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41:38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中医护理基础理论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中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衔接的实施
1.制订基于职业岗位需求的核心课程标准教师深入医院护理一线进行护理实际工作需求的考察,组织相关行业专家召开课程标准研讨会,分析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与关键技术,从而确定基础医学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并制定能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理论支撑的课程标准。并将与护理实际操作密切联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去。
2.加强基础医学课程教材建设(1)中高职教材衔接,实现教学内容衔接根据护理专业教育的特点,组织专家和学者根据每门基础医学课程的知识结构,科学地设计不同的教学单元,再将不同的教学单元设计成学历层级,明确哪些是高职必修或选修单元,哪些是中职必修或选修单元,然后向不同省市中高职院校进行推广。同时,鼓励教师按照区域医院不同的特点自编校本教材,配合教学计划完成。(2)运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发电子化教材与传统纸质教材相比,电子教材具有多种优势。比如可以借助网络及时更新功能,快速掌握基础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加强中职和高职在教育教学上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功能,缩短中职和高职学生获取间接经验的时间,以便将更多的精力用于发现和解决问题上;多媒体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真实感,将打破时空界限,实现课程的远程教育及在线答疑上。因此,制定一些网络教材或电子教材,可实现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和立体化,可实现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可以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3.改进教学方法,体现中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特色(1)增强基础医学知识的连贯性,体现正常人体活动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培养高素质实用性人才必须从基础抓起。对于从中职升到高职的学生来说,空洞的理论与抽象的讲解,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我们可用启发式教学法、对比讲解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将正常人体形态学(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与正常人体功能学(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整合在一起,以“有机体”为学习的研究对象,探讨人生生命活动的奥秘,掌握其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影响因素等。(2)结合临床知识,体现基础理论与临床知识的连贯性加强基础医学理论与操作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紧扣临床知识的学习,可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比如我们可以采用PBL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老师精心设计问题,并提前告知学生,由学生分组去寻找答案,在授课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讲解Ⅰ型超敏反应时可提出,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前需做皮试?注射后多长时间观察结果?为什么在注射青霉素后再在医院内观察15~20分钟才能离开等?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改进PBL教学方法,不仅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吸引到学习上,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理解快,记得牢,深受学生喜欢。(3)加强实验教学,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基础医学的许多知识来自实验观察,通过实验观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从而使学生认识生命活动的规律。所以搞好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不经可以了解理论知识的来源,而且可以证明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从而全面正确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大多数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很多院校开设的基础医学实验项目及学时较少,有些院校甚至不开设相应基础医学实验,为此我们在正常开展常规实验的同时,新开设自主设计实验。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查找资料、自行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最后讨论打分。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4.实行学分制,课程考核全面沟通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制度是课程体系衔接的必要条件。我国大多数中高职院校教育实施的是学年制管理,中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的部分知识在高职中重复出现,但不能合理地免修,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学质量不高。采用学分转换制度,使中职院校学生在高职中重复出现的部分知识经过学分转换,成为有效学分,相关课程内容可以免修。因此,采用学分制为通道,可做到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沟通。