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重心的性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1 16:49:2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数学重心的性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数学重心的性质

篇(1)

兴趣是学习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当前,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离教现象”较为严重。所谓“离教现象”,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偏离和违背教师正确的教学活动和要求,形成教与学两方面的不协调,这种现象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离教现象”主要表现为课内不专心听讲,课外不做作业,不复习巩固,教学中可通过以下几点加以改善:(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周围,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数学。(2)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以往的教材是和生活实践是脱节的,新教材在这方面有了很大改进,这也是向数学应用迈出的一大步。教学中重视数学的应用教学,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热爱数学。(3)引入数学实验,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直观。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在内的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4)鼓励学生攻克数学难题,使其在发现和创造中享受成功的喜悦。数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拼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数学研究的过程中充满了成功和欢乐。

二、教学中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

自我观念是指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了解和基本评价。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我观念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健康的自我观念。研究表明,自我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人和社会评价的产物,在少年儿童时期尤其如此。所以学校、教师的评价直接塑造着学生的自我观念。因此数学老师在数学课堂内外应多从积极方面评价学生,使他们自尊、自信,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通过这种健康的、富有激励性的自我观念和良好的自我心理暗示,来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三、针对于不同层次可采取分层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做到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分层教学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在每一节课内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而且一个班级里人较多,如果按中等生的水平授课,长此以往,必然使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课堂质量很难得到提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取备课分层法、讲解分层法、提问分层法、练习分层法、作业分层法、测试分层法、辅导分层法、作业指导分层法等来教学,这样可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课堂教学质量也会有很大的提高。

四、引导学生培养自学能力

培养自学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自学能力的培养,首先应从阅读开始,初中学生阅读能力较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必须从示范做起,对课文内容逐句、逐段领读、解释,对重要的数学名词、术语,关键的语句,重要的字眼要重复读,并指出记忆的方法,同时还要标上自己约定的符号标记。对于例题,让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审题意,确定最佳解题方法。在初步形成看书习惯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在重点、难点和易错处列出阅读提纲,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纵向深入和横向拓展地阅读数学课外材料,还可利用课外活动小组,组织交流,相互启发,促使学生再次阅读,寻找答案,弥补自己先前阅读时的疏漏,从而进一步顺应和同化知识,提高阅读水平和层次,形成阅读―讨论―再阅读的良性循环。

五、促进学生思考,培养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能力的培养,其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主要方面,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应用能力,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就初中生而言,思维速度的训练主要依靠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学生快速答题的能力。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逆向思维的训练,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从而开拓思路,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总之,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不断坚持着探索出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此来适应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标准和高要求,这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以上从几个宏观的角度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提了几点体会,希望这些观点能够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对广大教育者有所启示,能够为促进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完善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龙林金.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实践与探索.企业家天地,2010.7.

篇(2)

Tao of junior high school mathematics classroom with innovative ideas

Gong Sufang

【Abstract】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requirements, drawing S One of the "teaching, learning, do one" teaching theory in the classroom to: (1) establish student-centered, innov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an atmosphere for students; (2) the creation of imagined situations, to provide space for students to innovation; (3)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questions of space and time for teaching to create conditions for the dynamic generation.

【Key words】Tao thought; student; the creation of innovative atmosphere; the creation of imagined situations; provide space question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在深化改革,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陶行知教育思想仍如春雨般滋润着大地。陶行知的创造论、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让每一个学陶的教师明白了老师应该怎样去教,怎样利用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下面就陶行知思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谈一下我自己的认识。

1.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新创设氛围

陶行知先生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改革传统教育的核心,他还一针见血地讲道:“仿我者亡,创我者昌。”陶行知把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作为教育的宗旨,学生是新时代的创造者,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使他们能想、能干,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要有创新意识,教师必须首先有创新精神,要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敢于突破旧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教学观念进行切实的转变。

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这种认识不只是理论上的认识,而是要钻进学生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并去解放学生的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创设和谐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新提供可能。凡学生自己探索得出的结论老师决不替代,凡学生能独立发现的规律老师决不暗示,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些思考的空间。提倡老师做听众,学生上讲台,提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争辩与讨论,提倡发言时的标新立异,提倡解题方法的灵活多样,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点燃学生心中创新的火花。

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中,让同学们做一张等腰三角形的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把纸片对折,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学生进行观察、思考、交流。

