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1 16:49:4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国民经济主要指标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分经济类型看,10月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0.6%,集体企业增长7.9%,股份制企业增长14.3%,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1.2%。分轻重工业看,10月份,重工业增长13.2%,轻工业增长12.9%。
分行业看,10月份,39个大类行业全部保持同比增长。其中,纺织业增长10.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3.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17.0%,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8.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16.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16.3%,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13.3%,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4.6%。
分产品看,10月份,503种产品中有398种产品同比增长。其中,天然原油1776万吨,增长8.8%;发电量3329亿千瓦时,增长5.9%;粗钢5030万吨,下降3.8%;水泥17030万吨,增长10.5%;汽车159.3万辆,增长23.0%,其中轿车83.7万辆,增长20.4%。
10月份,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8%,比上年同月下降0.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实现出货值8124亿元,同比增长21.6%。
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位回稳
1-10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7556亿元,同比增长24.4%,比1-9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77950亿元,增长19.2%;房地产开发投资38070亿元,增长36.5%。
从项目隶属关系看,1-i0月份,中央项目投资14845亿元,同比增长10.0%;地方项目投资172711亿元,增长25.9%。在注册类型中,1-10月份,内资企业投资174243亿元,同比增长25.7%;港澳台商投资6001亿元,增长18.2%;外商投资6521亿元,增长4.9%。
分产业看,1-10月份,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7.2%,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2.3%,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6.4%。在行业中,1-10月份,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8992亿元,增长6.4%;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1947亿元,增长6.9%;铁路运输业投资5181亿元,增长27.8%。
从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情况看,1-10月份,累计施工项目415234个,同比增加13030个;施:[项目计划总投资476013亿元,同比增长25.7%;新开工项目280276个,同比减少13136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54270亿元,同比增长23.8%。
从到位资金情况看,1-10月份,到位资金215219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增长11.8%,国内贷款增长22.7%,自筹资金增长30.1%,利用外资增长3.3%。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较快增长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85亿元,同比增长18.6%,比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13亿元,同比增长18.3%,与卜9月份持平。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10月份,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2396亿元,同比增长18.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889亿元,增长16.8%。
按消费形态分,10月份,餐饮收入1681亿元,同比增长19.4%;商品零售12604亿元,增长18.5%。在商品零售中,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额5382亿元,增长29.6%。
四、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
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2%,农村上涨4.7%;食品价格上涨10.1%,非食品价格上涨l_6%;消费品价格上涨5.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5%。分类别看,类商品价格六涨二降,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0.1%,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5%,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7%,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下降0.5%,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9%,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9%。1-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0%,比卜9月份扩大0.1个百分点。
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7%。其中,城市上涨0.7%,农村上涨0.6%;食品价格上涨1.1%,非食品价格上涨0.4%;消费品价格上涨0.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4%。分类别看,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1%,其中鲜菜环比上涨5.3%;烟酒及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2%;衣着类价格环比上涨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环比持平;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环比上涨0.5%;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环比持平;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环比上涨0.1%;居住价格环比上涨0.9%。
0.引言
铁路作为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铁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必须对铁路建设项目进行综合经济评价。通过对项目进行经济指标的科学计算,分析和论证,提出全面的经济结论,从而为项目决策提出结论性意见和建议。
1.基本原则
铁路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比较复杂,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做到客观、真实和完整,并坚持系统原则,稳健性原则,动态分析为主、静态分析为辅的原则,定量分析为主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2.经济评价指标
在进行铁路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时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因素是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即建设项目投入与产出的经济比较。经济效益有微观和宏观之分。微观经济效益是指项目建成后给业主即投资者带来的经济效果。围绕微观经济效果问题展开的研究工作,称为财务评价。宏观经济效益是指项目建成后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经济效果。围绕宏观经济效益所展开的研究工作,称为国民经济评价。
2.1财务评价指标
建设项目财务评价指标包括赢利能力指标与清偿能力指标,主要包括: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
2.1.1投资回收期
系指以项目的净收益回收项目投资所需要的时间,一般以年为单位。项目投资回收期宜从项目建设开始年算起,可借助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计算,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中累计净现金流量由负值变为零的时点,便为项目的投资回收期。
2.1.2财务内部收益率
系指使项目计算期内净现金流量现值累计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当财务内部收益率大于或等于所设定的基准收益率时,项目方案在财务上是可考虑接受的。
2.2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国民经济评价要用经济内部收益率和经济净现值等指标来分析国民经济盈利能力。
3.案列分析
3.1项目概况
