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37: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采购管理的相关理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社会的发展,财务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财务管理为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体系的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发展的比较晚,财务管理的实体也先与财务管理理论进行发展,直到目前为止,我国都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整体、系统化的财务管理理论,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我国正朝着国际接轨的方向发展,这使得我国的财务管理实践需要一套完善的财务管理理论进行科学的指导,以达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最佳效果,并促进我国的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一、财务管理理论介绍
所谓的财务管理理论,就是在之前的财务管理实践得到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进行归纳和总结,然后在实践中发展,再总结,从而期望得到一套系统、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指导思想,进而将指导思想发展成指导理论,该指导理论是为了指导财务管理工作科学有效的展开,以发挥出财务管理工作的最大作用。而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就是指财务管理包含的几个大内容以及这确定几个大内容重要性的先后顺序,和对内容的重要性排序的标准。
二、我国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所面临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是建立在财务管理环境之上,再通过假设由目前初具规模的财务管理理论基础和财务管理的目标引导下延伸出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
(一)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的内容存在缺失的现象
目前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主要内容仅包括了财务管理的对象、方法和原则等,对于财务管理中的目标和假设,在实现上控制的力度不足,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管理人员也缺乏科学、严谨的财务管理理论作为平时财务管理工作时理论依据,仅凭主观意愿进行财务管理工作,加上我国的许多企业将财务管理和企业的其他管理区别开来,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体系中去,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混乱,财务管理理论内容缺失。
(二)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存在逻辑不严谨的现象
一套系统、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能够指导财务管理工作井井有条的进行,能够使财务管理工作前后呼应,从财务管理工作中体现出财务管理理论的科学性、逻辑性和完整性,使财务管理工作具有条理性。如果财务管理理论存在逻辑不严的情况,那么直接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出现混乱,财务管理的作用大大降低,影响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财务管理理论层次存在不明确的现象
在我国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对于新出现的管理问题往往是通过财务管理人员花更多的时间进行处理,并没有对这类问题进行科学的分类,这就无法明确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中的要素,造成了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层次感不明显,界定混乱,使财务管理人员对管理对象的分类存在混淆的现象,极大的降低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
三、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措施探究
(一)明确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奠定发展基础
财务管理工作和其他的管理工作一样有必须要遵循的方法和原则,所以财务管理工作内容和财务管理方法与财务管理原则都属于整个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建立的财务管理理论具有科学合理性。财务管理工作的内容包含了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等方面,财务管理原则能够有效的约束财务管理工作的行为,很大程度的保障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合法性,这样形成的科学、系统的财务管理理论并和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的内容和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可以为企业提供正确的财务依据,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财务管理基础建设
财务管理假设、环境和目标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情况构成了财务管理理论的基础。对于财务管理环境,它是整个财务管理工作的逻辑起点,一切财务管理工作都是围绕财务管理环境来进行的,即它是一切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对于财务管理假设,它主要针对的是财务主体和社会市场投入和产出间的比例,是构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财务管理目标,它是建立在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管理假设的基础上,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导向,在财务管理业务上也具有指导作用,总体来说,财务管理目标是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管理假设的总结,又可以指导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
(三)以业务理论实现财务管理目的
财务管理通用业务是指一般企业都具有的财务管理工作,范围较大,通用业务能够给企业的筹资、投资、营运和分配进行一个科学的研究和总结,能够让企业的财务管理朝着积极的一面发展,是建立财务管理理论有力的事实依据,是建立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基础。实际上,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建立就是构建一个针对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大的框架,让财务管理人员在这个框架中进行工作上的发挥,以达到财务管理的目的。
四、结束语
财务管理理论结构是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以达到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指导的作用,但由于我国这方面起步较晚,制约因素存在比较多,加上财务管理理论结构对于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财务管理理论是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一大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 高华,张健.网络经济下财务管理新思考[J].商业研究,2008,(6):177-179.
