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1 16:49: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篇(1)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具有各方面不同的差异。教师如果想把每一位学生都教好,就必须了解和把握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注意到不同学习个体之间在学习上的不同的性格和习惯。可以这么说,同样一个学生,他们在学习不同科目的时候其思维方式、学习特点、学习习惯也是不相同的。新课程理念强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着重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力,使他们都能在自己的学习之路上登到最高峰。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不得不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的前提就是充分研究和认识到学生个体在学习上的差别。学习的经验告诉我们,每一学科的学习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就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抓住其特点。学生个体在数学的学习上也是有自己的特点的,我称之为学习风格。本文笔者在研究了学习风格的基础上探讨了学生个体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并就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些策略。

一、什么是学习风格

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教育家赛伦提出,他认为,就像人的人格一样,学习者在学习中展现出具有区别意义的特征,这一特征是在长期的学习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这一说法得到了众多教育者的认可,许多人投入了比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这一理论做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对此做出了不同的阐释。有人认为,学习风格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并努力记住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学习风格就是学习个体区别于其他个体所特有的认知习惯、情感方式,是学习者的自身感知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学生对于某一种学习方法的偏爱,是思维的某一种习惯。学习风格一旦形成,往往很难再改变,而成为具有标识意义的学习特点。

二、数学学习风格的分类

数学学习风格是指学生具有持续性的带有个性特点的一贯的数学学习方式。受数学学科特点的影响,它特殊的思维要求决定了数学学习风格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它还是一个抽象的想象体系,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用数学的而非语文的或者英语的其他学科的方式去思考。

有研究者曾将数学学习的风格分成了四类。第一类是知觉风格,顾名思义,这一类数学学习者更善于通过外在的感知获得数学知识,但是其学习的动力则来自于内在的动机。还有的数学学习者倾向于用命题来表征数学知识,善于用表象的显性的形势描述数学空间。第二类是信息加工风格,数学学习者善于搜集、整理和加工各种所需信息,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特别明显。第三类是记忆风格,这种风格的学习者又分命题型和表象型两种类型。具有前种风格的数学学习者总喜欢把知识用命题网络的形式表现和提取出来,而具有表象型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则喜欢用表象的形式去表现和提取知识。第四类的学习者属于思维风格。

思维的形式可以分成三个维度。首先是强抽象型和弱抽象型,强抽象型的学习者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习惯引入新特征,并以此来强化原型,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新的知识,或者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模式属于演绎。弱抽象型的学习者习惯于从原型中选取具有熟悉特征的模式,通过抽象概况的方式获取新的知识,或者解决问题,这种思维模式属于归纳的思维形式。其次是综合分析型。综合分析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习惯从结果到原因的思维模式,一种是由原因到结果的思维模式。这表现出一个人由现象到本质或者由本质而推测现象的推理能力。这两种思维方式殊途同归,都能学到所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思维模式各有不一样的擅长解决的问题,所以有时候表现出难度的差异。最后,是思维的发散与收敛。发散思维的学习者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够多角度、多方向地思考问题,其思维具有多方向性和逆向性的特点。而收敛型数学学习者则习惯聚集和综合分析信息,善于从中发现一般的规律,排除干扰项,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处,其思维模式具有方向性和收敛性。

三、根据学习风格因材施教

前文已经说过,研究并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只有明白了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特点、思维特点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首先,确认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风格。这个过程可能需要的时间长一些,教师要有耐心,不应该盲目追赶进度。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始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教师确认学生学习风格的方法不仅仅限于有针对性的测试,还可以通过观察、座谈等方式。教师还可以逐步探索分组布置作业的方法,通过仔细的作业批改来发现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

其次,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制定教学策略。从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来讲,学习只有特点的区别没有对错和好坏。我们应该弥补和加强学生的学习风格,但是我们也不能任由其去发展,要引导其做到扬长避短。既要鼓励学生固有的学习特点和方式,使其得到加强,也要有意识地去开拓一些新的模式。教师要使课堂变得丰富多彩,避免单调枯燥的授课模式出现。

最后,还要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不能像传统的“满堂灌”样,教师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只有在时间上给学生留有余地才有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风格学习,这是对他们个性的最大尊重。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于展现自己,鼓励他们运用具有个人特点的思维方式和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215-01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扶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生源不断扩大,在校人数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招生范围都已经面向全国。生源来源渠道多,入学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通过对入校新生高考数学成绩摸底调查,笔者发现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普遍较差,加上高职院校数学教学课时一再减少、相邻两次上课时间间隔长, 学生自身逻辑思维能力及学习能力较弱, 学习方法不科学,往往容易遗忘前面学习的知识,导致后期学习衔接不上,学习吃力,学起来毫无兴趣,甚至有少数学生放弃了数学知识的学习。本文采用江西财经职业学院学生为样本,进行研究。

二、因材施教策略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随着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学生家庭和社会背景差别的扩大而日益显著。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专业不同”、“习惯不同”、“喜好不同”、“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率不同”、“学习效果不同”等方面。这种差异的客观存在,即使是同一专业的学生,未来的职业岗位也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必须因材施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因材施教策略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教师个性化教学理念的树立