董家口港区疏港铁路起自青连铁路的董家口站,终至董家口港区码头,全线共设董家口站(接轨站)、产业园区站(预留站)、港湾站(工业站)3个车站,正线长度14.188km。铁路运输货物主要为上水矿石,到达煤炭及发送钢材等。疏港铁路作为董家口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港口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青岛市国民经济的发展。
3.2基础数据
3.2.1评价范围
董家口港区疏港铁路,线路全长14.188km。
3.2.2设计年度、建设期和计算期
(1)本线设计年度近期2020年,远期2030年。
(2)建设期。
本项目拟于2015年初开工,2016年底竣工,总工期1.5年。2017年开通运营。
(3)计算期。
本项目计算期(含建设期)采用25年(2015~2039)。
3.2.3货运量
本项目计算期内各有关年度的货流密度汇总表,见下表。
3.2.4货运周转量
设计年度本线货运周转量见下表:
3.2.5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投资估算。
本项目总估算为181706.51万元,每正线公里造价为12807.06万元。其中静态投资为166801.62万元,建设期贷款利息5263.63万元,机车车辆购置费9471.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170.26万元。
(2)资金筹措及建设期利息。
本线资金筹措方式按自有资金50%,银行贷款占50%;分年度投资比例分别为65%、35%。银行贷款利息按5.94%计算,建设期利息为5263.63万元。
3.2.6运营成本及营业支出
(1)运营成本。
本项目货运成本340元/万吨·公里,无关成本936.41万元/年。
(2)基本折旧成本。
本项目土建工程折旧率4%,机车折旧率6%。
(3)运价率。
目前铁路平均货运价约为0.0975~0.12元,鉴于本项目修建铁路投资较高,低运价难以带来效益,而且本项目是合资铁路,本次货运票价按0.21元/吨·公里。其他收入占运输收入的12%。
(4)其他。
1)税金及附加。
铁路建设项目的税金及附加取运输收入的3.24%,企业所得税率25%。
2)营业外支出。
根据铁路统计资料汇编分析,本项目营业外支出取10元/万换算吨公里。
3.2.7基准收益率
铁路建设项目的基准收益率取3%。
3.3财务评价
3.3.1财务评价报表
铁路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的基本报表主要有财务现金流量表、损益表、资金来源与运用表、资产负债表和借款还本付息计算表。
3.3.2财务评价指标分析
(1)财务内部收益率。
全部投资:税后=3.18%。
自有资金:税后=1.74%。
(2)财务净现值。
全部投资:税后=3564万元。
自有资金:税后=-21451万元。
(3)投资回收期。
全部投资:税后=19.52年。
(4)投资借款偿还期。
计算结果表明,本项目借款偿还期为10.89年,说明项目具有一定的借款偿还能力。
(5)财务评价指标分析。
本项目全部投资的财务内部收益率为3.18%,略高于铁路建设项目的基准收益率3%,但是自有资金财务内部收益率略低于3%,全部投资财务效益可行,自有资金略差。
3.3.3财务不确定性分析
本项目对固定资产投资、运营成本、运价和运量进行了单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分析,以确定项目的承受能力,为项目的决策提供依据。从敏感性分析可见,最敏感因素为运价,其次为运量、投资、经营成本,当各因素分别向不利方向变化20%时,财务内部收益率均低于3%的行业基准收益率,说明项目抗风险能力一般。
3.3.4财务评价结论
从财务评价的指标分析看,本项目全部投资的财务内部收益率3.18%,略高于铁路建设项目的基准收益率3%,但是自有资金财务内部收益率略低于行业标准,若贷款比例降低或利率降低,自有资金内部收益率会转好。本项目财务收益及抗风险能力一般。
3.4国民经济评价
3.4.1相关参数
根据本项目研究区域经济特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社会投资收益水平等确定国民经济评价基本参数。
3.4.2国民经济效益
(1)直接效益。
包含运输收入、回收土建资产余值、回收机车车辆余值、回收流动资金。
(2)间接效益。
包含公路转移货运量运输费用节省的效益、减少交通事故的效益。
3.4.3主要指标及分析
根据以上费用效益计算值,编制全部投资国民经济效益费用流量表,计算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1)经济内部收益率:9.93%,高于社会折现率8%。
(2)经济净现值:当社会折现率为8%时,经济净现值为33795.2万元。
3.4.4敏感性分析
本项目国民经济评价的经济内部收益率指标最敏感的因素是运量,其次是土建工程投资。当运量向不利方向变化10%时,经济内部收益率即小于社会折现率8%,说明本项目抗风险能力较弱。
3.4.5结论
[中图分类号]F5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8-0091-03
一、我国铁路运输生产现状
从1876年我国第一条营业铁路——淞沪铁路通车至今,我国共修筑铁路91万公里,营运里程已居亚洲第一。2011年,我国铁路运输生产的主要指标都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见表1)。
表1 2011年全国铁路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计算单位
本年累积完成
上年同期完成
比上年同期增减
比上年同期±%
1旅客发送量
万人
186226
167609
18617
111
其中:国家铁路
万人
179199
164761
14438
88
非控股合资铁路
万人
991
1211
-220
-182
地方铁路
万人
528
477
51
108
2旅客周转量
亿人公里
961229
876218
85012
97
其中:国家铁路
亿人公里
958271
872572
85698
98
非控股合资铁路
亿人公里
2297
3015
-718
-238
地方铁路
亿人公里
662
631
032
50
3日均装车数
车
168663
157277
11386
72
4货运总发送量
万吨
393265
364271
28992
80
其中:国家铁路
万吨
329535
309541
19994
65
非控股合资铁路
万吨
41549
35641
5909
166
地方铁路
万吨
22179
19089
3090
162
5货运总周转量
亿吨公里
2946579
2764413
182165
66
其中:国家铁路
亿吨公里
2763167
2593735
169432
65
非控股合资铁路
亿吨公里
169540
159072
10469
66
地方铁路
亿吨公里
13872
11607
2265
195
6总换算周转量
亿吨公里
3907808
3640631
267177
73
其中:国家铁路
亿吨公里
3721437
3466307
255130
74
非控股合资铁路
亿吨公里
171837
162087
9750
60
地方铁路
亿吨公里
14534
12237
2297
188 资料来源:铁道部统计中心
二、相关变量选择
(一)铁路运输旅客周转量
铁路运输的客运指标主要是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从图1中可知,从2000—2011年我国铁路运输的旅客周转量一直在增长,2011年我国铁路的旅客周转量为961229亿人公里。因此选择旅客周转量作为铁路运输生产中客运的代表性指标是符合现实的。
图1 2000—2011年铁路运输旅客周转量变化
(二)铁路运输货运周转量
铁路运输的货运指标主要是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从图2中可知,铁路运输的货物周转量在最近10年一直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2011年达到了2946579亿吨公里,故确定此作为代表性指标。
图2 2000—2011年铁路运输货物周转量变化
楼艳萍:我国铁路运输生产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研究
楼艳萍:我国铁路运输生产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研究
三、我国铁路运输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一)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铁路运输生产提供资金
虽然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只是衡量铁路运输生产指标中的两个,但却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发展为铁路运输生产提供了资金,能够使有关部门建设新的铁路线和改造旧线,以增强铁路的运输能力。铁路运输能力的增强,能够提高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另一方面,国民经济的发展表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开始考虑温饱之外的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随着人们旅游意识的增强,旅游频率的提高,增加了旅客周转量;同时,国民经济的发展也表明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货物流动量增加,能提高货物周转量。
(二)铁路运输生产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铁路运输生产的发展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为货物运输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社会的经济活动提供提供了保证。这些都是计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铁路运输生产的发展,能够加速货物的流通,方便对外贸易的进行。
四、统计分析
本文以2000—2011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表2),在Eviews中分别对所选变量进行Granger Causality Test。
表2
年份
GDP
(亿元)
LKZZL铁路旅客周
转量
(亿人公里)
HWZZL铁路货物周
转量
(亿吨公里)
2000
980005
45326
137705
2001
1080682
47668
146941
2002
1190957
49694
156584
2003
135174
47886
172467
2004
1595868
57122
192888
2005
1836185
6062
20726
2006
2158839
66221
219544
2007
266411
72163
23797
2008
3152747
77786
251063
2009
3414015
78789
252392
2010
403260
87622
276441
2011
471564
96123
294658
检验结果如下:
(一)GDP与LKZZL的关系
Pa 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04/25/12 Time:15:51
Sample:2000 2011
Lags:2
Null Hypothesis:ObsF-StatisticProb.
