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量调查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1 16:49: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产量调查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产量调查

篇(1)

一说到养生,人们自然想到了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比如转基因、农药残留、食品保鲜等,特别是苏丹红、三聚氰胺、海南毒豇豆、蛋白精、毒豆芽、毒韭菜、镉大米、瘦肉精等一系列事件后,相关部门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提到了的议事日程。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尤为重要,关系着政策能否得到很好地落实,关系着人们能否吃上放心肉、放心菜、放心粮食、放心水果,更关系着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

1基层质量安全监管现状

通过对辛集市农牧局、林业局、畜牧局、水务局等涉农部门的走访,随机调查了12家蔬菜种植户、15家果品种植户、14家养殖户和5家养鱼户,同时与部分乡、村干部进行了访谈。

1.1农产品质量监测尚未全覆盖。该市只把重点蔬菜基地和规模市场上的外来蔬菜纳入了抽检范围,启动了农药残留定量检测。每月只对大型奶站的抗生素、三聚氰胺及皮革水解蛋白含量进行抽检,对规模化养猪场、生猪定点屠宰场及外运生猪进行瘦肉精和莱克多巴胺进行速测。只对重点果园定期进行农残检测,对果品规模市场、重点龙头企业、大型冷库及市区的重点超市进行监管,而对规模较小的农产品生产、经营市场尚未纳入监测范围。

1.2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亟待加强。相关部门虽已组建了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农产品质检中心等机构,但制度建设不完善,职能作用发挥不明显,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产品的力度还不够,没有有效净化市场环境。

1.3生产经营者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小规模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剧毒农药和落后的生产技术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按照标准管理各个生产环节,只追求高产量,不讲求高质量,致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监管经费投入不足,监测设备购置不足,远不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致使一些必需的检测项目不能正常开展,检测效果大打折扣。

2.2农产品农残检测设备技术应用含量高,在设备维护、运行和正确使用上缺乏专业的检测技术人员,检测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

2.3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没有专职机构,更没有资质认证,没有权威性。

2.4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多数农户没有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去做,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从调查问卷看,多数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时间和内容不了解,对农药残留包括哪些内容辨别不全,对5种禁用的高剧毒农药说不准确。

2.5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超市因自检设备投资较大,普遍配备较少,不能按照市场准入的要求做到自检。

3加强基层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几点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要在基层源头上抓起,不遗漏每个监管环节。

3.1把好源头控制关。加大农业综合执法监督力度,严禁国家规定的高毒农药、三聚氰胺、瘦肉精等禁用品在市场上出现和使用。相关职能部门要按照日常监管、专项抽查和案件查处相结合的办法,对制售假冒伪劣、无证无照生产经营等违法行为,露头就打,坚决取缔,始终保持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的高压态势。

3.2落实好标准化生产。根治“餐桌污染”要从生产这个重要环节抓起,进一步修订完善农产品标准化管理技术规程,帮助农民群众掌握标准化生产技术要领,改变他们传统的种养习惯。各生产环节要详细记录投入品的购进渠道、品种、品牌、使用时间和数量,建立和完善投入品使用档案。继续强化农产品编码管理制度,使每一批次的农产品都能追溯到户,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3加强检验检测。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现有检测设施的作用,加强相互协作和资源共享。另外,市政府应拿出专项经费,购置一批先进的检测设备,充实到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场所,进一步提高检测频率和密度,使检测检验逐步达到全覆盖,杜绝超标和不安全农产品的出现。

篇(2)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它关系到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影响到社会稳定,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区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强化质量监控措施,逐步建立健全检测检验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整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1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现状

1.1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机制 近年来,区政府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形成了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主动抓、责任单位具体抓的工作机制。将任务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有关单位和镇街,形成了区政府牵头抓,有关部门协助抓,镇街、基地、村居层层抓的工作格局。

1.2 广泛进行宣传,增强了全社会质量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印发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电视上看得到,农村、基地、农资市场和超市见得到,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关注、生产者和经营者自律、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学法、懂法、用法的社会氛围。

1.3 严格市场监管,净化了农业投入品源头 一是加强源头治理,加大农资市场管理力度。在农资经营的关键季节,组织集中开展了种子、化肥和农药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对经营农资的单位和门店进行拉网式检查,将禁止销售的农资彻底清理出市场。二是实行高毒剧毒农药定点经营,推行农药“购销台账”制度。在全区农资经营门店推行农药“购销台账”和“诚信卡”制度,全面抓好农资市场监管工作。

1.4 狠抓标准化生产,加强了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 一是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入手,抓好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二是制订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推行标准化生产。通过实施“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项目,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增强了农业主导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了产品质量,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搞好标准化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

1.5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 2003年成立区农业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购置了农产品药残速测仪器等设备;近年来又配备了价值近40万元的检测仪器,使区农产品质量检测室基本达到了定性定量检测的水平。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公示制度,区农业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每月二至四次对基地和城区超市的蔬菜、水果进行药残检测,检测结果及时公布,确保了供应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目前正在争取申报省级资质认证。

