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科学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31 16:37:5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考生物科学史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高考生物科学史

篇(1)

如何实现中学生物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我们每一个生物教师要思考和探究的课题。笔者所实践的“课前探究―情景探究―合作探究―实践探究”的生物教学模式,就是以精心的课前准备,形成学生积极探究的良好开端;以丰富的情景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以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艺术性的授课方式,让学生迸发学习生物的内在动力;以交流互助的学习方式,创造学生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以合理的实践活动,成就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一、扎实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成功的先导

教师在课堂上的潇洒发挥都是来源于台下的深入备课、精心构思、用心安排,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

课前准备要根据具体的教学设计来有针对性地进行,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来准备,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布置学生探究内容,搜集相关资料,设计教学方案,制作教学课件,发放学生学案,调试教学设备。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节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第三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只有这样的课前准备才是富有实效,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人,才能真正为教学服务的。

二、运用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轻松、活泼、有趣、幽默的话语以及生动事物去面对学生,从而吸引学生,让他们对生物课堂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产生一种共鸣,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部引导生物学知识上来,进而让学生对生物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借助趣味性、启发性、形象性的材料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的进入新知识的学习准备状态,并唤醒潜在的有意注意。教师可以通过谈话、设问、游戏、演示实验、投影故事情节等多种手段设置问题情景,唤醒全体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如在讲授“生存斗争”一节中,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动物世界”的精彩片段等。

三、展示具有艺术性的教学方式

教育应该给人以美的愉悦,给人一种心灵震撼的享受。教师能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每一节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是生物课堂教学高效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教师,就必须要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设计动人的情景,将一节课中所要讲的内容编排成一个合理科学的程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教师要在讲新课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语调、神态和活动,想方设法设计有趣的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会觉得教师所讲的课有趣有味,就自然而然的集中注意力去听讲,这样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课堂教学高效性的保障。

四、鼓励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

自主发展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的核心,这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究。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演说及表达能力,在课堂上,可通常安排大约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让各个探究实践小组的代表把该组成员同心协力完成的探究活动成果以电子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同学们看, 与同学们分享小组探究实践的经历与感受,对探究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举措,同时教师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用黑板、投影仪等方式展示教学目标,为学生确定具体的学习诱因,学生在目标导引下,自读教材,教师针对目标提出系列程序性导读问题,教师进行巡视、答疑、指导、辅导,了解学生的自学障碍,指引优等生自主发展,对差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并调整后续教学的目标和进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明显提高,思维活动的局限性减少,其记忆能力、理解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阅读速度快,忆知识多。

篇(2)

生物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表象的认识来自于对形态结构的观察。例如: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的分布,可以得知DNA、RNA分布的规律及联想DNA的复制、RNA的形成和它们的遗传、转录、翻译等功能特性;通过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实验,可以得知这两种细胞器各种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许多科学的结论,离不开对现象的实验论证和内在规律的揭示。例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论证了植物细胞的液泡的作用和原生质层的宏观假设,同时揭示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条件,还可以检验出植物细胞生理状态及死活情况。

高考生物实验的试题除上述考查方式外,还有对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的考查,可以通过实验中常见的错误结果和不正确步骤来设计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的追溯,也可以通过图表、图解等方式考查有关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操作的整合。也有对实验结论的验证,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结果的分析、处理及利用。例如:关于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实验,一般几种色素带的呈现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就必须会辩证地看待实验结果,并从滤纸条尖端的处理,滤液细线画法技巧,滤纸条在层析液中的位置、层析液的多少等方面深入分析就可以找到准确答案。

通过一些经典实验的呈现,考查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评价和修订。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可以从实验材料的选择、母子噬菌体的结构变化特别是有关DNA和蛋白质的化学成分来源的变化进行评价。

通过以药学实验为情景,考查考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推理并作出合理判断进而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例如: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第4题,用某种药物饲喂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对照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A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C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数量。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正确选项为D。考生出错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淆“血浆蛋白”与“血红蛋白”,不了解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分布于红细胞内这种生物学常识,从而导致推断错误。

二、通过识图、生物事件和生物实验,考查考生获取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呈现有关图解、图表或图示,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即要求考生具有能有效地处理和正确表述图、表、文字、数据等提供的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理论解决有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例如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中的第8题,以测定的CO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数量与30℃相等。B光照相同时间,在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数量最多。C温度高于25℃,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数量开始减少。D两曲线的交点表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数量相等。正确答案为A。考生答题时出现的主要问题有:①不能正确理解曲线的真正含义。光照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同时进行,测定的CO2吸收量是净光合作用强度,代表有机物的积累量。但是有的考生把测定的CO2吸收量误认为是总的光合作用强度。②在图中曲线上找点不准确,导致不同的温度所对应的值及有关计算不正确。③不能准确理解有机物积累量和有机物制造量的区别与联系。

