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58:0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水利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成为材料和能源之后的第三种资源,成功列于社会发展的3大支柱之一。水利信息化属于现代工业化的范畴,是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水利资源进行分析和运用的行为[1]。具体表现为:收集水利相关信息、进行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保存后加以利用等,提高应用水平和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提高水利建设效率。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信息化是多种高科技手段融合并运用的过程,包括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通信和电子技术等。
2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新定位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其在水利上的表现更加突出,将信息化运用于水利之中,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方式,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有利于对水利作用的推进。特别是在党的十召开之后,对水利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水利的信息化正好满足了这一点,为实现现代化水利奠定了基础。
3我国水利信息化现状及存在问题
“七五”时期是我国水利信息化的起步阶段,从应用计算机技术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再到目前的大规模发展。从总体上来看,我国水利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九五”期间启动“金水工程”以来,我国水利信息化从数据的采集、传输、接受、处理、监控到联机洪水预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信息化水文基础数据,全国流域机构的水情信息逐步互联,目前全国已经建成防汛专用微波通信干支线15000公里,微波站500多个,特别是随着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等的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水利信息化取得了初步成效[2]。尽管如此,我国水利信息化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水利信息化认识方面不够到位
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各级各类水利单位都高度重视水利信息化,但仍然有个别水利部门对水利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到位,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大局意识、紧迫意识和责任意识。比如,个别水利单位还没有将水利信息化纳入到总体发展战略当中,没有制定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工作规划,特别是由于水利信息化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导致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不够到位;再比如,尽管很多水利单位积极推动水利信息化建设,但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不够重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而且制度体系不够完善[3]。
3.2水利信息化标准方面比较滞后
众所周知,水利信息化是一项多学科领域,涉及到众多的专业,因而确立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至关重要,这将有利于全国水利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用和共享。但从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对各单位、各系统之间的衔接和综合利用不够重视,导致各单位、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化平台无法相互融合,相互衔接,客观上造成了“重复建设”。比如,目前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水文符号标准、水文基本术语、水文自动测报系统等等缺乏规范化和标准化,制约了我国水利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
3.3水利信息化人才方面十分匮乏
水利信息化要想深入开展并取得实效,必须依靠一大批水利信息技术方面的专业人才,但从我国水利信息化发展情况来看,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技术人才十分匮乏。水利信息化人才必须同时具备水利、计算机、信息化等专业知识,但由于当前我国水利单位在这方面缺乏综合考虑,不注重水利信息化“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同时也缺乏教育和培训机制,造成了现有人员能力不足、外部人员不想进入的尴尬局面。
4加强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1 建立标准化建设体系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加快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牢固树立标准意识,建立标准化建设体系,这就需要各级各类水利单位提高水利信息化的认识,加大水利信息化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为水利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推动我国自上而下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各级各类水利单位更要落实好国家关于水利信息化顶层设计方案,规范数据和业务应用系统模式,使水利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全国自上而下共建、共用、共享,切实提高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健全和完善自上而下的水利信息化管理机制,使水利信息化更具规范性、协同性和效能性[4]。
4.2 加大现代化技术应用
随着全球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在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水利信息化必须进一步强化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特别是水利行业应用 3S 技术越来越广泛,这就使得设备维护与数据运算成本越来越高,而应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水利信息化成本较高的问题,并且由于云计算技术是基于网络、可配置的共享计算资源池,因而也能够更好的推动我国水利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用和共享,对于解决我国水利基础资源、数据资源整合与共享难题具有重要作用。
5结语
我国正处于深入改革的深水区,水利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水利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水利管理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在这个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如果缺少信息化工作,水利的建设将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水利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势不可挡,是提高民生水利的动力引擎和信息支撑。
[参考文献]:
[1] 密梦怡,丁强. 水利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市场解析[J]. 中国水利. 2016(13)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c)-0170-02
1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
笔者认为,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特点主要有5个:(1)建设周期长;(2)技术条件复杂;(3)规模比较大;(4)勘探设计比较复杂;(5)工程实施和验收过程较为复杂。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水利工程管理难度是非常大的。不同的工程所涉及到的问题都非常多,尤其是环境条件和设计变动都非常多。另外,水利工程往往还涉及到复杂的移民和征地等环节,需要协调的问题也非常多。如今,信息化高度发展,人们对于信息化的需要也是日益加深。相关统计资料也进一步显示,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当前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实践可能性。事实上,所谓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指的是利用信息技g将水利信息资源进行系统性整合并对整个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存储、利用的全部过程。在笔者的观点里,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已然是水利事业必然发展趋势所在。
2 现阶段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的问题所在
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已然开展的如火如荼,在水利工程的众多领域都已经应用的十分广泛。信息化管理的优势就是可以进一步提升信息传递的速度和自动化水平。然而,毕竟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体系研究时间尚短,在很多领域都有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笔者进行了一些归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2.1 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设施不是十分完善的现状
上文中我们曾经分析过,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需要的硬件设施是非常多的。然而,纵观我国水利工程发展现状,很多情况都存在建设资金匮乏,设备陈旧,交通不便利等实际情况,这种情况发展下去,就会使得整个工程的基础设施出现疏漏,引发大的管理问题。
例如笔者所工作的陕西省宝鸡峡灌区,诸如总二支、总三支一类的渠道处地偏僻,闸门老旧,附近也无电力接入,这种情况给信息化建设带来极大障碍和不便。
再者从宝鸡峡灌区近年来信息化建成工程设施情况来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设施遭人为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太阳能板被损坏,电池被盗等情况较为易发,给日常维护带来较大麻烦和资金压力。
其次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和更新换代经费严重不足。宝鸡峡灌区近年来建成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设施的日常维护费用给灌区带来较大的使用压力,而信息化设施更新换代也较快,不及时更新会和新设备兼容性降低,此类资金又无专有渠道,灌区资金压力大,久而久之会形成水利单位“用不起”的尴尬。以上情况还待上级部门和国家相关部门在以后的项目规划和批复中予以关注和解决。
2.2 现阶段我国水利工程缺乏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现状
对于水利工程管理工作来说,其主要监控和关注的内容有:(1)旱涝灾害;(2)水利建筑安全;(3)水资源调度信息情况;(4)水资源污染状况等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水利工程其实对信息资源的要求是相对比较精细的。如果网络出现不顺畅的情况,收到的信息不仅无法及时发回,还可能出现反馈不全的实际情况。这就会使得水利工程信息收集和利用工作出现很大的问题,从而影响了整个水利工程的开展,甚至造成极大的损失。
2.3 关于现阶段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欠缺的现状
