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58:11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inciples
Methodology of Vocational College
HE Heng
(Ya'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Ya'an, Sichuan 625000)
Abstract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ear confidence, theoretical confidence, self-confident culture bridgehead system, however, the road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er confid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elf-confidence and self-confidence of the ma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position significantly weakened theory class,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not attracted enough attention, such as the infrastructure is weak curriculum, course content duplication, faculty shortage, it is difficult to keep pace with enrollment, teaching workload increased exponentially, there is no time for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no time for social practice, teaching theory and social practice significantly out of lin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roo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经济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震动。部分高职院校部分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加之高职大学生学习基础差,功利性强,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部分学生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更加艰巨复杂,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思想政治教育进入课堂教学或课堂教学节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毋庸置疑,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方法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顺利开展的需要,是培育“四有”人才的必然要求。
1 实事求是原则方法
实事求是原则方法是指在课堂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始终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指导,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实事求是原则方法要求讲实际,办实事,有求实精神,反对主观主义,杜绝教条主义,避免形式主义,去提高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把这一原则始终贯穿于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和一切方法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遵循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实际,实事求是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实际,就是指学生的知识、思想和个性心理发展特点。认清学生的实际,是寻找教学规律和方法的依据。①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根据高职大学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抓住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厘清事实,澄清价值导向,把理论实际知识讲透、讲懂,主动探索新方法和新思路,积极推进理论创新,解决解答高职大学生关注的社会实际问题,引导他们作出自己的判断,实现师生间心心相印。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援引材料要广泛,要实际、要紧扣高职大学生身心特点和社会热点,这样才能引起他们心理的共鸣和近体效应。
课堂教学还要通过举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用事实说话的功能,克服照本宣科地讲解现象,举例必须尊重客观事实,要有科学依据.做到科学可靠、真实准确,还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选材要力求具体、生动、有趣和富有吸引力,才能激发高职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乐学好学。举例也要有针对性和时代性,应做到新颖、富有朝气,必须是新信息、新知识、新材料和“热点”问题的例证。教学实践经验表明越是紧密联系高职大学生活的例证内容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2 民主平等原则方法
民主平等原则方法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师生要平等相待,尊重高职大学生的人格和民利,创造条件让高职大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然后集中他们的正确意见,对正确的诉求加以采纳,对合理的要求予以满足,同时针对高职大学生们的思想实际,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要求加以正确的引导。坚持民主平等的原则方法,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主导作用与高职大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在教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时,尽可能运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师生角色互换,让高职大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学习思考、自我评价分析,融入到所创设的教育情境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协助分析解决所遇问题,这样不仅能调动高职大学生们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培养他们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而且还有利于锻炼高职大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当众表达的勇气。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创造民主性的工作方法,又要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②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要求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在思想、信息、情感等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这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和高职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能得以充分发挥。
课堂民主平等原则方法还体现在师生双向活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向高职大学生传授基本理论知识、道德规范、思想方法、学习能力等的同时,促使他们通过本身的心理活动接受其传授的思想、观点、知识、方法和能力等。如果高职大学生失去了积极性,那他们就变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引进和使用材料应考虑高职大学生的接受程度;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对材料进行分析,可以课内分组讨论,还可以课外继续商量,从而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活力与效益。
3 渗透融合原则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要求各种教育力量协调配合,高职院校教育途径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活动教育、专业渗透教育、校园文化熏陶和教书管理服务育人。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保持相对独立性,其本质未发生明显变化,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融合各种教育方法,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对高职生的思想、行为、情趣、能力、知识等产生综合作用,发挥综合效应。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节中自觉渗透德育内容,在爱国教育中渗透自然美,在品德教育中渗透人格美,在人生价值教育中渗透社会美,引领高职大学生全面发展,培育他们的崇高职业道德、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精神和为人民服务意识。课堂教学渗透融合学校各项管理工作有助于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高职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教育,提高他们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发展。课堂思想政治教育要求高职大学生以身作则,热爱本职工作,明白良好的职业道德、言行举止和热情优质服务是他们努力的方向,通过渗透融入工作服务理念,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学校对他们健康成长的关心,切实感受到他们在良好的育人氛围和育人环境中全面发展。
4 激励感染原则方法
激励感染原则方法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理论理论课堂教学中以高职大学生的客观需要和主观动机为根据的,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使学生受到一定感染感化、或环境熏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爱因斯坦曾表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③激励感染原则方法具有形象、生动、自然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感彩。它强调运用感情力量,寓理于情,对教育内容保持亲和的积极的和兴奋的情绪,不觉得有外界力量强迫,使高职大学生保持信息接受系统的开放状态,在情感感染中不知不觉地比,潜移默化地接受某种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经验告诉我们,学生无时无刻不在留意教师的每一句话和他们的行为举止,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就是高职大学生活生生的榜样。
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常通过语言激励感染方式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学信息传播过程中,语言作为信息源的载体,提供丰富多彩的信息。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名人案例通过富有激情的语言去激励感染高职大学生,对他们思想行为进行评价时,语言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程内容而异,因发生情况而异。好的评价源于认真地听取学生发言,发现思考新意,真诚鼓励性评价使被评价的高职大学生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达到师生的心理和谐,使他们都更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真正课堂语言评价魅力还体现在对学生正确的回答、良好的表现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不要吝啬鼓励,要锤炼自身的语言,努力使自己的评价语言丰富、生动,富有情感、智慧,给学生新鲜感,以美的享受,从而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到最佳,激发全体高职大学生的灵感和无穷的学习动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巧用行为示范来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家指出,人们获得的信息量,大部分来自行为方式。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一些体态语言往往能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课堂上多用信赖、鼓励和赞扬目光注视学生,与其心灵沟通使其受到教育、启发、激励和心领神会。课堂上保持微笑也能酿造轻松愉快的气氛,易激发高职大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和热爱学习的兴趣,也是对他们的一种赞许和鼓励。手势、鼓掌,竖大拇指等有效的体态动作可以增加传播信息力度,增强活动效果,给课堂增添亮色和活力,可以让高职大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认可的幸福。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言行举止就像一支无形的笔在学生的心灵中留下深刻的痕迹,塑造着学生的灵魂。一个道德高尚、治学严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所给予学生的绝不仅仅是知识,他对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一定是最为广泛、深刻和持久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其主导作用的核心就是自身人格魅力在课堂上的展示。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有自身道德、心理和审美等高尚人格,要有宽容、真诚和乐观的优良品格,要有尊重、信任和关心高职大学生的良好品质,要有广博的心理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对高职大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坚强意志和不断创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注释