中高职院校制定统一各学科的学分标准,不同教学单元及学历层次的学分标准不同,让学科学分在中高职院校中成为相互认可的“护照”,也可作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但中职院校对学生学科学分评价要按要求规范操作,做到公平、公正。在学分控制方面,普通高中生源的学生文化基础较中职生好,但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较中职生差,所以普通高中生源的文化课程学分比重应少于中职生源,而专业课程的学分比重应大于中职生源。在学分管理方面,文化基础达标,专业知识扎实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短,而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其学程相对要长。通过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不同起点的中、高职学生,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相应的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1.1研究对象
选取某校大专护理学专业二年级2个班的31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4名,女生286名;年龄19~22(20.45±0.70)岁。
1.2教学方法
1.2.1教师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做好下列准备工作:①确定TBL的分组方式;②制订学习目标,选择课外学习资料,设计讨论的案例和问题,并完成教案的书写;③制订同级评分内容和学生自我评价内容,确定个人成绩的评分方式;④准备TBL的教学用物,包括个人测验卷、小组测验卷、小组牌号、答案牌(人3、(:、0、£)、答题纸;⑤向学生介绍TBL教学流程及其优点,鼓励其转变学习观念。
1.2.2TBL分组
根据TBL小组人数的要求(一般5?7名一组)和现有教室座位的特点(5个固定座位连为一排),确定每个小组5名学生。为方便组员面对面环绕讨论,座位安排采取前后排座位2+3名、3+2名的方式。采用问卷调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素质能力,包括学习态度、改变传统被动学习方式的意愿、对人与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5个方面,每项1~5分,1为很差,2为较差,3为一般,4为较好,5为很好,根据得分进行高至低排序。如1班分为24组,则按照1、2……24、24、23……1、1、2……24如此循环的方式,将学生分为24个小组,使各组学生素质能力尽量相近。每组由组员共同协商,选定1名组长,负责组织成员进行自学活动。
1.2.3 教学设计
本学期护理伦理学总学时为20学时,选取其中的临终关怀伦理、安乐死伦理共4个学时,进行TBL教学模式的尝试。授课教师提前一周发放相关的学习金料和讨论案例,并告知下节课的自学目标和纲要,要求正式上课前组内成员根据案例和学习纲要进行自学活动。例如讨论案例1:面临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的种种困境,你认为哪项(提供选项)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如何解决?然后,由各小组进行自主讨论,最终做出选择,并写出原因和具体的解决方案。再如讨论案例2:提供1名晚期肝癌患者的病例,小组成员针对是否给予其安乐死或临终关怀进行讨论和辩论。在课堂上主要进行个人测验、小组测验、小组应用性测验及教师点评,每次课时2学时,具体安排见表1。
1.2.4评分方式
TBL课程结束后,学生对组内成员进行4个方面的同级评分,包括课前参与小组预习的积极程度、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小组活动的表现、对小组的贡献程度。共分5个等级,各等级分值为23、24、25、26、27分。每名学生只对小组其他4名成员进行评价,不进行自评。每个人的同级评价得分为小组其他4名成员对自己评分的总和,介于92?108分之间。得分为92~95分表明参与度及对小组贡献程度很差,%?99分为较差,100分为一般,101?104分为较好,105?108分为很好。个人最终得分=个人测验的平均分+小组测验和小组应用性测验的平均分x个人同级评价%。
2.结果
2.1 TBL课前学生基本素质调査结果(表2)
2.2课堂测验得分情况
临终关怀伦理和安乐死伦理这2个单元的小组应用性测验得分分别为(52,72±2.00)分和(52.94±2.14)分。课堂个人测验和小组测验得分情况见表3。2.3同级评价得分情况同级评价得分为93-108(99.97土2.30)分。其中,92?95分14名(4.5%),96?99分90名(29.0%),100分103名(33.2%),101?104分93名(30.0%),105?108分10名(3.2%)。
2.4个人最终得分情况
310名学生个人最终得分为75~94(84.83±3.37)分。其中,低于80分者14名(4.5%),80~84分者117名(37.7%),85?89分者156名(50.3%),90?94分者23名(7.4%)。同级评价得分与个人最终得分的相关性相对较高(r=0.583,P=0.000)。2.5学生对TBL的看法在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调查学生对TBL的看法。结果显示,学生对TBL分组方式很满意者265名(85.5%),一般者43名(13.9%),不满意者2名(0.6%);对TBL学习效果很满意者200名(64.5%),一般者96名(31.0%),不满意者14名(4.5%)。两次TBL课前自学时间为5?180(45.81±13.45)min,181名(58.4%)学生认为可以接受并值得花费,129名(41.6%)学生认为业余时间花费多导致学习压力增大。在20学时的护理伦理课程中,希望TBL教学的学时数为0者有20名学生(6.5%),2?4个学时者195名(62.9%),6?8个学时者92名(29,7%),多10个学时者3名(1.0%)。在TBL教学结束后,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评价见表4。
3.讨论
3.1 TBL教学在护理伦理学课程中效果满意
学生通过自学,个人测验答对题数在60%左右,与其自评自学能力基本相符。对于同一道题目,经过小组测验的二次讨论,获得了更高(接近100%)的答对率,表明团队学习后学生能基本掌握该学习单元的要点。在小组应用性测验中,各小组学生能灵活运用论述观点,课堂发言气氛热烈,积极踊跃,取得理想的成绩。最终,个人总体得分平均分为84.83分,说明学生已能掌握该学习单元的重点和难点。与传统教学不同,TBL能及时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过程评价,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根据学生对TBL的评价,绝大部分学生对TBL的教学效果表示满意,认为在小组合作能力、学习主动性、评判性思维能力、学习态度、沟通能力等方面有了较大进步,这与国外研究者的报道一致,学生能更积极地应用所学知识[24],并学会了如何进行团队协作来解决问题。
