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3 14:58:1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对语文教学的理解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过分强调授课形式,忽视了授课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过分注重授课形式,忽视了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应用能力偏低。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通常会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改变传统说课教学模式,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过分注重授课形式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对课堂内容缺乏理解,其应用能力仍有待提高。
(三)教学探究目标不明确。探究能力是学生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教学探究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偏低。语文教师在开展探究教学时,将课堂主体变成了探究和探究行为的养成,忽视了教学重点,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实际理论知识了解甚少,导致应用能力偏低。另外,语文应用能力较差还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读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导致教学质量偏低。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措施
(一)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应用能力。语文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社会交际性,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经验交流、思想感情的表达、工作任务的布置、新闻时事的传播、亲人朋友之间的闲聊等都离不开口头的表达。口语交际能力则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重要工作。一般来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听、说能力的发展,往往先于读写能力。要使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发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针对初中生的认知特点,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在传统的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很多都是以老师单方面的教授为主,学生很少有发言、交流的机会,这样很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我们要改变这种教学情况,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上要积极的引导学生相互的交流、分析问题,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应用能力。
(二)语文教学的课堂教材注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教学的主要目标。现代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也都是围绕着这样的目标去完成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古文学习是学生必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虽然现代人在交流中已经不再使用文言文了,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汉语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上,除了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之外,培养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古文的阅读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中,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区分现代文和古文在使用和阅读上的不同,注重古文的阅读能力培养,尽量让学生在自由阅读和自由讨论中学到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语文教学应用文章教学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语文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这种交流不仅仅表现在口语交流上,还表现在书面的交流和应用上。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要综合培养,哪一个方面都不能忽略。相对于过去语文写作课程的教学,现作更注重实际性和实用性。在初中的写作训练中,要按照循序渐进的方法,先让学生根据教材设置的内容,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写作知识中,掌握基本的写作要素和写作规范,再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和写作分析的教学。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很大差别,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有针对性地练习写作,积极引导学生贴近实际生活进行观察和写作,利用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逐渐能更加合理地表达出自己心声和情感。
(四)通过改变教学方法、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知识学无止境,教师当与时俱进!目前,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就是“轻负、低耗、全维、高质”,而信息技术有其独到的作用,能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一个新载体,能让语文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简要谈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融合的理解与认知。
一、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对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作用
1.让沉闷的课堂“动”起来,动感十足
人获取信息知识绝大部分是通过多种感官器官刺激,其中视觉器官是最重要的认知器官。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灵活穿插具有直观性和美感的设计,如动画、视频、图片等,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学习《安塞腰鼓》一文,我们可先连续播放一段粗犷豪放的演出画面,让学生看到了“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们,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的擂鼓狂舞”,感受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旺盛活力,体会腰鼓的火爆热烈风格,一边引导他们倾听鼓声,那能“使冰冷的空气变得燥热,使恬静的阳光变得飞溅,使困倦的世界变得亢奋”的鼓声,必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学生情绪瞬间升温,激动与兴奋之后,再来研习课文,自然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让平淡的课堂 “味”起来,妙趣横生
