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医药市场前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1 16:49: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医疗医药市场前景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医疗医药市场前景

篇(1)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行业对于提高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同时也为救灾防疫、军需战备等提供充足的医药物资,从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医药行业是一个长期被看好的行业医药经济总量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提高显著。医药经济结构不断改善。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而且随着国家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新“医改”方案的出台,老龄化所占比例的增大,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网店基本实现全面覆盖,药品零售市场正在日趋扩大,医药市场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药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药品注册门槛进一步提高,而且由于近二三十年,医药市场的价格在地域差异上存在差异,国家进行医药市场整改,控制医药价格。整改医药市场有利于给医药产品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和市场,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是绝佳的投资机会。在医药品种中,从其成长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运营能力四个角度来看,生物医药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但投资风险比较大;中药企业将快速稳定增长,投资价值比较高;化学药的盈利能力比较稳定。

二、医药行业投资面临的风险

医药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其产品主要处于产品研发期、产品试验期、产品生产期和产品销售期四种状态。当医药产品还处于研发阶段投资者进行投资时,生产企业自身也无法对此药品的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的市场前景没有准确的把握,投资者也无法对医药企业的预期收益进行准确判断,一旦产品研发结果和研制成功后的销售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投资者的投资也会遭受很大的损失。当产品处于试验阶段,医药企业需要通过投放少量产品到市场来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这一过程时间比较长,还尚未处于收益阶段,需要大量资金做为流转资金,但是否能获得消费者的认可而大量投入生产也是不可估计的。当产品处于成长阶段以后,其风险会相对缩小,对产品的预测估计准确度会相对提高。但是,还是存在医药产品还尚未形成大众认可的品牌、销售业绩有限或者医药企业估计过高,生产量远远超过销售量,造成产品堆积现象,也会造成投资者的利益受损。或者在销售过程中,医药产品出现问题,也会影响投资者的收益。而且,当产品处于成长阶段后,投资者会越来越多,其投资竞争力会变强,投资价值和效益会随之缩小。现如今,医药产业的发展面临药品招标采购、产品更新速度快和药品零售限价的压力,其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医药产品的毛利率将呈下降或稳定发展的趋势,国家正处于转型期,其政策的调整也会对医药市场造成不小的影响,这些原因都会对投资者的投资收益造成影响。

三、医药行业投资前风险控制措施

1.投资项目选择。医药行业包括几大种子行业,每个子行业下有很多医药产品和医药公司。选择哪个子行业的哪种产品或者哪个企业需要投资者慎重筛选做出决定,投资项目的选择的控制投资总风险的关键环节,项目的质量好坏和发展潜力对项目投资的风险和收益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投资者在投资活动中最注重的是将来投资回收的可能性和投资回报率的高低。所以,选择的投资项目应侧重于政府的重点工程和各种科技发展计划,国家的支持往往会是市场竞争中的潜力股,发展市场良好。我们在投资项目前要对医药产品的市场前景、公司的管理团队背景进行详细调查。对医药市场前景的调查包括产品发展的外部环境和产品在医药市场中的竞争力,产品发展的外部条件包括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和资源方面的影响。因为投资的周期比较长,过程复杂,这些环境因素中任一个条件的改变都可能会影响产品的生产销售,影响投资者的收益。所以,我们在投资某一种产品前,首先要运用准确科学的方法来对可能影响产品发展的这几种因素进行深度分析和科学预测。其次,随着我国逐渐融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加快,国内医药市场的医药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其竞争力也越来越强。医药产品治疗效果好且价格适中的产品更受医院和消费者的青睐。所以,对处于研发阶段的医药产品进行医疗效果预测看是否值得投资,对成品药看其治疗对象和价格所针对的消费者数量的可观性。对医药品种的选择要树立长远的目光,从产品的成长性、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运营管理水平四方面进行全面考虑。2.验证商业书的假设条件。对项目进行初步筛选后,被选中的多家被投资产品公司会给投资者送来各式各样的商业计划书,在这些商业计划书中公司往往过高的估计未来收益,对产品的发展呈乐观看好的心态,但低估其风险。投资者应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立场,对产品的风险进行专业谨慎的计算估量。对商业书中的假设条件进行实际验证,科学预测这些假设条件是否成立和其实现的可能性大小。金融工具是投资形式的体现,种类众多,投资者应根据双方实际情况选择双方都满意的金融工具。一般投资者最通用的金融方式是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既可以保证投资者的资金回收率而且还可以保证投资者对企业的主动权。3.在合约中采取措施。投资者在确定了投资项目后与产品企业签订有效合同维护双方的利益。合同是当事人经过平等协商达成一致意思后订立的协议。作为投资者在与医药企业的合同中要设置限定投资资金来控制投资规模。在投资前签订合同之际,投资者应在合同中根据自身资产情况和被投资公司的规模明令指出对企业的投资额度限定在公司总资产的40%-60%或者具体限额,对单笔投资额度也限定一个特定的数目。这样既可以使投资者再有多余资金投资其他项目,又可降低投资风险。其次,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合同中还可以设定部分保护性条款。例如,限制高层管理人员的工资,限制管理人员因公消费的额度,对于发生几率较大的可能性事件双方做出的应急措施应做出明令规定,在合约中对投资者和被投资企业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做出明确详细的划分,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达到的预期目标进行规定来促进被投资企业的运作动力。4.联合投资。投资者往往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的人脉关系,当确定投资某个医药项目后,联合其他的投资者共同投资,在让利给其他投资者的同时,也降低了每个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对于某些产品处于成熟生产期的需要大量资金的大型项目可以联合其他投资者投资满足公司发展资金需要,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分散风险。

四、结语

投资前的风险控制是对投资活动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投资者应认真慎重选择投资项目,对投资的医药产品的市场前景、发展环境和企业的管理运营能力进行切合实际的调查和预测,在合同中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争取将投资的风险在投资前降到最低,以免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毛文杰,投资前的风险控制措施,化工管理,2008年09月.

篇(2)

瑞银亚洲并购部副主席彭菲力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不少外国投资者都看好中国的医疗行业,认为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会较其他行业更快。

天图资本高级合伙人王岑近期在一个医疗投资峰会上表示,从2013年开始,医疗服务机构就进入了一个快速圈地和并购的年代。2013年大部分基金都会把医疗板块作为一个主投方向,且这一领域将成为未来三年的投资热点。

以医疗器械为例,2013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约在170亿美元左右。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四大医疗器械市场和仅次于日本的亚洲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据市场调研机构Espicom预测,2013年至2018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将继续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以人民币计算,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8.7%,使其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

医疗行业之所以成为资本追捧的热点,和宏观经济形势以及行业现状、医保政策,有着密切联系。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经理郭凡礼认为,在全球市场不景气、发达国家医药市场发展乏力的背景下,跨国医药企业希望通过并购、投资等方式加快在中国的战略布局,逐步打开中国市场。而中国中产阶层的群体不断壮大,这个群体希望享受到较好的医疗服务,这预示着中国的医疗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在这一预判下,国际医疗企业已经开启了抢占中国市场的竞争,美国企业是其中的重头角色。Dealogic的数据显示,在近7年来的海外对中国医疗企业的并购交易中,美国企业为主要的收购方,今年1至8月的交易金额达至11亿美元,占比15.7%。

美国企业作为收购方竞争的典型案例,是史赛克公司(Stryker)和美敦力公司(Mamedtronics)的并购角逐。

2013年1月,美国史赛克公司收购国内骨科医疗器械生产商创生公司。瑞银作为创生公司的财务顾问协助其完成了此项交易,据彭菲力透露,此项并购交易的背景,是美国美敦力公司2012年11月收购中国骨科器械企业康辉公司。

两家公司是竞争对手,二者均为世界领先医疗技术巨头公司。而他们的并购对象创生公司与康辉公司,又分别是中国骨科医疗器械行业排名第一、第二的企业,也是竞争对手。

美敦力收购康辉后,获得了康辉既有的销售网络和渠道,直接进入中国市场。这使史赛克备感压力,急于争夺中国医疗市场庞大的蛋糕。不到两个月后,史塞克便以总价59亿港元收购创生全部股份,溢价45.3%,迈出了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一步。

除了占领市场,可供收购的优质企业稀缺这一行业现状,也促使外资加快并购中国医疗企业。中国医疗行业中民营企业的规模大都很小,很多企业达不到并购条件,而国有企业基本不可能被并购。

彭菲力表示,医疗领域呈现“投资需求远远高于投资供应”的现状,这也是史赛克公司愿意大幅溢价并购创生公司的原因。

套取中国医保政策的“红利”,则是另一个吸引外资企业前来并购的诱因。

篇(3)

0引言

市场是企业的生命所在,特别是在日趋同质化竞争的市场情形下,发挥企业的市场优势,准确定位目标市场,科学细分市场,实现医药物流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是医药物流企业的切入点,也是医药制造商的关注所在。

