了题干的要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解答或者研究。因此,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首先就是要拓展学生不同方面的视野,以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使之能够游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教师在进行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延伸一些课外知识,如本文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历史故事等。例如,在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拓展到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再延伸到林徽因、金岳霖等著名人物的一些生活阅历上。这样的课外延伸式教学会对高中语文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高科技手段来进行延伸性教学,利用网络和多媒体的便捷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获取课外知识的平台。
四、阅读的重要性
古人云:"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如今我们早已远离文言文所存在的语言环境,这对文言文的阅读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由此可见,在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语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阅读习惯,以形成具有文言语感,教师可采用熟读的方法:教师首先要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形象的具体的场景,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教学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文言文的教学不能忽视诵读,更不能忽视引导学生思考。带着问题在思考中诵读,是高中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文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言材料进行整体的综合、分析和概括,以使文章读起来有朗朗上口、一气呵成的感觉。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高考文言文考题嬗变及备考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16JD026)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13-02
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多篇文质皆佳的文言文名篇,这些通过时间检验的文言文名篇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增强阅读和理解古代汉语的能力,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名篇,提高文学审美水平。而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水平?采取何种策略提高和优化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该树立自主学习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在存疑和追求真知的过程中,去发现、学习和分享知识,并且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那么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倡课前存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全可以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打好课堂教学的基础,并在课前的自主学习中,自动找出学习上的问题和困惑,带着问题到课堂上进行释疑和学习。
在文言文的教学当中,老师要注意的是,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前,能够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疑问分层,不仅有形式上的,还应该有内容上和难易程度上的分层,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深层次的思考。对于学生文言文教学的自主质疑来说,首先要理解词句的含义,也就是解决“言”的问题。其次再解决“文”的问题,从整体上达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后鼓励学生对文章的审美意味进行品味。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可记录下来,在课堂上提出并讨论解决。
二、创建互动交流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是老师、学生、书籍的编辑者、文章的写作者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思想、灵魂的碰撞。而每一个对话的最终都应该指向个体。由此可见,互动、交流以及和谐的教学氛围,且在此过程中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一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老师要将学生在预习和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障碍和问题进行梳理归纳和疑难排除。
在文言文教学课堂上,既有师生的互动,也有生生互动,还需留有时间让学生与书本再次展开对话和交流,从而解决预习和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在互动和排除疑问时,要重视“言”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学生只有在掌握了“言”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达到对“文”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互动课堂的创建关键在于教师对谁是主导,怎样主导的认识。学生作榭翁玫闹鹘牵要自己思考问题,提出在前期学习和自主学习过程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教师要摸索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引导其进行思考,让学生在与教师、同学、书本等多重对话和交流中,产生真正的质疑,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注重历史文化浸染,优化知识结构
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入选作品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文化瑰宝,蕴含着大量的历史、地理、哲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文言文的学习是对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利用文言文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汲取各类历史文化知识,提高综合文学素养。反过来说,学生如果要学好文言文,历史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汲取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以及自主学习阶段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种历史文化方面的阅读材料,增加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兴趣。比如可以把同一时期的各类文学作品或者历史文化阅读材料给学生阅读,让学生对同一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风俗习惯、典章制度和天文地理等有深入的了解,加强学生对该作品的理解,也使学生在文言文学习和其他历史人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互为辅助,完善和优化学生的知识系统,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言文词汇、语法、音韵等方面的知识,补充与课文相关的古代文化知识背景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激发学生情感共鸣,提高阅读感悟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用的文言文都是名家名篇,不管是在造词遣句的“言”方面,篇章布局的“文”方面,抑或是情感抒发方面,都可谓是历代的名篇佳作。因此,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和篇章的分析上,还要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些篇章中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文言文名篇的妙处,更好地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杨志刚研究发现: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情感监控、课前准备和方法监控这三种监控策略对文言文学习效果的影响不容忽视。即学生如果能够充分运用想象力,更好地把握文言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就能更好地感悟文本的思想脉络。因此,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去体味情感,产生情感共鸣,也就是让学生跨越时空去和作者以及文中的人物进行精神和情感上的对话和交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不仅能够很好地推动文言文本的学习和传播效果,更能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和记忆能力。
