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手术术后护理要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4 16:41:43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肺部手术术后护理要点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肺部手术术后护理要点

篇(1)

1. 1 一般资料

对在本科进行胸腔镜下行纵隔肿瘤切除术 , 且术后未留置胸腔引流管的 39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 22 例 , 女 17 例;年龄 17~62 岁 , 平均年龄41 岁 ;纵隔囊肿 15 例 , 食管囊肿 10 例 , 胸腺瘤 8 例 , 脂肪瘤 6 例 ;肿瘤最大直径 7.9 cm, 最小 1.1 cm ;术前均进行相应的胸部扫描检查, 无合并其他疾病, 符合手术指证。

1. 2 护理措施

1. 2. 1 心理准备 由于患者及家属一般对肿瘤的概念比较模糊 , 常伴有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另外胸腔镜应用于纵隔肿瘤切除术 , 对于患者而言是一项新技术 , 其害怕术中有危险或对手术治疗效果存在怀疑, 而对于常规开胸治疗方法, 又害怕手术创伤大, 患者身体不能承受等问题, 易出现焦虑、无助等心理反应。此时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知识, 包括胸腔镜的特点及治疗其疾病的优点 , 同时告知患者术中及术后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处理方法, 术后放置胸管的作用, 置与不置胸腔引流管的好处以及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帮助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1. 2. 2 呼吸道准备 术前应嘱咐患者戒烟 1 周 , 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 , 有效预防术后引起肺不张及严重的肺部感染 , 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对于已有咳嗽、咳痰或肺部并发症的患者 , 应给予抗生素治疗 , 痰液较多且黏稠者 , 可给予雾化吸入 , 尽快促进肺部健康 , 为实施手术做好必要的呼吸道准备。指导患者做腹式呼吸训练及有效的咳嗽咳痰方法, 使其完全掌握要点和注意事项, 为术后呼吸道护理打下基础。

1. 2. 3 术后出血量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出血的量和速度直接关系着是否需要再次手术止血或者转为开胸止血 , 并且是一项严重危机生命的术后并发症。术后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巡视和观察 , 特别注意观察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 , 结合患者的皮肤颜色、黏膜颜色、意识清醒程度、呼吸深浅等临床表现来间接观察术后出血量;同时还应观察伤口处敷料或创可贴处有无渗血 , 并及时对渗血量进行评估 , 报告医师 , 由手术医师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处理。本组患者通过护理人员密切观察 , 发现 2 例胸腔内出血患者 , 经过胸腔镜查找止血, 效果良好, 未转为开胸止血;1例腔镜口渗血, 经过医生应用止血药物保守止血。

1. 2. 4 气胸的观察及护理 由于纵隔的特殊生理位置 , 与肺组织相邻 , 术中胸腔镜视野有一定的盲区 , 在手术过程中器械操作或用力牵拉 , 都可导致肺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 , 甚至造成漏气导致气胸。术后通过严密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以及患者是否存在呼吸困难、发绀等临床表现 , 可有效判断是否并发气胸。

1. 2. 5 呼吸道的护理 因患者术后未留置胸腔引流管 , 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疼痛 , 可适时协助患者翻身 , 给予拍背 , 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 鼓励患者做腹式呼吸、吹气球等活动 , 甚至鼓励患者早日进行小范围的下床活动 , 以促进肺组织的扩张, 避免术后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1. 2. 6 营养支持 术后患者的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 , 充分的营养支持对术后康复十分重要。术后第 1 天可通过静脉输液补充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 , 必要者给予血浆或人血白蛋白 , 以纠正机体的负氮平衡 , 全面补充水和电解质 ;当胃肠通气后 , 可通过胃管鼻饲营养液 , 鼻饲应缓慢小剂量多次进行 , 避免一次快速大剂量打入营养液, 防止胃负担过重, 造成消化不良、腹胀。在拔除胃管前应先经口进食实验 , 进食从温开水到流质再到半流质软食 , 进食无不适后方可拔除胃管, 给予清单、易消化的高热量、低脂肪、低钠、低糖饮食, 以保证机体正常营养需求。

2 结果

篇(2)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3-0081-01

【关键词】高龄急腹症 手术护理体会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高龄急腹症患者愈来愈多。老年人虽非手术禁忌,但70岁以上的高龄增添了手术的复杂性及风险性。因此,术中护理恰当是渡过手术难关的重要环节。我们护理了38例70岁以上的高龄急腹症手术患者。现就护理要点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分布:70~75岁23例;76~80岁11例;80岁以上4例。手术种类:肠梗阻松解术13例;消化道穿孔修补术9例;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行胆囊切除8例;急性阑尾炎切除术3例;急性胰腺炎内引流术1例。麻醉选择:气静全麻21例,硬膜外腔阻滞17例。术前伴发病:高血压动脉硬化9例;冠心病5例;慢性气管炎、肺气肿5例,其中合并以上两种伴发病者3例。手术时间最长3小时,最短70分钟。

2 护理措施

2.1 手术前的心理护理 急诊手术患者对立即手术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恐惧手术与希望解除痛苦、挽救生命的矛盾,使其产生严重的内心冲突。患者往往根据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来猜测病情的严重程度、手术的必要性和成功的把握性。针对患者这种焦虑、恐惧心理,护士可简要询问病史,认真、迅速、沉着、熟练地进行手术前的各项准备,从言谈举止上给患者以适当地安慰和必要的心理指导,减轻他们的紧张恐惧和焦虑心理,稳定手术前情绪,积极主动配合手术。