以生物事件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的第27题是以癌症为背景材料,并给予一定的文字图表信息,考查了考生对细胞学、免疫学等有关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图表及相关文字信息,设计一个探究实验,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及实验探究能力;通过整个试题渗透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更为可贵的是该题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现了生命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并按照基础知识,实验探究,综合运用的主线逐层深化。

以生物实验为背景,考查考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2007年理科综合第26题,就是以普通小麦常见的三种不同育种方法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理解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

三、以知识树、图表文字、数学方式、生活生产实际为背景,考查考生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

以知识树为背景,考查考生能阐述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例如:2007年理科综合第3题,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A.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B.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C.一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级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就越少。D.信息传递又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正确答案位C。本试题着重考查考生对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的掌握程度,以及人类在农业生产系统中的特殊地位,考查学生整个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的地位、作用及生态系统中各成分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中的作用。还可能将DNA的化学组成、结构、功能,细胞的有些分裂、减数分裂,与遗传信息的传递、转录、翻译、遗传的基本规律,综合在一题中综合考查。

以图表文字、数学方式为背景,考查考生准确地描述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和模型等内容。例如:2007年高考理科综合第2题,4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g葡萄糖后,在180min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a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的血糖含量变化。B.4条曲线在前30min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收有关。C.b在120min后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及非糖物质。D.c、d代表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

篇(3)

一、2011、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试题比较

1.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及分值分布比较

(1)2011年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及分值分布(按考题序号排序)

选择题:1考查细胞的结构,认知等级Ⅰ,范围必修Ⅰ,分值6。2考查酶活性,认知等级Ⅰ,范围必修Ⅰ,分值6。3考查无机盐、光合作用,认知等级Ⅱ,范围必修Ⅰ,分值6。4考查物质的跨膜运输,认知等级Ⅰ,范围是必修Ⅰ,分值6。5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认知等级Ⅱ,范围必修Ⅲ,分值6。6考查实验,认知等级Ⅱ,范围必修Ⅰ,分值6。简答题:29考查光合作用、认知等级Ⅱ,范围是必修Ⅰ,分值9。30考查免疫调节,认知等级Ⅰ、Ⅱ,范围必修Ⅲ,分值10。31考查生态系统,认知等级Ⅰ、Ⅱ,范围必修Ⅲ,分值12。32考查遗传,认知等级Ⅱ,范围必修Ⅱ,分值8。39考查生物技术实践,认知等级Ⅰ、Ⅱ,范围选修Ⅰ,分值15。40考查现代生物技术(生态工程),认知等级Ⅰ、Ⅱ,范围选修Ⅲ,分值15。

(2)2012年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与能力要求及分值分布

选择题:1考查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过程,认知等级Ⅰ,范围必修Ⅱ,分值6。2考查细胞和癌变,认知等级Ⅰ,范围必修Ⅰ,分值6。3考查水盐平衡的调节,认知等级Ⅰ,范围必修Ⅲ,分值6。4考查条件反射的建立过程、人脑的高级功能、兴奋的传导与传递,认知等级Ⅱ,范围必修Ⅲ,分值6。5考查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认知等级Ⅱ,范围必修Ⅲ,分值6。6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认知等级Ⅱ,范围必修Ⅲ,分值6。简答题:29考查细胞呼吸、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方法、认知等级Ⅱ,范围必修Ⅰ,分值11。30考查反射弧、突触的结构、人脑的高级功能,认知等级Ⅰ、Ⅱ,范围必修Ⅲ,分值10。31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突变,认知等级Ⅰ、Ⅱ,范围必修Ⅱ,分值10。32考查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类比推理、实验分析,认知等级Ⅰ、Ⅱ,范围必修Ⅱ和必修Ⅲ,分值8。39考查植物组织培养,认知等级Ⅰ、Ⅱ,范围选修Ⅰ,分值15。40考查基因工程,认知等级Ⅰ、Ⅱ,范围选修Ⅲ,分值15。

2.2012与2011年试题内容的比较

必修一2011考查:细胞的结构、酶活性、无机盐、光合作用(选择题)。

物质的跨膜运输、实验、光合作用(大题)。2012考查:细胞癌变、细胞呼吸。

必修二2011考查:遗传。2012考查: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分离定律与基因突变。必修三2011考查:动物生命活动调节、免疫调节、生态系统。2012考查:水平衡的调节、神经的调节、植物激素的调节、种群的特征、群落。选修一2011考查:专题二: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2012考查:专题三:的组织培养。

