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41:44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银行的业务发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前言
在国际经济整体增速放缓、我国经济增长形势面临较大的压力的大背景下,2013年,中国政府重点启动以新型城镇化为代表的发展策略,推动国内保持投资力度并扩大内需,以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持久动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城镇化建设自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如何准确的把握好金融支持与城镇化建设的切入点,更好的发挥金融服务的助推作用,成为学术界争相讨论的话题。作为邮储银行一名基层工作者,就立足从农村金融中出现的新需求出发,罗列当前金融在支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浅谈金融助推城镇化进程的一系列现实选择,以期在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贡献绵薄之力。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邮储银行应发挥连接城乡的网络优势,在具体的业务种类上开拓创新,进而在金融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负债与结算业务:与农信社联手打造便捷的支付结算体系
在城镇化的初级阶段,由于人口和资金的流动所衍生的个人以及企业的支付结算业务是目前城乡金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支付结算体系必须要满足三种方式的支付结算需求:一是个人对个人;二是个人对企业;三是企业对企业。
对邮储银行来说,目前全国有3.9万个网点和4.7万台ATM机,这个网络所组成的支付结算体系可以支撑个人对个人以及个人对企业的结算需求。但是要满足城乡企业之间的资金结算需求,仅靠邮储银行是无法提供的,因为在在大部分乡村地区邮储银行的网点并不能办理对公业务。相比之下,农信社的乡镇网点都可以办理对公结算业务。但农信社的不足是未实现全国联网,所以个人对个人的全国结算通过农信社系统并不顺畅。
因此,要打造一个真正覆盖城乡的农村支付结算平台,就需要邮储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共同来做,与农信社相互联手共同打造便捷且廉价的支付结算体系对于双方都是双赢。更重要的是,这个支付结算体系的建立,对于财政涉农资金的转移支付、农村资金的回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零售资产业务:从小额贷款到消费金融的链式开发
在资产业务方面,根据邮储银行的实际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可以采用“先两头后中间”的信贷发展模式,即总行从大项目贷款入手,开展项目融资等批发类资产业务,提升规模收益;而分支行则从小额贷款入手,以此为基础,从两个方向(消费类和生产类)逐步拓展全方位的信贷产品线。
1、积极推广农村小额贷款。实践证明,小额贷款业务是农村金融机构满足农村金融服务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农户贷款一般在3万元左右,商户的贷款也就是10万左右。根据这个特点,邮储银行自2008年开办小额贷款以来就尝试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小额贷款方式,如农户小额贷款、商户小额贷款、个体户商务贷款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在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程度高的地区,当地分支行可探索开展相应的抵押贷款试点,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抵押贷款等业务,丰富“三农”贷款增信的有效方式和手段。
2、大力拓展住房信贷产品。在未来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中,让以农民工为主体的流动人口逐步拥有自己的住房,是必然的趋势;而尚居住在农村的农民,通过土地的确权和流转的加快,其住房需求也将显著增加。也就是说,按揭贷款与和房地产有关的消费贷款仍然有较大增长空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推进,城镇中拥有购房资格的农民工也将逐步增加,加上其劳动报酬收入和财产性收入都将保持一个较快的增速。如果未来大部分流动人口的家人也开始进入城市,这些流动人口就将开始从集体租住开始转为需要自己的住房,从而购买房产的需求就会出现较大增长。
3、发展教育类信贷产品。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求主要来自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需求。此前,在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主要是通过自办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完成的。而在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的子女得到就近入学的资格,这部分人群的教育需求将会不断增长,同样助学贷款的需求也将不断增长。在教育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为流动人口的教育需求提供融资就成为一项能够产生规模效应并且盈利的业务。因此,助学贷款的规模也将逐步增长。
4、开拓消费金融产品。在市民化进程中,未来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之间的消费差异将缩小乃至消失,也就是所谓的农民工的“消费升级”。以高端耐用消费品为例,城镇人口相机人均保有量为农村的9.78倍,空调和电脑的人均保有量差距也达到5.4倍和4.56倍,因此高端的耐用品保有量依然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
(三)批发资产业务:三个着力点
第一个着力点是基础设施建设:银团贷款
新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周期长、资金占用额大的特点,单纯依靠财政资金,很难支撑项目建设,必须有金融的更多介入,而邮储银行具有庞大的资金优势。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未来包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公共教育和医疗等与市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公共支出建设有望提速。邮储银行应积极加强政信合作,努力提供包含项目信贷支持、市政融资咨询、评估等相关业务在内的配套金融服务,从而与地方政府和核心企业打造长期良好互利的合作关系。
第二个着力点是农业现代化:供应链融资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兴起,将为邮储银行开展农业产业上、下游一体化金融服务提供了全新的投资机会。未来邮储银行要积极关注和发展农村的新型农业组织业务,通过农业产业链金融业务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推广“一家分行做全国”的供应链模式,以支持龙头企业为重点,充分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整个农业结构的调整,注重支持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不断提升绿色信贷的发放比例。
第三个着力点是扶持中小企业:小微企业贷款
城镇化的重点在中小城市、小城镇,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为此,邮储银行应采取多种措施加快金融创新,变通解决中小企业中的担保抵押难问题,改进金融服务,在审慎经营和经济金融政策指引下,全力满足广大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对市场前景好、信用效益好的中小企业实行简化手续、利率优惠、优先发放贷款、降低银企运营成本。
(四)理财业务:资产管理
未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崛起,客户日益多元的金融资产配置需要也将日益彰显。
邮储银行应以县域城区、开发区、重点集镇、专业市场、产业集聚区等城镇化建设重点区域的优质个人客户为服务重点,注重发掘居民多元资产配置需求,积极推出特色个人金融服务。尤其应注重以信用卡、低风险理财、基金定投、证券买卖、保险、实物黄金为重要抓手,加大新型产品创设力度,主动满足新的金融需求,从而在业务创新的过程中推动实现自身的转型与跨越。
(五)加强新业务领域风险的管控。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面对新型城镇化带来的新的发展机会与挑战,邮储银行应在信贷投放、业务创新和风险防控方面做好文章,既做到确保资源向有真实需求、有广阔前景、有良好回报的新型城镇化热点领域流动,又做好风险防控,规避产能过剩行业和创新金融产品过程中所蕴含的潜在风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邮储银行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内含着一种互动机制,邮储银行通过将高比例的储蓄存款转化为投资、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等方面来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而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又可以通过生产要素的不断聚集及市场机制的作用,为邮储银行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从而推动邮储银行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陆岷峰,马艳.以金融支持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的新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一、电子支付的概念、特征、形式及发展现状
