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31 16:38: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近年来,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越来越多,随之增长的“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现象值得关注。当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这一领域“专业”化(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和“低水平”化(非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的两极现象普遍;而儿童身心的成长和培养儿童艺术修养这一本质目的并没有得到教师及家长的充分重视。因此,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些问题: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肩负什么责任?怎么理解“业余”?笔者试图通过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层层梳理,探寻问题的答案。
1.教师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人类文化传承角度看,教师都应具有教学能力和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明确的教育目的,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首先,教学活动的“教”与“学”的互动性质,决定了它的某种不稳定性,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志、行为的形成往往会给予某种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责任感,对教学活动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有关人类心理、行为及教学等研究表明,教学有可控制规律性,即具有科学性可遵循。因而,应用教育学、学习心理学乃至教学论等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理论基础。它们也是各种师范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可见,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传道”。
其次,教学活动丰富而复杂,除了教育内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个体的复杂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世界的,而人类认识世界的每种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学过程,既要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在教学中认识活动的具体特点。考虑到诸如学生个体差异、情感、价值观等非科学问题,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例如因材施教。
可见,教学有其复杂性,但却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将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性与自由灵活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养,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教学工作,相应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责任感共同支撑着教师这一独特的社会角色,教师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对这些因素的整合情况不同。
2.儿童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教师有不同阶段的分工。儿童教师的教育对象被限定在“儿童”这一群体范围。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应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和驾驭教学的能力。目前对人类自身及诸多文化的研究分析已经表明,儿童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对他的行为、品格甚至是人格、个性的形成非常关键。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正在从事着儿童教育的教师都没有这种意识,认为儿童阶段只是以接受知识、认识世界为主,而忽略了它更是个性和人格的重要塑造时期。
儿童阶段的教育虽然是基础性的,但也因儿童这一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彰显了重要性。如上文所述,在“教”与“学”活动中会碰到各种问题,既然教学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本质特征,儿童教学就更需要研究其科学性规律,挖掘适宜于儿童学习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不考虑儿童心理、生理等特点,采取粗暴方式往往会导致不当或相反的后果。对正在成长和逐渐形成个性的儿童而言,教师的一句话,一种态度,其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难以估量,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面对儿童这一受教群体的特殊性,对儿童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要求更强,机械性、单一化地教学,难以完成真正的教学目的。
3.儿童音乐教师的特殊性
教师和儿童教师在广义上有共同的职业要求,只是儿童教师具有某种特殊性和重要性。当教师儿童教师儿童音乐教师,加入了“音乐”这个限定词后,提出了一种具体而特殊的教育——音乐教育,而儿童音乐教师也成为特殊的教育者。
在所有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音乐无疑是最抽象、复杂的,尽管它的本质是以满足人们的感性需要为目的,但它同时又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特点。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特别是乐器演奏方面,不仅需要作为一种技能传授给儿童,更要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提高孩子的感知、感性能力,使孩子在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的时候,在本质上获得一种来自音乐的美的享受。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儿童音乐教师往往忽视儿童的接受特点(没有抽象思维、缺乏概括能力等),机械传授技术,不懂得如何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教学,使孩子掌握音乐技术和学会欣赏音乐美感,因此,出现儿童美感体悟和掌握技术相脱节的现象。即使在专业儿童音乐教育中,学习了音乐而不明白驾驭音乐技术技巧之关键所在,以及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孩子也很多。更有许多例子表明,孩子们没有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而受到枯燥的音乐技术和来自于多方面压力的“折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应该明确儿童音乐的教育目的,有责任并勤于钻研音乐艺术的教学。
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承担的是其他人文、科学学科所无法承担的角色,但儿童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儿童教育亦有相似的地方,即儿童这一受教群体具有共性教育特点。与此同时,音乐的特殊性本质决定了儿童音乐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而儿童的个体特点与音乐能力之先天差异又很大,如果简单地认为儿童学习音乐“只要努力就成功”,往往就忽视了问题实质所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和能力,真正了解儿童这样的受教群体特点,而且要深谙音乐的艺术特性。也就是说,儿童音乐教师首先不仅要以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儿童教育的共性知识基础,掌握并有能力驾驭必需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技巧,重要的是能够整合这些知识理论于教学实践之中,这正是探索和总结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艺术性的目的所在。4.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最后定语“业余”一词,限定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教育对象——“业余”学音乐的儿童。与儿童音乐教师的广义性特征或是专业性所指有所区别,这一受教群体的特点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进行的是非专业性的、普及性的儿童音乐教育。事实上,许多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么经过音乐专业的训练(只知道“要”教“专业技术”),要么根本没经过正规训练要么在专业技术上“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教得“一塌糊涂”)。面对长势“正旺”的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群体,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队伍日益膨胀,有必要从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角度,就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责任方面,提出职业性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明确其教育目的,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目的。
