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37:4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村发展的现状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由于近年来农业贷款业务向县城收缩,支持农民小额信贷的任务,自然主要落在乡镇农村信用社的肩上。农村小额信贷具有涉及面广、操作成本高的特点,面对广泛的农户都要建立详细的信用档案,并掌握一手诚信动态情况,难度可想而知。为缓解小额信贷工作人力不足的压力,信用社只好聘用协管员,这样占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进一步提高了农户从信用社贷款的成本,农村信用社只能处于基本保本微利状态。金融机构对农村小额信贷的开展积极性不高,必然影响业务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担保机制缺失风险无法分散,征信体系和保障机制尚待完善。
农村小额信贷原则上不需要抵押担保,有的则是多户联保或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抵押担保形式。但是因为贷款对象都是较贫困的农民,其担保作用与一般金融机构的商业贷款担保相比也是微乎其微,特别是农村的征信体系和保障机制还没有完善。加之,农业仍没有形成集约化、产业化经营,处在粗放式经营的自然经济时期,靠天吃饭的现象十分普遍,农民一旦遭遇“天灾”,导致收成减少,便会无法及时还贷,其授信额度因此下降。因此发放的贷款成为呆、死账,对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机构造成冲击。
第三,农村小额信贷资金总量不足,通过小额信贷收益农户范围狭窄。
目前,部分农村信用社不愿意直接对农户发放信用贷款,将业务的重点转向获利高的行业,这样农村小额信贷资金供应渠道狭窄、总量不足。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广大农民越来越多地参与市场竞争,迫切需要资金支持。农户强烈的资金需求,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支农资金在总量上难以满足农户所需。
因此,必须加快创新小额信贷方式,有效满足低收入农户的信贷需求。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必须深化信用村镇建设,进一步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
农信社要构建“乡(镇)政府、村委会、农村信用社、农户”四位一体的农村信用服务体系,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普及和诚信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积极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信用乡(镇)”评定工作,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将低收入农户纳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服务范围,根据低收入农户的具体收入水平和信用程度,灵活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信贷管理办法,对低收入农户实行政策倾斜、服务优先、利率优惠。对达不到相应信用等级的低收入农户,通过建立农户联保小组,利用农户联保贷款的方式给予信贷支持。
第二,积极推动小额担保贷款。
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改进和完善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通知》(银发[2006]5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新模式,扩大贷款对象和范围,推行创业培训与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工作模式,支持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促进增收。同时,鼓励担保机构、经济实体、农村专业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以及社会其他人员等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担保。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认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切实为有担保的低收入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支持,从多层面、多渠道解决低收入农户贷款难问题。
第三,积极开展农业龙头企业统贷统还贷款。
切实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实施农业产业化带动扶贫策略。采取农业龙头企业统贷统还贷款方式,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低收入农户进行生产联系与利益衔接,通过合同购销、利益返还、保护价收购等经济关系,形成有效利益机制,有效解决低收入农户单个生产经营风险大,承贷能力低等问题,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脱贫。
第四,降低服务费用,实行灵活利率。
一是从事农村小额信贷的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上,尽量依靠较为低价的储蓄资金,减少成本较高的自有资金和商业渠道资金的使用。二是努力提高信贷员对合理的贷款客户识别技术,简化小额贷款手续,在授信额度内采取“一次授信、分次使用、循环放贷”的方式,进一步提高贷款效率。三是适当提高小额贷款利率。要根据市场需要,放宽利率浮动的范围,对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实行灵活的利率。建立充分覆盖风险、成本和收益的小额贷款利率自主浮动机制,合理确定客户经理的贷款权限。这样使收入覆盖成本,从而更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第五,加强风险控制完善担保机制,建立资信评级制度。
完善农村小额贷款制度和流程,保证程序到位、管理到位、风险控制到位。一是对超过小额授信额度的大额贷款,可采用创新农户联保贷款的担保方式,确保资金需求。二是对没有发证的农户和超出信用证信用额度的农户,推行农户联保贷款,对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业项目,推动成立由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牵头组成的农户大额贷款联保组织,推行农户大额联保贷款,保证大额资金的需求。三是建立农户小额信用资信评级制度。对信用优秀户张榜公布,并为这些信用优秀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的正向激励机制。
第六,协同跟进扩大信贷来源渠道。
一是营造良好的小额信贷环境。小额信贷顺利展开的宏观环境,就是金融部门、保险公司、农户、地方政府相互协调的过程。一个新的小额信贷市场要健康稳定地发展,离不开这一大背景。因而介入小额信贷市场的四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可以构建以下模型。即农信社发挥主导,保险公司、农户积极参与,地方政府调节配合协调。二是积极拓展小额信贷资金。一方面建立发展小额信贷专项资金。建议由政府划出一块扶贫资金作为发展小额信贷专项资金,由小额信贷实施机构提出申请,经扶贫机构和资金管理部门审批同意后,用于补贴小额信贷工作经费或周转用于小额信贷的资本金。另一方面改变部分金融机构“抽血”的角色。为了强化对农村小额信贷的支持,可规定在农村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要把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农村小额信贷的投放,从而减少农村资金外流。另外,建议央行适当增加“专项小额支农再贷款”,以增加小额信贷实施机构的资金来源。三是创造适度竞争的金融环境。建议增加股份制小额贷款公司,既可增加小额信贷资金的来源,又可给现有的小额信贷服务机构以适度压力,形成适度的同业竞争,从多角度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
[中图分类号] G12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67-3
一、农村经济机制影响着农村文化
(一)我国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滞后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步伐
究其原因,虽有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它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用于文化发展的资金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机制问题,经济机制的运行会影响上层建筑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经济体制模式上来看,经历了天然经济、自然经济、集体经济(计划经济)等阶段。我国农村自实行承包制改革以来,经济模式逐渐转向商品经济,但是不完全,因为从农田、农业经营里的收获大都是自给自足的。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村经济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家庭既是社会机体中的一个元素,又是一个生产单位经营实体,在外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农村却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从事经济生活。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力集团,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财物得到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模式。