从目前来看,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所需的一些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情况比较多,还有就是要对当地水文进行综合性的分析,以便能够实际进行并确保整个水利工程的顺利实施。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自身素质。然而,我国相关统计资料也显示,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这也是阻碍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事业发展一大主因。
3 新时期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完善性策略分析
3.1 要进一步完善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事实上,对于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来说,资金还是影响其深入发展的重要因素所在。从这个角度出发,新时期我们必须呼吁相关职能部门加大对于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的投入,并且还要大力吸收民间投资,从而能更有效地确保水利工程建设的实际性开展。
3.2 要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
笔者认为,未来水利工程事业所需的人才是综合性人才,要兼具水利工程专业素养和网络计算机技术素养,从而能够更好地建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体系。由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加强对水利工程从业人员的专业性培训,并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让更多的人才投入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事业当中。
3.3 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水文灾害预警系统
在笔者观点里影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一大重要因素就是水文灾害。在未来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当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建立相应的水文灾害预警系统,从而能够合理化的对干旱和洪涝灾害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并通过大数据分析进而制定该地区的防洪、抗旱策略。通过相应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策略使得水资源可以合理有效地进行分配,从而保障水利工程顺利开展。
4 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策略分析
从水利项目建设的基本规律来看,水利信息化建设项目应当包括这样的程序:(1)按照规划设计;(2)批准立项;(3)实施建设;(4)验收审计。笔者认为,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也一定要秉着这样的思路来进行建设,这不同于一般科研项目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不同于大众化的计算机公司。这是一种符合水利行业特点的带有IT性质的重要水利建设性项目。这样综合性的IT企业,将信息化建设与科研项目,按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为建设单位解除项目建成后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的后顾之忧,满足建设单位的需求,适应水利行业信息化建设发展要求。现阶段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一定要有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社会也要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相关内容给予必要的关注。
5 结语
总而言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时代所趋,形势所趋,从目前来看,新时期我们深入研究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对于我国水利工程事业茁壮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事实上,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研究时间尚短,在很多领域都存在不少的问题,特别是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更是存在很大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未来,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策略,使其更好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增砖添瓦是今后我们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富宏军.浅析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现状及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15):213.
[2] 杨鑫.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J].北京农业,2015(23):120-121.
[3] 钱坤.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应用现状和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14):331.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05-1pppp-0c
1 引言
近年来,水利部党组以中央水利工作方针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水利工作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新思路,要求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以水利的信息化带动水利的现代化。同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行电子政务,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些都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水利信息化是创新和提升水利工作的重要手段,是强化水利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对提高防汛抗旱保障能力,水资源的调控配置能力、水利工程的自动化水平和水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对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实现水利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2 水利信息化的定义及特征
水利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能及效益。
水利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水利信息包括水雨情信息、汛旱灾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水工程信息等。古今中外均十分重视水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应用,公元前2200年,李冰在岷江修都江堰工程并设立石人水尺,是我国水位观测之始。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水利现代化的保障,而水利信息化是水利现代化的基本标志和重要内容。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事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水利信息化的特征主要是在水利全行业普遍应用现代通信、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应用与水有关的信息资源,直接为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保护等综合管理及水环境保护、治理等决策服务,提高水及水工程的科学管理水平。
3 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水利信息化发展现状
水利信息化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微电子、通信、计算机及网络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各种水利基础信息的遥感、遥测以及信息的快速传输和处理,大大提高了水利工作的管理水平。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于“七五”期间起步,以2002年国家将“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优先实施的重要业务系统建设为契机,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水利部已经实施了国家水文基础数据库、1/25万水利基础空间数据库、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水利数字图书馆建设试点等为代表的专业数据库建设。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水利建设移民基本信息库、全国防洪工程数据库等也正在积极建设中。水利部基本建成了政务内网、政务外网和专网网站,并且电子政务在行政办公、防汛抗旱、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农村水利等重点领域得到了应用。
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水利部及各流域委员会信息化发展较快,大部分地区发展较慢;从业务分类来看,水利信息化发展主要集中在防汛方面,建立和完善了实时水雨情信息的基本站网和传输体制,初步实现了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接收、处理、监视和洪水预报。而对于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监测网络化水平则相对较低。
3.2 水利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重视程度普遍不够。部分地区对水利信息化简单理解为添置几台计算机、建立一个局域网。这和我们所强调的集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于一体的水利信息化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
其次,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整体开发应用水平偏低。电子政务还没有覆盖到水利业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农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刚刚起步,电子政务在水利业务领域的整体应用水平还比较低。
第三,水利信息化中,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应用不够,开发应用水平较差,低水平重复开发和重复建设问题仍很突出,条块分割现象依然存在。据资料显示,中国各级水利部门的网络建设程度不同,流域委员会的建设程度达到92%,而市级水利部门的网络建设程度还不到50%,急需加快水利信息化的进程。
第四,水利信息化建设人才力量薄弱。从水利信息化的建设中可以发现,由于人才的不足,直接导致了信息化进程的缓慢。大部分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不具备计算机专长,而计算机专业人员又无法在短期内搞明白各项水利专业技术,这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标准化程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由于我国水利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建设仍不配套,导致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严重制约着水利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
4 水利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4.1 水利信息化发展思路