2.2 静脉输液及护理 老年病人由于皮肤松驰,血管弹性差,给静脉穿刺和固定带来不便,而且老年病人术中及术后躁动发生率高。因此选择相对粗、直、易固定的大隐静脉作为穿刺途径,并采用留置针,以避免术中及搬动过程中及术后发生脱针现象。输液量应根据手术情况及病人心肺功能而定,防止容量不足和肺水肿的发生。高龄急腹症患者往往伴有其它慢性疾病,体质差,消瘦,关节功能障碍及骨突明显,我们在本组病人中均采用骨突部位加垫软枕,肩下垫一软垫使头稍后仰并偏向一侧(气管插管病人除外),保持呼吸道通畅。手术中注意按摩受压部位,以保证局部的血液循环。上肢外展在不影响血压测量及脉搏的情况下,尽量不外展或最低限度外展,避免术中及术后病人关节功能障碍。

2.3 预防肺部并发症 高龄急腹症手术以呼吸系统并发症占首位,也是术中及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据美国Mayo医院统计,大约25%的术后死亡和肺部并发症有关[1]。本组病人有两例术后直接死于肺部并发症。不论全麻或硬外麻醉,对病人呼吸和循环都有影响,已经反复证实,一般全麻诱导后胸廓的形状发生变化,肺横切面积的3%~5%出现萎缩[2],功能残气量减少10%~20%,肺顺应性下降,呼吸道阻力增加。肺泡通气灌流比值异常气道闭合和肺萎缩通常使静脉血掺杂增加约35%,在老年肥胖病人静脉掺杂就更加明显。硬膜外腔麻醉病人也可因为平面过高而影响呼吸功能,因此术中、术后必须认真监测病人呼吸功能恢复情况,提高吸入氧浓度,以SpO2不低于93%为宜。

2.4 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 由于高龄病人的客观条件及特殊的心理变化,致使手术中病人容易出现血压上升。一些血压原本正常的病人,一进手术室,血压即升高,达到难以手术的程度。本组病人手术前血压超过平时血压的有31例,占手术病人的80%以上。心率增快或变缓,心电图心肌缺血,P―R间期延长或缩短,生命体征波动明显,老年人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虽然高血压和冠心病并非手术禁忌,但毕竟有其特殊问题。本组有一例阑尾切除病人,手术进行顺利,但术后当晚突然死亡,手术和麻醉对此类病人的影响很大,有其它伴发症时更为危险。对于此类病人术中护理必须严格遵守心肌“供氧与需氧”的平衡原则。防止心动过速及前负荷增加,避免血压过高、过低。纠正低血容量应参考血红蛋白量,血红蛋白以100g/L为宜,所不足血量用血浆蛋白补充,高血红蛋白只会使血液粘度增加,对心脏无益。

2.5 术后护理 老年人组织愈合能力差,抗感染能力低,加之动脉硬化,末稍循环差,易发生术后消化道瘘,切口不愈合及感染率均较高。本组病人发生肠瘘1例,切口裂开和切口疝2例。因此,应注意控制感染,加强营养。切口处理应以加压包扎并用腹带为宜。

3 小结

高龄急腹症手术护理的要点主要为心理护理、特殊的生理护理以及心肺并发症的预防。首先要了解此类病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焦虑恐惧

感,并充分做好其心理工作。熟悉高龄患者的生理特点及术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掌握老年患者心肺功能的变化情况,才能做到准备充分、考虑全面,配合准确,最大限度地帮助高龄病人安全渡过手术关。

篇(3)

作者单位: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

近年来,胰十二指肠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十大恶性肿瘤之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是一种复杂且对患者有侵袭性的手术,如果术后护理不当,甚至会危及生命。我科自2007年2月至2010年10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0例,通过护理观察,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35~78岁;均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经治疗及精心护理,患者术后消化功能恢复良好,且并发症少,效果良好,均顺利康复出院。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向患者及家属讲明手术治疗该病的重要性,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该病的知识,增强患者对手术治疗的信心。因手术范围广、时间长、患者衰弱,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每15~30 min测量血压、脉搏、呼吸1次,术后24 h给予心电监护,待血压、脉搏、呼吸平稳后改为每4 h测量1次,持续3 d,根据血压、心率、尿量调整输液速度及量,维持有效血容量,记量24 h出入量,注意口腔及皮肤护理;患者术前多合并糖尿病,术后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升血糖激素升高;或胰腺大部分切除术后,胰岛素分泌减少,使术后血糖升高[2],应遵医嘱监测血糖。

2.2 营养支持 严密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度,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输液勿过多过快,保持液体进出平衡;静脉补充所需营养,输入人血白蛋白、新鲜血、血浆,纠正低蛋白血症;早期进行肠内营养,良好的营养状况可以增加手术的耐受力,可提高免疫力及手术质量,且可减少并发症。

2.3 胰瘘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常见[1]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妥善固定好引流管,引流管的长度要留有翻身的余地,要防止套管滑脱;严格无菌操作;调节好吸引压力;控制冲洗速度:根据冲洗液混浊程度,调节冲洗速度,早期快速冲洗,之后持续缓慢冲洗;引流瓶内吸出的液体要及时倾倒,每24 h更换1次,并做好记录;术后要注意腹腔引流的性质和量,测定其中淀粉酶,一旦发生胰瘘,早期应保持引流通畅,漏出液较多时应用负压吸引,可给善宁0.1 mg2次/d皮下注射,并保护腹壁皮肤,胰液漏出在适当处理后常可自愈。

