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0 16:38: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私人银行行业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关于私人银行(Private Banking)。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义。Lyn Bicker(1996)这样描绘其功能“为拥有高额净财富的个人,提供财富管理、维护的服务,并提供投资服务与商品,以满足个人的需求”。2005年5月,银监会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首次将私人银行功能界定为:“商业银行与特定客户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合同,客户全权委托商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计划、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客户进行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操作的综合委托投资服务”。综上笔者认为,私人银行业务是金融机构专门针对高资产净值客户(HNWI-High Net Worth Individual)提供的包括财富管理和财富保障服务在内的一揽子的高层次的金融服务。它以“高净资产客户”为服务对象,以“资产管理或财富管理”为核心业务,以“高品质服务”为主要经营策略。当然它的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因地域环境等相异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私人银行业务国内外发展概况
国外私人银行业务步入“成人化”发展阶段在西方发达国家,私人银行业务以其批量大、风险低、业务范围广、经营收入稳定的特点正日益得到各家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青睐,并得以迅猛发展。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私人银行管理资产已达4.5万亿美元。私人银行因其高端服务对象,收益大大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美国私人银行过去几年中,其年平均利润高达35%,年均盈利增长为12%~15%。因此,不论是银行还是其他金融机构,都将富裕的私人客户作为其营销的重点对象。如至2005年末,瑞士信贷集团有114万名员工从事私人银行业务,占员工总数的31%。私人银行已经成为国外商业银行业务领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儿童期”的国内私人银行业务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犹如一个稚嫩的幼儿。私人银行在国内目前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中资银行的“贵宾理财服务”:中资银行中除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合资成立私人银行公司外,其他银行仍都处于筹备阶段。而中资银行相继推出的“贵宾理财服务”顶多只能算是“准私人银行业务”。第二,在华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发展:与中资银行业务低水平发展相比,外资银行的起点比较高。2005年9月27日,瑞士友邦银行上海代表处正式开业,这是首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私人银行,国际私人银行在中国的正式登陆引起了国内金融界的高度关注,由此拉开了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帷幕。在瑞士友邦银行上海代表处开业后,法国爱德蒙得洛希尔银行上海代表处、美国花旗银行上海代表处、法国巴黎银行上海代表处、德意志银行上海代表处等国际知名私人银行也先后在华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随着外资银行在中国掀起的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以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必将成为国内外金融机构争抢开发的一块“黄金处女地”。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调查,金融资产在10万美元以上的中国富裕家庭大约有300万户,中国持有流动性资产(现金、有价证券、非自有住宅等)超过100万美元以上的富人数量约为30万人。不到0.5%的中国家庭拥有全国个人财富的60%以上,而拥有超过10万美元可投资资产的富有家庭中,又有70%的财富掌握在那些可投资资产超过50万美元的家庭中。显然,如果中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势头,未来将会有更多富人从金字塔的中部发展到顶端,并最终构成私人银行业务的主体客户。前景如此广阔,那我国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时候又存在哪些问题和障碍呢?
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所面临的难题
私人银行业务虽然前景广阔,但国内处于“儿童期”的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却仍然身陷重重制约之中。
理念缺失是当前私人银行业务举步维艰的基础因素目前我国社会各个层面关注的都是财富增长问题,财富管理理念相对单一。从银行方面来看,由于服务理念过分关注于财产增值,使其漠视了顶端人士的财产保护与传承等其他的特定需求,尚未形成全方位综合财富管理的服务理念和能力。
由于政策限制,导致产品创新机制不足受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的制约,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只能提供银行类金融服务。由于商业银行不能涉足其他金融分支行业,而仅能在其固有的业务领域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产品创新能力也显得较为单一。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主要还是向中端客户提供现金管理、消费规划、教育规划、养老规划和风险管理等理财服务,无法与私人银行业务所强调的个性化产品要求相吻合。商业银行为顶端人士的服务仅限于服务形式,如专人配备、专属场所、优先服务、亲情服务等,难以适应顶端人士的个性化财富管理需求。
商业银行组织体系改革滞后目前国内银行采用总分行模式,个人客户服务仍由多个部门分开经营,信息不够畅通,资源未能最大限度共享,横向及纵向的服务体系尚未形成。
缺乏私人银行业务方面的人才及缺少海外投资实践经验是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又一瓶颈私人银行业务最大的挑战是聘请、培训并留住人才。一个出色的私人银行家通常都要有10年以上的专业经验,并往往具有资产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法律及税务相关知识和从业经验,甚至对艺术品、奢侈品也要有足够的知识。而顶级富裕客户不仅是对银行家专业能力的信任,更是对其人品和职业操守的信任。
国内不完善的金融市场和运作制度也制约着私人银行理财产品的多元化和创新目前国内缺乏完善的金融市场,人民币仍然是非自由兑换货币,即使是外资银行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即投资范围有限、无力开发多样化的理财产品及理财规划。
促进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建议
要想打造一流的商业银行,要加快业务转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明确市场定位。强化整体服务理念在我国银行业内,有不少人士认为私人银行服务无非是对个人理财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认识实质上是片面的。私人银行所提供的解决方案不是应客户一时一刻的需求而定,而更多的是考虑和规划客户较长一段时期甚至一生的金融需求。针对客户在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依据其收入、支出状况的变化,以及各自的风险偏好、投资偏好、资产多少,制定出合理的储蓄、投资、保险计
划、税金对策甚至消费计划等理财方案。国内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首要的是尽快树立为客户提供量体裁衣的整体服务方案的服务理念,避免简单的产品推介的传统做法。
从操作层面来说,现阶段国内银行有着坚实的零售客户基础,对国内客户的习惯、偏好有着更为深入的了解,可以把中端理财服务作为切入点。先从满足中端客户的理财需求入手,进一步了解市场,通过贵宾理财中心开发各种高端理财产品、整合营销服务,为开展私人银行预热。
完善组织体系,加快产品创新对私人银行而言,客户分布广泛,需求复杂多样,服务层次要求高,自身的业务独立性比较强。私人银行业务流程的设计要简捷、快速、方便,而且要高度人性化,要富有人文色彩,也要有足够的安全性和私密性。因此,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尤其需要高效的资产配置行动、灵活的市场开拓能力以及集约型经营管理控制机制,这对构建一种适应私人银行业务内在发展规律的组织架构提出了迫切需求。国内银行发展私人银行,应该加快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构建以业务线为主导的纵向组织管理体系。基本思路是实行事业部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高收入群体比较集中的区域成立私人银行中心。其职责是集中人、财、物等资源进行统一配置,针对高收入群体的金融需求,制定全行私人银行业务计划、政策、制度和管理办法,组织、指导、推进和管理全行的私人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可以相应成立私人银行分中心,从事营销工作,直属私人银行中心总部管理。建立事业部制的组织体系,是国内私人银行发展的重要组织保障。
私人银行服务提供的是整体的解决方案,而多种金融产品的有机组合则是构成解决方案的重要内容。因此,发展私人银行服务,能否提供综合多元的金融产品至关重要。随着高端客户投资意识和投资能力的不断提升,传统的金融工具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其特定的投资目的,越来越多的替资品进入私人银行的服务范畴。既包括艺术品等交易不活跃但具有较大增值潜力的实物,也包括与金融市场联系密切的风险资本、私人股权、对冲基金和房地产基金等金融产品。同时,在私人银行解决方案的设计中,客户还存在着对一些结构产品的需求。在现实中,一家银行无法做到全面经营,可取的做法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取部分产品做专有产品,而将不具备优势的产品外包。
完善市场体系,推进综合经营。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私人银行快速发展的基石。大力拓展私人银行的服务功能,需要各种不同类型金融市场的存在,以及相互之间的有机联动与合作。
从政策层面来看,《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正式实施,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限制有所放宽。但总体来看,由于国内银行业仍然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体制,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仍然很多。同时,现行的政策规定也限制着商业银行的产品创新。相当一部分的创新业务和创新产品都必须履行行政审批程序,必须层层报批,而且在产品定价方面,有关部门经常过多干预,甚至将银行的一些正常的成本补偿收费视为“乱收费”进行干涉。因此,加快发展私人银行业务,当务之急是修改现行各种不合时宜的法律法规,大力推进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步伐,鼓励扶植银行的金融创新行为。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近年来全球富裕人群的数量和财富总额均大幅减少。与全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中国的富裕人群数量却在逆势增长。未来数年,中国的私人财富市场潜力巨大,中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对于中资银行来说,金融危机为其带来了短期的机会窗口,未来两年是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私人银行业概览
私人银行是专门针对富人进行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服务,其会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对客户投资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投融资服务,对富人及其家人、孩子进行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合理避税、信托计划等服务。比较常见的私人银行服务包括离岸基金、环球财富保障计划、家族信托基金等。