(一)电子支付的概念
电子支付(electronic payment),是指以电子计算机及其网络为手段,将负载有特定信息的电子数据取代传统的支付工具用于资金流转,并具有实时支付效力的一种支付方式。它是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在经济贸易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后,才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二)电子支付的特征
1、电子支付是采用先进的电子技术通过数字流转来完成信息传输的,其各种支付方式都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款项支付的;而传统的支付方式则是通过现金的流转、票据的转让及银行的汇兑等物理实体来完成款项支付的。
2、电子支付的工作环境基于一个开放的系统平台(即互联网);而传统支付则是在较为封闭的系统中运作。
3、电子支付使用的是最先进的通信手段,如Internet、Extranet,而传统支付使用的则是传统的通信媒介;电子支付对软、硬件设施的要求很高,一般要求有联网的微机及其他一些配套设施,而传统支付则没有这么高的要求。
4、电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用户只要拥有一台上网的PC机,便可足不出户,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整个支付过程。支付费用仅相当于传统支付的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
(三)电子支付的形式
电子支付的业务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
电子支付按支付方式可分为智能卡、电子现金和电子支票三大类。
(四)电子支付的发展现状
根据易观国际的数据显示,2010年前三季度,中国互联网支付市场(即线上交易)总规模达到7255亿元,到2010年底,国内第三方支付市场规模为10858亿元,而预计今年交易额将突破1.2万亿元。在过去两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速度保持在50%至60%左右,相信在未来几年内仍将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而现在中国的网民数已突破2亿,中国电子商务基础已相对成熟,这对我国电子支付业务的发展具有长远意义。
二、电子支付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国电子支付业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美欧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起步较晚、网上支付硬件设施相对落后、电子支付业务的支撑系统存在安全隐患、“虚拟”商务所蕴含的信用风险时时威胁着银行安全等等,使得我国电子支付业务发展中存在诸多风险亟待解决。
(一)法律制度不健全,控制约束力不足。
随着电子支付业务发展迅速,现行的支付业务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实用性矛盾日渐凸显。一是管理法规不完善。二是行业规章制度不系统。三是规章制度不能协调统一。
(二)业务操作管理不规范,风险防范措施不到位。
一是风险提示作用不强。二是协议管理不全面。银行与客户、中介等部门电子支付协议不全面,对各方的权力、义务不明晰,随意性较大。三是资料审查不严格。四是档案管理不严密。有的金融机构对客户的身份信息、交易资料档案管理有漏洞,造成客户信息外传或被利用,出现失、泄密问题。
(三)技术应用专业化,增加了运营管理风险。
在网络技术高度知识化、专业化的今天,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借助外部市场的服务支持解决内部的技术和管理难题,在此情况下,会出现一些新的运行管理风险。一是研发中的风险。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运用的支付网络技术是由上级部门指定的技术部门研制、开发的,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基层工作实践经验,在交易制度、技术路线和技术安全等方面可能存在缺陷,导致业务交易的风险。如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知名的系统连接不畅、信息传输接收较慢的情况。二是软硬件系统的风险。由于信息系统缺陷或问题,在与客户的信息传导中,如果与客户终端软件互不相容或出现故障,就会有传输中断或信息丢失的可能,进而造成各种不同的损失,这种情况在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时常出现。如,基层金融机构经常对系统进行升级或多次打补丁,以弥补系统在实际运行中的缺憾。三是技术支持上的风险。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电子支付业务开展,特别需要外部电力、通讯和技术部门的全方位支持,保证系统连续工作和信息的持续传递。如果出现技术断接,或者问题不能及时化解,则往往会造成损失或形成风险。据调查,南阳市辖内65%的乡镇所在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出现这种问题的情况较为严重。
(四)信息处理网络化,加大风险防范难度。
一是各种电脑病毒的侵扰。在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支付信息的处理中,受到严重电脑黑客攻击的机会并不多,但存在着接触面较大、传染源多等因素。如,南阳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处理电子支付业务的微机设备2500余台,每年都会出现感染病毒的机会,少则2-3次,多则5-6次,且有时感染的病毒会在行业、区域迅速传播,需要科技部门下达力气杀毒,才能消除。二是各种网上诈骗较多。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获取客户信息,进行诈骗活动。三是电子扒手频繁出现。一些犯罪分子利用高科技手段,在ATM机上安装微型照相、摄像设备,或提供虚假的操作方法,俟机获取客户身份信息,盗用客户资金。
(五)监督管理不到位,制约手段落后。
一是监督职责不明晰。如《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各级人民银行具有“维护支付、清算系统运行”的职责,但在其它的相关规定中,并没有明细的职能界定,即使基层人民银行及有关监管部门愿意承担监管责任,也由于政策依据不具体而不知道如何履职。二是监管内容不确定。面对新的业务,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监管部门该监管什么?如何监管?三是监督管理手段落后。电子支付业务是高科技的现代化支付业务,而一些基层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手段仍停留在手工或半手工状态,不能适应现代化业务监管需要。
三、防范电子支付业务风险的意见及建议
(一)结合业务实际,完善法规制度。
一是相关金融法规要根据支付结算和电子支付业务发展的具体状况迅速进行改进、完善,形成
系统化的管理法规制度,并上升为法律性的条文,为电子支付业务的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在各级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统一建立起对电子支付业务操作细则,明确各岗位、各部门的职责任务,用制度来规范业务、来规避风险。三是要建立起以人民银行牵头、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介、技术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以规范的法律形式明确参与者的责任和义务,以便在实际工作中约束各部门工作和业务行为,及时解决具体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加强操作管理,严格制度执行。
一是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受理时必须披露应公开的信息,提示客户应注意防范的风险和采取的措施。二是要规范与客户、中介、技术等部门业务往来的协议,明细内容,准确界定各方的权力和义务。三是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内部监督机制作用,防止人为的电子支付信息失真。四是要加强业务档案和客户交易信息管理,安全开展信息使用和传递,消除各种失泄密隐患。
(三)增强技术合作,改进业务环境。
一是各部门在设计制作各项电子支付业务系统技术和程序时,应当充分考虑到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支付业务发展的业务需求和可能出现支付问题,在设计的技术路线、交易制度和安全管理等方面,具有前瞻性、实用性,能够解决和预防出现的风险问题或者通过改进设备和技术,进行补充完善。二是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及时总结业务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定期与中介、技术部门进行沟通、联系,针对具体问题及时进行改进。三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中介、技术部门要定期对网络、设备、程序进行维修维护,清理消除技术漏洞和风险隐患,维护系统的正常良性运行。四是要经常与电力、通讯部门沟通协调,制定各种风险预警制度,及时应对各种突发因素。
(四)关注信息管理,防范安全隐患。
一是要管理好内部信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各项信息安全管理规定,不断采用新的安全技术来确保电子支付的信息流通和操作安全,如防火墙,滤波和加密技术等,使正确的信息及时准确传出和接收。二是要管理好外来信息。银行业金融机构电子支付业务接收外部信息的部门、岗位较多,安全管理和技术处理部门对每一个接收外部信息渠道和环节要全面掌控,对于可能出现风险信息和安全隐患的岗位和管道应当有预见、有对策,能够及时处理、化解和上报。
(五)明晰监管责任,提高监管效果。
