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31 16:38:0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生的社会实践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生的社会实践

篇(1)

另一方面,我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没有经验,没有与人交流的口才,有些东西以前没有尝试过,难免会出差错,如果我还一成不变的话,以后很有可能没有立足之地,现在的社会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拥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以及一些应辨能力,光靠在学校汲取知识,远远不够,从现在开始,就要培养自己的能力。

我们以后也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不断参加类似的活动,有目的的深入实践,之后还要进行分析与体会,才能紧跟社会步伐,在以后的生活中站稳脚跟,做一个强人,才能哟能否自己宝贵的实践阅历打开成功之门!

社会实践报心得体会

20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初中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小学生寒假社会实践心得范文500字

文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摄影专业寒假社会实践心得

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心得

大学生村官社会实践心得范文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心得感想

暑假工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暑期毕业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2019

寒假促销员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篇(2)

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已经结束了,但社会实践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影响却远没有结束。它使我们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上了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到社会的大课堂上去见识世面、施展才华、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半个月的社会实践虽然比较辛苦。是庆幸?还是依恋?回想起来,才发觉,原来乏味中充满着希望,苦涩中流露出甘甜。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我们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表现出了经验不足,处理问题不够成熟、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我们回到学校后会更加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时光,努力掌握更多的知识,并不断深入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为今后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我们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拿出百尺竿头的干劲,胸怀会当凌绝顶的壮志,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减少磨合期的碰撞,加快融入社会的步伐,才能在人才高地上站稳脚跟,才能扬起理想的风帆,驶向成功的彼岸。

篇(3)

刚进房间,我们就闻到了一股淡淡的清香味,那是一股花香,一股桂花的清香。随后,清洁工人又告诉我们,这位奶奶姓张,今年已经76岁高龄了。然后,他又向老人说明了来意,说完便走了。

看到老人后,我们便亲热地叫了她一声"张奶奶!她也开心地应了一声。

张奶奶要我们坐下,还准备给我们倒茶,我们却异口同声说不用了!是阿!我们是来帮老人解忧的,而不是来为她添负担的。

然后,我们就和她聊天、谈心,只到我们要走的时候,他还依依不舍的抓住了我们的手说:你们以后必须还要再来哟!嗯嗯嗯,我们想也没想就答应了!

可能这句话并不是只正对她自己一个人,而是针对敬老院里的老人吧!

我觉得这些最平凡的人才是世界上最需要人们关注和关爱的人,往往这些人的生活总是空虚的,那是因为很少会有人去看他们,她们很寂寞!

可能这些老人的孩子有些已经升官发财了,他们却忘记了还活在社会那些基层的父母,这些人真该好好反省了。就应用心想想,如果自己老了也像这样的活,哪该怎样办阿

这短短的寒假实践我碰过壁,受过累,流过汗,但是我却成长了。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道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长了见识,为我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我想,作为一名中学生来说,建立自身的十年发展计划已迫在眉睫。这次亲身体验让我有了深刻感触,这不仅仅是一次实践,还是一次人生经历,是一生宝贵的财富。

初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心得(2)

快乐的时光总是弥足珍贵,短暂的经历总是耐人寻味的,我们反复回忆、思索这一路上的点点滴滴,这十几天的社会实践有汗水,有欢笑,更有沉甸甸的收获。

20xx年7月11日至7月26日,我作为校级社会实践小分队的一员参加了院里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半个月的时间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也透过这些天的实践,使我对真实的社会有更深切的体会。

炎炎夏日,列日当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才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我要看看自己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潜力依靠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想透过亲身体验社会现实,让自己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才干,培养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潜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同时透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带给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深入农村,能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也真实的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的确,感性认识到只右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检验才明白其正确与否,同样,只有在实践中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透过开展丰耕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透过社会实践,能够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让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际操作中得到巩固和提高。透过社会实践,能够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加深和巩固原先在理论上的模糊认识,使理论上的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从而加深了对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消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次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将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了一个桥梁作用、过渡作用,将是我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一个重要步骤,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也有着很大帮忙。社会实践告诉我,在新经济时代大学生应当具备创新观念和掌握成熟技术有的潜力,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富有团队精神等素质。要在严密的思辩潜力和理性的思考潜力,致力于探索理性、情操、才智、体质之完美,只有做到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并立于不败之地。我们要时刻与外界社会持续同步发展,做到与时俱进,不与社会脱节;我们就应珍惜此刻的学习机会,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学习好知识、运用知识,时刻牢记,虚度年华就是作践自己。与此同时,多多与社会接触是很必要的。如果我们想理解时代的挑战受到社会的欢迎,就抓紧时间好好地充实自我。不仅仅要学好专业课,还要广泛的汲取各领域的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在短短十几天的实践活动中,汗水淋湿了我们的衣裤,泪水模糊了我们的眼睛。但我们选取了坚持。我们把河师大人永争第一的精神带去了社区,把师大学子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精神风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社区人民的心底留下了秀丽的印象。七月,我们走进火热社会,用汗和泪谱写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这是爱的奉献,这是我们的无悔选取。七月,我们撒播期望,同时拥抱丰收,就如新世纪的第一缕曙光,我们暑期社会实践的感悟与收获必将在我们成长的人生道路上写下光辉灿烂的一笔。

作为学生,我们要了解社会,深入基层,深刻地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此次实践之行,是校园、学院给我们的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是给了我们的极大的支持和信任,我们作为国家的后继力量,只有懂得全面的发展自己,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才能真正做一个奋发有为的现代青年!

