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30 16:38:2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

篇(1)

关键词 :中国对外投资 民营企业 政策 优势

引言

很长时间以来,我国进行对外投资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控股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在逐步改革经济体系,但计划经济体现下产生的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影响国有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而民营企业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成为提高国民经济的重要环节。据全国工商联“2014中国民营经济大家谈”活动中所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民营经济贡献的GDP总量超过60%,部分大型民营企业如万向、联想、华为等公司,已经不同程度的对外投资。尽管民营企业现在对外投资规模上和国有企业还有一定距离,但运用其自己的优势,未来会成为对外投资的主体。

一、我国对外投资的相关政策

近几年,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在数量增加的同时,规模逐步扩大、形式更加多样化,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提高长其合理化程度。但在操作中还面临着法律政策不完善的问题,影响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活动。所以我国各级政府还要更加努力。

(一)明确我国对外投资的各个主体。我国对外投资政策没有切实推动和扶持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其实质原因是我国很多政策法律并不完善,难以分清谁是对外投资活动的主体。民营企业在提高产值、税收、就业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未来民营企业会逐步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主体。民营企业的资本输出在不断提高,体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其创造的利润在国民生产总值里所占的比例下逐步提高。尽管现在对外投资的民营企业还比较少,但其中也不乏成功的案例。而先进国家对外投资的经验表明,明确的产权、健全的营销网、高效的管理体系以及遵纪守法和推行名牌策略,是其在对外投资中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二)在世贸组织的政策范围内,政府要对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进行扶持。政府要和不同国家进行对外投资商谈并制定出双边投资的保护条文、杜绝双重征税的协议,采取多边投资担保公司制度的约定,对我国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动进行保护,降低或避免因为出现战争、汇款限制等风险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政府还应该根据国际惯例,构建起对外经济投资合作基金和国家投资风险资金来保护和支持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活动。我国驻外领事馆的商务部门要发挥出信息服务和收集信息的作用,并帮助我国民营企业解决与当地政府间的问题。

(三)放宽政策,扶持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促进其管理的国际化和标准化。就远期规划而言,政府在制定对外投资政策方面要避免短期行为,谨慎使用产业政策,降低行政干涉,创造出比较高级的生产要素;运用激发新企业加入、调动国内竞争积极性等方式,增强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创新精神;运用制定产品标准的方式业促进民营企业向专业化、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占据的优势

(一)我国民营企业具有灵活的机制和明确的产权。在改革开放与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诞生了以市场为经营导向的民营企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相比较,民营企业其具有明晰的产权和共担风险的机制,其内在动力较为强大,其体制新且灵活,具有适应市场、经济激励的素质。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激励需要经营者时刻保持跟进的积极态度,重视市场变化,并及时对其经营战略进行调整。而国有企业在体制、制度、产权方面的改革尚未完成,出现政企不分、机制不灵、产权不明的现象。民营企业在产品开发、用人机制、管理体制、市场洞察力和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

(二)小规模技术具有一定优势。我国大部分民营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的规模也比较小。当今国际市场的结构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不但需要进行大规模生产,也需要获得小规模技术投入。这是由于国家间的经济发展程度具有一定差异,对技术也提出不同要求。再者,具有营销优势和低管理成本、低产品成本的优势。民营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相比较,其管理效能的合理性更高。我国民营企业能够实现自主经营,在营销、人才、资金等方面都能灵活运用,并开展本土化经营,减少经营和管理的成本。

(三)产业集群化具有的优势。产业集群的概念是具有相邻的地理位置,相关或同处于某个特定产业的不同企业的集合。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明显的劣势在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差。建立起产业集群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集约式投资能集合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能推动企业互助、互动,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各个企业运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以实现集群内部的联系与互助,在沟通彼此观念、战略、信息的基础上,促进集团内各个企业的发展。

(四)民营企业更适于外国的投资环境

第一、民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夹缝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可以快速的适应国外的经营和投资环境,尤其是市场经济环境,并得到快速的发展。

第二、在部分国家的法律中,对于投资法人是“国家”的不予承认,认为股份公司的法人才能够负担有限责任,而国有企业只会承担无限责任。最后一些国家对于由外国政府所有的企业在对外投资方面保持谨慎甚至是排斥的态度。这些都促进民营企业更加顺利的在外国市场实现投资和经营。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民营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在政策方面要给予民营企业更多的支持,在明确我国对外投资主体的基础上,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并逐步放宽制度和限制,促进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管理的国际化和规范化。在这些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民营企业有更加体现出小规模化优势、产业集群化优势,在机制灵活、产权明确的条件下更适应国外的经济环境,其发展前景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孙玉琴.我国对外投资的比较优势、问题及策略选择[J].中国科技投资. 2011(01).

[2]黄人杰.支持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金融体系研究[J].国际贸易.2014(07).

篇(2)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对外投资 外部支持 体系

一直以来,中国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以及国有股占控制地位的股份制企业。这些企业虽然不断地在进行体制改革,但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制约了这些国有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一、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动因分析

(一)寻求市场优势

所谓市场优势是指东道国市场存在着吸引企业前往投资的因素。90年代以来,我国家电业、纺织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国内市场已趋饱和。因此,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发掘国外消费市场潜力,一些民营企业进行对外投资进行当地生产。而那些拥有航天、原子能、生物工程、激光技术、超导材料等高新技术和相关产品的民营企业于是通过在消费和需求层次比较高的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生产与销售,以获得产品市场。

(二)寻求资源优势

由于国内矿产、森林、渔业、耕地等自然资源的紧缺,不少民营企业纷纷投资海外,有的通过开采取得自然资源,直接控制资源来源;有的直接利用当地特有资源,投入部分资金,生产国际市场畅销产品。随着国际竞争的白热化,对高质量研究开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一些民营企业纷纷着手建立全球性的开发网络,利用其投资所在地区的人才优势、智力资源,在全球竞争中抢占制高点。

(三)寻求环境优势

民营企业对外投资一方面是为了寻求政策优惠,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为国际资本的进人提供了税率优惠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求产业群集带来的区域创新优势,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区。再者商务部统计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遭遇反倾销案最多的国家,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过各种地区集团化的贸易壁垒,减轻民营企业在原有的

出口市场受到威胁,增加发展机会。

(四)发挥自身优势

为发挥自身优势而走出国门也是我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自身优势。

1.技术优势。我国的航天、超导、生物工程及某些具有关键技术的行业,其技术水平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拥有这类技术的企业可以发达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同时与非洲、拉美、前苏联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家电、纺织、食品加工等成熟技术具有明显的适用性,因而我国这类产业的企业选择到这些发展中国家去投资。

2.传统产品的优势。我国的中药、园林、烹调技术等传统产品具有鲜明的特色,为特定消费者所钟爱。

3.低廉产品成本的竞争优势。物美价廉是我国民营企业抢夺市场份额的秘密武器。由于中方派出人员和输出设备、零部件的费用价格较低,加之广告费、管理费所占比重不高,中国民营企业生产的产品能以较低价格进入东道国市场,进而扩展到第三国市场和国际市场。

二、构建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外部支持体系

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还处于自发的初级阶段,特别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构建和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外部支持体系对促进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至关重要。根据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现状,借鉴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做法,我们认为,建立和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支持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一)建立和健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法律保障体系

我国民营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由禁止到开放应当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跃,尤其是新近修订的宪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更是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得近一时期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步伐大大加快。与此同时,各种矛盾与问题也相伴而来。由于国家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活动缺乏法律制度保障,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面临较大的风险。为此,必须打破目前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无法可依、法律空白的尴尬局面,尽快制订对外投资的法律法规,并配套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二)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支持体系

