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的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1 16:49: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农业企业的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农业企业的发展

篇(1)

截止20*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共有170家,涉及水产品加工、种植业产品加工、畜牧业产品加工等行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中,水产品加工企业82家,占总数的48.2%;种植业产品加工企业48家,占28.2%;畜牧业产品加工企业21家,占12.4%。另有市场型企业19家,占11.2%。我市农业龙头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20*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共完成销售收入25.8亿元,实现利税2.22亿元,分别比20*年增长17.1%和110.6%。(不包括棉纺织、服装行业)。其中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有95家,超千万元的有66家,超过亿元的6家。南通市级以上7家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2%;实现利税8937.9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4%。

2、吸引外资能力增强,龙头企业外向度提高。近几年来,我市通过举办海鲜节、科技节、民间投资恳谈会等活动,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大大加快了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速度,形成了一批具有出口创汇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20*年底,全市有外商投资的农业龙头企业50多家,引进外资近2500万美元,初步形成了水产精深加工产品、优质肉制品、蔬菜深加工品、丝绸制品等出口创汇产品,年出口创汇达2000万美元以上。

3、有效投入再创新高,新增长点不断涌现。

近年来,通过企业技改、新上项目等方式,许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自身规模,提升企业档次。20*年,全市有实际投入的农业加工项目131只,投入总额达5.2亿元,项目投入量在南通六县(市)中名列第一。还涌现了民主银鑫食品、北新一鼎洋食品、吕四屹森水产等一批投资超千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总投资1.4亿元的寅阳东旭牧业、总投资2000万美元的志良皇室麦片项目正在全力推进之中。

4、科技创新层出不穷,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是龙头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衡量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市农业龙头企业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通过不懈努力,加快了新产品开发速度,促进农产品档次升级,增强了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双林公司在产品的深度开发上下功夫,与省农科所合作研究成功了从花生根、腾中提取白藜芦醇,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和合蔬菜公司狠抓蔬菜质量,为了适应出口需要,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注重发展名特优,提高产品竞争力。

5、经营机制更加完善,带动能力日渐增强。

龙头企业通过与基地农户签订合同,为农民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服务,强化了与基地和农户的联接,带动了基地化生产,实现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双赢。20*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7万户,带动基地面积23.7万亩。黄海滩涂公司积极组织农户进滩养殖,沿海2000余农、渔民劳务费就增收近400万元。寅阳方源快冻食品有限公司创办第一年,就与2000多农户签订了收购合同,基地种植面积扩大到5000亩以上。

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了显著作用。但对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其应起的作用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发展总体规模不大。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的多,大体量的少,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全市170家龙头企业中,还没有销售额超3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5000万元的企业数量也不多,缺乏足够的竞争优势。二是企业产品加工档次偏低。我市大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整体装备水平不高,研发资金投入不足,普通产品偏多,产品优势不明显。多数企业停留在产品简单加工层次,真正搞精深加工的不多。三是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深度不够。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关系处于松散型状态,大多数龙头企业是农产品合同契约型,服务型、保护型企业不多,合作返利型更少。

二、培育壮大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对策建议

按照“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到2010年,全市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要达到300个以上,其中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0个,超5亿元的企业3-5个,10亿元企业达到2-3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额达到100亿元左右。2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扎实做好今年农业龙头企业工作,对开好头,打好基础,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投入为动力,以创新为手段,向农产品精深加工要效益,不断拉长产业链,使农业龙头企业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为农村经济发展贡献出更大的份额。

1、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市现有的170家农业龙头企业,有85%以上都是资源型加工龙头企业,其产品的质量优劣,成本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加工原料的品质。为此我市要继续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全面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大力推动农产品特色化和规模化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比如,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粮油、畜禽、瓜蔬、水产等传统优势产业和一批科技示范园区的作用,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产品、传统产业,在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加大推广力度,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和品种结构,形成新的农业优势资源,培育出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要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步伐,努力提高农产品整体质量,夯实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基础。

2、完善利益联接机制,巩固企业与农户之间的联系,为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保障。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龙头企业树立“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兴衰”的经营理念,逐步建立合理的利益调节机制,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从产权利益上形成共同体。龙头企业与农民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资产参与、托管或租赁经营等多种方式,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分配经营利润。龙头企业通过向农户提供贷款担保、发放贷款贴息、赊销生产资料、实行保护价格收购等措施,带动农民发展生产,实现互惠互利,让农民多得实惠,调动农民参与龙头企业的积极性,真正建立起企业与农民的紧密联结机制,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确保基地农民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从而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同时,建立和完善约束机制,加强法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和企业法制观念,通过章程、合同契约来明确各方的责任、权力、义务,规范相互间的经济行为,保护好各方面的利益,使各方真正成为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篇(2)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创新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烧咄?往相互影响,共同发展。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部分,技术创新能够依靠中小企业的发展得以实现,而同时,技术创新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推进剂,中小企业凭借技术创新的发展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更快的发展,可以利用技术创新作为突破口,依靠前沿技术和产品打开市场的空间。也因此,中小企业也背负着技术创新的使命。

而目前,为了促进我国农业企业的进一步突破和发展,中小企业应该积极肩负起科技创新的责任,通过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等,为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武装自己,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得自身的市场价值也得到大大的提升。

2 农业中小企业在农业技术创新中的优势

相对于大企业来说,中小企业在农业技术创新当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在技术创新当中,它们往往具有着更高的灵活性,同时由于它们往往有着自己的团队,因此,也具备了更高的的专业性,这也直接刀子了他们往往也有着较高的创新率。农业领域中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势主要还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 对农村市场更为熟悉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中小企业的管理者以及员工往往便是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构成。由于长期的农村生活,也往往导致了他们对于农民的消费习惯以及农村市场的特点更为熟悉。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无疑是极为有利的,对于农业生产环境熟悉,能够使得他们更好的将新的技术结合应用在农业领域。

2.2 更具灵活性

灵活性是中小企业在市场当中最大的优势,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企业的员工相对较少,企业内员工能够进行实时的沟通,这也使得他们在面对市场的起伏变化时,能够迅速做出应对,及时抓住市场的特点,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他们能够及时深入到农村的各个阶层,及时对企业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宣传和推广,让企业的销售和发展更为顺畅。

2.3 富有企业家的精神

农业中小企业的领导阶层往往更加具有埋头苦干脚踏实地的精神,他们往往能下定决心及时抓住机会,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他们能够最大程度利用手中的资源,同时他们往往接受了较为先进的思想,在领导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较为理智地引导和管理。

2.4 具有更加团结的团队

农业中小企业的团队往往是由家族中的亲戚建立起来的,也正因此,他们之间的信任程度往往较高,相互之间也更为了解,能够更好的合作和交流,企业员工之间也因此更加充满活力,能够更好地面对企业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问题。

3 农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的劣势

虽然农业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如今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小企业巨大的市场竞争面前又显得相对弱小,这也直接导致了他们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首先,农业中小企业的观念往往相对落后,他们虽然对于农业市场较为熟悉,但是由于缺乏对于市场的分析以及消费者心理的研究,也因此往往在发展的过程中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技术上却很少对市场投入关注。同时企业之间也往往不能相互合作,不能有效进行企业之间的技术协作,使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大削弱。另外,目前我国的农业中小企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的,运用传统的方法来进行技术的加工。这也直接导致了企业收入相对较低,也难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技术的升级改造,因此他们的技术创新往往是在较低水平上徘徊。

4 建议以及对策

4.1 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管理层的培训

农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不缺乏实干的精神,但是他们对于科学管理的思想往往相对欠缺,同时也缺少企业间技术协作的理念,因此,对中小企业的管理层进行相应的培训,能够慢慢转化他们的观念。培养出更具领导头脑的企业家。

4.2 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

篇(3)