一是要在相关金融法规中进一步明确各级人民银行在电子支付业务发展中的管理、监督职责,对基层人民银行在支付结算和电子支付业务中的监管作用予以准确定位。二是要制定人民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结算和电子支付业务检查监督工作规程,规范业务监管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把分散的检查监督转变为日常业务行为。三是在基层人民银行设立支付结算监督部门或监督岗位,明确部门、岗位人员的工作性质、职责,提高监督的专业性,增强监督处罚力度。四是积极改进监督方法,研究探索各种现代化的监督技术和程序,提高监督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二、地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一)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
诸多商业银行出于与国际接轨的目的,花费巨额资本引入信贷管理系统等,欲予以风险监测与预警,但常常是形式上的引入。到了地方商业银行,由于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深层次的需求分析更是缺乏,故而该系统一般不具有完善的功能,甚至与实际需求不符。且在地方商业银行中,我国的关系社会这一特点表现的更加突出与明显,使得专业风险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缺乏,地方商业银行中的风险管理工作常常由一些凭经验吃饭的老员工担当,有时甚至由非金融专业人士担任。而银行业是一个对责任感与专业技能均要求较高的行业,风险管理工作岗位对这一要求则更加严格。但目前在我国地方商业银行中,能够全面掌握金融、法律、经济、会计等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却极其匮乏,导致许多地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门无人可用。这无疑会增加地方商业银行运营风险,也会使得不良资产增加的可能性增大,进而影响地方商业银行的进一步业务发展。
(二)未正确认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商业银行归本质上仍是企业,故其最终目的仍是实现股东利益、员工价值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欲实现这一目标,只能通过业务发展。故地方商业银行需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对于其业务发展的影响,进而使得地方商业银行既可以保证其效益性又可以保证其安全性。
对于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地方商业银行未能对其予以正确的认识,偏颇的认为二者只能兼顾其一,或精于风险管理,牺牲效益;或疏于风险管理,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追求利润。这种认识显然是不正确的,前者看似管好了风险,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业务发展不进则退,自身缓慢的发展会使得自己处于劣势地位,甚至出局,最后其经营会面临更多问题;而后者看似在短期内实现了快速发展并获得了高额利润,但这是以牺牲银行的长远发展为代价的,风险一旦爆发将难以应对,出现更加严重的后果。
三、增强地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措施建议
(一)增强对风险管理的认识
增强地方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是极其必要的,而对任何企业而言,企业文化均是提升风险管理认识的有效手段,地方商业银行自然也不例外。风险管理文化乃商业银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并增强广大员工对此的认同感,从而使其遵守风险管理行为规范。同时需要培养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主动性,加强员工对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辅以职业道德培养,令员工树立风险管理即为创造收益的观念。推行涵盖事前、事中、事后三阶段全过程的风险管理行为,进而使所有员工对风险管理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贯穿执行于工作中,使得地方商业银行的业务可以获得长远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为商业银行零售银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状况比较,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在经营理念、产品创新、市场营销、团队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
一、中信银行的优劣势分析
中信银行是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因其独特的成立背景,中信银行具有与其他国内商业银行所不同的经营特点和竞争优势,业绩在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一直名列前茅。
(一)业务优势
1、公司业务
中信银行具有一批优质的对公负债业务客户,包括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重要机构客户、大型跨国公司、以及中信集团旗下金融机构等。这些优质客户对中信银行的负债规模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2、国际业务
国际业务是中信银行的传统优势业务。截至2008年末,中信银行国际结算量达1309.53亿美元,增长40.32%,连续四年增长率逾40%。成为第六家进出口结算量逾千亿的银行。居于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首位。中信银行国际业务在北京市场持续保持较高份额。连续30%的年增长率跑赢大市,具备了良好的品牌优势与美誉度,获得了市场的认可。
3、结构性融资业务
中信银行是北京地区最早开始结构性融资业务的银行之一,经过多年的业务发展和积累,已拥有相当规模的结构性融资业务规模和良好的客户基础,银团贷款、出口信贷、应收账款融资、资产转让、租赁融资等业务在同业具有独特优势。
(二)中信银行劣势
1、股分制商业银行局限性
国有控股或国有独资银行:我国传统的工商、农业、建设、中国银行,处于零售银行竞争的第一层次。国有银行在时间上拥有“先动优势”,在制度上有国家信誉的保证,拥有庞大的客户群,有遍布全国的机构网点,有极高的品牌认知度,在市场上占据垄断地位。
作为处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上部的中信银行,在实行零售银行战略以来,在中心城市的认知度也有明显提升,在杭州、大连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认知水平。对比国有银行,中信银行输在规模,在质量。如何规避劣势,发挥优势 ,成为中信银行零售业务发展必须解决问题。
2、负债结构不尽合理
中信银行负债业务客户资源相对集中,主要依靠对公大客户,缺乏中性客户的有力支持,对公存款增长相对乏力,储蓄存款占负债比例较低。储蓄存款成本率和稳定性要远强于对公存款,负债结构还有很大调整空间。
3、零售业务利润贡献度较低
由于中信银行是一家传统的以对公业务为核心的银行,零售业务起步较晚。自2005年开始实施零售战略以来,零售业务已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三年三步走”的计划目标。但是零售业务在全行利润贡献中占比仍较低。个人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的13.20%。零售银行非利息净收入12.93亿元人民币,占非利息净收入的31.86%,占全部营业净收入的3.22%。利润贡献主体仍以对公批发业务为主。
二、中信银行零售业务未来发展策略
一、组织机构策略
根据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及同业的经验,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是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大势。中信银行信用卡中信已经进行了事业部制改革,并且很好的适应了市场环境,在业内用最短的时间实现了信用卡业务盈利。同业中,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已经对零售业务的组织架构进行了事业部制改革,改革后的实际效果还有待观察。
二、市场营销策略
所谓市场定位,包括产品定位和银行形象定位,是指银行设计自身企业形象,决定向客户提供何种价值的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行为过程,目的是让客户能更加了解和喜欢该银行所代表的内涵,在客户心中留下别具一个的企业形象和值得购买该银行产品和服务的印象。
经过近六年的零售业务发展,中信银行在零售银行市场已经被人们熟知,通过零售市场的积极营销和大胆创新,中信银行高端、专业的特征更是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中信银行应当利用自己的有利形象,利用自己在投资业务和国际业务上的优势,深化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影响力,在零售银行市场上树立自己独特的地位。
三、从实际出发完善业务考核机制
目前中信银行零售客户经理队伍已经基本建成,零售业务已经初具规模,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定价系统的实行,已经可以清晰地计算出储蓄业务的贡献度。零售业务已经具备了团队管理和精细考核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调动企业内每一个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力配合,形成合力。
在现代金融市场上,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行提供的零售产品产品、服务、声誉、信誉、业务的可持续性都是组成客户效应的一部分。这些服务分别由银行的不同职能部门及人员提供,包括:理财经理(财务规划建议服务)、柜员(柜面服务)、ATM机(机具服务)、网银和电话银行(远程服务)、产品研发部门(零售产品)、管理和营销部门(整体管理和营销)等等。只有所有人通力合作,才能保证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
