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言的作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3 14:58:07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诗歌语言的作用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诗歌语言的作用

篇(1)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上自成体系,连绵不断,特别是中国绘画,有其独特的成就。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而这种形神的体现都要依赖于笔墨去体现,笔以达气,墨以生韵。苏建军的大幅山水画,用笔大胆奔放,笔墨淋漓,而小品则精致细腻,富有情趣。

欣赏苏建军的画作,能感到博大浑厚、雄伟苍劲的气势,也能体会到清静中悠悠无尽的诗情画意。在勾、点、皴、擦、染上既有娴熟的传统技法,又不落俗套。他的山水画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师法自然,又驾驭自然;既不照抄自然,又不歪曲自然;既有山川之“骨”,又有山川之“气”;既有山川之“色”,又有山川之“神”。无论在构图布局、虚实开合、干湿浓淡和用色上的处理都很有新意。从他的作品中,透露着“气韵和神韵”,极富笔墨情趣,有雄伟豪迈的轮廓又有精巧耐看的细节;既适合远观,又适合细看;有笔情,又有墨趣;既有准确合理的造型结构,又有典雅丰富的色彩,细细品味,韵味无穷。

苏建军山水画中以水墨山水为代表的《渔父图》以宋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为立意创作。构思巧妙,意境优美,宽阔的水面上有一方舟,一位老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冒着微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此幅水墨山水画显然继承了中国传统,笔墨、章法,借古而出。画之气势与意境的创造,平远、高远的空间处理,计白当黑的观念,以及或长或短的题跋,都显示了画家深厚的传统功力。尤其画家所用的表现语言,焦墨与水墨的融合,更体现了画家不同寻常的艺术追求。

与古代山水画所不同的是,苏建军的山水画洋溢着时代气息和蓬勃向上的精神。苏建军山水画正是以个人写生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变更了传统山水画中某些一成不变的程式,创立了新的审美样式,从而推进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既传达了作者在写生时对大自然的感受,又运用了很大成分的写实手法,突破一成不变的陈规定法,破除表现手法中要领化、程式化的弊端,引入生活气息、地方色彩,以及独特的表现个性。

他的作品耐得住仔细品味,综观他的山水画,既润泽又清秀。近景画得挺拔刚健,远景画得苍苍莽莽,两相交映,虚实得当,很有情趣。读苏建军的作品,如读诗,既感到史诗的气魄,又领略抒情深挚而潇洒的美。

篇(2)

一、教师的语言对于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情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往往担当着主宰的角色。新课改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有利于教与学之间的沟通,教学过程也从原来的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流,有利于释放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学生的个性品格。相应的学生由被动客体转变为学习主体,教师要将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个性和独立人格的受体,理解、尊重学生,创造平等的民主氛围,使每个学生都在自主、独立的基础上自由主动的发展。

新课改的实践,为教育改革带来春风。但想要真正领略新课改的精神,我以为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师生新型关系应充分体现民主与平等的师生间。而要想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首要的就是注重教师的形象和教学语言。做为教师应走到学生中间,理解每个孩子,欣赏每个孩子,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教师身上对自己积极性、灵感、权利、尊严的尊重,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效果、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肯定。

课堂上,教师忌说一些有损学生人格、尊严的话语,应该注重幽默语言的魅力。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力克习以为常的习惯性语言,力避使用一些负面性的、刺激性的词汇,创设民主的课堂氛围要落实在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细节中。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带着自信和拼劲儿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在快乐氛围中学习。

二、教师的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的表达方式,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给予对方的心理感受也有所不同。语言是师生情感交流最多的。教师的话可能像一把刺刀刺入孩子心底,也可以像一股清泉滋润孩子心田。因此,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学生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语言带给学生的将是什么结果。激励性的语言能唤起学生的心地里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从而产生不可抗拒的能量。教师坚持对学生的优点、进步、成绩、努力进行表扬与肯定,是学生前进脚步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师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要熟谙表扬的艺术,觑准时机,善于表扬。

三、教师的要充分利用语言的魅力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才能

长期以来,在处理师生关系时,社会期待教师把家庭中的父子关系作为参照框架,老师说什么,学生有无意见都得无条件服从,这就大大的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真正的教学不再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而是学生带着教材走向老师,走向未来,走向社会。教学实践也越来越多地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具有的丰富的创造潜力及主体能动性,使他们展现出令人钦佩与敬重的生命力,学生本身就是鲜活的生命体。而正是这种富有生机的活力,才使得新课该的课堂连续不断地充实新的经验、新的感受、新的发现、新的收获。

1.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的依赖教师启发

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自己主动找出更多的可能答案,由一点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和标新立异,转变为创新性思维方式。

2.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依赖教师的适时点拨

3.教师鼓励学生树立科学探索精神和求异思维

篇(3)

人格魅力是指教师在能力、性格、道德品质和气质等方面具有吸引人的力量,融洽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和良好的性格特征是产生人格魅力的重要基础。教育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自身品质、知识、人格魅力、才能等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在开发智力、传授知识的同时,利用教师较为优良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实现教育教学的基本功能。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和加强发挥人格魅力的建议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一、教师人格魅力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

教师具备的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都通过人格魅力来展现,人格魅力是教师多方面能力和智慧的综合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熏陶作用、修正作用、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

1.教师自身的气质、言谈举止、性格、为人处事等在极大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起到了感染和熏陶作用。富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并形成良好的学习自觉性和兴趣。

2.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影响着学生,有利于学生自觉将教师作为榜样,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教育,对于自身存在的不足和错误进行及时修正,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3.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示范作用。教师道德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能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学生对其认同后就会形成自我模仿和深化,从而自觉地形成良好习惯。

4.教师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化知识,较强的求知欲望,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教育精神和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能在极大程度上对学生奋发图强、积极进取产生激励作用。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可以将学生内在的积极心理因素充分激发,促进学生不断地奋发开拓。

二、加强发挥人格魅力的建议

结合以上对教师人格魅力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分析,以下从师生和谐关系、提高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三方面提出加强发挥人格魅力的建议。

