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趋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31 16:38:1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家庭教育的趋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家庭教育的趋势

篇(1)

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的作用以及对人的作用两大方面。在教育领域中,存在两个大问题: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从根本上讲,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教育与人的发展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关系,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这三大主体各自应发挥什么作用,实现什么样的相互关系,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

一、“人的发展”的内涵

“人的发展”这个概念,在1990年联合国发展署的《人的发展报告》中首次得到明确阐释。可是,缘于概念本身的灵活性、丰富性,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在把握客体时具有的多样性、互斥性,目前人们对“人的发展”这一概念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

近几年来,研究人的发展的学问越来越多。关于人的躯体发展的科学,就有发展生理学、体育卫生学等;关于人的精神发展的科学,就有发展心理学、社会学、人才学、哲学;此外,还有教育学;等等。这些学科由于着重点不同,对发展的理解和认识也不尽统一。如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人从生到死的身心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科学,而它自身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如它扭曲了个体发展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指向,漠视了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简单地把人混同于“生物有机体”,甚至招致将人“兽化”的质疑。社会学把人的发展理解为人的社会化;人才学研究人的成才规律,也即是研究人是怎样在成才的道路上发展的;等等。从教育学的立场上看,个体的发展不单是一种心理学的事实,也不仅是一种成才的规律,而是有着文化价值取向的、持续不断的、对个体生命构成意义的变化的;这种变化不是以受控的累加性的方式,而是以个体自主建构内部质的变化而逐步实现的。它改变着人与环境、自然、自我、生活、学习的联系,改变着人的生活和生活世界。具体地讲,教育学所定义的“人的发展”,是指人的成人、成才过程中所包容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素质的培养与发展。

这种定义,不像心理学讲的那么宽泛,也没有其他学科那么狭窄;但它又必须是以其他学科所提供的有关理论为基础的。

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先天素质是相近的,只是由于后天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造成人的重大差别。因此,他对后天教育非常重视,主张“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且强调“学而时习之”。孔子认为人性天生是“相近”而又有差异的,后天则由于“习”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更大。他还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从这些论述看,孔子充分肯定教育(“学”)的作用。实际上未必有“生而知之者”,人之“上”“下”都是由“学”来决定的。后来的孟子、荀子、董仲舒等,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强调教育的主体作用。

在西方,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也都强调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如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富人没有智慧岂不等于吃饱了糠麸的猪仔;贫人不懂事岂不等于负重的驴子;美貌无知的人岂不只是一只具有羽毛之美的鹦鹉,或一把藏着钝刀的金鞘。我们由此可以知道,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因为他们既然是人,他们就不应当成为无理性的兽类,不应当变成死板的木头。并且由此可见,一个人愈是多受教导,他便愈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因此,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可见,他在那个时期就已经认识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17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也说过:“我敢说我们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之八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同样高度肯定教育的作用,他说:“我们生而柔弱,所以需要增强;无所依靠,所以需要帮助;愚昧无知,所以需要理智。所有我们生而缺乏而到成年时所必需的东西,都是由教育所赐予。”

“教育与人的发展”无疑是教育学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因为教育的其他功能和价值都基于“人的发展”之上。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可以归结为遗传、社会环境影响与学校教育等三个方面。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潜在的可能性,环境影响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不管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教育以外的其他活动也会对人的发展产生各种影响,但是,这些活动不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的,并且是一种自发的活动,所以影响方向不一,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不能直接决定人的发展方向。而教育则能够控制和排除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排除和控制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能够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品德的培养,有利于年轻一代健康成长。

由于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所起到的主导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

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整合发展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即《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应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份报告提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来安排:学会认知,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即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即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会生存。这份报告称这是教育的“四个支柱”,是同等重要的。因此,终身教育作为社会发展和个人工作、生存的需要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那种接受了学校教育就能够一劳永逸的观念早已过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

淘汰,就应该时时处处接受教育,使教育贯穿于人的一生。因此,教育者在通过学校教育来促进学生的发展的同时,还应当争取学生家庭和街道、社区等社会力量的配合,协同一致地去教育学生,才能使教育的力量更大,教育的效果更好。在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缺一不可。它们应该相互补充、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综合作用,协调一致,创造一种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使人类的整体素质得到广泛提高。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儿童接触最早的教育,具有明显的启智、育德、培养儿童兴趣爱好的功能。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一切教育的根。家庭教育由家长亲自实施,内容、方法都具有强大的灵活性、连续性和广泛性。家长和子女之间易于沟通,针对性强,可以有效地因材施教,像唐太宗李世民那样“遇物而诲”,“相机而教”,对儿童智力发展初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每个人从一出生,就要受到家庭成员、家庭环境、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和影响。在家庭生活与人际交往中获得知识经验,形成情绪、情感,养成伦理道德和文明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走出家庭、步入社会。要充分重视家庭对人早期的启蒙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将其置于整个教育的基础地位。一方面要加强对父母的教育,使他们把孩子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充分发展孩子的个性;另一方面要给正在发展的、成长中的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家庭教育如何,对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态度、能力及所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生活中处于不可代替的战略地位。

篇(2)

随着社会化学习建设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学习的范围也不仅局限于校园中,家庭、社区成为学习的重要场所。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在更广阔的领域中融合,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共同体,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形成具有统一规划、同步发展、融合沟通、共享繁荣的共同体。

我国现阶段在学校与家庭、社区的关系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相互联系较少,沟通不畅。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学校与家庭、社区的互动较好,开展了一些活动,促进了彼此的交流。但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这样的沟通交流形式较少,效果不佳。特别是在一些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等欠发达地区,学校、家庭间的沟通基本脱节,学校与社区更是处于隔离状态,学校独立于家庭、社区之外。并且现阶段也没有对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造成共同体建设的一些困难。这些现象严重制约着社会化学习的发展,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不利于对整个社会公民素质的提高。

如何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探讨的问题。在我国古代,由家族开办的学堂与现代教育共同体有着一定的联系。学堂一般由家族出资兴办,学生多为本族子弟,校址多在本家族的地域范围,教师也多是本族或本地有声望、有影响力的人物。这就形成了学生不仅在学堂里面学到知识,在各自的家庭中和整个的家族中一样可以接受教育,形成了以学堂、家庭、家族为组成的教育共同体。而当前的教育环境,致使我们的学校与社区、学校与家庭比较疏远,家庭教育及社区教育不能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甚至对学校教育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如何将三者结合起来,还需要比较深入的实践研究。

