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原则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4 16:41:32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利率市场化原则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利率市场化原则

篇(1)

中图分类号:F832

利率作为资本的价格,是市场经济中调节资本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利率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资源的配置,其弊端在中国市场逐渐显现,因此,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符合经济学规律和中国经济实践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下限,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自此,央行全面放开了贷款利率的管控,下一步将要开展的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本文认为,存款利率市场化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按照一定的步骤和程序逐步放开。

一、存款利率市场化不能一蹴而就的原因分析

存款利率市场化不能一蹴而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对商业银行产生冲击

首先,银行需要具备较强的存款定价能力,这需要综合考虑银行的信用和综合服务能力,存款定价低或者高都对银行的发展不利,风险和收益相匹配成为存款定价的重要原则;其次,银行需要更加强大的内部治理能力,规范的内部治理机制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利率市场化将加剧存款资源的争夺,将加剧银行之间的竞争;再次,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将成为银行又一大风险因子,利率的波动会将带来市场风险,如何识别、检测、控制利率市场风险将成为一大挑战;最后,根据各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利差会较大幅度缩小,必将大大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对盈利过度依靠利差的银行将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向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发起挑战。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冲击

根据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在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存款利率会上升,这将导致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之间的大量流动,对社会融资结构和监管产生冲击,也会对非正规金融产生影响,导致一部分在非正规金融体系的资金会重新流入银行。资金流动性必然带来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加紧密,金融市场的波动将会进一步被放大。资金流动不仅对各个金融市场产生影响,也会给金融监管造成一定的难度。

(三)存款利率市场化的配套制度建设需要循序渐进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完善银行的退出机制。从各个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来看,在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会面对更大的竞争和风险,会有大批银行倒闭和退出。从各国利率市场化的实践看,存款保险制度已经成为推进利率市场化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利率市场化必然加剧各种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性,金融机构面临的风险必然加剧,依靠必然的金融工具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必然是保证各个市场主体有序运行的基础。因此,利率市场化需要推出各种利率期货和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建立管理利率市场风险的金融工具。

(四)央行、金融机构和居民都需要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对于央行来讲,价格型工具将取代数量型工具成为调节货币市场的重要工具,货币市场调节手段将发生变化,货币政策调控的传导机制和调控时滞等都将发生变化,央行需要逐步评估货币政策的传导途径和传动时滞等。利率市场化初期,存款利率会大幅度上升,资本的大量涌动会对央行的调控能力形成巨大挑战;对于金融机构来讲,利率市场化将带来更大的市场风险和更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不仅包括同业竞争,而且还包括不同金融行业的竞争,必然需要逐步完善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对于居民来讲,存款不再是没有风险的事情,同样面临选择,风险和收益并存,高风险的银行必须付出更高的存款利率。这些都使得央行、金融结构和居民面临调整和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五)国际经验表明,应该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以阿根廷为代表的拉美国家选择了“激进式”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实践证明,采取“激进式”利率市场化过程的国家无一取得成功,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利率管制的结果是官定利率与市场实际利率存在利差, 利率一旦放开就会引发资金大量涌动进行套利,而作为负债经营的商业银行一旦遭遇支付危机,往往引发连锁反应, 最普遍的就是挤兑风潮,尤其是在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型的发展中国家, 更难以经受大量资金的过度流动冲击。

二、存款利率市场化路径选择的基本原则

根据上述分析,中国应该按照一定的步骤,分阶段分次序循序渐进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为了避免利率市场化产生的冲击和不良影响,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应遵循以下原则,即“先易,后难;先局部、后全部;先易控制,后难控制;先冲击小,后冲击大”。这样做的好处是央行、金融机构和居民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影响有足够的适应和应对时间,把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分散化。此外,还要考虑存款银行和主体对于利率风险的忍受程度,应该优先忍受程度高的机构利率市场化。存款可以按照产品类别、金额、期限、存款主体类型、地区、银行类型、本外币进行划分,本文给出了每一种划分类型情况下逐步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先后顺序:

(一)根据产品的类别不同

按照产品类别不同,个人存款可以划分为储蓄存款(定期和活期)、保证金存款和结构性存款等;单位存款可以划分为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协定存款、通知存款、保证金存款等。在个人存款中,储蓄存款占比达到96.4% ①(440194.81亿元),结构性存款占3.5%(15877.89亿元),保证金存款占0.2%(751.91亿元);在单位存款中,通知存款占3.4%(17887.38亿元),保证金存款占11.3%(59506.95亿元),企业活期存款占40.6%(213008.72亿元),企业定期存款占29.3%(153805.11亿元)。首先,由于存款占比越小,产生的负面冲击会越小,应首先推进占比小的存款产品利率市场化;其次,由于银行对于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比其他类型存款的可控制程度更高,因此,首先推进协定存款和通知存款更具有可操作性。综上所述,在个人存款中,应该按照保证金存款、结构性存款、储蓄存款的顺序推进利率市场化;在单位存款中,应该按照通知存款、协定存款、保证金存款、定期、活期的顺序推进利率市场化。

(二)根据金额的不同

按照金额不同,存款可以划分为不同金额存款。由于缺乏统计数据,不能得到各种金额存款的分布数据,本文给出一个原则性的建议。综合考虑各种金额存款的分布数据和各种金额存款户数的多寡,存款占比越小,冲击越小;存款户数越少,越易操作。根据国际经验,一般首先推进大额可转让存单,然后推进小额存款。

(三)根据期限的不同

按照期限不同,存款可以划分为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定期存款又可以根据不同年份划分为很多类型。由于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体量都比较大,首先推进谁都不易操作,带来的冲击较大。由于定期存款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划分,而且具有明确的界限,因此,可以根据定期存款年限的分布,首先推进占比较小的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然后推进占比较大的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 此外,存款期限越长,银行越能较好控制存款资源,首先推进期限长的存款利率市场具有更强的操作性。

(四)根据存款主体类型不同

按照存款主体类型不同,可以划分为个人和单位存款,单位存款又可以划分为财政、机关团体、企业、同业等。住户存款占比42.8%(451,414.32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占比34.9%(367,448.04亿元),机关团体存款占比14.8%(156,448.35亿元),财政存款占比4.3%(45,173.89亿元)。由于不同的存款主体有着不同的市场化程度、内控机制和风险防范意识,应该首先推进市场化程度高、内控机制规范、风险防范意识强的存款主体利率市场化。

