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41:2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建设工程管理专业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绪论
随着中国城市化率的提高,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发展较为迅速,建筑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于是,在这一背景下,与之相关的专业也逐步成了各个高校争相建立的热门专业,例如土木工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尤其是独立院校,在为了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的同时,也为了提高本校的招生率,越来越倾向于设立工程类的专业,众多的独立学院也开始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照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院校。在众多高校中,独立学院属于起步较晚、发展较为迅速的一类院校。然而,在过快的发展过程中,此类院校暴露出过于追求热门专业建设、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较薄弱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对比其他高校的学生就业情况,独立院校相对其他高校,就业率普遍偏低,然而其招生情况却较好。如何解决招生火热而就业率低下的矛盾,解决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是众多独立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专业定位
独立院校在建校之初,其专业建设大多依附于母体学校,然而,相比于母体学校,独立学院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不够齐全,学生总体成绩相对较差。往往会导致专业定位没有切合学生实际,定位较高的现象。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独立学院在进行专业定位的时候应该有自己学院的侧重点,突出自己的专业优势,而不应该理论应用同时抓。由于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独立学院可以考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类型由复合型向应用型转变。同时,专业定位要切合学生实际,定位明确,有自己的专业特色,例如明晰“工程管理”的工程对象,究竟是偏向于哪一类的工程管理。或者是倾向于工程管理主体中的哪一方的管理,明确业主方或者是施工方的管理。
三、课程设置
上文提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即专业设置重在“应用”。如何体现专业的应用性,除了专业定位,还需要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在原来的理论教学居多的课程结构上,减少理论课所占的比例,加大实践课、技术类的课程设置。尤其是跟本专业联系不紧密的公共课程,可以进行大力删减,专业性较强的、跟实践课结合紧密的课程予以保留或者增加学分及课时比例。工程管理方向的取证较多,课程设置上可以结合社会对执业资格证的需求,开设一些跟建造师、工程监理师、造价师等考试相关的课程,为学生毕业后考证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应顺应课程设置进行改革,改进以往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及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拘泥于某一种教学方式,采用多方式结合的教学手段,例如课件、影视资料、图片、网络等。重视实践课的教学,将工程现场及工程企业常用的仪器、工具、软件等带入课堂,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另外,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企业,走进工地,增强学生对专业工作有更直观的认知。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专业课的讲解。
五、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薄弱是广大独立院校存在的普遍问题,在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比重较老教师高。青年教师面临的最大不足就是工程实践经验少,教学经验较缺乏,理论多过实践。独立学院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应加大投入,增强青年教师去企业实训的机会,增加其实践经验;多开展一些青年教师与外界、与老教师们的交流活动,增长其见识;鼓励青年教师深造,在就职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增加青年教师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可以考虑实行“一带一”的模式,即一名老教师带一名青年教师,从教学、实践等方面利用老教师的优势对青年教师予以指导。
六、实验室及实验基地建设
实践课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室及实验基地的建设,工程管理专业需要开设的实验课类别较多,例如测量、造价、招投标、项目管理等实践课程。针对实践课程的设置,加大实验室的投入,比如建设工程测量实验室,购置较先进的测量仪器;建设工程造价实验室,增加造价软件的配置,尤其是建筑市场上应用较多的造价软件;建设建设项目管理和招投标沙盘实验室,让学生通过模拟建设项目管理流程,模拟招投标的过程来认知建设项目管理的基本程序及工作内容。在加大实验室的投入的同时,加强与建设企业的合作,尤其是独立学院所在区域的房地产企业、工程施工企业、工程监理企业、工程咨询企业等,增强校企合作,利用企业平台建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基地。学生在课余或者节假日可以去这些合作企业参加实习、实训,从职业需求的角度增加对专业的认知。
七、结束语
独立学院现在正处于成长期,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只有逐渐脱离对母体学校的依附,大力发掘本校的专业特色,结合社会需求,结合本区域行业发展,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办学、建专业,才能将专业建设成为符合社会发展、符合学生需求的学校,才能在社会的发展潮流中取得本校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沈蕾.我国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2009
1.1满足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新形势目前,高校各专业面临新的形势:一方面,教育部公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另一方面,新的专业规范也将陆续公布,各专业的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调整.为满足新形势下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和办学风格要求、满足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对原有的培养方案进行改革.新版培养方案对原有的理论课程进行了精简、压缩和整合,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合适的教材是体现“少而精”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保障.
1.2针对新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及时更新教材2014年10月,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近两年,在工程建设领域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新法律、新法规、新规范、新办法和新举措,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GB/T50319-2013)自2014年3月1日起实施;《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GF-2013-0201)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自2014年6月1日实施等.为保证进入课堂的优秀教材能反映和充实最新的内容,及时编写、出版一套集实用性、实践性、前沿性于一体的教材势在必行.
1.3解决独立学院缺乏符合办学定位优质教材的问题独立学院当前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缺乏符合办学定位的优质教材.普通本科院校的教材是“宽基础,强能力”,高职高专教材是“理论够用,实践为重”,而独立学院恰恰是界于普通本科与高职高专之间的新生群体,选用母体高校的本科教材,显得太高深,选用高职高专教材,又显得太浅薄[2].根据独立学院自身的特有性质,通过对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调查和目前工程管理专业市场需求状况的分析,本着体现“实用、适用、够用和创新精神以及素质教育精神”的指导思想,吸收传统本科院校教材建设的成果、借鉴高职高专教材建设的经验、吸纳人才培训市场流行教材的优点,编写一套真正满足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师和学生需要的教材,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材建设的管理机制.
2教材建设面临的几个关键问题
(1)教师的编写能力.编写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教材,对教师的编写能力要求很高,不仅要熟悉独立学院的办学理念、清楚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而且更要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同时,编写教师又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难以胜任编写高质量、针对性强的教材;(2)教材的编写质量.教材的编写不仅要符合知识系统的逻辑性,反映学科体系的基本原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能力和探索精神;能够及时融合学科新知识、语言活泼风趣、文字风格讲究图文并茂.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在教材编写中也要恰当地突出国际工程管理的学习内容.(3)教材建设管理机制的科学性、实用性及先进性.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管理机制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教务处是教材建设规划与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组织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各系部负责具体落实.
