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调查研究概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4 16:41: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会调查研究概述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会调查研究概述

篇(1)

在“观点”和“方法”的提出及学科建设方面,一些社会学家在城市社会学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建构方面进行了尝试,其中有代表性的成果当属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和邱致中的《都市社会学原理》。这是两部系统性较强的城市社会学着作①,对中国城市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吴景超先后获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学士、芝加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25年至1928年期间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社会学,随派克等学者从事都市社会学原理的研究,必定深得“芝加哥学派”的真传。其1928年完成的博士论文《唐人街:共生与同化》,从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历史讲起,研究了唐人街的社会结构、文化冲突及家庭生活等,同时对唐人街的生活组织、帮会、通婚、同化、边际人等进行了深刻而细致的分析。吴景超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研究都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博士论文正是他作为“中国现代都市社会学研究开创者”的奠基之作。1928至1931年,吴景超任南京金陵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其间出版《都市社会学》。

该书是中国最早的都市社会学研究着作。全书共计四章84页,篇幅虽小,但内容充实。首先,深刻地探讨了两个关系,一是都市与附庸的关系,都市离不开它的附庸,都市及其附庸构成了都市区域,都市区域是研究都市经济的基本单位。都市繁荣的标志是看它的附庸的富饶程度及工业化水平。都市与附庸的关系不是看两者的远近,而是看两者之间的交通,交通是沟通都市与附庸的“唯一妙法”。吴景超还对居民在都市中的“自觉观念”进行了论述,他指出,“都市居民应该有一种自觉的都市观念,时时刻刻去研究如何发展他们的都市,如何保有他们的附庸,如何发展他们的商业势力到别的都市的附庸中去”。二是都市间是互助与竞争的关系,从互助关系看,都市之间应常通有无、货物流通,这样才能达成“共赢”。从竞争关系看,都市间存在贸易竞争,这种竞争是国际性的也是局部性的。

其次,富有洞见地分析都市人口增长、人口质量及城市化问题。吴景超认为,都市人口增长的方法有三种:人口的自然增长、移民(人口流入城市)、扩充市区(把附近市镇和乡村划归都市)。可以说,吴景超的都市社会学研究渗透着深刻的城市化理念,他认为,中国有大约75%的

农业人口,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率极其低下,最经济的办法就是发展工业,“发展中国实业,创造中国的都市,使附庸中可怜的农民,以及一切游手好闲的人,到都市中去寻生活,乃是救济中国人口过剩问题的一个好办法”[8]。中国人口集中到都市,是大势所趋。第三,提出了都市问题的研究方法。要找出都市病态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出恰当的对策。寻找都市病态原因的方法是实地调查研究,有“靠得住的事实”作根据,然后才可以谈都市改良,谈都市控制。都市中各区域的环境不同,人们的行为也不尽相同,产生的社会问题也不同,因此,研究都市问题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暗射地图”,把社会问题的分布情况标注在地图上,然后再根据地图开展实地调查。①研究都市问题的另一个工具是都市区域发展史研究。 此外,芝加哥学派在都市研究中综合统计法、个案法、自传法,以此弥补各种方法存在的缺点。最后,强调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都市控制中的作用。他认为,都市社会约束人类的力量还比不上乡村社会,这是社会学要关注的问题,因为社会学的中心问题便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乡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交往紧密,每个人的行为都受乡村“舆论”的监督,宗族、家族、家庭等因素都是约束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而都市社会是一个陌生社会,人们互不相识,“舆论”的约束力较小,个人行为的自由度较大,没有完备的约束手段。除了“舆论的制裁”之外,人们的行为还需“良心的制裁”。都市社会较之乡村社会,以道德律令为根源的“良心的制裁”要明显薄弱许多。因而既要重视道德、宗教、舆论、良心等非正式制度在都市控制中的作用,也要重视法律等正式制度在都市控制中的作用。

应该说,吴景超在《都市社会学》中提出的观点、思想和方法是对现代文明都市发展的深刻思考,在中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意义,更具有重大的社会现实价值,在当前中国的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现实背景中,其意义更加凸显。与吴景超作为知名社会学家的身份不同的是,邱致中虽然获得过社会学博士学位,但更多是以市政规划专家的身份示人。1933年从暨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期间也在上海江南学院讲授“都市社会学”课程,因资料匮乏,故自制讲义,先作《实用都市社会学》,后着《都市社会学原理》。1934年,两本着作相继出版。《实用都市社会学》共15讲,详细论述了都市的形成、意义、公共建筑、工业区域、商业区域、住宅区域、市政交通、卫生、金融机构、文化、人口、政治组织、行政、政党、职业团体、流荡与寄生阶层等。该书仅仅是对都市构成要件的分类概述,在应用社会学视角方面却有所欠缺。《都市社会学原理》恰好对此进行了弥补。

《都市社会学原理》共10章,首先对城市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学科定位、研究范围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都市社会学是阐明都市社会的组织,并科学地论究它的发生、发展、变化和消灭,而理论地探寻其构成及进化的内在的必然关系的科学。都市社会学研究对象,不仅仅是都市的物理形态,更主要的是基于物理形态条件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广义的都市社会学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都市社会历史学、都市社会构造学、都市社会政策学。而狭义的都市社会学仅指都市社会构造学,范围包括都市社会经济构造、社会构造、政治构造、文化构造。都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哲学的方法和伦理的方法,哲学的方法主要是不带成见地观察事物、收集资料、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伦理的方法则是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准确而非谬误的解释并作出推论。

其次论述了都市社会的起源、分类、进化、环境、构造、人口、政策、发展趋势等内容。其中论述最为深刻的当属都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关系。邱致中先生认为,都市社会存在于社会整体之中,都市社会是从农村社会发展而来的,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和农村社会相互影响。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市社会与农村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物物交换的时代,都市社会附属于农村社会,都市内部还带着农村的性质;在以货币为媒介的社会中,两者的关系从交换形式上,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从交换的性质上看,又是相互对立的。从人口变化来看,都市人口因都市经济的发展而增多,农业的落后使农村人口减少,集中于都市。都市社会吸收农村人口,不仅从数量上吸收,还从质量上吸收,一切农村里的优秀分子都被城市的文化所吸引,离开落后的农村,集中到进步的都市去。再从政治文化看,资本主义一切政治与文化,都支配着整个农村社会。现代农村与都市之间交互影响,或者说是一个矛盾的循环,农村社会的经济没落与文化落后造成都市社会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这是矛盾的一面;农村社会的经济没落与文化落后造成都市社会的经济恐慌和文化畸形,这是矛盾的另一面。

而对于都市社会问题,主要有人口问题、劳动问题、妇女问题、儿童问题、妓问题、犯罪问题、卫生问题等。这些社会问题是由社会内部矛盾所产生的,有着深刻的制度根源,因而解决都市社会问题就要找出并改革蕴藏在社会内部的制度性矛盾。最后,作者还从四个方面讨论了都市社会学史等,即美国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的产生背景、研究旨趣及主要的研究内容;都市社会学的雏形及其发展;都市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都市社会学发展现状。