目前,在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农业产品跟农业产业,核心内容是实现经济效益。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在上述的基础上实现一体化经营体系,主要涉及以下几个部分:企业化管理的实施;区域化布局以及加工系列化灯。多种因素包括农科教、农工商、产供销等。这样一来,在一体化经营体系的前提下,就可以做使我国农业逐渐走向与良性发展轨道,实现一系列有效的自我调节、约束、积累以及发展。并且还可以促使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得到强化,服务与现代农业发展,促使农业经济效益实现最大程度的提升,最后满足农业可持续性发展的需要。

1.新时期农业产业经济发展趋势

在农业产业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也将会朝着几个方面发展:1.1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经济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经济走向现代化,一直以来都是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其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而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大环境下,农业经济走向现代化也将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1.2信息化发展农业产业经济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化技术也不断地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农业产业经济来说也必将会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了农业产业经济当中,不但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是农业产业经济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还能够提高农业技术的信息交换,保证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高效性,提高农产品的生产量。1.3生产化发展农业产业经济朝着生产化的方向发展。在农业合作政策出台之后,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通过利益政策所连接起来的农业产业经济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一些大型企业的带动下,对于农业中的农产品生产也逐步走向了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在标准化的生产模式下,大大地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生产化的发展方向也将是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2.新时期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问题

2.1缺乏足够的技术信息,传统观念影响较大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民还使用传统形式进行生产,几乎没有引进新品种以及新技术。对于农业市场信息掌握力度不够,在实际过程中,整个农业生产还维持在较低水平。并且其劳动形式也是处于传统的状态:高投入,劳动密集型生产形势以及低效益。上述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受到限制,也就是说,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农民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维持自己家庭的生活,只有少部分农产品才可以进入市场,在进入市场的过程中,产品价格因素非常低,所以在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明显缺乏足够的竞争力,所以很难形成特色产业发展。2.2龙头企业规模有待扩大,带动性明显缺乏大部分地区都没有设立龙头农业产业,就连现有的龙头农业企业数量也非常少,规模非常小。并且在经营过程中,发展慢,带动性差。经过多年的发展还是没有进步,导致企业自身效益就非常的低,没有在实际过程中引进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导致大企业家的魄力明显缺少,最后可能会被现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所抛弃。2.3没有紧密结合生产基地跟市场活动在实际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个稳定的生产基地,还需要有一个适销对路的市场,两者缺一不可。农业产业是否能得到健康的发展,生产基地跟市场两者是否有效连接是最为直接的影响因素。想要实现农业生产基地跟市场的有效连接,就要设置相应的连接纽带,最为常用的是专业合作组织跟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更专业合作组织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市场中集中带入群众生产的产品。因为市场是不稳定的,如果采取传统的形式,也就是说,一家一户的农民进入市场,风险非常大且市场成本非常高,在交易的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那么就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且冲击着群众未来的农产品生产工作。

3.新时期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措施分析

3.1鼓励农头企业建设发展,发挥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在实际过程中需要增加农业招商引资的力度,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要将那部分有实力的公司以及有新技术的公司大力引进农业发展领域。实现龙头企业的构建发展。并且还需要实现现有的龙头企业的巩固壮大,政府需要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对于那部分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跟培育,从根本上提升这部分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后在市场中,将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跟辐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实现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构建,例如:公司/基地/农户合作模式;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在实际过程中,还需要从根本上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_产业项目大发展。并且跟当地农业局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一部分农字号龙头企业积极引入建设,这部分龙头企业实力非常强,带动能力也非常强。例如:山东省微山县留庄镇,在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的过程中就采取了上述措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相对于几家湖产品加工企业来说,这是发挥龙头企业作用的有效案例。在实际过程中,这几家湖产品加工企业实施了以下运行模式:公司/基地/农户。企业本身在收购湖产品的过程中,以一个高于同时间市场的价格完成基地农户农产品的统一收购。这样一来周边万余户农户。在2013年,北京睿特环有机农产品开发项目被有效引入,实现了有机水稻种植产业的积极推进。以示范园区为中心,实现农业高品位,高效益发展的有效带动,这一项支柱产业,将会促使农业增效跟农民增收。3.2发展现代化农业以工业化理念为基础在实际过程中,想要实现农业的发展,如果只是单纯地依靠农业自身发展,那么想要实现现代化农业就存在非常大的难度。农业生产想要进入大市场环境,并且参与市场竞争,参与社会分工,就需要将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所以想要实现现代农业的有效发展,就需要想尽办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并且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以及新技能,这样一来,就可以实现农副产品深加工的有效现代化,同时还可以促使农副产品附加值得到有效提升,最后,提升农业效益,实现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最大程度提升。并且还需要支持农产品出口贸易,在走向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需要扩大国际市场参与度,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3.3做好基础工作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的有效优化在实际过程中,如果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缺乏,并且还存在特色优质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针对这部分主要生产基地跟生产区,实现相关水利工程的全面加强跟有效完善,例如:引水、蓄水、提水等。这样一来就可以完善排涝工程,并且促使防汛抗旱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时在实际生产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推广大棚栽培技术,引进使用地膜覆盖设备,实施有效的设备栽培技术。如果条件允许,就是要将农业机械操作技术大力推广使用。实现各个农业生产环节的机械化发展。3.4优化农业产业经济中的产业结构传统的农业产业经济管理更加侧重于对农产品生产水平进行管理,这也导致一味地侧重与农产品的生产水而影响了农民的经济收益,使农民在进行农业工作时丧失了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需要对农业产业经济中产业的机构进行一定的优化,努力发展出多元化的农业产业机构。政府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找寻当地农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利用其优势来扩大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销售,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农产品竞争优势。同时,农业生产还需要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此来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模式,在农产品的销售中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业链,农业经营者与生产者需要积极探索农产品的加工产业,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产品仓储、保鲜、运输以及包装等与农业息息相关的各项技术,并通过培养农产品深加工领头企业的方式来促进企业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只有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链,才能够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使农业得到稳步的发展。3.5推进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进程政府需要加大对农业产业经济建设的投资力度,一方面能够增加农业技术的效果,防止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能够推进农业建立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农业产业经济的管理质量,改善农业产业经济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得农业的经济效益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此外,政府还需要重视农业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养,培养出农业信息化所需要的真正技术人才,并普及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技术,使农业产业发展能够与信息化技术形成有机的融合,加快我国农业朝着现代化与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我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经济的过程中,也使得农业产业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建设出了许多新农业的新景象。而对于农业产业经济管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所关注的重点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必须要通过有效的措施和科学的手段来对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以此来提高农业的产量以及质量,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如何在实际过程中强化农业产业经济的发展,首先分析了新时期下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存在的起点问题:首先,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明显缺乏足够的技术信息,传统观念影响较大,导致整个农业生产水平处于稳定的状态,迫切需要引进新品种跟使用新技术来促使整个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且还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劳动密集生产形势以及低效益生产形式。其次,是农业生产龙头企业规模非常小,带动性不强,所以需要政府颁布相应的政策措施,鼓励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实现大力发展,带动农业生产活动。最后,是农业生产基地跟市场两者之间的脱节。一个稳定的生产基地跟一个合适农产品销售的市场环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所以需要发挥市场媒介作用,降低风险跟市场成本,鼓励农民生产,从根本上强化农民生产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茂松.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与制度分析[J].湖湘论坛,2004(05):77-79.

[2]武艳茹.浅谈凉城县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J].基层农技推广,2017,5(02):54-56.

[3]周子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经,2017(01):23-24.

[4]张俊飚,程琳琳,何可.中国农业低碳经济效率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J].环境经济研究,2017,2(02):36-51.