二、全球私人银行市场分析
私人银行市场规模的计算主要是测算高资产净值人士(HNWI,也称富裕人群)的数量及其财富总额。所谓高资产净值人士,在国际上一般指可投资资产超过100万美元的人士,在中国一般是超过1000万人民币。这里的可投资资产包括个人的金融资产(现金、股票、银行理财产品等) 和投资性房产,不包括自住房产、非上市公司股权及耐用消费品等资产。
根据凯捷顾问公司与美林集团联合的《2009年世界财富报告》,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全球最富裕群体人数和财富总额均大幅减少,富豪人数的缩减创13年以来的最大降幅。2008年拥有100万美元以上的高资产净值人士的数量约为860万人,比2007年减少14.9%。他们的财富总额降至32.8万亿美元,比2007年40.7万亿美元减少约19.5%。名下"净值"至少3000万美元的"超高资产净值人士"受挫更重,这种超级富豪2008年人数比2007年减少24.6%降至7.8万人,他们的财富总额减少约23.9%。报告显示,这场空前的经济衰退抹去了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把高资产净值人士的数量和财富总额均拉至低于2005年的水平。
从国别人数分布排行榜上看,美国、日本、德国依然依次占据前三名位置,而中国内地继07年超越法国后08年进一步超过英国,首次名列第四为36.4万人,显示出了强劲的增长动力。
相对来说,亚太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小于欧美,未来市场也能够保持一个相对较快的增长速度。预计在未来十年中,亚太区富裕人群的整体财富将以年均8.8%的速度攀升,高于7.1%的全球平均水平;而中国的财富成长率增速每年约12%,高于亚太区的平均水平。
IBM全球咨询部曾经根据金融市场成熟度和富于人群的专业化财富管理水平对主要国家的私人银行发展进行了研究。其中金融市场成熟度的评定是根据世界银行报告进行综合评估和排序,富裕人群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则指通过专业化私人银行进行财富管理占总净值财富的比例。研究结果显示,虽然中国的高资产净值人士分布处于全球前列的地位,但是其金融市场成熟度和运用私人银行服务的比例还较低,拥有巨大的潜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
事实上,从2008年起,许多全球财富管理公司已经纷纷入驻中国市场。由于中国的富裕人士相对年轻,47%介于46~55岁,只有4%中国富裕人士的财富是继承而得。这些特性导致中国富豪在追求最大回报率同时具备相对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也具有惊人的成长潜力。
三、中国私人银行市场分析
在国内,贝恩咨询公司也对中国的私人银行市场进行过类似的分析,其运用贝恩公司的模型计算出个人可投资资产超过1千万人民币的富裕人群数量。从近三年的数据来看,中国的富裕人群的数量持续增长,已经从2006年的18.1万人增长到2008年的30.2万人,预计2009年将增长到32.1万人。
按照地域分布,2008年全国共有5个省市的富裕人群超过2万人,包括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北京;富裕人群数量处于1-2万人之间的有6个省市,包括河南、福建、山东、河北、辽宁、四川;其余省市的富裕人群数量少于1万人。广东省的富裕人群数量最多,其次是上海和北京。
此外,在贝恩公司针对富裕人群的调研中还发现了如下的市场特征:
第一,中国富裕人群中约80%投资态度趋向保守或中等风险;
第二,中国富裕人群中约60%选择由自己或家人进行日常理财,约20%采用商业银行的普通理财服务,仅有5%左右选择使用私人银行业务;
第三,职业和个人可投资资产规模是针对中国富裕人群细分时最有用的指标;
第四,中国富裕人群选择私人银行的重要标准包括:客户经理的服务和私人关系、品牌和信任度、理财顾问的专业性。
四、中外资银行的业务竞争力比较分析
巨大的市场潜力使得众多中外资银行纷纷抢滩中国的私人银行业务,从2007年中国银行建立第一家私人银行开始,在过去的两年中相继有近20家中外资银行陆续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市场明显地形成了中资和外资两大阵营,两者的竞争力也大不相同。
中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本土化服务及客户关系、在岸产品市场、政策监管、网点覆盖、金融危机对中资品牌的提升。
在本土化服务及客户关系方面,中资行强调本土化服务的细致,能够与客户建立起良好的客户关系;外资银行的服务尚未完全本土化,令众多中国客户感觉疏远。
在岸产品方面,中资行凭借对本土客户的多年服务积累了良好的基础,外资行由于无法全面展开人民币业务产品设计的优势难以体现。
在政策监管方面,银监会对私人银行业务的规范虽然尚未出台,但预计对外资行的限制会大于中资行。
在网点覆盖方面,中资行通过多年的经营覆盖了大量的城市,而外资行所能够覆盖的城市极其有限。
在金融危机对品牌的影响上,外资银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的糟糕表现令人失望,有70%中国客户表示对外资品牌的选择将更为谨慎,这对中资行的发展提供了阶段性的优势。
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投资建议的专业度、私人银行领域的品牌、离岸产品市场、银行资源整合能力。
在投资建议的专业度方面,外资银行的投资顾问经验和背景强大,享有声誉,客户经理的专业性也高于中资行。
在私人银行领域的品牌方面,外资行依靠其在全球市场上的悠久历史享有更高的私人银行品牌知名度,中资行在此处于劣势。
在离岸产品市场方面,外资行在境外的经验明显多于中资行,产品也比中资行丰富。
在银行资源整合能力方面,受企业文化和组织架构影响,外资行更加容易进行跨部门合作。例如,多数外资行有自己的投资银行部门,当客户对自己的企业有资本市场融资需求时,外资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会联系投资银行部门,帮助客户思考私募或是上市策略。这种跨部门合作不但为两个部门都创造了更多业务机会,而且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
五、中国私人银行业的未来展望
对于未来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本文有如下观点:
第一,基于潜力巨大的中国私人财富市场,中国的私人银行业拥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正如市场分析部分所述,中国经济多年来持续快速的发展造就了大量的富余人群,私人财富市场潜力巨大。与此同时,由于私人银行的概念在中国尚未普及,私人银行服务在富裕人群中的市场渗透率还比较低,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二,以客户为中心、建立咨询驱动的业务模式是未来成功的重要因素。私人银行区别于传统银行服务的特征在于其以客户为中心、高度细分的差异化服务,以咨询驱动的业务模式正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国际经验也表明,咨询驱动的私人银行的业务模式要高于中介等其他模式。
第三,金融危机为本土银行带来了短期的机会窗口,未来两年是中资银行私人银行服务发展的关键时期。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外资金融机构屡屡破产或濒危的报道让本土的富裕阶层对外资银行的安全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怀疑,很多中国的富裕人群相信中资行破产的可能性很小,并且在政策监管与支持等方面相对于外资行存在一定优势。但是长期而言,外资行在专业、品牌、离岸投资等领域仍然有众多的竞争优势,并且不会放弃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中资行的发展“窗口期”会在最近两年,需要抓紧时间、把握机会,积极占领并稳固市场。
参考文献:
[1]Capgemini & Merrill Lynch. World Wealth Report 2009.Jun,2009.
[2]PricewaterhouseCoopers (PWC).Global Private Banking and Wealth Management Survey 2009.July,2009.
[3]Wyman.The Future of Private Banking: A Wealth of Opportunity March,2008.
[4]招商银行&贝恩公司 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中国私人银行业:坐看风起云涌,2009.
[5]招商银行&贝恩公司 高资产净值人士调研分析,2009.
[6]IBM商业价值研究院.以客户为中心创新业务模式:建立咨询驱动的本土私人银行,2007.
[7]鲁彦,王晓鹏.对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探究[J].科技信息,2008,(6).
[8]延红梅.积极开展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访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J].中国金融,2008,(1).
[9]连建辉,余小林.私人银行业务:国际经验及现实启示[J].中国金融,2008,(1).
[10]王元龙,罗军等.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研究[J].学术研究,2007,(11).
[11]连建辉,孙焕民.走近私人银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2]施继元,杨月娟.中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策略探讨[J].海南金融,2008,(12).
需求升级
中国GDP在过去几十年中实现了高速增长,目前,在中国预计有32万高净值人士。
刚满30岁的陆先生这几年靠着芯片封装生意赚到第一桶金,置下的四套房产也升值不少,一家三口的生活在北京当地算得上优裕。“我当然希望以后的日子过得更好,孩子享受好的教育,出国留学开阔眼界,我和太太退休以后也能保持现在的生活质量。可我不是富豪,没有一个好的理财规划,这些愿望未必能实现。”
梁先生只是我国新富阶层的一个缩影,他们日趋强烈的理财需求使得我国财富管理市场迈入新的阶段。
招商银行的《2011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19%。预计2011年这个数字将进一步提升至72万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民营经济的活跃使得我国富裕阶层规模逐年扩大。上述报告称,2010年中国的高净值人群达到了约50万人的规模。
另据波士顿咨询公司6月初的调研报告,2010年,中国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数量相比2009年增长了31%,超过100万。据估算,目前中国已经有111万百万美元资产富豪,排在美国的522万和日本的153万之后,位居全球第三。这一数字还会随着中国GDP的增长而迅速扩大。
据交行行长牛锡明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财富管理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比例至少占到15%-20%。
在华安基金公司董事长俞妙根看来,我国财富管理市场的需求已开始升级,而公募基金13年的发展历程,或可作为这一过程的“缩影”。
俞妙根援引数据说,13年间,内地公募基金机构数增长了10倍,目前已经超过60家。2010年公募基金资产管理规模增长至2.5万亿元,较1998年的107亿元实现了高达233倍的增长。
除了公募基金,基金公司的另一主打产品――基金专户也在过去两年中异军突起。与此同时,其他资产管理机构也在不断壮大。占尽渠道和客户优势的银行理财产品,从“灰色地带”走出的阳光私募,以后起之秀身份崛起的券商集合理财……
伴随交易工具和投资策略的日益丰富,资产管理机构所饰演的角色也在悄然转换。它们不再只是替客户投资赚钱,而是变身为财富“管家”,通过各种风格和运作模式的理财产品,帮助不同风险偏好和收益要求的投资者最大限度实现其理财目标。
俞妙根表示,财富管理需要借助股票、债券等各子市场,而这些市场的日渐成熟可以促进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两者形成了互动关系。
农行私人银行部总经理周宏亮表示,从广泛的概念来说,财富管理包括资产管理和理财管理。“在新富阶层的带动下,中国投资者的理财需求正在逐步从购买理财产品、追求资产管理向更高境界的财富管理升级。”
与此同时,“全生命周期”的理念也逐步取代追求短期获利观念,日本理财专家山口胜业说,这一理念旨在化解“生”与“死”带来的理财风险,防止出现“人还在,但钱已经用完了”,“遭遇意外死亡,家人陷入经济困境”。
财富效应
过去三年里,中国新兴的财富管理市场年均增长率达45%。个人财富管理领域内的资产规模从2005年末的2000亿人民币(300亿美元)猛增至2010年末的1.7万亿人民币。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私人财富迅速积累和分配的阶段,对财富管理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后,资本市场、外汇、大宗商品价格经常急剧变化,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富成为富裕阶层的迫切需求。可以预见,未来走向财富管理领域的客户将以几何级数增长。在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对银行的贡献率大约是普通零售客户的10倍,而据招商银行的估算,在中国这数字有可能是近20倍。
