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38: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语文教学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为提高公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普及了十二年义务教育,大大提高了公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而我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时间尚短,并且教育基础薄弱。再加上农村地区受“上学无用论”思想影响,很多农村学生中途辍学,因此我国的人均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为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必须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初中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时期,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因此实施初中教学改革至关重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更重要。
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夯实了基础。新课程最显著的一点,在于“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提出,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而以双向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合作教学。一方面教师通过探究合作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合作探究教学强化师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这对有效语文教学非常重要。此外,在探究合作教学开展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合作学习平台的有效搭建。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二是合作探究的内容要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就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具体而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猜测故事结局、分组讨论、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融入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讨论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学生主动投入教学,加快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的记忆更深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重视因材施教
由于教师平时的工作量很大,如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处理班务等,因此教师往往没有太多精力与学生交流、沟通,不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对后进生缺乏足够的关心,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召开座谈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争取做到因材施教,如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问有难度的问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问较容易的问题,使他们都有所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效的课堂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过程中,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过程。高效语文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发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进步和成长。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指导作用,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不能预想课堂效果。教学同样要有深度,才能使课堂教学的价值得以体现。教学富有激情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不懈动力。打造高效课堂,既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积极投身到新课程的实践中,又要求教师激情四溢,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
5.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教师对学生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是不可预知的,学生是有待发展的人。教师既要正视学生的不足,又要挖掘学生的潜能,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还要注意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只有明确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才能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发展其创造性。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势在必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课程理念的践行。对此,在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应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践行“生本”理念,并切实做到:(1)注重探究合作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结合实际开展分层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发展;(3)完善教学评价模式,客观评价学习成效;(4)整合教学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拓展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闫文波.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2010(42).
[2]薛玉田.如何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J].魅力中国,2010(13).
[3]吕晓莅.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3).
[4]沙安平.山区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以及对策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2(02).
兴趣可以使人产生对某一事物的热情。初中语文课本收录了很多优美的诗词、小说、散文等作品,对他们进行讲解时,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摒弃那种苍白空洞的言语说教,根据教材内容特点进行具体情境或氛围的创设,使所设计的问题具备很强的趣味性、开放性、适应性和探索性特点,帮助学生加强直接感知,深刻体验课文所蕴含的深层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现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幻灯片、挂图等教具,把跟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展示出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想象,进入到课文情境中去,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使用幻灯片把作者生活的场景展现出来,同时配合播放罗大佑的《童年》这首歌,形象的画面和柔和的音乐,使学生仿佛回到了多姿多彩的童年,营造出一种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二、精心设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知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话非常形象的体现了思考与疑问之间的关系,要想激发学生乐于思考的主动性,教师就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提问方式,提高课堂提问效率。