对外投资从根本上看应是企业行为,企业对外投资主要凭借的是企业自身的特定优势,但是在企业对外投资活动中,政府的作用是不可忽视。自从2001年底我国加人WTO以来,财政部、外汇管理局、进出口银行、出口信贷保险公司等机构在境外投资的财政支持、外汇支持、信贷支持、投资保险支持等方面,相继改进了各自领域的促进措施,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便利。现阶段,我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正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折和提高时期,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支持体系。

(三)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信息服务体系

从信息咨询和辅助系统来看,我国政府有关服务部门的设立和运作主要面向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难以获得海外经济信息、商业咨询等服务。为了有效地帮助我国民营企业获得对外投资所需的信息,减少企业信息收集的盲目性和降低信息收集成本,政府应利用我国驻外领事馆的商务处、经参处等汇编一些国际商业、投资情报,利用外资委等机构进行投资、资信等的调查,与同业公会等中介机构合作,建立和健全企业对外投资的信息服务系统,为企业提供包括从项目推荐、市场调研、咨询到提供资金支持等全方位、周到具体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3)

备受关注的江西民营企业赛维LDK集团危机重重,濒临破产,原因就是赛维盲目扩张对外投资,不断借举外债填补对外投资的资金需求,不曾想对外投资收益低下,资金不得回笼,债务到期无力偿还。据有关资料统计①,决策阶段需要投入的资源占整个工程项目总资源的比率不到3%,可是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却达到90%的程度。可见对外投资决策在整个对外投资业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探讨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尝试性地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

1.1民营企业的特点

民营企业有着自身的特点,从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过程和行业分布来看,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主要有:(1)企业资本来源于非政府机构和个人,民营企业的资金基本都是企业自筹的,主要来源于民间资产投资。据资料统计显示,我国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的90.5%是靠企业自我融资、4.0%靠银行贷款、2.6靠非金融机构、2.9%靠其他渠道。(2)企业经营完全市场导向,非公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形式导致了大部分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实现企业资本的快速增值、追求资本利益的最大化。(3)管理体系不规范,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这类企业往往组织架构不稳定,在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后,就会对企业的管理产生不利的影响,制约企业的发展。

1.2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

基于民营企业上述特点,可以看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

(1)投资短期化,民营企业大部分的投资都倾向于短期的、能够迅速收回投资成本、产生投资收益的行业或产品。(2)投资决策快速化,由于这种完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使得民营企业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往往会很迅速,希望能走在市场发展的前面。(3)投资决策高度集中化,企业的投资决策往往是由企业业主一个人或者几个高层管理人员做出的。

二、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保证对外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和效率而在企业内部采取的一种约束、调整、评价和执行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称。民营企业在发展、扩张阶段,对外投资活动较为频繁、发展速度很快,导致内部控制的制定、执行跟不上企业的发展,使得在对外投资决策过程中,内部控制存在诸多的问题,下面将结合一些案例对内部控制的一些问题进行阐述和说明。

2.1 决策权高度集中、董事会被架空

很多民营企业的治理机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董事会被架空,决策权高度集中,甚至是一个人说了算。在总结巨人集团事件带来的教训时,史玉柱总裁说,巨人的董事会形同虚设,决策权力过于集中在少数几个高层手中,造成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如果决策权力集中于一个身兼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人手中时,其他董事会成员很难参与决策,可能致使决策不科学,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多。

2.2权限配置不合理、存在越权审批

当前民企中,存在很多授权审批控制失效的现象,这就使得投资部门的权限配置不合理,权力过大,容易产生不科学的、不客观的、失误的投资决策。在巨人事件中,所建的巨人大厦在最初的设计中,经财务部等统筹考虑公司可承受能力后,定为18层,后来在施工中不断的临时更改楼层设计高度,而且这一更改并没有得到公司财务部们的论证和分析,最终投资失败,导致巨人大厦成为一栋烂尾楼,巨人集团也随之倒下。这就是一宗典型的民营企业中,授权审批控制失效的案例。

2.3外部信息收集不足、决策调整不当

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决策,往往在信息的分析之后而做出的。民营企业由于自身的情况,往往只重视内部信息的收集,而对外部信息收集不足,导致在对外投资决策的过程中,对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估计不足,从而导致对外投资决策失误。

2.4民营企业缺乏对投资后信息的跟踪

由于投资项目处于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决策时‘可行’的投资项目可能在实施过程中变得‘不可行’,所以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投资决策作出适当的调整,增加或减少投资。江西赛维集团大规模的进军欧洲市场,可面临欧洲市场的反倾销政策下依然加紧投资,最后导致欧洲市场失利,经营亏损,以至于无法偿还债务。

三、完善对外投资决策内部控制的对策分析

3.1优化对外投资决策机制及流程

(1) 制定适宜的对外投资决策机制

对外投资决策作为对外投资决策流程的最后一个阶段,其正确与否对投资项目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民营企业应制定规范的对外投资决策程序,其次要重视投资业务的可行性评估,制定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论证制度,由于企业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所以还要建立投资后的评估政策,以便企业随时对投资项目做出调整,同时制定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提高管理层决策的谨慎性,并保证投资项目的良好实施。

(2)优化对外投资决策流程

流程控制是内部控制管理的重要形式。运用流程控制,将对外投资决策的流程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规定下来,使其运转的顺序固定下来,其目的是规范管理,落实责任,控制风险。为此,企业应设立对外投资决策流程、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等投资决策管理流程,以规范对外投资决策行为,减少投资风险。

对外投资决策流程图如图1所示:

(3)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企业还应制定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当经营分部遇到个别紧急情况时,为了适应市场的临时需求,抓住对外投资机会,可以执行对外投资决策应急流程。

3.2 建立投资后再评估再决策管理流程

投资活动处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当初的投资评估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不可行性的因素,所以民营企业必须建立投资后的再评估,以便企业对投资决策做出适当的调整,就算投资失败,也能尽可能的降低损失。再评估再决策的流程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该流程一般不会启用,只有在投资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之后才会启用,否则,不断的评估、不断的决策反而浪费人力、物力,错失投资机会。(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陈慧群,企业对外投资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及实施[J],现代会计,2005(03):3-7。

[2]袁志明,对外投资内部控制的关键点之我见[J],财会月刊,2003(01):3-6。

[4]陈友邦、胡莉丽,集团公司投资业务内部控制研[J],2007(12):31-36。

[4]陈金凤,略论可行性研究在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作用[J],江苏水利,2004(8):6一9。

[5]丁丽宏、李志刚,A工程项目内部控制的问题与对策分析[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10):17-37。

篇(4)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8-0225-03

引言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以及国家鼓励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等投资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浙江以万向、雅戈尔、吉利、华立等为代表的一批民营企业,积极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初步显露出浙江本土跨国公司的雏形。截至2009年10月底,浙江省累计核准境外投资企业3 830家,总投资40.7亿美元,境外投资企业数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遍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方面,浙江民营企业在海外建立销售市场或营销网络,扩大浙江产品出口;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参与并购具有全球营销网络的知名品牌企业和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此外,浙江产能过剩的产业为减少国内市场的过度竞争,避开海外贸易保护主义的限制,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因此,加强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并从全球范围内引进稀缺的战略资源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对于提高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文献评述