高职教育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职院校已成为我国高校行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学生规模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高职院校无论是在办学历史、师资力量,还是在管理手段、教学设施等方面都不能与一般普通高校相比,其生源素质也相对较差。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一、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具有“四性”,即职业性、技能性、地方性和行业性。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高职学生与一般普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异性。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技术技能性,决定了必须处理好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行业发展服务,为人的就业服务;适应这一特色的要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也要面向地方和行业,服务地方和行业,并为各行各业输送合格人才作出贡献。与此相应,高职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生源特点。高职生的录取批次与分数线,客观地反映了高职生与本科生的差别。他们没学好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学生普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和学习的自觉性,而且这些因素还仍在影响着他们现在的学习。
心理特点。处于世纪之交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是大学生中最特殊的一族,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挫折感、失败感,自卑与自负交织,激情与悲观缠绕,孤独和急躁兼具,喜悦和忧愁掺杂,敌对并友善同在。
行为特点。一是部分高职生学习意志力薄弱,厌学情绪严重。他们进入高职院校后,所学内容相对偏难,尤其是工科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感到学习难度大、压力大,当他们感到学无所获、就业渺茫时,就容易引发厌学情绪。二是高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高职生由于不能正确面对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和情感挫折等问题,尤其是学习和就业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心理压力普遍较大,存在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的学生比例较高。面对压力、困难和挫折,一方面他们渴望得到理解、关爱和帮助,但严峻的现实却常常使他们感到无能为力、孤独无助而陷入孤独、紧张和焦虑之中;另一方面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由于自卑而丧失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自我封闭,情绪低落,消极对待人生。三是违规违纪现象严重。思想决定行为,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致使许多高职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入学不久身上的毛病和问题就逐渐暴露出来。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存在着不同的特点。
第一,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重点围绕学生如何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来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使学生正确认识什么是成才,怎样才能做到对社会更有用,明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需要科研设计方面的人才,更需要技能操作方面的人才,而且需求量更大,知识层次也并不比科研设计型人才低,从而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社会认知度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高职,坚定自己的选择。实际上,高职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是很发达的,就业率甚至超过一般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高度重视发展高职教育。我国技能型人才相当紧缺,已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这类专门人才主要是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人才。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看,各行各业都需要这类人才,从而坚定自己的学业选择和就业选择。
第三,学生层次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坚定完成学业的信心。各种主客观因素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层次不是很高,生源质量较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激励他们忘掉层次差别,正视自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较好地完成学业。第四,心理素质的不同,要求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切合学生的思想特点。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
1、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法。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法即搜集学生的思想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和解决。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和摸清学生的思想状况是大量复杂的工作,它为我们做好学生工作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如近年来笔者所在学院新生报到时,发现有些学生情绪低沉,对就读高职无信心;有些新生来校后迟迟不报到,是因为各种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较多。了解到新生的种种情况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分析原因,采取措施,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和实际困难。抓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并贯彻始终。正面教育也不是单纯的书本教育,而是结合基本国情进行形势教育、民主法制教育、艰苦创业教育、就业观念教育等。在这些教育活动中,同学们踊跃参加,表现积极,收效很好。在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法还可分为三种,即直接教育法、间接教育法和综合教育法。坚持这些教育法需要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体系,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法。近年来,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表明,以基本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将其他学科适当融入高职教学,搞学科渗透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作用。如管理系的相关专业可以把目标管理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经济系的相关专业可以把可行性研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它课程还可以移植,如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伦理学、美学、管理学等。特别是在高职教学中,要强调实践技能,不可忽视实践教学的过程和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融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教育,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人文教学有机地衔接,较好地结合。
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约束和养成法。一是要把思想教育、行为要求、经济奖惩、制度约束、法纪管理等各种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其形成合力。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建立和完善学校的各类制度体系,落实各种学生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操行的考核检查,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把工作做实。二是要坚持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加强学校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同时,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体活动,以此来吸引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学校科技文化氛围和文明礼貌风尚。三是坚持德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态度、方式、技巧和艺术相结合。在较好地坚持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两课”的同时,要注意以活动吸引学生。此外,在日常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采用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围绕教学、结合形势、分析对比;民主讨论、辩论对话、多方疏导;选树典型、学赶先进、榜样启迪、寓教于乐、活动引导;关心生活、谈心家访、多方实施等具体方法。
4、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法。心理疏导法,是把心理疏导引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在当前竞争十分激烈的形势下,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而且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两者属于不同层面,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注重心理教育疏导,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开阔视野、丰富手段、增强科学性和有效性。注重把心理疏导融入思想政治工作,可以提高其效果。因为,一是消除心理障碍,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合力;二是培养心理素质,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助推力。在运用心理疏导方法中,要正确认识宣泄现象。从心理学角度讲,宣泄能够使个人达到心理平衡,避免由于认知失调导致行为失范。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胸怀大度,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主动承担起宣泄对象的角色,通过宣泄行为,了解其苦衷,准确把握其思想脉搏,作为选择思想教育与政治导向的内容。同时,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为其排难解忧,使其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吴为民.高校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因材施教[J].思想政治教育,2008,(5).
[2]郭芳.实施“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5,(3).
[3]叶雪梅.有高职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06,(3).