第一,要在观念上树立建立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观念。社区和家长要转变把教育仅仅看成是学校职责的观念,转变学校教育是独立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之外的观念,要正确意识到学校教育与社区、家庭教育之间是互相并存、互相补充的共同体关系,三者彼此拥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只有建立教育共同体,才能规划统筹,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可以成立学校、社区 、家庭协作委员会,以社区为平台,以学生为教育对象,以家长为主要教育者,教师起辅助协调作用,制定出相应的协作委员会章程,育思想,确保教育统筹。

第二,建立社区学校。社区学校有可实现的确切领导,有与本社区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方针、政策,有专业的教师队伍,有固定的教学场所,成为实体性单位。但目前我国这种社区学校还比较少,主要集中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在各地具体操作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性。

第三,要明确教育共同体的监督、管理机构。建立教育共同体后,对其监督、管理工作就尤为重要。如果没有主管部门或机构,就会导致共同体工作一盘散沙。因此,明确对共同体的监督、管理机构是至关重要的。在这种监督、管理机构中,要求有学校教育的参与,还要有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力量,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力量。此外,还要有一定的评判标准与考核机制。如在美国,通常监督机构会制定社区关系目标来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学校及社区的管理人员还要接受考核。我国有一些地区也将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工作作为对相关人员的考评内容,但往往不注重成效,流于形式。

第四,可以实行双向开放活动。开展以学校为主,家庭、社区为辅的合作活动,如教师志愿活动、亲子活动、学校开放日等活动。开展以家庭为主,学校、社区为辅的合作活动,如家长进课堂、家长义务服务、家长沙龙、家教知识竞赛等活动。开展以社区为主,学校、家庭为辅的合作活动,如社区卫生评比、文明社区创建、慈善义卖等活动。

第五,建立与完善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相关政策、法规。应在具体的政策、法规中明确规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的关系,三者之间的责任和义务,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麻烦。这样,才能使教育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得到法律保障。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都非常重视这一点。如美国规定公立学校需要对社区的不同机构提供一定服务。台湾规定了学校有参与和推展社区教育的职责。但从整体来看,我们针对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相关法律、政策较少,而且很多只是停留在字面上,没有具体地贯彻到实际的工作之中。相关部门的一些领导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水平和重视程度也远远不够。

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立,可以推动和谐校园创建各项工作的开展。学校、社区、家庭之间融合互动,利用各种家庭、社区资源,可以强化学校自身建设,扩大教育空间,形成教育合力,优化教育环境。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立,也更新了社会的教育观念。家长们通过参与学校、社区的活动,对教育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实践中去。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立,也开发拓展了校本课程资源。

学校与社区、家长的互动活动,拓展了学校的课程内容,促进了课程开发。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立,也促进了学生社会的发展。家长和教师普遍反映经常参加社区活动的孩子在认知、情感、合作和性格等方面都普遍表现优秀。

综上所述,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共同体的建立,已经成为社会化学习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 沈立,徐玉珍.为智障儿童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共同体.

篇(3)

二、教育方式的误差

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家庭间存在千差万别,以下几种“极端”现象不可取。误差一:只奖不惩。没有惩戒的教育,只会使新一代的心理承受能力越来越差。体罚学生的不良后果导致目前许多教师缺位于应有的“惩戒权利”,使许多教师无法在学校教育中对孩子实施适当惩戒;家庭若再“只奖不罚”,将使“问题”更加严重。因此,家长们应当奖惩分明,并让孩子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误差二:只罚不奖。这一方式违背了“激励”的原则,是另一种极端。误差三:过度金钱或物质重奖。这一方式容易误导孩子为奖而学,助长孩子产生过度的“物质欲望”。智慧的家长往往采取奖励游学、购买书籍等方式——将奖励变成新学习内容的起点。误差四:“打”字当头。迷信“黄荆棍下出好人”并常常为之,却不知这是培养“敌人”和“对手”的理想捷径,是无能的自我宣言。误差五:百般迁就溺爱。自古就有“严是爱,宽是害”“慈母多败儿”等诸多古训。过于溺爱的家庭教育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是向孩子递交的“啃老奴老申请书”。

篇(4)

1 构建家园共育平台,创设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幼儿园必须牢固树立家园合作的思想,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构建家园共育的平台,创设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

1.1 建立健全的家长工作组织架构。

完善、健全的家长工作组织架构是推进家长工作的有力保障。我园的家长工作组织架构网络清晰、层次分明:幼儿园家长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园家长委员――班家长委员――班家庭小组――各幼儿家庭,层层责任明确,管理到位。每年全园共有园家委12人,班家委近70人,家庭小组近70个。园家委、班家委成为园大型亲子保教活动、各家庭小组活动的中坚力量。

1.2 办好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全面的培训。

幼儿园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是家园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有效实施家园共育的基础。因此,构建家园共育平台,应重视办好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全面的培训。我园从1988年起就成立了家长学校,开始有家长委员参与幼儿园的工作。叶向红园长在1993年就参加了广东省“家庭、幼儿园同步教育工程”的课题研究,成为省课题组的研究成员之一。近几年来,我园更重视家长学校的工作,坚持立足实际,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家长学校工作,把家长学校工作纳入幼儿园的整体计划中,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园领导担任家长学校的校长,进一步健全了家长学校的组织机构,规范了家长学校的工作制度,家长学校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2.1 以幼儿园为主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培训。

我园通过一年一次新生家长会,定期、随机的级组家长会、班级家长会,每年一次的接待家长日活动,每月一次的园大橱窗板报,班家园联系栏、每周一次派发家长学习资料,家访、电话访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全面培训。除了通过幼儿园网站家长学习平台定期提供资料外,还请家长在我园网站上的家长学习平台中进行心得交流、分享。我园还结合本园教科研课题研究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如国际象棋家长普及班、提高班、比赛,分享阅读、科技教育、主题教学的课程理念、内容分享,指导家长在家里开展家庭阅读角、亲子小书制作、家庭科学角的活动。我园还邀请专家为家长进行幼儿牙齿保健、视力保健、幼小衔接等专题讲座,通过调查问卷,帮助家长掌握有关的知识。我园还指导家长参与每周幼儿的营养膳食食谱的制定、对个别特殊行为儿童的家长进行情况分析、跟踪指导、辅助训练。每次的家长培训活动,都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家长参与率达100%。