英国经济学家邓宁(Dunning,1988)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取决于其经济发展阶段和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他把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动机划分为资源导向、市场导向、效率导向和战略资产导向四种类型,并认为前两种类型是企业初始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后两种类型则是企业追加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美国哈佛大学刘易斯・威尔斯(Wells,1983)教授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主要拥有为小市场需要服务的小规模生产技术的优势、就地取材优势以及接近市场和低价产品营销的优势,这也使得他们能够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竞争。日本小岛清(Kojima,1973)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应是投资国国内已经失去比较优势,而在投资对象国却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比较优势的变化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学者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面也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杨德新(2006)认为,对外投资是中国企业在组织活动方式选择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与企业的制度环境变化紧密相关,其核心是充分获取网络效益。王跃生(2007)认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动因可以分为寻找低成本型、扩大市场型、寻求资源型和利益驱动型。邱立成(2008)认为,国内的资源消费、制造业工资水平与对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而出口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则是相互替代的,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以资源导向、成本导向和市场导向型为主的。上述学者对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动因以及类型等方面做了比较详尽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然而,目前的研究文献尚缺乏对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以及融入当地投资环境实现持续成长等问题的深入研究。

二、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

目前,浙江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由主要设立贸易公司和办事处为主,向设立境外生产企业、资源开发、研发机构、营销网络以及商品专业市场等转变。浙江民营企业已经从参与低层次国际分工向高层次发展,从市场国际化向要素国际化发展,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

1.建立境外加工基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浙江传统优势产业如纺织业、机械业、服装业、建筑业和矿产开发业等不仅在国内占有主要市场份额,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也是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主要产业基础。近年来,浙江民营企业纷纷通过开展境外生产加工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和原产地的多样化,减轻国内的资源和环境压力,转移本地传统优势产业的过剩产能,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开展境外生产加工也可以有效地规避贸易壁垒,缓解贸易摩擦,并且利用东道国提供的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截至2009年3月,浙江已成立了831家纺织服装类境外投资企业,境外投资7.63亿美元。例如,宁波海天机械公司已在土耳其、加拿大、墨西哥等多个国家设立境外加工企业,已成为亚洲举足轻重的塑料机械生产商。

2.构筑境外营销网络,培育国际知名品牌。浙江民营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构建海外营销网络,形式包括海外销售办事处、贸易公司、连锁店等。其中,最具有浙江特色的就是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商品专业市场和海外商城。如康奈集团在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开设了100多家康奈皮鞋专卖店,提高了品牌的知名度。此外,通过实施海外并购,也可以获得外国企业已有的成熟销售网络。如万向集团在欧、美等八个国家设立、并购、参股了19家公司,构建起涵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营销网络。到2012年,浙江拟在境外建设50个省内优势行业的地区营销总部,重点扶持100家龙头企业建设营销网络,其功能主要是自主品牌推广、售后服务和物流配送。

3.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浙江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诸多优势,绕开知识产权壁垒,迅速获取国外先进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资源。截至2009年3月,浙江民营企业在境外设立31家研发机构,总投资1.12亿美元。如温州正泰集团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建立战略联盟,并在美国硅谷建立了电气前沿技术研发中心。

4.实施海外并购,占领国际市场。随着企业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浙江省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也在逐步升级,一些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已经开始实施海外并购。通过海外并购,可以获取有效的人力资源和国际知名品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此外,实施海外并购还可以减少投资成本,借助现成的经营网络和社会关系,迅速打开国际市场,降低管理难度和经营风险。例如,雅戈尔集团公司斥资1.2亿美元收购美国五大服装企业之一Kellwood公司旗下两家公司100%的股权,成为世界最大的男装生产企业,壮大了企业自身的实力。

5.进行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获取产业集聚效应。 所谓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是指在政府引导下,通过资金补贴、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长期低息贷款的方式支持相关联的产业或者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鼓励这些企业在国外建立经济贸易合作区,以避免企业恶性竞争,形成规范的产业环境来吸引国内企业集体对外投资的一种投资方式。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载体就是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兴建的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如浙江华立集团、康奈集团、温州协力皮革和吉利控股等已经分别在泰国、俄罗斯、越南和墨西哥建立四个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占全国总数的20%,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位。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和工业园区的建立,为民营企业提供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推动一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同时带动一批与其有着密切上下游产业关联的企业(如供货商或客户等)跟随迁移,以降低交易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寻求更高的投资回报率。此外,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功也会带动同类企业的竞相模仿,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加之商会或行业协会的影响,民营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的意愿和动机会日益强烈。

三、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

战略学家波特认为,一个企业可以通过差异化战略或成本领先战略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民营企业也可以采取成本领先、差异化以及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等策略,提高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实施成本领先对外直接投资策略。成本领先对外投资策略是指通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获得新的发展空间,以寻求廉价的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等)、充裕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宽松的环境管制以及各种税费优惠政策等,实现企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如民营企业建立境外加工基地等。成本领先对外投资的动因源于本地日益高昂的超出其承受能力的经营成本以及狭小的生存空间制约,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使企业更接近原材料产地、接近劳动力供应地或接近销售市场,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交易成本。

成本领先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可以使民营企业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然而,成本领先对外投资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特定资源优势之上的,随着投资地生产成本的提高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低成本竞争优势是难以长期维持的。此外,对外投资企业与当地区域文化的融合、管理理念的变革以及新生产关系的建立等本地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隐性成本也会不断涌现出来,因此,这类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跨国经营往往面临着诸多困境。

2.实施差异化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差异化对外直接投资策略是指通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寻求区域优势、人才优势、技术和信息优势等,获取战略性资源,构筑企业的核心能力,以实现企业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升级的扩张性策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也是企业价值链的某个环节或整个价值链的再区位选择,进而谋求价值链增值,获得核心竞争优势。企业价值链中设计、生产和营销等各环节具有跨区域分布的空间特征,这些活动在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中对资源的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民营企业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价值链的各个环节配置于最具资源优势的地区,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境外研发机构和实施海外并购等对外直接投资形式都是差异化对外直接投资策略的具体体现。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可以拓展市场空间,树立国际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等;建立境外研发机构则可以聚集更多科技人才、科技信息和创新资源,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坚实保障;而实施海外并购可以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获得资金、技术能力、管理经验和营销渠道等战略资源,逐渐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向客户提供有别于其他企业的优质产品和服务。

3.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是指民营企业为了寻求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合作、规模经济、创新扩散效应以及交易成本节约等企业集群竞争优势而进行的群体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目前,浙江许多民营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已经逐渐由个体投资向群体投资变化。一方面,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可以更好地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近几年,浙江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电子及通信业、医药制造业等一批新兴产业逐步形成,而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力日益下降,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产业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这一趋势使民营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了寻找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而发生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另一方面,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可以获得产业集群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浙江民营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资金有限,承受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能力不强,而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实现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作;信息、基础设施和服务共享;增强对外谈判能力,节约采购成本;降低海外投资风险,避免恶性竞争等效果(衣长军,2008)。浙江民营企业通过创办并依托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和工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可以有效地增强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

