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考点归纳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1 16:49: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初中历史考点归纳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初中历史考点归纳

篇(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124―01

初中历史升学考试,是具有双重性质的考试,既是学业水平测试,又是对学生三年学习历史素养情况的总检测,也是一次能力水平的测试。它还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选拔合格学生的任务。鉴于此,笔者对如何做好初中历史“中考”升学考试复习,浅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提高认识,研究中考,早做准备

1.中考对学生是极为重要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率,取得理想的复习效果,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2.对试卷结构要有清楚的认识。历史试卷依据课标和历届考试,面向全体学生,试题难度的难、中、易比例为7:2:1,基础性试题占的比例较大,所以中考学生成绩优良与否,首要因素是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因此,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要烂熟于心,做到心中有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必须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

二、了解学生,分阶段进行复习训练

现阶段尤其农村初中学生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应试能力差、不愿思考、只是等老师告诉现成的答案或结论等现象。因此,老师应由浅入深、有重点地分阶段复习,加强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1.联系时事政治、社会热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时效性。面对浩如烟海的复习资料,教师要按照学科的时政性、热点性挑选出一套复习资料。如,在讲话中,向全党提出三个“必须牢记”,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上述材料涉及考点“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可将时政与考点有机结合选出复习资料。

2.重视本学科的《会考指导》,自己编写学科知识体系。依据课本逐单元、章节全面系统复习,重点解决学生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促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专题归类,融会贯通。在知识全面复习后,对历史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形式上最好以列表的方式呈现。这样,学生将所学知识能中外对比,辨识异同,形成横向和纵向联系。如,八年级第一单元主题“侵略与反抗”可归纳如下表:

概括为:四次、三个主要条约、两条主要线索。也可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对外关系专题列表。学生可依此构建知识网络清单,又为进入高中学习专题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精选试题,强化模拟训练

训练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有效途径。练习要依据《课程标准》和《会考指导》联系考点对知识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层次,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筛选题型,活学巧练。同时,还要注重方法技巧的指导学习,及时检查落实,做到精讲精练,落到实处。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易混知识点进行归纳,列出清单,对所选习题进行区别、比较。如,学生学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容易出现混淆,张冠李戴,为了准确定位知识,可对上述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列表比较异同,精心研究,选出高质量的试卷。

四、答题训练

1.审题能力训练

审题能力是一种阅读能力,也是一种理解能力。首先是关键词语的理解,着重是解题思路、步骤、方法和技巧。特别是要加强对引述的史学材料的理解,一定要注意时代背景、主要意旨,所选材料和课本知识点的联系。

2.表述能力及答题的规范化训练

篇(2)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当前形势之下,尤其是新课改的深入,对于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历史作为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背景之下,以往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而微课作为一种信息化时代的产物,为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开拓了一个新的途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微课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意义,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逐步提升教学效率。

一、微课的内涵及意义

所谓的微课是指在教学设计思想的基础上,依托现代多媒体技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针对性、高质量的讲解,并将这些讲解的内容录制成音频或者视频的过程。在教育领域,微课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它的特点在于讲授内容的碎片化,因此,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对题型的讲解、考点的归纳,也可以是对于教材的解读,还可以是学习方法的传授,教学经验的展示,等等;除此以外,微课的教学内容还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这是遵循着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而产生的。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辅助形式,有效地促进了移动式学习的出现以及发展,同时,微课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也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并以其自身的优势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微课也是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微课的出现以及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成熟和完善,极大地改变了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逐步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这一模式是大势所趋,能够从根本上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二、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引导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使得学生的记忆以及理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堂教学的优势,并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挖掘相关的微课资料,科学合理地划分微课的类型,通过在线微课信息,建立丰富多样的微课资源视频库,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与进度,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积极开展自主预习活动。但是这要求教师在进行微课制作的过程当中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注重微课内容的选取,确保所选取的内容符合教育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

