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管理专业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3 14:57: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交通工程管理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交通工程管理专业

篇(1)

关键词: 交通工程;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

Key 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unit;professional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2-0069-02

0 引言

建设单位是工程建设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项目实施中处于中心枢纽位置,要实现对项目的投资、进度、质量等指标的控制,必须要有高水平的专业化组织机构和专业化人才队伍。为此,交通部、浙江省交通厅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项目建设单位管理的若干意见》(交公路发[2011]438号)、《关于加强我省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的通知》(浙交[2011]301号)文件,对公路建设项目、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工作进行明确和规范。今年7月,省厅举办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培训班,就学习贯彻上述两个文件精神进行了专题学习培训。

重视和加强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交通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参建各单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对推行现代工程管理的目标要求,作为转变交通建设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重要措施,用现代工程的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动交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1 我市交通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交通部门和建设单位,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单位根据项目建设要求和行业管理的规定,对建设单位自身建设比较重视,按照“一路一公司”的要求,组建了项目法人公司和管理机构(指挥部);根据工程规模、技术难度及实际需要配备所需各类管理人员,工程技术管理人员能基本满足工程技术管理需要。本着“职能齐全、精干高效”的原则配置,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计划、合同、技术、质量、安全、财务和纪检等职责按规定配置齐全,各关键岗位负责人具有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高速公路或国省道公路项目关键岗位管理经历。

如嘉绍通道北接线自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全体参建者通过完善创新管理手段、严格项目管理、营造和谐施工氛围,使得工程建设均衡推进,圆满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该项目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廉政联系点;被省政府授予“2009年度全省重点建设立功竞赛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被省交通运输厅评为“全省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标准化工地建设管理优秀项目”,并在2010年全国高速公路标准化建设经验交流会、全省交通建设单位经验交流会以及2011年全省交通建设行业管理工作会议上分别作了大会发言,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市的国省道、普通公路专业化管理不容乐观,据我们对全市10多个项目的实地调研,对照交通部438号文件的对建设单位指挥部的人员、机构的具体要求,完全符合要求的项目很少。这说明我市交通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力量基础比较薄弱,单位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与专业化管理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在日常的管理中发现,由于专业化管理不够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1 管理意识淡薄,追求工程进度

建设单位对工程专业化管理工作水平亟待提升问题认识不够到位,现在的建设单位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征迁、融资等事情上,冲淡了对工程本身管理的精力。如果一个项目的建设单位工作力度大,管理水平高,经验丰富,项目建设就会比较顺利,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少。因此,项目实施控制与初步设计概算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建设单位组织管理工程水平差距。具体表现在以前完工项目中发生的超概算、工程延期、工程变更未审批等问题,如不及时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忽视方案前期的完善、质量的控制,片面追求规模、赶工期,那么工程专业化管理工作水平将得不到提升。

1.2 项目管理混乱,质量存在隐患

根据工程规模、技术难度及实际需要,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水平与要求差距较大。特别是在配备所需各类管理人员、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方面标准低,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视而不见,或无法解决。在前几年已完工的项目中发现,有的建设单位缺乏质量意识,措施不力;项目管理混乱,违反建设程序;招标文件没有会审或工程量清单有瑕疵,存在低价中标或中标的施工单位不合格;工程监理不到位,质量问题突出;施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违规分包、转包工程,等等。施工单位对工程质量重视不够或者根本不重视,只重视利润,导致施工不按规程、规范和设计要求施工,施工中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合格材料被使用。如果建设单位管理监督不力,那么为工程的质量问题埋下了隐患。

1.3 合同履约不严,违反建设程序

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关系实质上是合同关系。目前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对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合同履行情况把关不严,比如对人员的无序调换不能及时加以制止,没有按照合同要求进行违约处理,对调换人员没有达到合同规定的仍予以批准等等,这些都是不重合同管理的表现。我市有多个交通项目早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但合同执行中存在随意变更等问题,工程结算审价争议久拖未决,以致每年有农民工上访现象。特别是有的建设单位财务控制力量不足,债务负担过重,资金周转困难,历年累积的应付工程款欠款严重。历年来工程款支付环节引发的社会矛盾屡见不鲜,所以,近年来建设管理部门等对合同管理特别是农民工支付保证金加强了控制管理。2013年版本的建设合同条款中单独对工程款支付和合同变更作出了详细的解释。

1.4 基础资料不全,竣工验收拖延

按规定要求,公路项目通车试运行两年后应进行竣工验收,但我市大部分已到期的项目无法及时竣工验收。原因有档案资料不全,财务决算未及时完成等等。前几年已完工的多个项目竣工结算还未全部完成,有的项目尚在诉讼中,导致财务决算无法编制、竣工验收无法进行。建设单位由于管理人员不懂工程的管理程序,没有及时整理档案资料,后续再补有困难。建设程序中要求的以“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近年政府主导下的内部专业化分工,统一领导,各司其职,有效地提高了公路建设管理效率。市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也成立了基本建设项目综合验收领导小组,大大推动了项目综合验收的进度。

2 推进我市交通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的措施

2.1 要把好准入关,保证项目管理的专业性

交通部公路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公路项目建设单位管理的若干意见》,浙江省根据交通运输部有关要求,制定下发《关于加强我省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单位专业化管理的通知》,对项目建设管理单位即项目法人的资格标准和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力等提出了严格的准入条件,明确了组织机构的组建、人员配备的标准、关键人员的资格条件。这样要求的核心,就是要实现对工程建设由专业化团队进行专业化管理。同时要求对照《通知》设定的准入条件,对在建项目建设单位进行梳理,对资格标准满足不了要求的,要进行整改,尽快调整充实专业人员和管理力量;对新建项目,要严格按照《通知》设定标准组建项目建设单位;对社会资本投资公路建设的项目,要鼓励投资主体采取代建制模式,邀请专业化公司进行管理,避免东拼西凑组建临时机构。

2.2 要把好制度关,推进规范化管理

作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指导督促项目法人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招标投标、质量标准、进度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材料采购、工程变更、资金拨付、廉政准则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建立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建立财务竣工决算、综合验收、档案管理制度,做好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政府部门也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扎实督促建设单位建立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并能有效实施,提高管理效益和成果。

2.3 要把好考核关,落实好建设管理责任

要加强对项目建设单位的监督检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管理效能。要将建设单位管理能力与项目建设的适应性纳入动态监管,重点考核机构和人员变化、履约能力、履职效果、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要素,及时修正管理偏差。对社会投资项目,还要加强对资金筹措、履约能力的监管,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对工程实施管理不力、现场管理混乱、容易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建设单位,应责令停工整改。对整改不力的,要及时撤换。