比如《前出师表》,我们可以感受到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也能够觉察出他要北定中原的坚定决心。又如《离骚》通篇贯穿着屈原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整篇文章可以说是屈原用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的充沛情感可直指心灵。这样的篇章至情至性,用情感引导学生学习定能让学生更好地感悟和理解文章。
五、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参与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竞赛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能改善文言文教学的效果。竞赛教学法就是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从而改善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一般使用竞赛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在知识竞答的过程当中更好地分享知识,检验知识。但是竞赛教学法的前提是要很好地完成自主学习阶段的学习,对前期的学习要求较高。
另外是情境教学法,通过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文本的方法。陈慧丽认为:针对文言文教学创设的教学情境主要是历史场景,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生活化再现历史情境;第二,影像化再现历史情境;第三,语言化再现历史情境。这些方法都是非常不错的情境教学方法,其实,还可以使用更为活泼的方式来进行情境化教学,比如组织学生进行小型历史剧表演,能让学生在钻研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人物心理,还原历史场景,提高参与程度。笔者通过课堂实验,认为只要组织恰当,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文言文教学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但是只要掌握恰当的策略和方法,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很好地完成这项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勇敢提出质疑;重视文言文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加强互动教学;辅以适量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应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尤其注意挖掘文言文学习当中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共鸣。有效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能够优化教师和学生的文言文知识系统,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作用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能够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促进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不再是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新型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只是负责组织和引导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能够掌握有效提问的教学策略就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互动过程中让学生牢固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与此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意识,学生由“学会”变成了“会学”。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导学生回顾以前章节中的知识,将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架构,更加自如地运用知识。
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有效提问。教师要深刻理解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提问策略。一方面,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将新旧知识系统起来;另一方面,教师在不断创新提问方式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促进高中语文教学。
二、目前课堂提问教学的现状
在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提问时间较少;学生对语文学习存在错误认识,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问的氛围不好;教师提问的方法不对,问题的设计存在不足之处;等等。高中阶段,教学时间有限,再加上高考的压力,语文课堂的时间紧张。有些学校为了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复习,会要求教师加快教学进度。所以很多教师会省略掉课堂提问的环节。又因为学生的学习压力极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很低,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呆板地听,课堂提问根本实施不起来。另外,因为一些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对课堂提问教学缺乏技巧性,设计的问题形式都过于单一,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厌烦心理,不利于提问教在课堂上的实施。
三、促进有效提问的一些策略
首先,课堂上的有效提问要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深刻意识到有效提问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不是为了提问而提问,要切实发挥有效提问对教学的关键作用。所以,教师在进行有效提问教学时要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针对性的问题。例如,我们在学习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时,根据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我会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文章当中表现出来的和平斗争的主张,以及争取各个民族之间平等的高尚情怀。在这节课之前,我会以课后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课下搜集美国黑人在那个时代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现状。带着历史背景去朗读课文,学生就会在内新产生自己的思想观点。这时候,教师提出问题:“文章中宣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者内心是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等问题。思考这样的几个问题,学生就会将文章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
其次,课堂上的有效提问要具有启发意义。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尽量避免单一性和片面性,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对学生具有启发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设计的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过于困难。太容易的问题,学生虽然回答的很积极,但时间长了学生会觉得没有意思,对教学也是益处不大。要让学生经过一些思考才能得到问题的答案,具有启发性。例如,在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文章时,阅读过文章后,让学生体悟作者迁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对北国秋天的感情是怎样的,等等。在掌握文章脉络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将文章分层次,叙述每个层次的含义。这样具有启发意义的有效提问能够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另外,在有效提问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度。有效提问要掌握住度,问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具有一点挑战性。既要让学生深刻掌握知识,又要估计到班上的所有学生。例如,在学习《致大海》这篇文章时,可以让学生先朗读课文,随后我介绍文章的作者详情和写作背景,带着学生回顾我国的一些伟大诗人及其代表作品。结束本节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掌握的文学想一下作者表现“思乡”和“内心极其渴望自由”的诗句。经过这样的回顾,学生掌握了很多的文学知识。