首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与专业(儿童)音乐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即教育目的不同和教学过程有一定差异,所以必须分析、探索适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二者在音乐教育内容、技巧上又有必然的相似之处,能够把握和驾驭这种相似与差别,无疑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客观的高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艺术修养和认知能力。由于儿童的业余学习音乐和存在个体音乐能力差异等条件的限制,业余儿童音乐教学大多不可能达到“专业”的高度。除了强调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外,打破业余音乐教学高度专业化(特别是只强调技能方面的所谓的“专业”)也是一种必要途径。一些教师和家长出于功利性目的,让孩子参加音乐考级,教师往往盲目推进学习进度,实际上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孩子距离能够广泛了解和感悟音乐文化的目标越来越远。所以,必须明确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孩子们业余学习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如何贯彻教育目的,在于探索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上文所述,由于教学的复杂性、儿童个体的多样性,以及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特别重视因材施教,而不是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的同类“技工”。对极个别音乐能力强的儿童,适度增强专业性,而大多数只具有一般音乐能力的儿童,要探索更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而这一切应以拓展孩子对音乐的感悟和了解为基本原则,因为音乐不该只被当作技能性艺术而存在,它同时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广博的文化。业余音乐教师担当着音乐的普及性教育,所以更有责任“还原”音乐本身赋予的深刻内涵。同时,由于儿童时期受到的教育与影响非常关键,对于教学过程中影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因素,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引起充分重视。一些教学多采用单独授课形式,特别是乐器学习,往往有经年累月的持续性特点。教师有很多时间面对每个孩子,只有增强其责任感,才会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从而积极寻求科学与艺术的教学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非常高,教授专业性强、教学弹性大。尽管其教学活动以业余性质的普及为主,由于受教育群体的日益膨胀,“业余”教学现已面临着“专业”教学的转换。换言之,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终归是以教学为载体,担负重要的教育责任,其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内在要求很高。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相比较,我国音乐教育要有所滞后,业余儿童音乐教学领域还是一片荒漠。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客观发展已经使得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研究日趋必要,亟待“先行者”的分析和归纳。业余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业余性质的“专业性”教育,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绝不该是“业余”水平的儿童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
近年来,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越来越多,随之增长的“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现象值得关注。当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这一领域“专业”化(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和“低水平”化(非专业音乐教师的业余教学)的两极现象普遍;而儿童身心的成长和培养儿童艺术修养这一本质目的并没有得到教师及家长的充分重视。因此,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些问题: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肩负什么责任?怎么理解“业余”?笔者试图通过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层层梳理,探寻问题的答案。
1.教师的共性
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组成的教育体系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首先是“教师”。无论是从教育学还是人类文化传承角度看,教师都应具有教学能力和责任,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如何通过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活动来实现明确的教育目的,的确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首先,教学活动的“教”与“学”的互动性质,决定了它的某种不稳定性,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意志、行为的形成往往会给予某种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有责任感,对教学活动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有关人类心理、行为及教学等研究表明,教学有可控制规律性,即具有科学性可遵循。因而,应用教育学、学习心理学乃至教学论等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理论基础。它们也是各种师范类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可见,教师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传道”。
其次,教学活动丰富而复杂,除了教育内容各有千秋,受教育者个体的复杂性也是主要原因。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认识世界的,而人类认识世界的每种形式都具共同性和特殊性。因此,了解教学过程,既要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一般特点,又要了解学生在教学中认识活动的具体特点。考虑到诸如学生个体差异、情感、价值观等非科学问题,教学活动中也存在一定的自由特征。教学的灵活性有利于解决受教育者个体不同所带来的问题,例如因材施教。
可见,教学有其复杂性,但却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将有规律可循的科学性与自由灵活的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培养,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无论从事何种类型的教学工作,相应的教学能力、知识结构和责任感共同支撑着教师这一独特的社会角色,教师之间的相似和差异,往往在于他们对这些因素的整合情况不同。
2.儿童教师的责任
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教师有不同阶段的分工。儿童教师的教育对象被限定在“儿童”这一群体范围。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应具备更加丰富的知识结构和驾驭教学的能力。目前对人类自身及诸多文化的研究分析已经表明,儿童阶段所受到的教育和影响,对他的行为、品格甚至是人格、个性的形成非常关键。但是很多人,甚至一些正在从事着儿童教育的教师都没有这种意识,认为儿童阶段只是以接受知识、认识世界为主,而忽略了它更是个性和人格的重要塑造时期。
儿童阶段的教育虽然是基础性的,但也因儿童这一受教育群体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而彰显了重要性。如上文所述,在“教”与“学”活动中会碰到各种问题,既然教学具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本质特征,儿童教学就更需要研究其科学性规律,挖掘适宜于儿童学习的方式方法。如果只是为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不考虑儿童心理、生理等特点,采取粗暴方式往往会导致不当或相反的后果。对正在成长和逐渐形成个性的儿童而言,教师的一句话,一种态度,其正面或负面的影响难以估量,有时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面对儿童这一受教群体的特殊性,对儿童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要求更强,机械性、单一化地教学,难以完成真正的教学目的。
3.儿童音乐教师的特殊性
教师和儿童教师在广义上有共同的职业要求,只是儿童教师具有某种特殊性和重要性。当教师儿童教师儿童音乐教师,加入了“音乐”这个限定词后,提出了一种具体而特殊的教育——音乐教育,而儿童音乐教师也成为特殊的教育者。
在所有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中,音乐无疑是最抽象、复杂的,尽管它的本质是以满足人们的感性需要为目的,但它同时又有很强的技术性操作特点。在儿童音乐教育中,特别是乐器演奏方面,不仅需要作为一种技能传授给儿童,更要在教学互动过程中提高孩子的感知、感性能力,使孩子在掌握音乐技能技巧的时候,在本质上获得一种来自音乐的美的享受。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儿童音乐教师往往忽视儿童的接受特点(没有抽象思维、缺乏概括能力等),机械传授技术,不懂得如何通过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教学,使孩子掌握音乐技术和学会欣赏音乐美感,因此,出现儿童美感体悟和掌握技术相脱节的现象。即使在专业儿童音乐教育中,学习了音乐而不明白驾驭音乐技术技巧之关键所在,以及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孩子也很多。更有许多例子表明,孩子们没有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得到丰富的美感享受,而受到枯燥的音乐技术和来自于多方面压力的“折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应该明确儿童音乐的教育目的,有责任并勤于钻研音乐艺术的教学。