2.4 要充分发挥专业团队的专业优势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一些大型项目的实施,在实践中已经积累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建设管理经验,涌现出了一批专业化的优秀管理团队。由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原因,有的项目法人在项目建成后就解散了,积累的丰富经验没有得到有效传承,而一些新开工项目,又“重打鼓另开张”,重新组建机构,再交学费,再培养新生,这实际上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推行现代工程管理,要有意识地培养一批专业化公司、专业化团队。如南京二桥建设后,原有管理骨干又转移到三桥、四桥建设上,四桥的指挥长、副指挥长都是从二桥、三桥一路干过来的。成功的主要经验,就是经过几座桥的建设磨炼,管理人员越来越专业,经验越来越丰富,处理复杂事务的能力越来越强。管理人员的技术、经验、能力得到了传承、积累和提升,整个管理团队的专业化水平越来越高。同时,对自身不具备管理能力的建设项目,要鼓励采取代建制模式,为发展专业化项目管理公司创造条件和环境,实行专业化代建管理,充分利用和整合优势资源,促进建设项目管理步入现代工程管理轨道。

3 结束语

建设单位是公路工程项目的主导核心,承担着统筹项目实施和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影响工程质量、安全和品质的决定因素。因此,交通工程建设单位的专业化管理是当前一项急迫而必要的工作,是全面推行公路现代工程管理的需要,更是交通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公路建设管理者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利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在实现企业自身效益最大化和健康发展的同时,尽最大努力提高建设单位管理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引言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最初由清华大学试办,至今已有30余年时间。它是一门边缘性学科,是管理学、信息学、系统学、统筹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它应用范围较广,例如高速交通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该系统,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控交通状况,处理突发事件;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为物流管理者及其它组织管理人员提供战略、战术及运作决策的支持,以达到组织的战略竞优,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与效益等。虽然该门学科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渐显著,但是工科院校学生因为自身专业特点,更加侧重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工科型的文科类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关于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的认识较为匮乏。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将工科专业知识与管理信息系统融会贯通,提高理论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力度,培养社会所需的综合型应用人才 [1-2]。

1.农业院校工科学院管理信息系统教学体系分析

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多学科相结合的一门学科。针对工科学生以实践应用为主、管理理论知识薄弱的特点,在讲授理论知识过程中,关于管理类理论知识采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不侧重理论的深入讲解。实验教学依托理论教学。学生结合个人在企业中的实习、组织的集体活动以及参加相关的竞赛项目的经验,开发一套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深相关知识的学习。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涉及管理学、数据库、网络技术等相关知识,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以上课程,由于农工科学生并未选修数据库等部分课程,学生在解决问题、研究创新方面能力不足 [3]。

2.农业院校工科学院管理信息系统探索

目前,我院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 学生在管理、数据库等方面基础薄弱,课程理论学时比重大,教学局限在知识传授阶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管理理论基础、系统设计、决策支持系统、网络技术等方面内容。这些内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其中包括管理、数据库、网络技术等。它们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相辅相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缺一不可。学生首先需要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开发方法,掌握开发方法的步骤,其中包括系统分析中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的绘制,系统设计中数据库设计、模块化结构图的绘制,系统实施和运行中主要利用Access、Dreamweaver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农工学科教学计划侧重工科教学,在开设本门课程之前,并没有管理、数据库等方面知识的铺垫。学生以零基础的方式接触该课程,为了使得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不得不增加理论教学环节的学时。虽然课堂上通过课件演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但是在综合设计性方面,学生缺乏实践锻炼,不能提高其综合应用能力。

(2) 实验学时少。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些高校专门开设两周课程设计,学生以小组方式,共同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能力。前面已经提及,由于农工院校侧重工科教学,文科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弱。也因此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提高。

3.关于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几点建议

针对学生农工科专业知识扎实、文科知识相对薄弱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高专业与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专业理论与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争取做到当开发农业工程领域中某管理信息系统,离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内行很难开发该产品时,我院学生可以利用相关知识,独当一面,开发出产品。

关于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教学的几点建议,如下述所示:

(1) 增加课程总的教学学时,在理论教学中采用避重就轻的方式,即重点讲解开发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数据库等知识,一般管理学的理论知识。农工院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以专业技术型人才为主。结合该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避开难于理解的关于管理方面的理论知识,着重讲解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框架。

(2) 增加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理论教学学时。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作为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在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将它们有效地结合,可以高效地获取与处理数据,使客户及时地获取有用信息,从而为客户带来较大收益。数据库、动态网页设计在计算机等相关专业作为独立课程开设,课程知识点较难。作为农工科学生,侧重实际应用、降低理论知识难度。如何建立关系型数据库作为本门课程的难点、重点。学生在掌握了数据库的概念、数据结构的规范化处理、关系数据结构的建立及E-R图设计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地利用Access完成数据库的建立。动态网页设计涉及到静态网页设计、网页链接数据库等相关知识。在以往教学过程中,由于分配给它们的理论学时少,仅讲解静态网页设计。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可以顺利地完成简单静态网页的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体现出意犹未尽。因此需要合理地增加数据库与网络技术理论学时,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利用Dreamweaver完成管理信息系统网站的设计。

(3) 增加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践学时,使得学生可以独立开发与本专业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农业生产机械化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农机的使用离不开农机维修,人们尚未将农机维修信息系统化,而汽车维修管理系统早已得到广泛应用,例如汽车维修行业管理系统、普大汽车维修管理系统等,若能开发出农机维修管理信息系统,就可以避免由于农机具故障,而降低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在该门课程理论教学环节结束后,学生以小组方式,以农业工程领域中某企业为研究对象,开发它的管理信息系统,以网站的形式提交作业。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4.结语

在农工院校中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侧重应用的一门学科。它采用将工科思维与文科思维相结合的方式开发系统。为了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院可以采用组织竞赛、与企业结合等方式,开放学生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出为社会所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红兵,闫卫华. 加快交叉学科建设 提升高校有效竞争力[J].中国高教研究,2007,(1): 44-46。

[2]赵文华, 程莹. 美国促进交叉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借鉴[J]. 中国高等教育, 2007,(1) : 61-63。

[3]何继善,王孟钧.工程与工程管理的哲学思考[J]. 中国工程科学,2008,10(3),9-12。

篇(3)

中图法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3-0000-0c

根据地方性高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网络工程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与专业思想,掌握网络工程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网络工程意识与工程能力、良好的社会协调与职业发展潜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1]。