LKZZL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1000787309254
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KZZL02962607558
图3 GDP与LKZZL的因果检验
从图3中,09254表明拒绝HWZZL不是GDP的原因的概率,07558表明拒绝GDP不是HWZZL的原因的概率。根据Granger Causality Tests的理论,P值都大于001,不能判断GDP与HWZZL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二)GDP与HWZZL的关系
从图4中,06118表明拒绝HWZZL不是GDP的原因的概率,02625表明拒绝GDP不是HWZZL的原因的概率。根据Granger Causality Tests的理论,P值都大于001,说明不能判断GDP与HWZZL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Pa irwise Granger Causality Tests
Date:04/25/12 Time:15:32
Sample:2000 2011
Lags:2
Null Hypothesis:ObsF-StatisticProb.
LKZZL does not Granger Cause GDP1005430206118
GDP does not Granger Cause LKZZL17686102625
图4 GDP与HWZZL的因果检验
总之,根据上述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可知铁路运输生产能力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由于铁路运输能力的衡量指标还有很多,选取其中的两个指标进行分析可能存在片面性,但是这一结论还是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因此,不要片面地认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铁路运输生产能力一定能够发展。
[参考文献]
[1]Jose AGomez-Ibanez,John RMeyer走向民营化——交通运事业民营化的国际经验[M]曹忠勇译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
现代物流业是在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传统的储运资源整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物流业与国民经济各领域都有密切的关联,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现代物流业总体规模快速增长,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推动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物流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加大
表1显示:1991-2007年物流业对GDP增长的拉动力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并且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物流对GDP的拉动力指标从1991年的6%增加到2007年的7.71%。从1991年到2007年的数据可以看出,物流增加值和GDP的增长变化状况基本一致,在此阶段,二者都处于较快增长的阶段,其中,1994年和2005年是我国物流发展最快的两年,这两年的物流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28.13%和40%,这两年也是我国GDP增长最快的两年,GDP分别比上一年增长35.26%和33.16%。
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业的支持
从表1看,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约10%,其中物流业功不可没。1991年至2007年,全社会物流总额从3.02万亿元上升到75.2万亿元,增长了24.1倍,年均以22.3%的速度递增,大大高于同期GDP16.5 %(按现价算)的年均增长速度。“十五”期间,中国社会物流总额达158.7万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了近1.4倍,年均增长23%。2004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38.38万亿元,同比增长29.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是近十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05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48.1万亿元,同比增长25.2%,增幅虽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呈快速增长态势。2007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1.7万亿元,同比增长20.3%,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75.2万亿元,同比增26.2%,增幅比2006年提高2.2个分点。2008年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43.29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8.1%,增幅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1991年到2007年,国民经济发展对物流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大,物流需求系数从1991年1.5增加到2007年的3.0,即1991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需要1.5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而到了2007年,我国每单位GDP产出则需要3个单位的社会物流总额来支持。
现代物流业和国民经济高度正相关
根据1991-2007年GDP和社会物流总额统计数据绘制被解释变量y(GDP)与解释变量x(社会物流总额)相关度散点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高度线性相关。使用SPSS11.5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0,进一步确认两者高度相关。
查相关系数检验表得知:r0.01(15)= 0.606
这说明在显著性水平0.01下,GDP和社会物流总额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据此可以构建线性模型:Y=a+bx,其中,a与b是待估计参数,x为我国社会物流总额,y为我国GDP。
运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表1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算出参数a和b的值:a= 2.843,b=0.306,于是得到回归方程:Y= 2.843+0.306x,R2=0.980。
该结果说明,我国物流总额每增加1万亿元,GDP增加0.306万亿元。其中GDP变异的98%可以由社会物流总额的变异来解释。
但是回归方程Y=2.843+0.306x是否能真实地反映GDP和现代物流之间的关联度,能否合理解释现代物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的验证。因此有必要对回归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分析结果见表2。
回归结果方差分析显示,F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即检验假设“H0:回归系数b=0”成立的概率等于0,从而应该拒绝H0,说明回归效果极为显著。模型Y=2.843+0.306x可以用来描述现代物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综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应致力于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物流竞争市场,形成可控与自由运作的现代物流机制,降低物流成本;进一步推进物流信息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物流技术;努力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加快物流亟需人才的培养,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的物流产业不断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怀政.全球物流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一、国民经济评价的含义
国民经济评价是项目经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合理配置稀缺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社会折现率等分析参数,从国民经济全局的角度出发,考察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和在宏观经济上的可行性。
国民经济评价的目的是把国家有限的各种资源(包括资金、外汇、劳动力、土地和自然资源等)投入到国家和社会最需要的项目中,并使这些可用于投资的社会有限资源能够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以取得最大的投资效益。
二、国民经济评价的意义
国民经济评价用全局的、长远的观点分析项目的盈利,有利于国家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国民经济效益评价对于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概括地说,对投资项目进行国民经济评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意义。
