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理的重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4 16:41:3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社区治理的重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社区治理的重心

篇(1)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1-300-01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在乡村社区服务中心中护士应具备的素质。

1 作为一名乡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护士,首先要有同情心[1]。由于乡村医疗社区工作面对的是地处偏僻的广大群众,他们经济比较落后,有时生病了是能拖就拖,往往到社区门诊时病情就已经比较重了。这时护士就应该理解病人及家属,不去斥责埋怨来晚了或轻视他们的贫穷,应积极帮助病人进行必要的检查,尽快达到治疗效果,并表示尽最大的努力去治疗他们,帮助她们,促进康复。

2 要有爱心,作为一名乡村社区服务中心的护士,不仅要热爱自己的职业,还要爱护每一个病人,在乡村人们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一旦生病,病人及家属不能清晰地条理分明地描述病情,有时甚至莫名发火,这时护士就应该换位思考,对他们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态度要谦和,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并协助解决困难,减少病人顾虑,运用所学知识,耐心回答他们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基层护士应具备有一个全科医生应掌握的医学知识。在乡村医护人员配备不完善,医护人员没有严格的工作区别,这就需要护士不仅要具备一个护士应有的素质,.还应具备一定的作为一个全科医生应了解的医学诊断治疗知识。因病人只要生病,一般只要遇到医护人员,哪怕是护士,他们都寄予无限的希望,特别是在基层医疗社区,医护人员不可能全天候都同时当班,医生不在现场,如遇到急诊病人,就需要护士对病人的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并采取合理的用药和措施(医生到后马上补医),这就要求护士所掌握的医学理论知识,远远地超出了以往赤脚医生和城镇里的护士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范围。

4 护士需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护理道德[2],在乡村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由于检查设备的老化落后,甚至缺乏,再加之急救设备的不完善,导致诊断的准确性和危重病人的急救质量存在误差,这就要求护士要详细地了解发现病人的症状,并细心的观察用药反应和病情的进展情况,及时地汇报给医生,尽量早发现病人即将发生的生命风险,迅速果断地配合好医生做好相应的急救处理工作。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合格的乡村医疗服务社区的护士,除了要熟悉患者的病理、生理、临床方面的特点,以及正规的操作技术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护理伦理道德和一定的广泛的医学理论知识,让病人在社区服务中心里放心地、安全的接受治疗。

篇(2)

社区管理是一门艺术。要讲究“质感”与“美感”,“质感”讲的社会管理的质量,要符合地区性、社会性、群众件、公益性,满足科、教、文、卫、体等诸多方面,全面而不杂乱,步步为营,扎实地做好社区用户的服务工作。社区管理的“美感”强调的是社区管理应讲究策略和章法。尽量做到大方得体,安排合理。无论在“质感”或“美感”上,社区管理的信息化都完整地胜任。社区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是细化出具体的指标,来规范社区管理。

指标细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社区管理信息进行指标细化可以从以下几步出发:

1、确定社区管理信息化指标细化的关键词所在

(1)明确社区管理信息化的主体。社区管理“以人为本”,自然社区管理的主体也是人。即社区管理者与社区用户。社区管理者用于制定社区发展的策略,保证社区正常的运转,社区用户正常地生活。社区用户则是社区的受用者,他们居住在社区内,享受社区提供的各项服务,同时有义务保护社区的设施,有权利监视社区管理者的行为。

(2)明确社区管理信息化的载体。社区管理信息化的载体显然是网络。通过社区网络的构建,社区管理者便可以将自己的工作转移到一个全面的“平台”之上。在这个“平台”上。社区管理者可以细致地勾画出对社区资源的利用、对社区用户的服务应用等细枝末节,例如:社区购物网站、社区意见反馈论坛、社区资源映射网站等等。

(3)明确社区管理信息化的客体。社区管理的客体是以社区地域特征为表现的社区资源,包括社区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力资源。在管理信息化的社区中,客体将被细致地反映在以网络为主的信息化平台中,一一对应。

2、确定社区管理信息化的内在关联

(1)社区组织管理信息化。通过社区网络的建设,社区组织管理的内容完全可以转移到网络平台上。比如:社区组织和指导居民选拔居民委员会干部,并帮助居委会开展工作,这些工作都可以在MSN Messenger类似的聊天程序上展开。通过信息化的构建便将社区用户与社区管理者互动起来,使沟通变得更加灵活。

(2)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化。通过社区的网络平台,社区服务的公益性、群众性、互、地域性四大特点便可以很好地被满足。公益性指它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社会效益为主,以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服务需求为目标;群众性,即群众的事情让群众自己去办,以自我服务的方式来进行;互即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风尚。发动社区成员广泛参与,以互相帮助的方式来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地域性即社区服务的对象稳定,并有一定的区域范围的限制。这四点特性,毫无例外都可以在网络的互动中展开。

(3)社区文化管理信息化。通过社区网络的建设,社区便完全可以通过视频点播来为整个社区用户增加一些对应的讲座及教程以供社区用户点播学习。诸如社区学院、继续教育中心、培训中心以及代表今后发展方向并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的远程教育中心等教育机构都可以在网络上实现,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广大社区居民的素质得到提高。同时社区还可以将近期举办的文体活动通过网络公布于众,由社区居民自行选择并决定参加与否,以方便社区管理者提前确定参加的人员数目,从而设计更加细致的策划工作,省时省力。例如唱歌、跳舞、音乐、绘画、书法、戏剧、读书等。

3、保证社区的辅助设施信息化建设更加细致化

篇(3)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54-01

随着医疗体制的逐步深入,刘斌堡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07年3月经延庆县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在刘斌堡乡卫生院的基础上更名而成,存在起点低、人员少、技术力量薄弱的特点。辖区面积130平方公里,行政村16个,常住人口7241人;2011年本服务中心编制人员18人,其中主任1人(兼内科),副主任1人(兼外科)、会计1人(兼医保办),出纳1人(兼统计科),司机1人(兼后勤管理),护理2人(1人兼公共卫生、1人兼健康档案管理),药房3人(同时兼挂号室收费室),检验1人(兼心电、超声、放射),中医3人,全科医师2人,预防保健1人,妇幼保健1人。这样每人身兼数职的现象在基层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管理单位,给管理者提出了挑战。