1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1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联系未来五年网络工程专业人才需求,制订网络工程专业“网络工程师”培养计划,主要包括网络规划工程师、网络安全工程师、网络系统集成工程师、网络布线工程师、网络测试工程师、网络管理工程师[2-3]。

1.2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需求

根据“网络工程师”的各种职业需求,制定网络工程专业培养能力目标,主要培养学生的网络工程规划与实施能力,网络系统布线、管理与部署能力,网络系统安全保障能力、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能力、网络工程管理能力、网络测试能力[3]。

1.3网络工程专业知识模块设计

根据“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培养的内容,网络工程专业制订了6个专业培养知识模块,包括网络工程规划设计知识模块、网络布线管理知识模块、网络系统安全知识模块、网络协议分析设计知识模块、网络工程管理知识模块、网络性能测试知识模块[4],如图1所示。将各知识模块的知识内容进行明确,并将相关内容分配到课程体系各个科目当中,以达到剔除教学内容的冗余,完成课程体系优化的作用。

1.4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依托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组织网络工程专业知识模块结构,构建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网络,专业必修课程路由与交换技术、综合布线与工程管理、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网络安全技术,专业实战提高课程网络工程部署、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工程管理、网络性能测试与分析等课程[5]。网络工程课程体系中各课程之间递进关系如图2所示。

2贯通式案例设计

通过案例驱动式教学模式,将“枣庄学院校园网规划与设计”项目的设计实施过程贯通到课程群各个科目当中,计算机网络完成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整体规划、IP地址划分、网络服务器配置任务;路由与交换技术完成网络设备的配置与维护工作;综合布线与工程管理完成线路的铺设与维护工作;校园网的安全、防火墙的配置交给网络安全技术来完成;网络协议分析、网络应用程序编写任务交给网络协议分析与实现课程完成;网络性能测试由网络性能测试课程完成;最后网络规划、网络构建在专业实战课程中完成。多门课程共同完成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如图3-4所示[6]。

3总结

以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为导向,制定课程体系标准,确定课程体系知识模块,统一分配教学内容,弱化课程界限,避免教学内容重复;通过贯通式案例整合课程体系,强调网络工程师职业素质的培养;将贯通式案例项目分解成多个任务,分配到网络工程专业的每门课程之中,让学生每门课当中完成既定的分解任务,在通过综合实习实践环节将任务组合,完成本课程在贯通式案例中的设计实施部分。

参考文献:

[1]王文龙.网络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5(3).

[2]石元泉,彭小宁.地方二本高校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怀化学院为例[J].计算机教育,2015(7).

[3]施晓秋.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

[4]王伍柒,钟元权,袁兆荣.组网工程课程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1).

篇(4)

一、工业工程专业特点及学生就业去向

工业工程专业是以生产过程为对象,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为目标,特别注重研究人的因素,充分发挥投入资源的作用。近年来,物流工程、虚拟制造、企业资源计划、人力资源管理等成为该领域的热点。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具有经济、管理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具备扎实的专业工程技术,是从事工业工程和管理的高级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其课程设置包括经济管理类和工业技术类两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工业工程师等与工业工程有关的工作,在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国有、民营企业等从事管理工作,以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

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性来看,管理信息系统虽然不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但是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通过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因此,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工业工程能够在实际中充分发挥作用的有力支撑工具。

三、《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工业工程专业授课一般应结合实际案例,并经常让学生到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实习,参与实际工业项目的运作和管理。但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学生无法真正到企业调研并解决企业信息化课题。

课堂使用的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理论化,有些概念、方法或理论看起来似乎很简单,其实其真正的内涵只有通过信息系统的开发、实施的实践经历才能透彻地理解和把握;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不同管理信息系统的差别,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实质。但对于工业工程的非计算机类学生,很多高校并未开设程序设计语言课程,致使《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仅限于理论学习,纸上谈兵,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致和效果。

四、《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办法

1.在教学体系上进行改革。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与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密切相关的综合叉学科,是现代化管理观念、方法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体。它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学生只有先具备了一定的背景知识,才有可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它的思想和方法。然而,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开设的随意性比较大,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准备。有些高校在该课程设置上存在着该课程所必须的基础知识明显滞后的问题。这种现状造成的结果是:一是给教师的课程讲授带来了较大难度,有的教师为了能让学生顺利地学习这门课,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和说明;二是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难以学到该课程的实质内容。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学科的综合交叉性较强,应该找准它在学生所学专业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开设该课程必须要考虑该学科对知识有序性的要求,有充分的先行课程作为基础。

2.在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管理信息系统对不同的专业的学生,要求是不一样的,从工业工程专业的特性可以看出,对工业工程的专业人才来说,既要掌握一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又要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与管理相结合的运用方法。但是工业工程人员不同于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人员,不需要对系统的开发技术有深入的掌握,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结合企业实际管理的需要,担任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者、规划者的角色,指导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实施,以符合企业的管理实际。

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合理分配时间。

3.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改革。①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管理学教学中很重要的方法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不拘泥于严格的概念定义和精确的推理,采用以事实说话的方法收集现实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同时给学生在学习中以更大的自。许多学校的管理学教学,特别是工商管理硕士(MBA)教学的成功,证明案例教学是一种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在管理信息系统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从本质上属于管理学科,具有管理学科鲜明的实践性特征,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管理学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案例教学法。教师要精心组织或挑选适用授课对象特征的案例。通过师生互动和模拟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参与系统开发的过程。

②加强课程设计环节,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必须安排充足的实验课时,每次实验要安排好实验课题,安排学生进行指定的项目开发操作,最后组织学生进行总结。有条件的学校应该尽量安排学生深入企业调研和分析,并邀请有关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给予精心指导,为学生的生产实践技能的提高和素质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5)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9. 07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9- 0123- 01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强烈冲击下,社会经济运行模式和企业管理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战略资源,信息系统在组织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空前提高。信息系统不仅仅是支持组织日常管理的工具,也是进行组织改革、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的战略举措。因此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建设的基本方法,就成为现代管理者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正是为了满足社会对管理信息系统专门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化,管理信息系统在概念、内容、体系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对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针对该课程的教学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

1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课程体系复杂,学生知识储备不足。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综合管理科学、信息科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的交叉性的边缘学科,具有复杂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因此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而作为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经济和管理知识是他们特长,计算机知识相对薄弱,因此部分同学感觉课程内容深奥而难以理解,因此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表现为被动、应付式的学习,甚至产生厌烦心理,难以实现预期教学效果。

