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49:3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心理学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学生学习生活中有“专念”和“潜念”两部分,前者是有益的,而后者是有害的,它们的力量都非常强大。 “专念”状态能让学生更好地驾驭地理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迎来“第二阵风” 在地理学习中,学生经常会说“累死了”“烦死了”。这种疲劳和厌倦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们未仔细推敲的预期。比如,一位学生重复写“自然带、自然带……”,身心俱疲才停笔,他说自己的手都麻了,连一个标点都写不动了。此时,如果让他在试卷上写下班级和姓名,他会轻松地完成,他并没有真正耗尽能量。当学习背景发生改变后,学生又找到了新的力量,这种新背景下的新能量称为“第二阵风”。感知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同样是地理学科的学习,在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刺激。具有专念意识的学生会主动想办法改变,迎来“第二阵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变地理学习的内容、方式等,这些都有助于打破疲惫的定势。
从平常中洞见创思 如果学生尝试了很多次,但都无功而返,那么许多学生就会放弃。心理学家塞利格曼(Seligman)通过研究告诉人们,即便是有了转机,这种习得性无助也会让他们坐以待毙。被心理定势掌握头脑的学生不会重新审视周围的情况,不会对新出现的有利信息做出反应。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才能把世界看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水循环》一节中,笔者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以辩论的形式让学生表述对“水循环”的理解。辩题是:水资源是否可以永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笔者把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反方两组。此过程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两点:水循环维护全球水体动态平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取用水量超过水资源的更新数量,或使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
转变角色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优化教学模式,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
变被教为互相学习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和学生保持一种平等的关系,不把自己的形象定格为“权威”,而应该和他们一起学习、探讨,对他们的优秀表现,及时给予表扬,在课堂上多说一说“你真棒”。
变被问为主动质疑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有了安全感,才会充满信心,思维才会被激活,在课堂上才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
变被考为自我诊断 教师主要是改变考试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本身才是最好的奖励,从而乐于参与考试。
变被评为参与评价 教师要把定性评价和定量相结合,弱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和选拔功能,以激励学生创新。评价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是否能将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评价学生的探索性活动水平;评价学生的理解水平;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课堂心理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有效性。
积极情感感染学生 师生的情感共鸣是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变量。学生是否乐于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信息,关键在于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笔者在地理课堂上对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总是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即便是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的答案,也热情鼓励和引导。
合理利用信息传递 教师所传递的信息也是影响课堂心理气氛的重要因素。教师所传授的内容是否新颖、科学,教学结构是否严密,对内容的表述是否形象、生动、具体,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等,都会影响知识的可信度。
创设多种情境教学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情绪有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积极情绪下,人会获得幸福,促进其工作和学习;而在消极情绪下,人的生活学习满意度下降,行为禁止系统发生回避行为。这就是“你怎么讲课他都麻木了”。所以教师应创设多种情境教学,从学生角度设计课堂活动。
及时激励
关键词:多媒体 地理教学 应用
Key words: multimedia Geography Teaching and Learning
作者简介:姜惠玲,女,(1972.11-),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地理教学
地理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给教学过程增添了无限生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本文以地理教学为例,论述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 地理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通过图文音像的有机结合、丰富的色彩和动画的展示、直观的教学效果来创设生动、愉悦的学习氛围,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给地理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使得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识,可以通过多媒体通俗易懂地教给学生。多媒体信息技术注重知识的传授,也重视智力的开发与能力的培养,通过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技术保证,优化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与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地理教学中,主要使用的教具是挂图、课本里面的插图和一些投影,但这些图像都是静止的,不能反映出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一些抽象的知识,学生也难于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不起来。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动画模拟和演示过程,使学生感受地理事物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讨论,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把地理学科中的很多画面通过动态过程表现出来,比如大气环流、水循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各种地质地貌的形成过程等,多媒体通过动画模拟,直观形象地展示出这些画面。可以在3DS平台上利用动画来模拟大气环流,再显示在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下,三风四带及三圈环流的形成、移动等。多媒体可以动态演示也可以静态观察,可以局部也可以整体来看大气环流的情况,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随时调整画面,引导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 借助多媒体可以突出重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地理学科,有很多重点和难点,使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讲起来比较吃力,学生学起来也难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可以使地理教学形象化、直观化,提高教学效果,易于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容易理解。