1.师生和谐关系。教师必须创造师生相互和谐的关系,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人格魅力,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当树立平等、民主的意识,充分认识到教育是相互平等、相互民主的双向教学交流活动。教师应当利用自身积极、高尚和健康的人格魅力促进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和心理沟通,将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对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积极进行引导、激励和组织。教师必须学会热爱学生、信任学生、赏识学生和尊重学生,充分关怀、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约束,实现自我教育。

2.提高人格魅力。教师必须加强对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的综合培养,以敬业奉献的无私精神投入教育教学,不断提高个人人格魅力,促使人格魅力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教师必须形成坚强不息的品格意志、积极的处世态度、乐观宽广的豁达胸怀,充分发挥人格魅力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形成较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使学生形成较为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政治立场。

3.为人师表。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个人人格魅力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积极作用,提高对人格魅力的重视,在日常教育和教学中起到模范、为人师表的作用。教师自身必须保持风格高尚和言行如一,促使学生信其道和敬其师。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任劳任怨、诚实正直的优良品质,乐观无畏、热情洋溢的积极进取精神,审时度势和好学多思的学习作风,以此形成较为完善、健康和崇高的个人人格魅力,从而形成浓厚的自主学习兴趣,实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

三、结束语

教师的人格魅力、教育理念和专业化知识水平不仅决定了教育教学整体效果,还能对学生起到长期、深刻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教师必须具备坚韧、独立、宽容的优质人格魅力,为学生做好模范作用,引导学生形成自强、自尊的个人品质,建立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信念,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性,减少教育教学冲突,以此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从大的方面来说,对实现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改革和深化具有推动作用。笔者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和文献,重点研究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几点加强发挥人格魅力的建议,供学者参考。

参考文献

篇(4)

1.前言

本校属于建筑类高职院校,其中应用英语专业属于院级重点专业,此专业皆在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面向涉外建筑施工企事业单位,牢固掌握英语和建筑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从事国际承包工程和涉外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翻译,懂得国际工程施工规范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其中开设的课程有口语,听力等英语专业所需课程。而笔者发现建筑英语专业学生听力课所使用的商务英语听力教材大部分并不具备专业和职业特色,很难满足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需求。专业英语学习者通常难以定义他们的语言需求,难以发现自己的欠缺。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再来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为时已晚,自身工作效率难以提高,同时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传统商务英语听力课程调查研究

2.1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针对国际承包工程方向的商务听力课程。受调查对象共有两类:第一类为100名来自三所高职院校应用英语专业(国际工程承包方向)毕业生(100名学生均在国有跨国建筑公司工作)回收有效问卷95份;第二类为50个用人单位,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本调查针对学生采用多项选择题和书面意见形式。多项选择题调查为:商务英语毕业生对商务英语听力类课程的内容相关性和难度;书面调查为:对听力授课方式的意见,在日常工作中,商务谈判及施工现场英语听力理解方面的困难。对用人单位采用多项选择题和书面建议的形式,其中选择题涉及商务英语毕业生在商务谈判中所欠缺的技能;对商务英语毕业生的满意程度;对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建议。

2.2调查结果

对第一类问卷收集的数据经过整理和统计后,结果如表1所示:

在书面意见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教师在教授听力课时一味的以做题为主,授课方式过于单一,不能吸引学习积极性。超过60%的毕业生认为在日常工作和商务谈判中听力理解方面的困难来源于日常生活词汇在专业领域中词意的转变,无法听懂及理解其专业意思。30%认为口音与工地上的噪音会影响所听内容。在调查问卷中,有学生写道:“国外客户口语及书面语通常不够规范。我们接触到的客户是来自世界各地,尤其以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客户为主。”

对第二类用人单位问卷收集的数据经过整理和统计后,结果如表3所示:

用人单位指出:即使毕业生在校成绩很优秀,但没有专业英语知识基础,非常影响其工作效率。大部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为“一般”,且认为学校听力课程应逐步的与工作相衔接。

2.2调查结果研究

根据以上调查反映了一种客观现实。在国际商务领域,英语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可能来自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传统的商务英语听力课程内容完全以标准英语发音和无背景杂音为主,脱离现实真实生活工作场景,不能适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本课程所承担的任务要求。商务英语听力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课程的考核实施改革,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商务英语听力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专门系统的听力训练,能使学生在各种商务环境下熟练运用英语知识和技能,在工作岗位上正确理解、分析、判断和推理所听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英语交流和商务活动,为培养“一线商务人才”奠定基础。为此,笔者根据高职院校建筑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商务英语听力课程的改革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3.商务英语听力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包括五个学期的听力教学,一年级听力课程主要围绕基础听力展开,二年级以商务日常工作听力和商务实务案例为主,三年级模拟工地情景来循序渐进的开展听力教学,强调商务英语听力的实用性。在听力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学习、案例分析、演示或者适时的提出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来鼓励学生多开口说,借机让听力辅助口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听力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相结合,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好扎实的基础。本课程以实训课程为主,在整个听力实训过程中,适当穿插英语听力理论和技巧方面的知识,为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打好基础。

4.商务英语听力课程具体改革方案

英语从第二外语到国际性语言的地位的转变必定要求英语听力教学进行改革。在英语听力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入不同英语变体的材料,也应该非常了解英语不同变体的规律性特征。首先要明确课程定位,其受教者是从事工程专业领域的英语使用者。课程设置分为以下几阶段:

第一阶段:英语基础听力(一年级)

目前的传统商务英语听力课程符合这一阶段的要求,主要是通过听一些基本的生活用语、对话、文章来掌握正确标准的语音语调;通过听说基本技能训练,掌握初步的英语听力技巧;通过听说交际训练,辨别出说话人的态度和语气,抓住说话和交谈的中心大意;通过篇章听说训练,能对主要信息做出判断和分析,能听懂日常对话。此外,针对问卷调查反馈意见,结合多数学生工作地点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增加英语口音的听力练习作为辅助课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收集这些地区英语听力材料让学生熟悉各种不同的口音。

第二阶段:日常工作听力(二年级上学期)

学生掌握英语基本听力后,开始进入与专业相关的日常工作听力训练。围绕公司企业的日常商务活动相关语篇材料进行听力训练,使学生能够大致抓住中心内容并根据线索进行合理推断和概括总结;了解基本的商务理论知识;能听懂日常商务工作中的对话,并就这些话题进行初步的交际。