可能得到的结论:①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②∠B=∠C;③BD=CD;④∠BAD=∠CAD; ⑤AD为顶角平分线。再让学生通过画图证明所发现的结论。再进一步提问:结论②用文字如何表述?③、④、⑤用一句话可以归结为什么?学生总结出②: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③、④、⑤用一句话归结为: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平分线互相重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问题情境的提供者,组织讨论的协调者,引导学生寻求解答方法的点拨者。

如在导入时:“你知道了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哪些判定?”在练习反馈时:“大家觉得他的方法可行吗?你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吗?”在总结时:“学了这些知识,你觉得能解决什么问题,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让学生明白不要满足于已有的结论,树立思维活跃、大胆创新的典型。只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的创造性提供机会与可能,学生的创造能力才得以发挥,创造精神才得以培养。

2.创设想象情境,为学生创新提供空间

陶行知先生早在《创造宣言》中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初中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无论是创造性想象,还是再造想象,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理解问题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我们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证明“等腰梯形对角线相等”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充分发挥想象力,用不同的方法证得结论。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方法一:证明ADC≌BCD或ABD≌BAC,从而得到对角线AC=BD;

方法二:过点A作AEDC于E,过点B作BFDC于F,先证明ADE≌BCF,得出DE=CF,再证明BDF≌AEC,从而得到对角线AC=BD;

方法三:延长BA、CD交于F,根据等角对等边,先证明AF=DF,再证明BDF≌CAF,从而得到对角线AC=BD。

这样,既学到了课本的知识,又高于课本的知识,大大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给学生提供质疑空间和时间,为教学的动态生成创造条件

陶行知先生说:“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要把束缚儿童创造力的裹头布撕下来,使他们敢想敢做。”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给予他们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的时间和空间。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学生在做数学题中,理解程度深浅有异,因而产生的疑点也就不同。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释疑,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多思善问的习惯,动态生成新的知识,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例如,在学习《数据分析》这章的平均数的时候,有一道题目:张老师从学校去市教科院领资料,去时的车速是36千米/时,返回时的车速是24千米/时,张老师往返途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这个问题学生觉得很简单,全班同学都得出统一的答案,张老师往返途中的平均速度是30千米/时,即拿“36与24的和除以2”。在这种情况下,我不急于给出学生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质疑空间和时间,鼓励他们积极讨论、大胆质疑。经过10多分钟讨论以后,终于有一部分同学发现: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所以正确的答案是:张老师往返途中的平均速度是28.8千米/时。接着,老师再补充一条练习:“小明骑自行车,先以5千米/时的速度在平路上行驶了半小时,然后又以3千米/时的速度在上坡路上行驶了18分钟,那么,途中小明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经过了上一题的讨论、质疑、老师点拨,这道题学生比较轻松得出“途中小明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4.28千米/时。”

教师的“教”和学生“学”是互相配合,相辅相成的。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发挥教学设计中的创新能力,教学课堂中巧妙地为学生创新、质疑提供空间和时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同时又能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想象,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新课程的改革,陶行知的创造论、生活教育理论,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合一的思想等指导我教学整个过程,使我所教的学生成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每次的期中、期考测试,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大大的提高了。平时的数学小发明也由消极到积极,由无到有,由少到多,老师重新看到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2] 何国华:《陶行知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篇(3)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来,学习就是学习者主动完成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学生对学习主题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联想思维的发展,有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有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是建构主义者不断追求的目标。从教学实践来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也为中职教学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指导。

二、操作模式

所谓探究性教学,就是以特定的教学情境为背景,学生主动地完成预习知识、发现问题、合作讨论、归纳总结等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就数学教学来说,探究性教学就是以某个数学问题为中心,由学生自主完成质疑、讨论、表达等学习活动,实现自主建构数学知识体系、自主完成数学知识应用的过程。一般来说,探究型教学模式可以分为教学设计、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分析讨论、解决问题、评价总结六个环节。

(一)实施策略

1. 教学设计的实施策略

教学设计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 :

(1)教学整体分析 :应该综合考虑教学过程当中的各种因素,突出考虑三个方面,一是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二是教学内容的特点,三是教学组织管理方法。教学设计应该突出专业特色,同样是函数,对电子电工专业学生可以由瞬时电流与时间的对应关系入手,而对于财会专业的学生则不妨从企业的日营业收入入手。

(2)确定教学目标。一方面要说明基本的知识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要体现中职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

(3)构建学习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借助网络资源、多媒体处理技术完成学习主题情境的构建。在此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情境呈现方式的选择,是视频、课件还是动画?当然最终的判断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学生探究活动和思维活动的展开。