1.2.2 走入幼儿家庭,对家长实施手把手的教育实践指导。

近年来,随着我园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认为,仅靠“请进来”式的家长培训是不够的,“走入幼儿家庭”的家长培训对一些特定的教育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它能直接为家长提供幼儿教育的学习样板,对幼儿家庭教育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我们在如何将幼儿教育延伸到幼儿家庭中去这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我们根据我园科技教育、阅读教育课题的进程,大胆尝试开展“家庭科技角”和“家庭阅读角”活动。各班先选出几个试点家庭,由教师上门指导这些试点家庭建立与布置“家庭科技角”和“家庭阅读角”,并手把手地指导家长如何指导幼儿进行家庭科技活动和阅读活动。接下来再以试点家庭为辐射点,以点带面,带动各家庭小组开展“家庭科技角”和“家庭阅读角”活动。各家庭结合幼儿园课程经常性地开展“每天一读”或“每周一个小实验”等活动,各家庭小组也经常利用周末聚在某些幼儿家庭中,进行小组式的科技与阅读活动,不仅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加强了家长们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现在,我园各班家庭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幼儿家庭中的科技氛围、书香气息都越来越浓,幼儿教育有效地延伸到幼儿家庭中去。

1.3 家园双向互动,协同教育,实现家园共育的双赢效果。

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都注重将家长纳入到幼儿教育中来,使家园双向互动、协同教育。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充分发挥家长们的职业优势,请不同职业的家长来园助教。还指导家长和幼儿一起参与到班级环境布置中来,大大提高了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意识。

在国际象棋教学活动中,教师们先教会家长们下棋,然后请家长们配合在家指导幼儿下棋,长此以往,幼儿和家长们的棋艺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在“科技”和“阅读”活动中,家长们积极配合幼儿园课程的进展,在家指导孩子进行家庭“科技角”和“阅读角”活动,和孩子一起分享成长与成功的快乐,孩子们在家长的精心培养下,学习兴趣与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据今年统计,我园新增家庭科技角50个,家庭小组科技活动31次,家长参加人数219人,撰写科技教育心得25篇。新增的家庭阅读角79个,家庭小组活动24次,家长参与人数188人,撰写分享阅读心得13篇,亲子制作小书83本,其中有两本小书还获得相应课题省的一等奖和三等奖。幼儿家庭科技和阅读活动深化了我园的课题研究,家长们也在亲历的教育实践中进一步了解了幼儿教育的方法与策略。

“科技节”、“亲子趣味运动会”、“艺术节暨大班毕业汇演”是我园每年一届的大型活动,到今年为止,已举办了十届的活动。每年这些大型活动中的亲子小实验小制作、亲子比赛项目、亲子表演节目及家长单项表演活动,从筹备策划到组织参与,家长们都全程跟进。司仪、节目编排、服装道具等等都由家长和幼儿园共同筹备。有了家长们的积极参与和倾力协助,孩子们参加活动的劲头更加高涨,各活动的开展计划性强、组织管理好、活动效果优,家委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家长们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强了作为机二幼家长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和教师们一起共同铸就了各班的凝聚力、铸就了机关二幼的凝聚力。

2 充分开发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扩展学习空间,丰富教育内容

多年来,我们认真贯彻《纲要》精神,在社区教育工作中,面向社会,把幼儿教育置身于可持续发展的终身教育的大环境中,积极开发和利用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为幼儿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大大扩展了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促进了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2.1 建立教育实践基地,扩展学习空间。

我们将社区作为育人的大课堂,充分开发社区环境中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家长牵线、直接联系等形式逐步开辟了一批富于教育性的教育实践基地:在市儿童福利院、敬老院建立了“情感教育基地”; 在市红色军事博物馆、市武警支队建立了“国防教育基地”; 在市气象局、市电视台、部分家长开办的服装厂、灯饰厂及多个农场建立了“科技活动基地”;在市污水处理厂建立了“环保教育基础”;在市消防支队建立了“安全教育基地”;在市图书馆、博雅书店建立了“亲子阅读基地”;在市中心小学等多个小学建立了“幼小衔接教育基地”等。基地的建立,为幼儿的生活和学习扩展了广阔空间。

2.2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有了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我们还力求在资源的利用上做到广泛性与经常性。教师们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以园、级组、班级、甚至是以幼儿家庭小组为单位等多种形式带领幼儿走入教育基地,让幼儿在真实环境中、在大自然中去发现、探索与学习。如:在一年一度的“科技节”期间,各班的家委们积极配合班级的科技教育活动,组织班集体的亲子科技活动,如参观市气象局、市消防局、咀香园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广州科技馆、香江野生动物园、五桂山金龙居农庄等。在国庆节“我爱祖国”的主题活动中,教师们组织孩子们去市红色军事博物馆参观、去市武警支队和武警叔叔们零距离接触,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世界阅读日”活动,教师和各家庭小组的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去市图书馆、书店进行阅读活动等等。近五年来,我园组织家、园、社区活动70多次,家长参加人次为18900次。生动直观的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开阔了幼儿视野,也提高了幼儿的实践能力、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促进了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3 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形成幼教新格局

篇(5)

目前幼儿家庭品德教育存在如下倾向性问题:

一、从总体上讲,幼儿家长重智轻德的心态比较普遍

在对幼儿培养上,不少家长片面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品德、性格教育。北京IEA学前项目调查表明,家长对教养机构教育内容期望的9项供选择项目中,选择率最高的是“读书”、“写字能力”的培养(北京市,6岁组地区为41.4%,镇47.02%,乡67.04%),选择率最低的是文明行为(城区2.32%,镇4.16%,乡7.09%),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据幼儿园老师反映,许多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今天学了些什么,儿歌会背了吗,故事会讲吗,孩子在班上数第几名,等等。如果老师夸幼儿脑子聪明,智力好,家长满心欢喜;如果反映孩子品行上的缺点,就不屑一听,厌烦,甚至怀疑老师有成见。重智轻德是相当多父母的一种心态。而且随着孩子入学,这种倾向会更严重。当今中小学家长有意识的家庭教育重点往往放在对子女学习活动的管理上,用功第一,成绩第一,已成为家长的一种教育价值取向。以孩子是否考上大学,来判定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成为许多家长的教育信条。

幼儿家长重智轻德的价值观倾向,有其心理的和社会的原因。阿勃勒等认为,“在既不能决定又不能预见子女职业命运的社会里,双亲在其子女的教育上关心的焦点必然首先指向社会所期望的一般能力方面,而这种能力又主要被视为可以用学业成就来测定”。这可以说是家长教养心态的一种社会背景,也是现在以应试、分数作为录取标准的升学制度的反馈。我们认为,重视智育、崇尚智慧、希望孩子受高等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但是,如果出于急功近利,仅仅重视孩子的分数,忽视其个性和品德发展是难以造就真正人材的。许多事实表明,有些人既使考上了大学,如果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优秀品质,也难以避免精神的危机和动摇。