学生面向平淡的教材和呆板的黑板,难免有枯燥乏味之感。利用信息技g,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播放一些相关的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这些直观形象、富有吸引力的东西,就可让平淡的教材变成有生命、有声音的物件。电子白板在师生的调控、点击下妙趣横生,往往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春》这篇抒情散文时,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制作课件,在课中向学生展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雨图、春风图、迎春图,下课前又点击乐曲《春天在哪里》,这样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教学过程妙趣横生,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3.让有限的课堂 “宽”起来,穿越时空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可以解决许多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观看制作的课件,学生津津有味地欣赏江南的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归航偷豆等情节画面,那淳朴的乡情、可爱的伙伴,那带着露珠的罗汉豆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一下就拉近了文本内容与学生心理的距离,通过老师的讲解,他们很好地理解了“我”的思乡之情。之后展开合作探究,学生对课文精髓的理解和重点的把握自然水到渠成,实现了教师讲读与课件展示的互补,既增加了教学信息量,让课堂“大”了、“宽”了,结果内容也更丰满,教学更精致,三节课要讲完的内容两节课就完成了。
二、信息技术掌握与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学中,我们知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而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我们往往容易陷入一个使用误区,就是把本该属于辅助地位的多媒体展示平台,替代教师的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变成课件的解说员与播音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效果打了折扣;“优质高效”的竞赛课堂变了味,本末倒置,“主导人”被辅助教学的物件牵着鼻子走。要知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是活生生的人,能洞察课堂中的问题,及时输送、反馈课堂教与学的信息,教师可以对制作好的课件及时进行调整、改进,甚至大胆跳过、舍弃一些内容,教师和课件服务的始终是主体学生。一切要围着主体转,如果教师的作用只限于“授业”层面,围着课件转,生搬硬套,就谈不上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其知识水平与课堂驾驭能力就无法体现,高效优质的教学自然无从谈起。
当然,对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的话题,有许多人极有见地地评论过。以上看法不过是笔者的肤浅之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教师,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一定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
参考文献:
受接受美学理论的直接影响,我们在文本解读方法上由过去的以作者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转而开始重视研究读者,把读者在阅读中的地位作用提升到了空前高度,这与学生的主体性原则相一致。要树立“读者本位”与“立足作品”的意识,学生的阅读是他与文本的真诚而适宜的对话,学生应独具视角,独立阅读,按照自己的兴趣、情感、理解、想象等进行观照体验、审美创造。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量体裁衣”的,是个性化行为。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与作品的双向互动,注重个人体验。切忌以教师的经验、教参的答案取代学生的体验和理解。教师应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读出的世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突出个性。这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期待视野 接受理论指出,读者的生活阅历、文化修养、性格气质、审美趣味等方面是有差异的,这一切也必将影响读者的期待视野,导致对文本读解结果的多样性。因此,教师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发扬民主作风,尊重学生的期待视野。教师的功能就是在点拨、启发之余,充分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位教师上《西厢记・长亭送别》一课时,让学生将这一案头文学的文本编排成舞台剧。教师先让学生看越剧《西厢记》,然后指导学生比较研究。学生对原剧本作了改动,增加了动作、内心独白、话外音等,以收到理想的表演效果。第二幕中莺莺说:“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拿出丝帕轻抚)愿君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切莫要金榜无名誓不还。”其中增加了人物动作。最后话外音播放了李叔同先生的歌曲《送别》,还引述了秦观的词:“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学生在编演中注入了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实质是当今学生借以对青春的思考与展示。清朝人赵翼说:“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也都是为阅读个性之显见。尽管每个读者的期待视野各不相同,但决不会有封闭的视野。以人为本,进行多维的阅读,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
(二)挖掘、填补“空白” 接受理论强调文学文本是“召唤结构”,有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文本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动力性和开放性,从而促使读者积极地去填补“空白”。文学作品的“空白”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作者对一些情节作了合理的省略,形成情节空白;二是作者在行文时不直抒胸臆,形成情感空白;三是作者运用双关、借代、婉曲等修辞手法,形成文字空白。学生可以依据上下文、生活常识、补充资料等,发挥想象,批文入情,涵泳体味,挖掘、填补“空白”。一位教师在上《图片两组》时,要求学生不看课文上的文字,原生态地读图片,然后说说读到了哪些内容,再分析图片的场景、焦点和细节。第三幅图片的题目是《爸爸,别去》,课文没有情节的叙述。在分析图片时,教师补充了相关知识:人物手中的冲锋枪在二战期间普遍使用,根据肩章判断人物应是步兵上尉。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从孩子的身高、表现推测其年龄应在四五岁;步兵上尉没有带手套的左手抚摸着哭泣的孩子,右手带着手套拿着枪的细节,意味着他会随时出发上前线;从孩子的恐惧、担忧,推测他已经失去亲人,说明战争在他身上已经产生了影响。学生读出了历史的画外音,拓展和补充了文本“空白”和未定性,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闪现出心智深处的光亮。
(三)优化期待视野 学生生活阅历少,阅读的文学作品有限,知识积累欠缺,导致阅读理解和评价文本受到限制。因此,教师要有目的地充实、优化学生的期待视野。首先,阅读教学要让学生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其次要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要开拓语文大课堂,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阅读,并由此因势利导,使学生将文本“空白”的填补向纵深开掘。再次要让学生融入到生活中去。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要真正地读懂文学,就必须走进生活,仔细观察,用心体会,深入思考。把握生活的本质,学生才能提高语文素养。总之,期待视野是通过文本与读者不断地相互作用而得以提高的,必须超越自我的有限视野,形成一种全新的阅读视野。
二、培养审美创造力,升华人性