第三阶段:商务英语实务谈判情景听力训练(二年级下学期)

商务英语教材范围很广,教师不必只用唯一一本特定的教材来授课,可综合选取几本教材上与建筑专业相关的谈判内容来训练。通过听力训练和特定商务场合进行模拟交际,使学生能够理解与工程相关的商务背景知识、文化知识和专业术语;熟练掌握相关的交际功能语句和表达方式;听懂商务实务案例的中心大意及具体信息;学生能在商务谈判时听出对方的言外之意。训练时有意识的提示日常生活词汇在专业领域词意的转变。

第四阶段:工地施工现场情景模拟听力(三年级上学期)

根据前期所做的调查研究,这一阶段的听力需加入背景音,例如施工工地机器的噪音、谈话的嘈杂音。绝对安静的听力背景已不适合这一阶段的听力训练,因为任何对话在现实中都不可能完全没有背景音。长时期的零背景音会影响学生在现实中的英语听力效果。逐步适应背景音后,学生在工作中的听力理解力以工作效率会大幅提高。

5.结论

传统的商务英语听力教程对国际工程承包类专业没有太强的针对性。为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商务英语听力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教材选用上,不必拘泥于唯一一本教材,如没有适合的教材,可节选不同教材上与专业相关的内容复印组合成有特点的练习内容。或根据学生和学校自身情况编纂适合本校学生的商务听力课本。(作者单位: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为“十二五”规划教育科研课题“基于工作过程的应用英语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实践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编号为WJ125YB061

参考文献:

[1] 刘艳萍;刘健;地方性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复合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问题与对策――以广西财经学院英语(商务方向)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09年09期

[2] 平洪;商务英语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外语;2009年04期

[3] 任丽丽;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理论与方法――个案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4] 杨志霞;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问题浅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第01期

[5] 张玲;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初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6] 毛维维;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改革初探[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应用型化学实验教育改革,以满足或迎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目标,直接针对相关行业或产业发展中的难题或创新点展开研究。这种化学教育教学改革,既立足在高校化学教育教学、高校化学科研的扎实基础上,也以相关行业发展的内需为指针,打造了高校化学应用型发展的内外共同促进的教育教学改革环境。

1 应用型化学实验教育改革的现实意义

1.1 解决疑难问题目标性

资源供需趋紧的形势,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越来越严峻。在这种形势下,提高资源利用率是解决当前资源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立足当前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有轻重缓急,因此,要从当前最紧急或急需的疑难问题入手。作为高校化学教学也承担着这样的使命。其一,解决疑难知识性问题。即针对当前社会上反应比较强烈,或造成危险比较大的危急问题知识解决。例如针对当前的水污染、空气污染以及食品污染问题,首先从成因上展开实验性的论证,即包括那些成分,各种元素造成的危害是什么,需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个人如何应对,作为政府、企业或相关的部门等该怎么处置等。通过这种应用性的化学实验,去探索这种知识性的疑难问题,避免由于无知造成的不必要的恐慌等。其二,解决疑难技术性问题。即针对一些生产性的技术难题,由于企业等单位的设施或相关人员的知识储备等问题,难以实现根本性的突破,高校可以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开展相关的化学实验研究,研究相关和设施的技术,以提高其工艺进而实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1.2 改进日常化学应用目标性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相关化工类企业的改造与提升,日常化学应用也得到了全面提升。一是,环保性改进。即通过化学实验,对现有各种化学产品的生产与运用,如何提高其环保性能,例如低污染、低消耗等,尽可能地减少废气、废液与废渣的排放等。二是,健康性改进。即运用化学实验,来研究各种化工产品的性能,以及各种配方,争取获得最为安全副作用小的配方,以为各种生物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如药物的配方改进与生产工艺提升等。三是,节能性改进。即在实验中研究通过减少消耗,来获取同样性能或更高性能产品的配方与技术等,一方面可以节约原料资源,另一方面可以节约其他资源去开发其他的产品等。

2 应用型化学实验教育改革对高校化学发展的内驱作用

2.1 丰富高校化学教学内容

第一,丰富化学实验的技能内容。随着化学知识的丰富与化学的发展,对化学实验也产生了深刻变化要求。尤其化学实验的各种基础性的设施等,都实现了现代化、智能化,化学试剂、药品的种类等也不断增多,各种物品的性能与元素参数等,也掌握得更加细致。化学实验的技能种类也越来越多,如拓展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仿真性实验等等,对于一种实验或任务,甚至可以采取多种实验方法以及多种实验设施,并获得相接近或相同的实验结果等。这种技能性的丰富,主要来自不断的化学实践推动,以及各种应用型研究的需要,为了达成既定的实验目标,根据实验的现场情况或各种需要,做出设施、工艺等方面的改进,在增加其切实性的同(下转第85页)(上接第79页)时,把化学实验的技能内容极大地丰富与多样化起来。第二,丰富化学知识的实证理论性内容。这种内容的丰富,主要与实验数量的增多、实验内容的变化以及实验数据的积累有关,且成正比关系。应用型的化学实验越多,其获得各种实证性理论内容就越多,不仅对高校化学教育教学的内容作出了与时俱进的丰富,也对相关的实验理论知识作了丰富。

2.2 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性推动高校化学教改

首先,经济社会改革发展需求型推动。这种需求表现为对化工类实用产品种类、产品新性能等,由此,推动高校化学应用型实验的开展。例如各种日化产品,根据人们喜新厌旧的心理,同样是香皂或化妆品,人们已经不再满足老款产品的种类、包装与性能,就需要根据市场的供求,通过应用型化学实验加紧研发。在这种高校和企业分工的情况下,既可以实现科研的高效与专业化,也可以实现生产的专业化。其次,经济社会发展突破提升型推动。此种实验即是为了创新或突破现有技术难题而做出了应用型努力。即立足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上开展的应用型实验,如针对过敏体质的过敏反应应急应对等,如何通过相关产品的实验与研发,去发明一种能起到缓冲性或根本治疗的药品等。或者通过实验来发现或掌握一种能简捷判断过敏源的技术或药品等,减少各种复杂且周期长的检验过程。