3.2 TBL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2.1 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和素质护理伦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人文课程,要学好这一门课,学生要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并能主动与他人讨论,需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同时,学生对TBL的认可度是其能顺利开展的重要影响因素[6],TBL是目前较为新型的一种教学模式,如果学生思想保守、不愿意改变以往的“被动”学习方式,将会对TBL存在抵触情绪,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因此,课前了解学生接受TBL的意愿和基本素质尤为重要。在本次TBL教学实施前,以问卷调査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结果显示,95.5%的学生愿意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其中66.1%的学生意愿强烈,学生在分析能力、学习态度、自学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基本素质较好。针对这种现状,授课教师在TBL实施前深人了解不支持TBL的学生的想法,如有些学生质疑TBL的学习效果,担心小组成绩会影响个人成绩。为此,授课教师重点强调了TBL的优点,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解除其顾虑,减轻学生的抵抗心理。TBL正式实行后,学生确实能积极配合教学,做好课前自习、课堂测验、积极进行小组讨论。但需注意的是,有41.6%的学生认为TBL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而压力较大,62.9%的学生希望TBL学时控制在2?4个学时。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刚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进行新的转变,授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学习单元进行TBL教学,让学生有逐步适应的过程。
3.2.2科学地进行学生分组
TBL非常注重团队的合作,团队成员的组成方式是影响TBL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要体现公平公正和学生间互助的原则。因此,在本次TBL教学实施前,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基本素质能力,根据评估结果,在分组时按照优生和差生互补原则均匀分配,绝大部分学生.很满意该分铒方式,对小组有较强的“归属感”,能积极参与小组的学习讨论,在实施TBL过程中,没有成员要求更换小组。
3.2.3合理地安排课堂内容和时间由于每个学习单元只有2个学时,在课堂教学时,个人测验、小组测验和小组应用性测验的内容、题型和题量应慎重选择。在内容上,既要能涵盖该单元基础知识的要点,又能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反映学习重点和难点。此外,还必须考虑测验或讨论的内容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在本次TBL教学中,授课教师对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紧密,未出现拖堂、遗漏教学内容的现象。
3.2.4采取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实施TBL教学时,学生在小组中的参与度对于TBL的实施及学习效果至关重要D为此,我们通过以下3方面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首先,提高个人在小组活动中的得分比例。在学生个人最终得分的分值比例上,个人得分占10%,小组活动得分占90%,以此提示个人要重视参与小组活动。
只需个别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无机会答题,无形中降低了学习兴趣而使得参与度较低。而TBL的同级评价体现的是个人在小组活动中的贡献程度,它可激励个人参与团队的讨论活动,还可解除很多学生的顾虑,如优生担心团队得分较低时影响自己的成绩,或因其他同学不认真参与而自己要背负沉重的小组作业。本次同级评价得分显示,仅有4.5%的学生参与度很差;同级评价得分与学生的最终得分相关(r=0.583),能真实体现每一名小组成员的学习付出和收获。第三,增加学生自学时间的比例。在课余和课堂时间分配下,学生学习时间与教师授课时间的比例有很大改变。课前完全由学生自学,课堂上学生参与自主学习时间约为70min,占87.5%,而教师除了引导各环节有序进行外,重点点评lOmin,占12.5%。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学生的自学时间和教师教学时间的比例可进行相应调整,但最终要体现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教师引导为辅。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无定法,往往在一节课中,各种教学方法可以灵活、交叉和综合运用,未必自始至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互动式讨论型课堂教学亦是如此,穿插运用讲授法、情景法、研讨法、问题法、案例法以及辅导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也有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如问题讨论式、布置小课题作业、合作辩论式和学生讲课式等。我们通过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运用该方法,发现其优势和劣势如下:
1.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中的优势
中医学基础是中医学的基础课程,具有极其丰富的理论,它从基本原理中抽象出一般的思维方式并对其进行与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哲学原理的整合。课程中很多知识点,都会涉及诸多学科内容。课程开设在大一阶段,而大一的学生从未接触过中医学文化的有关知识,对于中医学文化既缺乏文化背景基础,又缺少丰富的生活经验。尤其是学习到阴阳五行、精气学说等章节时,感觉抽象、模糊、深奥难懂。如果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激荡,就存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感觉乏味、缺乏对中医学基础内容的体会和认识。
