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发展趋势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3 14:58:0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数字农业发展趋势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数字农业发展趋势

篇(1)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渐成熟。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源,同时,信息技术在农业各领域中的应用,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生较大影响。基于信息技术对农业工程的重要性,本文主要探究信息关键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1农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关键技术

1.1虚拟仪器技术。虚拟仪器技术在应用时需要同时结合硬件和软件,并且对硬件软件的要求较高,硬件为模块化硬件,同时需要较高性能,使用模块化硬件可以满足全面需求,比如同步和定时应用,软件需要具备灵活高效能的特性,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创建界面,只有将高性能的硬软件结合使用才能达成相应的应用目的,另外,为了使虚拟仪器技术达到最大化优势,还要使用具有集成作用的软硬件平台,在软硬件以及软硬件平台的共同应用下,才能发挥虚拟仪器技术的高性能、高扩展性、高效率、高出色等优势。虚拟仪器技术结合计算机、仪器仪表以及传感器等技术,可以在硬软件的应用下模拟生产条件,并对生产信息进行跟踪和记录,在农业生产方面,可以提前模拟生产情况,并供专业人员分析和改良,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对农业的智能化管理。1.2专家系统。专家系统通过获取某一领域内专家的知识,并将这些专家知识进行对应编辑,并存放到知识库中备用,以便于解决该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知识库是整个专家系统的核心,同时,独立于其他构成部分。专家系统是解决专业问题的主要系统,而知识库就是解决问题的知识源,在遇到问题时,需要调动知识库内对应的知识,从而得到解决。推理机构相当于专家系统的管家,控制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并了解用户的需求,以及用户为什么要解决这一问题。人机交互界面传输主要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方便用户查看和记录。1.33S技术。3S技术指遥感系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当前,3S技术在农业工程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对这三种技术进行详细介绍。遥感技术(RS),即对大面积空间内的信息进行提取,形成相应的数字图像,根据不同要求或者需求,对数字图像进行加工,成为能够被人们使用的信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用遥感技术获取数字图像的分辨率会越来越高,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加精确的信息。通过遥感技术获得图像需要进行加工和处理,处理方式主要有数字图像预处理和数字图像分类两种,或者说这两种处理方式也是不同的处理步骤,数字图像预处理是对获取的初始数据图像进行初步处理,通过消除原始数据中的噪音、增加图像视觉效果等,使目标呈现更加清晰,而数字图像分类是在数字图像预处理之后,也就是在获得清晰的目标后,使用科学的方式对目标图像分类,通过分类便于更加准确的获取目标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即能够存储空间信息和数据,使用图形表达内容,具备空间分析、空间定位和检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即可以对地面上任何一个点位进行定位,然后精准测算出该点位的坐标位置,具体精度为厘米数量级,使用全站仪或者激光测距仪就可以精准测量坐标距离。全球定位系统可以直接获取某一点位的信息,结合遥感技术,可以对遥感技术下所获得的定位数据进行校正,使信息更加精准。1.4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存储所获得的数据,并能够对数据进行分类、分析和处理,其中,对数据的分析、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信息以及特征是关键,这样才能实现数据的意义,为人们决策或者分析提供基础。数据挖掘技术对于涉及信息广的领域尤其重要,以农业为例,农业生产多样复杂,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或者技术获取生产信息之后,要将数据及时入库,在入库的过程中,要做到智能化处理,即对信息或者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分析、整理以及智能化管理,并确定信息来源,建立对应的信息挖掘途径,这个过程包含数据库、统计学、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最重要的是对数据进行挖掘,了解数据的特征以及涵义,为之后的决策打下基础。1.5数据融合技术。数据处理技术是对信息进行自动化综合处理,以传感器为载体,通过传感器获取外部信息,并对所获数据进行多级别、多层次和多方面处理,挖掘数据或者信息深层的含义,数据融合技术下使用传感器综合处理数据和单一的传感器处理数据不同,前者对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更加全面、完整,并实现了对传感器的高效率运用。

2各项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

2.1虚拟仪器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虚拟仪器技术将虚拟和智能结合,作为一种以计算机为载体的智能资源,在农业工程中得到深入应用,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精密播种机虚拟仪器检测系统和种子成长虚拟检测系统。精密播种机虚拟仪器检测系统通过自动化检测和管理方式,从常规台架试验的所有项目获得相应数据,并能够展示相应数据,主要包含合格粒距平均值、落种性能以及种子落地速度,通过这些数据,可以了解播种情况,或者对有问题的播种进行及时处理,优化播种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使用者可以直观的看到数据信息,并对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将数据和播种标准进行对比,提高播种成功率。种子成长虚拟检测系统是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模拟种子成长所需要的环境,一方面,可以减少投入实际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种子成功率,在模拟状态下优化种子成长环境,然后根据模拟情况指导后续的实际种植。另外,虚拟仪器技术对水果分离和选配做出重要贡献,以苹果分选为例,在分选时使用苹果分选系统,通过计算机展现图像,对图像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图像情况确定阀门开关,便于在之后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分选。虚拟仪器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并提高农业生产质量。2.2专家系统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专家系统应用于农业工程中区别于传统的农业,在传统农业发展中解决问题主要以工作者的经验为主,但是很多农业从业者的学历较低,掌握的专业知识较少,在解决问题时容易受到限制。专家系统是通过建立专家知识库,将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转化,明确需要哪些知识解决,并确定常用的专业知识,将知识调入专家知识库中。现代农业中很多从业者基本以高学历为主,专业性强,这一点和专家系统的使用相符合,从业者的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都可以调入专家知识库中,方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专家系统结构中,知识库专门存放农业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当遇到问题需要调动知识库中的专业知识时,只需要工作人员输入关键词或者相关信息就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推理机构控制专家系统工作的整个过程。2.33S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遥感(RS)可以利用电磁波特性对物体以及所处的客观环境进行监测,获取物体的信息,并能够对物体进行精细化管理。在农业工程中,遥感技术主要通过遥感器发射信号,对农作物的耕作情况进行远程管理,比如农作物生长情况、产量、种植密度、种植环境、自然灾害情况,也可以对一定空间区域内进行全天候的实时精确监控,掌握种植区域内自然条件以及土壤的变化情况,获知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并可以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遥感对农作物的远程距离监控也可以做到精确化,通过监控了解农作物种植的详细情况,为了解农作物生长环境打下基础。地理信息系统(GIS)服务于农业的精细化耕作,对农业实行动态化和智能化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处理空间地域信息,获取信息后能够掌握空间地域内的自然条件、土壤条件以及病虫草害情况等,然后将这些数据信息输入到计算机中,计算机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农业种植的动态化管理,这一应用可以判断所在空间是否适合耕作,并能够为精细化耕作做好准备。另外,地理信息系统也可以进行有效调查农业资源,通过处理空间内信息,获得气候图、实时图像,并进行相关处理,将气候图、实时图像整合为空间数据库,将空间数据库和实际数据结合起来,实现农业资源的自动化管理。同时,也可以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和分析,明确土地资源的使用情况,对土地资源重新规划,避免资源浪费,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布局,以及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可以精准确定空间内的某一位置,或者对某一物体进行精确定位,主要包含地面控制站、地面监控站、空间导航卫星等组成部分,目前主要使用美国的GPS系统,该系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气象条件中接收4颗以上卫星的信号,在农业工程中主要使用GPS定位作业者和作业机械的具置。另外,将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定位系统结合应用在农业工程中,可以通过遥感获得农作物的生长数据,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获取农作物种植地图,然后在农机上安装GPS,就可以指挥农机自动行走,完成耕地、播种、锄草、灌溉等工作。2.4数据挖掘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很多农业数据以及信息变得越来越庞大、复杂,使用传统的人工分析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要求,所以,需要使用现代化技术来储存、分析数据。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种植面积大,并且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不同,在农业种植中面临着很多变动因素,比如自然灾害、土壤条件、病虫草害等,要想科学的应对这些变动因素,就需要找到对应措施,并能够预测事件的发生,做好预防措施。数据挖掘技术通过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的方式,将获取的信息储存起来,并对信息进行分类和分析,挖掘数据或者信息的延伸含义,以及数据呈现的特征,能够对动态记录和分析,并能够根据变动情况及时更新数据,便于查询和使用。2.5数据融合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应用。数据融合技术是对多个传感器进行融合,实现对信息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一般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主要用于精准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中,使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智能检测、管理和控制,而精准农业是对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应用,使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精准农业研究的准确性。