(二)农村经济机制制约着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的劳作方式、休闲方式、居住环境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区别
农民的文化生态跟农耕习惯密切相联,市场经济往往会打破传统农耕习惯,这样就会给农民在节庆、祭祀、休闲期间的文化活动造成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也和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发生碰撞,比如竞争意识、个性意识、利益意识等都会给传统的乡风民俗造成影响。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需要政府引导、扶助和支持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引导、扶助和支持
引导、扶助、支持最重要的应该体现在文化意识上,“文化下乡”送去作品,活动和服务是必需的,但文化意识是直接送给农民的“造血”功能。如果兴办文化产业振兴农村文化发展的意识深入到农民的心坎里,必然会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除了文化意识之外,文化部门的引导、扶助、支持最好的途径是典型示范。农民是讲实惠的,同时农民最相信亲眼看到的东西,当农民群众目睹到文化产业既能带来经济实惠,又能使人们享受到愉悦的文化生活,就会迸发出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创办。在信息、人才、物力方面,文化部门应该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帮助选项目,立项目,想方设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文化产业的起步、举办过程中,文化站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机构,最了解本乡本土的文化资源,熟悉乡情民俗,掌握文化人才的状况,能够代表政府规划具体目标和事项。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选准优势产业项目,协调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等具体事项中尽职尽责。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宽松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本来就是政府的应有之责,它无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突出成效的举措。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农村文化产业。政府的支持从很大程度讲是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农民企业家和城里的企业家在农村广阔天地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农民群众自己筹资举办文化产业,同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规模小的产业、个体户减免等优惠。基层政府还应在资金、土地、房屋建筑使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切实帮助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
(三)农村社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才标志着我们党提出的宏伟目标真正实现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之一是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得怎么样,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农村社会不仅源源不断地为工业为城市提供着生活资料,还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神文化生活养料。街头巷尾的腰鼓、秧歌、舞龙,节庆、婚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场面和仪式,从其本源看,都是来自农村广阔土地滋生出来的文化。我国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许多镜头是中国的群众文化场面,其中不少是乡间民俗文化的聚焦。因此,农村搞文化产业前景大有前途。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文化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坚持公益性事业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文化产业途径
农村文化产业化,既是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状况,又是适应农村经济历史发展状况的一种正确的选择。农村文化产业化建设,不同于一般定义上的文化产业化。它是以产业为手段,适应目前的农村经济状态和今后发展趋势,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目的,焕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鉴于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孕育着机遇,也开辟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我们可以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看到农村文化蓬勃开展的景象,他们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延续发展,还不断增添新的文化活动项目,诸如乡间舞会、趣味竞技、产品演示、农艺赛事等。那里的农民不仅有着文化生活的欢悦,还吸引着城里人感受乡村文化的乐趣。事实证明,是市场经济把农村经济引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并从文化观念到文化活动运行模式都适合了农村经济体制。而我国农村经济同全社会的市场经济相比,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从农村经济的模式程度看,还没有达到产业化、规模化。但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文化要发展,我们应该把眼光既放在农村经济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与原有的经济模式相互衔接融合的背景和条件下,也要放在农村经济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看农村文化如何发展。
(三)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的作品和活动
事实上,我国的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产业的方式展开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比如剪纸、年画、各类民俗文化艺术节等,都是通过产业的方式保持了民俗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的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的产品和活动,如果将这些产品和活动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起来,不仅会给农村的文化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保存和发扬广大。如果我们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许多民间艺人和精熟的制作者,必然焕发出他们的艺术热情,从而带动了一个村落一个乡镇的文化生活活跃和兴旺。民俗民间文化作品和活动非常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的潜力,我们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机遇,以产业的方式使我们的民俗民间文化得到弘扬。
(四)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也能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在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城里人来说,了解农村只不过是沿途的乡村风光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乡村景象,其实秀山秀水田园风光都在乡间的深处,“白云深处有人家”,恰切地反映了真正的农家秀美风光其实在那僻远的深山幽谷、村寨田间。农村的旅游文化前景广阔,农家游的庭院民宅风土人情,生态游的山水林木景深曲径,美食游的大铁锅煮出的饭、炒出的菜,风俗游的民风香淳奇妙天然等等。旅游是人们的天性所致,是人在工作繁忙中放松自己,去领略风光世界,去感悟大自然,与多姿多彩的世界交汇是非常恰切的文化形式。我们的农村文化为什么不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点和突破呢!