而在中医学基础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比如课堂提问引起互动,可以设问:精气的含义是什么?由于学生们对自然界的气体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又往往能联系身边的实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起学生思考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回答,将会给后面进行更深人的探讨打下良好的基础。再如,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提出带有创新性的穿插提问,这也是一种良好的互动讨论方式。在提出“如何理解肝木克土”这一问题时,同学们就会联系实际从不同方面进行讨论,除了强调的内容外,还增加了不少自己的观点。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以讲为主,以讲居先”的格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的辩证思维能力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方式在中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弊端
1)在互动式讨论性教学法运用中,学生的知识结构点必须在原有的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围绕主题展开教学双方互动,但学生所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具有不可控制性,使组织难度加大;2)大一学生缺少活动经验,思路不够开阔,容易在选题上出现从众的现象,需要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这样往往会影响教学进程,归纳互动问题,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备课;3)精选案例式互动虽然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环环相扣,但缺点是理论性学习不够系统深刻,典型个案选择难度较大,课堂知识讨论性教学法量较小;4)多维思辨式互动,能够使课堂气氛热烈,分析问题深刻,自由度较大,但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水平,并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思路具有较高的分析把握能力;5)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一个理论问题,学生事前也要查阅很多资料,需要学校图书馆和学院专业资料室的帮助才能完成。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学习的图书资料、教学手段设备等等是必不可少的。
3.建议
以本科教材《中医护理学》[2]等考试成绩为指标,技术水平以《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3]技能考核成绩为指标,护理质量检查成绩以每季中医护理质量检查得分作为指标。提高了护士学习中医知识的兴趣系统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全院护理人员对中医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促进了护理人员中医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009年10月呼吸内科护理单元被评为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2010年10妇产科护理单元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全国护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至2010年10月全院有66人取得丽水市中医药学会和丽水市中医院联合举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合格证书,有125人3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2011年10月在浙江省中医医院“三级乙等”等级评审中我院的中医特色护理得到好评。护士的中医理论、技术操作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成绩、考核技能成绩,活动前后成绩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通过中医理论的系统培训和考核,激发和促进了护士参与中医护理操作的工作积极性。中医技能护理项目由原来4项增加到12项,中医技能开展的次数由186次增加到10385次。提高了中医专科专病的护理质量在中医医院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后中医专科护理质量检查成绩有显著提高。活动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十多年来,各类中医护理学基础或中医护理学教材发展迅速,通过搜索引擎及联合书目查询系统等方法可检索出近60本教材,已经基本适合和满足高职、本科等多个层次的教学需要。但由于中医学及中医护理学起源于中国,国外没有相应的课程,无法像其他专业课程一样直接引用原版教材,双语教材编写的难度较大,因此截止到2009年,国内尚无该课程的双语教材出版。
1.2中医护理学双语教学的需要
为了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高校更需要培养具有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育部在2001年的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积极推进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或进行双语教学的要求。近年来,高等中医药院校为促进中医国际化开展了多种学科的中医双语教学,中医护理学也紧跟中医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国内一些高等中医院校护理学院不仅开设了护理的涉外专业方向,而且也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中设置了双语教学,旨在培养既掌握现代护理理论与技能,又掌握中医特色护理理论与方法,且能承担中医护理国际交流的人才。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双语教学,而双语教材是实现双语教学的基础,因此编写合适的双语教材对有效实施双语教学至关重要。
1.3中医护理学国际交流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当今世界范围内中医药热潮的涌动,中医已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护理学科也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陆续有国外院校来国内中医院校护理学院洽谈并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项目。以我学院为例,2011年以来我院与美国和澳大利亚多所大学护理学院开始洽谈中医护理培训的项目。虽然中医护理学科的国际化交流逐渐增多,但东西方地域、文化和语言等差异还是严重的妨碍了中医护理的国际交流和推广。为了适应国内外对中医护理人才和中医护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加快中医护理国际化进程,培养出具有对外交流能力的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护理人才,编制一本既适合国内护理专业所用又同时兼顾涉外专业及国际交流的双语教材是非常必要的。