1国际国内市场现状是医药物流业建设的基础条件

世界药品市场正在以强劲的势头不断增长。据美国权威部门核算,世界药品市场到2004年已达到5060亿美元,到2010年达到7600亿美元。近年来,药品市场走势良好,呈稳定增长态势。专家认为:一方面,世界医药行业尤其是美国医药行业,已完成兼并整合,市场规模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未来的药品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人口的增长及保健意识的强化,给药品市场带来广泛的发展空间。未来几年世界人口将以1.5%的年率增长,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8亿。于此同时,目前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的药品只占世界药品市场的20%左右,但随着这部分人群生活水平的提高,药品消费将逐步增长。到2004年已占到总量的30%以上。其三:世界发达国家医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整合内外部资源,并建立了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扩大全球市场占有份额。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6.6%左右。我国医药制药业总体规模在国民经济36个行业中排在18位——20位,属于中等水平。200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3300亿元,同期增长19.1%,占我国GDP的3.2%左右,医药行业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原料药和药品制剂生产企业5146家,其中包括1700多家“三资”企业(世界跨国医药公司前20名都已在我国合资办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1100家左右。按产值计算,股份制经济在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资”经济从15%上升到18.8%,而国有经济比重则从55%下降到36.1%。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从我国医药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品牌发展情况看,由于企业过度发展,数量众多,基本药物严重过剩,产品总量供过于求,而且著名药品品牌多数为境外品牌和三资企业产品,其市场占有率高于国产品牌。据统计,2002年,在我国药品零售终端市场中,医院销售与药店销售所占比例分别为80%和20%,医院销售仍占主导地位。

2国内外药品市场变化趋势是建设医药物流中心的起点

伴随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医药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未来医药药品市场需求将出现以下几个方面新的发展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将促进了药品的需求。我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预计未来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左右的幅度增长,2005年我国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总数已达到1.6亿,占总人口数的11.52%;2025年将增加到2.8亿,占总人口的17%;到2050年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27%,并达到顶峰。目前老龄人口消费的药品占药品消费的50%以上,按现行老年人的人均用药水平385元/年计算,2005年,其用药总额达到616亿元,比2000年的500.5亿元净增115.5亿元。目前,我国的药品消费水平还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药品消费市场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十五”期间,农村药品消费需求达到15%的增长幅度,由人均12.5元增加到2005年的25.30元左右。2005年人均药品消费水平比“九五”期末增长1倍,消费总额增加约110亿元。根据上述资料2005年,全国药品需求达到2180亿元。比2000年净增940亿元,药品需求年平均递增幅度有可能达到12%。农村市场将成为医药行业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几十年来,医药市场份额绝大部分在城市,农村只占了一小部分。目前我国有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而占药品消费的比重约为12—14%,农村与城市人口人均享用药品医疗器械金额之比为1:9,其医疗水平与用药水平相差悬殊,还有部分地区缺医少药,农村这个庞大的医药消费群体及巨大的潜在市场亟待开发,这既是我国能否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实际需要,也是各级医药工商企业通过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来扩大国内需求,保证医药经济稳定增长的需要。

非处方药品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药品消费结构和价格渐趋合理,非处方药品、防治新传染病和常见流行病的药物及消毒药品将大量增加,保健品消费持续增长,将有效地拉动药品需求的增长。随着新的医改方案出台,药品消耗过快增长的势头将得到控制,有效利用药品资源将成为百姓的自觉行动。疗效好、价格低廉将是患者用药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其销售量将会增加。新疾病谱的出现带来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这主要是新的致病菌、病毒不断出现,危害人类的生命。21世纪医学模式将从治疗向预防型转变,抑制新的传染病和常见流行病将成为医疗的重点。因此,用于治疗、预防新的传染病和常见流行的药物及消费用药的需求会大量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将会全面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保健品年销售额已接近500亿元,并以15%——30%的幅度增长,高于医药各大类的增幅,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保健品13%的增长幅度。

药品分类管理带来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全球非处方药发展很快。美国现有处方药仅5500多家,而非处方药房多达75万家。美国是目前人均消费非处方药品金额最高的国家(人均消费非处方药为70美元);丹麦居第二(人均69美元);德国居第三(人均65美元)。虽然目前我国人均非处方药消费低于全球人均水平(9.1美元),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增长却十分可观,据初步统计从1990年到2001年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从19.1亿到240亿人民币,占药品销售总额的20%,是年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自我医疗意识的不断增长和广大农村市场的开拓,以及药品管理制度的实施,我国非处方药市场将呈现更强劲的发展势头。所以,我国非处方药市场潜力很大,前景光明。天然药物开发迅速崛起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消费增长点。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就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为12807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中药类销售额占药品总销售额的比例虽然呈稳步上升之势,但仅占33%左右,化学药品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随着近年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使得天然药物获得更为快速的增长。天然药物作为来自植物的“绿色药品”已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随着全球崇尚自然热潮的兴起,天然药物必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药物之一。

医药市场全方位竞争格局正在形成。我国医药业长期被企业多、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等顽疾所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加剧,一些企业被兼并、重组,一些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中国医药市场“版图”也将重新划分。这种优胜劣汰的结果使医药企业数量逐年减少。2001年、2002年已连续两年淘汰10%左右的小型制药厂。据统计“十五”以后,中国医药企业减少25—35%。国家对医药行业结构目标调整为:在现有大型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育10个左右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其占全国销售总额的30%以上,其主要产品具有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能力;培育5——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占销售总额的70%以上;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100个左右。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行业结构的调整,今后几年,一大批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大公司、大集团将逐步出现。它们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超常的资源汇聚、资产增值和资本扩张,形成强大的实力,可望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立足。西部将成为医药原料的生产基地,由于东部医药企业面临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压力,不得不把部分医药原料生产迁往西部省份。此外,西部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市场等,都将积极地吸引东部医药企业去开发利用,这就更需要物流公司进行资源流动。

调查统计,2003年连云港市医药保健品支出,人均用药平均每年以12%速度增长,年药品需求量在35亿左右,每年约增长2亿元。 近年来。连云港市药品零售市场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网点数量增加较快,药品零售网点也有所发展,但大都各自为战,分割了市场。连云港是港口城市,交通发达,货物流通较快,市场潜力很大。另外,连云港市与欧亚各国家有铁路联系,在中国具有的道地中药材中,欧亚各国也有大量的蕴藏,是今后能够开发的潜在优势。可以预见,在整个医药行业的良好发展形势下,连云港的医药连锁网络项目有很好的基础,如果运作得当必定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市场预测是项目建设的前提条件

项目实施后,随着传统批发业务向总、总经销、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逐步转型,采购能力和配送能力得到明显提高,销售额较过去将有较大幅度上升,销售利润率可增加2个百分点。利用总部物流中心、区域配送中心和26个中心药店,既为自己的连锁药店服务,又开展低价现款销售业务,预计两年左右时间可运用低价现款模式使销售额增加1.5亿元,销售毛利控制在15%左右,可实现利润率10%。加快零售网点建设,项目期内力争完成300个零售药店的建设,覆盖面达到连云港市、江苏省70%以上地市,利用医药物流中心的销售网络,完成医院门诊药店的流通改造任务,采取联营、收购、招标中标、承包等多种形式将医院门诊药房纳入本项目技改之中,力争在项目完成之时,将原有医院销售网络门诊药房改造50个左右,销售收入可增加1.5亿元。为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医药物流中心子公司不设销售机构,其医药产品全部由本项目销售,根据其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独有性特点及子公司生产情况,预计销售额可增至2亿元以上,毛利率和利润率也将大幅提高。开展医药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配送连云港卫生系统组织的招标品种,配送适合于药店销售的功能性食品、化妆品等商品,可增至销售额0.5亿元。增加生物制品销售业务,利用现有的网络和冷藏设备积极开展生物制剂的销售业务,预计销售收入0.5亿元。销售收入在现有基础上可达9.5亿元,力争到10亿元以上。发挥现金流的再投资作用,可使本项目的销售利润有大幅度上升。地道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精深加工等业务,预计新增销售收入0.5亿元。

综上所述,本项目实施后,在新的管理理念指导下,依靠产业链资源整合,总、总经销品牌商品的管理,现金流再投及资本运作物流配送、信息网络技术和零售连锁网络建设等技改项目支持,本项目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4建设医药物流中心的风险主要是市场和技术风险

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为公司信息技术的采用、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和必要的信息化装备的运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存在的风险为当前网络设备更新换代快,因此在设备选购时要有超前性,否则运行一段时间后软硬件跟不上网络的发展,再更新会造成很大的浪费,网络匹配不协调也会给工作造成影响;车辆购置要适合项目经营的需要。