(五)让民间艺人成为农村文化产业运作的团队
在农村有许多节庆、民间庆典仪式和民间文化仪式,这些活动大都由一些老艺人、匠人来主持,许多群众都愿意参加这类活动。如果将农村中的文化人才资源聚集起来,形成产业运作的团队,这既能使农村文化有经常性的活动组织,又方便和促进农民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发展。农民的节令庆典,农村政府及各部门举办各种主题的庆典活动和宣传活动,农户的婚娶、生日庆典,农村企业、个体户的开业庆典等,这都需要文化团队以文艺的形式张扬声势渲染气氛。在农民群众中有不少会吹拉弹唱,能歌善舞的人,有不少善于组织、主持能写会说的人,他们热衷于文化活动,他们希望能组织、协调起来。如果把农村的文化艺人巧匠组织起来,以产业经济的方式运行,不但保证了这些人的经济收入来源,文化团队的稳定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持久,还能使民间文化活动的规模扩大,农民群众自然会得到文化生活的充实。
(六)开辟文化产业项目要适应科技进步的步伐
运用科技进步是开辟农村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大成功经验。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发展较快,也尝到了实惠。近几年,许多青年农民群众用数码摄像机为当地政府举办的各种主题庆典活动、文化部门举办的民间艺术活动、农户婚娶、生日庆典等。拍摄MTV、DVD、VCD片,不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而且也赚了不少钱。在拍摄秧歌、腰鼓、春节社火、地方小戏中,农民群众不请自来,义务当演员,场面十分热闹。为购置拍摄设备,许多农民还自愿捐款捐器材。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得到启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青年一代新的文化时尚,会给农村文化带来新的视野,同时也为农村文化产业开辟了新途径。科技带给农村的不仅是经济的进步,同样也给农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
另外,如工艺美术厂,电影流动放映服务,文化艺术培训班或学校等,都是很好的文化产业模式。通过以上几种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村文化产业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重视是容易兴办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巩固和壮大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起到促进作用。农村文化产业必然会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历史性创举,我们应该从现在起精心培养,呵护支持,使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备内容。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能够使我国的农村文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和成绩。随着农村文化产业向农村大地兴起、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必将充满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刘吉发.文化产业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7).
1 目前农村商业保险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
1.1 营销网点逐步增多,营销规模持续扩大。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趋势的增强,区域经济异军突起,保险公司瞅准区域市场,将分支机构延伸至各个县域,营销规模辐射大部分农村地区,带动农村保险市场快速发展。
1.2 险种增多,市场份额相对集中。保险公司拓展业务的过程中,瞅准市场动向,针对不同消费人群,推出了多个险种,为城乡居民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需求。
1.3 县域人身保险快速普及,财产保险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1.4 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参保意愿强烈。近年来,随着三农政策的提出,各种惠农政策纷纷出台,农民通过外出打工或进行特色种植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逐渐成为农民关注的焦点。一项关于保险的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民都有参与社会保险的意向,在养老问题上,62.65%的调研对象期望通过养老保险来解决养老问题。如果财政有补贴,愿意参加农保的占被调查人员的87.84%。
2 农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成因
一是农业保险缺乏经营主体;二是农业对自然的过分依赖,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潜在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商业保险公司无力独立承担农业风险;三是保险费率偏高,抑制了农民对保险的需求;四是农业保险缺乏政府有力的支持;五是宣传不到位;六是各保险公司“三农”服务的意识不强,制约了农村保险事业的发展。据调查,农民对保险有五盼,一盼雹灾保险,二盼种植业灾害保险,三盼牲畜保险,四盼养老保险,五盼医疗保险。
3 制约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障碍因素
3.1 农业保险业务萎缩,难以满足农业发展的有效需要。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人民保险公司的各分支机构专设了服务农村生产的农业保险科,入保范围涵盖了果蔬种植、特色养殖以及麦收等项目,但随着商业保险时代的到来,单设的农业保险科以及相应的保险服务被取消,只开设了农作物火灾、冰雹和家庭财产责任保险等几个险种,公司所有的险种服务中,真正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保险项目还不及所有财险种类的十分之一,而且已有农险种类少,份额有限。农业保险之所以无法在农村地区普及,主要是因为农业灾害多、风险大,出现后事故鉴定困难,赔付率高,而保险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这与商业化经营目标明显冲突,因此保险公司很少参与农村险种的开发和经营。
3.2 保险产品设计存在缺陷,与农民支付能力形成较大的差距。现阶段,大多数保险公司基于上述因素的考量,只将经营规模定位在城镇地区,但是在推出新险种之前,大多数都未针对农村市场进行调研,致使保险产品趋同性较强,有的与农村生产特点不符。
4 我国农村商业保险发展的建议
4.1 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农业保险体系。鉴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性和商业保险公司的盈利性特点,笔者建议成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针对农、林、牧等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保险服务。当前,为积极响应我党关于三农建设的号召,提高商业保险公司服务农业的积极性,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可增进政府与保险公司的交流与合作,对致力于农村保险事业的商业保险公司给予更多政策支持,重点加强入保环节和出险后理赔环节的政策扶持:在入保环节,根据农户入保比例给予相应的补贴;出险后的理赔环节,根据保险公司赔付额的一定比例对保险公司直接补贴。
4.2 规范商业保险公司对农村市场的营销服务机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方针的提出,增强了保险业业务向农村地区辐射的可能性,并为其业务规模的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商业保险公司应瞅准市场先机,乘势而上,首先,加速农村保险产品的研发。针对农村地区的生产条件改造现有保险产品,加速新险种的开发,根据农村地区生产特点,尽量减少保费比例,扩大保险辐射范围,从而惠及更多农民;其次,加速农村保险机构网络建设。优化农村保险机构网点布局,尽量将营业网点延伸至偏远地区,扩大业务规模,活跃农村保险市场;第三,加强营销队伍培训和管理。保险营销人员是公司的“门面”,营销人员的行为和气质直接影响广大农民对保险公司的评价,公司应定期针对营销人员开展培训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职业操守。此外,公司应该建立一套员工考评机制,不仅要重视保费收入增量,还应该维护好保户资源。
开发农村商业保险,可有效防范化解被保险人因疾病、意外等因素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体伤害,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天灾人祸往往会加剧其贫困程度,政府扶持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农村保险市场,可以使社会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多农民,同时也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解决农村的保险发展问题不仅是保险业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惠及全国所有农民的事业,是我国政治与经济发展以及人文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村金融;现状与对策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这一些问题,比如信贷资金总量缺乏、金融资金流失严重等问题。榇耍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策略。