音乐教育在审美教育中承担的是其他人文、科学学科所无法承担的角色,但儿童音乐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儿童教育亦有相似的地方,即儿童这一受教群体具有共性教育特点。与此同时,音乐的特殊性本质决定了儿童音乐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而儿童的个体特点与音乐能力之先天差异又很大,如果简单地认为儿童学习音乐“只要努力就成功”,往往就忽视了问题实质所在。所以,儿童音乐教师不仅要具备教师应有的素质和能力,真正了解儿童这样的受教群体特点,而且要深谙音乐的艺术特性。也就是说,儿童音乐教师首先不仅要以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为儿童教育的共性知识基础,掌握并有能力驾驭必需的音乐专业知识、技能技巧,重要的是能够整合这些知识理论于教学实践之中,这正是探索和总结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艺术性的目的所在。
4.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最后定语“业余”一词,限定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教育对象——“业余”学音乐的儿童。与儿童音乐教师的广义性特征或是专业性所指有所区别,这一受教群体的特点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特殊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进行的是非专业性的、普及性的儿童音乐教育。事实上,许多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么经过音乐专业的训练(只知道“要”教“专业技术”),要么根本没经过正规训练要么在专业技术上“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教得“一塌糊涂”)。面对长势“正旺”的业余学习音乐的儿童群体,业余儿童音乐教师队伍日益膨胀,有必要从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角度,就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素质和责任方面,提出职业性要求。
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明确其教育目的,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这一目的。
首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与专业(儿童)音乐教育具有本质区别:即教育目的不同和教学过程有一定差异,所以必须分析、探索适合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同时,二者在音乐教育内容、技巧上又有必然的相似之处,能够把握和驾驭这种相似与差别,无疑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提出了客观的高要求。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的艺术修养和认知能力。由于儿童的业余学习音乐和存在个体音乐能力差异等条件的限制,业余儿童音乐教学大多不可能达到“专业”的高度。除了强调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外,打破业余音乐教学高度专业化(特别是只强调技能方面的所谓的“专业”)也是一种必要途径。一些教师和家长出于功利性目的,让孩子参加音乐考级,教师往往盲目推进学习进度,实际上造成拔苗助长的恶果,孩子距离能够广泛了解和感悟音乐文化的目标越来越远。所以,必须明确教学目的,选择适合孩子们业余学习音乐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如何贯彻教育目的,在于探索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如上文所述,由于教学的复杂性、儿童个体的多样性,以及音乐教学的特殊性,业余儿童音乐教师要特别重视因材施教,而不是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的同类“技工”。对极个别音乐能力强的儿童,适度增强专业性,而大多数只具有一般音乐能力的儿童,要探索更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而这一切应以拓展孩子对音乐的感悟和了解为基本原则,因为音乐不该只被当作技能性艺术而存在,它同时是一种审美体验,更是一种广博的文化。业余音乐教师担当着音乐的普及性教育,所以更有责任“还原”音乐本身赋予的深刻内涵。同时,由于儿童时期受到的教育与影响非常关键,对于教学过程中影响儿童学习和成长的因素,业余儿童音乐教师应该引起充分重视。一些教学多采用单独授课形式,特别是乐器学习,往往有经年累月的持续性特点。教师有很多时间面对每个孩子,只有增强其责任感,才会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从而积极寻求科学与艺术的教学过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对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的职业要求非常高,教授专业性强、教学弹性大。尽管其教学活动以业余性质的普及为主,由于受教育群体的日益膨胀,“业余”教学现已面临着“专业”教学的转换。换言之,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终归是以教学为载体,担负重要的教育责任,其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内在要求很高。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研究相比较,我国音乐教育要有所滞后,业余儿童音乐教学领域还是一片荒漠。业余儿童音乐教育的客观发展已经使得业余儿童音乐教学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研究日趋必要,亟待“先行者”的分析和归纳。业余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业余性质的“专业性”教育,但业余儿童音乐教师绝不该是“业余”水平的儿童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音乐具有教育功能,它不仅启迪智慧、诱发灵感、陶冶情操,同时还具有保健、对身心的调节以及疾病的治疗、娱乐等功能,因此,无论是大学教育、中小学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都十分重视音乐艺术教育。同样,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生理发育快、心理易塑明显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进行良好的早期音乐教育,不仅可以开发儿童的智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儿童的音乐天才,为音乐事业培养人才。
从上世纪的80年代,我国各地出现了成千上万的“琴童大军”,直到如今,几乎所有的家长,对于独生的孩子在音乐艺术教育投资上都不吝啬。这些家长都想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孩子的智慧、陶冶孩子的情操,或者是培养孩子成为音乐演奏家等愿望,这些愿望无疑是美好的,但在认识问题上也存在着偏差,第一,表现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上,第二,表现在教育的作用上,第三,表现在价值取向上,第四,表现在教学方式上。
一、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
广义而言,音乐教育目的在于培养人的音乐素质以及在于认识音乐的本质和音乐的理论。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一个固定组成部分,其在音乐文化中的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不仅是培养儿童音乐技能方面的教育,更多的是以音乐教育为载体,通过传授唱歌、跳舞、乐器演奏、欣赏、音乐游戏等教学手段发展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感受到音乐美的熏陶、音乐美的享受,并扩大视野,达到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当然,也不排除从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发现具有音乐天赋的人才,为他们将来成为音乐专业工作者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认为早期的儿童音乐教育就是要教会儿童学会音乐领域中某一种专业技能,将来成为演奏家或演唱家。当然,儿童早期的音乐教育一定包括培养儿童的音乐特殊能力,发现儿童的音乐天赋,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但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也一定是培养和提高一般能力的教育途径,从而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开阔孩子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作用
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创始人柏拉图认为:“人的一生最初的几岁很重要,儿童年幼且温顺,这个时期正是他们人格的形成阶段,也是在他们心理上容易留下永恒记忆的阶段。”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通过艰苦的音乐学习过程和持之以恒的训练,可以锻炼儿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不懈追求目标的热情。”同时,他认为利用音乐来教育儿童,让他们在充满美妙音乐的环境里聆听、歌唱是一件快乐的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早期教育应该从美好的道德思想熏陶开始……这种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他还认为,教育对于个体而言,是为了培养各种美德,以适应社会的和谐发展。他强调,音乐教育或文化方面的教育包含了一切富有陶冶人心灵的内容,这种教育可以培养出有教养的人。因此,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审美教育,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促进他们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促进他们的联想和想象等思维能力的发展。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将为儿童的终生发展打下重要基础。
三、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
如上文所述,儿童早期的音乐教育,一定包括培养儿童的音乐特殊能力,但也一定是培养和提高一般能力的教育途径。因此,多数家长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应注重其一般能力的发展,达到提高儿童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培养音乐家。但在当下,有部分家长由于受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培训机构举办的各级各类的比赛影响,或是盲目追求音乐各专业技能中各种类别的考级,出现了随波逐流现象,有的家长相互攀比、相互竞争,甚至不顾孩子是否适合学习音乐的实际状况,孤注一掷,强迫孩子学习,便顺应自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因此,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一些误区,给儿童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和负担,反而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四、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教学方式