随着全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领域的市场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未来也必受到周边同行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新的物流业务能否顺利发展,对企业生存至关重要。风险控制:搞好现代物流知识培训,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开拓新业务,提高增值服务和第三方服务的水平和规模,满足不同层次和各种用户对物流信息的要求,提高运输和仓储服务质量,积极扩大货源,扩大规模,降低服务成本。

5医药物流中心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根据连云港医药市场目前的状况,公司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竞争。一是来自连云港医药商业企业的竞争。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就有江苏恒瑞、江苏豪森、正大天晴、连云港康缘等大型医药集团,医药商业批发、零售网点都已初具规模。但这些集团在商业经营中,基本为松散的,各自为阵的经营模式。二是来自连锁公司、超市和国内及流通企业的竞争,江苏省内医药零售连锁公司和规模较大的医药超市,占零售市场份额较大,药品价格较低,但大多数企业资本实力较强,配送能力差,有近一半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配送系统,这些企业即是竞争对手,也是整合对象。

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集中优势:原药材、医药生产、销售内部整合,管理自成体系,具有集中力量的组织优势,这对利用现有资源引进先进物流手段,统一配送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经营优势:公司将集中成药、西药、中药材生产、加工、批发、仓储配送、零售及道地中药材研发、种植和加工于一体,将是国家批准的全国首批甘草、麻黄草专营企业。国家级首批GSP认证验收;公司药品零售子公司将是获批的医药零售连锁经营企业。经过发展,将建立起一定规模的营销队伍和遍布国内各地的商业网络,形成比较稳定的客户群。

医药物流中心经营既有批发、调拨的医院,又有零售的连锁网络,是整合原始、低效物流转为现代物流配送的最好基础,通过项目推广促进,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家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中明确提出医药分开经营,医院门诊药房纳入医药流通行业管理,如果恒康医药公司利用统一策划、连锁经营、现代配送、集中购进等方式,千方百计降低经营成本,做好企业品牌,整合此次变革动荡中的医院门诊药房是完全有可能的,并且也具备网络等基础条件。

可见,我们建设医药物流中心的市场环境是可行的。也有利于发展经济、意义重大,符合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符合目前总体发展需要,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同时,信息网络系统将为现代医药物流提供全方面的信息支持,是经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网络系统及设备功能全面、先进、合理,信息处理量满足未来业务发展需求,现代物流仓储设备等硬件设施完全符合GSP要求,是物流现代化的支撑,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高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惠珍等.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

[2]美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2.

篇(4)

2、加大扶优扶强力度。坚持政府引导、科技先导、市场主导的原则,实行优惠扶持政策,加大资本投入,拓宽融资渠道,对现有优强企业进行改造提高、重点扶持、壮大规模、培育品牌,提升企业竞争实力,把他们打造成为宜春医药业的领头羊。生产领域重点支持济民可信药业有限公司、海尔思药业有限公司、樟树医药集团、樟树仁和药业、上高博士达药业公司等企业,在信贷、土地征用及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使这些企业在规定期限内全部顺利通过GMP认证,争取到2008年这五户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亿元,销售收入22亿元,上交税金1.5亿元。流通领域重点建设樟树药材大市场。凭借“药都”金字招牌和“四会要冲、八省通衢”的区位优势,以一年一度的樟树药材交流盛会为契机,扩大开放,加强合作,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全力发展和提高樟树药材市场现代物流水平,使其成为江南最大的医药用品集散地。

篇(5)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1-0036-05

由于人口自然增长、老龄社会到来、人均生活水平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增强等众所周知的刚性因素,导致医药市场的绝对值连年增长。但由于政策与制度始终左右着我国医药市场,从2009年新医改方案终稿公布,到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推开,2012年在全国300个县试点取消以药补医制度等系列医改措施的颁布实施;从2009版基本药物目录颁布及2012版基本药物目录的修改、完善,到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进入常态化;从国家发改委对药品实行第三轮调价,到各地药品招标、基药增补充满地方保护;种种因素导致样本医院购入药品金额的同比增幅自2007年起出现连年下滑。

本文就全国22个城市(地区)的样本医院2013年上半年药品购入金额情况做一个统计与简析。支撑文章观点的数据来自于中国药学会样本医院数据库及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PDB数据库,所得出的结论仅供参考。

1 样本医院购入药品总体分析[1]

22个城市(地区)的样本医院遍布我国东西南北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但有些地区由于样本医院较少的原因(如山西、福建、内蒙古、贵州等地),所以常会出现同比异常情况,这并不代表共性问题。

1.1 样本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分析[2-3]

考虑到更能说明政策与制度对医院用药的影响,笔者以半年度为一个时间节点进行统计。图1显示2013年样本医院全部药品购入金额同比增长为13.81%;抗菌药物同比增长为3.34%;抗菌药物占全部药品购入总金额的份额为15.96%。从中可以看出由于2009年宣布实施新医改,加上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及近两年对药品进行第三轮调价,药品购入金额同比出现明显下滑态势,抗菌药物在医院占购入药品金额比例也逐年下滑。数据也证明经过几年的努力,尤其是对抗菌药物的管理进入常态化后,该大类药物的增幅已从负增长解脱、从探底态势理性回升。

1.2 医院购入金额按大类分析

样本医院的药品一共分为15大类,全身用抗感染药、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心血管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等6大类为主要用药大类,其占医院用药的份额已达85%以上。虽然2004年卫生部就颁布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但应该说2011年8月4日国务院法制办下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是发出最严厉的“限抗”信号,所以从图2可以看出全身用抗感染药物在医院所占份额逐年减少,导致在2012年被抗肿瘤和免疫调节剂大类所超出。

1.3 样本医院购入药品金额按地区统计分析

将近4年样本医院药品购入金额按采样地区进行同比分析(表1),可以清楚看出,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基本上是下滑态势。分析2013年上半年地区样本医院药品购入金额,超过平均数的只有5个城市地区,有9个增幅在个位数,还有1个地区出现负增长(可能是样本医院较少的原因,不具备共性)。主要原因是:北京取消公费医疗,成为全国第17个医改试点城市;上海对医保费用实行总额预付、试行医疗联合体等;天津推行按病种、按人头付费办法,医保支付政策向基层倾斜;浙江以药品零差率为切入点探索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高值医用耗材集中招标;各地在药品集采时采取的方法异同等原因所造成。

1.4 领先品种分析

被纳入2013年上半年样本医院统计的药品有2 164个,居前10位药品购入金额占总金额10.68%;前30位药品购入金额占总金额24.52%(表2);经分段统计,可发现前50位药品购入金额约占全部药品金额的1/3;前100位药品购入金额占总金额的1/2,前200位药品购入金额约占总金额份额的2/3。无怪乎国家发改委对在医院销售领先的前200个品种那么关注,说明研究这些领先的品种及用药结构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中包括或因各地区疾病谱原因成为临床必需的品种,或被临床治疗认可目前暂无替代的品种,或具有民族特色的中成药,或存在价格虚高的高附加值独家品种。

1.5 领先供应商分析

供应样本医院的生产商共有2 715家。如表3所示,前30家厂商供应医院药品金额占全部厂商的27.34%;其中,进口、合资企业同去年,还是13家,其供应药品金额占医院购入药品总金额12.82%;17家国企供应药品金额占总金额的14.52%,对这30家供应商的动向不可小觑。

1.6 供应商+通用名排序

近些年,笔者在分析样本医院用药时发现,把通用名加厂商进行金额排序,能研究出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① 领先品种均是被临床认可的好品种(如,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② 领先厂商中的品种不少是这些企业的主打品种(如,神经节甙酯、前列地尔、复合辅酶);③ 也有一些很不错的中药制剂或植物提取物(如,康艾、紫杉醇);④ 值得关注一些虽被分级管理的抗感染药物也跃然在上(如,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硫脒等)。

将药品通用名+生产商进行排序,共得13 788项。前30位购入金额占总金额的13.39%,前50位购入金额占总金额的19.2%,前100位购入金额占总金额的30.09%,前200位购入金额占总金额的45.05%,集中度都较去年有所提高。若对这些品种及供应商进行一次深度研究会发现,其中包括:临床疗效显著的品种;因销售策略得当而有市场前景的品种;能替代同类药物的好品种;虽是基本药物但在二三级医院已使用很不错的品种;一些临床必不可缺少的抗感染药物。

2 讨论与思考

2.1 关注左右医药市场的主要因素[4]

分析2013年上半年整个医药供应链的现状都不如去年同期。医药工业:2013年1-8月份,全国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8.7%,增速较去年同期的19.10%有所下降。医药商业:2013年上半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5%,相比去年增速放缓;药品流通直报企业平均利润率为2.0%,与上年同期持平,平均毛利率为6.5%,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医院用药:2013年上半年同比增长为13.81%(IMS统计报道为13.99%),与去年同期增幅16.65%相比,下降约2.8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国家宏观经济增速疲弱、人民币升值、工业成本维持高位运行及发改委对药品实行第三轮调价、医院实施总额预付制和二个总量控制、基层社区医院及部分二三级医院药品实施零差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进入常态化等都是重要的因素,所以政策与制度左右医药市场已成共识。