1 健全内部制度建设,强健管理利刃

医院内部制度是指在医院内部用来约束和协调医院职工行为、活动程序和方法的规范。医院制度建设是医院管理的关键之一,医院内部制度的制订与完善、执行与维护,涉及医院每一位员工[1]。作为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管理者,绝大多数是从医疗专业业务优秀者中选拔的,没有系统的管理理论体系,没有实践积累的管理经验,一直以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依靠惯性运转,个自为科,内部管理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项制度的制订往往流于形式,常用来应对上级部门的工作检查,之后被束之高阁。制度的建立没有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不符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就起不到对工作的规范和对人的约束。由于身处基层,医疗信息化程度处于起始阶段,很多工作处于人工手工状态,如果事先没有相关制度作支撑,没有明确谁干什么、怎样干,发生问题后处理无依据,给管理者带来很多弊病,使单位管理易出现混乱,自律性强的职工敬业勤奋,自律性差的职工马虎粗心,长期下去必会导致单位风气不正、管理者的威信下降,直接导致患者满意度低。自2009年起我单位从新修订单位管理制度达50余项,从单位实际工作入手,从中心主任到保洁工、从早晨接班到24小时后的交班,所有人员在工作期间的行为都有相关制度进行规范和管理。

2 公开告知、设定期限,体现人文化管理

对于新进入单位的职工必须要做好岗前教育,将单位所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充分告知,重要的制度可人手一份。新修订的制度,要在职工会上进行宣读、并逐条解释,使每名职工明白制度的要求及奖惩标准,同时针对新制度所要管理的人员及事件的众寡多少,来确定制度的实施时间。以前我单位对上班时间必须坚守岗位也有明确规定,但由于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农村,下午就诊的患者不多,医务人员容易串岗聊天,管理人员碍于情面便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未予以警告制止,沉默就等于退让,串岗聊天之风就愈演愈烈,管理者就很难将此项制度执行到位。直到有一天,一名医生因串岗遭到患者的投诉,管理者抓住这一机会重新规定上班串岗聊天被发现者,一次扣绩效奖金100元,此规定一周后实施,在一周内上班串岗聊天被发现者只进行批评警告不扣绩效奖金。一周后在上班期间串岗聊天的人几乎没有了,都坚守岗位,也没有人被扣绩效奖金。

3 严格落实制度,赏罚分明

服务中心十分重视保护职工的正当利益,一项制度从开始实施就要严格的执行,并且随时进行落实情况的督导,我中心主任每周不定期督察两次,副主任每周检查三次,对于违反制度的职工进行相应的教育处罚。职工对处罚有意见可以提出,院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彻底调查,院务会进行仲裁,最后让受罚者信服。

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单位门诊量由2009年的15715人次增长到2011年20247人次,增幅达28.84%;业务收入由2009年84.60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139.88万元,增幅达66.05%。在2011年县政府的农村居民满意度调查中,我辖区居民满意度在15家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名列榜首,满意度达95%。

篇(4)

作者简介:李明珠,天津市滨海新区胡家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

一、“村改居”的内涵

“村改居”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应运而生,具体指的是:撤销以往的农村组织,更改为城市居民社区委员会,借助管理城市居民的方法,对“村改居”展开管理。从利益分配角度而言,“村改居”属于对社会利益的一种再分配形式,指的是:重新划定进程农民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利益分配形式。从政策上而言,“村改居”社区的居民属于城市人;但从实际利益角度而言,他们与真正的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待遇有所不同。而“村改居”要切实保障“村改居”人员的基本权益,提高“村改居”人员的社会地位,使其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高品质、高水平的生活,最终实现“村改居“追求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目标。

二、新型社区基本环境、治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现状

在城市化过程中,“村改居”社区在形式上已基本完成了由农民转变为居民,农村转变为社区,集体土地转变为国有土地,集体经济转变为股份经济的“四个转变”。虽然“村改居”在形式将村委会的牌子换成居委会,在角色上宣布农民变为城市居民,在居住形式上由散落居住的平房庭院变成环境优美,配套完善的城市高层小区,但在社区形态又表现出诸多乡村社区的特性,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村改居”社区的数量及其集聚的规模也将越来越庞大,并将成为未来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行与治理状况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发展和社区管理的水平。通过对“村转居”社区调研发现,其“亦村亦城”的特点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着社区治理的转型和发展以及社区居民的政治经济利益的实现。因此,发现目前“村改居”进程中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刻剖析,从而为探寻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社区治理对策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二)新型社区治理现状及其中存在的问题

“村改居”这种新型的管理组织,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应运而生,其成员由失去土地后的农民组成。“村改居”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组织,在实际运作过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村改居”是农村向城市过渡的一个特殊阶段,此时的“社区居委会”行政化色彩偏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组织机构行政化。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政府对居民委员会的定位实际上有偏差,居委会在内部设置和职能上,基本上仍按上下对口模式,被纳入政府的管理体系之内,并没有体现社区的实际情况和居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而居委会无论履行何种功能,都具有“金字塔式”行政化等级结构的组织特征,使居委会俨然貌似政府的派出机构,而不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有的政府部门,打着“某某工作进社区”的旗号,把工作延伸或直接推向社区,社区居委会便成了一根针,万事都要从这个根针的“针眼”穿过,于是居委会常常忙于上级督办的任务,致使居民自治管理的空间不断减少。

第二,人员安排的行政化。在实际工作中,现在社区居委会主要人员存在着“民选”和“街聘”的双重身份现象。一方面,“街聘”的方式明显提高了居委会干部的文化素质文化,使年龄结构年轻化,增强了居委会工作的活力,但也由于应聘人员年纪轻、社会经验不足以及就业求职心态的影响,存在对社区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等问题,因而得不到社区成员的认同。另一方面,由于采取形式,居民对下派和招聘的居委会工作人员替代原有居民认同度高的工作人员,有被强加的感觉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致使“街聘” 在选举中落选;此外,“街聘”的社区工作人员享受的待遇和保障与其他非聘人员之间的反差较大,也导致这些居委会干部的思想波动和工作上的攀比。

第三,组织职能的行政化。居委会在日常工作中偏向满足于完成上面布置的工作,而为居民群众需求考虑的职能越来越少。机关部门把社区居委会当作下属单位,把社区当成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上面大量的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集中在社区居委会头上。长此以往,居委会也从根本上忽略了原本的自治组织属性,把自己看成是政府组织的一员,把政府的行政力量和工作内容向下延伸,于是便造成了居委会在日常工作中偏向满足于完成上面布置的工作,而为居民群众需求考虑的职能越来越少。目前社区居委会所有工作几乎年年都有评比和考核,考核部门涉及党委、政府的几十个有关职能部门。这样,社区居委会及其成员的工作业绩主要取决于政府及各部门的认同,而不是社区居委会和居民群众的认可,这样就偏离了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自然属性和本质要求,与居委会制度安排的初衷已相去甚远。