(4)设计探究活动。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探究活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合理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5)注意协作与交流。借助网络技术,让学生在论坛上自由讨论,共同完善探究结果,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则拿出更多的精力对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2. 教学实施策略

针对中职数学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坚持以问题为中心,用问题引领教学的深入。

(1)基于问题创设情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找好突破点,从教学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情境使学生产生疑惑,产生认知的兴趣和欲望,从而为探究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2)坚持问题引领。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问题引领,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化对数学实质的思考与认知,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即便是学生的思路出现了偏差。

(3)共享探究成果。即将学生探究问题的成果放到网络上,与其他班级、甚至其他地区的学生进行交流、共享 ;与此同时,教师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给予指导。

3. 结果评价策略

在评价过程中,也应该注意信息手段的应用,引入学习契约、电子档案、范例展示等。

篇(4)

一、设计思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作为一名中职护理专业教师,如何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中职护理教学当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新形势下中职护理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护理学基础是护理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护理学基础的教学中,目的在于变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科学的教学模式下充分利用网络交互性的功能,形成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人机交流的多种交流形式;采用以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法,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自主学习和以小组单位合作学习,发挥集体智慧,实践创新地完成任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设计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本次教学就是将信息技术合理地运用到护理教学当中,并根据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我们考虑到现在的学生都以“90后”为主,形象思维较为活跃,不喜欢满堂灌的理论讲授式学习,而倾向于实践操作,对网络、智能手机、视频等信息技术和实践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学生以上特点,本次教学以“静脉输液”的教学设计为例,遵循“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教理念,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微课、操作微视频、情景短片、flash动画游戏等多种信息化教学资源,将课本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静脉输液的操作步骤,明确操作要点,实现在操作中学习,激发学生对护理操作技能的兴趣,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见表1。

(二)学生反馈。学习结束后我们让学生就本次课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收获进行评价,我们将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发给学生,让学生采用无记名方式答卷,共发放调查问卷78份,回收有效问卷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

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这次教学设计的满意度较高,对“您觉得上课过程中,参与的机会增多”、“您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激发了学习兴趣”3项的认可度最高,这充分说明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有利于提高中职学生对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兴趣,学生能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培养她们的动手能力、沟通能力,从而促进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四、教学体会

本次课的教学设计是信息技术与中职护理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主,借助网络、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平台,设计了融课前、课中、课后三段教学于一体的教学过程,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重点和难点,我们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包括网络资源、视频、flash动画游戏等,将课本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课程按照理实一体化的设计思路,实现在操作中学习,以进一步提升学习效果。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中职护理学基础教学现在大多是以“讲解―接受式”为主的传统教学,这样的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往往使中职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单调、枯燥。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能够有意识地运用微课、规范化操作视频、flash动画游戏等技术,将课本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给学生带来视觉、听觉上的不同感官冲击,使学习内容更加有趣、更加直观,易于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

(二)以任务为中心,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再按照课本中以章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而是将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点以“课前学习任务单”的形式提前布置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在课前一周完成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通常需要登录学校的护理学基础网络教学资源平台观看微课和教学视频,查阅相关的学习资料,利用互联网检索、阅读教材等方式学习。此过程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往往需要借助网络、智能手机、电脑等信息技术设备和手段来获取任务解决的方法,从而完成学习,有效地实现了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的转变,可见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5)

近来,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教学中得到快速地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对信息课程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展现出良好的发展状态,学生经过信息课程熟练地掌握了信息课程方面的知识。但是在信息课程取得一定发展成果的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对信息技术课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以使信息技术更加具有实用性。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缺乏实用性

信息技术是最近发展起来的一门新课程,家长和学校对于传统中的课程非常重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因此,初中信息课程往往会被其他传统型的课程所取代,使信息技术课程的作用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未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信息技术课程受到了家长和学校的忽视,继而学生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不重要,学不学都无所谓,很多学生在信息课程中不认真听讲,甚至去看其他课程的书,使信息技术课程无法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偏向于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被动地听取教师所讲授的知识,使整个教学课堂缺乏新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未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整个课堂显得枯燥乏味,缺乏生机和活力。

二、让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以致用

当前的信息化社会中,对初中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要求越来越高,不能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要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到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对于学生能否适应当前的时代产生了直接影响,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重点学习的内容之一,如果学生能够对于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学以致用,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就会受益匪浅。比如,学生可以把信息技术当做工具,对其他学科的知识不断地进行扩展,对于预习以及复习中建立知识结构有着很大的帮助,让信息技术能够对学生的校园生活起到有效的保障。因此,信息技术在初中课程教学中非常的重要,如何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