首先,提问要有深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上的提问,目的之一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目的之二是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提问的角度与深度,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启发学生,使学生逐渐掌握对一个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拓展其思维的空间,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例如,段落划分几乎是每篇课文必有的,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找出几种划分方法,并说出划分的依据与标准,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次,提问要灵活变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课堂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如果把课本上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一方面会扩宽知识的利用价值,另一方面会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例如,在结束了《爱莲说》的课程后,我组织了谈话,让学生思考社会上什么人具有“莲”的品质,我们要不要学习这种品质等等;又如,讲解完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人对任何事物的认知都受到知觉情境的制约。同样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在课堂情境里进行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且随时受到课堂情境的约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的各种条件和方案都是为他们设计,并对他们起作用的。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行双边教学活动,从而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供条件,提高教学效果。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时,教师应力求做到:
1.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近,让其敢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应教给学生方法,引导学生会问,鼓励学生由敢问到会问,大胆地进行质疑问难,而且要注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由学生自己去解答疑惑。
2.鼓励学生互相讨论,自由辩论。学生以讨论、互相补充的方式,知道别人有用的观点,能够产生新的观点。既要鼓励学生间互相自由辩论,也要鼓励学生敢于同教师争论问题。这样,学生可以对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更为扎实、系统。
3.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新鲜而独到的见解,但要求他们说出根据,绝不能胡猜乱想。有了良好的课堂情境,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难得到充分的体现。当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使自己的语言和行为适当地“学生化”,让学生明显感受到自己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角,而不是观众和听众。
二、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新教程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探究学习活动。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学生创造心灵自由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下,活跃思维,敢想敢说,启发学生的心智,激发他们的潜能,感染学生,萌发他们的创造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好学习氛围,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开始的确可能出现麻雀闹林、你呼我叫的现象,这时作为语文老师来讲一定要有耐心,要沉住气,宁可让课堂闹一点,甚至是适当乱一点,万万不可抹杀了学生刚刚萌发的幼芽,要让这一朵朵花开大、开圆,这样才能结出令人满意的果实来。同时,我们要当好课堂“调度手”,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展开小组讨论、交流,成果汇报竞赛等。分组活动、讨论时教师要做好指导、引导工作。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教师要进行正确引导,待兴趣浓厚、积极性高涨、余犹未尽时要合理转移目标,引出新问题,牵引注意力,拓展思维。这样整个课堂才能有松有紧、有张有弛,既气氛活跃,又秩序井然;既内容丰富,又重点突出。
三、改进课堂教学内容,授人以渔
由传统的单一传授知识,改进为知识和方法并重。
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传授给学生知识,几乎把课堂教学内容定性为:知识,总是罗列了一大堆语文知识点,这也要那也要,整节课塞得满满的,然后教师还经常抱怨课教不完。所谓的没上完,就是知识没传授完罢了。这就好比给学生“鱼”,虽然可以喂饱学生,但却没有体现“过程与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改“给鱼”为“给法”,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学生中心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也主张“学会学习”。可见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应包括知识和方法。由注重知识,改为知识和方法并重。在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中学方法,再运用已有方法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尤其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教学中要不断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掌握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的方法。正如教学生打鱼,不直接给“网”、给“船”,而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织网”,怎样“造船”,怎样“打鱼”。让学生掌握“捕鱼”的方法,锻炼培养学生运用方法去捕“鱼”的能力。这样,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今后的终身学习就有了支柱。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69-01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的引入和运用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并且在课堂效率的提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情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充满更多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与此同时,还能够调动课堂整体的学习气氛,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因此,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策略进行以下探讨。
一、注重情境的导入
语文教学很多时候需要情感上的配合以及调动。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来说,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注意力以及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好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环节。在导入教学中,具有吸引力的情节导入,能够让学生从一节课的开始就被教师的讲课内容所吸引,思维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情境教学的导入。比如说,在学习《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你们眼中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最喜欢在冬天做什么事情?当学生的思维被集中在“冬天”这个关键词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本文要讲的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围绕这个题目能有哪些展开的联想和叙述。多媒体在视觉上能够给学生以冲击,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集中。再比如,在《木兰诗》这篇古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小段视频,让学生了解故事梗概,然后再在此基础上给学生进行讲解。这些情境导入方法都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二、对课本剧进行表演,通过换位体会情境