一路的艰辛与微笑,虽有所收获,然所学是开始,新的考验和抉择要奋斗不息、磨砺前行,请不要让我们年轻的时光留下太多遗憾!

初中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心得(3)

篇(4)

整天在公司辛辛苦苦上班,天天应对的都是同一样事物,真的好无聊阿!好辛苦阿!在那时,我才真真正正的明白,原先父母在外打工挣钱真的很不容易!

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大家都明白社会上人际交往十分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齐,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样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

在家里的时候,有自已的父母照顾,关心,呵护!那肯定就是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了,但是,只要你去到外面工作的时候,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是靠自已一个人去解决,在这二个星期里,让我学会了自强自立!凡事都要靠自已!此刻,就算父母不在我的身边,我都能够自已独立!

我们上学,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为的都是将来走进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们就应在这天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明天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初中生暑期社会实践心得(2)

炎炎夏日列日当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正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潜力依靠自己的又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想透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潜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想透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那么,我的社会实践活动就从我的找工作拉开了序幕。我穿着大头皮鞋,带着我的绿色毡帽,骑着我的二手脚踏车带着期望与渴望,开始了我的找工作的征程。一开始,对自己手工艺期望很高,没有月薪两千不干。经过艰苦的找寻工作,很多的地方的招聘都要有工作经验的优先,一听说我没有经验就跟我说“这样吧,你回去等消息吧,如果需要的详,我会通知你的”。经过多次面试的失败,我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方面是自己眼高手低,自己根本自身素质没有到达必须的水平,五个方面是自己没有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定位,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

总结了以前的失败的教训,摆正好自己的位置,仅正是社会实践只要有工作,能供饭吃,任何苛作都干。于是我找到了一家餐饮酒楼。老板看我人高马大,身体强壮,就让我来做传菜员。第二天,我便开始了我的暑期社会实践生活。刚开始的时候心理极不平衡。心想来从小到大读了这么多的书,家里花了那么多的钱把我培养长大成人,可此刻只能端端盘子,瑞怎样着在校园里也是个学生会干部,多少也有点社会潜力,心理学徒有点失落再加上传菜部领班是个小学文化的,还对我指手画脚,确实心理上很不舒服。

篇(5)

第一个实践地是威海当地图书馆,我们在做了自认为足够的准备后,乘车出发。但首战并不理想,这也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准备并不充足,可我们也在庆幸,幸亏问题较早发现,这有助于我们之后做更好的准备,使活动进行的更顺利。随后的在济南、郑州等地的实践地,我们不断纠错,不断努力,每一份分发的问卷都能见证我们的热情。同时也非常感谢各地图书馆对我们活动的支持,虽然陌生,但却真诚,因为信任是可以相互回报的。

基于课题,我们在一步步的实践中也一点点的看到了我国如今公共文化事业的冰山一角,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未以较明显的迹象反作用于文化事业的建设,图书馆还有很多事情得做,当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当社会形成对此的普遍重视,才能真正显示出一个社会、一个民族在精神方面的成熟程度。

与此同时,在实践中,我也发现了很多自己的不足之处。首先,一定要做好计划制定,以及应急措施,决不能盲目自信;其次,要有耐心,一定要给别人创造愿意倾听你的理由;还有就是要善于沟通,这是一种重要的技巧和能力,也是别人认识你理解你帮助你的主要方式。

最后,我们立足社会,自当躬行实践。

范文二

8月7日,我来到爸爸工作的单位——xx旅游职业学院xx花园酒店进行我的暑假实践活动。

爸爸工作的单位在章丘,所以我一大早起来就跟爸爸乘坐班车到达了酒店,这是一所位于大学校园内四星级的酒店。

到达酒店后,爸爸先带我参观了一下学校的环境,校园特别大,绿化也很好。

回到酒店后,爸爸带我参观了一下酒店的大体环境,还给我介绍了酒店的部门分类。酒店的环境特别美,在院子里有好多活泼的小动物,天鹅、兔子、鱼…

休息了片刻,我在一个姐姐的带领下换上整齐的工装开始上岗啦!

怎么样,我很专业吧!

首先接触的是前厅接待的岗位,爸爸告诉我,前厅接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因为客人到达酒店之后首先接触的岗位,它直接决定了客人对酒店的印象。接待员的主要职责是为客人办理入住登记手续。

接待员姐姐正在给我讲解入住登记系统的使用方法。

下午,我又跟随爸爸来到的酒店的中餐厨房,我们平时吃到的美味可口的饭菜都是这里的厨师精心制作的。我下午的主要工作就是传菜。

后面的厨师们正在忙碌着,我的姿势也很标准吧。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历程,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教师须善于捕捉即时出现的有价值、有创见的问题和情境或观点,善于调整和改变预先的教学设计,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从而达成或拓展教学目标。正如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的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这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我们应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用动态的、生成的,而不是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历史与社会课应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新特点。

在传统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的倾向:过分偏重知识、记忆,过分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和经典知识,以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为主,学生是被动的,人为地加大了学习难度,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学习成了枯燥、痛苦的代名词。学生心目中优秀的历史与社会课是:课堂活跃,师生合作好,内容充实吸引人,讨论性强。本文旨在对有效课堂教学实践生成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增强自主学习的动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概念的界定

(1)动态生成所谓课堂动态生成资源就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展开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碰撞的课堂教学,及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这里的“新问题、新情况”就是“资源”。动态生成性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

