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合规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3 14:57:5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银行合规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银行合规发展

篇(1)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暴露出的重大违规事件比比皆是,银行业的财政和声誉损失严重。究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的银行业没有将合规视为重要的风险管理,合规风险并不是银行业关注的重点风险。如今大量的银行合规风险事例的出现,合规风险引起了银行业的重点关注。我国银行业必须要认真分析和研究自身所面临的合规风险,并认真加以解决。

一、准确把握合规风险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合规,是指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与法律、规则和准则相一致。合规风险是指银行因未能遵循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合规风险管理的任务正是及时发现并制止风险产生以及由此造成的破坏。有时,合规风险也指诚信风险,因为银行的商誉有时与其一贯遵循的诚实廉正原则和公平交易原则密切相关。为了满足监管当局的监管要求,银行必须采取有效的合规政策和流程规定,以确保在违反法律、规则和标准的情形发生时,银行管理人员能够采取适当措施予以纠正。

合规是银行业及相关及融机构的一项核心风险管理活动,健全、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是实施以风险为本监管的基础。合规风险贯穿于银行业务的全过程,涉及银行各层次的所有员工,随时、随处都可能会产生合规风险,只有银行管理好自身的合规风险,监管机构的合规性监管才可能有效。就银行而言,违规经营、道德风险是长期困扰和制约银行稳健发展的主要因素,根源就在于我国的银行业一直没有将合规视为风险管理的一项活动,更没有将合规作为一个重要的风险源来管理,长期以来合规一直不是银行重点关注的风险领域。因此,银行就要转变观念。银行主动避免违规事件发生,主动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纠正已发生的违规事件,其岗位手册也是一个相关制度和相应做法持续修订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这一合规风险管理的过程,是构建银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基础和核心。合规与银行的成本与风险控制、资本回报等经营的核心要素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合规能为银行创造价值。

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合规风险管理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一是多数银行都是重业务拓展,而轻合规管理。二是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三是重执行层操作人员管理,轻管理层人员约束。

(二)合规风险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一是合规管理没有完善、垂直的合规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些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还没有成立独立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来对合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还没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合规风险管理架构。二是合规风险管理职责分散。目前有的中小银行合规性管理分别由财会、信贷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自律监管,这种自立门户、各自为政的合规管理模式,使得合规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地独立于经营职能,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组织协调,使得合规风险管理有的部门重叠,形成重复管理,有的职责不清,出现管理真空。

(三)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目前,合规风险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银行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有的银行内部缺乏一整套统一完整、全面科学的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合规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奖励力度较小,惩罚措施较轻。

三、实施合规风险嵌入式管理,提高银行业抗风险能力

通过全面引进合规风险嵌入式管理模式,努力提高风险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使商业银行的合规管理实现岗、责、人相匹配,以促进内部相互制衡机制有效发挥作用,使全行风险管理能力与经营发展实现整体协调与匹配,为“平安银行”建设提供更为有效的合规保障。合规风险嵌入式管理,是以流程和岗位责任为基础,在业务流程的相关环节中落实相关法律、规则、准则和本行规章制度的要求与规定,随流程落实内控,提高过程控制能力和人员执行力,系统地提升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从而有效解决和纠正在经营中有章不循、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执行不力而导致的合规失效问题。

(一)要在合规风险管理中嵌入合规文化建设。如果银行上下都严格遵守高标准的道德行为准则,那么该银行合规风险的管理是最为有效的。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银行的组织文化建设,促使所有员工(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开展银行业务时都能遵守法律、规则和标准。银行在组建内部的合规部门时,应遵循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所规定的原则,而合规部门则应支持管理部门推进以职业操守为基础,建设蓬勃向上富有活力的合规文化,从而促进形成高效的公司治理环境。建立一整套有效管理各类风险的职业行为规范和做事方法;而且在银行内部,要形成浓厚的合规文化,做到人人合规。所有员工都要有足够的职业谨慎、具有诚信正直的个人品行以及良好的风险意识和行为规范;银行内部要具有清晰的责任制和问责制,以及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形成所有员工理所当然要为他从事的职业和所在岗位的工作负责任的氛围,进而逐步形成合规文化,这对于银行有效管理包括合规风险在内的各类风险至关重要。