(1)有利于国家有限资源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运用国民经济评价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能够对资源和投资的合理流动起到导向作用。人口以及消费欲望的不断增长,国家资源却是有限的甚至是稀缺的,仅从财务角度来评价项目得失已经无法正确反映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国民经济评价中采用了影子价格和社会折现率。影子价格不仅能起市场信号反馈的作用,而且是在资源最优分配状态下的边际产出价值,因此能够对资源合理分配加以引导,达到宏观调控的目的。任何行业,都采用统一的社会折线率,可以使投资最终流向投资效率高、资金回收比率大的行业或者生产部门,这肯定会促进资金的高效利用,一直和淘汰某些不适宜的产业和某类项目的建设与存在,使社会整体效益提高。
(2)能够真实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贡献的需要在我国,不少商品的价格,不能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关系,即所谓的“价格失真”。在这样的条件下,按现行价格来考察项目的投入或产出,不能确切地反映项目建设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效益和费用。通过国民经济评价,进行价格调整,运用能反映资源真实价值的价格,来计算建设项目的费用和效益以便得出该项目的建设是否有利于国民经济总目标的结论。
(3)国民经济评价是投资决策科学化的需要。这种科学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有利于引导投资方向。运用国民经济评价的相关指标以及有关参数,可以影响国民经济评价的最终结论,进而起到鼓励或抑制某些行业或项目发展的作用,促进国家资源的合理分配;②有利于抑制投资规模。当投资规模过激时,会引发通货膨胀,这时通过适当提高折现率,控制一些项目的通过,从而控制投资规模;③提供了公平的比较基础。由于国民经济评价不仅统一采用评价价格体系——影子价格,而且采用统一的评价参数——通用参数(影子汇率、影子工资、社会折现率)。这样,就使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投资项目,在经济评价中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其互相之间在校以上、效益费用上具有可比性。这种横向可比对于宏观上选择最优投资方向是十分有益的。
(4)对公益性项目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公益性项目主要指政府为社会、国家和公众利益而投资兴办的非赢利项目,包括交通运输、邮电、水利等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教育、科学、卫生、体育、气象等社会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市交通、能源动力、城市列出啊等公共事业项目。这类项目一般以谋求社会效益为目的,由政府作为投资、兴办主体而由大众受益,并且这类工程一般具有规模大、投资多,受益面广,服务年限长,影响深远等特点。显然,对于公益性项目如果只做财务评价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因此要以国民经济评价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把对国家和社会的效益放在首位。
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工作包括:识别国民经济的费用和效益、测算和选取影子价格、编制国民经济报表、计算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并进行方案比较选择。
三、国民经济评价的步骤
对于一般工程项目,其主要步骤如下。
(1)效益和费用范围的调整。主要是剔除已计入财务效益和财务费用中的国民经济内部转移支付,并识别项目的间接效益和间接费用,尽量对其进行定量计算,不能定量计算的,则应作定性说明。
(2)效益和费用数值的调整。主要是对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经营费用、销售收入和外汇借款等各项数据进行调整。
(3)分析项目的国民经济盈利能力。编制国民经济效益和费用流量表(全部投资),并据此计算全部投资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和经济净现值等指标;对于使用国外贷款的项目,还应编制国民经济收益费用表(国内投资),并据此计算国内投资的经济内部收益率和经济净现值等指标。
(4)分析项目的外汇效果。对于产出物出口或替代进口的工程项目,应编制经济外汇流量表和国内资源流量表,并据此计算经济外汇净现值、经济换汇成本或经济节汇成本等指标。某些工程项目,例如社会公益项目,也可以直接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其主要步骤如下。
能源综合平衡统计是能源统计工作的高级阶段,它全面系统地反映一定时期内能源的资源开发、加工转换、输送、分配、储备、使用的整个能源系统流程的全貌,反映能源系统内各运行环节的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反映能源经济运行中所形成的总量、速度、比例、效益之间的制约和平衡状况。
能源消费统计主要指标
能源消费总量,指一定地域(行政或地理区域)内,国民经济行业和居民家庭在一定时期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和。一般情况下,行业、企业范围内所消费的各种能源的总量,称作综合能源消费或能源消费总量。能源消费总量在消费环节上包括终端能源消费量、能源加工转换损失量、能源运输和管理过程的损失量;在能源类别上包括全部化石能源,以及作为能源使用、作为商品流通并使用的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其计算公式:
能源消费总量(标准煤)=终端能源消费量+加工转换损失+其他损失量
单位GDP能耗,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创造)一个计量单位(通常为万元)的GDP所使用的能源,也称作万元GDP能耗。该指标由能源消费总量和GDP两项指标构成,且同时受这两项指标的影响。该指标是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主要指标。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能源消费总量是实物量指标(能源的标准单位是以能源发热量为折算基础的综合计量单位,与通常使用的实物量单位具有同质性),以吨标煤为单位,其核算范围既包括全部三次产业的生产、经营及其他活动用能,也包括居民生活用能。
GDP是价值量指标,而价值量指标(现价指标)在统计比较中往往受价格变动的影响。为了保持单位GDP能耗在各个报告期的可比性,计算公式中的GDP指标必须使用可比价GDP,以万元为单位。
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指生产一个计量单位的产品(或完成一个计量单位的工作量)所消耗的能源量。
2经济评价方法及应用
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主要包括国民经济评价和财务评价两个方面,通常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
2.1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分析项目的效益与费用,进而计算项目所在区投入与产出的影子价格。
2.1.1经济费用计算
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费用,是指国民经济为项目所付出的代价,主要包括建设期费用和运营期费用。建设期经济费用即公路建设费用,如设备器械购置费、建筑安装工程费、预留费用等;运营期间经济费用包括公路养护费用、大修费用、交通管理费用以及国外贷款利息等。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费用的测算是依据建设费用的土地、建筑材料等的影子价格作出相应的调整。
2.1.2经济效益分析
公路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是指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出的贡献,分为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间接效益是项目在运输领域外为经济带来的利益,通常很难量化,常作定性描述。因此,在进行经济效益计算时,一般只计算直接效益,主要包括公路经济效益,货物、旅客在途节时的价值效益,减少交通事故的效益,以及效益动态流量等。以上这些效益可以在国民经济评价中的相关模型为依据进行计算得出。
2.1.3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通过对建设项目经济效益费用的计算,可以得出效益费用流量表,进而计算出国民经济评价的主要指标,其主要采用的评价指标有4种:
1)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公路建设项目的经济净现值等于零时的折现率,它是反映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相对指标;
2)经济效益净现值ENPV:公路建设项目评价期以内各年的净效益折算到开工前一年末的现值之和,它是反映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绝对指标;
3)经济效益成本比EBCR:项目计算期内各年效益的现值总额与各年费用的现值总额之比;
4)经济投资回收期EN:当净现金流量折算值和为零时,该年距项目评价期的年数。一般地,经济内部收益率越高,经济效益净现值越大,经济效益成本比也越大,方案就越优化;而经济投资回收期越短,资金回收的能力越强,因而抗风险能力越大。
2.2财务评价
财务评价是在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及价格体系下,从项目投资主体的收支效益的角度分析,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及清偿能力,以此分析建设项目的财务可行性。一般来说,只有收费的公路项目才需进行财务评价。
2.2.1财务费用估算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的财务费用包括建设期费用和运营期间费用。建设期的费用估算要依据建没部、交通部及相关部门制定的关于投资估算的规定和方法。运营期间的费用应根据道路等级和道路管理部门的配置,合理安排养护费用、大修费用,合理确定各年管理费用,从而提取一定的税金。
2.2.2财务收入估算