利用多媒体,既可以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又可以广泛地获取知识,突出教学中的重难点,使难点简易化,易于被学生所理解、接受,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介绍黄山风景区是,涉及到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这既是这一课的重点,也是这一课的难点。很多学生没有去过黄山,不了解黄山为什么是我国特点最多的名山。针对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相关的黄山四绝图片,再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使这些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具体,学会易于理解,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讲“地球的形状”时,可以利用动画来演示,用动画海岸观察船的变化过程和月食中月相的变化过程来解释地球是一个球体。讲“我国东部季风影响的雨带移动规律”时,可以画出锋面同时也配以风声、雨声,并用醒目的颜色来标注冷气团、暖气团,这样学生可以了解整个过程,也同时学到了一些专业术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合理分配课堂利用率,运用于复习课教学更有优势,可以复习比较零散的知识点,通过点击鼠标使主界面与分支界面之间自由跳转,学生能够很清楚地了解这些散乱的知识点在整个单元知识结构中的位置。这样在复习中,达到了点面结合,学生的知识也得到了升华,形成完备的知识面,提高教学效果。
四. 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给学生以刺激,提高学习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对人的记忆起着重要作用,刺激越多越大,人对这个刺激的记忆就越长久,越清晰。地理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为课堂提供多重刺激,让学生获得各种感官信息,组合起文字的、声音的、图像的材料,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也可以采用交互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给学生提供复述的机会,这样达到的效率会更高。
五. 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丰富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模式
地理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了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交互性、开放性、个性化的特点,创新了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创新了教学模式,促使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了教学质量。多媒体辅助教学环境下,主要教学模式有演示型模式,即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播放教学软件,主要是一些难以用口头表达清楚的教学难点;探索练习型模式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出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从中发现问题、进而通过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个别化模式就是说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爱好,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总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多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使用不当,会得不偿失。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为适宜的教学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包罗万象,单就地图而言就包含了静态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多种,一般地图需要教师根据图例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景观图需要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示意图最好是动态显示……这在教室难以做到或难以做得尽善尽美的内容,利用计算机则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计算机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宏观和微观的限制,可以无限延伸学生的多种感官和思维,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动画将地理教学所涉及到的地理事物、形象、过程、分布、联系等直接展示出来,使学生一目了然,且身临其境,形象、直观地感知和认识地理事物,从而掌握地理知识。这是传统的挂图、投影等电教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同别的学科相比较,地理学科更适合于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多媒体教学适应了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需要
研究证明,学生的学习类型包括听觉式/语言型、视觉式/文字型、运动式/实际操作型和组合型。传统教学形式下,听、视觉型学生的才智得以充分发挥,往往成为优秀生,而运动型学生却常常被视为学习的“低能儿”、“后进生”。试想,一只听觉敏锐到可以清晰听到20公里以外的声音的狐狸,能够因为他不能飞翔而被称为智力残障吗?在具体教育管理中我们常发现:许多“后进生”都擅长一项或两项与文化知识无关的运动技能;许多学校“后进生”进入技术学校学习后能成为技术尖兵……这说明他们不是智商差,而是我们的教育没有提供给他们适当的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最大限度地刺激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使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高效获取信息和高效保存信息
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曾经作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感觉器官的,即人类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感觉器官。他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两个加起来就有94%,还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又能听得见,还能用手操作。这样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强得多。他还作了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证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这就是说,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知识的保持将大大优于传统教学的效果。这说明多媒体计算机教学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四、地理教与学方式的现状
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深化,地理学习的现状有了一定的改变,但是,目前我校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主流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机械记忆为主、以书本内容为主。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大致分为:(1)被动接受型。地理教师、始终是地理讲台的“主宰”,课堂活动的90%时间是教师讲解,而学生处于“你讲我记”的境地,地理学习偏重于结论的掌握忽视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与结论获得的认知策略实施过程,偏重于知识的积累而忽视能力、精神、方法、态度的培养。(2)模仿再现型。这种地理学习类型的主要任务是把学过的地理知识、技能再现和模仿,而不强调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3)封闭读书型。画地为牢,不敢越雷池一步,过分拘泥于课本知识,甚至对过时的事实材料有疑义的地理结论也“照单全收”,另外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操作性、实践性知识的学习。
地理学习方式与地理课程改革的关系十分紧密。地理课程与教材直接影响学生的一理学习方式,如呈现学生的是以“干巴巴的知识点”堆砌起来的地理教材,那么学生就很容易走上“死记硬背”的老路。而相反,学生地理学习的方式也会制约地理课程的改革进展,如果学生旧的地理学习方式的“惯性”仍在起作用的话,那么再富有创意的教材还会被作为“背记”的课本来对待。为此,针对地理学习的这种现状,决意实行新的教学方法,那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地理教学中来。