“二八定率下,这部分高端客户对银行的贡献率显然是最高的。我们私人银行客户数只占整体零售客户的万分之一点二,但是对利润的贡献却是16%。”招行私人银行部常务副总经理王菁坦陈,将市场细分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累计所带来的长尾效应。被充分发掘的客户贡献利益的链条,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链条,而不仅仅是他交给招行的这1000万元财富管理。看到这1000万元背后的利益供应链条,就是私人银行对于零售业务的特殊意义,而这一点在银行利润增长点乏善可陈的情况下,也在不断地扩大人们的想象空间。
截至2010年底,工商银行私人银行盈利已近亿元。招行也表示,去年年底私人银行已经实现了600万元盈利,管理资产数量达到2500亿元。自招商银行2007年开设私人银行以来,私人银行业务每年都有35%-45%的高速增长,即使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那一年,增速也高达40%。
魅力超凡
私人银行在欧美有数百年历史,作为一种专为富人服务的银行业务,通过全球性的财务咨询、投资顾问和税务规划,为客户提供度身订制的金融服务,进而帮助客户达到财富保值增值的目的。由此可见,私人银行已经成为众多富裕人士重要的理财工具。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也造就了一个不小觑的私人财富市场,尽管很多投资者已开始投资房地产和股市,但更深层次的理财观念,例如合理避税、风险对冲、衍生产品投资、贵金属投资、艺术品投资等,对于很多人来说仍然是一个门槛,在门外徘徊观望,却不知该如何进入。
那么,财富管理能为客户做些什么呢?简单地说,财富管理一定会了解客户的需求在哪里,会清楚地归纳他的需求,提供适合的产品以及其他金融与非金融服务等。
需求会有很多种,从投资方面来说,他这个资产能够投资的时间上的范围是怎么考虑的,从他个人的经历看,他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是多少等等,财富管理将从一个组合的角度来为客户进行量身定做,通过这些不同产品的组合,提出创新和个人化的解决方案,进而最终满足客户的需求。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1-0046-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1.12
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中国银行业在个人财富管理领域的资产规模,已从2005年末的2000亿元人民币猛增至2010年末的1.7万亿元人民币。另外,2011年6月,波士顿咨询公司(BCG)的调研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百万美元资产家庭的数量已超过100万个,比2009年增长了31%,仅次于美国和日本[1] 。面对如此庞大的个人高端客户市场,国外一流商业银行早已捷足先登,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开展私人银行业务(见表1)。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已有16家外资银行机构在中国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包括瑞银集团、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德意志银行等,他们凭借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以及在人才和经验上的优势,迅速抢占我国个人高端客户市场。而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刚起步,缺乏实践经验、管理经验和高端人才,相对于国外一流的私人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在人才、经验和技术等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本文描述了国内私人银行的发展现状,总结了瑞士瑞银集团、美国花旗集团和英国汇丰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经验,指出国外私人银行发展经验对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启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私人银行是指银行专门为高端富裕客户提供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服务,包括为客户量身定制投资规划、财务规划、私人财富管理等一揽子高层次的金融服务和其它高附加值(高尔夫球赛、艺术品鉴赏、贴身商务秘书、财富沙龙等)的非金融服务。据贝恩的《2009年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以上的富豪将达32万人,资产规模逾9万亿元,分别比2008年增加2万人和1万亿人民币的资产。而在2010年胡润财富报告中指出,中国境内富裕人士(资产在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有894800人,最多的省市是北京、广东、上海三地,共有418000名富裕人士,占全国的46.71%。面对如此巨大的个人高端客户市场和国外私人银行的激烈竞争,国内商业银行加快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步伐,自2007年中国银行率先在北京、上海两地设立私人银行开业以来,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私人银行等相继设立(见表2)。虽然国内私人银行起步较晚,但国内私人银行客户增长速度快。截至2010年末,中国工商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已超过1.8万个,管理的资产超过3543亿元人民币(见图1),当年盈利近壹亿元人民币,位行业第一[2]。但由于国内“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限制商业银行直接从事证券、保险、基金的经营活动,使国内私人银行产品和服务创新受到限制,再加上人才、技术和经验的缺乏,使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存在较大的瓶颈,需借鉴国外私人银行成熟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的经验,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快速发展。
二、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经验
私人银行起源于16世纪的瑞士日内瓦,形成于18世纪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发展于20世纪的美国,在国外的发展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目前,全球私人银行业以日内瓦、苏黎世、伦敦、纽约、新加坡和香港等为中心,已形成欧洲、北美和亚太三大主要区域市场。据财富管理咨询机构Scorpio Partnership发表的年度研究报告称,2007年全球私人银行业共管理着约17.4万亿美元的资产,2008年共管理着14.5万亿美元的资产,其中,瑞银集团(USB)私人银行财富管理额自2004年以来一直在1万亿美元以上,名列第一[3]。此外,瑞士信贷、摩根大通私人银行、花旗集团私人银行、汇丰私人银行等近年来在全球私人银行评选中均名列前茅。国外私人银行已形成经营管理品牌化、服务方案个性化、业务发展多元化、区域布局全球化等一整套成熟的发展经验。
(一)瑞银集团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经验
瑞银集团(UBS)正式成立于1998年6月,由瑞士联合银行和瑞士银行公司合并成立,两年之后兼并了美国的证券经纪商普惠,总部设在苏黎世,其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已有140多年的悠久历史,管理着来自全世界富裕客户的投资资产超过1万亿美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银行。2009年的私人银行业务收已超过100亿瑞士法郎,达到108.27亿,对集团税前利润的贡献超到30%。其业务发展主要有以下措施:
1.重视客户细分,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为了最大限度地体现私人银行的特点,充分满足客户需求,在服务中挖掘客户为银行创造价值的能力,瑞银集团按客户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中的资产总值情况把客户分为关键客户、高净值客户和核心富裕客户三个不同层级。其市场细分标准为:5000万元瑞士法郎以上称之为关键客户(Key Client),200万到5000万元瑞士法郎称之为高净值客户(HNW Client),50万到200万元瑞士法郎称之为核心富裕客户(Core Affluent),并根据客户层级的不同配备不同层级的客户经理进行维护,每个客户经理大约维护50名客户。由于瑞银集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技术先进,细分客户科学合理,使客户经理的服务更加具有针对性,充分考虑客户自身的具体情况,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和差别化服务,并与客户之间建立密切的关系,大大提高了客户对银行的忠诚度和信任度。
2.重视服务细节,为客户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环境。私人银行业务是一种综合性的财富管理活动,需要客户与私人银行财富顾问或客户经理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商榷财富管理服务方案,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瑞银集团非常重视服务细节。在瑞士,瑞银集团共有110家财富管理中心,布局充分考虑了历史因素和客户偏好,最大限度地覆盖私人银行客户。另外,瑞银集团在会谈区域设计上根据不同客户的偏好设计了大小不一的会谈室,并配备可直接录入投资组合执行指令的电脑,方便客户在沟通过程中即时做出投资决策,同时配备了全程录音电话、互联网等方便客户与财富顾问之间的沟通,为客户营造人性化的服务氛围。
3.重视团队合作精神,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瑞银集团的私人银行客户服务团队包括客户经理团队、财富顾问团队以及理财专家团队。在三个团队的密切配合和统一的服务流程控制下,团队成员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全面的理财服务。每个机构的客户经理团队数量由私人银行客户量的多少来决定,每一客户经理团队由客户经理主管、客户经理、客户经理助理组成。财富顾问团队和理财专家团队成员主要分布在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和服务部,配合和支持客户经理团队为客户提供专业的财富管理解决方案。此外,为了及时更新业务知识,瑞银集团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为客户经理、财富经理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私人银行客户服务团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
4.优化服务流程,重视客户体验。围绕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的解决方案,瑞银集团优化并设计了结构清晰的财富管理咨询流程,并在全球统一执行,让客户享受到持续、一致的服务体验。其私人银行客户服务流程共四步:第一步是了解客户基本情况和服务需求,分析客户特征;第二步是从最好的、可供选择的产品和服务中进行甄选,为客户设计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理财方案;第三步是与客户就实施建议的内容进行沟通以达成共识,为客户提供最优解决方案和投资策略;第四步是实施服务方案,及时向客户提供关于财富管理既定目标的实现情况,定期回顾方案实施效果。服务流程的优化,大大提升了客户体验效果。
5.重视各业务条线间的合作,确保整体利益最大化。瑞银集团的业务结构是“大私人、小零售”,实施了“一个企业”的战略,将整个集团整合为私人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三大业务条线,并集中统一了中后台支持。在客户细分标准问题上,如果涉及在客户升降级管理方面和私人银行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利益冲突或利益分配问题,各部门均以注重客户自身感受为前提,制定相应的制度作保障,特殊情况下,由高层介入完成客户升降级的平滑过渡。集团注重的依旧是客户的利益,同时对于客户而言,升级意味着可以得到更专业更个性化的服务,降级意味着从一个高端客户群中的低端客户成为一个低端客户群中的高端客户,受关注程度会发生改变。通过部门间的合作理顺了客户介绍、产品交换、业务间的配送服务,实现了跨部门、跨区域销售,从而为客户提供了更丰富、更便捷的服务,有效地提高了整个企业的收入,保证整体利益最大化。
(二)美国花旗集团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经验