选修三2011考查:专题五:生态工程。2012考查:专题一:基因工程。

3.2012与2011年试题分值分布的比较

必修一2011年39分,2012年17分。必修二2011年8分,2012年22分。必修三2011年28分,2012年36分,选修不变,都是15分。

4.2012与2011年试题难度比较

我自己认为,2012年的试题难度整体增大:选择题比较:2011年六道题都紧扣课本知识点,要说难那就是第5题。可2012年试题,4、5、6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第6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信息获取能力(识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要求比较高。非选择题比较:必考部分2012年29题(2)(3)(4)考查植物细胞呼吸速率的测定方法,考查考生从曲线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三问都有一定的难度,第三问的答案能做出的学生少之又少。

选考部分必修一39题,比往年的试题难度大,和以往不同的是,本题以实验数据为背景,以表格为载体考查植物激素的种类和比例对组织培养的影响。考查了无机盐的种类、实验设计的变量,更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对今后教学的启发和建议

高考命题的原则是:保持相对稳定、遵循源于大纲、源于课本的主导思想,体现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基础知识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的观点。高考试卷总是表现“三个为主”的特征:从教材的内容和现实问题的关系上看,以现实问题立意为主;从知识和能力的关系上看,以能力立意为主;从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关系上看,以学科内综合为主。面对今后的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紧扣课本,加强基础知识、核心知识的教学,尤其要注重基本概念、基本术语的规范教学。

(2)要重视学科内综合教学。

(3)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

(4)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篇(4)

一、背景

《课改纲要》中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江苏省最近几年的高考模式是“3+2”,即语数外+2门选修,选修科目不计入总分,而是以A、B、C、D等级的形式出现,只有考本科的学生才要求B级或C级以上。对于我们农村中学来说,能考上本科的学生寥寥无几,所以好多学生把选修课当副科,甚至认为是累赘!

基于以上两点,作为一名选修科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既贯彻课改的理念,又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从抵抗到接受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课堂教学

(一)教师备课

一节课不仅仅是课堂45分钟,教师的课前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备课包括:

1.备教材。包括钻研学科课标,教科书,参考书。

(1)钻研课标。认真学习和研究课标,弄清教学目的,教学体系等。

(2)熟读教科书。熟练掌握教学内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

(3)用好参考书。参考书包括教参和课外书,通过它们,教师可以开拓知识视野,选择有代表性的例题和巩固习题。

2.备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情况等,从而做到分层教学。

3.备教法。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可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

(二)教师教学

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上课风格,有的呆板,有的风趣。这就造成了为什么有的教师课受欢迎,课堂气氛活跃,而有的教师上的课不受追捧,课堂气氛沉闷。

那么,如何上好一节生动、精彩的课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精彩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预示着成功了一半。好的开场白,可以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光合作用》时,我这样导入:“同学们,吃早饭了吗?吃的什么?(同学们会争先恐后的回答)那么,你有没有把食物给家中的花花草草一点吃呢?(同学们肯定会哈哈大笑,说花儿不会吃食物)花草不吃我们的食物却不会饿死,为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光合作用》。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它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过程等又各是怎样的呢?这些,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2.课堂教学内容

第一,教师应创造一个问题情景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去探究问题的答案。如《减数分裂》导入后,教师可展示一系列小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如:(1)减数分裂的概念?发生场所?时间?特点及结果?(2)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内的染色体行为变化是怎样的?图像特点是什么?(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 、DNA等数目变化?(4)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有何异同点?如何根据图像进行判断?

第二,教师思路要清晰。一节课中,教师需要清楚:讲什么,如何讲,讲多少,何时讲,何时让学生活动等问题。

第三,教师活动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如:讲呼吸作用时,可举为什么制作泡菜时要密封、为什么剧烈运动后肌肉会酸痛。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原来生物离我们很近,就在我们的周围,从而使他们对生物感兴趣。

第四,教师应在语言上多下功夫。首先,语言应生动、有激情、有幽默感。其次,教师应多想办法让那些难懂易混的知识简单明了化。比如: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的图像判断,是高中生物中比较易混淆而且又常考的知识点,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归纳为三看:一看染色体的数目(奇数减Ⅱ);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无同源染色体减Ⅱ);三看染色体行为:出现联会、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减Ⅰ,无上述行为有丝分裂。

第五,课堂上要注意细微处,如: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不要讽刺挖苦,而应宽容。

3.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巩固和延续,如:讲人工生态系统时,可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不同的生态瓶,比较各生态瓶稳态维持时间的不同及原因。