(二)课堂引导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灌输”式教学模式的束缚,倡导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自主地钻研探索。此外,若一个章节的重难点知识较多,教师可以将这一章节的知识点拆分为若干个微视频,让学生分组进行学习,然后让各小组的代表向其他小组讲解知识点,这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例如,在讲解《》这一章节之时,教师可以在微视频当中向学生提问抗战胜利之后,我国国内的政治形势以及的打算等,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发生的背景,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教材内容,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三)课后引导

每一个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各不相同,他们的学习水平与能力也千差万别,“一刀切”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养成,微课堂教学通过微课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微课的暂停与播放按钮,反复地观看教学视频,合理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外教学视频,让学生观看更多相关的课程资源,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

三、结语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迫切需要改变现状,而微课的出现及应用,能够贯穿课程的课前、课堂以及课后三个环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引导,从而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最终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阮长红 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山阳镇长沟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俞月丽.例谈微课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教师,2015(16):95.

篇(3)

1.通过单元复习,夯实基础

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小型的知识网络体系,以“繁荣和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为例,可以从选官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诗歌、书法、绘画、艺术宝库等分类去整理,使人一目了然。事实上,中考用黑板报、数轴线、演示图等新颖的形式来考的题目很多。

2.通过专题复习,提升学生的能力

一般来说,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专题为主,这是在第一轮单元复习的基础上对考查的知识进行整合和取舍,就某一重要问题将考试要点中与之有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做到学科内的综合,旨在理清历史线索,构建历史知识的纵横网络,进而形成并提高学生的分析、对比、综合、归纳能力。

3.研究中考题型,进行实战训练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既是真题也是范题,有一定的指引作用,特别要关注与前一年相比有一些微调的考点。选择题的本质就是判断,考生一定要从题干的立意出发,找出关键词,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最大限度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然后与课本内容“对号入座”,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强调: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简洁,没有错别字。

4.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全员提升

课堂上在关注全体学生的前提下,教师要把自己的视角和言行多放在中下等学生身上。依据木桶原理,导致教学效果出现不良结果的也往往是学习最差的学生。优等生一般不会在易错点和易混点上出现很大的错误,他们训练的重点应该是思维和能力的挑战,而中下等学生则不同,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每节课的基础知识,更不能很灵活地加以运用。因此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为了每一个高效率的课堂,为了历史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

二、练出开卷考试小技巧

1.扭转错误观念

由于历史学科长期被视为“副科”,学生不重视也已习以为常,况且是开卷考试,绝大部分家长和学生认为,平时看不看书无所谓,反正中考时可以带资料进去,到时翻书找答案不就行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开卷考试是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体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不必要负担的考试形式。

2.训练快捷定位找考点

对于任何一个考核点,都要能在最短时间内在教材中找出来。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题目在书外,答案在书中”。从操作步骤上说,可以分为三小步:首先是定方向,确定该题的考核点;其次是选定教材;最后是根据目录精确定位。从教法上说,主要从两方面加以训练:一是根据目录查找考核点的能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教材划分为各个单元;二是训练学生的速度,可以口答竞赛,也可定量限时笔答,出题时要考虑好分布与跨度,可以将常见的考点在页码下用便笺纸延升到书外,以便查找。

3.考前准备

开卷考试,材料的准备很重要。虽然少了又不放心,但是过多也用不上,历年都会出现考生像搬家一样进考场,不过只求个心理安慰。其实带进考场的材料不在多,但要精,而且必须是经常使用而熟悉的材料,这样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尽快查到所需要的知识点。整理历史开卷考试所需要的资料:六本教材、《中考指导用书》、各种模拟试卷等,要注意按照重要程度摆放,将最重要的放在最上面。还可以准备一份备忘录,将各种解题方法和特别需要提醒自己的话写在上面。(友情提醒:所携带资料不受限制。)

4.走进考场

篇(4)

微课教学模式,是当前非常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整合,微课教学模式迅速的普及开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有更多的内容需要展现,有更多的历史场景需要学生去体验,所以,微课教学的应用过程中,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展现的优势最明显。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如何实现微课的高效化应用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来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定义解读