篇(2)

[中图分类号] G6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103?06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大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全国性的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挑战杯”竞赛活动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我国各高校的育人成果,推动了高校与社会间的交流,已作为学校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成为高校与社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式以及培养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大连海洋大学作为应用型高校,在定位自身与职业类院校和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差异时,格外重视“挑战杯”竞赛活动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日前举办的校级第九届赛事为例:2012年12月,大连海洋大学校团委开始组织学生申报课外科技立项项目,全校共申报213项,1000余名学生参与了立项工作,2013年3月,作品开始进入评审阶段。作为立项项目指导教师与项目成果评审教师,笔者参与了该校级赛事的整个过程,拟以社科类学术作品参加该赛事的态度、行为等过程情况及提交参赛作品和评审结果为研究对象,对如何提高学生实际科研训练能力做一些实证性系统探索,以窥“挑战杯”竞赛活动意义之一斑。

既往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的研究,可分理论探讨和实践调研两大类。从理论验证性文章来看,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或科技活动宏观概述性分析较多,涉及微观具体问题和细节性问题分析较少;宣讲本学院或本校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工作开展状况论文较多,对比分析高校间相关论文工作较少;笼统阐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论文较多,针对高校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类型区分相关论文较少。实践调研类论文又可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整体运作情况的聚类分析。另一类是以作者所在高校为中心进行的科技作品竞赛或活动的宣传性介绍,这一类论文典型特征是自我宣讲或表彰,对竞赛或活动自身存在的问题鲜有涉及。

基于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来看,以微观性的某类具体作品为切入点,并结合某具体高校实践性竞赛活动为分析载体进行探究性研讨实有必要,且能为竞赛或活动的质量提升起到动力推动作用,此点亦是本文写作的重要逻辑原点。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因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所涉问题过多,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无非有三:一是对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选题的探究;二是如何做好作品写作的过程控

制;三是如何科学合理评价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质量。

一、对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的选题

选题决定了课外学术作品的科研方向和水平,决定着科研的成败。有论者指出合适的选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对于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大学生信心和作品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从大连海洋大学第九届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哲学社会科学类专项为例,所有62项作品涵盖学科包含了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科类专项要求的所有类别。具体而言,62项作品里,哲学类作品3个,占所有类别作品的4.8%;法律类作品6个,占所有类别作品的9.7%;经济类作品4个,占所有类作品的6.5%;管理类作品11个,占所有类作品的17.7%;教育类作品14个,占所有类作品的22.6%;社会类作品24个,占所有类作品的38.7%。详细作品信息如表1所示。

从学生申报的作品来看,以下问题明显:选题过大,内容宽泛,框架面面俱到,总有完备答案,不会从实际调查和观察中独立自主地形成新分析、新观点。如,《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调查研究报告》、《新时期企业发展新思路》、《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探究》、《论网络人际交往的道德与智慧》、《关于目前中国房价问题的调查研究》、《浅析中国海洋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的海洋情结》、《论社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法律无情与法律有情》等题目的选取明显偏差于学生自身能力,由所选题目可作出的预判是:学生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知识背景下完成如此宏大题目。[1]

由此所引发的思考是何谓合适的选题,何谓好的选题,何谓面向特定对象科学的选题?不少论者认为价值性原则、创新型原则、可行性原则、有利性原则、具体性原则等方面阐释大学生应如何选择合适的课题参加各类科技作品竞赛[2]。诚然思辨性理论对大学生选题有一定指导作用,但如何更直观细致地寻求选题的优势化选择是更加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时间较近、更具权威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特等奖获奖作品,总结更具指导意义的科学选题标准。表2为特等奖论文具体信息。

获特等奖作品选题有两个特点:一是题目小,将研究范围限定在学校自身所处区位;二是研究视角较为独特,即使没有限定在一定的区位,对所选主题研究也不是大而全的;三是没有形而上的思辨论文,而是立足于学生自身实际,形而下地进行走访调查研究,应用性成果占据主导地位。由上可初步总结出大学生进行选题遵循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小、新、实。

所谓小,从认知规律看,先具体,后一般,用所学理论指导,去调查研究和分析具体事物,然后得出深化和改变甚至创新原来的一般理论。小意味着要选择以小见大的题目,需要智慧,创新和知识。比如,我们要研究调整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型。你就可以调查几个地方、几个小微企业,在后危机时代如何改变和创新经营模式的实践。所谓新,就是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新东西:新事物,新经验,新问题,新趋向。如:① 新农村建设中渔政渔港建设,动植物保护,农村饮水、公路、供电、安居、清洁、土地整治、海域使用等调研分析;② 战略性新兴产

业创新发展课题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调研分析;③ 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中的退耕还林还草、重点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情况、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保护等进行调查研究;④ 教育发展课题中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农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民族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⑤ 改善民生计划中扩大城乡就业规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国有资本收益中的民生支出等调研分析。所谓实,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衡量:一是踏实细致的进行实践调研;二是所作出的结论或建议具有可执行性,能为社会、地区相关问题应对提供可资借鉴的实用对策。如针对我国矿难高发。湖南师范大学10名大学生历时两年多,走访了30多个煤矿,完成两万多字的《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调查报告,所提出来的三级矿难防控体系,引起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写作的过程控制

选题确定后需要系统科学地寻求科研路线,即需要以研究主题所确定的概念为中心,量化变量并提出假说,并确立相关研究方法证实或证伪假说。对于初涉科研的大学生来说特别需要考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建构层面;二是科学方法层面;三是具体写作层面。第一个问题所涉两个子问题,一是选题中以关键词为核心的文献检索和综述;二是选题所依存理论的一个系统学习。前者研究过程可以概括为问题形成、数据搜集或文献检索、数据评估、分析和解释及表述研究结果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承载着一项与原始研究相似的功能。例如,在原始研究和研究综述中,“问题形成阶段”包括界定我们感兴趣的变量,“分析解释阶段”涉及决定哪种结果是显著的。对于选题所依存学科的基础理论,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或专业原理。以经济类论文或研究报告为例,至少在建构作品时应当至少掌握以下三个方面原理:①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② 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③ 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持续地开发出人类所需求的商品并将商品在人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对于科学方法层面,应该从社会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引导。社会调查主要任务是根据调查方案中确定的调查方法,以及调查设计的具体要求,采用各种方法收集调查对象的有关材料,全面掌握总体及总体单位各方面的基本状况。在社会调查中一是要注意调查方式方法多样性:综合运用问卷、访谈、实地考察、讨论、案例以及文献查阅等。有的竞赛作品图省事,怕麻烦,只搞问卷一种。所以东西很浅。甚至结论不符合实际。二是要注意调查的深入实际,深入调查要求不怕苦、不怕累,要下真功夫。比如,东南大学几位学生去农村调查融资问题,不但坐硬板,还住农民家里,所以成果很实在,很具体,获得特等奖。通过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与汇总后,还需要系统的分析,才能揭示出资料所包含的众多信息,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依据资料的性质,可以将资料分为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借助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体现。要强调的是定量研究方法,调研可能涉及单变量或多变量的统计分析,因此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等成为要了解和初步掌握的科研方法。