篇(5)

在高考大复习中,往往出现教师已经讲解过很多遍,学生仍旧会犯错的状况,这就反映出学生与教师并没有配合好,学生没能够完全理解教师的讲解的问题。所以,本篇文章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谈一谈在高考驱动下高中生物复习课教学的模式建构。

一、明确学习目标,鼓舞学生士气

复习的过程漫长而枯燥,总会有些学生刚开始一鼓作气,可越往后复习感到越吃力,就会渐渐放弃自己。所以在高中生物复习的初期,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一是结合班级学生整体学习的情况,以及今年来高考生物的难易程度来制订班级的高考目标。二是对学生分层次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定位。因为历年来总是有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盲目制订高目标或者低目标,这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其次是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一方面,教师应该全面分析生物课程,让学生正确把握高考中生物科目的位置与重要性。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在复习过程中对学生多加鼓励与支持,不能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制订学习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生物课的学习,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学习。但是这个学习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教会学生灵活对待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也要明白一两次的模拟考试并不能完全代表学习情况,需要更改目标,因为每一次考察试卷的难易程度不一样,而且与高考的试题有一定的差距,更改目标需要认真考虑清楚。教师的鼓励仅仅是外界因素,复习过程中的坚持与认真,关键还是靠学生本身的心理素质,所以学生要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正确对待复习过程中的每一个困难,不能轻言放弃。

二、制订学习框架,分期实现计划

高中生物的复习,其实与其他学科的复习是有共同之处的,首先要制订复习的大框架,教师要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一是生物课本较多,教师要带领学生整体把握生物课程,明确重点与非重点。二是要督促学生跟上复习的步伐,踏踏实实复习。在复习过程中,最忌讳的就是拔苗助长。有些学生自认为生物基础比较好,当教师重新讲解必修课本时,马马虎虎不认真听讲。但其实教师重新讲解课本,并不会像高一高二那样详细地讲解每一章节,而是将每一个章节与之后的章节串联起来,加强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如在讲解蛋白质时,就会将涉及蛋白质知识的第一、二、五章的内容整合起来,让学生整体把握关于蛋白质的考点。因为高考题目往往是通过某一个点来考察与此相关的其他点的知识。其次是分期实现计划,完成学习目标。高中生物复习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全面掌握了解生物学科基础知识,第二轮复习主要是针对复习过程中的难点与重点,第三轮复习就是查缺补漏,估分预测。教师应该实时了解学生的复习情况,帮助落后的学生及时调整自己的复习教学计划。学生应该合理安排生物学科的复习。有些学生认为生物比较简单,花大量的时间在数学与物理上,而没有合理计划生物复习,往往最后败在生物上。高三课程紧张,每个人都在争分夺秒,学生要学会合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及时巩固补漏。

三、夯实基础知识,研讨高考真题

在高考的考试中,总是有学生在不该出错的地方出错,如很简单的四大能源:阳光、葡萄糖、ATP、糖类。基础知识无论在复习的哪一个阶段都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一是要在每一个阶段做好笔记,将课本上的知识抄写在笔记本上没有任何意义,要学会分类做笔记,把相关的知识累积在一起,要经常翻看笔记本,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而且要做好错题积累。高三复习过程中,总会有做不完的试卷。在理论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要学会合理利用试卷,不能盲目做题。每次考试结束,要及时查缺补漏,认真分析试卷,总结错题,明白出错点。除了生物课本之外,将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充分利用起来。每年考试的题目多多少少有些变化,但是重要的考点是不变的。面对高考试卷,一是要学会分析试卷,不要过分纠结于一时的分数。高考试卷都是学科精英的心血之作,对于每一道考题,要学会全面分析,做到真正掌握这个考点。二是要用考试的心态对待历年试卷,珍惜每一次模拟考试。

总之,在高考的驱动之下,高中生物复习要做到全面、高效。高考复习需要学生与教师密切配合,共同实现高考的完胜。教师首先应该明确学习目标,鼓舞学生士气。其次应该制定学习框架,分期实现计划。最后应该夯实基础知识,研讨高考真题。在每一个复习阶段,学生都要不断地查缺补漏,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要认真分析历年高考真题,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改进自己的复习方式。

参考文献:

篇(6)

高中学习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极为重要的过程,处于这一阶段的高中生没有初中生的简单睿智,呈现出的是理智、聪明、敏捷的思维,冷静、理智、有条理的安排和行动。高考对于学生来说是自己成长和发展的一大重要步骤,对于学生,经历高考,意味着学习的成果能真正展现和得到认可;经历高考,对于家长而言,是养育孩子、培养孩子的欣慰。实现现代教育的真正目的,高中教学的成功在于高考方向的琢磨和分析,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受益,应积极探索高考内部的发展方向,做好评估,实现高中教学与高考知识点的巧妙衔接。