(二)要在合规风险管理中实行流程程序性嵌入。在流程构造工作中,同步将法律、规则、准则和本行规章制度的相关要求,嵌入于业务流程的相应环节,以此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强化岗位约束,确立岗位权威和流程操作的严肃性,引导、约束各层级管理人员不断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大力提高每一位员工对具体业务流程操作的合规自律意识、规范操作责任与水平,进而加强流程风险的全程监控和管理。通过各级机构、各业务条线和全行的工作,确保法律、规则、准则和本行规章制度得到有效遵守,使本行避免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和声誉损失;在具体工作中,不仅以防险、查险为要务,更要注重发挥专业所长,从排险角度,对虽存在隐患或瑕疵但具有较高营销价值潜力的具体业务,提出和给予正面的建议、顾问和协助。特别是在合规管理需要与业务发展需要发生冲突时,要按照“风险是否可控、效益是否可测”原则加以处理,帮助业务部门从防范风险、优化方案、整合流程等方面积极加以改进。

(三)构建综合管理体系,提高合规建设水平。构建业务合规制、岗位责任制和守规监督考核制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明晰各业务流程中主要操作环节的风险提示、准入条件、限制条件、禁入条件、预警信号、问题与危机处理等基本要求及退出条件等,使合规要求与相关业务线条、运作单元和岗位职责形

篇(2)

伴随我国经济建设事业的不断深入,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金融市场的竞争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激烈局面。由于过度追求经营利润或出于其他目的,也出现了个别机构个别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违背市场秩序、违反制度规定,导致直接风险或潜在风险的出现,使银行的声誉、信用、利益等诸方面受到负面影响。因此,为有效降低经营风险,不仅需要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加大监管的力度,更需要各金融企业强化自身的监督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合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管理。在当前面对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要顺利实施我们银行的战略发展目标,就必须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挑战,扎实做好应对困难的准备,合规经营也就显得尤为必要。

诚然,我们谁也不希望,一场运动式的教育活动之后,违规操作的问题卷土重来;不希望因为个别人的随意操作和小问题不断,使员工的利益受到牵连;不希望再有惊天动地的案件发生,却只能在事后感慨万千。因此,凡事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起防范“人”险的长效机制,每一位员工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经办的每一笔业务做起,从这一分钟做起。

篇(3)

一是商业银行隐性担保、资本不足和集中度风险及政府投融资公司平台违约风险。二是影子银行不透明,风险难以及时发现和监管。三是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博弈,存在规避政策的风险。四是影子银行产品存在法律关系不清楚、虚假宣传、品种存款化倾向严重、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五是影子银行在流动性下降时容易出现数量和期限方面的问题。六是民间融资由于不规范、不透明,一旦出现问题,可能影响社会稳定。

综上分析,我们认为,与美国等西方金融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创新明显不足。影子银行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在推动我国利率市朝进程、促进金融市场发展、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培育社会财富管理理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现行监管体制和金融业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对于影子银行,不能因为其存在风险就简单地全盘否定,而应深入研究,积极探索,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国影子银行规范、健康发展。

影子银行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态,其内涵和外延尚不明确。这不仅不利于监管部门形成客观、科学的认识、开展适度监管,也容易造成社会对影子银行形成误解,不利于影子银行在我国规范、健康发展。建议金融监管部门结合我国金融发展现状,根据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形式、基本功能等,对我国影子银行进行明确界定,并设定统计范围及信息采集标准,为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夯实基矗

目前我国影子银行涉及银行、证券、保险等多个金融行业,由于在分业监管体制下,我国各金融监管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尚不完善,导致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力度不一致,甚至存在监管空白。同时,由于影子银行信息不透明,监管部门难以评估其风险状况,并实施有效监管。因此,一方面,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部门间协调,对影子银行制定相对统一的监管原则及规范标准,防止出现监管空白与监管重叠;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建立信息披露机制,明确影子银行信息披露的标准,并将其纳入征信系统,降低信息不对称,让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影子银行运作及投资的相关内容。同时,不同金融监管部门之间应加大信息共享及协同监管力度,以增强监管的有效性,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促进我国影子银行在规范前提下健康发展。

影子银行是现阶段我国金融创新的一种大胆尝试,其主流是健康的,作用是积极的。应出台相关法律和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我国影子银行创新的支持力度,使其相对银行形成差异化发展趋势,重点发挥影子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以及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积极作用,可考虑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以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倾斜力度,使影子银行在推动我国中小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相互促进,共同创新与发展。