现阶段美国没有采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概念,也没有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计划与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但是,美国所说的“公民教育”便是我们理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不难发现,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丰富且成果显著,因此我国与美国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现阶段存在较大区别,但我们仍然应该取长补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
(一)实用主义方法论
实用主义理论是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约翰・杜威创立的。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杜威主张根据社会实践与现实生活进行道德培育,反对与社会脱离的传统灌输;主张运用“间接法”,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和各种活动中,而反对把道德教育作为单独的科目,要求废止传统德育中用说教、训诫、口号、誓言、信条等灌输固定道德规范的“直接法”。他的这些观点,折射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的体现有:
1、探究式讨论提高法。由教师将社会上的道德难题交给学生讨论,或者设计出一些道德层面的难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道德层面上的思维能力与分辨能力。
2、活动式训练教学法。将学校布置成生活化的社会场景,这样生活其间的学生就能自然地明白生存之道与交往之道。
(二)道德认知发展方法论
认知发展理论是由美国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在50年代创立的。该理论的观点是,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有密切联系,认知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基础,道德发展不能超越认知发展水平;道德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阶段进行;道德发展的本质动机在于寻求社会接受和自我实现,有赖于个体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参与程度。而他提出的具体教育方法有:
1、道德讨论法。即引导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开展讨论,诱发认知冲突,达到促进分辨水平提高,从而促进道德判断发展。
2,公正团体法。这个方法主张在公正团体中培养成员的公正观,努力提高团体成员的公正水平。鼓励团体内建立平等公正的人际关系,给每个人提供参与管理和承担责任的机会。并且要创造团体的民主风气,形成相互之间的良好感染。
(三)价值澄清方法论
价值澄清法在美国学校的德育课程的实践里被运用得最为广泛。价值澄清就是用事先设计的活动来教导学生一些审慎思考的技巧,并借着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信念、情感、行为作自我分析、自我反省。学生可以通过价值澄清法来理清自己的价值观和确立自己的形象,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中把持自我并充分发挥自我。
价值澄清法大致分为四步:“一是要以生活为中心,主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注意他们某些行为或是态度、目标、兴趣、抱负、情感、烦恼等,或是一般的生活琐事上;二是需要正视现实生活,这就提醒我们全面地接纳理解别人,和让别人接纳自己,彼此之间要诚心相待,坦诚无私。三是要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更深刻地思考与反省,以便可以做出多种选择,鼓励学生更好地把选择整合到日常行为中,更加明智地选择他们所珍视的事物;四是是培养个人经过深思熟虑后自我指导的技能”,培养人深思熟虑地看待价值问题,在几年内能独自继续这样去做。这不仅对学生毕业之后独立使用澄清能力有很大帮助,还有助于提高他们潜在的谨慎意识。
(四)社会学习方法论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人的复杂行为就是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运作而不断形成的。社会学习论者还创立了自我效能理论,即强调建立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为更好、更多的学习创造条件。这是与上述理论相适应的几种方法:
1、示范榜样法。榜样对发展道德倾向具有重大影响,示范榜样是道德教育的主要手段。
2,强化手段。行为结果,如成功、失败、惩罚等对道德行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因为这些结果使人产生相应的期望,它使特定行为再现的可能性随预期的奖励而提高,随预期的惩罚而降低。前者是正强化,后者是负强化。
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学校中的实践
(一)匠心独具,建立别有用意的课程设置
在美国不同的地区、学校中,课程往往也不同,但它们通常具有共同之处,即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与热爱自己的祖国。如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让处于不同教学层次、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都了解本国的过去,对国家民族有更深的情感。同时,在美国大学的专业基础课中普遍开设美国总统制、美国政治思想、美国政治生活中的道德问题等有关专题,以此促进学生对美国政治制度、政府理念取得进一步的认同与熟悉。除此之外,美国学校政治课程的教育内容是建立在不同年龄阶段时具有的不同道德认知发展水平上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育内容体现出较强的层次性与连贯性,易于被学生接受。
(二)潜移默化,重视隐蔽课程的设立
隐蔽课程,是与正式课程相对而言的,主要指学校的氛围与环境。受认知发展理论的影响,美国教育界认为学校和课堂的气氛、教师的形象、学校的规章制度、校内的舆论导向等对学生的政治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作用不亚于正式课程,因此将这些合称为“隐蔽课程”。在美国学校中,经常通过举办节日庆典活动或升旗仪式等,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的思想及通过校园政治活动,来宣传教育青年认识民主原则,遵守民主制度。除此之外,美国大部分学校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除了学历要求外,还要通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岗位培训才能上岗。并且,美国的校园心理咨询服务也十分完善,心理咨询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按严格的要求控制,为校园努力营造轻松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这些都为美国学校里隐蔽课程的良好开展奠定基础。
(二) 注重社会实践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形成合力
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范围和次数上,我国和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实践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社会实践与学校的专业知识教育结合得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进行实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实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尽快克服目前我国实践活动中的形式主义,进一步增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和服务性。具体操作上,学校可以制定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案,专门设立实践学分,未修满规定实践分值者不予毕业;建立实践教育基地,尽可能的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场所和平台。
(三) 发挥大众传媒作用,扩大现阶段教育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传播工具条件,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化大众传媒的宣传和影响作用,抓住热点,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开展网上宣传,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与宣传范围,提高宣传效率,更好地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结合,形成绵密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达到激发受教育者兴趣、提高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者中的认可度与接受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
[2] 王宏宇.美国两次德育改革的方法论启示.政法学刊[J].2002,(4).
[3] 李万成.杜威的德育方法对我国当代德育教育的启示.前沿[J].2005,(1).
[4] 范俊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教育探索[J].2002,(2)
[5] 教育部社科研究与思政工作司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白显良 .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准绳[J]理论前沿,2008,(9).
[7] 陈安杰.美国高校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 ”的实现途径探析[J].理论消费导刊,2009,(8).
[8] 王锐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特点分析及其借鉴 [J]. 教育研究 ,2011,(3).
[9] 贺才乐.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启示[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
[10] 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1] 李俊勤.西方宗教教育对我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韶山学院学报,2001(7) .
[l2] 范俊玉.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2(2) .
[13] 晁永国.美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探析[J].临沂师专学报,1999(5)
[14] 袁建生、江晓平.中美思想政治教育比较[J].前沿,2007( 6)
[15] 周兆龙.中美高校学生德育途径比较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
[16] 胡静.中美高校德育模式比较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4( 6).
[17] 罗琼.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3).
[18] 袁银传.中美大学政治课教学之比较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2.
[19] 万美容,姬会然:国外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
[20] 吴华云: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服务互动[J],大众文艺(理论),2008 (10 ).
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首要问题,贯穿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它上与认识论、方法论相连,下与理论性质、研究问题紧密相关,是保证研究成果科学性的前提和保障。一、学位论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生学位论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生学位申请者根据学位授予要求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它是评判学位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和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科研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也就是正确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研究事实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原则、程序、手段、方式和技巧。是保证观察可靠、判断、推理得以正确形成的原则、程序、手段、方式。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秦宗熙和穆怀中、谢圣明认为社会研究方法的体系由三个不同层次构成,即一般方法、具体研究方法和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
首先,一般方法包括哲学方法论、社会学的学科方法论以及逻辑方法论。其次,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个案法、访问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抽样法、社会测量法、典型法等。具体的研究程序和研究技术。最后,研究程序包括四个阶段即选题阶段、计划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一般情况下,学生在论文写作上采取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采取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统计分析法、问卷法、测验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硕士学位论文是一个硕士研究生写作水平的展现,而方法的运用则体现了作者研究过程中方法原则程序是否科学合理,这也就直接影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得出思政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以传统的理论思辨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意识,缺少相应的实证与量化分析