五个手指各有长短,缺一不可。高职学生是各不相同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个性、爱好、习惯和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师应具有“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理解差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力所能及的发展”这样的理念。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学习。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最近发展区域,不同的学生其发展区域也不相同,但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就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在其“最近发展区”得到最大的发展。

2.进行专业调研,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笔者通过对学院会计一系、会计二系、商贸旅游系、财税金融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六个系的专业教师进行走访和交流,采取按专业需求、就业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为四个模块,即基础通用模块:一元微积分、专业应用模块一:线性分析基础、专业应用模块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实验拓展模块:数学实验一:matlab软件入门及其在微积分中的应用;数学实验二:线性代数、线性规划问题的matlab求解;数学实验三:利用matlab求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和进行统计推断。其中基础通用模块和数学实验一针对除外语专业外的所有大一学生开设,专业应用模块一和数学实验二面向商贸旅游系、经济管理系和信息工程系大一学生开设,专业应用模块二和数学实验三的授课对象为会计一系、会计二系和财税金融系大一学生。

3.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3.1学习要求因人而异

根据对学生的调研,教师把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三个层次:①基础薄弱,接受能力弱,学习兴趣低,成绩差;②基础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左右;③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成绩优秀。当然,学生的分层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时关注学生层次的变化,及时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和目标。优秀学生提醒他们不能满足于课堂学到的知识,推荐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数学课外书,鼓励他们挑战难题、拓宽知识面,参加数学竞赛、数学建模竞赛;中等学生鼓励他们保持现有的数学水平,争取更大进步;基础薄弱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做练习,掌握基本知识点和方法,争取达到平均水平;鼓励好学生帮助后进学生,给予奖励机制。

3.2教师授课精讲多练

高职数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教师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练习实践,才会发现问题,才能真正认识、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运用和深化,十分重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授中要做到多练、勤练。当然,要给学生练习的时间,教师讲课一定要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对于重点、难点的地方教师要深入浅出,讲得通俗易懂。对于次要、简单的地方可以略讲甚至不讲,留给学生自学。课堂上只有精讲,才能给学生留出较为充裕的时间进行练习,教师才能在练习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通过教学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3作业布置体现因材施教

设计课堂和课外作业可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习题、提高性习题和拓展性习题。①组学生的任务是完成基础练习;②组学生在做完基础练习的基础上,要求选做部分提高练习和拓展练习;③组学生全做,要求将提高性习题和拓展性习题的解题过程详细写出。通过作业分层设计,要求各组学生做相应的练习,在完成本组练习后,再做下一组练习。对完成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加以表扬和鼓励,尤其是①组学生,即使做对一题,教师也要及时给予表扬,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

3.4课堂提问讲究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策略的实施,除注意科学性及艺术性外,还必须使所提问题与被问对象相匹配。①组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不足,教师要予以特别关注,鼓励他们主动提问;③组学生的悟性好,解题能力强,可多提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综合性问题,必要时教师还需给予适当提示。给出问题时,一般应先易后难,逐步提高,①组排在前,②组次之,③组排在最后。对基础题目设问,应提问①组学生;对提高性题目的设问,可以问②组学生,也可问①组较好的学生,若回答得对,应给予表扬鼓励;对于综合性强的拓展题,同样可以提问②组中较好的学生,如果回答不上来,再由③组学生来回答。通过提问,应使②、③组学生的答问对①组学生有所启发帮助,③组学生的答问使教学内容得以深化和拓展。

3.5考核评价多元化,考核要求因人而异

为了全面考核和客观评价学生的知识能力状况,笔者在高职数学教学中采取了多元考核方案:注重学习过程考核,增加平时考核的密度和权重。平时成绩占40%,包括考勤、课堂纪律情况、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课堂测验、期中测验、作业成绩和数学论文等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占60%,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其中,在考勤、纪律方面对三组学生考核要求一样,但在答题、测验和作业等方面的考核则因人而异。以考核作业完成质量为例,教师每次布置适量作业,要求学生保证质量,独立按时完成。在质、量、时三方面进行考核。要求①组学生完成基本题,②组学生完成基本题和中等题,③组学生全部完成,重点完成难度较大的课外题和数学论文,论文内容为所学的数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身体会,要求学生走出课堂,经过调查得出自己的结论。对于学生在作业中的新颖想法和独特思路在考核中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及时订正做错的作业的学生给予表扬。多元考核方案注重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兼顾学习过程考核,学期总评成绩按公式“学期总评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成绩×60%”计算。

四、结语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关爱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便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爱屋及乌,就会喜欢数学这门课程,学习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此外,高职学生在中学很少受到数学老师的青睐,因此教师多鼓励学生、表扬学生,让他们重新恢复对数学的信心,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德然,骈俊生,程向阳,马敏.素质教育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

[2]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篇(3)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对幼儿教育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幼儿个性的发展。因此,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因材施教的价值,积极培养幼儿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依据幼儿的差异化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幼儿潜能与潜力。那么,在幼儿教育中,如何高效落实因材施教,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一、全面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