由于预算法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只能依赖项目融资债为主的融资平台筹集资金进行城市基础建设,而融资平台在向银行借款难的情况下主要依赖影子银行融资。由于影子银行融资风险明显大于贷款和发债,既不利于地方市政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又容易受到资金来源的制约。依靠影子银行和融资平台不能最终解决我国城镇化资金来源问题,而且影子银行不仅风险大也难以保证资金持续供给。目前,除财政部代上海、深圳、广东和浙江发行较小数额的市政债券外,其他地方政府无法发行债券,目前仍只能设立融资平台支持地方的融资需要。建议学习美国的经验,由国家建立一个统一的地方政府市政债券发行制度,通过市锄制解决地方政府市政建设的资金需求和城镇化资金来源。这一制度包括市政债券的发行、评估、二级市场交易以及监管等。先在部分省市试点,后在全国推广,以省为单位发行市政债券,为地方政府合力融资打开一个渠道,依靠市场,持续规范地为地方政府解决市场建设资金来源问题,也为社会资金找一条投资渠道,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多样化发展。

篇(4)

一、《规范》是我国第一个关于信用评级的行业标准,它的颁布顺应了“信用债券”市场发展的需求,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我国信用评级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经历了大约20年的时间。其间大体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初创阶段(1987~1992年)。主要标志是独立于银行系统之外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产生。1987年国务院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同年人民银行总行开始下达全国发行债券计划额度。

这一阶段人民银行系统组建了20多家评级机构,但由于当时企业债券的发行额度较小,评级机构大都侧重在对各类企业的信用评级上。考虑到债券市场需统一规范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人民银行和国家体改委提出组建信用评级机构的设想。l992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准,第一家全国性的信用评级机构一一中国诚信证券评估公司成立。信用评级行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同时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相对完整的信用评级指标体系。

初级发展阶段(1992~2000年)。这一阶段的主要标志为经过调整整顿,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运作比较规范、具有发展前途的几家评级机构。l992年底,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明确了债券信誉评级工作应作为债券发行审批的一个程序。1993年国务院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明确企业发行债券必须进行信用评级。1997年l2月16日人总行认可了9家有企业债券评级资格的评级机构。

酝酿发展阶段(2001~2004年)。主要标志是债券市场的发展和监管要求促进了评级市场的发展。2003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的暂行管理办法,在保险公司投资企业债券中,引进认可信用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机制。这是监管部门首次在监管中利用评级结果。200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征信管理局,明确对信贷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职责。

发展阶段(2005~至今)。主要标志是结构融资产品的出现和短期融资券市场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信用债券市场获得初步发展。自2005年央行《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颁布实施之后,我国开始真正进入“信用债券时代”。同时,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进入试点,信用债券品种逐渐增加。信用债券的出现,为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也对信用评级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5年也因此被业界人士称为“信用评级元年”。

从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在2005年以前,债券市场上的品种主要是由银行提供担保的企业债券。国有银行的政府信用背景使得这些债券可以获得最高的信用等级。

信用评级结果的定价作用无法显现,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检验也难以进行。在这一背景下,信用评级行业缺乏应有的行业法律地位和行业监管也必然导致一些评级机构行为不规范,存在不正当竞争的现象。随着“信用债券时代”和“信用评级元年”的到来,信用评级对发行人、投资人、债券市场和监管部门的作用日益显现,规范信用评级机构的行为,提高其评级质量和公信力,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人民银行继《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关于加强银行间债券信用评级管理的通知》之后,又颁布了《规范》,并将其定位为信用评级行业标准,充分体现了监管部门对信用评级行业的重视和促进信用评级行业规范发展的决心。同时,《规范》的颁布也顺应了“信用债券”市场发展的需求,在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二.对解决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由于发展历史较短、债券市场规模较小、信用债券出现时间较短等原因,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缓慢,部分信用评级机构存在操作不规范、内部制度不健全、评级质量较低、评级程序缺乏透明度等问题。同时趋于狭小的市场规模使得评级机构之间的价格竞争激烈,导致一些评级机构缺乏基本的社会公信力。规范的,对解决行业中存在的这些突出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规范操作流程方面,《规范》强调了评级机构应严格依据信用评级方法和程序,独立地开展信用评级工作,保证评级的公正性、一致性、完整性,信用评级结果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影响,并从评级准备、实地调查、初评、评定等级、结果反馈与复评、结果、文件存档、跟踪评级等8个方面对信用评级程序做出明确规定,并详细确定了各个流程的主要工作内容。

在内部制度建设方面,《规范》从回避制度、档案管理制度、数据库管理制度和评级信息管理制度等方面对信用评级机构提出了具体要求。这些制度是保障评级机构提高公信力和竞争能力的关键。国外著名信用评级机构非常重视这些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而目前国内评级机构在这些方面还比较薄弱。规范》的上述要求符合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发展历史和发展方向,对国内评级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信用评级质量控制方面,《规范》规定评级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评级报告质量控制制度、实地调查制度、评审委员会制度,这些制度有利于评级机构从自身的角度提高评级质量。同时《规范》还规定了对信用评级机构的检验制度和质量检查制度,并明确提出建立以违约率为核心指标的检验制度,并要求评级机构加强对二级市场的利差研究,这将从市场和监管两个方面促进评级机构提高信用评级质量。