任何一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在不停的保持沟通,大到整体计划的制定,项目整体把控,小到项目使用的材料的类型都需要不断的沟通。沟通会带来很多不同的效果,通畅、高效的沟通会提高项目的质量、加快项目进度和节约项目成本。不合理的沟通会拖延项目的整体进度,带来项目的返工,增大项目的成本,使用户满意度下降,无法达到项目原有预期的目标。总之沟通在项目管理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沟通管理要严格落实。
从2008年本人来到公司以来,参加了大大小小多个项目,从项目的整体规划,到设备的选型,技术规范的制定到最终上线切换都全程参加,但是被任命为财务系统升级项目的项目经理后,还是感觉到这是个大挑战,因为该项目是本人到公司后独立负责的集团级的第一个大项目,虽然与厂商、业务部门人际关系很成熟,但这次系统升级面临着时间短,任务重、且牵扯业务面广等诸多不利因素。所以业务部门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厂商、集成商等诸多方面都需要本人去协调与沟通,本人应该如何与业务部门,集成商,厂商之见沟通,用什么方式交流及集成商提供的技术人员水平如何都是一个未知数。所以在制定整个财务系统升级项目计划时,如何与相关人员的沟通本人列为了主要的工作重点,制定了详细的沟通计划,按照项目沟通管理理论,结合自己参与以往的项目实践经验,有条不紊地完成了财务系统升级项目。具体来说,本人是按照以下基本的管理过程进行沟通管理。
一、制定整体项目的沟通计划
首先在财务系统升级项目中,本人与业务部门、厂商、集成商取得联系,确定对应接口的在项目中的负责人,与其建立沟通关系,确定业务部门需求,以及在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分发给哪些人都有明确规划。
项目干系人:
通过对项目沟通、制定项目管理计划、明确项目范围,运用项目干系人分析、沟通需求分析和沟通技术等工具和方法,制定出项目沟通管理计划。
在本人管理的财务系统升级项目中进行沟通技术制定时,首先查看客户服务系统项目前期做的项目管理章程,项目范围说明书等文档,并找出项目干系人需求。
二、信息分发
信息分发就是把所需的信息提供给相关项目干系人。如何把信息发放给项目干系人需要根据沟通管理计划中规定的内容进行,信息分发分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两类。
信息重要的就需要使用正式方式进行沟通,进行例会,会前通知相关项目干系人,确定会议时间、地点、在会议过程中做好会议记录,使得沟通高效化。
信息非重要就可以与项目干系人进行面对面甚至于电话沟通等多种方式,了解项目过程中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了解原因后进行改进,这种沟通轻松,愉快。
在本人管理的财务系统升级系统项目进行,本人根据业务项目进度及时召开了例会,尤其是关于项目实施前对项目干系人所负责的范围进行了明确和分工,对项目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危险性进行初步预知与掌控,系统切换过程进行了多次的模拟和演习。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操作,避免了很多问题。
三、绩效报告
绩效报告是收集并分发相关项目绩效信息给项目干系人,包括进度报告,会议批审报告等。
在财务系统升级过程中,本人们根据项目进度,编写了项目的实施计划,项目的实施方案和回退方案,分阶段生成对应的实施文档和报告,并每天发送当日实施进度给相关项目干系人,保证所有项目干系人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项目的进展和所面临的问题。
四、项目干系人管理
项目干系人管理是满足信息需要者的需求并解决项目干系人之间的问题。
在财务公司项目过程中,本人作为项目经理,要合理的把握项目干系人之间的关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预防和解决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不同的项目干系人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在财务系统升级项目中本人采取如下沟通方式:
与业务部门的领导,本人事先了解到领导的行事风格,尤其是业务部门领导比较严谨,所以在与业务部门沟通时本人事先准备好对应的方案与文档,在做汇报时,尽量让领导在有限时间内得到项目的最新和最全面的情况,这样领导对于本人的工作是大力支持。
在与集成商和厂商沟通时,严格按照项目所需设备型号和参数要求进行沟通,尤其是实施进度等方面进行了十次以上的方案往返确定,大到设备到货时间、工程师到场时间,小到设备上架后线缆的走向等进行详细的确定,并根据实施工程师的个人情况详细的安排他们之间的工作关系,保证每一个工程师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做好自己的工作,严格按照方案实施,保证项目的质量.
在进行沟通时掌握几个原则:
沟通内外有别,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方式的沟通。
非正式的沟通有利于组成员关系的融洽,在私下的场合进行交流,更能促进关系的融洽。
采用对方能接受的沟通风格,以对方喜欢的方式交流,就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沟通的升级原则:扫清沟通的障碍,要进行良好的沟通管理,逐步扫清障碍。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072-01
1 当前住房公积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的背景。我国的经济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正处于转型期,由原来单一的计划经济向复杂的市场经济过渡。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住房制度也逐渐受到重视,并提上日程。而这种住房公积金制度是由个人、事业单位、政府三方共同出资而建立的。但在实践中,福利分配住房苦乐不均,存在着诸多弊端,而住房制度的改革遇到了瓶颈和阻力。虽然如此,我们依然打破旧的分配体制,建立了现在的住房公积金制度。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建立,打破了几十年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依赖单位“等、靠、要”解决住房问题的福利分房体制。它是一项具有房改历史使命的制度。
(2)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形势与现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住房公积金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就拿东部省份来说,发展远远快于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快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贷款发放额和贷款余额,上海都占据第一位。其他地区贷款发放额和贷款余额,海南省均占居末尾。这种差距还会进一步扩大,这就表明我国现在的住房公积金不能有效地覆盖整个地方,不能够合理地分配。
2 对住房公积金管理的政策与建议
(1)要解决住房公积金管理工作效率低的问题。首先,必须加强资金管理中心的主体地位,采取资金管理中心自营模式,实现责、权、利的统一。这样既能有效地消除委托方式中的利益冲突,又做到了职责分明在运行机制上资金中心处于主导地位,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环节。其次,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从财政部门独立出来,将其转型成住房银行,按照政策性银行的模式纳入金融机构的主流监管体系,不再受财政部门和建设部门的行政领导,而是成为独立的资金运作机构,具体投资模式无须另行设计,按照基金的模式即可。这样一来,将彻底改革和完善我国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委托运作机制。最后,要避免住房公积金在信贷操作中出现的法律风险,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在住房公积金贷款的过程中办理公证。加强法制建设,实行信贷公证,通过国家公证机关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提供法律服务,是防范、降低和化解信贷风险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有力维护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权益,值得住房公积金中心在信贷管理中广泛应用。