四、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发展对策

1.构建嵌入全球价值链的区域生产网络。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ina,简称GVC)是为实现商品价值而连接生产和销售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到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者的整个过程。通过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以及工业园区等,民营企业可以更好地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某个或某几个“战略性环节”。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初期,应将价值链的部分环节嵌入当地价值链,采取成本领先或差异化对外直接投资策略。当价值链环节充分嵌入当地环境以后,应向更深层次发展,逐渐形成区域生产网络。区域生产网络能超越企业边界进行资源配置,从而实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此外,能够使民营企业获得基于专业化分工的报酬递增、企业间的互动学习和合作创新等优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构建融入当地创新环境的区域创新网络。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民营企业应在建立区域生产网络的基础上,通过设立境外研发机构、营销网络等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创新,最终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形成促进技术创新和资源分享的动态创新网络。此外,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或工业园区为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搭建了有效的平台,通过企业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原有的创新合作关系仍然得以维持,并在当地开始拓展新的创新网络关系。创新网络内各行为主体之间在地理上的集中,不仅有利于高度专业化的技能和知识的累积,而且由于沟通的便捷性,如现场参观、频繁的面对面交流,使学习变得更有效率。在这种环境下,各行为主体更容易通过创新网络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和创新风险,提高创新效率。此外,网络成员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习惯、相近的社会关系以及共同的社会准则有利于企业间建立信任,增强企业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

3.构建基于信任与合作的当地社会网络。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是指某一特定产业区域内的企业,借助于产业相关资源的流动、彼此间形成的各种正式或者非正式关系,包括市场交易关系、社会纽带联结等。正式或非正式的社会网络对民营企业外直接投资具有深刻的影响。浙江民营企业在国外的生存、发展和融入当地社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亲缘和地缘式的社会关系网络以及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信任关系。然而,在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初期,很难直接从当地社会网络中获取社会资源的支持,因此,必须以血缘、地缘这些原有的社会关系为纽带。浙江民营企业对血缘、亲缘以及地缘的认同,使得社会网络关系可以从家族关系扩展到同乡关系,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提供信息、知识和社会资源的支持。随着民营企业与当地文化的融合,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也会逐渐拓展至当地特有的更大范围的社会网络之中,并从中获取资金、技术、人才等关键资源,进而实现民营企业的持续成长。

结论

本文剖析了浙江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模式,如建立境外加工基地、营销网络、境外研发机构、实施海外并购以及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等。提出浙江民营企业可以采取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群式对外直接投资策略,来获取国外的战略性资源,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并且认为民营企业需要嵌入当地生产网络、创新网络和社会网络进行跨国经营,逐渐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Dunning,J.H.(1988),“The Eclectic Paradigm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A Restatement and Some Possible Extens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Spring.

[2]Wells,L.T.,1983.The Third World Multinationals:The Rise of Foreign Investment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Cambridge,MA:MIT Press.

[3]Dexin Yang,China’s Offshore Investments:A Network Approach,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6.

[4]Kojima,Kiyoshi(1973),A macroeconomic Approach to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itotsubashi,Journal of Economics.

篇(5)

中国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匮乏的国家,积极开发投资境外资源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2003年至2007年,中国对10个资源丰富国家的直接投资流量增速较快(见表1)。2007年,中国采矿业对外投资流量达85.4亿美元,在中国对外投资行业分布中排名第一。不难发现,资源获取型ODI的主体是国有企业,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宝钢等。这些企业成功“走出去”不但得益于雄厚的资金、人员和技术优势,更得益于优惠的政策扶持和便利的金融服务。

如何有效地规避各类风险,加快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实施,特别是鼓励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民营企业走出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宁波民营企业以明晰的产权优势自主驱动走出国门,在境外资源开发投资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一、宁波企业投资境外资源开发概况

截至2008年底,宁波在81个国家和地区设立892家境外企业和机构,其中,境外资源开发投资发展较快,总体呈上升趋势,投资额从最初的10万美元到2008年的7190万美元,增长速度非常快(见图1)。民营企业是境外投资的主体,占80%,以独资或合资新建资源加工厂为主,收购并购为辅,主要分布于非洲、东南亚,南美洲、大洋洲和北欧。在开发投资的众多资源中,矿产资源占80%,林业资源占6.7%,海洋资源占13.3%。矿产资源中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平分秋色,铜、铁、钴是开发投资重点。

但是,境外资源开发投资额与企业数在宁波市境外投资总量中占比较小。至2008年底,宁波仅有19家企业投资境外资源开发,投资总额11896.5万美元,占宁波企业对外投资总额的1.93%,相对于其他投资类别,排名最后。从运营状态上看,61%的企业能正常运营,其中13%的企业能持续盈利,48%的企业基本维持现状。另外39%的企业或面临倒闭,或出现利润明显下滑,或因其他原因尚未正常运营。

二、民营企业投资境外资源开发的制约因素

(一)资金制约

从宁波民营企业投资境外资源开发的状况看,之所以出现起步慢,无法投资大项目,或后续经营不佳的现象,最大的制约因素是资金不足,主要原因有四方面:

其一,投资额核准条件名亡实存,在源头上制约着企业的对外投资规模。2006年以前,审批部门在核准投资额时执行“企业投资额不能超过净资产一半”的规定。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正式实施,从法律层面取消了对外投资额的比例限制,但各部门操作不一,外汇管理部门审核企业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时仍按老办法,如宁波兴隆车业有限公司原打算投资2000万美元,但因净资产不够,只能投资800万美元,最终错失良机。

其二,融资渠道过窄,使企业投资后难以持续经营。目前,企业的官方贷款机构只有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两家,重国有企业,轻民营企业,惜贷现象普遍存在。宁波华州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加蓬勘探到矿产后进入冶炼阶段,东道国落后的经济条件逼迫企业自行投入大量资金来建设基础设施,而向中国进出口银行申请的贷款始终未获批准。只能将大部分股权(开采权)忍痛卖给投资商,大大影响公司发展。

其三,财政支持覆盖面小,大多数企业难以获得。目前,国家对“走出去”企业的财政支持包括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资金、支持纺织企业“走出去”专项资金,主要形式为前期补助或贷款贴息,但“僧多粥少”现象十分严重。如2007年全国有1000多家企业申请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只有十分之一的企业能得到,其中中石油等国有大型企业又挤占了民营企业的得款空间,宁波已连续数年未获资金。当然,地方政府对这几类支持基金也会同比配套,如宁波市级和区级财政就根据投资额的大小给予3―15万元人民币的补助,而这对企业而言是杯水车薪。

其四,外汇和税收制度阻碍资金的有效运作。目前,外汇管理部门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放宽了资本项下的用汇条件,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回利润保证金制度等,但仍需对资金来源进行审查,自有外汇投资的仍需在外汇账户上存足对应金额外汇,对后续外汇投资和资金汇出仍需逐笔登记与核准等,依然阻碍着民营企业流动资金的有效动作。

对企业境外收入主要采用税收抵免等直接鼓励措施,加速折旧、延期纳税等间接鼓励措施涉及较少。这些政策虽然透明度高,但对于投资大、见效慢的资源类项目刺激效果有限,资产运营效率较低。

(二)行政制约

表现一,审批程序复杂。商务部在今年已出台《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并将于5月1日实施,原第16号令《关于境外投资开办企业核准事项的规定》同时废止,该办法大量下放核准权限,但国家发改委于2004年的第21号令《境外投资项目核准暂行管理办法》仍在实行,对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做出的具体规定与商务部标准不一,造成同一个境外投资项目两头申报,效率低下。行政部门间的权力制约使投资项目越大越难成功。2008年,宁波合盛集团已被宁波外经贸局批准赴俄罗斯投资建厂,但因注册资金过大(7000万美元)至今仍压在国家发改委,未获批准。