五、信息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构思
要真正实施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首先要从根本上改革现有的教学结构,创造新型教学结构。既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那么,如何真正地做到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
5.1 数字化学习是实现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核心。数字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中。利用数字化的学习资源,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学习的过程。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5.1.1 数字化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环境的基础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其最基础的是数字化的信息处理。这种学习环境经过数字化信息处理后具有信息显示的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学习环境虚拟化的特征。
5.1.2 数字化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它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CD―ROM、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计算机模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数据库等等。
5.1.3 数字化学习方式。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不再是一味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数字化平台和数字化的资源,师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合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其数字化学习的三个要素中,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的基础,而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是数字化的学习的关键。
5.2 利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地理情景,培养学生的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是实现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关键。
5.2.1 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创设的学习情境,包括真实性情境、问题性情境和虚拟性情境。多样的学习情境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
动性和兴趣。从学习情境中,让学生发现与总结出探究性的学习问题,成为学习任务完成的关键。
5.2.2 提供立体化的学习资源。网络教室学习环境必须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也就是日前所指的立体化教材,它除了教材提供的文本、图像以外,教师设计一些与学习主题有关的媒体资源和相关网站学习资料。
5.2.3 合理选择与利用学习资源。我们知道,网络资源有共享特性,学习资源丰富多彩。由于学生存在着对学习资源和知识信息的选取、加工、处理能力较差,加上Internet网站上新鲜的、多样化的资源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对媒体学习资源、网络学习资源的合理选择与利用至关重要。同时,教师指导学生利用网站的检索功能进行学习资源的索取与收集,成为学习任务完成和学习目标实现的关键之处。
5.2.4 巧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运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可使教学内容由虚变实、化静为动、化复杂为简明。
5.3 充分体现双主,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实现地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整合的根本。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良好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景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及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这就是其突出的优点。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易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还容易偏离教学目标的要求。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师既要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即“双主”教学模式:“主导――主体”教学模式。
六、信息技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开展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从传统的观点来看,基本上是依靠两种媒体,一个就是教师的语言,一个就是教科书,我们讲传承知识,任何教学都不可能离开传承知识或者知识的掌握这么一个基础。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讲授,老师的语言是传播信息的一个主要途径,另外就是依靠教科书,教科书在文本当中主要的形式是文字和静止的图象。如果没有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呈现只能局限在这里。信息技术出来以后,就从这两种媒体扩大到超文本和网络环境声、像、图文综合的动态资料的集成,而恰恰因为他有超文本的特点,学生可以随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起点加以学习。教科书是一种线性结构,但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内容的集成不是线性结构,你可以从任何的角度切入,这个就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对于不同课程内容,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地理课的学习中不同的任务有不同的使用方法。
6.1 分析地理教材,哪些章节适合利用信息技术,以及用怎样的信息技术去表现它,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并挑选典型节次进行实验研究。
6.2 分工协作,课题组老师分别设计、制作课件、试讲,集体评课后修改、再试讲,并在学校举行公开课,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过以上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看不清、听不见、摸不着,感知不深、想象不到、理解不透的事物和现象,利用信息技术的多媒体组合,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例如,课件中将遥远的天体、星系如火星、哈雷彗星拉近到学生的眼前;将课本上静态的地理事物动态地表现出来,如太阳系、银河系等;过去发生的事件,如宇宙大爆炸等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模拟、再现。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组合,能真正实现视听的完美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加大课堂容量,增加信息量,使学生有时间去自主分析各种信息,得出自己的结论。
目前,GIS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在不同的领域和生活各方面都得到广泛的应用,不仅仅受到政府部门的关注同时也得到人们的重视。从应用方面来看,GIS普遍应用于气象调查与探测、交通管理与监测、资源利用与开发、农业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建设等领域。由于时代潮流的进步,地理信息将在人类的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取得了更突破的进展。通过人们对GIS的重视与研究,高科技领域将有巨大的进步,并提高信息化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在教学领域起着良好的作用。教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最大焦点,不仅关系到学生发展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目前,我国一些比较大的城市,在中学阶段教学中,已经开始实施地理信息系统教学,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这种系统教学不仅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也增加了学生对高科技的了解,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国家培育新一代的栋梁之材。河北省更应该追随国家发展趋势,增加对学生的信息化教育。在重要的中学学习阶段,将GIS技术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为国家培育出一批新型地理素质和地理水平双提高的综合性人才。