(2)要解决手续繁多、限制条件多的问题。更新观念,简化贷款手续,不断地取缔各种限制条件。一是,要转变观念,切实改进贷款服务。克服只求管住、不求用好和怕麻烦的消极思想,认真解决贷款条件过高、手续复杂、审批时间长等问题,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二是,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建立个人住房贷款各个环节的联合办公制度,实行一条龙服务,提高贷款工作效率,方便职工贷款。三是,要努力降低个人贷款的担保、评估、公证、保险、抵押登记等各种费用,减轻职工负担,真正发挥住房公积金作为政策性个人住房贷款的优势。
(3)要解决住房公积金的使用和沉淀资金大的问题。提高公积金的使用率,充分发挥住房公积金的作用。在不断地完善各项贷款使用等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积金的使用范围,并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实际需要提高公积金贷款使用额度,支持当地的经济发展,满足职工的住房需求。具体的方法如下:①加强宣传,强化归集工作,扩大公积金制度的覆盖面,扩大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人群。②制度创新,扩大使用方向,开辟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新业务。一是增加公积金贴息业务,即在办理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时,可申请公积金贴息;二是开展租房公积金贷款业务。除用于房屋购买、自建和维修外,还应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支持力度,开辟申请租房住房公积金贷款业务。
3 加强住房公积金信息化管理,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想
(1)住房公积金归集支付子系统。该子系统是整个住房公积金管理系统的基础,实现中心为每个职工统一进行建账所要求的各种业务处理和管理功能:包括职工、单位的开户、销户等账户管理;缴存、支取、转移、计息等资金管理;并提供系统初始化、催缴处理、银行对账、财务凭证设置与生成功能;在管理信息的查询与报表输出方面,提供个人、单位、银行、管理中心等各相关部门对各类信息的需要。
(2)公积金个人贷款子系统。由管理中心、担保公司、银行等在同一系统上进行业务处理,从贷款的申请审批、合同签订、抵押担保、贷款发放实行一条龙综合服务,全面管理职工个人贷款的整个过程,包括三级审批、委贷户划款、贷款资格审查、抵押担保手续、贷款登记、个人贷款明细账、利息等计算、催款单、各类查询统计、生成财务凭证等功能。由于该子系统与公积金归集支付子系统相关联,对前来申请个人贷款的职工及其单位的公积金缴存情况能够及时反映,使个贷业务从咨询申请、收件审批、录入资料到打印借款合同一条龙完成,大大缩短了办理个贷业务的时间。并且该子系统也可与各受托银行联网使用,使个贷的还款数据能及时反映至中心的台账上,从而生成相应的财务凭证。
(3)公积金财务核算子系统。该子系统符合财务管理的基础原理和相应的会计制度,适应住房公积金归集、个人贷款、单位贷款、政策性售房等住房基金财务管理的要求,通过凭证制作、记账审核、编制报表等环节,完成公积金财务核算的过程。可实现自动生成记账凭证、自动审核、自动与银行对账单进行自动对账,并灵活编报住房公积金适用的财务会计核算报表。
(4)住房公积金实时查询子系统。通过电话联网,该子系统可以通过输入公开指定的电话号码进入电话语音查询系统,根据语音提示输入相应的公积金账号后可查询到本人或本单位的包括公积金缴存情况、住房补贴缴存情况、贷款情况等实时的信息。也可在公共场所设置的管理中心多媒体系统上进行综合查询、打印对账。
中图分类号:F234.3;F2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125-02
过去,我国主要依赖需求侧管理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扩大需求、刺激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这一方式虽然可短期内快速拉动中国经济,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当前,我国GDP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前所未有、总需求低迷与产能过剩并存等问题日益凸显。在这一严峻形势下,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已日渐疲乏,难以实质性扭转当前中国经济出现的困境。这表明中国经济中的矛盾已经不仅仅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外部的打击,而且是中长期的、结构性的、内生性的问题[1]。我国政府研判国外形势,结合当前国内经济现实情况,在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审时度势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理念,为中国经济转型指明了方向。
新理念,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在经济学领域,供给侧与需求侧两个概念对应存在。供给侧强调从供给端、生产端切入,通过一系列减税赋、降成本、促投资等改革措施提高企业创新力和积极性,引导资源向创新领域、新兴领域集聚,促使企业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利润增长点,从而使企业对自身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自主调整,使之灵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达到生产要素最优配置的目的,进而最大限度释放生产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中长期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通过改革换血,提高生产效率,淘汰落后产能,最终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国家根据国情实事求是提出的宏观经济政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改革将在全国范围内自上而下稳步推进。国有出版企业作为国内市场经济体系的一分子,正真切的感受到改革对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对此,国有出版企业应做出改变,实质性响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有出版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微观构成部分,首先必须认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分析利弊,才能在改革中谋求发展机遇,更好适应市场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国有出版企业产生影响。
国家层面上,相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将陆续出台,国有出版企业运营成本有望降低。为顺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势必出台相应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政策工具为企业改革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目前,上海市、天津市、黑龙江省等地已陆续出台供给侧改革意见,并从用地成本、税费、用工成本、用能成本等多方面降低企业制度易成本,减轻企业运营负担,为企业转型提供保障。