全面了解幼儿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情况,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详细了解学生的一切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为每个幼儿量身制订符合他们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案,才能真正提高因材施教实效。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投入更多情感与精力,详细了解幼儿的脾气、爱好及性格等,然后依据一定的标准将幼儿合理分配到一定的小组开展教学活动。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设计出周全的调查方式,比如和幼儿交流、与家长沟通、观察幼儿行为等。通常情况下,教师了解幼儿情况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微信聊天、短信平台、电话沟通、问卷调查、家长会、网络留言等,教师可依据具体情况恰当选择最适合的方式,从而准确而全面地了解幼儿的差异化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因材施教教育。但是,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教师付出很多情感与精力,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对幼儿有足够的爱心与耐心,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和谐而美好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每天面带微笑、高高兴兴地面对幼儿,与幼儿交谈之前都先抱抱他们、摸摸他们的小脑袋,平时与幼儿说话的语气亲切而温和,即便他们犯了错误,也不会对他们大声斥责、严厉责备,那么幼儿就会对教师有亲近感,愿意将自己的想法与喜好告诉教师。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能更加准确而全面地了解幼儿特点,就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因材施教方案,教学实效就会更加理想。

二、提高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

在幼儿因材施教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效果优劣。因此,为了切实提高因材施教实效,必须重视教师教学技能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当前,很多幼教机构对教师素质没有严格要求,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技能与专业知识普遍较低。比如有些幼教机构在选聘教师时,只重视学历高低、性格好坏、才艺多少,不重视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考查。幼教机构这种间接忽视教师教学技能的做法,给一些教师造成一种误导:入职后用人单位也不会重视教学技能,导致教师不具备积极提升自身教学技能的意识,片面重视知识面与学历问题,这就导致一些教师缺乏因材施教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切实强化幼儿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效果,幼教机构或者幼教院校应重视对幼儿教师的培训与培养,使其在教学艺术、教学方式上具备较高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依据学生特点灵活而恰当地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多种性格特点幼儿的学习特点与学习需求。在实际操作中,幼教院校应革新以往以教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将传授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纳入教学内容中,重视对幼儿教师教育能力、教育行为、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培养,最大限度优化幼教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对幼教机构来讲,其应积极为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平台与机会,比如定期为教师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为教师搭建分享教学心得的平台;邀请名师到幼儿园为教师做相关专题讲座;选派教师代表到示范机构观摩、学习等。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优化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才能为他们开展因材施教教学做好准备。

三、灵活选用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幼儿教学中,教师往往用统一的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这种一刀切的模式完全忽略了幼儿的个性差异,最终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希望借助一定的教学活动消除或者减小幼儿间的差异,从而促进他们共同进步。但是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有教无类的教学方式不能满足不同特点幼儿的学习需求,教学效果极易导致幼儿间差距不断拉大,不利于素质教育理念的高质量落实。因此,为了扎实践行素质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幼儿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并及时察觉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然后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幼儿在课堂上的细节特点,特别是幼儿对教学环节的具体反应。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幼儿眼神迷茫、一直挠头,那么就说明他对新知识还有疑惑,或者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应;如果幼儿全神贯注地听讲,或者目光始终停留在老师身上,那么就说明幼儿被教师的教学形式吸引并能较好地理解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这时,幼儿教师就应该依据幼儿的实际眼神、动作及表情等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思路或者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不仅重视知识的讲解,而且应重视对学生情况的观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为学生组织出更符合他们学习特点的教学过程,才能促进多种个性学生的共同发展。

总之,幼教阶段是促进幼儿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施教是确保幼儿个性充分发展的有效方式。因此,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幼儿特点,并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技能,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尽可能促进全体幼儿个性的最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引诗入文添文采”是中考作文指导校本课程。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的写作要求是要从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体验生活,并且能够抓住事物的特征来感知与认知生活现象,文章表达力求有一定创意;注重在生活中悉心采撷文章素材,创造性构思立意;还要养成列出写作提纲快速起草初稿与不断修改加工的写作习惯。如此笔耕不辍,定能提高自己独立写作的能力。本课案例的设计宗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能从多角度来观察社会生活,搜集写作素材,有创意的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学习写作中引用诗词的积累方法,增添写作文采,提高写作兴趣和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唐诗宋词的学习情感和良好的写作引用习惯。

二、教学步骤的策划

(一)课前设想,活动导入。请以“我喜欢――”为话题说一段话,要求表意明确,语言优美,至少恰当地运用一种修辞方法。100字左右(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热情。)

(二)教师示范,由点到面。教师以我喜欢――为话题进行口头表达:我喜欢“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的初春情韵;我喜欢“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的夏日风采;我喜欢“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秋之高爽;我喜欢“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冬之素雅。我喜欢唐诗中的四季,更喜欢四季中的唐诗。老师说的好吗?大家想学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踩着唐诗宋词的情韵开始本节课的学习。(板书课题)(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引诗入文的语言表达风格,激发本课学习的积极性。)