2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广大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工作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广大农民的认识程度还不够。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齐抓共管,部门之间在有些环节职能重叠或模糊,难以分清主次,影响了相关部门职能作用的发挥。三是农产品检测力量薄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区农业质量检测中心未通过资质认证,检测运行经费少,难以维持正常工作的开展;检测设施较少,对基地上市产品和外地流入产品仅限于抽检,难以达到批批检测,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难以保证百分之百不出问题。

3 对策及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下一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突出抓好以下四点:

3.1 广泛宣传,提高全社会质量安全意识 坚持以法律法规引导人、以科技知识教育人、以典型事例说服人,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多种形式举办不同层次培训班,做到送知识到基层、到市场、到基地、到农户,全面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质量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养成人人关注农产品质量、人人维护农产品质量的行为习惯。

篇(3)

日前从农业部农机化司获悉,为促进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加强在用农机产品质量监督,今年农业部将开展玉米收获机械产品质量调查,调查对象包括我国玉米收获机销量前20家企业及其40个型号的产品,调查结果将在“三秋”玉米收获后。

此次质量调查工作委托农业部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总站承担,有关农机鉴定机构参与实施。调查区域为玉米种植主产区中机具生产和使用较多的河北、吉林、黑龙江、山东和河南5个省份。调查对象为2011年全国玉米收获机销量位居前20名的生产企业及其主导产品,并且是被列入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中的40个型号的产品。每个型号的产品至少调查20个今年购买使用玉米收获机的用户,内容主要涉及产品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

自2008年起,农业部、财政部将玉米收获机纳入全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支持范围,广大农户购机用机积极性高涨,我国玉米收获机行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全国玉米收获机保有量由2007年末2.65万台,增长到2011年末的17万台,增加了5.4倍。全国玉米收获机生产企业由2008年的60多家增长到目前的100多家,产品技术日趋成熟,结构型式和功能更加丰富。2011年“三秋”期间,全国共完成玉米机收面积1.7亿亩,玉米机收水平达到33.6%,比2007年增长了26个百分点。

但随着玉米收获机械化需求的不断增长,一些技术尚不成熟、质量水平较低的产品也进入了市场,致使产品质量问题日益增加。据统计,2010年全国各级投诉监督机构共收到玉米收获机质量投诉案件346件,占收获机械类投诉案件的71.9%。2011年玉米收获机质量投诉案件669件,占收获机械类投诉案件的81.1%。数据表明,玉米收获机投诉量和投诉占比均呈增长态势,成为当前农机质量投诉的热点领域。

今年“三秋”玉米收获后,有关单位将完成玉米收获机质量调查活动。农业部将依据《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规定的程序,通过有关媒体玉米收获机质量调查结果,准确反映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引导生产企业制定改进措施,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玉米收获机行业健康发展。

篇(4)

关键点一:源头数据要准。源头数据的精准可靠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为了提高数据质量,要把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法律法规贯穿于数据采集工作的全过程,做到事前宣传教育、事中监督检查、事后惩处查办相结合,不断提升基层统计人员的数据质量法律意识;时刻保持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不放过任何薄弱环节,不留任何死角,每一笔记录、每一组数据、每一份报表,都要确保数据真实完整,经得起检验

关键点二:业务调查要细。农产量调查由意向调查、面积调查、预产调查、实产调查等一系列调查组成,而每一专项调查又由一连串细节组成,把握细节水平决定调查质量。只有秉承责任心和细致心,坚持“多想、多思、多做”,才能做好农产量调查工作。首先要从思想上细思深思,变被动调查为主动调查,努力学习农产量遥感测量新技能新方法,用熟用透PDA和县级系统程序;其次,从抓细节入手,提升调查工作质量。要求乡、村两级调查员必须清楚每一个样本单位区的方位和边界,对地块信息了如指掌,做到不重不漏不错。要求每位辅调员都要熟练掌握报表填报、皮尺测量、测规定位、踏田估产、放样收割、脱粒除杂、测量水杂等基本调查技能,每一步都严格的规范化操作,不少算一尺,不多割一束,不少称一粒,多次测量求平均,认真登记在册,妥善保管样本至下一季作物收获。

关键点三:审核把关要严。对基层上报的报表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对数据的真实性、合理性、准确性进行认真地核实,各项数据计算要核准无误,要符合平衡关系和逻辑关系,发现疑问,及时电话询问,弄清楚搞明白,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特别是对重要数据在与往年同期对比波动幅度较大,甚至越界的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并撰写说明,确保数出有据、数出有因。安排专人录入报表,反复校对审核,保证数据准确无误,不出差错。

二、当前农产量抽样调查存在的不足:

(一)样本网点代表性有待检验。新一轮农产量抽样调查样本网点是以三农普遥感测量样本网点为基础的。遥感测量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农作物播种面积,而农产量抽样调查除了进行面积调查外,还要进行产量调查,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在样本网点选择上倾向性有区别。在农产量抽样调查中,抽中测产地块质量对推算村、县产量有重大的影响。以鹤峰县为例,部分样本村的测产样方种植粮食作物较少,村内90%耕地种植烟叶,没有粮食高产样方;一些地块直接抽中居民区,只是零星种植,而该样本村连片种植粮食作物的地块未被选中,由此可能会导致推算的产量低估了实际产量。

(二)辅调员队伍建设问题。村级辅调员青黄不接危机再现,新老交替亟待考虑。乡村辅调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能力下降,与我国瞬息万变的现代化进程、信息化社会,与统计工作电算化、队伍年轻化的趋势,与统计事业发展形势的要求已不相适应。

(三)PDA程序的不成熟。由于PDA的程序不稳定,版本更新过于频繁,基层业务人员无法及时给所有辅调员培训到位,导致上报的数据不统一,县级系统无法汇总,影响数据的准确性。现已推出的PDA农产量调查程序版本也还不完善,很多功能还不能使用,采取其他方法进行统计,影响调查方法的规范性。

三、几点建议:

篇(5)

(一)基层领导干部缺乏统计意识,对农村统计调查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影响农村统计调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在乡镇政府有一种说法,叫做“一年四季抓企业,关键时候抓农业”。然而,这个“关键时候抓农业”,仅仅是指抓农业生产。对于农村统计调查工作,乡镇领导很少关心,有的乡镇领导甚至不了解农村统计调查工作究竟有哪些项目,有哪些报表,有哪些指标,到年底要上报指标时,才开始安排乡镇统计人员按照领导们的意图或者是年初计划“编报”指标。

对于村社的统计工作,领导们更是漠不关心。一方面,村社统计人员(或者调查员)的待遇偏低,或者完全是尽义务,根本没有报酬可言。另一方面,村社统计人员经常更换,有的乡镇甚至干脆把原来的村社统计人员撤掉,随便找一个村干部来应付。这些村干部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对统计知识更是一知半解,上报统计数据全凭感觉,这无形中加大了乡镇统计人员的工作量。

(二)农村统计调查手段落后,缺乏先进科学技术支撑,影响农村统计调查工作的准确性

对于农产量调查,特别是对于非农产量抽样调查区县、乡镇,其农产量调查结果基本上通过估计得来,有的在每个村调查15户农户,询问每一季农作物的产量,借以推算全村产量。但是,一方面现在的行政村规模较大,一个村一般有几百上千户农户,仅仅调查15户农户,样本太小,缺乏代表性,推算数据出入较大;另一方面,即使对15户进行调查,也基本上没有对农产量进行认真的、科学的计量,所得数据也不准确。

对于农作物播种面积统计,现行的普遍办法是用第二轮土地承包时签订的合同面积,也就是农村的习惯面积。然而习惯面积和丈量面积有较大的出入。即使是丈量面积,仅凭农民用竹竿丈量也不准确。此外,乡镇在上报耕地面积的变化、各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时随意性较大,导致农产量、单位产量等指标基本靠“统计加估计”,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三)农村统计调查队伍不稳定、人员素质不高,影响农村统计调查工作的连续性

随着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乡镇统计机构的设立呈现几起几落的态势。虽然2008年重庆多数区县恢复设立了统计管理办公室,但农业统计人员经常被调换工作。往往出现年报刚培训过的统计人员,几天后便被调换至其他工作岗位,新接替的统计人员不懂统计业务,原来的统计人员离开统计岗位后不愿再从事统计工作,对新任统计人员没有发挥“传帮带”作用,造成“会搞统计的人不搞统计、不会搞统计的人乱搞统计”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统计工作的连续性。

对村社而言,统计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特别是农村住户调查的辅助调查员,年龄都在50岁以上,有的调查员年龄甚至高达70多岁。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难以接受统计专业知识。

(四)农村统计调查指标设计复杂、部分指标设计落后,影响农村统计调查工作的实用性

现行的农村统计调查制度大体分为农林牧渔业统计制度、农业产值综合报表制度、农产量抽样调查制度、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制度、乡村社会经济调查制度等,每一种制度都包括几种报表,几十上百个指标。有的指标完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已经不能反映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同时,对反映当前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民生、农民工等方面的指标却又不足。调查得来的数据不能满足各级政府的决策需要。

(五)农村统计调查网点严重老化,样本代表性不强,影响农村统计调查数据的真实性

农村统计调查网点,特别是农村住户调查网点,已经严重老化。一方面,农村住户家中多数都是老年人在家,受文化程度、年龄等限制,记账质量普遍不高,不能真实反映农村居民家庭的收支情况;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给付的记账补助不高,不能充分调动记账户的积极性,绝大多数农户已经不愿意记账,导致网点维护困难。再次,调查网点的设置只考虑了全市需要,没有考虑区县需要,样本偏小,不能充分代表区县实际情况。