当今时代中很多初中信息课程是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承接,并在这一基础之上对于课程进行扩展。与小学阶段学习不同的是,初中的信息技术强调学习技术的实用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对初中阶段学到的内容并不是特别陌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所学到的知识接触得非常广泛,多少会有些基本的认识,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也得到了一定的基础,例如,“信息处理与计算机”就是小学课程中“认识计算机”内容的深化;“Windows操作系统简介”就是“Windows初步使用”内容的承接,设置这一内容就是让学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具有更加直观的了解;初中阶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PPT应用制作”就是“初级多媒体幻灯片”内容的延伸;“网络基础应用”对于“因特网的简单应用”有着很大的承接关系。学生在进入初中之后,求知的欲望非常强,教师在课堂中要多结合身边的一些例子,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把学习到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生活中。

三、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实用性的措施

适当的教学方法对初中信息课程的实用性提供了有效保障,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的评价方法,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合理的方法来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当前很多初中的硬件设备建设已经完善,信息技术教学也应当跟随时代的潮流得到发展,对以往比较好的教学模式进行发展和继承,对于比较旧的课程要及时地进行更新,多听取学生的建议,灵活地进行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利用有限的时间多讲、多练,对教学实践给予重视。要让学生多进行实践,让学生获得比较好的上机体验,对学生知识的理解提供比较大的空间。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不同,光靠死记硬背难于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要对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学到更多的实用性知识,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在发现问题、查找资料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加以指导,让学生学习到的知识得到巩固,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6)

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去思考学生能从自己的课中收获怎样的隐性知识,以及这些隐性知识对其学习显性知识有怎样的影响,是促进显性知识的学习还是阻碍显性知识的学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则要思考如何设计合理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参与到隐性知识环节的学习,并最终将隐性知识化为己有,将习得的隐性知识在最终的作品中呈现出来。从而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学生认知的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行为能力和作品表达能力。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隐性知识教学的认识与实践。

1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隐性知识的特征

由于隐性知识的特殊性,其对学生教育的影响更具有普遍性、隐蔽性和持续性,更有甚者比显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力更为深远。

首先,信息技术课程中所蕴含的种种隐性知识,其存在是具有相当的普遍性的。信息技术手段已经渐渐渗透到其他各门学科中,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课程整合已经做得比较到位了,但人们的关注点是以信息技术手段为技术基础,为其他学科提供服务的角度去看待整合这件事情;而笔者关注的则是以信息技术学科为主体,辅以其他学科的隐性知识,来丰富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

其次,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隐性知识的教授具有持久性,可以在学生的内心体验中形成反复的信息情感,从而不断地加以巩固。信息技术课堂中所包含的多方位的隐性知识,通过学生无意识的心理认知对其产生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个体情感态度的获得,价值观的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及个人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影响。

再次,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隐性知识,其多样性、生动性、实践性大大拓展了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空间。隐性知识的传授更强调一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性与创造性,更加关注学生在宽松自由的信息环境中,其个性的需求、个人的感知、能力的体现,最终实现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2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隐性知识的教学实践

隐性课程的框架设计:根据隐性知识存在的方式,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笔者从中学生的道德、人文、艺术三个方面进行相应的隐性课程开发实践。

整合中学生道德教育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开发 典型案例说明:在课本中关于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及BBS等交互工具的应用环节中,笔者就思考如何让这样的内容上得更生动有意义,让学生在应用这类软件的同时,身心也能得到一次升华呢?于是,笔者决定围绕“中学生如何正确面对网络世界,提升网络道德修养”这一主题,结合即时通讯工具(QQ群、BBS),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行一次思想上的碰撞和洗礼。

由于结合德育专题,使得信息技术课程中关于信息的集成与交流这一章节的内容,上得更加的形象、生动,学生也目的明确、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中,自然提高了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与此同时,学生的身心也接受了一次道德教育的洗礼。

以人文知识为基石,进行中学生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开发 本着以人文知识为基石进行的中学生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开发,就是在学生不经意间,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精神层面进行一种正向引导,而不单纯地只是为了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而丧失了教育的根本意义。

典型案例说明:关于PPT多媒体制作的章节,课本中给出了既定的制作主题,但笔者以为,课堂情境的创设更为重要,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的市民,有优势也有必要利用家乡的资源,创作出更具人文与观赏价值的“印象古都——我的家乡”这个专题PPT。