我们知道,语文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践行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最新理念,生态语文课堂的构建反映了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结合生活中出现的语文现象更能让学生记忆深刻。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在高考指挥棒下,语文学习成了题海战术的代名词。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打造生态语文课堂,从而使语文教学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紧密结合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
布鲁姆教学观认为,教材是教学的抓手,只有利用好教材的教学才是实的教学。教材中的文本内容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挖掘生活元素可以让学生体验语文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如对文言文教学中通常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对照书本,重点讲解字词的翻译。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死记硬背,学习效果并不明显。若活化文言文教学,把生活经验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则能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优化教学质量。文言文蕴含当时历史背景的思想和文化,对当今的影响仍源远流长。例如:在教学贾谊《过秦论》时,除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础的文言知识外,教师还应当在课堂上告诫学生以史为鉴,从大的方面来讲,可以联系到我国当前状态,虽快速发展,跻身强国之列,但仍需巩固加强,不断进步,切莫向秦国那样不可一世,而最终自食恶果。从小的方面来讲,可以联系到我们每一个学生,提醒他们应该时刻谨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这样,就把文中的立意与我们的生活常识联系到一起。因此,语文的学习不仅要有教师的悉心指导,更要让学生积极动脑,指引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不断思考,领悟语文的生活意义。通过这样的挖掘与引伸,使学生明白了朴素的人生哲理。
二、创新教学模式,营造生活化教学氛围
心理学研究认为,和谐的氛围是学习效果的保证。传统的教育理念强调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课堂模式常常呈现这样的情形:教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讲课,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而学生在下面奋笔疾书,抄着黑板上的笔记,看似很认真,实则不然。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并没有真正融入课堂,认为学习是一件被动、枯燥的事。因此,教师应当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为基础,改革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生活的气息,活跃课堂,提升效率。例如:在教学《获得教养的途径》时,就开展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课前就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获得教养途径的相关资料。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获得教养途径辩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探讨教养对一个人生存的重要性,也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时,这篇课文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很难理解当时朱自清写下这篇文章的心境。于是,就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当时的情境,并让学生联系生活感受,亲身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是散文的创作源泉。
三、再现生活情境,感受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文学作品是生活体验的浓缩。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把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背景再现出来,就一定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内化。生活化的环境下学习,老师和同学能够轻松愉悦地交流、合作,这也是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创设的学习情境。例如:在教学戏剧《雷雨》时,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这一节课改为话剧表演。然后教师将全班同学进行分组,每一组都选取一个组长,并要求每一组的组长根据组员的能力安排学习任务,并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正式上课时,每一组依次上台表演话剧,教师惊喜地发现同学们在塑造人物时虽有不足之处,但整体表现非常出色,体现出了他们的精诚合作与努力。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话剧《雷雨》中最精彩的片段,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与体验,并从中学习话剧表演的方法。这种充满趣味和生活气息的教学方式提供了学生更丰富、直观的生活经验,语文课程成为了新知识延伸和拓展的载体,使得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多方面的才能,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再现生活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语文学科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加强学科融合,努力构建生态语文课堂
语文学科的实用性是开展生活化教学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的职场对人的综合素养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和目标也应做出相应调整,旨在发展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教师应当意识到语文课堂并不能只是传播理论知识的沉闷课堂,而应更多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课堂延伸到各个学科,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如把语文教学与其他各学科联系到一起: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与新知识有关的课件,要求课件制作简洁、美观、突出重点,并在课堂上与大家分享;又如在语文口语课上,教师要求学生结合音乐、美术、体育相关理论向同学介绍艺术作品,并注意说话的态度和礼仪。同时,为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体验这个真实的社会。这样,可以不断的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语文教学中要进行能力的培养,注重学以致用。通过模拟各种情境媒介开展教学,不仅让学生巩固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从而为今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
总之,构建生态语文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因此,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努力创设出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强语文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让语文教学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