(一)研究方法自陈状况分析
在抽样的华东师范大学2014、2015年30篇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分析发现,从整体上而言,有90.1%的学位论文明确交代论文研究方法。能清晰单列“研究方法”部分并作“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学位论文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意识在已经比较高,研究的科学性从总体而言呈比较好的状态。当然,如果把自陈水平为详细说明和简要说明的论文判为“合格”的话,那么合格的比例仅仅有37%。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类别及其运用情况
总体分析后发现,理论学科硕士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理论思辨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在30篇硕士学位论文中,以文献研究法為主要研究方法的占60%,排名第一;以思辨抽象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硕士论26%,排名第二;比较研究法为主占23%;其余还包括历史研究法、跨学科研究、调查研究等等占有一定比例。此外,100%的硕士论文的是融合两种方法以上的综合方法,融合的方式较为多样。
从以上可以看出,研究方法依然以经验研究和思辨研究等传统研究方法为主。文献研究法、思辨抽象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传统研究方法备受青睐,其中文献研究法的使用率100%。新的实证研究方法,如调查研究、访谈法等开始进入理论学科领域,使得研究方法更为丰富和多样化。
三、结论
(一)优点。通过分析30篇抽样可以得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写作中方法意识逐渐增强,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分析发现过去单一的研究方法有所下降,对研究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学科层面方法论和原则层面方法论急剧增加,这表明高等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出现了多元化趋向。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研究方法论趋向多元化意味着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认识更加深人,这也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同时,具体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种类多样性,尽管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的整体运用中占比例不大,但从调查结果可以说明研究生们已经意识到定量与实证研究方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通过定量与实证研究分析更能确定的各影响因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研究技术的这一层次是研究方法结构体系中与研究成果联系最为密切的层面。一定的研究方法论和研究方式最终必然要通过具体方法与技术才能展现出来。
(二)存在的不足。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在毕业论文中很多人都陈述;了研究方法,但是研究方法陈述不够明确,甚至对研究方法本身并不是非常清楚,部分论文对研究方法敷衍了事,有的研究生将实证研究、思辨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当作研究方法。事实上,从哲学和科学方法的角度看,实证研究、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及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研究都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一种指导思想,是方法论。如实证研究与之对应的有实验法、调查法等。
定性与思辩研究多,定量与实证研究少。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在研究科学性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从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定量和实证研究有所增加,但从总体上而言,定量和实证研究还是很少。通过案例、实验、非实验、实地研究,用事实情况及真实数据更能有力地证实研究者的观点的文章少。调查数据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以文献法、历史法、比较法这些以叙事性的定性研究为主导,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较多,说明定性研究仍是主要研究方法。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及对研究的科学性的重视,定量与实证的方法逐步受到重视,但比较而言,运用的仍然较少。调查结果显示,在研究生学位论文中最常用的定量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调查法,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描述统计。方差分析、差异检验及显著性分析等定量方法在论文中少有出现。
综合上述分析,在培养学生论文写作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方法自觉,注重开设方法论课程的质量,提高研究质量,重视定量与实证研究,优化定性与思辨研究的结构,规范研究方法,树立科学研究意识,促进思想政教育学科理论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浩森、潘莉.理论学科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实证研究--以合肥工业大学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J], 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6).
在发展和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期间,教学实效性始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发展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教学实效分别从方法、教学环节、教师素质与教学内容各方面着手,而事实上这种方法的可行性非常高。根据教学现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率的关键,还应从方法论着手。根据唯物辨证方法认识客观世界的原则,方法论可以说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非常重要的部分。无论从那个方面来理解,方法论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关键是统一世界观与方法论
不少人认为方法论是在脱离现实的基础上,展开的一种思辨与阔论的方法。事实并非如此。这种方法是建立在马克思全面、系统、深刻认识人类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就出来的一种科学方法论,其来源于实践性的改造社会[1]。探究社会发展,寻求人类进步的过程中,马克思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实现其研究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方法论其实就是研究逻辑规律与本质规定的反映。利用这种方法论,人们能够认识并改造世界,从而反映出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普遍性规律。
方法论与世界观不同,但具有统一性。说的简单一点,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世界的看法。通过世界观能够了解客观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类思维和社会。了解一个人的世界观,其实就认识到了他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区分世界观与方法论,其根本性体现在方法。马克思的世界观其实更多体现在研究方法上。实际中就不难发现,世界观影响着方法论,但方法论支持世界观。系统来说,方法论离不开世界观,世界观也不可脱离方法论。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目标是对学生展开系统性的理论教育,以便在其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并学会应用来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展开世界观教育,由此促使学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能够适应现代化发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2]。从某个层面上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是要促使学生掌握理论,并了解其中涵盖的理论。而由此就能够认为方法论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能力教育。其根本性目标就是在与掌握理论,能够运用涵盖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方法论教育,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促使学生能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正确看待客观世界的变化,由此推动学校教育发展。由此可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能够统一方法论与世界观,而这也是该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根本是统一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
分析方法论,不难发现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是其非常重要的内容,且体现方法论的关键。在进行理论研究与阐述的过程中,需统一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在此期间需要搜集、整理和分析来自社会现象与所能发现的文献资料,并利用抽象研究方法,经加工处理后,将感性材料转变为思想材料,以此产生特定的理论观点。随后利用语言以框架模式表述出来。研究的本质就是对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进行抽象,因为占有性材料并不是研究,抽象的实质内容其实就是对材料的揭示,以此才能够产生所需的特定理论[3]。在这个转变性过程中,促使抽象转变到具体方法中,并利用思维模式来掌握具体,将其作为精神层面的东西体现出来。针对已经形成的文字框架,就应从抽象上升到叙述方法。从统一叙述方法与研究方法来看,科学抽象其实就是这两者转变的重要媒介。如没有科学抽象,就不会产生特定的理论,也就不会有叙述过程。由此可见,叙述是研究的前提,研究对叙述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事实上,可以说叙述就是一种研究。
方法论中统一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处理好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关系。研究是教学的前提,如无研究就难以有成功的教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提升,主要是通过研究得来。教师不展开深入的研究,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样的,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拥有较高水平的研究能力。长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充分表明教师具备丰富知识的同时,还应掌握时代脉搏与社会热点。而唯有研究型的教师才能够理解深奥的理论,理解教材,为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阐明理论。因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关键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并通过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期间,掌握方法论的研究方法与叙述方法,必须要保证理论教学有相应学科的支撑,提高教师理论教学水平与研究层次[4]。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重要方法是整体性
方法论中包含很多重要内容,而整体性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理论学科的成立,表明理论在整体性被提高相应的高度。理论的整体性可以说是范围广泛、内容非常深的研究性命题。其中涉及很多的内容,如整体性内涵、整体性与差异性、整体性与发展性、整体性形式等等。从方法的角度认识生提醒,其实就是理论整体性研究中非常简单的命题,但其重要不容忽视。整体性其实就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就是唯物辨证方法的实际运用,也是唯物辩证方法的基础。在马克思进行社会研究期间,整体性方法是一种常用方法。这种方法更重视研究中将对象与过程视作为整体。
根据方法论的整体性方法,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使用整体性方法。教师在采取整体性方法进行讲授的时候,应注意这几方面。首先,从整体的角度观察课程内容,以便更好找准课程的主线[5]。事实上,无论哪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活动开展前都必须有整体思考与研究。教师唯有抓住主线,才能够更好的教学。其次,教师应当抓住课程的整体性特点,找准课程的精髓。无论是什么理论性课程教学,共同特点均体现在学术性与意识形态的统一上。在教师掌握学科特点后,就不会将学术性替代仪式性,也不会将理论性教学认作是课本教材讲解。这种整体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贴近,更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
四、结语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将方法论作为核心,根据学科的基本特点与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就能够解决当前学生面临的困境,以此在实际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雷声方法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9):21-24.