2.3 激活化学教学内实验教学与应用教学之间的反思

篇(6)

随着素质教育逐渐被重视,学习音乐(包括器乐、声乐)的孩子越来越多,各类教音乐的培训班和音乐老师越来越多,这也促使老师们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在学习音乐各类别的孩子们中,学习声乐的又是比例最大的。几乎每一个学习音乐的学生,老师都会要求以歌唱的形式检验其是否适合学习音乐。因为各个老师教学方法与水平的参差不齐,许多年级不高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过分追求技巧而忽视了作品本身的音乐内涵。课堂教学主要是歌曲的学习与各类音乐的欣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树立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认知是现在音乐老师最重要的工作。

音乐教育不是单纯模仿,也不是简单接受,更不能迷信经典;应该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型人才。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接受的容器,他们在学习中不断出现更深层次的学习需要。老师不能在音乐教育中采取一味灌输的方法,在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应该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观点和看法,并且要能允许存在不同的看法和理解,这是推动学生自己想问题的较好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这一资源,实现歌曲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这样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是二度创作呢?

一、二度创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作曲家把自己的思想写成音乐作品,这只是完成了作品的“一度创作”,音乐是听觉艺术,它的艺术感染力最终要靠演奏者(演唱者)体现,表演者把音符和文字符号变成声音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度创作”。简单地说,“二度创作”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一个创新的过程。创新思维与这个再创作的过程有异曲同工之处。

我们培养的人不能是只会模仿和接受,而应该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个性,是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课堂教学的过程要为学生的智慧和潜力的发挥创造条件,提供不同学生进行选择的可能,注意学生特长和个性健康发展。课堂应该成为教师创造性才能和智慧充分发挥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课堂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在音乐教学中,学生往往不会仅仅满足于学会唱歌曲,还会对歌曲从多方面进行一定的加工和处理,这种学习的需要也是创新的需要,正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积极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实现了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活动给音乐课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迸发出创造的火花,提高了感受音乐美的能力,也进一步扩大了他们创造音乐美的空间。我在多年的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经验,在此,就教学中如何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二、创造性地进行一些表演和伴唱、伴奏就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当学会了一首歌曲以后,有的学生会想用肢体语言把对音乐的理解表现出来,教师如不及时利用这种资源,不给学生提供参与和表现的机会,那么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享受音乐美、表现音乐美和创造音乐美的兴趣,那教师无疑是扼杀学生创造能力的直接责任者。

音乐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用载歌载舞的律动形式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之中,既增强了音乐教学的效果,发展了学生的表演才能,又使学生直接受到了艺术的感染,把自身的感情抒发出来,从而提高了对音乐的表演能力,使心灵和音乐真正地融为一体。歌曲旋律优美抒情,学生学会唱以后,会迫不及待地想要进行表演,因为他们觉得歌曲中强弱起伏的感觉固然可以用声音表现,但是如果加上身体动作的表演,哪怕只是极简单的手的高低起落,只要能更好地体现歌曲的内涵,教师就应该给予鼓励和高度的评价。不规定他们的表演要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不给他们的表现打最高分和最低分,因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专业的艺术人才,不能以专业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切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都是极有益的。我们的标准不应该是“正确与否”,而是学生是否在活动中充分地体现了对音乐的创造,重要的是他们创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事实上,只要学生在这一课上能投入音乐作品中,就应该算是表现非常出色。他们用自己的心去体会、去表演,用自己稚嫩的声音、并不娴熟的动作演绎着对音乐的理解,也能让教师体会他们来自内心的感动。

给歌曲加一点伴唱也能大大加深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印象,使歌曲的形象更丰满、更有纵向的空间感。如《小白菜》的教学,请个别学生领唱,其余学生用哼鸣“m”或“wu”伴唱,全体学生合作营造出的气氛会让学生自己在这种气氛中体会作者的感动,也会让老师感动不已。学生明显非常投入,而且相当动情,不用教师再多说一句话,歌曲所表达的感情已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方法,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则会经常用到,甚至用得相当有创意。

三、不单纯模仿,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演义相同的作品体会不同的感受也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学生们会觉得一旦把歌曲的旋律唱会,教学的任务则完成了,殊不知对歌曲进行音色、力度、速度和感情处理还是重头戏。每一首歌都有它独特的生命力,意境也就不一样。音准和旋律是外在的能够感知的,而旋律美的意境却要用心才能够体会得到。要从提高审美认知的高度鼓励学生,争取每唱一遍都要比上一遍更美。音乐包含多种要素,改变其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引起音乐形象的变化。当速度不一样的时候,抒情的可以变为跳跃,悲伤的也可以体现出欢乐。同样不同的音色、力度所表现的内涵都不尽相同。让学生分组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演唱方法表达相同的作品,让他们自己选择最美的一组,这同样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创作冲动,更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认知,是一举两得的事。当然,也要有勇气接受与众不同的个性化观点,并且鼓励那些观点与众不同的学生,用科学的态度认识自己的观点,并敢于勇敢捍卫自己的观点。这样对于鼓励创新是很有帮助的,甚至是难能可贵的。可以用“真理就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这句名言鼓励学生。

四、把个人的个性和对歌曲的理解加入歌唱中也是对歌曲的二度创作。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只是一个模仿的机器,跟着老师一招一式地学,学得像的、不走样的就是最好的。其实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体验音乐美的过程中,因为音乐的模糊性,每个人对音乐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首歌曲,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个不同的理解。我经常在歌曲教学后启发学生尝试改变歌曲速度,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如《铃儿响叮当》,有的学生喜欢把速度唱得快一些,因为他们觉得快一些表现出主人公队新年到来的急切心情;另外的学生则认为用中速、甚至更慢的速度来演唱,则更能体现作者对雪中游戏与雪景的欣赏。这时可以放一首新歌《铃儿响叮当的变迁》给学生听,那歌曲甚至被加入了华尔兹与摇滚音乐的节奏,让学生体会每一种变化对歌曲表现的变化,会让学生激动不已,也可以激励学生树立的创新精神。对于每一种新的表现与感受,教师不要给予直接的批评,而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音乐感受,用事实说话。我们不能规定学生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发展个性的空间,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恰当地把握歌曲的速度、力度,用自己的良好的声音唱出歌曲蕴含的感情,达到歌曲教学的目的。允许学生对歌曲进行处理、用自己的美的声音诠释歌曲的演唱过程也是一种二度创作。