(2) 教材内容相似,缺乏针对性。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一门管理类课程,而非技术类课程,具有两层含义:面向管理的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的管理,两方面均表明了管理信息系统应侧重管理而非信息技术本身[2]。因此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其授课内容和重点也应有所区别。而国内大部分教材的内容、体系大致相似,知识陈旧,在内容安排和案例设计上缺少针对性和创新性,此外教材内容的相对稳定性和知识更新的快速性也构成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3)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从教学方法来看,该门课程主要以讲授法为主,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和实践法结合为辅。由于学生缺乏对企业实际生产运营管理的了解,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总是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而被动地接受新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在企业中发挥支持决策作用的。例如在介绍MRP的基本思想、原理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竞争战略时,由于学生不了解制造业的生产流程,所以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就需要教师传递大量相关信息辅助学生理解。究其原因,就是由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难融合。

2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结合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特点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

2.1 合理设置先导课程,教师加强引导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对相关知识的有序性要求比较高,因此该课程一般设置在第六或第七学期开课较为合理,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相关知识进行综合,充分理解该学科的基本思想和脉络。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反馈。例如通过课前回顾上次课程的重点内容,课中对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选择恰当合理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课后安排阅读资料和案例巩固学习内容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和进度。此外,授课教师还可以根据授课效果向学生推荐参考书目、学术期刊和相关网站辅助学生课后扩大视野,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提高教学效果。

2.2 选择符合专业培养要求的教材

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所选用的教材,内容应侧重于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并初步掌握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方法以及开发过程的管理,并适当增加管理信息系统如何将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以及如何对企业的决策起支持作用等相关内容。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紧密结合的科学,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要求教师应该将相关理论的发展前沿和趋势纳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新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开发工具、柔性制造思想、供应链思想等。

2.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特点要求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强理论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到实际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流程,以及管理信息系统是如何提供信息支持组织内的各级管理者进行决策[3]。例如通过安排学生上机操作了解ERP系统中的财务子系统、采购子系统、销售子系统、生产子系统等功能模块,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企业相应的业务流程,企业的管理功能如何利用信息系统加以实现等内容。

本文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现状的深入分析,揭示了目前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各个具体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旨在克服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一、“任务驱动教学”的内涵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再现式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理念,而“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探究式学习,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不断地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其基本环节包括创设情境、确定任务、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工商管理专业《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特点

《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MIS)是动态发展的,介于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及现代通信技术之间的一门系统性、边缘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极强的交叉学科,对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要求都很强。而且,各专业在学习该课程时,围绕教学目标的不同,教学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并不要求他们能开发出一套具体的软件,培养成为程序员、计算机专家,而应该培养他们成为能够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需要的、具备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基础、掌握计算机科学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具有宽基础、强能力的复合型优秀管理专门人才。因而,只需他们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概念,培养他们从用户的角度、从有效管理的角度去考虑如何借助管理信息系统支持管理,进而再培养他们掌握信息系统开发过程和方法的能力,并在企业信息系统创建和开发过程中,能够与信息系统开发人员密切合作,提供有效的支持。但是,在MIS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抽象,涉及的学科知识面广,理论复杂及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相对较薄弱,教师不易讲得有滋有味和讲深讲透,学生也大都感觉教学内容过于枯燥,理解起来费力,与实际结合得不够紧密,与自身的专业知识距离太远。而且,在传统的MIS教学中,讲授过程过于理论化、书面化,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给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的应用

下面以笔者在课堂中的应用为例,说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

1.创设情境:信息系统在我校虽然有所应用,但没有完全普及,还有许多有待开发或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为此,在授课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把学校理解成一家公司,把自己理解成该公司里的一名管理者,并了解公司现状,熟知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业务流程。接下来,让学生想象学校想在现有基础上,开发一套新的更完善的课程选修信息系统,需要我们提供内部的配合。

2.确定问题(任务):在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目标框架下,贯穿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等这几个主要的学习重点,把学生整个学期内的学任务分解为以下12点小任务:

(1)以本学校现有的学生能接触到的信息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食堂打卡系统、学费清算系统、成绩查询系统等)为例,结合自己的理解,说明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特点。

(2)认真回顾在学校的两年里(本校工商管理专业是在大三的第一个学期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学校的信息系统发生过哪些改动?改动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是属于环境的因素?并以此说明管理信息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关系。

(3)分小组进行,对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现状进行调查,每个小组负责调查一个子系统。在调查前,要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

(4)每个小组选代表介绍调查结果,再综合总的调查情况总结学校信息系统建设的现状,并说明其处在诺兰阶段模型的哪个阶段,为什么?

(5)根据之前的调查总结,作出学校信息系统建设规划。

因为要完成整个学校信息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工作量太大,而课程时间有限,所以以下任务我们仅选取某一个子系统来进行,该子系统应灵活选取。因为学校的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应选取存在问题需要改进的子系统作为例子。在这里,我们选取的是学生成绩信息系统。

(6)在原来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学校现有的学生成绩信息系统具有哪些功能?处理流程是怎样的?绘制出相应的业务流程图和数据流程图。

(7)找出原系统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的不足,提出优化和改进的方法,给出新系统所要采用的信息处理方案。对各小组提出的方案,通过公开分析和比较,选择出一个较优的方案。

(8)该新学生成绩信息系统的开发是否可行?从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分析。(经济上的可行性,因为无法获取较详细资料,所以不进行实例操作)

(9)原系统的代码设计是否合理?有没有更优的方案?

(10)如果有需要新增数据表,请按照第三范式要求进行设计。

(11)根据对学校情况的调查了解,选择什么样的开发方式较好?