在提高信用评级透明度方面,规范提出了一致性原则,指出评级过程中所采用程序和方法应与机构公开的程序和方法一致。同时要求评级机构在其网站上公布其专业分析人员的专业资格和相关职业经历。

为解决目前由于恶性竞争导致的部分评级机构公信力较低的状况,规范将评级机构签订评级合同与支付评估费放在实地调查阶段之前,并要求评级机构在签订评级合同之后、进场评估之前向主管部门提交评级协议复印件、信用评级收费标准(包括费用总额、支付方式、支付一次性全额支付的支付凭证复印件)等备案材料,这些规定有助于减少评级机构之间的恶性竞争和将评级结果与评级费用挂钩的现象。

三、对促进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信贷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债券市场规模很小且市场成熟度较低,这些因素导致对信用评级的市场需求不足。信用评级对这两个市场的促进作用也难以体现。随着银行市场化进程加快和债券市场成熟度的不断提高,信用评级行业规范化必然对促进这两个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首先,从信贷市场来看,新巴塞尔协议已确认银行可采用标准法来确定其风险资产权重,外部评级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性不断加大。在国际上,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自身利用外部评级结果已成为惯例,这种做法必然成为我国未来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信用评级行业标准的以及信用评级的规范发展,不仅为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提供了制度基础和技术标准,也为商业银行利用外部评级结果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债券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也有赖于信用评级行业的规范发展。随着“信用债券时代”的来临,我国债券市场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国际市场发展规律看,发达、成熟的债券市场背后必然有着权威和有公信力的信用评级机构存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是债券市场定价的重要依据。对于发行人来说,它直接影响发行成本。对于投资人来说,信用评级结果是其投资决策的重要参考。对于监管当局来说,信用评级结果是其用来检验评级质量和监管金融风险的重要工具。此外,市场上权威和有公信力的评级机构的存在,可以为市场提供相对准确的信用风险信息,而这种信息的缺乏,也是我国目前间接融资比例较高、债券市场规模较小的重要原因。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尚处于发展中的初级阶段,对信用评级基本概念理解上的不一致、程序的不合理、制度建设的不完备、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等等都阻碍了我国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发展。这两个市场发展缓慢也严重限制了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因此,作为《信用评级行业标准的规范》的,无疑将对促进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为信用评级主管部门确立了政府监管与市场检验相结合的监管方式,对信用评级行业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监管对评级机构的意义在于它决定了后者的发展模式。如缺乏监管或监管不力,评级机构会采取先市场后质量的发展模式,即先尽一切力量抢占市场份额,待市场优势确立之后,再提高对质量的要求。而如果监管有效,评级机构则更倾向于提高评级质量。很显然,对于投资者而言,前一种模式更为有利。从安然事件后美国SEC对评级机构的监管动向来看,在国外债券市场规模巨大、市场化程度相当高的情况下,监管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要求评级机构重视质量、品牌、技术和数据等长期利益,那么就必需建立有力的监管机制,否则将会造成追求长期利益的机构被淘汰出局,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篇(5)

(一)提高合规意识,树立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好“规”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对业务和管理流程的整合和优化,可以给银行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主动合规,银行可以与监管部门实现更为有效的互动。良好的合规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银行的品牌价值,有助于银行吸引更多优质客户。合规的银行将增强持续竞争力,而这恰恰是给银行带来财富收入和提高声誉价值的不竭源泉。因此,银行不应该将合规管理看作单纯的成本负担,严格履行合规义务和责任,为实现银行的战略发展目标保驾护航。

(二)积极倡导和培育“人人合规”的合规文化。合规绝不仅仅是合规部门或者合规人员的事情,合规工作与银行的各个流程、各个工作环节和每个银行员工都息息相关。银行要让合规的观念和意识渗透到每个员工的血液中,只有这样才是全员合规、人人合规,这样才能有效控制合规风险,从而确保银行的经营不偏离目标,实现股东价值的最大化。

首先,合规文化建设要求领导应率先垂范。从一定程度上说,银行的文化往往取决于银行领导者的核心理念和价值取向。作为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积极主动倡导合规文化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今后,工商银行将考虑通过适当方式对所有新上任的部门和支行负责人进行上任前的合规培训,通过培训使其充分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分行的各项主要规章制度和其所在部门的全部规章制度,对工作中可能涉及到的“规”做到了然于胸。