2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的编写思路
2.1编写人员由多学科背景专家组成
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的编写不仅考虑了国内中医护理学教学的需要,也考虑了外籍学生学习需求的特点,并借鉴了国内外现有中医英文版教材编写的经验与教训。一方面由国内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和循证医学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为编者编写中英文稿,以保证教材学术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并突出内容的实用性与适应性;另一方面又邀请母语是英语的外聘海外护理专家参与审译,对国内医学和中医学英语专家的翻译稿进行语言的润色和修饰,确保英语的原味性和可读性,尽可能做到学术水平与本土化两方面的兼顾,以推出高质量的中医护理学双语教材。
2.2编写内容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强化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根据该课程自身的特色和国内外学生的学习特点,编写者通过多次会议商讨,确定教材的编写大纲和编写内容。编写内容的组织、章节设置、字数分配、知识点的强弱程度、整本教材的系统层次等方面,在参考国内出版的同类优秀教材及《中医护理学基础》双语教材的基础上,同时结合了编写者多年来对本课程教学经验,最终确定了教材的编写框架和内容。为了切实适合国内教学和针对国外学生的短期培训班的教学需要,本教材在内容的取舍及深广度的把握方面遵循如下原则:力求知识结构科学实用、整体优化、内容简洁够用、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和实用性。因此,本教材由中医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部分组成,具体内容涵盖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中医基础理论概述、经络腧穴概述、中医护理的基本特点和原则、一般护理、传统中医护理技术、中医自我调护以及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
2.2.1精炼“中医基础理论”内容
鉴于中医基础理论对国外学生而言,学习难度大,而国内学生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中已学习该部分内容。因此,该部分内容的选择以“必需、够用”为度,仅介绍最能体现中医理论特点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在文字的编写上删繁就简,尽量减少陈述,力求精炼。
2.2.2增加“中医自我调护”和“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内容
中医护理学科的中医特色主要体现在慢性病管理中融入中医养生康复理念与方法和发挥中医护理技术的“简、便、廉、验、效”的优势。本教材充分体现了中医护理未病先防、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养生、康复、保健和防治中的优势。因此,教材中加入了“中医自我调护”和“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的内容。“中医自我调护”涉及口腔、颜面、头发、眼睛、耳部、鼻部、颈椎、手足、胸背腰腹等部位的调护。“常见病症的中医调护”精选了国内外常见、且能体现中医护理防治优势的8种病症,包括感冒、不寐、胃痛、便秘、痛经等。
2.2.3加强“中医护理常用技术”内容
中医护理有一套不同于现代护理的独特护理技术,具有鲜明的特点与优势。常用技术包括针刺、灸法、拔罐、刮痧、熏洗、贴药、敷药、热熨、中药保留灌肠、中药离子导入、推拿、穴位按压、穴位注射疗法等内容。在以往的对外交流中,发现国外来访者对中医护理技术兴趣浓厚,希望有机会学习并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加强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内容的编写对推动中医护理的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考虑到国外来访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认可程度及技术自身的可操作性,本教材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和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的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包括穴位按压、推拿法、艾灸法、拔罐法、刮痧法、热熨法和熏洗法。
2.3创新版式,增加可读性
有研究发现,学生更乐于接受配有图示,并附文字说明的教材。本教材借鉴原版教材多配以彩色图片的特点,更注重图文并茂,增加了插图量、调整了教材页面设计,使教材更加生动而直观,增加教材的可读性,以适应外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
我院是一所国家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开放床位530张,拥有临床科室19个,护理人员386名,她们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毕业生,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毕业生寥寥无几,缺乏系统的中医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因此我院特别重视对其进行中医理论和操作技能的培训,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发挥中医护理的优势,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特点,培养贴近临床、贴近患者的合格的中医护理人员,我院于2007年以后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有计划、分阶段、分层次的规范化培训,培训后护理人员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能力(基础理论和技能考试成绩、护理文件书写、护患沟通能力、辨证施护能力)显著提高。现将培训方法介绍如下:
1 培训方法
根据不同年资护士实施有计划、分阶段、有针对性的中医知识和技能培训。
1.1参加工作五年内护士
处于这一阶段的护士全部来自西医院校,从未进行过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医理论很抽象,不同于西医知识,所以宜采用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对于这一阶段的护士更注重中医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