(五)按照银行所在地区不同

按照银行所在地区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区域的银行机构。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发达地区市场化程度高,市场主体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快,风险管理意识和体系较为完善,能较快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应该首先推进发达地区的利率市场化。具体路径可以是先选择一个或者几个中心城市试点,然后推广到一线城市,进而推广到全国。

(六)按照银行类型不同

按照银行类型划分,可以划分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等。不同类型的银行具备不同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按照风险管理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排列可以依次是外资银行、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因此,利率市场化可以按照这个次序推进。不过,由于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不同,对于银行的负债业务和竞争力有很大的冲击,因此,这种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顺序安排对后进行利率市场化的银行较为不利,市场主体地位不再公平,这种利率市场化的顺序不为推崇。

(七)按照本外币划分

按照本外币划分,可以划分为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由于外币存款占比非常小,影响小,应该首先推进外币存款的利率市场化。

三、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路径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应遵循以下路径,即“先外币,后本币;先非储蓄存款(通知存款、协议存款、保证存款等),后储蓄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长期(定期),后短期(活期);先机构,后个人;先发达地区,后欠发达地区;先大银行,后小银行;先城市,后农村”。具体落实步骤可以是:先选择一个经济发达城市进行试点,按照非储蓄存款(通知存款、协定存款、保证金存款等)、大额定期(大额可转让存单等)、机构存款、小额定期、活期利率的顺序推进利率市场化,然后全面推广到大中城市,然后是小城市和农村。

四、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工作

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进一步发挥Shibor在利率定价中的基础作用

Shibor在金融市场产品定价、央行货币政策传导以及商业银行内外部定价中的影响力和实际作用仍待强化,其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欧洲主要再融资操作固定利率等真正意义上的基准利率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将使得银行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其他国家利率市场化经验表明,利率完全市场化后,会有大量银行的倒闭退出。美国仅1987年到1991年每年平均就有200 多家倒闭,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剧烈波动。银行存款没有风险将成为历史。银行的倒闭会给金融系统造成很大的冲击,也会给居民的资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存款利率市场化必须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前提。

(三)推出利率风险管理金融工具

利率风险将成为中国经济市场主体的重要风险,管理利率风险需要有利率远期、互换、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来进行转移、缓释或者对冲风险,但是,目前,我国只是推出了国债期货,大多数的利率衍生产品还没有推出,利率市场风险将严重缺乏管理工具,推出利率风险管理金融工具势在必行。

(四)完善银行进入和退出机制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倒闭将成为常态,银行如何退出而且如何解决银行退出产生的经济社会问题,这是监管当局应该考虑的问题,建立一个完善的退出机制对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银行业保持一个良性竞争的态势,要解决银行进入机制,尤其要完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准入制度。

注释:

①数据时间节点是2013年10月。

参考文献:

[1]孙军,孔令学,王洪刚,等.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制度思考[J]. 金融发展研究,2010(12).

[2]李冰.八位专家解析利率市场化路径:只待“最惊险的一跳[N].证券日报,2013-7-26.

[3]马珍.基于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问题的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3(7).

篇(2)

一、利率市场化的涵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货币资金的价格即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换言之,在市场化后的利率市场上,市场交易的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均由市场自发选择,存款和贷款利率不是由中央银行统一控制的,而是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最后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准利率、以市场化利率变动为衡量标准的市场化制度,它包括了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等四方面的市场化。

二、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原因和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通过行政干预和命令决定等方式对利率实行管制,实际利率水平不能真实反映市场资金的供需情况,无形中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传统商业银行形成制度保护,不利于充分竞争、开放有序的金融市场的建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和金融监管制度的松绑,在传统的工、农、中、建等老国有银行外,外资银行、中小股份制银行、村镇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包括互联网金融等新生事物不断涌现,这些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机制灵活、历史负担轻等优势,集中精力拼抢存款、客户和市场,虽然各家银行执行的仍然是由中央银行确定的统一利率,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息揽储、超短期理财产品、存款送礼等试图打制度球、绕过监管管制的做法屡见不鲜,特别是在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实际已经形成了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为基础利率的利率定价机制,老的利率形成机制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新的市场形势的要求,无论是宏观经济还是金融市场都需要有真实风向标作用、能够真正反映市场资金松紧状况的利率风向标。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猛增,但大型银行对贷款企业的审核比较严格,程序繁杂,形成银行想放贷的企业不缺钱,缺钱的企业从银行贷不到款的困境,合理通畅的融资渠道的形成已经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也滋生了非法集资、高利贷等社会乱象,利率市场化的建立将有助于建立高效透明的民间借贷体制,也有助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为我国非公经济的发展打入一剂强心针。

三、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建议

1.提升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水平。2013年7月19日人民银行宣布,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这一决定的实施,必将给商业银行依靠存贷差为主要利润来源的传统经营模式带来巨大挑战,加剧金融机构间的竞争,谁能更好的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运营效率,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先机,运作好的商业银行会逐步发展壮大,运作不良的商业银行有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银行与客户间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自主协商定价,银行可以根据企业情况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降低优质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提高自主定价权,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最优的融资渠道和银行。

2.加强金融监管。金融市场是一国宏观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一国的经济发展、国计民生是否稳定,我国的金融监管一直以来较为严格,对于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利率市场化后,应继续完善金融监管和调控,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应对极端情况下经营不善的银行大面积倒闭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形成中央银行对基础利率的调控和指导机制。同时,为防止银行间恶性竞争,也可以从监管上引导银行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3.循序渐进,务求稳健。从各国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来看,寻求一步到位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将带来很多不可预知的恶果,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韩国在1988年12月一次性放开除政策性贷款以外的所有贷款利率和两年以上的存款利率,结果1989年国内利率飞涨,利率市场化进程被迫中断;智利于1977年6月宣布一次性放开全部利率管制,引起了大规模的银行危机和社会动荡。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到目前为止,进展较为平稳,但是存款利率还未放开,这是利率市场化的重头戏,能否推出牵涉到众多相关市场的发展状况,金融市场深度、商业银行整体质量、央行市场利率调节体系的建立等都将影响利率市场化能否平稳推进。建议我国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提高商业银行竞争能力和对利率市场化的认识,按照先长期后短期、先大额后小额的原则适时推出存款利率市场化。

