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银行的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1 16:49: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手机银行的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手机银行的发展

篇(1)

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火热兴起,消费者越来越不愿使用传统而繁琐的银行账户和现金支付方式,更为便捷的移动支付从梦想变成了可能。截止2011年6月,中国手机银行用户数超过7000万。根据《2011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用户调研报告》,手机银行业务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已达52.2%,较2010年7月36.8%的使用率有显著提高,这种普及速度,甚至超过了很多银行发卡速度。这些足以吸引商业银行热衷发展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属于移动银行的主要形式,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个人金融服务。移动支付所使用的移动终端绝大多数是手机,因而移动支付也被称为手机支付。

一、国内外手机银行的应用现状

手机银行起源于国外,手机银行业务由最初利用短信向银行发送交易信息的服务,逐渐在世界各地迅猛发展。在瑞典,人们可以方便安全的利用手机拨号购买饮料、公交车票等。以非洲、东南亚等为代表的金融欠发达地区,移动支付出现后成功地取代了银行卡和银行的功能,实现了资金的存储、支付、转移和兑现,成为真正意义的手机银行。

亚洲地区,日本、韩国手机银行起步早,全民普及率高。如日本手机银行业务最大的特点就是,移动运营商整合终端厂商和设备提供商的资源,联合银行提供手机银行业务,从而高效组织起整个手机支付产业链。在韩国,所有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越来越多的移动用户通过手机实现 POS支付、购买地铁车票、完成移动 ATM 取款等。

与国外手机银行的发展相比,我国手机银行起步晚,但发展迅猛。国内各银行快速布局手机银行。2009年我国手机银行进入基于3G网络的WAP手机银行。2010年手机支付客户数量为9028万户,这与9.5亿户的手机用户规模相比,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在全国许多城市,手机支付业务还处于试用阶段,并且加快了手机支付辅助设施的建立,如 POS 机、具有集成功能的SIM 卡以及具备刷卡功能的手机定制等。在山东、天津等许多地方的市民,只需要将符合金融条件的SD卡置入手机,即可实现客户端享受一站式多种远程支付服务,交话费、信用卡还款等。重庆建行招行已推出,手机银行可无卡取钱。总之,手机支付将成为集购物消费、公交、医疗、充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支付工具。

二、对手机银行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在经过先期预热后,逐渐进入了成长期,商业银行如何突破现有业务发展瓶颈,提高用户的使用率和忠诚度,成为商业银行开展手机银行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1、业务创新

目前移动支付多用于非接触式现场小额支付,应用前景很多尚待发展,比如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现场结算需求旺盛值得拓展、手机银行活动用户对小额快速转帐的潜在需求最大、用手机银行进行投资理财和大额转账将成为理财渠道的新宠儿。其次,大部分商业银行只能为本行用户提供手机银行业务,移动支付业务在银行之间不能互联互通。第三,手机支付远比电脑支付要复杂,用户体验不理想。

2、商业银行踊做行业带头人

由于国内移动支付主导方和参与方各自利益冲突,导致线下手机支付产业处于多种技术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并行的发展状态,这场恶性竞争远未结束。而商业银行的最大资本就是高效的资金运作管理、成熟的支付体系、高度的客户信赖。同时银行可以将手机实名制与客户的银行账户建立唯一关系,并且必须为移动支付平台提供一套完整、灵活的安全体系,从而保证用户支付过程的安全通畅。商业银行利用自身在账户管理、支付领域的经验,依靠大量的现有客户群以及他们对银行的信任,可以大大减少它们运营的成本。

3、手机银行面临多重风险

目前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采用短信接入方式、安全级别要求相对较低的小额支付为主;业务推出地区差异较大,且规模很小;所购商品大多为虚拟产品,系统建设成本较低;产业链发展尚不成熟;有关的政策法律不完善、技术标准不统一;用户黏性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总之,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移动支付业务方面面临着法律、技术和信誉等多方面的风险。

三、手机银行的发展策略

1、实现和谐共赢

在手机银行移动支付产业链环节,银行与移动运营商、设备供应商、移动服务提供商、商家、移动用户等合作,组建手机银行移动支付产业联盟,进而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合作共赢。如成本分担、利益均沾;在推动通信行业支付标准、终端pos共享、支付帐户互通、普通手机也能开展手机银行功能等方面,各行业之间需加强合作。

2、正确定位,立足市场

商业银行发展手机银行过程中需进行细致的市场划分,向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提升服务水平与品牌价值。如手机银行业务的主要针对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经济社会地位处在中等水平以上的中青年用户。这类用户对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对服务种类、对银行品牌信用的重视程度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手机银行提供丰富的应用服务:小金融、电子化的产品领域取得突破;商场、超市将大量装备移动支付终端;手机支付几乎可以购买任何商品。未来5年内,手机银行将进入大规模应用期,包含了大部分常用的个人金融业务,尤其是理财业务。

3、手机银行让消费成为时尚,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移动电子商务业务

如交通手机银行开发了预订单支付功能。该功能建立在银行B2B和B2C电子商务的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平台上。该平台通过银企直联和电子商户等方式与商户系统连接,手机银行签约客户可以通过手机银行进行预订单支付。手机银行订单支付功能的应用,可以使每一部手机都能实现移动pos功能,任何一个手机银行客户都可以进行实时的订单支付,而发货方和送货方都可以通过手机实时掌握订单信息,从根本上解决货到付款的问题。移动支付的现场支付拥有巨大的线下市场。目前60%的B2C电子商务的交易都是通过线下结算,而通过手机银行移动支付可大大减少现金结算带来的成本和风险,同时也促进了银行卡的发卡和消费。

4、安全性是用户选择手机银行品牌的核心考虑因素

打造一流的安全支付平台和技术支撑环境,确保交易安全,对于手机银行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首先银行确保支付指令的不可篡改性、支付信息不被窃取和系统稳定安全运行。其次,客户身份信息一对一捆绑手机号码。第三,相对封闭的移动数据网络可以防黑客木马攻击。在安全机制方面,其中加密认证算法、交易密码长度的选择和代码规模的大小都是保证手机支付安全快捷的重要因素。如整个系统全程采用端对端的加密数据传输方式,交易数据在传输之前,手机端与手机银行服务器端建立了安全通道。同时采取登录超时控制、登录IP变动检测、转账额度自主设置等多种防护措施。

四、结语

我国手机银行属于一个新兴产业,尽管现在存在着各种问题,但是它作为一种更方便、更广泛、更有潜力的崭新支付方式,必将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新亮点。--手机银行,贴身金融管家。

参考文献:

[1]高立华.手机银行的发展态势及专利分析[J].北京: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9).

[2]吴文忠.手机银行塑造新一代电子支付模式[J].北京:金融电子化,2009,(10).

[3]郑绮萍,黄周芳.电子支付与网络安全[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篇(2)

1、手机银行概述。

手机银行是利用手机办理银行相关业务的简称,只要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将客户手机连接至银行,利用手机界面直接完成各种银行金融业务的服务系统都可称之为手机银行。它是继网上银行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银行服务方式,在具备网络银行全网互联和高速数据交换等优势的同时,又突出了手机随时随地的移动性与便携性,因此迅速成为银行业一种更加便利、更具竞争性的服务方式。手机银行利用移动电话与计算机集成技术,为银行客户提供个性化、综合性的服务,以减轻银行柜面压力、方便客户,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目的。伴随着中国3G时代的来临以及手机终端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商业银行必将围绕手机银行产生丰富的增值业务。

2、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

2.1国内外发展现状。由于蕴含的巨大的商机,手机银行吸引了全球众多知名移动运营商和著名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从全球范围看,逐步形成了日韩领先、欧美跟进、中国追赶的局面。在日本,高度注重手机银行的安全管理,终端可以直接使用Java和SSL,交易的信号经过多重加密,安全保障技术近于完美,再加上与各银行间使用专线网,因此,银行业和消费者对这一业务的信赖程度非常高。同时,NTT DoCoMo等移动运营商把移动支付作为重点业务予以积极推进,目前手机银行在日本已经成为主流支付方式。在韩国消费者也已经把手机作为信用卡使用,目前几乎所有韩国的零售银行都能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每月有超过30万人在购买新手机时,会选择具备特殊记忆卡的插槽,用以储存银行交易资料,并进行交易时的信息加密。

在欧洲,研究移动银行业务的团体主要有GSM协会、WAP论坛、UMTS论坛、Mobey论坛、Radicchio、PKI论坛等。早在WAP技术出现的时候,欧洲的运营商就已经考虑如何把移动通信和金融服务联系在一起。欧洲早期的移动银行业务主要采用的是WAP方式,因此也被称为“WAP Banking Service”,但是早期的WAP并没有达到技术要求的水平,虽然有了GPRS网络,但由于终端、业务互操作、运营模式和价格等问题,移动银行业务不仅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其他与WAP相关的业务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国内手机银行业务虽然多家银行都已开展,但由于公众的认知度和市场的发展度不高、用户对移动网络操作不熟练,还被视作新生事物,乐于接受这种金融服务的公众尚未形成规模,实际的用户比例更是无法与手机用户数量匹配。而银行也一方面面对着如此庞大的市场蠢蠢欲动,另一方面承受着手机银行的种种障碍静观其变。但总的前景依然乐观,随着手机越来越普遍的使用、技术的不断完善,仍有充分理由相信,手机银行一定会普及开来。

2.2手机银行的技术实现形式。手机银行是由手机、GSM短信中心和银行系统构成。在手机银行的操作过程中,用户通过SIM卡上的菜单对银行发出指令后,SIM卡根据用户指令生成规定格式的短信并加密,然后指示手机向GSM网络发出短信,GSM短信系统收到短信后,按相应的应用或地址传给相应的银行系统,银行对短信进行预处理,再把指令转换成主机系统格式,银行主机处理用户的请求,并把结果返回给银行接口系统,接口系统将处理的结果转换成短信格式,短信中心将短信发给用户。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银行经历了STK、SMS、USSD、BREW/KJava、WAP等不同的技术实现形式:

2.2.1 STK手机银行。靠智能SIM卡提供的加密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安全性较高,可以实现一些转账和缴费业务,其前提需要用户将SIM卡更换成STK卡,银行服务菜单写在卡中。但各银行发行的STK卡彼此互不兼容,通用性大打折扣,而且STK卡的换卡成本较高,始终没有成为主流。