(2)教学预设通俗的讲,教学预设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教师的教。它集中体现教师的理念、智慧、机智和经验等要素。什么是预设?“预设”是预测与设计,是课前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清晰理性的超时空的设想与安排,具有弹性和留白。是对课堂教学过程展开之前的预先设计。设计的基础至少有两个:一是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能、情、意);二是课程标准(教师自身对标准的解读和内化)。

三、研究原则

(1)兴趣性原则。兴趣性特征是指课堂教育总是能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如从初级的兴趣到高级的兴趣,从不稳定的兴趣到稳定的兴趣,从短暂的兴趣到长久的兴趣,直至终身学习探究历史的兴趣。

(2)成功性原则。成功性特征是指历史与社会课堂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

(3)创造性原则。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虽有一定的模式但不可以因循守旧,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班级和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在有效教学与合理安排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教学内容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性素质。

(4)合作性原则。动态生成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应该以学生活动为中心进行同伴间的合作交流。通过合作,学生能够相互学习,齐心协力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合作还应包括师生共同优化教学的过程,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水平出发,设计出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意境中提高运用历史与社会的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与策略

1.充分预设保生成

一堂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应该是课前“精心预设”和课中“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的课。课前预设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活动诸因素进行分析和策划的过程,它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预设是生成的“奠基石”,而生成则是对预设的超越。关注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预设,恰恰相反,课堂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是依赖于教师的精心预设。在实际教学中,总会有一些不期而遇的问题,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教师只有做好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

(1)吃透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但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本人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或重组。例如:在上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PRED问题时,教材是按“世界人口――世界资源――世界环境――中国人口――中国资源――中国环境――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么个顺序编排的,这样的编排顺序由于跨度大,学生往往难以从整体上把握顺序。我在教学中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照“世界人口――中国人口――计划生育;世界资源――中国资源――节约资源;世界环境――中国环境――保护环境”这么个顺序进行重组,这样使得知识条理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学生总体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2)研究学情。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因此,我们要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有过什么样的生活体验,从而联系教材,设想出易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话题和情境,促成课堂的生成。例如:在讲中国环境问题这课时,可以采取以小见大的方式来反映中国存在的环境问题的表现。黄河断流、海河污染、北方沙尘暴这些现象对我们的学生来讲都离得比较远,没有具体生活体验。上课时我可以用农民焚烧秸秆、河道污染、农田大鹏薄膜污染等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材料来替代,这样既贴近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预测“可能”。教师应对预案设想得细些,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得充分些,使预设具有强烈的预测性和应变性。例如:讲抗美援朝这一知识,对于战争结果的讨论,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美国没有投降,只是签署停战协定,就说我们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对于这个问题如果老师课前没做主功课的话,估计很多老师会被学生当场难住了。反之老师能准备充分,学生还会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

2.营造氛围促生成

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互动的,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可以成为学生式的教师,学生也可以变成教师式的学生。能够生成动态资源的课堂氛围也必然是和谐、宽松的。在这种课堂中,学生可以自由地思考、探究,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成为他们生命的自觉需要。教师也更容易把握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使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至高点,促成课堂教学资源不断生成。

我们常会碰到这种情况,学生在课堂遇见了一个我们预设之外的问题。一些教师会认为这个问题不适宜回答或者偏离了教学目标,往往会以“这个问题我们下课后再谈”答复。那么,到底有多少个这样的问题在课后被真正地答复了呢?结果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那么学生的主动思维和积极思维就会被磨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鼓励、赞赏的态度,对于学生的创造性的提问或者见解,不要随意地加以敷衍,而要真正地关注。如果真的在课堂内没有办法实践的,那就要在课后与学生一起参与解决,不能不了了之。当老师真的做到这些时,会使学生觉得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有价值的,老师是重视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会不断地被激发,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智慧的不断交汇。

例如:在讲三国鼎立原因的时候,课堂上有学生把原因归结为诸葛亮的杰出贡献。“隆中对、出师表、草船借箭、空城计”都被学生搬到了课堂上,如果在这些问题上讨论时间过多,那就偏离了教学目标了。当时我对学生说,既然同学们对诸葛亮这么有兴趣,那下节课我们专门来讨论这个历史人物,同学们先去查询下资料做足功课。第二节课我就让学生专门对诸葛亮这一人物进行了讨论,同时让学生观看了易中天品三国。学生终于明白了历史人物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以及民间形象的区别。既调动了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也增长了阅历。

3.有效选用引生成

课堂经过充分的预设和氛围的营造,学生的情绪被调动了起来,这就为动态生成创造了条件。教师应在教学中适时捕捉住这些生成的资源,并通过对这些资源的适度选择和有效利用,促进预设教学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的目标的生成。同时,新课程也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恰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从而有效地运用生成性资源。

(1)灵活地选择。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价值高的,也有价值低的。对于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教师要鼓励运用;对于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教师要采取机智的方法,让思维归队,回到预设中来,要使生成成为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富有生命力的亮点,而不是导致散乱的盲目活跃。

例如:在讲孝文帝改革的意义时,有的学生讲到了民族通婚的时候用了“民族杂交、杂种”这些词汇。我首先耐心的和同学们讲“我听过袁隆平研制成功了杂交水稻,马和驴能杂交出骡子。“杂交,杂种”这些词汇用在形容我们人身上大家看是否合适?”。学生开始意识到用词不当了,然后我再让学生寻找更贴切的词汇来替代,最终引导学生往民族融合的角度思考。