二、农村统计调查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基层领导干部没有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统计工作认识不够

由于现行考核体制的弊端,导致部分领导干部不能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只围绕考核目标做工作。当受自身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地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时,部分领导便采取“工作不够、数字来凑”的办法,授意、甚至强迫统计人员玩数字游戏。有的领导甚至认为,统计工作完全太简单,只需要按照年初上级下达的任务把报表编好就行。在这种情形下,基层统计人员处于“两难”境地:上报真实数据吧,基层领导要干涉,甚至打击报复;按照领导的意图上报数据吧,又违背了统计职业道德,担心受到处分。

(二)国家统计改革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改革力度不够

统计改革一直在提倡,但是改革的力度却明显不够,显得有些谨小慎微。一方面,现行统计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暴露出弊端,已经严重干扰了统计人员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咨询、统计监督的职权,严重干扰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另一方面,统计指标体系的改革呈现越改革越复杂,越改革报表越多、指标越多的趋势。原有的指标舍不得删减,新增指标迅速增加。统计系统内部每年都在清理报表,却是越清理越多,越清理基层任务越重。

(三)统计人员缺乏工作积极性,业务钻研不够

2007年全市规范了公务员津补贴,统计工作人员待遇提高了,但又引发了另一个具体问题,由于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出现“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加上统计工作不容易看见成绩,领导不重视,工作压力大,导致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不愿意长期搞统计工作,不愿意钻研业务。

(四)统计调查对象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配合程度不够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利益主体呈多元化变化趋势,人们对统计工作的认识程度也不断发生变化。作为农村居民,许多人不知道统计工作是怎么回事,大家的小农思想、怕露富的思想根深蒂固。因此,在进行调查时,大多数人不愿意配合。比如农村住户抽样调查,人们都有“为什么选我而不选别人”的顾虑。导致农村住户调查户记账过程中,出现千方百计隐瞒自己的收入,不认真记录自己的开支,不真实上报整个家庭的收支情况等现象。

三、改进农村统计调查工作的思考

(一)加强对基层领导干部统计意识培养,促进“依法统计”

一是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统计业务知识的培训。让领导们懂统计、会统计,了解统计工作内容和统计工作程序,真正理解统计工作的内涵;二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教育。促使其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发展观,采取措施加快区域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不在统计数字上做游戏;三是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不只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作为考核内容,还应该把老百姓对政府工作、部门工作以及个人敬业状况等的评价作为考核的内容,逐步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四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统计法律知识的培训。通过县委党校、中心组学习等形式,加强对领导干部统计法律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依法统计。

(二)加强农村统计调查手段改革,促进“科学统计”

一是应用遥感、卫星定位系统、电子记账器、计算机网络和先进的通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的调查手段;二是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利用一系列事关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指标加强对农村统计的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评估和认证;三是建立新的报表收集方法。改革现行“自上而下布置报表,自下而上报数据”的数据收集方法,建立一整套农产品产量、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投入、农村生活环境等抽样调查网络体系,推行以乡镇为总体的抽样调查为主的数据调查方法;四是建立一套统一的数据处理平台。凡是涉及农村、农业、农民的统计任务,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农业主管部门,均在这一平台上实现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交换等工作任务,实现资源共享、满足各方需要。

(三)加强农村统计调查队伍建设,促进“和谐统计”

一是要高度重视统计人员的待遇问题。在政治上要保证统计人员享有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学习深造、交流轮岗等机会;在经济上要保证统计人员的经济待遇不低于同一乡镇、同一级别其他人员的待遇;在工作量上要做到尽量平衡、兼顾重点。二是要尽量保持统计人员的稳定性。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统计机构应该认真执行《统计法实施细则》第二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统计人员的变动,应征得上一级统计主管部门的同意。有利于保护统计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三是要加强统计人员的教育培训。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的统计职业道德教育,促使统计人员忠于职业道德,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针对专业开展专业知识、专业统计工作操作规范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加强统计人员把握宏观经济、服务政府决策能力的培训,促使其能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统计数据,撰写统计分析,为当地党政领导和社会公众服务。四是要加强对统计人员的人文关怀。统计人员工作量大、压力大,工作比较枯燥,长期从事统计工作对统计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有较大影响。各级领导要经常关心统计人员,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使他们能够一心一意地干好统计工作。

(四)加快农村统计调查制度改革,促进“务实统计”

篇(6)