(三)方法点拨,采撷资源。方法一要直接引用,激发兴趣。屏幕显示示例: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缤纷。但换个思维方式,正如龚自珍所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好好享受这落英缤纷的秋景(《寻找快乐 精彩人生》开头段)。方法二要择引诗句,自主感悟。示例:聆听书声,是南唐后主“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的伤怀;是梁启超“天地大矣,前途辽矣,美哉我少年中国”的期盼;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坚守本心;是木兰替父从军,心昭日月。聆听书声,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惆怅;是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的悲凉;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展望(《书声嘹亮》节选)。方法三要媒体优化,引发立意(有多媒体屏幕展示)。方法四要积累诗词,萌趣。示例:长夜无声,唯书自语。掩卷沉吟的片刻,仿佛穿越回千百年前那个诗意栖息的洛城春夜,谁家玉笛暗飞声,低回出一叹离人,一声折柳的离乡愁绪。仿佛行走在一夜鱼龙舞的烟花长街、雪柳短巷,闻凤箫声动,观玉壶光转,回首只影阑珊处《文学恰如此歌行》片段。方法五要轶事诱发,联想体悟。把诗人轶事与诗词创作融为一体,培养联想与想象,益于自主体验社会生活。(设计意图:结合佳作片段,让学生掌握引诗入文的几种具体方法,能够学以致用,自主发展。)

(四)诗海拾贝,以小见大。指导学生分组探究,将自己积累的诗词佳句及作者的相关轶事分类整理,互动交流,小组推荐典型交流展示。(设计意图:增加学生的积累,盘活个体的语文学习资源,培养善于积累灵活运用的作文习惯。)

(五)小试牛刀,创生佳作。请学生根据刚才小组交流的内容,运用学习的引诗入文的方法完成仿写练习,并体会身边佳作的写作技法。深入领会引诗入文的技法。1.仿写训练。(1)潇洒是一道恪守在每个人心灵中的美丽风景。潇洒的内涵保罗万象,“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清净的潇洒;“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喜悦的潇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梦想驰骋于塞外辽阔的大漠,在夕阳的金黄中感受“长河落日圆”的雄浑;我梦想置身于江南秀丽的小镇,在绵绵的细雨中体味“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情调_____________________。2.范式探究。学生阅读上届学生的三篇佳作,并探究引诗入文的方法及妙处。用多媒体超链接展示三篇文章,学生阅读研讨(例文附后)。(设计意图:用我们学生的优秀作文作为例文,让学习者感觉到写出好文章并不难,目标很容易达成,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体会引诗入文的方法的具体灵活的应用,树立学生写好此类作文的信心。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六)抛砖引玉,立竿见影。总结本课学习的写作训练手段,适时强化训练对策。从以下两个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题目,运用所学诗文和积累资源,开展学以致用实践评价检测(口语与书面语结合,反复循环,形成常规)。命题:1.我踏着诗词的韵律______采撷蕴藉的意境_____2. 品读课文诗词_______,我真受益匪浅_______。

篇(5)

在计算教学中,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重点。在课堂中,针对计算教学的引入环节,教师要从算理入手,突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导入,以免造成混淆,以至于形成负迁移。如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时,出示应用问题:上衣每件45元,5件上衣多少钱?我先让学生从乘法的意义入手,看看怎么口算更简便,由此引出课题,进而优化算法,让学生对竖式当中的数位对齐进行思考。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可以从算理到计算方法,步步深入,层层理解把握。

这样的导入方式,既能够保证知识间的联系,又能让学生展开联想,突出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二、概念引入,突出激字

数学概念具有抽象性、严谨性和系统性,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有着明显的冲突,由此造成了学生对数学课堂的枯燥之感。很多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课堂上无法集中注意力就在于此。为此,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巧加引导,顺应学生的感性认知,在课堂导入环节设计生动的话题,重点突出一个“激”字,激发学生的数学探究兴趣,把概念课上“活”。

如在教学“认识厘米”时,为了让学生建立对长度单位的统一标准这个概念,我精心设计了话题:黑猫警长收到线索,说老鼠一只耳偷了山羊的珠宝,立刻展开调查,结果一只耳很快就招供了。他告诉黑猫警长赃物就藏在黑山后的一棵大树下,从左边的石头数8个脚长的距离。结果黑猫警长到达那里之后,却迟迟找不到赃物。难道是一只耳在说谎?到底为什么呢?故事刚讲到这里,学生立刻有了兴趣,都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更急于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由此我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而后再接续故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黑猫警长迅速将一只耳带到了现场,结果果然在距离一只耳8个脚长那里,找到了偷盗藏匿的珠宝。请问你答对了吗?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新课引入方式,学生对问题充满了好奇和新鲜,乐于想要探寻答案,能够一步步在数学的海洋中探寻,情绪始终处于积极的状态,为新知的讲授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三、几何引入,突出动字

几何课堂的立体抽象,是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的重要原因。在小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入有助于学生思维的转化,使其更好地理解立体空间概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几何概念的引入,巧加设计,突出一个“动”字,着重指导学生会动手、会操作,能动手、能操作,从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我先出示问题:三角形有几条边?(三条边)是不是只需要3根小棒就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呢?大家猜想一下。学生对此有两种看法:能拼成,不能拼成。到底结果如何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此时我让学生拿出所用的学具,一些具有长度单位的小棒,或者是吸管,然后自我选择,进行三角形的围摆,展开操作探究活动:看看怎么才能摆出一个三角形,怎么摆不出一个三角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围成三角形必需的条件。