水利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建设,包括分布在各地的相关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等分系统建设;②数据库的建设,水利专业数据库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的公共信息资源的一部分,也是决策者重要依托凭据;③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水利信息化发展思路的制定,应综合考虑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方针、原则,并要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同时还应符合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因此在地区水利信息化发展思路的制定上,应坚持以下原则: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急用先建、逐步推进原则;全面规划、统一标准原则;先进实用、高效可靠原则;公网和专网结合的原则;保密原则。
笔者认为,总体思路应以需求为主导,深化业务应用,通过管理创新推动水利信息化实现跨越式发展;完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快重点应用系统建设,以重点项目辐射和带动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推进;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注重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努力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实效;注重信息化保障环境建设;加强管理,搞好横向和纵向统筹,实现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水利信息化水平。
4.2 水利信息化发展对策
4.2.1 加快信息化队伍建设
水利部信息中心副主任蔡阳指出,“培养和造就一大批能够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知识的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水利信息化发展的保障。”水利信息化发展缓慢,突出的一点是水利专业技术人员与IT人才未能实现有机结合。因此,可以说,培养一支既懂专业又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的队伍尤为重要。针对水利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要加强对职工的信息化知识培训,应把其掌握信息化知识的程度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纳入职工的考核内容。对于从事信息化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要送出去进行强化培训,使其尽快成为骨干力量。要制定优惠政策和良好的用人机制,积极引进信息技术人才。同时,要会同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开展联合攻关,借“脑”加快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握信息系统应用开发技术、精通信息系统管理、熟悉水利信息化知识的多层次、高素质的水利信息化人才,为加速推进水利信息化提供人才保障。
4.2.2 科学规划是实现水利信息化的基础
水利信息化涉及水利工作的方方面面,必须在《全国水利信息规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统一规划,精心设计,科学论证,按程序评审立项。在规划过程中,要把握原则,确定目标,明确任务,提出实施规划的相应措施。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为网络化和资源共享打基础。在建设过程中,要先急后缓,急用优先,逐步建设,形成体系。要优先建设单位内部计算机局域网和本系统计算机广域网,形成水利信息化骨干网络;构筑能满足信息传输、储存需求、可扩充升级的、支持多种协议的网络平台,为信息的充分共享奠定基础。在应用过程中,要各部门协同作战,抓好基础信息采集和数据库建设,及时补充和更新信息,为水利工作提供各方面的信息服务;此外,还要加强上网信息的政策把关及网络安全建设。
4.2.3 着手建立并逐步完善基础数据库
清华大学翁文斌教授认为,与国外相比,当前水利信息化差距最大的是信息资源共享。而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必须有强大的数据库作支撑。因此,必须尽早着手建立地区防汛指挥系统、水资源监测评价信息系统、地区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这些基础信息系统工程包括分布在全国的相关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等分系统建设。其中,已经开始部分实施的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除了近1/3的投资用于防汛抗旱基础信息的采集外,作为水利信息化的龙头工程,还将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覆盖全国的水利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各基础信息系统工程的资料传输提供具有一定带宽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建成防汛指挥、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电子政务等应用系统和信息化基础设施,构成“数字黄河”工程的基本框架。
4.2.4 加强综合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应包括: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信息系统、水利政务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政府上网工程和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建设、水利规划设计信息管理系统、水利经济信息服务系统、水利人才管理信息系统及文献信息查询系统。必须以建设法治型、服务型、廉洁型、效能型水行政主管部门为目标,以政府行政工作为导向,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依托,逐步形成与时俱进的新型管理模式,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行政能力、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公共服务、改善工作质量、降低行政成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促进行政管理的规范化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机关运转更加规范有序、工作更加公正透明、办事更加高效便民。建立并完善公用平台和综合办公系统。应根据电子政务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结合试运行中发现的突出问题,不断优化设计,完善功能,创新管理,搭建网络平台,丰富政务内网内容,力求操作便捷,运转高效。在此基础上,尽快实现电子公文交换、远程办公。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搞好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公开,规范信息管理,及时更新信息内容,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可用性和时效性,使信息系统充分发挥作用。
4.2.5 加强水利信息安全与保障体系建设
坚持积极防御、综合防范、软硬结合、科学管理的原则,把技术手段、日常管理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依靠技术、管理、人才、制度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系统和病毒防护系统,增强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认真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重点保护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网络。健全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周密制定各种应急预案,提高对网络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和防范的能力。要加强计算机病毒的防范,重视灾难备份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灾难恢复能力。
5 结束语
随着水务管理一体化的逐步推进,水利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建设灌溉工程、防洪工程逐步扩大到供水、污水处理等社会各领域,服务范围也从主要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延伸到工业、城乡发展等各领域。在服务范围逐步扩大的同时,防洪减灾及经济损失等潜在风险也逐步增大,管理决策科学性日益突出。因此各级水利部门必须切实提高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视,扎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有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参考文献:
[1]杜计才,周云梅,杨茂功.浅谈水利信息化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内蒙古水利,2007(2).
[2]赵瑞娟,刘鸿涛.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8).
[3]沈万和.李风雷.数据库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基本应用与分析.治淮,2007,(5).
[4]寇继虹.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及趋势.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
[5]张素芳,王欣.关于水利信息化的思考.河北水利,2006,(11).
[6]辛立勤,楼奎良.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水利水文自动化,2006,(3).
[7]顾浩,蔡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十五”期间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国水利,2006,(8).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基础设施,不但水利事业要超前发展,而且水利信息化也要优先发展,适度超前。这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大势所趋,也是水利事业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水利信息化的内涵及其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 水利信息化的内涵
所谓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并科学地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交流,以便使得各类水利信息的本身甚至其获取和处理方式不断趋于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和数字化。最终使得水利建设对社会及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促进作用、服务能力以及服务水平获得显著的提高。总之,水利信息化是不断完善水利系统、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必要前提和有力手段。
2 水利信息化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科学发展是社会以及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可以说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自建国以来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及成就。但是,水污染、水土流失以及洪涝灾害等各种直接阻碍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利问题还是不断伴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而日益显现出来。并且,对信息密集型水利行业而言,其复杂的水利问题几乎不能单凭工程设施来很好的解决。