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只有掌握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才能恰当地运用语言。
(一)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思维方式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西方人更注重实用,中国人更偏重精神感受,反映在语言上,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中西思维中的逻辑顺序表达不同:拿地址来说,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先大后小,按照国家、省、市、县、乡、村等顺序排列。而西方国家则相反,他们是先小后大,由点到面。如:“中国河南省开封市金明区”是中国的写法,而西方国家的写法则是Jinming District,Kaifeng,Henan,China。再如:姓名的表达习惯也不相同。中国人是姓在前,名在后,而西方人则是名在前,姓在后。
(二)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注重传统文化的社会,人们尊师敬老、重经验、重年龄。即使现代穿越题材的小说也是穿越到古代,鲜有穿越到未来的。而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一切都着眼于未来,因此未来价值取向是他们重要的价值观念。西方穿越题材小说大多是穿越到未来的。
(三)生活礼仪的差异
1.称呼与招呼:中国人注重繁文缛节的礼仪,一般打招呼时是先称呼再讲话。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人打交道,中国人往往会使用不同的亲疏称谓和社会称谓(这也表现了对他人的一种尊敬)。但西方人更追求平等、亲近的人际关系,因此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一般都喜欢直呼其名。中国人喜欢非对等式的称呼方式,而西方人则喜欢对等式的称呼类型。其中,最典型的,如:在汉语中有伯父、姑父、姨夫、舅舅、叔叔等的区分,但在英语中只用一个uncle来表示。汉语中常用的打招呼语“要去哪儿啊”并不是真正想知道别人要去哪里,所以对方可以随便回答。然而,用同样方式向西方人打招呼,他们往往会理解为你在打探个人隐私,让他们感到难堪和不舒服。
2.劝告和建议:中国人认为出于礼貌关心别人的个人状况是必要的,而西方人认为不应该过问别人的私生活。如果一个中国人问一个美国女士:“How old are you?”这句话会使这位朋友很不高兴,觉得你在窥探她的隐私。
3.赞美与批评:中国人在受到赞扬时总是表现得很谦虚。西方人比较善于赞扬别人,被赞扬者往往会欣然接受。中国人在批评别人时常会使用婉转、含蓄的方式,西方人批评别人总是直截了当。
(四)风俗习惯的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如意,而英语中dragon代表凶残的动物。中国人对狮子没有多大的好感,如词语“狮子大开口”,常作贬义,但英语中,lion为百兽之王,象征着勇敢和威严。在英语词典里,“a famous and important person” 为lion的释义之一。
红色在中国代表吉利、热情、喜庆,而黑白两色则通常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颜色;西方人则非常喜欢白和黑这两种颜色。
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西方文化背景知识的教育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知识出发,创造出生动有趣的情境,指导学生开展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掌握数学知识及技能,学会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一、正确理解、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是指综合、巧妙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实际问题以及数学内部问题,具有应用性和工具性。解决问题教学能鼓励学生自主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及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想。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学模式的优势
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解决问题教学的内容是采用分散式,便于拓展小学生的思维,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在问题呈现的方式上,解决问题教学带有开放性,能够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教学的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生活,合理地进行问题情境的设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在教学内容上,应有效地融入解决问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另外,教师也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通过相互帮助,拓展自身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解题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教学,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所以,应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进而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也使教学效率有效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一、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在我国植物生理学课程实施双语教学的高等院校很多,但是由于双语教学对教师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的英语水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用等方面的要求高,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表现出诸多的问题。
1.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有限
教师是实施双语课程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成效。植物生理学课程专业性强、内容抽象,需要教师的专业基础功底扎实。除此之外,对于实施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教师还应该具备两方面基本的要求:一方面,自己的英语水平必须胜任双语教学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能将自己具备的英语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双语教学课程中。目前,高等院校教学一线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学历高,英语文献阅读和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强,但英语的口头表达能力较弱,很难将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口头表达的方式进行阐述,而双语教学又对教师的听、说、读和写的能力要求高。即使有些教师的英语水平很高,但是很难将其运用于植物生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学上,语言流于形式,学生获取的专业知识信息有限,对深层次的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因此,高等院校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较低,严重影响了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效果。
2.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和层次不齐