(2)有效地利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会生成许多亮点资源和问题资源。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随时做出教学调整,有效地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力发展从一个阶段进入到另一个更高的阶段,实现对原有技能的深化、突破和理解,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例如:一位同学对于“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在课堂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实行总统制后政体仍是共和制?”我就反问道:“为什么实行总统制就不能是共和政体呢?”他回答说:“总统就是国家首领,无所不管,与封建君主没多大差别,所以就不可能是共和制。”显然,他把资本主义国家总统和封建国家的君主混在一起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极好的教学资源,于是就向同学们简要地介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政体形式,并把总统和封建君主作了比较。同学们听了恍然大悟。

五、体验与反思

1.懂得尊重历史与社会课堂动态生成的学生差异性

尊重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基础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采用适宜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保证大多数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

2.善于寻找历史与社会课堂动态生成的最佳结合点

为了上好一节历史与社会课,我尝试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感觉到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依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尝试预设,找到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在预设中寻找、发现各种有效的方式激发学生兴趣,这样的教学才充满活力。

3.注重把握历史与社会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协调性

预设是课前的准备,生成是教学过程,两者互补,是相辅相成的。在上课时,有时按部就班地按照预设来进行,丝毫不变动,这样不利于产生好的生成,使整堂课失去了活力。有时由于在执行教学过程时遇到一点阻力,不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而是马上改变教学内容,使原来的预设成为一张空纸,偏离了教学目标。因而我们的教学预设不应是单维的、封闭的、主观的、静态的固定教案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弹性教案设计,创设生成预计空间,创设教学情景及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陈丽英.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动态系统的分析[J].中国学校历史与社会,2007,(9).

[2]赵超君.预设还是生成[J].中国学校历史与社会,2007,(8).

[3]杨银付.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篇(7)

一、引言

城市化是指人口、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动态过程。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的城市化正在发生着从传统城镇化战略朝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转型的一系列积极变化,即朝着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方向发展。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于城镇化,这是我国政府首次将城镇化建设提升到最大化释放内需潜力,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的高度上来,表明我国政府对城镇化建设的认识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

安徽省自进入新世纪以来将城镇化作为重大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人口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28%上升为2012年的46.5%,上升了18.5个百分点,年均上升1.54个百分点。以2000年和2012年为例,与全国的城市化率水平的差距由2000年的8.09%缩小为2012年的6.30%,与相邻省份浙江的差距减少了3.36个百分点,与中部省份湖南的差距减少了1.91个百分点,与陕西的差距减少了1.95个百分点。这说明安徽省的城市化建设在21世纪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另外一方面,由于安徽省为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省份,截至2012年末,全省城乡户籍人口约6900万,城市人口只有2784.4万,其余皆为农村人口。鉴于安徽省今后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也必将转向依靠内需拉动,发展非正规就业,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如果非正规就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非正规就业者不能尽快实现从职业“城市化”到身份“市民化”的彻底转变,非正规就业者的收入水平如果不能合理提高,那么,这部分庞大的潜在消费市场便不能迅速开发。于是,便难于摆脱“非正规就业者收入水平低下――潜在购买力不能变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非正规就业者收入水平低下”的恶性循环。这无论对于整个宏观层面的经济社会发展,还是对于非正规就业者自身的切身利益来说,均是百害而无利的。在人口众多、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安徽,非正规就业作为省内重要的就业形式,应该引起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在安徽省城镇化建设中非正规就业能否得到必要的重视和健康发展,对于能否取得城镇化建设的预期目标,以及保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二、2000年以来安徽省非正规就业发展及主要特征

安徽省非正规就业人员主要由本省和外省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城市下岗失业人员、个体从业人员构成。2000年以来,安徽省非正规就业迅速发展,非正规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安徽省政府和各市政府陆续出台了10余项旨在促进省内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的通知和规定,也出台了专门针对扶持非正规就业组织发展的政策规定,如2004年10月,蚌埠市劳动保障局等部门印发了《蚌埠市扶持发展非正规就业组织暂行办法》;2007年安徽“两会”上,代表孔庆福提出要围绕构建和谐社会促进非正规就业发展,2008年淮北市免费为全市临时务工人员、用工单位及个人提供良好的洽谈环境和服务场所,开展了对非正规劳务市场进行规范的初步尝试;2009年,安徽肥东将各种非正规劳动就业组织按从事方向进行分类指导,然后统一搬进园区,试图将非正规就业组织“转正”,等等。但细心观察不难发现,除了最后一项比较具有针对性,大多政策规定也好,倡议主张也好,着力点无不放在以城镇下岗人员的再就业上,而对于省内非正规就业的主体,及农民工非正规就业问题,除了一两条关于帮助解决农民工拖欠工资问题的通知外,则缺乏有力帮扶。

虽然没有权威统计数据, 但我们可以从下面一组数据做一些粗略的了解。根据2002年度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安徽省 2002年城镇从业人员 562.5万人, 而全省各类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人数仅为 336万人。城镇从业人员中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人数为226.5万人,占城镇从 业人员的40.3%。到了2008年,省内城镇从业人员901.9万人,各类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人数为372.9万人,城镇从业人员中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人数为529万人,占城镇从 业人员的58.65%。而2009年城镇从业人员中未签订劳动合同人数占城镇从 业人员比重为40.6%。由于统计数字比实际数字要小,故安徽省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的非正规就业人员比重一直处于高位运行的状态。2002年农村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就业人数603万人,其中向外省输出490万人。占全省跨地区流动就业农村劳动力的比例高达 81.26% 。而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安徽省外出流动人口为1611万人,其中,流动到省外的人口达1038万人,占全部外出流动人口的64.5%,该数据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安徽省非正规就业的一大特点是以省外输出为主。而另外一方面,2010年外省进入安徽省常住人口总量为71.7万人,由此可以推断,外省进入安徽省从事非正规就业的人数必然小于71.7万这一数字,据此,考虑到人口省际流动“进”、“出”的双向自由性,从1038万和71.7万这两个数字对比中,则可以发现另外一个粗略的事实,即安徽省省内非正规就业环境相对其他部分发达地区存在着显著的“劣势”。此外,安徽省以农民工为主体的非正规就业人员与其他地区非正规就业群体具有共同的特征,集中表现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维权意识差,市场谈判地位低,面对该群体的社会保障的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等。