2.2.2 SMS手机银行。普通短消息SMS方式,通过手机短信来实现银行业务,客户和银行通过手机短信交互信息。SMS是利用短消息方式办理银行业务,是扩展的短信服务业务,是目前实现手机银行的方式中手机终端适应性最强的一种,客户进人门槛低。

2.2.3 USSD手机银行。超级短消息USSD即非结构化补充数据业务,是一种基于GSM网络的新型交互式数据业务,它是在GSM的短消息系统技术基础上推出的新业务。USSD可以将现有的GSM网络作为一个透明的承载实体,运营商通过USSD自行制定符合本地用户需求的相应业务,提供接近GPRS的互动数据服务功能。这样,USSD业务便可方便地为移动用户提供数据服务,而增加新的业务对原有的系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保持了原有系统的稳定性。USSD方式的优势在于:(1)客户群体不需要换卡,适用大多数型号的GSM手机;(2)实时在线,交互式对话,一笔交易仅需一次接入;(3)费用较低,每次访问仅需约0.1元。

其局限则是:(1)对不同类型的手机,其界面显示有较大的差异;(2)从银行端到手机端的下行信息,无法实现端到端的加密;(3)目前该业务仅在部分地区试点,尚未普及。

2.2.4 WAP手机银行。WAP方式是一种无线应用协议,是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WAP定义可通用的平台,把目前Internet网上HTML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用WML描述的信息,显示在移动电话或者其他手持设备的显示屏上。客户通过手机内嵌的WAP浏览器访问银行网站。相对于其他手机银行技术,WAP具有无需下载客户端、门槛较低、通用性好、实时交互强、安全性高等优势,目前已逐渐成为我国手机银行的业界技术主流。

2.2.5客户端手机银行。客户端手机银行是指在GSM和CDMA手机上下载客户端软件,通过Client方式访问实现手机银行功能。

客户端手机银行有KJAVA,BREW,IPHONE等不同平台的版本。

客户端软件需要针对指定的手机终端进行开发,对客户使用手机终端的要求较高,此外手机操作系统种类繁多,限于手机主频、内存、屏幕等硬件资源因素,不同手机操作系统的能力和特点存在差异,增加了手机技术开发的难度,开发维护成本也较高。

3、手机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手机银行具有传统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手其发展同样存在各种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

3.1推广成本高,用户资费较高。目前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虽然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但业务范围不同,具体的办理手续也不相同,且彼此互不兼容。一张SIM卡只能使用同一个银行的账号,用户办理其它银行业务时须购买相应银行的SIM卡,无法实现银行间的转账操作和资源共享,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并且手机银行的收费标准是“信息服务费+流量费”,即用户每月必须支付信息服务费,这部分费用在手机账单中扣除,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则由银行收取服务费。与电话银行和网上银行相比资费仍然较高。

3.2使用不够便捷,缺乏个性化。目前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时操作相对复杂,相当一部分用户,特别是对手机和网络操作不熟练的客户感到困难。各家银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大多雷同,没有特色。而手机这一普遍的通讯工具,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那么针对手机银行的目标客户所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应根据手机使用人群的个性特点设计才能更有效果。

3.3手机支付功能不足。目前,在欧洲电信运营商与餐厅、电影院、航空公司等第三方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了手机网上订餐、订票、订座等多种服务。在日本使用DoCoMo3G手机的用户用手机就可以轻松购买可口可乐,银行在其中提供无线互联网的在线支付。但在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由于受技术、流程、合作伙伴等方面的制约还缺乏类似的个性化业务。

3.4安全问题。与网上银行一样,安全问题是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资金和货币的电子化,很容易使银行在转帐、交易、支付等服务过程中生成风险。无论是银行,还是客户如没有足够的安全保障是不会使用这一服务的。因此这就要求在实施手机银行解决方案时必须考虑交易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采用比一般的信息增值服务高得多的安全保障机制,包括信息收发的保密性、完整性、不可抵赖性、公平性等。手机银行安全性的顾虑是制约其发展的首要因素。要想快速、健康的发展手机银行服务,就必须解决好安全问题,建立并维持一种令人信任的环境和机制。

4、关于手机银行发展的建议。

随着《电子银行管理办法》和《电子支付指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手机银行市场将得到进一步规范,政策环境将更加有利于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IT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空间越来越宽广。在当前的有利形势下,手机银行要突破制约,提高自身质量,赢得客户口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4.1降低进入门槛、减少服务费用。银行方面进一步规范手机银行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实现银行间的跨行操作和资源共享。

同时应与运营商联系洽谈,降低信息服务费,同时简化操作流程,达到减少下载及操作过程中的流量费用。

4.2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做好市场调研,挖掘不同用户群的特色需求,开发符合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的功能要通过良好的用户体验体现出来,人机界面外观必须一目了然、赏心悦目,使用方式则要直观、简便、灵活,符合绝大部分客户的使用习惯。对客户操作的响应速度要足够迅速,对操作错误或返回错误信息应提供合适的后续操作,防止程序崩溃。

4.3大力推动手机支付研发。手机支付已成为当今手机应用的热点,银行、运营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均想在这一极具发展潜力的领域抢占市场份额,各种技术解决方案纷纷出炉,虽然业界尚未有统一标准,一场支付领域的革命却已蓄势待发。在手机支付应用方兴未艾的大环境下,银行应该主动出击,探索多种移动支付方式,如现场非接触式支付、远程支付等,努力寻求可行高效的解决方案,并加强与运营商、设备提供商、软件服务提供商、第三方支付平台等移动支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将手机支付整合到手机银行的功能中,使客户真正做到随处支付,无卡消费。

4.4进一步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并不亚于网络银行。为了推广手机银行业务,促进手机市场的繁荣,服务商和各银行也在积极地谋求相应的安全措施。手机银行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软件、数据库、数据存储及网络等多项技术,任何环节的缺失都会给这项业务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这些技术都不是停步不前,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旧有的方法不断被更新,过时的技术不断被淘汰。这就要求手机银行系统平台及网络架构也要不断的更新,以适应业务发展及平台安全运行的需要。在网络安全方面,可对网络进行仿黑客的模拟攻击以检验网络平台的健壮性,也可请专门性网络安全公司对网络平台进行安全评估。在日常维护操作方面,加强各种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顺维护工作的各个环节,建立监督制衡体系,堵塞可能的安全漏洞。银行方面,也通过在内部网设定SSL(Secure Socket Layer)及安全插座层,将通信内容密码化以此保护网页安全。此外,银行还要求客户设定ID号码、密码和确认密码,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本人确认的安全性,加大安全系数。银行通过对客户遭遇密码被盗事件还提供补偿保险服务,从而有效地减低了客户利用手机银行的操作风险。

参考文献

[1]吴金。手机银行技术发展浅析[J].聚焦专家视点,2010.3.

篇(3)

我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自然成为国家工作的重心。农村支付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我国农业发展与农民收入有着积极的影响。2014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全面推进深化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要丰富支付服务的主体,并鼓励推进手机支付等新兴支付业务。2013年底,人行行长周小川也曾表示应该尝试在农村地区推广手机银行业务,从而使得农村地区能够获得基本金融服务。手机银行即以手机为媒介来完成各种金融服务交易,其业务主要包括查询、转账、理财和消费支付等。近两年来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城市地区已经逐步体会到了手机银行业务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然而,这种便利是否真的能够延续至农村地区并更好的服务于农村地区呢?目前看来,我国仍有部分农村地区存在金融服务空白的现象,而手机银行的低成本优势使得其恰好能够缓解这种现象,它不仅能够解决农民的需要,还能够为农民提供生活的便利,因此,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问题值得深入研究。

二、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现状

根据近几年的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手机银行使用规模逐年增长(见图1),近两年增长幅度较大,尤其是在2012年一年内,使用规模增加了450%,直接从5000万人左右跃升到2.9亿人,而2013年在2012年的2.9亿人的规模基础上又增长了59%达到了4.6亿人。我国手机银行的交易规模也高速增长,在2011年时交易规模仅1.2万亿,2013年就增长到了12.7万亿的规模,而2014年又继续突破达到了28.7万亿。从使用规模和交易规模来看,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在近两年来的发展得到一定的突破。

根据《2014手机银行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手机银行业务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已经达到了59.7%(误差率在5%以内)(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使用群体年龄主要集中在20―45岁之间,并且手机银行业务使用主要集中在转账汇款和投资理财等方面。手机银行正在不断地渗入人们的生活,为人们提供了便利,也为银行拓宽了客户规模,降低了服务成本,增加了银行的收入。从整体实际情况看来,我国手机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水平较低,手机银行市场潜力巨大,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三、农村地区已具备发展手机银行的业务条件

近年来我国对农村支付体系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并且在2012年开展了农村手机支付试点,农民的支付环境开始逐步得到一定的改善。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基本具备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的条件。这也将有助于农村地区支付环境的改善。

1、手机使用率逐年升高,已经基本实现手机普及化

据工信部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我国手机用户达到12.86亿户,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已经达到94.5部/百人。而且早在2011年我国农村手机普及率已经近90%。截止到2015年3月底,即使4G网络刚刚推行5个季度,其用户总量也已达1.6亿,占手机用户比重达12.5%,其中也包括了一部分农民用户,可见我国手机的使用已经实现高度普及。

2、网络发展较快,手机上网接受度较高

一方面,我国移动网络覆盖率在2013年底就已经达到98%,基本完全覆盖。在2013年底移动运营商又相继推出4G技术,且4G网络覆盖率也正在逐步提高,以湖北省为例,仅仅一年的时间就实现了所有城区乡镇和部分发达农村地区的4G网络覆盖,可见以这种覆盖速度持续下去,我国农村地区4G网络覆盖的时间也不会很久。在这种逐渐完善的网络环境中,农民的手机上网接受程度也较高,据工信部统计,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农村网民中手机上网率高达83%。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村互联网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使用网络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而且,现在的无线网络备受人们青睐,有部分农村家庭已经实现手机连接家中的WiFi而不是通过数据流量上网。

3、农民收入和受教育水平逐渐提高,消费的习惯也逐渐有所改变

2014年我国农村常驻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过万,即便是除去价格因素的影响,其实际增长速度仍达到9.2%。而且目前农村地区达到初中文化水平的人所占比例较高,这就满足了手机银行的推广要求,因为手机银行业务并不是十分复杂的程序,只要通过适当的讲解及演示,其可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近几年来人们开始逐渐接受网上交易,虽然农村地区发展较晚,但可以看出其有开始转变的迹象,这样,手机银行业务的普及相对也会容易得多。