微课是什么呢?它是怎么通过“微”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扩大化呢?它是怎么通过“微”实现了学习资源的最大化应用呢?它是怎么通过“微”实现了教师思想、能力的最优化展现呢?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微课。所谓的微课是指在教学设计思想的基础上,依托现代多媒体技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某一方面的内容,进行针对性、高质量的讲解,并将这些讲解的内容录制成音频或者视频的过程。在教育领域,微课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它的特点在于讲授内容的碎片化,因此,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对题型的讲解、考点的归纳,也可以是对于教材的解读,还可以是学习方法的传授,教学经验的展示,等等;除此以外,微课的教学内容还涉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这是遵循着新课改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而产生的。

二、优势解读

微课为什么这么受欢迎?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微课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就是因为它在应用过程中展现出来极大的优势,在教师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微课,实现了自身的教学设想,实现了教育教学目标。实践中,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辅助形式,有效地促进了移动式学习的出现以及发展,同时,微课在使用的过程当中也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并以其自身的优势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微课也是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微课的出现以及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教学模式的成熟和完善,极大地改变了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逐步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有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微课这一模式是大势所趋,能够从根本上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应用策略

(一)实现“预”的功能

要想实现教育教学目标,我们就要关注“预”的环节。这里的“预”包含着很多方面。如,教师对于资源的积极准备算“预”,教师对于资源的积极整合算“预”,而学生的课前预习当然也算“预”,做好了“预”的工作,才能高效开启教学活动。在本学科中,因为教材中的内容往往具有碎片化的特点,使得学生的记忆以及理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微课堂教学的优势,并根据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挖掘相关的微课资料,科学合理地划分微课的类型,通过在线微课信息,建立丰富多样的微课资源视频库,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与进度,合理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积极开展自主预习活动。但是这要求教师在进行微课制作的过程当中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注重微课内容的选取,确保所选取的内容符合教育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

(二)实现“导”的功能

在笔者看来,导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本职”,导也是微课应用于课堂的主要职能。在应用微课时,我们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丰富学习资源的手段,而应该将其当做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工具。因此,教师在应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最需要做的是对学生的引导,通过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使得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学习,自主地钻研探索。例如,在讲解《》这一章节之时,教师可以在微视频当中向学生提问抗战胜利之后,我国国内的政治形势以及的打算等,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充分了解发生的背景,使得学生能够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学习教材内容,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篇(5)

所谓“目标导读法”,就是“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引,以目标学习法、教师导读法和建构主义学习观为支撑,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目标为主线,以体验为主干的课堂教学,实现知识过手、能力生成和情感升华的教学目标,构建学生个性化的三维历史体系”的学习方法。

“目标导读法”的提出,是基于三个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1.目标学习法。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只要有最佳的教学,给学生以恰当的目标和足够的时间,多数学习者都能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因此,课前展示目标,有利于增强学生课堂预习的针对性、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和反映目标在学习中的引领性。2.教师导读法。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方案设计者、问题预设者、合作探究者、评价激励者、氛围营造者等角色。在目标的指引下,教师有效引导,事半功倍。3.建构主义学习观。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因此,本课的教学目标(共性化要求)通过导读(知识过手、能力生成、情感升华的桥梁)建立学生(个性化需求)的三维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结合多年历史教学经验,下面以川教版《》为例,具体谈谈“目标导读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

《》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中的第一课。本课编写逻辑思路明确,内容不多,难度不大,有利于开展目标导读。

初中学生好奇心较强,易接受新知识,虽知识面不广,但个性突出,对预定的学习目标有很强的期待感,对参与各种教学活动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初中学生对自主学习还不太习惯,缺乏主动性,自学意识有待增强,自学能力有待提高。针对初中生的学习优势和现有劣势,从学生的求知心理和年龄特点出发,既然他们对新鲜的、有趣的、悬疑的事物或问题有强烈的好奇心,那么我就“因材施教”,采用目标导读法作为设计的主线,给出导读目标,引导学生参与独立预习、看图分析、小组合作、讨论辩论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构建历史三维体系。