二、本应作为家庭教养重点的基本行为习惯培养受到忽视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教育的内容、重点和方式方法则有所区虽。婴幼儿时期,家庭负有教育机构所无法替代的重大使命,其中之一就是结合日常生活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以及各种行为习惯,这是婴幼儿家庭教养的重要任务。但是现在的情况却倒了过来,幼儿教师虽强调这个问题,但不少幼儿家长却不太重视。他们认为吃饭、穿衣、洗手、大小便都是小事,孩子日后总要会的,因而很少注意培养。这里主要还是观念、价值观问题。首先,家长没有认识到婴幼儿这个阶段,孩子本身具有学习做事的主动性、可塑性,如果不顺其心理加以培养,自然养成其依赖性。其次,家长对婴幼儿习惯的价值认识不足。婴幼儿时期为个体生活行为开始的阶段,也是各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幼儿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很大,容易接受成人的行为指导,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幼儿的一切变成定型,良好的习惯不但不容易养成,已养成的坏习惯,也不容易纠正。成人应该抓住幼儿期这一培养习惯的敏感期、关键期,使良好的行为方式、行为习惯先入为主,以预防再教育的困难。同时,幼儿基本习惯的养成不仅有益于个体生活,也有益于社会生活和幼儿人格、性格的发展。人类是社会化的动物,不能离开群体而生活,在一定社会里,如果人人都有良好的习惯,社会一定安祥快乐。一个人有良好习惯,别人愿意和他接近,容易获得朋友,受到悦纳,能够适应社会而圆满地生活。另外,基本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对幼儿的性格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在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幼儿必须亲自去做,如亲自洗脸、刷牙、穿衣、饮食、自动收拾整理房间、自己上洗手间等等,同时他必须长期不断的重复与练习,无形中培养了他自动自发、自信心、独立性、忍耐性,做事井然有序的科学头脑,负责任守纪律,爱整洁的习性,因此基本习惯的养成和幼儿的性格教育有重要的关系。在家里,父母必须抓住幼儿各阶段的发展心理,顺应着他的能力、兴趣和需要,以培养幼儿的各种基本习惯。同时,应注意与幼儿园取得密切的联系与合作,这样才能收到教养的最佳效果。

三、某些传统美德遭致冷遇,新的观念尚未健全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家庭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人们对待生活、对待人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的道德价值观也随之有了变化。其中有积极的变化,如竞争意识、开拓精神等,也有一些消极倾向,如一些传统的优良品德、基础文明遭致冷遇,新的伦理观念、行为准则尚未健全。在幼儿家庭品德教育中下述问题是需要正确认识并加以矫正的。

1.缺少严格的行为规范家庭指导儿童社会化的重要任务就是要使儿童自发的、本能的行为规范化,因而在家庭教育中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矩,使孩子明确行为的是非,并严格要求其施行是重要的教育原则。观察发现,目前溺爱型的家庭教育占了相当大的比例,有许多年轻的父母认为对孩子提出严格的要求便委屈了他们,于是常屈从于孩子,放弃教育要求,这是家庭教育的隐患。

无分中外,在传统上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一向从严。本世纪20年代,因受美国哲学家,也是心理学家的杜威(JohnDewey,1859-1952)所倡导的儿童本位教育观念的影响,从成人规范取向,转而重视儿童本身兴趣与个性的发展。于是在家庭教育上,一度趋于民主与宽容的管教方式。近二三十年来,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生活无定向,行为无规范。一般认为,青少年之所以缺乏适应社会能力,与其父母的管教方式有密切关系;在急剧变迁的现社会中,父母未能以适度的方法管教子女,致使长大后无法有效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因此,现在父母管教子女的理念发生了变化,改变的取向可以用8个字来表示:管束、冀望、教导、关爱。上述“八字诀”,不只是代表现今父母管教子女的新观念,而且经由心理学家研究证实,凡是遵循这种教养方式的父母,才是具有威信型的父母。据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Baumrind,1968,1971,1973)的研究和解释,只有威信型父母,才能够教养出具有工具性能力(instrumentalcompetence)的儿童。所谓工具性能力,是指儿童在对人对事的行为上,较多表现肯独立、负责任、尚勤奋、重成就等性格特征。鲍伦德调查研究发现,小学低中年级儿童中,凡是具有工具性能力的学童,分析其家庭背景,几乎全是在威信型父母管教下成长的。除工具性能力之外,威信型父母教养出来的儿童,另外也较多表现出友善、助人、合群、自信等特征。以前,心理学家曾担心过,父母严格管束孩子行为,将不利于儿童自信心与独立性格的培养。鲍伦德的研究,澄清了这一疑虑。成长中的儿童,在行为上是需要管束的。除了管束之外,必须配合其他条件,如对孩子管之、望之、教之、爱之四者兼备。

2.过分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西方社会在消费与生活领域内的示范效应对于一般群众和青年人的影响是强烈的、普遍的。高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野蛮消费等各种非理性消费,已成为社会的一种通病。尤其是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中,溺爱孩子、过份满足或即刻满足孩子的欲望和要求已成为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不少幼儿衣服太多,玩具太多,零食太多,几乎达到了饱和的程度,许多孩子要什么有什么,想什么就能得到什么,结果变得不知珍惜物品、浮躁、任性、无克制力。这样的儿童往往追求享受,意志薄弱,很容易成为问题儿童、不良少年。心理学家格罗克(Glueck)在哈佛大学从事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犯罪和家庭,尤其是家庭环境有着密切关系;青少年犯罪并不是青少年时期的一种新现象,他只是那些来自儿童期的不良行为发展的延伸物而已;从儿童道德发展中存在的“危险性”问题中,可以“预言”哪些儿童存在着成为青少年罪犯的可能。许多事实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往往是从追求吃喝玩乐开始的,他们犯错误的特征之一就是表现出过分的物质欲求。如他们有反常的饮食要求,过分讲究饮食的口味,极力想吃好的喝好的,爱吃零食、嘴馋。在青少年时期,由于性成熟过程的到来,有些人为了满足生理和感官的需要,则可能失去理智,染上不良行为。不良青少年的表现可以有不同的形式,但意志薄弱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为了使孩子经得起青春期的考验,从小培养孩子需要的度量感是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由斯马达教育中萌发的,继后被洛克、卢梭等所推崇的教育原则——限制物质享受,反对娇生惯养则是一种带有积极意义的教育原则。需要的饱和容易使人心生怠惰而不求上进。人往往是借着一种“欠缺感”和“饥饿感”不断涌现奋斗的意欲而有所作为的。