花旗银行前身是1812年6月16日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经过将近两百年的发展,现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国际性银行,也是世界上开展个人金融业务规模最大的银行,2001年2月5日,原有的花旗银行私人银行宣布正式更名为花旗集团私人银行,它在世界30个国家的私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服务,包括资产组合管理、资产分配、投资与借贷服务、对冲基金、现金与资产组合管理、退休金规划、教育规划和遗产规划等,2010年其私人银行业务净收入为14.44亿美元,资产回报率超过60%。其业务发展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投资产品丰富。花旗集团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的产品主要以集团自主研发的产品为主,另外还有与其它机构合作研发的替代品、衍生品等,涵盖消费、信贷、投资、保险和资产管理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形成一个开放的产品体系。针对客户的不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产品组合,强调投资收益的稳定性和持续性,而不刻意追求高收益低风险的卖点。
2.私人银行业务与传统业务相分离。花旗集团设立的私人银行业务与传统的零售银行业务相分离,并在2004年与美邦全球股票研究部和美邦全球私人客户集团组成花旗银行全球财富管理部,与其全球消费金融集团和公司的投资银行部构成三个主要部门,凭借三个部门的规模、实力和经验,以及全球顶级的财富顾问为高端客户提供集中、高级、综合的金融服务。
3.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花旗银行将自己标榜为全球性银行,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分支机构,其利用自身的网络优势为客户提供全面周到的环球金融服务。花旗银行重视客户信息的收集和维护,使用先进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客户信息全球共享。在全球花旗银行的所有网点都能够及时掌握所有客户的最新动态,随时可以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对账单,并且标有顾客姓名及号码的花旗银行卡可以当场制作出来,客户可以随时使用网上银行或电话银行管理自己的账户。另外,花旗集团私人银行还为客户提供包括预定酒店和机票、天气交通咨询、医疗、购物、餐饮、健身等非金融服务。
4.差别化的服务手段。为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的差别化需求,挖掘私人银行客户的价值,花旗银行在进行客户细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内部授权,及时制定适应市场变化的理财产品,其所有的工作都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客户细分、产品细分、岗位细分,根据客户的年龄、性别、地域、偏好、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资产等标准进行细分,实施有效的市场定位,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适合他们需求的差别化产品和服务。
5.量化考核业绩。花旗银行私人银行对财富顾问和客户经理的考核,建立了一套成熟的业绩考核机制,质、量并重,其不仅重视业务量的增长,而且更加关注质的变化。业务质量考核不仅包括客户贡献度因素,而且包含服务质量、风险控制、客户忠诚度等,考虑非常细致和周到。针对不同级别的财富顾问和客户经理,花旗银行分别制定各有侧重的考核标准,以定量为主,量化考核,注重销售业绩,使考核客观、公平,促进其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
(三)英国汇丰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经验
汇丰银行(HSBC)正式成立于1991年,总部设在伦敦,其前身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和金融服务组织之一,目前在欧洲、亚太、美洲、中东和非洲的76个国家和地区有超过9800家机构,全球雇员28.4万名,其经营理念是“全球服务,当地智慧”。汇丰私人银行曾被《欧洲货币》评选为“环球资产丰厚客户之最佳信托服务供应商”和“高资产人士/零售对冲基金最佳供应商”。在中国,汇丰私人银行目标客户是拥有1000万美元净资产,其中可投资资产在300万美元以上的高净值客户,开户时最低存款金额为100万美元。其发展经验有以下几点:
1.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汇丰私人银行从一开始就注重品牌运作,创立“运筹理财”和“卓越理财”两个品牌,通过综合运用其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帮助客户进行财富保值增值、纳税统筹、遗产规划、信托理财等服务,为高端客户进行财富管理。
2.全面周到的客户服务。成为汇丰私人银行的客户,可以享受汇丰银行提供的以下服务:一是24小时服务。客户无论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只要有需要,总能获得汇丰银行为其提供24小时电话热线服务,带给客户与众不同的当地智慧以及紧急支援服务。二是环球支援。客户无论出国工作或移居海外,其将会协助客户开立海外账户,获得个性化的海外信用支持和电子银行服务。三是尊贵礼遇。汇丰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一系列优惠的存贷款利率、免费服务和高附加值的非金融服务,让客户获取与众不同的尊贵礼遇。
3.专业的财富管理服务。汇丰银行私人银行拥有处理客户专业领域业务需求的专家团队,设有媒体、造船、钻石、珠宝等行业客户服务团队,其客户经理会在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的基础上,进行行业发展趋势分析,根据客户需求、目标和发展规划,结合客户风险承受能力,为客户提供的财富管理方案,帮助客户实现财富管理目标。
4.因地制宜的全球化服务。汇丰银行的机构遍布全球,其客户群体的习俗文化差异很大,但汇丰银行私人银行更强调当地特色,建设完全符合经营所在地的人文习俗的财富管理方案。比如,汇丰银行设计对伊期兰教徒的服务方案,在世界各地提供符合伊斯兰教义的产品和服务,使离岸金融服务本土化,实现“当地银行”的战略目标。
5.产品丰富多样。汇丰私人银行为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丰富多样,仅就投资理财产品来说,包括账户服务、银行卡服务、贷款服务、保险服务和投资服务五大类,种类繁多,内容全面。其中,保险服务包括了旅游万全保、家居万全保、乐安居供楼保障、办公室万全保、意外万全保、生活万全保、医储全保、目标储全保、定期人寿等保险类型;投资服务包括证券投资服务、单位信托投资基金服务、外汇市场投资服务、股市指数投资服务、住宅物业投资服务、黄金投资服务、市场咨询服务等,基本涵盖了债券、基金、股票等资本市场投资,以及房产、物业等不动产投资和收藏品、艺术品等投资。丰富多样的产品扩大了客户的选择空间和投资品种,为服务方案的设计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经验启示
随着超级富豪阶层的产生和壮大,国内私人银行业务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为了加快业务发展,为客户提供更好的私人银行服务,国内商业银行需要借鉴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经验,从私人银行经营管理品牌化、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化、金融服务个性化、从业人员专业化和客户服务全球化五个方面来发展完善。
(一)经营管理品牌化
国外私人银行非常重视品牌的发展,注重品牌效应,用心打造私人银行品牌,不断增加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如花旗银行的“CitiGold花旗财富管理”、汇丰银行的“卓越理财”、荷兰银行的“梵高理财”、渣打银行的“优先理财”等著名品牌,为其私人银行的发展树立了很好的品牌效应。只要客户对品牌有较高的认知度和信任度,就会产生较高的忠诚度和贡献度。理财品牌的树立和发展,不仅有利于客户维护,更有利于客户拓展。因此,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需要整合各种资源,创建自己的经营管理品牌,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化
目前,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都使用数据库技术进行客户关系管理(CRM),其信息技术支持和数据管理平台十分强大,客户信息化管理程度很高,客户信息收集非常全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化。商业银行通过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对客户群体进行市场细分,利用客户数据库、数据挖掘技术对客户信息进行全面管理和深度分析,实行差别化的私人银行服务。对于已有的存量客户,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明确市场定位,以个人高端客户为主要目标,通过先进的财富管理分析软件对客户进行分析,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方案。为了更好地进行客户关系管理,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需要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化,完善客户信息管理,深入挖掘客户需求,使服务更加有针对性,符合甚至超出客户预期。
(三)私人银行服务个性化
在国外,大部分金融机构均采取混业经营方式,私人银行提供的财富管理包含证券投资、外汇投资、保险投资、黄金投资等多元化组合,满足客户多方面的投资理财需求。国外私人银行客户经理或财富顾问会根据每个客户的不同特点,为客户提供现金账户、支票支付、汇款、信用卡、个人贷款、证券咨询与交易、投资咨询与管理、不动产管理、信托、捐赠、个人税务策划、纳税咨询、家庭生活、旅游、子女教育基金、退休计划等不同组合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受分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制约,产品与服务创新受到限制,同质化严重,多元化、差异性的服务不显明,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需要以客户为中心,转变服务观念和方法,加强与保险、证券、信托等机构的合作,为私人银行客户量身打造优质的金融服务方案,提供个性化服务。
(四)从业人员专业化
国外一流商业银行特别注重私人银行员工的综合素质,对私人银行的财富顾问和客户经理设置了非常高的准入门槛,实行严格的资格认证准入制度。例如,美国花旗银行的财富顾问要求持有财务规划师(CFP)、注册金融分析师(CFA)证书或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证书中的一种或多种,而英国汇丰银行要求其私人银行客户经理拥有财务规划师(CFP)的资格,渣打银行要求每位理财经理拥有伦敦证券学院的专业资格等。另外,国外一流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专职员工除了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沟通协调能力外,在从业之前还要通过行业协会一系列的考试。只有通过考试,取得认证之后,才能加入私人银行从业人员队伍。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从业人员还没有统一的准入标准,相关的考试认证有AFP(金融理财师)、CFP(国际金融理财师)、RFP(注册财务策划师)、CFC(注册财务顾问师)、CWM(特许财富管理师)等,其中AFP和CFP认证在行业内认可度最高。国内私人银行需要规范从业人员管理,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使从业人员专业化。
(五)客户服务全球化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以及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个人高端客户资产分布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打破了国内传统金融服务的牢笼,全球正迈向金融无国界的大道。国外私人银行服务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而是将其扩展到全球范围,如花旗银行、瑞士银行、汇丰银行等的个人理财服务遍布全球各地。在国内,随着国际交流和国际合作越来越多,居民出国留学、出国旅游以及海外移民越来越频繁,私人银行客户对跨国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普遍,国内私人银行需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加强与各国商业银行进行合作,通过参股控股、并购、设立等方式提供海外金融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快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通过电子银行渠道为客户提供全球化的金融服务,使国内私人银行服务全球化。
参考文献:
这并不是工行第一次与PE合作,早在2008年,其就已经涉足PE,与优势资本合作成立Pre-IPO基金。
5年之后,有迹象表明,工行与PE机构的合作更加深入。
那么,A股最盈利的公司缘何会放下身段,与PE公司展开合作?