公路建设项目的财务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运营期的车辆通行收入费,还有小部分是开发性配套设施的营业收入及路边广告收入等。因此,确定合适的收费标准和合理估算项目运营间的交通量有着重要意义。在确定收费标准时,主要考虑道路使用所得的收益、公路建设费用的投资利率、道路使用者的负担能力以及最小回收期等因素。
2.2.3财务评价指标
主要的财务评价指标包括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财务投资净现值FNPV和财务投资回收期FN,来确定项目财务评价是否可行。
2.3敏感性分析
作者:姚峰
世界财政经济统计,顾名思义,就是对世界各国或国家集团的财政经济现象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分析。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我国与世界各国财政经济方面的交往越来越多,很有必要重视和加强这方面的统计工作。下面结合我们的工作实践谈谈进行世界财政经济统计的体会。
一、翔实的资料是进行世界财政统计的基础。进行世界财政经济统计,并使这种统计成为对领导决策有益的东西,就必须做到资料全面、系统、真实可供统计的资料,主要来源于各种公开的、内部的、国际的、国内的、历史的、现在的以及预测未来的书刊。由于书刊资料浩如烟海、纷纭繁杂,就使得世界财政经济统计工作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完成,而要求我们做有心人,随时注意搜集、剪辑资料,并按国民经济和财政经济进行分类整理。为了使领导了解一国的经济全貌,要注意选用一些能反映其经济实力,又能与其他国家对比的综合性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等。对财政资料,要注意搜集预、决算数字,这是衡量一个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主要指标。
二、完整、准确的统计数据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前提。经过搜集、整理得到的大量的数据资料,因其来源不同,往往是零散的、互不相关的,有些数据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要使统计分析科学、严谨,还必须对这些数据资料进行鉴别、加工:首先要弄清其指你体系、口径和计算方法。如东、西方国家计算国民收入的方法就不同。前者采用的是物质生产体系,后者采用的是国民帐户体系。由于二者的指标体系不同,概念上有区别,口径也不一样,在进行比较时,就得换算。对财政方面的数字,还要弄清该国的财政管理体制、预决算制度、收支统计口径等。第二,将选定的统计指标进行排队,弄清每一个指标、每一个数据的涵义。在通过搜集而得到的材料中,往往既有相对数,又有绝对数,所以,还要根据需要和可能进行必要的加工和计算。最后,将有关统计数字绘成统计图表。
三、作出有理有据的统计分析,是进行世界财政经济统计的最后环节。为了方便决策部门运用世界财政经济统计资料,在完成数字统计、绘表以后,还要用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归纳。对比分析法,是我们进行统计分析常用的基本方法。通过对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及其给经济、财政带来的各种不同的后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其国民经济和财政发展中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供决策部门参考,是我们进行世界财政经济统计的目的。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对象的宏观经济核算,它对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从数量上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及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分配、交换、使用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内在联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国家或国际组织为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核算标准和规范,是全面、系统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数据体系。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为更好地进行宏观经济监测,评价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而建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类主要指标:
一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总量和结构状态的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进出口需求,以及产业结构、地区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财政收支、就业状况、价格总水平等等。
二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指标,包括行业利润、资金能源利用效益、劳动生产率等等。
三是国民经济资金状况的指标,包括货币供应量、资本市场交易状况、银行间资金拆借市场状况、外汇市场运行状况等。
四是反映国际经济环境的指标,包括世界经济增长状况、世界贸易和资本流动状况,以及主要商品市场运行状况等。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帐户、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政府财政收支平衡表和货币概览等。
1、生产总值核算介绍
社会生产总值(也称社会总产出)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间内(一年、季度)生产活动的价值总和。由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生产要素的相互投入,社会生产总值存在重复计算的问题。社会生产总值的计算:全社会生产n种商品,第i种商品的产量为Qi,商品价格为Pi,那么第i种商品的产值就是Qi*Pi,所有的商品产值的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值。在实际统计中,往往按产业部门计算社会总产值。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间内(一年、季度)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由于扣除了中间投入,国内生产总值不存在重复计算问题,是世界各国核算的主要内容。国内生产总值可以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核算。
把各种产品的产值扣除原材料(也称为中间投入)的价值,就是产品的增加值。所有产品的增加值之和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在实际统计中,按产业部门计算增加值。如第一产业: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气、热水、煤气)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各产业部门增加值合计为国内生产总值。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按生产投入的资源、固定资产、劳动等要素贡献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税收+营业盈余+资源租金。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按收入以后的支出去向统计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投资+消费+净出口。消费按消费主体区分为城镇居民消费、农村居民消费、政府消费。
2、我委测算中主要考虑的因素
多年增加值率:统计部门计算当年价是在固定统计指标框架、指标体系范围内,根据相应的产值、增加值统计办法汇总而成。速度是根据可比价格(在90价基础上调整)计算总量后对比测算得来。我委因无相应的统计指标来源,对GDP及其构成的测算只能抓住工业、农业、投资、消费等关键指标进行。首先考虑多年平均增加值率。即利用统计公布或部门预测的各行业产值以增加值率计算相应的增加值,如:一产增加值率一般掌握在60%~62%幅度内;二产中,工业增加值率掌握在40%左右,建筑业增加值率掌握在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中除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用增加值率参照计算外,其余主要根据行业发展状况用增长速度测算。贸易餐饮业的增加值率掌握在45%左右。各县的情况可能有所差异,具体的增加值率要根据本地的统计资料进行计算。如:第一产业增加值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率=建筑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行业发展速度:除按增加值率测算外,行业发展态势及其产值发展速度又是一重要测量指标,以保证产值与增加值增减相一致,正确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方式为一产、二产按增加值率方法分别计算出增加值后,对照农业、工业、投资增长速度调整平衡;三产当前更多是以速度测算。
物价指数:我委对GDP的测算大多数是测预期数、当年价格数,其测算必须考虑物价指数。计算公式为:现价生产总值=基期生产总值×(1+增长速度)×物价指数。反过来,可测算增长速度。
其他考虑的几个比例关系:规模工业增加值约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67~70%;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约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70%~72%。各县的实际情况也有差别,要通过历史统计数据进行计算。
进行必要的预测结果校验:经济指标间存在一定的恒定关系。如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增长率之间存在以下关系: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基期第一产业的比重×第一产业增速+基期第二产业的比重×第二产业增速+基期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增速;同样三次产业的预测数据也可通过类似关系进行校验。