恰当的情境创设,结合具有人文色彩的隐性主题,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对这一主题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从而信息技术课堂更加具有人文的气息。

提升中学生艺术修养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开发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引入美术素养和审美标准等方面的隐性知识环节,实践证明效果是非常好的,不光是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带来了全新的知识体验,更是一种全新的让信息技术课程与艺术学科的隐性知识相结合的授课思路。

典型案例说明:“信息课上的美术课”案例设计中,教师巧妙地介入了有关美术视觉方面的隐性知识,是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引入视觉艺术方面的隐性知识的初步尝试,正所谓依托信息技术基础课平台,进行艺术素养教育的渗透。

3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隐性知识教学实践思考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隐性知识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体验到了许多不一般的教育教学经历,也进行了一番思考。

合理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隐性知识的教授 学生对隐性知识资源的接受,具有较强的情境依赖性,可以说,在恰当的教学情境中,学生的隐性知识能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鉴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以激活学生潜意识中与此情境或主题相关的隐性知识资源,将其显性化,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倡导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共享彼此间的隐性知识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十分常见的。其优势不仅在于增强学生间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学习,使每位学生自身的隐性知识得以显现,并在彼此间实现隐性知识的传递与共享,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起到十分有利的促进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深入研究信息技术课堂中的隐性知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从隐性知识的传递角度探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授和学习,对切实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质量,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探索多种教学的方式方法,创造良好互动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学习显性知识的同时关注隐性知识的学习,培养更多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从而师生共同与时俱进,提升自我。

参考文献

篇(7)

初中数学作为主干课程在教学中占有着关键性的地位,对于学生的升学与学校的声誉有着重要的影响。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着力点是通过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探究过程,掌握必要的探究方法,尝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自主探究能力。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对于数学教学的要求,只有充分尊重数学的教学规律,深入的进行教学研讨才能不断适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仍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前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1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不够

初中学生的自主性较强,学生对于新事物的开拓精神较为强烈。在数学学习中,初中学生一般怀有较强的疑问精神,对于数学难题有较强的探索精神。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将学生的这种探索发现精神充分的鼓舞,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增长。而当前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师对于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少,教师过分的注重了数学知识的教授,没有赋予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原有的积极探索精神,导致学生的思维较为定势,不利于发散思维的开发。

1.2教学手段与方法较为落后

初中阶段的数学课对于很多同学来讲都是枯燥无味的,很大程度上使依靠自制力进行强制性学习的。如果数学教师教学方法不恰当,沿用传统的、落后的方法进行灌输式教学则必定会导致学生更加的反感,不利于数学兴趣的培养。当前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师对于先进教学手段与方法掌握的较少,不能根据学生与教学的需求进行灵活的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都是陈述课本,拓展习题,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时以教师为中心,不考虑学生学习的实际,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1.3学生数学实践的机会过少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大都集中在课堂当中,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教授,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这对于大多数的教师与学生都是在普通不过的常理。这种课堂教学形式最大限度的利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但对于学生进行数学实践的机会就几乎为零,很少有教师拿出专门的时间进行数学实践教学,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也仅仅局限在数学课堂当中。数学实践机会的丧失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思考能力有着毁灭性的影响,学生对于所学的数学知识很难进行实践应用。另外,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的结合现实实际,使学生理解数学的真正用处,增强数学学习的实用性观念,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

2.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导下初中数学教学的完善途径与措施

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有着指导性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的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进行科学的教学探索,不断创新数学教学思想,提高教学效果。

2.1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数学兴趣的培养与保持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定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交流与探索,实现学生间的沟通,达到整体提高的效果。这就要求初中数学教师不断进行问题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在日常教学中,设置一定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相互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设置不应过大,以免影响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形成盲目的悲观。难度设置也不能过小,造成学生盲目乐观的心态,不利于端正的学习态度的养成。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应进行相关的跟踪指导,对于学生在解决问题是遇到的较大困难教师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指点,增强学生解决问题成就感,这对于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2.2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现代科技在教学当中的应用不断的深入,有效的现代科技手段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较为明显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进行相关教学,不断提高授课的现代性与时代性,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较为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通过教学手段的更新实现态度的转变;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深入运用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在多媒体媒介下进行数学学习能够更加投入,学习效果也会大大的增加。这就要求教师进行更多的多媒体技术的学习,掌握并能熟练的运用多种多媒体技术,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现代科技手段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在教学中不断进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数学课堂的多元化发展,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有益性。