四、网点布局和网点建设
零售银行网点是零售业务产品质量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零售网点便捷与否是很大一部分客户选择银行的依据。中信银行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开展零售银行网点建设的过程中,一直重视网点的单产,保证网点的营业效率,避免机构人员的膨胀。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网点效率也一直远远高于四大国有银行。在矩阵式事业部制的框架下,网点建设主要以零售业务为导向,零售业务网点效率比公私混合网点效率会有所提高。但只要把握好网点的边际效益,零售网点的扩张对中信零售业务的发展是有坚实的支撑作用的。
五、结语
本文对对中信银行零售业务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客户需求进行了研究。结合中信银行特点对中信银行零售业务的战略目标进行探讨,并对实现战略目标所需落实的战略措施提出相应建议。
近年来,国内零售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相关零售银行理论研究及各种思想观点也层出不穷。本文从中信银行的实际情况出发,力求对中信银行及同类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具有实际指导意义,探索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战略。
一、私人银行业务理论
(一)私人银行业务的涵义
私人银行业务是伴随着个人财富集中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产生和发展的。一般来说没有确切的定义,通俗的讲它是一种金融化服务,是专门针对富人进行的一种私密性极强的服务,要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定做投资理财产品,要对客户投资企业进行全方位投融资服务,要对富人及家人,孩子进行教育规划,移民计划,合理避税,信托计划的服务。
(二)私人银行业务的主要特征
①进入门槛高。从已有的资料看,开户”门槛”最低为50万美元,最高为500万美元,且有些银行在不同地区的规定不同。②服务个性化。为满足顶级富裕阶层的各种需求,私人银行业务的个性化特征非常突出,强调产品与服务的深度和广度。③服务私密性。私人银行面对的客户,大多坐拥亿万财富,协助管理如此庞大的财富,自然要求保证其私密性。
二、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一)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兴起
根据2007年凯捷顾问公司和美林集团的研究,中国富裕人士财富总量为1.59万亿美元,1%的家庭拥70%的国民财富,其富裕程度居亚太地区第二位。2009年4月,招商银行我国首份私人银行业相关报告,目前中国私人银行客户规模正在逐年扩大,2008年达到了约30万人的规模。这批逐渐增长的富裕人群,为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基础,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悄然兴起。
(二)中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私人银行业务主要开端于2005年,刚开始由外资银行引入。2005和2006年间,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向外资金融机构逐步开放,国际知名银行如瑞士友邦、花旗等纷纷在中国成立私人银行机构,拉开了中国大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帷幕。2007年,中国银行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这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正式进入私人银行领域。
三、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业务发展面对的机遇和障碍
(一)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机遇
统计数据显示,近20年,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存量增长了200倍,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社会财富总量的扩大为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正在崛起的中高收入阶层的家庭财产迫切需要管理,这就需要国内商业银行认准当前形式,把我时下的机遇,积极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满足越来越多的高收入人群的理财需要。
(二)中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①政策方面的限制。虽然中国金融业已经正式对外开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政策及监管方面的限制,外资私人银行目前能提供的服务仍有局限。另外,私人银行在中国所受到的政策限制还与我国的外汇制度密切相关;但中国目前对外汇的自由流动实行控制,所以,一些较高层级的服务目前在内地仍缺乏外部环境。②专业人才的缺乏。从事私人银行的一般都是资深银行业人士,但由于国内银行业仍处在转型改革之中,精通银行业的本土专业人士的储备还处在积累阶段,专业人才的匮乏给私人银行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③灰色资金风险。灰色的资金来源加大了私人银行的风险,中国处在转轨时期,腐败、走私等违法行为产生的大量黑钱,非常希望借助私人银行的网络渠道流向国外。这种情况为私人银行设下了陷阱,稍不留意,就会成为非法资金外逃的帮凶。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建议
(1)选择适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的私人银行业务组织架构。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有两种模式可供选择:一是与境外战略投资者合资组建私人银行,作为国内银行的子公司(或子银行)从事私人银行业务;即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或战略伙伴,借鉴外资私人银行的发展模式和经验,发展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二是在总行设立私人银行部,在资源丰富的部分城市设立支行,独立开办私人银行业务。
(2)进一步宽松政策和法律环境。早在2004年2月,中国银监会正式《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国内银行和外资银行针对个人高端客户推出理财产品,这只能算是私人银行的雏形。之后,中国银监会又出台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等,政府鼓励并有意规范私人银行业务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逐步宽松化的法律法规,为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良好起步创造了外部环境,进一步宽松的政策和法律环境是私人银行加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3)加快专业人士的培养。对我国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应该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从事私人银行业务的理财专家。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涉及的业务范围十分广泛,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在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加大培训力度,积极抢占私人银行业务的人才高地。
(4)灰色资金的有效监控。联合国曾发表的全球研究报告中专门提到:“私人银行业务是构成不透明障碍的另一个例证。这种服务对腐败收益的洗钱是有特殊意义的。私人银行业务给洗钱活动提供了易于利用之处会被腐败的官员所利用。”如何在保证快速发展的前提之下,有效地监控和杜绝灰色资金是影响私人银行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反洗钱的同时还要解决如何保证私人银行业务私密性的问题,这些都将成为未来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健康发展的关键。
五、结论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高收入阶层的人群不断增多,私人银行业务的开通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银行的其他业务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商业银行要加强对私人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增加理财产品的类型,针对客户的不同需要量身定做理财产品,尽量把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政策来弥补现在诸多的法律空缺,从而促进国内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地方性银行网络银行业务发展优势分析
1.降低了柜台办理业务的压力,提高了银行的效率。随着地方性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客户选择在网上进行业务办理,因此来柜台办理业务的客户越来越少,一方面将大幅降低柜台业务的办理量,一方面将提升银行的业务办理的效率,总体而言,地方性银行的网络银行的业务将提升银行整体的运转速度。