2.2 关注药品质量

《国家药品安全“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6 500个药品安全标准将提高,仿制药与被仿制药的质量要求一样,这意味着中国制药产业的转型升级时机已经来临。中国的一些仿制药目前能做到的仅是化学等同,而生物等同、安全等同、临床等同还需努力。相信经过5年的努力后,我国的药品标准和药品质量都将大幅提高,药品监管体系将进一步完善,药品研制、生产、流通秩序和使用行为会进一步规范,药品在医院的使用将出现质的变化。

2.3 关注医药市场的热点

2013年底中国老龄人口数预计将达到2亿人,老龄化率达到14.8%,人口老龄化迎来加速期,与老龄化相关的心脑血管用药、抗肿瘤药、糖尿病用药,以及心脑血管、肿瘤、糖尿病诊疗方面的医疗器械(含体外诊断设备与试剂)将成为2013年医药市场的热点。

新版基药目录颁布,增加了抗肿瘤药、重大疾病用药和儿童用药领域,将规定在二、三级医院的用药比例;人口自然增长,老龄社会的到来,流行病发生率、就诊率的上升;医保报销范围和报销比例扩大,大病医保的范围扩大;新的医疗技术普及使用,政府补助增大;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三保合一等,将为医药医疗市场的扩大带来潜力。

2.4 关注企业的兼并重组[5]

凡涉及到医药行业的国家十二五规划,都提及到“规模化、集约化”,所以近几年对制药企业或医药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将是主旋律。目前趋势明显:① 企业数量减少:2010-2012年,工业企业数由7 782家减至6 625家,减少14.9% ;② 超大型企业增多:工商合并,销售收入过500亿元的企业有3家,过100亿元的企业16家;工信部统计的2012年工业百强中过300亿元的有3家,过100亿元的企业9家;③ 百强企业表现强劲:百强企业销售收入从2010年的4 029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5 264亿元;④ 兼并重组加快:2010-2012年,医药行业并购案例219起,涉及金额达394.15亿元;央企医药三巨头大举并购,医疗器械行业并购成为新投资热点。

通过对2013年上半年度样本医院用药数据统计分析,可以认为今后医药市场发展趋势是:① 抗菌药物管理进入常态化后,该大类药物会出现一个合理的增长幅度,临床也会有新的品种出现;② 在药品招标与基药增补方面地方保护明显,但基药增补只会带来用药结构的变化;③ 不久的将来,在沿海发达地区二三级医院使用药品的主流是品牌企业加名牌品种;④ 在社区医院或新农合则是品牌企业质优价廉药品的天下;⑤ 原研药与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物将在用药终端并驾齐驱;⑥ 一些临床紧缺廉价药品将会在国家财政扶持下由若干个大企业定点生产以满足临床需要;⑦ 国家价格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的医保支付指导价格,尚需先试点探索;⑧ 新医改的深入实施,还需整个产业链的联动。

参考文献

[1] 干荣富. 2012年样本医院用药分析――市场温和复苏 抗肿瘤药首棒[N]. 医药经济报, 2013-04-24(A03).

[2] 干荣富. 我国抗感染药物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简析[J]. 上海医药, 2010, 30(9): 398-401.

[3] 耿娓琴.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下企业生存之道[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3, 44(1): 106-109.

篇(6)

近年来,随着新医改政策下政府对医疗投入的不断增加,在GDP增长为市场带来的原动力以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推进下,中国医药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2001年~2013年,我国医药零售市场总规模(含零售药店和医疗机构)实现了16.26%的年复合增长,其中2013年达到12,645亿元,同比增长17.99%。

但在市场快速发展的同时,零售药店的销售在医药零售市场占比一直处于劣势。政策上逐步推进的基本药物配送制度、国家要求的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零差率”销售及药品价格等问题,都直接影响制约着零售药店的发展。2013年我国零售药店市场规模2619亿元,占医药零售市场总规模的20.71%,远远小于医疗机构药房79.29%的占比。与此同时, 2014年,无锡惠润、华润医药联合售卖三九医药、金象药房连锁与复美药房连锁被复星医药打包卖给国药控股国大药房有限公司,不少上市公司因毛利率低而放弃零售药店项目。[1]根据《2013中国单体药店发展状况蓝皮书》,至2012年底,全国零售药店门店共423723家,比2011年减少65家。[2]零售药店的发展开始力不从心。如何在严峻的市场状况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发展之路,是摆在很多零售药店业者心中的一个问题。

一、产品整体概念

作为研究企业市场活动规律的学科,市场营销学一直在研究如何利用基础理论解决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尤其是经典的市场营销4P组合理论,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企业可以控制的方面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出谋划策。在此,我们尝试使用最为基础的产品策略中的整体概念为零售药店的发展提出参考建议。

在市场发展过程中,关于产品的解释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产品即产品实物本身,有人认为包含产品的售后等外在服务项目。目前,营销理论中大多公认的是美国营销教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的产品整体概念。

他认为凡是能够提供给消费者满足其需要和欲望的任何有形和无形物品都是产品,[3]具体包括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附加产品三个层次。核心产品是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基本效用和利益,即消费者希望从产品那里被满足的需要。如患者购买感冒药,即是希望能通过服用感冒药及时快速地治愈感冒,而能够快速及时治愈患者的感冒症状就是感冒药的核心产品。这种核心产品是无形的,就像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正是消费者的这种“无”形需要催生了无数“有”形的产品。为了满足消费者的“无”形的需要,企业必须提供“有”形的实物来支撑,即万物之“有”,也就是产品整体概念中的形式产品,包括产品的品牌、包装、式样、特色、质量等消费者能够在产品实物中看到、感受到的部分。这也是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重点。

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不同企业间的产品在核心产品和形式产品上已无明显差异,为了突出企业产品的差异性,很多企业开始在产品销售过程中提供免费送货上门、安装维修等售后跟踪服务项目,这就出现了第三层的产品整体概念――附加产品。附加产品就是消费者能从产品中获得所有附加服务和利益。未来企业的竞争更多的是从附加产品中寻找突破口,突显企业的优势,在竞争中与对手明显区别,以使消费者主动选择本企业的产品。

二、零售药店的产品整体概念应用

(一)核心产品

零售药店作为服务性的零售行业,其提供的核心产品,即消费者希望从零售药店获得的基本效用或利益,就是方便快捷的健康产品供应和咨询服务,是在有形的产品实物基础上提供的无形服务。零售药店所提供的一切服务和实物供应都需围绕消费者所需要的最为方便、满意的实物供应和用药咨询服务展开,凡是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项目都能获得青睐,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深圳海王星辰等连锁药房在药品供应之余致力于发展多元化健康产品供应,正是从消费者的基本效用出发,凡是能满足消费者大健康需要的产品,包括保健品、有机食品、生活必需品,甚至是如北京同仁堂药店在其店堂内提供名医坐诊服务等都属消费者希望获得的健康产品。

(二)形式产品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即提供方便快捷的健康产品供应和咨询服务,药店需要配备种类繁多的药品实物、丰富多样的药品陈列、整洁卫生的卖场环境设计、舒适安全的卖场氛围等。国内部分连锁药店在店堂内设置专门的用药咨询区域和休闲区,提供免费的茶水、用药健康手册和健康知识讲座视频供消费者进行用药咨询和休憩,从实物上、形式上满足消费者无形的核心产品需求。

(三)附加产品

为了能让消费者感觉得物有所值,能够从药店获得更多的附加利益和服务,企业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为消费者提供众多异彩纷呈的贴心服务,丰富产品概念,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免费服务项目。例如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定时用药提醒、免费送货上门、免费的血压、血糖测量服务,长期举办免费的慢性病、常见病知识讲座,为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健康追踪服务,免费的家庭过期药品回收服务,使用店家会员卡可到其他联盟商家享受同样会员服务等,让消费者从中获得实惠。

三、结论

产品整体概念是营销学中常用的基础理论,可以帮助企业在营销过程中理解产品基本概念同时,启发企业从竞争中获得优势,尤其是附加产品,更是未来企业竞争的重点。各零售药店要围绕消费者对健康产品的基本需要,提供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实物和相应的咨询服务,并附之以更多免费快捷的售后服务项目,才能在医药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获得更多的发展动力和市场前景。

(作者单位为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系)

参考文献

[1] 海纳百川.迎来重新洗牌的药店零售行业[J].金融经济,2015(3):57-58.