一切要从头说起。
工行的华丽转身
作为四大行的“老大”,工行2012年的半年报可谓靓丽耀眼:
8月30日,工行公布的半年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工行实现净利润1232.41亿元,同比增长12.5%。基本每股收益0.35元,比2011年同期增加0.04元;每股净资产2.91 元,比2011年末增加0.17元。截至上半年末,工行的资本充足率为13.56%,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0.38%,分别比2011年末提升了0.39和0.31个百分点
然而,靓丽的年报背后所隐藏的问题,让其行长杨凯生不得安眠。
“在高速增长多年以后,银行业普遍面临增速下降的问题,同时,其净利润也明显不高,而逐年增高的不良贷款余额也让银行同时面临压力。”某出身银行业的PE合伙人告诉《融资中国》记者。以工行为例,根据其半年报,工行上半年净利润增速为12.5%,远远低于前些年平均30%以上的水平。
对此,工行行长杨凯生公开表示,工行净利润增速下滑受两个因素影响,其一,宏观经济低迷;其二,工行主动调整收入、信贷结构。
在净利润下滑的大背景下,工行主动调整收入结果,以新的业务增长点来增加整个公司的收入,同时,减少其信贷比的收入,增加其他业务收入。
以股本融资和并购重组业务带动产业转型,这就是工行为自身设计的转型路径。
“PE主理银行”
工行追求的股本融资,简单来说,就是“PE”投资。
种种迹象显示,工行最近越来越放下身段,主动展开了各大PE机构的接触,继续完善其当年“PE主理银行”的设计。
“我们去年一个月就曾发行6只基金。”工行私人银行部某员工曾私下里告诉《融资中国》记者,未来,他们还将继续加大在这一业务领域的投入,不过,由于今年经济形势不好,他们对PE基金的审核比较严格。
这直接体现在工行2012年的年报中,“受资本市场震荡调整影响,基金销售及托管、第三方存管等业务收入同比减少。报告期资产托管、担保及承诺、部分个人理财和投资银行业务收入同比减少。”
然而,这只是暂时现象。重金布局此业务的工行,显然不会善罢甘休。
资料显示,早在2008年,工行投行部就已经设定了“PE主理银行”的规划,决定以财务顾问的角色深入私募股权领域(PE)。
对此,工行还为此组建了自己的分析师团队,同时,还举行投行部的全员大培训,培养和储备合格的资金管理人(GP),形成股权投资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
此后,工行陆续展开了与鄱阳湖产业基金、优势资本等机构的合作。
“2010年,仅在房地产基金领域,工行就募集了4只基金。”某参与此项目的律师告诉记者,工行近年在PE领域的布局颇为勇敢,但同时也埋藏了隐患。
据了解,工行私人银行投资PE的方式包括项目制和组合制两种。项目制是指,所投资的PE可能只有一个Pre-ipo项目,集中风险比较高,好处是项目看得很清楚。组合制则把资金投给某个团队,投资于多个项目。
“银行和PE的机构合作模式比较普遍,而因外资行没有监管许可,只能向客户推荐PE,让他们直接去投资,但资金和银行无关。如此,客户经理就会招揽私活,直接介绍客户给PE。”一位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如此告诉《融资中国》记者。
因此,无论是项目制还是组合制,均给不入银行名单的PE基金留下了机会。“现在,市场上保守估计有四、五千家PE基金,即使银行挨个审查,但是他们的能力依然有限,而且银行了解一些PE机构的途径还是一些机构的排名,作为商业机构,这些排名的客观性值得商榷。”一位PE基金的LP告诉《融资中国》记者,在当前市场上,无论是第三方理财还是私人银行都号称专业,然而,真正的理财师在全国约一百多名,这让各大机构的专业性大打折扣。
并购大赢家
除了PE业务之外,工行青睐的投行业务,还有并购重组。
资料显示,早在2010年,工行就已经完成数十个境内外并购项目,在充分利用并购贷款等固有融资产品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运用股权私募、产业基金、信托融资等方式设计并购资金解决方案。
“我们正在打造一支200人的并购业务团队,既有较高专业能力,又有一定市场影响力。”2012年,工行投行顾问专家段文卫曾对《融资中国》记者表示,2012年,预期工行涉及的并购交易规模将达到500亿,并购贷款达到200亿。
如果情况属实,工行将成为2012年名副其实的并购大赢家。
然而,这并不是工行的终点。
而几天前的11月9日,高盛刚刚以每股4.88元-5元的价格,出售其所持约24亿股工行H股股份,套现约117亿港元。次日,工商银行H股大跌8.48%;更早前,中行、农行等中资银行已多次遭境外银行减持。分析认为,随着欧债危机蔓延,中资银行的外资股东迫于财务压力不得不频频减持中资银行股。同时也传递出对中资银行股前景的担忧。
美银食言
美银三季报显示,截至9月底,其一级普通股权益资本比率为8.65%,而同期摩根士丹利的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3.1%,高盛为12.1%,摩根大通为9.9%。“的确需要补充一级核心资本”。美银CFO汤姆森在公告中表示,预期这次交易能带来约2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84.4亿元)的额外一级资本,令一级资本比率上升0.24个百分点。
这是美国银行年内第二次减持建行股份。早在今年8月底,美国银行在其官网宣布,出售其所持建行10%股份中的一半,筹得83亿美元,旨在加强其资本基础。截至今年三季度末,美银仍持有125亿股建行股份,约占建行总股本的5.2%。
当时建行称,对美银出于自身原因减持部分股份表示理解,并将与美国银行继续开展新的5年战略合作计划。彼时美银亦承诺未来12个月内无增持或减持建行股份的计划,称将长期作为建行的重要股东,未来双方的战略合作地位不会改变,将继续开展新的5年战略合作计划。而今时隔3月再度食言,让市场诧异。
“美国银行此次减持建行股份主要是出于自身原因考虑,包括作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资本比率的要求,属于正常市场行为,此次减持对建行经营发展没有影响。”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对此表示。
张建国解释道,“美国银行至今仍多次表示,他们对建行的经营状况满意,对建行发展前景看好,认为建行具有长期投资价值”。今年9月初,建行与美银签署的新的战略合作协议,已经将合作期延长至2016年12月31日。美银将在零售及私人银行、投资银行、电子银行、金融市场、信息技术等领域向建行提供战略协助。
后据外媒报道,此次美银出售建设银行104亿股股份的交易中,接盘者仍是中外合作的模式,淡马锡控股收购了其中近1/3的股份,外加一些中资机构。数据显示,2005年6月,美银入股建行,成本价低至每股1.065港元。过去三年间,美银套现了5次。入股建行6年,美银纯利156亿美元,利润率131%。
高盛言行不一
靠抛售中资银行股权而自救的外资银行,除了美银还有高盛。
11月9日,高盛宣布以每股4.88-5元的价格,出售其所持约24亿股工商银行H股股份,约套现港元117亿。
截至目前,高盛已经先后三次减持工行股份:2009年6月高盛出售其所持工商银行股份约20%,获利19.1亿美元;2010年9月高盛再次出售30.4亿股工商银行股票,占高盛所持工商银行剩余股份的比例超过1/5。2006年入股工行,高盛5年获利约83.9亿美元,利润率达325%。
对于此次减持,工行行长杨凯生对媒体表示,理解和尊重高盛的“市场行为”。“减持是出于调整资产结构的需要,高盛仍然认为工行具有投资价值。”而高盛方面也表示,高盛即使减持后仍持有较多工行股份,双方战略投资合作伙伴的关系不会因为出售股份而改变,目前双方的合作项目仍正常按计划进行。
但有意思的是,高盛此前却口口声声表示看好工行的投资价值。10月,国际投行高盛连发两份报告称,看好中国概念股,而工行H股正是其最为看好的股票之一。高盛在报告中预测,工行H股潜在升幅将达50%。
如此“言行不一”,分析认为高盛主要是此前亏损严重,急需救火。高盛10月18日的财报显示,由于投行业务、资产管理以及证券承销业务收入大幅缩减,其第三季度净亏损4.28亿美元。这是高盛自上市以来第二次出现季度亏损,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季度亏损。
对于高盛来说,此前恒康公司和美国国际集团等要就高盛销售的抵押贷款相关产品对其提讼,高盛可能诉讼损失估值约26亿美元,套现很大方面可能用于高额诉讼费。
中资银行前景堪忧?
除了工行、建行外,今年以来多家中资银行频遭减持。今年7月,中国银行被淡马锡减持52亿股,套现金额高达190亿港元。10月份,农行H股先后被德银和摩根大通减持。
在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外资银行短期频繁减持,对中资行影响几何?其“市场行为”背后的指向究竟如何?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看来,外资行的频频减持是它们需要自救。“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补充资本金,美银面临2.5%左右的压力,高盛更是从盈利到资本金全面紧张。少量减持是因为舍不得,不得不减持是因为自身调整需求。”
“这只是一方面,”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外资行对内地银行业前景担忧,主要是来源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增速放缓的房地产业的风险敞口可能导致不良贷款激增所带来的不确定风险。”
汇丰银行的客户群分为五大类:个人理财业务,工商业务,企业银行、投资银行及资本市场业务,私人银行业务及其他业务。2005年,汇丰银行实现净利润328.73亿港元,其中个人理财业务税前利润占比为40%,企业银行、投资银行及资本市场业务税前利润占比为25%,工商业务税前利润占比为21%,个人理财业务占有绝对优势。
汇丰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仍以传统业务为主。个人理财业务和企业银行、投资银行及资本市场业务的非利息收益净额超过净利息收入。个人理财业务的非利息收益主要来源于已赚取保费收益,其次为费用收益。企业银行、投资银行及资本市场业务的非利息收入费用收益与交易收益相当,交易收益略强。工商业务仍以利息收入为主,其次是费用收益,交易收益占比很小。
在费用收益中,卡业务和证券经纪业务占据了相对优势,传统的进出口业务、保险业务和单位信托业务比例占到费用收益的10%左右。在交易收益中,外汇收益占比超过50%,其次是利率衍生工具业务。
汇丰银行的投行业务设于企业银行、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部中,2005年投行收入占比为15%,投行业务相对薄弱。投行业务在汇丰银行的整体战略中处于投资阶段。
国内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投行业务
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大都已发展成为集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及现资银行业务于一身的综合商业银行,其投资银行业务在国际著名商业银行净收入中占比通常达到30%左右。随着我国加入WTO后外资银行的进入以及金融市场竞争的逐步加剧,我国商业银行突破传统的经营模式,开发新的业务品种,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已成为突出问题。此外,随着客户融资需求多元化的发展,单一的银企借贷模式已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客户需要银行帮助解决融资安排、为其提供资金融通的渠道并通过债券、股权方式或其他融资成本更低的方式解决生产资金问题,这为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同时,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市场潜力非常大,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营销对于满足客户需求、提升业务结构、增强盈利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商业银行经营投行业务的优势
资金优势及销售优势。商业银行凭借自身的资金优势和信贷能力,无论是企业正常经营的投融资,还是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都可以为企业提供整体方案和全面策划,并辅以合适的融资安排,可以为客户提供融资、并购、顾问的全套服务,这种优势可以为其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带来得天独厚的便利。
客户优势。商业银行与企业有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它们在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管理水平、市场前景、财务状况等情况的了解方面有着其他金融机构无可比拟的优势,完全可以利用这种优势主动参与企业的各种金融服务活动,积极拓展投资银行业务。
商业银行经营投行业务的制约因素
牌照制约。在分业经营的监管条件下,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最大的障碍是不能拥有投行业务牌照,投行业务难以全面、系统地开展。
投行收益见效周期长,稳定性差。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比较,投行业务实现收入的周期较长,在客户资源上需要较长的时间积累,而且,投行业务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比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大得多,因此,投行业务在财务管理、考核激励等方面需要弹性更大的、宽松的、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制度安排。
文化差异。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是两种风格迥异的企业文化,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风险控制和用人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商业银行能否适应投资银行行业特点进行相应的变革,建立适合投行特点、灵活有效的运营管理体系,进而实现两种机制的和谐共存,是今后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战略所面临的最大挑战。
正因为投行收益见效慢,文化整合难度大,近年也发生了刚刚实施了投行并购的一些英国及美国商业银行又很快剥离了投行业务的案例。但是,花旗银行在整合商业银行业务与证券承销业务方面又带给商业银行信心,花旗银行在2005年全球股票承销中独占鳌头,改变了自二战结束以来,尚无一家商业银行在证券承销中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树立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整合的成功典范。
开展投行业务的其他必备条件
投行业务不同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需要银行管理层及投行管理层具有快速决断的能力。投行业务多带有创新性质,市场竞争激烈,良好的股票承销及并购机会转瞬即逝,这要求管理层必须具备快速决断力。此外,投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品牌与人才上,与同行相近又优于商业银行水平的薪酬制度是吸引投行人才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定期与不定期的人员培训计划在培养投行人才上也会起到很大作用。
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组织形式选择