四、农村地区发展手机银行的益处

1、手机银行发展给农民带来的益处

(1)缓解金融服务空白现象,一定程度上满足农民需求。在我国农村地区,农民对基本金融服务的需求很高,然而,农村地区的网点数目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在一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着金融服务空白的现象,这些情况限制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需求一般都为微观金融,而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恰巧提供的就是微观金融的服务,这就为解决农村地区金融需求问题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中国农业银行手机银行的小额贷款业务还于2009年末在广西、河南进行了初步尝试,并为农民提供了贷款便利。因此,如果农村手机银行业务能够成功的推广,那么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空白现象就会得到缓解或者彻底消除,农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得到满足。

(2)为农民生活提供便利,降低农民享受金融服务成本。手机银行业务的实现是通过网络来完成的,所以一些基本的金融服务就不需要农民到附近的网点才能实现,农民可以足不出户完成相关业务,也不需要有路费的支出。一般的银行都能够提供基本的手机银行业务的全天24小时服务,网络受理业务的速度也比较快速,这就允许农民在银行的非营业时间享受到基本金融服务,在春种秋收等比较忙碌的季节也不需要为获取必须的金融服务而浪费宝贵时间。目前各个银行为了争取客户,在手机银行的服务方面一般都给予一定的优惠,例如转账手续费优惠或免除转账手续费等服务。因此,通过手机银行业务能够有效降低农民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2、手机银行发展给银行带来的益处

(1)手机银行能够降低银行在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成本。我国农村地区的金融网点数目目前不能满足农民的金融需求,在农村地区建立实体网点并且提供人工服务往往要花费相当高的成本,因此银行都不愿意在农村地区建立机构网点。就西部地区而言,其地多人稀的特殊环境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数目,因为其高成本是无法通过有限的收益来弥补的。据统计,我国柜台业务每笔成本约为4元,而手机银行仅仅需要0.6元,这就显示出了手机银行业务的优越性,商业银行不需要在为不能建立足够的物理服务网点而苦恼,通过手机业务不仅能够为农村地区提供基础的金融服务,还能为已经建立网点的农村地区降低经营成本。

(2)扩大了银行的服务范围,有利于银行利润的增加。近年来,我国银行在农村地区的服务范围增长缓慢,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和抵押物的问题,贷款业务在农村地区发展遇到瓶颈,甚至有缩小的趋势,我国部分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农村金融市场。而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规模是不可小觑的,通过手机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银行服务的范围就能够延伸到农村地区,能够为更多的农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部分收费的金融服务就会形成银行收入的来源,从而利于银行利润的增加。

五、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风险

1、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1)手机银行能够提供的服务种类限制了其业务的发展。虽然我国各类银行几乎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但更多的是偏向将网上银行业务通过手机来操作,这并不是业务创新,而是一种操作设备的转移。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主要提供包括查询、转账和汇款等业务。业务创新的程度的低下,导致我国手机银行的服务种类有限,在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农民的接受度,普通的转账汇款业务虽然满足了部分农民,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对生活质量水平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简单的业务逐渐不能满足新时代农户的多样化需求。

(2)手机银行业务接受度有限,限制了农村客户规模。手机银行业务收入要有客户规模作为基础进行支撑,然而,我国农村地区接受手机银行业务受到了多种因素影响。虽然农村地区消费观念有转变的迹象,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固守现金结算的观念,在这些农民眼中,只有通过现场交易他们才感觉到踏实。农民缺乏安全感,手机银行业务的实现是基于网络基础之上的,部分农民总是担心一旦发生网络故障而使得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此外,手机银行业务宣传度不足,我国农村地区仍有很多农民不知道手机银行业务的存在,更不知道手机银行业务能够为他们提供多大的便利,缺乏手机银行业务相关信息,业务的接受也就无从谈起。

2、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风险

(1)法律缺失风险,导致农民的权利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涉及到手机银行业务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为《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与《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二者都没有对手机银行业务做出具体规定。而其他有关规定也只是针对风险提出框架性的规定,没有具体配套实施方案,没有对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明确清晰的划分,也没有对法律责任的承担者进行明确规定。这就导致农民的索赔权和隐私权等权利在进行手机银行业务交易的过程中暴露在风险之中,一旦农民财产发生损失,其受到的损失很有可能需要自己承担。法律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侵犯的概率。

(2)网络风险和操作风险增大了农民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当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随着网络的普及,通过网络的黑客攻击和网络传播的病毒都可能给农民带来损失,而且有些农民的手机系统安全度不高,更加容易遭到攻击,还有部分越狱、root以后的手机更加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一旦农民在进行手机业务操作遭到攻击发生损失之后,势必会影响农民对手机银行业务的信心,银行的业务开展就会受到阻碍。在农民进行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或者银行内部人员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如果对手机银行业务操作方式不熟悉或者对业务了解不透彻,很有可能发生操作失误,而农民就要承担财产损失的风险。

六、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相关建议

1、积极开发符合农民需求的业务种类

业务种类的开发应该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在我国农村地区更多需要的还是存贷款、结算、支付等业务。为了让农民能够通过手机银行业务实现基本业务需求,我们可以借鉴菲律宾的经验,通过第三方中介作为点,来为农民提供小额现金服务。银行还可以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来开发适合农民的业务,例如通过与当地农资供销网点合作,当农民购买需要的物资时,可以使用手机银行结算,从而免去携带大量现金的麻烦。另外,银行应该积极到农村地区进行调研,从而发现农民具有强烈需求的业务,进而通过专业人员设计出符合农民需要的手机银行业务。

2、加大手机银行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鼓励农民接受手机银行业务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途径对农民进行手机银行业务的宣传,让农民对手机银行业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还可以考虑以奖励的形式引导已经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农民向其他人进行宣传,通过自己熟识的人推荐往往会使农民有安全感。另外,手机银行业务可以尝试为农户提供关于惠农、农产品产销等信息,引导鼓励农民尝试使用手机银行,在试用的过程中,农民的观念也会渐渐改变,其对手机银行业务的接受程度也将有所改变。

3、完善法律体系,使手机银行业务具有规范性,充分保障农民的权利

应该尽快建立《手机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使业务的操作流程和处理具有规范性,并且要对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做出清晰规定,还要明确法律责任的规定。其中首先应该要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隐私权等基本权利,只有农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农民才会增加对手机银行业务的信心。其次,银行应及时进行信息披露,并且对农民具有风险提示义务,银行积极履行义务有助于提升农民对业务的满意程度。最后,要对法律责任进行细化,当农民财产遭受损失时,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应尽可能的维护农民的利益,明确法律责任承担主体。

4、银行和农民都需要对网络风险与操作风险防范做出努力

银行应该加强系统的安全防护,定期对安全系统进行检测,防止存在可以被黑客攻击的漏洞,还可以推行电子签名和语音验证的防范方式,这需要客户在银行系统中预留自己的数字签名和声音信息以及语音验证暂时取消密码。具体方式是先进行数字签名,然后再接受随机验证码,以语音形式进行预留声音匹配验证,考虑到客户声音因感冒等原因可能与预留不同时,客户可以输入语音验证暂时取消密码,再完成相关交易。在操作方面银行应该制定详细完备的操作流程,并对相关规章制度做出明确规定,落实操作风险责任追究,提升操作人员的业务执行能力。农民应该培养安全防护意识,尽量不对手机系统做出更改,并每天对系统安全进行检查,养成在交易前先查毒的习惯,谨防欺诈。在农民开通手机银行业务时,农民应该积极了解手机银行业务的操作流程,有不确定的操作步骤时应先通过电话向客服咨询相关步骤,然后再进行业务操作,避免盲目随意完成操作。

【参考文献】

[1] 刘海二:手机银行可以解决农村金融难题吗──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应用[J].财经科学,2014(7).

[2] 王修华、郭美娟:金融包容视角下农村手机银行发展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14(9).

篇(4)

一、零售银行业务交叉销售的定义

交叉销售(Cross Selling)是指借助CRM(客户关系管理)发现客户多种需求,同时向客户销售多种相关服务或产品以满足客户不同需求的销售模式,从定义上看,交叉销售可以归为一站式服务的子类。早在20世纪70年代,交叉销售已在发达国家的零售银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当今国际零售银行业务竞争的重要方式之一。

从功能上看,交叉销售主要有两大作用:一是通过增加客户的转移成本,从而提高客户粘度。国外领先零售银行的研究数据表明,银行客户关系的年限与其使用的服务项目、银行每个账户的利润率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如购买两种产品的客户的流失率是55%,而拥有4个或更多产品或服务的流失率几乎是0。由此可见,交叉销售可以提高银行满足客户多种个性化需求的能力、增加客户向竞争对手转换的成本,提高客户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二是降低边际销售成本,提高利润率。实践证明,将一种产品和服务推销给一个现有客户的成本远低于吸收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来自信用卡公司的数据显示:信用卡客户平均要到第三年才能开始有利润。由此可见,吸收新客户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而对现有客户进行交叉销售,也自然成为许多银行增加投资回报的捷径。

从广义来说,交叉销售还包括向与客户有关系的其他客户推荐产品和服务。比如一位家庭主妇办理基金业务,我们可以向其家庭进行综合理财产品销售,建议她为孩子购买健康教育保险等。

总体来说,行业的发展阶段和市场的发展形势都要求银行必须尽快着手开展交叉销售,通过交叉销售一方面满足客户需求,另一方面银行通过优化客户结构,挖掘潜在需求,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可以说,开展交叉销售是促进银行和客户实现双赢的理想途径之一。

二、零售银行业务交叉销售在银行的实践和问题

1、零售银行业务交叉销售的具体实践

(1)加大产品创新与推广力度,建立银行的产品服务体系。首先,采取灵活战略,积极突破各种局限进行新产品开发,如行内理财、定期存款、贷易还、贷记卡等业务,国内银行已初步建立了自主研发的产品服务体系,基本能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其次,加强与证券、基金、保险等公司的联盟合作,多渠道引进新产品,丰富产品结构,形成一揽子的综合服务框架。再次,进行产品归类,理顺产品脉络,形成了较清晰的产品脉络,为营销人员开展交叉销售提供了便利。