2.网络银行将有助于提高银行的总盈利。随着地方性银行网络银行业务的不断开展,越来越多的客户可以在家自由对自己所需业务进行操作,同时可以在网上对理财产品进行选择,除此,网络银行将有助于扩大消费者的范围,最终挖掘更多的潜在客户资源,随之,银行的总收益也将得到不断地提高。
3.网上银行的交易将节省银行的运营成本。传统的银行业务由于主要在营业网点进行所有的手续办理,因此,对于营业点的运营要求比较高,然而,网上银行的诞生,使得所有的银行业务的办理变得智能化,在一定程度上将节省了银行的运营成本。
三、地方性银行网络银行业务发展弊端分析
1.产品起步比较晚,尚且没有发展完善。地方性银行由于发展上面的落后,导致银行的起步比较晚,而此时各大知名银行已经在网络银行的应用上达到了一个熟练的状态。因此网上银行的运行起步比较晚,产品的技术也不能跟知名银行媲美,还需要不断优化。
2.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存在缺陷。地方性银行遵循“集中管理、分级负责、确保安全”的网上银行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涉及到的部门比较多,管理流程比较长,因此整体的管理效率低下,增加了银行内部管理成本、协调成本以及沟通成本,同时也增大了管理的误差,在一定程度上将给地方性银行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带来一定的成本风险。
3.网上银行的功能尚且不完善健全。地方性银行的网上支付功能跟国内各大知名银行相比尚且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由于网上银行的功能还不够完善跟健全,因此还不能最大化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4.网上银行的资源投入不足,产品的创新型投入力度也不大。主要反映网上银行产品研发费用、营销费用、人员奖励费用不足,特别是在决定网上银行竞争力的设备扩容、研发测试中心建设、灾备系统建设及风险赔付机制等基础性投入方面。由于网上银行的资源投入不足,势必造成安全性能上也不如知名银行的稳定,导致产品被消费者的认可度降低。
四、地方性银行网络银行业务发展建议
1.加强地方性银行网络银行业务部的推广工作。由于地方性银行所面对的客户群体的服务需求并不高,因此必须加强其推广力度,让更多的人接受网络银行的概念,并且愿意用网络银行进行银行业务的操作。因此首先必须要强化银行内部人员对于网络银行的相关认识,对其进行培训,使其能够熟练掌握网络银行的使用,提高顾客对网络银行的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05)12-0049-03
一、电子银行业务概述
电子银行是一种新型的银行服务方式或渠道,客户不需要到银行网点,只要通过电脑、电话、手机、 ATM 、 POS 等电子终端,就可以方便地获得账户查询、转账汇款、缴费、网上购物、外汇买卖、国债、基金、保险、股票等等多方位的金融服务。一般来讲,电子银行家族成员包括自助银行、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
自助银行以ATM、CRS、DCD及POS机为主,体现在客户可以自行选择和操作机器设备进行自我服务。这种服务方式1972年3月起源于美国。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顾客已经可以在自助银行的各种终端设备上,享受到几乎与柜台业务完全一样的一整套银行服务。
家庭银行以电话银行为主体。基于设施的不同,家庭银行可大体分为电话银行、视频终端家庭银行等形式,目前以电话银行(Telephone Banking)为主。家庭银行(Home Banking)服务使得客户在家里便能办理各种业务,其服务大都具有灵活方便、反应快捷等优点,因而吸引了大量顾客,提高了银行服务效益。
企业银行企业银行(Corporation Bank)服务,使得银行的企业客户可以利用位于企业办公室的计算机(主要是PC,PC银行故此得名)、电话等处理终端,通过专用网络连接到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客户可以通过操作设备发出各种指令。但从未来趋势看,PC银行将被Internet银行取代。
网上银行以Internet为基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Internet逐渐普及。以Internet为服务发送渠道,用户通过访问银行网站,就可获得各种银行产品与服务。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个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 First Network Bank)出现之后,网络银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手机银行以手机为基础,也称移动银行。它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使用以手机为主的各种移动设备,使客户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获得银行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近年来,我国各大银行基本上都提供了手机银行服务。
电子银行业务具有如下特点:
(1)“3A”式服务(3A=Anytime+Anywhere+Anyway)。全天候(Anytime)电子银行全天候24小时连续运行,对其使用可以不分昼夜,摆脱了传统银行上下班时间的限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电子银行的使用同样可以不受全球时区的限制。在任意地方获得(Anywhere)只要拥有合适的工具(电话、电脑、手机、ATM等),客户所处的地域就无关紧要,随时随地都能获得银行的服务,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访问自己的开户银行。多种方式提供(Anyway)客户将不仅仅通过银行柜台才能办理银行业务,而是可以通过电脑终端、手机、ATM、电话等多种方式享受各种银行产品和服务。
(2)以人为本的服务。电子银行提供以人为本的服务,尤其体现在网上银行。它不仅可以同传统银行一样提供各种服务,还可以推出一些人性化的新产品和服务,这些业务以客户为中心,根据客户个人情况单独设计。比如网上银行可以实现服务使用界面的个性化,根据个人喜好定制页面内容和色彩等等。通过电子银行,银行还可以以各种方式积极与客户联系并获取反馈意见,如通过电子邮件、自动电话调查、ATM提示等,按照客户的要求及时增进服务内容,改进服务方式。
(3)综合性的服务。客户通过电子银行提供的服务,除了全面了解自己的账户信息,还可以了解银行提供的相关信息,如证券信息、保险信息等等。随着银行业分业经营界限的慢慢打破,这种综合功能将越来越强大,银行客户通过电子银行享受"一站式"金融服务不再是梦想。
(4)高度程序化的服务。与传统银行提供的面对面客户服务相比,电子银行能应对的业务复杂程度显然有限。一般而言,电子银行常常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高效处理的优势,低成本地提供程序化的、可以自动完成的常规业务,如信息查询、转账服务、修改密码等。而高附加值的、非程序化的企业客户服务往往需要在网下通过客户经理开展。
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前景
“竞争激烈,新品迭出,效益显著,前景喜人”是电子银行业务目前发展的现状。随着电子商务浪潮的兴起和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国外商业银行的主营收入已开始转向网上支付和电子转账等方面的中间业务及其他金融服务,国内商业银行也正在改变传统的柜台业务模式和业务结构。
90年代起,银行卡、ATM、POS在我国的逐步推广应用,国内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开始萌芽。交通银行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组建以来,以电子科技手段为先导,进行品牌塑造,赢得了消费者,业务迅速发展。特别是率先推出的自助银行,在国内商业银行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之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以及各种电子理财产品的推出,使电子银行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以交通银行郑州分行为例,在隆重推出神通卡、神通网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提供的代收话费、电费、收视费等收付功能,以及提醒服务业务,得到了业界同行的肯定。工商银行于1997年12月在互联网上开办了自己的网站,是最早推出网上服务的国内银行之一,并率先在国内同业中把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诸多产品、服务归为一类,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电子银行的概念,打造了"金融e通道"这个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电子银行整体品牌。该行2004年底已拥有1000万户的个人网上银行客户和11万余户企业网上银行客户,在线支付交易额累计突破50亿元。中国建设银行2004年底网上银行个人客户达到389万户,交易额1019亿元;网上银行企业客户达到68705户,交易额32937亿元。