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神要求,企业内原有经营理念、思维方式需作出相应调整。目前,国内市场原有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都面临转型升级问题。对国有出版企业来说,原有中低档图书市场日渐饱和,收藏级图书、精品图书市场却是大片空白。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大量简装图书、内容同质化图书出现明显滞销,而打价格战、利用低价竞争来巩固市场的方式已不合时宜。国有出版企业必须理清经营现状,转换思路,了解市场,真正对企业发展规划进行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国有出版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单来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最大程度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人是生产活动主体,只有提高员工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其进行技术创新,才能提高企业整体的生产效率。当前,图书销售早已进入薄利时代。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可以加大文创产品生产及技术投入,寻求产品创新,提高利润附加值,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通过二者相结合,国有出版企业的产业结构和产业水平都将得到优化,技术、智力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率将由此提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清理“僵尸”企业成为必然选择。“僵尸企业”是指一些经济效益不佳,长期扭亏无望,主要依靠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维持生存,且难以顺利从产业内退出的濒临死亡的企业[2]。“僵尸企业”的存在,占用了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大大降低了国有出版企业的资源配置和运行效率,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难度,对国有出版企业调整自身产业结构造成阻碍,拖累了企业整体发展。另外,“僵尸企业”依赖于银行信贷和政府补贴,加剧了国有出版企业的债务风险。因此,国有出版企业必须适时予以清理,甩掉包袱,轻装前进。
合理利用投融资工具,防控经营风险。在经济新常态下,随着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深入,大批企业将进入改革的阵痛期,短期内出现盈利水平下降的情况。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利用投融资工具盘活企业的资产并保持企业低风险运营,是国有出版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
可以预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从多方面影响国有出版企业的发展。认清实际,解决问题,将改革落到实处,才能真正使国有出版企业化挑战为机遇为自身发展获取先机。而这一切都少不了财务部门的一步步配合。
依据上文可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从多方面影响国有出版企业经营。财务管理工作作为企业管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范围贯穿了企业经营活动始终。国有出版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更应在改革中有所作为,积极调整自身工作重点,辅助企业平稳运行、健康发展。
财务管理部门应从思想上提高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认识。财务管理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应加强对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学习,同时,提高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关注度,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等一系列相关知识,注意比较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种经济环境下财务工作侧重点的不同,从思想层面上深刻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国有出版企业发展的影响和重要性,从而真正将相关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融会贯通。
财务管理部门应重点强化对成本的把控,实行精细化成本管理。我国国有出版企业产品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低、原材料利用率低、能源消耗大、损失浪费大、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3]。这些问题抬高了国有出版企业生产成本,无形中折损了国有资产,减少了企业盈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对生产成本必然进行精细化管理,财务管理部门需做好相关监管工作。因此,应从传统的以生产过程成本控制为核心内容的成本管理向上游延伸[4]。财务管理人员应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知识储备,以业务源头为起点,在保证有效投入和产出的前提下,科学设定各流程成本目标区间,将成本监管工作贯穿全程。其次,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数据库建设,实现企业内部财务信息与企业业务信息的高效整合,消除信息的不对等性,提高信息数据的实时性,实现企业内部资源配置平台透明化。此外,国家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然会推出配套政策,这就要求财务管理部门要活用财税政策,合理统筹规划,积极争取相关政府部门支持,在保证企业、员工的利益下,合理避税,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
财务管理部门应重点做好“僵尸企业”排查及后续清理工作,为国有出版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扫清障碍。目前,国有出版企业下属公司依然存在“僵尸企业”。财务部门应按照技术、能耗、盈利等相关指标,对下属单位逐一排查,了解“僵尸企业”的数量并进行评估,分析是否有拯救价值,分情况对待。对于有拯救价值的单位,积极协商谋求发展,利用自身输血、人才输送等方式,尽力挽救。对于没有挽救价值的单位,应利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契机,加速清理,使之退出市场,以便为健康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会。财务部门应做好相关企业的注销、破产清算工作,或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另外,对失业人员需要进行安抚,提供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补偿和技能学习培训,帮助其再就业。
财务管理部门应完善奖励激励措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鼓励企业创新,调动员工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强化自主研发能力,实现内生增长,从而优化企业自身的产业结构是提高国有出版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可行办法。因此,财务部门必须完善原有激励奖励制度。一方面,对有技术创造能力的员工予以相关荣誉称号等精神奖励,提高其对企业的认可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通过物质奖励的方式,从绩效考核入手,提高技术占比,提升技术创新员工的薪酬福利。对有突出技术贡献的员工,可以以智力股的形式给予股权,保证智力股得到应有的尊重。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做好奖励激励制度的调整工作,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助力国有出版企业发展。
活用杠杆,合理投融资,规避经营风险。财务部门要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合理控制企业负债,防止经营杠杆系数不断上升加剧经营风险;要控制固定资产扩大化投资,合理处置闲置固定资产,对固定性费用支出要酌情降低;要在充分考虑企业中长期经营风险承受的能力下,加大对技术的投入,加快对行业内新兴领域的探索,但要严防低效无效投资。财务管理人员应及时掌握利率变化,了解贷款形势,根据长期贷款和短期贷款的时间差异,减少资金使用成本。此外,要加快兼并重组步伐,活用资本市场融资渠道,实现多元融资,多方筹措资金,维护国有出版企业发展根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下,对国有出版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部门应分清工作重点,把握主要矛盾,适应新情况,做出新改变,发挥基础作用,成为国有出版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石。