写作是收获的季节,把调查研究的成果、事实、材料和资料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分析和提炼出你的新结论,新认识。就是有实践价值和学术含量,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 和内在逻辑,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对策等。首先,要聚焦出鲜明的主题和创新点。作为论文的核心部分,应当充分而又简明的阐述为解决所提出问题而使用的新的思路或新的方法,以及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和模型。其次,作品语言力求精炼、生动、有个性、有锋芒。先求通顺后波澜。尽量用平常的语言,阐明深刻的道理。

三、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的科学评价

对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社科类项别评价指标的确定,我们综合了国家挑战杯及地方省市挑战杯的评审标准,确定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等作为大连海洋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以下简称哲社类)专项的评审标准,通过走访刚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哲社类评审专家,结合举办的前八届校“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的具体情况,我们制定了评审标准中各个子维度相关指标,详见图1。

在制定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后,通过匿名方式征询了10名相关专家的意见,在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后,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对指标中大量难以采用技术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做出合理估算,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反馈和调整后,对因素价值和价值可实现程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具体操作为,对评价指标中各因素的进行相应分级,系统将各因素分为一到五级,并赋值为0-1分不等,同时按照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给与不同的权重,即对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做区别对待,依照公式: 进行了加权评价,得到最后的评价结果。

四、结语

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的有机互动可有效促进双方更为良性地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以及关联活动存在诸多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注重培养学生科研素养,锤炼学生科学化思维。这种思维的锤炼应当具有体系性知识建构特征,如课题申报与结题、科技文献检索与获取、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科技论文写作方法与发表流程、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

(2)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合。具体做法是,大一大二需要安排科研思维训练、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大三大四期间需要安排专业前沿理论研讨等相关课程。

(3)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将校、省(市)、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视为人才培养过程中训练学生科研思维、科研技能的重要载体,尽可能安排学生参与比赛,遴选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充足基金支配。

(4)成立直属于校直属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业)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本科生学分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尽早开展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尊重学生知识产权,并给予相应资助和奖励。

篇(3)

小类: 哲学

大类: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 本文通过对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四百名90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相关人员的个案访谈,分析和研究90后大学生与父母关系的现状以及双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与中国传统的父母子女关系进行对比,以此揭示90后在与父母相处过程的特殊心得以及突出矛盾。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变迁,90后大学生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代沟和矛盾,但整体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本文对这些特点和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详细介绍: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90后一词具有太多的争议: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生活优越的时代,个性张扬、叛逆、势利、非主流、标新立异等等。90后所成长的家庭环境较80后、70后有很大的不同,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他们多为独生子女,亲情观念比较淡薄,与父母的沟通存在许多问题。另外,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90后承担了更多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使得双方矛盾加剧。这种种的社会和家庭原因,促使90后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那么作为这支队伍的先锋者的90后大学生这个群体,又是如何看待父母与子女关系这个话题的呢?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我们将从两个角度出发,即描述介绍现实情况和反观传统的父母与子女关系特点,来全面的分析90后大学生眼中的父母与子女关系。我们着重对90后大学生与父母的互动情况进行了四方面的分析,分别是客观背景概述、双方相处过程中的情感沟通、主要矛盾和冲突,以及90后大学生对待父母的新特点。 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变迁,90后大学生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代沟和矛盾,但整体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研究的结果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启示,值得进一步探讨。首先,90后大学生与父母之间沟通交流的主要障碍是代沟问题。消解亲子间的代沟,形成民主平等健康的亲子关系,父母应当承担起主要责任。其次,90后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造成父母与子女分歧的一个重要原因。在疏导逆反心理方面,除了需要父母的努力之外,90后大学生自身应该担负起主要的责任。第三,父母对90后子女的关注点与90后大学生的期望有所差距。 90后大学生希望父母给予自己的关注是多方面的,他们更多的希望在人生规划和人际交往等生存、生活技能方面,以及自我的情绪和心态方面得到父母的指导与关心,以此来明确未来发展的路向,构建完善的人格。第四,尽管90后大学生与父母之间存在着各种问题与分歧,但是从总体来看,亲子关系的前景比较乐观,呈现健康发展的态势。第五,90后大学生所在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传统关系模式正在改变,新的模式正在形成。与传统家庭模式不同,父母已经不是绝对的权威,绝大多数父母都能够尊重孩子的意愿,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交流。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我们将从两个角度出发,即描述介绍现实情况和反观传统的父母与子女关系特点,来全面的分析90后大学生眼中的父母与子女关系。内容涵盖了对独生子女问题、与父母沟通交流问题、矛盾冲突问题、代沟问题等的调查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为家庭社会学提供事实依据,为缓解父母与子女关系中的矛盾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法,从而构建起和谐家庭,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生活优越的时代,90后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个性张扬、叛逆、势利、非主流、标新立异等等。另外,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90后承担了更多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使得双方矛盾加剧。这种种的社会和家庭原因,促使90后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是针对此问题,学术界尚未展开深入研究。在此意义上,本报告具有开创性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家庭和谐成为了最基础的工作。本次调查旨在分析和研究90后大学生与父母关系的现状,与中国传统的父母子女关系进行对比,以此揭示90后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呈现的新特点,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为家庭社会学提供事实依据,为缓解父母与子女关系中的矛盾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法,从而构建起和谐家庭,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作品摘要

本文通过对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的四百名90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相关人员的个案访谈,分析和研究90后大学生与父母关系的现状以及对双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并与中国传统的父母子女关系进行对比,以此揭示90后在与父母相处过程的特殊心得以及突出矛盾。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变迁,90后大学生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代沟和矛盾,但整体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本文对这些特点和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无

调查方式

篇(4)

在当今的高校建筑学教育中,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的高素质设计人才已成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住宅设计原理》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住宅建筑设计的理论、原则和方法,既具理论性,又有实践性,而成为后续课程住宅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我们可以说:教与学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原理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建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评价机制,探索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真正切实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当下建筑学专业最为关心的。下面就如何结合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应用到《住宅设计原理》的具体教学实践中进行讨论。

改革目标

(一)教学重点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原则。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理性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

(三)打破传统理论课闭卷的考核方式。采用分阶段递进式多次考核综合评价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

(二)注重教学过程。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关注、引导把对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关注放在首位,将传统建筑教育中以传授知识、技巧、经验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变成培养素质、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四)特色的教学方式。加大实践教学,注重开放教学,提倡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二、 实施方案

(一)实施方案方法及途径

转变教育观念,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认知学习理论强调的是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1]。

传统的建筑学教育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强调以教师为主体,师傅带徒弟的“传、帮、带”的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环节中强调理论知识的填鸭式灌输,这种教育理念严重扼杀了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本课程在教授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意义建构中的主动性,因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养成,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育关注的焦点已从教师的教学转移到学生学习和知识的形成中。