表现二,审批材料多且随意性大。行政部门随意或变相增加核准所需材料的现象频现,如对境外收购项目,需先备案(即先书面上报项目的基本情况)然后核准。

(三)人才制约

一是缺乏国际型的企业家。调研显示,民营企业“走出去”的动因之一是创办人具备国际眼光或在国际市场上建立了良好的私人关系,但在后期管理、决策与运营中这种企业家精神的效应减弱,小富即安、国际化管理水平弱等民营企业家的软肋开始显现。

二是缺乏复合型的国际化操作人才。对外投资的复杂性和国际性需要大批通晓金融、外语、科技、管理、法律、信息工程的复合型人才和高素质的稳定员工,但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规模、财力和环境都无法吸引这些高素质人才,人才瓶颈从根本上制约了境外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支持服务体系薄弱

一是信息服务体系缺位。调研显示,民营企业获取东道国的信息渠道单一,主要以进出口贸易、商务考察和国外亲友介绍为主,缺少专业的信息与评估中介,

企业由于获取信息不畅导致投资失误或延后的案例不少。

二是对外直接投资保险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的海外投资保险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国内唯一的政策性保险公司。承保对象主要惠及国有企业,承保范围仅涉及政治风险,即征收、汇兑限制、战争以及政府违约风险,未涉及海外市场风险。

当然,民营企业本身也存在问题,如内部治理不完善,缺乏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等。

三、加快中国企业境外资源开发投资的政策建议

当前,“走出去”的主客观条件已成熟,政府在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应从战略高度规划、管理、指导和支持境外资源开发投资。

(一)提高认识,形成境外资源开发投资的战略机制

投资境外资源开发是企业行为,更是国家的战略行为。应发挥新闻媒体的主渠道作用,如开辟“走出去”专栏,定期宣传“走出去”政策导向、成功典范和各国投资信息等建立对外投资的共识。应制定资源开发投资的远期规划,建立多元化资源合作与供应渠道,发挥外交为经济服务的作用,构建长效的支持服务体系。

(二)深入改革审批管理体制。加快核准进程

一是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理顺关系,归口一个部门核准管理。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2004年),除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外,对不使用政府投资资金的建设项目,一律实行备案制,淘汰审批制。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真正落实企业投资自。

二是提高核准效率。放宽核准条件,彻底消除投资额与企业净资产间的关联;简化手续,减少申报材料,可要可不要的材料坚决不要,不随意增加材料;确立具体可量化的审批标准,对材料的必要性和繁简度在部门间实现统一评价;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加快核准进程。

三是根据中国外汇储备现状,相应改革“宽进严出”的外汇管理政策。如取消境外投资外汇资金来源审查或先规定取消的时间限额,放宽境外企业利润汇回等限制,简化对外担保的审批和履约核准手续,消除境外放款资格条件和资金来源的审查要求,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外汇便利。

(三)加大金融、保险、财政支持力度,完善税收鼓励政策

1 充分运用金融创新,构建双层三位的金融保险支持体系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政府提供政策性金融和保险至关重要。中国应充分运用金融创新,尝试构建国家与地方相结合,政府与企业、银行相结合的双层三位支持体系。

第一层,国家应增加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增加贷款额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合理扩展贷款贴息和保险的规模与范围。不但在“走出去”的初期,更要在后期加大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对民营企业不但要“扶上马”更要“送一程”,真正显现支持效果。

第二层,作为地方政府应结合国情市情,通过金融创新构建政企银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首先,政府整合服务资源筛选优质企业推荐给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并做好后期跟踪服务,借银行之力振兴企业;银行通过财团贷款或企业联保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借政府之力降低风险。其次,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由银行“出让”部分贷款上浮利率的利润和政府的一部分财政补贴组合,为银行提供风险保障,同时弥补资源获取型ODI周期长、见效慢等项目劣势。第三,政策性金融机构实行项目贷款制。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简化手续,提高服务水平。第四,降低保费,增加保险品种,拓展高风险国家(地区)的保险业务。

2 完善税收鼓励政策。

结合新一轮税制改革,制定独立的民营企业海外投资税收鼓励政策,尤其加大境外资源开发投资的优惠力度,增加设立亏损准备金、加速折旧等间接鼓励措施。建立健全与资源丰富国家的税收协调网络,避免重复征税。并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提高税务机关的纳税管理水平。

(四)以境外投资促进机构为服务主体。形成服务体系

学习外商投资促进中心的做法,成立境外投资促进中心。设立“境外投资业务咨询专窗”,将外经贸、海关、商检、银行等境外投资所涉及和全部行政部门归口咨询,实行首问责任制,使企业在遇到困难时的第一时间得到服务,减少“关系”成本。

中心主要职能是:提供人才培训与引进,成立人才服务中介;为企业提供境外投资项目的信息咨询;提供经常性投资业务培训;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内外投资活动,推动企业与外方的联系;提供行业协会的办公场所,以第三方力量整合“走出去”优势。

(五)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

建立完善一整套法律体系。包括最基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及配套的单行法,如《对外投资保险法》《对外投资企业所得税法》《对外投资审核法》《对外投资外汇管理法》等,加快制定《对外收购法》,填补法律空白。

四、企业对策

篇(6)

关键词 中国民营企业 对外直接投资 品牌战略

一、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融资战略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为民营企业融资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必要的服务,但无论是政府扶持,还是银行信贷,都要求民营企业自身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提高盈利能力,建立自身的良好信用

中国民营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信用不佳。一部分民营企业自有资本金不足,内部管理不规范,缺乏键全的财务制度,从而不符合贷款条件。而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融资的基础,如果信用问题不解决,即使外部融资环境再优越,企业也难以获得资金。因此,中国民营企业提高融资能力,首先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盈利能力,增强信息透明度,建立自身的良好信用。

(二)走银企联合道路,促进国际化经营

企业的对外投资、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研究开发等,都需要巨额的资金和各种国际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我国跨国银行广泛的国际网络和一体化的资金传输系统,使其境外子公司在现汇管理、汇率变动预测、国际金融市场行情变化预测等方面得到我国跨国银行提供的高效服务。通过银企密切合作,我国民营企业和银行可以在国际化道路上相互提携、共同发展。

二、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人才培养战略

(一)制定合理的人才建设途径

1.重视员工培训,内部挖潜

对于一些已经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初步成功的民营企业,比如华为、格兰仕等,通过内部培养国际化人才十分重要。民营企业从内部选拔的人才对本企业的情况,特别是国际化经营策略掌握得比较透彻,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国际化服务。因此,对于有潜质的员工,企业应该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培训,包括上岗培训、不同岗位的在职培训等,同时鼓励员工进行各种继续教育。

2.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引进外智

所谓引进外智,主要指与国际化人才拥有量比较丰富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借助他们的人才库,对一些重要岗位和特殊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惜重金的聘请。

(二)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

由于我国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是家族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克服家族主义和任人唯亲的思想,竞争用才,才真正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等,不仅仅靠高薪,还可以考虑利用股份、期权等能将他们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状况联系起来的手段留住并激励这部分优秀人才。

三、中国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品牌战略

(一)统一的全球化品牌战略

该战略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使用一个统一的品牌。使用统一的品牌,能为企业节省大量的广告费用,有利于企业集中所有的资源塑造一个大品牌,综合品牌下单一产品的市场状况还会反哺其他产品的市场状况。但是,在品牌的前期建设方面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品牌建设周期长,这就需要企业有相当的实力。已经在国际化道路上取得了喜人成绩的中国联想集团,2003年宣布其标识由原先的Legend变为Lenovo。联想更换品牌标识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梳理并明确品牌内涵,另一方面更为主要的是为下一步的国际化步伐奠定基础,并尽力将其塑造为世界品牌。