2.4 出血 胰十二指肠根治术因手术范围大[3],吻合口多,腹腔内出血多发生在术后48 h内,应密切观察腹腔引流液的性质和量,严密监测心率、血压、尿量的变化,本组1例出现腹腔内出血,因发现处理及时未造成不良后果,应注意患者若出现烦躁、口渴、脉搏快、血压下降为失血性休克的表现,应考虑腹腔出血的可能,一旦明确诊断,立即予以止血药物:如立止血1 ku肌内注射,1 ku入壶,并补充血容量,输血等抗休克治疗,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手术探查及止血。

2.5 肺部感染 每天进行室内通风2次,限制探视;定时翻身、叩背;鼓励患者早期床上活动;切实做好口腔护理2次/d;观察呼吸的变化,加强听诊,同时留痰液做培养,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本组无一例肺部感染发生。

2.6 应激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多出现在术后1周左右,与手术创伤较大,患者应激程度较低,体内激素分泌增加有关;为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术后应使患者做好充分准备以减少精神应激,术中尽量缩短时间,术后给予营养支持,术后预防用药:给予0.9%盐水250 ml,泮托拉唑40 mg静脉点滴1次/d,一旦发生应激性溃疡,立即给予0.9%盐水100 ml,加凝血酶1000单位胃管注入,闭管1 h,每4~6 h重复1次,直至胃管内血性液消失。本组有2例发生应激溃疡,因及时处理均痊愈。

2 结果

本组手术均获成功,术后7~12 d拆线,除1例出现肺部感染、2例应激性溃疡经及时对症处理均全愈,术后未发生继发性出血、胰肠吻合口瘘等并发症,患者术后消化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治疗效果良好,均顺利康复出院。

3 小结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较复杂,创伤大,极易出现并发症,胰腺癌患者往往全身情况较差,为术后护理增加了一定难度。加强手术后病情的观察和精心护理是非常重要的,护士应熟练掌握术后护理的要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目的:探讨胸外科重症患者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胸外科重症患者共八百例,探讨其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的临床护理措施;结果:八百例胸外科重症病患术后呼吸功能均得到较为有效的恢复,无病例死亡,其中伴有并发症的十一例,呼吸功能恢复效果同样良好。结论:精心护理且积极训练术后呼吸功能对胸外重症术后患者的呼吸功能恢复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胸外科;重症护理;呼吸功能

胸外科重症手术病人由于本身疾病严重性的影响,加之麻醉和手术过程可能造成的创伤,造成呼吸功能不可避免地下降,使得病人不能进行有效的深呼吸和咳嗽排痰,引流部位的疼痛会加重呼吸功能的影响。围手术期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呼吸功能锻炼与恢复,非常容易造成胸外重症术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和肺不张等呼吸道并发症,从而导致手术成功率降低。积极进行呼吸功能锻炼能够有效改善病人术后呼吸功能。

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09 至14 年胸外科重症手术患者八百例。年龄在10 岁至85 岁间分布,平均48 岁, 血气胸90 人, 食管癌患者382 人,胸外伤 68 人,肺癌260 人,胸腔闭式引流管留置时间平均在5 天左右,住院16 天。八百例手术中无死亡病患,有并发症者10 人,占手术例数的 1% 左右,肺水肿、心衰患者7 人,呼吸衰竭 3 人,常规正确治疗以后,均健康出院。无病例感染。

2 方法

2.1 监测生命体征

嘱患者取平卧位,头部偏向一侧从而保证呼吸道畅通。注意观测病患心率、呼吸变化、血氧饱和度、发绀及是否有呼吸困难等,隔十五分钟进行一次生命体征的测量记录,待病情稳定后延长至1 到2 个小时测量一次。

2.2 护理呼吸道

着重对待呼吸道护理,积极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证呼吸道畅通,是防止胸部术后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发生的关键步骤。嘱患者取正确卧位,学习深呼吸及有效咳痰的方法,从而易于咳痰和引流。积极的胸腔闭式引流对手术成功率及防止术后并发症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呼吸功能锻炼

系统地呼吸功能锻炼是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保证。呼吸功能锻炼临床护理路径见表 1: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八百例胸外科手术术后呼吸功能恢复的护理实践,可以看到胸外科手术后护理工作在患者呼吸功能恢复至健康水平中的作用极为重要,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手术的治愈率。这就需要参护人员更为熟练地掌握术后呼吸功能锻炼及恢复的主要要求,严谨细致的对待工作,完全按护理操作常规进行护理,积极防止由于护理不当引发的并发症,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尽早发现并妥善处理并发症,积极配合主治大夫进行处理,减少其发生率,提高疾病治愈率。

4 讨论

胸外科手术尤其是重症术后因为创伤较大、麻醉较长时间、术中损伤等影响,会导致病患的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可能出现潴留,术后疼痛会影响咳痰,从而易于发生呼吸道感染、肺不张等相关并发症。如果症状较轻,会影响呼吸功能恢复,重者可能会危及生命。为了促进病患在重症术后及早恢复呼吸功能,使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并提高疾病治愈率,护理人员应熟悉掌握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呼吸功能障碍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相关护理要点,依据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设定详细的呼吸功能锻炼和恢复护理计划,并且要严格按照护理操作规程进行护理工作,通过较好的护理服务,协助患者及早的恢复正常呼吸功能,有效降低胸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篇(5)