在感受到课文的主旨后,怎样才能使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到课文人物的感情,更加有效地融入文章内容呢?一种非常有效的策略就是进行课本剧表演。以排练情景剧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理解课文语言文字。这在学生较难理解的课文中非常关键,由于存在理解上的不足,学生容易丧失学习的兴趣。鉴于此,对情景剧进行排练可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让学生自主地探究课文的实质内涵。并且情景剧的排练还可以让学生以课文中的人物作为视角思考问题,以使学生说文中所说、想文中所想、做文中所做,感受人物感情和心理的改变,这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技能和想象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我的叔叔于勒》这篇文章的时候,以表演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感受课文中父亲对于勒叔叔感情的三次改变,从恨、到盼、再到躲,在感受课文人物心理与情感变化的过程中,考虑这种改变的主导是什么?是于勒叔叔身份的改变还是金钱?这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了课文的主旨。
三、结合生活实际,营造教学情境
文章是作者现实生活的反馈,所以在文章当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甚至能够了解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与时代背景,但这毕竟不是学生所经历的事情,也不是学生所处的时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文章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与经历有了连接,才能够让学生在脑中产生画面,真实的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父母的心》这堂课中,教师便可以将课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学生营造出具体的情境。教师可以在讲课前,先讲述一段自己与父母间的故事,之后提问学生,你觉得你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呢?平时都是什么样的性格?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叙述一段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经历。这些都是学生的真实经历,所以这样的情感表达更加便于学生进行理解与感悟,也使课程内容不再是抽象难懂的,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四、注重范读,语言燃情
带有感彩的语言往往能够提高人的感知效应,使情境变得更加鲜明。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不仅仅是教师的说课、学生的回答,更应该包括对课文的诵读。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或者学生朗读课文往往能使学生的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感,促进自己进入特定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的朗诵能形成一种特定的旋律,能把作品潜在的情愫和教师以及学生的理解及感受融为一体,转化为触人心弦的声音形象,形成良好的教学气氛。教材中的散文、诗歌、人物对话都是最适宜朗读的。在诵读时,教师的范读又是尤为重要的。初中生尚处于模仿阶段,他们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对诵读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定位,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范读自然的必不可少的了,只有将范读的技巧教给学生,诵读才可以取得进步。比如在学到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应用一种轻快明朗的感情基调来进行范读,让学生能感受到济南冬天里不一样的暖和以及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从而引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总之,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效的情境教学能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粗糙为精细,促进学生思维,产生共鸣,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有效的情境教学能拓展学生思维,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基础。
学习诗歌,是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各个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每册书都有不少诗歌出现,这充分体现了诗歌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新课标》指出,学习诗歌要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欣赏优美的诗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读多背多感悟。怎样依据教学大纲开展好诗歌教学呢?以下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想法。
一、了解背景,填补空白
我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了解诗人创作时的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而且,由于古今语言表达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的距离,都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了解诗人与诗的写作背景,就能缩短学生与诗人间的情感距离,填补诗中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
如在讲授《春望》时,先介绍诗人杜甫及其背景是有必要的,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安史之乱开始,他流氓颠沛,竟为叛军所俘,在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乡情切,不免感慨万端,于是写下这首诗。学生了解完诗人与这些写作背景后,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这为学生理解诗歌就有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解读诗题,理解内容
诗题往往点出了诗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情境。解读诗题往往要前后延伸和拓展,从多个角度了解诗歌。如:在讲授《春望》一诗时,向学生抛出问题“诗人杜甫在什么季节眺望哪里?那里的景色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得出“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而当时长安城被安史之乱的叛军占领,一片荒芜景象,这就是战乱中的唐朝都城”的结论。
三、抓住“诗眼”,理解诗情
“诗眼”,也就是诗歌当中集中流露和具w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词、句,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所在。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诗的“诗眼”就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抓住这句诗作具体分析、理解,深入体会,就不难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了;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全诗从多个角度铺写战地气氛和战争场面,但只要抓住“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这两句,就不难理解诗人赞颂戍边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了。