一、高中学科数量多,加强高中生物课程教学侧重点

在现代教育的不断贯彻落实下,高中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及素养,开设许多语数英、历政地、音美体等相关的学科课程,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把这些课程叠加起来,就大大缩减了各个学科的学习时间,也就不利于学生汲取知识,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真正掌握和熟知。高中生物课程是一门贴近生活,但需深入了解的重要课程之一,如若不能有充足的时间去消化这些知识点,学生就不能真正学到知识,这样持续下去就会与现代高考知识点和方向有所偏差,不利于学生高考的正常发挥,不能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例如,在高中学科的课程安排中,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实行单周与双周制,来回循环式地进行教学,这样既能保证学生的学习进度,也能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同时,让其有余力参与其他的学习和思考,实现教育教学与高考考点的相匹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教师结合教育大纲和考试范围,积极认真做好教学准备

现在的课本涉及点与学习内容跟高考指南是相互切合的。教师应积极搜集相关的高考指南和高考考纲,结合高中生物课本积极进行比对和分析,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点时有所目的和规划,不至于到最后备考时毫无头绪。教师积极了解和掌握高考知识点,使高中生物教学及学习内容与现代高考相适应,实现学生学习的高效,促成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三、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积极应用于学习和思考过程中

在高中生物的教学实践中,学习的内容有许多,对于过多的知识点堆积起来就很难做到熟知和掌握,为了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并学会将知识应用,教师就需要不断地开发教学新方法,在学生自身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使学习知识点与高考涉及点相切合,学习思维和能力与高考做题思维和技巧相结合,提高学生自身的能力,实现高中生物的教育教学目的。

四、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条理地进行教学

高中生的学习内容有许多,但由于各个学生的自身掌握能力不同,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大偏差,许多教师仅仅重视学习内容的进度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掌握能力,这样不利于学生自身对知识点的掌握。因此,教师应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进行一些评估和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讨论,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身学习和能力有所提升,实现学习能力与高考思维相匹配。

综上所述,高中学习课程的繁多会加重学生学习的压力,对于高中,面对高考有太多的可能性。高中生物在高中学科中占据较大比重,教师需积极地参考高考考试大纲,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积极培养学生的高考思维和能力意识,相信在以后高中生物的不断完善和革新下,将呈现出新的形态,在这种新形态的指引下,高中生物教学也将探讨出真正符合现代高中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应用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使教学与高考模式相衔接。

参考文献:

[1]郑琰.对话高中新课程(一):刘坚教授答本刊记者问[J].基础教育课程,2007(02).

篇(7)

一、关于学业水平考试基本概念的研究什么是学业水平考试?它的性质是什么

对此,很多研究者进行了论述。有的研究者从比较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认为学考是由各省组织的国家考试,是一种新的考试形式,它既不同于会考,也不同于高考。以往会考是一种毕业考试,检查学生是否可以毕业,重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业水平考试则是对学生是否达到国家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测验,重在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高考是一种选拔性考试,它的成绩将直接决定一个学生能否升学。

二、人们常用又多了一个年级的学生坐牢来形容学考加之于学生身上的负担

在我国,基本上是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按照这种逻辑,我们不难得出学考加重学生负担的结论。在访谈中,当我们追问学考是如何加重学生负担时,多数被访谈者都提到“多一种考试,学生要复习,自然就多一种负担。”而我们的问卷调查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学考加重学生负担的观点,在问卷调查中,笔者设置了题目:实行学业水平考试后,您觉得学生(自己)的学习负担如何?有82.5%的教师及78.7%的学生选择了负担很重或负担比较重。

那么学生的压力到底来自何处?为能更好地了解情况,我们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中学一位同学的回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说:学考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不认真准备吧,它的成绩真的与高考挂钩怎么办?认真准备吧,要是不与高考挂钩,那岂不是浪费了,况且我目前对考试的难度、范围、题型都没概念,我们是第一年考试,没有往年的经验可以学习、借鉴,也不知该从哪入手准备呀?可见,学考成绩与高考挂钩的可能性无形中给学生增加了不少心理压力。此外,学考考试时间的安排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业压力。江西省学考一年安排两次,分别在每年的一月底和月底,而此时也正好是学生期末考试的时间。从深层原因说,学考实效低源于其地位高考装饰品地位。这种地位又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其组织、实施层面的问题,带来了其成绩的不可信不可用。然而实效低并非学考本身所固有的特点,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或许不是取消它,而是对其进行改革,适度提升其地位,科学组织,严格考试纪律。从高中教育的目标来看,我们不仅要为高校培养合格的新生,还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其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学考来分担高考承载的对高中学生的评测等附加功能。若取消学考,学生的能力变成了应对考试的能力,丰富的知识和鲜活的世界将被肢解为一张张试卷。这样,高中将出现有考试而无教育,有产品而无检测的局面。