第四,工作方式的行政化。社区居委会的主要工作就是解决社区问题、服务居民群众,但其工作方式行政化以后,在实际工作中根本无暇顾及居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既不能很好地服务居民,也不能很好地与居民沟通,在工作中也得不到居民的支持。社区居委会的部分工作人员不适应社区工作的要求,在工作方式存在着机关化倾向,习惯于8小时坐班制,积极主动服务的少,在无形中拉大了社区同居民群众的距离。时间一长,这样的社区居委会也就得不到广大居民的认可。

2.居住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居民参与自治的意识和热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城市改造建设,居民的流动性加大,人们渐渐离开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新的居住模式从客观上限制了社区居民之间能广泛而频繁的交往,形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状况。同时,社区居民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很大差异。这也是现代社会人们很难象原来村落平房式的居住环境那样维持较长时间的联系,社区内邻里间的情感淡漠,影响了居民之间的交往,进而影响了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和热情。尽管“村改居”后,设置了社会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但村民并未完全摆脱有事找村干部的心理依赖。此外,很多“村改居”的居民都具备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但却未将意识付诸于行动。 3.社区自治组织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村改居”社区的居民大多是失地的农民,该群体存在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等特征,对规章制度缺乏正确的了解,参与自治组织管理活动的意识不强。大部分居民都不了解社区的主要功能,尤其是外来人口,导致社区事务缺乏关注度。自发性的群体组织大多由具有共同爱好的居民组成,缺乏系统性的规划,其管理过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4.“单位制”的体制环境影响了社区参与的积极性。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制”的后续影响制约着我国居民社区参与,由于各种利益和资源都集中在政府及其附属的单位中,个人的利益绝大部分都是依靠单位来实现,在利益和情感的依赖上基本没有“社区”的概念,居民的社区意识淡漠,导致普遍的社区参与积极性不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单位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居民的利益关系逐渐由单位转入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个人对单位的依赖。但居民的单位情结不会立即消逝,这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居民社区参与的积极性。

三、“村改居”社区问题的主要解决对策

“村改居”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组织,“村改居”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应运而生。从当前“村改居”社区管理状况来看,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有效的规划。相关管理人员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社区管理改革工作。

(一)淡化社区的政治色彩,强化社会的服务功能

从街道社区当前的管理模式来看,基本遵循了至上而下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原则,即:社区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按照街道办事处安排的任务行事,这不利于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对此,应该按照“政社分开”原则,重新定位政府与街道、社区之间的关系,为社会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提供良好环境。居委会的主要工作在于:通过行使管理职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同时重新构建社区与基层政府之的关系。政府应转变自身对社区的指导方式,从政策、财务等方面支持社区工作,而不应该过度地干涉社区事务。作为社区服务管理人员,不仅要认真完成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更重要的是强化自身的服务管理职能,切实为居民办好事、办实事,努力做好社区管理工作。

(二)健全社区居民政治参与制度,完善居民自治管理体系

篇(5)

一、关于 “农民自我组织”的概念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发挥主体作用,而分散、无组织的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的。因此,研究认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自我组织”,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通过正式的方式(村民自治制度)和非正式的方式(组建和参加农村各种合作组织、文化娱乐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等)组织起来,集体行动,增加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能力。

二、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自我组织能力建设现状及评价

(一)农民自我组织参与村民自治的能力越来越强,效果越来越好。研究发现,贫困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基本做到了建立健全了村民自治机制,规范村“两委”工作,完善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决策制度;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把群众关心的公共事业建设等大事纳入“一事一议”,并归档上墙;设置公示栏,实行党务、村务、政务、财务“四公开”。

(二)农民自我组织解决村公共事务的能力越来越强。来自研究案例发现,M村是C县县级试点村,为了解决进寨道路烂、下雨非常泥泞的问题,今年年初两个村民组由组长出面,召集大家协商,硬化进寨路,由于农户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了,大家愿意出钱而不愿投工投劳,采取自愿的原则农户有的捐100元,有的捐200元(路程远些),有的捐款50元,请施工队伍来修建。其中硬化一共用了90多吨水泥,其中县相关部门(党建帮扶联系部门)提供了60吨,捐款买了30吨水泥。有重大决策时两个组长召集大家协商决定,帐目向村民公开。目前,一条干净宽敞的水泥路面已经修好。这样的例子在其他地方的实践中还有很多,都充分说明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自我组织解决村公共事务的能力越来越强。

(三)农民自我组织农村合作组织(或协会)的能力越来越强,并带动收入的增加。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越来越多的由农民自我组织的农村合作组织(协会)不断建立、完善和发展,对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起到重要的重要。来自研究的4个县5个村514户农户问卷调查发现,76.1%的调查对象认为本村有经济合作组织或协会,这其中又有80.3%的人表示参加了活动。

(四)农民自我组织农村文化娱乐的能力越来越强,丰富了精神生活。农民文化娱乐能在潜移默化中倡导乡风文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农村都活跃着一些自娱自乐的民间文艺团体,深受群众喜爱,例如具有民族风情的灯会、花会、赛歌会、家庭演唱队、老年合唱团等等。这些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开阔了农民的视野,还化解了不同程度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保障农村社会的平稳发展,从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从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来看,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多,得到广大村民的支持和参与。

三、提高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自我组织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一)不断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正式组织建设,创新以村务公开为内容的民主管理制度。要进一步规范村民参与民主选举的程序,建立农民、乡镇政府共同参与的监督机制;要完善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决策的机制,从决策程序、人员比例等方面根据各村实际情况做出具体规定;要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提高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项目实施、事务管理和监督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篇(6)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524-01