改革教学计划,与设计课内容紧密结合进行意义建构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住房制度的调整,人们对住宅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居住的要求上,住宅的舒适性、可变性要求已经成为主流,由此带来的对建筑学专业的“住宅建筑设计”带来巨大冲击。住宅设计既是一个建筑学的传统设计课程,同时又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只有在意识上跟随时代,设计上抓住住宅的时代特征才能设计出符合当下人们需求的好的住宅。

《住宅设计原理》的讲述过程中,有意识的灌输学生了解现行所学知识的意义,调动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主动性。本课程改革所做的第一件事即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筑设计课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建筑学专业学生的特点是重视设计课而轻视理论课,针对这一特点,在《住宅设计原理》的课程讲授过程中,进行情境设置,结合《建筑设计6》 的课程设计内容,针对设计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困惑等问题进行问题线索提示,让学生主动寻找答案,思考在设计原理课中可能的解决策略,帮助学生建构对住《宅设计原理》课程相关知识的意义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有效引导学生的思考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使学生建立设计的概念,在设计原理的范畴内形成新老知识的联系,对于学生建构与建筑设计相关的知识体系是很有利的。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1)设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

结合教学内容将主要的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节点和要点,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充分扮演组织者和帮助者而非单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进行情境设置,设立并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在有些章节的讲授之前布置一定的讨论题目,让学生分组在课外寻找答案,当讲到相关内容时,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方式使学生结合问题对相关知识作深入的思考,从而实现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在讲到有关住宅适应性和可变性的内容时,教师并未进入正题进行讲授,而是抛出问题:住宅的适应性和可变性在那些地方体现,其内在的逻辑是什么,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做相关的研究与分析,给出自己的答案。通过这一问题情境的设立,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自己的建筑观,并通过教师恰当的解释而逐渐理解所讲授的内容,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既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起相关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这个操作模式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组织者、促进者、帮助者。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注意的是引导的方式与问题的设定必须是学生感兴趣并急于知道的内容,而且不能偏离教学的总体框架。这样经过一系列“用一学一用一学”的良性循环过程,学生逐渐形成对课程的总体认识与把握,建构起相关专业知识体系[2]。

(2)基于社会调查研究,注重知识的建构

创造并不是不切实际的凭空想象,其创作过程来源于生活。住宅作为人们生活最为贴近的具体实物形式,许多的创作数据与灵感都来自实际生活模式,它需要建筑师用心观察和亲身体会。很多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五年的学习生涯中,从来没有想到建筑师还应该走到社会的最基层,参与方案的社会调查、市场调查、环境调查。然而正是这些最基本的调研数据和最深层民众的心声才使得我们的住宅建筑创作富有生命力与说服力。

在我们的住宅设计原理课中增加了一个社会调研的内容。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调研,每个组先确定调研的对象,可以按年龄段、社会阶层、区域或是家庭关系构成等进行对象研究,根据具体情况编制问卷展开现实或是网络等多种形式的调查,让学生与民众进行很广泛的交流;绘制草图;收集了大量的问卷并进行数据分析;还有进行实地考察,进行访谈总结成果等一系列方法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而这些宝贵的资料都为学生今后的住宅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3]。

(3)培养学生参与能力与团体协作的能力

为了顺应时代潮流,适应社会的需要,建筑设计朝着越来越广的方向发展,所涉及的学科越来越多。我们知道建筑设计其实是团队性的工作,个人的智慧和才能固然重要,但是整个团队的合作更加重要。建筑设计不再是单靠某个或某几个建筑师所能完成的工作,它要求更广的知识内容,更有效的团队协作。这就要求我们注重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们之间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提倡学生之间自由坦诚的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潜能。

我们强调创造力培养实际上也是强调整个设计团队创造力的培养,包括团队的协作和组织协调能力。在教学中应该强调个性品质的修养,对待工作有责任感、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能够自我管理,在工作和学习中能够与其他人协同合作共同完成。针对此问题,教师会针对社会调研后收集的资料举行一次讨论课,每小组学生提出相应的专题汇报报告或演示文件,并在全体同学面前进行演讲。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协商,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同时也相互学习,形成良好的氛围。这个讨论与协作的过程也强化了学生知识的建构,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纷争不已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建立教学反馈制度

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建立教学反馈制度,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适时调整教学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及重点、授课方式、接受程度以及个人要求等方面的意见。对大量问卷进行分析统计,形成直观图表,同时组织授课教师集体研究、讨论,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适应实际教学需要。

三、 考核方式

打破传统的建筑学理论课“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评价采用“过程+结果”、“知识+能力”的方式,最后的成绩采用分阶段考核。即能力考核占最终成绩的50%,其中调研报告占30%,课堂讨论占10%,综合表现(互动、交流、积极性等)占10%;作业成绩占最终成绩的50%。成绩采取百分制,满分100分,60分及格。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近几年开展的教学方法和考试的研究,我们为理论课教与学的过程带来了诸多特色的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并在发展中不断的改进和完善。针对课程特点,将教学实施权、学生学习状况评价权、学生能力考核权最大限度的交给该课程的任课教师,打破建筑学理论课“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真正做到有利于评价学生能力的考核。建筑学的教学研究是个无止境的过程,应本着吸纳经验、结合实情、发扬特色的教学态度,将建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不断发展完善下去。

篇(5)

研究性教学法是欧美综合性实践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社会实践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方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和研究课题。

一、研究性教学法概述

研究性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即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一定学科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通过教师对多种创新性教学方法的运用,让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索过程中能动地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它特别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师生之间双向和互动交流,激励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和主动探究,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此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手段。近年来,为培养大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高校重视,并在大学众多课程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法的必要性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其掌握程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经济管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目前我国高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普遍存在考试、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全面、真实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效果,教学形式单一,基本上就是课堂讲授,且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讲授知识,课堂上缺乏师生交流,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是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导致教学效果不佳。而研究性教学法通过创设与现实相近的教学情境,极大地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作适应能力,通过探索问题,揭示问题的复杂性,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通过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它以问题为先导,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掌握隐含在这些问题后面的知识;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方面,它转变了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方式,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操纵者,而是学生学习兴趣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课堂中不再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师生的互动性得以加强,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为适应现代经济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不断提高的要求,《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极有必要实施研究性教学法。

三、研究性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学中可以设计为课堂教学、实践性教学、课外研究活动和学业评价四个环节。

研究性课堂教学环节主要由任课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完成,其教学从创设经济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激情,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批判、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材的选择把握基础性、前瞻性与综合性。在组织和设计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原则、学科基础理论与前沿动态相结合的原则、课程内容精简与知识背景广博相结合的原则。在研讨课题的设计上,应注重迁移性、生长性和应用性。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应注重研究性、互动性和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灵活多样而且具有创新性的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由教师单向传授式的方法向师生互动式的研究主导性教学方法转变,从而实现课堂的真正互动。