有关人士分析,到2005年底,我国网上银行用户数将飙升到1.4亿户。与此同时,各商业银行都把电子银行业务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制定市场策略,推出理财新品。如招商银行,2005年初推出了理财新品“财富账户”,随后在今年的4月,同广东TCL集团签订了“票据通”全面业务合作协议。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以及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商业银行都以创新姿态加入金融产品的市场大战之中。中国工商银行继“电子银行”、“金融e通道”后,又推出个人网银业务金融@家,为客户提供帐户管理、转账汇款、缴费、网上汇市等12大类60余项服务功能。到目前为止,有关资料显示,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的业务指数已占到整个业务量的25%,就是说,100笔业务中有25笔是通过电子银行的渠道进行交易的。起步更晚的招商银行,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企业网银、个人网银、网上支付、网上商城、网上证券五大产品系列为主的网上银行服务体系,在国内商业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美洲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对于一家商业银行而言,只拥有活期存款账户的客户,50%会在1~2年内离开;只拥有定期存款账户的企业,30%会离开;而同时拥有定期、活期、网上银行账户的客户,最终选择离开的比率只有1%~2%。这项数据揭示了电子银行和传统银行共存的价值所在,显示出电子银行业务在现代商业银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各商业银行纷纷利用电子银行业务对金融市场重新瓜分,但是到目前为止电子银行的发展还没有达到各商业银行所预计的目标和效果,电子银行的客户占总客户的比例较小、客户使用的满意度不高、实际使用率偏低等等,而制约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主要以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细分不够严谨、营销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国内各商业银行高、低端客户资源相差悬殊,低端客户占比过大,客户资源不容乐观。面对低端客户占比较大的现实,市场细分工作不足,客户结构调整不力,流于一概而论的认识,存在畏难情绪。另外,电子银行业务的营销宣传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坚持不懈,相形之下,目前电子银行的宣传更偏重于短期行为。商业银行在产品宣传上的投入乏力也直接影响到产品的深层次推广,如在街头难见宣传电子银行业务的广告,产品的市场认知度不高。对于客户而言,没有对产品的深入了解,何谈"认购"热情。
2、系统性能尚待优化,产品功能尚待完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大都表现为将一部分传统的柜台业务电子化,所推出的电子银行产品也大多限于对银行现有业务的电子化改造。真正的产品创新远未涉及,创新特色不明显,没有体现网络的根本属性--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产品功能还不能满足客户除现金业务外的全部需要。例如有的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不能办理分行的一些特色业务(代缴费、外汇宝等);同时,比之于网上银行来讲,电话银行业务由于缺乏可视性,所以操作起来相对繁琐,表现为语音报读菜单冗长,16~19位的账号输入时间过长,造成客户不必要的话费浪费,影响了客户使用该产品的热情。而网上银行虽具直观性,但操作计算机本身就要求客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Internet知识,由于天津地区电脑的普及程度不是很高,熟练使电脑的客户人数亦相对较少,加上认识不足、收入偏低等客观因素,也影响电子银行业务的普及与推广。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因操作过程中需客户输入的内容偏多,客户感觉不方便,自然就降低了使用热情,致使部分客户与电话银行渐行渐远。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重性,对于系统升级来讲,一方面可以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另一方面,过于频繁的改版升级,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并使客户产生陌生感。对于可以任意选择服务银行的企业来讲,其稍感不便或使用中一旦出现异常,就会转投他行,这样极易导致客户流失。
3、重视程度不够,管理措施不足
目前,电子银行业务尚属传统业务的补充手段,所以产生的效益不明显,直接创收能力仍然显得薄弱,造成了在重视直接效益指标考核的情况下,支行对难见直接效益的电子银行业务乏力可推。领导层对该业务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着该业务的发展。事实上,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分流柜台压力,缓解柜员劳动强度,并为我们带来直接的业务收入和高附加值的潜在效益。但由于认识上的问题,柜员在全力忙于传统柜面业务的时候,面对排队拥阻和嘈杂人流并无主动推介离柜业务的意识,导致"越来越忙"的"马太效应"频出,电子银行的潜能优势无从发挥。
4、产品售后服务不到位,市场培育力度差
客户使用电子银行所反馈的意见得不到及时解决。虽然网络银行业务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但相对于客户来说,我们产品中的部分功能仍有待改进。比如,企业网银中一个客户号下面仅允许一个账号进行交易,这对于拥有多个账户的企业来说,使用网银进行交易是很麻烦的。
对电子银行客户缺乏有效的跟踪和售后服务。相当一部分客户在初次使用电子银行产品的时候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或存在疑惑,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往往不得其门而入,这会极大地挫伤客户的使用热情。而开户以后再放弃使用网络银行,不是一个简单增加睡眠户的问题。在越来越强调量本利分析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这不仅造成银行系统资源的无端浪费,更为银行激活和催醒这些客户带来更大的成本负担。从另一个角度讲,由于来自客户的声音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或及时收到效果,也使得产品调整因缺少市场依据而失去针对性。长此以往,必然制约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四、发展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高度重视电子银行业务发展。
电子银行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必将是未来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决定因素之一。商业银行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努力转变经营方式、增强盈利能力、实现战略转型。要在营销网络加强电子银行业务的组织机构建设,并在加强规章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展联动营销、全员营销,提高电子银行业务特别是网络银行的客户数、交易量、提升人工网点替代率,加快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步伐。
2、加强领导管理,落实各项管理措施
商业银行各级经营管理者要把电子银行业务作为加强客户服务手段、丰富产品功能、拓展市场的有力武器。要充分利用电子银行业务,建立多元化的业务分销渠道和新的效益增长空间。同时在物质、人员、技术、业绩考核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但在加快业务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加强管理,防范风险,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形成统一的电子银行业务规范、业务流程和业务标准,保证电子银行业务的稳定健康发展 。
3、优化系统结构,完善产品功能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经营效益普遍不甚明显,创新特色不显著,与国内先进行相比,不能靠变化和新颖吸引客户,产品功能老化,不能满足客户除现金外的全部需要。因此,商业银行要注重科技投入,大胆引入电子新科技,积极培育推出新产品,有效疏通营销渠道,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创造最佳效益。
4、加大宣传力度 统一宣传口径
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产品宣传中,应以网上银行为宣传重心,采取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站等多渠道的交叉宣传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多产品的集中宣传等手段,形成本行电子银行产品广告系列,不断扩大本行电子银行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努力形成本行的品牌产品。
5、健全营销机制,构建立体营销格局
一是建立专业营销队伍,丰富营销手段。对不同的客户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确立以差别化产品和差异化服务为高端客户提供贵宾化服务,为中端客户提供特色服务,为低端客户提供便民服务的营销策略。二是以阵地营销、媒体营销、交互式营销、户外营销、广告招贴等方式,构成立体营销格局,以不断丰实的营销手段,使电子银行产品深入人心。三是完善售后服务,做好市场培育。首先把服务放在第一位,通过多种形式的优质服务,唤醒睡眠客户,激活盲点客户,努力减少客户流失。四是对客户指定专人负责,提供客户随叫随到的跟进式服务,妥善解决客户在使用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通过与客户的紧密接触,贴近用户,查找问题,改进产品,完善功能,树立品牌,培育市场。
6、重视队伍建设,强化员工培训
1.引言
随着2013年《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的实施,我国银行业面临日益刚性的监管约束,资本约束压力逐步加大;同时政府推动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也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覆盖。优秀的城市商业银行愈来愈重视对自身战略定位的研究,其中电子银行的发展成为一个关键问题。发展是进步的,但是不能盲目。电子银行业务繁多,纵然是强大的国有银行业也不能平均使力,将每一项业务做得至善至美,更何况弱小的城市商业银行?为能顺利解决这一发展策略问题,我们不妨建立一个指标评价体系,规定评价原则,选择合理指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将这定性问题用定量的方法优化处理。