篇(4)

1.龙头企业的发展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随着社会生产技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经营为稳定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把传统的、分散的农业经营与农产品、畜产品等加工业联系到一起,组成一个新的产业链条,是符合当今农业发展规律的新的经营方式。

2.发展重点龙头企业能改善该省农业基础设施条件。

湖北省农村水利设施普遍老化,地力普遍透支,生产能力普遍下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减灾能力偏弱。现有农田水利工程中,建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的占51%,70年代占35%,80年代以后仅占14%,且大多标准不高,渠道建筑物配套率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脆弱。近200万亩精养鱼池淤塞严重,水体容积低,单产水平不高,病害较重,养殖效益普遍偏低。设施农业特别是设施蔬菜发展滞后,面积仅100万亩左右,而且大多是竹架等简易结构,季节性、结构性和灾害性供应短缺问题较突出。而该省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拥有稳定且较大规模的原料生产基地,能够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与生产环境。

3.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带动农业各部门生产力与技术水平的提高。

湖北省农业科技成果应用率、科技成果的到户率、到田率不高,农业实用技术创新成果偏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偏低,制约了农业稳产、高产、增效的保障能力提高。龙头企业生产力技术水平高,能将分散的种植业、畜牧业、林业与商品加工业结合,延伸农业生产产业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形成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产业集群,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4.大力培植龙头企业的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

由于湖北省农产品市场调控的体制机制不完善,价格反映供求关系的信号不灵敏,缺乏必要的市场风险预警机制保障,农民种养殖产品结构调整难以同价格信号同步,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业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效率损失较大,影响农民持续增收。龙头企业特别是省级以上重点的龙头企业不仅能发挥专业化分工的优势,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给农民带来更多的收入,并且能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有效地连接农户与市场,降低农户的交易成本,帮助农户规避市场风险,使农民能得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好处。

二、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现状

在2012年3月,农业部公布了第五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企业,全国359家企业上榜。其中,湖北又新增15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生力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逐步发展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活力和带动力的市场主体,该省的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取得了一系列成绩,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企业。

1.湖北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的分布状况。

按照湖北省省级以上龙头企业重在企业总资产、年销售收入和交易规模的评选机制,该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570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有48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荆州、宜昌、襄阳、武汉四个城市,为湖北农业资源丰富、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代表,龙头企业集中度达45.91%。荆州保持着领先优势,并且优势有扩大趋势。就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而言,则主要集中在武汉、荆州、荆门、襄阳,集中度达52.03%。湖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武汉,拥有包括武汉小蜜蜂食品有限公司、武汉中粮肉食品有限公司、武汉多福科技农庄股份有限公司、武汉飘飘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在内的8家国家级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2.湖北省省级龙头企业的发展成果。

近年来,该省龙头企业逐步实现由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化,由单一产品加工向系列产品加工转化,产品附加值不断提升,产业逐步升级。该省最大的优势资源稻谷,在国宝桥米公司加工成优质大米,经稻花香集团酿造成甘甜醉人的醇酒,被福娃集团精心做成糙米卷等高附加值食品,特色资源茶叶,被采花毛尖等公司炒成青茶,发酵成红茶、乌龙茶,在萧氏茶叶公司、梅子贡茶业公司加工成茶微粉等精深加工产品。一只小小的麻鸭,被精武鸭脖公司细分成100多种风味食品。这些企业对产品的成功深加工,冲击了传统农业的生产经营观念,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站上一个更高更新的平台。

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百万农户,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板块基地辐射带动农户近700万次;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公司制农业”等多种形式与农户链接,带领农户进行现代化农业生产;龙头企业的发展,加速了农户产品的流通,增加了产品附加值,提高了农民收入: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收入突破2 500元。

该省国家级龙头企业发展迅速,示范带动作用较强。国家级龙头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大,各企业坚持“名牌兴企”战略,创建了一系列精品名牌;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注重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科技创新能力强,拥有多项发明专利且多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通过多种方式建设的专业化生产基地,促进了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企业建立了优质安全的原料供应渠道,有力地促进该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效益的提高。

该省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农林牧渔各行业的发展壮大。据数据显示,在2008年,湖北省食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 100亿元,成为继汽车、石化、钢铁之后,该省第四个跨入千亿元的产业。截至2011年底,湖北省级以上的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119家,2012年5月28日,湖北省启动“3832”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末建成241个亿元畜牧龙头企业,畜牧龙头企业年加工产值达到1 500亿元以上。

三、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面临的问题

对比国内先进省份的龙头企业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化进程,该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1.龙头企业自身综合技术实力不强。

一是与龙头企业发展综合实力排名居全国首位的山东相比,该省的龙头企业规模普遍不大,总量偏小;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虽然已经有不少的专利与科研产品,但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弱,产品缺乏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尤其是出口竞争力弱,大多数企业主要靠一些高校提供技术服务,市场开拓能力不够。

2.龙头企业的管理水平低。

企业家特别是优秀企业家的匮乏,绝大多数企业现有人力资源不能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尤其缺少懂经营、善管理、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企业的多数员工文化素质较低,专业知识掌握有限,并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管理者的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战略眼光,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难以提高,使得大型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的几率大大减少。

3.龙头企业存在较严重融资问题。

湖北省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历史较短,自由资金特别是流动资金积累不足,加上扩张较快,常常出现农产品收购资金周转不畅;市、县、乡镇三级政府均属“吃饭财政”,可用于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财力非常有限;投资主体分散,使用途径严格,难以集中财力扶持重点龙头企业。而因为农产品的特殊性——生产季节性强、收购季节短,如不能及时收购,则会导致龙头企业加工量不饱和,加工能力无法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也会降低。如天荣集团2001年计划收购油菜籽20万吨,需收购资金4亿元,由于资金缺口,实际收购量不足15万吨。该省龙头企业筹资难、渠道少。

4.龙头企业的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种植业加工企业发展相对较快,畜禽、水产加工企业发展相对不足,特别是生猪、肉鸡加工与该省生猪和家禽大省地位极不相称。同时,油脂、小龙虾等产业加工能力相对过剩,许多企业资产闲置,利用率不高。

5.农业科研创新不足。

该省农业供给能力与农业发展实际需求的差距在不断扩大,而且我国目前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体只相当于发达国家上世纪50~60年代中期的水平。该省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不足,农业科研投入不足且农业企业科研开发投入不高,这将会直接阻碍该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长足发展。

6.与国内农业强省相比差距还非常大。

比如山东,是我国农业大省,省政府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针,到目前为止,山东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到2万多个,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 120家,销售收入达到1.2万亿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 170家。这是湖北省的龙头企业所不能比的。

四、政策建议

鉴于上述存在问题及其分析,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既要充分挖掘内部条件也要积极创造外部环境。

一是要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积极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支持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开展物流信息、质量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龙头企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推动企业集群集聚,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篇(5)

农业科技企业存在的问题

2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企业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时期。近年来,由于国家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大幅度提高,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对进入企业从事开发管理和研究工作的热情降低。尽管具有博士、硕士学历的管理人员比10年前增加了10%,但受当前企业整体研发条件和资金不足的困扰,科技人员主要还是依靠国家的项目资金开展研究工作,完成国家任务。目前,国家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重点,还是农业科研机构,对农业企业投入相对比较少。因此,大多数科技人员仍然愿意回到研究所、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科研骨干在研究所的待遇也有较大的提高。尽管这些科技人员也为企业从事研究工作,但仍然属于科研院所的人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提出的建立“双创团队”[4],正是在企业整体实力不强,企业自有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适宜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新模式。一方面,依靠科研单位的条件开展科研工作;另一方面,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在目前科技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利用政策优势发展科技企业,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农业科技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因为目前企业缺少积累,经济实力不强。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农业科技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种子、农化产品、饲料、农药、兽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利润率都不是很高,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也远远低于其他工业产品,因此,企业利润率比较低。二是科研单位创办企业的目的是解决科研单位的发展问题,提高科技人员的待遇水平,弥补发展资金不足。因此,企业的利润主要用于分配,而不重视积累。三是对企业的投入不足,或者投资不到位。特别是早期投资创办的科技企业,以知识产权、房产、土地投资入股,由于不能办理过户,导致投资不到位[5]。院属农业科技企业从创建到现在,销售收入还没有一家超过1亿元。由于科技企业积累少,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不足,因此,企业难以吸引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没有人才,又何谈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市场经济主体,是农业科技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截至目前,在四川省农业科学院32家企业中,有11家企业为国有股份公司或者有限责任公司,其余21家为控股或者参股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策程序,进行股份制企业的管理,已经在农业科技企业中普遍实行。由于国有全资企业的数量过大,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股份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完全市场化的产业,要进一步增加企业领导团队和职工个人股份;对于资金密集型和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也要适当增加企业领导团队的持股比例。为了引导和支持科技企业的发展,科研院所持有重点企业、骨干企业的股份,通常可以到达50%~60%。如果科研院所持有的股份太少,在目前的体制下,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如果持股过多,又不利于调动企业领导团队和职工的积极性。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在目前情况下,要依靠研究所的发展,要突出研究所的优势研究领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许多研究所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源,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研究所与许多行业建立了企业创新联盟,利用其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促进产业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企业联盟,为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是公益性研究所责无旁贷的责任。然而,从研究所自身的发展和技术的可控性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则体现出研究所的创新能力和技术优势的不足。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一项新技术就有可能形成一个新兴产业[6]。一个研究所不能够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本身就说明其创新能力的不足。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新机制