[2] 赵梅.新医改和现代商业背景下零售药店的生存现状与策略[J].中国药房,2015,26

篇(7)

当今的中国更注重以人为本,改善和保障民生,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体制改革也同时加快了OTC市场的壮大。面对这种机遇,OTC市场营销也要日趋完善,才能跟上时展的潮流。

一、OTC的涵义及市场优势

OTC即Over The Counter,在美国称之为“可在柜台上买到的药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非处方药。我国卫生部医政司是这样定义的:OTC是指消费者可不经过医生处方,直接从药房或药店购买的药品,而且是不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就能安全使用的药品。OTC也有它自身的特点是安全性大、疗效可靠、说明书通俗易懂,而且使用方便。

OTC市场开发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的优势:(1)新产品开发的费用较处方药低,OTC新产品的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2%—3%,比新药开发(约8%—10%)小很多;(2)OTC药的注册登记非常简便,不必像处方药那样经过严格的审批和检验;(3)OTC的市场周期要比处方药长的多;(4)非处方药的品牌作用十分明显。

二、OTC市场现状分析

现如今,社会生活的快速变革有利于OTC市场的形成和扩张,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体制改革等大大促进了OTC市场的壮大。随着城镇居民保健意识增强,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人们更趋向于选择OTC,这种状况也将会一直持续下去。

尽管OTC的前景非常可观,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据统计,名牌产品约占市场份额的70%,人们去药店更愿意购买名牌产品,我国OTC市场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各种品牌OTC竞争十分激烈,如果不加之有效地调节和管理,势必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将不利于OTC市场的发展,甚至会危及整个医药市场。市场对广告的敏感度降低,单纯的广告作用在变小,但如果不打广告,市场销售会马上回落,这说明,OTC的竞争趋向多元化,对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

纵观我国OTC市场,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分类管理体制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涉及范围广、牵涉问题多且复杂。因此,要想市场良好平稳的发展,需要注意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与整个体制相关的各项政策法规,理顺与社会劳动保障,公费医疗,医疗保险等各项政策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全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治疗水平并加强对医药流通领域的监督。

三、OTC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面临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我国OTC市场应制定全面详尽的营销策略,即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和促销策略(即4P策略,Product、Price、Place、Promotion),以及如何将这些策略进行有效的组合。我们要以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为出发点,探索OTC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做好产品

产品策略是营销组合最基本的工具之一,成功做好产品,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体现产品的创造性,成功吸引消费者。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一个产品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品牌和营销。一个企业能够长期生存下去,本身就有品牌因素在里面,因为品牌的无形资产是可以积累和延伸的。

(二)做好价格策略

价格策略是市场营销策略组合中非常重要的并且独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商品交易成败的关键因素,同时又是市场营销组合中最难以确定的因素。企业价格的确定,应以消费需求为前提,以成本费用为基础,以竞争价格为参考。

(三)注意产品的分销

OTC的分销策略主要解决两个问题,即渠道和物流。渠道是产品与消费者见面的桥梁,是产品实现销售的物理条件。不管以何种形式,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产品最大程度地接近消费者,为消费者购买提供便利。OTC的分销渠道,主要考虑的是供货幅度的问题。对于OTC来说,应在选择经销商的时候,将其配送能力和质量作为一个因素考虑在内,尽可能选择品质高的经销商,而厂家的终端维护队伍则对终端的市场占有率及缺货率进行及时跟踪,这样基本能弥补OTC在这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

(四)做好产品的促销

在市场营销策略中,促销策略是重中之重,是决定整个营销的关键部分。促销策略主要包括人员促销、广告促销、公共关系促销和直接营销。人员促销需要建立良好的终端关系,收集终端VIP的资料,进行终端资料调查和整理,实施走访计划,以此来加强终端的品牌忠实度。OTC的广告促销可分为远距离广告促销和近距离促销两种,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广告形式或组合,使之发挥最大的宣传效果。一个现代企业要想做好公共关系促销需注意几方面:要建立好与各级政府机构的关系,建立好与行业专家的关系,建立与公众媒体的关系以及做好赞助各类社会活动和公益事业。直接营销是指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模式,它包括任何一个终端消费者为目标而进行的传播活动。

四、结语

我国的OTC市场前景十分可观,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必须从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出发,制定出正确的市场营销策略,对现有的各种模式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估和鉴别,以求得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孙祥金,李伟.医药市场调查与预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曾智.医药广告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8)

四种合作方式看利弊

目前,跨国医药技术转移在中国实施有四种合作方式,这就是专利授权、技术许可、合作开发与企业并购。在实施中,它们各有利弊。

专利授权这类合作程序简单,交易周期相对短,转让过程中产生分歧的几率也较低。但医药行业的专利技术转让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时效问题。根据我国《专利法》的相关规定,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而一类新药的临床试验和审批期限一般需要5年以上,长的可达10年或更多,这无形中缩短了受让人的获益期间;二是从专利产品到注册药品需经历多个审批环节,在其过程中存在较高的失败几率;三是关于后续关联专利开发的问题,如果双方未对此达成明确合意,则很容易在交易后期产生纠纷。

从实践的情况看,国内外企业围绕专利授权开展的合作非常活跃。2010年8月,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成功将一项自主开发的蛋白抗肿瘤药物的专利权授予法国制药巨头赛诺菲一安万特公司,授权金额超过4亿元人民币。交易披露,法方需按开发节点分期支付相应的专利许可费,中方则将在一定期限内视情况授予法方进一步开发抗肿瘤新药的权利。如法方在后续动物试验、临床多期试验等环节中失败,则中方将收回专利许可,重觅合作伙伴。这种权利义务的约定说明现行专利授权模式已较为成熟。

技术许可技术许可是国际医药行业最为普遍的一种技术合作或转移方式。技术许可交易一般包含首付款、里程碑式付款和销售提成等几个部分,交易周期覆盖了从产品首次开发到上市销售的全过程,根据产品开况其授权期限可达10年以上。技术许可通过设置不同付款阶段的方式,引导许可人和被许可人共担药品开发风险。一般来说,被许可人因需同时承担授权许可费用和后续开发费用,交易风险似相对较高,但考虑到许可方前期所支付的高额开发费用以及为推动项目成功而在许可后仍需提供的技术或其他支持等因素,双方风险分担实际仍较为平衡。

技术许可在我国已有成功的合作案例。2009年11月,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邦”)与以色列D-Pharm签署了一项关于授权开发名为“DP-b99”的急性缺血性中风药物的协议。授权时“DP-b99”已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进入三期临床试验,D-Pharn许可万邦在中国独家开展“DP-b99”临床研究、注册、生产和销售,而万邦将为此支付1850万美元许可费,其中包括1500万美元的后期销售里程碑付款。

合作开发合作开发与授权许可的主要区别是所开发产品的相关权益由合作方共有,双方均为权利持有人。为方便开发实施,合作方有可能采取合资注册新法人的方式开展项目开发工作。

成立于2000年的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是医药行业跨国技术合作的成功范例之一。该公司是中国和古巴在生物技术领域水平最高、投资规模最大的合作项目,以研发和生产治疗恶性肿瘤的人源化性单克隆抗体和疫苗为主营方向,借助古方在单抗方面的先进技术。该公司现已成功开发了我国第一个人源化单抗药物――泰欣生尼妥珠单抗并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物1类新药证书,填补了我国人源化单抗药物的空白。

企业并购采用整体并购的方式可有效地帮助收购企业规避普通技术转移中涉及的授权范围、授权时效、后续开发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但并购所涉及的工作也比单纯的技术合作要广泛的多,需要收购企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尽职调查,同时也意味着更高的费用和更大的风险。因此,这种方式对企业自身的商务和技术实力有更为严格的要求。

医药企业为获取另一方核心技术或产品而引发的全面并购案例在欧美国家非常普遍,但在我国的成功案例还不多。2008年,深圳迈瑞医疗国际有限公司以2.02亿美元的价格正式收购了美国Datascope公司生命信息监护业务。Datascope是全球第一台监护仪的生产者,也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领域的全球领导厂商和多元化的医疗器械公司。此项收购成功后,迈瑞不但自动成为全球监护仪行业第三大厂商,同时也将包括80多名研发工程师在内的Datascope监护产品研发部门以及相关品牌和知识产权收入囊中。

三种转让方式看优劣

从产品与技术转让方式上来看。目前国内有三种形式?哪种形式更好呢?