3落实教材建设的具体措施
(1)选拔教材编写教师.对立项教材实行主编负责制.在落实主编人选时,从高职称、高学历、社会经验比较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中选拔,必要时引进竞争机制,通过申报、评审确定主编.每部教材编写之前必须落实老中青相结合的编写团队,以保证教材的编写质量和使用的连续性.主编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和要求,带领团队努力编写出集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适用性于一体的高水平教材.(2)教材建设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为保证教材编写质量,编写前应重视选题质量,实施精品战略,抓好重点规划;编写中要求以新版的培养方案为依据,正确把握新形势下课程体系的改革方向,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注意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教材编写完成后,在进行印刷之前,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教材出版后进行跟踪调查、信息反馈等的全面质量管理.(3)建立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体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强化对独立学院教材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管理,把教材建设水平作为评估独立学院办学水平的指标之一,在政策上和财力上有意识地向独立学院倾斜.独立学院也应加强组织领导,把教材建设工作列为学院的重要工作内容,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建立教材建设管理体制,落实并完善教师编写、出版教材及教材选用相关的规章制度,对教师编写教材、选用教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3].(4)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院要动员和鼓励教师编写出版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精品教材,编写出体现先进教育教学思想,反映教学改革成果和学科前沿,充分反映独立学院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优秀教材,使教材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切实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充分调动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学院应制定一系列教材编写、出版的政策,把教材编写的成果视同于教学成果或科研成果,作为教师评聘、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对优秀教材的编写者给予奖励,并推荐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相关评审.
4教材建设的创新点
(1)重视“三基”和“三新”.教材编写要高规格、高起点,要有新思路、新内容,符合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准确地阐述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反映现代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改革成果.在体系上要有所创新、内容上要有所更新、方法和手段上要有所革新.(2)突出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特色和优势.突出独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优势,建设独立学院的特色教材和系列教材;注重优化配套,逐步完善适应独立学院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高质量的教材体系.选择出版或修订再版一部分原基础较好的优秀教材,为独立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发挥示范和推动作用.同时大力提倡并抓好体现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成果的教材,解决教学急需填补学科空白的新教材.经过努力出版一批能代表独立学院教学、科研水平的“品牌”教材.(3)扩大品种,合理配套.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扩大教材品种,实现教材系列配套,逐步做到文字教材与电子教材同步规划,协调发展.不盲目增加同类教材的雷同版本,不片面追求教材的自编率,在保证编写质量的基础上,有计划的增加编写品种.
调研的对象为管理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通过分年级、分性别采用询问的方法,围绕该专业班级整体学风评价、学习认知、学习效果和学习环境等方面全面了解学风的整体现状;同时选择学生干部代表和学生代表召开学风建设问题座谈会,将询问的结果分类后作为重点信息进行讨论;采用随教学班级随堂听课,了解学生到班情况、出勤情况、听课和课堂的互动情况,课后及时和任课教师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了解当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学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1学风整体状况良好
调查发现,整体上26%的学生认为班级学习氛围浓,43%认为学风可以,25%认为班级学风一般。学习氛围较好的年级是一年级和四年级,学习氛围较好的时间段是刚开学三周内和期末考试前的四周时间。有15.6%的同学的学习动机是专业的兴趣,有32%的同学获得奖励和认可,有10%主要来源是父母的期望或亲朋好友的攀比。2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是主动学习的,9%的学生的求知欲较强,47%的同学认为学习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和考试能及格。近75%的学生认为班级的学习氛围可以再好一些。50%左右的学生认为上课睡觉只要不打扰别人是可以容忍的,90%的同学认为考试作弊是不能容忍的,但对考查课作弊现象该比例略有降低。
1.2学生干部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较大
抽查的三个班级中,班干部在选举过程中得票率都在70%以上,班干部在能力和影响力上是得到同学们认可的。学生干部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的作用较大,对班级建设的促进作用明显。以13级工程管理2班为例,该班级共有学生60名,其中班委共有7名,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期末考试中班级成绩前十名中有5名是班委,学习委员是班里公认的“学霸”。学生干部优异的成绩带动作用使班级学习氛围浓厚,针对班级中的预科生和生源地为偏远地区的学生基础较弱的特点学生干部主动提出开展一帮一,带动这些学生共同进步。入学的第一个学期期中考试该班的英语成绩全校排名前五,并在期中考试后班委主动开展数学一帮一活动,期末考试该班级学生成绩零挂科。在学生干部的带领下这个班级在大一就评为校级优秀班集体,学生干部在学风建设上起到的积极作用,也促进了班级建设。
1.3学风建设上存在的不足
工程管理专业学风整体上较好,但是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的心智还不成熟,缺乏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容易放松对自身的要求;课程安排和老师授课方式上对其有一定影响;低年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对就业充满迷茫。
2引导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风建设的首要工作,也是关键工作。从低年级开始,针对低年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对就业充满迷茫的情况。通过开展工程管理专业介绍的专题讲解,从专业情况说明、学习方法分享、工程管理就业和工程管理考研四个方面使同学们从总体上对工程管理专业、学习方法和前景有一个了解。针对大二学生更多的是让其了解专业的前景,通过超级工程的建造过程,地震、滑坡、泥石流这样的灾害对建筑物(构筑物)的影响来激励学生渴望学习的劲头。不断为大二学生开展专业课学习方法的交流会,这样的交流会有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有成绩一般的学生,更要有成绩落后的学生,老师也要参加,通过大家的交流,大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加上班上的“一帮一”、“一带一”、小组间的竞争对比,在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实现不断进步。针对大三学生,重点是放在学习专业课上,通过“我要学好这门课”的活动让学生在保证我这个学期学习任务完成的前提下,找到一门认为对自己有用的课程努力学好,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不管是《施工技术》、《工程造价》还是《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好一门课程,对自己的就业也是非常有利的,这个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大四的学生目标相对比较明确,不管是考研还是就业,时间紧任务重。针对大四学生的考研,我们针对学校的选择,专业的选择,专业课的辅导、数学的指导各个方面为他们寻找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作为辅导员同时也是他们的专业课老师,会在学期开始是对各个专业课的大致内容、学习重点、学习方法、学习意义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使学生明白这门课程在今后的工作中的重要性,在整个学习体系中的地位,这样学生乐于学习这些课程。另外,利用上课期间教会学生通过爱课网和施工技术、建筑结构的微信、微薄、QQ空间等院校老师的网络课程和新型的建筑结构形式和建筑技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对专业了解多了,探索的欲望就强,和同学交流起来满足感就强,学习的兴趣就高了。
3指导学生改善学习方法
大一学生刚从高中重复性的学习进入大学中的广泛涉猎性学习,学习方法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大一上学期的首要任务是转变学习方法,找出适合大学课程学习的学习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每个班级中自由组合不同的学习小组,互帮互助,共同寻找适合大学学习的学习方法,最后大家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借鉴,优化我们的学习方法。大学的学习不但是书本上的学习,改善学习方法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考虑到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特点和就业特点。引导学生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到施工现场,到建筑材料的租赁站,到建设工程质监站,到设计院、到混凝土搅拌站去看看,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另外,在认识实习过程中,作为带队老师,在进行安全教育过程中将现场常见的构件、现象设置成问题,为什么会在这个部位设置这些构件,这些构件的作用是什么,那些构件的设置存在问题,正确的设置方式应该是什么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到现场,在找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加深印象。在心理上将施工现场成为娱乐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很多同学非常乐意接受这种实习的方法,不但询问实习指导的老师还询问现场的工人师傅。回来后可将自己寻找的问题集中汇总,实习指导老师集中讲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2(c)-0192-02