建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新机制,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用技术研究所的发展方向。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重点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其地位正在进一步增强,通过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企业研发投入逐年增长,创新能力快速提升[7]。据统计,在2009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支出5802亿元中,企业支出份额已超过70%;在近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67%的项目由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核所20世纪90年资创立的某农业科技企业,近年来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利用企业的人才优势和国家的支持,共获得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同时,该企业也具有强大的研究创新能力,净资产从成立时的1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5000多万元。人才是科技创新中最宝贵的财富,自2000年以来,我国连续11年重奖科技精英。经济的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更多地从科技创新中寻找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提出,“再用两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建成创新型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在大会上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深入落实科技、人才、教育三个规划纲要的战略任务,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发挥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作用[8]。农业科技企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通过专业培养、学历培养,提高企业管理人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将属于科研院所的企业科技人员或者管理骨干,纳入全院的统一管理。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都是农业科研单位的宝贵人才,要充分调动全院职工的劳动生产积极性。科研院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解决企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的晋级、晋升问题,以调动在企业工作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9-10]。对于农业科技企业来讲,发展的动力是科技人才。近年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从事企业管理生产的人员减少了50%,而高学历、高技术职务的人才增加了10%。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是农业科技企业稳定发展的制度保障,在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省级农业科研单位不仅肩负着为全省提供农业技术的艰巨任务,同时,也承担着追赶世界农业科技前沿的重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科研单位,仍然按照这种运行机制,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项目。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研究机构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研究所通过投资入股建立科技人员参股的有限责任公司,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结合的有效途径,也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好方式。这种股份制企业既可以利用国家推动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和资金,也可以有效利用研究所长期积累的科技资源。最重要的是,能够形成研究所和企业稳定协调的发展格局,能够平衡研究所、企业、科技人员的利益。科技体制改革最终的目标是要建立起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新机制,农业科技企业要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在科研院所的支持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机制,加快企业发展,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以支撑我国农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阚能才工作单位:四川省农业科学院

篇(6)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632132

为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农产品质量,有效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打造成生态农业,参观了陕西省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他们在土地流转、产业培育、产品定位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成效给参观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巫溪县农业发展创新带来了新的启示。

1 杨凌现代农业园区概况

杨凌区位于渭河流域关中平原腹地,东距西安市82km,西距宝鸡86km,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线及西(安)宝(鸡)高速、中线公路从区内穿过,旅游交通十分便利。下辖4乡1镇、1个街道办事处,人口18.59万,其中农业人口11.9万,土地面积134km2,其中耕地面积70.67km2。1997年7月29日在咸阳市杨陵区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面积22.12km2,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由陕西省直辖,并和19个中央部委共管。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杨凌示范区西北部,主要包括五泉镇、大寨乡、揉谷乡及杨村乡的一部分,规划总面积55.33km2。

2 杨凌现代农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2.1 土地分户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园区内原来的土地也是分户承包经营格局。为了做成产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前提下,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银行”,即村委会牵头,把农民的土地集中租赁回来,再由村委会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出让、租赁等流转形式进行统一规划和开发。进入园区的企业、科教人员的项目用地,由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办公室负责土地流转双方建立土地流转关系;进入园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以及其它农村经济组织所需用地,由示范园区土地流转办公室协调土地流转双方直接建立土地流转关系。这样就把分散经营的土地集中起来,有利于集中开发,集约经营。

2.2 高标准规划强政策支持

农业园区立足长远,放眼世界,规划遵循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按照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吸纳国内外农业领域的高科技成果,设计成集示范性、展示性、效益性、规模性、循环性与生态性于一体的“一轴、一心、八园”格局。园区建成后,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技术创新、示范与推广,形成奶畜、果林、蔬菜、花卉、食用菌、良种、农产品加工和观光旅游等8大产业。

政策上给予强力支持。对于符合条件进入现代农业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的企业和科技人T实施的项目,土地租金给予全额补贴;符合进入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的企业,租地规模在0.07km2以上的,项目实施满3a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全额返还前3a土地租金。对在种苗产业园实施项目的企业和科教人员,租地在0.03km2以上的,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给予20%的租地补贴,连续补贴3a。

2.3 传统分散农业发展为现代产业化精品农业

以前,园区内的农产品品种多而杂,产量小,没有特色和规模。现在,通过土地流,已经建立总面积6.8km2标准化果树生产基地,4.4km2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6.37km2标准化专用小麦玉米生产基地,3.82km2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1.83km230万头养殖规模标准化养猪示范基地,占地0.13km2建立10个标准化西农莎能奶山羊养殖场,0.13km2标准化养鸡场,0.07km22个标准化养兔场。将标准化种植园与养殖区有机结合配套,严格按照标准化栽培与养殖技术规范进行生产,形成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等标准化有机循环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实现作物栽培品种、栽培技术、水肥管理、采收上市等方面达到标准化管理。完全改变过去那种散而杂的局面。

2.4 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格局

通过经营管理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使园区成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实物展示平台,成为农业高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样板,成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与示范效应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已经建立了现代化农业创新园、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园、现代农业企业孵化园、种苗产业园、标准化生产示范园、科技探索园、农业产品加工园和物流园等8个园区,初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服务格局。把分散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农民成为农业园区工人,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分散的农业经营模式。

3 现代农业园区对巫溪县农业发展的启示

巫溪县山大坡陡,立体气候变化变化多端,耕作水平严重滞后,农产品种类小而全、多而杂,没有支柱产业支撑,有特色没产业,有产品无产量,有质量缺精品。政策不配套,机制不健全,农业投入严重不足,联结机制不力,严重制约着我县农业发展。从杨凌现代农业园区成功的经验来看,应面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立足优势和特色,找准突破口,加快改革步伐,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打造巫溪县特色农业。

3.1 树特色倡精品,推行区域布局

巫溪是农业的优势在山,特色在山,出路也在山。因此在规划布局时应根据巫溪县自然资源、市场需求和发展优势,充分利用丰富的珍稀物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时因地科学规划,改变过去那种“小而杂、多而全”的模式,突破“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界线,选择具有巫溪特色的产品做成精品,打造特色产业。巫溪有充足的野生动植物,可以走人工驯养驯化道路;充分利用现有的绿色中药材、“两薯”产业、高山蔬菜等将产业做大盘强;还可以利用畜牧养殖和农业种植相结合的模式打造种、养、加产业链。巫溪也是渝东重要旅游地带,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打造观光农业,把原始的农业做成现代的特色农业和精品农业。

3.2 引外资育龙头,培育支撑产业

“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一个龙头能带一群产业,活一方水土,富一方百姓。”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农业必须依靠企业支撑,没有企业农业也就很难做大做强。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宽松环境,筑巢引凤,极力引进外资,在土地流转、设施建设、产品流通、资金扶持、信息服务等方面出台政策给予支持,采取多层次、多途径不限行业、不限地域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支撑,并围绕主导产业,尽可能做到高起点、大规模、活机制、多形式,尽可能给投资企业带来快捷服务、方便办事,引导扶持企业主抓特色产业发展。