3信息技术在农业工程中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农业向专业化、集成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因此,现代农业是传统农业的革命,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和发展方式。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疆域辽阔,农业种植面积大,农业在我国的产业发展中也占有重要位置,推动农业向现代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因此,如何更好的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我国现代农业的全球化、智能化、专业化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我国和发达国家相比,现代化农业发展较为落后,同时,在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规模、农民文化素质方面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所以,需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体系,进行专业化理论研究,结合农业实际发展情况,推动现代化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上的应用;大力培养农业专业化人才,提供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使农业从业者具备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建设现代化农业信息网络,让大众了解农业发展以及相关农产品,为农产品流通打好基础;发挥政府的作用,并结合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共同为现代化农业努力,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高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技术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能够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农业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信息技术为农业发展提供诸多优势条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更多方向,不仅降低农业从业者的劳动强度,还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使农业在我国的产业发展中贡献更多力量。当前,在我国农业工程中已经应用很多信息技术,这些信息技术也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但是,我国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较晚,并且很多信息技术的使用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设备等,加之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农作物种植环境不同,这也加大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所以,我国农业对信息技术的使用还不成熟,同时,没有实现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全面普及。为此,相关工作者、研究者应该进一步研究设备的使用和更新,争取能够让信息技术更快、更好、更全面的融入到现代化农业中,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体系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徐小淇,李燕凌.中国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基于省域视角及2003—2016年数据的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03):58-66.

[2]石元春.我国农业的信息化改造,中国农业科学技术政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7.

[3]聂磊.浅谈农业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J].农垦农机化,2018,12(09):198-201.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当今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农业领域的科技网络应用也越来越多了,我国农业也开始从粗放型农业逐步向智慧型农业迈进。“智慧农业”是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在农业发展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和应用,是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和手段的一种现代农业形态;物联网是发展“智慧农业”的核心。探讨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将极大促进农业的转型和发展,对于传统农业大省的湖南来说,更是一个大的发展机遇。

2 物联网与智慧农业的内涵

物联网技术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它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三层。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和采取信息,它主要应用了传感器、RFID、GPS以及RS 技术等,完成信息的收集、信息简单处理以及信息向传输层的发送。传输层负责处理感知层传来的信息及信息的远距离传输,它位于整个体系结构的中间层,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其中运用最广泛的是无线传感网络(WSN)、互联网、ZigBee 技术等。应用层主要负责服务及应用,它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主要涉及云计算、GIS、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技术,通过它们将海量数据分类、整理、计算、挖掘分析,然后在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领域得到应用。

“智慧农业”是“感知中国”、“美丽中国”理念在农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指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实现“三农”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生态化、集约化,从空间、组织、管理整合现有农业基础设施、通信设备和信息化设施,使农业和谐发展,实现“高效、聪明、智慧、精细”[1]。物联网是“智慧农业”智能化和精细化生产、管理、决策的技术支撑。物联网在农业的应用——建设智慧农业已成为各地实现农业转型、步入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湖南推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的优势分析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的湖南,正面临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现阶段加快推进基于物联网技术智慧农业建设,是切实可行的,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3.1 国内外基于物联网智慧农业发展趋势及可借鉴经验

近年来,国内外已经形成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趋势。在欧美发达国家,物联网已渗透到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现已演化成农业工业,步入了科学的新农业发展道路。随着我国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国内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包括北京,上海,无锡,苏州等地,政府和企业对农业物联网的投资数量加大,相应的农业物联网产品和服务也得到了市场的肯定,如:墒情监测、大棚温室监控、节水、食品安全溯源等,且涌现了杨凌智慧农业和大唐移动智慧农业等典型示范案例,产生了比传统农业更高的价值。

这些国内外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智慧农业中的成功应用为我省推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借鉴经验。

3.2 不断完善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初具规模的物联网产业链

湖南农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不断完善。2011年湖南省被立项开展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省、市、县各级各类农业网站、农业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农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增长迅速,如 “特色湖南”网络平台,刚上线就实现了4个月网上销售400多万元的良好业绩;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基本形成,90%以上县设置了专门的农业信息管理和技术支持服务机构。同时,湖南省物联网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湖南省有从事物联网研发、制造、运营和服务的企业共240多家;分布在传感器、芯片设计、电子标签、智能终端、应用软件、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产业环节,基本形成了初级产业链,在部分领域还有一定优势。

不断完善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初具规模的物联网产业链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湖南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设施保障。

3.3 湖南坚实的农业经济基础有利于农业物联网应用推广

湖南土地资源丰富,全省拥有耕地4870万亩,山地2.56亿亩,水面2043万亩。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全省已建立棉花生产基地、水稻生产基地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共计100多个。涌现大批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农产品,如宁乡花猪、临武鸭、洞庭湖大闸蟹、隆回药材、祁东黄花菜等。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湖南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试点省之一,在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农业产值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4.7。

农业物联网应用需要大量投入,农业产值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水平高,为智慧农业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丰富的土地资源、规模化农产品基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蓬勃兴起的高效特色农业,为湖南提速智慧农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4 物联网技术在湖南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根据物联网的技术内涵,结合湖南推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的优势分析,现阶段物联网技术在湖南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可以采用以下应用模式。

4.1 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进行智慧生产

农业物联网的在生产环节的应用主要包括现代化温室和工厂化栽培调节和控制环境。它是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中的信息感知技术,主要包括农业传感器技术、RFID 技术、GPS 技术以及RS 技术等;利用它们采集各个农业要素信息,包括种植业中的光、温、水、肥、气等参数,在不同的作物生长期,实施全面监测[2]。这种生产环节的物联网应用见效快,能够为高附加值产品锦上添花;方便的快速复制,可以快速应用到不同的作物;而且这种技术各地都有类似的项目,有很成熟的应用。对于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的湖南,非常适合此类应用,如,我们可以建设棉花生产基地、水稻生产基地等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利用农业物联网实现智慧生产。