二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设想
1.建立地理信息资源网络环境
GIS的特点具有多重性,广泛的数据来源,信息处理准确,空间层次化分明、产品形状多样化等。我国网络技术正走向成熟,在网络技术的高度配合下,想要使地理信息更加全面,内容更加强大,对硬件环境就必须有相应的条件:(1)在教学中实施地理信息系统,学校就要以建设优越的网络条件和计算机设备为前提,在教师教学时可以及时使用网络提供大量的资源。(2)在满足网络条件和计算机设备条件下,教学老师必须使用计算机设备熟练使用GIS软件,在软件和计算机共同运作下,使学生在地理教学中得到更可观的成绩。(3)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的使用和GIS技术的深入学习,在学习地理课程中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知识。为了获得相应的地理结论,GIS技术在计算机的运行中,将各种地理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处理、合成、集成、再分析、继续处理、合成……
2.信息数据库的建立
通过使用地理模型分析的方法,将地理空间数据资料在计算机应用GIS技术处理,获得多种结构和形态的地理信息。GIS是充分融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地图形态、数据检测和测量、地理地形等因素汇集在一起的技术。将GIS应用在教学中,地理数据资料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地图数据资料与主题数据资料这两大部分结合成地理数据库,在我们生活的空间中,万物的平面和立体空间形态构成了地图数据。主题数据资料不仅记录数字的多少,同时记录了数据的分布状况和环境情况。例如气候对动植物的分布影响、气候对地形的影响、自然条件对生活的影响等,这样我们就需要收集环境数据、温度、湿度、水源等必要的影响数据。我们就要应用广阔的网络资源来收集这些数据。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就要收集大量详细、具体的空间和主题数据,将这些数据整理、合成建立一个相关的整体数据资料库。运用GIS对数据库分析、处理,将地理实际状况与地形、地势等属性相结合所形成的结论,将地理信息以编码形式详细、准确地表现出来。
1.微信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截止到2016年第二季度,微信已?覆盖中国94%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到8.06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2]。
1、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庞大的青少年用户群体。微信几乎兼容所有的智能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只要一个手机号码,简单的几个步骤,就能完成微信账号的注册。据统计研究,我国青少年中智能手机及微信使用的普及率高达到85%以上,这就使得微信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成为可能。
2、简单、友好的操控体验,低廉、惠民的使用成本。微信的用户交互界面设计十分友好,即使是初次使用者也能根据系统的提示和生动形象的图标迅速掌握其功能。同时,微信本身不收费,而通过微信发送1000余条文字、20多张图片,也仅需1M左右的流量,加上当前4G网络资费下调,校园无线网全面覆盖,微信的使用成本更加惠民、低廉,促进了微信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发展。
3、突出学生主体,拉近师生距离。应用微信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摆脱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可以在家里、公交、地铁、车站等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学习。同时,通过微信的社交功能,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能够方便向教师表达自己的观念和看法,教师也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加以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微信可以改变过去教师与学生相互孤立的状态[3],改善师生关系,增进师生间的友谊,强化了微信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的普及。
2.微信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应提供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支撑。微信应用到地理教学当中,需要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进行支撑,特别是一些关于地理知识点的视频以及图片。鉴于微信进行中学地理教学才刚刚起步,教师首先可以诉求于网络,从网络上搜罗适合微信使用的优质地理教学资源,通过学习,教师可以尝试亲自制作一些视频和教学素材,以免微信在地理教学当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其次,寻找有效的监督方式,切勿过分依赖学生自觉。由于微信本质上是一款实时社交软件,当中很多的功能设计都是基于娱乐目的,对于一些自制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使用微信或者其他软件进行娱乐消遣,反而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因此,为了使微信能够更好了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必须设立一个高效的监督方式,以免适得其反。
再次,应注意革新师生观念,增强探索求知精神。教师与学生应从传统教学观念中走出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通过微信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探索求知精神,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3.提高微信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有效性的建议
1、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开发更多教学资源。我们应当对各类平台上的优秀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率。例如我国的“一师一优课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面收录了全国各地大量优秀教师的地理教学视频,但这些优质教学视频无法重新编辑处理插入到微信当中。另一方面要加大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鼓励教师和一些组织机构,针对中学地理教学,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
在中学地理教学当中,初中教师现在仍偏重于让学生记忆,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这门课需要理解的内容更多,在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内容,是所有地理老师面临的问题。地理信息系统可辅助地理教学。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的日渐成熟和广泛应用,把它引进地理课堂优化教学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GIS作为一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信息技术将会对中学地理教学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GIS的概念与特征
GIS的最大、最基本的特征在于它将空间和属性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空间和属性两个方面对现实对象进行查询、检索和分析,并将结果以各种直观的形式准确、形象地表达出来,即地理数据可视化。GIS采用层的概念组织管理数据,这样可以做到一图多用。同时,根据需要可将不同的层进行叠加分析,对某一区域可做缓冲区分析等等,即地理空间分析。
二、将GIS融入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性
1.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修订、颁布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划分为3个必修模块和7个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中的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在必修模块3中,专设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标题。7个选修模块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和“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组成。《标准》正是看到了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在《标准》中提出了对GIS的教学要求。
