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49:2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笔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6-0057-02
1 引 言
师法自然是我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准则。来源于先秦哲人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这里的“法”就是效仿的意思,对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启迪。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来自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穷的,社会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发展变化、新旧交替的过程中,我们能做的就是掌握自然规律,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
2 城市居民亲近自然的愿望和需求
随着工业时代钢筋水泥建筑的发展,现代城市居住空间的密度越来越高,城市居民的压力越来越大。现代社会,物质文明不断的发展,砖、水泥、钢铁、塑料和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充斥在人们的周围,高楼大厦和现代设施使大自然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远。紧张忙碌的生活,也使得人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与城市公共绿地相比,居住区绿地是人们接触最频繁的空间之一,也是人们最经常利用的户外活动场所之一。这样高频率使用的环境,空间环境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住区景观中的绿色设计,满足人对亲近大自然的渴望,将大大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3 住区空间设计宜师法自然
大自然提供给我们宝贵资源的同时,也赋予了我们许多美好的感受:晨昏变化、四季更替、风霜雨雪、气象万千。自然风景更是丰富多彩:苍劲的树枝,嫩绿的新叶,芳香的花朵,松软的草地,香甜的果实,汩汩的流水,挺秀的山石,可爱的动物。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进步,在社会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当今人们的生活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空气污染、物种减少等问题不断地加重, 全球性的环境恶化,大自然的生态平衡被人为的打破。
在这样的形势下,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念的绿色设计就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现代城市住区空间是人工设计的环境,当我们营造这类环境的自然性的时候,“师法自然”成为复原和重塑环境的必然。概括的做法是研究大自然的构造,通过人工的手段建造景观环境内部的生物、物理等属性,从而完成对自然的复原和创造,为人们提供宜人的景观环境,达到人类与自然共生。
4 观察和体验大自然是设计前提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生命的,它们通过自身的颜色、形状等表达着自己的感受。比如合欢树、酢酱草等植物会在夜幕降临的时候合拢小叶“睡觉”;含羞草会在受到外力的时候“躲”起来;缺水的时候,植株会叶子枯萎、枝头低垂。在设计住区景观时,需要理解相关的植物语言,按照植物的自然需求去安排空间,遵循自然规律来设计适合它们的生长空间。除了植物,大自然中的坡地、山石、水流也能给人不同的体验与思考。
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劳伦斯・哈普林就是一位经验极为丰富的自然世界的观察者。据说他曾经在加利福尼亚的山岭中徒步旅行了数千里,积累了250个记满了钢笔速写的笔记本,主要内容常常是自然景观。他曾对围绕自然石块周围溪水的运动、自然石块的块面形态及质感作了大量的写生记录。之后,他在《劳伦斯・哈普林的速写本》中写到:“设计的来源是自然形式,即是自然的形象被创造出来的过程。这些喷泉和广场的建立是为了使它们与自然界生生不息的体验联系起来,而不是简单的效仿自然。”
城市住区师法自然,不应局限于形式的模仿,而是提炼大自然的特征,是对自然体验的模仿。因而对大自然的观察描绘、调查体验、思考分析成为设计的前提。
5 在设计中融入对自然的感知
在人们感受大自然风景的时候,包含着诸多感知要素,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这些感觉综合作用,产生了人对自然的体会。在师法自然的过程中,不仅要将大自然中的颜色、比例、形状等视觉元素考虑进来,还应当将其它感觉的体验,也融入设计的空间之中,使人们能全方位的感受大自然的生动趣味。
大自然中的视觉因素有形态色彩、明暗远近等;听觉因素有虫鸣鸟叫、风声水声等;触觉因素有景观元素的质地手感等;嗅觉因素有植物芳香、泥土气息等;味觉因素有植物果实等。这些感觉会随着参与体验者的立足点的变化而变化,远距离的视觉、听觉,近距离的触觉、嗅觉、味觉都给人不同寻常的趣味。
城市住区景观设计时,设计者不仅要把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感知和体会融入到景观空间中,还要在设计中照顾使用者对景观的各种感觉。通过合理的景观布局,微妙的感觉刺激,创造出如同置身自然界般的感受,这样的环境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6 结 语
现代城市居住空间关注居住建筑本身之外,更应该重视环境的利用与塑造。师法自然,将感受到的大自然的体验融入到城市居住空间中,钢筋混泥土的现代建筑与绿色山水融为一体,成为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介入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布置人们活动的功能性场地,使整体空间成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的家园。那么,我们距离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就不远了,徜徉其中,茂密的树林、开敞的草地、涓涓的溪流、蜿蜒的小路,大自然在生活中,生活在大自然中。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U98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033-02
21世纪是尊重个性、弘扬个性的时代,也是以个性化人才培养为主题的时代。教育理所应当承担起培养未来创造性和个性化人才的历史重任。大学本科教育应与时俱进,与现有的课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市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社会对园林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加。如何培养具有更强竞争力、更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本科专业复合型人才是高校园林本科教学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1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特点
1.1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