近年来高血压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威胁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1]。社区卫生服务在社区慢性病的防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及时为他们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同时利用电脑化的管理使得管理人员根据电脑的提示按时对患者进行访视。为了更好地规范社区慢性疾病的综合防治工作,特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大型社区采用人-机结合的管理模式进行了为期3年的综合防治,现将研究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1年1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大型社区选取300名高血压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60名,女性患者140名,患者的年龄范围为36~62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50±1.25)岁,对病人的管理时段为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2011年底对300名高血压病人进行摸底调查,将患者资料输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使用的杭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进行统一管理。所选取的患者均取得他们的知情同意,排除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恶性肿瘤、活动性肝炎、有精神病史和精神病家族史患者以及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使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经统计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选取的120例高血压病患者实行分片责任制,将患者分为若干片,分属不同的全科医生管理。医生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进行分类管理,并将高血压病人的家庭状况、身体状态、生活习惯等资料详细的输入电脑。医生针对高血压病人在心理、生理、行为、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给予合理的建议,经过反复沟通使患者接受所提出的建议。医生还要经常组织患者参加适宜的娱乐活动,给他们定期进行健康讲座,让患者定期参加体检。医生每次将患者的相关资料输入电脑,电脑会得出高血压病的分级,同时提出相应的建议。医生按照电脑的提示按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对症用药,及时处理问题。

1.3疗效评定标准[2]:对患者在防治前和防治后的血压控制达标情况进行比较,评定标准分为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达标:患者血压稳定;基本达标:患者血压基本稳定;不达标:患者血压波动大,其中达标率=达标率+基本达标率。

1.4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用 检验计数资料,以p

2 结果

对患者在进行防止前和防治后的血压控制达标情况进行比较,患者在防治后的血压达标率(91.67%)明显好于患者在防治前的血压达标率(53.3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患者在防治前、后的血压达标率比较 例(%)

3 讨论

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一直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工作之一,防治工作的有效实施可以为居民创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有着积极的作用[3]。通过对社区高血压病人进行人-机结合管理模式,将患者的资料输入电脑,电脑对患者自动进行分级和制定防治方案,每位病人的病情、诊疗过程、高血压的等级评估等多种指标都能在电脑中显示,能够体现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极大程度上提高管理效率[4]。针对不同的病人采用不同的干预措施,通过向病人传授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让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着更好的了解,从而更加注意自己的病情。

造成高血压疾病的原因有很多,但如果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则能有效的控制高血压的发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还应该多指导高血压病人的日常生活中的饮食疗法,还要多鼓励病人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从而降低导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5]。

综上所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机结合管理模式在社区高血压病防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持续、有效的落实高血压病的防治工作,从而降低疾病高发的情况,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俊清,安莉.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实施和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09,6(30):176-178.

[2]李俭,侯惠凤,张璇.镇村一体化管理在社区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作用[J].华夏医学,2013,26(3):496-500.

篇(7)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1)23-0027-03

一 前言

社区是城乡的基层,是社会的缩影。社区教育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前沿阵地和实践领域。社区教育是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切入点和重要途径。可以说,终身教育的落实,有赖于社区教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化社会的建立,亦有赖于学习化社区作为其坚实的基础。

我国社区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正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体系,并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探讨如何更有效地发挥社区教育在我国学习型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正在走向成熟的中国社区教育显得十分必要。社区教育要想得到进一步深入与提升,思路可以多种,模式可以多样,但其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构筑全民终身教育学习的组织网络、信息网体系。

社区教育与远程教育都是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形式和基本载体。实现社区教育与远程教育的联手与合作,既是各类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又是教育手段和路径的组合与搭配,两者相结合必将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形成学习型社会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电大作为我国远程教育的主体之一和骨干力量,开展社区教育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奉化电大是宁波电大的分校,多年来,在开展社区教育的过程中,以电大开放教育理念为指引,创设了以网络学习为主导的数字化社区教育,为外来务工人员建立了学习支持服务基地,从而推动了奉化市全民学习的开展,使县级电大真正成为终身教育的主导,在学习型社会构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 奉化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实践

1.项目的介绍

奉化电大于2010年6月被评为全国示范性基层电大,其后续建设项目为:“奉化电大力邦社区学习支持服务基地”,该建设项目目的是依托电大丰富的教学资源、优质的教学支持服务、有效的教学管理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借助现代化远程教学手段,在外来务工人员(以下简称“新奉化人”)聚居地奉化市西坞街道力邦社区,建立奉化电大学习支持服务基地,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送“学”上门,为“新奉化人”服务,提高“新奉化人”综合素质,使他们真正融入当地社会,促进奉化和谐社会的建设;为奉化电大办学探索新途径、增加新增长点。

2.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基地硬件建设:在力邦社区新建多媒体教室一个,配置30台电脑,具有上网及双向视频功能;多媒体教室以10兆带宽专线接入公网,保证在线学习的顺畅。

第二,基地教学资源建设:一是学历教育资源建设。主要是基地网络平台实现和“电大在线”平台链接,共享中央电大、宁波电大教学资源;二是非学历教育资源。着力整合适合“力邦村”学生实际的培训资源。

第三,基地服务指标:非学历培训。每年完成4期非学历教育培训,年培训1200人次;学历教育。开放教育每季招收“力邦村”村民30人以上,形成150人以上的在校生规模。

第四,基地运作方式:“五整合、三制度”。五整合指基地资源的整合,人力资源的整合,信息资源的整合、企业资源的整合和管理资源的整合。通过五整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新奉化人”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三制度指导师制度、上门帮学制度和网上互动制度。通过建立三个制度,帮助就读开放教育的力邦社区居民顺利完成学业。

3.建设项目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第一,非学历培训工作成绩斐然。2010年以来,我们与力邦社区联合积极开展非学历培训活动,培训效果显著。

充实了培训内容。高中学历教育班是力邦社区的传统项目,以前是为“新奉化人”获得高中文凭而开设的。我们与力邦社区联合开展培训活动后,参照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科“双证制改造计划”的做法,把高中学历教育班更名为“双证制高中文化培训班”,使学生在获得高中文凭的同时,还可获得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如:家政服务证书、电脑初级证书(电脑培训辅导教师均由我校信息中心教师担任)等,增强“新奉化人”就业竞争力,深受社区居民欢迎,培训人数逐次递增。

创新了培训方式。为提高参加培训人员的兴趣,根据培训项目和培训对象的特点,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方式,2010年采用了PLA(互动参与式)培训方式。特别是在“青春期健康教育”培训中,根据青年人特点,培训活动采用“游戏”方式,让每一个学员都参加“游戏”,从“游戏”活动中悟出青春期健康知识真谛,深受青年人欢迎,培训效果良好。

开发了培训项目。“新奉化人”刚到奉化,与奉化本地人交流存在语言障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举办了“奉化方言”培训班,兼职教师杨优赞自编了15000余字的培训教材,其主要内容为:奉化方言特点;奉化方言发音、词、短语、谚语、俗语与普通话的关系。该培训班开设后深受“新奉化人”欢迎,报名者踊跃,第一期报名85人,通过培训解决了“新奉化人”与本地人的语言沟通问题,加快了“新奉化人”融入当地大社会的进度。