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教学方法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儿童教学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早期儿童教育的总体目标。柏拉图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提出“寓教于乐”和“因材施教”。他认为,儿童的个体存在着差异,他们的天赋也不相同。他主张“不要强迫儿童学习,要善于利用游戏的教学方法”,把音乐游戏作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主要方法。柏拉图对早期儿童教育和对塑造儿童未来的种种论断,对于现代的教育仍然有着借鉴意义。每一个儿童的潜在感受力和接受力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发挥儿童的潜能,了解和掌握儿童的趣味,深入浅出、由简到繁、由浅入深,使教法灵活多样,融教育性和愉悦性为一体,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音乐思维空间,从而达到音乐教育审美的目的。
总之,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是培养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之一。我们在实施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中,一定要明确教育目的、教育意义和教育的价值观,特别是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与方式,通过音乐教育,真正使儿童得到音乐美的陶冶,使他们的品格在音乐美的感知和感受中得以完善。
参考文献:
当今社会殊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他们由于天生身体上的缺陷,导致他们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接受相同程度的教育。在此背景下,很多专家学者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笔者检索了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和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文献97篇,经过研读,从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作如下分析。
一、特殊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是指通过音乐独特的形式针对不同缺陷、不同程度的特殊儿童进行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关于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研究受到许多专家的青睐并且投入研究,在特殊儿童教育方面产生很大成果。李小威认为“特殊音乐教育与研究的主要力量是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其次是音乐专业的研究生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连赟分别介绍了美、英、日三国的特殊教育,美国重视特殊音乐教育,为每位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和教学资源;英国的音乐课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基础课程,且对特殊音乐教育师有专门的培训;在日本,除了聋哑、盲人、养护学校及普通小学中的特殊教育班均开设了音乐课。一些学者把乐器教学融入到特殊教育中,将钢琴运用在特殊教育中的郭洁表示“特殊的音符领悟,促进他们学科的发展”。还有将现代的流行音乐与特殊音乐教育相结合的李亦辉、郝文涛,因为流行音乐较为贴切人们的生活,常常会使特殊儿童常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帮助特殊儿童适应现实生活。
二、自闭症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音乐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的研究促进了特殊教育这一领域的进步,且有一定的成效,通过音乐教育也产生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有效的促进了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的有效建设,刘英曼发现很多自闭症儿童都存在着声音敏感的问题,提出了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必须严格控制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孙韵通过对6名孤独症学生的研究表明,在音乐教学中要“以体态助说话”,正确使用体态语言对儿童进行辅助教学,即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增加沟通能力。宋丽晓认为要从节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手势和学生感兴趣的图片、音乐和游戏等活动方面入手。马骁将肢体动作、舞蹈、语言等结合在一起的,强调了节奏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大量采用了节奏性乐器,将欧洲、亚洲、非中的各个时代的打击乐器进行改良,并被称为“奥尔夫乐器”。在对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教育的意义方面,龚文嘉提到了“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孤独症儿童在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儿童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可以反映他们心理各方面的成长状况。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进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心理成长。
三、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作用
随着音乐治疗对自闭症儿童的干预方法逐渐增多,在音乐治疗领域取得优异成绩的专家日益增加,宋博媛、郭卫利通过对一名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结果表明“儿童音乐治疗的基本训练方法有律动、跳舞、歌表演、为乐器伴奏等”,治疗师可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运用。张焱结合了音乐治疗、结构化教育以及应用行为分析疗法,对一例高功能孤独症儿童进行了行为训练,结果表明在提高主动语言表达的动机、转化和改善刻板行为、提高其社会适应情绪与交往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国外的很多教育家的教学法在自闭症儿童的音乐治疗方面也有所帮助,黄牧君提到了德国的音乐治疗师格特鲁德、卡罗尔和耶加德依据卡尔•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经过不断地实践、探索,逐步发展并形成了系统化的奥尔夫音乐治疗方法,他表示“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灵活的活动方式为自闭症儿童提供了音乐感知、身体律动、言语表达、情感体验的机会”。对奥尔夫音乐同样有研究的张墨文、郑舒婷也介绍了国内外自闭症的相关研究,在经过奥尔夫音乐治疗后,自闭症儿童的感知、交流、协调、创造、思考、理解、记忆等能力都有很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随着社会不的进步,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自闭症儿童作为特殊儿童的一个重要部分,他们的音乐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大的重视。通过对此类文献的研读,笔者发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其一是师资方面,特殊学校的音乐教师很多是普通师范类院校毕业,之前很少涉及到特教行业,缺少专业的训练,因此在教师入职前,应对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丰富专业知识,加强教师的整体水平。其二是教材和课程方面,大部分学校使用的是普通音乐教材,但这些教材未必适用于特殊儿童,很多特殊教育学校供音乐教室上课使用的器材较少,学校应找到适合自闭症儿童使用且不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音乐教材,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其三是不注重个别教学,大部分学校都是给学生进行同一内容、同一形式的音乐课程,没有根据学生个体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教师在集体授课的同时,要根据每个学生情况的不同,对其制定不同的音乐教学计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更好的教育和发展。
作者:李叶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小威.中国大陆特殊儿童音乐教育(1995—2012)研究现状分析[J].音乐大观,2013,10:12-13.
[2]连赟.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
[3]郭洁.钢琴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4]李亦辉,郝文涛.流行音乐对特殊音乐教育的推动作用及现实意义[J].通俗歌曲,2015,04:62.
[5]刘英曼.音乐教育对自闭症儿童身心影响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
[6]孙韵.孤独症儿童音乐教学方法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宋丽晓.自闭症儿童音乐教学中集体活动课模式探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6,07:71-72.
[7]马骁.音乐在自闭症儿童行为认知功能改善中的作用[J].音乐天地,2012,05:42-45.
[8]龚文嘉.浅析孤独症儿童音乐教育的意义[J].黄河之声,2009,19:106-107.
[9]宋博媛,郭卫利.个性化音乐治疗在自闭症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音乐大观,2014,11:142-143.