3.3 进人才强科技,推进现代农业

巫溪县要真正打造现代高科技农业,科技人员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因此必须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引进科技人才,建立一支技术过硬、工作扎实、作风正派的农业科技队伍。完善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多元化技术推广机制,不断开发、引进新成果,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提高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的科技含量,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3.4 活机制重投入,助推产业发展

篇(7)

近年来,__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始终把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载体来抓,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相继制订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农政策和措施,使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6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年销售收入在1000-4000万元的有20家,20__年,全县3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资产总额达2.5亿元,预计实现产值4.9亿元,利润3673.4万元,上缴税收2023.48元。农业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促进了全县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了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快速培育,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为该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生产和经营领域进一步拓宽。36家农业龙头企业已涉及全县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其中食品加工企业8家,木材加工企业10家,乳制品加工企业1家,农业技术服务型企业3家,养殖业企业2家,果品加工业2家,特色蔬菜加工业6家,从事其他行业的企业4家。生产经营的产品有蔬菜、畜牧养殖、奶制品、饮料食品、木制工艺品、水产养殖、种子种苗、饲料、油脂、蚕桑等十大类上百个品种。

2.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了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调查统计,20__年,全县36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联系农产品基地11万亩,带动联系农户4万户,实行订单农业面积3.5万亩,收购加工农产品13万吨,计2.5亿元,切实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不少企业还出资自建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企业和农户的关系更加密切。徐州旺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和泰盛__食品有限公司均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徐州昌平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建立苹果、黄桃、白酥梨基地近万亩,去年收购本地苹果1000吨、黄桃600吨、蘑菇100吨,收购金额达780万元;特别是该公司分别来源于在大沙河镇李寨村与岳庄村建立苹果、白酥梨基地20__亩和3000亩,使这两个村的年人均收入分别增加了500元和800元。徐州旺达农副产品有限公司研制开发出具有先进水平的牛蒡系列产品、果酥脆片等食品,大大提高了特色蔬菜的附加值,使当地特色蔬菜的收购价格每公斤上升了0.2元,去年该公司收购特色蔬菜4891吨,为周边地区农民增加收入进100万元。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促进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3.出口创汇能力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企业出口创汇能力明显提高。据统计,20__年,全县有出口创汇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达14家,出口创汇总额达1.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出口创汇5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3家,出口创汇100-500万元的企业有6家。出口的产品有四大类几十个品种,既有蔬菜、木制品、果汁、罐头、乳制品等产品,也有附加值较高,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深加工产品,如木制工艺品、畜禽加工等,农业龙头企业已成为__县农业出口创汇的重要力量。如天翔纺织有限公司,经过几年的扩建和技术改造,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和出口创汇能力连年上升,已成为__县农业龙头企业出口创汇的排头兵。金迪纺织公司主要生产少数民族针织用品,产品全部出口伊斯兰国家和地区,最近被国家民委认定为全国少数民族用品指定生产企业。徐州昌平罐头食品有限公司、天舜公司、华元公司面对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双重竞争,不断加大技改投入,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从原来单一的苹果加工扩展到芦笋、牛蒡、蘑菇、黄桃、梨等六大类十多个品种,成为全市最大的果蔬罐头出口基地。

4.创新能力和品牌>,!大学食品研究中心联合开发新产品,近几年已研究开发新产品专利3项,瑞__公司、绿海公司生产的冻干蔬菜,填补了我省冻干食品生产的空白。如旺达食品有限公司、天利公司,凭借自己的技术、资金、人才和设备不断开发新产品,其“旺达”牌产品多次荣获省、市奖,牛蒡菜、牛蒡酒、牛蒡茶等系列产品行销日、韩,久盛不衰。农业龙头企业用现代设施装备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为加快__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提前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引资领域进一步拓宽。该县不断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的招商引资活动,投资主体不断拓宽,国内外资本纷纷投资效益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据不完全统计,20__年,全县农业协议利用外资154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781万美元,其中农业龙头企业引进外资280万美元;协议利用内资2.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亿元。全县有10余家工商企业投资效益农业,总投资2.2亿元。如我县计经委通过招商引来的 吉林森工刨花板项目、利宜热电项目,前期投资20__多万元用于开发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并准备用3年时间投入亿元来促进镇村经济发展,带动一、三产业发展。国内外资本的大量进入,为全县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拓展了新思路,带来了新技术,注入了新活力。

二、__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__县农业龙头企业经过几年来的扶持、培育和发展,企业数量、生产规模和出口创汇能力均有较大增长,但与周边县(市、区)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存在“低、小、散、弱”的问题,加工水平不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缺少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和有效主体。主要体现在:

1.企业科技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普遍缺乏与现代企业相适应的经营人才、科技人才、市场营销人才,企业生产设备较为落后,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的能力不强。由于受技术和设备的限制,__县出口的农产品中真正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大部分是经过粗加工的初级品,许多出口企业仅仅充当国内外公司的原料车间,农产品经过简单的洗涤、加工、包装即销往国内外。如安德利果蔬汁有限公司、旺达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生产的果汁、保鲜蔬菜食品销到国外后,再经过国外公司的深加工,然后投放市场,利润的大头被国外老板所得。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大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较低。企业管理不适应现代企业发展要求,大多数是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2.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在__县36家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意义上的龙型企业寥如晨星,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国际竞争力。从资产总额看,资产总额超亿元的企业只有1家,而资产总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有20家,占总数的55。从销售收入看,年销售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4家,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下的企业达12家,占总数的33。企业规模小,导致出口渠道单一,国际市场狭窄,市场竞争力较弱,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应变能力和回旋余地较小,一旦遇到出口国的绿色壁垒或其他原因出口受阻,企业就会蒙受巨大损失。如旺达公司、天舜公司,由于受日本市场的影响,导致牛蒡系列产品生产线无法使用,企业造成损失,产品出口也受到较大影响。另外,有不少企业产品单一,只加工1-2个品种,实际生产时间不到半年,产值和效益上不去。

3.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加工转化本地农产品的比率不高。据调查显示,全县36家农业龙头企业加工转化本地农产品约占其加工总量的50左右。如天穆集团公司在本地收购的小麦仅500吨左右,大部分从外地调入。大沙河罐头厂加工的黄桃,大部分从安徽、河南等地收购。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现有农技推广部门及科研单位与企业关系不够密切,企业真正所需的技术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二是企业与农户签订的合同不够规范,受价格利益的驱动,企业和农户很难履约,使得企业加工所需的原料得不到保障;三是农户出售的农产品的规格、品质不能满足企业加工的技术需要,无奈之下只好从外地调入。

4.政府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20__年__县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关于培育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从资金、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对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扶持资金偏少,配套政策不完整、不系统的弊病渐渐显露出来,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制订了许多扶持政策,但在贯彻落实中,由于受到体制束缚和传统落后观念影响,不能正确认识“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和农民”,存在着政策浪费和服务不到位的现象。

5.品牌意识不强,缺乏自己的主导产品。__县14家有出口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有自己的主导产品,打自己的品牌,注册产品商标的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出口产品有的借用其他企业的商标,有的产品连产地、品名也不标注,在国际市场上名牌产品没有。其结果企业出口渠道单一,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较弱,一旦出口受阻,企业就会蒙受损失。

6.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的资金使用与其他工业企业有所不同,一年四季的资金周转不平衡,每到收购旺季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但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长,见效慢,金融部门不愿将资金放到农业产业上,农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取得信贷资金比较困难。此外,企业普遍反映,农产品加工和出口企业增值税环节税赋过高,农产品粗、深加工的界定和税率不合理,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担保难等都是影响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但因贷款难,担保难,原材料收购资金得不到保障,特别是在农产品收购季节,不得不向民间借贷,企业生产受到影响,严重制约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三、加快__县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根据__县党代会、人代会提出的工作目标,综合各方面发展因素,__县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目标是:从明年起4年内,每年新增农业龙头企业3-5家,到20__年达到50家;年销售总额在20__年基础上翻一番,到20__年达到8亿元;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8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发展到3家;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__年带动联系农户7万户,带动联系农产品基地20万亩。