实践性教学环节则由任课教师结合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各种类型的经济管理实践活动。教师结合课程设计现场教学,通过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现场观察等方法,让学生取得第一手实际资料,完成从理论到实践、调查到总结、提高到完整的过程。这样,既可以验证在课堂中论证的结论的正确性;又能锻炼学生独立的动手和思考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其创新精神。

课外研究环节实施课题研究和创新计划,要求任课教师力图跳出课堂和课本的限制,将课内外融为一体,通过网络建立课程自主学习的支持系统,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一系列的参考书和参考文献,撰写读书报告或文献综述;教师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拓展网上学习与交流、网上答题与讨论、网上作业与批改的新途径。在研究性课题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一步自主提出课题项目的论证报告,向学校或校外有关机构申请立项资助,鼓励他们将科研成果在正式刊物上发表。

最后,在以上三者的基础上,建立并完善研究性教学学业评价体系,强化教学的研究性特点,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一考定全局”终结性评价模式,实行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使其及时了解在自我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取得的成绩,且即时发现不足,找到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使考充分体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篇(6)

十几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此环境下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探讨也蓬勃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突破。就不完全统计,此方面的相关论文,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期刊上发表的就有万余篇。经过梳理,可以把他们研究涉及的领域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课改革面临的新形势的分析

研究者在肯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的前提下,总结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简单概括有三大方面: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契机和挑战。一方面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认识;另一方面它也冲击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使他们选择的多样化趋势更为明显,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和复杂性。

2.在经济全球化下,西方依旧推行其“西化”“分化”的图谋,加紧文化意识领域的渗透,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如何用科学的理论和思想有效的武装在校大学生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

3.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虽极大地促进了知识信息的传播,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但网络信息的良莠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着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品质。如何应对,是新时期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对教学活动参与者(教师和学生)的研究

就学生而言,关于他们政治取向、价值观念、心理健康状况、道德诚信水平等方面的调查研究成果颇为丰富。通过这些调研成果,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大事、渴望祖国繁荣昌盛;同时,他们也具有价值取向功利化、个体意识强化、道德意识复杂化等思想特点;而政治和道德观念模糊,缺乏道德责任感和心理失衡问题也较为普遍存在。

就教师而言,许多学者对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必备素质以及对教师的保障、评价、激励机制做了系统的调查分析,指出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我们的教师思想上也出现了许多复杂的变化,滋长了一些消极的东西;同时,面对新情况,自身的业务素质也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就此,研究者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向“专家型”发展的思路。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能力,还要有一定的道德修养,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和情感倾注。需要指出的是中青年教师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流砥柱,对他们特点、存在问题和相关解决对策的研究理论成果所占比重较多。

三、对教学实施过程的研究

1.对教学内容的研究:纵向来看:教学内容的改革反映了国家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认识的重视和深化;横向来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国家意志性、马克思教育的常识性与德育发展的时代性的统一,突出了课程对学生立场、观点、方法和能力的培养。研究者在的指导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前提,以人为本,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三贴近”原则,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内容涉及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为重点,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为根本任务,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根本途径,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多个领域,力求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2.对教学形式、手段及途径的研究:主张“开拓创新”是此项研究的显著特点。提倡打破传统教学的“填鸭”模式,在肯定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拓展多种渠道。研究方向主要体现在:深入开展社会调查,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社团以及学生生活社区、学生公寓等新型学生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等方面。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些学者指出要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教学途径上需要特别注重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衔接问题研究,衔接主要指的是两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在德育工作、心理工作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的过渡。具体来讲,首先指出大学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问题是多年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课功能发挥的重要原因之一。然后探讨具体的解决办法:通过教学改革,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质,从学生身心发展的承续性及不同阶段的特殊性出发,建构了一套完备的教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和评价的良好过渡体系。提出了在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等不同的阶段,保障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进行的详细计划以及具体任务。强调指出在教材内容上中学教材“多、难、深”,不利于高校“两课”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衔接,高校和中学教材中有关知识的重复应该全盘考虑,适当增删。具体措施为:以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为基础,增强德育工作的效率;以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力量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加强实践环节,使理论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现实。

3.对教学反馈检测手段的研究。研究主要倾向于改变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笔试测试方法,立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主张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既要学生掌握和运用相关知识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察他们的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取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学校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研报告[J].北京:中国青年研究,2005-07.

[2]田永清.浅谈政治工作者的基本功.教育艺术,2003(12):10-11.

篇(7)

推荐课程:市场营销概论

开课时间:6月1日宾夕法尼亚大学,Coursera

MOOC评分:9.1分

经典理论之所以会成为经典,是因其经过了时间的历练。真正的“干货”不可能是某个具体的案例,每个成功案例的背后总有不为人知的条件甚至是偶然性,而无数案例验证过的经典理论才是值得借鉴的。

看似只是一门入门课程,但恰恰是任何阶段的市场人都不容忽略的:课程的前半部分提到了诸如4P、STP、CLV等《营销管理》一书中提到的各种经典理论。课程后半部分也与时俱进地引入了关于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的讨论。这门课程值得市场新手入门,也值得老手温故而知新。

了解目标群体

推荐课程:怪诞行为学

开课时间待定

杜克大学,Coursera

MOOC评分:9.7分

这门课虽然流行的译法是“怪诞行为学”,更准确地译法为“可预测的非理性”,课程覆盖的更多是经济消费领域的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内容。

为什么一个为了3块钱优惠愿意穿过2个街区购物的人,会轻易地决定支付数千元购买可能不需要的东西?所以你应该如何给自己的产品定价?更喜欢被称为心理学家的经济学萌教授Dan Ariely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验,告诉你“人真的很理性吗?你可能想错了!”

而作为市场人,不好好了解目标群体的“非理性”,很可能出错牌哦。可惜的是,这门MOOC可能近期都不会再开放了,不过精彩内容依然可以通过MOOC学院同学们的笔记还有《怪诞行为学》一书了解。

学会分析数据

推荐课程:数据分析与统计推断

开课时间:3月2日

杜克大学,Coursera

MOOC评分:9.2分

觉得做市场是文科活儿?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对于互联网市场人来说,数据可是最好的朋友!你需要懂一点概率、懂一点统计,用科学的方法取代瞎猜。谁才是你真正的潜在用户?投放渠道是否有效?一项决策的成功率有多高?在决定一项耗费大把人力物力的市场活动前,先做一下分析与预测吧!