目前,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已经在各商业银行中形成共识,各家商业银行都把投资银行业务作为今后业务发展的主攻方向。结合国际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经验,并购是迅速扩大商业银行投行实力、占领投行市场的捷径。近二十年来,在国际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趋势下,美国、日本等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朗,以扩充商业银行业务范围、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兼并收购案不断涌现,为商业银行未来开展投行业务提供了思路。
国内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多设立了投资银行部门或类似机构,在模式的选择上大致可分为实体职能部门、事业部附属和金融控股等三种模式,分别以工行、浦发和中行为代表。
实体职能部门模式的代表为工行。2002年,工行在国内率先成立了投资银行部,开始探索分业监管环境下商业银行发展投行业务的思路,目前已在重组并购顾问、结构化融资、银团贷款与资产证券化等投行业务领域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事业部附属模式的代表是浦发银行。2005年,浦发银行参照花旗模式进行了全面的组织结构调整,在整合对公业务的基础上成立了专门的投资银行部,主要业务内容包括:中长期项目贷款、银团贷款、财务顾问和房产资产证券化。
金融控股模式的代表是中国银行。中行以香港的中银控股为平台,实行职能管理和运作实体分开的金融控股关系型发展模式。中银控股作为总部,对外负责与中国银行总行对接,对内对各子公司实行垂直管理。
有观点认为,在我国目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条件还不成熟,央行、银监会、证监会等管理层都将金融控股作为推进金融综合经营的最佳选择的状况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商业银行不宜实行单纯的实体职能部门模式、事业部附属模式等体制内的内生型投行发展路径。
同时,从行业的发展规律看,在全球范围内,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效率最高,而在商业银行体制内发展投资银行成功的例子很少。从国内的现实操作看,中行、交行、建行等都选择了金融控股关系型发展模式作为其组建投资银行的途径。
无论采取哪种经营模式,商业银行都要根据组织架构特点,建立起一整套投资银行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防火墙风险控制制度,防止因为一项业务的失败而拖垮整个银行。
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的内容建议
因我国仍采取较严格的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制度,同时,由于股票发行上市实行保荐人制度,在承销资格上有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尚不能开展股票发行承销业务,但商业银行可以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状况及风险承受能力有选择地开展其他投行业务。汇丰银行投行业务更多地体现在为公司客户提供咨询服务上,为客户进行融资策划、出具融资方案,以收取服务费。
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机构网络、客户资源和信息渠道重点开展以下投资银行业务:
并购顾问。为客户提供并购咨询,在交易估值、确定买卖结构方面提出建议并参与协商有利的交易条款。在并购中,在可承受的投资风险范围内,参与LBO,提供过渡贷款。
公司理财。通过资产、负债、可转换证券、优先证券或衍生品证券等方式确定客户所需的资金数量和构成,为客户新的项目和可能有的项目筹资进行策划、安排。
项目融资。为基础设施或石油资产项目进行筹资安排。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分析
(一)改革模式的选择:渐进式或激进式
从国际的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方式有渐进式和激进式两种。理论上讲,当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稳定,市场监管非常有效时才有可能实现迅速的利率市场化,例如,企业能很快调整财务政策和经营理念,政府行政手段高效快速等,否则则需要一个长期的条件形成过程。而这一条件的细节要求则会相当的苛刻。事实上,即使是金融体系相对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在利率改革时也都是采用渐进的方式。因为,激进的方式虽然可在短期内消除利率管制的诸多不利影响,但极易造成宏观经济大幅震荡,这种损伤可能需要极长的时间来恢复。拉美三国(智力、阿根廷、乌拉圭)都在短短两三年内放开了利率管制,本意是促进金融业竞争,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然后改革迅速失败,其主要原因是管制可以短时间放开,但是制度建设却需要时间。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渐进方式,先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然后逐步过渡到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放开,而且遵循了存贷款利率逐步放开的原则,通过2004和2012年两次调整,才达到今天的放开程度。另外,选择改革突破口也很关键,比如,美国以CD为突破口,而日本则国债发行利率为起始。借鉴他们的经验,我国首先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利率。同时,日本在1985年实施大额定期存款的利率自由化,1993年10月实施流动性存款利率的自由化,这种在存贷款利率上,先大额交易后小额交易,先长期后短期的思路,同样值得我们在后续改革中加以借鉴。
(二)关注利率风险
利率管制放开以后,金融机构直接面对客户协议定价,利率水平不在恒定不变,各个银行之间的存贷款利率形成差异,一旦企业为了改变整体效益而忽略对利率水平的控制能力,或者市场利率水平发生较大波动,使得金融机构无法应对系统性风险时,就形成利率风险。
我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刻,尤其要考虑金融机构的风险应对能力,特别是风险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的中小金融机构。中小金融机构在利率管制放开后,可能会提高存款利率来吸纳存款,同时为了为了盈利水平,又可能降低风险管理标准,盲目向高风险企业放贷。美国在上世界80年生银行业危机就是很好作证。出于内在盈利的冲动,在外在管制缺乏的条件下,金融资本快速向高风险资产流动,特别是银行业,资本成本的提高导致盈利能力下降,系统性风险不断上升,小银行风险应对能力较弱,率先倒闭,形成行业危机。
从众多国家的实践来看,在危机应对时,有两条经验可供借鉴。第一,放开管制不等于没有管制,银行业道德风险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约束银行行为有利于规避危机;第二,在金融机构濒临破产时,解决好金融机构和存款人之间的损失分担问题,即所谓的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
(三)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条件
在比较成熟的金融市场,银行不再是唯一的筹融资渠道,人们可以选择多种金融工具,这样,在利率市场放开后,风险和冲击将被更好的摊销。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金融市场是不够发达的。我国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不可否认,金融体系仍然是不够健全的。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是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又一重要基础,实际上,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不断完善本国金融市场体系又是一种相互补充和促进的关系。比较美、日成功的经验,反观拉美三国失败的教训,较为发达的货币和资本市场有助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建议
(一)存贷利差下降,资本成本压力增加
市场的主体并非理性,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很可能通过价格手段来维持生存。高成本的存款迫使银行将贷款投向更高收益的领域,然后高收益通常意味着高风险,比如小微企业的贷款。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银行业危机”正是这种非理性竞争带来的结果。通过调高存款利率来抢夺市场份额的行为,在增加资金来源的同时,也增加了资本成本的压力,不一定带来预期的收益。
由此,中国的银行业不得不面对转型的痛苦和巨大的成本压力。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转型恰恰体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银行业必须改变经营理念,走差异化的道路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利润点,不仅要以存贷款价格吸引客户,更要体现优质的服务,以及运用高质量风险管理的优势,来占领市场。存款利率短期会有上升,但是长期将会稳定,而且贷款利率也不会持续下降。市场并非理性,但也不是盲目的,风险厌恶将使资本向更加稳健,收益更加稳定的领域流动。
(二)风险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完善的内控机制是商业银行有效防范利率风险的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后,如何应对利率风险给预期收益带来的下行压力,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不像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那样,中国的银行业还没有做到能够熟练的识别,预测,计量和控制利率风险。
从现实来看,由于我国利率市场一直没有放开,商业银行风险利率危机意识不强,对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还只是停留在缺口管理、敏感性分析等定性阶段。中国银行业要提高风险把控能力,实现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重新定位,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加强信贷组合管理,优化信贷资产质量。利率的波动将迫使商业银行考虑风险资产,如何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小企业优质资产,“三农”和消费信贷等新领域客户。第二、优化风险管理框架和机制。在面对系统性风险时,有一整套完善的从上而下的风险管理系统,有效传递信息,制定风险管理战略,以及必要时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第三、从国际经验来看,成熟的量化管理模型,有助于商业银行很好的识别、计量、分析、预测利率风险。VaR计量模型是现今国际公认的较为实用的风险计量模型,其衡量的是市场正常波动下,某项金融资产或资产组合的最大损失的可能性。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呈现出不断波动的趋势,给定一定的置信水平和时间区间,可以用VaR模型预测最大损失。
金融危机后,人们对金融资产的风险管理态度表现的更为审慎,巴塞尔协议对利率风险有着全面的解释,虽然并未将利率风险作为第一支柱风险,但是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期的我国,如何引导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自我转型以及整个改革的效果。
(三)专注金融创新,推动中间业务发展
利差收窄逼迫银行业由传统的依靠利息收入向依靠金融创新发展。金融创新带来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中间业务与传统的存、贷业务比较,具有风险低、收益较稳定、不需占用自有资金等优点。美国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期间,中间业务迅猛发展,非利息收入占比不断提高,由1980年的19%提高到43%。国际大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到收入的40%-50%。中间业务收入的提升加快了银行产品的创新,产品的创新又带来了更优质便捷的服务,例如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银行等等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客户体验,为银行带来新的利润点。
比较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对银行营业收入的贡献度仍然较低,2011年对14家上市银行的调查显示,国有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20.30%,股份制商业银行为13.73%,建设银行发展最快,为21.91%。主要归咎于三方面的原因:首先,金融创新能力仍然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投入和重视程度不够;其次,基层网点认识偏差,无法理解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传统经营理念无法扭转;最后,中间业务收入单一,收费偏低,中间业务收入仍然依靠结算类、代收代付等等,新兴业务发展缓慢,银行卡、资金托管业务收费偏低,价格竞争激烈。
如何有针对性的发展金融创新,推动中间业务发展,从长期来看,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决定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前景。首先,要加大产品创新,细分市场,对个人客户,要着力发展电子银行、信用卡和分析业务,贵金属业务等;对公司客户,要依托企业网银、企业年金、现金管理平台等产品。其次,加强营销理念,加快服务创新,对中低端客户要通过理财顾问、交叉营销来满足顾客,对于优质高端客户,要通过私人银行、财富管理来锁定客户。
(四)直接融资渠道竞争的压迫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银行极大地承担着社会融资的中介作用,但是其繁琐的贷款审批程序和高额的资金成本也是众所周知的。改革以后,整个金融市场将通过更加客观科学的方式为资本定价,资金需求企业,也可以自由的选择更多的融资方式,例如放行公司债等直接融资方式,通过债券市场融资,或者通过商业信用等方式融资。直接融资对投资人来说收益高,对筹资人来说成本低,相比间接融资而言,更具有吸引力。