其次,“合规”更是银行每一位员工的责任。工商银行要在全行上下推行诚信和正直的道德观念,强化“合规人人有责”、“主动合规”、“合规创造价值”等合规理念、意识和行为准则,有效防范合规风险。

(三)正确处理合规与发展及与创新的关系。许多事实证明,不注重合规而取得的一些业务发展是比较脆弱的,是经不起时间检验或环境考验的。合规不仅是满足外部监管的需要,而且是促进银行自身业务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合规管理不仅是防范声誉风险的手段,也是实现银行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前提。合规经营并不是僵化、保守、教条的代名词,合规也是在实践中动态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在处理合规和创新的关系上,既要立足合规,也要鼓励创新。事实表明,在合规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平台上达到更高质量和更有效益的合规,合规和创新是可以互补和共容的。

篇(6)

一、金融生态的一般性分析

(一)金融生态概念的提出

生态是生物和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总和。在全球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开始运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成果来分析其他领域的问题,金融生态就是生态环境学和金融学结合的产物,它将生态概念引申到了金融领域。生态金融是指各种金融组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与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其内部金融组织及其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系统,这个系统与金融业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包括与金融机构实现利益和风险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客户企业改革、社会信用体系、会计和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乃至商业文化活动等各方面内容。

(二)金融生态的特征

1 双面性。金融生态是一个系统,其主要中心是金融业。金融生态表现出了内部环境(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双面性。金融生态这个统一的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金融业内部环境,如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业、金融产品等;另一部分就是金融业外部环境,如政治、经济、法律、信用环境等。这两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地共同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特殊生态系统。

2 动态关联性。金融生态中的所有因素和外部所有因素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如同自然生态中各个生态因子紧密关联一样,他们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联性,通过资金链条相互作用。所以,金融生态也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新陈代谢和逐步完善的系统,是一个动态关联的系统。

3 双重机制性。金融生态具有双重机制性,即适应性学习机制和自然选择机制。由于各国、各区域的法律体制、经济条件、社会特征、文化传统等各种外部因素不同,为了适用这种不同的外部环境,其金融生态内部因素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就是金融生态的适应性学习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同自然生态一样,金融生态也沿袭着自然选择的传统,不断进行着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地动态发展着。

(三)和谐金融生态的意义

从整体上来看,和谐生态金融能够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建立和谐金融生态环境,是我国转轨时期金融机构作为独立主体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发展的基本要求。最近的金融危机表明,金融法制不完善、会计和审计水准不高以及专业中介机构不规范都能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和谐金融生态也是维持整个金融系统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必要条件之一。

此外,和谐金融生态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金融业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产业之一,金融业的稳定与否也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和谐与稳定。创建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能够维护我国金融业的稳定秩序,协调市场、政府和法律的运行机制,进而维持整个社会的秩序与和谐,真正建立和谐社会,

从微观层面来看,和谐金融生态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促进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和谐金融生态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个充分发展和展现创造力的空间,为商业银行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在和谐金融生态环境中,商业银行能够充分提升自己的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所以《金融时报》评论说“从一定意义上讲,金融生态环境就是竞争力。”

二、商业银行合规文化――金融生态的和谐因子

合规一词译自英文“compliance”,原意为“服从和遵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中,将合规定义为:“确保银行的活动与所适用的法律法规、监管规定、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合规文化是指银行所有员工从合规做起,人人合规,合规人人有责,倡导合规创造价值这一价值观。在经济全球化和银行业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合规文化已经为全球银行业所认可。合规文化之于商业银行的作用,相当于商业银行之于金融生态的作用,所以,可以说合规文化是金融生态的核心和灵魂,合规文化直接影响和决定着金融生态的稳定与平衡,它是金融生态的和谐因子。

商业银行合规文化的建立能够有效控制商业银行风险,促进金融生态的和谐。商业银行不仅是经营货币的企业,更是管理风险的企业。虽然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改制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和控制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隐患。统计表明,我国90%以上的银行内部案件都是由于不合规、不合法导致的。可见,合规文化的建立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是非常的紧迫和必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的趋同化,合规文化建设能够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为和谐金融生态打下坚实基础。

商业银行合规文化的建立有助于不断完善银行内控制度,保障和谐金融生态的稳定。从外延上来说,合规制度涵盖了内控制度,内控制度是合规文化的一个有效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存在着制约范围不全面,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合规文化的建立能够促进企业不断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把风险控制在源头上。商业银行风险通过合规文化和内控制度双重的有效控制,进一步推动了和谐金融生态的创建。