(二)多品牌战略

多品牌战略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的品牌。比如我国的TCL集团通过跨国并购等方式,已经拥有了TCL、乐华、施耐德和Govedio四个品牌,并计划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针对不同的营销区域、不同的消费者结构层次积极开展多种品牌市场战略。在这一战略指导下,企业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推出自身品牌或者是并购当地品牌,迅速获取市场和销售渠道。但是,这一战略可能分散品牌资源,削弱主流品牌的影响力及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

(三)OEMOBM战略

OEM能充分利用企业的闲置资源、消化过剩产能、获取资金积累,同时获取相关的技术、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的积累,避免产品的技术风险以及在国际市场销售的市场风险。企业通过OEM积累各方面的资源和经验,最终目标是建立自有品牌,即实现OEM到OBM的战略转移,开展跨国经营。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格兰仕从一个不知名的乡镇企业,通过OEM开始企业的创业,也通过OEM走向国际经营之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总体而言,作为具有强大实力的民营企业来讲,可以考虑统一的全球化品牌战略或多品牌战略。就我国民营企业实际情况而言,目前只有像联想、万向、TCL、华为等为数不多的企业可以采用这种模式。对于大多数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讲,由于规模、资金等的限制,采用OEM可以为企业积累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培养国际化人才,最终实现自身品牌的国际化不失为中小民营企业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篇(7)

一、引言

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出口商品制造业的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引进外资使我国出口商品制造业的技术和产品种类、数量上有极大的提升。1997-2009年外商直接投资额显著增长,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成本角度讲人民币持续升值,中国就会变成相对较昂贵的投资地。大量外资企业将从中国撤出寻找更为便宜的生产基地,尚未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也会因为投资成本的上涨而放弃对中国出口产品生产制造领域的投资,或者进入中国的国内市场领域。外资企业的撤出、以及降低对中国投资对中国出口商品制造业的影响力是长期的,投资不足将会使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无论是出口商品的种类还是出口商品数量,甚至在出口贸易方式上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二、文献综述

Wilhborg(1978)认为汇率的波动程度等价于投资者所面临的汇率风险,东道国汇率频繁或剧烈的波动对于风险厌恶偏好的外国投资者,往往具有负面效应。Cushman(1985)认为汇率波动对FDI的影响取决于跨国公司产品的销售地。于津平 许小雨(2011)的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在投资高速增长的背景下,该区域粗放型经济增长的特征并没有根本改变。宣烨 李思慧(2010)的研究表明:FDI地区间差距与我国制造业竞争力存在负相关关系。目前学者对外国直接投资的研究多倾向于对本国产业的挤出挤入效应,本文立足于发展中的中国出口制造业分析汇率变动导致的外国对华直接投资的变化情况,本文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将导致外国直接投资在出口商品制造业中的比例下降,如果外国来华投资有流回趋势,这对于我国的国际收支将产生不利影响。

三、实证分析

本文对1997-2009年外商在华投资额的变动情况进行回归分析。因为名义汇率的变动是外商投资的风向标,所以此处本文选择人民币与美元的名义汇率(间接标价法)作为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外商直接投资额、中外合资企业投资额、中外合作企业投资额、外商独资企业投资额的数据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单位亿美元)。

回归结果如下表所示:

结果显示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动与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呈负相关关系,当D.W.统计量低于1.5时,序列可能存在正自相关,所以本文对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外合资企业投资额、中外合作企业投资额的过去观测值的误差包含到现在观测值的回归模型中即引入AR(1),这不会改变对系数、标准误差和T统计量的解释,只会使系数的估计以及系数的估计标准差更为可靠。单整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结果显示,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时中外合资企业和中外合作企业的投资额可能会增加,外商独资企业的投资额会减少,外商独资企业的投资额下降将使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迅速下降。

四、结论

2008-2009年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外商独资企业的实际投资额从2008年的723.15 亿美元降为2009年的686.82 亿美元,降低了36.33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从2008年的923.95亿美元降为900.33亿美元。从2002年开始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的60%以上都是外商独资企业,2008年这一比例甚至达到78%,所以人民币兑美元的变动方向对外商直接投资有重要影响。国外直接投资(FDI)企业的出口额已占我国制造业出口总额的50%以上。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将导致中国出口商品制造领域的外国直接投资额下降,尤其外商独资企业的生产制造类产品的出口数额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不是大幅度利润流回型的外商投资下降,我国的经常账户和贸易收支应该不会受到很大影响。我国也可以趁此机会,加大对本国大型出口商品制造企业的政策扶持,使其加快技术更新换代、产品创新升级,产品质量上一个梯次,海外竞争能力更强。经济的发展不能太刻意的破坏经济规律,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在应对策略上下功夫,政府的调控办法会遭致多方面的抵制,所以针对汇率变动导致的出口商品数量和种类的减少,政府应该加强容忍度,加快本国经济结构合理化,为世界经济复苏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Cushman,D.O.(1985)Real Exchange Rate Risk,Expectations and the level of Direct Investment.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67(2):297-308.

篇(8)

一、国际化经营战略

国际化经营战略又称“走出去”战略、海外经营战略、跨国经营战略或全球化经营战略。广义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指的是使中国的产品服务资本技术劳动力管理以及中国的企业本身走向国际市场到国外去投资建厂去开展竞争与合作。国际化经营战略可分为两个层次。较高的层次是资本输出层次,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的是到海外投资建厂和投资开店。国际化经营的初级层次是商品输出层次,是指货物服务技术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主要涉及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承包劳务等。

二、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充分利用国家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出现了大型企业主动“走出去”,中小企业抱团“走出去”的局面,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主体。2010年,我国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达4812.66亿元,较2005年增长223%,年均增长26.4%。民营经济“走出去”集中体现出以下特点:(1)工业化发展水平决定企业走出去的实力。工业化发展较早的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和广东省民营企业的出口和对外投资的企业数量较多。(2)民营企业总体对外投资数量少。由于我国民营企业多处于纺织服装业、鞋帽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产业分布决定了我国民营企业的资产规模偏低,产业的国内竞争程度高。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要方式是产品出口,有能力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数量较少。(3)对外投资形式和投资目标具有多样化特征。我国民营企业尽管在海外投资的企业的数量较少,但从这些企业的总体投资方式看,还是具有一定的多样化特点,具有“设立销售机构、生产机构、研发机构、信息窗口”等多种形式。(4)对外投资区位选择更加合理化。随着企业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理论科学性的增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更加慎重。对外投资不再局限于非洲、拉美等欠发达地区,而是在包括大洋洲、北美、欧洲、日韩等众多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另外,民营企业通过收购海外能源矿产资源来满足国内对能源资源持续增长的需求成为投资新趋势;通过收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际著名品牌,民营企业在开拓海外市场、引进先进人才和技术的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民营经济走向世界的强烈愿望。与此同时,民营企业更加注重提高经济管理水平,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来源的日趋多元,股份制成为企业更为科学的经营模式。

三、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及政策建议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同时国家引导和鼓励民营经济国际化经营的力度也有目共睹,具备国际化经营实力和意愿的民营企业越来越多,具有国际视野、战略观念、敢于开拓的新一代民营企业家队伍逐步壮大。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形式大多以绿地投资为主,投资规模较小;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大多放在扩大出口规模上,缺少利润中心国际化、研发中心国际化、战略布局国际化作为国际化经营目标的企业,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一)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问题