教学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教”不好或学生“学”不好都会直接影响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质量。高等院校的植物生理学课程一般安排在第3~4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大部分《大学英语》的课程,理应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和写的能力。然而由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多数学生面对一个话题仅仅能用书写的方式大致描述出来,而很难用口头的形式表达出来;当进行课程专业信息传递时,学生仅仅能看懂教材的主要意思,而很难听懂教材所讲的主要内容。因此,学生作为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主体,“看”和“写”的能力较强,然而“听”和“说”的能力较弱。另外,在同一个教学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仅有少数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CET-6考试,部分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CET-4考试,还有一些学生没有通过大学英语CET-4考试。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不同,授课教师在同一教学班级很难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授课标准太高对于英语水平底的学生难以接受,授课标准太低对于英语水平高的学生则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
3.教学模式僵化
目前,国际上较为关注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六种,分别为:沉浸式、式、导入型、双联型、过渡型和三相分流型。不同的双语教学模式适合于语言社会环境不同的学生群体,如沉浸式双语教学模式适合于加拿大以英语(法语为双语教学的目标语言)或以法语(英语为双语教学的目标语言)为母语的聚集区,目标语言明确,学生除了在双语教学的课堂上能够以目标语言进行学习,在课堂外也能通过社会、家庭和媒体进行学习。我国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目标语言虽然明确,但是教学模式僵化。如在不考虑学生英语水平和对专业知识接受能力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完全的“沉浸式”教学,就会导致学生既没有掌握好专业知识,又没有培养好将英语运用到专业知识学习上的能力。或者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懂植物生理学课程的内容,教师在授课中逐字逐句进行翻译,这样的双语教学就变成了“翻译教学”,流于形式,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意义。
4.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方法有多种,如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参观教学法和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成效。在植物生理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判断在多种的教学方法中哪一种是优的,哪一种是劣的。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每个生命活动的规律都是由若干个现象体现的。现象是直观的、看得见的宏观内容,规律是抽象的、看不见的微观内容。在植物生理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宏观和微观的知识讲授需要用到不同的教学方法。然而,目前我国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没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或针对相同的教学 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讲授,导致双语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5.缺乏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教材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资料,一本合适的教材是保障双语教学顺利实施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从现有的文献总结来看,国内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多数采用原版英文的教材,如Taiz和Zeiger编著的第三版《Plant Physiology》教材。诚然,优秀的英文原版教材提供了原汁原味的语境,能够使学生直接涉猎国际前沿的学科专业知识。但是,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而言,英语水平低且参差不齐,直接使用原版的英文教材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植物生理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学习,不切合实际。为了解决其弊端,部分高校给学生又配备了中文教材。由于英语水平低的学生在思想上本来就排斥双语教学,如果配备中文教材会导致学生对其过度依赖,减弱或消除对专业英语的学习,最终也失去了双语教学的根本意义。
二、双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基于以上所述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为了提高双语教学的质量,巩固双语教学的成果,特提出以下解决对策。
1.加强双语教学的师资力量
针对目前双语教学中教师的英语水平和运用英语的能力有限的问题,可以尝试从三个方面解决。(1)加强对双语教学师资的再教育和培训,尽可能安排其出国研修,在双语教学中的目标语言环境中提高英语水平和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2)实施双语教学的高校应大力引进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人才,特别是引进海外留学的高学历人才,不仅可以讲授专业英语知识,还可以向学生传授国外的教学理念、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提高学生在双语教学的学习兴趣;(3)在全国或全省范围内遴选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优秀教师进行观摩教学,向其他教师传授教学经验,提高其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的能力。
2.扩大双语教学学生的受益范围
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对所有的学生按照相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讲授植物生理学课程内容,很难使所有的学生受益。另外,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和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很难在短时间内提高。因此,实施双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对英语水平不同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扩大双语教学学生的受益范围,具体有两种措施。(1)在实施双语教学授课前了解学生的英语水平(通过问卷调查或根据学生CET-4和CET-6的成绩进行分层),对使用同一教学大纲和相同授课学时的所有学生分成不同层次,以不同的教学目标和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2)针对学生英语的“听”和“说”能力较弱的问题,可以将授课班级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兴趣小组,对于植物生理学的某一现象进行现场讨论,提高其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3.采用灵活的教学模式