一、直观演示,导入体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课前,我首先播放《》电影片段,其次让学生观察历史图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清王朝当时“内忧外患”的境况,由此提出“不改变这种现状行吗”的问题,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展示目标,初识体系

莉莱说得好:“赢得好射手的美名并非由于他的弓箭,而是由于他的目标。”明确学习目标,能够加强预习针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我利用多媒体出示“导读目标”,让学生根据提示独立预习、勾画设问。

三、合作竞争,初建体系

这个环节非常重要。我设计了4个步骤:抽生交流汇报,反馈预习情况;创设问题情境,思考救国方案;归纳表格要点,掌握洋务举措;开展课堂辩论,学会评价事件。重点安排了三次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思考救国方案(假如你是当时清政府官员或爱国人士,你会想到什么办法改变中国“内忧外患”的现状);通过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总结、表格归纳等形式掌握本课第一个重点;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辩论形式学会全面评价事件的方法,既掌握了第二个重点,也突破了教学难点。因为学生有个体差异,在讨论交流中可能会跑题、偏题甚至离题万里的现象,但教师都要注意给予积极评价,肯定学生敢于发言的勇气,树立学生可持续学习的信心。同时,本课是中考考点,教师务必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回归教材,做好笔记,让学生初建历史三维体系。

四、课堂小结,构建体系

一般老师都习惯于自己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但这样不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我在教学中,都是让学生(3-4名)自我小结,如“学完《》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感悟,有什么启发?”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三维体系才能有效构建。

五、课堂练习,巩固体系

课堂练习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心设计练习,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体系。我设计了4个练习题,前2个题重在突出的进步性,后2个题重在强调的局限性。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体系。

六、课堂延伸,完善体系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之一,是不够全面和完善的。教师还应对照板书设计,再次进行课堂总结,促进学生完善体系。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学资源(上网浏览、借阅史志、阅读教材、撰写论文、思想教育等形式)实现知识延伸、能力外显、情感升华,从而完善历史三维体系的长度、宽度、深度和高度。

七、板书设计,强化体系

板书是知识体系的框架,是师生互动的成果。我在板书设计中,一般用红色粉笔先写出导读目标,再用白色粉笔写出学生自主预习、小组合作、讨论辩论和教师引导、点拨后形成的知识体系。规范的板书,有利于学生强化三维体系。

只有牢牢把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这一核心,即“以学生现状为基、以学生活动为主、以构建体系为重”,才能实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目标,从而帮助学生达到“目标导读建体系”的佳效。

篇(6)

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让初中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呢?笔者经常在思考这个问题。在多年的执教过程中,有一些心得。

首先,发挥历史学科优势,利用故事、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初中学生处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阶段,既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学习的自制力还比较弱。生动的课堂教学,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减少他们上课走神的情况。而用故事来导入课题,是引起学生注意及兴趣的一个较好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八上第9课《》时,笔者以的招婚广告为导入,“蔡老的择偶条件为:(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子不娶妾;(四)男死后,女可再嫁;(五)夫妇如不相和,可离婚。”这极大吸引了学生们的学习注意力与探知热情,为《》这一课开了一个良好开端。

其次,顺应素质教育的大趋势,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创设的情境尽管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要使之能一直保持这份兴趣,并能喜欢上历史这一学科,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学生参与并从中找到成就感,使之获得“成功的喜悦”。这也正是顺应了素质教育的需求,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导地位。

而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方法有很多:师问生答、生问生答、生问师答,学生抢答、小组讨论、辩论,历史情境表演,课堂训练等等,丰富多样,形式要灵活选择。当然这些方式学生不可能一开始就会,一蹴而就。因而教师应该从七年级第一节课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要反复地训练,使学生能不断地进步、成长。记得刚进入七年级的学生,课堂回答问题时,如果问题只是一个点,学生可以作答;如果问题是个面,大部分学生便不知所措了。例如: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有了哪些进步?这是一道比较题,必须把山顶洞人和北京人进行比较回答。但学生的答案是毫无判断、没有选择地照搬课文,反映出学生答题的水平较为低下。教师要为学生分析题意,介绍答题的基本步骤,然后引导学生先阅读课文,分析判断,再综合作答,并要求答案内容有一点以上的必须分点作答:①、②、③……,养成条理清晰的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