园林专业是涉及领域极广,融园林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园林艺术、园林要素、建筑艺术及园林技术于一体的应用性和综合性学科[1]。其目的在于培养合格的风景园林设计师和园林相关管理人才。学生应具有园林规划与设计和园林植物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风景区和森林公园规划、城镇各类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园林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及施工管理工作,是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该专业经过一定年限通过考试可以取得注册规划师、注册建筑设计师、监理工程师、注册建造师等资格。其专业领域涵盖范围极广,如图1所示。
由此可见,要学好该专业,应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而这些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仅凭4年课堂上的教师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其中,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又是园林专业中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环节。该课程主要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与其他课程相比,园林设计类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成绩考核、课外安排等各个教学环节都有其特殊性。
1.2园林专业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中,最具典型意义和启示意义的为:“讲授―接受”教学模式。该模式为“五段教学法”,即“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由19世纪下半叶的赫尔巴特提出。这种模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人的社会化,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
园林设计类课程目前多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2]。基本做法是:教师先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讲述,然后分阶段布置相关专题作业,指导学生进行几个相关内容的设计实训。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是以理论传授和修改学生的方案为主。这种教学方式虽然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但还属于传统教学模式。在当今以个性化人才培养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多种多样,设计培养目标也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一味遵循旧的教学模式,难免会存在一定问题。
2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周期长,时间安排呈间断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
我们先看一组公式:48×0.75=36。48指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园林设计课程的平均课时数,0.75指的是1个课时(平均为45 min),36指1个学期该专业课总教学时长为36 h。以1名大学生每天学习4 h为例,只需9 d就可以完成该课程的学习;而实际上大学教育却往往要用16周(近4个月)来完成教学。当然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但作为设计类课程,该方式有其明显缺陷。
知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渐近的过程,同时需要不断的外力刺激[3]。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的记忆遗忘规律研究,遗忘的发展速度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按上文所述,1周3学时的教学模式很难给学生相应的知识刺激,更何况学生要面临1周4~5门课程的同时教学。学生刚在课堂上找到的设计感觉,1周后就消失殆尽,可见这种分散教学并不利于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
实际上,现在社会上有很多理论或技术类培训班,往往15 d甚至1周就能教会学生在学校一个学期还不一定能完全学会的知识与技能。比如鲁英灿的AiTOP 方案创作设计师高效率专业培训中心,对学员进行高效率专业培训,经过1个月左右的集中强化教学与训练,就能培养具有相当专业素养与能力的设计类人才,这种形式值得从事教学的同行反思。学校与社会的明显脱节,显示出大学教育的“象牙塔”特性。
2.2学生缺乏快速完成方案及多方案推敲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易使学生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方案至少得用4~5周(实际教学时间只是9~10 h)才可能完成;而创意构思则需2周以上的时间;更不要说同时进行2个甚至2个以上的方案推敲。理科思维是单一思维,往往只有1个正确答案;设计是多维思维,在多个方案中优选、优化,反复推敲,最后选中最合理、最优化的方案。
专业教师们都清楚一个事实:绝大多数学生的设计方案都是在最后几天才真正完成,一些平时不认真的学生甚至在最后一天才把方案完成,草草地应付了事。这种思维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立刻就会产生不适应。甲方或单位领导都不可能给你几周时间来确定一个方案,多方案和快速完成方案的能力是设计师的基本素养,学生往往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面对并适应这种社会现实。
2.3学生不理解课程本质,与教师主动交流少,学习效率低
设计课教师布置课题后,需要学生的配合进行草图创意构思,但由于上课时间相隔过长,不仅教师授课不能连贯,学生更很难在课堂中集中精力。不少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放松,不能进入设计思考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学习效率低,做事缓慢拖拉。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课后能东拼西凑一个方案,并能表现得精细美观,但却忽略方案形成过程,漠视与教师交流学习的重要性,实际上方案形成过程的理解才是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最重要的。
2.4传统教学评价标准过于单一,重考试弱平时
传统的考试内容主要是通过名词解释、选择、判断、填空、简答题等主观题和客观题来评估学生的平时学习与知识的接受程度[4]。这些呆板、机械的问题,将具有丰富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学生导向成 “背书的机器”。很多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很刻苦,通过临时抱佛脚就可以得到高分。现有的教学模式不重过程与理念,以一份作业甚至一张试卷来代替评价学生一学期的努力。长此以往,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更不重视平时教学,丧失个性,缺乏能力与创新。经常有学生以一种设计套路来应付所有的场景设计。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与理论课的不同在于其更重视学生平时的方案创意及设计能力。