众所周知,资本是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或者缓冲器,资本覆盖风险是国内外商业银行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但是,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前,国外商业银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个基本道理。银行表外实体(SPV)迅速膨胀,真实杠杆率大幅上升,银行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被严重低估,按照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原有资本监管的要求,银行有限的资本根本不能有效覆盖流动性风险、衍生产品风险和交易账户风险。整个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明显加大,最终导致“二战”后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爆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自2009年开始提出了涵盖交易账户、表外业务、市场风险、资本监管和流动性监管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其中《增强银行体系稳健性》和《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两份关键性政策文件,被业界称为“巴塞尔协议Ⅲ”的核心。该协议的草案自提出到最终通过只有短短一年时间,并将于2010年11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G20峰会上获得正式批准实施。“巴塞尔协议Ⅲ”的核心有三个方面:强化资本监管、引入杠杆比率、建立流动性监管标准。
强化资本监管。按照“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在资本结构监管指标中要包括普通股权益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一级资本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总资本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例,以及普通股权益占一级资本的比例。“巴塞尔协议Ⅲ”还强化了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工具合格性标准,重新定义了资本扣除和调整项目,并统一在普通股权益层面上实施扣除,强化了提高资本结构透明度的要求。强调要建立反周期资本监管框架,对系统重要性大型金融机构要建立额外资本要求。在最低资本充足比率方面,根据“巴塞尔协议Ⅲ”规定,作为“核心”的一级资本,商业银行普通股比率最低要求将从目前的2%提升至4.5%,另外还需要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0〜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商业银行更宽泛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则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在“巴塞尔协议Ⅲ”框架下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总资本的充足率分别设置为4.5%、6%、8%,根据“巴塞尔协议Ⅲ”规定,银行需要在2015年前达到最低资本比率要求;而对缓冲资本的落实,银行可以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分阶段落实。
在引入杠杆率监管方面。高杠杆是银行脆弱性的根源所在,在高杠杆率的情况下,很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仍然保持了高水平,使风险的积累更加隐蔽。吸取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巴塞尔协议Ⅲ”提出引入杠杆比率监管标准作为资本充足率监管补充工具。具体的杠杆率标准尚未确定,巴塞尔委员会正在全球范围内协调杠杆比例的计算规则。但是在2010年7月各国央行行长和监管机构主管初步同意对3%的一级杠杆率进行平行测试,基于平行期的测试结果,再于2017年上半年进行最终调整,在2018年1月1日进入新协议的第一支柱部分。
在流动性监管方面。巴塞尔委员会《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征求意见稿)中设置了两个监管标准,即流动性覆盖率指标和净稳定资金指标。前者是为了确保银行机构有足够的优质流动性资源以应对短期流动性风险,后者则是为建立一种激励机制促使银行运用更加稳定、持久和结构化融资渠道提高长期应对流动性风险的能力。
“巴塞尔协议Ⅲ”出台对银行业的挑战
“巴塞尔协议Ⅲ”是对全球资本标准的根本强化,对长期金融稳定与增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全球银行业的生存环境,无论对国际银行业还是国内商业银行都是巨大挑战。
从国际银行业来看,“巴塞尔协议Ⅲ”出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投资者对银行业前景短期看淡。按照新协议的要求,一些国际性银行将减少银行股息派放,投资者对银行业盈利前景表示担忧。这些担忧已经影响了金融市场投资者的行为,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巴塞尔协议Ⅲ后,当日美国标普500金融分类指数重挫2.4%,摩根大通、美国银行、瑞银等银行股跌幅在2.2%至5.7%不等。
银行补充资本的压力增加。在新协议实施之后,大部分美国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可能会低于6%,银行业的再融资甚至可能触发新一轮的危机。尽管长期来看新协议增强了银行盈利能力,但短期来看对欧洲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是一个打击。在德国,至今仍有3000多家银行,其中60%以上是总资产不超过3亿欧元的中小型银行,中小银行在资本金充足率方面要比大银行更为紧张。某些欧洲大型银行,德意志银行、爱尔兰联合银行、爱尔兰银行和奥地利第一储蓄银行也将陷入资本充足率不能满足新规定的麻烦。
影响经济增长进程。作为一种监管手段,这个协议把银行一级资本金比率总要求提升到7%,以提升银行应对经济动荡时的缓冲能力,这个数量相当于现在标准的三倍。额外的这部分储备资本减少了银行的信贷能力,短期内可能会影响到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
从国内银行业来看,“巴塞尔协议Ⅲ”出台的短期影响较小,但考虑到中国经济和银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其长期影响不容忽视。
短期而言,多数国内银行都已经满足了新的监管要求。我国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要求已可以覆盖“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根据2010年中报数据,中国的大中型银行资本充足率均超过10%,核心资本充足率也在8%以上,平均拨备覆盖率则超过150%,银行业的安全性指标远高于欧美银行。16家上市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都在6%以上。国内大型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底线为7%,资本充足率底线为11.5%,中小股份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底线为10%。但是,长期看,如果监管标准进一步提高,则会给商业银行资本带来很大压力。有关机构的一个测算显示,在一定假设背景下,如果超额资本为零,那么2013年上市银行资本缺口为350亿元,2016年为2467亿元。如果超额资本为2%,那么2012年有近2900亿元的资本缺口,2016年的缺口为1万亿元以上。如果超额资本为4%,2011年将会有3827亿元的缺口,2016年的缺口将在2.5万亿元以上。
长期看,“巴塞尔协议Ⅲ”为中国银行业风险控制敲响了警钟。目前,中国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高资本消耗的信贷业务利差收入。经过两年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特别是2009年以来银行业近17万亿元的天量信贷投放,银行业的隐形债务和不良资产风险在大幅度提升。一些不良的地方融资平台巨额债务,以及一些城市严重泡沫化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悬在中国银行业头上随时可能滑落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着以新巴塞尔协议实施为契机,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推进战略转型的艰巨任务。
中国银行业监管面临巨大挑战。我国对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等监管要求甚至超出“巴塞尔协议Ⅲ”的标准。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国银行业表现“风景这边独好”,与银行业有效的监管直接相关。在新的国际监管变革趋势下,中国银行业监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监管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更稳健地推动金融创新。作为一个快速发展中的新兴大国,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更大问题是金融自由度不够、金融创新不足的问题。金融监管部门要在推进新监管要求实施的同时,坚持以监管促进发展、以监管促进创新、以创新促进银行业竞争力提升为指导原则,前瞻性地制定和实施有效风险监管政策。为创新创造一个宽松环境的同时,加强风险监管和创新引导,使创新保持正确方向和适当速度。同时,根据中国经济和金融业创新发展的需要,创新监管理念、监管体制和监管方式,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
中国银行业应对“巴塞尔协议Ⅲ”的策略
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和巴塞尔委员会成员,中国银行业监管必将引入和执行新规则,国内监管标准在未来可能进一步提高,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必须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战略转型。
制订和实施科学的银行业发展战略
针对“巴塞尔协议Ⅲ”的推出,国内商业银行在战略层面上要给予高度重视。要加快实施“巴塞尔协议Ⅱ”步伐,密切跟踪新监管政策制订进程,深入研究“巴塞尔协议Ⅲ”相关政策文件。同时根据监管政策的变化趋势,制订和实施科学的银行发展战略。在资本管理方面重点采取三方面措施。
明确资本管理目标。国内银行应根据发展战略确定的风险偏好,前瞻性的制定资本管理规划,明确与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经济资本配置目标,处理好经济资本管理与监管资本约束的关系。监管资本体现的是监管要求,经济资本体现的是银行内部落实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如果监管资本大于经济资本,表明风险的资本覆盖充足但同时也是资本的闲置和浪费。如果监管资本小于经济资本,则表明风险的资本覆盖不足。要从经济资本的预算、配置、监控以及考核机制等各方面做出具体安排,通过经济资本配置政策有效指导银行经营发展过程。
多渠道补充资本。除了依靠股东的正常性资金补充、发行次级债等工具外,要对其他资本工具,比如定向增发、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等进行深入研究,逐步拓展资本补充渠道,形成多元化、多途径的资本补充机制,改善商业银行资本结构。
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商业银行要采取有效措施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盈利结构、业务结构、客户结构,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应以实施新资本协议Ⅱ项目为契机,加快推进经济资本管理进程。坚持经济效益为核心,提高资产定价水平,追求稳定的资本回报,为股东创造更大价值。
加快转变商业银行业务增长方式
适应实施“巴塞尔协议Ⅱ”,以及“巴塞尔协议Ⅲ”提出的新的监管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必须积极推进业务增长方式转变。
积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在资产业务结构方面,商业银行要积极推动信贷业务创新,加大对不占用或少占用信贷资源的替代产品的创新和营销力度,比如投资银行业务、托管业务等,提高资产业务风险资产回报率。在信贷额度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做好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展短券和中票等信贷节约型市场、优化表外资产业务结构。零售业务具备低资本消耗的特点,新资本协议标准法对满足规定的四项标准的零售资产风险敞口给予75%的风险权重,内部评级法中通过改变相关性函数计算公式调低了资本要求,银监会有关监管指引中也规定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因此通过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可以一定的资本推动更大的业务规模。在负债业务结构方面,零售业务的主体是个人,客户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具备高度的风险分散特征,个人行为特征在统计学意义上是可以预测的。因此要增强存款的稳定性,必须加大零售储蓄存款的拓展力度。同时为稳定负债结构,还可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方式,改善净稳定资金比率。
深入调整收入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国际大银行的通行做法,也是适应实施“巴塞尔协议Ⅱ”以及“巴塞尔协议Ⅲ”新的监管要求的必然选择。中间业务发展水平已成为评价好银行的十分重要的标准,发展水平越高的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比越高。中间业务的扩张一般不增加银行风险资产规模,用于覆盖非预期损失的经济资本占用少,风险扣除低,盈利能力强。中间业务的覆盖面广,具有产品差异性大、价格敏感度低、复制难度高和增长潜力大的特点。在资本监管日趋严格的市场环境下,国内商业银行要大力拓展财富管理、私人银行、、财务顾问等中间业务,有效缓解资本瓶颈约束,促进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变。