第三,借助多媒体手段。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图片、影视等文献资料,且历史学科的过去性、生动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使教师无法能简洁、有效地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向学生直接展示图片、表格等材料,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及兴趣,更可以用动画、影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真实的历史情景,使学生获得一个直观立体的认识。这就大大减少了教师用于板书和讲授的时间,丰富课堂容量,增加课堂教学密度;声像结合,有助于突破、解决知识的难点,强化教学效果,通过多媒体演示;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诱发学生去思考问题和强化记忆;扩充了自己的视野,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第13课《不怕远征难》这一课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们放映了在过程中的一些影片资料:《飞夺泸定桥》、《爬雪山》等,学生能快速地从这些影音资料中直接感受到在路途中的艰难险阻,并能体会到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等等。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038-001

初三中考历史的复习工作,因为分散在六本书中,考点多,复习时间又短,因此难免仓促。那么在强调新课程理念,注重考察学生能力的今天,如何引导学生复习,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取得理想的成绩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制定目标,实施计划

(一)根据《中考考试大纲》和新课程标准,明确中考考试范围和复习目标,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应解决的问题,注重考查学生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潜质和潜力,不随意加深和拓展内容。

(二)根据考试内容和时间,拟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整个复习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梳理教材”。时间大约在2月10日-4月24日,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中考考试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为重点,提纲挈领地复习,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教材的整体线索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阶段是“专题训练”。时间是在4月25日-5月19日,把中外历史知识专题化,打破知识点的时空界限,归纳分类,集合成一个个专题,理清头绪,便于分析比较,加深理解。将知识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第三阶段是“模拟测试”。时间大约在5月20日-6月10日,根据模拟测试的情况,找出学生的薄弱环节,再进行讲解、训练,进一步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第四阶段是“考前指导”。现在中考是网上阅卷,考前指导尤为重要。应让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树立信心,指导他们科学合理地分配、利用时间,防止后面的材料题来不及做,造成失分多,得不偿失。还要提醒学生把字写端正,写在规定的答题范围内,杜绝乱涂乱画的现象,选择题答案一定要在卡上涂标准。

二、抓住重点,加强训练

六本书的内容很多,在复习时教师首先要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同时又要有所侧重。我把本年度初中历史考查范围的知识要点归纳好打印给学生,让他们平时能熟读要点。此外,我又把要点一一分解,按照七(上)-九(下)的顺序,用训练题的形式印发给学生。训练题既有提示又有答案,这样学生读来方便,时间长了,反复读了,这些要点就在学生心中扎下了根,他们做起试题就能得心应手。你还愁学生考不到高分吗?

附示例:八年级上册中考历史训练题(节选)

1.我国每年的“禁毒宣传月”从6月3日开始,这是为了纪念近代史上民族英雄__________________ 。 林则徐

2.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___________ 。

《》

三、关注热点,强化专题

关注社会、关注时事是时代赋予历史学科的重要使命之一,命题者往往从当今社会某一热点问题入手,将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挖掘,多层次地展示这一方面历史的全貌。如我对温总理报告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经济发展是基础、改革开放要坚持、民生和谐是重点、三农问题特重大、科教兴国是战略、政府职能要优化,这些要点在九年级下册中都有与之直接相关的内容或隐性的联系,复习中要对与这些热点有联系的内容进行有目的的渗透,才能触类旁通。

近年来中考试题都着意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所以我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收集信息,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这样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如2011年是纪念100周年,那么围绕中国民主革命的道路、国共合作等问题就应该让学生了解清楚。我们要预测可能考到的历史内容,对学生加强训练,努力与中考命题趋势合拍,提高中考成绩。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专题为主,在第一轮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和取舍,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历史知识的纵横网络,培养学生的分析、对比、综合、归纳能力。如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我把有关的历史事实按时间顺序串联好,由(分封制)-郡县制-推恩念-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废除宰相制度-军机处,条理清晰地讲给学生,加深他们的理解。