三、安徽省非正规就业者面临的三大突出问题

事实上,安徽省的非正规就业群体当前的处境甚为“尴尬”。

首先,职业技术层次过于低端,缺乏必要的职业技术培训。对于在省外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劳动者来说,其处境的“不乐观”,可以从长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民工荒”的发生中看出。这是由于“民工荒”更多表现为“女工荒”和“廉价农民工荒”,而女性和廉价农民工正是非正规就业者的构成主体,对于“用工荒”的原因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全社会生活水平(包括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逐步提高必然会推动农民工的工资上涨,而当实际工资水平未能满足劳动供给者的要求时,在城乡就业比较收益不利于农民工的状况下,大部分农民工选择返乡就是有可能的[1],其原因就在于劳动力实际工资水平过低而挤压了非正规就业者的生存空间。

其次,从省内来看,省内城镇化发展对于经济社会的就业吸引力较为有限。其原因包括:其一,安徽省GDP总量和人均GDP无论在全国还是与中部地区整体水平相比,不甚理想。2013年新的《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指出,2011年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经济综合竞争力中,安徽省仅排第16位,比2010年下降2位,处于全国中等水平,而在中部六省的排名中,则从中部第2位下降到中部第3位[2]。其二,安徽省收入分配制度中不合理的成分仍然存在。近年来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宏观上劳动者报酬占初次分配收入比重减少,国民收入向企业和政府部门倾斜,居民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微观上,居民收入仍然偏低,城乡间、行业间、地区间等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仍有拉大趋势,其中城乡收入相对收入差距(城乡收入比,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虽经历了2006年前升后降,但仍由2000年的2.74扩大到2011年的2.99,位居中部省份第二,仅低于山西。农村发展长期滞后,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也由2000年0.23扩大到2011年0.32[3],非正规就业者的生存空间在不合理的分配体制作用下更加狭小。其三,县域经济不发达,非正规就业者在城镇就近就业难以获得预期收益。相对于周边省份,安徽的县域经济处于滞后状态,县域经济已成为安徽经济发展的突出薄弱环节。有研究表明,近十年来,全省县域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县域经济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以及县域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都在下滑[4]。此外,有研究表明,中东部地区差距主要不在城市经济上,而是体现在县(市)域经济上。从全省范围来看,尤其是合肥等重点城市,尽管自2005年起,县域发展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县域经济出现“V”型大反转,步入加速发展新阶段,交通通讯、电力、公用设施已得到较大程度改善,但县(区)以下大多数地区基础设施欠账仍然较多,投资缺口很大。县(市)域内的交通、电力、通讯、供水、市场等基础设施也欠账较多,地方政府限于财力拮据,无力采取挖隧道、架路桥、建设高速公路的大手笔投资来改变现状,从而制约了这些县域经济在招商和迎接产业转移方面优势的发挥[5]。

再次,省内吸引务工人员就“地”务工的政策环境供给不力。具体来说,近年来促进农民工就业创业方面的政策力度客观上虽有所加大,但新的问题,如大多政策倾向于片面追求覆盖面扩大,政策到农民手中的渠道实际不畅通,各执行部门在执行政策时多有“折扣”致使农民工实际受惠有限,重政策的应急性而缺乏站在帮扶对象立场上的长远规划等问题层出不穷,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导致最终非正规就业者在就业习惯或者说就业“惯性”的作用下,陷入在“本省(地)还是到外省(地)”就业的“徘徊不定”的艰难选择中。

四、促进安徽省城市化建设中非正规就业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财政资金向县域倾斜

按照城镇化的内在要求,必须统筹大城市和中小城镇、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更大力度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促进传统县域经济向现代县域经济转变,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县发展,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突破的关节点之一。针对县级财政可用财力不足,工业投入资金困难的状况,故一要加大金融部门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尽快通过市场化渠道缓解“融资难”困境,为加快发展提供强劲动力[6]。此外,要严格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意见》,加大对县域项目建设的支持,简化审批手续,严格执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实施积极的财政扶持政策。为保证现有的规定得以有效执行,建议对《意见》贯彻实行问责制,以切实保证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改进建设用地管理、支持开发区建设、大力推动全民创业等具体措施落实到位。

(二)将非正规就业作为专项工作来抓,分类指导

建议省劳动社会保障厅尽快制定本省非正规就业对象认定,将非正规就业工作从本省困难就业群体中独立出来,成立非正规就业专门领导小组,根据下岗工人、高校毕业生、本省农民工等不同来源分类指导开展工作。组织上,可以考虑在省级部门负责一手统抓的指导下,将工作目标和要求下发至各市县及城镇街道基层单位。省级以下的各基层负责单位定期向省劳动社会保障厅汇报工作,省劳动社会保障厅向省人民政府汇报,最后由省人大审议通过。在具体帮扶措施上,需重点考虑探索全省范围内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为重点的非正规就业培训统筹管理办法。一是由各市、县人民政府建立统一领导,劳动保障部门牵头,财政、农业、扶贫等部门密切配合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组织领导和工作体系,尽快出台全省乡镇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建设规划,落实工作人员、服务场所、办公设备、工作制度、工作经费等基本平台设施要求,全省范围内动态就业信息,并使用财政补贴资金,设立符合本乡镇就业需求的按照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进行分类培训,突出职业技能和职业安全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二是积极统筹协调,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并建设完善的就业联系机制。三是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政策。建立健全职业培训补贴与职业技能鉴定、促进就业效果相挂钩的机制。四是加强职业培训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院校建设,积极发展技师学院和高级技工学校,建设若干规模较大、装备水平较高、专业特色鲜明的公共实训基地,尽快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的公共实训体系。