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办学思想与观念的改革是先导,教学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核心。对于办学时间不长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应当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方法和思路已经不适应专业发展需要。结合多年的教学及实践谈几点浅略的看法。
1 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建筑工程管理高职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具备建筑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建筑工程管理技能基本训练,能胜任工程管理相关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高端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2 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
首先,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并结合本校的实际,调整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根据南通地区实际情况,考虑对现有的学生培养目标作如下调整:(1)从培养只能懂建筑工程技术的人才,转变为培养懂建筑工程技术、懂管理、懂法律、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2)要考虑到工程的实践性,而不是光注重其的理论知识。考虑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其次,进一步对原有的课程设置模式进行改革。我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原有教学计划基本是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相应的管理方面的课程,这样的教学计划相当于是课程门数的叠加,知识结构并没有实质性转变。而在建筑工程管理从业者的知识结构中,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及法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成为工程管理行业和学科的四个重要支撑平台[1]。由此,本专业在新的教学计划的制定中也作了相应的调整:以技术平台、管理平台、经济平台、法律平台为核心,采取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拓展性课程加集中性实践环节的组合模式。
再次,逐步对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对专业平台课的改革与建设的重点是管理基础课程和工程技术基础课。该类课程的内容反映了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工程法规与合同管理、建筑制图、工程测量、房屋建筑构造、施工成本控制、工程资料管理等方面比较成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且学生毕业的后的很长时期内都能应用到,甚至终生受益。所以必须把基础打扎实。在构建课程体系过程中,要兼顾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更为了使在更大的范围内择业,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一些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专业方向拓展性比较强的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最后,推行“双证书”制度。在教学体系构建与改革中,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双证书制度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中,要求学生毕业时既有毕业证书,又有职业技能证书[1]。因此,在教学改革中,合理设置课程和实验实训项目,使学历教育与职能技能培训相融合。使在专业教学中,能够完成或基本完成职业培训任务,达到相应职业技能鉴定规范要求。学生在跨入社会岗位时,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直接上岗,实现“无缝对接”。
3 构建专业实训教学体系
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岗位核心能力培训要求,实践与实训教学体系对于专业核心能力培训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改革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3.1 实训教学现状
(1)课程体系设置有待进一步合理化。①该专业学生文理兼招的现象,对课堂教学与课程学习都造成一些影响;②传统课程体系所含课程理论课程教学内容存在重叠现象;③课程教学学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2)专业实训项目内容有待进一步开发,实训条件尚需进一步改善。实验设备、实训教学内容与现代建筑工程发展不相适应,学生从现有实训项目中所获得的知识和训练已不参适应现代施工技术的要求;实训设备的利用率较低。
(3)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紧密度不高。现阶段学生学习多数尚限在教室里进行,与实际工程联系比较小,以致专业核心能力未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4)集中性实训环节过程控制未得到有效监督。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集中性实践主要是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此类课程缺乏过程辅导,学生自己盲目地做,最后最基本的知识都未能有效掌握。综合实训名存实亡,处于瘫痪状态,无人管理,放羊式管理使集中性实训的实施效果差,岗位核心能力未能得到锻炼,走入工作岗位之后还是无头苍蝇一只。
3.2 教学改革方向
注重工程实践与实训教学,改革教学课程和内容的设置,让学生多到工地上去实习,让学生多去实训基地进行模拟性实习,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工程实践中,并在实践中找差距;改革专业平台课的纯理论教学,引入当今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尤其是信息管理技术,并开发相关实训教材,立求实习与实践内容与建筑工程管理实际接轨;开设开放性实训室、加强适应性、综合性、可设计性,扩展实验实训的时间、空间,实现资源充分利用,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
3.3 教学改革的内容及措施
(1)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修订与改革:在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的原则下,调整教学大纲,编写和出版特色教材和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将职业岗位核心能力逐步细化为专项能力和分项能力目标,在实践教学要求制订时,将其分解为各具体目标,确定其内容、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和能力考核办法。将实践性较强的边讲边做的课程,真正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建立开放性实验实训室[2],开发新的实验实训项目: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首先让学习根据实训项目的内容及要求,自己拟订实训(验)目的、方法、步骤、标准、要求、并提出所需要仪器、工具、设备、材料等,向实训部门申请实训时间、批准后在实训(验)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地进行实训,最后写出实训报告,并进行实训(验)能力测评,根据实训(验)过程和测评结果综合评定成绩。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学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3)加强校企合作,探索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合二为一的教学模式。毕业设计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应该在选题、质量监控等方面加强管理。毕业设计时间一般在8~10周,目前毕业设计的方式学生大多都是在学校完成的,缺乏实践事实,普遍都是互相抄袭。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让学生到校企合作企业开展有针对性的实习,让学生将亲身经历体现到毕业设计或撰写论文中,可以大大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双导师制”,以加强对学生的过程监控,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4)扩大学生专业视野,极力推行“双证制”。在课程教学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学时,聘请工程界、实业界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或与学生进行专题讨论,使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动态,扩展思维,激发创新意识;支持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岗位培训,推行“双证制”,提高学生获取岗位证书(如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试验员)的意识。
4 结语