4.2 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智慧流通

农产品的智慧流通主要包括智慧仓储、智慧配货、智慧运输和流通安全溯源。利用物联网中的RFID 技术建立自动识别技术的仓库物流管理系统,实现库房高效管理,收发货高速自动记录,收货、入库、盘点、出库等多个流程能平滑连接,实现流通环节的智慧仓储。通过RFID结合条码技术、二维码技术,为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加贴RFID电子标签、对农产品的流通进行编码,实现农产品的安全溯源。利用物联网技术“网络化”发展战略,建立批发市场信息数据库和集团协同管理信息平台,用来收集、储存、传输与整合:客户信息、业务信息、交易信息、市场管理信息等,最终实现客户数据、业务数据的有效性、可靠性、整体性,通过信息流带动物流、商流,协同管控,同时采用RFID、传感器、GPS等高新技术实现智慧配货、智慧运输[3]。

农产品的智慧流通,它涉及到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稳定,社会意义重大,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湖南可以从一些有一定的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农产品流通着手,如唐人神肉食品、宁乡花猪、临武鸭等,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智慧流通示范,再择机在其他农产品流通环节推广。

4.3 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的智慧销售

农产品的智慧销售是指产品从预订、生产到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都在客户的掌握之中,能实现全程跟踪。它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环节:①产品预订;产品的预订首先需要建立商务平台,目前农产品的商务平台主要采用农产品电商预售模式(C2B+O2O)的形式建立。各生产地,通过物联网技术中的条码技术、二维码技术进行农产品的产地和出货状况的管理,并将农产品信息上网。平台用户通过注册会员的形式,实现农产品自由集约订购。②有机生产;邀请行业专家,依据国家标准,结合各产区的实际,制订各农产品有机种植的具体标准,在安全生产监控下,遵规执行。③安全监控;为实现消费者的产品认证环节,采用物联网相关技术,通过监控系统,全程进行跟踪;为用户提供详细的数字及视频信息保障,使产品从生产,到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都在客户的掌握之中。在田间设立高杆多视角摄像头,通过无线方式连接至种植户或养殖户和驻点收购站,监控全程的无公害生产,监控视频图在平台网站上实时,订购者可随时监督。在物流配送中采用GPS等技术实现跟踪定位监控,确保配送过程安全[4]。

目前,湖南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有“网上供销社”、“特色湖南”等网络平台,这些平台已有一定影响力,且平台业务功能也已成熟;只需在此基础上,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消费者的产品认证环节,应能很好地实现农产品的智慧销售。

4.4 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的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包括智慧预警、智慧调度、智慧指挥、智慧控制等。湖南土地资源复杂、山地、河湖水面较多,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GIS,可以建立土地及水资源管理、土壤数据、自然条件、生产条件、作物苗情、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趋势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和进行空间信息的地理统计处理,实现智慧预警。利用专家系统(简称ES),依靠农业专家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对需要解决的农业问题进行解答、解释或判断,提出决策建议,实现智慧指挥。利用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简称DSS)可以实现我省在水稻栽培、饲料配方优化设计、大型养殖厂的管理、农业节水灌溉优化等方面的智慧调度。智能控制技术(称ICT) ,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以及综合智能控制技术,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实现我省在规模化的基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以及水产养殖中的智慧控制。

5 结束语

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很多,面对新时代农业的发展、转型,湖南应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湖南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力度,使之成为我省农业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长期以来的实践证实,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引入新兴的物联网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创造新的生产模式。

参考文献

[1] 彭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17(2):94-98.

[2] 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J].农业工程,2012,2(1):1-5.

[3] 朱晓姝.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3):391-393.

篇(3)

2021年11月8—11日,随着党的六中全会召开,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政策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在农业管理方面,会议明确了要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做好新时代的“三农”工作,认识“三农”在“两个大局”中的历史使命与战略地位。在新形势下,既往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时代要求,必须随着政策要求动态优化农村经济管理机制。

1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类别与工作方针

1.1农村经济管理的主要类别

农村经济管理主要包括3类,分别为大规模企业带动形式、农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形式、个体经营方式,具体内容有以下几点。第一,大规模企业带动形式。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必然催生出涉农企业,具备指引当地农业市场农产品销路的效果。若能由政府指引,充分发挥大规模企业带动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能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大规模企业与农村生产大户之间建立双向联系,如组成“农产品”协会组织,该组织能促进当地农业资源的流动,发挥涉农信息共生共享的效果[1]。第二,农业合作社共同参与形式。农业合作社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对农业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明确了农业合作社的管理范畴,包括农畜、树木、土地等资源。农民通过参与股份合作,可享受到资源集中管理带来的福利,利于发挥参与个体、整体利益最大化。第三,个体经营方式。所生产的农产品归生产个人所有,以个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从组织形式上看,生产经营渠道灵活,且未受到其他管理者的约束,可充分发挥生产优势[2]。

1.2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方针

第一,落实农村财务管理工作。以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作为问题切入点,构建适配度高的农村经济管理方案。采取民主型管理模式,加大培养优秀农业经济管理人才,以寻求农业发展与财务管理之间的平衡点。第二,建立农业产业化管理模式。以当地农村发展特色为切入点,鼓励当地企业及文旅集团参与其中,创造出农业产业化与旅游产业化的管理模式。此外,为农民开展农业相关知识与旅游相关知识培训讲座,提升农民文化知识水平。第三,合理利用土地承包制度。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为管理核心,在符合国家政策要求条件下,制定兼顾农民与国家利益的土地承包制度,发挥土地的创收价值。第四,减轻农民经济压力。以减轻农民上缴的农业税收额度出发,通过建立健全农业税收体制,建立“专事专办”的奖励制度与农业支补制度,旨在解决农民在生产、生活方面遇到的问题,充分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增加农民经济收入[3]。

2制约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相关因素分析

深入开展新阶段农村改革工作,做好顶层设计与总体谋划工作,通过细化分析农村经济管理机制尚存的问题,能够重点改革经济管理环节,进一步健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监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工作的外部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第二,“三资”管理制度尚待健全并严格执行第三,财务管理理念过于传统。第四,尚未建立畅通的财务资源配置渠道。第五,尚未建立完善且符合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体系。

3新时期农村经济管理预期发展趋势研究

3.1以数字化管理推动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质效

未来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向着财务管理信息化、资产管理动态化、分析预警即时化的方向发展。未来农村集体数字化管理工作更加趋于完善与规范,将有更多的村级管理部门引入农村经济数字管理系统,实现农业人员信息百分百录入、银行信息百分百开通、农业支补发放百分百到位、账本初始化百分百完成的效果。

3.2更加重视精神效益与团队合作的价值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团队发展的力量,在此期间,团队的个体之间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共谋发展。

3.3生产导向逐步发生变化

当前的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经济形势更加倾向于数字经济,传统生产管理模式中以技术为生产导向,如今转向以消费者需求为生产导向。通过了解生产导向具体转换的特点,可影响农村经济的市场分析与调研工作,有针对性地发展相关产业,这也是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走向。