2.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AHP模型的构建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最根本的是需要资金,如果没有资金的供给,要发展业务,特别是与电子银行相关的业务则更是无从谈起。但是资金的使用是有机会成本的,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的各项子业务具有替代性,不可能对每一项都花费相同的成本而同时发展,而是需要分轻重缓急,分别对待。笔者认为,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选择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满足资金需求原则
保证开展业务所需的资金,能够满足发展的资金需求。这一目标又包括两个方面的具体要求:电子银行业务启动时的基本建设资金需求,电子银行日常运营所需费用,保证电子银行业务正常维护的资金需求。
(2)低风险原则
电子银行各项子业务的资金数量不尽相同,其所带来的成本和回报也不同,因此风险不可能相同。所以城市商业银行在选择发展策略时,不能仅仅只关注资金成本,而是要同时兼顾发展的风险,这是两个方向不一致的目标,因此,综合考虑两个目标是能够给银行带来最大效益的路径,也是选择最后策略的有力支撑。
(3)效用原则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市场份额,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得增强所开展业务的效用,能够赢得持续的竞争力,而增强竞争力也是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中间业务比重的扩大需要电子银行业务的贡献。
(4)技术可行性原则
通过调查,城市商业银行中从事电子银行业务的员工人数和质量不如国有银行,设备也无法媲美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此,在技术含量要求极高的电子银行业务中,能否满足技术性的要求,能否给目标群体一个满意的服务是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故在发展中必须保障技术的可行性和完备性。
(5)市场需求原则
市场的需求是引领银行创新开展业务的路标。在任何一项业务开战前需要调查市场对于业务的预期和反应,市场的预期越高,反应越强烈,全新的业务投入市场的才会有更多的消费者使用。
3.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策略选择的模型分析
(1)层次分析结构的确立
本文分析了基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最优策略。最优策略的选择关键在于准则层和子准则层的指标因素,而APH层次分析法的评级是根据指标的相对强弱由小到大排列而得出结果的,本文层级分为1-9等。城商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策略的评价体系如下:
目标层A:电子银行发展策略目标A
准则层B:业务成本B1;建设成本C1;运营成本C1;维护成本C3;业务效用B2;盈利能力C4;宣传效用C5;替代效用C6;市场状况B3;市场门槛C7;市场需求C8;市场竞争程度C9;银行资源B4;人力资源C10;技术资源C11;机器设备C12;风险控制B5;操作风险C13;声誉风险C14;内部管理风险C15
待选方案P:网上银行P1;电话银行P2;手机银行P3;自助银行P4
(2)选择AHP模型的准则层的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了AHP分析方法,对有关专家,教授和银行从业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向他们请教关于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观点,征询了最优发展策略的层次分析结构的意见及建议,最后请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对所列的各级指标按照1-9等打分。本文的问卷共计发出100份,并最终收回80份有效调查问卷。本文通过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的软件,对各层数据进行分析后得出权重,所得结果即权重分别为:自助银行0.3444;手机银行0.1564;电话银行0.2064;网上银行0.2928。
4.结论
从上面的权重可以判断,城市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四项子业务的排序结果依次为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根据自身情况,在选择电子银行发展策略时首先发展网上银行,其次展开自助银行的布局,再次开展电话银行业务,最后完成手机银行的建设。但随着科技的飞跃和客户需求的丰富,电子银行还会衍生出更多的子业务,譬如现在在讨论的远程银行就是一个典型针对企业级客户的电子银行新概念,故发展策略也会略有调整。
参考文献:
[1]刘杰.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9(31):
83-84.
[2]周虹.电子银行发展战略选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05:54-58.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金融行业的不断进步,我国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银行卡的发行量也是剧增的增加,并逐渐与国际发展相接轨,走上的全球化发展道路。在当今的金融与国际经济发展形势下,加强对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问题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1、当前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据2011年国内金融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银行卡业务比以往年份的发展更加迅速,而且截至到2011年的第二季度末,全国已发行的银行卡数量已经超过了26.7亿。中国第二届第一次银行业协会、银行卡专业委员会,全体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决定通过加强对银行卡业务及行业标准的规范,营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我国银行卡业务和产业的发展步伐。调查数据还显示,截至到2011年第二季度末,上半年的总交易金额已经达到了178.6万亿元。在这些交易金额中,消费金额为7.5万亿元左右。银行已发行的贷记卡已经超过了2.3亿张,而且上半年的银行卡交易金额也超过了3.3万亿,其中用于消费的金额占一半以上,大约为1.8万亿元人民币。虽然2012年的统计数字还没有出来,但就当前国内和国家经济形势来看,我国银行卡的发行数量有增无减,平均每个人所拥有的银行卡数量将超过2.5张。就此发展势头,到近年(2012)年底,国内银行卡的发行量可能会超过30亿张。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迅猛,而且已经打破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尤其在功能上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存款、取款、汇款以及贷款等业务的载体,而是在发展层次和业务种类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改进,逐渐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服务载体。
2、我国银行卡业务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数据可知,近年来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非常的迅速,为满足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毕竟起步较晚,实践中还存着很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实际经营和管理过程中,依然缺乏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从实践来看,当前我国的银行卡业务仍然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发展的时间相对比较短暂,并未在很大范围内形成一种影响力,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也没有将注意力放在这方面。作为经济活动中要手段或途径,却得不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政策支持或业务推进,这将严重影响我国银行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和业务拓展。实践证明,银行卡业务应当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才能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目前我国业已成为WTO组织的成员国,当过渡期结束以后,大量的外资银行业就会大举进入到中国境内,与国内银行进行竞争。反观国内银行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竞争力,难以与欧美或者日本等国家相媲美。在这种国际国内形势下,政府再不及时对国内银行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则银行卡业务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二,国内银行卡业务经营与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机制不健全,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滞后性特点。目前来看,我国关于银行卡业务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和业务发展需求明显不符,而且对国内的银行卡业务专业化及市场化发展趋势缺乏政策上的导向;同时,不同的监管主体在业务监管过程中的职能分化及业务准入条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界定,尤其对发卡机构和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权利、义务,缺乏法律上的有效界定。面对当前的国内银行卡业务发展现状,中国人民银行曾先后颁布和修订了《银行卡管理办法》,但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仍然难于国际法规相比,多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第三,由于缺乏国际竞争,国内银行卡专业化服务的水准还是比较低。从实践来看,造成国内银行卡业务相对比较落后的影响因素很多,专业化服务水准比较低就是其中一个。就当前国内金融形势来看,作为我国银行卡业务的一个重要发展主体,商业银行至今尚未打破窗台的独立自主与自力更生的陈旧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总是习惯于专业化的外包,每一家商业银行都闭门造车、自成体系。在缺乏竞争、沟通与交流的背景下,使得银行卡业务的传统统包独揽格局难以真正的打破或者改变。