四、欣赏诗句,引思
初中所选的诗歌都是一些名篇佳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理解这些名句或是富有表现力的妙句,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在全篇中又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如:
1.杜甫的《春望》,其千古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伤国家时局,热泪飞溅花瓣,悲恨亲人离散,鸟啼令人心乱。这是诗人望后所思,用“花”“鸟”反衬诗人沉痛的心情,更显得“感”之深,“恨”之切。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其名句“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不仅写景逼真,而且还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五、联想再现,想象意境
运用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诗情画意,体会诗歌的意境,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开拓学生想象,培养和发展创造意识,提高欣赏能力训练的一种延伸。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引导学生步入诗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例如在教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时,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握诗人的形象,融入自我的情感,勾勒一幅凄凉的秋景图:天色黄昏,夕阳下的枯藤附在老树上,树上站立着几只无精打采的乌鸦,作者独在荒凉古道中,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进,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长的夜晚,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这些联想与想象,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诗歌苍凉的意境。
六、反复吟诵,体味提高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吟咏是鉴赏诗歌美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一个人的文化功底可以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在吟诵中可以深情的体味,积累大量的字词佳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诗歌篇幅相对较小,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最适宜于学生背诵。因此,在教学诗歌时,我也一直强调学生背诵。对于初中生来说,背诵一定要建立在准确地、有感情地熟读的基础之上。这样可以加深对诗歌的体验和理解。背诵时还要注意,读到稍微熟悉时,就着手背诵,这样可适当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正所谓“教学有法,又教无定法”,诗歌教学亦是如此。可供我们选择的教学方法有很多,而且这些方法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因材施教、因人而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挖掘诗歌内涵。而一切方法的选定,都要根据作品的特点、学生的基础与教师的情况来进行。选取一个有利于开展的教学方式,让我们更好地融入作品里面,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更有效的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我们就可以真正达到叶圣陶老前辈倡导的“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本文中对诗歌教学策略的探析只是一个方面,诗歌的教学策略还应有广阔的天地,有待于我们继续深入下去,使诗歌教学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郝朝良.培养初中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教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孔圣人的至理名言。在兴趣的促动下,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观察敏锐、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随之增强。有了浓厚的兴趣,就能开启心灵之门,引发对话的激情。语文对话教学要始终把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兴趣置于首要地位。教师要积极运用各种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对话的兴趣,调动学生对话的热情,让学生真诚、自然地倾诉个体对世界的体验,让他们在对话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
二、师生民主合作,搭建对话的平台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才会有积极的沟通与合作。要真正实现有效的合作沟通,就要有多种形式的对话。从组织形式看,有同桌交互对话、小组内对话、小组与小组之间对话;从对象上看,有师本对话、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自我对话。师本对话即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领会编选意图,了解学生的学情和“用教科书去教”,特别关键的是要深入领悟文本的内涵,找准文眼,提炼对话的话题。生本对话即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主要体现在预习,学生独立自主地与文本展开欣赏、评价、理解、批判式的对话,教师可引导学生多向文本提出“为什么”,敢于向名人说“不”,善于表达“我认为……”,乐于向文本说“这里写得真美,美就美在……”,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分析、学会欣赏、学会批评。师生对话即教师与学生对话。在民主的氛围中,双方自由言说,互相倾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高瞻远瞩,适时发挥引导点拨作用,帮助学生拓宽想象的空间,让学生通过对话挖掘出更新颖的内涵。生生对话即学生与学生对话。语文对话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间相互交流,各抒己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和群体之间的思维碰撞与情感交融。自我对话主要指学生自我的对话。它是“理性的思考、思维的整理、体验后的反思”,是趋向真善美的对话。我们可通过谈反思、记日记、写随笔等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养成自我对话的良好习惯。
三、设置主题问题,连接对话的主线
语文对话教学常有一个主问题贯穿整个课堂,话题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对话积极性的高低,影响对话活动能否广泛而深入地开展。因此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主题问题的设计要能涵盖全篇。如学习《孔乙己》一文,可从孔乙己的“死”入题,溯本求源,认识孔乙己自身的悲剧、社会制度的悲剧和人的悲剧,最终从孔乙己个人的性格延伸到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
2.由于受认识水平、生活阅历、世界观、人生观、个性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各不相同,主问题的设置应能引发学生多角度的解读文本。如学习《风筝》,围绕“透过风筝看鲁迅”的话题,可体察鲁迅的自省精神、手足情深和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的深沉感慨,还可以从中领悟游戏的意义,等等。
3.主题问题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情感积累去解读、感悟、评论文本。同时,主问题还要紧扣时代脉搏,让对话起到矫正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作用。如学习《羚羊木雕》一文,围绕“这能全怪我吗?”“到底该怪谁?”的主问题,探讨各人的对错,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友情,如何面对现实处理好“伤心事”、“烦心事”,如何化解家庭矛盾,等等。设置这样的主问题,不仅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潜在的对话欲和表现欲,而且能使语文阅读课堂紧凑连贯。
4.主题问题应尽可能地从“文眼”中产生。例如,《春酒》一文,文字浅显,但感情丰厚,在文章结尾,作者巧妙地设置了一个“文眼”:“道地家乡味”,于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也酝酿而生:作者从春酒中品味到怎样的“道地家乡味”?她又是从家乡的哪些事中品味到的?