2.GIS自身的强大功能
GIS的基本功能是地理数据可视化,它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在地图上最直观地反映出来。随着时代的发展,GIS与Internet、多媒体、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这使得它对空间数据的表现力越强,将其引入中学地理教学必将提高教学效果。GIS采用层的概念组织管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点击图层的某一区域获取其属性信息,也可通过输入某个属性条件而了解其空间分布,即实现双向地理查询。通过展示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不仅让学生对空间概念有了直观的认识,同时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认识到地理信息系统作为决策工具的作用。
三、GIS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自制教学用图
由于传统教学挂图有时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师所要讲授的问题,且容易损坏。教师可利用GIS的强大制图功能,自制地图,突出教学主体,方便插入到多媒体课件中。
2.空间查询
利用GIS可实现双向查询,如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时,为了方便学生记忆每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位置、轮廓界线,可以逐个以动态闪烁的方式显示,而且分别赋予相应的属性,可以即时查询每个行政单位的面积、人口、社会经济情况等内容。同时,GIS的可视化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GIS)作为地理学第三代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实际教学中要求教师熟练应用GIS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还要把这种能力传授给学生,这给中学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参考文献:
随着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案例教学法在地理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案例教学法也正越来越被广大地理教师所重视和关注。就高中地理新教材而言,许多章节采用了"案例分析法"来编写教材,因此,案例教学法对整个教学过程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以下是笔者一年多地理新教材教学的经验积累。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的要点
1、遵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对案例的选编要对应课程标准的要求。因为教学案例本身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呈现。因此,我们对案例的运用,其本质就是对地理课程标准的理性解读,是对课程标准要求加之知识理论的诠释。因此在课堂案例探究中,就需要对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进行分析与探讨,通过这种知识的传授为学生构筑起地理学科的基本学习概念与理性认识。除了教材上已有的案例,我们在对这些案例进行替换或者改造时,只要遵从了课程标准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都是可以的。
2、案例必须具备鲜明特征和突出典型。所谓“案例”必须从案例本身来说,其信息点明确、针对性强,才能实现对学生活动和思考的引导,才能体现案例的价值所在。在地理课程教学中,如果我们选取的案例蕴含了较多的无关主题的信息,无疑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还致使学生对所需要探求的知识点认识模糊,这既不是教学上的创新,也无法实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3、案例素材来源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体会来看,地理课程教学案例应该有激发兴趣的元素。只有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案例,领悟出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这就要求我们的案例选材必须来源广泛,内容丰富多样。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乡土地理、热点内容的兴趣度较高。当然来源广泛仅仅指素材,在应用案例材料中,还需要对内容加以提炼,结合课程教学特点来进行设计。
4、应注意的问题。要注意课堂效率的提高,在案例的展示过程及讨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效果及效率;案例教学的实施,力求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把握好时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可能有不同的见解,或者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对材料有新的感悟,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否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不仅达不到教学的目的,而且嗨可能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价值意义
1、高中地理知识很多是非常抽象和深奥的,在传统教学中,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概括与灌输,是学生获得的都是抽象的以及概括化的生硬知识。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探究,使学生可以获得自己能够驾驭的有着真实背景的知识。如对于正午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关系就可以通过一次具有研究性的案例探究,让学生理解清楚。(不详叙)
2、案例教学法所采用的方法,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宽松的创造环境,学生有着较大的自由度、较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有培植创造才能的土壤,就不愁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和实践的桥梁,案例教学常把一些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去做出反应,从而也就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在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到大量各种各样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在分析案例的同时:一方面不断形成理论视野,把握案例的分析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着理论如何运用于学习实际,从而及时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时间的结合。例如:城市规划问题,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工农业交通区位问题都可以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来达到教学目的。
4、案例教学能激发学生情感。阅读那些生动、逼真的案例,往往能牵动学生的情思,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讲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就更能提高学生的认识。并使认识和情感有机结合,形成坚定的教学信念。
三、高中地理课中应用案例教学的创新思考
1、以学生为主体,定位教师角色。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逐渐推行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就要求在地理课程教学中重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对学生学习的向导作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知识。