农产品加工业介于一、二产业之间,在国际上被称为朝阳产业。我们必须面对入世后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依托__县的农业资源,充分发挥__县特色农业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现有农业龙头企业优势,采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实施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升级,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做强、做大、做优农业龙头企业。

1.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近几年,__县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投入有较大幅度提高,但面对入世后的严峻形势,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投入力度。围绕优势产业,采用贷款贴息、技改扶持、奖励企业、税收优惠等方式,集中财力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有农业招商引资项目的企业、出口创汇能力强的企业和产品质量好、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企业,重点扶持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

2.大力营造发展环境。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进一步融入“东陇海”产业带,完善农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工商企业来__县投资农业。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促进农业龙头企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集聚与升级。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务公开,减 少审批环节,简化办事手续。加强信用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使大集团、大公司能够引得进、留得住。加强农业企业土地权证办理工作,为企业办证提供各种便利。

3.加强金融信贷支持。金融部门要把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作为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优先贷款项目,对农业龙头企业向农户收购农副产品所需流动资金,特别是在收购旺季,要简化贷款手续,及时发放贷款。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应视项目用途与实际需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切实增加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投入。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应扩大担保业务,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担保。

篇(8)

作者简介:关付新(1965―),男,河南长葛人,管理学博士,河南财经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农村综合发展、农业组织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F304.5;F1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6)06―0043―04

收稿日期:2006-07-21

一、农业问题是制约中原崛起的瓶颈

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和中部传统农业大省,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特征突出,要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中原崛起发展目标,在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条件下,存在着资源约束、制度约束、市场约束和技术约束等。只有突破这些因素的约束,资源要素才能在产业间和空间上合理配置,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优化结构,快速推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实现中原崛起的发展目标。当前制约中原崛起的瓶颈存在于河南农业。

1.庞大的农业人口所需要的经济活动空间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稀缺,形成制约中原崛起的资源约束

2004年,河南省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82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3倍,人地矛盾突出。河南占全国1.7%的土地承载着全国7.5%的人口,人均土地资源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河南省乡村人口比重大,乡村从业人员多,农业从业人员占有耕地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9%。2004年河南乡村人口比重为71.1%,比全国平均水平58.2%高13个百分点,而乡村从业人员比重为84.4%,比全国平均水平64.8%高出19个百分点。考虑到河南乡村人口和乡村从业人员在全国总量中所占比重大这一因素,剔除全国平均水平中河南自身的作用,河南省乡村人口和从业人员比重比其他省区的平均水平更高。河南省农业用地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4.3%,而全国农业用地只占国土面积的69.1%,但河南省农村居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1.52亩,仍低于全国平均2.00亩,表明河南省农地资源和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即使在人多地少的中部地区,也处于最低水平。农业的特点是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必须有足够的土地资源承载从事农业经济活动的人口。河南省耕地面积减少和乡村从业人员增加的逆向变化,加剧了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再加上农村居住建设用地扩张及发展工业和城镇建设对土地“农转非”的需求,工农用地的冲突和城乡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土地成为发展的最大资源瓶颈。

2.过去的农业政策及相关政策所导致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成为制约中原崛起的制度约束

在交易的社会中,制度安排有三种方式,一是企业制度,二是市场制度,三是政府制度。政府制度和市场制度共同造成了河南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并制约现代农业企业制度的建立。

第一,政府和市场造成河南省二元特征显著的社会经济制度。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的二元结构和改革开放以来市场造成的二元结构,在河南省的叠加和强化,突出了河南省二元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国家长期对农业实行“多取、少予、管死”政策,以剪刀差形式获取农业利益,支持工业和城市优先发展。与此相关的影响城乡不平衡发展的土地征用制度、户籍管理制度、劳动就业制度、教育卫生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加剧了河南的城乡分化。在计划经济奠定的城乡割离和工农利益失衡条件下,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土地和资金等要素趋利而动,流向城市和工业,形成河南省突出的二元结构特征。

第二,全国农业市场化削弱了河南传统优势,而国家的农业政策制约了河南的市场进程。在传统农业阶段的产品经济条件下,河南土沃粮丰,优势明显,而当农产品长期短缺问题得以解决后,土地密集型的大宗农产品优势衰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河南省棉花、烟叶等传统经济作物的优势被严重削弱,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下降(见图1)。在我国粮食生产向北方转移的同时,棉花主产区向以新疆为中心的西北棉区转移,最大的烟叶产区转向西南地区。河南农业传统优势在全国农业市场化进程中丧失,而国家农业政策却制约了河南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制度长期主导河南农业发展,而市场制度落后,作用较弱。在改革开放的市场化进程中,国家对粮棉生产和购销的计划控制时间最长,市场化改革最晚。河南作为粮、棉、油、烟、肉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大省和农村人口大省,对这些计划政策产生了突出的响应效果,市场化进程迟缓。2002年河南省的市场化程度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位列第18位,农业生产商品化、农村市场发育程度和农村市场化程度都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河南省的市场化改革,尤其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市场化农业的发展任重道远。

第三,由于资源条件和制度约束,河南现代农业企业制度的建立面临着较大困难。在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制度创新的重点是农业组织企业化的制度创新,塑造现代农业发展主体。由于人多地少资源禀赋条件的限制,落后的市场制度和滞后的农村土地制度与金融制度的约束,河南农户在企业化进程中存在较大困难。其一,小农数量有增无减。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一般呈现出农户数量减少、家庭经营规模扩大的规律,而河南省的农户数量从1990年的1734.8万户增加到2004年的2015.6万户,户均耕地面积由5.99亩减少到5.43亩,表现出逆现代化趋势,相悖于市场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不利于现代化农业经济组织发育。其二,小农性质难以改变。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

二、农业发展是中原崛起的基础

农业的特征决定了农业活动是协调自然、经济和社会三大系统关系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式。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的农业发展直接关系着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环境改善。

1.农业发展能够巩固中原崛起的经济基础

根据《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到2020年总人口控制在1.07亿以内,城镇人口达到50%,非农业劳动力达到60%,人均GDP在2010年的1.2万元的基础上翻番,二、三产业GDP占90%。农业发展是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结构优化的条件,也只有农业现代化,才有条件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

第一,农业发展为实现中原崛起提供粮食安全保障。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必须具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本省的粮食安全,并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通过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以更少的农业从业人员,满足日益增多的非农业人口的食

河南小规模粮食生产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凸现。以粮食生产为保障手段的小农大量兼业,“拐杖农户”成为河南农业生产的主体。传统农民缺乏机会和能力从市场获利,家庭经营收入的比例降低,收益增长缓慢。农民既不愿种地又严重依赖土地的情况较为普遍。在当前资源条件和制度的约束下,兼业户不断增加,并且以农业收入为主的一兼户比例高于以非农收入为主的二兼户。这样的格局难以形成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业组织,制约农业企业制度的建立。

3.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任务艰巨,全面制约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约束