一、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现状
(一)学校及教师的不重视
从实践调查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农村学校及其教师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是一个相对普遍的问题。
首先,我国当前的教育仍旧深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深远影响,音乐教育的地位仍旧远远不及文化类学科的地位。这一点在城镇学校中也普遍存在,而农村留守儿童聚集的地区大部分是较为偏远和落后的地区,其教育力量与城镇地区相比差距骄傲的,这一点的得到进一步突出。因此,大部分农村学校及其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和限制,从主观上不重视音乐教育。具体地说,大部分农村学校以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还没有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也就没有在音乐教育方面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其次,农村留守儿童聚集地区的经济实力相对落后,导致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并不强。这就导致这些地区的学校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和师资力量进行音乐教育建设。换言之,这些学校无力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即使部分学校有心搞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却因为自身条件的限制只能将计划搁置,无法达到预期理想的成效。
(二)农村留守儿童及家长的不重视
与此同时,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对音乐教育也不够重视。在这些地区中,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其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没有正确的认识。虽然部分家长已经在外出务工时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只是单纯的认为读好书、考上号大学生才是孩子的出路,却根本没有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
更进一步说,对于大部分农村家长而言,音乐教师并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成绩,无法对孩子的高考提供助力。与此同时,音乐教育不但要浪费孩子宝贵的学习时间,同时还需要给孩子准备音乐器材,无形中增加了家庭的负担。因此,农村家长对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通常是持有不支持的态度,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难以开展。
此外,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其对于音乐教育的兴趣不够浓厚,甚至部分留守儿童认为音乐教育是一件耗时费力的事情。一方面,音乐教育得不到家长的支持,让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不愿意也不敢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音乐学习。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通常需要承担家中的农活和家务活。这就表示农村留守儿童不但要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更要在课后完成繁重的农活。因此,农村留守儿童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音乐训练,使其将音乐教育当作生活中的一种负担。
(三)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欠缺
另一方面,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还面对着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欠缺的现状。音乐教育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同时需要专业化的音乐教师进行授课。但是,在农村偏远的地区,学校根本没有充足的资金进行音乐课程建设,甚至一些学校连一好的钢琴都没有。这就导致学校无法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完善的音乐学习设备。
此外,农村偏远地区也难以招收到高专业能力、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前来执教。在这种背景下,大部分农村偏远地区的学校只能选择在职教师客串音乐教师的角色,只能开展简单的歌唱教学,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并不科学与系统。
二、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问题
(一)推动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要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问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推动素质教育在农村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换言之,通过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与贯彻,农村学校才能正确认识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转变学校以及教师的观念和意识,促使其加强音乐课程的建设,切实提高农村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因此,农村学校的管理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为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随着管理者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农村学校才能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加强音乐教育。
在此基础上,农村学校的发展与建设需要政府做好主导工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与制度推动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使素质教育理念能够在农村以及偏远地区得到进一步落实与贯彻,改变农村学校落后的教育理念,使其更加重视音乐教育,并愿意为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一方面,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方针,吸引优秀的音乐教师加入农村学校任教,从师资队伍方面推动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为部分经济落后的农村学校筹集资金,通过爱心捐赠等方式解决农村学校资金运转困难的难题,使其拥有足够的资金进行音乐教育的建设与发展。
(二)加强宣传教育改变家长及学生的观念
与此同时,只有逐步改变农村家长及留守儿童的观念和意识,才能引导留守儿童更加主动积极的进行音乐学习,提高其对于音乐学习的重视程度。因此,当地政府以及学校应该加强宣传教育,要改变农村家长以及留守儿童的观念和意识。
首先,针对于农村家长而言,当地政府应该联合当地学校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工作,要让农村家长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作用,使其正确认识音乐教育对孩子心灵、性格等多方面的正面影响。这就能够改变农村家长的认识,使其支撑孩子接受音乐教育,愿意为音乐教育进行一定的付出。其次,农村学校应该逐步减少学生的负担,要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享受音乐、学习音乐,提高学生对音乐教育的兴趣和动力,引导学生更主动积极的投入到音乐教育过程中。
基于此,农村家长才会对学生的音乐教育进行大力支撑,而得到家长支持和理解的农村留守儿童才会更主动积极的参与音乐教育中,使其愿意主动的配合音乐教育,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另一方面,要切实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质量,当地学校就必须要加强音乐方面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高质量的音乐教育。
首先,农村学校应该努力培养在职的音乐教师,培养其师德和师风,使其能够认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义务,并主动的提高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对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利用更有效率的教学方法提高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有效性。其次,农村学校应该尽力对在职音乐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要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业务素质,使其能够胜任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工作。最后,政府应该从政策上给予足够的支持。例如,政府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更多优秀的音乐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为农村学校的音乐师资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从内部优化师资队伍。
加强农村音乐师资队伍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质量不高的问题,能够利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音乐教学。随着农村学校音乐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在音乐教学中获得更大的提升。基于此,农村家长才能感受到留守儿童在心灵、性格等多方面的共同提升,才能够进一步得到农村家长的支持与认可,推动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总的来说,音乐教育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一种反映与折射,显示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弊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必须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音乐教育,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因此,相关人士需要正确认识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现状,并在实践教学中有意识的总结和交流,提出更有见解的策略,推动农村留守儿童音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建设。