2、遵循教学普遍规律,创新教学环节。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必须充分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完整和教学环节的衔接,使得案例在应用于预习引导、要点理解、实践调查等环节时具有较好的衔接性与连贯性。案例教学是课本知识的一种嫁接,尽管与书本的条条框框理论表达不一,但其知识点实质是一致的。所以即使案例不断变化,仍然需要紧紧围绕课程知识要点进行创新,遵循教学规律,不能偏离教学的方向。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有限,可以保持的时间短,要不时地在课堂上制造一些兴趣点,提醒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所讲的地理知识点上。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日本这一课时,在引入该节内容时,可以先通过课件放映富士山、樱花、和服等图片,激发学生了解日本的兴趣,了解日本保护本国资源意识是那么强烈!而其他国家和地区资源严重破坏这一现象时,课本上只有三段文字进行阐述。此时如果配有图片等资料,学生的注意力更加容易集中到思考问题上,并且会形成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这样,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直观
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多为三维空间,很多地理事物是我们不容易见到,或者是不可能见到的。地理教学使用的教具很难形象地表现出地理事物运动变化的过程,自然这些抽象的知识内容学生很难学。多媒体计算机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可通过三维影视宏观纵览地理环境,微观放大展示地理模型、标本,使地理课堂比较生动和直观地模拟地理现实。如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太阳系结构鸟瞰图”,能在讲述太阳系结构的基础上,指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形成地球在太阳系结构中的地位的概念。又如“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是地理教学难点之一。利用一张旋转投影片,可显示出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周期性移动的动态全过程,教师易教,学生易学,难点得到化解。多媒体的运用,使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伴随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高中地理学科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俨然已成为一种新的教学趋势。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进行整合教学,一方面能够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构建提供重要手段,另一方面也为全面展示高中地理学科知识提供更多可能。现阶段,如何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进行整合教学成为当前高中地理教师和相关学者讨论和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r值
(一)丰富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区别于传统教学手段的最大不同在于其能通过直观、立体地将一些较为抽象、复杂的地理知识通过具象、简单的视频、图像等要素进行呈现,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知识。同时,信息技术包罗万象,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运用,给高中地理教学提供丰富的课外资源,为地理教材提供有益补充,使得地理知识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例如,在进行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教学中,关于大气运动、水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是本册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对这些知识的教学,采取传统板书加笔记的教学方法难以达到要求,而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多媒体课件等,将水循环、物质循环和大气运动的具体过程通过多媒体进行直观体现,同时出示相关的原理示意图,既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又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助其建立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创设教学情境,活跃学生思维
高中地理教学主要内容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但无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过程中,因而目前所使用的地理教材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较难引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导入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进行相关资料搜集,以取代教材中一些滞后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同时运用动画模拟、视频演示等形式,合理创设高中地理教学情境,并将地理知识的动态发展过程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直观演示,给予学生强烈的视听冲击,激发其主观能动性,活跃其思维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新课程改革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教学理念。在该理念指导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及时摒弃传统以教师为中心、实施“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而积极探索有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创新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实践应用为突破传统教学僵局提供了思路。教师通过将信息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合理导入教学课堂,用多媒体技术特有的声音、视频、动画、图像等要素,将原来难以用讲解语言描述的地理知识生动、形象且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者向主动参与者转变,促其积极参与高中地理学习活动,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进而确立起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使学生主体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析
(一)充分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具
诸多文献研究和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视听结合是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其所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于传统以“听”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为高中地理教学导入现代多媒体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对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主题和学生实际需求,恰当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运用其来描述、呈现相关地理知识和地理关系,给予学生充分的视听体验,促其学习效率得到提升。例如在探究“太阳直射点为何只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这一问题,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则很难将此问题描述清楚、阐释到位,且多数学生则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对该知识点进行记忆,整个学习过程刻板、单一,且效率极为低下。而通过引入现代多媒体教具,使其作为重要教辅手段,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三维立体动态图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太阳垂直照射点在一定范围内来回移动,再结合相关几何知识,计算出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黄赤交角”为23■26’,以此建立起学生对地球绕太阳公转的理性认知,同时促进该课教学重难点知识得以成功突破。
(二)打造地理信息应用平台
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程度高低,一定程度上仰仗信息技术应用平台的建设水平适合的地理信息应用平台,既可以为高中地理教学实现优化提供重要手段,又可以为师生交流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等提供空间。因此,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中,应当注重对地理信息应用平台的创建,合理配置地理教学现有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将地理信息技术上传至综合服务平台,建构起一个较为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为其他教师备课提供参考。