在商品经济发展,物质比较丰裕的今天,对幼儿的教育应重视传统的尚俭精神。尚俭是为了养德。使他们用理智规范人对物质消费的追求,以抗拒享乐至上主义和拜金主义的诱惑。

3.忽视自立态度的培养儿童发展的方向是由依赖走向独立。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孩子就是做和孩子分离的准备工作,就是帮助孩子离开摇篮,逐步地不依赖父母而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这种目标也正与儿童内在的需要相一致。本来,孩子的天性并不是被动地按他人的吩咐行事,而是主动找事情干的。如婴儿刚刚学会走路,外出时就不要人抱,非要自己走。随着自我意识的萌发,活动能力的增强,孩子很喜欢做事。但是不少大人觉得让小孩子做事似乎就是不疼爱,于是常常照顾过多,包办太多,结果教养出依赖性强的儿童。

幼儿的自立态度或自立性,其重要体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有初步的自理能力,掌握初步的自我服务技能。对于这个问题,西方社会是比较重视的。在美国有让小孩一个人睡眠的习惯。为了安全起见,他们还常常用一种网围在床的外面。在美国的幼儿教育中,从一岁半就开始培养婴儿的自我服务技能。这是因为美国人十分珍视人的独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他们认为自我服务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强幼儿的独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儿童、家长双方受益,而且还可以巩固和发展民族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念。现代欧美一些国家,也很重视孩子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和生存训练。14岁的孩子就应当自己去找活干,挣一点生活费。18岁的孩子如果仍依赖父母,就会被人看不起,就连他自己也感到是一种耻辱。正是这种做法,成为保持民族活力的一种重要机制。这种教育观念是值得借鉴的。

幼儿的自立态度应该从小培养,父母不仅要结合其年龄,培养初步生活自理能力,还要提供机会使孩子对适合他的年龄和理解力的事情做出判断和选择。从而使他有某种选择权和决定权。只有通过大量的机会让孩子作出选择或决定,才能使他们从大量的行为结果的反馈中认识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只有当儿童真正地对自己作出的决定负责任,他们才可能变得有责任心。如果孩子在幼儿时期就已经能够对一些小事情有自己的看法,能作出决定,将来在决定大问题上很有可能具有远见卓识和创造性,这也是未来社会越来越期待的性格特征。

过去人们一向认为,独立性是少年期孩子的特征,对于青少年要培养其个性、独立性。可是,较强的判断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可能在孩子十几岁时一下子就具有的。在孩子幼年时期,父母就要创造条件,帮助孩子形成与其年龄相应的成熟的自主行为、责任感。否则容易抑制儿童的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而且还会给以后的教育,特别是少年期的教育留下隐患。中国的父母热爱子女、望子成龙远远超过西方,做父母的有极强的牺牲精神来养儿育女,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是需要警惕和克制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这样才能培养自主、自律、自强之人。

篇(6)

高中生是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经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基本具备了心理适应能力,但仍需进一步的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作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影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家庭教育滞后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一、家庭环境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溺爱孩子导致的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在西藏,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使得父母非常爱他们的孩子。在家里,他们不想让他们的孩子做任何事情。他们希望孩子的所有要求都能得到满足,这样孩子们不仅觉得这是对的,而且其他人应该这样对待他,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不仅自私,还具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交往,导致师生关系以及学生关系薄弱。

(二)父母的期望过高导致孩子性格缺陷

一般来说,家长对学生的期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期望。目前,大多数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在学校表现良好。在未来,他们将能够成功地进入一些重点大学,并获得更高的学位。父母的高期望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沉重的负担。更大的心理压力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第二,人际期待。在学生教育中,许多家长过多地干预学生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异性的关系。他们担心他们的初恋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父母干预也更可能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父母的愿望过于迫切,不仅不能使孩子好起来,反而会使孩子感到更大的压力,这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差距,更严重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感到焦虑、低沉、沮丧甚至极端。

(三)父母感情不和给孩子造成不良性格

我们常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从各种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许多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大多是家庭不和谐。父母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争吵甚至打架。我们知道,即使精神健康的儿童生活在充满冲突和争吵的家庭中,他们的心理也会受到微妙的影响,他们的个性也会变得暴力、敏感和冲动。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

二、家庭教育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仅仅通过学校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家庭教育也是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家长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学校应该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长通过与学生和家长有关的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当学生周末放学回家,家长也需要控制他们在互联网上的时间,加强与子女的沟通。

(二)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是高中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家庭环境对高中生的健康尤为重要。作为家长,在营造家庭环境时,要积极营造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和谐的家庭总是充满欢笑和幸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也会感觉到幸福和快乐,而且,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决定,让他们体会到爱和关心,从而更好地去爱别人。

(三)多与子女进行沟通

篇(7)

论文摘要:很多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发生和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青少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着不当之处,找出这些家庭在教育观念上的问题并予以解决,对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是从家庭教育不当的现象及认识根源和解决家庭教育认识偏差的对策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家庭在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调查中,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是导致其犯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家庭教育重心错位。家庭教育的重心应该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而不是在青少年成长出现问题后的矫正作用,但是当前很多家庭教育重心主要体现在了后一个方面上。解决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固然很重要,但是如何防止类似的问题发生更为重要。

一、对青少年的家庭教育重心错位的现象与认识根源分析

青少年是国家和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保护他们健康成长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的义务和责任。家庭是每一个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家庭教育往往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所以家庭教育的成败不仅直接关系到孩子、家庭的利益,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利益。当前很多家庭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上存在认识的偏差,尤其体现在犯罪的青少年的家庭上,这些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上更多地体现在了事后的补救上,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矫治教育,而缺乏了事前的引导预防教育。这种家庭教育重心错位不仅给青少年、家庭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且也给社会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的功利意识重

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在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家庭既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又是其重要的精神支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他们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作用。遗憾的是很多父母虽认识到这一点但并没有摆正这一点。很多的家庭在对青少年的直接和间接的教育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功利意识。有相当多的家庭把对青少年的教育重心放到了可以立竿见影产生效果的方面——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这一内容展开,更多的投入也是为了保障这一目的实现。比如相当多的家庭对孩子的奖励措施仅仅限于当孩子的考试成绩达到什么标准的时候。还有很多的家庭,对孩子出现问题之后,在从自身寻找原因时,往往是考虑物质因素较多,而精神因素较少,丰富了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偏失了某些精神需要。家庭教育的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轻思想,重眼前、轻长远的功利意识,不但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甚至还会不知不觉地使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气。