1.1.1发放护士手册,内容包括中西医知识和其它护士必须掌握的内容(包括中医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护理紧急风险预案、护理工作流程、法律法规等)人手一本,以自学为主。
1.1.2采取学习班集中授课,完成中医理论、中医药知识入院三年内培训时间≥100学时学习。学习班别邀请科主任、老中医、主治医师结合临床病例和实际工作,讲授中医辨证知识,便于理解和掌握。
1.1.3专题知识讲座,讲授中医、中西医结合新进展,每季度1-2次。
1.1.4成立中医护理技术示范小组,举办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培训班,每季度1期。培训班主要采取集中示教、分散练习、统一考试的形式,将拔火罐、艾条灸、刮痧、耳穴压籽等操作技术进行现场演示,讲解相关注意事项,并通过现场提问互动讲解难点,强化记忆。
1.1.5利用院内计算机局域网将中医理论知识(中医基本知识、中医护理常规等)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和操作示范课件,发送到临床各护理单元,供大家阅读训练。
1.2参加工作五年以上的护士
处于这一阶段的护士经过前期培训,具备一定的中医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经验,对她们更注重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病情观察和中医健康教育的培训,运用中医理论做好临床宣教沟通工作。
1.2.1根据中医专科疾病护理特点,各科室制定专科中医护理常规,内容包括疾病证候分类与治疗原则,一般护理,辨证施护,健康教育等,每天坚持利用晨会时间学习,提高其病情观察能力。
1.2.2举办中医健康教育大课堂,将中医饮食指导、情志护理、起居调护、养生康复等基本知识传授给病人,做好自我调护和出院后护理。护士在讲课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转贴于
1.2.3对特殊病例实施中西医结合护理查房,利用掌握的中医知识,制定最佳护理方案,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不足之处由护士长补充,通过参加此类查房,不断提高她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1.2.4选拔综合素质好、专业技术过硬的护师以上人员担任实习带教老师,督促其不断加强自身的中西医操作技能,在带教学生过程中提高自身水平。
1.2.5选送护士参加省、市各类学术会议及学习班,通过外出学习提高中医知识水平,每名参加者回院后必须完成一次讲座,提出1-2项合理化建议,在临床工作中有新的起色。
1.3高年资护理人员的培养
高年资护理人员除继续强化前两个阶段的培训内容外,重点加强对中医急、危、重症及疑难病例抢救护理的培训,既要不间断的对其进行培训,又要充分发挥高年资护理人员的作用。
1.3.1自学并写学习笔记,护理部根据各科特点推荐必读的中医书籍,定期抽查学习笔记。
1.3.2举办高年资护理人员中医培训班,针对临床各科出现的急、危、重症病人病情观察和急救护理进行情景模拟培训,通过反复实践提高处理技能。
1.3.3选出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娴熟的高年资护士协助护士长做临床科室总带教老师,负责实习生、见习生、本科护士的中西医培训和考核工作,通过授课、操作培训和考试考核提高自身素质,培训低年资护士。
1.3.4鼓励外出学习提高中医护理水平。
2 考核
各层次护理人员培训后每月接受护理单元、科室、护理部的逐级考核,按照计划参加院内各项考试,高年资护士定期参加护理部考试。
3 结果
关键词:中医护理学中医的发展因素与对策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3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1-0237-01
中医护理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整体观念对疾病进行辨证施护,结合预防、保健、康复和医疗等措施,并运用独特的传统护理技术,对患者及其他人群施以护理的一门独立的应用性学科[1]。其独具特色的护理方法和护理内容在减轻患者的病痛、促进康复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积极扶持中医药事业,对中医护理的继承和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2]。为切实了解临床中医护理工作开展现状,笔者就新疆地区中医护理发展存在的问题综述如下。
1存在的问题
1.1学科内涵模糊。2013年国家中管局印发了《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护理工作的意见(中国中医药医政发[2013]42号)》,明确提出了中医护理发展的方向。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3]。中医护理学的内涵建设势在必行。由于学科内涵模糊,使得医护职责界限不清,严重制约了临床护理人员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积极性,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逐渐被忽略,造成了中医护理的萎缩趋势。
1.2中医专科护士匮乏。新疆现有医科大学两所,护校13所,每年计划招收护理硕士、本科、大专和中专约计1万多人,但无一所院校开设中医护理专科班,张新[5]等对新疆地区中医护理队伍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毕业于西医院校的护士占总数的91.5%,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的护理人员仅占5.2%。这对新疆地区中医医院的中医人才队伍建设来讲无疑是巨大的损失。
1.3中医护理科研水平滞后。中医院护士大多毕业于西医院校,未系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训和学习,因基础差,底子薄,虽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但缺乏深层次、前瞻性、大样本的对照研究,加之中医院工作的护士,工作量要大于西医院,她们每天要完成和西医院一样甚至大于西医院的输液治疗,还要进行各种中医操作项目,超大的工作量是她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充足的时间参与护理科研,另外一个医院的领导对护理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及科研经费的投入等方面也是影响中医护理科研发展的因素之一。
1.4中医护理师资力量薄弱,中医护理学学时数太少。现大专、本科护理专业的《中医护理学》学时只有36学时,远远不足于把祖国传统医学基础讲透讲懂,有些学校的班级《中医护理学》是有临床医生讲授,课堂缺乏切合实际的临床护理案例,医生讲授内容过于理论化,学生难易理解。由于各医院护士大多毕业于西医院校,未系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技能的培训和学习,虽在中医院工作多年,带教学生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对策与展望