[2]彭颖晖.试论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社会科学方法论改革[J].南昌高专学报,2011,26(5):83-85.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社会民主风气的发展,在创新性的大潮流之下,以前的一套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已经不再适应思政政治教育的目标,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效果性等一系列问题。
通俗来说,方法就是工具,手段。黑格尔在《逻辑学》中说“方法也就是工具,是在主体方面的某个手段,主体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1]
一、关于“灌输”的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
我们中国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教育者本位的“灌输”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向受教育者单向地传播先进的意识形态,而受教育者则一味地接受,其到底能不能消化、吸收则不是这种理论考虑的范围。受教育者和教育者不能进行平等的对话,并不能把自己的意见传输给教育者。
在我国,不管是学界还是实践中,大部分人都是对“灌输”持否定态度,认为其把受教育者当作完全被动的对象,完全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对教育活动的作用,这种方法并不能满足对受教育者进行创造性素质塑造的现代社会的要求,无法达到既定的教育目标和教育效果。
简而言之,灌输的特征就是单向传输。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那么这样的灌输方法,呈现什么样的方式呢?首先,常常会导致教育者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却背离了受体,忽视了受体的思维和情感;其次,这种独白式的教育往往不可避免地有些表演的味道;再次,由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的明确,双方并不平等,体现了教育者的权力而忽视了民主;最后,在操作的时候,通常把这项工作当成一个任务去完成,而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转型——走向对话
既然灌输和说教有着不可避免的不足,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的反思,从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就显得尤为必要,笔者觉得由独白走向对话,采用寓教于乐的、启发式的互动型的教育方式则是必然趋势。
(一)对话
对话不仅仅指说话,而是一种思想交流活动,是建立在对话主体双方平等的基础上的。其中“我—你”关系既不是“人—物”的关系,也不是“人—人”的单向度关系,而应当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平等和相互开放的关系,即伽达默尔的“效果意识”。[2]所谓效果意识,是指在主客体的交互关系中产生了新的意义,这种意义既不完全属于主体,也不完全属于客体,而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对人的研究中并不存在着主客体,只有二者的相互作用,即相互理解,强调在“参与”或交互作用中去获得真理或意义。
(二)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
那么对话理论如何用在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呢,“对话”可谓是个新词汇,民众和政府对话,弱国和强国对话都是当今世界比较敏感的话题。通过“对话”式教育,使教育中的人愿意对话、渴望对话而且能够对话。对话贯穿于各种关系中,对话意味着什么呢?
1.“对话”是让受教育者介入。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关系”的存在,要求受教育者不局限于接受,而主动参与。如果没有一种参与、介入的心态,或者说连教育意向性都不存在的话,那教育活动根本无法维系。其实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态度的培养,更是一种存在方式的形成。
2.“对话”体现了一种平等的关系。对话关系如何形成呢?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一你”关系的确立。“我一你”关系就是一种“我们”的存在,是平等的,是对权力的一种消解。教育中的对话是对民主精神的一种宣扬,是对民主能力的一种培养。
3.“对话”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独白”式教育亦是一种生活方式,但这种教育中的生活,是“生活世界的殖民化”[3],而“对话”式教育是在培养一种生活意识与生活态度,使他们有一种“这就是生活”的意识,使人明白当下的生活对于人生的意义,并能选择或决定如何生活。
三、如何进行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话”式教育因其拉近了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距离,改变了以往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为了达到其理想的效果,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则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对话式”教育中,应当把握好技巧。参考了有关学者的观点,笔者归纳如下:
(一)做好准备,抓住重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教育者只有在正式教育之前,进行周密细致的准备,在教育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有的放矢。
1.了解受教育者心中的问题,选准教育的主题。对话式的思政教育则更多从受教育者需要的角度出发,从而选择教育的主题和方式,相应地去准备材料。对于教育者本人,则要求其具有某一方面的广泛的知识储备并且不断更新,(下转第232页)(上接第226页)从而方便和受教育者的交流。
2.认真选择受教育者,对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提问或发言。教育者可以就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与受教育者进行事先探讨,把其中思维敏捷、思想丰富的受教育者挑选出来,动员他们积极发言,把握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对话方向,从而可以带动广大受教育者参与到对话式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二)善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要使对话式的思政教育进行得很好,则需要受教育者的广泛参与。由于受传统的受教育者只是充当“接收器”思想的影响,受教育者本能上一般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所以这就需要教育者摆正心态,多做工作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1.善于打开话题。如何把话题抛给对话者,使他们愿意说,有话可说,打开话题很重要。一般情况下,教育者一般“抛砖引玉”,自己带头发言,启发受教育者的思路,选择好一个很好的开头,创造对话的氛围,这是教育者要认真去做的。
2.善于提问和点评。在思政教育中,对于受教育者的对话教育者和其他受教育者都应当进行及时的反馈。在对话过程中,教育者应当适时进行提问,从而活跃大家的思维。同时,要组织好一场对话,还需要善于挖掘对话者的闪光点和明显的不足,从而进行点评并进行鼓励。
当一场对话结束之后,笔者认为,还需要进行总结和归纳,在这场思政教育中,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当然这种总结,可以由教育者进行也可以由受教育者进行。
(三)控制全局,防止偏离主题
笔者认为,对话式的思政教育虽然强调双方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进来,但是大方向还是由教育者进行把握,并且主持对话。由于发言的人多,每个人的思维的角度都不一样,所以很容易出现偏题、跑题的现象。这就需要教育者及时引导、把握全局、善于总结。
最后,笔者认为,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去摸索、完善和前进。首先我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要有参与的理念和意识;其次,每个人都要正确定位自己,把自己作为主体存在,积极参与到其中去;再次,受教育者的责任重大。总之,对话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需要不断地去做,在操作的时候发现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修正、补充。
思想政治教育是当今最广泛也最重要的教育之一,其方法也显得尤其重要。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来满足现实的需要。其方法必须得到新的转型,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也是创新的尝试。
【参考文献】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显性的教育方法,一种是隐性的教育方法,所谓显性的教育方法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直接、公开和正规的课堂教育。隐性的教育,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或者各种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现对于显性的教育方法,隐性的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优势性,它可以消除大学生的抵触教育心理,使思想教育的内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渗透到大学生的情感认识中,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方式相对单一,过分关注于理论灌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尤其是在互联网逐渐普及的今天,各种信息不断融会贯通。在此情况下,大学生成为当前时代一个非常活跃的群体,他们具有很强的主体精神和参与意识,对社会上的敏感问题容易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很强烈的批判精神。而传统的教育模式主要是机械的理论教育,对于学生的情感和个性特点容易忽视,造成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不高,甚至具有厌倦和抵触的心理倾向,严重挫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传统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明显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的教育变化,也消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果。
(二)教育内容和社会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缺乏融汇贯通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理论而轻实践,缺乏与社会实际的有机结合,这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严重脱离于社会现实,形成了“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的尴尬局面。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说,要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除了要接受理论教育以外,更多的应将理论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越紧密,才能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因此,不但高校教师要将这种思维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高校大学生也要积极树立这种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二、有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措施
(一)注重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过程中的多个环节和多种因素,要想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要结合教育的主体、客体以及环境,不断调整教学思路,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统筹结合、综合运用,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生命力。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礼仪之邦,文明国度,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灿烂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自古就形成了勤劳、勇敢、坚强的优良传统,这些丰富的精神财富都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品质的良好资源,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吸收和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将现代社会的文明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机结合起来,逐渐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推进。
(二)正视多元的社会思潮,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
现代社会,多种文化全面发展,多元文化齐头并进,面对各式各样的社会思潮,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逐渐受到影响,这也增加了人们辨别是非的难度,容易使人们陷入困惑的境地,特别是高校的大学生更容易迷失方向,这正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中,我们必须要建立科学的思想价值观念,坚持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社会思潮。很多情况下,社会思潮在大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是模糊的,,混淆不清的,存在一些想当然式的理解,这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极为不利的。既然大学生总归要接触社会思潮,甚至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已经充斥着学生的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要不要回避社会思潮,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正视社会思潮,坚持用的观点和方法去客观、全面、理性地分析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主流,使学生的思想意识有更深入的认识,学会从各种思想流派中汲取精华,从而提高一定的鉴别力。