可见,水利信息化是解决现有水利问题、改善水利现状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水利现代化进而促进水利事业、国民经济同步发展的必要前提。然而,当今水利信息化建设中依旧存在很多问题,具体如:一是迟滞的水利建设发展速度。在水利信息化建设方面资金投入的不足,往往直接导致水利建设信息化发展速度的迟滞、缓慢,严重阻碍了现有水利问题的有效解决和水利建设信息化的进展;二是整体框架未被合理、有效地构建。当下,大多数单位并未对水利的信息化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其主要根据自身需求、结合自身资金情况,独立进行相关建设,技术标准难以统一,这就直接导致信息资源难以共享,水利设备的可扩展性差,严重降低了水利建设的效率;三是薄弱的维护管理环节。就当下现有的信息系统来说,其运行维护的不健全经费投资渠道致使该系统的效益大打折扣,反而加重了管理方的负担;四是相关人才的缺乏。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进展不甚理想,最基本原因还是相关技术人员的欠缺,没有合理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的建设性意见,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严重受阻。
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新技术
近年来,我国科技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更是迅猛发展,各类新产品、新平台、新技术逐渐显现。具体就水利信息化系统来说,其主要被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和层次:
“数据采集传输层数据存储层应用系统层展示层”
为了使得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能被更好的展开和完成,高新科技在信息化建设各个层次中的应用和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便主要介绍、分析部分改善水利信息系统的新技术。
1 远程视频智能、实时监控技术(针对“数据采集传输层”)
远程视频智能、实时监控技术主要用以实时掌握监控终端的现场情况,以便及时对灾情、险情、汛情等采取相应的补救、预防措施,作出合理、有效的处理。此外,就水利工程建设及管理而言,该技术的作用也可谓举足轻重,对工程现场以及水库周遭的实时远程跟踪监控使得水利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2 空间信息技术
空间信息技术是远程视频监控的补充和扩展,主要借助GPS、GIS、RS等成熟技术的合理运用,结合远程接入技术,使得整个系统的状态以及进程等均能受单点控制,最终达到降低系统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的目的。
3 数据库以及数据仓库(主要针对“数据存储层”)
数据的集合即为数据库,主要体现一组或多组相关组织的动作。高级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在实现数据录入、计算、统计以及存储和查询等基本功能外,还新增有存储并管理矢量信息、地图信息以及空间数据等功能,对分布式两点数据共享向分布式多点数据共享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系统可扩展性的提升提供条件。
4 中间件技术(针对“应用系统层”)
所谓中间件,指一种基于分布式处理的独立服务程序或系统软件,主要分布在服务器/客户机的操作系统内,用以实现互连和互操作等网络技术。与数据库管理系统以及操作系统共同完成支撑基础软件体系的任务。
针对“展示层”,主要侧重提高显示等技术。
四、关于水利信息化的几点意见
除以上具体技术的应用外,我们还应注意:加大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大相关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对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从各方面为水利信息化建设做好铺垫,以便从根本上改善水利系统现状。
五、结语
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水利现状(水利问题)得出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并且,本文针对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各个模块和层次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新技术,并在最后针对水利信息化建设提出宏观性意见,以便为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出科学合理的具体化建议。
参考文献
水利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包括对水利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共享程度,从而全面提高水利建设和水事处理的效能及效益。水利信息化的首要任务是在全国水利业务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水利信息基础设施,解决水利信息资源不足和有限资源共享困难等突出问题,提高防汛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土保持、水质监测、农村水利水电和水利政务等水利业务中信息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带动水利现代化。
一、水利信息化及其有关概念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它是一个信息和技术密集型行业。水利信息主要包括水雨情信息、汛旱灾情信息、水量水质信息、水环境信息、水利工程信息等。在分析水利信息化问题之前,有必要对与其有关的概念作一简要阐述和比较。
1.信息化与水利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育、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从整体上看,信息化可以分为产品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信息化及社会生活信息化五个主要层次。实现信息化需要构筑和完善包含六个要素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建设国家信息网络、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培育信息化人才、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水利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水利信息资源,实现水利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的网络化与智能化,全面提升水利事业各项活动的效率和效能的历史过程。
2.“金水工程”与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
国务院大多数部委出台的信息化规划,均以“金”字头冠名,并已形成序列。沿用这一命名方式,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于2001年4月将水利信息化建设命名为“金水工程”,并于两年前开始在系统内部使用。在中办发〔2002〕17号文转发的《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中已明确把“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要加快建设的12个重要业务系统之一进行重点建设。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是“金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骨干工程,是“金水工程”先期启动的重点建设项目。它是根据我国防汛抗旱工作的需要,建成一个以水雨工旱灾信息采集和雷达测雨系统为基础、通信系统为保障、计算机网络系统为依托、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其目标是为各级防汛抗旱部门提供各类防汛抗旱信息,较准确地作出降雨、洪水和旱情的预测预报,为防汛抗旱调度决策和指挥抢险救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决策依据。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水利信息化、电子政务与“金水工程”既有区别,也密切相关。首先,近期水利信息化建设被命名为“金水工程”,可以说近期这两个概念是一致的;其次,电子政务(即政府信息化)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了电子政务,信息化建设还包括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等其他非政府方面的内容,但由于水利是社会公益型事业,在实现水利信息化的过程中,政府起主导作用,水利信息化主要是政府行为,水利信息化也主要是政府信息化(即水利电子政务)。因此,在近期这三者之间是统一的。
二、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
水利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是围绕水情信息汇总、处理展开的。从1979~1980年开始,水文信息化开始一些信息源的处理。20世纪90年代前后,水利信息化逐步向以微机和网络为平台转型。到2003年《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正式出台,标志着全国水利信息化的全面展开,在电子政务、防汛抗旱、水文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水资源调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是运用先进的水利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水利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水利信息综合采集系统,建成水利信息骨干广域网络和水利数据中心。目前已建成了连接全国流域机构和各省(市、区)的实时水情信息传输计算机广域网,建设了400多个水利卫星通信站,为水利数据的实时快速传输创造了条件。在水利信息资源开发方面,初步建成各流域、各省(市、区)的水文数据库和国家级水利政策法规数据库,能够对外提供初步的查询服务。同时还有一批数据库,如水利空间数据库、全国水土保持数据库、全国农田灌溉发展规划数据库、全国防洪工程库和全国蓄滞洪区社会经济信息库等正在启动建设中。
2.保障环境建设
保障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水利信息化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支撑。水利信息化保障环境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政策法规、组织管理和信息化人才等。国家水利部门在保障环境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于2003年相继正式出版、出台和印发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水利部信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水利信息化的建设需要一大批掌握国际国内先进信息系统开发及应用技术、信息及系统安全技术、精通项目建设管理的多层次、高水平信息化人才,这是水利信息化工作得以有序、高效、协调进行的关键。2005年首届“中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以“信息技 术全球化与中国人才培养”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信息技术人才的发展趋势与人才培养方向,说明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已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
3.专项业务应用系统的建设
十大水利重点业务应用系统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任务之一,包括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信息系统、全国水利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水利信息公众服务系统、全国水利规划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水利数字化图书馆,到目前为止,工程建设收效最为显著的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已经完成了22个地区级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建设和4个工情分中心试点建设;实施了长江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完成了国家防汛办与7个流域机构的异地会商系统建设,该系统在当年每年全国6~7月间的防总会议、以及各次全国水库安全度汛会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配合水利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水土保持、水资源等各大监测系统的建设,大大提高了水利信息采集的时效性和水利现代化水平。