二、积极稳妥推进,不断完善国家统计调查方法制度

要按照国家统计调查方法制度改革总体要求,坚持积极改革、稳步推进的原则,密切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全市国家统计调查方法制度。要按照国家关于地方政府统计部门与国家调查队业务分工,全市国民经济抽样调查工作由国家统计局调查队统一组织实施,各县区统计部门和地方统计调查队以及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积极承担相关调查工作任务。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等有关法规要求,全力维护国家统计调查数据的权威性,相关调查数据以国家统计局调查队调查数据为准。国家统计局调查队要积极开展全市城乡住户调查、农村贫困监测、农产量调查、居民消费价格、工业生产者价格、规模以下工业等国民经济指标的周期性抽样调查样本轮换工作,要依据样本抽样原理和抽样方案,执行最严格的报批程序,抽选出符合市、县区代表性的调查样本。各县区统计局、调查队要按照要求向国家统计局调查队报送城乡抽样调查样本框等相关调查资料。

三、加强规范化建设,切实提高统计调查工作水平

国家统计局调查队要加强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统计调查工作质量水平,把提高数据质量放在突出位置,按照国家、省和市统计调查制度和基础建设要求,要会同市统计部门加强县区统计、调查部门的业务指导、业务管理和工作考评,着力建立健全各项抽样调查、数据管理评估等工作制度,严格规范数据采集、审核、汇总、上报等各个工作流程,加强抽样调查数据的科学评估和管理使用,确保统计调查数据真实、准确、可靠,及时向地方党委政府报告相关调查数据和调查信息报告。要加强全市国家统计调查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提高调查人员综合素质,满足统计调查工作开展的需要,特别是各县区统计局、调查队要抓好城乡调查网点辅助调查员、记账户和相关企业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掌握调查基本知识,提高调查记账质量,确保调查数据真实可信。

四、夯实基层基础,着力强化城乡统计调查职能

国家统计调查队承担着全市城乡统计调查工作的重要职能,切实夯实国家统计调查基层基础是城乡统计调查职能有效发挥的重要保证。各县区政府要积极支持国家统计调查队和地方统计调查队全面加强基础建设工作。国家统计调查队要根据全市城乡统计调查工作需求,及时了解各项城乡调查工作开展情况,认真解决调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指导辅助调查员和调查对象完成国家调查任务。要选优配齐调查人员,科学选取抽样调查点,高标准配备调查设施,全面提高城乡统计调查能力。要关心城乡辅助调查员、城乡住户记账员、规模养殖户报表填报人员,激发城乡辅助调查员活力,按照调查制度规定,认真做好城乡统计调查数据采集、报表填报和数据上报等各项基础工作,确保城乡统计调查职能的有效发挥。

五、加强社情调查,积极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篇(7)

二、切实做好各项年定报工作,统计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是严格执行国家统计报表制度,认真做好各项年定报的贯彻落实。一年来,先后召开了农业、工业、贸易餐饮业、国民经济核算、劳动工资、固定资产投资等10多个专业年报培训会议,各镇、市有关部门、直属单位和重点企业的统计人员500多人次参加了年定报业务培训,做到了贯彻及时,要求明确。为了提高培训效果,各专业精心准备,认真编写年报指标解释和操作方法,制作幻灯片,用投影仪进行培训。针对机构改革、企业改革、行政区划调整后统计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着力加强组织协调,以确保年定报渠道畅通,确保统计人员工作到位,确保各项年定报的质量和时效。二是对基层上报的统计数据进行评估和审核把关。把好统计数据搜集、审核、汇总、上报等环节,全面推行数据质量控制制度,对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重要经济指标采用相互指标验证、比例控制、抽样推算等方法进行验证,对基层上报的不符合实际的指标及时进行纠正,力求各项年定报数据的客观真实。三是改革汇总上报方式,提高了年定报数据的时效。各项年定报有过去的手工汇总、层层上报为主变为现在的计算机汇总审核,因特网传输上报为主,减轻了基层负担,确保了统计数据质量。全市主要统计数据符合客观实际,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中国教育查字典语文网 chazidian.com

三、广泛应用抽样调查,统计方法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

篇(8)

党的以后,在农村中实行了以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局面。北京市的农村统计对象一下子由原来实行统一经营的3995个生产大队转变为113个联合体、11298个专业户和90多万个分散经营的农户。每个生产经营单位在粮食的种植品种、种植方式和销售渠道上都不一样。因此如何适应这种形势,准确、及时地反映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国家统计局于1984年2月正式组建了农村抽样调查总队,同年6月北京市也组建了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前身之一――北京市农村抽样调查队。从统计内容、统计方式到统计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粮食产量统计上采用抽样调查实割实测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难题,这种方法减少了调查工作量,缩短了调查时间,提高了数据质量,得到了政府和群众的好评。

在抽样调查初期,许多人(包括统计系统的人员)对抽样调查的方法不理解。昌平区有个乡镇统计员,不太相信抽样调查方法的科学性,于是,就在当年搞了一个试验,组织对全乡的粮食产量进行检斤过秤,结果采用实割实测调查出来的亩产与检斤过秤的亩产只相差1公斤,从此他成为了抽样调查的倡导者和宣传员。通过几年的实践,抽样调查方法已被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广泛认可,调查数据为各级政府发展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参谋作用。每年一到6月和9月,1000多名调查员头戴草帽、手拿测框和测绳活跃在农村的田间地头,有的推着小车,有的测量距离,有的收割样本,有的纪录数据,远远望去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