(三)重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往往只关注于理论研究,而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是极为不利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可以说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培养是极有帮助的。当前,高校毕业生刚刚参加工作就离职,其中不乏有企业的原因以及企业和学生之间协调的原因,但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就是大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较低,对于企业中工作岗位上的实践要求适应能力较低,因此会出现这种情况。实践活动是让学生能够亲自体验和经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重视社会实践,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社会,体验社会。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例如,高校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大学生参与一些社会志愿活动或者一些公益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去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充电不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可见,社会实践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极为有利的。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1-0120-03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创新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话题,只有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今天的问题。特别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和价值多元化的出现,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头脑,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忽略学生主体性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因为这些方法都没有把握住教育对象的本质。教育对象的本质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因此,有必要对教育对象的本质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寻找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困境
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的课程不同,其他课程都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以学生的思想为教育对象,帮助学生塑造新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指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焦点是人,传统灌输模式忽视人的本质需求,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单一主体性思维,导致教师与学生的疏离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塑造人的灵魂为目的的实践活动,学生理所当然的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服务的对象。作为主体的学生并不是带着一个空白的头脑来接受教育的,而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来学习新的知识,并且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习的知识进行新的解读和判断,最终将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1]从这可以看出,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如果在教育活动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把学生看做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客观容器,是不会真正达到教育目的的。在传统的灌输理念下,教师无视学生的主体性,忽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把学生看做是可以被任意塑造的客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填鸭式方法,“教学成为知识的搬运,学生的头脑充塞着一个个结论,而这些结论又是无需检验和怀疑的,学生自己的探索活动极为贫乏”。[2]这样的教学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变得单一乏味,教师费了很大的力气,却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甚至有时还会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使教学活动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
(二)对人的本质的忽略,导致教育目标的偏离
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由于道德教育与生活世界的断裂,知识理性对道德教育的侵略,道德教育以知识为中心,人却被边缘化了,受教育者被物化为装载知识的容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成为教育者向受教育者灌输道德规范的过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道德教育变得不再“道德”。其表现为:不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尊严、权利,实施非人道的体罚与虐待;把人当做工具打造,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肢解人的完整性,片面强调人的道德认知,而忽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的培养;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做是客观物体,是没有生命的、消极被动、需要接受教育的对象。由于这种教育遗忘了人的关系性存在,泯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性,造就的都是一些既无独立自主性、也无责任意识的、虚伪的“道德人”,最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偏离了教育人、塑造人的教育目标。
二、从内因外因对立统一关系看教育对象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教育对象的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科学认识教育对象的本质,为教育方法创新奠定基础。
(一)群体性生存是人的现实本质
为了全面揭示人的本质,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是社会存在物,这种社会,不是由一些处于所谓“自然状态”中的独立的、单个的人机械地简单地凑合在一起的,而是人们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人的本质不是人的某方面的属性,不是某个抽象的概念,每个人都是现实的人、活生生的人,使人呈现出今天面貌的是以实践为基础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在社会关系中成就自身的。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的关系,每个人都要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生活在人群中,有群体就会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正是这些关系对人产生了长期的、深远的影响,这些关系就是影响每个生存与发展的外因。我们研究人的本质就不能只从个体出发关注个体的特点,而是要在社会关系中去把握一个人的本质,探索一个人的思想。
(二)追求优越感是人的心理动机
仅仅从社会关系的角度去把握一个人的思想本质还是不够的,因为社会关系只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每个人既是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成就的,但同时也是自身选择的结果,因为每个人都具有自由意志,都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而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自由选择的依据。奥地利著名的思想家、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最深层次的心理动机。人类与其他的生命体最大的区别就是人不只是为了生存而生存,人更是为了意义而生存,为了在人群中获得优越感而生存。只有能够获得优越感,人才会愿意采取行动、才会去实践,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也同样要受到这一规律的支配。学生对某些教学内容非常感兴趣,能够集中注意力,并且愿意积极参与其中等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优越感,或者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提高自身的优越感。
(三)教育对象的存在本质
通过对影响教育对象外因内因的分析可以掌握教育对象的存在本质状况。首先,教育对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教育对象始终生活在群体中,受到群体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关系的影响,教育对象的发展过程是在群体中实现的。其次,在群体性的教学活动中追求优越感是教育对象一切实践活动的心理动机与规律。只有能够获得优越感,教育对象才能够产生兴趣,才愿意参与其中。而教育对象的这些本质特征应该成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优越感的获得,只有这样才能够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
分析问题是为更好地解决问题,深入地研究教育对象的本质是为了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从教育对象的本质出发,提出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理念。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整个教学活动是围绕教师转,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教师的主体地位,而只把学生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客体。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不符合教育规律,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无法获得任何优越感,也就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造成“教”与“学”的割裂,也颠倒了“教”与“学” 的关系。为了让学生获得优越感教师就必须明确,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教”应该是为“学”服务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活动应该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受到主体地位,如教师可以在找学生回答问题后询问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有存在感,有受尊重的感觉等。因为可以获得优越感学生就会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教”与“学”的互动。它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现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从而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4]
(二)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
前面谈到学生只有感到通过学习这些知识能够获得优越感才愿意去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在讲授任何知识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虽然以往教师都会谈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意义,但总的来说过于空泛,教材与教师更擅长于宏大叙事,而这种方法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出发,来向学生说明思想政治理论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门课的实际用处和价值,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学习和研究相关的知识以应对未来的生活实践。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时还要注意发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让学生看到教师的素质和综合能力是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相关的,教师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了欣赏之情,学习的热情就会被激发,从而获得自身所追求的优越感。
(三)努力创造学生的参与机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只有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才能够感受到教学活动与自身的关系,感受到自己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才能获得优越感,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参与式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和参与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与促进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充分利用丰富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加强教学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问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习者能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践中。[5]参与式教学过程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把学生看做现实的、具体的人,而不是只把学生看做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过程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知识为中心,通过主体之间的沟通交流来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参与的程度越深,就越能感受到自身的优越感,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教育对象的深入理解而不断创新出新的方法。创新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的问题,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以问题为中心去开展教学活动,为国家培养出栋梁之才。