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和制度是金融生态的内因,其合规文化更是金融生态的核心和主轴,商业银行外部的法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是金融生态的外因,按照哲学观,内因与外因共同促成了事物的发展,其中内因决定了外因,所以,笔者认为,商业银行的合规文化建设决定着、影响着商业银行所处的外部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以及法制环境等等。而上述的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决定着金融生态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因此,笔者认为商业银行合规文化是金融生态的和谐因子,它的发展左右着整个金融行业及其环境的发展,影响着金融生态的发展。

三、以金融生态为中心建设商业银行合规文化

我国银监会于2006年10月了《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指引》,为我国商业银行建设良好的合规文化,有效提高合规风险管理水平,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提供了一个范本。但由于我国金融业对合规文化的研究和推行较晚,我国商业银行的合规文化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应该以金融生态为中心建设商业银行合规文化。

(一)商业银行应树立全新的合规文化观

金融生态是具有区域性的一个概念,大致上可以分为全球范围的金融生态、国家金融生态、地区金融生态等,合规文化的内涵应该与金融生态的范围和概念相呼应。过去,我国商业银行谈论合规文化,多是从国家层面以及省际层面出发,将其简单地理解成符合国家及银行所处的省市的

规定。但是,各国的金融生态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一个金融链,去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新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从全新的视角去拓展对合规文化的理解:合规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国家或民族文化,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国际文化、全球文化。我国商业银行合规文化的建设不仅仅要求做到符合我国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规定,还应该包括符合国际法律文件、国际银行惯例等规定。加入WTO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和其他国家商业银行、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会越来越频繁,业务往来过程中产生很多新的金融或者合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在没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时候,商业银行就应该按照国际协议中的原则进行解决,才能最大限度地控制金融风险,促进整个国际金融生态和国内金融生态的和谐发展。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建设合规文化之前,应从国际层面以及国内层面树立全新的合规文化观。

(二)以人为本,创建科学的内控管理机制

篇(7)

银行合规管理是银行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机制,其主要对银行的合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监控和报告的一项制度。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各大银行开始加大合规管理力度,以此来降低合规风险,促进自身的发展。但当前我国银行合规管理还存在一些漏洞,不利于合规管理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了提高银行合规管理水平,促进银行健康发展,银行管理人员需充分认识到合规管理的重要性,完善合规管理措施,保证合规管理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一、合规与银行合规

(一)合规的广义概念。合规这一概念从广义上讲,是指行为主体符合某种规则的状态及达到该状态的行为过程。合规中的规则具有不同层次的内涵。

(二)商业银行合规特点。1、银行合规需更加遵循法律的规定与精神。由于银行的高风险性对社会与公众的影响比较大,如果银行疏于考虑其经营行为对股东、客户、雇员和市场的影响,即使没有违背法律法规,也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负面影响和声誉损失。所以,商业银行应当比普通企业更加遵循法律的规定与精神[1]。2、银行合规遵循对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国际性。由于银行的业务具有广泛性与综合性,合规法律、规则和准则不仅包括那些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还包括更广义的诚实守信和道德行为的准则。随着银行国际化业务的开展,银行监管国际合作的加强,商业银行不仅要遵守本国的各种规则,还需要遵守各种银行业国际规则及其他国家银行业的规则。因此,银行合规遵循对象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国际性。

二、银行合规管理的现状

(一)未形成科学有效A制度和流程体系。虽然银行越来越重视合规经营,对合规管理的认识也在逐步提高,但其在合规管理过程中,流程建设的规章制度不科学。由于银行相应的人力、物力配置,未能够进行制度的系统建设和及时跟进。缺乏对合规风险管理要求的技能掌握,合规管理的实战能力亟待提高。监管机构对合规管理没有相应的具体要求和标准,合规风险管理的操作无依据。

(二)合规部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足。由于银行在合规管理过程中,对合规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履行合规管理职能时有思想顾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规管理工作的开展。此外,由于各单位合规风险报告路线多向本级机构负责人负责,由经营者对自己的经营合规性进行自我监督,导致合规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地独立于经营职能,合规管理与评价的独立性和有效性被大打折扣[2]。

(三)法律合规工作缺乏有效管理。由于银行的人员配置无法满足合规管理需求,而大部分的合规工作大都归到风险部,风险部人员还需要承担风险部授信放款等其他工作,其合规工作实质为兼职,合规员花费大量时间用于处理授信放款法律审查,日常合规工作难以全面深入展开,致使银行的合规制度无法全面落实到合规工作中。