食管闭锁及气管食管瘘是一种新生儿严重的先天发育畸形,临床一般分为五型,以Ⅲ型最为多见[1][2]。如不及时处理,可致患儿死亡。所以一经诊断,应积极做好术前准备,及早手术治疗。2007年1月~2011年7月,本院对16例Ⅲ型先天性食管闭锁患儿进行手术治疗,本文就该手术前、后的护理要点进行总结归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3h~8天,体重1.42~3.7kg,胎龄34~39+4W,早产儿4例,低体重儿5例;16例患儿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吸入性肺炎,首发症状均为唾液过多,口吐泡沫。喂食时出现呛奶、溢奶,同时出现呼吸困难。术前均经食管碘油造影。8例合并有先天性心脏病(以心脏B超为依据),1例合并有其他消化道畸形(无肛畸形)。Ⅲb型(上、下盲端距离<2cm)13例,均行食管成形术;Ⅲa型(上、下盲端距离>2cm)3例,行食管Ⅱ期手术2例。

1.2 结果 9例治愈出院,1例术后有食管吻合口狭窄,行行球囊扩张好转,2例行食管Ⅱ期手术,家长放弃治疗4例。

2 术前护理

2.1 呼吸道护理 患儿取高坡卧位或侧卧位,床头抬高30°,可减少口腔分泌物及唾液的误吸,防止胃液逆流入气管和支气管,同时使横隔和内脏下降,使胸腔容积扩大,有利于改善呼吸;其次是定时翻身拍背,按需进行口腔内吸引,插入深度为舌根后3cm,动作轻柔迅速,以免损伤和引起强烈的咳嗽反射,每次吸痰不超过10s,防止缺氧。吸痰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及吸痰后听诊肺部,以观察吸痰效果;根据缺氧程度选择氧疗方式,以利于改善缺氧状况,对有明显呼吸困难者及时性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2.2 禁食及静脉高营养 置胃管于食管盲端内,持续胃肠减压防止唾液反流或吸入。新生儿时期是生长发育和组织更新最快的阶段之一,由于体内营养素储存较少,一般新生儿禁食3天以上就可以出现血液生化的异常,容易引起蛋白质能力营养不良[3]。术前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经静脉给予补液、营养支持,并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以减少呼吸道感染,控制肺部炎症。 转贴于

3 术后监护

3.1 呼吸道的护理 本组16例患儿术后均收治NICU,均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以保证足够的通气和供氧,减少呼吸做功对能量的消耗,防止发生呼吸衰竭,根据血气分析及电解质的结果调整呼吸机参数。由于麻醉和创伤使患儿呼吸能力减弱,气管插管使上呼吸道防御能力下降,医源性感染途径等造成肺炎加剧和肺不张[4]。术后呼吸道护理,控制肺部感染显得尤为重要。①妥善固定气管插管:详细标记好气管插管的位置,每班测量并记录,并做好交接,既要防止气管插管脱管与堵塞,又要防止气管插管过深而损害食管气管瘘的结扎部位。②胸部物理治疗:术后第一天不主张行胸部叩击,以免造成外科修补后切口裂开。③吸痰护理:吸痰前后要洗手,严格无菌操作,吸痰时动作要轻柔,吸引口腔分泌物时,插入深度不宜过深,以免损伤食管气管瘘的结扎部位,吸痰压力不可太大,负压吸引压力<100mmhg,以防损伤气管瘘口修复处,影响愈合。④撤机后气道的护理:5例撤机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喉头水肿,声音嘶哑,吸气性凹陷,予地塞米松+肾上腺素雾化吸入,并冷湿化面罩吸氧12小时后改用温湿化面罩吸氧。本组病例撤机时间为2~9天,术后经数次拍片后肺部感染控制较理想。

3.2 引流管的护理 患儿麻醉清醒后四肢要适当用约束,以防自行拔管;同时要设醒目标志提醒胃管需保留10~14d,每4h抽胃液一次,有效防止消化液逆流以免刺激食管吻合口影响愈合。术后支撑胃管拔除后过渡到经口喂养,无吻合口漏者可考虑拔除胃造瘘管。术后胸腔引流管持续以0.5~1kpa低负压吸引,胸腔引流管每2小时挤压1次保证引流通畅,观察24h引流量及性状,每日更换引流瓶,日引流量<20ml,并经床旁摄片提示无吻合口漏时可拔管[5]。

3.3 肠内、外的营养支持 术后禁食5天,在未进食前应采用全静脉营养(TPN)维持营养7~10d[6],保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术后5d行食管碘油造影,如无吻合口瘘即可经胃管喂养。从低浓度、小剂量开始,奶量根据患儿年龄、消化情况及病情好转程度逐步增加,由胃管或胃造瘘管注入,同时要严密观察有无呕吐、呛咳、腹胀等情况,若胃内潴留量超过喂入总量的20%时则停喂一次。经胃管喂养耐受后逐步过渡到经口喂养。

总之先天性食道闭锁是新生儿严重的消化道畸形,其手术疗效被认为是代表新生儿外科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手术前加强呼吸道的护理及营养支持,以提高手术耐受力,术后的呼吸道管理及肠内外的营养支持,有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手术后的存活率。

参 考 文 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73.