贡献率的测算:投资贡献率=投资增量/GDP增量;消费贡献率=消费增量/GDP增量;三次产业对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也可根据上述计算方法类推。
二、主要经济运行分析方法及实践运用
1、主要经济运行分析方法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常用的一些具体分析方法有:
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实证分析不带有价值判断,主要是陈述事实,讨论经济运行怎么样;而规范分析则带有价值判断,主要讨论经济运行应该怎么样,可能与经济现实本身无关。经济分析更大程度上倾向于实证分析,但是也包含了规范分析的内容。例如,在分析经济增长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增长速度本身是实证分析,但是在评价这种增长速度是快还是慢的时候,则带有了价值判断的色彩,而在进一步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的时候,则更多带有价值判断的倾向。
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所谓静态分析,也称为均衡分析。所谓均衡,是所分析的经济系统内各个变量经过彼此之间的调整后,在外部条件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维持稳定。而静态分析或均衡分析则是指不考虑时间变动,仅对各变量之间的稳定关系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动态分析,则是探索经济变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在经济监测中,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不是处于均衡状态,而经济变量随时间变化的程度和趋势,则是经济监测中所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通常的增长率分析,就包含了动态分析的成分。
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定性方法,是指在经济监测过程中,对经济变量或经济事件的给出性质变化的判断。如对投资状况,给出的判断是平稳增长,或者是加快增长。定量方法,是指在经济监测过程中,对经济变量或经济事件给出具体的度量,如2006年我市投资为223亿元,这就是从数量上说明了投资的规模,或者说投资增长15%,这也从数量上界定了投资的增长率。
2、经济运行分析实践
如何分析好经济形势,写好季度经济运行分析材料,是发改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现结合我委工作实际,将一些经济运行分析的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总供给方面,从三次产业分析支撑经济增长的因素。
首先对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要有一个初步了解。三次产业的划分就是根据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作出的,是人类对社会发展认识不断提高的产物。因此,对应的发展阶段也有三个。一是农业经济时代。人类从依靠阳光、水、土地,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到种植狩猎,以自己的体力从事简单的劳动,最后到驯养家禽家畜来繁衍后代,来发展自然经济。农业时代的生产比较弱,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十分的缓慢,主要是依靠农业劳动以及其他的手工劳动发展生产。二是工业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来了经济的产业革命,人类进入了工业经济的时代(从英国工业革命起始到现在为止大致上300年左右的时间)。主要表现在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占有绝对优势,生产力快速发展,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物质财富日益丰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大为改观,人们的生活水平已逐步由初期解决温饱向中后期的发展型迈进。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即处于这一阶段。三是后工业经济时代,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只需要少数劳动力从事第一、二产业就可以创造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大量的劳动力从一、二产业中转移出来,从事各种各样的服务行业,服务业作为一大产业逐步取代第二产业成为经济社会中的主导产业,人们的生活也由发展型向享受型迈进。如今的发达国家基本处于这一阶段。
如何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一产业,一是要把握气候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二要看结构调整形成的新增因素,如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增加,畜牧业发展的情况以及农业产业化推进情况等。三要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其对农业生产所发挥的作用。
第二产业,主要分析工业运行的情况,一要看规模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可分轻重工业或行业进行分析;二要看重点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和产销率来反映;三要看是否有新增生产能力、市场状况是否有利于扩大生产以及煤电油运资金等生产要素供需情况。
第三产业,主要分析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商贸流通等行业的发展形势,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快,可对其详细分析。
第二,总需求方面,从投资、消费分析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消费、投资、进出口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表明投资、消费、净出口的协调和相互促进,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需求角度来分析经济增长,投资、消费是内需,净出口是外需,三者被经济学界称之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按照三大需求口径来看,我国近十年的经济增长格局具有突出的“投资打头、消费殿后”的特征。这种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格局的形成是由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必然带动投资增长,具有其客观必然性。但投资增长不是无限制和无止境的,同时,由于市场需求旺盛,也容易产生盲目扩张,投资过快增长,将带来资源环境难以支撑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我们在分析三大需求时,应当积极地去关注国家宏观政策的变化和经济发展的趋势。如本轮国家宏观调控,主要目的是要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其特点又是结构性的调控,不搞“一刀切”。对于农村、西部和社会事业等薄弱环节要加大投资力度;对于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投资,要保持一定的规模,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益;而对产能过剩行业和盲目低水平的扩张则要严格控制,以期达到平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因为投资需求不是最终需求,项目建成后将形成新的供给能力,如不适当予以调控会导致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不利于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运行。
从我市来看,主要是分析投资和消费两大需求,具体讲:投资主要监测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指标,包括总量和增速。一是从投资性质看,分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三类。二是从投资来源看,分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和其他资金。三是从重点项目实施情况来分析。
消费主要监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一指标,包括总量和增速。一要看消费能力是否提高,二要看消费预期如何,三要看消费环境是否有所改善,四是看有没有新的消费热点形成。
摘要: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增长对国民经济持续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其发生较大波动时会致使国民经济同样发展较大振幅,所以国家应针对性的对房地产经济进行控制,使其在平稳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以此保证社会正常发展和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房地产经济;中国;国民经济