针对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中运用“沉浸式”教学模式和“翻译教学”的弊端,可以采用“递进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即教师最先以中文讲授为主、英文为辅,然后过渡到中英文讲授各参其半,再过渡到以英文讲授为主、中文为辅,最后过渡到全英文讲授。使教师和学生都能逐渐适应双语教学的环境,一方面避免了“沉浸式”教学难以全面和深入掌握专业知识的弊端,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避开“翻译教学”。在整个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和“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教师不仅“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4.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植物生理学双语教学欲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于植物生理学课程中的现象可以采用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和现场教学法的教学方法。由于现象是直观的宏观内容,用讲授法可以对其进行描述,如果单纯是讲授性的描述学生又觉得枯燥乏味,所以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制作精美的幻灯片,再配以动画和声响,可以直观、形象、生动地反映植物生命活动中的各种现象。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利用现场教学的方法,使学生在课堂外亲身感受到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生命现象,印象深刻,提高学生学习双语教学的兴趣。相反,对于反映植物生命活动中微观抽象的本质内容,可以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能使学生快速、精炼地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采用讨论法,学生可以进行合作学习,集思广益,培养科研思维,探究现象发生的本质内容;读书指导法可以让学生对不理解的知识点查阅相关书籍,理清思路,学懂微观抽象的本质内容。
一、英语文化的概念
英语文化是基于人类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即"耕种出来的东西"、"人造自然"。文化的含义是很广的,不同人给文化下的定义不同。布朗说:"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总和......"。科尔兹下的定义是:"文化指的是某些集团的人们整个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所创造的一切"。康顿说:"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模式体系。虽然这些模式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但他们全然控制着人的行为......"从以上几种定义可以看出,文化的辐射范围包罗万象,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关于教学中英语文化的理解,张奎武著《英美概况》中介绍:“在编写过程中,参照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概况教学大纲》,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分五篇: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和政党”。借鉴其对英语文化的划分与归类,主要根据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将英语各种教材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归纳与划分后,可将英语教学中文化分为生态文化(生态学,地理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教育文化(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国内外高等院校概况等),民俗文化(人文学,哲学,民俗学)。内容紧密相连的相关内容,作为主体内容的铺垫与衬托,建立一种教学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将这些与教学主体内容匹配的背景文化称为英语教学的文化理解。
二、文化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般说来,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获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使他们不仅能够阅读英文报刊、学术书籍,而且能够用英语写文章、论文和学术报告;二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去除他们的语言障碍,逐渐了解另一种文化,提高交际能力,增加英语知识,并且使他们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母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之处。也就是说,培养他们有效的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交流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要传播本国的文化,而且要引进和学习国外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因为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语言。哪怕是你造出来的句子,说出来的话意思正确,没有语法错误,外国人还是听不明白。过去几十年里大学外语教学一直比较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说出的话和句子在语法上讲得通,而往往忽视运用得体,语言地道。这或许是造成许多英语学习者在学了近十年的外语之后仍然一开口就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在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三、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原则
文化教学的内容通常可分为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不了解其中的任何一项内容都会导致学习者对英语语言产生误解,从而导致语用失误。一般说来,文化知识能够直接通过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而文化交际则要逐渐通过非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对那些出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继承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的人来说,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避免产生误解是很容易的事。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英语国家的人,尽管对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学、艺术、语法等等知道得很少,却不影响他们的日常交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长大,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恰当地表达自己。但是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尽管已经了解了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学知识,运用他们的英语知识来进行交流仍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因为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时,即使学习者已经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他们还是很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和限制。
从长远来看,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会大大有益于英语学习者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提高交际能力方面,学习者应该更注重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而不是过多地重视文化知识的获得。