数据分析工具

推荐课程:谷歌数据分析平台工作原理

时间自主

Google Analytics Academy

MOOC评分:6.6分

数据从哪来?有自己的网站或者APP,你就会需要GA(谷歌分析)这样的工具。GA作为最常用的网站、APP数据分析工具之一,拥有着强大的功能和友好的操作界面,最难得的是,Google还精心录制了系列课程视频,配套习题、互动、论坛,甚至第一批上课的同学还能得到完成证书,甚是良心。ps,目前在分析学院(Analytics Academy)中一共有4门课程:《数字分析基础》、《GA平台工作原理》、《商务分析:从数据到决策》、《APP数据分析》。

获取更多信息

推荐课程: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上)

开课时间:5月4日

北京大学,华文慕课

MOOC评分:8.6分

数据不够?也没关系,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减少因调查设计不合理而导致的数据偏差,也能帮助你获取完成市场策划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网络的背后,还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非数据,传统的访谈、观察体验只要使用得当,也能获取数据所不能提供给你的信息,成为行之有效的决策助手!ps,这门课程分上下两部分。

内容为王

推荐课程:专业内容策略1:让观众参与您的组织

开课时间:5月4日

北京大学,华文慕课

MOOC评分:8.6分

依靠互联网媒介,直面你的用户,你可能要在沟通这个技巧上多下功夫,从如何了解用户需求、如何表达、如何讲故事,到如何写作,以及了解你的产品实际的影响力。课程不难,但是给学习者留下的思考空间比较大,每节课会采访一个不同领域的专家从多个角度阐述这个话题。ps,这门课也有第二部分《专业人士所需的内容策略2:扩大你的内容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

合理规划渠道

推荐课程:数字营销渠道概述

开课时间:2015年8月(具体日期待定)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Coursera

在做互联网市场营销的时候,经常有点“喘不过气”:一会儿微博红了,还没研究透微博营销,一会儿微信又红了。事实上,这些都是不同的渠道,那么,离开表面,学会定义、监控、分析每一个渠道对于你的市场计划的帮助,才是根本方法。这门课是专项课程《数字营销》(Coursera Specialization: Digital Marketing)其中的一部分,该专项课程(也称微专业)同样涵盖数字营销基础、数据分析与实践等内容,与本专题推荐其他课程略有重复,所以选取渠道部分推荐。ps,这门课也有第二部分《数字营销渠道:规划》。

让用户投入

推荐课程:游戏化

开课时间待定

宾夕法尼亚大学,Coursera

MOOC评分:9.1分

你可能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有些人热衷收集没有价值的“电子勋章”而疯狂地使用某个产品;一个小小的进度条就让懒惰的用户纷纷填满了自己的个人信息……没错,这是游戏化的应用。游戏化可能还不足以单独成为一个学科,这门课也不是来告诉你给你的产品安个排行榜、设计个成就系统就万事大吉,授课教授用非常辩证的态度归纳和分析了游戏化的现象,讨论游戏化的益处以及可能的坏处。给身处互联网的市场人们更多探索和思考的空间。

与合作伙伴愉快地玩耍

推荐课程:成功的谈判:基本策略和技巧

时间自主

篇(8)

关键词 高职 听障学生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一、前言

课程设置是联接学校教育目标和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爱好,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与探索体育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方式[1]。课程设置及教学是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体育教学目标随人们健康认识的深化、观念的更新在发生多元的转变,故对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也应进行研究分析,了解目前的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情况,对研究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重新定位有着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听障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文献检索法,在数据库中输入“课程”、“体育课程”、“体课程内容设置”等关键词,检索2000-2010年的相关论文、报刊研究成果;同时查阅有关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书籍如《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等;还有查阅普通高校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性文件如《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对这些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选取适合本校特点的理论或经验,为实施课题研究提供指导。

2.访谈法

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随机抽取部分学生进行了座谈,了解学生对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谈话,为接下来的测试和问卷调查做铺垫。

3.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在设计问卷之前,阅读了大量有关社会调查、相关科研方面的书籍和文章,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根据研究的目的、内容和相关情况,本文自编了“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认识问卷调查表”。

(1)问卷的效度检验

采用专家评判法对问卷的内容设计和结构设计进行效度检验,专家共18人,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0名,检验结果显示,18位专家对问卷给予肯定,并给出了较高的评价,对问卷设计认为非常合理的占55.6%,比较合理的占33.3 %,认为一般的占11%,2位专家认为一般,并提出了适当的修改意见。从专家的评价结果看问卷设计能够达到完成本研究任务的需要,问卷达到了较高的效度。相关专家和专家评价结果见表1、表2。

表1问卷效度检验专家情况表

职称教授 副教授合计

人数810 18

百分比44.5%55.5% 100%

表2问卷效度评价结果统计表

效度非常合理 合理一般 不合理非常不合理

人数 1062 00

百分比55.6% 33.3%11 % 00

(2)问卷的信度

目前国内对听障残疾人阅读能力的实证研究偏少,参考国外前期研究成果,考虑到他们对某些专业词汇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难度,为了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因此在进行正式问卷调查之前,以10个班级约200名听障残疾学生为对象,进行了一次开放式问卷调查。

通过第一阶段开放式问卷调查,对研究被试的阅读能力有了初步把握后,相隔15天后,第二阶段以231名听障大、中专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正式的调查研究。向相关对象发放同样问卷,求稳定系数。发放225份,回收225份,两次问卷的相关系数:R=0.91,P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调查过程中,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主要采用班级为单位当场发发放、统一指导、当场回收的形式。用手语翻译及书面文字将问卷调查的主要内容对被试进行了讲解,尽量将问卷内容语言直白化能够让每个被测听障学生理解测试内容意思。

本次调查中对浙江特殊教育学院(筹)的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225份,回收225份,其中有效问卷193份(男生127份、女生86份),有效率85.7%。问卷发放、回收具体情况见表3。

表3问卷发放、回收情况统计表(修改)

类型发放问卷 回收问卷 有效问卷回收率(%)有效率(%)

在校学生225 225 193 10085.7%

4.逻辑分析法

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抽象和概括等方法,由表及里,对资料进行思维加工,理清和把握高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研究的整体结构。

三、结果与分析

(一)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听障学生体育课程现状分析

1.根据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听障学生体育课上课次数为一周2节课,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没有具体的课程目标指导,课程内容选择大多以传统的田径、体操等项目,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项目、范围、形式比较狭隘。

2.浙江省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筹)现阶段体课程内容设置主要是参照《普通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来实施。体育课程分为理论课(8%-10%)和实践课(88%-90%)。体育与健康理论课程,这一课程项目里面涉及到的内容,来源于两部分知识: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损伤和处方的相关知识。体育健康实践课程,这一课程项目里的内容有: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如篮球、排球、田径、羽毛球;辅以部分保健体育项目,如太极拳;部分娱乐休闲体育项目,如健美操等。

3.听障学生对目前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满意度的调查。从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有45%的学生满意目前的课程设置,有29%学生不满意目前的课程设置,有14%的学生非常不满意目前的课程设置,有10%的学生不满意目前的课程设置。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不能为个别几位学生设置,但也不可能完全满足于每一位学生需要,目前体育课程的态度产生半数分化,有近半数的学生不赞同目前的课程设置,这个比例是比较高的,说明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上出现了问题。通过访谈了解到主要原因是身体素质差跟不上、课程内容重复教学、教学方式比较单一、考核标准偏高等。