1.政策和市场环境层面导致的问题。第一,对境外投资的政策法律和投资信息缺乏了解。推进企业境外投资,不仅需要政府提供优质服务,而且需要法律、会计、投资、咨询等社会中介组织提供各类专业服务。而目前我国这类社会咨询服务机构发育尚不成熟,阻碍企业向外发展。第二,境外投资融资困难。融资渠道少,境外资金筹措困难已成为制约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因素。由于民营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在境外银行中缺乏信用基础,往往不具备担保条件,难以从境外银行获得贷款支持,而国内银行对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融资贷款的门槛较高,企业申请贷款难度也较大。第三,国内境外投资管理和审批程序较多,环节繁冗,法律法规不规范。当前我国对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审批由多个主管部门负责标准过严、手续繁杂、耗时费力,这导致有的企业错失投资良机。政府对外投资的外汇管理制度和投资的法律制度与政策不适应企业对外投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

2.民营企业层面导致的问题。民营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真正显示出竞争力,那么首要地、根本地是切实地提高自身的实力。而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进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民营企业基础不扎实,规模小,优势不明显。在目前境外投资企业的构成中,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规模小缺乏实力,而发达国家的投资企业规模都比较大,大型的和特大型的跨国公司居多。境外企业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也难以与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难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立足。第二,缺少国际化经营人才。民营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人才匮乏的矛盾依然存在。大多数企业缺乏国际市场调研和国际投资方面的专业型人才,了解国际市场环境,熟悉国际通行规则和主要目标国法律法规的人才不多,具有国际战略头脑、善于成熟操作跨国投资实务的人才更少。第三,民营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形式大多以绿地投资为主,投资规模较小;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大多放在扩大出口规模上,而把利润中心国际化、研发中心国际化、战略布局国际化作为国际化经营目标的企业不多,即民营企业过于关注短期利益而不是专注于长期发展。

(二)加速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建议

由于民营企业自身处于市场竞争激烈的初级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等行业,产品的获利能力较低,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同时,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获得国外资源的能力也较低,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民营企业要实现经营的国际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不仅有赖于我国的整体工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调整,也需要我国政府进一步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增强海外投资的风险担保机制,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政策环境得到了一些改善。但实际上,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仍然存在不公平的现象,需要在财政支持、融资便利、外汇管理、税收减免、出入境管理等方面更好地落实公平待遇。长期困扰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贷款难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更制约了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

而要真正地加速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民营企业自身必须做出自己的努力。对于那些准备国际化经营的民营企业来说,重要的一条是要在思想上首先国际化经营。对于那些实力和经验不足的民营企业,则要注意选择灵活多样的国际化经营模式。要把企业国际化发展、实现更快成长作为本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对于那些已经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则有必要借鉴西方跨国公司在本土化战略中的创新体制和成功发展经验。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造名牌产品,形成品牌优势;积极培育国际化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迎秋,张亮,魏政.《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竞争力50强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9(2)

篇(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尽快培育上海本土跨国公司已成为上海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必然要求。上海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领域广泛、方式多样、发展迅速,已成为本市“走出去”和跨国经营的重要力量。

2012年,在上海市商务委登记的上海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项目157个,占项目总数的63%,投资金额达9.73亿美元,占中方投资金额的33%。上海民营对外投资主体中既有以复星集团、鹏欣集团、奥盛集团为代表的本土优秀民营企业,也有一批在细分行业中具有领先性的中小企业。上海民营企业“国际化”道路在挑战中前行。

二、本市民营企业“走出去”呈现的主要特点和方式:

1、主要特点:

从投资主体来看,民营企业投资的项目数多但金额较小;从投资地区来看,对外投资项目地区分布多元化;从投资行业来看,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和采矿业对外投资位居前茅。

2、主要方式:

通过品牌合作,拓展营销渠道,提升品牌价值;融入全球产业分工,实现产业链资源整合;探索开发资源类项目,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提升企业资本运作能力;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实现集群式对外投资;注重海外技术类投资,提升技术水平。

三、上海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困难:

1、缺乏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战略规划和机制保障

民营企业境外投资自发性较强,产业分散,政府在对外投资区域分布、产业布局等方面还缺乏中长期的战略性规划和投资指引;针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风险补偿机制缺失;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手续较为繁琐。

2、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不充分

现有服务机构分散,服务不深入,各类资源未能有效整合;海外投资促进机构缺乏预警机制,对企业在外的利益保护力度不够;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组织在支持和服务民营企业开展“走出去”方面作用有限。

3、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跨国经营融资支持尚待加强

如民营企业申请商业银行贷款时,利用海外资产作担保、实施“外保内贷”融资难以有效落实;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境外分支机构能力不足;针对民营经济重点产业、龙头企业“走出去”的财政专项扶持资金有限。

4、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带来的负面影响

近几年来,各国向中国民营企业的招商强度日益增加,但同时西方国家限制中国有竞争力的企业开展投资,遏制中国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值得高度警惕、需积极应对。我国企业在开展对外经济合作和交往中,存在不注重驻在国文明礼仪、文化风俗、法律法规,不重视融入、回馈驻在国社会等问题,影响我国企业和国家形象。

5、企业自身素质有待提升

民营企业海外投资不同程度地存在专业资讯欠缺、专业人才短缺、资金准备不足、组织管理水平不高等内功不足问题,特别是稳定的跨文化职业经理人队伍严重匮乏。

四、进一步推动上海民营企业“走出去”、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建议

近两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支持企业跨国经营,培育本土跨国公司都出台相应文件,2011年,浙江省实施了《浙江省中小企业全球化“绿卡”计划》;2012年4月,广东省出台了《关于支持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指导意见》;7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13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境外投资的实施意见》等,为此,上海应在引导企业加快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培育本土跨国公司上采取切实行动,并积极争取相关改革政策先试先行。

1、上海率先自我统计考核本地区GNP(国民生产总值=GDP+对外要素收入净额)或GNI(国民总收入)

从经济学角度看,GNP相比GDP更注重本地区企业的发展,GNP(国民生产总值)或GNI(国民总收入)=GDP+对外要素收入净额。希望通过对GNP的统计考核,使我们对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从输入性增长转移到内源性增长上来。

2、研究制订促进民营企业跨国经营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形成跨国投资的地区与产业战略、技术、市场战略,对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扶持力度、对象、区位、领域、节奏等问题进行协调。培育一批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本土跨国公司,打造服务全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

3、创新服务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本土跨国公司”的专题协调机制,由相关政府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参加,发挥统筹协调组织功能。二是建立境外投资“一门式”审批、核准平台。三是设立境外投资综合服务平台。提供对外投资合作指南、产业指南、驻在国法律政策等信息和咨询,对重点项目进行综合策划和协调,推荐专业中介机构。市工商联(商会)、市对外投资促进中心、市贸促会等非赢利性机构要加强联系、形成联动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贴等,鼓励投行、律所等中介机构提供服务。

4、引导民营企业调整投资策略

一是在新兴国家加大投资力度。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政策,引导民营企业加大对亚非拉等国的投资,避开西方对我国企业的投资限制。二是调整进入西方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方式。采取“迂回”、间接的方式,与当地企业、第三方联合并购,多渠道实现“走出去”。

5、加强对外经济合作、交流的教育培训和宣传引导

一是加强对外经济合作、交流的教育培训。在企业对外经济合作交流、出访考察时,针对当地法律法规、外交礼仪、文化宗教、全球社会责任等开展培训;平时可结合各类企业家培训班,增设相关课程,进行常态化培训。二是做好民营企业文明守信的引导宣传。策划、组织各类活动,宣传典型企业,引导企业尊重驻在国社会习俗,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企业良好形象。