篇(6)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大多需要经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矫治,由于手术创伤大,麻醉时间长等因素。容易产生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粘稠、不易排出;长时间的体外转流使肺毛细血管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产生通透性改变,气道分泌物增多;手术过程中的低温麻醉又可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造成有效通气量减少,导致缺氧,所以呼吸道护理是小儿心脏术后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1 临床资料

        2008年6月~2010年6月我科收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室间隔缺损27例,房间隔缺损20例,法乐氏四联症8例,法乐氏三联症3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2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6.2岁。均采用低温体外循环手术。

        2 呼吸道护理

篇(7)

肺动脉高压是多种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并发症,直接影响先天性心脏病畸形矫治手术的效果及预后,术后以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最为突出[1]。因此,围术期的呼吸道护理则备受关注,有计划、有目的及针对性地进行肺部并发症的护理干预,配合医疗提高手术成功率,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2007年4月—2008年5月我科收治71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行心脏手术病人,术后早期出现肺部并发症。现将围术期呼吸道护理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4月—2008年5月我科收治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行心脏手术病人71例,根据肺动脉高压程度不同分为4组。轻度组16例,男5例,女11例;年龄3岁~15岁,平均6.5岁;术前平均肺动脉高压(mpap)2.6 kpa~5.2 kpa;房间隔缺损(asd)10例,室间隔缺损(vsd)5例。中度组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1岁~15岁,平均7.5岁;术前mpap 5.3 kpa~6.7 kpa;asd 3例,vsd 6例,asd并vsd 3例,vsd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右室双出口(dorv)1例。重度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0.8岁~14.0岁,平均7.5岁;术前mpap 6.8 kpa~9.1 kpa;asd 3例,vsd 10例vsd并pda 4例,dorv并pda 1例。极重度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0.8岁~15.0岁,平均8.1岁;术前mpap>9.1 kpa;asd 1例,vsd 11例,vsd并pda 3例,asd并vsd 2例,dorv 1例,dorv并pda 1例,单心房1例。

2 结果

2.1 术前呼吸道感染 术前发热13例,上呼吸道感染7例,支气管肺炎5例,大叶性肺炎1例。请呼吸科会诊,给予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痊愈后手术。

2.2 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术后机械辅助呼吸时间 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术后机械辅助呼吸时间明显不同 轻度组平均辅助呼吸时间为7.2 h±0.2 h;中度组为26.0 h±0.3 h;重度组为28.0 h±0.2 h;极重度组为33.0 h±0.3 h。

2.3 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围术期动脉血氧分压的变化 吸氧浓度均为40%~60%。肺动脉高压越重,术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越低。术后2 h、24 h及撤除机械辅助通气后的pao2:轻度组平均分别为17.9 kpa、16.3 kpa、14.5 kpa;中度组的分别为16.0 kpa、14.0 kpa、12.0 kpa;重度组的分别为14.0 kpa、13.7 kpa、12.0 kpa;极重度组的分别为13.0 kpa、9.1 kpa、8.5 kpa。

2.4 围术期早期肺部并发症及预后 轻度组并发肺部感染1例,中度组并发肺部感染3例,重度组并发肺部感染3例,极重度组合并肺部感染6例,死亡1例。

3 围术期呼吸道护理

3.1 术前护理 病人入院后,由护士向所负责的病人及家属宣教,介绍手术的意义,消除患儿对手术的恐惧心理,以免加重缺氧。术前教会病人咳嗽、咳痰,做示范动作,进行呼吸功能的锻炼。介绍重症监护病房(icu)的设备及作用,以防病人术后进icu产生不适。对于年龄小的病儿,根据其特点,主动与其接近、沟通,使病儿的恐惧心理减轻,以便更好地配合护士工作。合理氧疗,给予间歇吸氧3 l/min~4 l/min,每日2次,每次30 min,改善缺氧状态下的血管收缩,预防肺动脉压力增高[2]。

3.2 术后护理

3.2.1 正确使用机械通气,避免引起肺动脉压升高 病人术后进入icu后,常规接上呼吸机,听诊双肺呼吸音,检查各接头连接是否正确,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常,立即摄床旁胸片,以确定气管插管的位置,必要时予以调整。术后机械辅助时间较无肺动脉高压者长,持续时间可根据肺动脉高压程度适当延长。呼吸机参数的调整应根据血气结果随时调整,在循环平稳的情况下,常规应用呼气末正压呼吸2 cmh2o~4 cmh2o(1 cmh2o=0.098 kpa),以增加功能残气量,促进萎陷的肺泡复张,改善低氧血症,每次可增加1 cmh2o~2 cmh2o直到pao2改善,但小儿不宜>8 cmh2o,成人不宜>15 cmh2o[3]。在潮气量的设定上(成人12 ml/kg~15 ml/kg,小儿8 ml/kg~12 ml/kg),调节呼吸机呼吸频率(成人10/min~12/min,≥3岁18/min~20/min,1岁~3岁20/min~25/min,1岁以内26/min~30/min),维持pao2在85 mmhg~100 mmhg(1 mmhg=0.133 kpa),paco2在35 mmhg~37 mmhg,吸氧浓度30%~40%。适当过度通气,一方面提高pao2,另一方面可降低paco2,可增加肺氧和能力,提高pao2。

3.2.2 吸痰 应熟练掌握吸痰的技巧,吸痰负压10.6 kpa~16.0 kpa,吸痰管直径不应超过气管插管直径的1/2,吸痰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5 s,吸痰前后应给予短时间(1 min~2 min)纯氧吸入[4]。吸痰前如有频繁的心律失常,病人未清醒,血压低,此时,气管内有分泌物应慎重吸痰,待一般状况经处理好转后,可做快速吸痰。在吸痰过程中,出现心率加快至150/min~160/min,氧饱和度下降,甚至有血压下降者,应暂停吸痰及时连接呼吸机,同时给予短时间纯氧吸入,尽快使氧饱和度上升到安全范围。

3.2.3 呼吸道湿化 使用呼吸机时,随时检查湿化罐中水的情况,发现减少及时加水,以免干吹,水温为30 ℃~37 ℃,气管插管内每1 h~2 h滴入化痰液(由生理盐水20 ml+糜蛋白酶10 mg+庆大霉素8×104 u及地塞米松5 mg)以维持呼吸道黏膜纤毛正常排除分泌物的功能,防止形成痰痂,易于吸出。