综上,笔者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入手,分析了改革的原因和其内涵,从而推断出改革将对国有出版企业产生哪些影响,进而从财务管理部门角度提出具体工作做法,为国有出版企业的发展提出一些浅显的参考。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效发挥财务管理部门的作用将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环境下为国有出版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曹红辉,熊文.如何认识供给侧改革的基本内涵[J].人民论坛,2015,(36):25
二、海洋石油工程项目服务采购管理中存在问题
1.理论指导相对缺乏相对于工程建设质量方面有质量管理体系、进度方面有传统进度计划、费用方面有全面的概算预算管理,海洋石油工程的服务采购管理缺乏比较完善的体系和理论支持。海洋石油工程项目的服务采购管理还处于萌芽阶段,仅仅是意识到服务采购管理的必要性和优点,而服务采购管理的有关理论却相对较少,项目服务采购管理的理论指导大大落后于行业发展速度。
2.管理方法陈旧落后海洋石油工程项目服务采购现阶段的主要方法有:
(1)项目服务采购计划控制方法
此方法基本沿用企业服务采购运作方法,根据项目的进展和需求,制定服务采购计划。根据项目各种因素的变化和计划的执行情况,调整计划内容采用此种方法进行服务采购,未考虑项目的生命周期和具体需求,精度低、预见性差,对关键设备和物资的采购无保障措施。
(2)项目服务采购质量控制方法
对于项目服务质量实施情况的监督和管理。企业采购背景的前提下,项目服务采购的质量控制也仅仅限于项目交收后的检验。项目服务采购的人员仍保持着企业采购的需求方心态和作风。在质量控制方面,基本属于事后控制。未考虑项目服务采购需求受到项目生命周期的限制。海洋石油工程项目服务采购管理方法和控制手段较为落后。对项目服务采购的供应商或承包商的管理仍沿用企业供应商或承包商的传统管理模式,项目服务采购计划还仅仅是简单的费用及工期安排,对服务采购合同的管理基本停留在文档管理的初级阶段。在项目服务采购的过程中,并没有运用和实施战略分析、动态跟踪、过程控制、系统管理等方面的工具和方法。
当前市场经济趋向国际化,地域经济趋向全球化,供需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消费者的需求瞬息万变,多样化趋势更加强烈,企业只有把各种能力综合起来,将企业、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合作所形成的供应链不断优化,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企业为了适应这种需求,纷纷求助ERP系统管理,通过ERP系统的实施,为自己的企业谋求更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一、ERP与供应链管理
1.ERP系统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资源优化调配,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发展的基石。ERP系统是紧紧围绕物流这条线索,控制物流信息。而采购则是物流的源头,它完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生产和经营,并结合了供应链的思想。
2.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通过分享信息和共同计划使整体物流效率得到提高,它使物流渠道安排从一个松散的联结着的、独立企业的群体,变为一种致力于提高效率和增加竞争力的合作力量。在本质上,它将每一个独立参与者进行存货控制,变为一种物流渠道整合和管理,增加了物流渠道群体的竞争力。
二、基于ERP的供应链采购管理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使管理者充分了解整条供应链的信息;从原材料的获得开始,到产品的生产,一直延伸到把产成品送到客户手中。管理者获得了这些信息后,可以做出更加科学、全面的决策。
1.基本思路
传统的ERP,侧重于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贯穿起各个业务环节来提高效率。但是,企业相关的供应商和客户也是ERP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的同时,注重对企业外部资源,如供应商、客户、外协企业的协调管理也显得格外重要。企业分别把客户、销售商、供应商、协作单位纳入生产体系,同他们建立起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关系,进而组成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实现某种程度的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即在基本合作伙伴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求时,企业可以由特定供应商或销售客户组成短期或一次性供应链,以适应商场的需求。因此,对采购的要求不仅仅是完成一定的采购本身的这些具体事务,还要求采购管理者提供对供应链管理的有效支持,同时还需要拓宽ERP系统的功能、服务对象,使ERP系统正真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工具,实现现代采购管理。
2.基于ERP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案
在ERP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供应链采购管理模式不仅要有传统的采购事务处理,而且要沿着供应链将供应商纳入ERP系统中来,以信息形成对供应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信息流加以控制。采购管理作为整个ERP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如图所示。
在ERP环境下,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采购除了基本的采购业务,还提供了对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支持。主要功能模块如下:
(1)供应商计划
它记录供应商的各种信息,包括供应商的供货范围、供货能力、供货质量,以及本企业合作关系的历史记录。帮助企业根据供应商本身条件和本企业的合作记录,确立合作伙伴,整合企业供应链。
供应商计划根据采购计划要求,产生相关供应商的近期采购请求。供应商通过供应链上的ERP系统获取这些需求信息,一方面便于其自身的经营活动安排,以保证对企业的供货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双向的交流,帮助双方建立、保持、发展合作伙伴关系。
最后,供应商计划在基本合作伙伴不能满足采购要求时,能够帮助企业找到特定的供应商组成临时性的供应链,适应这种变化。
基于ERP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总体结构示意图
(2)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计划
供应链采购计划处理企业ERP计划模块提出的采购要求。根据采购要求并立足于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的短期工作计划。通过这种采购计划也可以处理非生产性采购要求。实现这种部门性质的小计划提高系统的独立性,增加其适用范围。
(3)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业务
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业务类同于传统的采购业务,因此对采购业务人员而言,仅仅是采购管理工作方式改变,由传统的人工记录,改成电子数据的登记,在数据登录过程中提示的操作界面与人工方式类同。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的所有功能被集成在系统软件中,由扩展ERP系统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功能,通过Internet实现物料需求企业的计划部门与供应商之间实时互动。
(4)电子银行应付款管理
采购应付款通过电子银行实现网络收付,并同时提供于财务系统,在本系统中建立对应的数据接口。其中的核算工作由财务系统完成。
三、基于ERP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案的实现