[ 参 考 文 献 ]
[1] 王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
[2] 李太平,李炎清.灌输式教学及其批判[J].高等教育研究,2008,(7).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4-0317-02
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称该课)实效性的问题,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该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之现实的最优化的辩证研究,是解决实效性问题的重要一环。
科学地总结国内对该课题方面的研究,客观地讲,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国内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成果,如教学方法与手段现状的研究与改进举措、双边教学方法的研究、“两课”“知、情、意”的实效性的研究、教与学的主体地位的研究、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多媒体教学条件的配置与运用等方面的研究。
在上述研究中,指出了该课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手段落后。课堂上往往是:老师讲的多,学生听的少;一言堂多,群言堂少;学习书本的多,接触实际少;被动学习者多,主动学习者少;专注听课的少,课上做其余事情的多;更有甚者,老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教学手段上,虽然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多数教者只是把书本内容简单地搬到电脑、屏幕上,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图、像、网络联接等现代传播技术、条件还没有充分的有效利用。该课没能达到科学性、系统性、价值性、审美艺术性、选择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没能做到“知”、“情”、“意”三者完美的结合。故此,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对该课学的好坏与自己关系不大的模糊认识,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抵触情绪,逃课现象时有发生。
对此现状,国内的专家、学者提出一些较有建设性的观点,如,为改变单一的课堂灌输现象增加专题讲授、实践考察、课堂讨论、演讲辩论、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等;提出比较方法教学法,使学生融会贯通;提出优化教学手段,提倡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等。
然而,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意识形态的多样化,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大量信息传播形式的多样化、方便快捷性,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面临新的困惑,现实的实效性、针对性之出路在何方?
若实现该课的实效性、针对性的教学目的,客观辩证地分析上述研究成果,不难看出:上述研究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与实践方面,缺乏最优化的系统分析,缺乏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的评估系统及认证体系;缺乏实施认证的目标管理体系;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缺乏反馈机制及动态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组合。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与运用是定性的多,而定量的少;随意性多,系统性、计划性、有目的的实施少;不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少;寓教于生活的少,寓教于乐的更少;由于对该课在观念上、管理上不重视,对该课程的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的理论研究深度也不够,系统性不强,实践上又缺乏规范性;同样,缺乏针对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的研究与运用;缺乏对该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适用环境的选择;缺乏教学方法与内容结合方式的研究;缺少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系统有机的转换、更新;缺乏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技术含量的支撑;更缺乏课堂学习及课下研讨的浓厚求知欲的有效激励机制;缺乏思想政治课新知识新思想的有效的传播量;缺乏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容与形式、在教学手段与方法等方面的有效研究;故此,该课程以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应用不深入,其教学实践的针对性、实效性不高;教学的实践的实效性有较大的或然性;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应用在某一高校某一班级,某一阶段可以,但仅具有特殊性意义不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
全面客观的辩证地总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与实践,在辩证扬弃的意义上,针对其存在着诸多不足及缺陷,突出该课程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研究的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实践基础性、可操作性;坚持以哲学为指导,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传播学理论、公共关系双向传播与沟通的理论与实务技能,以与时代相吻合的思想政治理论为核心内容,以现实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切入点,密切联系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实际,从解决大学生当前及长远的关注的问题入手,着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此达到“知”、“情”、“意”共鸣。继而,以实效性为目的针对授课对象、授课环境,客观、系统、科学的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实用性、普遍性意义上得以推广,使受教育者由不愿意学,转变为愿意学,再转变为我要学;使受教育者从学习无用,转变为学习有用,再转变为终生受益等等。这是实现该课程实效性的最现实的选择。
辩证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这一问题的全部意义和价值在于,是解决该课程实效性的重要一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培养时代所需的人才的需要,是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利于青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二
辩证扬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就是要在克服其不足,保留积极成果的基础上确定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基本思路和方法。
这些内容主要之点是:第一,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的本质规定、原则、特征、切入点、归宿点;第二,以该课程的内容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需求,筛选、确定、排序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三,以该课程的教学环境、条件及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第四,以该课程的学期的不同阶段(如期初、期中、期末)及不同课程阶段(课前、课中、课后)系统设置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五,以该课程的知识性、系统性与多方面、多视角的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传媒相结合来确定、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第六,以该课程的全程教学的战略系统性与各个阶段教学战术的灵活性相结合,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七,以该课程传统模糊性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向科学的量化教学方法及手段过渡;第八,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的现实选择及具体模式:突出教师与学生主体的双向性,通过疑难问题专题式、座谈式、对话式、演讲辩论式、案例式、调研式、论文式、报告式、网络交互式等丰富和优化教学方法及手段。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研究,不仅是理论意义上的,更重要还是实践意义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现实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形成完整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体系方案,方案指导思想是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上升理论,升华理论;各种方法手段交融交互运用,先后重轻有别。第二,建立系统的评估及认证体系,以保证最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有效实施。第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实施认证目标管理体系。第四,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提供人文实践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习惯。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在于:第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是富有实效性的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现实、具体的系统的统一;第二,建立该课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的系统评估及认证体系;实施认证目标管理体系;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第三,建立反馈机制,实施动态的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组合;第四,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是以哲学指导,以现代心理学、现代公关学、现代传播学、现代管理学等学科相交融,并以此为科学理论依据,对其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综合性优化;第五,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是具有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第六,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对于受教育者是喜闻乐见的集知识性、理论性、欣赏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的选择;第七,掌握和运用方法与手段的人,必备实施最优化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条件,应是事业型、学究型、宣传型、讲演型、主持型、沟通型、辩说型等几者于一体的通才教师;第八,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必须是建立在现代科技、传播技术的新生产力基础之上,使之具有科学化、标准化、信息量大,感染力强等特色;第九,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应以哲学、数学的科学定性、定量为基本思路;第十,创立其有共性、个性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最优化组合的各种模式。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研究,其基本思路和方法是:第一,从个性意义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入手,从教学的实践中概括和推导出具有共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第二,从分散的、不系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到系统的形成教学方法与手段规律性的运用;第三,从该课程的内容到形式,结合学生的心理特色,选择最适宜的导入点,如疑难的社会问题、关系到自身发展前途问题、价值取向等问题为切入点,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最优化研究与实践。
辩证地扬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手段研究,其现实性的选择是:第一,依据课堂教学实际,客观、科学的区别分受教育者注意力、兴趣点的不同时段,有针对性地实施其相应的教学方法及手段;第二,建立反馈机制,在一定的时段,对该学习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抽查,评估其效果,以不断地加以修正,进而采用更为现实可行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参考文献:
[1]汪建华.“全国高校第二十一届哲学教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2,(11).