(12)系统开发成功后,根据应用学生成绩信息系统各部门的情况,及该系统与其他系统的关系,选择合适的切换方式。

这12点小任务涵盖了学习的重点内容,并以一个大任务的形式连接,使学生能把知识点连贯起来,并联系实际,进行自主性学习。

3.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跟踪指导。在任务实施过程中,强调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如相应新知识点的讲解和老知识点的回顾,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在学生遇到问题时进行引导,而不是直接进行参考答案讲解。同时,为了倡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按任务的难度及工作量的大小对学生进行分组,使他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并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和加深各自对当前问题的看法。

4.效果评价:在每个小任务完成后,让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公开陈述,然后师生共同来对他们的结论或方案进行点评,最后由教师提出一些建议,进行总结,整个过程必须本着鼓励的原则。这样既能够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又能清楚学生的应用能力水平,还能够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方式让他们产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动力,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增加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

四、效果及存在问题

笔者在本校工商管理专业的MIS教学中运用了本文中介绍的“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连贯性的小任务贯穿整个学期的课程学习,经初步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1.课堂气氛更活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讲”的比重相对传统教学方法下的课堂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都有较大提高,不再是机械地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是按照任务的要求去主动寻求解决方案,师生间的交流更多,思维碰撞也更多,气氛活跃。

2.学习内容更为开放。课堂教学中只是对学生提出探究性任务,并不存在统一答案标准,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基础和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做不同层次的探究,照顾到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而且,因为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大部分学生觉得会更有底气去质疑老师,然后在共同探讨的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并以此激发学习更多新知识的兴趣。

3.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传统教学方法下的案例分析因为彼此之间无关联性,学生很难进行前后知识点的联合运用,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效果并不理想。而使用该方法后,学生在学习时少了严格的框架和标准,是自主地去探究,并且各个小任务前后连贯,能把书本各个知识及与现实联系起来,为此,从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可以看出,其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渐进式的进步。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

(1)教学时间较紧迫。12个小任务看似不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要完成知识点讲解,又要多给学生“讲”的机会,并且还希望能留出足够的时间师生进行共同探讨,教学时间显然不足。如何利用一些课外的时间来补充教学时间的不足,但又不能过于增加学生的负担,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认真考虑。

(2)教学进度不易把握。把任务安排下去后,虽然会定下任务结束时间,但是因为每一组探究程度不同,或者因为某些任务中每一组的调查研究对象不一样,导致有的组提前完成,有的组只能草草了事,影响效果。采取怎样的措施,在既能保证探究效果的同时又不影响进度,需要进一步探讨。

(3)公平评价有困难。每一个任务的完成,都是采用小组的形式来结题,确实存在一些“搭便车”的现象。如何在综合地评价了小组表现后,再客观地衡量小组里各个学生的表现,操作难度较大。

参考文献: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19-0043-04

1引言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具有管理与信息技术相互渗透的特点,它既不同于计算机专业也不同于管理专业,更不是计算机与管理专业的大拼盘,而是基于现代管理理论,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工具进行信息管理和信息处理的学科。课程涉及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系统管理与分析、经济管理类课程。要求学生在知识结构上除了掌握扎实的管理科学、经济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较强的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软件工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一门指导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的课程,它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现有的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软件工程”教材大部分还是按照传统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没有融入当前比较先进的设计方法、设计工具,而且所选取的实例也没有融入先进的管理理念,所以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软件工程”课程的研究和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软件工程教学改革

传统的软件工程教学模式已不适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需要建立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能够培养有优秀复合人才的教学新模式。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我们提出了“合理体系、多种形式、内容渗透、特色案例和实践、多形式考核”的教学模式。该模式采用产学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企业中建立研究基地同时与资深软件工程师和咨询师进行联合研究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最先进的软件分析方法和工具;深入理解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保证了以后毕业设计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的需求。

2.1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

软件工程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程。课程的培养目标应该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的人才应该能够为软件企业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满足企业的需求,从而增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更为专业化,应该在跟踪国际有关机构对软件工程研究的新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软件工程课程主要涉及3个方面:技术与方法、工具与环境、标准与规范、过程与管理。教学过程既要考虑内容的连续性、继承性,又要考虑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因此,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也应涵盖如下层面:

(1) 基本理论层面:介绍软件工程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工具与环境,等,其中传统的方法和技术等内容不能没有,但不能占用太多的课时,而对于新的技术和方法则应该花较多的课时加以介绍,安排合适的课程训练,如在面向对象的方法、项目管理方法、相关的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等方面。

(2) 技术管理层面:介绍软件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软件项目管理、软件风险管理、软件质量管理、软件配置管理、软件过程管理等方面。主要以软件过程为主,包括美国的SEI的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CMMI、ISO9000-3、国家行业标准《软件过程成熟度模型SJ/T11234》和《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SJ/T11235》,等。

(3) 实践层面:软件工程实践,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软件工程课程内容的综合应用实践。可以采用相对集中的课程设计、参与实际软件项目开发,以小组方式进行软件项目模拟,参与软件企业的软件过程改进等方式进行,必要时可以跨学期进行。

2.2软件工程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

为了保证教学的高标准,体现教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我们应该在合理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结构基础上合理的安排软件工程教学内容。软件工程教学内容覆盖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中十个知识点,即软件需求、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维护、配置管理、工程管理、软件过程、工具和方法、软件质量。这些内容的教学被有意识、阶梯状地分配到学生四年的不同学习阶段,最后使学生具备知识的综合应用、融会贯通的能力。软件工程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1) 加强对软件工程的认识:一年级的学生主要是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但在一年级的计算机导论课中加入了职业发展和软件工程思想,使学生初步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作用,加强学生的规范化意识。

(2) 加强编程规范:在二年级的程序设计课程中除了使学生熟悉编程语言,理解面向对象的概念外,还加入了模块化思想和编程规范的训练,通过加强软件工程中编码阶段的规范化训练减轻了以后的软件维护工作。

(3) 设计的规范化:三年级开设了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以及大量的管理课程,在课程最后布置一个综合作业,这个作业以先进的管理理论为指导,以软件工程的思想规范系统的分析、设计。

(4) 工程化实践:四年级通过软件工程课程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进一步强化软件工程的思想,通过实践进一步体会其重要性。

对于软件工程这样一门特殊的课程通过四年的阶梯状教学渗入,通过迭代式教学,使学生的分析、实践能力得到有层次、有步骤地提高。

2.3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为了提高软件工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1) 多媒体教学: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了大量课件。这些课件可以形象化地讲授软件工程基本原理,并且在同样的一节课内能比以前传授更多的知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们将部分内容制作成课件供学生自学,以便于学生课外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2) 网上教学:随着Internet的发展,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在软件工程的教学中通过建立网站,为学生更好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网站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下载以及相关业界信息;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离线的交流,同时网站也经常开展课程的专题讨论和专家在线讲座。

(3) 双语教学:考虑到学生以后可能会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软件工程尝试实施双语教学,采用国外优秀的原版教材,课件和作业大部分采用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并鼓励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给学生提供英文的课外阅读资料,以使他们及时了解国际最新发展。

(4) 案例教学:考虑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将案例教学融入到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中,通过案例的分析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所学的管理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5) 实践教学: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课题。这种方式提高学生按照软件工程的原理、方法、技术、标准和规范进行软件开发的综合能力和软件项目的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在基础技能、团队协作、资料收集、人际交流、项目规划几个方面),在就业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更加适合在现代软件企业中发展。