在这个操作过程中,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操作,记录数据并列出一个表格,而后根据表格进行比对探究和交流探讨。操作中学生自主探究,有的能够拼出三角形,有的拼不出三角形,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将拼出来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统计出来,再将拼不成三角形的三边长统计出来,这样学生就养成了动手操作、动手记录,同时又在操作中养成了思考的好习惯,有助于建构几何概念。

四、应用引入,突出构字

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编排,遵循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典型的原则,这充分体现出了数学知识间的系统性和结构性。在小学数学知识系统中,具有特定的结构特征。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材的特有结构,在应用题的教学导入环节中巧加引导、善加设计,突出一个构字。

篇(6)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5(a)-0133-01

高中英语因材施教教学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实现高中英语因材施教教学对于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促进高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因材施教对于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要求比较高,由于高中学生人数比较多,教学任务比较重,因材施教受到严重影响。

1.高中英语教学中因材施教的意义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因材施教主要是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一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进行针对性教学,发挥出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践因材施教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高中英语教学内容比较多,由于一些学生从英语学习开始,对于英语缺少学习兴趣,英语的基础并不十分理想,导致很多学生出现英语成绩比较差的现象,这对于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生的高考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实行因材施教教学策略可以充分照顾一些对英语学习缺少兴趣的学生,通过丰富英语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不仅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英语学习缺少积极性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调动全体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1.2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不仅仅需要学习英语的词汇,语法,还需要锻炼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与汉语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一些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打击。通过实行因材施教教学可以充分照顾一些平时在课堂上不积极发言的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这对于促进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高中英语因材施教教学的建议

高中英语教学在高中课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对汉语有着众多的不同之处,导致很多学生往往缺少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英语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因材施教作为英语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1全面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状况

因材施教需要根据当前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做出合理的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等等。教师在英语教学前应该对全班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学生的性格和爱好进行全面的了解,充分认识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出合理的对策。教师在调查了解过程中针对一些学生的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言行的学生应该进行合理的引导,鼓励学生和支持学生进行课堂发言等等,引导学生逐渐形成比较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2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英语教学也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高中英语教学任务量比较重,学生人数也比较多,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这对于因材施教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一方面在英语教学中可以创设英语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英语教学中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比较枯燥,尤其是对于一些对英语缺少学习兴趣的学生而言,在英语教学中创设英语问题情境,不仅仅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丰富英语教学内容。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多媒体教学逐渐在英语教学中得到应用,由于英语教学对于英语的发音要求比较高,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英语视频和音频的播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改变以往枯燥的学习现状。

篇(7)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对象,是教师教学方式方法选取和实施的客观“依据”,更是教学效能提升的根本“基石”。课堂教学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和提升学生良好学习能力和高尚学习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载体作用。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提升课堂教学效能,培养良好学习能力,已成为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运用行之有效、切合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教学活动效能,已成为新课标下教师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和努力方向。近年来,我结合教学实践体会,根据新课标要求,就运用因材施教、探究实践,以及集体合作等教学策略进行了实践尝试,现将探究策略和心得进行简要论述。

一、围绕“整体进步”目标要求,实施“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的因材施教教学策略。

教师教学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全体学生的整体进步,是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更是有效教学的整体性目标要求。新实施的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纲要提出“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要注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实现人人获得发展和进步”的整体性教学目标要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教学理念,根据学生个体学习实际,选择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因材施教教学策略,为每一个学生搭建锻炼和实践的学习平台。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性质”过程中,我在新知巩固练习环节,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实际,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设置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数学问题案例:“等腰梯形的两底分别为34cm、16cm,底角为60°,那么腰长为多少?”“梯形ABCD中,AD//BC,BD为对角线,中位线EF交BD于O点,若FO-EO=3,则BC-AD等于多少?”“如图所示,请在下列四个关系中,选出两个恰当的关系作为条件,推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并予以证明.(写出一种即可)关系:①AD∥BC,②AB=CD,③∠A=∠C,④∠B+∠C=180°.已知:在四边形ABCD中,?摇 ?摇,?摇 ?摇;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这样,每个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自身“定位”,搭建了实践“平台”,获得了锻炼“时机”,增强了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二、围绕“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实施“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的探究性教学策略。

教是为了不教,其首要条件就是学生掌握探知新知、解答问题的方法经验,形成和树立基本的学习能力素养。而学生学习能力素养的形成,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教学工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相互作用和配合。这就需要教师将学生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和要求,开展体现学生主体特性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探究性教学策略活动中领悟和掌握进行新知探求、问题解答的方法经验,从而实现“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的高效、实用学习活动。

如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问题课教学中,教学“三角形全等判定的方法”时,采用了“自主探究性”教学策略,先向学生设置了如下问题:“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C=60°,AD∥BC,且AD=DC,E、F分别在AD、DC的延长线上,且DE=CF,AF、BE交于点P。1)求证:AF=BE;2)请你猜测∠BPF的度数,并证明你的结论。”然后,要求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进行自主探知和小组探究活动。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选择思路过程中,认识到该问题求证的关键点在于“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此时,教师让学生根据问题条件,找寻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学生根据这一要求,再次进行探析活动,从而证得问题结论。这样,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和教师指导的探究性教学活动,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运用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更好解答此类问题提供了方法指导,有效实现了“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知识”目标。