随着北京市综合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粮食产量调查工作又迎来了一个前从未有的发展机遇。2006年3月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北京市将原农调队、城调队、企调队合并,组建了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同时采取与市统计局融合的模式,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资源共享”的工作格局;与此同时,“北京一号”小卫星发射成功,为统计部门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调查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北京市正在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建设生态城市,农业的生态服务价值调查提到了统计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在抽样调查工作内部,由于粮食生产实现了机械化和现代化,使粮食收获和播种的时间越来越短,这也给抽样调查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北京统计人借机构改革的东风,按照市政府的要求,从2006年开始研究用遥感(RS)测量方法代替抽样调查方法进行粮食产量调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经过三年的实践,获得了成功,并从2009年夏粮产量调查开始实现了业务化运行。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绿色覆盖面积、农业设施面积等调查。通过改革,开拓了调查领域,充分利用遥感技术的现势性、客观性、空间性等优势,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动态监测和快速统计;节约了人力和调查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了调查的数据质量。同时,调查手段也有了一个大的提高,测量面积用上了全球定位系统(GPS)。为及时监测农业的发展变化,还建立了农业生产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回顾调查总队2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笔者有三点体会:

一是调查总队是为改革开放而生,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的前身――市农调队和市城调队组建于改革开放后的1984年6月,在此之前北京市就开展了农产量抽样调查、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编制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查队组建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1989年4月为了适应进一步改革开放的需要,将农村、城市抽样调查队更名为农村、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开始编制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房地产价格指数;1998年7月为了加强企业调查工作又新成立了北京市企调队,开始建立工业企业规模以下抽样调查制度和开展大企业大集团调查;2006年3月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提高调查数据质量又将三支调查队合并,成立了北京调查总队,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国家调查队系统的抽样调查体系。从这些发展的历程看,每一次机构改革都与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息息相关,都是为改革开放服务的。今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北京调查总队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9)

对我国农业农村统计数据能力的评估,我们从以下四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评估,一是统计的法律和制度基础;二是统计工作的资源配置;三是统计的方法制度与调查实践;四是统计信息的与可获取性。

1.统计的法律和制度基础。对我国农业农村统计的法律和制度基础,我们选择两方面的评价指标:法律基础和制度基础。(1)法律基础。我国农业农村统计工作有着较完善的法制环境,从1984年统计法实施以来,为适应形势发展和工作需要,统计法分别于1996年和200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统计法是中国国家统计局开展统计调查的法律保障,各项统计调查项目依法实施,统计调查人员独立行使统计调查、统计报告、统计监督的职权,调查对象有义务真实、准确、及时地提供统计资料。我国从1996年建立农业普查制度以来,于2006年颁布了农业普查条例,对普查的内容、范围、组织实施、预算、信息质量与等做了详细规定。(2)制度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政府统计工作采用的是集中型的管理方式,由中国国家统计局负责主要农业、农村统计数据的生产和,辅之以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作为补充。在农业农村统计数据的生产方面,国家统计局下设的农村司负责种植业、畜牧业生产、农产品生产者价格等方面的统计调查,而有关林业、渔业和农产品市场信息方面的统计则主要以林业局、农业部的统计信息作为补充。在农村统计调查方面,国家统计局农村司还负责乡村社会经济、农村区域变化发展等调查,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司则负责农村住户收入、支出等调查。农业农村统计作为国家统计体系的重要部分,已融合进国家统计局“十二五”统计发展战略的整体规划。农业农村统计工作朝着规范、公开、透明的方向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农村统计在国家统计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农产品和畜产品生产、住户收支调查是重要的统计数据,二是农业农村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及调查手段的提升都纳入了今后国家统计发展战略;三是与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负责的有关农业农村统计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数据协调与会商机制。但是在国家层面对不同部门间农业农村统计信息生产的协调机制尚需进一步加强。在整个农业农村统计信息的生产与过程中,对于相关部委负责完成的农业农村统计信息,为确保数据的一致性与完整性,尚需在国家层面加强国家统计局与有关部委的工作协调与会商机制。

2.统计工作的资源配置。对我国农业农村统计工作的资源配置,我们选择三个方面的指标即统计机构的设立情况、人员及经费保障等进行评价。(1)机构设置。我国农业农村统计有较完善的组织机构,从国家统计局到省、市、县统计部门都有专门的统计机构,同时国家统计局在全国所有的31个省、300多个地级市、全国三分之一的县还设有专门的调查队进行独立调查、独立上报。在各个省的乡镇还设有统计站和专职人员。此外,农业部、林业局和水利部等也有相关的职能部门承担着有关涉农统计工作。(2)人员配置。国家统计局在省、市、县、乡各级统计机构都有专门从事农业农村统计工作的人员。但是基层尤其是县级调查队的人员相对不足,人均工作量较大,知识结构相对老化。在基层村一级国家统计局还聘请了辅助调查员帮助进行现场调查工作。(3)经费保障。国家统计局对农业农村统计工作给予了较充分的经费保障,常规农业农村统计调查和农业普查经费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划拨,较好地保障了各项农业农村统计调查项目的顺利实施。