(6) 讲座:通过资深的专家、软件工程师的讲座,有利于学生了解当前的社会需求和前沿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指导方向。

2.4完整的、体现先进管理理论的特色案例教学

软件工程讲授的原理、技术、方法都是抽象的,为了使学生能深刻领会和理解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将MBA的案例教学引到软件工程的课堂教学中,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案例进行诠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实施以下几个步骤:

(1) 设计一个典型的、完整的、具有先进管理思想的、实际的软件项目案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结合该案例讲授每个知识点,将实际案例作为贯穿所有知识点的主线。该案例选择学生学过、当前流行的管理方法(比如ERP、供应链),最好来源于授课教师直接参与的软件项目或实习基地的项目,授课教师对其全部细节能够准确掌握,当然还可以与软件企业的资深的软件工程师和管理者合作来编写案例,使其具备实战性;另外,这些教学案例最好采用传统的以及目前流行的两种方法编写,并且要根据软件工程的发展对其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

(2) 布置讨论案例。在讲授完每个知识点后,安排一到两节的案例课,该案例不同于教学案例,可以针对各个知识点的特点设计多个案例,不要用一个案例贯穿所有知识点。案例的内容应具有目的性、典型性、真实性、复杂性和启发性。教师用描述性语言叙述案例,其中隐含着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所处的客观条件,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案例,并查阅有关资料,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理出头绪,明确给定条件,找出主要问题并做好记录。同时,分析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提出解决主要问题的可行方案,并对方案进行初步评价。

(3) 组织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五至六人的讨论组,由每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作出分析和说明,提出解决的措施,重点阐述分析、设计的理由,然后,大家集思广义,小组内展开讨论,各抒己见,并由专人记录,讨论的重点是各个解决方案的相互对比和分析评价。最后,从各个可行方案中选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决方案,或者对所有方案进行整理和归纳,得到一个最佳方案。

(4) 小组代表发言,集体讨论。每个讨论组派一名代表上讲台,讲述本组对案例的理解、分析、判断、论证和决策过程,说明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分析设计结果。对于同学的发言老师要围绕题目给予必要的引导,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因素地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拓宽思维的能力,启迪他们学以致用的创造意识。然后,组织全体同学进行分析、讨论、评价,对于非确定型的决策问题,同学们往往存在着意见分歧,结论很难统一。这一过程可以增加学生对软件开发项目的感性认识和兴趣,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师总结。在案例讨论结束时教师要进行总结,但总结的重点不是对案例分析所做的结论性意见。因为,解决案例问题的决策方案不是唯一的,所以教师的总结应是就整个讨论情况作出评价,对正确的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指出一些带有倾向性和原则性的问题,特别是对某些问题可以更深一步的思考,进行启发式的诱导。

案例教学法通过案例贯穿软件工程各知识点的讲授,将枯燥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知识点;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案例讨论,要求学生从真正工程师的角度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正是这种参与性的学习方法,才使学生有可能成为未来优秀的人才。

2.5合理的实践安排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面很广,如果不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教学,很难把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实践是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实践一般集中安排在课堂教学结束后,但是,在把握教学进度的同时,必须及早布置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边听课边实践,使其有相对充裕的时间收集相关资料和进行独立思考,及时消化理论知识并应用于实际,探询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课堂学习结束后,进入集中的课程设计阶段,对上一阶段的工作成果进行补充和完善,编写各阶段的工程文档,实现系统并测试,最后总结设计得失。

课程设计应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每个小组4~6人,在优差生搭配的前提下自由组合,分别担任项目经理、客户、系统分析员、程序员和测试人员等角色,小组成员角色可以互换。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协同完成项目开发。这些项目都是从实际合作基地的项目。设计过程学生相对独立的完成,需要学生在熟悉UML的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后,能够通过Rational Rose针对实际应用问题构造UML模型,教师采用点拨方式或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指导。设计小组根据项目需求,制定项目计划,进行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运用本课程学到的各方面知识,分工协同,在研究问题找出规律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学到了知识,创造能力、应用能力、综合能力和交流合作等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课堂讲授的同时及早布置课程设计题目,避免了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脱节,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认真程度,同时也提高了课程实践的效果。同时每个阶段要有成果展示和相应的文档资料。最终应提交成功运行的产品及全部文档。

2.6多形式考核方式

软件工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考核的重点不应该只是理论考试,而应该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软件工程学的思想和方法,另外考核的功能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情况,更重要的是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软件工程的考核注重学生综合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的考核,我们的考核方案是:平时作业5%,课堂表现(发言与讨论)25%,案例分析(小组模式)40%,笔试30%,课程的实践单独考核。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可以避免学生对知识的死记硬背,转而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课堂发言踊跃,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结论

总之,针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的专业特点改进软件工程的课程教学,必须针对其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特点,根据管理模式、软件行业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产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突出课程基本理论和概念知识的同时,更侧重于对学生的软件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骆斌,张大良,邵栋.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05,1.

[2] 万江平,安诗芳,黄德毅.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10.

[3] 王志平,张毅,童华,李烈彪.软件工程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12(6).

[4] 沈备军,顾春华.软件工程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1.

[5] 尹锋.软件工程的若干热点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长沙大学学报,2006,9(5).

[6] 牛丽,.基于UML的ERP开发方法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6,2(1).

篇(8)

2 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教育理念存在偏差。思想和理念是实际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我国高等教育虽有百年历史,但在思想理念上始终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创新、重条件轻管理、重局部轻整体的观念。[2]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也普遍存在重视训练学生的警务执法技能,而忽略对决策性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一名卓越的警务人才,不仅需要灵活掌握警务执法技能,还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道路交通管理与控制的决策性创新实践能力。

(2)资源配置不佳,教学条件有待提高。随着公安院校办学规模、专业数量、招生人数的扩大以及交通管理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日益突出,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要求也必须随之不断提升。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作为新兴特色专业,由原来的大专变为本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配套条件等方面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公安院校实习基地资源较为丰富,多为地市级公安局交通管理部门,但是校内与之配套的实践教学条件不佳,实验室建设、实验器材配备还处于初级阶段。

(3)课程设计单一,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由于教学理念偏差、教学条件不足,公安院校交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浙江警察学院交通管理工程专业虽然也开设了相关交通工程设计类课程,例如交通工程学、道路交通控制学、交通组织与规划、交通建模与仿真等,但存在单个课程各自为政、课程间交叉融合不足,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严重脱节,对学生决策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停留于理论认识层面等问题。