4新时期优化农村经济管理方式的可行性路径分析

4.1提升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

提升认知是促进农村经济管理的第一步。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到位了,管理工作者的行动才会自觉。第一,客观分析当前农村工作管理现状,针对性指导并开展管理工作。通过分析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合理规划不同领域的投资管理工作。结合自身专业经济学知识、农业学知识及市场学知识,对资金、物力及人力进行投资,使农村经济发展符合客观需要[4]。第二,加大农村经济管理的推广力度。通过提升当地农民对经济管理工作的认知,从群众角度获取经济管理工作的支持,为农民利益与现代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4.2大力引进农村经济管理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前我国正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阶段,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若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有人才的支撑。建议从如下几个方面引进人才。第一,制订吸引人才回乡的相应政策。结合城镇对创业者的补助计划,制订更能吸引乡贤回乡创业的计划;鼓励外出务工者能回乡就业,为当地创造GDP,针对回乡就业单位难以落实的,由政府为其联系好工作单位。第二,开展专职农民建设工作。由政府主导,定期开展经济、农业、技术相关方面的知识培训,旨在培养出擅长经营生产、了解专业技术与热爱农村的新时代职业化农民。通过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方式,达到生活富裕、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目标,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4.3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正随着时展而发生变化,在发展过程中,相关学者认识到,过于固化的传统经济管理模式限制了工作开展的深度与广度。在管理内容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从而使得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发展陷入瓶颈。通过从管理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农村管理体制。具体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把控经济管理整体发展方位。农村经济发展与城镇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共性与不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以促进农业发展为主,而城镇经济发展模式以制造业、工业等能够创造经济利益的行业为主。现如今,城乡一体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为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当前的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应与城镇经济管理模式相结合,例如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与“三农”创业创新措施并举,发挥城镇优质经济管理资源的辐射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推动力。第二,构建科学发展目标。相较于城镇,我国农村农业基础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零散化现状,无法进行统一管理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科学管理的关键性问题。若想进一步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可通过组建产业发展联盟,促进集体资源共享。在横向产业上,更要发挥出“全产业链”的特点,由一个行业带动多个行业发展。根据每年国家对农业政策的不同,修正并制订使其能科学发展的目标纲要,这样才能真正保证经济管理朝着科学化与规范化的方向发展[5]。

4.4创造数字化的农村经济管理方式

以数字技术为依托,达到提升农村经济管理能力的效果。例如打造农村信息交互平台,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放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及官方网站中,发挥群众监督的力量,保证农村经济发展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4.5加大力度发展当地特色文旅资源

以因地制宜的理念,加大特色农业经济资源的开发力度,有助于为农民提供全新的创收渠道。以民间工艺(剪纸、年画、刺绣)、历史渊源(重大历史事件、名人事迹)、民俗节庆(客家艺术节)、地方饮食(梅州菜、地方菜)、地方曲艺(地方剧、山歌)、地方建筑(寺庙、城池、桥梁)等不同角度对当地特色文旅资源进行开发,并对文旅资源不断创新,保持产品持久的吸引力。

4.6加强集体资金管理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提升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关乎农村社会稳定性的关键问题。随着农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当前针对农村集体经济管理的财务关系与管理内容也发生变化[6]。对此,如何建立健全集体资金管理制度,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水平。针对集体经济中所涉及的投资监督与筹资管理工作内容,应对此方面内容展开细化管理。以减少税收风险、强化成本意识的形式,进一步将财务管理、财务分析与财务预测工作做细、做深,并将工作的开展水平纳入激励机制与绩效评价的范畴中。第二,构建新型经济管理理念。可建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以财务公开及民主理财为主、以数字化处理为主的财务管理理念,提升财务管理的价值管理性特点。第三,管理模式规范化。将各村级收入每月汇总1次,并保证所获取数据的真实性;合理制订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的实施办法,例如属于集体的专项资金必须保存在专门的存款账户中。针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及转归,应在会计分录中明确体现;严格控制各村的非生产性支出情况,根据各村庄的经济规模不同,对每个村庄非生产性支出的上限进行界定,在合理范围内适当减少办公室支出费用、招待费、差旅费等投入资金量。

4.7构建新型农村产业链

农村产业链的形成需多方协作,方可形成管理闭环,发挥管理效能。通过建立农民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有助于提升双方的经济效益,最终可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建议从如下几个角度构建新型农村产业链。第一,创新农产品的营销方式。借助抖音、快手、淘宝等网络直播平台,对农产品进行营销。相关企业可通过打广告的形式,提升农产品的市场价值,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第二,建立农产品营销平台。以增加农产品销路为出发点,使农产品处于自由流通状态。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可建立商品配送平台,促进当地合作社与企业间的合作,实现农产品自产、自营、自销的效果,减少中间商赚差价的现象。在日常工作中,应充分预估未来农业农村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与风险挑战,分项目、分类别、分行业细化发展,可以切实提升农业经济指标。

4.8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以转变、拓展、提升为战略,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转化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与安全保障能力水平,提升农村人口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第二,要把农业产业以及农业产业的功能与市场相结合,以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稳定性水平。第三,转变农业发展理念,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转型。例如合理分配农村劳动力资源,让更多富余的劳动力资源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济效益。减少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以政策的形式让更多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家乡。改变农业资源利用模式,将其转化为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5结束语

在党的六中全会背景之下,国家农业农村部对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农村经济管理者应以此为契机,认识到制约当前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健全的相关因素,分别从加大对集体资金的管理力度、重视技术创新、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管理体制、提升农村经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提升农民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认识等多角度出发,将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提升为科学化的管理系统,更科学地指导农村经济发展,从本质上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让农业更好地造福于人民。文章虽提出了现阶段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问题与针对性解决策略,但仍需认识到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改变,在落实任何一项策略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及时修正、及时整改的工作方式下,才能真正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红蕾.农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化管理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以广东省为例[J].农业经济,2021,9(6):92-94.

[2]梁筱聃.优化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4):174-175.

[3]张建萍.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新农业,2021,5(3):66.

[4]李叶.浅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2021,7(3):131-132.