三、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水利信息化的标准化程度差
我国目前所开发出的信息化软件开发标准大多存在着通用程度不高、性能单一的问题。发达国家水利信息化软件比较成熟,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比较注重其通用性和模块化,开发出的信息化软件在应用上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我国水利信息化软件研发刚刚起步,且大多数由一些水利信息化公司完成,各公司之间由于存在着技术垄断或各自为政,开发出的软件无法保证通用性。虽然国家近几年出台的各项信息化标准已经日益增多,但是对于具体到省级地区的具体问题仍有待解决和加强,如国家防洪工程数据库中湖南省洞庭湖地区的堤垸工程编码规则等问题仍不太适用我省的具体水系情况和工程现状,正在进一步的协商和修订中。
2.水利信息化的投资严重不足
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资金长期以来是靠国家投资,各级地方水利部门依赖国家水利投资搞信息化建设,省级和省级以下水利部门的信息建设经费一般都没有专门的资金渠道,项目建设资金一般都是采用“工程带信息化”等各种补救措施,资金渠道没有稳定保证,这样势必造成水利信息化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水利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薄弱,信息源开发不足,信息采集和传输手段普遍较为落后的问题。
3.水利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低
在水利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存在着各种信息基础设施与共享机制建设不配套问题,使得有限的信息资源共享困难,并严重制约着水利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主要表现在:网络基础设施不足,阻碍信息交流;服务目标单一,导致条块分割;各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甚至一个单位的信息化建设都是各自为政、各自封闭,形成数字鸿沟;缺乏统一管理和规划,共享机制缺乏,产生信息壁垒。
4.水利信息化基础建设有待加强
我国同信息化工程配套的通信及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和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都较为落后,我国水利信息公共网还未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共享,某些地区通信手段仍较落后。据中国信息产业部电信管理局的调查显示,目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只有4%,而北美和欧洲已分别达到39%和27%,亚太地区也达到了22%。水利信息网建设的落后严重制约着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
5.水利信息化人才缺乏
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匮乏,尤其缺乏IT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要达到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必须具备一批精通水利行业的IT人才。我国水利系统信息化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化普及程度不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网络管理和软件开发技术骨干引进难。
四、加快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1.提高水利信息标准化程度,促进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与共享:
为保证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及应用软件的相互兼容,实现各级各类水利信息处理平台的互联互通,水利部早在2003年就颁布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对水利信息化标准的编制与管理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应统筹安排各地区、各业务部门依据《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分年度,多渠道,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类信息化标准,提高我国水利信息标准化水平。
加大在网络与通信设施、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安全系统等方面的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有采集系统,制定综合利用方案,促进部门之间的共建共管,建设信息采集系统的共享机制。充分发挥各种已建业务应用系统的作用,逐步建立支撑业务应用的平台架构,并基于统一平台架构进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和建设,逐步优化已开发业务应用中同类、共性的功能模块,推进业务软件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2.建立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投融资机制:
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较大,为有效解决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投资机制不健全问题,可以实行分项建设、分级负担的投资模式。随着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各级政府应将水利信息化建设纳入各级水利基本建设计划,各级财政预算要有水利信息化科目,水利信息化资金在水利投入中应占一定的比例,逐年投入,分步建设,逐步完善。在水库、河道、灌区、水电等新建和改造项目中,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规模,确定项目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比例,吸收一些水利信息化受益单位、企业投资,外资投资,实现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3.转变观念,加强水利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由于中国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水利设计的运营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而要加强水利设计信息化的管控。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重要性
在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日趋明显、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广大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日益深入的形势下,解决我国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四大水问题,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必须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着力做好民生水利工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程度、更好水平上造福人民群众。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水利工作正在调整思路、锐意创新,积极向现代水利、资源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长期水利实践证明,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以水利现代化促进水利信息化是新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现状
1、GIS技术应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时相当的广泛的,它不仅功能比较强大,而且能应用在各行各业的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当中。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水利信息化的应用已经有大概十个年头了,在水利地理位置的确定、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功能集成方面GIS技术的应用都是相当的广泛的。
2、DB技术应用
DB(即数据库)技术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一种技术,应用在水利信息上,几乎水利信息的每项业务都是与这数据库技术密切相关的,是水利信息化的基础之一。通过这项技术,水利工作和决策能够通过对数据库中的信息对降雨量历史水情的分析和管理来对未来的水情进行预测,数据库技术使得防洪减灾信息管理更加规范,使信息查询和更新更加便利,并且为数据挖掘的应用打下了基础。
3、NET技术应用
网络(NET)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带来了水利信息化的大的发展,网络技术在传输、分析、共享、管理和气象、水情、旱情、水质、灾情、工情等信息方面为水利管理信息的提供了强而又力的技术方面的保障。按网络应用范围的需要可分为广域网和局域网;按网络通讯安全保障的需求可以分为水利专网和公共网络;按照信息传输介质可以分为有线网和无线网。网络技术除了通讯传输技术方面的功能外,网络编程技术也是网络技术的重要应用之一,给以了水利信息化以强大的功能拓展功能。
4、RS技术应用
RS技术(即遥感技术)在水利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也越来越重要,随着RS技术的发展进一步的提高了影像的识别精度和数据的处理能力,通过RS技术来确定洪旱的位置信息,分析其影响和评估当前的可能的受灾情况,报告水土和水质信息,为防汛和救灾提高了信息支撑。
5、VR技术应用
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三维生成技术来生成三维虚拟环境,制作出逼真的人造形象环境,使人要身临其景,并和它进行人机交互。它在现代的水利信息化建设中应用也相当的广泛。主要应用在防洪工程的三维虚拟模型的构建和洪水流动及淹没的三维动态模拟上。
6、GPS技术应用
GPS(即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的应用时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网络技术和遥感技术等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虽然GIS技术和RS技术能够在发现险情、灾情的位置上可以发挥作用,但是准确度方面确实不是很理想,利用GPS、GIS和RS系统的联合就能准确的确定灾区的准确位置。准确度较高是它的最大的特点,但GPS的通讯容量有限,传递比较慢,所以在应用和普及上有一定的局限。
四、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措施
1、加强新技术的使用
通过分析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构建新的信息平台对于水利信息化的建设有重大促进作用。根据现在的研发,建设以B/S模式为基础的信息平台能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B/S(Browser/Server)模式是以HTTP作为其传输协议,以TCP/IP技术作为支撑,用户通过Browser对服务器进行访问,同时可以访问其后台数据库。该模式主要是由数据库服务器、浏览器、应用服务器及web服务器组成。相比从前的C/S模式而言,B/S模式能更好的进行信息资源共享,客户端通过浏览器就能访问数据库,这对于克服数据库存在的空间与时间上的局限性有很大突破。
2、加强管理力度
相关管理部门应尽快推出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或政策,加强水利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管理力度,使其有法可依。此外,水利工作部门要明确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职责,并熟悉水利信息化建设的管理制度,使其整个建设过程具有科学性。同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水利信息化程序的建设,确保系统内的信息能高效运转。
3、加强规划与服务
(一)、水利项目系统的规划方面