2.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是思维发展较为关键的时期,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将学生视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的需要进行相关教学,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在教学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学生解决难题,使学生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中不断发展学习的自主性。数学的课堂应更加的开放,教学的内容不能仅仅的局限于课本的相关知识,教师还应进行更多的数学拓展,联系实际进行发散思维的引导,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会课本的理论知识,还能开拓思维,发散思路,这对于今后数学的学习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篇(8)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初中数学学习分化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现为目的不明确,不求上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注意力分散,上课不认真听讲,思维反映迟慢,情绪消极,作业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差,考试作弊,违规违纪,对老师的批评和教育无动于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导致自暴自弃。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意志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活动,是学习能动性的重要体现。学习活动总是与不断克服学习困难相联系的,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相比,初中数学难度加深,教学方式的变化也比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衔接过程中有的学生适应性强,有的学生适应性差,表现出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抵制不了诸如网络游戏等“电子鸦片”的诱惑。在学习中,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丧失信心,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二)知识、技能掌握不牢,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继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相比小学数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三)思维过程、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初中数学学习要求。

初中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而初中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有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快一些,有的则慢一些,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除了年龄特征因素以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很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要求去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适应性。初中数学出现了许多复杂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机械的记忆和直观思维是不能完成的。小学习题与例题基本相似,而中学的习题与例题相比变化较大,即使学生上课听懂了,反应稍慢的同学课后仍不会做题。所以学生感到中学课程难度太大,稍一分心就不明白了。

针对以上对数学学习分化产生原因的分析,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研究控制数学学习分化教学对策,以下谈谈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的控制数学学习分化的有效教学行为。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说,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做到这一点,他的教学成绩一定是正态分布的,如果说有一点分化的话,那也是向优秀的方向分化。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行为很多: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2、备课时充分考虑数学学习困难生的需要,专为他们设计一些简单问题(这里要防止优秀生“抢食”),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3、充分认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4、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5、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案例1:

案例2:在我们这样生源较差的农村中学,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周一的作业收交情况是最差的。纠其原因,在两天的休息时间里,有些学生并没有把学习放在心上,甚至忘记写作业,在加上家长大多没有辅导能力,对孩子学习的关心不够,因此周一收作业就会出现困难局面。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在班里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是有利于课堂讨论,二是利于适度的竞争学习环境的创设。在周末我经常留一些针对“双基”的小测验,并统计每个小组的周总成绩,再把周总成绩累加形成月总成绩,进一步形成学年总成绩。最后进行表彰。我们把这叫“拉力赛”。“拉力赛”涉及小组荣誉,另外孩子本身竞争意识就很强,大多能自觉完成,即使出现个别学生忘记完成,小组其他成员也会提醒。这样不但解决了周一交作业难的问题,也形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对这种方式很感兴趣。

(二)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部分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是学习不适应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篇(9)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102-01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有着重要的地位,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数学课程的对学生的要求是“1.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为了实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发展的要求,就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那么教师结合心理学知识,利用好课堂45分钟,仿照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首先说“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眼睛来读懂学生的一些心理活动,来实施教师的教学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从心理学上来讲,教师要在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感觉,即让学生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也叫外部感受);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注意。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注意观察,有时学生双目凝视,紧紧盯着一样东西或人;有时学生眼睛发亮,出现兴奋的光芒;有时学生目光迟钝,左顾右盼;有时学生目光轻松,眉飞色舞,这些时候分别说明学生在思考,明白了,不知所以以及完全掌握了。这时“望”的目的就达到了。

以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问题为例,例题:两个人都从山脚出发到山顶,甲先出发15分钟,乙出发15分钟后,两人同时到达山顶,乙比甲每分钟多走5米,问题:甲乙两人的速度各是多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直接把问题拿出来,而是把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开;首先,把已知条件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请两个同学分别饰演甲和乙,把这个场景展现出来。这一过程中,学生没有像往常一样没有兴趣,而是积极的参与表演,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也就是通过好奇心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进而把题目中的问题拿出来,再根据表演内容,让学生把等量关系转化为等式。这样一道学生不愿学习的应用题就可以通过这种转化,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觉是具有选择性的,把不感兴趣的问题转化为感兴趣的问题,提高了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二是“闻”

在许多教育调查报告中,很多学生表示,教师在课堂上一讲到底。言语是人类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是个体借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③。教师要合理利用这一特点,多给学生表现机会,多听听他们的想法,使教育工作得到发展。目前,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比以前更崇尚个性、独立和个人空间,而教师则习惯了对课堂的掌控,话语中含有权威的味道,但学生却不愿意接受;因此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想法,要对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及时进行肯定。