发展现代化农业,要用现代技术改造农业,以现代组织形式经营农业,全面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农业竞争力表现为有着递进关系的四个层次,即农产品竞争力、农业资源要素竞争力、农业经营组织竞争力和农业产业竞争环境持续力。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建立在发挥资源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而比较优势的发挥是以农业经营组织能够根据资源要素相对价格的变化进行决策为条件的。最终能将比较优势提升为竞争优势的条件是,通过农业组织的竞争与合作,营造和健全其他地方无法复制的农业产业环境。河南传统农业在人地关系紧张条件下,农户小规模粮食生产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小规模经营还弱化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努力,再加上市场环境的影响,强化了河南改造传统农业的困局。所以,河南农业的“小规模”和“剩余劳动”排斥现代技术的“过密化”小农特征比全国突出。在全国农业发展格局中,正处于沉降态势的以河南为代表的中部农业,相对于东部以市场为导向的外向型农业、东北部土地密集的资源型农业和西部资源依托型的特色农业的发展,形成盆地态势。物需求。这样为农业发展提出的要求是,由2003年的每个农业劳动力为2.9人供给食物,到2020年提高到4.4人。考虑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人员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减小,再加食物结构中肉、蛋、奶比例的增加,对农业劳动力供给食物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更高。第二,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为服务业发展开拓新的领域。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在河南省的兴起得益于既有的传统农业基础,其持续发展需要发达农业来支撑。农业从过去温饱水平下满足人们粮、油、肉食物需要和棉、烟、麻工业原料需要,扩展到满足小康阶段的饮、药、赏等新的需求。因此,我们一是要推动健康饮用品、现代中药等新兴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二是拉动一、三产业一体化的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第三,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劳动资源。推算静态绝对量,到2020年,不仅新增1033万总人口中的乡村人口全部转移到城镇,而且还需要从现有的乡村人口中转移出1687万,这要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第四,为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包括新增农资需求、耐用消费品的需求、服务需求等。2004年河南省城乡消费水平之比为3.3:1,占总人口71.1%的乡村人口,消费只占总额的43.7%。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提高全省市场购买力。第五,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土地。到2020年实现河南省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城镇人口相当于在2003年城镇人口基础上翻番,必然带来建设用地的大量增长,尤其是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必然有更高的建设用地需求。这要求从现有的农地中腾出空间用于城镇扩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

2.农业发展能够强化中原崛起的社会基础

第一,农业发展是农村稳定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河南省社会稳定的根本,是中原崛起的基础。在中原崛起进程中,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产业之间、不同经济组织之间、市场主体之间发生流转和重新配置,利益关系不断调整,其中对传统农民影响和冲击最为严重。一是要实现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的转变;二是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农民要完成向市民的转变;三是要面临观念、知识更新和传统习俗改变的冲击。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打好农民完成这些转变的基础,相对降低农民进人新环境和新职业的门槛,减轻农民的压力;只有农业的发展,才能在政府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进行利益调节的基础上,再增进农民利益,减少利益冲突;只有农业的发展,改变农业和农村的落后面貌,才能提升农民的社会地位。第二,农业发展是协调城乡关系的条件。2004年河南省城乡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0:1,人均消费水平之比为3.3:1。形成这些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控制农业、优先城市工业政策的影响。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要求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为20000元和8000元,其比为2.5:1。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途径就是发展农业,繁荣农村经济。

3.农业发展能够改善中原崛起的生态环境

中原崛起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目标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具有良好生态环境支撑的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但河南省人地矛盾突出,造成的人口压力、粮食压力、环境压力和资源压力等,威胁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城市的扩张、工业的发展和农业经济发展空间的扩展,一方面对生态基础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威胁更大。河南省人均资源数量的不足,需要以更高的质量来补偿,但目前面临的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双重压力,削弱了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基础。黄河缺水和淮河污染问题直接影响到河南省的工农业生产和城镇用水,农村“逢河必干,遇水必污”对农业和农民生活危害极大,全省森林覆盖率偏低导致水土流失,农业面源污染恶化了农村环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协调,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重要途径就是在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实现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同步增长,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在平原农区,通过采取政策措施、技术措施和工程措施,控制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过度使用,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同时利用作物秸秆发展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工程,解决面源污染问题,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自然环境的冲突。通过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作物品种改良,解决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在丘陵和山区,通过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用材林、名特优经济林、生态林,形成生态保护与山区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通过发展山区特色农业,打破山区生态贫困、经济贫困和知识贫困之间的恶性循环。只有通过发展能够强化生态功能的现代农业,才会全面实现中原崛起目标。

三、发展现代农业,支撑中原崛起

中原崛起是国家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先后实施的东部开放、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依托不同的背景和条件。中部地区是我国传统农业精华所在的粮食主产区,区别于其他地区,农业与农村发展在中部崛起发展战略中具有基础作用和特殊意义。农业和人口使河南省成为中国的“老大”,没有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就会使河南成为中国发展的

“老大难”。所以,中部崛起看河南,中原崛起看农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而发展农业,则是加快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举措。

1.发展农业,加快河南工业化进程

《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确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农业大省工业化的根基在农业,这不仅表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对河南省工业化的发展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首先,在现有的工业结构中,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的企业数量、工业增加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分别占全省轻工业的74.2%、78.5%和78.6%,占全省工业的33.3%、22.9%和26.2%。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企业数量、工业增加值、资产和利润总额,分别占河南省工业的15.3%、9.1%、6.2%和lO%,远远高于全国平均的8.1%、5.1%、3.8%和3.4%。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食品制造业的企业数量所占工业企业比重,也高于河南省1999年的14.8%。农业发展还与河南省具有优势的烟草加工业、纺织业和木材加工业等高度相关。其次,在河南工业化的战略中,农业的作用依然突出。发挥河南省劳动力和农产品丰富的优势,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资源的精深加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继续支持乡镇企业和农村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加快农区工业化步伐,这是河南省工业化的重要举措。与农业相关的食品医药和轻纺是河南省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生物工程和现代中药是要培育的新支柱产业。把河南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是河南省产业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

2.发展农业,加快河南城镇化进程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实现工业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繁荣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必然要求。《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要求,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经济支撑有力、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健全、人居环境优美、发展协调有序的现代城镇体系,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农业发展是实现城镇化发展目标的基础和条件。

首先,发达的农业是中原城市群健康崛起的基础。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要在全省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非农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比重达到80%左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60%以上。2003年中原城市群所包括的9市,非农业劳动力比重为43.7%,比全省平均水平仅高4.3个百分点,以农村统计资料计算出的乡村人口比重只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4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55.3%。而发展目标要求,到2020年非农业劳动力比重要比全省平均水平60%高出20个百分点,城镇化高出全省10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要占全省的60%。对照中原城市群经济隆起带的发展目标,压力最大的是当前非农业劳动力比重过低。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不仅需要提高非农产业的容纳能力,还需要通过农业的发展,更快释放农业劳动力。还有中原城市群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压力。在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中原城市群的第二、三产业产值已经分别占到全省的58.4%和60.5%,差距最大的是第一产业,只占全省的37.2%,其中农业占全省的36.6%,农业成为中原城市群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短腿”。所以,农业是中原城市群发育成长的基础。只有发展农业,才能打破中原城市群发展的瓶颈。其次,农业是产业兴市、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实现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搞活县域经济,增加县(区)和乡镇财政收入,不断增强小城镇发展的经济支撑,要依托农业区域专业化和特色农业的发展,以水果、蔬菜、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畜禽等农产品的生产、批发、加工、贮运、专用农资供应为基础,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专业市场,业兴城荣。这是一条农民循序入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和谐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3.发展农业,加快河南现代化进程

在农业大省,农业现代化既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又是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难点。河南与全国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和农村。面对经营规模小、专业性差、商品率低、生产手段落后和竞争力不强等特征的传统农业,我们需要从四个层次加快河南现代化农业发展。

篇(9)

[中图分类号]F3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0)09-0007-03

一、S377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作为农业人口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由于受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发展限制,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农业弱质性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有高度依赖性,靠天吃饭的特征明显,自然风险大;生产周期较长,对市场需求难以有效把握,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市场风险大。我国农业生产整体状况也不容乐观,各地,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设备落后;农业发展方式依属粗放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以初级加工为主,附加值少,科技含量低,农业生产效益低下。