水利工作部门要注重规划,应提早建立功能齐全并且完善的水利信息网络,它包括水资源的调度、工程管理、防汛抗旱等功能。运用计算机、通信等技术,扩大信息的搜索范围,全面收集水利信息的资源,使各种水利信息的资源能迅速传递并储存,更好的做到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此外,可以完善水利信息的使用软件与信息系统,实现高水平的无纸化办公。要实现这一步骤,就必须注重数据库的建设与利用,构建一个交流灵活的信息平台,及时将水利相关数据收集并整理放置系统中参考。
(二)、水利项目系统信息服务
水利项目系统信息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活动、管理信息资料过程、公开有关政务的内容、资源服务过程、交互信息的活动及项目的建设活动等。水利项目系统的信息服务的提高不仅促进了工程内部的管理与决策水平的提升,还有利于项目的对外宣传。
4、重新构架信息化建设网络
水利信息化的网络构架里,Internet是数据传输媒介,TCP/IP技术是支撑点,HTTP是传输协议,结合Access2003的中文数据库,将ASP(ApplicationServiceProvider)作为项目系统整体的服务及运作机构。这种信息平台使用的是全新的管理理念,架构了一个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时采集水利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类不同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及处理,更好地实现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项目工程建设交易远程管理与在线管理的目标。5、注重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国家的基石,人才发展关键在于教育。人才不仅推动整个水利事业的发展,也让社会不断进步。注重人才的培养,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助于水利设计信息化建设更完善。公司可以从信息系统的维护和管理、信息规划以及软件操作等方面开展业务培训,尤其是注重加强信息系统的项目管理培训,努力建设具有高素养的专业队伍。
五、结束语
水利工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此我们应不断的探究,学习国际建设项目管控的先进经验,吸取教训,加强水利设计信息化的操控,关于工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从根本上提高水利工程信息化的管理效率,应努力完成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交换控制设备和其相关的电子设备的硬件设施协调完整,形成相应的管理系统,使自动化的处理功能更加简便,远程控制能力更加强大,做好其管理才能保障水利工程信息化的建设。
一、水利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目前我国水利建设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各个地方政府水利部门对于水利建设和维修都没有专门的资金渠道。一般都采用“工程带信息化”等各种方法来保障,使得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渠道没有稳定的保障,造成了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从而导致了水利建设尤其是信息化建设的长期性不够,实施过程的效力低下,信息化后的系统维修难以保障。对此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水利信息化的长期投融机制,一是实行分项、分级的投资模式,二是实行招商的形式,吸引一些投资,实现融资渠道的多元化。
2、水利信息设施基础的建设迟钝
水利信息的采集设施达不到要求,全国各地很多大中小型水利工程尚未建立安全监控系统,大量的堤围泵闸主要是手工操作运行管理,实时工情自动化采集几乎还是空白,急需建设以自动化监控和安全监控为重点的水利工程自动化监控管理系统。同时,水利通信与计算机网络的建设不能满足要求、急通信保障措施不够。同时,由于水情遥测通信设备24小时不间断工作,设备内部电子元器件老化现象普遍存在,从而降低了数据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3、在设备管理上思想比较陈旧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信息化管理主要面临的问题就是管理人员的管理思想跟不上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的速度,设备和技术更新换代后逐步的应用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观念的陈旧难以真正的接受先进的管理经验。设备管理人员承担着生产与安全的责任,如果不深入现场及时掌握工程设备的运行信息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就很难把工程设备的竞争能力提高起来,也就使得设备管理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
4、工程施工与设备管理严重脱节
设备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在大量的调查论证之后发现水电水利工程施工、生产组织经营和设备信息管理上不能有效结合。首先是在施工组织上缺乏设备管理人员的参与,第二点作为生产管理者也很少去考虑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情况,在只考虑生产的情况下做出的施工计划与设备管理的要求存在偏差。在设备管理中不能只注意购置、出厂及检验等表面性的资料,也要根据实际生产中设备的运行状况作出具体的分析,达到全面的设备管理要求。
5、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人才匮乏
总的来看,“十一五”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与“十五”末相比,到2010年底水利系统职工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由10%提高到了18%;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由51%提高到了6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比例由10%提高到了13%;具有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人员占工人队伍比例由3%提高到了6%。但和其他行业还存在较大差距,如2012年环保行业中,本科生占比25%,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比8%,中专生占比约为60%另外信息化运行管理保障人员缺乏,人才队伍亟待扩充和加强,水利部门的待遇较低,无法吸引到高水平的IT技术人员,除此以外IT技术管理人缺乏,复合型的信息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息化建设的向纵深发展。
二、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对策探讨
1、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
水利信息化是一项重要的公益性事业,政府投入是资金的主要来源。总体上看,水利信息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资金来源更加广泛,资金投入也越来越大,但重要的是确保落到实处,应将信息化建设资金列入各级基本建设投资计划、财政专项预算和水利发展基金,确保水利信息化工作的资金投入。
2、加强水利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设
各级水利信息化工作机构应主动研究水利信息化发展战略,紧跟国家信息化发展方向和信息技术发展潮流,研究制定水利信息化相关的政策、规划和标准。并遵循国家信息化标准和规范,结合水利工作实际,进一步修订完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表,对必要性不大的要予以调整,对内容相近的要合理归并。在此基础上,有计划地完成各单项标准制定、修订任务,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避免重复建设,保证不同网络系统间互联互通,提高水利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效益。
3、深化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
水利系统是一个信息密集的行业,一方面要大量输出,旱情、水情信息,水文水质,水环境、水利工程项目信息等。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行业的信息支持的引入与应用对水利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共享的方式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水利行业在面临全球信息化技术的大发展的背景下,当前重点发展的水务防汛抗旱决策支持系统,水环境综合治理监控系统,都需要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微电子技术、AUTO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支撑。
4、水利信息化的环境建设
水利信息化建设另一个重要的要素就是环境建设,主要是保护环境。因为环境是水利信息化综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水利信息化建设有利进行的基础。为此水利部门于2003年相继出版了《水利信息化标准指南(一)》《水利部信息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全国水利信息规划》。水利信息化环境建设主要体现在水利周围环境保护建设,水利生态保护管理及水利安全等几个方面。
5、做好运行和维修管理
运行和维修管理模块的基础是日常维护与保养,主要就是对单体设备的审核与信息统计,详细记录下设备保养周期和运行时间,并可以根据保修时间设置报警系统定期警示使用者对设备去进行维修与保养,同时也可以详细的了解到常见故障的分析结果和解决措施,根据以往的经验及时的把故障排除,保障设备正常运转。此外,为了实现对工作人员对日常设备管理工作的知道和即时向上级反馈精确数据的需要,不仅要分析系统数据库中的档案数据更要分析其中的运行数据,大致上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比设备管理技术和费用指标以及设备机型、设备的使用周期和使用费用、设备的维修费用预测和事故情况,通过对上述几方面内容的分析,可以使管理人员清晰的明白不同类型设备的使用情况以及投资的效益,从而更好服务于为企业的发展战略。
6、引进和培养是和水利信息化的高水平人才
水利信息化工作是涉及面广,专业要求高,知识密集型的行业。行业要求,对人的从业素质要求很高,从业人员具有创新化的思维,具有先进的理念,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熟悉水利专业的特性等特征。根据水利系统现有人员的现状,建议一方面可以加强现有技术的培训,使其逐步成为一专多能,综合素质高,适应新时代水利信息化要求的员工。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引进工作。水利部门要结合当地薪酬情况,利用高福利,高待遇,吸引专业人才尤其是高水平IT人员投身到水利信息化建设中来。
结束语
水利工程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新的时期有新的要求,水利建设只有与时俱进,实行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水利信息化管理,才能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水利工程档案是水利工程中涉及到的重要技术资料、工程资料的集合,是单位一代代技术人员智慧的结晶。是水利档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工作在水利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需求渗透到各行各业,水利工程单位档案管理的信息化需求越来越迫切,而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了水利工程信息资源整合的方式。档案管理信息化给水利工程的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周期长、技术条件复杂、规模大等特点,勘探设计、工程实施和验收等方面管理过程也非常复杂。由于不同项目建设的条件不同,设计变更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复杂如移民、征地、环境保护等,因此,水利工程管理难度大、问题较多,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实现提供了可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包括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存储、利用和处理等,大大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应用水平,全面提高了水利建设的效益,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已经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通过作为新疆地区科技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可提高信息传输、处理的时效性及自动化水平,成为加快新疆地区水利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1]。也是水利事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基础。但目前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设施不完善。信息化管理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但是目前新疆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匮乏、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缺乏水利工程信息资源。水资源的污染状况、洪涝和干旱等自然因素是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必须监控和防范的内容,水利工程对信息资源的要求比较详细,但因网络不通畅,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信息共享比较困难,收集到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和传输,导致新疆地区水利工程管理中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出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甚至可能因信息资源不完善导致严重的灾害和损失[2]。