(一)我国现阶段儿童的音乐教育现状
音乐课程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在经过将近十年的教学实践检验的基础上,在2011年修订并面向社会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然而这套《标准》在不同的地区实行的情况是不一样的。音乐是一门聆听的艺术,可在我国的大部分学校,音乐老师没有预先提出问题让儿童思考,儿童不是思考着问题去听音乐,不能对儿童起到帮助作用。虽然我国的音乐教育方式有些方面还比较陈旧,但实施新课程标准十年间,我国音乐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些音乐课教学评比之中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教学案例。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学校,在一些城乡的小学校,因为经济、教师资源等原因在音乐教育方面还比较落后,但是音乐应当成为每个人终身学习的科目。
(二)我国儿童音乐教育的误区
我国大部分教育者都是经历应试教育的人,他们经常会忽视了对儿童的人格的全面培养。现今,素质教育被受到广泛提倡,艺术的美育功能逐渐受到更多人们的关注,但是我国儿童音乐教育方面还是存在很多的缺陷。
首先,很多学校只是做一些艺术形式的活动来体现素质教育,把简单的唱唱跳跳作为素质教育,没有彻底的认识到在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儿童作为学习的重点对象的重要性。其次,音乐具有娱乐功能,但并不代表音乐是一门休息的课程。音乐经常被作为小科目起到穿插其他科目的作用,有时甚至会被取消,却不知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任何一种教育不可取代的功能。最后,我国儿童的音乐课本大量借鑒了西方音乐文化中的精华,我国传统音乐的艺术成果较少,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应该让儿童从小就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这样有利于增长民族凝聚力,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二、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概述
国外有很多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他们被实施运用在不同的国家,我们研究这些体系,下面主要概述从儿童本身以及国家传统的角度深入研究出来的国外音乐教育体系的特色。
(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达尔克罗兹,瑞士音乐教育家,他构造了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以体态律动的教学方法来让自己的学生把听觉和动觉相结合来使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发展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他先进行体验和感受,而后进行以认识和了解的原则作为基本教学理念,把视唱和练耳以及即兴的创作乐曲和展现动作作为学习音乐的途径,用他原创的体态律动的教学方法来完成了这个教学的实践,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还注重即兴性的音乐训练,他认为:音乐不能脱离音响,培养他们具有联系和体验音乐情绪的能力,用官能参与体验,然后才是获得见解。所以他会有规律性的运用音乐,从简单的音乐到复杂的节奏音乐,让学生们即兴的表现这些音乐片段,这种发现式教学原则可以让学生更加的具有创作力。
(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奥尔夫,德国民族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奥尔夫教学法就是把原本性音乐作为重点课题,把元素性的教学内容作为重要支柱。他的音乐更加的向往于回归大自然,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因为十分喜爱舞蹈,他就着力探索音乐和舞蹈相结合的办法来使音乐教学更加有趣。奥尔夫认为动作、舞蹈、语言和音乐是不可分开的教学四大方面,联系这四个方面的就是音乐节奏。他创立了声势活动,认为动作不只有体态律动或者跳舞,有一定规律性的运动也非常适合练习音乐的节奏。他的声势活动主要包括四个部分:拍腿、拍手、跺脚和捻指。他很注重音乐的原本性和即兴性,认为原本性的音乐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也是人们可以亲身参与的音乐活动。他的音乐的即兴性是把教学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导入,加入一些想象的训练,认为让孩子去做才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一点。
(三)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柯达伊,匈牙利民族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理论主要是以民族传统音乐为重点课题,是第一个在音乐教学中注重本国语言特点的教育家。他认为儿童应该首先用音乐的母语来唱歌,这样可以继承本国的音乐文化传统,使本国的音乐文化传统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他强调五声音阶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儿童音乐教育中。
三、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对我国儿童音乐教育改革方面的启示
通过对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奥尔夫以及柯达伊的音乐教育体系研究得出,我们可用以下方法试验于我国儿童音乐教学,针对我国音乐教育方法的停滞不前,进行强有力的推动。现今社会多媒体工具发展的十分迅速,我们要好好的利用这些网络工具和更好的儿童教学环境,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儿童热爱音乐。
(一)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肢体和感官作为学习媒介
1.聆听音乐,感受音乐
研究了奥尔夫的声势活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听是音乐欣赏首先要做到的一点,聆听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由于过去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音乐的学习都以直接教导知识为主,这种直接输入的形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为了让儿童更好的、主动的去聆听音乐,我们鼓励教师积极的向儿童提出问题,让儿童带着问题去听音乐,在听完之后还要鼓励学生对所听的音乐表达一下自己的独立感受与想法。
2.让儿童用身体乐器来反应
音乐是充满想象的,儿童更是一个大脑正在发展并且充满着无数想象力的个体,我们要在学习音乐课的同时激发儿童的想象力,让儿童对音乐的感知力变的更为敏感,这就需要我们带动儿童的身体跟随音乐舞动起来。奥尔夫的声势活动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对不同音乐的感受,声势活动非常有益于我国儿童的音乐教学。
3.综合语言、动作、舞蹈来用于音乐教学
奥尔夫认为原始的音乐绝对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和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不仅仅可以使儿童通过手指和双腿做出简单的反应,我们也可以让儿童展现美妙的舞蹈,甚至我们还可以通过语言来帮助学生掌握音乐的节奏和内涵。
(二)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主体进行互动式教学
1.从游戏着手参与音乐创作
现代音乐的音乐教育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音乐教育者首先就是要多与学生们互动。学生作为主体是最关键的一点。
2.参与教学互动
时代在发展,在音乐艺术这个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很多儿童都有自己的一门特长,我们想要上一节很活的音乐课,不妨多让儿童们在讲台上多展示展示。
3.表演音乐内容
音乐是抽象的,不同的人听到一首曲子想法总是不同的。但大部分的音乐会给人们一些共通的指引。那么,儿童又会想到什么呢?想要知道儿童从音乐里能想到什么,我们可以让儿童来表演音乐的内容。
(三)儿童音乐教育应该以民族传统音乐为重点
1.以五声音阶为音乐教学切入点
柯达伊认为:民族音乐在教学中应该占有突出的地位,这样是为了尽力的去表达民族的创造性。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以五声音阶为主的,所以我们在音乐的教育过程中,要多输入儿童关于五声音阶的知识。只有掌握了民族的音乐,才能更好的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
2.儿童教唱歌曲中民歌要占大多数
柯达伊认为:只有在民间歌曲中才最好地保留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音乐传统。儿童的音乐的教育的学习必须要先以我国语言的韵律或者音调开始,歌谣在儿童时期音乐的教育中起到非常重大的作用,主要是以民歌为主,民歌会让儿童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对于我国有一定的了解,从民歌里可以看出我国的风土人情,可以加深儿童对于自己国家的亲切感和归属感。
3.用大合唱的方式使儿童灵活运用民歌
幼儿园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中国儿童系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促进祖国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随着中国教育的快速发展,幼儿园音乐教育也与时俱进,在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希望通过变革来满足儿童自身发展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但是变革后的音乐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使得幼儿园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误区,如:教师对音乐教育认识存在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音乐教学的形式与过程,而忽视学生对音乐教学相关内容的体验与实践;又如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充分体现儿童的课堂主体地位以及教师与儿童的互动交流等等,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需引起相关部门和幼儿教师的重视,针对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解决,进而促进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满足儿童成长的需求。为此,本文着重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以及解决对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对今后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有所帮助。