3.统计的方法制度与调查实践。农业农村统计的方法制度与调查实践,我们选择以下五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统计调查方法;国际规范与制度创新;调查主题与核心指标;数据采集手段;IT基础及数据处理。(1)统计调查方法。我国农业农村统计的调查方法,已形成了“以农业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体,辅之以全面统计、典型调查、重点调查、行政记录和科学推算为补充”的调查方法体系。常规农业农村统计调查,对主要品种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等)一直采用规范的抽样调查方法,调查播种面积和单产。对于农业生产条件和经济作物如棉、油、麻、糖、蔬菜等生产情况的统计则保留了全面统计的调查方法。农村住户调查和农民工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式,而渔业和林业方面的统计主要利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统计的结果。农村住户调查和农民工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农村发展和县域统计采用行政记录和有关统计结果。国家统计局开展的农业生产统计,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主要品种的抽样调查为主。农作物对地抽样调查目前涵盖了主要品种农作物如稻谷、小麦、玉米和棉花等的生产统计,今后抽样调查方法需要逐步扩展到更多的农作物品种包括小杂粮、油、麻、蔬菜等。此外,今后随着对主产区粮食生产大县、畜牧业生产大县进行统计监测活动的开展,目前以省为总体进行的抽样设计需要逐渐扩展到以县为总体进行抽样设计。(2)国际规范与制度创新。借鉴国际上农业农村统计的好做法,实现了我国农业农村统计调查的规范方法与制度创新。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产量抽样调查主要是利用农业普查获取的村一级资料编制目录抽样框,通过抽取样本村和地块进行调查。近几年,中国国家统计局利用中国第二次土地详查的图斑资料结合现势遥感影像资料构建地域抽样框,在主产区的部分省份开展了农作物对地抽样调查,今后将逐步推广到所有的粮食主产省。与此同时,在部分粮食主产区利用遥感开展了对主要粮食作物的面积测量工作,已取得较好的成效。今后仍需不断加强农业农村统计方法制度研究创新以及对国际良好实践的借鉴。(3)调查主题与核心指标。国家统计局负责的农业农村统计调查主题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调查范围包括了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主要畜禽生产、主要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与中间消耗,农村住户调查以及一些农业农村领域的专项调查等,加上部门统计结果的补充,形成了一系列相对完整的核心指标体系。随着对农业内部各子部门及农村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方位关注,农业农村统计调查的范围和指标体系需逐步扩展到包括农业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在内的更广泛领域。(4)数据采集手段。对于调查数据的采集,抽样调查主要以实地调查、入户访问为主,近年来对农产量调查开始逐步采用带有GPS功能的PDA进行野外测量。在全国农产品生产者价格调查中开始逐渐推广采用电子记账器。因此,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数据采集方式向现代化数据采集方式的过渡期。(5)IT基础及数据处理。依托现代信息通信技术,实现了覆盖国家、省、地市、县四级统计调查机构的网络联接,对一部分调查对象的调查开始采用联网直报方式。农业农村统计调查的数据处理采用了专用开发的程序,比较有效地实现了对调查数据的录入、审核、加工处理与结果输出等,可以满足常规工作的需求。总体上看,IT硬件基础已相对完善,软件基础和应用还需进一步提高。

4.统计信息的和可获取性。农业农村统计信息的产出和可获得性,我们选择以下四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价:农业农村统计核心指标的;数据质量和可信度;数据时效性;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1)农业农村统计核心指标的。按照统计方法制度的要求,大都以季度、半年和全年的频率进行对外,公众可以在中国国家统计的官方网站上可及时获取的统计信息。我国于2002年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通用数据系统(GDDS)”,按照国际通行做法使数据更加规范透明。农业农村统计信息的通常都是汇总推算到一定行政区划的结果,而样本的个体信息出于数据保密是不能的。(2)数据质量和可信度。近年来中国国家统计局通过加强统计能力建设的“四大工程”等措施强化了对统计数据质量的管理,针对农业农村统计数据的生产过程制定了全过程质量控制管理办法,从方案设计到数据采集、处理、的每一环节都制定了质量控制。可以说,中国国家统计局的农业农村统计数据从采集到数据处理和推算的每一个环节都较好地对数据质量进行了监控,因而数据总体上是可信度较高的,且各项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是也应看到,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抽样数据的推算和方面,尚未抽样误差的精度评价如指标的变异系数(CV)等指标。另外对一些部门产出的农业农村统计数据,还缺少相对完整统一的质量控制管理办法,这些都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地方。(3)数据时效性。我国农业农村统计数据的生产、具有较高的时效性,中国国家统计局制定了专门的数据时间表,严格按照事先规定的时间进行数据。(4)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中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上设立了专门的宏观统计数据库,可供数据使用者对历史和新的农业农村统计数据进行公开查询、使用,涵盖了常规季度调查数据以及农业普查和专题调查数据等。现行数据库主要以国家和省级的统计调查资料为主,一些分组资料的查询都是事先定制的,但暂不能实现自由定制查询。