第三,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由于需手机相关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还需分析当地水文情况,并制定有效的措施以保证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所以,工作人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新疆地区从事水利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导致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偏低。
二、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对策
(一)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资金是影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基础设备不完善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需加大经济投入,政府与相关单位需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吸收民间投资,使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完成。另外,需对新疆地区信息网络进行优化和完善,保证大量水文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工作顺利进行,以促进水利工程建设按质按量完成。
(二)促进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是事项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点。目前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中,因网络设施不完善等各种原因导致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相关部门需完善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建立数据库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共享[3]。为了适应世道发展的需要,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络,将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传播,保证数据信息得到科学、统一的处理和保管,并将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有线网络处理与无线网络处理紧密结合。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员需掌握相关信息,并能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制定出合理的措施。近年来,随着新疆地区水利建设项目数量的增多和建设难度的加大,水利工程建设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在对已有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同时,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可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壮大工作人员的队伍,使水利工程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更好地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服务。
(四)建立和完善水文灾害预警系统。水文灾害是影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需建立水文灾害预警系统,能对干旱、洪涝等灾害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并依此作为依据制定抗旱和防洪措施,使水文灾害的随时降到最低。水文灾害预警系统可根据季节和地区的具体实际进行完善,并通过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调配,还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和详细的数据信息,保证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水利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疆地区水利工程管理中基础设施不全、网络系统不够完善等因素导致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产生困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在今后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加大资金投入,对相关技术进行不断完善,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对水文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水文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理,以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推进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进程,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不断壮大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建设队伍,最终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新疆地区未来几年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新疆地区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必经之路,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需不断努力,更好的为水利工程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吴祥,张坤,陈欣,等.水利信息化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0).
[2]王鹏宇.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民营科技,2011(08).
[3]龙永军,陈晓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信息分析及系统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1).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河套灌区主要位于的西部,以过境黄河水作为主要水源,东西长为250千米,南北宽为50千米,总土地面积为119万公顷,灌区面积将近总土地面积的一半。在河套灌区中,乌梁素海是其中最大的湖泊,其面积达到2.93万公顷,东西宽20千米,南北长50千米,库容量达到3亿立方米,是我国黄河流域中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由于其具有对当地农业进行灌溉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此,促进水利电子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水利电子信息化的概念和优势分析
1.水利电子信息化的概念
所谓水利电子信息化,指的是在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基础上,对水利信息资源运用现代化的方式进行开发和利用、其主要包括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以及利用工作,进而有效的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利用水平与共享程度,全面的提高水利建设的经济效益。水利电子信息化是我国行业信息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利电子信息化的优势
电子水利信息化指的是水利计算机的表现形式。其是一种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对水利行业的技术进行的升级活动,其集水利信息资源的采集、传输、存储、模拟以及决策工作于一体,综合使用计算机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多媒体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大规模存储技术,进而构成大量的地球信息资源网络,具有高分辨率、尺度广以及跨越空间大的特点。运用水利电子信息化技术,能够将大规模的数字图文信息进行再现,构建高分辨率、高亮度、多窗口的数字化平台。
河套灌区水利电子信息化的必要性
河套灌区作为我国最大的灌区之一,每年的用水量达到52亿立方米。随着我国农业和牧业的不断发展,河套灌区的灌溉面积已经由原来的300万亩扩展到现在的861万亩,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在灌溉面积和用水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对河套灌区的不同渠道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田水利工程作为我国灌排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灌溉工程的防洪减灾和兴利除害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其对于农业、牧业的丰收、保障农牧民生活的安定、稳定农村的发展、保证我国粮食的安全以及农业经济水平的高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实现河套灌区水利电子信息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从治水理念方面考虑,人们认识到只对水利工程进行修建,是不能有效的实现兴利除害的目的的,促进工程水利的建设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该治水理念注重强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运用全面、综合、系统的手段对水资源的管理和调配工作进行整体的分析,并运用先进的水利技术。
从技术方面进行考虑,随着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构建水资源系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远程的遥测自动化信息技术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及时监测、计算机能够为大面积的水流进行实时模拟工作、GIS技术能够将水资源和自然界之间的交互作用展现给人们、卫星遥感技术能够对大面积的灾害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以及数据库技术能够对各种水资源的数据存储信息进行检索等。多种先进的技术对于促进水利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河套灌区水利电子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水利电子信息化建设工作开始于“七五”期间,起初主要是对计算机技术进行推广、应用,后来逐渐运用全方位、系统性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曾经注重建设水利工程自动控制系统,其效果不够明显。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开始对水文信息运用计算机进行处理,是水利朝电子信息化方向发展的初步阶段,由于当时条件比较落后,计算机软件和硬件不能有效的对大量的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到了20世纪90年代,水利信息化开始朝大规模的方向发展,技术逐渐成熟。