(二)听障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

1.听障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可度调查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有95%的学生肯定了体育锻炼的必要性,96%学生喜欢体育锻炼,说明听障学生对体育锻炼认可度高,这为体课程内容设置提供了基础。

2.听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时间和频率的调查

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发现,有62%的听障学生每周参加锻炼1-2次,有23%的听障学生每周参加锻炼3-4次,有3%的听障学生每周参加锻炼7次或7次以上,有7%的听障学生完全不参加锻炼。有47%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15-30分钟,有19%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30-45分钟,有9%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60分钟以上,有12%的学生每次锻炼时间0-15分钟。

研究后发现听障学生体育锻炼次数和时间达不到准备的要求,难以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

(三)影响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主要因素

根据的观点,课程作为广义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课程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发展的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是体育课程的下位概念,隶属于它,同样也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除了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还有如下影响因素:

英国课程专家斯基尔贝克(M.Skillbeck)认为,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有外部和内部之分,外部因素指社会意识形态、家长及社会期望、学科性质等;内部因素包括学生特点、教师特点、学校风气、管理形式、设备情况等[3]。

1.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受体育课程目标的影响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教学目标。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每一个学习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学习领域而独立存在[3]。

2.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受听障学生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的影响

奥苏伯尔明确指出:“动机与学习之间是典型的相辅相成关系,绝非一种单向的关系。”动机可以以增强行为的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的知识也可以增强动机。有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学生就会自觉地、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和体育学习。据调查聋校小学生“最感兴趣”的科目依次为体育、思想品德、劳动、数学、写字、美工、作文、社会常识、阅读、叙述、自然常识、律动、语言训练;聋校中学生“最感兴趣”的科目依次为体育、劳动、数学、社会常识、思想政治、作文、阅读、理科[4]。听障学生对体育课最感兴趣,这反映了听障学生活泼好动、通过视觉渠道进行学习占优势以及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的特点。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初始动机,也是有效学习的保证。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和锻炼[5]。因此在设置体育课程内容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的特点,使体育课程内容受到听障学生的欢迎,这样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才能发挥其作用,促进体育目标的达成。

3.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受学校体育设施条件的影响

没有基本的体育设施条件,学校的体育工作就无法展开。体育课程内容设置是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来表达,体育教学活动必须借助体育设施来实现教学目标。所以学校体育设施条件是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高职听障学生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构建模式

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的延伸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

运动参与 参与意识理论学习: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

形成锻炼的习惯 实践学习:课外体育活动

运动技能 掌握运动的技能理论学习:专项运动的概述、处能科学的进行锻炼、裁判法

实践学习:篮球、排球、足球、体操、健美操等项目

身体健康 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理论学习: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测试与评价

能制定运动处方 实践学习:制定运动处方、机能、素质、心血管系统发展

心理健康 能利用体育运动调节情绪理论学习:体育运动和情绪、体育运动和意志品质。

有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实践学习:田径、素质类、拓展类

社会适应 良好的体育道德理论学习:体育文化、体育运动

具有合作精神实践学习:集体项目、组织各类竞赛、

具有竞争的意识

有创新的能力

(二)建议

1.明确高职听障学生体课程内容设置及教学的目标设置

特殊高职体育课程的目标首先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其次是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各种技能和能力,三是增强学生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习惯,也要培养他们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

2.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爱好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体育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与探索体育知识和技术。

3.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符合听障学生实际运动水平的原则

体育课程内容过于简单,学生经常会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烦情绪;课程内容过于繁杂和高难,又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丧失信心。只有课程内容适应学生实际身体活动能力和运动技术基础,通过学生努力能够完成时,学生才有信心,有努力的动机和愿望。

4.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与学校特点相适应

基础教育正在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力量和场馆设施,开发校本课程是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国各地、各校体育课程资源十分丰富,差异也很明显,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应于学校的特点相结合,应有利于发挥本校的优势资源。

5.体育课程内容设置贴近听障学生生活

终身体育要求学校培养学生不间断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但如果学生走出校门,有条件在社区和家庭中参加体育活动是,不能利用学校学习的体育课程内容参加体育活动的话,只能说明学校体育没有很好地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活动的基础。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简便易行的体育活动内容容易走进学生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张瑞林,闻兰,黄晓明.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2]艾伦C.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篇(9)

中图分类号:D9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107-01

统计数据的不确定性大,其中存在着随机误差,因此,如果想使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高,就不得不考虑随机误差给统计数据造成的影响。这就需要从统计学原理着手进行分析,以给采取降低随机误差措施提供依据。经济统计数据对相关部门了解经济发展情况,制定经济刺激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怎样通过检测经济统计数据质量,保证经济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经济统计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经济统计工作概述

统计工作指的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工作的总成,它是一种社会调查研究活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统计工作已经成为国家、部门、事业和企业、科研单位、公司和个人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有力工具。新时期我国经济统计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对社会发展情况和国民经济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统计是认识社会的一个有力武器,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科学管理的一种重要工具,还是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社会经济统计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一种调查研究活动,也是一种认识活动。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可以分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四个基本工作阶段。通过经济统计工作的进行,可以揭示失误在特定实践,特定方面的数量特征,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而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强化经济统计工作,无论是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还是对政府的宏观调控,童谣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做好经济统计工作的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建立了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和管理制度,做好统计工作是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制定计划和政策的重要依据。我们必须要加强统计工作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让统计工作的作用更好的发挥。

(一)实行统计科学化管理。统计科学化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做到统计指标的科学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实行规范化的管理。统计管理工作要主动面向市场,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统计管理经验,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灵活吸收和引进,逐渐建立科学、完善的统计指标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一边更好的应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了实现统计工作的规范化,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工作,把工作的中心放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上。统计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协调,加强工作中的联系和配合,当遇到统计预测和决策中的风险时,要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二)加强统计人员的素质。纵观我国经济统计工作的现状,很多统计人员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专业技术和业务能力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影响了统计工作的正常进行,所以,加强统计人员的素质,建设一支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较强的统计队伍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对统计人员进行培训、再教育,培养一批职业道德、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各方面都符合工作需要的统计人才,提高统计工作的整体水平。另一方面,统计人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并且精通各项统计业务,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能够出色的完成统计工作的各项任务。

(三)要做到依法统计。首先,加强对《统计法》的宣传和学习。《统计法》对经济统计工作进行了相关规定,是规范和管理统计的重要法律。企业要加强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让每个人都能够在熟知有关法律条文的基础上,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做到依法统计。其次,重视统计的基础性工作。在开展统计工作的过程中,要以统计发展的需要作为一条主线,高度重视各类企业的统计工作,并且要把统计的基础性工作落到实处,提高统计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确保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再次,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新时期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和有效的监督。对于企业而言,要成立专门的检查监督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统计部门的工作进行抽查,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督促有关人员进行修正,对于情节十分严重甚至违反法律的行为,要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四)加强统计创新。创新是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灵魂,统计工作要想能够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统计人员的观念必须要创新,摆脱传统守旧观念的束缚,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适应时展的需要。同时,还要对统计人员实行人性化的管理,做到奖惩分明,调动工作的积极性,保证统计工作的高效进行。统计工作还要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实现统计手段的创新,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提高统计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加强网络统计的建设,加强统计信息和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从而加快经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科学化进程。