通过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使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成为懂技术、懂管理、懂经济、懂法律的高端技术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实现“中国梦”做出贡献。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高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正经历着深层次的专业洗牌和变革。随着建筑行业整体向好,工程建设领域不断得到规范,对于工程管理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员的需求量也越来越旺,学生报考建筑工程类专业的热度逐年上升。从2008年开始我校开始偿试招收五年制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至今,招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我院已招收696人。为了更好地发展工程类专业,建设相应的专业群,2014年我们在去年招收三年制高职工程造价的基础上申报了三年制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该专业的专业定位和课程设置就成了一个关键问题。
1、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定位
1.1专业定位的基础
我国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为建筑工程管理及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高校工程管理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专业的办学层次为高职。明确毕业生的从业范围和就业岗位,进而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模块式的课程结构构建高职课程体系,培养动手能力强、能持证上岗的“双证型”人才。
1.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就业岗位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旨在为工程建设一线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主要是:在建设单位(项目投资业主方)、工程咨询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监理等企事业或中介机构,从事工程项目决策、工程项目招投标、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程监理、施工企业经营管理、建设项目评价等工作岗位。大多数毕业生一般从单位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等基本工作开始做起。
1.3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该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能力;具有建筑材料选择、检测的能力;具有编制单位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具有编制施工图概预算和投标报价、合同管理的能力;具有建筑施工放线、标高引测、施工观测的能力;具有理解施工图设计和技术文件,组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技术管理的能力;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预防、分析处理工程质量事故的能力;具有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工程监理的初步能力。是既懂专业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1.4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定位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实用英语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具备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的基础知识;具备建筑材料、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 具备建筑工程概预算的知识; 具备工程监理及法规等相关知识;具备招标投标和合同管理的知识;具备常用办公软件和相关专业软件的基础知识。
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2.1课程设置的原则: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办学层次与建立专本衔接直通车为依据设置科学的课程体系
2.2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与教学课程分析
职业资格证书 发证机构 相关知识和能力要求 相关课程
建筑工程绘图员 南通市劳动与职业技能鉴定所 具有较强的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能力 建筑制图
建筑结构与识图
建筑CAD
造价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工程概预算的基本理论及编制方法、财务结算与决算等工程造价管理方面的知识。 工程经济
工程造价控制
房屋建筑学
工程测量员 南通市劳动与职业技能鉴定所 建筑施工放线、标高引测、施工观测的能力 建筑工程测量
建筑工程土建施工员 江苏省建设厅 了解建材、构造、结构、施工等方面的工程技术知识;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材料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建筑工程土建质安员 江苏省建设厅 施工现场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材料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建筑工程资料员 江苏省建设厅 工程造价管理、合同法、合同管理等知识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建筑制图与识图
建筑施工组织
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建筑工程监理员 江苏省建设厅 熟悉主要建筑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掌握工程监理的操作方法、施工现场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能进行初级工程监理工作。 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测量、
工程项目监理概论
2.3职业岗位剖析与教学课程分析
职业岗位 主要工作任务 对应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 拟设课程
工程项目管理 1.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编制
2.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编制一般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布置及施工方案的制定;施工现场质量与安全管理;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建设工程合同的基本内容;进行合同分析,实施合同控制。 建筑施工组织、工程项目监理概论、工程建设法规、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
工程预算 编制和计算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 编制工程量清单及清单计价;准确应用各种计量计价文件;编制土建工程预算;进行土建工程的工料分析;参与工程竣工决算;进行工程计量计价软件算量与套价。 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材料
工程施工管理 绘制、识读施工图
常用建筑材料的应用技能
建筑工程测量 绘制、识读建筑工程施工图、竣工图;阅读和编制工程图技术说明;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能及应用;常用建筑材料的检验、存放及保管;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技术指标及检测;定位及抄平放线、垂直度控制;
建筑变形观测。 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力学与结构、建筑CAD
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
工程监理 工程监理 熟悉主要建筑施工工艺和施工方法;掌握工程监理的操作方法、施工现场管理以及质量控制方法,能进行初级工程监理工作。 建筑施工技术、工程测量、建筑CAD、
工程项目监理概论
2.4加强校校合作,满足学生升学需求,构建专本衔接直通车
我校工程类专业与扬州大学、苏州大学加强校校合作,深入开展助学自考等多种专本衔接形式的合作模式,满足学生升学需求,将自考课程纳入我们的高职课堂体系,五年制高职、三年制高职在校期间完成相应的课程的同时可以参加这二所学校的统一课程学习与考试,考试后各门成绩合格后大专毕业一年后可以拿到相应的本科毕业文凭,核心课程与英语达到规定要求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证书。本科阶段课程采用相近课程教学法纳入课程计划中,以确保直通车的顺利通畅。
3、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结构分析
我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按基础学习领域课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和选修课程四个部分设置。
3.1基础学习领域的课程为公共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基础、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健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对于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二门课程我们在大专的课程体系中按照要求采用完全嵌入式,本科阶段承认学分,可以免试这二门课程。
3.2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包括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建筑工程识图与房屋构造、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建筑工程测量、工程经济、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CAD、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组织、建筑施工技术、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监理概论、建筑工程质量验收、建筑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工程建设法规等。
3.3专业技能训练课程开设了材料实训与市场调查、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工程测量实训、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实训、施工技术与组织见习与实训、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实训、工程管理综合实训以及毕业环节实训等。