交通管理工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目前的课程培养体系偏重理论讲授,学生缺乏对理论的综合应用及实践能力。同时,由于交通具有不可实验性和不可再现性,很难在实际中对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术进行应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通过计算机辅助以及虚拟再现的手段,可以为交通管理工程相关课程的实践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3 CAD技术对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实意义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技术,又称计算机辅助设计是以计算机系统为支持,进行产品和工程的方案设计、解析计算、判断优化、分析评估和详细设计的一门技术。[3]CAD技术由于其综合分析能力、逻辑判断能力、优化评估能力以及虚拟仿真能力等特点,非常适合在交通管理工程这类综合实践性专业中进行应用,对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加深学生对专业基本概念及理论的理解。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包括交通工程及交通管理两大方面,课程涉及数学、物理、运筹、管理、工程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可以基本掌握专业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但是缺乏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创新能力。通过采用CAD技术进行实践操作应用,可让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巩固对基本理论的掌握,同时加深对专业知识体系的理解。例如,在学习交通规划与管理课程时,学生可通过对TransCAD软件的学习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交通规划四阶段模型。

(2)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基于自身专业特点,目标培养适应现代化交通管理的卓越警务人才。学生在进入本专业学习时,对专业的认同感较低,认为交警的主要职责就是路面执勤,忽略了交通管理工程专业本科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对于CAD技术的引入及学习,可引导学生开展专业相关的课程设计,例如交通设计、道路工程基础、交通事故勘测、交通仿真等课程设计,培养学生对专业的浓厚兴趣。

(3)提升学生的专业培养效果。交通管理工程內在机理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这导致了解决方式的复杂与多样。[4]比如在交叉口设计或交通事故勘测中,一般都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绘制图纸。这些设计任务的完成,若用手算笔绘,工作量很大,花费太多时间,局限学生的创新思维。若在这些设计中增加CAD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理念与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增强学生的公安实战技能。公安院校交通管理工程专业培养的本科生毕业后基本都输送到公安实战部门,学生所需具备的业务水平要求较高。在这样的大背景条件下,在专业培养中增加CAD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可以增强学生的公安实战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复合型的交通警察人才。

4 CAD技术在交通管理工程实践教学中应用

4.1 交通事故处理

AutoCAD软件是美国Autodesk企业开发的一个交互式绘图软件,主要用于二维及三维的绘图设计,[5]也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6]由于AutoCAD软件操作简单、绘图精确,且提供二次开发环境,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交通仿真系统、交通诱导系统等兼容,在交通行业有着非常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交通事故处理流程中,需要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现场勘测,绘制精确的事故现场图作为事故处理的依据。目前,交通实战部门人员主要通过现场手绘《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图》进行存档,绘图过程繁琐且不精确,绘制的图纸不易存档保存。因此,在交通事故处理中可以借助AutoCAD绘图软件绘制现场勘测图,如图1所示为道路交通事故现场勘测图,图中可清楚详细记录事故现场情况,对事故发生时的地点、车辆运行轨迹、碰撞类型等信息一目了然。

4.2 交通系统仿真

交通系统仿真可以动态地、逼真地模仿交通流和交通事故等各种交通现象,在研究出行者出行行为和各种类型道路交通流运行机理的基础上,复现交通流的时空变化态势,深入地分析车辆、驾驶员和行人、道路交通要素的特征,有效地进行交通系统的规划、组织与管理、交通能源节约与物资运输合理化等方面的研究。[7]交通警察作为城市交通的管理者,需要借助交通系统仿真对所提出的管控方案进行效果评估。因此,对于交通管理工程专业的本科生,也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增加交通系统仿真技术的学习及应用。如图2所示为行人过街行为仿真,通过VISSIM软件对设计的行人过街信号配时方案进行模拟仿真,并对方案进行评价。图3所示为道路交叉通仿真,模拟交叉口的实际运行状态,从而对优化方案进行评价。

4.3 交叉口信号配时优化

篇(9)

1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它关于知识及与知识相关的资源和过程的管理方法与管理技术可以为专业教学的创新与应用的拓展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从宏观角度来看,知识管理关注整体,是对一个组织系统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及相关资源的管理,任何一个管理过程都应考虑组织整体效益的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定位是实现知识共享与知识创新,提升组织的竞争力。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显隐知识的转换。在实际的转换中,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即隐性知识社会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重新组合、显性知识内化为隐性知识,这四个转换环节是知识转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并由此形成一个循环上升的知识增值系统。

从微观角度来说,知识管理的实质就是对知识价值链的管理,清除影响知识价值链形成的阻碍因素,加快价值链的形成速度,使组织的知识在运动中不断增值。

在具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知识管理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环节,即知识生成管理、知识应用管理、知识交流管理,由此又形成诸多知识管理工具。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在知识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较常见的专家系统、数据仓库等都在知识管理中得到了应用。

2知识,理在专业教攀中应用的可能性

2. 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都具有以下共同点

1)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所需实现的都是组织的整体效益。2)知识管理通过对知识的一系列开发过程,实现和完善自身的管理理念,达成管理目标。3)以人为本的思想既存在于知识管理中,也存在于专业教学领域。

2. 2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的结合点。知识管理与专业教学在技术层面也有着共同之处,即两者都运用了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由这两种技术还衍生出来许多新型的交流和学习方式,如Blog、网络社区、电子邮件系统、知识资源库等。知识管理和专业教学可以相互借鉴彼此在应用这些技术手段时的经验和成果。

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利用学习平台,营造学习环境,促进学习者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管理知识的过程实际上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效率的提高,吸收知识管理的理念,也是专业教学中的重大变革。

2.3利用知识管理,创新专业教学。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分类思想、知识转化理论、知识价值链的形成等理念,均可以引入到专业教学中来。通过借鉴这些理念,可以为学习者营造更为有利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如面对面交流、网络社区等直接或间接共享到他人的经验、技能等,从而最终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教师的工作能力,进而提升整个教育系统的组织智慧。

知识管理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而且更关注隐性知识。专业教学在多年的发展中一直致力于将显性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学习者,并为学习者所熟知和掌握。学习者对更加重要的隐性知识的学习则处于一种未知的状态。在面对面的传统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或多或少能够通过一些亲身体验的方式学习到隐性知识。但是在非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这种隐性知识的学习就被完全忽略了。知识分类思想提醒专业教学相关人员应该更加关注开发和利用隐性知识。 2. 4知识管理环节的划分对专业教学的启迪。知识管理通过总结知识价值链,得出知识管理包含四个过程:知识生成管理、知识积累管理、知识应用管理和知识交流管理。从这点出发,专业教学在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时,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明确教育知识的来源:应该包括已经被认识到的可以拿来学习的知识、还掌握在少数教师、专家、学习者头脑中不能被传播的知识以及新创造的但还未纳入到教育领域中的知识。其次,应该运用一定的鼓励机制和技术手段识别、提取和组织这些知识,使之有序化、系统化。当拥有了大量的知识之后,专业教学可以利用教育资源库、专家系统等手段将这些知识积累起来,并进行管理。学习者和教育者可以通过教育资源库获取大量的知识,同时又可以将自身独有的知识拿出来供所有人使用。知识通过交流和共享获得增值,这也为产生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了前提条件。