(2)实行客户分层管理,为精准化营销创造可能。首先,在基础业务上进行了客户分层,如借记卡由低至高分为各个层级。其次,对于具有一定资产实力的客户,根据客户贡献度进一步划分了私人银行、财富管理客户等。再次,根据客户分层管理结果,对于不同的客户配置不同的产品服务,实现客户收益与客户贡献度挂钩,为打造精准化的交叉销售提供了可能。

(3)进行渠道整合,推动网点服务营销二次转型。近年来,国内银行纷纷以“客户分层、网点分类、功能分区、业务分流”为基本原则,在渠道竞争力的提升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紧跟区域发展调整布局,着力推进中高端网点建设和综合化改造工程,网点服务环境焕然一新,功能结构更加合理,网点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二是开展电子服务提升活动,提高电子业务替代率,减轻柜台工作量,从而保证将柜台的主要精力用于客户的服务与营销。

(4)建立专业化的理财经理队伍,开展顾问式销售。目前,这些理财经理都具备柜台服务营销经验、考取了相关专业资格证书,知识基础比较扎实。他们分布在各个支行的财富管理中心或旗舰型网点,着力服务于高净值客户,为客户提供金融理财和生活时尚等一系列服务。

2、零售银行业务交叉销售的制约因素

虽然近年来各大银行围绕零售银行业务的交叉销售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对这种销售方式的实践,我们依然处于起步阶段,在管理机制和营销方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现实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零售银行业务交叉销售方式的有效实施。

(1)产品优势不够明显。首先,业务分线管理,产品交融度较低。目前,业务管理主要采取分线管理,如财富管理线、消费金融线、个人储蓄线、电子银行线等。这种分线管理模式对于效率提高、明晰责任具有积极意义,但由于不同专业线间彼此交融度较低,容易出现注重产品管理多于客户管理的现象,不利于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也容易导致销售渠道的重叠和管理成本的增加。其次,产品缺乏统一的策划与包装。虽然已对现有的零售银行业务产品进行了条线梳理,但内涵宣传仍把焦点放在单个产品的宣传介绍上,欠缺统一的策划和系统的融合包装,不利于网点及营销人员进行产品推广。再次,单个产品优势不明显。现阶段,各大银行的产品已基本涵盖了一般银行所有的产品类型,但部分产品停留在“人有我有”的状态,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和营销推广,“人有我优”的特点尚未凸显。

(2)客户管理方式粗放。首先,对于理财经理团队,虽然对零售银行的高端客户进行了初步分层,但管理方式缺乏相应的细化指引,目前的高端客户跟进大多停留在简单挂靠以及浅层沟通层面,距离真正打动客户、实现客户维系以及深度的服务营销仍存在较大差距。其次,在营业网点方面,在一些网点等客上门或客户排队现象依然普遍,低端客户长期占据柜面资源,对优质客户产生“挤出效应”。再次,客户管理系统方面,国内银行面对庞大的数据资料,大多还处于简单、宽泛的使用层面上。数据库的结构也都是从业务维度进行记录,而不太注重根据客户消费及理财投资习惯来记录和整理。

(3)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理财经理普遍较年轻,工作经验较浅,缺乏客户服务经验,导致较多理财经理仅停留在理财、消贷、贷记卡分期等业务的办理上,未能及时发掘客户深层需求,有效开展交叉销售。

三、基于交叉销售的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策略

1、意识先行:树立交叉销售意识,强化对客户的服务

(1)服务营销理念导入。可以考虑通过引入顾问公司,对网点进行服务营销能力提升辅导,促进交叉销售在柜台最大限度地使用。

(2)培训沟通促技能提升。建立案例库、话术库,积极营造联动营销氛围,通过学习和分享活动来强化员工交叉销售的意识,积极开展交叉销售活动。

(3)开展营销主题活动。有效的营销主题活动,能在短时间内提高柜员的服务营销意识,促进交叉销售成果最大化。

2、客户分层:加强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建设,为客户细分和交叉销售提供依据

(1)逐步建立高效的客户数据库。国内银行要逐步加强客户数据库的完善和CRM管理系统的建设,完善联系客户和响应客户需求的渠道,增强自动化、电子化运营能力,实现从传统银行模式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银行模式的转变。

(2)细分目标客户市场,实行分层次服务。在筛选优质客户的基础上,对不同客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服务,通过对渠道、产品、价格进行调整,推出差别化的促销方案,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吸引和稳定优质客户。

3、资源整合:完善产品及流程管理,畅通服务渠道

(1)进行产品梳理,组合包装。首先,根据客户需求,将现有的产品交叉组合成不同的产品包,向客户进行分类推介,如知性女士优财计划、乐享人生理财计划、“小小少年”梦想计划等。其次,根据业务种类,深化完善现有金融系列组合,如消贷业务属于轻松理财系列,可以融合短信、保险、网上银行、贷记卡、账户通等业务进行组合营销。

(2)确立核心产品,带动其他产品销售。核心产品不但为银行增加收入,还带动其他产品销售。在“核心产品”的选择上,一是要考虑产品的潜在获利能力;二是两个或多个产品间的功能关系,最显著的就是住房或供车贷款与保险的关系;三是产品的“粘性”,如长期投资产品(如基金定投、保险、定期储蓄等),这些产品的综合性较强,往往需要专业咨询人员提供建议,自然也就提供了更多的交叉销售机会。Bank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BAI)的研究发现,核心的储蓄关系直接或间接为金融机构带来60%的利润。

(3)规范设计交叉销售流程,提供营销工具。确立了核心产品以后,作为零售银行业务的营销管理部门应该着手做好以下工作:首先,设计规范的交叉销售流程与路径,包括交叉销售的准备阶段、展开阶段、结束阶段的流程及注意事项。其次,进行情景模拟,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应对模式,为营销人员提供参考。再次,组建智囊团,设计简易的营销话术,如“一句话营销”话术等实用的营销工具,以实现高效的交叉销售模式。最后,实施行动学习法,培训过程中组织员工进行大量的情景模拟以及话术实战演练,提高员工销售意识,增强营销信心。

(4)深入挖潜存量客户。前面已提到,将一种产品或服务推销给一个新客户的成本远高于现有的客户,因此,在这些存量客户中进行深入挖潜,是促进零售业务发展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拓展存量客户业务的成功率比拓展新客户高,而且以还款提醒为切入点进行交叉销售,是比较顺理成章的一个方法。

(5)识别和把握一些交叉销售时机。研究表明,当资信较好的客户申请信用卡时,是对其进行交叉销售的良好机会,这类客户对理财、信贷产品的需求也比一般客户要高出一倍以上。根据BAI的研究,大约70%的交叉销售发生在开户后3个月内,而某些事件,如在客户地址变更、激活信用卡、来电咨询或存入大量新资金时,是实施交叉销售最佳的切入点。在众多的客户分类中,中小企业主成为很多银行交叉销售的重点目标,原因在于中小企业主所需要的贷款、现金管理等业务都是“粘性”较强的产品,这些产品有助于银行与之建立长期巩固的关系。不少证据显示,客户会从那些给他提供建议的金融机构购买新产品,而不论自己与该金融机构的关系如何。这就说明了积极开口推介将能大大提高交叉销售成功率。

放眼国内,银行业的交叉销售刚刚起步,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金融市场改革的推进,交叉销售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拓展。为此,国内银行应继续秉承以客户为先的理念,积极运用交叉销售模式,深挖客户需求,主动进行多种产品和服务的配套营销,揭开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新篇章。

篇(5)

摘要:手机银行作为商业银行外延业务,已被许多客户所接受,但在手机银行业务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了解手机银行概念,明确手机银行优点,从而制定相应的业务发展策略对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高效服务,减少银行成本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当前手机银行存在问题的分析,进一步提出其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手机银行;因素;方向

中图分类号:F83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32-02

一、手机银行业务的突出特点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越发喜好便捷的生活方式,手机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服务外延性业务便也应运而生。手机银行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服务性银行服务方式。它将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相结合,由手机银行、短信中心和手机三端构成,用户在使用中利用手机独特的SIM卡中的菜单选择指令并加密发出,传递到短信中心后根据短信发送的地址进一步传递给银行系统。此刻,银行系统对短信内容进行初处理,将短信内容转化为主机系统格式,而银行主机系统则在处理完客户需短信都将反馈信息回传,并再次经由短信中心采用短信形式返回到用户手机上。

手机银行实现了金融机构与移动通信商之间的跨行业配合,是货币电子化和通信业务合作的代表成果之一,在生活工作中方便了众多人群,帮助人们更为便捷的处理日常事物,有效提升了社会运行效率,它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特点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一)手机银行拥有潜在的大量用户群

作为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人,基本上每个人都拥有着一部手机。广大的潜在用户群体是产生手机银行业务的群众基础,而手机银行拥有这么广大的市场受众人群是其最为突出优点之一。

(二)手机银行快捷便利

通过手机银行办理,只需在家轻轻动几下手机就能够解决这种业务需求,对于客户来说快捷方便,而对商业银行来说,则是减少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

(三)手机银行安全性高

尽管有些人担心不法分子会利用手机短信来盗取自己的银行信息,但从整体来说,手机银行安全性比较高。现行的手机银行在安卓手机上采取APP软件形式,首先有第一重密码的保护,客户在手机端登陆手机银行,需要有登陆密码;其次,手机银行的使用是需通过客户SIM卡的绑定认证的,需提供向银行提交客户资料中的联系方式来进行业务处理。这种密码和SIM的双重保护,能有效地保证客户在使用手机银行中的安全性能。

(四)手机银行能够提供其他服务

随着人们生活便捷化需要的发展,手机银行提供的业务不仅局限在商业银行的取款、贷款等业务,同时有部分商业银行也提供代缴水电费业务、电话费、煤气费等其他业务,这些业务都极大地减少了客户时间耗费,提高了商业银行自身的服务效率。

(五)手机银行具有及时性、时效性

手机银行快速发展离不开它的及时性的特点,有些顾客喜欢炒汇,面对瞬息万变的汇率市场,拥有了能够及时买进卖出的手机银行无疑是如虎添翼。只需要通过手机查询需要买卖的外汇情况,明确价格之后进行挂单委托,同时利用手机银行查询业务来确保这项业务的顺利完成,这样就通过使用手机银行在几分钟内完成了外汇买卖,无疑提高了客户的操作效率。

(六)手机银行的全天候服务

手机银行能够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服务,不管是查询账目信息、自由转账、汇款,还是缴纳水电费等其它费用,都能时刻服务,迅速反馈。