三、围绕“集体观念”目标要求,实施“人人形成良好数学观念”的合作性教学策略。

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169-02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与教学理念,可以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与个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水平与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实力。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教师需要准确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个性,然后针对这些差异与特点,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手段。这样也就可以有效促使师生之间形成和谐、亲密的关系。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应用因材施教的理念。

一、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与普通的课程不同,声乐教学是高校中一门特殊性较强的艺术课程,通过声乐课教学,可以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能有效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声乐教学还受到审美学、心理学以及生理学的影响,在其教学过程中,不仅包含了较强的艺术性,还要将技术性、理论性、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在声乐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在性格、兴趣、声乐基础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学生的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能力的差异,也导致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1]。

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为了能够实现学生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应用和实施因材施教理念,就成为声乐教学的迫切需要。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质的不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在声乐教学中,在对细节进行处理时,如果教师不重视,对其处理不当,也会对学生的音乐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通常是采用一对一的小班教学模式,旨在通过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具体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在教学中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可能就会忽略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应用因材施教理念,应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可以保证声乐教学实现其教学目标,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需要遵循的原则

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进行差别化、针对化的教学,充分发挥优势与特点,从而能够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学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要求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先天嗓音条件、声乐基础以及文化修养与兴趣爱好之间的差异,应用因材施教理念开展教学。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要求教师能够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和完全相同的嗓音。这也就要求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开展差异化与个性化的教学。尤其是在艺术领域,个性能够较好地体现其价值,声乐教学的过程就需要强调学生的个性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在应用因材施教理念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声乐器官的特点,根据其优势与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具有独特特色的声乐演唱特点。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其基础与天赋等也存在差异,教师不应该对一些领悟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指责,而是要引导学生发现其在声乐学习中的优势与特点。

(二)因材施教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些人片面理解因材施教中的“材”,将其认为是一个人才华和能力的出众表现,对在某一方面比较出众的学生进行特殊的培养,让这些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及更加具有创新性的知识。而对于那些没有特殊才华的学生给予“填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培养大量的特长生以及精英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其完全不符合基本的教育理念,不符合大众化的教育目标要求[2]。

因此,在具体的声乐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让有才华的学生更加出众,也要让普通的学生能够获得丰富的知识。不能片面理解因材施教的内涵。教师应该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材”看做是学生在声乐学习方面的个性特点以及对音乐的整体感觉,而不能只为嗓音条件好的学生进行特殊的教育。只要学生具有自己的演唱风格和特点,就要根据学生的嗓音条件,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的嗓音特色,不断挖掘学生的演唱潜力。

(三)实施因材施教理念还需要改进考核方式。就我国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的考核情况来看,通常是采用学生单独演唱,由声乐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声乐教学成果评价。应用该声乐考核评价方式,往往就会导致该评价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向标,导致学生为了能够在声乐考核中达标,而苦练教师规定的声乐教学曲目,进而导致在进行声乐考核评价时出现“万人一腔”或者“万人一调”的现象。这是因为很多学生与教师只能认识到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的重要性,忽略了声乐教学考核评价中的因材施教理念的应用方式[3]。因此,教师就很有必要根据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声乐教学评价体系与模式进行改进与创新,采取个性化的考核形式,从而保障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理念,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进而开展教学。但是也需要教师将因材施教的理念落实到实处,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在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的教学目标。

(一)及时更新教学的理念。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首先就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能够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与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充当一味说教的角色,对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标准,而忽视了要根据学生自身的嗓音条件、文化素养、心理素养及其个性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例如,在课前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供本学期或者本学年的授课曲目,与声乐理论研究专题目录。学生可以根据其兴趣与特点,选择其中的一组曲目与专题进行演唱和研究。在声乐教学中根据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使该曲目成为自己的“代表曲目”。这样也可以培养起学生学习声乐的信心,激发其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其主动对相关的声乐理论进行研究[4]。

(二)积极转变授课方法与授课模式。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因为其学科的特殊性,声乐教学通常需要采取“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一般看来,声乐教学通常是教师一边弹钢琴,一边进行示范,在学生演唱的时候,教师适时地进行指导与点拨,对学生的发声与演唱进行指导。应用该教学方式,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但是在应用该教学模式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能存在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如在声乐教学中比较常见的“哑音”“喉音”“鼻音”以及“白声”等问题,教师在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都要强调同样的问题,这会严重影响教学效率,增加教师的工作量。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要灵活转变其教学模式,可以将声乐教学中有相同问题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进行统一的讲授与指导,这样学生也能在组内对该问题进行讨论与交流,解决一些共性问题,提高教学的效率,减轻教师的负担。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讲授声乐理论课程,如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共鸣器官的构造、嗓音保健、吐字咬字等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的基础性课程,就可以选择集体授课的教学模式。