3知识,理在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段,中的应用

3. 1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建构专业知识管理系统是知识社会对于专业教学提出的要求。专业教学通过构建专业知识管理系统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知识源和知识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校园网工程后,为信息的获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途径。专业教学利用技术手段建立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对专业内存在的信息 (如学生信息、教学信息、教育资源、头脑中的知识、知识行为、知识资产等)进行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知识的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教育者和学习者的集体智慧完成创新知识的目标。

3. 2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使用情况。车辆专业知识管理系统在构建过程中就开放使用,广大学生经常访问该系统,最近二个月平均每天的校内师生访问量已经达到1000多人次(注:该专业每届学生数90人,全部在校生400人左右),而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论坛跟贴人数也不断增长。

知识库的内容不断增长,目前有3个管理人员在作专门管理,审核上载内容和会员资格,目前有注册初级会员600余人(校内360人),高级会员35人(校内教师、政府机关处室、行业协会、行业商会),平均每天上载内容达1. 6GB。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48-03

一、研究背景

从未来发展来看,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等的吸引,以及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所确立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建设的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等战略任务的推动,中国工程师将越来越多地走向国际,同时高层次的工程职业人才也会逐渐向中国聚拢。2013年6月,中国成功申请成为“华盛顿协议”临时签约组织,按照华盛顿协议执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中国工科学生走向世界提供了具有国际互认质量标准的通行证。

教育认证制度作为一种教育行业自律和教育质量控制方法,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基于成果/产出为导向的认证标准中明确要求以学生的学业成就作为认证的重要内容[1],并要求建立一个有效的学生成就的评价体系。第二,学生对学校和专业的满意度是能否通过认证的重要指标,学校和专业开展的在校生和毕业生跟踪调查等都是认证标准中“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证据[2]。第三,“以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为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的认证指标包含“质量管理”或“持续改进”项目,认证程序上强调通过自评发现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培养方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具有的优势。

由此可见,学生成就评价、专业教育满足学生需要的证据、持续改进三项工作均需要大量数据支撑,当专业认证成为工程教育常态工作内容后,量大面广的支撑数据采集将具有长期性、周期性、连续性的明显特征,因此,依托计算机网络信息化技术,建立面向专业认证的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显得极为迫切。

二、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按照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CEEAA)2016版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指导书要求,自评材料必需提供对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培养方案、课程达成性开展的周期性评价数据以及与之相应的周期性评价体系[1],见图1。

由图1可知,支撑专业认证需要的数据涉及教师、在校本科生、毕业生(已工作的校友或继续深造的研究生)、企业专家、用人单位、实习基地等,覆盖了在校师生、院、系、专业、校内外等方面的基本信息,以及教学过程产生的客观数据、来自各方面的评价数据等。

另一方面,大量数据采集到以后,针对专业认证需要提供的各项证据,必需开展数据分析与深度挖掘工作,以便及时提供达成度调查分析报告,给出学生生源、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师资、支持条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

三、系统框架设计

(一)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面向专业认证的数据采集与分析管理系统包括五个子系统,见图2。子系统1、2、3可以实现学生培养过程“新生―在校(本科/研究生)―毕业1年―毕业5年”长周期时间序列数据和截面数据采集和分析、评估、管理。子系统4实现课程、实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多环节教学效果、教学问题等数据的连续采集和分析,可以客观地进行教学方法、教师授课等环节教学质量的反馈,为教学改革方向提供依据。子系统4和5的数据采集和管理系统有助于建立用人单位、实习基地定期反馈机制,便于掌握行业、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保障实习基地在实践教学中良好运作。

(二)子系统框架设计

以“在校本科生子系统”为例,数据采集按照四年培养环节的四个大板块――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创新、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分类,见图3。在每个板块下,同时对培养环节的过程数据、评价数据进行采集,形成专业认证需要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学校和专业满意度”的连续数据链。在此基础上,每个版块都应具有数据统计和自动生成调查分析报告的功能。

(三)系统内部架构设计

系统基于JavaEE技术,采用当前业界流行的多层组件式B/S架构,前台应用系统与数据库服务器分离,采用集中式数据管理[3]。数据库可选用Oracle或DB2,应用服务器建议选用Tomcat、Websphere或Weblogic。

四、实践效果分析

通过长周期学生数据、教师教学、用人单位、实习基地、校友反馈的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建设和使用,一方面提高数据收集效率,另一方面为年度本科/研究生教学评估、三年至六年一次的专业认证、二年至四年一次的学科评估、实验室评估等提供连续的、必要的、可信的数据。依托数据分析与管理系统,为学生成长多阶段监控、产出成效及时评估和反馈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能够促进及时发现问题,便于按照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性地进行课程体系、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师资、支持条件的改进。并实现改进前后效果对比,提供改进措施有效性定量分析数据。

设计和建设这套面向专业认证的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为专业认证服务的同时,也为基于数据采集与定量分析进行工程教育教学规律总结提供了技术平台;使得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产出导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仅是理念,而是具有操作和实施性的人才培养有效途径,并促进以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方案的滚动调整,也使学科建设具有信度、力度和效度,见图5。

同时,专业认证自评期间往往需要撰写和整理大量文字、数据及表格等材料,利用网络传递,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还促进了教育教学现代化和办公自动化的实施。

五、结语

高等教育认证制度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一种独特模式和手段,已被西方教育发达国家普遍采纳,成为回应对教育的社会问责和促进及保障教育发展的制度性要素[4]。面向专业认证的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以数据的连续性、完整性保证评价的客观性;该系统通过对在校学生、教师、校友、企业单位人员、教学管理人员开放,增加了整个工程教育过程的透明度和公平性;有利于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提高企业和行业专家的参与度;同时可以有力支撑以社会评价和学生需求作为衡量工程专业教育教学质量成效评估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工程教育认证自评报告撰写指导书(2016版)[Z].北京,2015.

上一篇: 公共管理研究方法 下一篇: 科研项目进度管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