虽然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ERP系统的功能都相当成熟与稳定,但是运用供应链管理理论提高采购管理水平的实现效果不佳,其原因是没有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直接工具,传统的ERP系统是从企业内部角度集成企业资源,进行统一计划与控制。为此,实现基于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案应当着重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ERP系统扩展功能设计
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相对稳定,各ERP系统软件产品功能类同,但是,企业规模不同、所属行业不同、生产过程不同、形成的供应链不同,企业实际选用的ERP系统不同、应用程度不同,直接影响供应链采购管理方式和所构建的ERP系统功能。因此,实现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管理首先要分析企业采购管理、ERP系统、信息化进程现状,特别要分析ERP系统功能及其应用现状,寻找最佳的ERP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管理方式、数据库结构、操作功能的切入点,最后设计出实用、有效的ERP系统功能。
2.供应链采购功能实现
用户通过ERP系统实现供应链采购管理。录入原始数据、处理各种相关单据,完成各项事务。不同用户赋予不同的操作权限,输入的原始数据直接更新对应的数据库。采购的各种信息一部分由用户设置,一部分根据采购业务进行情况更新。设置供应商信息接口获取这些信息并根据要求反馈相应的数据给供应链组合和供应商选择。供应商信息接口是提供对供应商信息访问的统一接口。一方面定制了一些常用条件下的检索,例如所在地区、供货范围等;另一方面提供用户自定义检索条件的功能。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的新一轮改革,大型企业尤其是集团化企业的管理质量愈发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降低企业采购成本,提升企业采购效率与质量,成为当前集团化企业采购管理所研究的重要课题。企业采购管理是一项涉及到众多理论分支的研究内容,采购管理的改革需要集团化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营销执行、行政管理等多个部门的倾力配合。只有在实现集团各个子公司、部门之间的纵向和横向组织整合,才能完成跨越式的资源调配,提升集团化企业的采购管理效率。
一、集团化企业采购管理概念及相关理论
1.集团化企业管理概念
集团化企业的采购管理研究由来已久,但是将集团化企业的采购管理纳入集团管理的整体战略还需要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Dean•S•Ammer提出的集团化采购管理流程理论。集团化采购的具体概念有很多,结合当前我国的集团化企业发展现状,应该被定义为通过规划和设计采购控制战略、执行采购实施战略的采购决策和管理过程。
2.集团化采购管理相关过程
集团化企业的采购管理,需要有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进行支撑,并且明确对采购各阶段的战略任务、涉及的组织机构、执行的具体工作进行划分,并根据流程规定的步骤和方法完成动态管理和静态分析。根据管理学相关研究,集团化企业的采购与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阶段组成(见下图)。阶段一:前期准备阶段前期准备是集团化企业采购战略管理的基础阶段,该阶段企业主要针对集团企业采购的事前信息进行基础性的准备,包括采购战略的制定、部门采购计划的申请以及采购信息的汇总。有采购管理工作人员进行梳理和规范后提交集团的采购管理审核人员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正式进入该事项的采购操作。阶段二:实施阶段实施阶段,集团化企业的采购管理人员需要按照采购部门需求和采购物标的将采购计划进行划分,分为普通型物资和战略型物资两种。普通型物资包括办公用品、福利用品必要的损耗等。这部分物资是集团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必要的消耗,并且有着数额小、采购渠道固定、采购渠道透明的特点,采购者只需要按照计划值向固定的供应商进行选择即可。战略型物资包则是企业制造、经营中依靠的主要原材料等供应物资,其价格的高低、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企业的整体发展状态。对于这部分物资,则需要企业根据国内市场甚至国际市场的物资价格,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通过严密的手段圈定供应商,并且签订严格的物资采购合同,配合物资质量检查技术手段。采购过程中需要监督和审计人员对采购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检查。阶段三:改进阶段该阶段是对采购准备和实施阶段的重要总结。包括采购结果的审计监督,采购管理人员工作绩效的评定、采购流程的优化、采购战略的动态调整和采购组织的调整等。
二、集团化企业采购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集团化采购管理缺少“新”认识
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大型集团化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越来越重视工业自动化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推广,并因此而引入了更多的工业制造理念,比如德国的“工业4.0”体系,就是工业制造与信息网络的完美结合,进一步降低了企业成本,利用上下游产业链整合冗余资源。但是在物资采购管理上,很多集团化企业的采购管理人员还没有很好地认识到物资采购的新趋势,对于“采购=信息”的新理念认识不透彻,执行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2.组织结构管理混乱
当前大部分集团化企业的采购管理在组织结构上采用混合组织结构,即将职能式组织结构与指令型组织结构混合布置,缺少矩阵型组织结构的标准化设置。导致集团化企业采购管理组织结构混乱,不同指令源的指令相互矛盾时工作人员难以借助评价指标确定指令优先级,必须经过固定的请示程序来确定指令内容。这种混乱的组织结构模式制约了集团化企业采购部门的人均利润率提升。
3.采购方式单一,审计监督效用弱
当前企业根据所在行业和采购规模制定采购方式,相比于国外灵活多变的自动化采购信息网络,国内的采购方式较为单一,大多采购招标和竞争性谈判的方式进行采购。在无形中增加了采购的流程和时间,对于不同规模的物资采购也缺少灵活的变通手段,提升了采购的时间和资金成本。对于集团化企业的采购管理中的审计工作,首先是审计工作管理不严格,监督流于形式,难以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其次是对内部审计“重视”态度的来源上,不少部门和个人对待审计“畏之如虎”,怕审计、不愿接受审计,想方设法躲避审计的情况时有发生。
三、新时期集团化企业采购管理质量提升措施
1.转变集团化企业采购管理理念管理
对于新时期集团化企业采购管理质量的提高,还需要从转变集团化企业采购管理理念上着手。大型集团化企业在采购管理上,首先要树立时效意识,提前针对集团的采购战略进行物资储备管理,包括物资采购方式战略、渠道战略、数量战略、品质战略和价格战略。利用新型的数字化集成采购系统完成集团采购的上下游沟通,理顺产业链,调整资源配置,实现采购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和规范化。让集团的各个子公司、项目部、办公室都能针对自己的发展需要获得适当的资源支持,提高办公、经营和生产效率。
2.理顺集团化企业采购组织结构管理
当前集团化企业采购管理效率提升的重要方式就是理顺集团化企业采购组织结构的管理。集团化企业体量大、部门多、业务复杂,采购管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为绝大多数部门服务,难免接受不同部门的指令。对此集团化企业应当设立自己的组织管理模式,结合组织轮中的矩阵式组织结构,采用横竖两条指令线完成指令的输入和判定,当指令发生冲突时,自动判定优先级并完成沟通。实现采购管理部门的高效化、自动化办公。最终提升采购管理组织效率。
3.完善集团化企业采购方式管理
对于集团化企业的采购管理方式,应当结合企业的采购内容与规模生成相应的采购方式。但是也并非绝对按照既定的采购方式进行采购管理。比如针专用的行政法规和别地方政府法规,就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方式进行采购。再有就是结合供应商选择范围、数量和供货渠道、付款方式选择采购方式,灵活掌握招标、谈判、询价、网上竞价、协议采购等方式的具体操作流程,实现采购方式的多样化和供货方选择的适用性。
4.创新集团化企业的“审计增加价值”作用