五、大胆地对歌曲进行合理的改造,不迷信经典,敢于进行二度创作。

民歌是小学音乐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由于民歌来源于生活,并在生活的演变中不断地有所更新,有的民歌甚至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它的记谱会有各种不同的版本。一般课本上选用的版本会尽可能简洁,让学生易于接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对歌曲进行大胆的批判和改造,使歌曲呈现别具一格的风格。让学生理解学习民歌其实也是在学习民族文化,这会调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篇(7)

中等职业学校教研室,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处于第一线,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终端。在过去的办学条件下,由于生源有保障,专业稳定、教材统一,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法上。故那时,职业中专学校教研室的职能单一,即主要是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师贯彻实施,并组织本教研室的教师开展一些小型的教研活动。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的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方面,起不到多大作用,有的甚至形同虚设,似乎可有可无。

进入本世纪后,我国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实赋予了职业中专学校教研室更多新的功能和作用,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应当顺应新形势下的办学规律,进一步强化中等职业学校教研室的教学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教研室学科带头,教学领路的积极作用。

过去,中等职业学校的各种办学条件都呈定式,那时,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是按照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来切实保证的,学生素质要求是由国家组织的统考来体现的,所设专业是有关部门预先计划批准的,学生所学科目、课程是教委统一规定的,老师用的教材甚至教法都是统编、统一的,毕业生由国家按计划分配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管理的工作内容是常规的、内敛的,学校的教学管理完全可以自我掌控,大都可以程序化操作。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很少需要层层决策和多级指挥。校级领导的意图,往往只需经由从事日常教学事务的教务部门梳理、放大后,再传达到教学一线贯彻执行即可。

在这样的管理体制下,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体系分为三级:分管校长是一级、教务部门为二级、教研室为三级。这种教学体系没有管理职能上的实际分工,只有管理权力大小的划分,上管下,一级管一级。这样的管理模式,是一种教学管理权力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它要求有相应的教学管理机构来统管学校的教学活动,这就决定了过去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普遍推行的是一种教务部门集权型管理模式。

所谓教务部门集权型管理模式,是指由学校教务部门全面统领教学的管理职能。具体讲,即教务部门具有除了校长级的决策、指挥职能之外的其他管理职能,诸如教学组织、协调、监督、考核等管理职能;而教研室则是在教务部门领导下的一个教学实施机构,通过它,把教务部门的教学管理信息传达给每一位教师。这样的管理模式,教研室连反馈教学信息的职能都没有,因为教务部门完全有条件把工作直插到底,这就是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活动中之所以形同虚设,可有可无的根本原因。

在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中,校长的管理意志靠教务部门全面贯彻,教务部门的工作范围已远远超出其名所冠“教学事务”,其工作职责是如何把校长的教学思想意志转化为计划,并将之贯彻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最终变成行动。在这个过程中,教研室充其量只能起到一个“二传手”的作用,而更多的时侯,每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就像打排球,并不是所有的球都必须经过“二传手”才能打过网一样,其教学行为根本毋须通过教研室。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教研室在教学管理活动中确实是可有可无的,只是有的学校规模较大,教师人数众多,于是设几个教研室,其职责无非是要替教务部门在忙不过来时,跑跑腿,喊喊人。

可是,在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条件下,集所有教学管理权于一身的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务部门已忙得转不开身了: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功能已改变——不再是单纯地“教书育人”,还要“育才荐用”(即要管就业),因为教务部门管不了也管不好就业;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范围扩大——过去教务部门只管内不管外,现在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变成大量要管外,诸如外请教师,组织学生外出实训、实习,到社会上联系、组建实习基地等工作,也压在教务部门的头上,使其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工作;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要达到的目标更难了,不仅突出对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而且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甚至要求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这让中职学校教务部门更是力不从心;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的渠道改变——原来中专毕业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现在一律由学校自找出路,这样一来,教学谋划的职能增加了:首先,当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才符合社会的需要?第三,学生掌握什么样的技能才能胜任工作?第四,一批批的学生毕业后将安排到哪里就业?对这样一些新问题,教务部门只能是望其兴叹;

现时,中等职业学校所用教材甚至于教法很难校校一致。即使是本校用教材,因班次不一、学期不一、教师不一而版本不同。

在这样的办学条件下,教学管理的内容常常是非常规、外向型的,很难自我掌控。由于决策的难度和广度加大,指挥的范围和精准度增强,管理的功能改变,计划的弹性增大,组织的内容增多,指挥的难度增强,控制的范围缩小,不只教务部门管不过来,就连校级领导也很难独立作出决策。因此,学校的教学工作,需要创新,需要研发,在这样的情况下,校级领导的意图,单凭教务部门已很难梳理成章。假如这时还沿用教务部门集权型管理模式,出路必然是:教务部门增岗增人(增加的人中,主要是增加教师、学科带头人);在教务部门内部增设机构,一部分人负责教务常规工作,一部门人负责动态性管理工作。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其最终结果必然是教务部门任务过重,责任不清,占用教学人员过多,管理效率低下。

按照办学规律,如何在新的办学环境下重新划分教务和教研两大部门的教学管理职能,笔者有十余年做教务工作的经验,切身感受到在目前条件下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之艰难。教育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而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改革教学管理和教研机制,应当实行教学管理分权制,即让教务部门真正负起管理教学事务,承担教学中静态、常规性的教学管理职能;教研部门负起管理从事教学研究,即承担教学中动态、非常规性的教学管理职能。

首先,教务部门负起教学的计划、协调、监督、考核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日常教学管理。负责教学计划实施过程的布置、督促、监督、检查。②为教学一线服务。教材准备、实验室管理。③考勤考核。其次,教研部门侧重教学研究,负起教学的谋划、组织、实施职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跟踪专业发展动向,为学校不同时期动态地变更、增减专业提供决策参考。②加强行业研究,搜集就业信息,抓好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建设工作。③组织教师积极设计精品课,按照专业需要组织教师编写教材。

这样的设置有什么好处?