一、目前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农村信贷资金总量缺乏
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增加农村的信贷资金,也一直难以填补其巨大的资金缺口。目前农业生产主要由农村信用社贷款,农村信用社己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近些年来为农村经济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体制、金融政策等原因,农村资金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非农化”现象。由于农村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缺乏盈利项目,难于容纳较多的金融资金,导致农村资金的严重分流。金融机构投入农村的资金数量减少,且投资领域单一性严重,急需投资的领域如水利基础设施等资金严重不足,一旦缺少资金支持,农业开发、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功能就无法灵活运转,生产条件与整合产业结构就无法得到优化,增加农民收入便更是无从谈起。
(二)农村信贷信息不对称,金融风险大
我国农村信贷业务的风险大既表现在非正规金融市场上,也表现在正规金融机构上。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较高,特别是非正规金融市场。这表明农村中小企业和农户需求很大的资金量,农村信贷业务的风险较高。即使在正规金融机构中这一问题也同样存在,例如农村商业银行的呆坏账和不良资产率都较高,说明了农村信贷业务的风险普遍存在。
(三)农村金融秩序混乱
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正是由于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农村巨大的信贷缺口,导致了民间借贷盛行。民间资金的涌入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资金供应的空缺,缓解了农村对于资金的一部分紧急需求,确保了当地经济的正常运转。然而,很大一部分的民间借贷都具有高利贷的性质,这不但大大提高了农民借贷成本,而且严重扰乱了当地的金融秩序。
二、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
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要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调整并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门槛,加强监管,收到投资多元化、覆盖全面化、种类多样化、服务高效化等效果,使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改进和加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各种涉农银行,使产权制度和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把各种涉农银行办成真正商业化的银行。要努力促进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回流农村而非城镇。其次,政策指导性金融服务领域需要拓宽,应严格区分开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对二者实行分类管理、分别考核。第三,农村民间金融需要规范发展,改革以前令行禁止的做法。要完善法律、政策与制度,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准备金率和资金充足率,实行风险责任自负,正确引导和鼓励农村非正规金融健康发展,包括民间的合作银行、私人银行以及小额信贷银行等多种形式的民间金融组织,使其公开化、规范化与合法化。
(二)建立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
为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使农村地区获得更多的信贷资金,进行法律、制度与监管方面的改革,建立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势在必行。一是法律改革,包括:改革登记制度使私人经营的范围得到扩展,改革法律以保证安全交易并取消利率上限,改革并降低登记和丧失赎取权等费用,改革与明确住宅用地规定并保证有限使用。二是与法律体系改革一起,改革监督和管理体系。法律的支撑只是一个农村金融系统运行良好的前提,一个运行良好的监管体系才是关键,双管齐下,双手都硬,金融风险才会得到有效的抑制和降低。
(三)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首先,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国家金融管理部门针对这类金融机构应开放多样化融资门户,放松对资产来源的管制、保证资金来源的充足性,方式可以有人民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资金、加入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等;央行应适当实行有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以当地农村信用社较低水平的存款准备金率为准;其次,财政给予一定的支持。针对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应允许新型金融机构开展多元化的资金优惠活动,如建立规范的正负补贴制度,针对数额较大额贷款,由中央和地方财政统一进行贴息补助等;第三,税收上的支持。对初创阶段的新型金融机构,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村镇银行,根据具体情况减免对营业税和所得税,支持其不断发展壮大,政策是否到位,直接决定着这些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故政府应切实加大政策与资金的到位,保障金融机构由新生到丰茂的良好发展。
(四)改革信贷管理体制
首先,实行灵活审批制度。国有商业银行应放宽信贷审批权限与基层行审批限额,对于较小数值的限额应依照当地现实情况制定;其次,确定合理信贷规模。有效的信贷规模应与当地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应尽可能的减少资金缺失影响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情况的发生;第三,扩大信用放贷范围。针对小额贷应以信用放款为主,而对于一些农业大户,在保证其产品销售与还款能力的前提下,可适当开展信用贷款项目;第四,构建严密征信体系。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人员应加大与当地农民的接触,尽力吸引闲散资金。同时在利用农村金融机构现存客户信用体系之外,应尽力建立新的农户信用等级评估制度,从而约束农民按时还款;还有,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在金融业务规模扩大的同时,风险也随之增加,相关金融机构应构建机构内部风险补偿体系,从其利润中扣除更高比例的风险补偿金,从而保证系统内不良贷款率保持在规定范围之内。
三、结束语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是关系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对我国整体金融改革和发展意义深远。要深化改革我国农村金融,就必须构建多元化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信贷管理体制,最终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发展幼儿教育对于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让孩子们得到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为了我市的学前教育计划更上一层楼,下面是我提出的几点肤浅的建议。
一、改变传统观念
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观念落后造成的,因此,转变观念是改变现状的基础,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自导自演,硬性灌输的局面,充分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到幼儿才是学习的主体,要真正做到师幼互动,帮助幼儿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另外幼儿家长的观念改变也尤其重要。由于农民经济收入偏低,农村家长隔代教育现象严重。文化层次低,教育观念落后,不重视幼儿教育。农村家长更多重视幼儿身体上的健康,而忽视了幼儿心理和社会性方面的健康。或是重视智力的培养,轻其他各种能力的培养。于是我们常常看到有的孩子虽然很聪明,生活自理能力却很差,有的孩子记忆力强却缺乏创造力。还有就是家长对学前教育认识不足,不懂幼儿教育规律。许多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认字多、会算题就行要求孩子写很多家庭作业,限制他们的玩耍。于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这种心理,小作坊式的私立幼儿园在我镇相继办起了好几家,他们名义上是以幼儿学前班为主但实际操作中却以小学低年级课程为主,主要教幼儿写字、数数、做加减法。这种‘小学化’的教学却很受家长的欢迎,许多孩子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家长也要求我们教幼儿写字,做算术题,以孩子会认多少字,会做多少题为标准来评价孩子的发展。这不仅影响了幼儿园的正常教学秩序,更加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之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了孩子们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就必须要改变家长们这种错误的观念。首先幼儿园要开班家长学校,建立家园互动手册,让家长及时了解新的教育观念,向家长介绍幼儿园近期的教育内容,报告幼儿在班上的表现。征求家长意见,让幼儿园与家长之间教育一致,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邀请家长来幼儿园参观幼儿的一日生活,参加班级的节日庆祝活动,以加深家长对孩子的全面了解。让家长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是怎样开心快乐的生活的学习的,是怎样在好玩的游戏中学到知识的。彻底改变家长认为教育就是读书认字的陈旧观念,从根本上认识游戏活动的重要性,解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优势