3.2.4 拔除气管插管后呼吸道的护理 采取面罩供氧4 l/min~5 l/min,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呼吸音,有无缺氧征象和喉头水肿等表现,观察病人能否自行咳痰,痰量,并定时床边协助病人咳痰。

3.2.5 有效的胸部体疗 术后病人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后,可抬高床头,2 h叩击病人背部1次,持续5 min。拔除气管插管后,可扶起坐直进行叩背、排痰,随病情的恢复,鼓励病人尽早离床活动。

4 体会

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道并发症比例较高,有资料报道达15%~60%[5];在体外循环手术死亡中,因肺部并发症死亡占39%[6],因此术后呼吸道管理占有重要的位置。通过几年的工作实践,认为先心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呼吸道管理,除了认真高质量的执行护理常规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术后机械辅助时间较无肺动脉高压者长,持续时间可根据肺动脉高压程度适当延长;②呼气末正压(peep)的正确使用使萎陷的肺泡复张,提高氧分压,一般从4 cmh2o开始,每次可增加1 cmh2o~2 cmh2o,但以不影响心排血量为宜;③吸痰前后给纯氧1 min~2 min,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避免pao2骤然下降,肺动脉痉挛;④注意呼吸道湿化,防止痰液结痂,不易排出。气管插管内每1 h~2 h滴入湿化液1 ml~2 ml;⑤有效的胸部体疗(翻身、叩背)对肺部痰液的排出也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红鹤,孙培吾.实用外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34.

[2] 宋宏,陈阿贝.280例小儿体外循环术后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护理[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4,10(1): 135136.

[3] 马继红,郭丽芳,魏爱琴,等.小儿心脏术后使用呼吸机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j].临床误诊误治,2001,14(2): 148149.

篇(8)

DOI:10.14163/ki.11-5547/r.2015.03.140

心脏病即心脏系统疾病的统称, 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等[1]。该类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心悸、发绀、胸痛、呼吸困难、水肿、脉搏异常、心脏异常增大、心律失常等[2]。心脏病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 但由于心脏解剖结构较为复杂, 手术难度较大, 患者术中极易因牵拉积压而出现肺部顺应性下降情况, 导致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率增高, 严重影响手术疗效。为分析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原因, 并探究其护理对策, 作者进行研究,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共124例心脏手术后合并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男79例、女45例, 年龄14~76岁, 平均年龄(49.8±6.1)岁, 其中法洛氏四联症矫治术16例, 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9例, 双瓣置换术24例, 二尖瓣置换术31例, 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4例。所有患者术中均行ICU气管插管操作, 呼吸机选用美国PURITAN-BENNETT 740呼吸机, 机械通气时间为12~157 h, 平均机械通气时间(74.5±3.4)h。

1. 2 护理方法 给予所有患者全程护理:①术前健康教育, 手术前给予患者讲解相关疾病、手术要点, 给予患者介绍气管插管、监护设备的相关知识, 积极鼓励患者, 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提高患者手术配合度。②术前准备, 医护人员需在术前检测患者生命体征, 尤其是检测患者肺动脉高压及心功能水平, 并根据医嘱给予患者强心、扩张血管药物。严格按照相关标准给予患者气管插管操作, 给予患者间歇性低流量吸氧。给氧操作时需保证气管、导管弯曲度适中, 并选用胶布及纱布妥善固定气管、导管。如需给予患者翻身操作, 则需由专人固定患者头部, 避免导管牵拉, 降低气管对患者呼吸道的刺激。③术中监测, 医护人员需于术中严密监测患者神智、瞳孔、四肢活动状况及生命体征, 患者一旦出现复苏前躁动症状, 需酌情给予镇静。④术后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 医护人员需于术后给予患者吸痰、叩击及引流操作。吸痰操作时需按相关操作标准进行, 严格无菌操作, 且吸痰时间不宜过长, 一次吸痰时长不得超过20 s。吸痰操作时需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一旦患者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面色青紫、心率加快等缺氧症状, 立即停止吸痰, 并给予患者吸氧。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 每隔8 h给予异常患者叩击及引流操, 保证呼吸道分泌物顺利排出。叩击时医护人员需以杯状握拳, 并以一定频率自下而上, 由外及内沿呼吸气道轻拍患者, 震动患者气管, 保证分泌物汇聚于大气管, 最终排出。⑤咳嗽训练, 医护人员需传授患者正确的咳嗽方法, 嘱患者于站立或半卧位姿态下, 深吸一口气, 再于呼气2/3时咳嗽, 反复多次[3]。⑥呼吸道定植菌监护,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尽早拔除气管、胃管, 降低侵入操作刺激。医护人员还需加强巡视, 严格无菌操作, 给予患者2~3次/d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可选用聚维酮碘及其他弱碱性液体。

2 结果

1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其中88例(71.0%)患者术后伴轻度肺部感染症状, 27例(21.8%)伴中度肺部感染, 9例(7.3%)伴重度肺部感染, 经相关治疗后顺利痊愈, 患者护理满意度达95.2%(118/124)。