(二)家庭教育的侥幸意识强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产生很多都能够从其家庭教育中找到相应的原因。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家庭在教育孩子上可以归结为几种类型:

暴力专制型:家长抱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陈旧观念,在教育青少年时采取专制甚至暴力手段。

放纵溺爱型:对青少年过分溺爱,而在教育上不讲原则,对其成长中出现的一些偏差的思想行为予以放纵。这是一种有意的放任。

放任型:由于一些方面的原因,家庭疏于对青少年的教育管理。这是一种无意的放任。

在以上这些类型的家庭,很多家长虽然也意识到自己的教育方法存在不当之处,对青少年的成长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思想上抱有一种“也可能不会发生”的侥幸心理,正是这种侥幸心理,导致家长没有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予以改进,由此也就导致了很多青少年后来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三)家庭教育的落后意识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这种思想观念的变化也体现在了青少年身上,他们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等现代意识也越来越强。这就要求家长首先必须具有现代的教育理念,才能使家庭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有一些家庭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比如上面所提到的几种类型的家庭,有的仍然持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封建思想,有的信奉“无为而治、树大自直”的思想。这些都是与当今社会发展相脱节的落后思想。也是导致家庭教育失败的错误思想。

二、解决家庭教育不当。从思想上必须理清的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思想要与时俱进

时代在飞速发展,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更新。在这些变化中,既出现了一些对青少年成长发展有益的因素,也出现了一些对青少年的成长不利的因素。与之相适应,家庭教育思想也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庭教育要有现代教育意识、教育方法。家长必须要掌握平等、民主等现代教育理念,要学会运用情与理相结合,说教灌输与启发引导相结合,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相结合等多种教育方法;二是家长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当今社会是信息社会,每天都有新知识的诞生。青少年时期感受最敏锐,接受新东西最迅速,同时辨别力也最弱。这就更需要家庭对他们进行适时的引导。这也就要求家长必须能够做到同孩子一起“成长”。青少年在成长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有时也是家长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家长只有通过学习,正确处理,才能更好地指导青少年,这样的家庭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人们常说,“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家长”。思想正确,方法得当,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

(二)家庭教育要具有防患于未然的意识

对青少年的教育是一项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艰巨的工作,因为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复制”,它不像IF-里生产的产品,发现质量问题了销毁重来。家庭教育是影响青少年一生的重要教育环节之一,每一个家庭必须把青少年的教育工作放到家庭的头等大事上来,这就要求家长必须去除侥幸心理,防患于未然,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做好对他们的教育工作。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也是一个学习和接受的时期。这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还不成熟,变动性很大。在此期间如果能够对他们进行适时的、持久的、正确的教育,就会将他们引向正途。如果家庭教育本身就存在瑕疵,那么家庭教育不仅很难起到它应有的作用,甚至可能会影响到学校教育的效果。长春市一所中学进行的一项调研显示,“5+2=0”的现象在成绩差的学生中有,在成绩优异的学生中也同样存在。5天的学校教育成果在2天的家庭教育下归为O。其中有些学生身上出现这种结果,原因就在于家庭对青少年所实施的教育存在不当之处。学校5天的教育,可能家长无形中与学校教育不一致的几句话、几个不经意的举动就会使其化为乌有,尤其是思想品德的教育。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家长首先要做到,面对孩子时,对他们的成长有危害的话不说,有危害的行为不做,谨言慎行,用自身正面的积极的言行去影响他们;其次,在进行直接教育时,要讲原则、合规范,不强制、不放任,尽量做到家庭教育不出现大的纰漏。

(三)家庭教育要淡化功利意识,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一个人成才的标准。家庭教育的目标就是将青少年培养成才。在这三个方面中,德是核心,是灵魂。如果没有良好的德行做支撑,即使专业水平再高,也有可能会成为害群之马。罗斯福曾经说过:培育一个人的知性却没有培育他的德性,等于是给社会创造了一个威胁性的存在。但丁也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甚至于有的人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废品,无德无才是”。古今中外,因德行高低而决定成败的典型事例不胜枚举。在我们身边,发生在2008年的“张孟苏事件”就是一个因德而得的最好的证明,同样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因德而失的典型事例,如“刘海洋事件”等。所以家庭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淡化功利意识,分清主次,不能唯学习至上,仅仅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青少年的唯一标准,要注重他们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德行的提高,这才是决定青少年成才的关键因素。

对青少年的教育是一个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协调紧密配合的综合工作。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同样,家庭教育做到位。就促使青少年在成才的道路上更进了一步,这既是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

参考文献

篇(8)

1. 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抽取本院2010年7月~2011年12月收治的临近社区确诊的高血压患者120例。以1999年WHO/ISH推荐的标准为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 Hg (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90 mm Hg;或者既往有高血压史, 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物者[3]。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60例, 男33例, 女27例, 年龄39~78岁, 平均年龄(51.3±3.6)岁, 观察组60例, 男29例, 女31例, 年龄37~79岁, 平均年龄(49.3±4.5)岁。对比分析两组病程、年龄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方法 ;将已选定的12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作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实施传统常规的高血压综合健康教育, 而观察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进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 两组的持续时间均为6个月。

1. 2. 1 ;传统综合教育模式 ;常规组及观察组均实施综合健康教育的方式:①定期邀请高血压专家举办专题讲座, 同时举办患者之间的治疗交流会等健康教育方式, 内容涉及高血压基本知识、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护理等。②将编写的高血压知识手册和健康教育处方发放给患者。③采取定期组织调查员进行随访的方式并且与高血压患者实行一对一的健康咨询。干预时间为6个月。

1. 2. 2 ;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 ;与传统综合教育模式不同, 在其基础上, 增加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模式, 以此给高血压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①全面评估, 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谈, 了解其高血压患病程度和其对健康教育的需求程度。②依据上述评估结果, 与患者家属一起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内容及目标。此时应考虑其对高血压疾病的了解程度, 并且细致耐心地与患者及家属一同探讨患者的病情, 要将患者家庭的一切有效力量全面充分调动起来, 给予患者帮助。③执行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计划, 每周入户查房和健康教育, 并且监督患者是否及时遵守医嘱和其用药依从性、饮食情况、适量的有氧运动, 另外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状况。干预时间为6个月。

1. 3 ;评价标准 ;设计调查问卷, 包括患者的一般资料, 如姓名、性别、年龄、经济状况、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目前血压水平、病程等;高血压知、信、行问卷, 内容包括平日对待高血压心态、高血压健康知识、日常作息和饮食习惯等[4]。在实施健康教育后, 对患者进行问卷调查, 内容包括高血压相关知识、态度、行为。