4.加强资本项目管控。我国金融市场尚不成熟,很多方面还处于学习阶段,对资本项目的管理一定要加强,特别是在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一旦巨量国际游资进入我国,带着攫取巨额利润的目的投入房地产、股票、商品市场等多个领域,获利后迅速撤出,将严重拖累我国的经济平稳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充分证明了国际游资的可怕。

我国利率市场化采用逐步放开的方式,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资源配置扭曲现象,此时,如果不加强资本项目管制,国际游资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可能突破管理层的管控范围,造成不可控的影响。因此,加强资本项目管控是利率市场化顺利运行的有效保证。

四、总结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与我国近年来经济高速平稳发展、金融市场深化、金融工具丰富密不可分。短期来看,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推出将直接改变众多金融机构的生存环境和竞争态势,为众多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融资机会;长期来看,是我国形成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马胜杰.从国际经验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世界经济,2001年5月

篇(3)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74(2012)05-071-04

2012年3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世界银行联合了《2030年的中国:建设现代、和谐、有创造力的高收入社会》。该报告认为,未来二十年的金融部门改革应该是果断、全面和配套的改革,按照一个合理排序的路线图推进。其中一个优先重点是按照市场原则推进利率的市场化。

从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利率市场化平稳有序推进的前提是相关配套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内外部制度环境的优化完善。本文从制度经济学角度,选取美、日、德、韩四个成功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国家进行研究,分析其改革中的制度环境变化与制度建设得失,并针对我国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制度环境和约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制度改革政策建议。

一、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的制度推进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成就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到目前为止,我国在推动利率市场化工作上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构建了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基本建立了我国市场利率体系。二是全面实现了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进一步扩大,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调整了房贷利率浮动下限,扩大了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空间,更大程度地发挥了市场在利率决定中的作用。三是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指导,督促金融机构不断完善定价机制和提高定价能力,完善了利率监测系统,引导金融机构合理定价。

2.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制度障碍

首先,利率改革需以央行价格调控手段的完善为必要条件,表现为基准利率体系的完善和利率传导机制的畅通。但是,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基础设施不健全,短期和长期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仍不完善,还不能很好地为金融产品定价提供有效的利率基准。

其次,市场化利率的形成依赖于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不但要有各种市场化的经济主体,而且要有完善的市场结构和丰富的产品结构。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结构仍不完善,银行信贷之外的货币和资本市场规模相对过小,且市场的同一性较大,缺乏结构层次的合理性,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金融制度创新不足。

另外,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必然改变管制利率状态下的存贷利率差水平,使存贷款利率差缩小。银行类金融机构将面临经营模式的转变,因此,优胜劣汰是不可避免的。而当前我国对此缺乏相应的法律退出机制,金融机构破产将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二、典型国家利率改革的制度环境与制度建设

1.政府主导型与市场推动型改革

(1)美国:金融市场制度创新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

美联储在1933年颁布了银行法(即“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规定了美国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原则,其第Q项条款明确规定对存款利率的管制。利率管制不但影响了美国银行性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对自由竞争的金融体系也产生了冲击。

随着金融证券市场不断发展,金融投资活动多样化、国际化,证券市场收益具有较大吸引力。银行业只能通过金融创新工具绕过政府管制,加入证券市场竞争。金融创新伴随着美国利率市场化过程的始终,并对美国’金融体系的变革产生重大影响。金融自由化摒弃了近半个世纪以来金融监管体制对银行业发展某些过度限制,使金融产品可以自由定价、金融创新大量涌现、各类金融机构业务交叉及金融市场国际化趋势加强。

美国存款利率市场化实行先大额定期存款、再小额定期存款、最后储蓄存款的顺序,逐步解除了对存款利率的管制。1960年代中期和末期,美国的“金融脱媒”现象愈演愈烈,最终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于1971~1975年先后出台“总统委员会关于金融结构和管制的报告”,“美国金融制度改革建议”和“金融机构与国民经济检讨纲要”,分别对利率管制的不良后果作了有说服力的佐证,并建议在五年内废除Q项条款。在此期间及之后,美联储根据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况、银行业经营状况及资金供求情况,陆续地进行了一些放松利率管制的措施。

(2)日本: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日本属于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因此日本的利率和金融改革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特征,改革是由政府主导推动的。1977年,日本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从国债利率市场化开始,经历了银行拆借利率弹性化、大额定期存款利率放松、小额定期存款利率放松、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和存款利率完全市场化的过程,到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限制。在此过程中,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迅速发展。

日本以国债交易利率和发行利率的市场化作为放开利率管制的第一步。1973—1974年经济危机过后,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财政支出日渐增加,政府成为当时社会资金的最主要需求者。但是,由于金融市场缺少多品种、大规模的金融资产进入,使市场交易难以形成客观的市场利率。因此,扩大国债发行规模成为日本政府当时最便利的选择。国债发行规模扩大使得金融市场交易品种和规模得到了拓展,国债交易利率成为金融市场其他利率的重要基础。

日本以丰富短期资金市场的交易品种作为放开利率管制的第二步。其利率管制主要集中于银行存贷市场和货币市场,因此短期市场利率的形成成为利率市场化的重点。

篇(4)

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e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政府对金融市场的过度干预,将导致“金融压抑”,从而影响经济的良性发展;管制利率将降低资金的有效配置,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行为的扭曲,国家经济的稳定性受到威胁。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至今,利率市场化改革在不断的摸索创新中循序渐进。对商业银行而言,实现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不仅会给其业务经营带来重大影响,同时也会带来各种发展机遇。2012年年初,央行行长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一文中,让市场感受到了利率市场化“攻坚战”渐行渐近的脚步。2012年6月8日,央行在此前已二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基础上,再次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即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银行将迎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白刃战。为有效应对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商业银行应提早制定应对措施,才能决胜千里。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利率体现的是金融商品的价格,本质上通常反映的是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在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后,利率作为调节资金流向配置的重要手段,应该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发挥基础性的调节作用。为优化货币资金的资源配置,反映金融机构的定价权和客户的选择权,我国从1996年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央行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三先三后”路线,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大额;先短期,后小额”的总体思路,基本上遵循了小步迈进,谨小慎微的渐进式路径。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第一,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市场化。第二,贴现利率的市场化。第三,针对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第四,上限放开、下限浮动的市场化试点。第五,稳步推进发展阶段。温州的金融改革试点,2012年6月8日的央行降息调整存贷上下限的浮动区间,都是国家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信号。