3.4同时设置了三门公共选修课(学生自由选择两门学校公共选修课)和三门专业必选修课(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建筑电工实用技术)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开设建筑电工实用技术课程相当必要且具有时代需求性。本课程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识图能力,主要教学方式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包括了建筑电工与楼宇智能常用工具及材料、建筑电工知识、配电装置安装、楼宇智能等内容,作为工程管理从业人员必备的基础知识,建筑电工实用技术(含楼宇智能化基础知识)课程注重突出应用型特色,紧密结合工程实践,在简要原理的基础上,重点结合工程案例介绍其性能与具体应用。
4、课程体系教学措施的创新思路
针对专业各门课程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达到最优的教学目标
4.1以“现场教学法”,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对建筑结构与识图、建筑工程材料、建筑工程测量等课程宜采用实训现场教学法。加强了实训室建设的建设工作,学校配有专门的材料实训室,建筑结构实训室、建筑测量仪器室。以“实用”“现场”“感知”促学。对于建筑测量课程,以校园实地测量实训为重点。对建筑结构与识图课程,我们按照现场1:1的比例建成不同形式的结构实训室,教师的任务从传统的以讲解知识为中心转为案例设计、策划和辅导学生认识结构,缩短了理论与实际的对接距离。对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师带领学生到校内实训基地动手砌砖、装饰贴砖、抹灰、砌开挖基坑,让他们了解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切实感受到施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4.2以“项目教学法”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思维拓展起到了良好作用。
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采用项目导向型案例教学法,将一个完整的单位工程综合项目分解成若干个专项实训,将工程量计算规则贯彻到实际工程的计算上来,同时进行工程量计价软件的操作应用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对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采用亲验式教学法,进行情境模拟,使学生更加贴近实际,如临其境。如招投标的模拟、合同谈判的模拟,教师先提出一般性问题,再提出特殊情况下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讨论结果,提交报告单,请具有典型性的小组代表作答,最后教师就小组不同意见进行点评。
4.3对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我们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突出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加强学生基本功的培养。
我们通过调研了解到社会普遍反映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识图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不足。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将识读建筑施工图这门课分解成建筑制图与识图、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建筑CAD,着重训练学生识读工程图的技能,加强平面标注的知识,以使学生能识读一般的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图,正确理解设计意图。对建筑力学部分,大量减少公式推导与超静定结构内力计算的讲解,着重加强学生对结构强度、稳定性与破坏形式的认识。在建筑结构部分则着重加强学生对构造的认识和掌握,比如钢筋的搭接长度、锚固长度、弯钩的长度等,这样就形成了简练而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工程量清单计价实务课程专门针对当今工程造价领域“量价分离”的要求设置,工程造价电算化软件使用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会操作一到两种造价软件,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5-0232-02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技术密集型和人才密集型行业,特别是最近几年建筑业一直持续稳定发展,在专业技术人才招聘数量上建筑工程管理技术人才一直稳居前10位,这在给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如何培养市场需要的一大批精通工程管理业务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1]。2004年国家教育部、建设部联合确定我院为“国家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11年我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被批准为“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发展产业发展能力”的建设专业,经过为期两年的建设,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以及完善产学研机制等方面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示范引领作用,在业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特色鲜明的品牌专业,为皖江城市带及安徽省乃至长江三角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2]。笔者通过我院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设所取得一些成效,分析如何提升该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
一、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成效显著
1.“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院校主体”四方联动、协作办学,共同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资源共享的社会服务平台。我院与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正式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确定在产学研、人才培训、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建立相互支持、相互依托、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以芜湖市住建委主导,芜湖市建筑业协会、芜湖市建筑工程管理处、芜湖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指导,建筑企业参与,创新校企深度合作的互动机制和长效机制。
2.依托行业,探索产学研合作的具体形式,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双融机制,提升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我院与芜湖市建昌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建筑节能与能效测评中心,并成功申报获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批准,取得安徽省省级民用建筑能效测评机构资质;与芜湖市建筑业协会签署“芜湖市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位培训合作协议”,重新修订职业能力培养标准,面向企业在职专业人员开展施工员、资料员、监理员等建筑专业人员岗位资格培训,每年面向社会培训2000余人;协助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承办“徽匠技能大赛”――芜湖市建筑业技能大赛;与安徽省建设干部学校建立长效合作关系,协助该校组织制定“安徽省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岗培训试题库”,推荐培训教师加入师资库;与芜湖市门窗协会合作,开展二级建造师职业资格培训,为芜湖市建筑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此外,我们还广泛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监理、造价咨询等服务,积极参与企业的应用技术推广与研发等工作,扩大专业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3.整合行业、企业资源,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确保专业实践教学的系统有序实施。按照“校内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校外实训基地长期稳定”的要求,通过自建、校企合作共建、企业捐赠等形式建立了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在合作企业内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三十多处。2010年,我院与安徽宝翔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署了双方合作协议,形成了校企双方合作的产学研技术研发中心,并与2012年共建了建材实验室,已正式投入运营中,并且运行效果良好。另外,在建筑工程施工工法研制、教师企业实践、学生实践教学等方面开展合作,已完成两项工法研制(正申报省级工法)。
二、提升高职院校建筑工程管理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