第二,学历教育规模逐年扩大。由于我们“送教上门”,为力邦社区就读电大的居民提供人本、贴心、周到的学习支持服务,这种教与学的模式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另一方面,每季开放教育招生工作得到了力邦社区的大力支持,在社区宣传栏张贴招生宣传广告,在社区网站招生信息,在社区广场设摊进行现场招生宣传活动,使开放教育这一品牌在力邦社区更响亮,报读开放教育人数逐年增加。

第三,形成了学习支持服务基地运作模式。经过一年多实践和研究,已初步形成了学习支持服务基地“五整合、一平台、三制度”的运作模式。五整合即基地资源的整合、人力资源的整合、信息资源的整合、企业资源的整合和管理资源的整合;一平台指网络平台;三制度指网上互动制度、上门帮学制度和导师制度。通过整合五种资源,建设一个平台,建立三个制度的运作,确保基地服务工作的有效实施。采用这一模式,基地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就具有组织机构健全、人员落实、职责明确、思路清晰和条件保障等特点,支持服务活动实现了平台网络化、内容系列化、形式多样化、师资多元化、过程服务化的目标,极大地提高了支持服务的效率,为全体“新奉化人”服务提供了实践样式。

第四,提升了“新奉化人”的素质。我校历来重视对“新奉化人”的学习支持服务工作,力邦社区学习支持服务基地的建成,进一步促进了学习支持服务工作的有效实施,力邦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快提升。今年4月份统计,力邦社区居民中具有高中学历的人数占居民总数的51.5%,比2009年(2009年2月份统计)提高了4.5个百分点,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11.9%,比2009年提高了3.9个百分点。提高了居民就业(创业)竞争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培训,提高了居民的技能水平、交流能力、文明程度和团队合作意识,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和重用,一部分居民的职务得到了提升,一部分居民由一线工人成功转型为管理人员,一部分居民创业成功。

三 依托县级电大进一步做好社区教育的思考

奉化电大在社区教育中具有某种创新性质的尝试与探索,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借鉴与参考,无疑有助于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完善思路、凝聚力量、推动创新,同时充分说明电大远程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化教育服务的提供方式和重要途径正在学习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面临理念、体制、经费和机制沟通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县级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1.进一步电大参与社区教育的理顺管理体制

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强化社区教育的政策指导和工作统筹。政府要加强管理、规范办学,使其形成有利于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优势互补、优化整合的管理模式。按照“党的领导有力、行政管理有序、各方广泛参与”的目标以及“党政合力、责任到位、上下配合、齐抓共管”的原则,建立由党委、政府的分管领导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在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办公室,全面负责、协调推进本区域内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要按照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明确各部门在发展社区教育中的职责。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工作到位、奖罚分明。要充分利用电大多年来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建立起一整套更加贴近社会成员的学习需求,为全民终身学习、自主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社区教育管理体系。建议成立中央电大社区教育咨询委员会等机构,为县级电大开展社区教育提供决策支持和业务指导。只有建立和完善一套有效的管理体制和社区教育运行机制,才能更好地规划统筹社区教育工作、协调各部门、整合社区内各类办学资源,进而形成社区内教育资源的良性互动,实现社区教育与社区建设、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要着力解决教育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通过管理创新促进电大教育与社区教育同步发展。形成高效率的工作责任机制,在当地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统筹下,全面承担起面向市民的社区教育任务。

2.发挥电大远程教育优势,进一步搭建数字化学习服务平台

县级电大参与社区教育,面临生源的多样性,必须改革教学内容,形成各有所需、各有所得的灵活的教学结构。可以发挥电大远程教育优势,争取将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成一个能够兼容各种教育层次、各种教育形态、各种教育方式、各种教育机构的数字化学习平台。要加强社区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优化力度,建设社区教育课程资源库和信息库,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超市”或“菜单点菜式”服务。例如:“新市民”要想在社会上有更好地发展,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如果一个新市民掌握了一流的数控操作技能或平面制作技能,就会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奉化市民营经济发达,绝大多数企业是中小企业,老板很多,这些人希望提高生活质量,希望活得更有意义,他们有养生、健身、书画等方面的需求;在奉化,很多企业面临着转型,企业的员工只有不断在学历、技能上提高自己,才能达到岗位的标准,所以工作上的学习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这些需求的存在要求县级电大借助于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数字化学习搭建的平台,平台的内容丰富多彩,可以让各类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生存发展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调整学习方式,自主评估学习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习者自身素质。在平台中最多的是非学历类的项目,其涵盖的学习项目可分为岗位技能、生活保健、娱乐休闲、天文地理、军事天地、婚姻家庭、图书资料、文化艺术、子女养育、婚姻家庭、个人理财等。数字化学习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智能化学习服务机构,其办学的低成本、教学的高质量、受众人群的普适性和学习内容的针对性特征,已进入公众的视野并正在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它将成为全民终身学习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途径选择。

3.构建并完善数字化服务体系

县级电大参与社区教育,应该贯穿电大系统办学的理念,使县级电大真正发挥统筹作用,县级电大应该寻求各级政府的支持,着力构建社区教育四级网络服务体系。这个体系的顶端是县级电大,中端是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村民社区学校,尾端是家庭学习网吧,从而构成了“龙头、龙身、龙尾”的协调机制,形成了“十分钟社区教育服务圈”。依靠四级办学网络,分别建立起了不同规格、不同档次的电子阅览室、市民学习网吧、市民学习书吧等,并且全天候向城乡市民开放,使数字化的学习场所遍布城乡角角落落。县级电大不仅为当地的社区教育工作起示范带头作用,还应该积极发挥指导服务的功能,协调下属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开展社区教育工作,起到了纽带桥梁作用。根据目前的情况,还应该全面推进家庭学习网吧的建设,以彻底解决“数字化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县级电大全力开展上网培训,解答诸如“QQ文件如何上传”、“博客、微博怎么操作”等具体问题,提升市民的数字化学习能力,从而引领奉化数字化社区教育、终身教育向纵深发展。