现阶段,由于我国尚未实现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导致资金的有效配置能力降低,不能按需分配,银行更倾向于向有地方政府政策性支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提供资金,获得政策红利的保障,而对于经营风险相对较高,资金需求较大的中小企业紧闭大门,且大中型企业普遍以基准利率获得银行信贷资金,而中小企业获得的信贷资金价格普遍上浮30%以上,这有违市场公平原则,导致现阶段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饥渴”的现象,利率市场化的呼声愈加强烈。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能提高资金的供需平衡和需求的利率弹性,总体上消除利率的部门、行业和政策歧视,理顺被扭曲的资金配置关系,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中国依靠利差获取利润的经营模式,完善中国的金融体系,但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同时,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冲击将进一步加大。

(一)传统业务受到冲击,存贷利差缩小。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和对风险的定价能力受到严峻的挑战。根据央行的分析报告,各银行利息收入占比基本都在80%以上。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竞争激烈的存款市场会使存款利率上升,加大商业银行运行的资金成本;另一方面贷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得贷款利率的总体上升幅度有限,为争夺优质大客户,商业银行还会下调对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两重因素的叠加,会使商业银利差缩小。

(二)竞争加剧,中小银行生存状况面临严峻挑战。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将迎来全新的优胜劣汰的竞争环境,银行将根据目标客户的资产价值,经营风险,与自身的金融产品特点,资金成本,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自主进行定价,而中小银行由于在技术网络、机构网点、产品创新等方面处于劣势,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经营管理水平,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三)资本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大。随着商业银行的资本成本上升,为了追求高收益,银行倾向于把贷款投放给愿意支付高利率的借款人。而在高风险高收益的经济原则驱动下,贷款者将更偏好风险较高的投资领域,排挤了正常领域的投资,引发逆向选择的风险,同时也加大了还款风险的增加,银行的贷款质量将下降,不良贷款比重将上升。

三、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篇(5)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理论依据。我国没有完善成熟的利率市场化理论,只能学习和借鉴西方利率理论和西方国家利率自由化和市场化经验。利率市场化的依据是“金融自由化”理论演变和发展而来。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金融自由化。该理论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2.现实意义。利率市场化是针对利率管制的改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管制利率通常小于均衡利率,因而会出现超额资金需求,在无法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必然出现银行业的信贷配给、寻租行为、资金黑市等扭曲资源配置的机制,结果是资金分配到效率低的部门,从而加剧了资本供给的短缺和增加了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最终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货币当局决定实行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与对策

1.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会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而问题的严重性则在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结构并未达到完善,其行为更多倾向于非市场化,且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层级多、流程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够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仍以利率收入为主要利润、逐步同政府脱钩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也实在难以承受。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金融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价格竞争,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浮,这就意味着银行存贷款的息差大大收窄,大大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空间。

(2)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了WTO,承诺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从这时起外资银行挑战的萌芽就开始成长。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它所经营的业务的国际化特征。外资银行有丰富的在市场经济中历练的经验,面对各种问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同时,在外资银行的收入来源中,中间业务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应对利率变化风险的能力强于我国的商业银行。

(3)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对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予以分配。

2.应对利率市场化道路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要继续完善,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再次,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继续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内部利率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

(2)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放开利率管制后,各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判断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公众需要金融机构真实的信息披露。要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篇(6)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非偶然地将利率维持在低于市场利率水平的政策称为“利率抑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出于垄断控制资金分配、配合宏观调控等原因,都对利率实行严格的控制,政府根据自己发展的偏好规定金融工具的利率水平,对不同的融资规定复杂的差别性利率与优惠利率。这也是“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之一。

一、利率抑制与经济增长

利率抑制政策使得实际利率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甚至经常为负值;过低的实际利率导致低水平储蓄和过高的资金需求,政府为抑制对廉价资金过度需求并引导有限的资金流向政府计划优先的企业部门,又采取了有选择的资金分配,即信贷的定向分配。这样降低了资金配置的效率,使市场行为扭曲,以至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计量分析发现,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世界银行(1989)对34个发展中国家进行计量分析后发现,金融抑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投资的质量,1965―1985年间的横截面数据的回归方程表明平均增长率与平均实际利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尽管实际利率为正的国家的投资率比实际利率为负的国家的投资率只高出17%,但产出资本比率却要高出4倍。弗莱(1978)的实证检验发现,如果亚洲的实际存款利率朝竞争性的自由市场均衡利率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要提高0.5个百分点,即实际存款利率的相关系数为0.5,世界银行(1989)估计的经济增长率与实际利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2,盖尔伯估计的相关系数为0.2~0.26。

二、我国的利率抑制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实行的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利率管制体制和低利率政策。1978年虽然开始了经济市场化改革,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为了满足经济快速发展以及稳定金融体系的需要,我国一直对利率予以严格的管制。随着改革的深入,利率管制的消极因素不可避免地显现出来。

(1)利率没有发挥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资金流向的作用。在利率管制的条件下,国有金融机构控制了大部分的社会金融资源,大量的资金被配置到效益较低甚至无回报的项目中去,从而降低了资金的整体配置效率。

(2)利率管制没有考虑到利率的风险结构。由于金融市场上资金的需求者千差万别,所以每笔金融资产的特征各不相同,其价格(利率)也要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如果进行利率管制,由政府将利率定在某一平均水平上,对企业不分优劣,一视同仁,显然是不公平的。

(3)利差较小。由于利率管制,银行贷款利率偏低,创利空间狭小。20世纪80年代,我国又针对不同行业规定了不同的优惠利率,这不但影响了银行业的收入构成,也使得其利差收入进一步降低。