1.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我院已成功举办两届校企合作恳谈会,成立了由芜湖市建筑行业协会、建筑企业资深专家和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与几十家建筑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开展实质性合作。为实现“安徽省向建筑业大省、强省转变”,以芜湖市承接产业转移、跨江发展为契机,由学校牵头,联合芜湖市住建委、芜湖市建筑业协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建筑材料企业、社会咨询机构等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研讨,最终形成了一套紧密型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组建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建筑业联合理事会,共同研讨如何将专业建设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为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服务。在学院建筑业联合理事会的领导下,由行业专家和专业课教师根据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要求,进行大量毕业生工作趋向分析,确定以懂施工、会管理作为建筑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构建和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工学结合、分层递进、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建筑工程施工的阶段产品作为任务载体,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与构建。在企业的支持配合下,按照“贴近项目、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在对岗位(群)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岗位任务,分析工作过程和阶段产品特点,确定课程及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岗位任务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2.实行项目化教学,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改革方法上,构建由《建筑材料》、《建筑测量》、《建筑施工组织与设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专业核心课程组成的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群,实现理论教学系统和实践教学系统交叉融通对接。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校内教育期间主要采取模拟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仿真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历练,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实现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主要方法有:①通过现场教学由专门的技师在实训车间内直观演示动态工艺流程、施工方法、施工技术质量要点、工种操作过程等;②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典型建筑工程的构造、组成、施工程序与方法、安装运输、质量检验等;③在实训室和实训车间内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如在建筑材料实训室,学生可以真刀实枪地按照规范检测材料性能;在专业微机实训室借助预算软件进行工程计量与计价,编制工程造价文件;在实训车间,学生可以动手进行钢筋绑扎、模版安拆、墙面抹灰等多项工种操作等。
3.依托行业,联合企业,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遵循开放、创新、精干、高效的原则,引进与稳定并举,培养与补充并重。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重点,通过参加行业培训、外地考察、深入企业学习、技术服务以及科研活动等方式,将教师培养成理、实能够融合贯通的双师型队伍。截至2012年底,我院该专业中级职称以上的专职教师中双师型达到85%。依托行业,联合企业,进一步建设好教师校外实践基地,为专任教师能“真刀实枪”地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实践平台;鼓励教师在完成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参与企业实际工程建设,提升自己的专业实践和技术服务能力;并聘请一批在建筑类企业一线工作的技术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建成了15人以上的兼职教师库,形成稳定的校内外兼职教师队伍。
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优化工学结合环境。我院已与40多家芜湖市地方施工企业、监理公司、造价事务所、建材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开展实质性合作,建立了几十个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习。
这些实训基地一方面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我院还与多家合作签约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明确了学校和企业双方各自的责任,待学生毕业之时,这些企业可以优先选择录用优秀毕业生的权利。这样有效的保障了学生能顺利参与企业的生产实习任务。
5.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高职院校能够依托企业进行办学的保障机制就是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是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能够长期、稳定、深入发展合作关系的基础和前提。作为我院的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在校企合作开展技术服务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构建行业、企业、业内教育专家、毕业生、专业教师等“多方论证”的“多方合作、多元建设”的办学体制,创新和完善校企合作、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专兼职教学团队专业能力;充分利用实训基地,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是实现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任玲华.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45-46.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0010-02为了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形成一批教育观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鲜明的专业点,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启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1〕226号)。根据“通知”要求,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立即启动了专业综合改革。
本次专业综合改革着重从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教学管理等五个方面进行建设,而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与管理是这五个方面必须考虑的问题,是关系到专业综合改革成效的关键,因此,本文拟对河南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与管理方法进行探讨。
一、采矿工程专业特点
河南理工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为河南省名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采矿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和两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10年通过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1年被教育部列入第二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参与采矿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专职教学科研人员40人,其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如下图。
二、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与管理
(一)成立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
采矿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包括:《采矿学》《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井巷工程》《矿山岩石力学》和《开采损害与保护》等。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根据主干课程的性质和起居室课老师的研究方法,建立“采矿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开采损害与保护课程群教学团队”“矿山岩层控制课程群教学团队”“岩石力学课程群教学团队”“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群教学团队”等五支课程群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设有负责人,负责根据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要求,团结带领团队成员,搞好该课程群的教材建设、理论教学、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研讨与改革、教学资源上网,加强课程的协同开发,促进开放共享。
(二)突出专业主干课程的核心地位
结合每门专业主干课程的现有基础和教学资源条件,有针对性地对专业核心课程群进行建设。
1.采矿学课程群与教学资源建设
采矿学课程群教学团队主要承担河南省精品课程《采矿学》《专业导论》《煤矿发展新技术》等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该教学团队由12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各1名。
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矿学》课程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自主开发“《采矿学》三维数字化教学课件”,促进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
(2)把本课程建设成为优秀的视频公开课,将全部课程资源和教学录像上网,供本校及外校学生、煤矿技术人员和工人远程学习。
(3)开发毕业设计网上指导系统,提供多个真实的矿井设计范本和最新的规程、规范等,设置师生交流平台,随时解决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4)建设“《采矿学》3D辅助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实验室”、“采矿工程专业三维虚拟仿真实习实验室”和“煤矿综采工作面高仿真实验室”,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起稳固的空间概念,理解和表达煤层与岩层、煤层与煤层、煤层与巷道、巷与巷道之间复杂的空间关系。
2.开采损害与保护课程群与教学资源建设
开采损害与保护课程群教学团队主要承担国家精品课程《开采损害与保护》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该教学团队由5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该课程的建设重点为:
(1)实现双语教学,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