4.在电大与社区教育之间建立有效沟通与衔接机制

电大涉足社区教育时,一定要考虑不同学习层次间有机衔接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以不断满足学习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潜在的学习需要。同样,我国社区教育发展要想融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大背景、大环境中,就必须在开放的理念指导下,与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实现无缝衔接,推动教育培训“立交桥”的构建。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应该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具体的做法可以建立市民学分银行,为破解电大教育与社区有效沟通与衔接的难题提供一条可资借鉴的新模式。学分银行以数字化存储、认证、消费为手段,通过网上建立个人学习账户,实现个人学习与终身学习的信息储存、学分认证、学分兑换、学分消费、学习信用管理。学分银行给市民的学习带来极大方便。以前市民在各个培训点参加学习,培训机构之间的学习成果不能互认,有时为了获得一张证书,不得不重复参加一些课程的学习,现在有了学分银行,遇到不同学习机构的相同培训课程,只要通过学习达到了该课程的学分,系统就会马上予以互认,不受机构限制。通过学分银行,社区教育实现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之间的互通。

5.建立稳定的人员、经费保障机制

篇(8)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18-0017-04

专职心理教师作为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一支新生力量,在最近几年蓬勃发展,如何加强和完善对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的管理已经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厦门市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队伍从2003年的20多名发展到2012年底近200名。作者对厦门市湖里区专职中小学心理教师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厦门市乃至其他地方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湖里区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

湖里区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调查统计结果(调查时间:2013年4月)。

备注:兼职其他工作栏目中,如果兼职多项工作则按班主任、学科教学、事务性工作、教研组长顺序取第一项。

二、结果分析

(一)重视队伍建设,专职心理教师基本配齐且按规定开课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湖里区的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配备率达到88%,已经基本配齐;中学专职心理教师按照编制可以配9人,实际有11人,配备率达122%。专职教师所在校均按规定开设心理课,说明教育主管部门很重视心理教师队伍建设。2003年,厦门市在中小学开评心理学系列中级职称;2004年,厦门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项编制,规定“完全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各增加2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项编制,初级中学和小学各增加1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项编制”。2009年,市教育局又出台文件,要求各校必须开设心理课、配心理咨询室,从师资、地点、时间等方面进行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部分学校除了按照规定配齐1名专职心理教师外,还多挪出1个编制增加专职心理教师职数。

(二)专业基本对口、学历层次较高且硕士学历比例小学高于中学

从统计结果看,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毕业专业基本是心理学(74%)、教育学(13%)、医学院医学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等专业(13%),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基本都是心理学(55%)和教育学(36%)专业。这些专业都与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对口。小学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学历都在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都比较高,其中小学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硕士学历分别占13%和9%,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硕士学历比例略高于中学,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学专职心理教师配备时间比较早,在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基本配齐的情况下,不少研究生只好选择到小学应聘。

(三)性别比例失调,队伍过于年轻,人才梯队建设不够完善

从性别结构来看,小学和中学男教师比例分别为13%和9%,女教师占绝对主导地位,原因在于就读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另外一些学校在招聘心理教师时考虑到女教师的温柔、细心、耐心等人格特质,优先考虑女教师。实际上男、女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各有优势,在招聘心理教师时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从教龄来看,5年以内教龄的专职心理教师比例小学和中学分别为70%和45%,与教龄相关的职称则显示,小学和中学的职称基本以初级职称为主。小学高级职称13%、一级职称74%、见习期13%;中学高级职称18%,一级职称18%,二级职称55%,见习期9%。可见专职心理教师队伍,尤其是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普遍比较年轻,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这与厦门市这几年加快配置专职心理教师队伍进程有密切关系。

(四)专职不专,兼职普遍且待遇偏低

除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大部分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其实并不全职从事心理教育,他们还要兼职许多其他工作。其中,小学和中学专职心理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的分别为35%和27%;兼职其他学科教学的小学和中学均为9%;兼职其他事务性工作的小学和中学分别为43%和36%,兼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小学13%,无兼职的小学没有,中学为27%。在所有兼职中,兼职事务性工作在小学和中学比例最高,分别为43%和36%,主要有学籍管理、校医、党务、少先队、图书馆、德育干事、办公室、报账员、工会等工作,同时,小学和中学各有9%的心理教师要兼任综合学科、语文、思想品德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另外,在学校的工资待遇、职称评聘等方面,从事心理教育的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往往处于劣势,这严重影响了他们对心理教育工作的认同,缺乏相应的荣誉感,将制约这支工作队伍的成长壮大,使其难以走上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轨道。

(五)专业成长问题突出

首先,专职心理教师缺少纵向和横向交流学习的机会。由于队伍年纪轻、教龄短、职称低、经验少,加上一所学校一般只有一个专职心理教师,没有师徒传承的纵向学习机会,专职心理教师的成长就成为独自摸索、孤军奋战的模式;在横向交流学习方面,虽然本区很早就聘有两名有经验的一线专职心理教师为小学、中学兼职心理教研员,在厦门市各区心理教研工作中开展最早、成效也比较显著,但由于兼职教研员本身也有诸多工作,能做的也就是组织心理课教研而已,有深度的心理教研和心理咨询督导还很有限,市级的心理教研比区级还晚,省级教研则刚起步,所以专业心理教师普遍缺少横向交流学习机会。

其次,培训体系不够健全,培训实效性不显著。由教研部门安排的培训,通常是心理学知识和理论的重复,缺少实际操作能力与辅导能力的训练。而心理教师渴望的培训,大部分是一些营业性机构举办的工作坊学习,这种工作坊学习人数少、重体验、操作性也比较强,但学费动辄每人几千上万元,教育主管部门基本给不起,于是心理教师或者自掏腰包学习,或者自学理论,或者干脆放弃学习,这也影响到专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思考与建议

(一)配置专职心理教师要有区域整体考虑和严格的准入制度

从整个区域配置来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注意年龄结构和人才梯队建设。教师队伍应该是由“老马识途”的老年、“中流砥柱”的中年、“奋发有为”的青年这三类教师按一定的比例组成,这样才能发挥教师群体结构的优势,使教育可持续发展。如果短时间内以大学毕业生配满岗位,显然不利于教师之间的传、帮、带,影响新教师的成长,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另外,他们在岗的几十年里,心理学毕业生将无机会进入该区域的中小学工作,将来这批教师同时退休,又会出现后继无人、人才断层的情况。因此,在考虑配置专职心理教师队伍时,不应只招高校应届毕业生,可以参照其他学科做法,招聘一些具有一线经验、年富力强的专职心理教师,也可以让本地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具有一定辅导技能的教师经短期培训后担任学校心理教师,这样才有利于区域内专职心理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注意提高男教师的比例,优化性别结构。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国外很强调实习或见习环节,美国对培养对象进行一年的实习训练,英国规定要在一年的督导下专业实践,法国规定理论课程完成后进行两年的专业见习。而我国目前高校心理学专业学生实习时间短(规定8~10周,实际常只有6~8周),且大多是放羊式实习,大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匮乏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直接上岗担任专职心理教师,不仅其本人开展工作常倍感挫败,学校对心理教师的高期望也常因此变成高失望。所以要在教师队伍准入制度上做适当改革,可以借鉴国外做法,规定必须至少有一到两年以上被督导的学校辅导经验方可参与招聘,以此提高专职心理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出台规范化的管理措施,明确岗位、待遇和考核标准