(三)准确分析学生的特点,合理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教师只有准确地判断和分析学生的特点,才能合理地应用因材施教理念。著名的声乐大师曾提出其声乐观点,认为学生因为其天生的嗓音条件存在差异,因此其发音也是具有个人特点的,不能刻意模仿他人的特点,要唱出自己的特点,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特点,那么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吸引力[5]。学生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其嗓音、发声特点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都存在差异性,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因此,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准确地分析、判断学生的特点,从而制定与之相符的声乐教学方案。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声特点,对其进行准确的声部鉴定。准确的声部鉴定,对学生未来学习声乐的重点及其艺术生命都有重要的影响。其次,教师还要准确判断学生的音乐风格与路线,看学生究竟适合那种唱法,从而对其进行差异化的指导。最后,教师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性格是否坚韧,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能够大胆、自信地歌唱,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提高其声乐水平。

(四)构建完善的规章制度。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包括鉴定学生的演唱声部、培养学生的演唱风格等内容。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制定声乐学习的短期计划、长远计划等差异化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案及其个性化的考核方案。在当前的高校声乐教学中,仍旧是以“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其教学角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仍旧采取“一言堂”的模式。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真正应用因材施教理念,是比较复杂的,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因材施教落实到实处。如果不能及时对声乐教学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则因材施教的理念仍旧是空谈[6]。教师可以对一些主动参与到合唱团、学校乐队以及各类声乐赛事中,并获得一定奖项的学生评定一定的学分。并且,教师要能完善其成绩考核评价制度,能够对声乐教学的实际成果进行考核,这也能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声乐实践中,通过比赛、竞赛等形式不断提高其声乐水平。

四、结束语

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理念,不仅符合声乐教学的学科特点,还能充分尊重学生自身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需求。近年来,高校声乐教学的内容不断发展与完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声乐教学本身的规律,同时也需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高校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情况,在因材施教的理念之下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其声乐训练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婷.声乐教学因材施教新模式的构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

[2]刘跃华.因材施教,彰显不同的歌唱风格――声乐教学笔记[J].中国音乐,2010(1).

[3]王琛媛.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5(22).

篇(9)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我们的教育对象,然而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

从性质上看,初中英语教学是教育学与语言学的交叉;从特点上看,英语是一个工具性和人文性学科,也就是说,语言对学习者既是工具,又是文化。那么初中英语教学也就具有许多成年人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学生善于模仿,有激情,既学习了语言又学习了文化,然而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二、因材施教的本质

因材施教具体地说就是差异教学,其目标是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班级教学中,学生有很大差异是非常明显的,即使是同一位教师在同一个班级讲授同一个内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建构也会出现极大的不同,差异教学的目的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达到同一水平,而是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而且,由于班级不同,学生情况不同,差异教学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不同情况,且依据差异实施教学策略设计,全面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三、因材施教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1.调整教学内容。每个教学班里的学生都存在着好、中、后进。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适合这一学情。要求一个教师在同一个班级里使用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进度来完成教学任务是不现实的。然而我们采用同教材、同进度、异要求却是可行的。这里说的同教材并不等于教学内容完全一样,可以适当调整和组织教学内容,以适应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篇(10)

1.1“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给予个性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教师的关注,并在教师针对性的指导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于解决高校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困难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能够促进优秀学生的优化,落后学生的提升;但是该种教学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就是对教师的要求过高,需要教师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对每个学生进行了解。如果教师肩负的教学任务过重,教授的学生过多,就很难全面实行“因材施教”。而就当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来看,绝大多数高校都将英语作为公共课程,由一个英语教师负责多个年级和专业的教学。因此,严重缺乏“因材施教”应用的环境,无法发挥出“因材施教”应有的作用。

1.2”因材施学”

“因材施学”是现代教育的一种全新观念,与“因材施教”不同的是主要站在了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视角对高校教育教学进行认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这种教育思想能够弥补“因材施教”的不足,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被动状态,让学生也能够参与到教育教学中,积极地进行自我提升,并在不断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以及良好的探究思维。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在高校中进行有效发展,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让学生能够永续的发展下去,成为工作中的栋梁。由于“因材施学”理念与现代推崇的生本思想、素质教育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因材施学”较“因材施教”更具发展潜力,在现代教育中其可以与“因材施教”结合在一起,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高校英语教学进行促进,让学生能够在英语课堂上获得更大的进步[1]。

2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因材施教”存在的困难

2.1教师工作过重,个性关注不足

要想在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实行“因材施教”就必须要打破之前统一的教学模式,强化高校英语教师与个体学生的交流,并要求高校英语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进行细致的了解,从中找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扬长避短”的学习。要想实现这点的前提是高校英语教师要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进行辅导。就现在的高校英语教师而言,由于工作量过大,授课任务较多,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进行频繁的互动存在一定的困难,更谈不上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了解。很多高校在英语教学方面都采取大班授课,高校英语教师有时要面对多个专业的学生。因此,在实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

2.2脱离现代教育,限制学生发挥

现代教育已经对教师进行了重新定位,要求教师要逐渐对自身主导地位进行调整,给学生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场所。就高校英语教学来说,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并没有对现代教育进行充分的认识,高校英语教师为了促进“因材施教”的实现,一直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着全面地掌控,而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安排,被动地配合教师制订的针对性方案进行学习。这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发挥,违背了“因材施教”的初衷,使绝大多数学生的潜力被抑制,难以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英语知识[2]。