文化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真实。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实用的语言材料和创造真实的文化语境,使学生理解英语和英语国家的文化。(2)指导原则。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和文化知识的增加,英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和英语的价值观、信仰和宗教有关的知识。因此,首先要要求他们正确地理解英语国家文化中的政治和社会。英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持合理健康的看法和观点。(3)实用可行。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文化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总之,文化教学要以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为目标。文化教学的内容应该以文化交际为主。文化教学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尝试
究竟怎样实现借助文化理解提高英语教学方法的成效,充分发挥促进教学的功能,目前,尚未见到可以参考与借鉴的模式,能够见到的是关于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的功能与作用的论述,所以,作为本篇的重点内容是究竟怎样借助文化理解来提高英语教学,力求以文化理解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途径。
1.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词汇教学相结合。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包括单词和习语、成语等)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深入了解。
例如汉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几年中国养狗人数在增加,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植于汉语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语言影响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相反,中国人喜爱猫,常用"馋猫"形容一个人贪嘴,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几乎没有与汉语完全对等的词,即使有一些英文词汇概念意义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这方面词汇时应特别注意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类词汇在英汉意义上的区别,避免日后实际应用时出错。
2.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汉语中人们常用"挥金如土"比喻花钱大手大脚,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土"变成了"水"(water)。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十分发达;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正确的翻译应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3.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二单元A课文为例,文章从事业和情感两方面简述Charlie Chaplin的生平。单纯从语言角度看,文章没有太难的语法知识,但要充分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内涵,学生就必须了解Charlie Chaplin的一些生活经历和英国作家Dickens的相关著作。比如课文第一段提到"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3](狄更斯或许会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这句话的翻译不难,但是学生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狄更斯在卓别林出生时早已去世,怎么可能"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此时教师在讲解时应加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卓别林一岁时父母分居,六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发疯,很小就和同母异父的兄弟流落街头,生活凄惨,这些卓别林早年的生活经历与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的Oliver Twist很相似,因此才有了文章中的那句话。
4.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本国文化对比相结合。教学中,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进一步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B课文为例,课文主要讲述一个中国女孩带美国男朋友回家吃晚饭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As is the Chinese cook’s custom, my mother always made negative remarks about her own cooking. That night she chose to direct it toward her famous steamed pork and preserved vegetable dish, which she always served with special pride.
"Ai! This dish is not salty enough, no flavor," she complained, after tasting a small bite. "It is too bad to eat."
This was our family’s cue to eat some and proclaim it the best she had ever made. But before we could be so diplomatic, Rich said, "You know, all it needs is a little soy sauceAnd he proceeded a riverful of the salty black stuff on the china plate, right before my mother’s shocked eyes.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母亲批评自己的拿手好菜味道偏淡不好吃,"我"的美国男友信以为真,在菜里添加了不少酱油提升味道,结果却令母亲异常吃惊。这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culture shock),是教师用来进行文化对比教学的优秀素材。众所周知,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对于自己拿手的事情习惯采用"抑"的态度,给予否定评价,其真实含义往往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或认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接,不会刻意贬低自己认为值得称赞的东西。
在讲解类似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选取文化冲突比较明显的部分做特别说明,对比两者异同,从而引出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比较与对比中让学生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 张奎武.英美概况[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
[2] 布鲁纳 教育过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12.