2.1明确学科内涵。建议中医护理管理机构和专家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广泛收集资料,从中医护理的学科定位、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护理人员的工作职责、知识结构及患者需求等方面探讨中医护理技术范畴,用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护士开展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权利、义务、责任等,以保护护士的合法权利。
2.2加强中医护理基础教育。优化中医护理课程,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调整中医护理学的课时数,并使相关的基础理论课程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理论课的感性认识;适当增加中医护理技能训练的时间,增加中医护理技能操作项目。
2.3积极开展中医护理科学研究。在加强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临床和基础研究,总结出中医护理技术的作用机制和效果评价体系,达到可以重复验证的、量化的临床护理效果,推动学科联合,加强与传统学科的科研合作,培养科研人才,强化科研意识,设立中医护理专项研究基金,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建立学科研究基地。
2.4建立中医护理专科培训基地。培养中医护理专业护士,结合中医护理学的具体情况,明确中医护理专业护士的角色职能,界定专科护士的核心能力,深入探讨培养模式,把普及中医护理知识的“中医通科护士”培训逐步转移为“中医护理专科培训”,以推动中医护理学向专业化和更高层次发展。
2.5完善中医护理学的终身教育体系。高等中医院校及各级中医护理管理机构和中医护理学会形成教学联盟,共同改革和发展中医护理教育,根据中医护理专业的特点及对护士知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广泛开展专题研讨,规范在职护理人员教育培养模式,建立并完善中医护理终身教育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医护理的优势将会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其服务人类健康的功能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孙秋华.中医护理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2]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刚要(2005~2010年)[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0):721―723
2循证护理与中医基础理论的联系
1.1一般资料。2015年7月至12月,选取我院接受中医规范化培训的护士共26名,其中男性1名,女性25名,年龄20-31岁,平均年龄23.46岁;其中中职学历11名,高职学历15名。
1.2方法。参照《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和方案。具体培训方法如下。(1)实施岗前培训,时问为4周;培训内容包括护士条例、护理职业道德、护理行为规范、护理核心制度,护理技能操作及中医基础理论、医院规章制度、护理安全及护士礼仪等;护理技能操作分为中医护理和基础护理两项,其中基础护理包括:静脉输液、口腔护理、肌肉注射等;中医护理包括:穴位按摩、艾条灸、刮痧,拔火罐、雷火灸等。(2)结合专科特点制订理论和操作方面的培训计划和方案,重点培训护理常规、中医诊疗、中医特色健康教育知识、中医护理操作等;此外,临床实践中实施“一对一”带教,以促使护士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3)制订培训目标及不同阶段的培训计划和方案,护士根据培训计划和方案明确培训目标,确保在规定的时问内顺利通过考核。(4)鼓励、督促护士学习中医相关理论知识,中医护理骨干老师每月进行授课3学时并课后进行纸质考核。护士每月书写中医读书笔记和出科工作体会各一份,并附相关科室出科鉴定一份,护理部在培训结束时对读书笔记和工作体会进行回收留档。
1.3评价方法。结合客观与主观评价建立考核指标客观评价指标为护理技术操作及理论考核,理论考试均分93分和操作考核均分95分;主观评价指标根据护士综合能力评价表进行考核,考核项目包括:①中医护理理论和操作考核达标;②无投诉发生,病人满意度提高;③通过护士职业资格考试;④团队协作能力增强。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0/0)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X2和t检验,SPSS 17.0处理相关数据,结果以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培训前后中医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的对比。培训后护士中医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较培训前明显提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培训前后护士综合能力的对比。培训前后相比,护士综合能力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P<0.05)。见表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22-02
社区护理起源与西方国家,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定义为社区居民“可接近的、可接受的、可负担得起的”卫生服务组织[1]。社区护理既强调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达到促进健康、维护健康的目的。构建顺应我国国情、满足社区健康需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是推动社区护理发展的关键环节[2]。相对于起源地西方医学而言,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和疗法在社区护理中有很多值得借鉴和发扬。