比如:以勾股定理探究2为例:某楼房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2米,消防队员取来7米长的云梯到3楼楼顶进行灭火,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能否进入三楼灭火?这道题有3种解决方法,分别比较梯子长,楼高和梯子的底部与墙的距离,这时,教师不要发表意见,而是让学生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在学生上黑板讲解结束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

三是“问”

与学生的沟通中,方式有很多,例如:谈话、写信等,但是最直接的就是对话交流;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教师的态度是十分重要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要尊重对方的个性存在,不要将自己认为正确的模式强加在别人头上。同时要对学生比较好的地方进行表扬,喜欢听到表扬是人类的天性,尤其是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教师要因材施教,使教育方法“个性化”。通过多种教育方法,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解并解决。

笔者曾经经历过这样的问题,一次,一名男生在课堂上讲话,用眼神提示他很多次,包括同桌也提示了他,但他好像没有意识到,仍然在不停地说着,以前说他上课讲话,他总是回答,“没有啊”;这次不一样了,笔者对全班的同学说,“对于这个问题,某某同学有更好地解决办法,老师讲得慢,耽误了时间,看得出来他有些着急了,下面请他给大家讲解。”这名男生显然没有想到,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让他来讲问题;他有些紧张,提了一个头,后面就说不出来了,我赶紧说,这个想法很好,但是还需要再研究一下。给他一个台阶,也给他提醒。通过这个事情,他以后上课表现好了很多。

四是“切”

篇(10)

[中图分类号] R714.4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07(a)-0133-02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4%~6%[1],也是引起产妇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据统计,8%的产妇死亡是由于产后出血[2]。因此了解产妇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掌握病程发展,提前制订好抢救和干预措施,是帮助产妇安全度过危险期的关键。本例通过对抢救过程的回顾,分析产妇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的各种危险因素,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借鉴。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1岁,体重69 kg,因31+2周妊娠,阴道持续流血入院,B超示完全性前置胎盘,拟中止妊娠,行剖宫产术。术前检查:红细胞(RBC)3.21×1012/L,血红蛋白(HGB)105 g/L,血细胞比容(HCT)30%,血小板计数(PLT)145×109/L,凝血酶原时间(PT)11.8 s,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26.2 s。入室开放静脉,监测心电图(ECG)、无损血压测量(NIBP)、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备好抢救用品。选硬膜外麻醉,麻醉效果满意,手术开始各项生命征稳定,顺利剖出一男婴,体重1.8 kg,皮肤青紫、无呼吸,HR 107/min,Apgar评分3分。将婴儿置保温台口咽吸引,行面罩加压通气,给纳洛酮0.2 mg。婴儿青紫未改善,呼吸未恢复,行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后心率降至68/min,静脉注射1∶10 000肾上腺素1 ml,行胸外按压,心率升至85/min。追加1∶10 000的肾上腺素1 ml,脐静脉注射生理盐水5 ml及5%葡萄糖5 ml。婴儿肤色转红、呼吸渐恢复,心率回升至110/min,SpO2 99%,Apgar评分达8分,后转监护室观察治疗。

台上产妇子宫大量出血,注射缩宫素,明胶海绵填塞,缝扎创面未奏效。出血量达1500 ml,新开放两条输液通路,输林格液和万汶1500 ml,行颈内静脉和桡动脉穿刺监测血压。子宫出血迅猛,已达2500 ml,又输液1500 ml,加输红细胞悬液1000 ml。查血:RBC 3.2×1012/L,HGB 76 g/L,HCT 23%,PLT 62×109/L,PT 14 s,APTT 55.1 s,纤维蛋白原(FIBC)2.2 g/L,输新鲜冷冻血浆600 ml。止血仍困难,决定改行子宫全切,失血达5000 ml,血压降至50/30 mm Hg。输注晶体液、胶体液、新鲜冷冻血浆、红细胞悬液,间断静推苯肾上腺素100 μg/次,静滴0.01%的苯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在85/55 mm Hg左右。复查血:RBC 2.1×1012/L,HGB 67 g/L,HCT 20%,PLT 35×109/L,PT 22 s,APTT 112.2 s,FIBC 0.8 g/L,D-二聚体1.9 mg/L。此时患者刀口及桡动脉穿刺处渗血,考虑患者存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但考虑患者出血迅猛及硬膜外麻醉,未应用肝素,继续补充新鲜冷冻血浆、红细胞悬液,加入血小板、冷沉淀及纤维蛋白原。给予5%生理盐水250 ml、地塞米松10 mg,间断静注葡萄糖酸钙。应用苯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在100/60 mm Hg左右。患者出血渐止,成功切除子宫。术毕统计失血共7500 ml,输晶体液2500 ml,胶体液2500 ml,红细胞悬液12 U,血浆1600 ml,血小板17 U,纤维蛋白原4 g,冷沉淀100 ml,葡萄糖酸钙4 g。复查血,RBC 3.41×1012/L,HGB 108 g/L,PLT 102×109/L,PT 16.2 s,APTT 45.3 s。观察无活动性出血,送患者返病房,复查凝血无异常,拔出硬膜外导管。随访患者恢复好,未发现并发症,痊愈后出院。