三、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成为关键

1.课堂生活化

我们生活在环境中,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生物课的内容跟我们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这是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一条途径。例如在讲蛋白质代谢途径时,我先讲了这样一件生活小事:现在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同学早上都喝牛奶,但多数都是空腹喝,光喝牛奶不吃其他东西,其实这是不对的。牛奶的营养都浪费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吃点面包再喝牛奶,这样一讲,学生马上来了精神,想想自己也常这样喝牛奶,为什么不对呢?然后老师引导学生从蛋白质代谢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空腹喝牛奶,其营养成分(氨基酸)到哪里去了呢?作为能源物质被分解以提供各项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蛋白质代谢的一条途径),那么如果先吃点面包情况又怎样呢?这时候能量就可以由面包(糖类)氧化分解来提供,氨基酸则可以用来合成各种组织蛋白、酶或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被人体利用(蛋白质代谢的另两条途径),这样一讲,学生恍然大悟,既增长了生活常识,同时对蛋白质代谢的三条途径有了深刻的印象,更重要的是让生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借用诗词,提高兴趣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来赞美自然界的生物。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二,插入某些课中,既可丰富教学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适量地运用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古诗词进行教学,不仅会把枯燥无味的内容讲得生动有趣,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增长学生的生物学知识,更可为学生创造出一种诗情画意般的教学情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时,导入时教师可引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唤起学生珍惜美、爱护环境的意识;还可以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突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又如,教师可用“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来引出“植物的向光性”;用“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让学生很容易地掌握的开花时间、颜色等知识,同时领会到秋天的美等。

篇(8)

对“课堂学生爆满”和“课堂学生所乘4无几”两种现象,有的人很容易与教师讲课好坏联想起来,这不无道理。可是,教师课讲得好学生就一定会来上课么?仔细思考一下这两种现象中学生的状态,还能得出什么结论?前者,学生处于主动学习,不是教师通过诸如上课点名等手段强制学生来上课。后者,对于这个课堂而言,大部分学生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出于不喜欢此门课或不喜欢教师等原因就选择逃课。两种现象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显然不同,学生的听课质量因此也存了很大的差距。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呢?本文从下面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1思想上给予学生正确的教导与引导

首先在思想上对学生给予正确的教导与引导,使学生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给自己立下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如何主动去学习。正确教导、引导很关键。对学生思想的教育应从新生入学就开始。在新生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认为考上大学是学习的终点,经过三年高中的紧张拼搏,现在终于可以享受了;也有的学生习惯了以前在学校有教师管、在家有家长管的学习方式,来到大学后失去了高考这样大的奋斗目标,突然觉得无所适从,一片茫然;有的学生听取了学生间流传的一些顺口溜“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并且学着尝试。在大的背景下,英语四、六级与毕业、找工作密切相关,所以,大多数学生很快陷入考四、六级中。另外,刚刚从高中步入大学的殿堂,学习方式的差别也会令一些学生很不适应。高中时,课堂上知识点不很密集,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消化大部分知识。在大学,不仅上课时间长,而且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笔记会增厚不少。无论从记忆规律来说,还是从脑力上看,学生都会感到吃不消。从学生的自信心上来说,他们会不适应一堂课下来有这么“多”听不懂之处,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自信心。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采取措施,在新生入学后就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发展性原则的重点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经历,发展学生的潜能。新生入学时,许多人对自我都抱着较高的评价和期望。进校后,环境发生了改变,教师要鼓励他们对自我重新定位,了解自我,悦纳自我,进而发展自我的潜能,并且告知学生以后将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并结合所教课程给学生以引导、以信心。

2教师需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有了上述这些心理准备,并逐渐适应环境,明确自己为什么要学习,给自己立下人生目标后,他们会去主动学习。那么课堂上,教师该如何满足学生的需求昵?或者说教师如何做才能让自己的课有魅力以吸引学生来听课呢?