四、注重应试,提高能力

基础知识掌握了,能力提高了,还要提高考试、答题的能力。特别是应试的技巧,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认为学生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审题,在平日练习和考试过程中一定要仔细审题,题目问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据题目要求回答,千万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如题目问你是何时,你不能答成何事。

(二)对课本内容一定要熟悉,我对学生的要求是,平时做选择题尽量不看书,答后分析自己答错的原因是什么,材料题和问答题一定要答标准,扣住中心。

(三)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试时间。因为历史考试虽然是60分钟,但也要合理安排时间,用时要均匀,这样才能考出好成绩。

(四)加强训练,正确写字。我平时把重要的历史概念用语文词语缺词填空的方式来训练,这样反复练习,力求减少错别字。

附示例:

⑴人文( )祖 ⑵炎帝和( )

篇(8)

1.依据课标,狠抓基础

搞好复习,首先必须搞清楚要复习哪些内容, 课程标准为这一问题做了明确说明。它指出了考试的范围,内容,以及目标和要求,是中招命题、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从课标出发,可以紧扣考点。历年中考都不会脱离考查基础知识,最基础的东西最有生命力,最基础的东西最有迁移力。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要落实到复习中,我一般采取下列方法复习:(1) 引导学生按单元的顺序通读教材,领会掌握,注意课本的目录,探求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特别是难记的部分和重点问题要下功夫。(2) 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知识线索要分层讲解,分为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变死记为记死。讲解时要注意把中外史联系起来。(3) 根据教材知识,要求学生分类掌握以下知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史实;具有"转折性""决定性"意义的重大史实;具有"开始、开端"意义或"历史之最"的史实;具有"特点、特征"的史实。

2.分类归纳,突破基础

历史开卷考试的目的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指导复习时必须坚持以培养能力为核心,扎实基础,突出重点,历史中考也已从知识考查转向学科能力考查为主。要想跟从好中考指挥棒并顺利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对学生进行专题归类的复习,在学生对各个考点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对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对照,纵横联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清晰、有序的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体现。

在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中国史和世界史的知识进行专题分类,把相关内容的知识归入专题下进行系统复习,通过相互之间的比较分析,探究这些 知识点之间的异同点,以及我们从分析比较中得到的启发、启示,这样既可达到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的目的,又可使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能力得到提升。

3.讲究方法,提高能力

经过前期知识积累,对于已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的学生,老师可以大胆放手,还权于学生,激发其复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支配时间,在复习中发现所存在的盲区和偏差学科,从而去温故知新。对这部分学生,我们要区别对待,为他们进行针对性复习,通过点拨鼓励尖子生向高分冲刺;对中层生则以鼓励为主,促进其稳定提高;对边缘生重点在思想上、方法上面对面,开展谈心式辅导,突出学法指导。一切要以考生为本,通过因材施教加强备考过程中学生学态及心理分析,以鼓励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优治拐补差,让优生拔尖,中等生促优,后进生跟进,使各层次学生能力得到充分提高。

同时我们老师在教学上也要讲究效果,复习必须从关注这节课"我讲了多少"转让到"这节课学生提高了多少"上来,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着重引导学习。引导学习应放在学生难理解的问题,难归纳的问题,难运用的问题上下功夫。

4.联系时政,关注热点

知古通今,以史为鉴。近年来各省市中考试题都以大量热点问题来考察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 的能力。很多题目都是以新闻题材为切入点,并且很多题目都联系起来,考察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然每年中考命题会加强试题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注重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那么我们在复习时就要关注时政新闻、时事热点及重大事件的周年大事纪念,把知识点与时事热点联系起来。现实是历史的延伸,从现实的事件联系中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5.实战磨练,注重细节