6、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先试先行

一是简化境外设立企业和投资项目核准程序。如投资额3000万美元以上、3亿美元以下的资源开发类和1000万美元以上、1亿美元以下的非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直接由本市核准,无需国家发改委备案。二是简化企业境外上市审批程序,争取将上海企业境外上市审批权限下放本市。三是鼓励“外保内贷”的融资模式。

(市工商联调研部、联络部供稿,本刊略作调整)

案例链接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大幅增长,针对中国产品的所谓反倾销、反补贴和技术壁垒等,变化多端的贸易摩擦随之而生。2005年,欧盟调整策略,发起对中国皮鞋反倾销立案调查。2006年10月,欧盟正式对中国产的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16.5%的反倾销税,对于绝大多数微利的中国外贸企业来说,无疑掐住了最为紧要的命门。从2006年到2010年底,欧盟的反倾销关税实施,促使中国出口欧洲的皮鞋销售额下滑20%,直接导致20000人失业。

中国最大民营制鞋企业浙江奥康集团,面对欧盟对华不平等反倾销贸易举措,毅然拿起法律武器,耗时6年,在5家上诉鞋企一审败诉,其中4家放弃之后,依然单枪匹马打赢官司,坚决维护中国产业的合法权益,谱写了中国鞋企抗辩欧盟反倾销成功第一案。

点评:

中国的企业与西方的企业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西方企业的经营理念是法律先行,先搞懂、搞通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规则,在法律的框架下再制定商业模式,开展商业经营和竞争。中国企业是商业为先,商业竞争先行,制定商业战略和商业模式,一股脑儿开展经营和商业竞争,等出了问题、遇到麻烦后,“临时抱佛脚”,去找法律“救火”。

奥康长达6年的抗辩之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民营企业的自信与担当,更为日渐走向国际的中国民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与经济纠纷,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与借鉴。我国出口企业,大多缺乏对国际市场的深入调研和总体把握,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制定总体营销和自己品牌战略,单纯依赖低价战略打入国际市场的居多。殊不知,品牌附加值等非价格竞争手段,是当下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砝码。

篇(10)

直接投资是指一个经济体系的投资者在另一经济体系的企业所作的投资,而此投资令及投资者能长期有效地影响有关企业的管理经营决定。在统计上,若投资者持有某一企业10%或以上的股权,便被视为能长期有效地影响有关企业的管理经营决定。2008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增长,对外直接投资额已远远超过2007年全年,达到256.6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29%。引导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既是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一、引导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基本思路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应该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建议采用边际产业扩张论。影响广泛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维农的国际产品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论等。这些理论都从不同的层面解释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发生问题。其中,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对我国较有现实意义。所谓“边际产业”是指,在投资国处于产业比较优势的下层而在东道国处于比较优势的上层。投资国通过“边际产业”的转移可以为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同时,这些产业转移到国外后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比较优势重新发挥它对国内经济的积极作用。由于这类产业上投资方和受资方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的落差并不大,容易被东道国吸收消化,是较有效的技术转移方式。

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应注意我国作为世贸组织(WTO)成员国在投资方面承担的权利义务与我国参加的各种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FTA)协定的规制衔接。世贸组织规范国际投资的框架是《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I:UMs协议)。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合作的一个热点。2002年《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与《中国一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使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亚洲第一个多边贸易自由化安排2003年有范围广泛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标志着上海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就我国来讲,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是进展最快,也是富有成效的自贸区。此外,我国还在积极推动中、日、韩合作和整个东亚的经济一体化合作。

在全球价值产业链视角下鼓励企业“走出去”。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包括所有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利润分配。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的背景,我国应从更开放、更全面的视角。一方面制定实施支持性政策。从宏观微观各层面上推动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并逐步占领全球产业分工中的有利位置和全球价值链中的高端环节,为国家谋取更大的战略利益:另一方面还要制定实施保护性的政策措施,将产业安全保护工作前置化,降低嵌入全球价值链之后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将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紧密结合,统筹规划。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多年来,基于国情和实际需要,我国对外开放在很长一段时间是以“引进来”为主。随着国内外大气候的变化,大力开拓海外市场逐步具备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对风险的评估不够,缺乏预警机制

对外投资风险是指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期内观客存在的导致国际投资经济损失的变化。我国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众多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法律风险、跨文化风险、外汇风险和技术风险等。随着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步伐的加快,对外投资的风险也在凸现。2004年11月曾被誉为“走出去”明星的国有企业――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爆出了5.54亿美元巨额亏损,其直接原因是公司从事石油衍生产品交易本身就具有巨大风险,而更大的风险在于管理机制的不完善。特别是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二)企业对东道国法律研究不够重视

我国某工程公司在加蓬的一个建设项目为例。当该项目主体工程完工后,公司随即解雇了大批当地雇用的“临时工”,然而此举却遭到被解雇工人的强烈抗议。双方对簿公堂结果中方败诉,原因是违反了加蓬的劳动法。我国公司管理人员按照国内形成的对临时工和技工的规则来处理加蓬的情况,导致了企业的高额损失。但是企业没有收到来自有关专业人士和政府的善意提醒也是重要原因。

(三)在政府层面上,对民营企业“走出去”问题重视不够,措施不到位

如在融资方面,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担保体系不够健全,企业在境外形成的资产无法为贷款抵押担保。金融服务跟不上企业“走出去”的形势要求:在政策的执行方面,一些部门和地方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认识还很薄弱,没有予以重视,在政策的执行和支持力度上远远不够,一些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优惠政策难以及时到位等。

三、引导规范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基本对策

(一)扩大对外投资风险担保的范围,建立投资风险预警机制

国家开发融资和担保机构为“走出去”的企业,特别是对体现国家重大利益的投资活动提供贷款、投资担保。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为国家鼓励的境外投资项目提供政治风险和非商业性保险制度。

(二)提供投资法律顾问支持,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案例数据库备查存档

企业在“走出去”时。要遵守国际投资的通行规则,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法律服务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单靠企业的能力难以做到。政府建立投资法律顾问中心,或者鼓励民间参与海外投资法律咨询业务,同时建立海外投资案例数据库,不仅有利于保护企业海外投资,防患于未然,还可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理论研究积累第一手的珍贵资料。

(三)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

目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生力军。加强面向民营企业的信息服务。以境外企业、项目、资本和人员的基本状况等作为国家数据库的主要内容,据此建立相应的民营企业“走出去”管理服务系统;完善“走出去”业务统计制度,对对外投资与合作项目及相关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及时调整国家宏观管理政策:发挥我驻外使领馆一线作用。多方面收集驻在国法律、法规及具体业务信息,帮助民营企业了解与对外投资和商品进出口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为广大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机会。

(四)树立规范经营的意识

帮助企业管理者树立规范经营的意识,并注意前瞻性地培养他们前沿的经营意识如培养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伦理,注意保护当地环境;注意公平贸易,使当地工人受益更多;杜绝商业贿赂等。目前多数我国企业家的法律风险观念仍然淡薄,甚至把法律风险的防范视为创造利润的绊脚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市场与境外市场的双向接轨。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正在急剧增大。从全球企业发展规律来看,选择企业外部专业法律顾问支持是一个趋势。具有涉外业务的我国企业选择几家不同专长、不同地域的律所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这种合作模式可适应我国企业日益增长的跨国境、跨地域市场需求。

上一篇: 建筑工地环保要求 下一篇: 海洋环境污染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