二、手机银行的发展

(一)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发展因素

商业银行不同于投资银行和中央银行,它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通过给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业务服务的金融机构。根据其定义我们可以明确这一点:商业银行的目的是营利。为更好获得更多收益,商业银行就需拉动顾客关注,而通过提供多样的服务类型能有效满足客户需求,增加商业银行的收益。因此,出于增大自身收益的原因,商业银行选择提供手机银行业务服务,这是手机银行业务得以发展的原因之一。第二,手机银行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效率。开展手机银行业务能减少客户在银行的排队时间,提高银行服务效率。第三,利用手机银行可以减少商业银行的成本。客户通过使用手机银行,减少了填写的单据、排号纸的各种消耗,大大减少了银行成本支出。第四,通过手机银行是商业银行现代化的代表之一。

(二)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存在的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通过手机银行业务能够极大提高银行的服务效率,减少客户不必要的时间耗费等,但目前在手机银行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手机银行业务不够完善。传统的资金管理、转账业务仍是主流,但这些业务不能够完成满足客户需求。第二,手机银行的服务不够完善。缺少安全保障系统和合理的安全宣传是手机银行服务的弱点,客户缺少对安全保障的认知,自然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半信半疑,这就导致手机银行使用并不普遍。第三,手机银行应用APP软件不稳定。尽管手机APP软件便捷,但依然存在客户端不稳定的问题,这是未来手机银行应该改革的方向之一。

三、手机银行发展的方向

实行手机银行业务保障了银行保质高效地为客户提供服务,而为进一步发挥手机银行的重要作用,应该对手机银行进行以下5方面改革:

(一)简洁易懂性

手机银行是为给客户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能让客户明白使用是实行手机银行的基础。提供更为简单的操作方式,更为简洁的APP操作界面,能够给客户更好享受,增加客户使用频度,从而进行合理客户数量分流。

(二)附加功能性

单纯只考虑存款、取款等业务难以满足客户要求,这要求手机银行提供更便捷化的附加,扩大手机银行的服务范畴,类似提供基金与外汇的买卖、水电的代缴都能够有效地满足客户所需,从而提高客户的享受度。

(三)低费用性

手机银行能够较快传播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其目前使用中的低费用性。这种不需要或很少缴纳各种附加手续费的服务方式能快速吸引客户眼球,拉动客户关注度。因此,为更好推广手机银行的业务,保持低费用性是其要点之一。

(四)保证安全性

尽管目前手机银行拥有密码和SIM卡的双重保护,但是这种保证并不是一点风险都不存在,因此,通过与各大运营商共同合作开发出更为安全的手机银行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建立更为安全的手机银行系统,才能保证客户资料安全、资金安全,才会更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

(五)建立完善的维护系统

怎样使用手机银行,怎么应对资金风险等都是我们在使用手机银行中的常见问题,而建立起完善的手机银行维护系统,保障客户资金安全,教会客户使用手机银行系统,及时应对资金安全问题等,是促使手机银行发展的根本保障。只有客户用的放心,手机银行业务才能够更好的发展。

(六)加大开发力度

加大手机银行开发力度,建立稳定APP软件系统、安全保障系统等,进一步丰富手机银行的业务,保障其安全使用。

四、结语

我们了解了手机银行概念,明确了手机银行优点,能够有利于商业银行提供高效服务,减少成本,同时针对现在存在的发展问题,进一步地提出手机银行未来发展方向的要求。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通过给客户提供多种金融业务服务的金融机构,但手机银行作为现代商业银行提供的外延,正在不断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加强对其手机银行拓展业务的深层挖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科技竞争为主要着眼点,走中国特色的商业手机银行发展之路,为客户带来更多便益。

参考文献:

[1] 吴丹.我国手机银行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J].对外经贸,2013(12):35-40.

[2] 林欣.我国手机银行发展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3] 庾力,陈继明,王.中国手机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西部金融,2012(4):55-60.

篇(6)

一、引言

近年来,国外并购风潮已然在国际金融行业刮起了一股飓风,其中对于金融服务行业的冲击尤为明显,华尔街的巨星陨落证实了金融风暴对于行业的毁灭性伤害。银行业的辉煌曾经已不复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业相关条例的逐步完善,国内银行如今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是故,为了增加银行的竞争优势,提升企业价值,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企业除了应健全管理体制,更应积极推动金融创新。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产品的推成出新为银行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国内外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移动交易技术的革新为银行带来的巨大利润已日益受到各界关注。而随着如何抓住机遇,跟随行业脚步,引领金融创新,将会在未来几年内受到更多业者的关注。

二、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关注手机银行发展

移动银行(Mobile Banking Service)也可称为手机银行,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及终端办理相关银行业务的简称。作为一种结合了货币电子化与移动通信的崭新服务,移动银行业务不仅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涵,使银行能以便利、高效而又较为安全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传统和创新的服务,而移动终端所独具的贴身特性,使之成为继ATM、互联网、POS之后银行开展业务的强有力工具,越来越受到国际银行业者的关注。如何突破业务现有发展瓶颈,增强客户的认知度和使用率成为移动银行业务产业链各方关注的焦点,智能手机已然成为下一波投资理财的新渠道。目前的手机银行客户端基本具备以下几个功能:

第一,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如账户余额查询,明细查询,外汇查询,利率查询,利息计算,转账交易,缴税缴费,金融理财资讯,信用卡账务查询等服务,银行也可透过手机移动银行通知客户信用卡还款,贷款还款或其他异常讯息通知。

第二,智能手机银行还可结合智能手机的GPS定位功能,除了找寻离自己最近的ATM及分行网点等功能,亦可主动提供客户所在地区的特约商户资讯、最新优惠活动等贴心服务,以达到随时提供查询促销、优惠信息的掌中行销效益。

第三,智能手机移动银行可与超市、网上商城、影城等策略合作,提供用户手机上网购物或购票优惠,搭配快速取票或快递配送服务,达到随时移动购物的快速与便利生活。手机银行的主要特点是灵活、简单、方便。它能完全根据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和喜好定制,设备的选择以及提供服务与信息的方式完全由用户自己控制。通过手机银行,用户可随时随地获取所需的服务、应用、信息和娱乐。手机银行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从电子订票、自动售货机支付,到通过无线设备实现的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在线选购和支付,以及金融交易和其他银行业务等。手机银行是能够为人们生活带来变革的新型商务,与传统电子商务相比,它具有明显优势。

三、立足国内发展现状,剖析发展潜在问题

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始于1999年。2000年,中国移动联合多家商业银行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提供账户查询、转账、缴费和证券信息等服务。以2004年作为手机银行发展的分水点。2004年开始,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的新一代手机银行业务可以进行现金存取以外的大部分银行业务,如2004年8月,民生银行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手机银行服务。2005年初,我国电子银行发展问题研究交通银行推出了WAP通信方式的手机银行服务,可以说是国内第一家“真正”的手机银行。2006年,我国手机用户已突破10亿。2006年,建设银行推出国内首个WAP手机银行等。经过近5年的发展,手机银行用户数量飞速增长,并逐渐从短信模式过渡到功能更为丰富的WAP模式,用户数从2004年的666万增加到2008年的13920万。

随着我国手机银行业务的逐步开展,中国的手机银行市场规模出了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据业内统计,就中国银行而言,从2008年至今,手机银行交易额年均增长率一度达到了329.2%。截至2012年末,手机银行交易总额达到1159.6亿。我国手机银行经过短短10年的发展,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效应,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显著的不足。国内银行力求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的创新画出一幅崭新的蓝图,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银行业者必须认清发展形势,重视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切不可只图当下发展带来的效益而忽视其可能带来的损失,忽略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于银行业而言,其造成的损失将是覆水难收的。从当前现状出发,国内银行现面临着五方面的考验:

(一)快速发展,存在差距

我国手机银行快速发展,短短10年来由增长了1.5亿用户,呈高速发展态势。但是规模和占比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对于11亿移动电话用户,手机银行用户仅有1.5亿户;仅占我国人口的11%,与发达国家具有较大差距。

(二)业务覆盖范围广,实际使用率低

我国手机银行能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在线服务,但实际使用率低。手机银行业务大致可分为三类:查缴费业务,包括账户查询、余额查询、账户的明细、转账、银行代收的水电费、电话费等;购物业务,指客户将手机信息与银行系统绑定后,通过手机银行平台进行购买商品;理财业务,包括炒股、炒汇等。但我国手机银行实际使用率较低。虽然银行不断提升金融产品与业务的创新,提出丰富的手机银行业务以满足用户需求,方便用户交易,然而实际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用户对于核心业务的使用率仍旧保持低落。大多数用户仍旧停留在服务查询与简单的转汇款操作上。

(三)银行主动营销多,客户主动办理少

目前,手机银行业务的拓展基本上是对客户办理网上银行或其他电子银行业务的同时绑定办理,客户主动要求办理的情况很少,主要原因是由于大部分客户不了解手机银行产品,银行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大多数年轻客户能够接受网上银行,但他们对手机银行的安全性仍有一定的顾虑。

(四)我国手机银行发展新趋势

互联网带动各行各业在电子商务领域的蓬勃发展,对金融产业而言,金融产品电子化更是必然的趋势及方向。随着无线网络的普及覆盖,上网的速度大幅提升,智能手机和3G手机网络在国内市场推行,手机的功能不再只是通信工具,其逐渐成为集上网、消费、支付、交友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百宝箱”。着眼于智能手机的热潮及移动商务发展的前景商机,各商业银行均陆续投入资源,逐步发展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手机移动银行服务,期望利用这样一个创新模式的电子金融服务平台,不断开发新型业务而获得大量忠实客户及其业务收入,为行业业务发展创造出另一波的移动生活革命。让客户不受时地限制的使用银行金融服务,获得金融资讯。对银行而言,可降低日常的营运成本,加强本身竞争优势,增加客户往来的忠诚度与认同感,提升银行本身价值。我国手机银行市场潜力巨大。今后,手机银行一定会成为商业银行的一个崭新的服务渠道和盈利增长点。