1 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的辩证施护、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的护理方法,是祖国传统中医药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中医护理体系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五方面构成,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针对不同的社区服务对象,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完成相应的预防保健、康复护理、疾病护理等社区服务功能。尤其是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验、廉等特点深受广大社区群众的青睐,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的要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应用前景广泛。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委的有关文件中明确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积极采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与民族医药的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特色和优势”。
2 中医护理的发展目标:
中医护理在社区居家护理中的应用在我国具有独特的运用价值。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仍存在着不均衡性,经济发展实际和老龄化社会的逐步形成,中医护理以其优质、显效、简便的特点,不断丰富着居家护理的内涵。除此之外,中医理论当中“治标和治本”的概念,实质可以通过中西医疗法相结合,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社区护理的主要为社区人群提供以健康促进为目标的健康服务,以增进健康和预防疾病、稳定病情为要务,这与中医护理的理论不谋而合,中医护理的预防观印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强调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制定了外以适应自然变化、内以促进机体抗病能力、机体协调能力的养生原则。中医护理与社区护理有机结合,在充分利用现代护理健康教育理论、模式、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基础上,在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不断渗透着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中医环境养生、起居养生、膳食指导、心理调适、性养生保健、用药指导、运动养生等在社区妇女、儿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复护理等方面不断拓宽着社区护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如运用得当,精巧结合,中医护理将与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不断的完美融合。
可见,中医护理的整体观与预防观在社区现代护理观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3 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工作中的优势和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饮食调护、中医护理技术、中医养生保健、中医情志护理共同构成中医护理体系。中医护理在理论、只是及技能等方面自成一体,在养生保健、疾病护理、康复护理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都与社区的健康需求相一致,且中医护理以我国传统文化为背景发展至今,一些中医理念已被人民所耳熟能详,一些保健运动也正在任命大众中普遍发展,这些都说明中医护理在我国具有良好的民众基础,贴近大众生活,便于社区居民的认可和接受,这为中医护理在社区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中医护理技术还具有廉、简、便、验、效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基础薄弱的区域,中医护理在社区开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对于不同的人群,中医护理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同,对于健康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预防保健为主;对于伤残、疾病后遗症、术后人群、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康复护理为主;对于急慢性病人,中医护理的服务功能以残病护理为主。无论中医护理针对何种人群,发挥何种护理功能,都同时应用到多种中医护理理论、知识与技能、即调动整个中医护理体系。例如常见的对脑血栓导致的瘫痪病人,需要在中医辩证的基础上进行饮食调节,推拿按摩、中药贴敷等中医护理技术以及保健运动指导、情志护理等。
4 关于现阶段的中医护理开展情况大力开展的意义:
我国的社区服务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处于萌芽阶段,全国只有在大城市有较完善的社区护理服务组织,主要还是以给药及治疗为主,基本是医院护理治疗的延续,而社区的健康教育、健康咨询、行为干预等方面开展较少[3]。针对居民特点及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还很欠缺,中医护理开展的还不够广泛。
社区护理是护理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中医护理在社区护理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由于我国尚未制定中医护士的执业制度、社区中医护理人力严重不足、护士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水平低下以及中医护理健康教育体系尚不健全等诸多原因,中医护理融入社区护理的步伐缓慢。因此,我国的社区护理应在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与法规;多途径培养社区中医护理专业人才;提高宣传力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中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利用中医在预防、养生保健、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实现中医护理现代化,开创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促进我国护理事业与国际同步发展。
此外,在社区中开展中医护理,不但有利于促进人民的健康,还有利于在人群中普及中医药文化,促进民众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在倡导回归传统、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同样也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