四、鼓励学生多读,贯穿对话的过程
学生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透,感悟到的东西就越丰富。学生对文本都有一个消化吸收和发现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多读与深思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方能与文本进行真正的对话,这时独特的感悟、丰富的体验就如抽丝剥茧般地在学生大脑中生成了,最终对话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内在需要。
读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初读感知。这是整体把握文本的第一步。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读”这最基本的实践方式。教师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反复诵读,使学生的心灵与作品的灵魂贴近、沟通、交融,这样学生就能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
2.精读细品。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从内涵、情感、情境、形象和语言等各方面进行妙点追踪,美点揣摩,对文本进行精读细品、细嚼慢咽,以获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有益启迪。
3.体悟迁移。朗读、品味是基础,体悟、思考是升华。“悟”既是情感的体验,更是理性的思考。这时的对话可将感悟的结果清晰化、条理化,对言语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挖掘、探究、点评并相互触发,读也就促成了对话并延伸了对话。
以上有关语文对话教学策略的归纳仅是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新路的一种探寻,它只是一种浅尝,意在唤起更多语文同仁的关注和创新,使语文阅读教学的路越走越宽,使对话教学理论在应用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一、新课程改革形势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许多发达国家为提高公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普及了十二年义务教育,大大提高了公民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而我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时间尚短,并且教育基础薄弱。再加上农村地区受“上学无用论”思想影响,很多农村学生中途辍学,因此我国的人均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为提高人口素质、推动社会快速发展,国家必须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初中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提高素质的重要时期,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因此实施初中教学改革至关重要。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推进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更重要。
二、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夯实了基础。新课程最显著的一点,在于“以学生为本“理念的提出,强调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此,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而以双向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合作教学。一方面教师通过探究合作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在探究合作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合作探究教学强化师生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这对有效语文教学非常重要。此外,在探究合作教学开展中,还应注意两点:一是合作学习平台的有效搭建。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科学合理地组建学习小组;二是合作探究的内容要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就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具体而言,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通过创设故事情境、猜测故事结局、分组讨论、播放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融入故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组讨论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使学生主动投入教学,加快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的记忆更深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重视因材施教
由于教师平时的工作量很大,如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处理班务等,因此教师往往没有太多精力与学生交流、沟通,不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尤其对后进生缺乏足够的关心,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召开座谈会、与其他任课教师交流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法,争取做到因材施教,如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提问有难度的问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问较容易的问题,使他们都有所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高效的课堂就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过程中,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获得更高层次发展的过程,是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过程。高效语文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主体地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能得到发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进步和成长。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具有指导作用,如果没有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就不能预想课堂效果。教学同样要有深度,才能使课堂教学的价值得以体现。教学富有激情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促进学生学习的不懈动力。打造高效课堂,既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积极投身到新课程的实践中,又要求教师激情四溢,将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
5.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新课程标准要求转变教师对学生的观念。新课程要求教师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是不可预知的,学生是有待发展的人。教师既要正视学生的不足,又要挖掘学生的潜能,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还要注意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师只有明确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才能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发展其创造性。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势在必行。当前,初中语文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新课程理念的践行。对此,在新课改下,优化初中语文教学应始终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践行“生本”理念,并切实做到:(1)注重探究合作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结合实际开展分层教学,促进全体学生发展;(3)完善教学评价模式,客观评价学习成效;(4)整合教学资源开展课外活动,拓展教学空间。
参考文献:
[1]闫文波.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2010(42).