人们往往认为农村幼儿教育的最不利因素是资金的匮乏、设备短缺。其实恰恰相反,农村幼儿教育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社区资源。充分认识大自然对孩子的影响力,让农村孩子回归自然,是发挥农村幼儿教育优势的重要途径。比如,田野是农村孩子很好的游戏天地,在田野里玩泥巴、放风筝、抓泥鳅、捉蚂蚱、打土仗,在田埂上跑步等,这些活动非常有利于孩子发展动作,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教师也可以在空旷的田野里固定几根木柱让幼儿练习攀爬。刚开始可设脚蹬,随着能力的发展,可逐步取消脚蹬,类似爬树,这种运动有利于发展幼儿体能。教师还可以让幼儿参与简单的劳动,如捡麦穗,掰玉米、摘苹果、拾棉花、给菜浇水,捉虫、等等,这样既能培养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意识、能力,体验劳动的乐趣,又能使孩子知道粮食来之不易。另外,农村的孩子可以自己饲养小动物,如小鸡、小兔、小猫、小狗等,在实践中学会关心,爱护小动物,促进情感的发展。
三、优化环境,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一、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二是“三农”贷款持续增长。截至2006年上半年,我国农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约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余额的14%,60%以上农户的贷款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改革发展中也存在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农村地区资金外流情况严重。目前,通过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每年从农村地区流出的资金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导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受阻,城乡差距过大。二是农村金融机构体系不健全。商业银行改革以来,几家主要银行都大批撤出了在农村地区的营业网点,与此同时,为“三农”服务的金融机构建设没有跟上,造成机构网点覆盖率偏低,农民接受金融服务困难。三是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盈利水平不高。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主要经营传统的信贷产品和商业保险产品,而对农民需求量较大的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则缺乏创新,造成金融产品单一,盈利能力严重不足,造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薄弱,而一些非正规的农村金融组织由于金融服务比较符合农民需求,发展较快,但是潜在风险较大。四是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支付结算体系落后。适合农村经济特点的金融电子化、票据化基础设施研发和建设不足,覆盖的地域范围小,便捷化程度低。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金融“三农”服务的能力,严重制约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我国农村金融的可行性建议与措施
通过对农村金融的经营背景及现状的分析与比较,为促进其更快更好的发展,从而裨益乡民,较好辅助“三农”政策的执行,特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相关风险补偿核准规划。通过财政部门等尽快偿还原拖欠农信社的相关贴息,同时剥离先前由于政策性原因而导致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应完善农业部门的信用评级制度及相关部门的贷款担保机制,控制农业贷款的可能性风险及损失。
2.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在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新农村建设方面,一是要为抑制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二是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通过财政资金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增加对当地经济信贷投放较多的金融机构再贷款额度;鼓励邮政储蓄资金参股农村信用社,投资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新农村建设提供长期的资金投入来源。
3.制定《农业投资法》,规定县域金融机构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或购买农业政策性金融债券。建议以县为单位,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贫困县免除所得税和营业税,非贫困县免营业税、所得税减半征收。加强对县域资金流动的监测和预警,限制国有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系统内上存资金比例,通过运用差额准备金制度,对上存资金比例过高的金融机构可以提高超额准备金比例实行缴存,并下调超额准备金利率。
4.发展农村社区基金和小额信贷机构,弥补农村金融服务空白。近年来农信社改革的商业化趋势不断强化,一批农信社将撤离偏远落后地区。这种趋势无法逆转,只能采取有效措施,弥补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农村社区基金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就是弥补农村金融空白的重要手段。
5.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改善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环境,重点是完善农村经济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和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建议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服务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农作物收益权、权利质押,同时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探索运用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形式,根据“产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济主体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企一策、一户一策”的办法解决农民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
三、美国农村金融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村金融体系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美国农村金融体系来看,美国已经建立起了包括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以及农村保险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体制,建立起了支持农村建设资金循环的长效机制,较好地支持了农村和农业发展,维护了广大农民利益。借鉴美国经验,结合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已经成为下一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主线。
1.要鼓励金融组织创新,推动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创新
要按照农村现实和农业经济发展实际,培育和发展商业性的、可持续的金融组织。条件许可的地方可建立社区银行和小额信贷组织。鼓励引进国外农村金融中的专门为农业设计的金融品种,以满足农村金融需要。
2.对现有农村商业性金融机构明确功能定位
农信社要巩固已有改革成果,办成商业上可持续、主要服务于乡(镇)、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要结合股份制改革,通过机制和体制的转换,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大型商业银行的系统优势,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和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服务;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按照商业化原则,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
3.加强政策引导,开展金融知识教育