篇(4)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农业产业规模的不断提高和土地集中化耕种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在大棚中培育,传统的人工控制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精准农业的要求[1]。

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2],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它既能提高农业精细化水平,又能节约资源、增产增效,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 系统设计

1.1 系统目标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室内温度和土壤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等环境参数,经由无线信号收发模块传输数据,根据用户需求,实现对大棚的远程智能控制[3]。

该系统还可推广到园林园艺、畜牧养殖等相关农业领域,为实现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智能管理,对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测提供科学依据[4]。

1.2 系统架构

系统通过环境参数传感器和高清视频摄像头等组建了一个可以远程感知的数字大棚,采集的数据通过3G移动网络传输到控制中心进行数据关联、数据分析,实现智慧农业大棚一体化解决方案。

系统的总体架构分为传感信息采集、无线传输、远程控制和数据分析处理四部分[5]。

图1 系统总体架构图

传感信息采集系统:主要负责大棚内环境参数的采集与控制;采用高清网络摄像机,实时拍摄大棚内视频信息。

无线传输系统:将采集的环境参数和视频信息,通过3G移动网络传送到控制中心。

远程控制系统:通过控制设备和继电器电路可以自由操控各种农业生产设备。

数据分析处理系统:用户可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进行数据查询与分析,为用户提供决策依据。

图2 系统组成图

2 系统功能特点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系统,内置先进的无线感应器,不用布线,可实时监测温室大棚中的温、湿度等信息,通过无线ZigBee技术,与相关设备连接,当室内温、湿度、光照等信息超过或低于系统设定范围时,可自动打开或关闭相关设备进行调控,营造作物适宜生长环境。

图3 系统管理示意图

主要系统功能特点如下:

(1)系统可实时、连续的采集各项环境参数,以数字、图形、图像等多种方式进行记录和显示。

(2)系统可对传感器采集的温湿度、光照等数据在后台实现自动处理,与设定阈值比对,并根据结果自动调节大棚内温湿度、光照控制设备,实现大棚的全自动化管理。

(3)系统可设定各监控点的报警阀值,当出现数据异常时自动发出报警信号。

(4)无线网关设备具备丰富的硬件接口,可以提供有线、无线等多种方式的通讯手段。

3 结语

相关资料表明,在智慧农业大棚中,每平方米一季可产番茄30kg-50kg,黄瓜40kg,相当于露地栽培产量10倍以上,其他各类作物在这种环境下的产量也将得到明显的提升。另外,由于温、光、水、肥、气等诸多因素综合直接协调到最佳状态,据计算,可有效节水、节肥和节药,使整体能耗降低15%—50%。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农业大棚系统将互联网从桌面延伸到田野,让温室实时在线,从而实现农业大棚与数据世界的完美融合。

图4 产量比较图

图5 能耗比较图

参考文献

[1] 施连敏,陈志峰,盖之华.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J].农机

化研究,2013(06):250-253.

[2] 刘琪.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展望[J].科技风,

2013(04):225.

[3] 刘明.国内外温室产业发展现状与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

学,2008,21(2):26-28.

[4] 卢闯,等.物联网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

2011(09):10-13.

[5] 郭阳雪,等.农业大棚温度远程实时监控系统设计[J].安徽农

业科学,2013(03):1308-1310.

篇(5)

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因子系统,受气象、土壤、作物及栽培管理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综合考虑这些多因子的互相作用、预测和分析作物生长趋势等方面,信息技术有其它工具不可替代的优势。农业信息技术是以现代信息科学、系统科学、控制沦为理论基础,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为依托,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引入农业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系统中,进行创新,重在应用;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加速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升级。

一、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研究进展

目前,各政府部门到地方都在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技术进行相关的技术研究,也相继开发出不同层次、不同技术内容的信息系统。如将(GPS(全球定位系统)、RS(遥感技术)、GIS(地理信息系统)、SDSS(空间决策支持系统)、ES(专家系统)和Internet相结合,提出基于5S1I技术支持下的以农业为服务对象的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思路和框架。基于JSP的农业信息系统,将信息系统的访问与业务逻辑分离,提高保密性,有利于农业人员随时获取信息。根据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结合气象资料,通过统计分析,最后建立相应的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模型,如小麦病虫害气象预测预报模型、浙江余杭区竹卵圆蝽预测预报模型等。将作物病虫害预测与“3S”技术相结合,建立相应的预测系统,如基于GIS、J2EE、WebGIS等的作物病虫害预警监测系统等。将“3S”、网络、计算机等相结合,研究开发应用于农业生产、病虫害预测预报、作物生长实时监控、作物生长环境监控等各个方面的技术、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精准,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力。

二、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应用领域

目前,我国在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上覆盖面较广,涵盖了农业生产、农业科研、教育、管理的各个领域。在农业产业链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方面,农业信息技术都开展了不同层次水平和不同技术内容的研究与应用,主要为:(1)数据库与网络建设,包括实时采集农业信息,将各农业信息加工成数据库并建立数据库系统;(2)对农作物产量进行估算,作物生长面积、长势及灾害发生的检测,农业灾害监测、预报、分析与评估;(3)动植物生长发育的模拟模型,动植物生长环境的模拟等;(4)农业生产环境的控制系统,如数字化温室控制、环境监测预报等;(5)农业的精准作业技术,如智能化专家系统。

三、农业信息技术基础——数据资源和网络发展

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有基础首先是丰富、规范化的数据资源,其次是网络、机械等硬件设施。中国在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上主要分为政府部门主导的农业信息网站,农业科研教育信息网站,涉农企业和机构的信息网站3种。各部门、企业、地方根据自身农业发展需要,构建相应的农业信息网、数据库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信息资源的需求。

四、我国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信息资源存储量不够,且缺乏规范化、标准化

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处理数据能力,但是其前提是有丰富的数据资源,且需要将信息用数字表示,对数据信息进行分类编码。在数量上,目前中国的农业信息资源存储,还无法实现农业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大面积应用推广所需数据支持量;而在数据的数字化处理上,大部分的数据资源都缺乏数字化、标准化,这使得已经建成的大量数据库无法直接转化成计算机、网络能识别或应用的数据资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现有资源。加强农业信息资源系统的网络化建设,加快农业信息资源的数字化和标准化,实现农业信息资源存储量的增加,促进资源共享。

2.网络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信息技术的运用推广离不开网络的建设,就目前中国的网络建设,在城镇能达到信息通信所需,但是在乡村,网络建设力度还有待加强,必须快速搭建起从中央到地方、市、县、镇、村到农户整个贯通的快速、大容量的农业信息网络系统,加快信息的流通,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广。

3.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有待加强

就目前的我国农业信息技术的研究,大部分都只能在实验室或试验区进行,在田间地头的运用还需要更深入的完善。由于中国地域广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文化意识、农民素质、地理条件等都存在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要求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条件,研究开发出能被农户所接受,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环境的。

4.加大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

农业信息技术的推广运用需要和当地农民文化水平提高相结合。利用农户所能接受的形式,包括多媒体、手机、电视平台等,将复杂的技术信息转化为简便、易学、易懂的形式传递给用户。同时,要加强当地农业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大对农业信息资源建设、网络设施、文化水平的投入,确实在提高中国农村文化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结束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内外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灵活组织和安排农业生产,不断调整经营方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因此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和高效性,必须有充分、准确、及时、可靠的信息以及信息处理技术。作物种类的增多,迫切需要相关的栽培、加工、储藏等新技术和营销新信息,农业信息技术能推进市场农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参考文献:

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一体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步实施,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劳动力成本提高也推动我国农业发展逐渐朝着机械化和自动化的方向转变,尤其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信息自动化和自动控制技术为支撑的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和机电产品也已经逐渐深入应用到我国农业发展中来,形成了体系化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现代控制理论和自动化技术的持续发展,我国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对农业机械化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必要性