审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管理,增加企业的效益。因此,在集团化企业的采购管理中,必须创新审计形式,采用“审计增加价值”理念指导当前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把审计工作由原来的单纯监督管理变为预防风险,提升企业管理价值的工作部门。提高企业采购管理部门甚至企业整体的人均利润率。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当前集团化企业的采购管理,需要结合市场的现实状况和经济的整体运行态势来完成改革和管理。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多样化的采购方式、高效严格的组织管理模式,实现对集团化企业采购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时还要增强企业的采购管理监督审计,让采购管理在阳光和规范下运行,提高集团的经济效益。
作者:张彦君 单位: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04.086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04-0-01
企业采购管理是指企业为了以最低的总成本获得需要的物料和服务从而开展的对于采购活动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全过程。采购管理是企业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采购成本的控制可以起到财务杠杆的作用,有利于企业利润的创造。通用电气前CEO Jack Welch说:“采购和销售是企业能‘挣钱’的部门,其他任何部门发生的都是管理费用。采购是企业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采购环节节约1%,企业利润将增加5%~10%。”可见,采购对于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特别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普遍疲软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做好采购工作,更要找准效益增长点,以发挥采购效能,促进企业长足发展。
1 企业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探究企业的采购管理问题,笔者对S省T市一些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当前,虽然有的企业能够认识到采购的重要性,也在积极展开采购创新,但实际上,当前大部分企业的采购管理仍然不到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1.1 采购观念落后
很多企业并不能站在战略的高度理解采购管理的价值和意义,单纯把采购看作物资的购买,认为采购物资只是对库存的一种补充,有的一味地把低价采购奉为真理,其思维落后、简单导致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很多弊端,一方面,采购工作上升不到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位置,失去了更为深层次的效能;另一方面,一味地追求低价,不审时度势地看待问题,导致和供应商关系的不稳定,培育不出稳定的供应链。
1.2 采购模式落后
许多企业在日常采购管理中,模式落后、信息化程度低。一些企业还固守以往的采购模式,利用传统采购人员到相应市场采购,对电子商务采购的重视度和实施度不够,不能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多渠道地拓展采购途径,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采购成本的控制。此外,从采购决策到采购实施,各个环节采取逐级审批,不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办公来提升审批效率,造成手续繁琐、效率低下。
1.3 采购管理制度缺失
行之有效的工作需要制度的支撑。但在现实中,一些企业的采购管理制度并不健全。一些企业从思想上就没有认识到采购管理的意义和价值,就更不用谈制定相关制度了。即使有的企业树立了采购管理新理念,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是行动在前、制度在后,并没有把相关做法落实成制度,在遇到难题时没有具体的制度可依。
1.4 采购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一方面,有些企业采购管理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素养不足、水平不硬,在采购管理中对现代化采购体系的理解不透、运用不准;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发达的网络电脑等高科技,部分企业采购人员对新技术、新方法掌握理解不到位,直接制约了采购管理的信息化进程,影响了采购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另外,还有部分企业采购人员的职业操守欠缺,在日常采购管理中,有时不能坚守采购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操守,造成弄虚作假、损公肥私等现象。
2 做好企业采购管理的对策
2.1 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构建系统的供应链采购理念
各企业必须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重新审视采购管理工作,进一步转变思想,提高对采购管理的认识,推动采购管理创新,建立健全采购管理体系,可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建立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即建立系统的供应链采购模式。另外,在推行供应链采购模式的同时,要对采购形势进行系统分析,加大对采购管理风险的把控。总之,要在彻底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管理模式,完善采购风险应对机制,多管齐下,进一步理顺企业采购管理关系,提升采购管理质量,控制采购成本,推动企业利润最大化。
2.2 拓展渠道、创新模式,提高采购管理信息化
针对企业采购管理信息化低的现状,应该从两个方面展开进行补救。一方面,在稳固原有采购渠道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下流行的电子商务,在网上寻找采购源、拓展采购渠道。同时,要利用发展电子商务采购的契机,加大采购物流改革,推行采购物流的外包,从整体上降低采购成本。另一方面,在企业内部推行网络无纸化采购管理办公、精简办公流程,不仅可以实现绿色低碳化办公,有利于环保,还可以提升采购效率。
2.3 完善章程、健全制度,为采购管理提供依据支撑
首先,要形成企业内部遵制守法的氛围;其次,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适用的采购管理制度,如采购流程管理制度、物资质量标准体系、采购监督制度及采购人员管理规定等,并且要保证各类制度实施畅通无阻;再次,企业采购管理工作要想顺利开展,还需要企业各部门的鼎力配合,对此,企业也应该做好筹划,并制定出相应的有利于工作配合的工作制度,以确保企业采购管理的顺利实现。
2.4 提高素质、建设队伍,为采购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企业采购管理工作离不开采购人员的参与和执行。各企业应该通过招聘、培训、深造等方式不断提升采购人员的职业素养,努力打造素质过硬的采购管理队伍,一是要具备良好的法律理解掌握能力;二是要具备较强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三是要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对新事物的接收能力;四是具备过硬的业务技能。只有采购人员素质提升了,企业采购管理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采购管理(Procurement Management)是包括采购计划下达、采购单生成、采购单执行、到货接收、检验入库、采购发票收集、采购结算的采购活动的全过程,是物流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直以来对采购管理的研究很多只停留在流程描述阶段和定性描述阶段,全面的定量化模拟研究还很少,这也是由于采购管理工作的复杂性所造成的,采购管理除了包括订单管理,供应商管理之外,同时也与库存管理紧密相关,因此要做出全面的定量化模拟研究,首先必须对采购管理系统进行仔细的系统分析。
一、采购管理逻辑模型构建及目标设定
1.1 采购管理逻辑模型构建
设定采购管理系统P与订单管理系统O,供应商管理系统S,库存管理系统I三个系统相联系,其中POI三系统都属于企业内部系统,S系统属于外部系统,采购管理子系统的效率与效益取决与这三个系统的交换效率与效益, 构建采购管理逻辑模型如下图所示:
1.2 采购管理逻辑模型流程关系构建
POSI系统间流程为PO―批量订单发出,OP―订单完成情况反馈;PI―库存查询,IP―库存查询反馈;PS―向供应商发出采购,SP―供应商供货反馈。
1.3 采购管理逻辑模型目标设定
将采购管理系统P目标设定为采购批量PQ,采购总成本PC,采购效率PE;订单管理系统O目标设定为订单批量i,SKU品类数k,品类采购量Qk,订单响应速度Okv,订单随机性Oir;将供应商管理系统S目标设定为供应品类数Sk,k品类下供应量SPQ, 供应商供货速度Skv;将库存管理系统I目标设定为现库存量Ik及安全库存量SSk。
1.4采购管理逻辑模型流向参数关系构建
综上所述,PO系统之间的参数传递包括(PC,PQ,PE,i,k,Qk,Okv,Oir),PS系统之间的参数传递包括(PC,PQ,PE,Sk,SPQ,Skv),PI系统之间的参数传递包括(PC,PQ,PE,Ik,SSk)。
二、采购管理模拟模型构建
从采购管理逻辑模型的分析中可看出,POSI系统中的核心是P系统,因此构建起以P系统设定目标为优化目标的采购管理模拟模型。
2.1采购批量PQ模型构建
采购批量PQ=,SKU采购分量PQk与订单采购量Qk和现库存量Ik及安全库存量SSk相关,PQk=Qk-(Ik-SSk)。构建模型PQ=,k=(1,N),N为汇总后SKU品类数。
2.2采购总成本PC模型构建
采购总成本PC,包括购买资金PC1和采购费用PC2,PC1与采购批量PQk,采购价格Pij相关,PC2与采购SKU品类数k及采购批量PQk相关。
首先,考虑单一订单采购成本PCi,与单一订单Oi,订单下SKU品类数Mi,订单下品类采购价格Pij,订单下品类采购量PQij相关。PC i1=,PCi2=f(Mi, PQij)=λ0Mi+,建立模型PCi=+λ0Mi+。
i=(1,n),n为批处理订单量;j=(1,Mi),Mi为单一订单下品类量;
λ0>0为品类量系数;λij
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批量订单采购总成本模型:
批量订单采购总成本PC=,但这里要注意的是批量订单汇总之后SKU品类数小于分订单SKU品类数汇总量。
PC1=, PC2=f(N, PQk)=λ0N+,
建立模型PC=+λ0N+,
k=(1,N),N为汇总后SKU品类数,N
λ0>0为品类总量系数,λk
优化目标为最小化PC,可以结合数量折扣下EOQ模型考虑PQk的优化问题,同时根据供应商数量折扣表确定Pk,因此模型求解重点就在于系数λ0与λk 的求解,而这两个参数可以根据实际采购系统数据收集后经统计分析得出。
2.3采购效率PE模型构建
采购批量PE=,SKU品类采购效率PEk与订单响应速度Okv,订单随机性Oir及供应商供货速度Skv相关,构建模型PEk=f(Okv, Oir, Skv)=αT0+βT0 +γTs=(α+β)T0 +γTs。
T0为采购部门SKU品类订单标准处理时间;
Ts为供应商SKU品类订单标准处理时间;
α品类系数,与SKU品类数N相关,随N值增加而增加;
β随机订单系数,与随机订单比率相关,随即订单量增加β系数增加;
γ供应商响应系数,与供应商供应品类数Sk及k品类下供应量SPQ相关,γ随Sk和SPQ的增加而增加;以上参数与系数可以根据实际数据和经验数据得出。
k=(1,N),N为汇总后SKU品类数。
三、采购管理模拟模型优化分析
3.1 采购管理系统模型优化目标设定
根据以上模型分析,得出采购管理系统P目标采购批量PQ,采购总成本PC,采购效率PE的函数表达式分别如下:
PQk= ;
PC=+λ0N+;
PEk=f(Okv, Oir, Skv)=αT0+βT0 +γTs=(α+β)T0 +γTs;
将采购管理系统的优化目标设定如下:
将PQk在满足生产需求的情况下降低,同时PC也要降低,而PE则要提高,在实际应用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优化目标设定;
3.2采购管理系统模型优化分析
将采购管理模型目标间参数相关关系表示如下:
由于PQk与Pk存在内在关联,都由供应商管理系统S的数量折扣表决定,而将S作为整体来看时PQ==,所以PQ,PC,PE直接和k,PQk相关,即采购管理系统优化目标与品类数和品类下采购量直接关系。
由上表可以看出当SKU品类数K发生变化时,PQ,PC变动方向相同,但PE与K,PQ,PC的变动方向都相反;由于PC优化控制目标为降低,PE优化控制目标为增加,所以在满足PC需求情况下,采购管理系统应减少K的总量,即SKU品类总量,以满足系统的优化目标要求。
当SKU品类下采购量PQk发生变化时,由于供应商数量折扣影响,PQ,PE变动方向相反;PC变化考虑到PQk与Pk的交互作用影响,需要进行SAM敏感性分析,实践中在收集相关数据后可再进行具体分析。
综上所述,考虑K及PQk对采购管理模型的影响,减小K量将可以优化企业采购管理系统目标,而PQk带来的影响还需要通过实际数据收集和敏感性分析作出进一步判断。
参考文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企业在产品、质量、服务上呈现出同质化的趋势。而在买方市场环境下,顾客的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以顾客为中心”的企业管理,要求企业能够对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做出快速反应,速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种状况下,仅仅依靠一个企业来对顾客需求进行快速响应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是很不经济的,这就需要企业善于而且必须善于利用公共资源和外部资源,相关联的企业必须联合起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形成新的组织形式--供应链。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更新的加速,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步演变为管理科学竞争的新格局。采购作为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和供应价值链上的核心、之一,采购管理的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模式向虚拟化、动态联盟和相互协作的方向发展,对以前只注重于企业内部的、立足于企业的采购管理提出了新课题[2]。对采购管理的研究,也开始上升到供应链管理层次。采购管理作为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重要环节,已经越来越受到国际大企业的重视[3]。有学者提出优化供应链须从采购开始,这是基于采购在制造企业中的重要性和采购在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决定的。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就是物资的消耗过程。要使生产经营周而复始,不间断的进行,就需要不断从市场采购物资,以补充生产经营过程中对原材料、半成品等需要;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成本占企业的总成本的比重居高不下,采购成本的控制是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手段之一;易耗消费品、耐用消费品和复合消费品采购环节对生产成品的价值增值作用均大于生产和销售环节。采购对供应链的价值贡献是显著的。而国内大部分企业对此的关注明显不够,不能将其纳入企业的整体战略,还不能认识到采购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战略地位;采购人员素质整体偏低,以致采购管理工作水平不尽如人意;采购工作的效率和效益普遍较差,导致采购管理工作没发挥出应有的作用[5]。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随着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日益完善及其对企业实践的影响,采购管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都离不开供应链管理与运作方面的支持。加速供应链的变革步伐,可以从整体上改善企业采购运作效率和竞争力。研究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关键在于树立供应链战略观,在采购管理的基础上加强了对传统供应链的改造和整合。近些年来许多企业对采购和供应链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获得了厂家和商家的认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供应链下的采购管理研究,可以用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和模式来解读当前的采购现状、作用和实施,促进企业采购行为的规范,增进采购策略和技巧,充分发挥采购在供应链上的战略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