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转变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理念,要努力塑造有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用市场化利率覆盖其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当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因素很多,突出之一表现在农村金融服务不足,农村经济发展必需的资金支持缺乏。如何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更好地促进新农村建设,笔者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金融体制改革,改革的风险意识增强,农村金融体系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农村金融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是:
1.1农村金融机构布局结构日益单一,农村信用社难以承担支持“三农”的任务
随着竞争总成本核算意识的增强,国有商业银行纷纷缩减其在基层的营业机构,尤其是乡镇一级,造成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减少。以樟树为例,樟树市属县级市,1995年以前,农行樟树支行全市乡(镇)营业所有21个,网点布局基本上是一乡一所的格局,至2005年9月份,营业所的个数被压缩到13个,撤并的营业所几乎占到撤并前的1/2。由于信用社结算手段落后,人员素质相对偏低,以其自身的资金实力很难应对“一农支三农”的局面。
1.2商业银行资金大量上划,影响到对当地“三农”的支持力度
为了规避风险,基层商业银行大量信贷资金上存到上级行,基层银行营业网点成为事实上的“储蓄所”。从樟树市4家国有商业银行1999~2003年资金营运情况看,形势也不容乐观,存款大幅上升,贷款增长一直处于低位徘徊,资金流出量上升趋势:2000年4家有商业银行存款为45 882万元,其中上存资金为26 489万元,资金上存分别占存款额的57.73%和53.59%,大量资金上存,弱化了对当地经济的支持力度。
1.3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使用仅仅限于发放收购资金,使用量大大减少,支持农业发展的功能在弱化
近几年,我国的粮棉油市场化程度已大大提高,粮食总体上供大于求,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收购量已明显呈下降趋势。同时,由于农业发展银行的信贷功能过于单一,不能为农业产业化开发、农业科技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急需政策资金扶持的项目提供信贷报务,其支持农业发展的功能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还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近年来粮食购销价格倒挂,粮食企业顺价销售困难,库存逐年增加,致使农业发展银行按计划性供应给粮食收购企业的资金不能按时回笼,其贷款逾期问题严重。另外,农业发展银行在服务理念、服务手段、管理水平方面与其他银行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致使在农产品领域效益好、利润高的客户资源被其他银行拉走,这势必会影响到它的效益。
1.4邮政储蓄对农村储源分流明显,农村信贷资金流失情况难以遏制
樟树属劳务输出大县,每年的劳务收入3亿多元,这些资金绝大部分通过邮政部门的电子汇兑转化邮政储蓄存款。据测算,每年大约有近1亿资金流出农村。储源分流使一些农村信用社资金来源减少,给农村信贷投入带来冲击。
1.5农业银行的政策性扶贫专项贷款逾期问题严重,信贷投入难以形成良性循环
由于行政干预严重、经营缺乏自主权、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不良贷款急剧上升,潜伏着较大的经营风险,这些资金沉淀的现状也制约着专项贷款的投放。
2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发展的矛盾
2.1支持农业产业化与寻求安全信贷的矛盾
目前,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从过去农产品短缺年代的单纯追求数量,转移到调整和优化结构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上来,把农产品变为最终商品推向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达到的最终目标。而我市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在某些方面还比较薄弱,产业化条件还不够充分,结构调整需要巨大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投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有相当多的农民仍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不知该种什么和养什么,在这种情况下盲目上马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有可能导致效益不佳,资金风险大。
2.2农村信贷资金质量低下与支农资金需求面扩大的矛盾
农村金融组织高比重产生不良贷款严重地制约着支农资金量的扩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速度。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经济实体的发展壮大,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增加的趋势。目前,我市扩大了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推广优质畜产品和特种养殖,确立和规划了主导产业,加快农产品基地建设,同时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提出了增加技术含量、扩大经营规模的目标,这一切,都需要农村金融组织注入大量的资金。但由于信贷资金质量低,使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制约着农村金融组织支农信贷投入的加入。
2.3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金融服务滞后的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民的经济效益观念逐步增强,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客观上也产生了对农村信用社服务全方位的需求。如“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拓宽了龙头企业的业务领域,其对结算、票据贴现、资金融通、金融中介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只要求农村信用社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再生产环节提供全过程信贷、结算等服务,甚至还对农村信贷人员政策、法律咨询、市场经济信息、实用农业科技指导能力也提出了较高要求。而大多数金融机构却仍停留在传统业务上,金融创新意识明显滞后,中间业务管理较为粗放,制度不健全,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态势不相适应。
3农村金融发展对策与建议
3.1把握“三农“方向,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是个广阔的大市场,农户贷款是农村金融组织的主体业务,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户进行经营生产、获得信贷支持的主要融资机构。党的以来20多年的农村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带来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农业发展新阶段给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经济发展的最终要求是增 加农民收入,而增 加农民收入又成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就是要在资金方面全力以赴支持深化农村改革。具体来讲,就是要大力促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重点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改变农户的单一种植业生产方式,在实行种植业、养殖业复合发展等方面给予资金支持。农村市场繁荣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有了盼头,农村金融的发展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前景。
3.2抓住两个重点,积极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一是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在信贷运作中,应将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作为重点和改革方向,注重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引导主导产业优质、高产、高效地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要组织筛选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有龙头效应、有发展潜力、有联动其他企业和农户能力的重点骨干企业作为信贷支持对象,掌握企业资金脉搏,找准信贷切入点。在完成支农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经营管理水平高,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建立起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优质客户群,为信用社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突出支持农村经济组织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要积极支持培育支柱产业,农村金融组织应把支持这一新的经济增 长点放在重要位置。对为“三农”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的资金需求要注意适时、合理解决。对个体私营经济要坚持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符合贷款条件等原则,有重点地扶持。