随着国家支农政策力度不断提高,我国也已进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成为必然的选择。农产品深加工的快速健康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农产品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转变,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和载体,一头联结农产品市场,一头联结分散的农户。作为最重要的市场主体,企业在加快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农产品深加工链条中最关键的一环:实现农产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优势,同时能够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小城镇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巨大作用,迅速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当前,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在农产品深加工行业更是如此。农产品深加工业集合了当今先进科学技术,如生物技术、分离技术等,科技含量高成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最显著的特点。但加工技术和设备落后,科研创新能力差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在。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和装备成为企业发展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近年来。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研发日益受到重视,但整体来说,当前我国农产品技术的发展还远远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科研院校单位农产品深加工方面人才紧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少、加上和农产品深加工加工企业的联系松散,科研成果也难以有效转化为企业直接生产力。企业由于自身条件限制,难以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深加工相关技术的科研创新工作,各类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储备严重不足,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研发进程缓慢,科技创新能力差,导致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多层次开发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弱。同时,对于国外引进的先进加工技术和设备,在技术的吸引、消化上也较为被动。没有先进科技和创新精神作为支撑,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难以真正实现跨越性发展。

2 企业品牌意识不足,核心竞争力弱

21世纪是品牌的时代,市场竞争优势的取得在于品牌的力量。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品牌建设薄弱,品牌多而杂,将进一步阻碍了企业持续发展。企业未能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和对市场规律的深刻把握基础上,主打区域特色牌,品牌建设意识缺乏或不足,更谈不上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作为传统农耕大国,我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赋予了许多农产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也成就其难以模仿的独特魅力。只有中国的才是世界的,我国众多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此优质资源却难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利用,也未对农产品深加工产品的文化价值进行深度挖掘以形成企业品牌定位、品牌文化加以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整体上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都缺乏明确的核心竞争力及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只局限于把企业养活,而不是做大做强,争创优质名牌,造成企业和品牌影响力广度小和深度浅,难以形成竞争优势。缺乏品牌意识和核心竞争力的劣势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深加工企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3 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作为连接市场与农户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要有对市场信息的敏锐掌握,同时也要与农产品原料的供应者――农户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国外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主要是采用“企业+农场”的形式,与农场主签订正式合同。并积极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服务,特别是技术服务,两者间建立长期互惠互利的双赢关系。我国农业生产受条件限制,农业生产分散化,以家庭为单位,数量多规模小,集中程度低,专业化进程缓慢。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不成规模,造成供应与需求的明显的断层,企业+农场(农业生产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尚不完善。整体上讲,我国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与农户两者间还未真正建立起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担机制,而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既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集约化的生产,同时也制约了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有序发展。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对策分析

1 政策支持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需要政策倾斜,特别是在资金和技术方面政府应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为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扶持。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企业、银行、担保公司、政府的联动机制,对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大企业集团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其加快上市。积极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对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承担的高税率,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并通过各种方式退还多年来超标准征收的税款。同时,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产品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一定程度的优惠。各地政府也可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特色产品进行招商引资,既可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落户本地,促进企业的集聚和优势产业集群的形成,也可吸引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有兴趣的投资者前来洽谈,增加企业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

2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发展,必须有科技和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依托。科技作为影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深加工技术创新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方能见效。一是政府层面,加大力度支持特色农产品和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攻关工作,加快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开发、引进和宣传推广工作。改造传统技术,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和现代高新技术加工转变,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企业自身要深刻认识到科技在企业长期发展中的难以替代的战略作用,积极投入科研资金,做好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创新工作,增强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培育农产品深加工的高科技人才,作好人才的梯度建设和储备工作。坚持自主研究与引进相结合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强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特别是具备实力的龙头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可尝试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和技术中心,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提高科技贡献率。

3 加强品牌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

当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必须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积极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充分利用区位和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整合各方面资源,特别是文化价值方面的深度挖掘,强化品牌建设的内涵,加大品牌的创建和争取力度。制定品牌建设的长期规划,结合企业的现状选择适合的营销策略进行品牌的推广和宣传,根据企业自身状况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品牌策略做必要的调整。提高企业知名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要让品牌始终处在企业发展的最高处,引领企业的发展,让品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各级政府要围绕本地主导和区域特色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统筹规划本地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鼓励引导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培育、创建和整合品牌。挑选实力强大、发展前景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扶持,确保品牌建设发展的良好局面,并对品牌建设优秀的企业给予奖励,加大对品牌的保护力度。

4 创新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连接机制

稳定的利益连接机制是农户和企业的共同要求和选择。建立完善“企业+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村委会+农户”、“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强化企业和农户间的利益连接,真正建立起契约式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达到多赢效果。企业要发挥对市场信息反应灵敏的优点,积极引导农户种植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对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的服务,特别是在技术服务方面为农户们提供最直接方便的指导,从源头上保证农产品深加工原料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也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支持。

参考文献:

[1]郭庆然,我国农业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

[2]路琪,产业链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的决策关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

[3]刘永悦,景段春,黑龙江省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1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6

[4]王树锋,农业可持续发展视角的农产品深加工问题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篇(10)

农垦企业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在起步阶段实行的是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不仅有交物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充分的调动起了职工生产的热情,实现了土地的有效利用,为农垦企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垦企业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向

 

农垦企业在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兼具了农村改革的特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对农垦企业自身的特点有效结合,做到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上下联动及点面结合,确保改革的稳定推进。而且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进一步对体制进行创新,在改革不断深入过程中将农垦企业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农业企业集团。而且在改革过程中还要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核心内容,以推进农场企业化及垦区集团化作为改革的主线。并做到以农为本,适度规模经营,有效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将农垦企业打造成为国家粮食的主产区,同时还要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打造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使农垦企业在当前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有效的示范带头作用。

 

促进农垦企业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深入的具体措施

 

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针对当前部分农场土地承包不完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健全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确保土地承包合同制度能够得到有严格的执行,而且对于农场的土地,农场职工具有优先承包权和经营权,而且在承包过程中能够对土地合同承包期限进行延长,从而有效的实现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在农垦企业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强化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的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来促进农场统一经营的实现,农场需要为家族农场生产和提供市场化信息,加快发展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效的提升家族农场组织化程度,确保农场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另外,还要对家庭农场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做好农场内的各项管理工作,加强对农场职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为农垦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农垦企业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从而为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指明方向。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农垦企业更需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重视龙头企业的培育,建立各种专业化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实现农垦企业的丰产增收,为农垦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首先,利用职工的身份田和招标田试点工作,将原农场职工的身体打破,加快其向社会人的过渡,使农场职工真正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同时利用招标田将承包经营改为租赁经营,有效的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打破了平均分配的格局,使一部分不愿意从事土地活动的人脱离出来,有效的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其次,抓好模拟股份制试点工作,利用农场控股、合资种田、统一管理、按股受益、风险共担的原则来进行农场土地经营。而且生产和产品销售上采取统一的模式,实现农垦企业的产业化规模生产,集约化管理。

 

重视农业机械化,促进农垦企业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进一步提升农垦农机装备水平。当前农垦企业需要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充分的调动起职工、企业及其他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并加大投入力度,根据自己农场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购置和更新农机设备,确保农机设备的数量充足,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的质量,对农机装备结构进行优化,打造农垦系统现代农业示范区,并积极的引进新机具和新技术,加快新机具及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快促进农垦企业农机化发展的进程。其次,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推动农机农艺信息融合。在当前农垦企业农机科技创新工作中,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这一核心,充分的将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信息技术进行结合,从而有效的提高农垦企业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含量。再次,强化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机化工作质量。充分的结合各农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机技术、管理和工作等标准,并构建农机化标准体系,做好落实工作,在农机工作的全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管理,有效的提高农机化工作的质量。最后,加快体制创新,提高农垦农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农机经营机制创新改革,坚持多种农机经营形式并存,根据不同垦区、不同农场的实际情况,可采取多种经营形式,鼓励、引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高效、节能的现代农机装备。要充分发挥农垦农机化的优势,培育农机化服务产业,更好地发挥农垦农业机械化的示范带动作用。

 

上一篇: 银行业务存在问题 下一篇: 化学工程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