针对一些学校领导对心理教育、心理教师有误解,专职心理教师被挪用,岗位和待遇随意化的普遍现象,有关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存在明显不足情况,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出台规范化的管理措施,明确专职心理教师的岗位、待遇和考核标准。

首先,要让心理教师有属于自己的课堂阵地。只有开设心理课才能促进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但不少学校招专职心理教师却不开心理课,专职心理教师被安排上语文、数学、信息、品社、思想品德的不在少数,往往学校中缺哪科教师或哪个教师休产假、病假等就立即让心理教师顶岗而上,心理教师扮演全能救火队员的角色。针对此,2009年厦门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从2010年开始,各校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配备情况列入市、区两级文明学校暨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内容”,“中小学必须开设心理课”,市、区督导室专门下校检查,才保证了专职心理教师都能有属于自己的课堂。

其次,要取消不合理的兼职。目前专职心理教师“被兼职”相当普遍,其中兼职最多的就是事务性工作,其次是班主任、其他学科教学等。作为学校领导,学校事务性工作多,心理教师又大多是年轻人,兼职一点其他工作可适当锻炼也无可厚非,但所安排的兼职工作首先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占用心理教师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使他们有足够的精力从事心理教育及研究;也不能和心理教师的角色有冲突,如德育处工作、各种检查评比等。作为新教师,适当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有助于增加对学生的了解,有助于今后的心理教育工作,但不宜长时间担任,这样将不利于心理教师的成长,也不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再次,明确专职心理教师的待遇、考核标准。目前心理教师的待遇,各校都没有统一标准,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占心理教师工作内容很大比例的心理讲座和咨询辅导工作不被纳入工作量或者只算很少的一部分,心理课则被要求要和政治历史等学科一样上14节以上才算满工作量。所以要制定区域性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岗位待遇和考核标准。按照统一加灵活的标准,对课时量、心理咨询辅导、心理讲座、心理专题活动等统筹规划,并鼓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一定幅度内灵活调整。

最后,制定学校心理辅导设施标准。要拨出经费并保证学校心理辅导设施完备。要组织有关专家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定期督导与考核,并把此项考核作为评价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

(三)建立健全区域性教研平台,重视专业化培训

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孤军奋战的状况,区教师进修学校应有专人负责开展区域性的心理教研活动,心理教师定期一起备课教研、研讨问题、同行督导等并实行资源共享。在还不具备开展心理教研条件的地方,专职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和自己专业水平接近的同行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同伴互助共成长。

目前在职心理教师的培训,最缺乏的内容不是理论知识,而是实践操作以及个案咨询督导。有条件的地方可为每个心理教师聘任咨询督导,条件不具备的则要开展同行相互督导。培训方式上要避免单一的“讲座”“报告”方式,尽量采用体验式工作坊培训,因为这种重体验交流分享的工作坊模式对提高教师从事心理辅导活动的能力具有显著效果。由于队伍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所以培训时也要设计不同层次的培训。

(四)专职心理教师要有职业生涯规划及成长意识

目前专职心理教师的职业之路有些崎岖不平,很多工作都在探索之中,很少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我们也要看到心理健康教育是“朝阳事业”。专职心理教师可以通过借鉴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经历、树立自己身边的榜样、多与同行交流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了规划和目标,路才能走得更远、更宽;专职心理教师还要有不断成长的意识,要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地学习积累,补充自己的心理能量,不断提升人格素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心理导师。

总之,在中小学配置专业心理教师要有区域整体考虑,还要尽快解决好专业心理教师的岗位职责和职称、待遇问题以及专业成长问题。只有创设一个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环境,才能使这支队伍不断得到巩固和壮大,从而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程灵,梁美凤.中小学心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基于福建省371名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心理教师的调查分析[J].龙岩学院学报,2010,6.

[2]马晓晶.试析促进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成长的对策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9.

篇(9)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208-02

冠心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它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以及供血不足等引起的,患者发病后临床上主要以气短、心悸、焦虑等,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临床上对于社区冠心病尚缺乏理想的治疗方法,常规方法更多的以阿司匹林治疗为主,这种方法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症状,但是患者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容易产生乏力、血压下降等,影响患者正常生活和工作。近年来,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在社区冠心病患者康复管理中广为使用,且效果理想[1]。为了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在社区冠心病患者康复管理中的临床效果。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社区冠心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80例社区冠心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有患者40例,男19例,女21例,年龄为(52.4~89.7)岁,平均年龄为(65.1±0.3)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护理时间为(1.1-8.9)年,平均病程为(2.2±0.5)年;对照组有患者40例,男27例,女13例,患者年龄为(50.7~88.5)岁,平均年龄为(68.4±1.3)岁,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治疗时间为(1.2-7.8)年,平均病程为(2.4±0.6)年。患者对治疗方案、护理措施等有知情权,患者年龄、病程等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入选患者均记录其病史,并做好治疗前的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血脂、血糖等。对确诊患者给予降低血糖、降压等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每次口服100mg阿司匹林肠溶片(上海海虹实业(集 团)巢 湖今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34021119),每天1次,连续服用1个月。实验组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每次口服8丸复方丹参滴丸(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Z10950111),每天3次,连续使用一个月[2]。

1.3统计学方法

搜集的数据采用SPSS16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行卡方检验,采用n(%)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采用(均数±方差)表示,P

2 结果

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指标如:TC、TG、HDL-C、LDL-C等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TC、TG、LDL-C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冠心病是社区常见的慢性疾病,这种疾病发病率较高,且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其发病率出现上升趋势,患者发病后临床症状显著,患者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治疗将会诱发其他疾病,严重者将威胁其生命。近年来,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在社区冠心病患者中广为使用,且效果理想。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指标如:TC、TG、HDL-C、LDL-C等差异不显著(P>0.05);实验组治疗后TC、TG、LDL-C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社区冠心病患者康复管理中采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苗成龙.复方丹参滴丸与硝酸甘油联合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2(16):14-16.