3.3坚持金融经营创新,营造发展农村金融的良好环境
金融经营创新和营造金融环境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金融经营创新是农村金融领域内各种要求的新结合,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出现的新生事物。农村金融组织一定要树立起永久的创新意识,具备营销的理念和服务的理念,对客户应提供信息咨询和科技服务,不断创出有特色的金融经营品种,唯此,才能最终推动金融经营业务的全面发展,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要多方面、多渠道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保证农村金融组织健康成长。要争取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以弥补农村金融机构的亏损和支农资金的不足。要进一步落实支农信贷资金保全措施,将优化盘活农村信贷资金纳入各级党政工作日程或部门管理目标,形成行政、司法合力,确保支农资金良性循环。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也要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解决结算领域存在的问题。
3.4进一步优化环境,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协调发展
要全面优化农村发展环境,全面优化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环境。对农村信用社,除国家出台一定的税收、利率等优惠政策外,地方各级政府及执法职能部门必须为农村金融机构经营保驾护航,如法院部门对农村金融机构依法起诉的案件要坚决依法执行,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村金融部门的风险损失;要以全国整顿社会信用环境为契机,积极配合各级政府,大力整治信用环境,全面开展创建信用镇、村、组活动,规范农村信用秩序,促进农村经济和金融健康协调发展。
3.5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中心,构建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稳步推行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继续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要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要求,理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关键就是解决农村信用社“谁出资,谁管理,出了问题谁负责”的问题。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步伐;农业发展银行要重新定位,完善功能;规范发展邮政储蓄业务,加强资金转移支持力度。适度控制邮政储蓄发展,消减邮政储蓄机构,以遏制邮政储蓄给县域经济造成的“失血”现象。
1.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我国针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了许多政策和优惠制度,这些政策和制度旨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便利,但是在落实的过程总却遭遇到了许多问题。要想解决问题首先要了解问题。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得到基层领导的充分了解和认识,才能从根本上发展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相关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下,没有很好地领会到相关政策和制度,同时部分管理人员存在着公款私用的现象,并没有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重要的地位。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开展一些宣传教育活动,向农民传递一些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知识和体系,使得农民了解经济管理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管理人员不能只是照搬相关政策,没有因地制宜地开展相关政策,导致农村生产的优质农村品没有合理有效的销路,无法为农民带来真正的效益,更无法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1增加了农民收入,城乡差距减小。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农民的经济水平有所上升。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使农民收益大大提高,延伸了产业链条,为很多人提供了工作岗位。农业人口在我国总人口中占有的比例是十分大的,农民的收入提高,我国的人均收入也会大大提升,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也会进一步减少,维护了社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可持续发展农业的顺利实施。
2.2提升农产品,带动我国农业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增强。整个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也大大减少,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农业在国际农副市场上的竞争力,也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形成。通过可持续发展理论,降低农产品的成本,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保证食品的无公害性,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2.2不间断的推广新的农业技术,和当地科技人员合作以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提高我国现阶段的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有害物质的使用,那么首先就应该以当地的地域优势为创新点。综合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发展立体农业。其次提高我国的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且适时的可以根据有关部门的具体检测对于土地的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不间断的检测。以便了解农业区植物的变化。特别要注意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减少污染,以此带来经济效益的提升。
3. 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3.1引进人才促进农村经济管理发展
我国正处于社会市场经济体制,要想适应这种体制,农村经济管理发展体制就要不断地得到完善。同时,政府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和精简政府机构及人员来实现我国农村经济管理发展的规范化。相信人才的引进会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管理带来新点子、新想法和新途径。我国农村应当加强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让相关专业的大学生能够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并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要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吸引更多的政策。对于那些自己经营的乡镇所,要逐渐让他们实现自主发展、独立营销,进而脱离财政供养的模式。
3.2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农民素质。农民是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农民素质以及文化知识水平对可持续发展的进展有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国家应大力培育农民文化水平及素质建设,在农村建立培训基地,提高农民的文化教育与素质教育,培育新兴农民,提高农民创新意识,为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新农业技术的传播。
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这300万人的增量,解决问题的重点在农村。目前,全国已有1.4亿农民进城务工,还有1.5亿农民需要转移,无论是向非农业产业转移还是向城镇转移就业,农民群众都必须接受一定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的基本国情
2001年,中国总人口127627万人,乡村总人口93383万人,占总人口的73.2%,其中生活在农村者79563万人,占62.3%,另有13820万人生活在城镇。中国人口9亿以上是农民,实际上还是一个农业社会国家。更为严峻的是,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据测算,至少在40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