3 讨论

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呼吸道感染病因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①定植菌感染: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合并呼吸道感染直接病因与呼吸道定植菌感染有关。气管、胃管等侵入操作可导致细菌直接入侵患者呼吸道, 导致呼吸道定植菌感染率大幅上升。②侵入操作:心脏手术患者往往需求开胸操作, 患者术中损伤极大, 加之手术需要一定操作时间, 患者呼吸生理功能将被改变。此外, 长期的气管、胃管刺激可导致患者呼吸道黏膜水肿, 呼吸道分泌物增加, 呼吸道阻塞率增高, 术后感染率上升。③疼痛:术后疼痛导致患者害怕咳嗽, 呼吸道内分泌物无法有效排出, 患者感染率上升[4]。④切口感染:手术时间越长患者切口感染率越高, 而切口感染也可能诱发呼吸道感染。⑤纵膈感染:虽然心脏手术前后患者均使用抗生素进行感染控制, 但是由于切开气管与纵膈相通, 一旦患者纵膈出现感染, 病原体将蔓延至呼吸道内, 最终引发呼吸道感染[5]。术后呼吸道感染对心脏病患者手术疗效及术后恢复存在极大影响, 因此严格手术操作, 加强围手术期护理极其必要。本研究中, 在给予患者全程护理干预后,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且患者感染症状经相关处理后恢复正常, 提示全程护理干预后患者术后感染可显著控制。

参考文献

[1] 马奕,王冰心,郑磊,等. 授权在心脏手术后应用无创呼吸机病人照顾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护理研究, 2013, 27(14): 1063-1065.

[2] 姜晶波,林巍,赵月. 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无创正压通气呼吸系统感染中的应用研究.吉林医学, 2013, 34(33):152-154.

[3] 刘玉平. 心脏手术后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早期应用 BiPAP 无创呼吸机的护理体会.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3, 23(10):14-18.

篇(9)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072-02

气管切开术是抢救危重病人的急救手术,术后可改善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危重病人由于意识障碍,神经系统受损,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不能有效地清理呼吸道,造成呼吸困难、血氧分压降低,从而引起组织缺氧,加重组织损伤[1]。因此,对于此类病人须行气管切开术,以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促进病人康复。2002年6月~2007年4月我科共有96位病人行气管切开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2年6月~2007年4月共行气管切开术96例,其中男74例,女22例。年龄6~78岁,平均年龄32岁。其中颅脑外伤76例,脑出血20例。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2.1.1 生命体征的观察每15~30分钟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皮肤颜色,生命体征稳定时可适当延长观察时间。

2.1.2 手术创面出血的观察手术创面有出血或渗血时,应及时清洗伤口和更换敷料。切口少量出血属正常,一般手术后24 h后出血减少、停止,若切口有活动性出血或出血量大,应及时联系医生再次手术结扎止血,并及时处理血性分泌物,以免流入气道,增加感染的机会。

2.2 气管套管的护理

2.2.1 套管固定气管切开病人的套管固定很重要,尽量减少病人头部的活动,头颈部应一致性地转动。经常检查和调整固定带的松紧,固定带一般均系死结,以免无意拉脱致套管脱出。

2.2.2 套管更换我科所用气管切开套管大部分没有内套管,套管的内腔容易引起分泌物沉积或结痂,并有可能堵塞管腔。故应注意观察套管的通畅程度和状况,一旦管腔堵塞及时通知医生更换套管。

2.3 呼吸道护理

2.3.1 吸痰注意以下几点:①选用管壁光滑、富有弹性的吸痰管,直径为气管套管的1/2,不超过2/3,口鼻腔要分开。②吸痰时注意无菌原则,避免交叉感染。熟悉病情,掌握吸痰时间,根据吸痰指征适时吸痰,吸痰前后要提高吸氧浓度,吸完后1~2 min调回原浓度。③视病情决定吸痰管插入深度,不能自行排痰者插入10~12 cm,咳嗽反射消失完全不能排痰者插入15 cm或更深。④吸痰前后密切注意病人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神志面色的改变,出现心率失常或血氧饱和度低于90%应立即停止操作。

2.3.2 呼吸道湿化做好呼吸道湿化有利于稀释痰液,使痰液及时排出,保持呼吸通畅,防止感染。配制0.9%NS 40 ml加庆大霉素80 000 U,糜蛋白酶1支,地塞米松5 mg的稀释液。于床旁铺一无菌盘,每隔1 小时沿气管壁缓缓滴入1~2 ml,也可用超声雾化吸入的方法进行呼吸道湿化。

2.3.3 分泌物的观察观察痰液的颜色、量、性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留痰培养,以判断是否出现感染。

2.4 换药

更换切口敷料,用0.1%安多福棉球消毒切口,然后用2层无菌纱布剪成“Y”形围住套管缠绕遮盖切口,每日2次,动作轻柔,随脏随换,严格无菌操作,发现异常做细菌培养。

2.5 加强基础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鼓励病人咳嗽,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可有效地协助病人排痰,预防肺部感染。每天口腔护理2次,进食后及时清洁口腔,以防异物残留在口腔内。

2.6 心理护理

行气管切开术病人由于害怕术后不良反应,担心语言功能和外表的不美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护士应细心与病人交流,耐心解释气管切开后不能言语的原因,给予写字板或手势与病人沟通,解除病人对气管切开的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7 环境温度

保持室内温度18~22℃,湿度50%~70%,保持空气新鲜,每天开窗通风2次,地面消毒2次,每天用消毒机空气消毒,严格执行探视制度。

2.8 饮食

气管切开病人有潜在的营养不良,饮食以清淡为主,给予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但经口进食或鼻饲均应注意避免呛咳。

3 结果

3.1 效果

气管切开便于吸除气管、支气管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从而为抢救病人生命提供有利时机。

3.2 并发症与防治

3.2.1 24例病人出现痰多粘稠、病人体温在38.5%以上,痰培养为阳性。经应用敏感抗生素及吸痰时保持无菌操作后痰液减少,痰培养转为阴性。

3.2.2 1例病人术后套管内吸出大量新鲜血液,套管外周纱布被血液渗湿。立即报告医生予结扎切口周围小血管,套管口周围纱布加压止血后出血停止。

4 讨论

危重病人行气管切开术减少了无效呼吸,使气流阻力减少,从而降低了病人呼吸功能的消耗[1]。但长期留置气管切开套管存在着肺部感染的危险。因此,正确做好气管切开术后病人的护理,正确使用气管套管,保证呼吸道通畅十分重要内容之一[2]。