三、银行合规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进一步强化合规管理组织架构与职能职责。银行为了实现合规风险精细化管理要求,需设置法律审查岗和合规管理岗,理顺法律与合规的关系,明确划分对法律事务与合规管理的职责,以实现对合规风险的有效监控。通过设置专门的合规管理岗位,借鉴国外配置合规经理的先进经验,逐步推行合规经理制,在保障业务经营管理过程中有效履行合规职责,最大程度防范和化解合规风险,通过不断总结和积累合规管理实践经验,找到一条适合银行合规管理发展的出路。

(二)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深化合规管理内涵。合规管理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但通过合规管理,能够控制和及时避免违规风险造成的损失,降低营运成本,间接取得经济利益。因此,为了深化合规管理内涵,银行应将合规风险评估建立在一定的量化分析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的合规奖惩制度,强化合规约束,强化岗位制度约束,强化规章制度管理工作,把好合规风险第一道关口。

(三)以电子化手段促M合规执行先进的合规管理。信息系统是建设现代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并保障贯彻落实的有效手段。因此,银行应开发一个集法律合规审查、规章制度管理、授权管理、合规风险报告、违章记分管理等多项合规职能为一体的合规管理综合系统平台,将多个系统统一到一个平台进行管理,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四)以“风险为本”强化合规监督检查,提升合规管理质量。为保证银行合规管理水平,银行合规检查要适应外部监管的需要,合规部门要参与具体合规检耍与业务检查形成合力,将属于重大合规事项通过独立的渠道向上级汇报。同时,银行还需正确处理合规监督检查与业务检说墓叵担围绕风险防范,调整合规检查定位,此外,银行合规管理人员还需要正确处理合规部与业务、风险管理、内审的关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以此来提高整体的合规管理水平。

四、结束语

银行合规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经济发展,因此,为了降低合规风险,保证银行合规管理水平,银行需进一步强化合规管理组织架构与职能职责,以价值创造为导向深化合规管理内涵,以电子化手段促进合规执行先进的合规管理,以“风险为本”强化合规监督检查,提升合规管理质量。

篇(8)

合就是“合符”,守就是“遵守”,合规守法的字面意思就是要合符规章、遵守法律,引申到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就是指银行的经营管理,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执行银行业的有关规定,这样银行业务才能稳健发展,站在一个基层网点负责人的角度,我是这样理解“合规守法”经营理念的:一是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和农行的制度;二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指导工作实践;三是树立主人翁意识,从我做起,自觉参与农行的“合规守法”文化建设,推动信贷业务的发展。

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是实现“合规守法”的基础。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是银行业务发展的保障,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是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提,也是信贷工作的指针。目前存在着思想,以为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就是国家制定来管理制裁我们的,把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章作为企业发展的敌人,处处想的是钻法律的空子,唯利是图。这是一种极端危险、也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思想,国家法律是制定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的,它的主要功能不是制裁,而是保障。有前面那一种思想的人,如果不改变,他是没有未来的,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他所的领导的企业也没有未来。作为一个基层农行的信贷员,责任重大,稍有不慎,一步走错,将为银行和自己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我们必须摈弃这种错误思想,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制度。一是要学懂弄通,“合规守法”要求,首先是要守法,其次才是合规,守法是前提是基础,守法必须先学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用法律法规武装自己,提高自身法律素质、拒腐防变能力和信贷业务水平;二是要加强宣传,信贷工作是借方和贷方双方面的工作,“合规守法”也要求,不仅要银行员工守法合规,而且对银行客户也必须合规守法,这就决定了我们信贷员作为法律法规宣传员的角色,我们一面在为客户办理贷款,一面也承担着“合规守法”的宣传重任,许多客户对法律法规知晓率高,也能自觉遵守,但对银行规章制度不了解,不遵守,以为是我们信贷人员在刁难客户,经常无理取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信贷工作的开展,通过我们采取发放宣传资料、口头宣传等方式进行宣传,“合规守法”在银行客户中的知晓率越来越高,客户也越来越配合我们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

认真贯彻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是实现“合规守法”的关键。在信贷工作中,认真贯彻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章制度是实现“合规守法”的关键,也是推动信贷业务、乃至整个银行发展的落脚点。正确处理“合规守法”建设工作与信贷业务工作的关系十分重要。目前,有一种错误的思想,有的银行职员认为“合规守法”建设是银行领导的事,是银行合规法律部门的事,信贷员的工作就是发放贷款,反正领导同意审批的就是合规的就是守法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是“合规守法”意识不高、主人翁责任感不强、做日和尚撞日钟的错误思想的体现。信贷岗位是银行的窗口,是银行与客户直接对话的平台,我们的一言一行必然影响到客户对银行的看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合规守法”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工作中去,用法律法规规章来指导信贷工作,树立风险意识,违法的事不做,违规的款不贷,最大限度减小贷款的风险和银行的风险。二是认真总结、努力探索,在信贷工作与客户的交流中,总结出“合规守法”的合理化意见建议,丰富和发展“合规守法”的内容。