(五)我国手机银行面临新威胁

手机银行面临着新两大新威胁。第一,手机银行网络机构存在安全隐患,客户的权益可能会受到侵损甚至导致国家金融经济结构瘫痪。虽然,手机银行伴随智能手机热潮高速发展,但由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手机短信欺诈、消费者账户和密码可被植入木马、病毒、假网页等技术手段被窃取进行操作、直接威胁用户的资金账户等屡屡见诸报端的负面消息影响,使客户在接受手机银行时心存疑虑。据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调查,58.5%的受访用户表示安全性是其选择手机银行品牌时核心的考虑因素。换句话说,目前阻碍客户选择手机银行的最大因素是其对手机银行安全性的担忧。第二,法律环境及监管不到位。手机银行属于新生事物,大多数国家还没有配套的法律法规与之相适应,因此,银行在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时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客户通过电子媒介达成协议的有效性还不确定性,在客户信息披露和隐私权保护方面,客户的权利和义务还不明确。信息传输不安全、病毒感染、手机上网速度慢、手机丢失、功能不足、遗忘密码、操作不便等因素影响我国用户使用手机银行的信心。

四、把握金融创新机遇,发展手机银行策略

随着政府金融政策的开放,金融机构大幅增加,产业环境面临强大的竞争压力,加上银行业同质性高,金融市场过度竞争日益严重,以致银行获利降低,风险增高,所以要如何降低经营成本,提升银行竞争力,透过发展电子金融创新机遇已成为各银行主要的策略。电子金融为银行重要的服务通道,而移动银行后续发展的潜力将更为惊人,电子金融市场中的客户,不再以银行柜台作为主要服务通道,所以各商业银行在通道策略和资源配置上应重新定位。对于发展智能手机移动银行应成为银行经营策略的研究重心,如何避免同质化,基于前文对国内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六点发展性策略:

(一)改变管理者态度,发展电子金融

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文化及发展影响甚巨,以银行业来看,存贷款业务为银行的主要核心业务,虽然发展电子金融对于经营绩效显现上,无法如贷款或理财等业务对银行经营绩效的优劣可立即呈现,因此,部分金融业管理者对银行业务的经营策略上,往往偏向用传统模式为主要经营方式。以发展智能手机移动银行来论,发展电子金融,将有可能创造更多的商机与庞大的市场,因此银行管理者认同并全力支持积极发展各种电子金融服务对于银行经营策略是非常重要。

(二)运用产品扩张策略,满足客户需求

要想在本国银行过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强化自身优势,以及提高销售量或占有率,唯有不断地研发与创新电子金融产品,提供新一代或是相关的产品给现有客户,进而运用产品扩张策略,采取产品延伸的策略,扩大现有产品的深度和广度,满足客户多元及便利的需求服务,抢占客户使用市场占有率。同时,要发展企业客户,扩大创利空间。现行发展的智能手机移动银行主要定位是以个人客户为主,对于企业客户在操作权限控制的需求上,目前尚不能满足,所以思考如何将网上银行的企业操作权限模式套用于移动银行,来满足企业客户对于移动金融及内部安全控制的需求,将非常有利于移动手机银行的发展。

(三)注重用户体验,关怀用户成长

帮助用户解决实际问题应成为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着眼点。智能手机银行业务作为新生事物多数人并不了解,“与用户在学习中分享手机银行的方便快捷”应成为较好的营销主题。我国的手机银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任重而道远,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满足用户的切实需要,提供使用便利和更高的安全标准是手机银行业务发展的关键。

(四)提供增值服务,提升产品价值

在经营策略上,发展智能手机移动银行,除了基本的金融服务功能外,还要善于利用智能手机的功能特性,提供各种附加值的服务,突破过去的销售模式,通过智能手机和移动网络结合创造新形态的网络媒体,发展更多贴近消费生活的服务,让消费者享受移动银行的便利外,跟提升产品的价值。

(五)加强合作,推动综合

一方面要加强银行间合作。鼓励各银行进行业务合作和业务整合,推动银行间的通信连接和数据文换,以及前后台系统的资源共享与合作,逐步加快金融服务的一体化进程,以减少成本,提升服务内容和质量,更大限度的满足客户特求。另一方面,要加强与移动运营商合作。资费问题是制约手机银行发展的一大因素。制定易于用户接受的收费机制,有利于推动手机银行的发展,各银行可以考虑与移动运营商合作,制定数据套餐式收费办法,有一方统一收取,最后二者再进行利益分成。

(六)采取移动银行保障措施,确保交易安全

现行移动银行交易采用SSL加密通信协议,确保数据全程加密,同时采取密码控制、登陆超时控制、签约机制、转账额度自主设置等措施提高交易安全性。若以上的安全措施可应用于企业客户,让企业客户可以安全地交易,将使移动银行能更加蓬勃的发展。

五、结语

银行企业如何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摆脱银行业同质性的束缚,关键在于服务创新与业务水平的提升。尽管手机银行存在很多不足,但因手机银行能够真正为客户提供超越时空的“3A(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任何方式)”、更具个性化和更具安全性的服务。相信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设备智能化以及资费的平民化,必然催化手机高速上网人群的扩大,这种转变将为潜伏已久的手机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余波,单树峰.金融产品创新:理论、约束和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3,11(4):66-68

[2]刘安霞,陈昭旭,李晓彪.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学决策,2010

篇(7)

一、前言

手机银行是最近几年银行发展的创新点,通过移动通信终端和银行数据库的连接实现办理手机业务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传统的柜台银行需要客户花费较长的等待时间,并且受之于银行的工作时间然而即便是网络银行传统的银行在办理相关的业务上都需要凭借网络和计算机的工具进行办理并不能实现打破时空界限进行随时随地的办理这就给客户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从而让传统银行有着先天的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手机银行应运而生。通过移动终端APP,客户可以随时办理银行业务,无论是炒股、消费,还是办理融资业务,客户借助于手机即可完成,其便利性是无与伦比的。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化与虚拟化,金融的交易环节都是通过信息系统和支付终端完成,而手机银行正是一种典型的终端。未来,互联网金融将成为金融创新的主流形式,这将加剧支付终端的普及应用,而手机银行是金融平台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对于传统银行来说,手机银行是一种替代品。

二、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手机银行的发展现状

在手机银行方面,日韩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且发展时间较长,特别是日本,其安全性能是公认的。目前,手机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手机银行在我国市场的应用有消费支付、股市交易和虚拟融资等方面。并且,手机银行逐渐为客户的所接受,根据银行协会的数据,2015年手机银行的交易量达到了32.8万亿元。此外,客户使用手机银行办理的业务也越来越多,手机银行的支付金额也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争先占据手机银行业务,已有多家商业银行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开发手机银行终端APP,且已实现查询、转账、炒股、支付等功能。对于陌生客户来说,手机银行是一种新事物,其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客户考虑的首要问题,商业银行在推出手机银行的同时,不断提高安全性能,如工商银行增加了动态口令码来实现双重保障。

三、手机银行业务的基本模式

(一)银行主导型:“银行+客户”模式

目前各个银行都认识到了手机银行对于其传统银行本身的冲击性所以纷纷推出了手机银行其主要的模式是借助中间商即移动运营商为平台建立客户和银行之间的关系,进而帮助客户在一定程度上处理资金相关的业务。在这个过程中,移动运营商扮演着服务员的角色,为手机银行的正常运营提供网络支持,但不涉足支付管理。具体的方式通常为客户自己通过客户端进入银行的虚拟界面进行通过这个虚拟界面来进行银行业务的处理比如最简单的转账功能余额查询功能和一些基本的账单查询等等,在整个使用的过程中移动运营商{借客户的流量使用收取一定的网络费用而银行则收取相关的业务费用实现三方的共赢。

(二)第三方支付主导型:“银行+零售商+客户”模式

第三方支付主导型手机银行是一种跨越银行中介并直接实现客户与第三方交易的手机银行。第三方通常是具体的商户。例如,苹果公司推出的Apple Pay支付工具,客户只需要输入手机号码和PIN密码,银行就会直接将款项划入商户的账户。这种模式目前非常流行而且一度的如人民熟悉的支付宝成为了人们广泛欢迎的适用工具,同时相关的平台在融资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目前人民使用的微信也是具有这种模式其区别于传统的银行业务就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直白的看见自己的资金余额而且每天的收益是可以通过平台进行查询的转账消费立即到账非常方便客户的使用。在这样的模式下也实现了三方利益的平衡。

(三)移动运营商主导型:“移动运营商+零售商+客户”模式

所谓移动运营商主导型简单来讲就是始终以移动运营商为核心在这样的模式下客户与银行并没有进行直接的接触而是通过移动营业商这个中介进行间接的接触。这种模式下移动营运商就兼顾网络技术支持与资金管理的双重功能但是安全问题也成为了这个模式最大的难题进而在实际的生活中这种模式的前景并没有多大。

四、手机银行的优劣势分析

(一)手机银行优势分析

1.资源整合高效化。手机银行是连接客户和经济实体的支付工具,因为,手机银行的便利性,会有越来越多的客户使用手机银行,对于客户的吸纳能力较强,这对于传统银行而言是一种难以超越的优势。并且,越来越多的第三方入驻手机银行,客户和第三方可以直接进行资金往来,这样就便利了客户和第三方的交易行为。

2.支付方式多样化。手机银行的一个重大优势及时支付方式的多样性和便利性,短信支付、密码支付、二维码支付等支付方式能够适应不同类型的手机银行,这样客户的支付非常方便。特别是,在大中城市,货币电子化的程度非常高,很多商户都能接受手机银行的支付功能,这样客户无需携带过多的现金,就可以实现购买需求,且支付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移动客户段直接实现,非常便利。

(二)手机银行劣势分析

1.信息风险。手机银行必须在网络数据和无线网络的环境中运行,而网络数据和无限网络的环境是开放的,这样用户的账户信息和个人信息就回暴露在外,因此,手机银行的信息安全风险将会增大。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不断有用户信息失窃的案件发生,不法分子通过木马程序等非法的嵌入,获取客户的账户信息,从而盗取客户的账户资金。并且,手机银行必须借助于移动终端,而移动终端的安全型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隐患,容易受到木马软件的攻击,引起客户信息泄漏。

2.监管风险。首先,因为手机银行是一种新型事物,往往越是新事物,越是处于监管的空白区。关于手机银行的法律监管就是处在尴尬局面,诸如《商业银行法》,它的监管目标大多是针对传统业务的,而对于手机银行这种新型业务,涉及面较少。虽然,国家也颁布了一些手机银行法规,但是对于手机支付环节的责任划分并不明确,例如,手机绑定产生的责任划分就不明确,这都给法律监管带来很大的隐患。其次,正常的传统银行业务都在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联的监管之下,但是随着支付手段的多样性,特别是第三方支付层出不穷,而部门第三方支付的收支业务并没有受到人民银行的监管。