2.3教学灵活度差,忽视成果评价

现代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采取的手段过于强硬,事先很少与学生进行沟通,所有的教学内容都由教师独立制订,学生是否愿意接受以及学生在执行该方案后是否能真正获得进步都没有得到高校英语教师的重视。高校英语教师制订的部分针对性策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仍存在较大的出入,如果高校英语教师不能灵活地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硬性的对教学方案进行执行就很容易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而且当前绝大多数的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形式、轻结果”的现象,忽视了对“因材施教”教学成果的评价,导致高校英语“因材施教”教学难以得到大跨度的提升。

2.4违背公平、公正,忽视一视同仁

“因材施教”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即教师只有在授课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按照学生学习的情况、接受能力等进行划分,才能保证“因材施教”的顺利进行;但是如果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之间的差异会更加明显,部分表现较差的学生会在心理上出现一定的落差,并且因为教师的差别性对待而产生自卑心理,不仅难以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进行提升,反而还会造成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阻碍。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一视同仁,实行公平、公正的教学,而“因材施教”的进行实际上已经违背了公平、公正的教学理念,忽视了一视同仁在教学中的应用。因此,会造成高校英语在教学过程中的矛盾,不利于高校英语教学的顺利进行。

3“因材施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有效途径

3.1搞好应用协调,明确应用目的

“因材施教”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是对高校英语教学的推动效果不容忽视,应加大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推广应用。为了对“因材施教”产生的问题进行弥补,高校英语教师可以将“因材施学”理念引入教育教学中,使“因材施教”与“因材施学”相结合,形成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首先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搞好两种教学方式的协调,通过“因材施学”对“因材施教”产生影响,针对在“因材施教”中存在的弊端和较为陈旧的思想理念等进行改革和剔除,进而将两种教学模式组合到一起构建出新的教学模式;其次在进行高校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应明确“因材施学”应用的意义,改变之前固守成规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多进行创新精神的应用,才能为“因材施学”的应用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2做好学生引导,加强学生了解

无论是“因材施教”还是“因材施学”实质都是对学生进行有益的促进,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高校学习,并且二者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给予配合,只是前者要求学生进行被动的配合,而后者则要求学生进行主动的配合。在实际教育中,要想搞好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转换,强化学生对“因材施学”的理解是关键。高校英语教师要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改革之中[3],并向学生介绍“因材施教”与“因材施学”的区别,让学生加深对“因材施学”的了解,进而掌握“因材施学”应用的各项要求,可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积极配合。高校英语教师还应该做好教学氛围的改造。与“因材施教”不同,“因材施学”要求教学氛围更加轻松自由,要让学生置身于该种环境之中,逐渐摆脱课堂学习的拘谨感,可以进行更加灵活、发散的思考。

3.3培养学生爱好,鼓励探究学习

由于“因材施学”的主体为广大学生,所以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辅导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并对自身进行不断的提升。这样可以有效地弥补教师精力不足、关注度不够的问题。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是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实行“因材施学”的主要难题。广大高校英语教师可以尝试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通过兴趣爱好的培养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首先高校英语教师需要找到学生对英语学习排斥的原因,并在对学生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掌握绝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方向和学习内容,并从这两点出发,分别进行英语教学问题的解决以及英语教学内容的调整。这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度会有所改善,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爱好。其次搞好探究教学是实行“因材施学”的主要手段之一,高校英语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让学生对探究学习充满信心,并愿意主动进行英语知识方面的探究。当然为了减少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影响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高校英语教师可以对探究学习进行一定的变形。例如让学生进行小组探究、实践探究等,通过探究形式的丰富,让学生减少对探究学习的抵触感,增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4]。

3.4搞好师生沟通,搜集学生意见

“因材施教”之所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应用出现问题,主要就是因为高校英语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方案制订的过程中过于主观,而忽视了学生的看法和意见。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在实行“因材施学”的过程中应该吸取之前的教训,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分析,并与“因材施学”融合到一起。首先高校英语教师必须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学生建立起友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学生心底的声音,得到学生最真实的回答。如果仅是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信息征集,则很难得到学生最真实的回答,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会对问卷敷衍了事。由此可见,搞好师生沟通,应该是促进“因材施学”应用的有效前提。其次高校英语教师应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意见进行搜集。除了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外,高校英语教师还应该多对学生进行观察,并利用现代的网络社交软件与学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动态变化。这样更利于高校英语教师了解学生的需要,进而对学生的需要进行满足。

4小结

“因材施教”与“因材施学”都是进行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中前者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一些缺点和弊端。因此,应该促进前者向着后者转化,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进而使高校英语教学能够通过哲学的审视,对“因材施教”和“因材施学”进行有效地应用,实现高校英语教学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宝泉,文梅其其格.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因材施教[J].前沿,2008(2):64-65.

[2]陈小菊,叶卫东.一视同仁与因材施教:教学公平的两难选择[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3):16-17.

上一篇: 平安银行发展 下一篇: 建筑电气工程规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