1. 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α=0.05, P

2 ;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 回收120份, 回收率100%。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 优于常规组82.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如今高血压发病率高, 危害重, 但是如果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坚持用药, 规律用药, 坚持长期适量的有氧运动, 仍然能够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但高血压患者需要遵循长期规律用药的要求, 绝大多数患者难以坚持。如何有效控制和治疗高血压已成为各界医务工作者的头号难题。根据我国高血压发病及医疗卫生实际情况, 如果仅凭借患者于住院期间及门诊的控制治疗的效果是远远不够的, 难以有效控制血压水平和预防并发症[5]。而随着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社区医疗体系的建立, 社区的医疗护理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通过在社区进行医疗健康教育等可有效实现对高血压患者医院外控制及管理, 进而对高血压进行了有效地防控。

篇(9)

一、幼小衔接和小学低段时期家庭教育误区及其原因

1.衔接小学化,枉顾学前教育规律

衔接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目前很多幼儿园给幼儿每晚布置家庭作业,把小学课程纳入到幼儿阶段,严重违背了学前教育发展规律,等孩子进入小学课堂,影响小学时期的课堂学习效果。放眼国外,“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已经成了全球共识。

2.应试大环境,重视技巧忽略素养

在中国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和熏陶下,纷纷以自己孩子为轴心,对比周围孩子、媒体报道中的“小明星”,在孩子是幼儿园和小学低段时期就给孩子选报各种补习班,试图将自己孩子打造成全才最棒宝贝。这样既不符合教育的基本原则“因材施教”,也忽视了孩子基本的生活素养能力的培养,比如:孩子进入小学后还不会系鞋带,书包及学习用具还不会自己整理。

3.传统育儿观,家庭教育患得患失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隔代教育现象比比皆是。尤其像黄冈这样,地处革命老区,经济相对落后,外出务工人员较多,传统育儿行为几乎没有太大的改观。隔代之间,隔着几代人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教育方法。中国传统的隔代教育现象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挑战。

二、幼小衔接和小学低段时期家庭教育对策

1.追求全面均衡发展,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研究教育发展规律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家庭教育也不例外,也需要依据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来施教。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身心发展的统一性规律。孩子的身体和心理要和谐统一。对于幼小衔接和小学低段时期的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身体成长,而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教育;孩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要统一。父母们往往只关注孩子作为人的个体成长教育,却忽视了孩子是社会的人的教育;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素质发展要和谐统一,这个时期的父母,往往只关注到孩子的智力发展教育,却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能力的教育,尤其是德育。总的来说,从人的发展来看,必须要注意人自身各方面的发展教育和社会的其他属性和谐统一。

二是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规律。孩子整个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同时又具有阶段性。比如: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在教育上一方面要循序渐进,不能对于孩子的教育急于求成和揠苗助长。

三是身心发展的差异性规律。顺应个别差异性,家长必须深入地、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要知道他们心里想什么,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是什么,因材施教。

2.家庭成员目标一致,隔代教育切记

在教育孩子方面,年轻父母和爷爷奶奶,两代人由于生活背景、受教育情况等方面的不同,对待很多问题往往不能形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不管怎样,家庭教育参与者的全体家庭成员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因此,在教育理念的选择方面要在科学的前提下,共同探讨,达成一致,,同进共赢。

3.家庭学校共育联结,家长学校真正发挥作用

无论在幼儿园阶段还是小学阶段,每个学校都会设置家长学校或者家长委员会,架构学校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传递教育理念,学校应该把家长学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不定期召开相关座谈会或者培训会,指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身素养,在生活中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三、幼小衔接和小学低段时期家庭教育需把握的几个方面

1.把握三种关系

幼小衔接和小学低段时期的家庭教育尤为重要,首先需要明白什么关系影响孩子的一生。首先是亲子关系:中国传统的教育J为,照顾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落在妈妈身上,这种现象也非常常见,然而,在这个时期的孩子,如果过度依赖妈妈,男孩长大后就比较幼稚,父亲角色教育的缺失,容易让男孩变成“妈宝”,女孩子变得彪悍蛮横。其次夫妻关系:恩爱的夫妻关系,会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性格稳定开朗,抗压能力更强,不易多疑焦虑,也会更好的与人合作相处。最后是自我关系:知识能力的教育让我们成材,最重要的是成为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只有认清了这三种关系,才能很好地明白家庭以及家庭教育的绝对重要性。

2.认清四个问题

有些孩子刚刚进入小学时会出现四种问题:厌学、叛逆、学习不理想和人际关系差。孩子身上和心理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甚至出现叛逆的行为,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以导致于学习不理想。究其原因与孩子的家庭教育有关,家长要协助老师找出原因,帮助孩子正确的顺利的度过这一重要时期。

3.培养五类习惯

对于幼小衔接和小学低段时期的孩子,更应该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提前预习的习惯。预习可以使孩子在课堂上显得更自信,更有勇气,而且可以让孩子自己摸索出一条学习的路径,积累一些自学的方法;二是规律作息和爱动手的习惯。在家庭教育中,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铺床叠被、摆放碗筷等一些简单的家务可尽量让孩子学会自己完成,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习惯。同时为了适应日后较为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一定要培养好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作息时间规律;三是养成做事专注的习惯。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时,注重的是孩子对于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在生活中注意力的培养。很多孩子到了小学一年级上课听讲或课外活动,注意力比较差,严重影响了课堂听讲效果和课外活动的完成;四是经常阅读的习惯。阅读是孩子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最好手段,当孩子在幼小衔接和小学低段时期,当孩子有阅读的愿望时,家长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及浅显的五言古诗,选文的篇幅宜短小、富有童趣,让“阅读”成为“悦读”;五是善于思考的习惯。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多启发孩子,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对孩子的提问哪怕非常幼稚,也要给以鼓励,逐步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孩子善于思考的习惯。

总之,幼小衔接和小学低段时期,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个关键时期,在家庭教育中,有些家长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些误区。因此,家长们要知道自己错误的原因所在,也要像老师们一样了解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进家庭教育方法,帮助孩子顺利的度过这一关键时期,让孩子的成长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霍力岩.日本拟推行“幼小一贯教育学校”计划[J].幼儿教育,2006(5)

[2]柴赛飞.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个案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篇(10)