(三)细化政策规定,纳入政绩考核,确保政策 “可行” 且“可达”

一是各项管理规定或扶持政策需明确提出实现一定目标的行动期限;二是尽量减少政策管理规定中的“有关部门”等字眼,力争每项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都能明确具体化;三是在省政府的领导下,务必实现社会劳动保障部门、就业管理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门、统计部门以及审计部门等多个部门之间联动,建立起非正规就业保障扶持的宏观管理体系;四是以具体可行、可操作的详细措施细化各条政策建议。五是将发展非正规就业发展的成果纳入到各级政府主管单位的政绩考核体系。总而言之,切实优化非正规就业的政策环境,加大财政资金的各种优惠政策力度,同时确保政策配套和政策落实。

(四)完善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拓展非正规就业保障渠道

在尊重安徽省基本省情的基础上,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在提供就业岗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双重作用。为此,就必须下狠决心为中小和小微企业“减负”。可以在省、市两级层面,逐步建立和完善针对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的信贷和担保制度,切实解决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创办及经营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鼓励充分就业,省、市相关部门要制定和实行对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的税收优惠和其他优惠政策,简化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开办的各种登记注册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废除不合理收费项目。同时,在经营场所、注册资金、经营范围等方面降低小型企业和个体经营的市场准入门槛,逐步建立为小型企业服务的信息服务、经营咨询服务体系,大力沟通它们与正规部门的密切联系[7]。此外,鼓励其参加正规部门的社会保险,并制定不同保障水平的、灵活、可供选择的社会保障服务,拓展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和保障水平。

(五)管理与建设并重,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本质要求落到实处

城镇化建设要进一步做好管理工作,关键是管理要精细。

一是事前规划需真正统筹各方面,做好不同类型城镇的发展定位工作,尤其是县域层面的规划需进一步细致化。区域特色挖掘工作有待深化,特别是县级以下城镇特色不鲜明,建设标准较低,文化建设更是滞后。

二是农民市民化建设缺乏经验。加快城镇化进程,最急迫的是要使长期在城镇生活,有工作、有稳定住所的农民工固定下来;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真正使进城农民“进得来、住得下、过得好”。目前安徽省人口异地城镇化趋势非常明显,2009年流向省外的人口达到了911.9万人,在皖江地区存在用工缺口的情况下,这实际上是弱化了本省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故首先未来皖江地区应进一步壮大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功能,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吸引外出人口回流,促进城乡融合和“城”“人”融合。对此,前提是畅通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村土地征用法制化、民主化。其次,要加快研究本省财政、金融、税收、住房等各方面的农民工市民化支持政策,形成体系,建议将农民工市民化的建设细化到针对本省农民的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及城市购房等各项具体政策的研究落实中去。此外,要加快充分研究本省农民工省外权益保护对策,建议成立省级省内维权组织,负责与外省市相关的职权部门相沟通。

三是研究制定农民工市民化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到各级政府部门主管官员的政绩考核中去。要彻底改变“口号响亮,行动寡寂”,只说不做的工作作风。

参考文献:

[1]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用工荒”问题综合分析(摘自《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1)》).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1年.

[2]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11~2012)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3]过劲松.对安徽省收入分配问题的分析与思考.安徽省统计信息网. 2013-1-14.

[4]陈中楼. 奋力崛起中的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探析.人民网.2006-08-08.

篇(8)

情境的创设对初中语文口语教学来讲是非常重要的,语文教师需要创设具体的演讲情境和交际情境,促使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教师可以创设三分钟简短的演讲情境,在课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和空间,要求每个学生按照具体的主题进行演讲,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教学活动的进行情况进行突击式提问,锻炼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在演讲情境设计中,教师需要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新闻报告法、格言阐述法、新闻采访法等,让学生通过不同的训练方式,表达方式锻炼自身的口语能力,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在新闻报告法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国内外、校园、生活中新闻向同学们一报告,报告的中心要明确,内容要简明扼要,要用几句话就突出文章中心。在新闻采访法训练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人进行模拟采访。让一位同学担任记者,另一位同学担任被采访的对象,就同学们关心的问题进行采访,最后由记者把采访的情况向全班同学进行简要综述,然后表明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在这种演讲情境中,学生可以尽全力发挥自己的潜能,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前就把具体的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的方法打印成册,在班级传阅,然后在每节课前三分钟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三分钟演讲。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还充分体现了口语交际训练的广泛性和系统性,有效地加强了口语交际训练。

教师还需要创设具体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把提升口语能力的方法都运用到具体的交际情境中。在创设交际情境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创设较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放松自己的心灵,教师需要成为学生的听众,和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聊天,这样学生就可以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口语交际。