拥有国内新药证书的产品或技术转让这种方式是指外资药企将已获得我国药监局颁发新药证书的产品转让给我国医药企业,由受让企业申请生产批件并进行国内的生产和销售。对于国外企业来说,通过与具有生产和销售能力的我国医药企业合作,使成熟的产品尽快商业化,缩短产品上市前周期,可使企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规避国内政策和市场风险;由于产品已通过临床试验,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有效保障。因此,这种转让方式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已将研发风险降到了最低,是最受欢迎也最容易吸引投资的一种方式。

拥有国外新药证书的产品或技术转让这种方式是指外资药企将已获得国外药监部门颁发新药证书的产品转让给我国医药企业,由受让企业申请国内临床试验、生产批件并进行生产和销售。尽管需要在国内重新进行临床试验,但由于产品已在海外完成过一次完整的临床试验并获得新药证书,因此,企业可在申报时将相关数据作为辅助参考资料一并呈报以提高申报成功率。总体看来,这种方式耗时较长(新药申请约5年时间),投入大,但风险仍相对较低。

尚未拥有国内新药证书但已开始临床试验的产品或技术转让这种方式是指外资新药尚未完成其国内临床试验的情况下转让给我国企业继续完成研发并申请报批和生产、销售的情况。该类转让授权范围多为全球市场,既受让企业需承担该药品在全球其他国家的开发义务。这种方式对受让企业和转让企业的风险都比较高。对受让企业来说,除为获得产品或技术所需支付的高额费用外,企业还需为产品后续研发和注册进行高额投入,一旦新药无法获得注册,则所有这些费用将得不到任何补偿。而转让企业则要承受因产品申报中途失败而导致的里程碑付款以及销售分成损失。此外,申报失败的记录可能会对产品在其他国家进行申报时造成负面影响。

跨国医药技术转移,前景广阔

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不断发展,中外医药产品与技术合作的力度也在逐渐加深,在这一背景下开展多种形式的药品技术合作,能使中外医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效地降低风险,压缩成本,实现互利共赢。

事实上,很多欲在华开展业务的外资药企在向医保商会咨询我国贸易环境时都曾表示,由于我国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政府医改投入的逐渐加大,中国医药市场正处于需求迅猛增长时期,任何一家有远见的企业都希望能从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

但是,在对自己产品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的同时,很多外资企业却面临着销售渠道不完善和有经验的销售人员严重缺乏等困难,而管理方式和经营文化的差异又使他们很难在短时间迅速本土化,借助“外力”扩展在华业务成为了很多公司的选择。与此同时,由于以往长期对研发创新的投入不足,国内企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经常面临因缺乏具有竞争力的高附加值新产品而导致发展后劲不足的尴尬局面。

篇(9)

    1.中药走向世界的必然性。

    1。1西方替代医学的兴起为中药走向世界开辟了道路。

    在美国,替代医学被定义为:尚未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正统医学的一部分医学实践。它们没有在医学院校被广泛地教授,但它的声望却如日中天。美国人平均每年在替代医学上的花费为270亿美元,尤其是草药,这是个真正增长的领域。在欧洲,诸如草药等诸多的替代医学产品已得到广泛承认。在德国,超过80%的医生处方用到草药产品,而且有40%的草药处方能够获得国家医疗保险报销;而有些替代医学,如草药疗法等,已顺理成章成为医学院校的必修 课 程。 由 此 可 见,作 为 替 代 医 学 的 组 成 部分———中药产品必然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1]。

    1。2化学药物研发的高成本使其转向中药产品。

    新药研发历来是美国财团最热衷的投资项目之一。由于化学药物的研制难度越来越大,从化学合成物中发现新药的命中率明显降低(从1/900到1/10 000),创制成本越来越高(现已经达到每个药约3~5亿美元左右),研制周期越来越长(每个药约需10年时间)。所有这些巨额费用最终都要由政府和消费者去买单。在另一方面,随着世界老年人口增多,各国政府均感到医疗保健费用的巨额开支压力,试图降低国家补助的医疗保健费用,将药品费用由公共支出转向私人支出。[2]而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应用有效的中药,较通过西药普遍筛选的研制方法,具有开发投资少、风险小、周期短的特点,其研发费用仅以百万人民币计算。从中药等天然资源中寻找新药在美国引起重视,一些制药公司通过各种渠道,向中国大陆购取单味药材的提取物进行分离提取及筛选,以期发现新药或先导化合物。

    1。3西药自身的缺陷使人们目光投向无毒副作用的中药。

    西药是纯而又纯的单体,结构清楚,作用靶点单一。由于作用单一,局部对抗,毒副作用明显,很多西药因为毒副作用的影响而被淘汰,巨额前期成本无法收回。西药的毒副作用是其不可克服的一大弱点,正所谓“食至精则有害,药至精则有毒”。而中医讲究辨证论治,药方讲究配伍得当,大大降低了药物的毒性。

    耐药性问题是西药在治疗疾病同时所产生的,部分西药因此而日益迅速地被淘汰,只有加快开发新药品;而新药产生耐药性的周期越来越短,成本越来越高,形成恶性循环。青霉素从发明到今天的80多年已发展到第四代产品,而且使用量逐年在增加,可说是个典型例子。相比较,中药应用了五千年,却没有因耐药性而被淘汰,关键在于其整体治疗思想和方药配伍的灵活性。

    2中药出口存在的问题中药出口前景虽好,但出口存在诸多问题。

    2。1中药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

    中药出口商品低附加值中药材占出口比例过重,不利于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开发。国内不少中药生产企业为缩短周期,降低成本,减少中药提取次数或缩短提取时间,致使所丢掉的药渣中还留有很多有效成分。如“金银花露”仅利用了其中的挥发成分,不具挥发成分的绿原酸等则被丢弃,而后者是制备双黄连、银黄等制剂的主要有效成分。据估计,全国生产这三种中成药的企业有近200家,一年所造成的金银花浪费高达两万吨。

    2。2中药质量存在问题。

    世界很多国家对中成药部分产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反应强烈。中药材种植商为提高预测产量,大量使用农药,致使药材农药残留量出现严重超标。

    中药商品包装材料选择不当,致使中药在海外运输过程中发生霉变、药品失效等质量问题。这严重影响了中成药在国际市场的声誉,直接或间接地限制了中国中成药的出口。[3]/.

    2。3中成药在西方国家难以正名限制了其出口量。

    在西方很多国家,中医药没有合法地位。在美国市场,中药多是以保健食品和饮料身份进入,不能标明主治功效,不能在药店出售。由于对部分中药毒性和副作用缺乏充分的介绍,而产生消费者因大剂量服用而造成中毒甚至死亡事件,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和限制了中药的对外出口量。

    3针对中药出口存在问题的应对措施。

    3。1借鉴成功经验。

    从源头控制中药产品的质量韩国和日本的中药产品远销世界各国,而他们的中药材原材料有50%以上从中国进口,但他们对中药产品经营和销售水平在很多方面远高于中国的中药企业。

    韩国中药材出口,以拳头产品、名牌战略取胜。韩国一直把高丽参当作拳头产品,实现定点生产、加工,种植人参在指定的区域,并在规定生产年限采挖,有专门技术指导,统一收购,由政府指定的唯一加工点按标准加工再出售。在销售方面,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量供货,并向国际着名的医药专家赠送研究样品,以高规格邀请他们参加 “国际人参学术研讨会”,并颁发论文集等。这种学术广告,大大抬高了高丽参的价格,增加了其海外销量。中国的中药材经营也应向韩国学习,注重药材规范化种植,保证药材的质量,出口采取高价战略,而不是仅仅作为其他国家中药产品的原料输出国。同时重视对中药材资源合理地开采和利用,不要造成浪费。中药材质量是决定中药饮品和中成药质量的关键因素,中药企业采购时要严把关,因为药材质量的好坏最终直接影响中药产品的疗效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4]日本汉方药剂型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应用先进工艺技术如固液分离技术、冻结干燥工艺、真空包装技术、洗净灭菌技术等,质量控制上都符合GMP要求。在剂型研究上独树一帜。例如标准汤剂,工艺要求十分严格,从对生药选择,粉碎细度、升温速度、提取次数、离心时间、浓缩方式、干燥方法等都有详细规定。日本汉方制剂质控及剂型上的重大改革,符合了现代人对医疗服务高效优质的要求,同时也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加强中成药剂型改革,迎合现在生活节奏要求,这既是我国中药企业需要借鉴的地方,同时也是提高中药商品附加值的一个关键点。

    3。2对中药产品进行品牌管理。

    打出自己的中医药品牌特色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要求更多的自我决定权,由于西医学的困境,很多西方人尝试着使用替代医学,这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医药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医药在亚洲大多数国家都有合法的地位,并与西医药并存;在欧美医药市场仍未取得合法的地位,但是其销售渠道是广泛的;在国外,可以从很多地方买到中药产品。中药在西方医药市场取得合法席位,只是个时间问题。[5]针对中药产品出口渠道混乱,产品质量良莠不齐问题,我们应该学习西方商业化的营销运营模式。

    国家应整合我国零散的中药企业,使其做大做强,形成如国外制药企业般的垄断实力。对药品进行品牌管理,无论是从药品的命名、生产,还是销售模式都需要仔细推敲和运作,打出自己独特的品牌。虎标万金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品牌管理案例。它在8个国家生产,其销售遍布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虽然它充分利用了亚洲的传统,但是它已经成功突破了文化的界限,而成为真正的国际品牌。[6]我们中药企业缺失的是对中药产品的品牌管理,中药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商品,它应该有自己的品牌。中医药文化赋予了中药产品深刻的文化内涵,这正是中药产品的品牌价值体现。国内很多百年老字号的中药产品都没有被好好地重视和开发,作为商品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它的文化内涵,如何传承和发扬这些百年老字号品牌的价值,是我们应深思的问题。做好了这点,中药产品一定可以立足于世界医药市场。

    参考文献。

    [1]王广平,张竞之.基于知识传播途径的中药产业国际化发展问题探讨[J].中国现代中药,2009,11(3):3-6。

    [2]王广平,孙东川,张竞之.