首先,便于专业资源整合,做到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有利于调动教研室及老师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教学创新。其次,便于专业发展情况跟踪,有利于按照市场需求更新专业设置;第三,便于教学部门提高管理效率,切实做好教务工作。第四,强化教研机构的职能,有利于充分发挥其教学教研的带动作用。

总之,按照不同职能划分,实行教务、教研两个教学机构分工合作共同实施教学管理的职能,有利于动静分开,各有侧重。教务、教研两个教学机构均由分管教学的校长统领,就好比是用两只“拳头”抓教学,更有力度。

中等职业学校教研室,作为学校教学的第一线,它以各学科带头人为核心,集中了各专业教学的骨干力量。他们当中,有的是学校所在地某专业同行中的佼佼者或专家,有的在同行业中声望很高。中职学校增强其教学管理的职能,有利于发挥其专业的领军作用,有利于借助其学术声望,促进企校合作、工学结合。

在中等职业学校教研室中,有本校的专职教师、兼课教师,还包括校外聘请的兼职、特聘教师。过去,外聘教师由教务部门出面聘请,存在着一些弊端:一是教务部门不一定全面了解外聘教师的情况;二是教务部门聘、教研部门用,形成聘用分离,导致本校教师与外聘教师配合不够协调。现在改由教研室出面聘请,减少了盲目性,实现了聘用统一,便于交流和管理。

强化中职学校教研室教学管理职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赋予中职学校教研室专业谋划的职能,使其很好配合学校做好中专学校适应市场需求灵活设置专业的工作,完善专业设置的管理,推进专业建设规范化。

这就要求教研室带领专业教师,面向就业市场,根据国家、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向校领导提出建设符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的建议,供领导决策。协助建立中等职业中专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预测服务机制,制订和实行专业设置标准,完善专业设置管理,及时更新专业目录,以引导和规范专业建设。

2.赋予中职学校教研室对外拓展教学工作的职能,切实做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作。过去,这项工作是由教务部门负责的,现在改为由教研室牵头,一是密切了教研室与“工”、与“企”的联系,二是强化了“教”与“学”、“学”与“岗”的联系,使“教”和“学”

篇(8)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057-02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元认知(metacognition)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认知心理学家Flavell提出的,它通常被定义为“对认知的认知”(cognition of cognition)。作为元认知和学习策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元认知策略的重要性得到了相当大的关注。而在英语教学中,英语写作能力可以反映英语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促进英语的巩固和内化。国内外研究证明,元认知策略的有效应用与英语写作水平的提升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的元认知储备,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写作中的不足,并及时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旨在通过个案分析、定性分析,探讨在英语写作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给高、中、低水平的3类学习者所带来的变化,以及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这些变化中存在的差异。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穿插在高二年级一个自然班的常规英语写作课中进行,研究者对这个班进行了元认知策略的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对其中3人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定性研究。希望能通过访谈、课堂观察和学习日志获得的数据,重点研究不同水平学习者使用元认知策略后带给自身英语写作的变化、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差异以及影响其使用元认知策略的主要因素。下面是本研究的关键问题:

(1)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在写作中使用元认知策略,他们的态度、具体使用方法还有写作水平上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是什么?

(2)影响元认知策略使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三、研究对象

本研究受试者为某中学高中二年级某实验班学生共46名同学,其中,3名受试者完整参与了实验的全过程,这些学生的英语水平略高于普通班学生。实验中,教师将全班划分为高、中、低不同水平的3个小组,每组抽取两名学生作为重点实验对象,最终代表着3种不同水平的3名学生被选作研究对象。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穿插在高二年级一个实验班的常规英语写作课中进行,研究者对这个班进行了元认知策略的指导与培训。在指导过程中,对其中3人的成长过程进行了定性研究,并通过对访谈、课堂观察和学习日志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得出结论。

整个研究实施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写作任务和元认知策略;第二阶段是引导学生制定写作计划,确定写作目标,了解自己对写作主题是否熟悉、是否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同时,思考谋篇布局,在学习日志上及时记下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想办法解决;第三阶段是帮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自我监控策略,通过监控,对学生的写作活动进行指导、调控和引导;第四阶段是采用相应的评分标准对作文进行评估和修改,在这一阶段,自我评估、同伴评估和教师的评估要一起进行。实践证明,自我评估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身的写作过程,而通过同伴评估,则能使计划和监控训练得到进一步强化。简言之,学生需具备元认知意识,要能调动元认知制定写作计划,并实现写作监控和评价的有效练习。

五、数据收集工具

研究者收集了138篇作文,由本班46名学生分3次完成;还有一学期的课堂观察、学生的学习日志和访谈。其中,对英语学习态度和动机的访谈旨在通过了解个案对自身的了解,来加强其元认知意识,为元认知策略在写作上的运用打下基础;元认知策略使用的倾向性访谈旨在通过了解高中生对元认知策略使用的倾向性(是否喜欢)以及在具体的写作中是不是已经无意识地使用了元认知策略,来优化策略使用。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意见反馈是用在每次写作课后的跟踪访谈,旨在及时了解个案的思想动态、在写作上使用元认知策略的情况,以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并对学生写作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最后访谈是在学期快结束时进行的,旨在了解个案在写作中使用元认知策略的看法和意见,并观察个案在课堂参与、学习动力培养、写作能力等方面的改善。

六、数据分析工具

研究者重点分析个案研究对象的作文、课堂观察、学习日志和访谈结果。为了更客观地反映事实和分析问题,研究者采用三维数据分析法来克服片面性,增加数据分析的可信度。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学习日志、访谈来了解学生一方的意见,通过观察者写的记录和评论了解其感受和看法,从而使分析更加全面。

七、研究结果

经过一个学期,所有的受试者不仅接受还喜欢使用元认知策略,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都有所改善。然而,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元认知策略还有如何使用元认知策略上却差异明显:水平高的学生对元认知策略充满了好奇和兴奋,且能接受并很快就爱上使用元认知策略;水平一般的学生起初显示了他对元认知策略使用的怀疑,但渐渐也产生了兴趣;水平低的学生一开始表现得很冷淡,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产生兴趣。