1.1有利于解决农村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大多数青壮年人群都离开城市涌向城镇谋求更高水平的生活,导致农村地区青壮年劳动力严重不足,在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发展规模的同时,也不利于推动我国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而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对农产品产量的需求十分巨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水平的提升,一方面,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农村青壮男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也能够提高我国农业作业效率,有效降低由于劳动力因素带来的成本较高问题,有效提升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

1.2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生活观念也在发生着十分深刻的变化,人们开始追求高质量的产品,与此同时,生产者对于提高劳动的生产力以及增加劳动舒适性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竞争压力,急需要通过改善农产品生产条件以及降低成本等方式来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通过使用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设备能够有效促进我国农业行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2]。

2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2.1农业机械及装置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和装置的应用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八种自动化设备:1)联合收割机。该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既能够实现收割高度的自动化控制,也能够结合稻麦的生长高度,自主控制行驶的速度和方向,感应收割区域和未收割区域,从而形成自动化运转,保障农业机械化水平。2)插秧机。该设备的自动化尾插秧部件,能够通过对部件的水平控制在转弯时自动提取插秧部件,并形成自动化减速过程,进而完成自动供苗上苗。3)拖拉机。农用拖拉机广泛使用的油压式机械调节系统装置和电子三点连接式调节装置都能够提升拖拉机的自动化控制水平。4)移栽机。移栽机内部自动化水平的实现是通过自动供苗塑料装置以及自动移栽装置构成的,其中传动链式自动移栽装置的应用能够有效保障系统的自动化运行。5)挖掘收获机。该机器自动化控制是通过挖掘深度自动调节装置和自动感应石块及筛选装置来完成的,从而完成在农业生产中的土壤翻面等工作环节。6)施肥播种机。施肥播种是农业生产中的关键一步,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十分大,利用自动化装置例如计数器和感应器等装置能够实现自动施肥和播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最大程度节约劳动力要素成本。7)喷雾机。该设备的自动化主要是能够根据喷雾时的风向、风速以及作业速度等自动调节喷雾流量,同时也能够结合农作物的种类自动调节喷洒密度,自动感应杂草的位置。8)干燥机。该装置能够通过自动功能调节热风温度装置的运行来保障发生事故时在第一时间切断物料供给,从而避免过多供给影响农作物的稳定生长[3]。

2.2无人自动操作农业机械装置

无人自动操作农业机械装置能够结合农作物种类和土壤的基础特性,以及对天气状况的自动感应来收集信息,例如可以结合土壤的硬度差异来自动区分已作业区域和未作业区域,还能够利用传感器来感应已收割区域和未收割区域。此外,自动化的喷雾机和收割机等都能够实现田间作业,减少对劳动力的使用需求。另外,在农业机械化设备中还存在固定式的机械设备,例如全自动谷物干燥机和全自动分选机等都能在固定模式下发挥作用,从而保证农业生产过程的顺利开展。

3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前景分析

机械自动化是制造业和自动化技术的融合领域,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较为漫长的过程,随着我国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自动化也逐渐应用到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中来,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尤为明显,因此,结合机械自动化在我国农业的应用现状进行展望,对于丰富和优化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3.1朝着多元化和协调化方面迈进

农业机械自动化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一门融合了多项科学技术的交叉学科,这一领域融合了计算机科学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等多个方面的专业技术,在农业机械设备的应用及创新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在自动化运行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不同专业的技术优势,在农业生产环节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促进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制造行业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产品设计、生产制造以及销售和运营方面都呈现出各自独立的状态,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之间的交叉和融合势必要对自动化设备进行创新应用和升级改造,而这种相互独立的状态既无法对农业机械化设备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改造,也无法将改造的设备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甚至于一些产品设计者也无法直接了解农户的设备使用需求,进而无法对产品进行针对化的设计和创新,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在农业机械自动化的发展中应当主动实现机械设计、设备制造生产以及生产销售环节的一体化开展,形成紧密结合的发展趋势,实现我国工业和农业协调发展,共同朝着多元化和协调化的方向迈进[4]。

3.2向着智能化和互联网方向发展

我国信息社会的深入发展使得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对智能化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农业机械自动化行业发展在追求高速、高效和高精度的基础上也随着社会发展步伐逐渐向智能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这就要求在机械设备的制造和运行过程中要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劳动力和机械设备的深度融合,在提升设备运行效率的同时确保自动化精密度水平的有效提升。首先,在机械加工的过程中要将设备的生产过程与智能化技术进行紧密结合,在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下,设备智能化水平的提升能够对各种运行条件作出及时的响应,从而结合不同的作业情况形成科学合理的反馈,实现作业效率的有效提升;其次,在农业机械设备制造生产目标来看,要求机器能够充分做到像人一样思考,即实现智能化运行,这样一来既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目标,也能够生产出符合人类发展需求的商品,对于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设备向数字化迈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最后,在智能化的方式应用下,对设备生产工艺的时间也需要进行有效的缩短,同时也要保障农业机械设备的作业精度,确保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在农产品种植和维护过程中的智能化应用和开展,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和工业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3.3朝着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化趋势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国经济社会和农业发展也在朝着绿色化的方向迈进,因此,在这一社会发展形势下,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生产和应用也应当朝着环境友好型和绿色化的趋势发展,任何设备的制造和应用应当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政府也应当加大对农业机械自动化生产和应用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管控力度,对于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严格制止。机械自动化制造设备的绿色化要求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也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要严格遵循绿色设计理念,将绿色制造、绿色加工以及绿色应用贯穿在绿色设计始终,严格按照国家出台的相关设计和应用标准执行,从生产工艺作为起始点来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推动农业机械自动化设备的及时更新换代,实现农业机械制造朝着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3.4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篇(7)

中图分类号:S5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3104

1 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全国上下面貌焕然一新,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应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的。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人口大幅向城市迁移,10a的时间农村人口减少近2亿之多。大量的农村人口的转移使得我国城市化开展速度迅速增快,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但相应的农村则出现了“留守”情况,老年人和幼儿占据了农村人口的绝大多数,青壮年劳力都到城市里去打工,这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产力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国家相关部委和机构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试图通过相应的技术提升改善这个局面。本文研究对象,棉花种植技术的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2 棉花种植技术现状

由于城镇化速度的加快,使农村发展遇到问题。农业现代化成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有效办法,于是相关行业的现代化分批次逐渐展开。棉花种植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现状总结如下。

2.1 棉田种植制度优化,棉麦实现高产、双丰收

种植制度的改变使得农业现代化得以充分开展,同时也确立了相关的发展方向,棉麦高产、双丰收等得以实现。尤其是改麦棉套种为麦后连做移栽技术以后,相应的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相应的种植技术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推广[1]。

2.2 精细征地得到了简化,整地施肥和除草┮惶寤作业成为了首选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相应理念的转变,传统技术逐渐被淘汰,新技术的使用越来越频繁。旋耕机器翻地和耙地成为了很多地区的首选技术。采用这种技术的耕地实践大大提升了种植的整体水平和效率,同时也节约了相应的原材料,减少了工序。

2.3 棉花种植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

棉花种植技术逐渐由传统的手工种植向机械化种植发展,机械化的加入使得种植效率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同时精准度和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机械化的使用节省了相应的人力物力,使得成本大幅降低。