(三) 注重对教师地理知识教学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
教师作为高中地理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同时也是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教学整合的实践者与操作者,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以及其自身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与高中地理课程整合教学的效率。面对教学新形势、新环境,要求教师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将其充分发挥到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去,以提升课程教学有效性。
综上可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高中地理学科教学带来新的方式和手段。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复杂、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同时深化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学习、理解与记忆,达到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目的。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引发探究
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任何兴趣的学习,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自知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有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学习,学习就会学得轻松而富有成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图像和音响效果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不仅让学生对课堂有了新鲜的感觉,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滚滚长江》一课时,我就截取了《话说长江》的影视片段,从不同感官对学生进行引导刺激,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同时又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是学生对该课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教师就可顺势利导,引导学生对长江其他问题的探究与思考。
2 利用信息技术,突出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打破时空的局限
地理学科是一门领域宽广、内容丰富、学科思维综合能力较强的课程,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身体发育、智力发育尚不成熟,如果单靠教师讲解来传授这些知识,学生听起来就会一片迷茫。而信息技术就恰恰解决了这些难题,它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接受起来也更轻松、容易。如在讲授《地球的运动》一节时,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所产生的意义及地理现象形象而生动的表现出来,从而得出“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周期移动――五带和四季的形成”这一因果关系,让学生理解过程而不是死记硬背。使以往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习兴趣,突破难点,事半功倍。
3 利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优势,引导开展形式各异、内容多样的探究性学习,为学生展示自我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地理教学中的地理事物、情景、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便于学生认识地理规律,为学生进行多样的探究性学习创设更广阔的空间。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种需要就要表现。”可见,利用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的有机整合不仅能较好的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探究性学习,而且还能为学生创造多种表达知识的机会,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被激活,才会产生大胆的联想,提出更多、更新的想法,学到更多的知识,各方面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4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认识当今世界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教学中,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是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当今世界严峻的环境问题,这时,多媒体就可以发挥它的巨大的作用,让学生得到一个直观的感受,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在讲授《滚滚长江》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很多相关的视频和图片,为学生直观的展示了长江流域乱砍滥伐现象、长江水面漂浮白色垃圾、水土流失现象、工业废气任意排放造成的酸雨图以及工业污水的排放等现象,学生真正从直观上得以感受,内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之后,我趁机展开了讨论,学生们热情高涨,畅所欲言,本节课,我也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为学生树立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轻易地突破教材重难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教学时也应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注意选题,使之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信息技术服务于教学教学,但并不适合于每一节地理课,它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有些课题可能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讲授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更好。因此,要想让课件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最大的作用,有必要认真选择课题。如在义务教育七年级教材中的《澳大利亚》一课涉及到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动物、人口、经济、城市等诸多内容,引用语言描述,学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要借助多媒体的帮忙。
第二,注意“辅”,关注教学效果。
在一节课中,将传统教学方法(如板书、板图、板画、谈话法、讨论法等)和课件演示有机结合,有时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件制作中要突出其“辅”不可喧宾夺主。课件主要用来解决一节课中难以用传统方法讲解的内容,这样既可以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又可以减少课件制作中的工作量,发挥传统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注意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
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各种媒体有机结合,使用时目的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制作课件前应充分分析教材,根据教材的需要去收集合适的媒体素材。不能把一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引入课堂,即课件要注意用动画、声音、视频等表现动态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等用传统教学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讲究实用,切记花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