光会识记、高谈阔论还是不行的,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经历平时必要的实战磨练。

2.1 要重视样卷,加强近几年中考试题的分析研究。从中体会到中考"怎么考",从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中体会"怎么答"。研究试题是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2.2 精选试题,强化训练。从一定意义上说,能力是练出来的,练是实践,实践出真知,在出题复习时我们要有计划性、针对性、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有质量、有度有序的强化训练。训练后及时进行讲评,集中纠正错误,点拨思路,讲透方法,这样学生的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2.3 尝试命题,活化思维。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试题思路的把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全新视野中观察历史问题,以活化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其综合能力。在平时历练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很重要的细节:(1)调节心理压力,树立自信心,平时练技术,比赛看心理,坚定必胜信念。(2)善于审题,解题严谨。审题是解题的前提,解题是正确答题的关键。(3)合理分配时间。中考时政治历史试卷同卷下发,要控制把握好各科答题时间,历史应该保证50分钟。(4)规范答题,答题语言尽量要点化、层次化、序号化、简洁化。

篇(9)

新课程教学就是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历史是悠悠而漫长的,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却不能失掉它的色彩和味道。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在从事多年的历史教学工作过程中,不仅有着收获,同样也有着诸多的困惑。带着这些困惑我引领学生感受历史、感悟历史。看到色彩斑斓的历史,也品到多滋多味的历史。现在的历史教学正在经历着新一轮课改的冲击,如何教好历史,如何学好历史,让历史从服务于学生的高考发展为服务于学生的人生,是我们现在的历史教师要做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鹏杰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发表的《服务人生:历史教育的终极取向——从根本上追问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就把历史教学的目标定位为“用整体历史观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简言之,就是服务人生,把历史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

在现今历史课改的状态下,越来越多的困惑摆在我的面前,同时也引发我更多的思考,新课标下历史教材的出炉,无疑给我们历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怎样处理以下四种问题?成为学好历史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怎样做好初高中的衔接?

初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较薄弱,学生、家长、领导重视不到位。而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构想又必须是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基础之上的,高中历史课程的专题式结构是基于初中的编年史。但我们面临的现实状况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的储备不够,学习方法只靠死记硬背,缺乏独立分析、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初中基础知识与高中专题教学之间的衔接显得比较困难。学生初中基础薄弱已成为高中新课程推行的一大障碍,课时又紧、任务又重,高中新课程不得不负重前行,怎么办?我在经过这些年的历史教学感觉到,要做好衔接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引导学生转变历史学习观念。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端正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态度,以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和多样的课堂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历史作为人文社会学科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第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作为历史教师必须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顺应时代的要求,主动学习新课程的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第三、历史教学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要依赖丰富的史料,并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后得出结论。学生有一个通病:知识点掌握比较零散,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记忆效果很差。要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纵向联系。在教学中可节选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通过横纵向联系,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第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参与式、探究式学习。要注重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 生生互动关系,创设一个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的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使学习过程 真正成为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历程。

第二、怎样处理好“一标多本”的问题?

新课程一标多本,采用模块专题形式,专题模块教学,完全改变了以前的章节式的结构,拿到教材,给我的印象就是好像进入了高考的第二轮专题复习。现在主要使用的几个版本有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北师大版等等,而高考是以课标为准的,所以怎样来处理知识,处理到什么程度,哪些该讲,哪些可以省略,都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认为首要的是必须转变观念。应将教科书看作为教学活动中重要的而不是唯一的材料和资源,应将教科书视为是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肋力工具之一而不是万能的。这意识的明确,观念的改变既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其次在教学中要不拘泥于教材,注重新情景、新意境材料的应用。要利用自己掌握的和不断充实上来的知识去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应用新材料,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去透视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第三、重视课标的指导性和充分利用各教材的互补性。不管使用哪个版本的教材,教师都要研究新课标,发挥新课标对历史教学的指导作用。

第三、怎样更好的处理教材?