篇(10)

【中图分类号】 R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104-2

一、研究背景

根据江苏省卫生厅《关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有效工时绩效考核的指导意见(苏卫社妇【2013】6号)》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深化医改的部署要求,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引入“有效工时”概念,建立健全以服务数量、服务质量、群众满意度为核心内容的新型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科学规范、便于操作的绩效考核机制,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激发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运行新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居民公平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运行机制,需要解决一个既体现公益性又调动积极性的问题,就是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估机制,以“有效工时”为主的绩效考核机制最大限度的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宗旨,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有效地促进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

二、目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优化绩效考核方法,建立以有效工时为主的社区卫生绩效考核机制。

(二)研究意义。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宗旨;较大限度的显示绩效考核的公平性;解决既体现公益性又调动积极性的问题;平衡基本医疗与公共卫生两大服务体系的关系;最大限度的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工作质量,有效促进社区卫生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研究内容

1.围绕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医疗、十大类四十一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及其他各项工作,经缜密科学测算,确定各岗位完成工作的月工作有效工时;2.结合各岗位风险大小、技术含量、劳动强度、运行模式、目标考核等因素,确定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各项工作的有效工时比例;3.有效工时与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三要素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四、研究、实施方法

(一)建立评定体系。本项目组织专家对工作数量、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进行评定。

(二)实施以有效工时为主的绩效考核方法。1.制定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制定绩效考核体系中,指标的选择、指标系数的确定是决定指标体系是否科学、可行的两个关键环节。根据考核要求和工作要求,全面实施“量”与“质”相结合的双套绩效考核体系。在指标选择上满足以下条件:第一是实用性,可操作性强;第二是整体性,基本涵盖社区卫生工作的主要方面,不遗漏任何一项重要指标;第三是确定性,即指标确定性好,各项指标判定客观,确定;第四是独立性,即选入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都具有独立的信息,不能相互替代;第五是可测性,是指考核指标可用操作化语言定义,所规定的内容可用运用现有的工具测量获得明确结论。中心在“有效工时”量化指标体系中,从工作风险、技术难度、工作方式、占用时间和成本核算几个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的单位有效工时标准。具体见表1.

(表1)鸿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医疗科室单位有效工时标准

2.制定科学的绩效工资计量办法。在现行的绩效工资中分基础性工资和奖励性工资。

(1)制定基本有效工资时间。

(2)制定卫生材料消耗比例。

(3)制定质量考核要求。

(4)制定满意度考核要求。

3.搭建规范的绩效考核运作机制

(1)建立中心内部质控平台。为确保有效工时绩效考核管理形成优化运作、良性循环的长效工作机制,中心建立了中心领导下的多部门参与的质量控制平台,分别由医务科长、临床各科科主任、防保科长、财务科长组成,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实施过程中进行监督、指导。每月进行一次检查、考核,考核得分作为当月绩效考核工作质量质控考核分值。

(2)规范服务实施技术。中心以基本医疗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为实施标准,定期进行各岗位的业务学习,对每项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进行详细培训,确保各项工作质量。

五、结果

(一)工作数量

1.2012年1-9月份门急诊人次为128678,2013年1-9月份门急诊人次为135498;2012年1-9月份住院病历为586份,2013年1-9月份住院病历为611份;2012年1-9月份公共卫生服务数量为25976,2013年1-9月份公共卫生服务数量为27301,经综合评定2013年1-9月份全中心工作数量较去年同期上升4.9%。

2012年7-9月份门急诊人次为46626,2013年7-9月份门急诊人次为50682;2012年7-9月份住院病历为198份,2013年7-9月份住院病历为215份;2012年7-9月份公共卫生服务数量为8992,2013年7-9月份公共卫生服务数量为9795,经综合评定2013年7-9月份全中心工作数量较去年同期上升8.7%。

(二)工作质量。1.2012年1-9月份全中心各部门(科室)工作质量综合评定为91分,2013年1-9月份全中心各部门(科室)工作质量综合评定为94分,2013年1-9月份全中心工作质量较去年同期上升3.3%;2.2012年7-9月份全中心各部门(科室)工作质量综合评定为92分,2013年7-9月份全中心各部门(科室)工作质量综合评定为96分,2013年7-9月份全中心工作质量较去年同期上升4.3%。

(三)群众满意度。1.2012年1-9月份全中心各部门(科室)群众满意度综合评定为91%,2013年1-9月份全中心各部门(科室)群众满意度综合评定为94%,2013年7-9月份全中心群众满意度较去年同期上升3.3%;2.2012年7-9月份全中心各部门(科室)群众满意度综合评定为92%,2013年7-9月份全中心各部门(科室)群众满意度综合评定为96%,2013年7-9月份全中心群众满意度较去年同期上升4.3%

(表2)鸿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月份各项指标评定结果

六、分析

以有效工时为主的社区卫生绩效考核理论是绩效管理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履职尽责的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考核的目的在于通过对社区卫生工作人员的全面评价,并以此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有效工时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实现社区卫生传统的人事管理向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型,对于提高社区卫生科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有利于建立科学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通过有效工时绩效考核制度的试点,中心建立了以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数量为主要参考依据,结合工作质量、群众满意度和物资利用率测评为辅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了科学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削弱了职工医疗收入和医疗机构的收入及药品收入的联系,有效防止了趋利行为和过度医疗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创建了社区卫生服务激励平台,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增强了职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维护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从而保证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形成明确的社区卫生导向机制。绩效考核体系就像一个“导航器”,可用让职工清楚职工需要改进的地方,指明职工前进的方向,为职工的自我发展铺平道路。同时,职工绩效考核的结果对单位的年度绩效考核结果作出贡献。有效遏制了医疗费用的增长,提高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提高了满意度。

(三)有利于优化社区卫生内部运行机制。中心确定的绩效考核项目、内容、有效工时换算方式、质量控制内容和方法、考核结果的运用,对无锡新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借鉴的模式。通过绩效考核的合理操作,建立良好的岗位竞争机制和奖优罚劣、多劳多得的分配激励机制,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重点有过去的“重基本医疗,轻公共卫生”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并重”方面转变,由过去以治疗为主向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向转变,提高辖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朱月伟,章菱,陈国生.社区卫生机构“收支两条线”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7,26(6):32-35.

上一篇: 社会调查研究概述 下一篇: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