此外,受试者在使用元认知策略时的频率、偏好还有写作进步等方面也不尽相同:高水平的学生已经习惯了在英语写作中使用元认知策略,他们更青睐于使用自我监测和评估策略,以改善自己在写作中的语言组织和衔接问题;中等水平的学生能经常使用元认知策略,特别是计划和评估策略,在结构和用词的选择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水平低的学生更倾向于使用计划策略,他们不经常使用元认知策略,除了书写越来越认真和能关注作文表面的错误外,其写作水平并没有太大进步。

在实验阶段,研究者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包括个人特征、学习风格、写作问题等方面。学生在动机、自信心和学习风格上发展出来的知识被称为个人知识,它是元认知的一种,也就是说,元认知和语言能力是影响学生使用元认知策略的两大因素。元认知策略和知识是互补的:一方面,相应的元认知策略可以获得元认知的帮助――中等水平的学生由于缺乏动力和自信,不能有效使用自我监测和评估策略,低水平的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很大,不愿意评估同学的作文;另一方面,研究者可以加强元认知及其策略的指导,使低水平者通过使用策略而显得更有动力,更自信。在教师的帮助下,水平低的学生参与到了团队合作,尝试学到更多。总之,语言能力和元认知是影响受试者使用元认知策略的主要因素。

八、结论

1. 所有受试者都喜欢元认知策略,并开始使用。高水平学习者使用频率高,提高了写作水平;中等水平学习者使用频率比较高,写作进步显著;低水平学习者尝试使用但没有掌握好方法,进步迟缓。

2. 受试者在使用元认知策略时存在差异。高水平学习者养成了使用元认知策略的习惯,偏好自我监控和评估策略,写作在组织和衔接上取得了进步;中等水平学习者能经常使用元认知策略,尤其是计划和监控策略,在作文结构和用词上进步迅速;低水平学习者只是有时使用元认知策略,即计划策略,作文时能做到书写清楚,避免简单的语法错误。

3. 元认知策略在英语写作中的使用可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语言水平和元认知(关于对动机、自信、学习风格的认识与改进)是影响元认知策略在英语写作中使用的主要因素。

以上结果表明,在写作中使用元认知策略对高、中、低水平的学习者都很有益,但从整体效果上看,对高、中水平的学习者更有效。本结果证实了前人的研究,即元认知策略有利于英语写作教学效率的提高。本研究还发现元认知及其策略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作用,证实和丰富了之前的研究,并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呈现了受试者一个动态和变化的发展过程。除此之外,本研究结果还揭示出不同水平的学生在使用元认知策略时所表现出的主要个性差异,这不仅支持还进一步丰富、加强了先前的研究。

此外,本研究对中学英语教学实践提供了启示,建议高中英语教师对低水平学习者要有足够的指导和帮助,以促进其学会使用并经常使用元认知策略来提高写作水平。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提高学习者的认知水平,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提高自己、提升英语写作水平。

本次个案研究仅针对实验班三至五名受试者,收集到的数据不足以证明所有学生,所以本研究结论缺乏代表性,研究结果有待进一步论证。在未来的研究中,时间跨度延长和参与者的范围可以更加多样化。

参考文献:

[1] 韩春辉.元认知策略与英语写作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23-124.

[2] 付丽芳.元认知策略在英语写作中的运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1).

[3] 黄美.元认知策略培训与大学英语写作的关系[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4] 汲寿荣.元认知策略与大学英语写作的相关性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2).

[5] 刘文宇,高荣涛.元认知策略培训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影响的元分析研究[J].外语教学,2011,(2).

篇(9)

诗歌在文学中的地位是其它文体无法比拟的,在古代文章中,诗歌地位更是超出了文学的范畴,成为古代文人现实与理想的结合体,寄托着古代文人社会领域的理想和精神领域的理想。因此,现代人在鉴赏古代诗歌时会感到其内容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圣贤,下至愚呆,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就其丰富的内容来看,鉴赏诗歌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得到的,却也有规律可循:顺其气,感其情。气为诗歌中的写景叙事,情为诗人的情趣与志向。

上面我已经陈述了诗歌的地位,学文之人都知道,诗歌在我们的文学中是第一的,一部《红楼梦》因内涵如诗,所以至小说巅峰,成为我国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何者?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人心散而天下乱,人心聚而天下盛。因此,诗歌教育担负着感化青年的重任,为培养新的民族素质服务,为凝聚民族的力量服务。知道了感人心是诗歌教育的目标,那么诗歌教学实践将如何进行就容易通晓了。

1.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为第一,人类的情感好比“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相印和相通。理想高远,奋斗艰难时人们都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感慨;光阴似箭,白驹过隙时又都生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叹惜;情窦初开,思念恋人时也都能发出“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惆怅等等。

诗歌教学就是要唤起学生们沉睡的心灵,去寻找那份被遗忘的纯净的心灵领域,再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此诗道出我们这个民族从不缺开拓的勇气,在茫茫荆棘中踏出一条通往心灵的诗歌小道。登东山而知故乡,登泰山而晓天下,叹乎!悲乎!

诗歌也中的情感也孕育着民族的品质。“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而知兵事之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而知国破家亡之痛;“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而知袍泽兄弟之情等等。诗歌中的情感是民族情感的积淀,其容量是巨大的,与这个民族的历史长河一样浑厚,所以在体会诗歌情感时要注意诗歌的时代性与社会性。当然诗歌的情感是具有超越时代的性质,与今天我们的情感相通。而要读懂一首诗歌,就必须把握住这首诗歌的情感。

2. 感人心者,莫始乎言

言为心声,注重学生话语的问题,其实是在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干净的语言源于干净的心灵,污浊的话语源于丑陋的灵魂。看诗歌语言之纯朴真诚,看诗歌语言之高洁美丽,看诗歌语言之激越奔放。诗歌语言是苗,是诗歌情感的外在延伸。我们可以通过诗歌的语言去感受诗歌情感的喜怒哀乐。语言是情感沟通的桥梁,诗歌的语言因其饱含情感而句句感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思念的愁绪才下了眉头,却上了心头,沉沉的,压弯了岁月的脊梁。