2.4 轻简育苗移栽与工厂化育苗技术逐渐推广

育苗移栽新方法的使用,即轻简育苗移栽与工厂化育苗,逐渐得到了推广,在此其中的新兴材料也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利用。育苗移栽新方法主要为基质育苗移栽、穴盆育苗移栽和水浮育育苗移栽等,种植的对象都由原来的土壤,改编成了化学制品居多的新型的材料,其所需水分和营养物质都来自技术革新后的基质和水体。

新技术相比于传统技术而言,集成性大幅提升,种植的面积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因为种植密度的提升,使得整体的产量增加了许多。据相关统计数字显示,新技术在大规模对比双盲随机试验中,使用以后单位面积种植的数约为500个/m2,播种种子数约为550~600粒,按照业界平均的成活率90%估算的话,种子长成大概能有500株左右;中等营养体的数量也在260个/m2左右;按业界平均的2粒播种量成活率70%进行估算,大致的成果数量在180株左右。与对照的传统组相比,成苗数量增长约为3倍多,种植面积却节省了70%,人力成本也降低了50%以上,同时新技术可以实现流水线化的生产。

2.5 简化施肥

肥料作为农业生产中重要的物质,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但其本身具有危害性,所以相关的使用需要谨慎,量的配比需要精确计算。简化施肥技术的使用提升肥料酶的使用效率,提升相关抑制剂的保质期,也大幅度降低肥料的使用数量和次数,使出现危害的可能降到最低。

2.6 发展灌溉

在相关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中,灌溉是十分重要的环节。种棉业节水增效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大幅度提升了水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每单位所需的用水量,同时也将肥水重新利用,做到了废物利用;相应技术的使用也对灌溉技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3 棉花种植技术发展趋势

篇(8)

4月18日,由延边州政府、阿里巴巴(中国)软件有限公司主办,延边州农委、延边州商务局承办的首届农产品流通供给侧改革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农村淘宝延边中心仓开仓仪式在延边白山大厦举行。省委常委、州委书记庄严,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方建生,州长李景浩,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驻华代表、国别主任屈四喜,世界自然基金会可持续农业与食品项目官员于鑫,省商务厅副厅长孟庆宇,副州长冯涛,州政协副主席李忠文等出席仪式并为农村淘宝延边中心仓项目签约证签。

李景浩在仪式指出,延边地处东北亚几何中心、长白山脉腹地,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向北开放的重要节点、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窗口”和“前沿”,拥有区位、资源、政策等多重优势。阿里巴巴集团是全球电子商务的领军企业,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零售交易平台。2015年,阿里巴巴与省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打造数字互联和农村电子商务吉林模式,开启了吉林电子商务的新篇章。此次将延边作为集团的首个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示范地区,建立全国第一个农村淘宝中心仓,并组织高峰论坛,充分体现了阿里巴巴对延边地区的重视和未来发展的信心。阿里巴巴与延边地区的合作,既是贯彻落实总记视察延边重要指示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延边农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也是阿里巴巴集团扩大战略版图、加快农村领域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共同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模式、实现共赢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通过双方共同努力,一定能将延边中心仓建设成为吉林省乃至东北亚区域合作发展的品牌项目,谱写互利互惠、共赢发展的新篇章。

方建生在致词中表示,延边州政府与阿里巴巴集团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共同致力于把延边打造成阿里巴巴集团在全国首个农业供给侧改革试点示范区域,集中资源在延边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新型农业生产、质检、销售、流通、金融服务于一体化的农业产业模式,通过建设“中心产地仓”、升级“农村淘宝上行功能”,引入政府品控资源,整合线上推广和销售资源,扩大和提升延边“地标产品”,实现“优品优价”,助力延边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在随后举行的首届农产品流通供给侧改革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阿里巴巴集团乡村事业部农业发展部总经理王威、世界自然基金会代表于鑫、阿里巴巴集团菜鸟网络运行专家王锞分别围绕《农村淘宝上行战略》《农产品上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智慧的上行――菜鸟农产品中心仓解决方案》进行了主旨演讲,使大家更加了解农村淘宝和上行战略,开阔了发展视野,认清了发展趋势,为延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为延边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济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延边农特产品品牌知名度创造了新的机遇。(来源:延边网)

篇(9)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068-02

一、大田种植信息化的概述

大田种植信息化是运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产前农田资源管理、产中农情监测和精细农业作业中的应用和普及程度。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内容:农田管理与测土配方系统、墒情气象监控系统、作物长势监测系统、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控系统和精细作业系统。

农田管理与测土配方系统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农机智能装备技术进行农田管理和科学施肥,能够根据田间作物生长条件和产量状况差异,进行农业生产信息管理,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环境污染。

墒情气象温控系统就是充分利用GIS技术特点与优势,建立墒情气象监控平台,以达到有效提高精细农业综合管理水平。整个平台系统分为三部分:(1)农田测控网实现农田墒情、作物长势等田间实时监控和远程灌溉变量控制;(2)综合信息平台为系统核心部分,主要功能是接收田间参数并实时监控和存储数据,综合管理作物种类、产量、土壤、气象等方面信息,并运用智能决策服务功能,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服务;(3)用户可以通过访问网站平台,获得多种农业技术服务等信息。

作物长势监测系统是对作物苗情、生长状况及变化宏观监测,可及时获取作物产量信息或为早期的产量预测提供信息,并及时为农业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

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治系统是把病虫害的发生区域、面积、程度、时间等预测信息,实时直观地以图像的形式传输到计算机屏幕上,上传病虫害发生情况以及发展趋势,及时向政府、农业部门和社会,提升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的入户率和覆盖度,实现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可视化和图形警示。

精细农业系统由农田数据采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和农机作业系统三部分组成,目的是解决作物的精细施肥、土壤肥力评价、地力等级分类和产量预测,提高农业部门进行农业管理决策的能力。

二、我国大田种植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开始在农场使用,内蒙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等使用农田信息管理系统对农田地块及土壤、作物、种植历史、生产等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了信息的准确处理、系统分析和充分有效利用,并及时对电子地图进行不断地更新维护,确保农田一手数据的时效和准确性。

墒情监测方面:我国现在已经开发了农田环境参数信息采集与灌溉控制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时自动监测土壤以及空间气象等各种参数信息,测算出灌溉具体日期,将控制信号传输到自动灌溉系统,根据计算得出的灌溉需水量对农作物进行适度灌溉,是水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避免了水、电资源的浪费。

在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化方面:我国建成了测土配方数据汇总平台,收集了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开发了县域的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在粮棉油等大宗作物测土配方方面,向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拓展,农户持农业部门发放的测土配方施肥的IC卡,到指定的乡村智能化配肥供肥网点,根据种植作物种类、面积等信息,可以获得现场智能化配置的配方肥,做到施肥科学合理。

遥感系统已经应用于作物的生育期、长势状况及产量宏观监测,以遥感系统为依托的精细农业开始在全国小范围内推广,开发了用于实施精确农业变量施肥作业的田间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了小麦病虫害图像检索系统和玉米大斑病的诊断模型。