[2]薛玉田.如何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J].魅力中国,2010(13).
[3]吕晓莅.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思路及对策探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3).
要使学生主动学习,首先要从学习目的上进行启发,这是最基本的。教师的教育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奏效,而是在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渗透中达到;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在进行社会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职业理想教育,更要强调知识(特别是语文知识)在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特别强调知识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要启发学生懂得:人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我们的精神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否则将会空虚和枯燥无味!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就能主动、自觉地学习。
二、悬念激趣
在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不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往下看,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如《背影》一课中,作者朱自清在开篇写道:“我与父亲不见四年有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讲到此处,教师适时启发:为什么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学生造成一个悬念。跟着提问:一般作品描绘人物部位最多的是什么?学生讨论明确:人最富于表情部位应该是面部,应着力于面部神情音容笑貌的描绘,这是文学作品惯有的手法;而《背影》这课书,为什么抓住人物的“背影”不惜笔墨作具体细致的刻画呢?教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逐步领悟这里描写的“背影”是进入老境“颓唐”父亲的背影,它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一个印记。父亲在家境惨淡,奔走谋职之时,还不辞劳苦,不怕麻烦送儿子上北京,还艰难地爬过铁路为儿子买桔子。这“背影”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给儿子烙下的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如果还是囿于描绘人物的精神、音容笑貌,就不能像描写“背影”那样更想往下看,品味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情感,学生的求知欲在悬念中被激发出来了。
三、情感激趣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缘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为文字。因此,激感必须披文人情,才能深切感受作者传递出来的感情。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须是作者有趣的最贴合的符号”。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文字的意义的情味,那么就是只看见徒有迹象而死板的符号,怎能接授近作者的旨趣呢?教师应养善于调动学生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充分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如《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分析这句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卖炭翁身上穿得很单薄,为什么还希望天气更寒冷些呢?这不矛盾吗?衣单思暖,人之常情呀!为什么呢?因为卖炭老人希望天寒能卖上好价钱,否则,不要说生活无着落,就连买件单薄衣裳的指望也会落空的。这样一启发,学生就能理解老人这种矛盾的心理,蕴含着多么大的痛苦和辛酸啊!这就激发了学生对卖炭老人的深切同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
四、媒体激趣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启发,如电化教学、是脑、幻灯、录音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试想,在教高尔基散文诗《海燕》时配乐朗诵,比一般范读效果会更佳。又如在教《小石潭记》时,如画一幅“隔篁竹,闻水声,”周围“青树翠蔓”,“中间”全以石为底,“鱼儿在潭中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小石潭的投影片、小石潭的方位、概、情趣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用电视录象或电脑媒体,色、形、声结合,更有使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五、对比激趣
教学中运用相互联系而又容易混淆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正反对比和新旧对比,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在比较对比分析中加深理解,又在理解基础上加深记忆。以《故乡》一课为例,课文对闰土形象的描写,可采用对比启发,分析时,教师提问:中年闰土与少年闰土对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少年闰土:“紫色的圆脸、红和圆实的手”,说话滔滔不绝,说的都是海边无穷无尽的稀奇事;中年闰土:“灰黄的脸”夹着“皱纹”,“松树皮的手”,一个天真活泼的少年变成一个“木偶人”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多子、兵荒、苛税等原因造成的。这样一对比启发,学生对课文理解加深了。
2、通过范读,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起朗读兴趣
列宁说过:"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认识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注意,记忆和思考。"范读的作用,在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快速走进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引起强烈地朗读兴趣和求知欲望。因为,"知之者不如好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变色龙》,一个可笑、可悲、可怜的奥楚蔑洛夫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引发同学们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在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名篇时,对于经典段落,要反复朗读,读出重音、节奏、韵律、感情意境等,在范读的过程中,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幕幕多彩的情意,激荡在同学们富有创造的想象中,再者初中生形象思维强,善于模仿,记忆力好,只要范读得好,就能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就会朗读得"有滋有味",朗读出"成果"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351-01