[3] 关世杰译.世界文化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新课程改革在我校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三年,对于新课程改革教师要理性地看待,既要从中学习新的、适合我们课堂的教学理念,又要对一些不适合我们课堂的思想进行摒弃,同时,还要及时对我们的教学活动做出反思。也就是说,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的课堂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也不再是只注重学生的分数,更重要的应该是深入挖掘语文教学的价值,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放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进而逐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有人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也就是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兴趣,促进思维的敏捷,从而更容易接受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充满兴趣的时候,我们的教学质量就会事半功倍了。比如,在学习口语交际《春天是我们的朋友》时,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外活动,去寻找春天。学生们要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发现春天,从花草树木中寻找春的痕迹,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营造出积极、主动学习的课堂气氛。
二、开放式的课堂教学
以前的语文课堂就是老师讲学生听,根本没有适当的交流。开放式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同时能增强师生的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比如,我们在学习《风姑娘的照片》时,就可以给学生们观看不同风级带来的不同效果,可以有微风拂面的温柔,可以有秋风的萧瑟,也可以有冬风的凛冽,也可以有暴风及龙卷风的破坏。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表现自己印象或想象中的风,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快乐学习。
三、注重教学实践
单一的课堂讲解模式不能使学生们更好地学到知识,应当给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在学习《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时,可以鼓励学生们阅读课外材料,了解关于太空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太空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在课上朗读课文,配上音乐及图片,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想。
四、鼓励式教学
鼓励式教学不仅能使学生爱上学习,而且能增进师生感情,融洽师生关系。教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不断上进的信心和动力。在这种得到肯定后的成功喜悦中,学生们的思维变得活跃,兴趣更加浓烈,为更好地教学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不偏爱优等生,不放弃后进生;批改作业时,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评价;在课余与学生聊天时,要适当表扬有进步的学生。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暑天寒。”鼓励、肯定性的话语不仅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努力进取的良好心理,还能使学生逐渐建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的几点理解和认识,在这里将我的想法抛出,希望能为各位教学同仁在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上提供一些实质性的帮助。总之,在我们教学中,按照新课标要求,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们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让学生们拥有快乐学习的时光。
参考文献:
一、引言
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音是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然而,教师的不良发音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英语能力造成影响,尤其是对课堂听力理解能力的影响。久而久之,学生的发音也会偏离正轨。本文作者通过对上海师范大学6位大学英语教师的课的观摩,旨在分析大学英语教师的语音问题,并进一步剖析教师的不良发音对学生课堂听力理解产生的影响。
二、大学英语教师语音问题
对大学生来说,教师的语言是其英语输入的主要来源。教师为了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理解明白自己传输的语言意义,势必会对自己的发音做出调整以促成理解,确保学生作为二语学习者获得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笔者通过对6位教师的大学英语课的观摩,总结了教师发音特点中存在的问题。
1.音段特征中的语音问题
大学英语教师在自己的语音系统里储备了元音发音的知识,但可能受到汉语中所有韵母发音时间长短几近差不多的负迁移的影响,教师长短元音发音不明显,造成fool和full等发音相同。对学生来说,教师元音长短音的忽视在一定程度上不会造成对学生听力理解的困扰,因为该单词一般出现在一定的句子和语境中,学生通过语境提示可以获得理解。但从长远角度来说,教师这种对元音长短音的忽视,不利于学生口语发音准确性的提高。学生不加区分地处理长短元音,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谈时,会给对方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2.超音段特征中的一些语音问题
超音段特征是英语语言的形式,主要包括语调,音节,重音等。教师发音在超音段方面常出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1)语调把握不准
语调,既说话的腔调,是一句话里声调高低抑扬轻重的配置和变化。英国语言学家M.A.Halliday(2007:56)认为语调模式就像英语中时态语态和不同类别的从句一样能区分意义。英语常用的语调有五种:平调,降调,升调,降升调和升降调。同样的句子,不一样的语调,意义就会不同。例如,英语中“Sing a song!”(唱支歌吧!)“Sing a song?”(唱支歌?)。平调一般用来陈述。降调多表示肯定,终结,命令等。如上课师生之间的问候语中,教师以“class begins”作为上课的命令,采用的就是降调。升调用于提问、列举等,表达不肯定、礼貌、委婉的含义。降升调用来表示迟疑,不确定等。如:You ∨may be right.降升调一般表示惊讶。如:You were ∧first;∧All of them.
为了给学生输入的英语能尽量接近母语者,大学英语教师要在自己的语调上多下工夫,让学生了解熟悉母语者的调型,从而能在将来的英语交际中,更好的把握说话者内心的真实情感。
(2)重音转移
重音在英语中包括词重音和句重音,词重音的错误会引起词义的改变。例如:permit(允许),重音在前是名词,重音在后则是动词。句重音亦称逻辑重音,重音落在不同的词上突出了不同的意义。
大学教师对重音把握的正确与否对学生听力理解很重要。理论上来说,我们是根据语言重音规则的知识来感知重音的,而大学英语的学生,尤其是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重音的感知主要是声音的强度。很多教师在介绍自己时常会说:“I am an English teacher.”但多数教师把重音放在了“teacher”上,成“an English teacher”(一位英国籍的老师),正确的应该是“an English teacher”(一位英语教师)。
教师语音中的重读音节能被学生较觉,教师重音处理不好,会给学生造成词义,语义的误解。为了让学生对自己的语言输入有更好的理解,有些教师会放慢自己的语速,几乎给每个词都赋予了重音,字字发的铿锵有力,这是典型的汉语式发音。中国学生一方面受到汉语负迁移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的汉语式发音会让学生无法适应英语母语者的语流,造成听力理解的困难。
三、教师不良发音对学生听力理解的影响
1.教师发音对学生听力理解的影响