2.5学生只注重课堂教学,缺乏主动学习、自我学习能力
在目前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学生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提过的章节才会在考试之前认真背诵,甚至有的学生课程结束后,课本依然如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学习的能力。园林专业是一个需要多种知识与多种能力的应用型学科,光靠课堂的几本教材不可能完善学生知识能力的架构。虽然教师都会在课堂上推荐参考书籍,但是真正能利用课余时间自我学习提高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2.6课程授课学生过多,不利于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
设计类课程需要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根据经验,1个班的学生数控制在18~22人比较合理。这样教师有时间也有精力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与研评方案,学生也方便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在活跃的气氛中师生对方案各抒己见,在争论中提高学生的各项能力。
3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
针对现有的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模式及考核模式存在明显的不足,笔者认为“个性化”教育将取代传统的“模式化”教育,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3.1加快课程教学节奏,采用设计单元课或阶段性单元课
把分散的课时集中起来,安排1~2周时间进行教学。把教学知识点与设计实训结合起来,在短时间内不断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的强化,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行高效率的强化训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提高。笔者曾对教授过的学生作过调查,其中82%以上的学生希望设计课能采用阶段性设计单元课的安排,以提高其专业能力。这种模式让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紧张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全身心的投入到设计思考、分析与表现之中。
3.2重视前期草案的完成、多方案的设计与选择
强化平时的草案训练,降低理论授课所占比重。理论并非不重要,关键在于教师的指引。教材上的内容尽量少讲,经过12年教育的学生有能力阅读教材并掌握相关知识点;教师的工作是点出课本重点所在,指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而课堂时间重在案例分析与方案交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作方案分析。设计课中的自我教学将成为未来设计教学的一项主要原则和方法。教师的主要责任在于为学生创造和组织好学习环境,启发和引导学生发展自我的设计才能、自我的设计个性,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想象力,避免学生思维过早模式化、定型化。
3.3完善课程考核方法,重视设计过程,创新评价制度
学生成绩的评定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强的导向作用。注重培养学生设计理念,考察重在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诸方面,帮助学生捕捉自己的思想火花,升华为设计的创意并以有序的方法表达[5]。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新考核制度,以设计及表达成果的客观标准为辅。
考核应遵循以下原则:全过程考核的原则,即从开始到结束,从课内到课外均考核;公开考核的原则,提前让学生知道课程考核标准;重能力、重素质的原则,即将学生能力的表现和素质的体现作为较大的权重系数在考核时加以考虑。
设计考核不仅表现在最后的方案图表现上,更应把平时的交流、学生主动性提问作为评分标准。经常性的进行分组,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精神。理论考试内容答案不一定在课本上,教师在课程开始指定几本参考书(教研室可集中购买借与学生,或制作成电子文本形式发给学生),课程结束后学生上交读书笔记作为一部分成绩。
3.4将设计课程分成若干单元,由不同专业教师授课
传统教育一般每门课只由一位教师讲解,而设计课应与之不同,可由不同专业教师授课,以便发挥教师所长,也利于学生博采众长。以《园林规划设计课一》为例,可分解成理论知识单元、道路与广场规划设计单元、居住区规划单元、附属单位规划设计单元、公园规划设计单元,由不同的教师进行单元课教学。学生可以从不同教师那学到不同的专业(下转第36页)
(上接第34页)
理念,而教师也由此确定自己的专业教学方向,并结合自己的课题传授给学生行业内最新的理念与知识。
3.5促进学生对外交流,鼓励教师对学生方案进行点评
对外交流包括班级里的学生交流、各班相互交流和与社会交流。每学期组织方案评比、展览,奖励优秀作业与作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作激情,形成学生讨论互助的学习气氛。同时,结合实训项目创作,把学生的优秀作品阶段性地进行展示,既是对优秀学生的一种肯定和激励,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示范和引导。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参加社会竞赛与实际项目,如该校参加园冶杯、大学生设计竞赛等比赛均多次获奖。
3.6建立专业教学网站,合理利用网络资源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种学科的知识呈现出综合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学科间相互交叉、分化、重组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单纯的课本知识已不适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园林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近几十年发展相当迅速,各种新理论、新观点层出不穷。在专业教学网站上,教师可以共享一些园林设计案例与理论,指导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观点与理论;学生可发言提问,教师在网上进行指导与解答。
4结语
园林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而非执着于技巧。设计课程的讲授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过程,教师应积极主动地探索课程教学改革,促进教育符合时代潮流,培养出大批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5参考文献
[1] 朱天志,万东颖,李政.设计类课程中运用个性化教学的思考[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86-88.
[2] 田耀全.对《园林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8(2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