前言: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房价进行了适当的控制,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升,房地产业一直处于较活跃的状态,而房地产经济以房地产业为核心,是与其相关的生产、开发投资、消费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关系,是房地产经济关系与其自身生产力的结合体,由此可见房地产经济是我国的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其自身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必然会产生影响。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房地产开发投资即房地产业所有开发法人单位所投资开发的房屋建筑物、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及相关的土地开发工程及土地购置等方面的资金支出,每一方面根据具体的房地产用途及功能又可以细分,目前统计调查法是房地产开发投资主要采取的办法,由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某时间段内社会建造和购置的固定资产超出500万元以上的费用,所以房地产开发投资是其组成部分,据相关资料显示1986年至1995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3.2%上升至15.7%,处于快速增长的态势,1996年至2000年虽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但在短暂下降后仍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恢复至15%,截止2014年其比重一直稳定在17%左右,而其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的贡献率虽在1986年至1996年由7.7%下降至负值,但1996年以后贡献率迅猛提升,至1999年达历史最高峰值33.8%,近年来虽受金融危机影响,但仍有快速回转的趋势,所以其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间接计算,可以发现其对国民经济增长也有重要意义[1]。
二、房地产生产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房地产生产主要指房地产业及其相关行业的生产活动,据我国行业分类标准显示,房地产业主要包括以房地产为对象的开发经营、物业管理、中介、自有经营及特殊房地产五方面主体的生产活动,其每方面又可根据自身的性质及规模进行细分,属于我国的第三大产业,而房地产生产增加值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我国居民居住水平的重要标准,由于居民自有住房和租赁住房之间的比率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及不同国家同一时期具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在针对房地产增长值计算时应结合居民自有住房服务的总产出和其实际的增长值等数据,增长值可直接由参与房地产生产活动的主体的具体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叠加计算获取,而居民自有住房主要由其虚拟折旧决定,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城镇住房折旧率在2%左右,农村在3%左右,而经计算可以看出近年来房地产生产增长值一直处于快速提升的状态,而且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如1978年80亿,占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2.2%,2014年达33299亿,占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6.0%,这与市场经济体制参与居民住房条件消费的经济体制有必然的关系,如果将1978年以后房地产业生产增加值代入房地产业增长值对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房地产业不变价增长值/不变价国民生产总值100%,可以发现1979年为1.7%,2000年为2.4%,2014年为4.3%,其整体呈现出稳定的上升趋势,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上升的重要动力[2]。而房地产相关产业主要指房地产业发展所需的建筑材料产业,如钢筋水泥业等;居民住宅性消费,如家电业;居民住宅服务,如物流业、金融业等,据资料显示,2012年房地产业开发投资拉动相关产业增长值近43840亿元,对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近24%,由此可见房地产生产中不论是房地产业自身还是其相关产业的增涨值都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房地产消费对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
房地产消费即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房消费及与之相关的服务消费的总和,由于居住环境是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房地产消费在居民消费中占有较大份额,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城乡新建住房面积不断增加,例如城镇新建住房面积1978年改革开放时,其总数量只有3800万m2,到2000年其总数上升到近5.5亿m2,截至2014年以达到36.3亿m2,农村新建住房面积在1978年改革开放时,其总数量只有1亿m2,到2000年其总数上升到近6.5亿m2,截至2014年以达到39.2亿m2,1978年,我国人口有近10亿,2000年我国人口近13亿,2014年我国人口有13.2亿,经过计算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均住房面积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3]。另外,从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房地产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角度看,居民房地产消费主要包括购房、租房、住房维修、水电煤气及其他相关支出,据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至2014年,居民房地产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稳定于17%,占支出法国民经济的6%左右,2008年以后至今,居民房地产消费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009年4.1%,2010年2.6%,2011年2.8%,2012年3.2%,2013年3.3%,2014年2.9%,由此可见2008年以后我国居民房地产消费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比较稳定,如果将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的固定资本与房地产消费所创造的经济值叠加,那么其对国民经济中增长的贡献率将更大[4]。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房地产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增长对国民经济持续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其发生较大波动时会致使国民经济同样发展较大振幅,所以国家应针对性的对房地产经济进行控制,使其在平稳发展的同时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以此保证社会正常发展和国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网络经济对国民经济影响的经济学分析姜巍浙江大学2003-11-15
2、国民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包学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0-15
国民经济相关论文范文二:国民经济核算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地区间货物及服务的流入流出问题是很多的核算人员关注的一个焦点。它主要涉及到支出法计算GDP核算的一个准确性问题。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一、国民经济核算对宏观经济管理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一)国民经济核算的经济形势分析价值
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贡献作用。反映国民消费支出的指标有很多,如居民最终消费占GDP中的比重、劳务支出指标等。这些指标数据可以有效的作为国民消费支出核算的原始数据,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能够很好的反映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另外,消费核算信息可以很好的反映居民消费中的构成比例,如食品以及通信类的支出份额。有了这种信息,就可以更好的倡导居民进行适当的消费支出,从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的详实科学,能够促进我国的税务改革,了解当下消费热点,树立居民理性科学的消费观。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居民的储蓄与投资有很大的贡献作用。在国民经济中,投资储蓄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增加等指标,可以很好的分析当前的各种货币供给与需求状况,了解我国的居民储蓄在国内储蓄中的地位,以及储蓄对投资的贡献率。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很直观的了解政府投资与居民投资的比例关系,更科学的实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际上,储蓄、投资、税收是联系很密切的三个环节,对储蓄与投资信息的严格审读,有助于税务部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除此之外,储蓄的变化状况还可以反映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住房制度和医疗制度的改革成果。比如,在1991-1999年短短的9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倾向增长超过40%、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增长超过120%。