[参考文献]

篇(10)

心房纤颤(AF)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常伴有风湿性心脏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1]。风湿性心脏病合并AF多为持续性AF和慢性AF,内科治疗难以转复或容易复发[2]。迷宫手术是外科治疗AF经典有效的方法[2].2010年3月――2012年1月我科共完成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行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共52例,经随访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32-76岁,均为风心病合并AF者。以二尖瓣狭窄为主42例,二尖瓣关闭不全为主10例。术前心功能分级Ⅱ级8例,Ⅲ级35例,Ⅳ级9例.该52例均行二尖瓣置换术。本组手术无手术死亡。

1.2 仪器设备 Atricure干式双极射频消融钳。

1.3 方法 手术均在全身麻醉、中低温体外循环(CPB)下进行。全麻、气管插管,平卧位,正中切口进胸,充分游离上下腔静脉及肺动脉,常规建立CPB,纵行切开右房,完成右房侧壁界脊前方上下腔静脉开口连线、右房外侧壁切口中点至三尖瓣前瓣连线和房间沟的射频消融线,切除右心耳,经此切口,作右房外侧壁至心房中部射频消融,经右心耳切口作右房内侧壁至三尖瓣前隔交界处射频消融线。分别游离左右上下肺静脉,予左右肺静脉开口处作射频消融,使在左右上下肺静脉的周围各形成一环形消融带,阻断升主动脉,冷灌停跳液,切开房间隔,切除左心耳,作左心耳至左侧环形消融带之间的射频消融线,左房后壁开洞,经此洞分别作左房后壁至二尖瓣环、左房后壁至左、右肺静脉开口环形消融带之间的射频消融线,缝合左心耳切口,然后进行相应的心脏手术。术后常规安置心外膜临时起搏导线。

1.4 结果 本组患者主动脉阻断时间22-120min,体外循环时间44-165min。患者返回ICU后恢复顺利。无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并发肺部感染5例,应用呼吸机、抗感染、加强肺部体疗等治疗,3-10天治愈。低心排综合征1例,经血管活性药、利尿、扩容等治疗后,术后第4天治愈。术后当天转为窦性心律39例,术后7-15天出院。术后反复出现心律失常者13例,频发室颤1例,一度AVB者3例,出院后3-6个月其中5例转为窦性心律,房颤消除率80.8%。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为手术及术后恢复做准备,继续强心、利尿等处理,注意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及脉搏的变化。指导患者雾化吸入,进行腹式呼吸和有效咳嗽的训练。大多患者对该手术方式了解少,且手术费用增加。手术前普遍存在焦虑的情况。为此,做好心理护理,及时进行沟通,消除疑虑。使患者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配合治疗。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 按全麻术后护理常规,密切监测心律变化。迷宫术后心电活动极不稳定,易出现心律失常,术后须严密监测心电图的变化。在停床旁心电监护后及时应用远程心电监护以随时监测患者心律变化,必要时行12导心电图检查。

2.2.2 电解质的监测 注意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在监护室的期间定期复查血气分析。根据血气分析补充电解质。在普通病房,每周三次定期复查电解质,排除引起心律失常的因素。本组有4例患者因发生低血钾,及时报告医生处理,未因血钾低引起心律紊乱。

2.2.3 引流管的护理 由于手术时间长(单行迷宫手术约需45min),心脏表面切口多,术后出血偏多。因此需注意术后胸部引流情况。保持引流通畅,每15-30min挤压引流管1次,同时观察引流液的性质、颜色和量。本组病例均保持引流管通畅,无心包填塞发生。

2.2.4 临时起搏器护理 本组患者术后常规安置心外临时起搏器。在出现心律≤60次/分时及时启动临时起搏器。起搏器及其导线应妥善固定,告知患者勿用力咳嗽,防止因震动而导致电极接触不良。密切监测心电图,根据心率的变化遵医嘱及时调整起搏器。本组患者在起搏器的应用过程中都未出现不良情况。

2.2.5 肺部护理 肺部感染是开胸术后常见并发症。本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5例。术后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加强雾化吸入,并加用机械震动排痰。指导患者有效咳嗽,保护伤口,并适当应用止疼药,使患者积极咳嗽排痰。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或床上活动,促进肺复张。本组患者5例肺部感染者经积极治疗护理后均痊愈。

2.3 出院指导 出院后指导患者注意保护伤口,全休半年。置换机械瓣膜者需终生服用华法林,生物瓣者需服用3-6个月。胺碘酮在AF的治疗指南中为Ⅱa类推荐药物,能有效减少心脏术后AF的发生率。目前认为消融线完全愈合需要3-6个月,当这些消融线完全瘢痕化后方能形成心房异常电冲动传导的绝对屏障,进而消除AF[3]。因此应口服胺碘酮3个月。在服用胺碘酮的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心率的变化等。教会在安静的状态下自数脉搏并判断是否规则,如果每分钟脉搏≤60次/分,需及时停药,以确保用药安全,并于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复查心电图。

3 小结

风湿性心脏病并发房颤患者在瓣膜置换手术的过程中同期行改良迷宫手术能有效的消除房颤。但此手术术后易发生各种心律失常。围术期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及出院指导,是提高该手术护理质量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知识管理的核心 下一篇: 税收管理的主体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