(2)及时把教改教研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形成一套以案例教学、启发式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堂讨论、师生交流、习题课、多媒体演讲、网络教学等为辅助手段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3)修订出版《煤矿开采损害与保护》教材,出版双语教材《Mining damages and Protection》,出版译著《Surface Subsidence》。
(4)开发设计上覆岩层“两带”高度模拟等三个教学实验。
3.矿山岩层控制课程群与教学资源建设
矿山岩层控制课程群教学团队有9名专业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5人,讲师2人,主要承担《井巷工程》和《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教学任务。其建设与改革的重点如下:
(1)矿山压力可视化教学改革。采用Itasca系列软件(FLAC3D、UDEC、3DEC、PFC软件),将枯燥的矿山压力理论转化为能够看到的矿山压力显现过程,生动形象的展现其中蕴含的矿山压力原理,让学生深刻了解矿山压力原理与控制手段与方法。
(2)开发《井巷工程》三维仿真教学课件。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相应的三维仿真课件,让学生亲自上机操作,变枯燥乏味的文字讲解为身临其境。
(3)推行矿山压力和井巷工程案例教学法。
(4)加大《井巷工程》精品课程建设,搞好《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视频公开课建设,将课程的全部资源和教学录像上网。
4.岩石力学课程群与教学资源建设
岩石力学课程群教学团队主要承担《岩石力学》《土力学》课程的建设与改革。该团队共有7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教授级高工)3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根据《岩石力学》课程特点,教学团队坚持“着眼工程,立足试验,讲授理论,补充文献”的教学思路,从以下方面对课程进行建设:
(1)形成实验教学和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视频及虚拟现实技术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
(2)进一步完善电子教材上网、网络课件上网、教材配套CAI课件上网。
(3)进一步完善网络环境下的试题库和交互式测试系统,改进网络交流和答疑平台;对网络课件进行修改、完善和提高,将课程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录像上网。
(4)对全部网站内容进行升级,形成共享资源丰富、示范性强、应用效果好、推广价值大的精品课程。
(5)出版具有实践特色的《矿山岩石力学》教材。
5.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群与教学资源建设
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群教学团队主要承担《矿井通风与安全》和《瓦斯地质和瓦斯治理》的建设任务。目前,该团队共有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矿山通风与安全》课程的建设重点是:
(1)适当增加矿山安全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方面最新科研成果,并补充实际案例,形成配套的案例课件。
(2)结合目前煤矿生产自动化、机械化、集约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注重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完善课程课件。
(3)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索式等教学方法与CAI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达到形象、直观、生动,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教学质量较高。
(三)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管理
1.运行与激励机制
针对成立的“采矿学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等五个教学团队,制订科学的团队管理制度,明确团队负责人及团队成员的责任与任务,明确课程建设目标,制定量化考核机制和奖惩办法,鼓励优秀教师主动多为本科生上课,作为本科生的四年指导教师,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8-0053-01
随着军队信息化的日益加快,我军军事信息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增长。但当前信息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和数据管理水平与外军还有很大差距。为提高国防数据管理和保障水平,满足一体化联合作战等新军事需求,我军加快了数据管理中心的建设。第十六次全军院校会议后,军队院校培养体系有了很大转变,西安通信学院作为军队初级任职教育院校,正结合部队实际人才需求转型。为适应部队数据管理人才的需求,本院数据工程与管理专业建设也在积极进行中,如何把新专业建设好,需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 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任职培训的教学体系主要针对“指技合一”的培养方向,任职培训的任务主要是更新知识储备,加强实操能力,提高管理才能等方面内容,本专业建设要适应任职岗位的需求,既为大专士官学员进行学历教育及培训,又为“4+1”任职教育学员、在职干部进行数据工程技术与应用管理的短期培训。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结合院校与部队建立的“联教联训联考联研”机制,及时了解部队的最新岗位情况、工作流程和新装备配置等情况,认真完成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指向性、实效性。在教材编写中要根据岗位所需能力与素质建立起模块化课程结构,要突出军事数据管理特色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等,教材要通俗易懂、重点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任职教育对象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多种角度提高学员的能力;改革考核方式,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积极推进学员职业技能鉴定。
二 建设合格的教员队伍
教员是院校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专业建设成败的关键,教员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新专业学员培训的质量。新专业的建设对教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担任新专业授课任务的教员必须具有更新更开阔的视野,更新更宽广的知识面,更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要能及时掌握部队任职岗位需求。要充分认清任职教育院校教员的地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适应新专业的教员队伍。要提高教员教学能力,采用集中备课、专题讨论、经验交流、以老带新等方式提高教员教学能力;要优化教员知识结构,鼓励教员参加校外短期培训、到地方数据中心交流学习、去部队调研等活动,拓展专业知识,丰富前沿理论;要改进教员评价机制,从课堂教学到实际动手能力,熟练掌握装备的操作等各方面全方位对教员进行考核;要安排教员到部队代职锻炼,深入了解部队、熟悉部队等。
三 健全配套的设备设施
目前任职培训尚处于初级阶段,实验室、教学训练场等还处于建设中,但是第一期数据工程与管理专业士官学员去年已经入院学习,今年下半年还将迎来第二期学员,未来还有更多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培训任务,在教学装备设施建设上要加快速度,有针对性地建设配套的专业学习实验室等。
学院原有计算机机房提供的实验环境主要可以进行程序设计、图像编辑、网页制作等实验,但本专业课程建设中涉及的实验内容,如数据存储与维护、数据备份与灾难恢复、数据共享、系统集成、磁盘阵列的使用管理、信息搜索定位、信息资源规划等,需要单独建设的实验室去实现,必须加快建设能够适应新专业培训的教学、训练、实验场地,建设有军事特色的岗位任职教育配套设施,以满足学员岗前实训的需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计算机仿真等现代教育技术,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远程教育系统等功能,提高培训效益和质量。
四 结束语
切实加强数据工程与管理新专业建设,不断提高新专业的教学质量,是通讯学院院校转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实施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设好数据工程与管理新专业,对学院整体办学水平、未来发展竞争力都有着直接影响,在新专业建设中重要的是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从教学体系、教员队伍、设备设施等全面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理论与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在本科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必须通过大学所学知识、专业实习实践、试验制作、资料收集整理、文献查阅等,对需要解决的实际工程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这要求学生具有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土木工程专业创造性还体现在学生要面对各种不同工程条件和各种潜在的影响,来创造性地提出新方案,解决不同工程的实际问题。
二、传统本科毕业设计模式存在的问题
第一,缺乏系统性。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中明确解释其培养目标是:能够从事土木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干课程主要以结构的设计理论与施工为主,因此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应主要加强结构设计的训练与实践。但是,从往年参加毕业设计学生所选择的课题来看,名目虽多,真正进行结构设计的学生人数不到20%,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占了大部分(55%以上)。因此,笔者认为,毕业设计的题目应慎重考虑,内容应结合四年所学的知识以结构的设计与实践为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特色增加一些其它方向的题目(如岩土方向增加煤矿相关的设计,建工方向增加施工管理,交通方向增加交通规划与管理等),重点突出,方向明确。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将来工作的走向。