预期心理对消费需求的制约作用是显而易见,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工人就业状况糟糕、医疗制度以及住房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居民对未来隐忧加剧而让银行储蓄增加。对此,相关的部门对我国的各个体制进行了适度的改革,让居民放心消费。虽然,我国的社保制度不够完善,这种局面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毕竟居民的消费心理需求有了适当的提高。国民经济的核算,可以让统计部门与政府部门有很好的参考依据,各个职能部门也据此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从而促进我国居民储蓄与投资的良性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可以让收入分配更加的科学合理。国民经济的循环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生产只是一个阶段,对于最终成果的消费才是目的。不过,成果的消费并不是生产者一个人享有,而是要经过分配与交换的多个环节,才到达消费者手中。而国民经济的核算就是要对消费品在分配与交换的各个环节进行统计与核算,这其中也包括对最终产品的使用情况。国民经济的核算可以让收入的分配更加的高效与科学,提升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收入分配与国民经济核算的框架要清晰合理,收入的分配要分层展开,有次序的进行。为了让收入的分配更加的科学合理,核算的信息应该包含更多的机构部门,应用SNA在核算整个收入分配时,就应该按照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两个阶段进行。在收入分配增长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让宏观收入分配的结构更好的得到调整,初次分配可以让收入结构得到很好的转移,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结构状况。国民经济核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与对内经济政策的制定。国民经济核算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在世界上享有的经济待遇与政治待遇,也就间接的影响到了我国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例如,联合国根据连续六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决定一个国家的会费;世界银行业根据相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决定一个国家能否享受到相应的优惠待遇。所以,国民经济核算还深层次的影响到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间接影响到了我国与外国的经济往来。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
国民经济核算对投入产出分析的贡献很大。也有相应的投入产出方法,用于国民经济的核算。投入产出方法又称为投入产出分析,以一定的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为基础,结合比例系数与结构分析,从数量上研究经济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相关的经济模型来分析国民经济结构以及原因和影响。投入产出的方法在国民经济的核算中有一个漫长的历史。1950年,投入产出分析第一次被建议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1968年,SNA就吸纳了投入产出分析法。1993年,SNA就把投入产出纳入到了整个核算体系。实际上,我国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了。1974年,我国就编制出了第一张实物性的投入产出表,涵盖了61种产品。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更是编制出了大型的1987年投入产出表。2004年,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更是让投入产出的核算方法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投入产出表考虑了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投入来源与使用去向,是一种棋盘式的平衡表。它可以很好的反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投入与产出,同时能够很准确的表明投入的来源与产出的去向。另外,对于各个部门之间很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投入产出表也能够很好的把握。投入产出表的样式多样,分类齐全,结构清晰明了。如实物性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就充分考虑了计量单位的特点,便于审核统计工作。另外,也有根据地域划分的投入产出表,如全国投入产出表与地方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数据结构表,可以直观地反应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中。对称性投入产出表用于预测和制定计划。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三)国民经济核算对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贡献价值
宏观经济效益能够很好的反映各个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受到行业的高度关注。在当今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很多人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一味追求GDP的量与速度,却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下,国内生产总值GDP可以很好的衡量社会总产出。一定的情况下,GDP的数字越大,就代表这个国家的产品以及服务的增加值就越大。目前,在国民经济的核算中,很多的人意识到了不能一味的以财富数字的增长来衡量GDP。如果牺牲了环境与浪费掉了大量的资源,虽然换取了经济财富的增长,GDP指数的上升。但是,GDP并不体现资源的掠夺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实际上,这种GDP的数字是一个虚假的数字,过度的夸大了财富,却忽视了对成本的折算。鉴于此,一味的追求财富GDP的增长不是一个很明智的办法,要考虑环境与资源的因素,减去相应的成本。很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了绿色GDP这样一个概念,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是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一个绿色GDP概念的产生,是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结果,也是人们在权衡了环保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以及利弊后的一个结果。
二、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及宏观经济模型建立的基础
在宏观的经济管理中,涉及到很多的统计数据以及模型,而国民经济核算就可以为这种数理统计以及模型的搭建提供范本和奠定基础。作为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核算确定了很多宏观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指标设置以及基本分类。这样的功能让经济统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大的提高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效率,增强了其应用功能。
三、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科学的制定与检验国民经济的方法
国民经济计划涉及到很多的宏观经济指标,这些经济指标所反映的现象,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经济联系。为了更好的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计划与规划的指标数量也必须满足这种经济联系。国民经济核算的手段非常科学,也正反应了这种内在的经济关系。因而,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科学的制定与检验国民经济的方法。
四、目前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方法
地区间货物及服务的流入流出问题是很多的核算人员关注的一个焦点。它主要涉及到支出法计算GDP核算的一个准确性问题。此外,近年来,我国的第三产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统计部门缺乏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统计制度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主要表现在核算的方法单一,缺乏多元化。另外,因为缺乏年度财务统计,推算系数使用时间过长。针对流入流出核算等长期估算和推算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核算人员应该考虑国家各个部门的实际核算状况,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国民经济各个系统的不同,核算实际状况的差异,自上而下的提出相关的要求。当地的长驻单位要向统计部门提供相关的统计报表与财务指标,解决上级部门的资料供应问题。此外,加强完善服务业的统计工作,高度重视服务业统计中出现的难题。服务业市场增加值核算分为市场产出、自给性产出、非市场产出三个部分。关于市场产出,如金融保险产业,应该建立起它的财务指标统计制度。对于自给性产出和非市场产出,要积极的研究改善统计工作的方法,运用多元化的数据搜集方式,让数据更好的反映服务业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