3.市场接受度有待提高。首先,客户对于手机银行的风险性任然处于官网态度,客户在使用手机银行时依然很谨慎。其次,手机银行的业务任然具有局限,目前手机银行适用查询、支付和转账等业务,所涉及的业务面不如传统银行业务,因此客户的使用受到局限。

五、手机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影响分析

(一)传统银行面临挑战

1.大数据金融。大数据金融是利用电子平台,充分分析客户的资金变动信息,从而实现客户的精准服务,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例如,阿里巴巴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整合了用户交易的数据资源,对于用户的交易习惯和信用风险进行分析,产生了一个大数据平台。而且大数据平台目前在国内的应用仅仅才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推广大数据平台公司可以利用数据分析创造更多的便利客户进行金融服务的方式或者产品对传统银行的影响会非常巨大。

2.金融服务移动化。传统银行的一个弊病就是等待的时间过长,银行营业网店的客户接纳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客户办理业务所花费的时间较长,很不便利。在这种背景下,移动化金融服务应运而生,特别是电子货币化和移动通讯平台的发展,为金融服务移动化创造了可能性。

3.线上资源与线下网店整合。电子商务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目前,网购的金额已经占到了社会消费总额的30%左右。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一个趋势就是线上和线下的整合,线下进行体现,线上进行订单处理和支付业务。电子商务平台一般都嵌入第三方支付平台,手机银行的发展为电子商务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能够有效地促进线上和线下资源的有效整合。

(二)手机银行对传统银行的影响

1.手机银行对储蓄业务的直接冲击。自从手机银行的诞生,银行的直接客户量锐减,很多客户直接使用手机支付终端实现了支付转账等支付功能,而且第三方平台只要技术成熟其在资金到账的时间资金的安全保障以及资金的限额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很成熟的运用那么其实非常受大家的欢迎。很多客户选择将资金存入第三方的账户中,据统计,以支付宝为例,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业务吸储能力超过万亿级的数量,这对于传统银行的冲击非常大。并且,很多第三方主导的手机银行推出了很多理财产品,有些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达到了4%~6%,远高于银行的短期存款利率,这对于客户的吸引能力非常大,一部分客户开始抛弃传统银行,迅速涌入互联网金融,大量资金涌入的后果就是银行的存款量急速下降。

2.手机银行对支付领域主导地位冲击。在手机银行出现之前,客户的资金业务都要经过银行,转账需要通过银行,支付需要通过银行,银行支付一直在支付领域处于主导地位。以2015年为例,2015年全年的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了18.3万亿的水平,而电子商务平台多采用手机银行的支付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带来的消费交易的变革,也带来了支付方式的变革,银行卡支付职能在线下实现,无法在线上实现。目前,大到一个商场,小到一个商户,都可以实现手机银行支付,并且,人们也越来越适应电子货币,现金携带不方便,并且无法满足大额支付的要求,而手机银行实现了货币无纸化,并且避免了大额支付的瓶颈。

3.手机银行对银行客户信息链的冲击。随着大数据管理的提出,传统银行也开始向金融大数据发展,建立一个庞大的数据库,需要搜集客户客户信息、交易信息、交易习惯和理财偏好等大量信息。这对传统银行的转型非常有利,例如可以通过对融资客户的资金变动信息分析来判断其偿债能力。但是,手机银行出现后,银行客户的信息链被冲断,因为,特别是第三方主导的手机银行,如果客艚资金从银行账户划入第三方账户后,银行将无法获取客户的交易信息,这无助于银行获取完整的信息链。相反,第三方成为手机银行的受益者,它们通过对客户交易信息和消费偏好的分析,从而建立起大数据。手机银行对客户信息链的冲击力是最大的,因为,手机银行的存在将大大割裂客户与传统银行的接触,传统银行将无法获取准确的市场动态,不能及时地调整经营策略。

六、结束语

自从手机银行问世后,特别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传统银行的地位岌岌可危,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收到了很大的挑战。手机银行能够高校整合资源,提供了多样化的支付方式,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也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这种优势是传统银行无可比拟的。在手机银行的发展背景下,传统银行的储蓄业务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支付地位也遭受撼动,更为致命的是手机银行冲断了客户信息链。从而让在互联网金融的大的背景下传统银行要想保持自己的客户特别是在中小额资金方面的业务量就必须面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自我改革和革新无论是在支付方式服务方式特别是如何方便客户这方面下功夫,通过在技术功能等各方面的创新实现客户的信任实现利润的增长。

参考文献

[1]何光辉,杨咸月.手机银行模式与监管:金融包容与中国的战略转移[J].财贸经济,2011,04:46-136.

篇(8)

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传统银行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和改革,手机银行作为一种融合电子货币与移动通讯的新兴金融服务应运而生。手机银行可以使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处理多种金融业务,极大地丰富了银行服务的内涵,使银行能以便利、高效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传统和创新的服务。目前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多家银行都开展了手机银行业务,手机银行已经成为我国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手机银行的定义

手机银行突飞猛进的发展让理论界措手不及,以至于在手机银行有关的研究中出现了不少盲点。手机银行的定义就是众多研究盲点之一。在众多的研究中,笔者没有发现有关手机银行含义的系统研究资料,不同的学者对手机银行的理解往往并不相同。有的学者认为银行是手机银行业务的主导方,手机银行是一种金融业务,手机只是一种手段。有的学者在承认银行主导地位的同时,强调银行与移动运营商要加强合作才能开展手机银行业务。还有学者对手机银行是否为一种银行服务不置可否,认为手机银行业务需要多方的参与,并不存在唯一的主导者。由此可见,由于手机银行实现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参与方众多、产业链结构复杂等原因,关于手机银行定义的认识存在分歧,未能统一。笔者结合中国银监会对于手机银行的阐释:“利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网络开展的银行业务”,对手机银行做出如下定义:手机银行,是利用移动电话和无线网络办理包括账户查询、转账汇款、代缴费、理财投资等多种非现金金融业务的服务系统,是电子银行业务的一种。

二、我国手机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及缺陷分析

手机银行的出现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但是事物皆具两面性。由于手机银行运行的开放性、对信息支持系统的高度依赖性、交易的虚拟性等因素,其运行使传统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更加复杂并带来了新的风险。从微观经济角度来看,这些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着银行客户的经济安全、银行自身的正常运行秩序;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则可能威胁一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经济社会的稳定。因此,手机银行的平稳运行需要一套完善的、具备前瞻性和发展性的法律制度来保证。

(一)我国手机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

作为电子银行领域的新鲜事物,手机银行在我国起步晚、但发展速度快,以至于手机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建构和完善并没有跟上手机银行的发展步伐,表现出滞后的倾向。具体来讲,目前我国手机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相关规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律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对电子合同进行了规定,承认电子合同的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确立了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第二,部门规章方面,《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首次将手机银行纳入到电子银行监管范畴之中,全面规定了银行开办手机银行业务的条件、程序、风险管理等方面;《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对电子认证服务行为进行规范。第三,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方面,《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对电子支付进行了规定;《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对电子银行安全评估作了规定;此外,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制定了手机银行业务的内部规则,这些规则也是手机银行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我国手机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缺陷分析

1.手机银行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手机银行监管法律体系中,真正意义上提到手机银行的主要是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和《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指引》等行政规章,除此之外,其他法律法规中涉及到手机银行监管法律问题的规定并不多,《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重要的传统银行监管法律甚至都没有涉及手机银行的规定。目前,手机银行的有关规定仅仅对其风险防控做了框架性的规定,规则内容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没有相应的专门立法与实施细则配套实施,对于发展迅猛的手机银行而言,这样的监管法律体系难以实现有效监管。

2.手机银行监管部门权责安排缺乏系统性

手机银行是参与方众多的金融混业经营方式之一,这就使其涉及到的监管部门不可能仅仅局限于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其他的还会涉及到审计部门、信息产业部门、保监会、证监会、税务部门、知识产权部门、公安部门等。目前,这些监管部门监管权力分配不合理,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完整的合作协调机制,导致手机银行监管中存在重复监管和监管漏洞等问题。

3.缺乏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消费者历来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弱势地位,在手机银行业务的运行中,消费者的弱势地位表现更甚。手机银行密码安全、个人信息资料安全、网络黑客侵袭等问题时时困扰消费者;银行强加霸王条款、不断变换名目收取各种费用等行为更是层出不穷。目前有关手机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中,消费者的知情权、自由选择权、隐私权和索赔权等权利没有明确的规定,手机银行各个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的分配也没有体现,这样的立法缺位会导致消费者缺乏维权救济途径和依据,责任认定难以实现。

4.缺少信息披露制度

从目前我国手机银行的信息披露情况看,普遍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或者相对滞后,真实性无保障等问题,特别是对风险信息的披露极其匮乏,仅仅是披露一些基本的信息。虽然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办法》对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行为进行了规范,但手机银行信息披露涉及的问题极为复杂,单靠一部《办法》并不足以应对手机银行的高风险性,所以我国应该尽快完善手机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三、我国手机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

(一)完善手机银行监管法律体系

手机银行的正常运行要求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针对前文中提到的手机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缺失和不完善的问题,笔者认为应积极地修订传统的法律法规,增加手机银行监管方面的内容,使其适应手机银行业务的发展要求;在必要的情况下,可制定配套的法规和实施细则,使手机银行监管法律法规内容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立手机银行监管部门协调机制

针对手机银行监管部门权责安排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必须建立手机银行监管协调机制来最大限度地保证手机银行安全有序发展。具体而言,可以建立一个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信息产业部等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并与立法机构、司法机构建立联动机制,做到不同监管机构的信息共享和系统互通互联,及时发现并处理网络违法行为,防范手机银行运行风险,为手机银行的健康运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篇(9)

关键词 手机银行 安全 监督

一、引言

继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之后,手机银行成为了近年来又一个崭新的金融服务渠道,被形象地称为“电子钱包”。手机银行由手机、GSM短信中心和银行系统三部分构成。在操作过程中,GSM短信中心通过加密形式完成手机与银行之间的指令传输。手机银行将无线通讯技术的3A(Anytime、Anywhere、Anyway)优势应用到了金融业务中,为客户提供了便捷、实时的服务。通过手机银行,用户可以方便地进行缴费、支付、财务查询、小额转账、股票查询、买卖、买彩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第三方存管等业务。手机银行的发展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商业机会,它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二、手机银行发展存在的问题