[2]李文海.新世纪人文、社会科学面临的三重挑战[J].高校理论战线,2001,(10).
[3]郭凤志,张澍军.关于加强“哲学原理”课教学内容针对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9).
2010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表明,学生是最大的网民群体,所占比例达到网民总数的28.5%;10至1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网民总数的31.8%。网络丰富的全球资源与互动资源,对于青少年树立世界眼光、开阔认知视野、扩大交友范围、丰富业余生活具有重大意义。
但是,青少年由于心理发展尚不稳定、不成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由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联合的我国首份小学生互联网行为调研报告显示,约八成小学生9岁前就已接触网络,100个上网的孩子中有7个属于网瘾用户,看动漫,看电影,下载音乐,玩网络游戏是小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1]
有专家预言,在21世纪,网瘾对社会的危害决不亚于海洛因成瘾,如果不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则网瘾不仅会阻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将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迫切的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问题
关于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治疗中的作用,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目前依然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增强青少年网瘾戒治的科学性、实效性、可持续性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课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主要有如下问题:
(一)偏重网瘾戒治,忽视网瘾预防。
一方面,家长、教师对青少年进行预防网瘾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薄弱,没有从思想上让广大青少年认识到网瘾的危害,导致青少年对网络成瘾缺乏自我防范意识。另一方面,对网瘾成因与网瘾防治方法的研究还不成熟,家长、教师对于如何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感到无所适从。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往往侧重治疗,而使得预防缺位。
(二)偏重教育者主体地位,忽视网瘾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
在网瘾防治过程中,较多地强调网瘾戒治中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而把网瘾少年置于消极、被动甚至无视的地位。在网瘾治疗中,采用关押禁闭、殴打、暴力训练、强迫打针吃药、电击等手段而导致网瘾少年死亡的案例屡屡发生。这样的教育方法不仅没有对青少年戒除网瘾起到实质性效果,反而严重阻碍了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三)偏重灌输型教育,忽视情感型教育。
目前,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重视对网瘾青少年进行灌输教育,而忽视了对青少年染上网瘾的心理原因的探求和干预。对于青少年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及由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家庭问题等方面造成的心理危机缺乏必要的关注,导致青少年网瘾防治的知、情、意、行不能达到有效统一,阻碍了网瘾防治实效性的实现。
(四)偏重学校教育,忽视各种力量的整合。
学校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力量之一,但是仅靠学校的教育、宣传、引导则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还需要其他力量的密切配合。当前,家庭及社会力量在防治网瘾中的地位和作用往往被忽视,甚至对于青少年网瘾防治起到反作用。专制、冷漠的家庭关系,简单粗暴、放任溺爱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关怀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堕落成为青少年陷入网瘾不能自拔的重要原因。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效用的对策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价值导向。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召唤。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一切服务于人的需要。[2]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做到以人为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坚持网瘾防治主客体的双向互动,充分发挥网瘾少年的主体性作用。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外在的作用和影响,其效果如何关键要看青少年的态度和接受程度。要将外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青少年内化的思想和现实行动,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青少年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首先,充分发挥双方的主体性作用,实现教育者和青少年的平等对话;其次,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吸引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加入到网瘾防治中来;再次,加强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发挥优秀青少年的榜样作用。
2.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由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严肃的政治问题,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甚至是心理问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从灌输型向情感型转变。[3]在网瘾防治中,家长、教师应采用诸如对话、讨论、攀谈、共情、引导、启发等情感的方法,与青少年平等交流,相互磋商,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心交人,帮助青少年调整心理状态,克服自卑、冷漠、焦虑等人格缺陷;纠正认知偏差,使其形成对网络、挫折和困扰的正确认识。
3.坚持网瘾防治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进行。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根据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不同类型,分析网络成瘾少年心理特点,探求网络成瘾的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原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地对青少年进行引导、启发。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动力支持。
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动连接的纽带。在网瘾防治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保证网瘾防治实效性的重要条件。
首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扩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开放性、综合性、便利性等特点将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网络平台,不仅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检查和管理,及时清理网络垃圾,而且建立一批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实用性于一体的青少年网站。
其次,实现学科的整合,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在网瘾防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吸纳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例如伦理学中“以理导人,以情动人,以形感人,以境育人”的德育方法;现代心理学揭示的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的形成规律,结合心理学中认知疗法、行为疗法等科学方法,多管齐下,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再次,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它的目的在于培养青少年知行合一的行为习惯和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和能力。Young的A(Anonymity)C(Convenience)E(escape)模型指出,网络的匿名性、便利性及逃避现实是青少年网络成瘾三大主因。青少年由于现实压力、生活枯燥乏味而不得不到网络寻找寄托。因此,网瘾防治工作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动活泼的休闲娱乐活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加强青少年之间及青少年与社会之间的交往,让青少年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乐趣,发展兴趣爱好,磨砺意志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载体支撑。
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瘾防治中内容单一、枯燥乏味的实际,只有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生机和活力,成为帮助青少年拒绝网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首先,对青少年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其树立、培养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青少年对于网瘾的免疫力;其次,加强青少年道德法制教育、信息网络教育和自我防范教育,引导青少年辩证地看待和利用网络,提高自律意识和辨别、搜集信息的能力;再次,加强青少年社会化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向他们分析现实社会的复杂性和必定存在的某些不足,帮助青少年摒弃幻想,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四)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为青少年网瘾防治提供外部支撑。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具有重大影响。它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具有感染熏陶、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营造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浓厚的人文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1.构建和谐的人际环境。家长、教师等应与孩子形成民主平等的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创设团结互助的生生关系、和谐融洽的社区关系,关怀青少年的生活、学习、工作与成长,帮助青少年正视和解决所面临的难题。
2.创造健康的文化环境。创设学习型家庭环境,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文化氛围,帮助青少年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品质、开拓进取的精神和乐观向上的心态。
3.创设绿色的网络环境。增强防范意识,安装绿色上网过滤软件,为青少年健康上网保驾护航;加强对青少年上网时间及内容的引导、监管,及时控制可能出现的违规行为;加强相应的制度建设和网络监管力度,依法打击不法行为;提高网吧从业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提高行业自律,杜绝违规经营;鼓励软件设计人员开发更多适合青少年的内容健康、情节生动的游戏产品。
总之,青少年网瘾防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增强青少年网瘾防治的实效性、可持续性,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营造浓厚的人文环境,来共同防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