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最艰巨的任务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解决致富问题。而农民致富的关键,就在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就业和农业劳动者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二)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到家乡。一些中小学毕业生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无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面临“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
但与众多农村孩子“无学可上”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大多农村职业学校“等米下锅”。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德元指出,与现在农村劳动力80%以上没有经过任何技能培训形成鲜明反差的是,80%以上的职业学校正面临生存危机。
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一)农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
职业技术人才的严重缺失和职校生源的校度匮乏。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总量求大于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公布的2005年二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报告显示。我国制造业用人需求比上年上升6.2%,各类技术人才明显供不应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许多技校的招生不容乐观。许多学校每年暑假都要派出招生教师到学生家里做工作,甚至开专车接学生和家长到学校参观,先考察后报名,但仍有很多学生和家长表示没有兴趣。为完成招生计划,不少学校还出台了奖励政策,但就读学生依然很少。
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师资建设等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基础设施跟不上,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缺乏必要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农业优质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等教学活动难以开展,教室里讲养猪、黑板上搞科研的现象比比皆是。师资队伍总体水平不高,职业高中年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为44.3%;专业师资严重缺乏,大多数专业教师从学校毕业直接到职业学校任教,没有实践经验,而一些老的专业教师又无法适应新专业的教学要求,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农村职业学位的毕业生就业难农村职业学校普遍成立毕业生就业专门机构,通过联合办学,与用人单位签订安置协议等办法,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但效果并不理想。据某职高对本校毕业生400人进行走访调查,专业定向教育从业率,农学、水产、财会的对口从业率分别为19.70%、7.07%、8.30%。从毕业生就业分布情况看,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的比例呈下降趋势。农民基本上是“种田管温饱,致富往外跑”,职业学校许多毕业生走上州出务工经商的路子,用非所学。
科技培训开展难。上世纪90年代初期和中期,教育部把农村教育工作的“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重中之重”。各个乡镇均兴办了乡镇化技术学校,各地大力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开展乡、村两级应用技术培训,对普及农村科技知识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目前扫除剩余青壮年文盲和脱盲巩固提高工作基本停顿,大规模的应用技术培训也无人组织,不少乡镇化技术学校已改作他用,教育资源严重流失。
(二)我国职业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中国农业机械化也在快速推广。随着农业机械的不断发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不断投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中,给新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推广农村机械化是提高农业技术进步,加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重要手段。在这种形势下,本省也努力响应国家的政策,今年4月16日福建农业厅和福建省财政厅已下发《关于2013年福建省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的通知》让地方认真贯彻执行。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漳州也在加大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全面落实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但在我生活的周围却感觉机械化的程度并不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是占主导地位的。为此,本文将从漳州市农村机械化推广及发展现状入手,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剖析,并对今后发展方向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1 漳州的地形地貌决定农村机械化难以大面积推广
漳州市地形呈西北高、东南低,地表高低起伏,山多,丘陵面积广大,总体来说全市地貌属丘陵地带,据统计――低山地带占32.24%,分布在中山周围的本市北部、西部及东南部各县的交界处;丘陵地带占20.95%,分布在低山外延、盆地平原周围,这两个总面积超过漳州总面积的一半多。山多丘陵广,农村机械化难以大面积推广,像水稻多梯田,耕种机、插秧机、收割机等难以作业,真用机械化也难以提高效率,反而加大投入成本,广大山区农民还是用传统的牛耕人种为主。
2 漳州的农业特色决定农村机械化难以大面积推广
漳州是远近闻名的花果之乡,像我们平和的蜜柚是全国有名的,早在清乾隆年间它就被列为朝廷贡品。漳州的农业遍地开花,华安盛产的观音茶,龙海的杨梅,诏安的青梅,天宝的香蕉,九湖的荔枝,南靖的兰花木耳、漳浦的芦笋等在福建都是响铛铛的。这些农作物大多高大茂盛,很难用机械来进行作业的。像我们平和的蜜柚从开花到采收除了喷洒农药用机械外其它的删果、包果、采收、修枝等基本上都得用人工。总体来说只要是瓜果类的机械化就很难大面积推广。只有水稻、蔬菜类的可以用些机械化,但效果也不是很好,像三年前漳浦推广过水稻机械化插秧,但直到现在也没有流行起来,因为这样的机械它是适合大面积种植的,可我们漳州的农业基本上是家庭式作业,少有上千上万亩的种植量,没有企业化的规模种植,这样的大型机械家庭式生产是不会买的,成本太高了。去年我们这儿倒有外省的人来这里搞水稻机械收割服务,有人请他们帮忙,但效果也很不好,因为一家一户顶多也就三五亩的量,大多村民也就种个几分地供自家食用而已,因此机械化难以大面积推广。
3 漳州机械化运用情况
虽然漳州机械化运用总体来说不是很理想,但这几年也在改进。漳州农业坚持发展机械化服务;全面落实农民购机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政府也一直在加大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组织;深化实施漳台农机合作;加快推进农机推广应用;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漳州的农机装备总量也在快速增长,截止2012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为251万千瓦。2012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到240万千瓦,与2005年底167万千瓦总动力相比,增长了不少。其中种植业机械达69万千瓦,与2005年相比增长42%;农副产品加工机械达25万千瓦,与2005年相比增长64%;畜牧业机械、林业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等也有较大增长.
4 漳州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现状
最近几年,漳州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也地不断提高。截止2012年末,全市机耕面积175万亩,机收面积38万亩,机插面积4.2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达38%以上。近几年来,全市农机作业领域由种植业向畜牧业、渔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扩展,作业环节由生产环节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如2009年新增增氧机5725台;新增农产品加工机械3230台,其中茶叶加工机械2542台,水果清洗、分级机688台;新增固液分离机21台;新增食用菌装袋机30台。这些机械的投入,对漳州市经济作物茶叶、柚子等的稳定发展,对农户的增收,意义重大。
漳州农业机械化运用虽没有北方那么普遍,但我们知道漳州立足海西,现代农业也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所以多年来我们一直努力进行开拓创新,致力于农业机械化的示范与推广,适时引进适合漳州农业发展的新机具、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同时在农业机械安全方面加大监理能力,着力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科技水平和安全水平,促进漳州市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