一、音乐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的重要性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儿童音乐兴趣的培养、儿童音乐素养的提高和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音乐教育也是一门学科教育,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儿童接受幼儿园的其他学科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加强儿童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再者,幼儿园进行音乐教育的开展并非毫无根据,是教育专家通过对学前年龄段儿童的身心发展阶段以及儿童发展需求进行深入研究而进行教学课程设置、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材的编订,对儿童的教育总的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因此,幼儿园要注意儿童的音乐教育,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并积极避免进入教育误区。
二、目前幼儿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
(一)对音乐教育认识不足,导致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音乐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儿童,音乐教育对其自身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幼儿园教师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对音乐教育认识存在不足,往往将音乐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看待,忽视了其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忽视了教学方法的使用,使其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容易陷入教学误区,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了上课效率,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形式轻实践
重形式轻实践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误区之一,严重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以及课堂效率的提高。形式和实践都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式和时间的合理处理对提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影响,教师对教育认识存在片面化,以及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往往重形式而轻实践,忽视学生的亲身体验。
(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儿童缺乏应有的互动
儿童是幼儿园音乐教学课堂的主体和参与者,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师生的课堂互动,以便能及时了解学生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在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其却成为了教育面临的主要误区,严重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开展,不利于幼儿园教育的发展。(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技能训练与音乐表现的处理存在问题音乐技能训练和音乐表现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师要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教师在幼儿园音乐教学过程中重视儿童音乐技能的训练,而忽视音乐表现的重要性,使这两者的关系成为了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主要误区,急需引起教师的重视。
三、关于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的有效解决对策
(一)组织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关键,是解决教学误区的主要掌控者。要想解决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存在的误区,幼儿园要组建强大的教师队伍,幼儿园要加强组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加强教师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认识,从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合理处理形式与实践、训练技能与音乐表现的关系
合理处理教学中存在的形式与实践、训练技能与音乐表现的关系是解决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形式与实践并重,加强儿童对知识的理解。音乐是一门学科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同时也应组织教育活动,使儿童有技能表演的机会,以此来调动儿童的积极性。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针对智障儿童身心、智力等各方面发展不健全等问题的基础上,对这些儿童进行音乐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这种方面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老师教谱、学生唱谱的模式上,而是通过加强节奏训练,去培养这一类孩子音乐学习的主动性以及自觉性,通过乐器教学以及音乐游戏教学去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在提高音乐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去增强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1奥尔夫教法在音乐课堂教育中的特点
1.1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奥尔夫教法在其音乐教育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了“人”的因素。在很多的教学课堂上,教师担任唱谱的角色,发挥在课堂的主导作为。但是在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之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他们可以在课堂上表达自己与音乐有关的任何想法,在这样的音乐课堂上,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自我意识都得到了很大锻炼,音乐的课堂也就成为了他们自我表达的课堂。对智障儿童实施这种音乐教育法,对智障儿童心理素质的提高都能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1.2寓教于乐,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加入“游戏”环节
无论是在音乐课堂还是在其他课程的课堂教育中,单纯的理论教育会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不仅对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制约,而且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打破了这一传统的教育理念,寓教于乐,在音乐的课堂上加入了很多游戏的环节,一次来调动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能力。“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对智障儿童来说也是同样如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融入游戏的部分,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逆反和抵触心理。
1.3运用包括“人体乐器”在内的各种乐器
单一的唱谱练习会使得整个音乐学习的过程枯燥乏味,奥尔夫教法也意识到了传统音乐教法的这一不足,因而在其音乐课堂上运用包括“人体乐器”等众多乐器。比如用手打拍子等,这样的人体乐器对音乐技巧和学习能力没有很高的要求,也十分适合智障儿童的音乐学习。各种打击乐器可以帮助学生去找准音乐节奏,提高音乐学习的能力。“人体”乐器的应用较为广泛,也能够被普遍学生所接受,丰富了课堂的内容,因此这也成为了奥尔夫教法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和内容。
1.4音乐课堂以及音乐教育思想的开放性
开放的教育课堂以及开放的教育理念会使得整个音乐教育充满活力,这不仅是智障儿童唱游与律动课堂所需要的,在整个音乐教育中都显得十分重要。音乐的教育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更加亲近生活,就拿智障儿童音乐教育这一点来看,奥尔夫教法则提倡主动与这些智障儿童交流,不再用传统的一套教育理念去禁锢孩子的思想,而是真正去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与开设音乐教育这门课的初衷相吻合。
2奥尔夫教法在智障儿童唱游与律动课堂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1专业化的师资力量有限
奥尔夫教学法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通过寓教于乐等各种形式去提高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一种教育方法,只有接受过专业的奥尔夫教学体系培训的老师才能真正掌握这种教学法教学的精华。专业化的师资力量不足已经严重阻碍了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唱游与律动课堂应用的发展,很多老师只是掌握了一点这种教学体系的皮毛,一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虽然我国很多机构会经常请一些国外著名专家开展讲座,进行专门的指导,但专业化师资力量有限的问题并没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为了很好得解决专业化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我们要加强这种教学体系的培训,多以地方培训为主,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鼓励教师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和创新这一理论体系,从具体问题出发,了解这一类智障儿童对音乐的心理需求,从而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