在2001年,我国的水利部建立了以管理水利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领导小组,水利部的直属单位均建立了相应的水利信息化中心或者机构,安排专业的信息化建设部门,旨在能够有效的保证水利电子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我国的水利系统建设由以往的实现对水利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监督以及预报功能到现在的建立水利信息化数据库,其自动化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逐渐实现对远程文件进行传输和管理工作。除此之外,部分水利部门建立的水利网站,对流域与地方的水资源管理与防洪减灾工作提供决策和研发平台。但是由于没有将先进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进行充分的应用,导致水资源的开发应用水平较低,出现水利资源的重复开发与建设问题,给水利电子信息化的建设带来一定的影响。
四、河套灌区水利电子信息化的长远发展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促进河套灌区水利电子信息化的长远发展,需要实现河套灌区水利办公的自动化,信息的科技化和管理的现代化。因此,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构建水利电子信息化局域网络;
2.针对河套灌区水利工程的现状,开发、设计出一套全面、完整的数据库,对现有的渠系和水工建筑物进行系统的管理和汇总工作;
3.对河套灌区已经具有的渠系和水工建筑物详细情况进行摸底,收集基础的信息资料;
4.在对所需要的信息资料进行收集后,将这些数据信息录入到计算机数据库软件中,逐渐完善数据库软件系统;
5.加强对基层的水利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计算机水平,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并要求水利工作人员积极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及时转变自身观念,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接轨,切实将以往的手工劳动方式转变为以科技为主的脑力劳动。另外,对资料信息进行随时更改,确保数据库资料信息的准确性。
四、结语
总之,河套灌区作为我国最大的灌区之一,其水利工程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河套灌区水利电子信息化的长远发展,其对于农业、牧业的丰收、保障农牧民生活的安定、稳定农村的发展、保证我国粮食的安全以及农业经济水平的高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实现河套灌区水利电子信息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李维青,陈燕.遵循科学发展观 努力实现水利经济跨越式发展[J].内蒙古水利,2009,01(11):39-40
[2]马建军,杨玉兰.不断提高排水管理能力 构建和谐河套灌区[J].水利发展研究,2011,06(31):75-76
[3]方进林,刘静,张建国.河套灌区灌溉试验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内蒙古水利,2009,05(03):98-99
中图分类号: TV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85-01
引言
水利工程建设具有周期长、技术条件复杂、规模大等特点,勘探设计、工程实施和验收等方面管理过程也非常复杂。由于不同项目建设的条件不同,设计变更多,需要协调的关系复杂如移民、征地、环境保护等,因此,水利工程管理难度大、问题较多,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也得到飞速发展,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实现提供了可能。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指使用信息技术,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包括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采集、存储、利用和处理等,大大提高水利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和应用水平,全面提高了水利建设的效益,对水利工程信息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已经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监理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另外,通过作为新疆地区科技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可提高信息传输、处理的时效性及自动化水平,成为加快新疆地区水利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1]。也是水利事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基础。但目前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设施不完善。信息化管理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但是目前新疆地区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匮乏、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第二,缺乏水利工程信息资源。水资源的污染状况、洪涝和干旱等自然因素是水利工程管理工作中必须监控和防范的内容,水利工程对信息资源的要求比较详细,但因网络不通畅,水利工程信息化建设设施不完善等因素导致信息共享比较困难,收集到的信息无法得到及时的处理和传输,导致新疆地区水利工程管理中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出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甚至可能因信息资源不完善导致严重的灾害和损失[2]。
第三,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由于需手机相关数据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处理;还需分析当地水文情况,并制定有效的措施以保证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所以,工作人员需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但是目前新疆地区从事水利工程管理的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不够,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导致整个水利工程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水平偏低。
二、加强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对策
(一)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资金是影响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基础设备不完善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基础设施需加大经济投入,政府与相关单位需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充分吸收民间投资,使水利工程建设工作顺利完成。另外,需对新疆地区信息网络进行优化和完善,保证大量水文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工作顺利进行,以促进水利工程建设按质按量完成。
(二)促进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是事项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点。目前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中,因网络设施不完善等各种原因导致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利用和共享程度不高。相关部门需完善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网络建设,建立数据库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共享[3]。为了适应世道发展的需要,建立水利工程通信网络,将相关信息和数据进行收集、传播,保证数据信息得到科学、统一的处理和保管,并将水利工程信息资源的有线网络处理与无线网络处理紧密结合。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工作人员需掌握相关信息,并能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制定出合理的措施。近年来,随着新疆地区水利建设项目数量的增多和建设难度的加大,水利工程建设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在对已有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同时,水利工程建设单位可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力度,壮大工作人员的队伍,使水利工程建设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更好地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和水利工程建设服务。
(四)建立和完善水文灾害预警系统。水文灾害是影响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中,需建立水文灾害预警系统,能对干旱、洪涝等灾害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并依此作为依据制定抗旱和防洪措施,使水文灾害的随时降到最低。水文灾害预警系统可根据季节和地区的具体实际进行完善,并通过水利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使水资源得到合理的调配,还可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和详细的数据信息,保证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水利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疆地区水利工程管理中基础设施不全、网络系统不够完善等因素导致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产生困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在今后新疆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加大资金投入,对相关技术进行不断完善,实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共享;并对水文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对水文数据和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整理,以提高水利工程管理的水平和效率。推进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建设进程,完善水利工程信息化系统,不断壮大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建设队伍,最终实现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是新疆地区未来几年水利工程管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现新疆地区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的必经之路,各级政府与相关部门需不断努力,更好的为水利工程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