手机的普及使手机银行的用户群体不断扩大,但《2009中国手机银行业务用户调研报告》公开的数据表明,还有过半数用户表示只是计划开通手机银行和9%的民众表示不会开通,这说明大众的接纳程度还不是很高,发展手机银行还存在着一些障碍:

(1)手机银行安全问题。手机银行的使用面临着典型的技术风险,主要有常规的信息技术风险,如网络、设备、系统、安全、病毒以及突发事件等带来的风险。再者是技术特性本身决定的固有风险,在技术发展的某个固定阶段,由于受到发展水平的限制,或者是技术本身固有的特性,使得该项技术可能带有天生的局限性。若在应用中不审慎考虑,不加选择地在所有银行业务中随意采用,便可能给攻击者留下漏洞而导致损失。

(2)移动网络环境有待完善。与有线宽带互联网相比,移动电话网络提供的网络带宽偏低,网络连接不稳定,用户能感觉到明显时延或操作失败。只有移动网络环境得到改善,手机银行才能挣脱网络条件的束缚,做强做大。

(3)手机平台的差异性大。

由于市场手机型号众多、规格不一、且软硬件更新换代快,使得手机银行展现的效果和操作方式都存在着差异,这将使商业银行无法提供适用于所有手机的手机银行系统,面临着手机适配性的挑战。且众多规格各异的手机给商业银行手机银行系统升级也带来了压力。

(4)复杂交易实现繁琐。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流程的规范,越来越多的复杂业务可以在手机银行上实现。而目前WAP页面技术实现复杂的交易功能必须通过多个页面完成,不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

三、促进“手机银行”发展的建议

(1)加强业务安全。为降低客户资金风险,手机银行业务功能发展应遵循资金流向明确、风险可控的原则。对外转账方面可提供客户任意转账及定向转账两种选择,客户在银行限定的转账限额内自行设置对外转账限额;对于关键参数的设置(如转账类型、转账限额等)客户只能通过证书版网银或柜台设置、修改。且可以与运营商合作,由运营商提供访问手机银行的终端设备的手机号码,实现手机号与银行账户的绑定,用手机号认证客户身份,在简化用户操作的同时通过。运营商对手机用户的鉴定提高了系统的安全,从而最大程度地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2)加强技术安全。手机银行面临的攻击行为主要有密码窃取、暴力猜解、重发、重放等攻击。银行可采用用户名、密码及账户、交易密码双重验证、验证码及随机码双重校验、加密通信、账号卡号隐藏等技术手段,全力保障客户资金安全。

(3)发展客户端模式。客户端手机银行模式是在手机上执行嵌入式程序,用户下载并安装在手机上,然后运行使用。优势在于简化复杂交易的操作步骤,实现产品的差异化,提供多种安全保障方式。客户端软件可以借助手机的处理能力实现灵活多样的用户身份认证、数据加解密计算,以及根据要求实现自定义的加密处理。同时,客户端软件具有独立的管理和保护自身运行环境的特性,大大增加了黑客的攻击难度。此外,利用智能SD卡等硬加密手段可对交易内容进行证书签名,提高客户端的安全性。

(4)加强手机银行风险监管。政府监管机构需统一考虑整个银行业手机银行的发展状态,并从宏观层面了解风险产生原因并制定解决方案,实现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双管齐下,加强第三方市场准入监管,加强监管部门与其它部门的协同监管。手机银行监管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的力量,对信息披露进行规范化,依靠公众的监督,弥补监管机构无法面面俱到的不足。

手机银行的应用延长了银行的服务时间,扩大了银行的服务范围,也无形中增加了银行的业务网点。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创新发展和上网资费的下降,笔者相信手机银行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各项功能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柴迎春.手机银行风险及监管策略探讨.区域经济.2010(8).

篇(10)

1.1我国手机银行业务模式分类

按照国际惯例,手机银行可分为银行主导型与非银行主导型。前者适合在商业银行网点比较多的地区推广,客户需要把手机号和银行卡号联系在一起,是银行柜台业务的延伸,主要办理汇款、查询、转账等业务,在整个银行业务的办理过程中需要银行账号;后者是以电信运营商搭建手机银行支付平台,银行账号在这里不是必须的,适合于商业银行网点比较少的农村地区。

1.2手机银行的特点

1.2.1涵盖了多种银行柜台的功能。手机银行是电子银行的一种,虽然小巧,但是它的功能完全可以和网上银行媲美,在银行柜台处办理的金融业务,完全可以通过手机银行办理,而且手机还具有操作简单,便于随身携带的特点,在日常交易中非常方便。1.2.2贴身性强。现代人的生活总是离不开智能手机,所以手机银行是人们真正的“贴身金融管家”,我国目前无线网络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手机银行真正实现了商业银行“4A”(Anytime、Anywhere、Anyhow、Anyone)的服务理念,让普通人都能够随时掌握自己的账户信息。1.2.3能够更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己信息的保密性更加重视,手机银行能够很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只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个人交易信息就不会泄漏。另外,随着信息加密技术的发展,手机银行可以做到在操作过程中全程加密,解密的过程在银行的主机内部进行,电信运营商等机构都无法获得,从而保障了手机银行交易的隐私安全。1.2.4能够提供更加贴近顾客的服务。手机银行可以让用户感觉到银行给其提供的具有针对性的服务,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用户可以随时查询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改变了传统银行服务的单向性,更加能够获得客户的满意评价。1.2.5实现模式多样化。现阶段我国已有的手机银行技术涵盖了STK、USSD、BREW、WAP、Java(HTML)以及手机客户端等多种模式,客户在具体使用手机银行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使用偏好、手机操作平台以及实际使用时所处的支付环境等,选取合适的手机银行使用方式。而且一部手机还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选取不同的操作方式,各种手机银行的实现方式也不冲突,一部手机可以涵盖各种金融操作功能。

2我国农村手机银行业务发展SWOT分析

2.1优势(Strength)分析

2.1.1手机银行交易成本低。手机银行与传统柜台交易相比,具有交易成本低的显着特点。统计资料显示:传统的柜台交易,国外每笔业务的交易成本约为6.63元,我国约为4元,而手机银行的交易成本国外约0.96元,我国约0.6元。手机银行在方便用户的同时也减少了银行的成本。2.1.2手机上网在农村地区的认知度高。随着3G技术的全面推广,农村地区个人拥有手机的比例远高于拥有计算机的比例,更多的农村用户选择手机上网。我国运营商第三方支付牌照的获得,为移动运营商推广手机银行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保障,至少可以先推广手机支付业务,通过手机支付业务来实现手机转账汇款等功能。我国农村地区的劳务人员大多在城市打工,对汇款有强烈的需求,手机转账汇款有着的广阔空间。2.1.3符合目前农村发展水平的特点。在我国农村,广大居民的收入层次和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手机银行的发展,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达到10489元,农民收入的提高必然会加大对金融服务的需求。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村居民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初中与高中文化程度比率在2014年底达到73.2%,也就是说农村大多数群体已具备中学文化程度,这为在农村推广手机银行提供了前提条件。

2.2劣势(Weakness)分析

2.2.1农村金融机构对手机银行的营销力度不够。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营销人员,往往认为手机银行是次要的银行业务,没有对其着力推广和营销。银行方面对营销人员从也没有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导致营销人员不能对农民用户进行有效的讲解和宣传。2.2.2缺乏高端客户群。农村手机银行基于其自身的特点,目前还只是银行柜面业务的替换,向理财、信息服务等方面延伸不足,以至于大部分客户群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缺乏向高端客户群转移的动力。

2.3机会(Opportunity)分析

2.3.1农村金融机构营业网数量少,满足不了农村金融服务的需要。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特别是基本金融服务的需求量大,但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是网点少,为农民服务的金融产品匮乏,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产品匮乏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2.3.2方便农民的支付结算工具种类较少。目前,央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正在建设中,我国广大农村地区还没有完全覆盖,再加上农村商业银行网点比较少,导致可供广大农民群众使用的支付结算工具种类少,农民日常支付仍然以现金支付为主,给渴望现代化生活的农村居民带来很多不便。2.3.3农民有着非常强烈的非现金支付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日常交易活动日益增多,在交易过程中由于现金支付存在一定的弊端,农民有着非常强烈的非现金支付需求。例如在农村日常的集贸市场交易中,商户和消费者都很担心假币的出现,但如果采用银行转账的形式,就要到较远的城镇商业银行办理,非常麻烦。特别是随着新农村建设的稳步推进,新时期青年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方便快捷的支付方式及个人理财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将来会逐渐走进他们的生活。

2.4威胁(Threats)分析

2.4.1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安全问题是决定手机银行发展的关键,安全问题不能解决,手机银行在农村就无法得到发展。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信息闭塞,农民文化程度低,接受新技术的能力比较弱,不能最大程度地安全使用手机银行。2.4.2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像城市一样采取广播、电视、报纸等多媒体相结合方法大力宣传,对售后服务没有落到实处,不能使农村用户真正体会到手机银行的方便与快捷。''''

3基于SWOT分析的农村手机银行发展战略研究

3.1国家应加大投入,注重手机银行建设

目前我国农村手机银行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政府加快制定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规范其运行,引导相关方面投入手机银行建设。同时,由于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薄弱,更加需要加大支付清算系统建设、信用制度建设以及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等。

3.2因地制宜,选择适合不同地区的发展路径

我国地域广阔,虽然同为农村,但各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却不尽相同,在发展手机银行的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农民推出多样化的手机银行产品。例如:针对手机型号不一致的农民用户,发展客户端手机银行或者网页式手机银行,针对年龄较大,上网不便的农村用户开发短信手机银行服务;在手机银行的功能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及接受能力,设计出集实用性、可操作性为一体的符合农民需求的产品;由于农村地区信息获取途径不多,手机银行也要起到传播信息服务的作用,要把各种农村急需的产销信息、农业防病防虫信息、国家新型惠农政策等增加到手机银行的增值业务服务上,使农民在使用手机银行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得到方便的金融服务,还能够对其生产、生活起到指导作用。

3.3选择先试点,成功之后再推广的策略

在手机银行业务的推广上,可以先选择手机小额支付服务,如,代交水电费、话费充值等,当农民群众都认识到其优越性的时候,再适时推广存款、贷款等其他业务。无论是手机银行小额支付、小额存款、小额贷款,都将为微金融的发展打开新思路,是微金融在我国农村发展的有益尝试。

上一篇: 金融监管行业现状 下一篇: 实现经济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