2.2乐器等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各种乐器在音乐课堂上的应用已经成为奥尔夫教学法的一大特色,但是我国很多地区乐器等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由于乐器的采购成本比较高,很多地方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采购这些乐器的时候不能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采购,这也是目前存在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国家需要加大相关教育经费的投入,做好各类乐器的购进工作。此外,可以通过手工制作简单的乐器来缓解乐器等设备不足的现状。
2.3对音乐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
很多人对于音乐的重要性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单纯地认为音乐只是用来享受和放松的工具。由于智障儿童本身在的学习能力就比一般的人要低,其家长对音乐教育的认识度不够清晰,因而会忽视孩子音乐的学习。由于奥尔夫教学法的有效开展需要家长、学生以及教师三者的有效配合,孩子和家长对音乐需诶的重视程度不足问题也会阻碍奥尔夫教学法在智障儿童唱游与律动课堂中的应用。我们要加大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宣传力度,改变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提高整个社会对于智障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3结束语
总而言之,奥尔夫教学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对智障儿童的唱游以及律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在宣传和推进这一教育理念的过程中,不断对这一理论创新完善,提高智障儿童的音乐学习能力和身心发展。
参考文献:
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发展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dner)提出。他认为智能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人除了具备语言智能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能,即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自我认识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加德纳指出,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八种基本智能。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能差异。教育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有多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哪方面变得聪明。在加德纳看来,智能并非像传统智能所说的那样以语言或逻辑数理等能力为核心,也并非是以此作为衡量智能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核心。因此,智能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出或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音乐是人类智能的一种存在形式,音乐智能在人类个体天天赋中是最早出现的,但音乐天赋要得到正常发展,还有赖于生活和教育的环境,有赖于多元智能的渗透。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通过开展音乐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促进幼儿素质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欣赏、音乐游戏等领域的学习都可以促进幼儿音乐智能和其它智能的发展。在歌唱方面,音域不宽、结构短小、方整,歌词具有重复性和动作性的歌曲能够使幼儿感受音乐带来的本文由收集整理快乐,并增强对节奏、旋律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在韵律活动方面,如拍手、舞蹈、身体节奏动作等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节奏感,促进其动作的协调性和想象力的发挥;在音乐欣赏活动方面有利于培养幼儿敏锐的听觉能力和良好的倾听习惯;在音乐游戏方面,幼儿的歌舞游戏、情节角色游戏、感知创造反应游戏、综合性游戏等可以使幼儿通过自身的参与,发展其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三、学前儿童多元智能开发的音乐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教学模式。在儿童音乐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进而发展其思维、想象等智能因素,在开发幼儿综合智能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等手段,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对学生进行个性的陶冶和人格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由于音乐是以流动的音响来塑造形象的情感艺术,所以音乐教学中要创设一种让学生可听、可视、可感、可触的氛围,以此来激发、感染、陶醉、启迪和激励学生的情感。儿童参与表达情境的内容,可以发展想象能力,开发视觉空间智能和语言智能。儿童分组表演情境增强了幼儿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幼儿的实践能力,使幼儿在互助学习中发展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1-0076-01
儿童都具有学习音乐的潜能,根据研究表明;大约68%的婴儿具有一般的音乐潜能,16%婴儿有高于一般水平的音乐潜能,另外16%的婴儿较低。音乐这件礼物,每一个在婴儿出生前就已列在他们人生的礼品单上了,孩子们都会对音乐有他们自己的反映。因此,要重视儿童早期的音乐学习,了解早期音乐学习对于儿童成长的帮助。
一、音乐对于儿童潜质发展的重要性
儿童在早期能顺利地哼唱出曲调;较早的注视乐器或乐器类玩具;甚至自己发明出简单的小乐器,这些都是儿童早期音乐天赋的表现。“家长在通过开发儿童心智的过程中,可以为孩子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音乐环境,使儿童懂得聆听,学会如何使用音乐来抒发自身的情绪,学会使用音乐来自我放松。”对孩子音乐智力的开发和培养,是把音乐当作一种途径,培养出儿童心灵的美感,对声音的兴趣,懂得欣赏美的能力,激发孩子们的智力和创造性,陶冶他们的情操,这才是我们开发儿童音乐心智的价值。
二、影响发掘儿童音乐潜质的客观因素
传统的认知理论觉得发展是孩子自发的渴望了解外部世界的结果,在这一过程当中环境起的作用是微弱的。但事实上不论哪一类的能力上要得到提高和创造,都一定要给予充足的和系统的环境条件刺激。教育的角色不是被动的等待孩子各种能力的自行发展,而是应协调每个方面的环境调节,引发、推动,实现它们从潜在的状态转化为现实。音乐智力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很多成功的例子和相关的一些研究都向我们证明了,在孩子发展的早期阶段进行音乐方面的影响,往往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孩子在接触学习音乐的过程当中,家长不应该给予过多压力。应当有一个挖掘儿童心中对音乐的渴望的一个过程。通过生活中一些与音乐有关联的活动,联系到音乐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往往会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对音乐的敏感度。家长不必非要要求孩子端正坐下去“欣赏音乐”,而是在身边帮助他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理解,并且自身参与到与孩子的音乐学习中去。倾听的方式可以有许多种,不一定要那样正规,家长可以陪同孩子出去看看就在身边的“音乐”。
有很大一部分的家长都有着从众的思想。“很多家长看见了亲友,同事,邻居的孩子在学习什么乐器,也就跟着学什么,你家的孩子考了几级,我家的孩子绝对不能比你低。”为了证书而去考级,至于学习这门乐器对儿童成长有多大帮助,却浑然不知。学习目的的不明确,其结果将会有以下几个方面:学校在为少年儿童减负,让孩子有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但是家长却让孩子的双休日,节假日,夜晚成为了更忙碌的学习时间。添加了儿童的压力;由于儿童学习的科目过多,忙得不可开交,无形之中给孩子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伤害。
三、发掘儿童音乐潜质的途径
(一)重视早期教育
每个音乐作品,包括歌曲,都是作者对生活的态度、理解、想象,通过形象思维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其表达的内容是文字、语言无法准确表达的。儿童早期的音乐欣赏活动能够使他们培养创造性思维,“欣赏音乐对于儿童想象力的丰富和提高,大脑的锻炼作用同成年人的欣赏水平相比要有用的多。”
(二)营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任何一项学习,都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音乐教育更是如此,急于求成是音乐教育中的一大忌。”[3]其效果往往都欲速而不达,甚至出现相反的效果。在儿童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许多家长都急于见成效,希望看见自己的孩子完成完整的演唱或者演奏,而对孩子们的基本功,是否理解作品等因素持可有可无的观点。这是一种对儿童,甚至是对音乐不负责任的表现。儿童早期的音乐学习就像是一个载体,它是让孩子探索,音乐将会变成他们一生的兴趣,爱好。长大之后,能成为具有鉴赏力的听众,甚至已将音乐融入于生命。
“儿童”、“音乐”这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音乐来体验情感,完善心智,抒绪。而在音乐的发展中,需要传承、创新、自然、真实。这几点在儿童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儿童是新一代、未来的象征,所以肩负着音乐的传承;儿童需要音乐这样一种无限正能量的途径来伴随自己成长,使人格获得充分的完善。音乐需要儿童的天性去延伸,创造出更多不受现实拘束,不受条件限制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情感遐想,儿童的成长不能没有音乐,音乐的多元化发展也离不开儿童。
参考文献:
[1]陈东. 家庭音乐教育对于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影响与分析[M].沈阳:辽宁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