篇(9)

一、对合规经营的认识理解

合规经营是防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需要。合规经营是规范操作行为,遏制违规违纪问题和防范案件发生,全面防范风险,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能为银行创造价值,而且有效的合规经营能将合规风险消除于无形。合规经营是完善商业银行制度体系的需要。银行赖以生存的质量效益源于依法合规经营,源于产生质量和效益的每一个环节,源于每一个岗位的每一位员工。银行的发展一定要以合法、合规经营为前提,才能从源头上预防风险。 合规经营是银行实现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合规经营就是为业务保驾护航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业务发展服务的。在发展、开拓业务和同业竞争中,只有紧紧遵循合规经营的理念,提高管理的质量,才能保证银行业务的经久不衰。

二、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升合规操作意识 

加强合规操作意识并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空话。有时,我总觉得有些规章制度在束缚着业务的办理,在制约着业务发展。细细想来,其实不然,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产物,而是在经历过许许多多实际工作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只有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我们才有保护自己和广大客户的权益的能力。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正如一架庞大的机器,每一项制度都是一个机器零件,如果我们不按程序去操作维护它,哪怕是少了一颗锣丝钉,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各项制度的维护和贯彻是要求我们广大的员工严格执行。合规不是一日之功,违规却可能是一念之差。所以一是管好自己。坚持按照操作规程处理每一笔业务,把习惯性的合规操作工作嵌入各项业务活动之中,让合规的习惯动作成为习惯的合规操作。在工作中善于及时提出对异常业务处理的疑问,对自己经手的复核和授权业务警惕性负责并追问到底。身为网点一线员工,切实提高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能力,全面加强柜面营销和柜台服务,是我们临柜人员最为实际的工作任务。

三、合规经营,保证业务持续发展

篇(10)

1.员工对合规理念,在思想上认识不够。合规的观念、意识没有完全深入到员工思想中。对合规、合规风险和合规经营的认识比较模糊,思想上重视不够,行动上存在偏差。如很多员工以习惯代替制度。员工知道有风险防范,要合规操作,但往往没有放在心里,经常是工作图方便,或以盲目信任和自身习惯代替规章制度。用坏习惯(如不锁箱,不妥善保管本人名章,密码不经常修改,授权流于形式等现象)代替制度,给用心不良者作案机会。

2.经营思想有偏差。基层行一般把目光局限于完成上级行下达的综合经营计划及KPI指标,注重市场营销和拓展,而业务的合规经营松懈,检查粗浅,整改应付。如在信用卡受理环节中,有的营销人员为了完成信用卡营销指标,就没有按照规定中要求的“三亲见”进行受理,导致出现不良记录后,直接影响催收工作的进行。

二、目前商业银行合规经营现状

1.强化合规意识,加强道德教育。“思考方式决定行为和成就。”通过近几年银行组织的合规学习和合规教育,要求员工要将合规的观念和意识渗透到每个岗位和每个业务操作环节中,促使所有员工在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时能够遵循法律、规则和标准。一是强化法纪意识。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员工的防范意识、法律意识。用现实的案例教育身边的人,将法纪规范熔铸在员工的思想中。二是强化自觉意识。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员工加强自身修养,学会心理调控,不盲目与人攀比,防微杜渐,面对各种诱惑保持高度的警觉性:正确处理好群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利益得失的矛盾。

2.正确处理舍规管理与经营发展的关系,树立“合规创造价值”的理念。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银行同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依法合规经营更是银行提高竞争能力,防范经营风险,保障稳健运行的客观需要。作为现代商业银行,其风险管理目标不仅是管住风险,而且必须与企业经营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即风险管理要服务于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核心目标,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承担风险所带来的收益。因此,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就风险论风险,在风险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成本、收益和业务发展。确保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保持银行的客户、产品等各渠道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更多的效益,保证银行效益最大化最终目标的实现。一是依法规范决策行为,从根本和源头上防范风险。二是依法规范行务管理,适应法制化管理需要。如我行在最近营销楼盘时,及时向省行法律事务部提出该集资建房性质楼盘所属的事业单位应该如何提供阶段性担保的问题,在得到法律事务部提供的法律依据后,按其与该单位签订了最高额保证合同。三是依法规范员工行为和业务规则,保障一切经营遵循法律规程。

三、今后的发展方向

上一篇: 采购管理数字化 下一篇: 环境污染的反思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