(4)权力“寻租”,金融腐败。在利率管制下,信贷是一种稀缺的垄断性资源,不可避免地产生寻租行为,信贷资产的安全也受到威胁。实践中许多企业支付的资金成本远高于官方规定的利率,只是这部分利率剩余被个体或小集团寻租,没有反映在金融机构的会计报表中。

(5)由于正常的融资渠道被管制,使大量资金游离于正式的金融体制之外,造成了所谓的“脱媒”危机,致使非法集资泛滥,民间利率奇高。

为了消除利率管制所带来的经济低效和失衡,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自198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尝试。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成就

到目前为止,我国优先市场化的利率主要是货币市场的利率,如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国债市场的发行和回购利率,其市场化的时间较早,程度也较高,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另外一个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金融品种是外币存贷款,到2000年9月,外币贷款利率已经完全实现市场化,大额外币存款利率也基本实现了市场化。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也已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进一步推动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并最终实现贷款定价的自主化、存款利率的自由浮动,是构成我国今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2005年1月31日,央行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报告》指出,利率市场化最为核心的问题是变革融资活动的风险定价机制,让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买卖风险或定价风险的金融机构。具体来说,就是逐渐过渡到中央银行不再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而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调控货币市场利率,进而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

四、进一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

实现利率市场化目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与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与内控机制的完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建设和金融监管能力相协调。

1.坚持正利率原则、渐进性原则和次序性原则

(1)实现正利率既是别国利率改革的经验,也是资金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在西方研究中,实行正利率政策也是大多数经济学家的共识。

(2)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缺少经验,相关的制度条件亟待完善,为了减少改革震荡,因此只能坚持渐进式原则,从基础的金融产品开始,循序渐进地增加利率市场化的金融产品的品种和规模。

(3)坚持次序性原则,就是要以建立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为目标,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2.积极发展和完善金融市场

发达的金融市场是利率市场化可靠的保证,只有在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种类丰富、金融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竞争充分,利率才能真正反映资金的价格,才能引导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资源的使用效益。

(1)积极发展和完善货币市场。统一竞争的货币市场有利于商业银行和各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货币当局的货币控制能力。

(2)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债券市场,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股票市场,使资金能够在资本市场上有效流动。

(3)促进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开发期货交易、远期协定、期权、互换等规避利率风险的对冲机制。使金融机构和企业得以防范利率风险,减少金融成本,甚至获得高收益。

3.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机制

(1)转换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消除利率传导的障碍。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正在进行中,也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商业银行体系的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这使得我国的利率传导机制受到阻碍。因此必须深化商业银行改革,使银行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并按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开展经营活动。

(2)健全金融机构的科学定价制度。各类金融机构应以收益与风险相对称原则为基础,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状况和经济、技术实力,参照完善内部定价和管理核算体系,逐步提高利率定价的能力。

(3)加快建立商业银行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之后,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一些新兴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都将同样面对市场风险和自身的经营风险。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必须建立与利率市场化配套的存款保险制度。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强存款人对金融机构的信心,有效防止挤兑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在商业银行经营失误时,也能减轻其倒闭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冲击,提高金融体系的信誉和稳定性。

4.强化金融监管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必须建立一套适宜而谨慎的监督管理制度,制定高质量的监管标准,进行严格而有效的监管。

(1)必须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监管法律法规,不断规范操作规程,提高监管人员素质,加强业务培训。

(2)要转变监管的重点。金融监管的重点应从传统的合规性监管切实转向风险性监管上来。着重分析评价商业银行自身的控险能力、化险能力、排险能力,对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健全性、系统的安全性等做出一个综合的评价,指出其存在的风险隐患和管理漏洞,并责令其组织实施和改正。

(3)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不断加强的过程。一方面应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开发金融衍生业务、证券业务、投资基金托管、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投资银行业务;另一方面要注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必须在市场准入、风险监控等方面加强监管。

(4)加强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监管。应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利率风险的计量系统及利率风险控制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对利率风险的日常监控,防止利率风险带来的损失。

(5)尽快健全审慎性的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机构内部信息的透明度,从而促进对金融机构的外部控制和市场约束。

篇(7)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理论依据。我国没有完善成熟的利率市场化理论,只能学习和借鉴西方利率理论和西方国家利率自由化和市场化经验。利率市场化的依据是“金融自由化”理论演变和发展而来。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R.J.Mckinnon)和爱德华肖(E.S.Show)在70年代,针对当时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场不完全、资本市场严重扭曲和患有政府对金融的“干预综合症”,影响经济发展的状况首次提出金融自由化。该理论严密地论证了金融深化与储蓄、就业与经济增长的正向关系,深刻地指出“金融压抑”(financial repression)的危害,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欠发达是因为存在着金融压抑现象,因此主张发展中国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实现金融深化(financial deepening),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自由化就是针对金融抑制这种现象,减少政府干预,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

2.现实意义。利率市场化是针对利率管制的改革。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管制利率通常小于均衡利率,因而会出现超额资金需求,在无法提高利率的情况下,必然出现银行业的信贷配给、寻租行为、资金黑市等扭曲资源配置的机制,结果是资金分配到效率低的部门,从而加剧了资本供给的短缺和增加了银行业的不良资产,最终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货币当局决定实行利率市场化,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货币当局则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影响和决定市场利率水平,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与对策

1.我国现阶段利率市场化进程存在的问题

(1)国有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心理准备。由于体制的特殊性,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可能会遇到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而问题的严重性则在于,国有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结构并未达到完善,其行为更多倾向于非市场化,且其在资金使用方面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益推动机制尚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低、管理层级多、流程不够合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健全、创新与营销机制不够完善、激励不足与约束不力并存。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仍以利率收入为主要利润、逐步同政府脱钩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也实在难以承受。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金融机构在争夺客户方面展开激烈价格竞争,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是贷款利率下浮存款利率上浮,这就意味着银行存贷款的息差大大收窄,大大压缩我国银行业的利润空间。