加快调整客户结构。一方面要继续稳定和提高来自大中型客户的综合效益。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大中型企业脱媒日益明显,企业集团资金集中化管理趋势日益突出,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面临巨大挑战。对于大中型客户,未来重点应放在保持传统业务适度发展的同时,积极拓展投资银行、现金管理、国际贸易融资、套期保值等新兴业务,提高银行综合收入。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中小企业业务。小企业客户分布广泛,风险集中度低;小企业股权结构简单、融资需求以短期流动资金为主,期限较短,累积信贷风险的可能性较小;银行在融资价格方面有较大的主动权和议价空间,利率通常上浮,且往往可附加条件,还可带动收费业务等交叉销售,能够获得较大的利润空间;在传统“贷大贷长”的模式下,小企业业务未受到充分重视,发展潜力巨大。
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概述
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以及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按照管理运作方式不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为理财顾问服务和综合理财服务两类。其中,理财顾问服务是银行向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与规划、投资建议个人投资产品推介等专业化服务。而在综合理财服务中,客户授权银行代表客户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方向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投资收益与风险由客户或客户与银行按照约定方式分享与承担。
2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
2.1国内金融产品市场概况
从国内金融产品市场规模上看,银行理财产品占据最大的份额。2013年12月,国内金融产品市场规模约28.2万亿元,较12年底增长27.3%。近三年的金融产品市场规模平均增长率为41.3%,市民理财意识日益增强。纵观整个金融产品市场,银行理财份额达到36%,规模超过10万亿元,其次是保险19%,信托19%,公募基金11%。
2.2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情况
从理财产品的发行量上看, 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的规模达到44492个,同比增加38.41%,发行规模再创当时的历史新高。产品期限以6个月内为主,除了30天以内的产品预期收益较低外,其他产品的预期收益都比较接近,保本产品平均收益约4.5%到5%之间。
从资产配置来看,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中资银行在债券类资产、利率类和其他类资产上的资金配置分别平均为25%、28%和42%,而外资银行在这三类资产上的资金配置分别为6%、19%、25%。
值得注意的是,在每年发行的理财产品中,保本固定型的比例随年递减,而相对的非保本型的理财产品比例越来越大。这些产品属于表外业务,不占用银行贷款额度、不消耗资本金。同时,非保本型产品的设计更为灵活、投资策略较为激进,有望获得较高的收益。这种产品在银行利率偏低的情况下更是受投资者青睐,可以说是“供需两旺”。
3个人理财行业的宏观背景
中国的理财业还处于新生阶段,却已经颇具规模而且前景非常广阔。目前,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市场条件更加开放,各个理财客户群的资产也在进一步积累。这些因素都将支持理财业务的持续增长,但个人理财业务在中国的发展还非常不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环境的改变,个人理财向财富管理甚至私人银行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
目前中国的金融改革正风起云涌,随之而产生的宏观环境的变化对商业银行来说也是新的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对个人理财业务来说,把握宏观环境,抓住市场改革的机遇十分重要。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宏观环境有:
3.1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对于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来说,近日最挑动它们神经的无疑是以余额宝为代表互联网理财。虽然严格来说,余额宝不是金融产品创新,而是销售方式的创新。而且余额宝销售的货币基金,在40多年前的美国和10多年前的中国早就有了。从投资的特性看来,由于定位面对不同的客户群体,目前两者也并不构成直接的竞争关系。但着眼未来,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将会对储蓄存款具有较强的替代作用,它们对传统银行理财产品产生的“鲶鱼效应”影响仍然不可小觑。
3.2利率市场化趋势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始于1996年6月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正式放开。其后,一直按照央行设计的路线图有条不紊地展开。1996-1999年,先后完成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国债利率的市场化进程。2013年7月20日,央行宣布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这标志着贷款利率市场化取得实质性进展,也意味着存款利率市场化成为后期利率市场化的工作重心。
目前市场上品种丰富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高出同期基准存款利率上浮上限好几个百分点,对储蓄存款具有比较明显的替代效应,对商业银行绕过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下一步存款利率上限全面放开后,银行息差将进一步收窄。银行业依靠息差“躺着就能挣钱”的好日子或将终结,商业银行在盈利结构方面若不做改革则很难在新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3.3混业经营趋势
混业经营,是相对分业经营而言的,指在金融监管当局的许可下,同时经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甚至参股非金融企业。混业经营既可以是业务上的,也可以是机制上的。
业务上的混业:银行通过自身业务融合使具有不同功能的金融工具实现同一金融功能,即银行在从事自身传统业务的同时,介入投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保险业务、基金业务、金融租赁业务等。
机制上的混业:银行突破机构主体限制,通过外部参股、控股等形式实现混业,如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进行跨行业经营,既有银行与其他金融企业之间的参股控股,也有银行与非金融企业之间的联合。
4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具体改革措施
由以上分析可看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面临的宏观环境要求商业银行做到产品差异化定制化、人才专业化、市场细分化、服务便利化,并从以下方面推进改革:
4.1综合理财服务
综合理财服务是指不局限于提供某种单一的金融产品,而且需要专业团队就不同客户提供全方位、分层次、个性化的服务,具体可以包括为顾客制定储蓄计划、投资计划、税金对策、养老计划、医疗计划、继承、经营策略等方案,并帮助其实施。通过这种贯穿客户一生不同时期理财需求的全方位、一体化的理财服务,帮助客户实现最大可能的财富保值增值。
秉承母行的资源和经验,外资银行在这方面的优势尤其显著,以东亚银行尤为典型,该行根据投资者在人生不同阶段的理财需求,由专业的团队设计个性化的财富管理规划,为投资者提供投资、保险、按揭贷款、海外投资和企业银行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其在事业、个人和家庭等各方面实现财富保值增值。
4.2加速电子渠道优化创新
利用“云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对传统业务的挑战已经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战略转型不可避免的趋势之一。事实上,银行交易从线下向线上移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发力电子渠道已经成为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共识。银行理财产品通过理财终端、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电子化销售渠道销售愈来愈普遍。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也进一步发展,比如交通银行的“淘宝旗舰店”、建设银行的“善融商务商城”。还有不少银行力推的手机银行,使客户能通过手机银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在节约成本的基础上,其收益率普遍高出同期限理财产品的10-50b.p.。从各银行2013年的业绩来看,电子渠道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销量贡献也不可小觑,网络理财日益成为银行理财市场的主战场。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的电子渠道发力尤为明显。民生银行通过大力推广电子渠道理财销售服务,该行去年全年电子渠道理财销售金额达到298.17亿元,同比增长32.45%;招商银行去年通过远程渠道销售的各类基金(含货币型基金)、信托及理财产品共3000.42亿元,同比增长90.08%;华夏银行利用自主研发的资金支付管理系统,创新打造“平台金融”业务模式,推出“理财晚间档”(网银专属),电子渠道理财销售额占比达到60.89%。因此,在未来业务的发展中,不断加强电子化销售渠道建设是银行建设营销和服务新体系的必然选择。
4.3组建控股公司,实现混业延伸
在金融业混业经营模式下组建金融控股公司至关重要。将商业银行转化为银行控股公司,总行有机地改造成母公司,使商业银行的业务整合,降低成本,以实现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延伸混业经营规模,通过金融控股公司整合的资源,建立强大的信息支持系统从而为理财产品的创新提供条件。
此外,商业银行应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甚至银行同业构建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信息资源,实现客户资源共享。各方应该发挥各自专长以扩大理财产品种类,并携手建立客户理财中心,最终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资产保值、增值的服务,扩大理财业务服务范围。
4.4提升员工业务技能,培养高素质理财业务团队
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是一项专业性强、复杂度高的业务,其能否成为银行经营收益可持续的主要来源,关键在于人才。商业银行要重视和强化代客投资研究和资产管理专业人才的吸纳、培训、培养,尤其要增加资源的投入和人才的储备,形成一支与其业务发展规模相匹配的投资研究、研发设计、投资交易、会计核算、账务处理、估值、托管和信息披露、合规性审查、风险管理等的专业化团队和一套严格、完整的激励机制。
4.5培养客户理财意识,扩大理财市场规模
商业银行应重视个人理财的概念推广和市场培育,减少并尽可能消除客户对个人理财的种种误解,从而打开更广阔的个人理财空间。可加强广告宣传,通过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墙面、路牌、汽车、网络等媒介进行推销,传达理财产品,激发客户需求欲望。在直面营销方面,由客户经理向客户推介,或建立直销小组在特定时间进入社区宣传或单位宣传,还可以利用赞助活动为契机,向在场人员推荐理财产品和服务,以此培养客户的理财理念,并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商业银行不断开发个人理财市场,最终共同把金融产品市场做大做强。
4.6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声誉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虽然不承担理财产品投资的信用风险,但由于银行理财产品隐含了发行银行的信誉,所以更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尽可能为客户、为投资者提供好服务,帮助客户或投资者分析、识别、防控风险。银行向客户提供的理财产品风险防控提示要优于对自营业务的风险防控,并对不同风险状况、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特征进行定义和风险评级。要让客户充分感受到银行在代客业务中的尽责服务、超值服务,感受银行的品牌和信誉,把风险管理差异充分地体现在理财产品上,这也是防控声誉风险的重要举措。风险管理水平较高的商业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其风险揭示应更为充分、信息披露更为详尽,使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时,更为便捷,更具可信度,真正做到把不同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销售给有相应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
同时,商业银行应以简约易懂的形式让投资者充分了解相关理财产品的信息,尤其是资金投向和风险告知,降低银行和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银行理财业务的透明度。如对所有提供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到期后须及时披露实际收益率,如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或预期收益率区间上限有差异的,应对差异原因进行公开解释。这样可以确保银行在发行产品时,更为谨慎地披露预期收益率或预期收益率区间,避免以高预期收益率来误导投资者,既保护了投资者的权益,又有利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理财业务走得更长远、更完善。参考文献:
[1]忽诗佳.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及对策研究.西北财经大学.
[2]王文蕾.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研究.西南财经大学.
[3]郑天韵.美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析.吉林大学.
[4]胡晓辉.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5]银率网.互联网“宝宝”与“资金闭环”.
[6]中国.互联网VS银行的理财宝宝争夺战.
[7]华泰证券.银行行业2013年银行理财产品年报:监管更加严格,产品运作不断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