    基于知识管理的中医药发展的理论与方法[J].

    科技管理研究,2009(6):

    316-318。

    [3]广东省中医药振兴计划领导小组.

    广东省中医振兴计划(2005~2010)[S]。2005。

篇(10)

摘要:

近年来,世界抗生素市场的平均年增长率为8%左右,全球抗生素的市场份额约为250~260亿美元,各大制药企业纷纷投入巨资进行抗生素药物的研发,使抗生素新品不断出现。在中国医药市场中,抗感染药物已经连续多年位居销售额第一位,年销售额为200多亿元人民币,占全国药品销售额的30%,全国6700国家药品生产企业中,有1000多家生产各类抗生素,产品竞争异常激烈。

[Abstract]:Inrecentyears,theaverageannualgrowthoftheantibioticmarketoftheworldisabout8%,themarketshareoftheglobalantibioticisabout25060hundredmilliondollars,everylargepharmacyenterpriseinvesttheresearchanddevelopmentthatahugesumofmoneycarriedontheantibioticmedicineoneafteranother,maketheantibioticnewproductappearconstantly.InthemedicalmarketofChina,haveresistedandinfectedmedicinesandalreadyoccupiedtheprimaryimportanceofthesalesamountforyears,annualsalesamountfor20billionmorethan,accountfornationalmedicines30%ofsalesamount,thewholecountry6700countryamongthemanufacturingenterprisemedicines,morethan1000produceallkindsofantibiotic,theproductsareunusuallyfierceincompetition.

[Keywords]:Theantibiotic,penicillin,hairsporehaveplainfungus,researchesanddevelops,themarket,predicts,competition

抗生素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是由真菌、细菌或其他生物在繁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类具有杀灭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物质,也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造,用很小的剂量就能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自1940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以来,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有以下几种分类:

(一)β-内酰胺类

(二)氨基糖甙类

(三)四环素类

(四)氯霉素类

(五)大环内脂类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

(八)抗真菌抗生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

从我国化学制药2004年前三季度以来的表现看,2004年医药经济运行总体看好,增长幅度仍然较高。2004年化学原料制药行业整体利润大幅度下滑。前10个月,化学原料药实现销售收入576.27亿元,增长率为16.62%,但利润却出现了下滑,下降14.16%。医药工业总产值增长25.54%左右,约5113.11亿元;化学药品销售额增长16.54%左右,约1748.16亿元。综合各种有利与不利因素,我们预计2004年第四季度和2005年第一季度将是化制药业最佳发展时期。化学制药企业应把握这一良好机遇,促进全行业快速发展。

我国医药存在企业多、规模小、管理机制僵化、效率低、费用高、效益差、秩序乱等主要问题,另外随着WTO条款的实施、国外医药企业国内竞争的加剧,我国化学制药企业面临着如何做大做强、培养自己的独特竞争优势的现实选择。

抗感染类药物

抗感染类药物的销售额占世界药品销售额的15%左右,位居第2位。据调查资料显示,世界各地抗感染药市场所占的比例大体是:美洲为31%,亚洲为31%,欧洲为27%,非洲和大洋洲约占11%。面对不断发展的趋势和日益激烈的药物市场竞争,世界各国药业都在争相开发和引进新产品,争取以更大的优势占领市场,同时还积极开展药物市场调查研究,以便获得研制开发的最佳效益。转

从美国抗感染药的销售情况看,头孢菌素类独占鳌头,占45%;其次是青霉素类占15%;第三是喹诺酮类占12%;大环内酯类为第四,占6%;四环素类为第五,占5%;其它类占17%。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销售额呈明显上升态势,据分析与新药开发速度加快,新品陆续上市有关。四环素类销售量却在逐渐缩小,主要是该类药老品种占的比例较大以及毒副作用较大,影响市场销售量。

近年来,国际市场抗生素竞争异常激烈,新品种不断上市,产品生命周期缩短。有关权威机构认为,从目前抗生素发展趋势看,世界抗生素市场虽有进有退,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减缓。

当前,全球的抗生素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加上新产品不断上市,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各国逐步改善环境卫生的条件下,致病菌也随着受到控制,使抗生素的使用量逐步减少,另一方面,人类经过长期使用抗生素,也认识到滥用抗生素的严重后果,故对使用抗生素更趋于谨慎。

青霉素类抗生素发展趋势讨论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认为,目前我国医药市场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是社会需求稳步增长,增幅趋缓。

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加健康投资四个不可逆转的因素是国内医药市场稳步增长的基本条件。1998年全国共出生人口1991万人,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8375万人,这是医药市场活力增强的根据。但是,由于居民收入增速降低,并低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城镇和农村存在大量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医疗、教育、住房等个人支付的项目增加,从而使居民即期消费倾向减弱,消费行为更为谨慎,使整个社会消费需求增速减缓,医药消费需求也呈现增幅趋缓的态势。

二是全国医药零售市场持续畅旺。

三是农村市场亟待开发。特别是中央制订西部大开发战略后,西部人民的医疗水平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其广大的医药市场将进一步活跃起来。

四是药品市场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差异继续扩大。

五是药品销售结构呈现出进口药销售回落,合资药稳步增长,国产药增幅加大的趋势。同时,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的调查显示,1998年上半年药品消费货源构成比例为:国产药占57.22%,合资企业药占29.33%,进口药占13.45%。从药品类别看,抗生素类抗感染药占总额的35.78%,位居第一位。在抗感染药物中,青霉素类占据首位,比重为42.38%。从具体品种来看,销售额居前十位的药品依次为:青霉素针、吗丁啉片、头孢唑啉钠针、康泰克胶囊、头孢呋辛钠针、芬必得胶囊、人血白蛋白针、达美康片、脂肪乳剂、阿莫西林胶囊。青霉素针的排序重新跃居首位。

根据以上形势,以及青霉素工业、国内临床用药情况,我们认为:

1.国内医药市场可能出现转机

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出台,外资、私营企业职工及个体将纳入医疗保险范畴;国家基本药物的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将使那些疗效确切、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药品占有较大市场份额;医药分业,医疗机构与药品营销之间的经济联系被切断,统一价格,良性竞争,使药品零售业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制药企业以产品为龙头,大公司、大集团的联合与重组,使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市场竞争力加强;国家经贸委关于严格控制进口,严格控制新开办药厂,对低水平、过剩的生产能力坚决予以压缩的紧缩战略,制止重复建设,建立长线产品定期公布制度,将逐步实现医药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基本平衡,医药商品市场的盲目竞争将得到有效遏制,医药市场流通秩序在望好转。

以1999年为例,青霉素针全国正常需求量为60~65亿支,而这年首季就生产了18亿支(正常为16亿支),比社会需求量多出12%。这样,在市场压力下,青霉素针价格再次下滑,第二季度减产20%。一直到四季度产量才转平,全年控制在62亿支,比1998年下降了5%,供求关系得到调整,价格也趋于稳定。目前,80万单位青霉素钠的价格基本稳定在0.31~0.40元。2.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发展前途

由于国内经济形势的原因,青霉素类药物市场有可能出现回升,那些疗效确切、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老药将与疗效好、价格高的半合成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青霉烯类以及复合型β-内酰胺类新药并驾齐驱。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医疗保险药品目录的颁布,青霉素类这种大众药物仍会受到广大医患者的青睐。

3.加快半合抗发展速度

国内青霉素生产企业必须增强发展半合抗的紧迫感,加大6-APA、7-ADCA、GCLE系列半合抗的发展步伐,不能只重视青霉素G钾工业盐的生产,而忽略其深加工。对仑氨苄西林、复方阿莫西林、舒他西林、复方替卡西林、氟羟西林(氟氯西林/阿莫西林)和复方哌拉西林,以及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等加大开发力度,加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联合对其生产技术进行攻关。同时,扩大国际间的技术合作,集中资金引进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半合抗生产技术和工艺,以促进其发展。

4.提高青霉素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

青霉素生产厂家应进一步加大技术投入,依靠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在加入WTO之前尽快的占领国内市场。同时,采用最新生物工程技术,提高青霉素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5.努力开拓国外市场,扩大青霉素工业盐及相关产品的出口

目前,我们应该对国外的药品零售市场加以重视,这是我们加入WTO后所要面对的一个大市场。1999年国外抗感染药物主要零售市场分布情况如下:

北美市场8521(百万美元)增长率:15%

欧洲主要五国市场5123(百万美元)增长率:3%

日本市场5252(百万美元)增长率:10%

合计18896(百万美元)

总之,只要将国内的大环境处理好,企业选好方向,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就一定能迎来青霉素类抗生素美好的明天。

2005年头孢菌素市场热点预测

7-ACA供应仍偏紧;继续承受来自基础能源的压力;新品种值得期待;政策层面的影响还将继续;大品种集中,小品种争鸣。仅这五个方面可能难于精准地描述头孢菌素领域,但把握这几点却是2005年驾御头孢菌素原料药市场的关键。

头孢菌素以其高成长性和良好的临床表现,在全球抗感染药物市场上占有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我国的头孢菌素市场正处于大力发展阶段,背靠着国内医药经济每年15%的持续增长速度,有专家预测,近几年内我国头孢菌素抗生素的增长速度将高达30%。

头孢菌素市场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不少弄潮儿频频涉足,从而带动了上游原料药、中间体的发展,使得这一产业链条得以有效的延伸而更趋完整。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链条上每一环节出现的变动,都将或多或少对领域的发展产生影响。2005年度,风云变幻的头孢菌素市场有着更多的看点值得期待和关注。

看点一:7-ACA供应仍偏紧,如果在年内7-ACA的供应瓶颈会被打破的话,希望主要寄托于原有市场“老大”的努力,诸如石药集团等在这一项目上的扩产成功。

回顾2004年的头孢菌素市场,7-ACA算得上是主角,供应紧张的局面持续了整整一年,在一定程度上掣肘了这一抗生素市场的正常发展,并让众多下游原料药和制剂生产商饱受其苦。而7-ACA市场全年整体平稳的价格定位,也让国内仅有的几个生产厂家牢牢地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据业内资深人士分析:840元/公斤的价位已经是部分7-ACA生产厂家的成本底线,这一鸡肋的感觉让这部分生产商在市场供应全线紧俏的2004年度里,并没有尝到多少。而这一价位也很难吊起进口商的胃口,相反,国内部分厂家为了保证自己的生产,只得出欧洲市场的高价从国外进口,以缓解这一供需矛盾。哈药总厂在9月份就曾以101美元/公斤的高价从国际市场购进7-ACA。

比较2003年度7-ACA曾经出现的650元/公斤价格和现在相对高挺的价位,国内快速增长的头孢菌素市场对7-ACA的巨大需求潜力,怎不让领域内的“资本”怦然心动?国内这一大宗中间体原料的市场需求已经迅速突破了2000吨大关,面对着眼前这一市场机遇,山西威奇达、哈药总厂、山东睿鹰等闪亮登场,让买方在心理上很受安慰。这批新入围者尽管曾经让大家望穿秋水,但现在毕竟已经有产品上市,这一利好形势迟早将彻底缓解目前7-ACA市场的紧张局面,接下来还会推动7-ACA市场走向充分竞争,从而给买方带来更多的实惠。

冷静思考2005年度的7-ACA市场形势,从已经过去的这两个月来看,过早的乐观并不明智。7-ACA的生产技术含量高、投资大,原来的市场“老大”们还会运用价格等手段对新入围者进行遏制。新入围者亟需解决工艺、质量、产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等问题,而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因此笔者认为,2005年上半年的头孢菌素市场行情将在很大程度上拷贝2004年上半年的市场态势,从而呈现出7-ACA供应依然偏紧、进口没有被有效拉动、原料药和制剂两个市场需求旺盛等特征。如果在年内7-ACA的供应瓶颈会被打破的话,希望主要寄托于原有市场“老大”的努力,诸如石药集团等在这一项目上的扩产成功。

看点二:头孢菌素原料药领域将继续承受来自化工、基础能源等多方面的影响;而终端需求的增长、部分品种的强势表现也给这个产业带来新的生机和希望。

回首2004年的整个原料药市场,价格竞争、产能扩张、出口贸易争端,给市场带来了诸多的麻烦。2005年这些因素对头孢菌素原料药领域的影响将继续存在,而化工和基础能源对领域影响的表现将更加明显。基础能源涨价,使原料药行业利润受到压缩,原料药的生产经营将面临更大的成本压力。

我国的头孢菌素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的这5个年头里,领域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领域内的竞争也更加充分。在国际市场抗生素新品种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这就给众多的新品种提供了展示的机会。像被国际权威机构看好的头孢他啶、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都有不俗的市场表现。诸多有质量和技术优势的企业将在市场上有更加不俗的表现。

看点三:在经历了2004年大家竞相抢报仿制药品批文的冲动后,2005年头孢菌素领域新品的推出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个中当然不乏GMP认证对仿制药购买的巨大推动作用。

2004年度仿制药的开发可以说是热潮滚滚,批准生产的药品数目也是大得惊人,在抗生素领域拥有强势表现的头孢菌素更是不甘其后,相关生产厂家使出浑身解数来抢报新品,个中不乏被世界权威机构推崇的好品种。而仅仅是抢报并不能达到为企业赢取相应利益的最终目的,只有相当的科研水平和生产能力的企业才能有名利双收的效果。

2005年春节刚过,齐鲁安替比奥就携头孢丙稀和头孢匹胺酸两个优势品种闪亮登场,让沉闷的头孢菌素市场为之振奋。值得一提的是,头孢丙稀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可用于治疗儿童中耳炎和鼻窦炎的口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良好的安全性、显著的疗效和较之其他头孢菌素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特点,契合了儿童用药的特征。而头孢匹胺钠注射后的血药浓度也高于其他头孢菌素,该产品至今国内完全依赖进口,原料药价格昂贵,从而限制了其临床的使用。此次齐鲁安替比奥的生产成功,无疑会迅速打破这一瓶颈。

看点四:政策层面的影响还将继续下去。

在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的新年寄语中,他明确表示了2005年全国医药卫生系统的中心任务,这就预示了过去一年中药品降价的风潮将会在新的一年里延续。2004年6月7日出台的,包括阿莫西林在内的24类约400多个规格的抗生素降价政策,也严重影响了头孢菌素原料药和制剂两个市场,并将2004年的头孢菌素市场提前引入了销售淡季。2004年10月中旬,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若干规定》,更是显示了政府希望通过集中招标采购来纠正药品热销中不正之风的初衷,从而也使药品价格再次处于下降的通道中。随着这些政策的推进,对2005年度医药市场的影响将进一步显现。2005年还会有新的政策出台,新老政策互相呼应,对头孢菌素市场乃至整个医药市场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强。看点五:头孢菌素产业整体向好,大品种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小品种生产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我国头孢菌素的发展速度之快确实令人吃惊,现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品种被沦为“大品种”,代表品种有头孢唑林钠、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等。从原料到制剂,利润率都已大幅下降,导致只有少数有生产规模、成本优势、大型销售网络的企业才能生产经营的局面。像齐鲁制药、哈药总厂、石药集团等大型制造商,在这些品种上的原料消耗都已经到了10吨级,而这些品种“微利”的现状使得众多中小型企业退出生产,从而使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这种生产经营的有效集中局面,较容易让现存的经营商们达成默契,从而有利于大家在维持微利的局面下相安无事。

从大品种竞争中被挤兑出来的生产商更致力于利润率较高的所谓“小品种”的生产经营,扮演着药品使用中的“开路先锋”。但随着这部分市场的逐步扩大,进而在生产经营上就会进入“百家争鸣”的阶段。目前的头孢他啶就正处在这一市场状态下:头孢他啶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主要依赖进口,进入本世纪后得以长足的发展和市场培育,到2003~2004年已经步入它的全盛期,目前发展前景仍将看好,2005年将会有更佳的市场表现。

在小品种市场逐渐被做大的过程中,吸引来了一些有规模效应的大企业加入竞争中,这时候就可以宣布这些品种“诸侯混战”时代的到来了。刚开始,“小品种”的利润尚好,市场还没有饱和,所以大家都在纷纷上量,并逐渐向下游让利。这种让利又进一步推动着这些品种上量、上规模,最后的归宿便是优胜劣汰,生产走向集中,最后重现现在头孢唑林钠、头孢曲松钠的命运。

头孢菌素领域这种“大”“小”品种被不断追捧的情况,有力地推动着整个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得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也提高了新品的推出速度和水平。

我们都知道,抗生素类药物是战胜细菌感染疾病的良方。自从青霉素开创了抗生素药物的市场后,大量针对不同致病细菌的抗生素类药物问世。人类对细菌感染疾病的战斗还会继续,所以人类与细菌的战斗是一场持久战。

西方经济学界人士认为,今后5年,世界药物市场的年增长率可望保持在7%~8%。随着发病率的上升和新药的不断涌现,抗感染药的市场将发生巨大变化,而临床治疗急需的新型抗感染药物将成为医药市场上增长的新热点。故研究生产新型抗感染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经济增长要素 下一篇: 建筑设计实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