第二,缺乏现实性。毕业设计是具体的有目的的行为活动,毕业设计的过程是一个模拟现实的过程。尽管我们的毕业设计题目大多数情况下提供的是一些假想的条件,但这些条件也是仿照真实的设计提出来的,因此毕业设计中应把这些假想的条件当作一种真实的情况对待。但是在学生的毕业设计中,脱离实际、凭空想象的成分占了大部,现实的东西少了。对国家颁布的相关规范、图集知之甚少,没有仔细阅读。因此设计出来的图纸有许多地方明显与国家现行的规范不符。对现实工程中的设计和施工过程缺乏整体认识,使得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有效的结合实际,不少东西凭空想象,和实际情况严重脱钩。这也使得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习的管理和监控。
第三,缺乏能动性。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力不足,过分依赖专业教师的指导,不对毕业设计课题所要做的工作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说明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
第四,缺乏重视。毕业设计一般都是在大学最后阶段完成,一方面学生对于这最后阶段的实践课程有些放松,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忙于找工作或其它事情,这使得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严重降低,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学习积极性下降。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一边忙于应付毕业设计,一边忙于找工作或忙于考研,有的学生甚至觉得毕业设计就是走走过场,对毕业设计认识不够导致严重不重视。加上有的学校和老师监管力度不够,对学生听之任之,导致学生自由散漫,毕业设计当然就不能到达应有的基本要求。
第五,缺乏绩效性。在往年毕业设计中,学生时有抄袭的现象。由于有的学生平时就不好好学习,在毕业设计阶段根本就不能把已学知识综合联系在一起,也就不能独自完成毕业设计,所以有时候他们就抄袭别的同学的资料,稍作修改就为己用。有的学生甚至就拿着施工单位的施工组织设计直接作为自己的毕业设计使用,使得这样的毕业设计一点理论知识体系都没有,根本无法达到毕业设计要求。
三、大学毕业设计管理模式的构建
第一,构建新型的实习管理模式。实习是学生把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同时也使学生了解现实工程中的一些施工过程、施工工艺,使得学生在毕业之后能以最快的速度融入现实工程当中去。这就使得我们需要增加实习时间。同时,需要加强监管,只有在加强监管过程中才能使老师认真负责起来,才能使学生能真正在实习过程中学到知识,而不是把实习当作形式,甚至当作旅游。根据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及培养目标,改革计划,增加实习,加强实习监管。在以往的教学计划中,最后一学期虽然没有上课课程,但还有为期3-5周的专业课程设计,加上3-5周毕业实习,这样留给毕业设计的时间大概只有5-6周时间。在这样的时间内要求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设计本身就不太现实。所以我们从2012级教学计划开始,决定最后一学期全部安排为毕业设计时间,这样时间就能得到保障。
第二,科学的选题管理模式。毕业设计题目是毕业设计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选定题目也就选定了毕业设计的基本框架和内容。故选题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工作的先决条件。在以往毕业设计题目方面,一般是专业教师随便拟定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并不都是实际工程题目,甚至有可能和实际工程完全脱钩。实际上,在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上,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种是学生自己根据以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项目进行自己选题,另一种是指导教师根据已有工程或项目为学生选题。不管是那一种选题方式,所选题目都应该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密切联系实际,尽可能结合生产、科研或实验室建设,做到真题真做。同时应注意专业知识和设计内容的应用和结合,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注意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能力所能及地完成有效的毕业设计。同时,系或教研室应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对学生的选题、审题进行集体论证,要求选题恰当、内容适中、结构合理。实践证明,所有学生从接触任务开始就目的明确、兴趣浓厚、主动积极,是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基础。
第三,完善的题型库管理模式。为了真正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题型库选题模式,题型库可以采用模拟题型与实际题型相结合的方式。在每年的毕业设计中,可以选择结合实际工程或项目的题目,也可以从实际工程或项目中简化或抽象出来的一些模拟题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实验研究类型的题目,如结构设计优化、编制具体工程的施工实施方案、项目经济性分析等。让学生“真枪实弹”地参加实际工程方案的设计,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大大地提高他们的热情。
第四,有效的创新管理模式。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可以鼓励学生了解当前实际工程技术中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结合生产寻求毕业设计课题。对于学生结合实际工程自己拟定的毕业设计课题,在评定时应当给予适当的成绩奖励,以激发学生的自觉学习性和主观能动性。同时,专业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时,应避免全程式指导或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了解并熟悉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当教给学生一种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五,系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对毕业设计实施全过程质量监控是提高设计质量的保证。学校教学和相关管理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系部)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实施措施和监督制度,加强过程化管理和监督,抓好毕业设计的每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应成立由相应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和督导组,深入到毕业设计各个环节中进行督促指导,如发现问题应及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或相关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做到及时处理。二级学院或系(教研室)对指导教师的聘任、毕业设计的选题审题、毕业设计的全程管理、毕业论文评阅、毕业答辩、毕业资料存档等环节的工作程序、工作方式、工作内容、时间安排、质量标准、分工负责等均应有明确规定和实施细则。为了保证教师指导质量和学生毕业设计的时间,应实施每日考勤制度,指导教师考勤学生,院系(教研室)随机考勤指导教师和学生。为了确保进度和质量,实行每周汇报制度,学生每周须向指导教师汇报本周成果和下周计划。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应当组织三次检查,从选题———过程———成果进行三维一体的质量控制体系。
违反建设程序建设与施工、监理的关系实质上是合同关系。目前有的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建设对施工、监理的合同履行情况把关不严,比如对人员的无序调换不能及时加以制止,没有按照合同要求进行违约处理,对调换人员没有达到合同规定的仍予以批准等等,这些都是不重合同管理的表现。我市有多个交通项目早已完工并投入使用,但合同执行中存在随意变更等问题,工程结算审价争议久拖未决,以致每年有农民工上访现象。特别是有的建设财务控制力量不足,债务负担过重,资金周转困难,历年累积的应付工程款欠款严重。历年来工程款支付环节引发的社会矛盾屡见不鲜,所以,近年来建设管理部门等对合同管理特别是农民工支付保证金加强了控制管理。2013年版本的建设合同条款中单独对工程款支付和合同变更作出了详细的解释。
1.2基础资料不全,竣工验收拖延
按规定要求,公路项目通车试运行两年后应进行竣工验收,但我市大部分已到期的项目无法及时竣工验收。原因有档案资料不全,财务决算未及时完成等等。前几年已完工的多个项目竣工结算还未全部完成,有的项目尚在诉讼中,导致财务决算无法编制、竣工验收无法进行。建设由于管理人员不懂工程的管理程序,没有及时整理档案资料,后续再补有困难。建设程序中要求的以“估算控制概算”、“概算控制预算”、“预算控制决算”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近年政府主导下的内部专业化分工,统一领导。各司其职,有效地提高了公路建设管理效率。市发改委、财政等部门也成立了基本建设项目综合验收领导小组,大大推动了项目综合验收的进度。
2推动交通工程建设专业化管理的策略
2.1严格控制准入门槛
制定相应法律法规,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严格按法律规则办事,交通工程项目招标的时候,要深入调查竞标的能力水准、技术水平,对相关项目负责人的专业资格标准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进行严格把关,将组织机构的组建、人员配置的标准明确化,如此措施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实现工程建设管理团队管理的专业化。依据相关准入条件,对眼下正在进行的项目进行检测、衡量,把不符合标准的进行及时的变动,将涉及到的相关人员替换。新项目的问题上,一定要严格按标准展开。
2.2要把好制度关,推进规范化管理
作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要指导督促项目法人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招标投标、质量标准、进度控制、安全管理、合同管理、材料采购、工程变更、资金拨付、廉政准则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完善各项工作流程,建立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建立财务竣工决算、综合验收、档案管理制度,做好项目的后评价工作。政府部门也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扎实督促建设建立工程项目内部控制制度,并能有效实施,提高管理效益和成果。
2.3要把好考核关,落实好建设管理责任
要加强对项目建设的监督检查,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提高管理效能。要将建设管理能力与项目建设的适应性纳入动态监管,重点考核机构和人员变化、履约能力、履职效果、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要素,及时修正管理偏差。对社会投资项目,还要加强对资金筹措、履约能力的监管,防止出现半拉子工程。对工程实施管理不力、现场管理混乱、容易发生质量安全事故的建设,应责令停工整改。对整改不力的,要及时撤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