这还算是困惑吗?处理的不就是历史教科书呈现的内容,不就是考试大纲所规定的考试范围,把教材内容全部吃透,把考纲考点全部落实到位不就得了,可是这样上历史课, “一讲到底”,讲的内容非常枯燥,教师“发放”的尽是课本知识,从概念来到概念去,它们并未因教师的讲而变得活起来,与其如此还不如让学生自己看书。所以这就看出历史教师面临的新的危机和问题——能力储备危机。这就要再次提到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问题了。在这里我就不再赘述了。

篇(10)

[中图分类号]G6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7-0128-01

历史是一门长期连续,不断地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学科。在对初中古代史的学习中,培养学习古代史的全局观很有必要。树立初中学生对古代史的全局观不仅可以避免学生一味重视知识,忽视能力的弊端,还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树立初中学生学习古代史的全局观中,应采用从点到面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社会进程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初中古代史的学习兴趣,将学生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中解脱出来,拓展学生在学习和研究历史方面的空间,最终达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并在分析历史问题的思维逻辑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方法的目的。

一、树立初中古代史全局观的方法

(一)让学生进行模块化学习

模块化学习就是将诸多类似的历史问题总结在一起,并在老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索下找出它们之间的普遍性。在对某一类历史事件进行总结的时候,老师不仅要单论这一类,要引导学生将这一类放大到历史的全局中,更要从这一类事件中找出它们各自的特殊性,具体在哪些地方与其他的模块有所不同。模块化学习不止要让学生分门别类地掌握各个类别的历史知识,更要让学生明白模块之间相互划分的原因。在学习中将模块之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对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明确的区分。

(二)培养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联想能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就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做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会有多如牛毛般的历史事件,在初中古代史里,老师主要捡取了教材与辅导资料中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归纳。但是在以后的考试和实际生活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许多闻所未闻的历史问题,学生要学会自己找出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这就需要老师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对历史问题的判断和联想能力。在遇到自己不了解的历史问题时,通过对已学的历史事件,判断出它主要归于哪种模块,找出这种模块的共性,再关联到这些历史问题中就能迎刃而解。

(三)定期进行专题研究

在古代史连续不断的进程中,很多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是无法通过截取某一段时间进行学习就能全面了解的。因此,在通过不断地学习中增长了相关知识,了解了这一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之后,就需要历史老师进行专题研究以达到系统性学习的目的。老师可以通过贯穿教材中的要点然后利用网络、书籍中搜索出的资料加以补充,让学生掌握某个体系在历史长河中的来龙去脉。例如,古代封建专制是如何建立并逐步走向强化的、小农经济如何发展而来的,类似的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专题研究,让学生从整体上全盘掌握,学生才能对历史融会贯通。[1]

二、在培养学生全局观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培养古代史学习全局观的普及性和基础性

培养古代史学习的全局观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因而在全局观的形成过程中,就要注意学生全局观形成的普及性和基础性。普及性一是要让全部学生的思维中都有全局观的概念和努力培养全局观的意识,不能让部分学生因耐心和毅力不足就半途而废;二是要学生在整个古代史的学习中都紧靠全局观,不能在一部分的问题对全局观有清晰的认识,在另一历史部分中没有。基础性是要学生在培养全局观的开始打好基础,首先,学生在学习古代史时就要抱着全局观的念头来学;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对基本的历史事件和知识点稳扎稳打,对主要的历史事件有透彻的理解。树立全局观的普及性和基础性,才能提高学习古代史的总体水平。

(二)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繁、难、偏的问题

在初中古代史的学习中可以在掌握主线和重点的情况下,对学生的能力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拔高,拓宽学生的思维线路。但是在教学中不必要对繁、难、偏的问题都进行训练和讲解。一是此类题目太过浪费时间,并且此类题目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导致学生从中掌握的信息和知识少;二是对这些题目的训练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很容易打击学生学习古代史的信心,慢慢瓦解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树立的全局观。[2]

三、总结

初中古代史的学习本来就是一项浩大而又繁琐的事情,它不仅涉及到了古今中外之间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功底,而且各个学习要点之间相互穿插,错综复杂,基本上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放大为一个考点。而这些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时间和能力都有点困难。因此,初中生必须从起点开始就要对古代史树立全局观念,从全局上把握纵横交错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摸透历史学习中的规律,然后在具体的历史问题中各个击破。

上一篇: 乡镇经济责任审计信息 下一篇: 动画电影的特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