(2)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外资银行带来的巨大挑战。2001年11月,中国加入了WTO,承诺在5年内全部取消对外资银行的地域限制,从这时起外资银行挑战的萌芽就开始成长。外资银行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它所经营的业务的国际化特征。外资银行有丰富的在市场经济中历练的经验,面对各种问题,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去解决。同时,在外资银行的收入来源中,中间业务占了比较大的比例,应对利率变化风险的能力强于我国的商业银行。

(3)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目前,在我国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政策承担着财政分配职能。国家可以通过规定利率水平实现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以后,利率将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资金将随着利率流动。国家将无法通过制定利率水平对资金在不同区域、行业和产业予以分配。

2.应对利率市场化道路上存在问题的对策

(1)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要继续完善,解决我国国有银行长期所有者虚置的现象,实现国有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激励兼容的市场化运作。按照现代企业的组织原则,重组国有银行的内部组织和机构体系。再次,建立规范透明的财会制度,强化股东、外部监管机构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和。继续完善利率定价机制,强化内部利率管理部门的职能,明确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

(2)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放开利率管制后,各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判断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公众需要金融机构真实的信息披露。要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增加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篇(8)

1.关注宏观经济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关键步骤的实施应找准合适的时机。目前我国仍处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时期,加上制度因素作用,信贷资金的长期需求依然较为旺盛;货币政策以稳健为基调并偏紧操作,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同样略显偏紧;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增长较为缓慢、存贷比处在偏高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夜之间将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一方面可能导致存款市场利率迅速跳升、中小银行流动性风险可能加剧,甚至造成金融市场较大的动荡;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信贷需求旺盛的条件下,资金成本大幅上升必然导致银行同步提高贷款利率,将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新增成本转嫁到借款客户身上,从而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冲击。

2.关注金融市场问题。目前,我国的债券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尤其是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我国债券发行采取的是审批制,而不是国际上通行的注册制;债券市场的产品种类、特别是衍生产品不够丰富,这些都会对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构成一定制约。虽然近年来部分市场发展很快,但其规范程度还有待提高、市场深度还有待拓展,如发行制度问题、市场分割问题、金融产品创新问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影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有效构建和金融机构利率风险对冲能力的真正提高。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兼顾各方、协调推进。

3.关注我国国情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不能生搬硬套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做法,必须正视我国的国情,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否平稳有效推进,与我国政府职能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密切相关。如果地方政府投资冲动依然很大、国有企业的预算软约束依然存在、重要领域民营资本仍不能有效进入以及要素价格没能全面反映成本,信贷资金饥渴和利率不够敏感的情况仍将继续存在,宏观调控不得不趋向收紧。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很有可能导致总体利率水平的大幅上升,对经济金融造成负面冲击。

4.关注银行业风控问题。我国仍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银行业在各项主要金融指标均处于主导地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也是宏观调控的主渠道。因此,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必须充分考虑银行业、尤其是中小银行的财务承受能力、风险管理能力和生存发展空间,按照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推进,避免对金融稳定、宏观调控乃至经济运行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影响。从银行业自身的竞争格局来看,我国各类银行业机构的实力差别较大,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偏弱。在当前存款保险制度、市场退出机制还有待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可能会给中小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冲击,尤其是可能对中小银行具有明显压力的流动性风险,从而影响其生存和发展,对此有必要保持高度警惕。

5.关注贷款利率改革问题。近年来,利率市场化的重点一直是贷款利率,当前贷款利率已经半市场化,商业银行可以在贷款基准利率上上浮30%左右,其他金融机构上浮比例更大,民间资本利率可以是基准利率的4倍之高。也就是说,一年期贷款利率目前为6.56%,民间借贷是其4倍,即26.24%。在这个范围内受法律保护。如果贷款利率彻底市场化的话,即取消上浮限制,完全由市场、由供需决定贷款利率,那么,在存款利率不市场化前提下,在我国总体资金仍为贷方市场的情况下,贷款利率可能直线上升甚至演变为高利贷,存贷款利差无限扩大,银行从贷款获利更大,促使银行进一步扩张资产,甚至不惜酿造不良贷款风险。这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6.关注金融安全问题。利率市场化关键步骤的推进将对银行构成四大挑战,即定价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业务转型风险。因此,伴随着银行业整体经营风险的加大,协同、高效的金融安全体系有待建立健全。迫切需要加速建立健全金融安全体系,包括建立适合国情的存款保险体系,完善危机预防体系和危机处置体系,切实管理好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利率市场化关键阶段的金融稳定。

7.关注配套改革问题。利率市场化相关的配套改革有待进一步加快步伐、协同推进。目前,我国生产要素价格体系尚未完全理顺,价格型、间接式的货币调控模式还有待建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还有待完善,资本项下货币可兑换尚需大力向前推进等。这些相关改革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速度和推进效果,为此,利率改革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有待加快步伐、协同推进。

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到了关键的阶段,因而走好最后的一步至关重要。应避免一蹴而就的心态,摒弃毕其功于一役的推进思路,坚定目标、找准时机、创造条件、积极稳妥地有序向前推进。

1.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改革可先行。周小川行长称,“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设计论证,贷款利率改革可先行一步,存款方面可通过促进替代性负债产品发展推进”。这说明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摆上桌面,向前推进一步的条件基本成熟。这是央行继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后,又一推进金融市场化的重大改革。存款利率且慢放开,一方面存款利率一旦放开,可能造成存款利率直线走高,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成本大幅提高,从而提高贷款利率,加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负担。另一方面资金价格走高后,必将吸引国际热钱大举进入,推高中国资产价格泡沫,酿造新的金融泡沫风险。此外,需要明确的是,利率市场化包括整个金融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强、全国一盘棋的改革,切忌搞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国统一性改革规划。

2.完善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日前,央行已扩大人民币对美元即期汇价波幅至百分之一,打开价格型工具调整空间。汇率市场化与利率市场化有望协同推进并相互影响:当资本大量涌入之时,由于汇率弹性较大,人民币汇率升值,消除汇差收益,资金大量涌入使国内资金充裕,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利率便会不断被降低,利差收益会被不断消除,资本进一步涌入动力就会减弱直至消除。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之后,央行在有序引导人民币汇率有升有贬、双向浮动的同时,有望快速推进利率市场化。下一步,央行应继续完善以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为主要内容的银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