初中语文情境教学策略的引入和运用受到了很多学生的喜爱,并且在课堂效率的提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情境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语文教学充满更多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与此同时,还能够调动课堂整体的学习气氛,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因此,本文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应用提出以下几点方法浅谈。
一、恰当结合文意,营造良好学习情境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各个方面学习环境的创立。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才能使其全心投入学习中,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意义重大。教师若能善于利用文本的旨意,把各种不同的观点展示在学生面前,就能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考平台,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考虑问题。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教师的计划安排,另一方面也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推动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交流与互动。例:学习《孔乙己》时,根据孔乙己的“死”这一出发点,教师可以设计多个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看待文章内容,在为学生创造思考机会的同时,引导独立思考以促进学生散开去把握全文的目的。问题一,孔乙己究竟会不会死?会如何死?等多个问题,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最终的答案也是各种各样的。也正是因为问得“自由”,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二,孔乙己为什么必死无疑?证据是什么?问题三,写的是孔乙己的悲剧,却为什么要把他安排在别人的笑声中呢?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启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问得“自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出的答案各种各样、精彩纷呈,师生间、生生见将学生思维彻底打开。
二、模拟角色,创设体验情境
学生分角色模拟表演课文内容,就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思考、参与、表现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表演、扮演角色,增添教学情趣。表演和扮演是理解和表达语文内容的实践活动,表演的越成功,越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学习《范进中举》时,学生模拟范进中举时的拍手、跌倒、大笑、疯跑等动作,大家都捧腹大笑,课堂气氛轻松诙谐,课文中惟妙惟肖的刻画更使学生印象深刻。同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课文内容有了较深的认识。这样的表演教学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让学生把课本里的文字变成了具体可见的情境,营造了体验氛围,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以直观认识加深理解,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加深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了可见的情境,使学生加快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和表达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直观能使情境再现,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去观察、去感知、去体验,促使思维快速运转,丰富学生想象,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的记忆力。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在“情”方面表现得很突出,情绪容易波动,容易被外界事物感染。因此,课堂上可以用音乐、影片、图片等媒体调动学生的情,感受、拥抱教师创设的境,可获得良好的课堂效应。如上《安塞腰鼓》一课,对黄土高原“腰鼓文化”的理解,教师不管用文字描述得怎样动情,也不管描述得怎样精确、生动,许多学生还是有糊涂的感觉,因为他们从未到过这些地方,未曾见过所谓的腰鼓表演,对西北黄土高原的民情风俗知之甚少。此时,只有借助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播放一些有关腰鼓和黄土高原民情风俗的影片或制作有关的幻灯片,让学生置身于黄土高原的腰鼓声中,同时调动视觉和听觉,学习安塞腰鼓的内在涵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加深学生对安塞腰鼓的理解,最后把安塞腰鼓放到江南水乡作比较,深入理解为什么多水的江南敲不得这样的腰鼓,才能真正体会安塞腰鼓的“忘情”、“狂野”,感受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
四、结合生活实际,营造教学情境
文章是作者现实生活的反馈,所以在文章当中,学生能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甚至能够了解到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与时代背景,但这毕竟不是学生所经历的事情,也不是学生所处的时代。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结合,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文章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与经历有了连接,才能够让学生在脑中产生画面,真实的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父母的心》这堂课中,教师便可以将课程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为学生营造出具体的情境。教师可以在讲课前,先讲述一段自己与父母间的故事,之后提问学生,你觉得你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呢?平时都是什么样的性格?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叙述一段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人经历。这些都是学生的真实经历,所以这样的情感表达更加便于学生进行理解与感悟,也使课程内容不再是抽象难懂的,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总之,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化繁为简、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粗糙为精细,促进学生思维,让学生产生共鸣,促使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有效的教学情境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给人以美的享受,还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