2.1教师要有人格魅力

人格是指人的品质、性格、能力等特征的总和,是人的道德品质的体现。冯友兰先生在《新原人》中曾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替代的最有用的阳光”。我国古代就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之说,用人格力量征服学生,我们称之为“人格效应”。高校教师的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教学态度、治学精神、行为举止等都会对学生构成一种自然的教育力量,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在金钱与人格的较量中,在五光十色的生活征途中,维护人格的尊严,表现出一种高尚自尊的人格,一种宽广豁达的胸怀,一种平常淡泊的心境,坚守精神的家园,而不能随波逐流,过于世俗。如果高校教师物欲横流,道德低下,精神萎靡,只追求名利,贪图安逸,不负责任,何以在大学生心中树立精神支柱?

2.2教师要有较高的理论素质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叶圣陶先生说,做好教师工作有两个必备条件,一是肯负责,二是有本钱。这“本钱”指的就是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储备。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一要“精”——“知得深”;二要“博”——“知得广”。高校教师对所任学科的专业知识不仅应当知其然,而且应当知其所以然,对专业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和新旧联系都应了然于胸。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有人提出,高校教师的知识要如同一条河,源源不断,清新鲜活。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对现有知识的汲取和积累,另一方面要追踪学科研究和科学技术的前沿成果,不断发现新知识。人的思想空虚与知识贫乏是联系在一起的,而智慧、觉悟又总是与知识水平紧密相关的。高校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必然严重影响传授知识的效率,成为加重大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原因。

2.3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

《学记》说过:“教者,师逸而功倍”。高校教师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懂得教学规律,还必须不断探索教学的艺术。高校教师以自己教学的魅力使师生知、情、意沟通在一起,形成一种心灵呼应的心理相容,教师用自己的心融化着学生的心,用自己的个性影响着大学生的个性,并使学生的多种个性服从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再创造,这样的高校教师才称得起是名副其实的教育者,学生才是真正的大学生。现代教学论要求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必须考虑难度、强度、密度、速度等问题,必须克服节奏慢、密度小、信息量少的弊端,建立快节奏、大容量、高频率的现代教学风格。现在有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诸如电影、电视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有利于增加课堂的知识量、信息量。另外,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代替了过去以黑板、粉笔为教具的教学模式,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动画、图像、立体声融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把学生带入一种心旷神怡的境界,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高校教师讲究教学艺术,有助于在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开发其智力,着重训练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高校教师的能力素质越好,越能针对每位大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最佳的科学训练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能与学生之间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才能得以发挥,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建立在学生的主体作用之上的。只有当师生之间互相作用,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得以激发和培养,学生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参与思维过程,不断提出问题,进行主动思考,这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由于课堂时间比较长,注意力不能始终集中,提出问题也会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篇(9)

1.对探究性教学的理解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其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高考服务,更为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2.探究性教学与高考备考的共性

有人说,探究性教学是新课改的产物,而高考备考则是强调传统的应试教学,所以两者是对立的,不应该同时出现。我认为这个观点是不科学的,理由有如下:首先,新课程非常重视课堂“三维目标”的落实,其中的“一个维度”就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只是在新课程中倡导通过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来获得双基。而传统的应试教学是以“双基”为本位的教学,从学习角度讲,即重学会,重在接受知识、积累知识,重结论,以提高解决当前问题的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学习。高考的命题方向也是在双基上逐渐增加权重。所以,两者的发展目标具有统一性。其次,教师实施探究性教学,旨在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对象是学生;教师研究高考,而最终参加高考的对象还是学生。所以,两者具有一致性。

二、备考理念的转变

《考试大纲》由考试中心编写,主要依据是新课标,逐步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能力要求。所以,如果光谈课堂教学,不联系高考,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将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进行探究性教学是高考备考中的重要策略之一。

1.高考落实新理念,课堂教学早体现

我们现在已进入高二学段的教学,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上课有利于学生高考?答案是肯定的,那就采取了探究性的教学理念,将探究的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并悄无声息地贯彻在课堂中,这是设计每一节课始终追随的灵魂所在。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感觉不是很满意,说明自己还没有真正地融入新课改中。

2.高考落实新理念,备考方略早准备

应该怎样带领学生更加有效地备考?为此,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其他早已进入新课改高考的省份。2004年秋,生物新课程首批在广东、海南、山东、宁夏四省实施,2007年开始参加新课程的高考。其中的宁夏,除了语数外自主命题外,理综还是由国家考试中心命题,集中生物分值达90分,其中选修1和选修3各有15分供考生选做。我个人分析,湖北省很有可能走宁夏之路(湖南也是这样)。

三、备考方法的思考

1.研究新课改高考试题

高考试题更加重视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试题要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这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学生的科学素养包含的因素很多,但从目前高考还只是一种书面考试的角度看,实验与探究性的试题无疑是最能够考查考生科学素养的。试题突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考查体现了加强考查科学素养的要求。