二、开展社会实践,加强口语训练

教学的最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实际中。因此,初中语文口语教学需要有大量的课外实践,促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提高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除了需要在课堂上加强日常的口语训练之外,还需要定期组织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社会实践锻炼自身的口语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参与到具体的暑期社会实践当中,例如,参观、访问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慰问老人,关爱孩童中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除了这些,教师还可以多鼓励学生跟家长沟通。因为,学生接触最多的除了教师就是家长,家长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同时,又因为想、初中生处在成熟与叛逆并存的时期,教师需要让学生和家长沟通,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口语能力能真正的落实到社会实践,从而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真正达到初中语文口语教学的目的。

同时,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需要注意每个同学的个性差异,在开展活动之前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需要,询问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期待,在此基础上开展口语训练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能在一种和谐平等的实践氛围中放松自己的内心,真正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初中生把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既能把口语教学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又可以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教学氛围,推动初中语文口语教学的进程。在社会实践中教师可以吧学生从繁重的重复训练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时刻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应对在生活中或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三、挖掘语文教材,加强口语训练

篇(9)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192-02

为了深入了解初中生当前对荆楚文化的认知,为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决策依据,加强和改进初中生的民族文化素养,提高新时期初中生素质教育及社会实践能力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实效性,湖北省长江大学创业训练科研项目《初中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模式的研究――基于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课题组于2012年10月至2013年6月,对湖北省内的荆楚实验中学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的荆楚文化认知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掌握初中生对于荆楚文化认知状况的第一手实证资料。

一 调查方法及样本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首先运用典型抽样方法在湖北省内抽出荆楚实验中学七年级至九年级学生,然后根据学生人数的不同,在不同年级中通过随机抽样从中抽取学生,并用整群抽样方法从每个班级中抽取男女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样本为300份,问卷回收285份(回收率95%),其中有效问卷278份,问卷有效率92.7%。调查样本为在校初中生。

二 主要调查数据与结论

1.学生荆楚文化基础状况

第一,初中生对于荆楚文化的了解程度。在回答有关荆楚文化了解程度的问题时,79.4%的学生表示只是了解荆楚文化的观念,而对荆楚文化认知水平较高的只有4.8%,仍然有部分学生在这些问题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和完全不清楚的认知。调查对象在对待对荆楚文化中所喜爱的类型时,有13.5%的同学喜爱荆楚民间文学,有13.5%的同学喜爱荆楚民间音乐,有4.8%的同学喜爱荆楚传统戏剧,有8.2%的同学喜爱荆楚民间美术,有6%的喜爱荆楚民间舞蹈,有4.3%的喜爱民间曲艺竞技,有18.4%的喜爱荆楚节日与庙会,有18.8%的偏向于传统的医学与饮食,有12.6%的偏向荆楚传统技艺。可见,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更加喜爱与自己能够亲身体验和经历过的文化。例如荆楚民间文学、音乐、传统的节日与庙会、传统的医学与美食,其中节日与庙会所包含的文化种类繁多,可以让学生在佳节的气氛中体会文化的魅力。饮食、旅行也是中国文化的一大重要范畴,会给学生留下更深的印象。

第二,初中生了解荆楚文化的途径。初中生了解荆楚文化的途径与哪种途径能使自己学到荆楚文化的选项关系成正比,其中参观博物馆或文化古迹在初中生了解荆楚文化的途径中以37.5%的比例占首位,且以36.4%的比例在能使自己学到荆楚文化途径中也占首位,这说明自己亲身实践更能帮助自己去深入了解荆楚文化。选择自己收集查看资料也占一定比重,说明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对于最能让自己学到荆楚文化的途径,是参观博物馆和文化遗迹,最想去参观的是景点。绝大多数初中生表示愿意通过旅行的方式来了解荆楚文化,其中,游览文化古迹(如黄鹤楼)及自然景观的观赏(如东湖)等方法比较受初中生的青睐。

第三,初中生了解荆楚文化的不利因素。有很多初中生

难。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发扬的风气代表着当代的价值取向,很多优良的文化都被一些高科技、大机器、信息产品所代替。在物质社会充斥的今天,人们一味地去追求物质金钱的利益,而忽略精神上的享受,社会被这些风气所污染,也让学生无意识地接受了这种风气,而对文化嗤之以鼻。所以让学生继承和发扬荆楚文化,必须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力量。其中社会应当做到正确的指引,媒体以及政府应当把继承和发扬文化作为重要的任务,学校相应地进行配合,可以进行文化知识小竞赛,专门开设相应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学习荆楚文化的需求,在上其他课程时讲解一些关于荆楚文化的故事和来源。

第四,初中生对于荆楚文化的精髓是否应该继续传承发展的态度。有76.2%的学生表示“非常必要”。这一结果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对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持保护和肯定的态度,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探索和了解。他们大多具有正确的荆楚文化认知,认为荆楚文化并不只是一种实物,更是一种精神,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具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

根据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如今的初中生对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持保护和肯定的态度,他们大多具有正确的荆楚文化认知,认为荆楚文化并不只是一种实物,更是一种精神,它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我们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探索和了解,但对于荆楚文化的认知仍然有待提高。

2.从旅游业的角度看学生对荆楚文化的传承影响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预计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到3500美元甚至更多,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和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和世界舞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随着对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形成巨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是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部分,而荆楚文化的特色可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考察初中生对荆楚文化认知状况首先可以从家庭收入视角出发。

第一,初中生外出旅行对于荆楚文化传承的影响。传统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受到初中生们的推崇,这是一种人文文化的体现。作为初中生更应该有使命感,了解祖国绚丽多彩的悠久文化,并积极参与其中,保护好荆楚特有的旅游区,通过参加与此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传承和共同开发荆楚文化旅游区。