3.改革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一是应大力发展直接融资,不断增加可交易的金融工具,扩大市场化利率覆盖范围,以此与银行信贷展开竞争,促进银行利率市场化。二是应发展货币债券市场,通过不断吸收新的市场参与者、增加交易品种、扩大交易规模等,将其培育成中央银行能有效调控,又能对其他金融市场和银行信贷市场利率产生有效影响的核心金融市场,不断完善Shibor利率使其发挥基准利率作用。三是应大力发展外汇市场,减少央行对外汇市场干预,鼓励外汇产品创新、适度放松管制,加快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构建基准利率体系和吸引更多机构参与报价,这是形成市场化价格基准的两个基础条件。

4.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的架构。一是健全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分工制约的体系,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处理好速度、效益、风险、质量的关系,更新经营理念、改进管理方法、规范竞争行为,不断强化银行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完善能力、自我调整能力和自我转型能力。二要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全面考虑资金成本、风险程度、综合贡献、客户关系等因素,从理念、架构、流程、考核、方法、技术等方面多管齐下,建立和完善风险定价体系,做到成本可知、风险可控、收益可计。三要全面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应深化应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机制,完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更加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四是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需要,努力提高金融产品创新能力。

篇(9)

中图分类号:F82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086-02

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完全或部分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使利率由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的上下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1]。利率市场化作为利率决定机制的变迁,会伴随有一定的成本及由此而获得的收益,而要成功实现利率市场化,使其收益大于成本是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的。

一、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从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特殊性的角度出发,对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了系统的论述。他们的“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理论”为发展中国家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2]。众多发展中国家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纷纷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践,但以失败者居多,不但没有达到改革的预期目标,反而引发了不同形式的金融危机,给宏观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损失[3]。根据金融发展理论的分析,发展中国家是有必要实行利率市场化的,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来实现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利率市场化的整个过程既要具备相应的前提条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又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和监管措施,决不可以将其简单地交给市场,让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来替我们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若想引入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仔细分析其国内经济基础和监管水平。根据现有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的初始条件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效应具有重要影响,所以有必要对利率市场化所应具备的初始条件进行清楚的认识。

二、宏观经济条件

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发展中国家实施利率市场化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也是利率市场化顺利运作的最根本的载体。当某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市场机制将逐渐取代原有的计划机制而在经济生活中起主导和支配作用,健康稳定的宏观环境有助于利率杠杆和价格体系有效发挥作用。而当宏观经济不稳定时,无论是过热时期还是萧条时期,实施利率市场化都可能造成经济更大的波动,这又会反作用于利率市场化,使改革受挫[4],并且可能导致发生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市场市场化的宏观经济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

1.宏观经济条件的定性要求

首先,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经济增长通常是一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是金融发展的基石,作为金融部门基础的实际经济部门只有在维持一个较长时期的增长后,才能积聚起相当的经济实力来支撑金融改革。

其次,国际经济波动不大。经济全球化已经使每个国家很难脱离别国的影响而独善其身。所以只有交往中的各国经济都比较平稳发展,尤其是汇率比较稳定,国外游资没有大进大出,国内的利率市场化才能顺利进行。

第三,财政纪律严格有序。这主要指政府向央行的借款问题,即“政府借款需求必须是可接受的,以此避免中央银行储备货币产生通货膨胀性的扩张。”[5]而引起这一扩张的情况有两种:一是政府国内借债的直接影响,即可能出现的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另一种是政府借债的间接影响,即面对巨大的资本流入,中央银行为了避免本币汇率上升,必须大量购入外币,从而导致货币的扩张结果。

第四,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这是宏观经济稳定的最突出表现和基本标志。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实践表明,在存在高度通胀的国家,利率放开后往往导致过高的名义利率,会出现金融机构和企业无法适应而经营困难。并且在这种物价不稳的状态下的利率市场化往往又会带来物价的进一步上扬,增大宏观经济的震荡性,形成恶性循环。

第五,资本项目控制有力。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对资本项目的适当管制有助于经济的健康运行。从当今世界形势来看,国际游资规模之大已达惊人程度。东南亚金融危机所展示的国际游资对于一国金融体系甚至整个经济体系的巨大冲击力至今仍令人心有余悸。如果实现利率市场化后迅速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任由规模巨大的国际游资对国内金融体系肆意冲击,将很难控制其中所隐藏的金融风险,这会扭曲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正效应。

2.宏观经济条件的定量判断标准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没有科学的量化指标作为指导,各种经济决策成功实行的可能性就不大。通过经济学家对泰国、阿根廷、智利等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前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金融深化率等指标的实证分析,可得出一国在选择进行利率市场化时宏观经济条件的三个定量判断标准。

首先,经济运行稳定性定量标准。根据中国学者史宝平的实证研究可得,一国利率市场化的时点应选择在宏观经济最近三年稳定增长,GDP增长率的变异系数在0.6以下、平均通货膨胀率在5%以下[6]。

其次,资金市场规模与金融深化定量标准。较高的金融深化程度不仅反映一国现代金融机构和资金市场的发展,而且反映相对较低的通货膨胀及缓和的金融抑制。较大的资金市场规模和较高的金融深化率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时,更能加速金融深化发展。一国实行利率市场化一般应选择在最近五年的真实金融深化率达到60%以上、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达到80%以上的时点上。

第三,财政赤字规模的定量标准。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前应保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财政赤字应控制在GDP的3%~5%,并且财政赤字要通过发行国债等非通胀的方式来弥补,中央银行不应为财政透支。如果财政赤字主要通过中央银行贷款弥补,会形成通货膨胀的主要压力。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阿根廷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佐证。

三、微观经济基础条件

1.对银行体系的要求

银行作为货币经营的最重要主体,它们的经营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合理,自身是否具备充足的资本实力,能否保证所经营资产的质量,是利率市场化成功与否的关键。