三、我国大田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大田信息化发展基础设施投入不足

由于我国大田信息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还没有完整的信息收集、整理、传播等体系,信息的采集、处理、加工、等手段落后,致使大田信息技术不能深入乡村,不能面向广大农民开展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

2.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滞后于大田种植发展

在人工智能系统、农田管理信息系统、作物长势模拟技术、“3S”技术、精细农业等方面的研究与我国现在的大田种植发展实际情况不相称,取得的成果数量少、种类单一,我国大田信息化程度不能满足现阶段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

3.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能力不强

我国农民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较低,接受专业培训人员少,尚未形成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4.农业信息化人才缺乏

农业信息化在我国的实施的时间不是很长,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还处于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大田农业种植大多还是依靠传统农民进行人工经验管理,现代农业人才的培训也是刚刚起步,农业部门从事大田信息管理的工作人员在专业知识层面不能满足大田信息化的管理需求, 缺乏对大田信息的整理、归纳和预测能力。

5.农田墒情监测存在差距

与国外相比,我国目前的农田墒情监测技术还存在较大差距,监测方法与手段比较落后,大多数还是通过现场采集获取农田参数信息或者通过有线的方式来得到农田墒情信息,而像国外那样通过无线传输方式来获得农田墒情信息的方式还处于研究起步阶段。

6.测土配方系统推广难度大

测土配方软件都是针对某一特定地区、特定作物的施肥系统,由于我国地域状况差异非常大,数据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定义,因此测土配方软件可移植性差,通用性不强,无法有效地大范围推广。

四、我国大田信息化发展趋势展望

把现代科技手段运用到大田种植生产过程之中,减少了人力资源,获得更大的产出,实现单位面积上大田种植的效益最大化是我国研究大田种植的根本目的,今后我国大田种植信息化发展是以“精细农业”为核心的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网络化等发展模式,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通过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大田种植业、装备现代农业,以信息服务实现生产与市场的对接,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作物生长模拟以及人工智能和各种数据库等结合与集成应用到大田作物生产中,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科学的生产管理。

参考文献

[1]李安渝、杨兴寿 信息化背景下精准农业发展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3年第4期:40-41

[2]刘丽娟 物联网环境下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研究[J],华章,2014年第11期:69

[3]董薇 新时期下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若干问题和对策[J],北京农业,2014年1月下旬:275-276

[4]许萍 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探讨[J],农业网络信息,2014年第1期 :5-7

篇(10)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关乎我国人民的温饱问题,是我国的基础性行业,耕地面积相当可观,而农业也恰恰是最易受天气影响的脆弱行业,作为“安天下”的战略型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我们做好气象服务工作,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随着农业日趋现代化的走势,农业结构不断调整,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的生态安全现代农业,就必须要符合地域特点、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条件做保障,农业对服务的需求也正在逐渐提高,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气象工作部门在内容、方法及途径上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转变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的发展。

1 农业气象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气象的灾害性是农业发展面临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正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对于气象灾害的应对方式方法相对落后,在农业气象灾害预防的层面上相对较弱,虽然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和气候状况还是基本可以控制和适应的,但还是有很多的气象灾害发生,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给农民的收入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甚至会影响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同时,在实际的农业生产和实践的过程中,应对气象灾害的观点和手段有局限性,这些灾害由于一些属于不可抗力的灾难,如洪涝灾害等,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可避免的。以前大力发展和鼓励人民进行抗灾和减灾的工作,实际上是通过人力、电力和一些物资来换得粮食的总产量。并且这些方法对农民的收入增加起不到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大力发展经济,转变经济的增长方式,提倡以减少灾难发生的源头为主、转变养殖模式和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的发挥地方特色的长处,在提高产量和生产力的同时,兴建水利,引进新科技手段,多措并举的完成此项工程。

1.2 农业设备陈旧,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不匹配

在当下这个以科技为主导、以技术引领时代的今天,我国农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和市场需求也在发生着空前的变化,我国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气象设备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基层气象部门的设备相较于其他部门来说还相对陈旧,现代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较少,依然靠传统的测量手段来作业,技术人员落实不到位,农业气象服务不能同步地跟上农业发展的节奏;当前的一些气象部门仍然靠传统的农业模式为之提供服务,这种紧靠单一的情报服务的模式,早已不能再适应农业的快速发展,从这些方面来看,就需要我们的气象部门从技术方面进行调整,灵活转变工作的方式与方法,根据不同的种植作物提供与之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服务,这样即能更好地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

1.3 传统农业在发展中对气象服务不够重视

在我国的传统农业中,尽管在农业气象监测时有用到一些专业化的监测软件应用平台,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加之各地业务不尽相同,软件的开发还不够全面,覆盖性不强,科技含量低,领域窄,广泛性差,想要尽快全面业务数字化还比较困难。同时,多年来的相关数据显示中发现,有很多不符合我国气象法律法规的事情时有发生,有时更会造成很多对农业的决策性问题;而且专业问题也没有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讨论和分析,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很多大型的农业项目都没有进行适宜性和可行性的检测和分析,农业生产者们对于气象的知识相对匮乏,对于农业的气候资源的认识和理解不全面,因此,导致不能很好地利用它来指导生产。

2 农业气象发展的前景与趋势

(1)以开发新技术为主,发展农业气候资源。为了能够更好的为农业气象部门服务,农业气象部门要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以及森林气候资源相关数据库。同时,要善于抓重点,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提高应用服务水平,为区域农业建立一个良好的服务体系。

(2)大力拓展服务领域,全面转变服务方式。为了能更好的体现气象服务的有效性和覆盖性,能够更好地保障为农业服务,政府的支持是不可缺少的,更好地利用科技发展成果,开展针对基层服务对象的系统化气象信息产品的开发与设计,为基层气象服务提供支持,体现出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双向结合。

(3)深化理论基础研究。我国当前的农业气象领域仍然是一个比较边缘的学科,理论基础比较薄弱,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技术相对有限。未来我国应该加大对农业气象的投入,强化理论知识研究,进一步提示生物圈中农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研究,农业气象预报的原理、技术方法等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

(4)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抵御能力。由于一些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存在,对于农业需要更多的是一些如干旱、冰雹、霜冻及暴风雪等,对这些自然灾害的预警能够减少农业损失,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政府应加大投资,建立气象站、气象所,这样能够更加及时给人民以服务;建立信息平台,可以建立一个短息信息平台,这样能够更好地应对一些自然灾害。对一些虫害等区域性病害,可以通过前期的预警来更好地减少农业损失。一些科研项目在立项之初,能够更好地把业务及应用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不能闭门造车,要联系实际情况。

3 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不断夯实科研技术,强化业务服务产品的应用与传播,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开拓出多种形式传播渠道、信息载体,把气象科技成果和业务系统的服务信息迅速广泛传播出去,努力使气象为农业服务面向政府、面向大众,面向农业技术人员,面向农民,面向生产实际,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符合生态发展与经济进步的双赢效益,才能使气象真正的为现代化农业所服务。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幼儿园对幼儿的重要性 下一篇: 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