篇(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0-0023-04

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要提升德育课教育教学的效果,必须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德育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强化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不断增强德育课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一、德育课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德育课实施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生在思想上不重视德育课。很多学生认为“德育课都是些空理论、大道理,今后没有多大用”。第二,学生对德育课政治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不感兴趣。受认知特点、性格因素和原有学习基础的制约,学生大多对德育课中具体知识性、技能性内容感兴趣,如生活经济的现象认识与分析,就业创业的方法与技巧,法律基础中的劳动者维权等,而对政治性、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哲学与人生》、《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述》(以下简称《概述》)等课程虽然不“感冒”,但认为其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乏学习的动力。第三,学生受社会消极现象的影响,对德育课有关观点不认同。受到社会消极思想的影响较大,学生对理想信念、道德纪律等内容持怀疑态度,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谈理想信念太虚无缥缈,没有赚钱创业来得实在”。第四,教师在德育课教育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存有漏洞。德育内容落实不均衡;德育核心要素未强化。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以及分析判断推理思维能力培养力度不够,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和水平较低——行为的波动性、反复性、随意性较大。[1]第五,学生知行脱节,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

二、提升德育课教育教学效果的对策思考

(一)理论认知

1.明确德育重要地位。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尤其是德育课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德育课则是德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应不断增强自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自身修养,提升从事德育教育教学的能力。

2.把握德育目标。在教育教学中要改变过去只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做法,从认知、情感、态度上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和影响,在政治上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道德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的情操和意识,在思想上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和科学的思维能力,在行为上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个性上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转变德育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欲望,强化自我教育的动机,培养自我教育的意识,提升自我教育的能力,促进学生长足的进步。

4.遵循德育基本原则。德育课要遵循学生认知特点,贴近社会、贴近职业、贴近学生。要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实际、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进行德育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求真务实,提高教育的感染力。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强化知情意行的统一。既重视理论教学,又注重实践教育;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重视情感的激发、意志品质的培养;既重视价值观念的塑造、人文素质的提升,又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强化引导和管理相结合,既要注重引导、激励,又要注重约束、管理。

(二)实践推进

1.提升教师素质,增强德育教育的吸引力。林语堂先生说过,英国剑桥学生是被教授的烟斗熏出来的。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重要载体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教师的人格魅力更为重要。教师要以德育人,以才育人,以情激情,以行导行。拥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品、良好的风度和亲和力,这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最基本要素。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三字一话、语言表达、教材把握能力,课堂组织控制能力)外,还必须在涉及重大、敏感的政治问题时,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不良问题,如腐败、看病贵、就业难等社会问题,要用正确的、辨证的、科学的观点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

2.优化德育内容,彰显德育的时代感、针对性。(1)注重德育生活化,将抽象的理论讲解与学生身边的、耳闻目睹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象和事件分析相结合。如《哲学与人生》中讲内外因关系时,就可以毕业生中的优秀典型讲主观努力与客观环境在人成长成才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辩证思维、巩固专业思想、逆境奋发。(2)注意德育职业化。抓住学生重专业、轻文化的倾向,将德育与专业结合,在重点的确立、案例的选择、作业的布置上,把不同专业所需的能力素质要求融合在德育之中,如《职业道德与法律》中职业道德的部分,烹饪专业主要突出安全、卫生、节约、服务的意识;计算机专业主要突出网络安全、公德意识;会计专业主要突出诚信、严谨的重要性等。这样可以实现专业教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且二者相得益彰。

这就要求教师做好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可采取如下策略:(1)省。与以往或其他课程重复的不讲。(2)略。与本专业学生关系不大的少讲。(3)增。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及时更新补充新的内容。在《概论》课上,宣传中央最新精神、最新提法;在《法律基础知识》课上,将新的法律、法规内容、新的立法成果及时补充到教学中;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上,经常将社会经济现象、热点问题的分析引入课堂;在《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课上,将学生普遍关心的,如择业、就业等问题及时引入课堂,使课程内容紧扣时代的脉搏。(4)引。引入热点、难点话题,引入好的教学资源,《百家讲坛》、《道德观察》、《焦点访谈》、学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介绍、感动学校人物、诗词读本、企业文化读本等内容。(5)改。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实现学科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变。

3.把握德育的梯度,提升德育课的科学性。所谓德育的梯度变化就是要根据学生年级的高低确定重点内容。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4.精选德育方式,提升德育课实效性。要根据职校生的知识水平、年龄特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所学专业特点、具体教学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选择适当的课程类型和教学方法,创新形式和载体。

(1)课程类型。要从知性德育向实践德育转变。传统德育课堂主要侧重于知性德育,以理论讲授为主,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参与较少,主要侧重于概念界定、知识架构和逻辑体系。现代德育注重实践教育,强调参与、互动。通过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查阅资料、社会调查、制作小报等,激发学生兴趣,强化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中职学生主要以实践德育为主,知性德育为辅。高职学生则需要将知性德育与实践德育相结合,为学生将来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基础。

(2)教学方法。德育教学要根据中职生与高职生的不同特点与课程类型选择不同的方法。详见表2。

(3)创新形式和载体。可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统筹安排学校德育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内容。采用“请进来”的实践教学的基本形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学者、名人到学校给学生介绍社会改革、发展的情况,宣讲先进人物事迹,畅谈先进人物工作、生活的体会,与师生开展直接交流和研讨。采用“走出去”,主要是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开展学生社会实践、调查研究、企业走访活动等为依托,开展有现实意义的实践教学和实践服务活动。

也可开展时政新闻评析、优秀作品分享活动。做法之一是每节课开辟5-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先就最近生活中看到、听到或自己感兴趣或觉得有意义的新闻、话题进行介绍、阐述、评论,其他同学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加以引导、评论。

5.完善德育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考核。德育考核,考什么、怎么考、考核主体是谁等因素对学生的学习都起导向作用。考什么——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理念的提升、能力的生成、行为的养成,尤其要注重能力的生成、行为的养成。怎么考——要将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既要总结性评价,更要注重平时的行为表现(课堂上的纪律、发言、作业、课后的文明礼仪、遵守校纪校规的情况)。要注意静态与动态相结合,既要有书面测试,也要有实践操作(制作个人简历、模拟面试、完成调查报告);绝对与相对相结合,既要看其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的绝对水平,也要看其进步的相对水平。[2]谁来考——要多元评价,实现德育课教师、实习单位、学生多方评价。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在考什么、怎么考、谁来考上做不同选择、灵活处理。不要过分讲求步调一致、整齐划一。具体如下表所示。

参考文献:

[1]段宝彬.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at Vocational Schools

TANG Yue-hui

上一篇: 语文教学的理论知识 下一篇: 社区治理的重心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