学生对教师语言输入理解的过程就是对教师发音中各种音素,语音,语调辨别,理解与记忆的过程。不正确的音素发音,“中国味”的语音语调对学生的听力理解造成负面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缺乏辨音能力
每个二语学习者在发音中都有自己的顽固音(错误音),如果英语教师发音中某若干个错误音长期持续,如元音长短音不分,辅音清浊不分等等,会造成学生对这些音的辨音能力减弱,长期下去,学生会无视这些音的错误,从而丧失辨音能力。
(2)曲解语义
听话者在语音听辨的基础上将言语声音符号转化为意义的心理认知过程包括三个环节:语义检索、结构识别、意义获得,其中意义获得是理解过程的核心。
教师口语中一个音素的错误发音就会导致学生对一个单词乃至一句话的误解。如发sit为seat、of为off等。其次教师音调,重音,节奏的把握不准,都会给学生带来句子理解的歧义。
(3)扭曲长时记忆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71-02
在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新课程标准中,认为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1.明确对象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必须让学生知道如何形成能力,因此,我们在新课程教学开始的第一节课就让学生知道物理实验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要求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能够结合生活、社会问题,借助所具备的学习资源(图书馆、教材、网络)自觉学习,并要求学生敢于质疑、敢于猜想、大胆寻找或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方案尝试自学,最后获得结果。
2.角色转变
教师必须解除"传道、授业、解惑"的所谓"师道尊严",从思想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用"学习"的理念改良"教育"的观念,以"学习者中心论"充实"教师导向论",并在实践中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等主。
3.环境营造
学校要注重自主学习环境的建设,尽可能地充实图书馆,建立探究实验教室、校园网络、电子阅览室,完善网络教育资源库等软、硬件设施。比如在我校的过道转弯处了设有学生的学习书柜,并有标语"把真理带走,把书本留下" 等方便学生读书,形成能力。
4.课前准备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课前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以下这类型课例中,做了如下的准备:
(1)选择有利于培养学习能力的章节。
(2)写好学案。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角度考虑,学案要列出所学的知识点、要进行的学生活动、要解决的问题等,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案知道学习什么知识和解决什么问题,并让学生选用可能的学习方法及手段。
(3)布置学生预习。提前向学生展示学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每生一份学案,或者通过幻灯片投影形式、多媒体平台或挂上局域网络,预先让学生浏览,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计划如何开展资料搜集和活动方案的设计。
(4)有目的地选择演示实验或设计学生活动。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方便教学为原则,以课程标准为目标,选择分组实验或演示实验。
(5)准备素材、器材。课件、视频(可以作为Internet教室素材)、仪器等。
(6)选择好场地。可根据所学知识要求适当选择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探究实验室、Internet教室等。一般演示实验在教室,分组探究实验在实验室。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家中进行学习。
5.教学流程的设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案。下面以探究浮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为例体现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引入:让学生阅读关于死海的神话故事课件多媒体展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启发)。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已筒凰溃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由神话故事及日常经验引发学生思考,提出猜想浮力与那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假设。
对学生的猜想进行归纳:
①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②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③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有关;④浮力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⑤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有关;⑥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
设计意图:教师在这里关注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除了提出浮力的大小和液体的密度及排开液体的 体积有关以外,还可能提出浮力和物体的重力、体积,浸入液体的深度等有关,教师予以鼓励。针对猜想进行实验设计。
探究一: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图一)。
器材准备:杯子,鸡蛋,清水,盐,勺子,筷子。
①学生动手:把鸡蛋放入清水中,鸡蛋处于下沉。
慢慢向清水加盐同时搅拌,直到鸡蛋上浮。实验证明了液体的密度与浮力大小有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从力和运动状态变的关系来认识,鸡蛋由静止到运动是因为浮力增大,而浮力增大又是由于加盐导致液体密度增大的结果。
探究二:②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③浮力大小与物体重力有关。
④浮力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
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细线,烧杯,水。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提出要求:观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时,浮力是否变化的。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等能力培养)
教师向学生演示什么是物体浸入部分的体积,什么是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图2)
甲中物体没有浸入液体中,烧杯中的水是500ml,乙图浸入的液体部分体积是100ml,是烧杯中的水上升到600ml,丙图进入液体部分体积是200ml.烧杯中的水上升到700ml.丁图浸入液体部分的体积是300ml.则烧杯中的水上升到800ml。说明物体浸入液体部分体积也就是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从排液法测不规则固体体积中学生可以理解。
探究三:浮力大小与进入液体深度关系。
学生操作:在探究二的基础上更换一个深度较深的容器,把上面物体浸没在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然后使浸入的深度加深,观察测力计读数。
探究四: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关系。
器材准备:体积相同的合金块,溢水杯,烧杯,水
学生操作:把体积相同的合金块分别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中,观察两次烧杯中溢出水的体积。如(上图3)
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与物体的形状无关。(分析概括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