篇(10)

现在全球粮食供需失衡,供给亟需加快脚步提高,才能满足与日俱增的需求,但是肥料价格1年内大涨近7成,对农民而言是一大额外的负担,在利润被压缩,甚至可能亏本的情况下,农民提高产量的意愿必不高,毕竟赔钱的生意没人想做。也因此,尽管食品价格涨个不停,农民不见得有意愿提高农产量。

肥料厂是否哄抬价格受争议

肥料制造原料如碳酸钾(potash)和磷肥(phosphate)掌控在少数企业手中,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和俄罗斯,在这些国家有一些特别的法规,让多种产业免受反托拉斯法(antitrust rule)限制,例如美国政府在1918年制订的韦伯-帕默内法案(Webb-Pomerence Act),内容规定若干企业可以逃脱反托拉斯法,甚至可以跟竞争同业协商价格或其它事情,肥料业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涨得实在太夸张,相当令人质疑肥料商刻意联合哄抬价格。

美国农业工会在5月初才向国会提出控诉,要求详细调查肥料业者是否有操控价格的嫌疑,这股怒火延烧至其它国家。堪称原物料大吸盘的“金砖四国”就是反弹最强烈的国家,印度主要肥料采购业者Indian Farmers Fertilizer Co-operative Ltd.大声疾呼联合国介入协助调查,肥料价格是否受到供应端哄抬。

中国向加拿大肥料厂Canpotex的采购价格,从去年的每公吨400美元上扬至576美元,涨幅超过4成,原本中国怎么样也不愿意对如此剧烈的涨价幅度妥协,最近也不得不接受了,Canpotex就是一家不受加拿大“竞争法”约束的企业。

俄罗斯反垄断当局3月份要求当地最大碳酸钾业者Uralkali降价,理由是Uralkali有不当涨价的嫌疑。巴西政府正准备将当地肥料存货收归国营,希望藉由平抑价格来降低农产成本。

农民被剥好几层皮 肥料商荷包赚满满

被剥了好几层皮的农民苦不堪言,反观肥料业者荷包可是赚饱饱,对于哄抬价格的指控,他们辩称价格上涨纯粹是反映供给吃紧和需求增加,将多年来偏低的价格调到合理的水平罢了,但是数字会说话。以前述加拿大Canpotex为例,股东之一的碳酸钾供货商“萨斯克彻温省钾肥公司”(Potash Corp.of Saskatchewan Inc.)今年第1季净利5亿6600万美元,换算成每股盈余为1.74美元,比去年同期激增2倍,该公司在美国挂牌股票价格近3年来劲扬近8倍,从25美元攀抵最近的200美元附近。

联合国FAO表示 肥料2012年前供给无虞

Canpotex另一家股东马塞克(Masaic Co.)爆发力更强劲,第1季获利比去年同期暴增10倍多!在北美,氮肥可自由取用,含氮的尿素可是很珍贵,1年来价格上涨2倍,现在每公吨600美元,磷肥(磷酸盐)从365美元涨至1000美元,钾肥从230美元涨至700美元,肥料商荷包想不满也难。

究竟大家有没有冤枉肥料商哄抬价格,答案还不得而知。倒是所谓的供给吃紧是造成价格上涨主要的原因,这点大概就值得商榷。

全球第一大农业放款机构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 Group)经济学者Steve Jesse透露“此刻肥料并没有供给面的问题。”联合国食品农业组织(FAO)2月份的评估报告也指出,全球氮肥、磷肥和碳酸钾相当充裕,2012年前供给将无虞。

在这场10年来最严重的粮食供给危机中,除了肥料商还能赚饱饱之外,农业生技业者也是大丰收,美国孟山都(Monsanto Co.)和农耕设备业者Deere & Co.,这些同样属于农耕供应链上游的业者,获利也很可观。孟山都今年第1季大赚1.08倍。又如,直接向农民购料的食品加工业者,例如Bunge前1季获利大赚近20倍。这些公司这么会赚钱,股票也同样具爆发力,孟山都过去1年大涨1倍,Bunge上涨58%。

但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么猛的获利成绩,恐怕也是普罗大众买单堆砌而成。拿Bunge来说,曾经与这家公司主管联系的分析师透露,市场对食品短缺的恐慌,已经到了让Bunge在销售大豆油时任意喊价的境界,当然实际价格还是视一般供需而定。

上一篇: 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意义 下一篇: 电气工程的背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