用诗歌的语言去教化学生,净化他们的心灵,是诗歌教育的目标之一。诗歌语言的美又受到诗歌情感的限制,不是所有人都能把离别相思的愁绪写得如李清照那样动人心魄的,也没有人可以如李白那样狂放豪迈,这都是由于诗人们情感和志向的自然流露,因此,最美的诗歌语言是满含真挚情感的语言。通过诗歌语言的分析是可以准确把握住诗歌情感的,所以认真细致地分析诗歌语言是我们通晓诗歌的途径之一。王之涣的《出塞》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学生在诗歌语言赏析这一环节上,若能看出诗歌中边城的荒凉辽阔景象,看出描写远川高山的语言作用是反衬玉门关地势险要,看出凄凉幽婉的羌笛之声吹出了戍边者的孤危和强烈的怨恨,并且还能看出“何须怨”在诗中是语,深沉含蓄地传达出戍边者的伟大情怀。诗歌语言与情感是一体的,一者是外在的,一者是内在的。

3. 感人心者,莫切乎声

诗歌富有音乐美,音乐美能够拨动我们僵硬的心灵世界,丰富我们的情感世界。李白的诗歌中很注重声乐的效果,“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扰。”以唱叹起调,感慨去日苦多,今日愁闷,为表达诗人人生不称意,欲归隐江湖的慨叹之情作铺垫。

诗歌,可以配乐诵之,唱之,以声摄人。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反复诵读诗歌是学生们体会诗歌情真,言美,义深的重要方法。琅琅读书声在我们的课堂上已经渐渐被淡化了,声在诗歌中的作用被忽视了,而我们离诗歌的本质也越来越远了。诗歌,因心有所动,而歌之,舞之。我国的诗歌在伟大诗人屈原之前,并没有留名的,在他之前出现的诗歌,我们无法确定诗歌创作者的详细情况。《诗经》中的诗歌都是以民间传唱的方式传承的,到孔子时,才收集整理成册的。我们可以从我国最早的诗歌创作模式中得出,诗歌首先是以歌唱的模式出现的,所以诗歌在声韵上有自己的本质规律,虽然今天我们流行的新诗形式,已经不在有着严格的韵律要求,但是诵读上的意义押韵还是要有的,也就是说诗歌的音乐美还是要具备的。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提倡诵读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不可以把诗歌诵读理解为简单的读一读,其实它是集诗情、诗言、诗韵和诗义于一体的模式,是我们学好诗歌的重要途径之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诵读时要读出悲情、激越怆然和时光流逝的无奈叹惜。

4. 感人心者,莫深乎义

义者,社会之义,精神之义,民族之义,时代之义。诗言志,而人类的情感可以穿越时代,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诗歌的意义与作用也会发生变化。所以诗歌教育具有时代性,今天我们的诗歌教育在这一点上并不明确,所以造成诗歌教育的混乱局势,八十年代的诗歌发展趋势受到了阻碍,今天我们用物质去衡量一切,有人言:作诗者精神病也。人们认为写诗不可以当作饭来吃。社会按物欲爆炸的模式发展,是极其危险的。今天的人们很少为赚钱时缺少仁义和感情而忏悔,我们缺少了诗意的反思,在物欲中迷失者不计其数。人心乱了,是这个时代面临的最大问题,所以,从先凝聚民心是诗歌教育的根本,也是诗歌的时代使命,就如五四时期革命是诗歌的时代使命一样。

鲁迅因为发现了诗歌在德意志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所起的作用而弃医从文,今天的我们是为了金钱而弃文从商,并且忘记了商业成功后的回归,自古巨商官宦没有不爱养士人的。诗歌要感动人心,必须高举社会道义,构建时代人文,提高国民文化道德素质,凝聚民族力量,在国家软实力上发挥作用。莫让诗歌停留在作家的书架上,莫让诗歌停留在考试的分数上,这是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的理想。

参考文献

[1]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出版,2005年1月

篇(10)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到唐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而到现代诗歌渐渐的式微,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有着从诞生,发展到辉煌直到衰微的过程,但是作为一种伴随着中国古代士子文人心灵的探索与思考,记录历史前行中的人类的心路历程的诗歌。它的“陶冶性情,涵养性灵”的审美作用不容忽视。有意识地对青少年进行诗歌教学,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追求诗意栖居的有效途径。

首先,诗歌是情感的精灵,为心灵寻找到诗意的慰藉。

诗歌。作为记录中国人的心路历程,在其发展过程中,留下了人类或高歌猛进的进取精神。或寄情山水低回徘徊隐忍,或缠绵悱恻对爱情的忠贞,或建功立业大名垂宇宙的豪迈,尤其是唐朝诗歌所散发着强烈的浪漫气息,更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心灵诗意慰藉的去处。诗歌气象浑穆,措语精深华妙。或者表现为希企隐逸,爱好自然,或者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建功立业:或者悲凉慷慨、缠绵宛转,或在幽雅宁静中反映淡定恬静的心境,无不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而诗歌中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他的诗歌更有震撼人心的作用。李白,他毫不掩饰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无法接受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这种已被现实牢笼,却不愿接受,反过来却想征服现实的态度,乃是后代人民反抗黑暗势力与庸俗风习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杜甫历经磨难,他以积极人世的精神,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即使在大局极端危急的情况之下,也从来没有失去信心。李白的诗歌和杜甫那种始终以严肃的、悲悯的心情注视和关心和反映祖国、人民命运的那种现实主义精神是相辅相成的,

其次,诗歌是语言的精华,为诗意的人生寻找诗意的表达。

诗歌讲究“炼字”。诗歌的“炼字”,不仅表现在准确地表达自己心志方面,也表现在考虑词语色彩的选择、音律的和谐、意境的营造等方面。古人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为人耽练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对于语言的不懈追求,寻求语言的最大表现力度和最佳表达效果,殚尽竭虑。这种语言上的不懈追求,也创造了许多语言应用上的尽善尽美,比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着一字,境界全开”的艺术效果,创造了完美的艺术形象,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上一篇: 高中数学片段教学设计 下一篇: 九年级语文教学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