新课标的理念如何在高考得以落实,这也将是影响高考改革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我们重点研究首批实施生物新课程的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的理综或生物单科高考试题的命题方向与新课程教学方向。通过对各省高考试题的连续性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横向比较试题的动态发展,同时还可以纵向预测未来一年高考的命题方向。

2.期待的新课改高考的《考纲》

解读《考纲》,首先要通过跟踪比较近两年新课改省份《考纲》考试范围变化,特别要注意在“说明”栏中明确指出一些不作要求的内容,高考复习是就不必展开甚至不讲。其次要通过跟踪比较《考纲》中能力要求的变化。第三要关注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要求。

生物实验复习备考策略,我纵观近几年的理综(生物)试题发现:拉距离考能力,非实验题莫属,“得实验(分数),得理综之天下”。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务必要逐渐渗透探究性实验原理、技能、方案的设计与评价。我曾作如下尝试:通过一道典型性的探究性实验题(经改编)一学生读题以后似曾相识,尝试解答―提供参考答案―暴露解题缺陷―总结审题的四个要素、建构实验设计的基本框架、熟悉解题的一般规则。这在实验复习备考在时间规划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3.帮助学生构建“双基”网络

篇(10)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从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出发,在先进教学理念和科学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并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生物是一门十分重要的科学学科课程,与人们的生活、自然现象、生活与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此,在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下,有关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研究,做好生物课堂教学工作,通过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对生物产生亲近感,在“我要学、我想学”的情感感染下接受老师所教授的生物知识,进而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展开探索。

一、新课引入,讲求新颖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够以生动有趣的语言、巧妙的设问、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情景、形象具体的教学案例等,直接引入新课,即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的精力集中到教学内容中,进而把学生引入到特有的教学环境中,开展信生物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好的新课引入方式,是学生打开兴趣之门的钥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导航。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知识、学生知识水平以及学生接受能力,合理选取新课导入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到生物课程学习中来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产生兴趣,才能相应的及其妻内在的求知欲望,进而有效集中学注意力,带动自身学习积极性,投身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知识的存在与形成,进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就非常想学、乐学,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明显地提高。

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一节时,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早餐进行回忆,回忆自己早餐当中的食物有哪些,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牛奶、面包、鸡蛋……老师可以抓住学生此时的积极性,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进行解读,并出示人体消化系统模型,让学生观察。就这样,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景中,学生产生学习食物消化与吸收知识的兴趣,带着问题进行探究思考,与老师一起共同探讨人体消化系统世界的奥秘。

三、传授知识,贴近生活

21世纪是个多变的时代,世界的教育发展趋势及走向都有了一个重大的变化。新课程教育理念下倡导课堂教学活动与生活的整合,强调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性。生物与我们的人类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无论是衣食住行、旅游观光、建设家园、还是国际交流合作、人民友好往来,都需要具备一定的生活知识基础。

中学生处在求知欲强烈的年龄阶段,如果让他们长时间呆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枯燥、抽象的生物知识,是没有教学成效的,即使让他们完成练习任务,他们也是为任务而练习,并没有深入了解生物知识在生活实际的应用。带领学生走出生物课堂,走进生活,能帮助学生解放自己,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老师除了引导学生学好教材内容外,还要强化生活化探究教学,让生物“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归于生活”。首先,以生活化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于生活相融合的活动中去理解,去体验,在理解与体验的过程中,开拓生活视野,领略生活内涵,从而增加生物知识的积累,学会生物知识的运用。同时,在理解生物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生物知识的运用,认识生物与生活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懂得用生物知识解答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并把生物知识用到生活中,解决一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明白到生物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四、直观教学,增强体验

生物属于文理综合的课程,如果仍旧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 “粉笔――黑板”教学方式,让学生跟着老师的粉笔走,长期下去极有可能引起学生的超限抑制,引发学生排斥心理降低生物教学成效。实现教学手段多样化,丰富教学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进一步深入了解生物与生活、自然之间的联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多种现代教学设备,开展直观教学活动,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增强学生体验,使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应用有一个更加具体的感受,以便相应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学工作者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追求的永恒主题。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初中生物教师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革新,创新教学方式,用心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性,进而达到提高生物课程教学质量目的,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贾琳.新课改背景下的有效教学问题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1(9).

[2]周密,刘刚.细节决定成败――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两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

[3]刘晓雷.提高生物学教学有效性[J].科学教育,2010(1).

上一篇: 基金投资组合分析 下一篇: 税务筹划如何合理节税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