2 讨论

新生儿窒息指新生儿出生后1 min尚不能建立规则有效的自主呼吸,并伴有呼吸循环障碍的状态。国内报道为4.7%~8.9%[3]。新生儿窒息因素分胎儿因素和孕母因素。胎儿因素有脐带因素,羊水Ⅱ、Ⅲ度混浊,早产儿等;孕母因素包括前置胎盘、胎盘功能减退、胎膜早破、羊水过少等[4]。本例胎儿系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产妇又有前置胎盘,并且存在前置胎盘的产妇与正常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48.72%和17.93%[5],前置胎盘影响子宫收缩,极易导致产后出血[6]。所以新生儿窒息的孕母和胎儿因素均有,必须提前预料到,做好婴儿抢救准备,以防措手不及。

本例产妇既要重视新生儿窒息抢救,更要重视产妇产后出血的风险,因其极易发展为DIC而危及产妇生命,这是分娩期最严重的并发症[7]。而掌握风险因素,及时明确诊断,提前制订救治措施,可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8]。对于DIC的诊断,有如下标准[9]:①存在引起DIC的疾病,如病理产科,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等;②有严重或多发性出血倾向和休克;③血小板正常3 s),FIBC降低(

大出血并发DIC非常危险,治疗原发病是关键,只有去除原发诱因,才能从根本上治愈DIC,一旦去除诱因,适当对症处理,病情多会迅速好转或治愈。对本患者评估后行手术治疗是正确的,且产科诱发的DIC在子宫清空后治愈率最高[10],本例患者预后符合这一论断。

本次抢救的特点是及时控制症状,如补充血容量抗休克,补充凝血因子,纠正酸中毒,生命体征支持等,这些措施可为手术创造最佳条件。而以往对输注血浆、凝血因子有争议,认为是“火上浇油”。但急性失血,患者往往无明显的高凝期,而是迅速进展消耗性低凝期及纤溶亢进期,因此积极补充凝血因子及血小板在DIC的过程中可提供良好的止血[11]。本例抢救中未察到DIC加重趋向,相反因及时补充血浆、凝血因子、冷沉淀后,患者出血渐止,凝血功能逐渐恢复,使手术顺利完成,挽救了产妇生命。

DIC初期是凝血亢进,应用肝素阻断高凝的恶性循环是治疗DIC的主要手段之一,但应用的理想时机是高凝期,这一时机把握困难,并且有报道肝素治疗DIC并没有明显提高产妇抢救成功率[12]。本例患者术中出血难以控制,凝血检查项目多有异常,应用肝素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出血,所以对肝素的应用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总之,对产后大出血并发DIC要高度重视,应了解高危因素,掌握病情进展,备好抢救措施,根据病情及时对症处理,帮助妇婴度过危险期。

[参考文献]

[1] 梁朝霞,陈丹青.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和流行病学新特点[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2,28(11):897-898.

[2] 崔红,陈静,刘彩霞.2001年和2011年产后出血的救治及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3,42(6):167-168.

[3] 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02-910.

[4] 杨沽,房桂英.引起新生儿窒息的产科因素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47):108-109.

[5] 刘彩云,龙雁,唐荣瑜.凶险型前置胎盘39例临床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3,20(7):850-851.

[6] 罗方媛,陈锰,张力,等.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五种止血手术疗效的比较及止血失败原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2,47(9):641-645.

[7] 徐淑静.1例产后出血并发DIC诊治的经验教训[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30):101-102.

[8] 张方芳,徐永莲,刘兴会,等.产后出血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135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4,30(2):144-146.

[9] 彭晓鹰.16例产后出血并发DIC的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2006,13(2):253.

[10] 林建华.凝血功能障碍致产后出血的诊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2):93-95

上一篇: 高中地理的教学反思 下一篇: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