第二,旅游业对荆楚文化传承影响的基本评价。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精神上的享受,而文化的熏陶可谓是一举两得,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我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而且可以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荆楚文化是荆楚人民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创制出来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它是中原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的融汇与复合。荆楚文化的特色就是有很多的旅游景点,譬如:荆州古城、张居正故居、荆州博物馆、三国公园、熊家冢古墓等。荆楚文化旅游区的开发,可以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迎合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为此,作为初中生更应该有使命感,积极参与其中,保护好我们荆楚特有的旅游区。通过参加与此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来传承和共同开发荆楚文化旅游区。其次,手工艺品也体现出一个地区的文化,而荆楚的特色有刺绣、剪纸、陶瓷等,这些有文化韵味的东西在市场中是最有价值的。

三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如前文所述,当代中学生对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持保护和肯定的态度,他们大多具有正确的荆楚文化认知,认为荆楚文化并不只是一种实物,更是一种精神,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这一重要过程,具有历史的、社会的、科技的、经济的和审美的价值,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去探索和了解,但同时也存在如何有效重视荆楚文化并且身体力行地去保护他们等不容忽视的问题。

篇(10)

中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他们既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但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普遍对社会及学校以外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心理,对于法律意识极其薄弱的他们,如果没有良好的引导将极易被社会中的一些不良因素所影响。社会中的诱惑无处不在,中学生的辨别能力又十分低下,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容易将我国的青少年荼毒成日后对国家有害的败类,为了避免此现象的发生,国家应该重视中学生的政治教学。

政治素养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社会需要的是才行兼备的人才,学校在面对尚未成型的青年教学时,应该重视将初中政治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政治教学的实践性,及时引导中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意识,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最需要的就是政治教学的科学引导。

一、政治教学中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在中学政治课本中首先对学生进行关于自尊、自强、自立的相关概念的分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辨别自尊与虚荣的区别,教会学生在社会上如何做到自尊自信,拒绝虚荣心理的存在,这些政治理论是学生在逐渐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中的重要指导理论。不仅如此,政治课本中还讲授了对于我们遇到困难或者挫折时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如何去调整自身的情绪,培养自身的坚强意志力。教会初中生相关的法律知识,让他们做到知法懂法,使之清楚地意识到作为社会主义公民应该具备的权利和义务,提升自己的责任感。这些政治理论看似只是书本上的知识点,但对初中生成长的过程,会逐渐培养他们在社会中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

在初中政治课本中以青春叛逆期的青少年和父母间的矛盾为例:课本中从青少年与父母两方面的观点展开分析,首先是青少年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具有自身独立的思想,希望父母不要再对自己的私生活多加干涉,希望自我独立。但从父母这方面看孩子,他们永远是自己的孩子,他们没有自己的主见,思想还不够成熟,需要作父母的不断对其叮嘱。由于双方的思想没有交集点,因此矛盾不断,初中生通过老师对这节内容的讲解与分析,逐渐明白父母的想法,在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用心后,学生将学会如何换位思考,懂得理解和宽容,在不断学习与反思中完善自身。

二、优化教学策略,服务社会实践

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大多数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纸上谈兵对初中生的社会实践性而言没有太大作用。就如在政治学习中,我们学习有关的法律知识,但在社会实际中我们还是不懂得如何运用法律去捍卫权利等,知法但不懂法也是徒劳无功。在政治教学中,学习自尊、自强、自立不是只为了背诵其含义并默写下来,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包含的深刻道理,使自己的内心能够真正受到影响,政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偏重于实际的效用,充分发挥其理论知识。

首先老师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本身具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意识,才能做到言传身教,政治老师其自身拥有的政治品质,使得其在一言一行中都具有具体的体现,这种自身的影响带给学生的是更具有说明力的语言,在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将老师作为人生的崇拜者,因此政治老师自身的品质培养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和作用是不可小觑的。

初中政治课本大多都是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层次又都来源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老师在对学生进行长篇理论知识灌溉后,将课本中的案例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通过对实际例子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课本中理论知识的含义,以致能更深层次了解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的一方面。

三、知行统一,提高社会认知能力

初中政治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还不成熟的中学生树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让学生逐渐认识到真实的社会面貌。为了将政治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就不能单纯满足于在课堂中进行政治知识的传授,政治课堂应该逐渐向开放式方面转变,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大课堂,在实际的社会中去体验真实的环境。由于传统教学的束缚,现在的初中政治教学还局限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并要求学生背诵下来以便于考试的时候直接默写出来,但这种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政治知识对学生今后走入社会没有任何作用。政治学科是学生日后步入社会的一门实用基础学科,学生逐渐学会如何在社会中与人相处,如何培养自己自信自强的基本能力等。就如政治课本中所涉及到的消费者这章内容,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同时也是消费者角色,如何维护自身作为消费者的权益就是通过政治课本中所传授的关于消费者维权的知识,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类似问题。关键还在于学生如何有机协调和运用这些理论知识。

总结:政治学科不仅是初中课堂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社会学科,它的实用性和价值是与社会实践分不开的,政治学科中包含了关于社会中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和知识,对初中生而言,其思想和各方面的心智还没有成熟,但却具有相当强的好奇心,在这种特殊的年龄阶段就需要有一种有效、明智的引导,对其进行及时的提醒和矫正。政治学科在初中课堂中的作用就应该是引导初中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不是为了让中学生学会背诵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通过考试。将政治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目前初中政治教学中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

上一篇: 初中科学推理法 下一篇: 房地产企业规避风险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