“”之时,盛中国被发配到“五七干校”,即便在一天繁重的劳动之后,干校的校友们都累倒在床上,他也会把自己冲洗干净,抽空坚持练琴。1976年,盛中国重新回到艺术舞台。他先在北京连续开了6场演奏会,场场爆满,又在广州连演了5场(有一场是对香港直播)。此后,他应邀到亚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的许多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地区举办独奏音乐会,并多次与世界著名指挥、音乐家一起同台演出。1986年和1991年,他曾经两度应邀担任在日本和美国举行的国际小提琴比赛的评委。澳大利亚ABC广播公司将他列入“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的行列,他也被称为“中国的梅纽因”。

《梁祝》在我的音乐生涯里并不是主要的

时代周报:历经半个世纪,你演奏的《梁祝》仍然经久不衰。

盛中国:纪念《梁祝》诞辰50周年的时候,虽然活动搞得很隆重,但我觉得一个最要紧的工作没有做到:没有很好地总结、分析,《梁祝》历经半个世纪还这么有生命力?《梁祝》这个作品并没有做很多宣传,可是历经半个世纪,我还在演奏它,恐怕最要紧的一条是我们的创作必须要有根基,只有接触土壤,才能活下来。所以一个好的作品要有根基,就像植物一样,要扎到土里去。这就是有出处,有生活,言之有物。不然长篇大论说的都是空话、废话,肯定无法感动人。如果本身没有故事,就算拉得再长,也没有意思。现在很多搞创作的人就是脱离生活,关在屋里憋着,这是没用的。

时代周报:当年你演绎《梁祝》时,有没有想过一定要和别人不一样?

盛中国:1964年,我从莫斯科回到国内之后,开始演奏《梁祝》。《梁祝》有南派和北派之说,南派以上海的俞丽拿为代表,模仿越剧唱腔比较多。我拉《梁祝》,更多的不是模仿越剧唱腔,而是把西方传统的小提琴演奏技巧和中国民族的戏曲音乐语言作结合。

所以,我的《梁祝》跟北派的吕思清的拉法差不多。《梁祝》是根据故事编曲的,有矛盾和冲突,把这个矛盾、冲突的力度加大,凸显出来,这样就有气势了。南派则会表现拉得很长的句子,需要技巧的支撑,如果换弓不太好的话,就不可能把句子拉得太长。

时代周报:你如何看待小提琴中国化的问题?

盛中国:我在国外跟乐队排练的时候,他们一看谱子上有很多滑音—他们不懂中国的民族音乐—他们会拉出很生硬的滑音。我就告诉他们不用滑音了,但是要拉出中国音乐很含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委婉一点、内在一点。后来效果也挺好,他们也能懂。

譬如说画老虎,最大的难点不是外表,而是骨架,骨架画好了就虎虎生威,画不好就是一只猫。不是要形似,而是要神似。我拉《梁祝》,不是靠模仿唱腔,也不是靠滑音,我是把它升华到了世界语言的高度,用世界欣赏音乐的普世价值去展示它。民族的东西是必需的,但是如果不能升华,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的。

时代周报:目前《梁祝》在中国有10个演奏版本,其中5个都是根据你的演奏录制的。有没有想过重新演绎?

盛中国:看情况,中国的唱片市场一塌糊涂,还没有上市,可能就已经有人翻版、盗版了,所以只要盗版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我在国内不敢出专辑。

时代周报:你对《梁祝》可否说是情有独钟?

盛中国:《梁祝》在我的音乐生涯里并不是主要的,因为观众喜欢它,所以我才拉。我主要还是演奏贝多芬、莫扎特、柴可夫斯基等,以西方古典音乐为主。

时代周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还会有超越《梁祝》的作品吗?

盛中国:我只能说,希望有。

应该听的和喜欢听的

时代周报:9月份你与刘诗昆将在广州演出,从曲目上看跨度比较大:除了经典的古典曲目,还有《不了情》、《弯弯的月亮》、《泰坦尼克号》这样的流行曲目。

盛中国:我安排音乐会曲目,永远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应该听的,一部分是喜欢听的。很多人演奏的都是喜欢听的,很少想到应该听的。但是作为一个真正的音乐家永远不要忘记,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你用什么塑造别人的灵魂呢?如果只拉别人喜欢听的,那就是做尾巴主义,跟在后面跑,如果拉他应该听的,就是在提升他,为他的将来服务。我拉贝多芬、莫扎特、巴赫,这是应该听的;我拉《梁祝》、《泰坦尼克号》,这是喜欢听的。

时代周报:那你如何看待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的界限?

盛中国:就像我们吃饭,一个是主食,一个是零嘴。相对而言,古典音乐的文化含量、艺术含量较高,流行音乐里的娱乐成分多一些。并不是说一个一定要排挤另一个,我非常反对这样做,只要把比例关系处理好就可以了。

时代周报:在国外演出,也是这样编排演出曲目的?

盛中国:一样,在国外演出,中国的作品可能少一点,莫扎特、贝多芬就是他们民族的东西,他们比较熟悉,中国音乐对他们来说就是外国音乐了,所以比例上会有一点区别。一个聪明的演奏家永远不要跟听众较劲,要按照听众的情况安排曲目,以一种朋友的关系善待对方,而不要高高在上,摆出瞧不起人的态度。演奏家和听众应该是平等的。

时代周报:这次广州演奏会,你会演奏马思聪的作品。

盛中国:今年是马思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马思聪先生对我来讲已经超出了师生谊,最近,有位指挥家朋友卞祖善去马思聪博物馆,发现一份资料:马老师给他爸爸妈妈算命之外,还给我算了命(我从不知道他给我算命)。卞祖善把这个资料寄给我,他说“你跟马先生的关系真的不一般”。

和刘诗昆的友谊是经过考验的

时代周报:你和刘诗昆保持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友谊。

盛中国:当时我们都在音乐学院附中,都是明星学生,任务演出很多。在学校的时候,他也给我弹过伴奏。1960年去莫斯科留学,我们在一起,形影不离,特别是在重大的政治运动当中—比如“”—我们绝对不会出卖别人,绝对不会踩着别人的尸体往上爬。我们的友谊是经过考验的,我们不是一般的好朋友。

时代周报:你在“”中坚持练琴。那一段经历对你特别重要?

盛中国:一个好的艺术家、音乐家、作家,必须要经过生活的磨难、锻造。换句话讲,只有失去自由的人,才知道自由的可贵,只有失去爱的人,才知道爱的可贵,只有从苦难中爬出来的人,才懂得什么叫珍惜。“”的磨难使我的艺术起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演奏技巧很华丽、华美,变得沧桑而深刻,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新的拓展。

时代周报:你和很多钢琴家有过合作:殷承宗、鲍蕙荞、你的夫人濑田裕子……有无特别感受?

上一篇: 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 下一篇: 农业产业发展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