第一,实行银行体制改革。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银行体系中一般都是国有银行占绝对地位。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必须在推进利率市场化之前对银行制度加以调整,来为改革顺利进行作好准备。这种调整可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国有银行民营化,使之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对金融市场利率变化迅速作出反应;二是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经营,政府给予其极大的经营自,并且在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方面实行有效机制,增强银行的市场行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二,积累较充裕的资本。这主要体现在货币资本上。为了经营上的安全,按《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的自有资本不能少于8%。另外信息资本和人力资本不可或缺。在信息资本方面,银行在进行正常的业务活动中,需要尽可能详细地获取有关人的信息,减轻信息约束。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在已积聚的信息资源基础上能够顺利地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在人力资本方面,人是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信息是通过人来收集和处理的,系统行为决策是由人来制定与执行的,工作人员的技能水平及内部激励制度对银行的长期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提高人力资本数量与质量是银行适应利率市场化环境、加强竞争力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第三,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实行利率市场化,利率的决定机制、利率结构发生变化,会对银行原有的资产结构带来冲击,并且利率市场化后的激烈竞争会暴露出银行资产负债原来所被掩盖的缺陷。如果银行资产质量较差,那么在新的市场机制下,银行的这种资产体系的脆弱性会加大,进而可能导致资产质量状况的进一步恶化,难以保持金融资源的供应。所以银行资产质量是有效推行利率市场化、维护金融体系稳健性所需具备的一个基本要素。

2.对企业组织的要求

企业组织作为使用价值的最重要创造者,它是否具备了相关的条件,也是利率市场化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

首先,建立良好的产权制度。关于这个方面,需要考虑企业存在的所有权形势以及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结构设计与执行。其总的原则是从产权方面形成对企业的有效约束与激励机制,提高市场主体的行为能力,是指对资金产生合理需求,避免由所有权约束不力而产生扭曲的信贷需求,从而使利率决定机制更为有效。

其次,形成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对企业资产负债比例起决定性作用的一项因素是企业的融资成本,主要由债务成本和股权成本来确定。利率的变化会对成本的构成比例造成影响,所以企业需要根据在收益一定的情况下,融资成本达到最小化的原则来构造一个合理的资产负债率。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普遍的情况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个人财富拥有水平不高,企业自源融资较少,更多地依赖外援融资,负债比重较大。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为利率市场化作准备的过程中,逐渐降低企业负债率是一项重要任务[7]。

总之,以上对发展中国家实现有效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不是相互割裂的。它们渗透于整个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方面所表现的突出程度有所不同。这些条件与利率市场化本身之间也是一种互动关系,实行利率市场化需要这些条件,而有效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又会反过来促进这些条件的完善。

参考文献:

[1] 周荣芳.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中国金融,2001,(8):20-23.

[2] 黄萍.利率自由化和金融危机[J].现代经济探讨,2004,(2):49-51.

[3] 周梅.外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给我们的启示[J].经济问题,2003,(2):49-50.

[4] 佘传奇,祝清.国外当代利率市场化理论探讨与实践的借鉴[J].经济问题,2003,(3):40-42.

[5] Maxwell J.Fry. Interest-Rate Liberalization and Monetary Control in China.Experiences with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Kanhaya I

篇(10)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改革的重点任务是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我认为,需要重视以下三个重点问题:一是整体改革的协同性,即,利率市场化改革同要素市场改革以及与其他金融改革的战略协同问题。二是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本分摊问题,即,对中小银行和小微企业的引导和保护。三是根据存款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经济金融新特征和新格局,建立经济金融新机制。为此建议如下:

一、加强省级层面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工作联席互动、重大改革协同机制建设工作。在各省市设立联动协调机构,与国家有关部委紧密衔接沟通,搞好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工作。各省市联动协调机构要深入调研和及时掌握区域相关问题和情况并上报反映、表达诉求,推进改革工作。应深入研究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所涉及的与其他改革的协同问题。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步协调推进工作。以建立混合所有制为方向实施有关类型的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以建立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为目标实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以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为重点内容实施国有企业人力资本和激励约束机制改革。通过上述改革,强化国有企业财务硬约束,提高利率市场化融资主体及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同时,逐步减弱存贷比指标对商业银行的制约,逐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尽快实施存款保险金制度,完善商业银行危机管理和破产机制。

二、按照“成本分摊、分类施策、保护中小”的原则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本分摊机制。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成本主要包括:中小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转型不足、风险定价能力不能匹配存款利率市场化要求的风险成本;货币政策新规则传导机制不顺畅的风险成本;相关财政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改革的风险成本;中小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融资成本等。应按照商业银行、融资企业、中央和地方政府、监管机构等主体分类,明确改革责任、实施改革举措,分担改革成本。建议:在自贸区实施存款利率市场化先行先试,并扩大自贸区中小商业银行机构准人数量,更好地带动中小商业银行经营转型;支持中小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逐步允许中小商业银行控股或参股其他金融机构以及跨业投资经营,保护中小商业银行渐进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影响;加强中小企业发债、上市、财政专项扶持基金等政策的支持力度,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便利,减弱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冲击。

三、构建适应存款利率市场化完成时期的经济金融新机制。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变化趋势总体呈现先高后低的态势。在间接融资占比依然高企的阶段,存款供需关系依然紧张,存款利率上升并中高位运行;在直接融资比重显著提升、间接融资比重不断下降的阶段,存款供需关系逐步均衡,存款利率下降并中低位运行。同时,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倒逼效应”明显,利率市场化促使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在这种协同推进、进而倒逼推进效应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使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作用。此外,存款利率市场化后货币政策传导机构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由价格和数量并重转化为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锚定短期货币市场利率;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由价格和数量工具直接作用于银行存贷业务转化为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传导至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因此,建议: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构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构合理、相互支撑的融资体系;在适当扶持和保护中小商业银行基础上,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倒逼效应,促使中小商业银行实现综合化、集约化、差异化、特色化转型发展;区分间接融资比重较高阶段和融资结构均衡阶段等两个不同阶段存款利率运行的不同特点,做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和利率调控管理工作。可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联邦基金利率机制”和以欧洲央行为代表的“利率走廊机制”研究基础上设立我国利率调控机制。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后的初期,利率调控可实施“分段锚定”,既锚定隔夜市场利率,又关注其他短期利率。同时,加快建立从机构监管转化为功能监管的金融监管新机制,适应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趋势。

上一篇: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下一篇: 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