第四,大量发行的借记卡严重影响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导致其发展后劲明显不足。就当前我国银行卡业务经营现状来看,不仅用户刷卡消费方面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刷卡消费环境应当改善,而且以银行卡业务的发展视角来看,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银行卡业务的拓展结构和方式不太合理。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透支消费过程中较长免息贷记卡的比重相对较小,而借记卡或者信用卡的比重则相对较大;加之国内至今还没有实力雄厚的大型发卡机构或者高效率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因此我国银行卡业务的整体竞争力仍需不断提高。
3、加强我国银行卡业务的有效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1)加强政府政策支持,完善银行卡信用体系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为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提供正确的引导,同时也可以充分地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银行卡业务进行宏观上的调控,或者采取一些税收优惠政策,以此来鼓励银行卡业务的发展。由于银行卡业务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对运行环境的保护,因此可通过立法的形式来明确发卡单位、特约商户以及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并对他们的权利、义务以及行为进行规范,严厉打击银行卡犯罪活动,防范银行卡业务发展风险;同时还要不断地完善银行卡信用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信用考核机制,对那些失信的单位或者个人,要建立登记、惩罚制度,信用不良者不能在任何一家银行办理银行卡业务,只有过了一定的观察期限,方可继续使用银行卡。
(2)加大用卡宣传力度,培养优质用户
对于我国银行卡业务发展而言,同时面向社会的一项业务服务活动,因此应当向全社会加大对银行卡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广大用户的用卡意识,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熟悉银行卡业务,这也是开拓市场的一种有效途径。当WTO暂缓期限过去以后,大量的外资银行就会进入到国内市场,那时对资银行最主要的竞争主体就是优质客户。基于此,笔者认为国内商业银行应当把握当下时机,多培养一些优质的用户。比如,年轻的高知识阶层人士和高收入阶层对银行卡一点也不陌生,而且还比较容易接受银行卡、有能力使用之,所以银行卡业务可以适当地、有目的地想这类人群倾斜。
(3)创新银行卡业务,提高服务质量
对于银行卡业务及产品而言,创新时应当考虑的是能够满足公众的需求,同时又带有一定的个性化特点,并以此为创新方向,提高银行卡业务的含金量。比如,将银行卡业务或产品与高科技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一卡双币种、一卡多功能以及借贷合一等业务,从而增强银行卡业务的吸引力。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只有这样银行才能外树形象、内强素质。
结语:银行卡业务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应当给予高度的思想重视,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业务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朱丽霞.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8(21).
[2]侯换成.浅议农村信用社银行卡业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01)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72-1.5
一、私人银行概述
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专门为富有的私人顾客提供的投资理财服务,是银行对针对个人银行业务中的高端客户群体提供的专门服务。具体而言,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向拥有较多个人资产或很高收入的私人顾客提供投资顾问和咨询,或者以资产管理为主、包括综合理财意见、并设计个别解决方案等综合性的服务手段,这种业务是建立在私人关系、相互信任和酌情处理权的基础士几的,而且这些因素都反映在服务之中。
私人银行业务是以收费产品为基础、低资本占用的业务体系。长期以来,西方银行一直把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等收费金融服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一方面,通过完善服务功能,组合金融资源,提供高级金融服务,满足当今客户复杂且标准极高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通过银行业务表外化,确立非利息收入在银行盈利中的主导地位。
私人银行业务有较高的准入门槛。与层次较低的一般个人银行业务不同,商业银行把以高价值个人客户为对象的业务称为财富管理。理财产品的复杂组合与个性化服务特点,决定了这些产品需要由专家经营管理,强调规模效益,因而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必须设置门槛要求,市场营销集中于高层次的目标客。
私人银行业务是一种综合解决方案。为了满足客户复杂多样的金融需求,延长客户关系价值链,私人银行业务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品结构:一是根据客户金融需求制定综合性的日.能体现个性化特点的理财规划,包括现金流、债务、税收、投资、保险、退休金、不动产以及业务延续性发展计划等。二是资产管理业务,通过个性化的投资组合管理,帮助客户保持和增加财富。三是信托和不动产业务,为客户的财产管理提供保障,降低不动产税,并保证按照客户的期望对资产进行安排。四是托管业务,通过保管、报告、记录,交易结算、收入归集、资金分配以及其他特殊托管服务,来支持客户的投资行为。
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现状
私人银行业务战略地位提高。基于国内银行业面临着金融监管和同业竞争的压力,以及国内巨大的私人银行客户群体的诱惑,纷纷认识到私人银行业务、特别是针对高端个人客户的私人银行业务的美妙前景,大力提高私人银行业务的战略地位。以下就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情况进行分析。
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排头兵,工商银行早在1997年就开始涉足个人理财市场。1997年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率先在上海推出了个人理财工作室。2007年12月工商银行推出了“理财金账户”,专为私人银行业务群体提供特色服务。到目前为止,工行的个人理财产品达到10大类230多个。
中国民生银行提出,2008年该行在市场拓展方面,要有三个方面重大的突破,首先便是在个人业务上的重大突破。该行已搭建起个人零售银行的主体框架,进行独立运行、独立核算,今年将全面铺开个人业务的改革,进行业务结构的重大调整。总行将成立零售银行部,重点城市要推行零售银行改革试点,建立一支零售银行队伍,并按照国际标准建设银行客户服务中心。在细分客户方面,民生银行为高端客户推出了“非凡理财”专门服务。
网络技术助推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网络技术在私人银行业务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网络银行的综合销售能力私人银行业务强调金融产品的综合性,也就是为客户提供综合性的解决方案,而网络银行能利用互联网作为竞争手段,保证产品捆绑式以及交叉性销售的能力。其次,网络银行的快速反应能力私人银行业的许多产品,如外汇买卖、期权交易等都对服务的时效性要求较高,而网络银行可以利用互联网作为低成本服务的速递渠道。第三,网络银行服务的规模效应提供私人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通常需要作大量花费(甚至占营业收入的40%,聘用娴熟投资管理及私人银行业务专家,如此一来此项业务的利润空间及被压缩,尽管市场利润丰厚,但一般金融机构可能无法提供如此高的投资。
三、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瓶颈
政策限制导致业务产品趋同。银行要大力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首先应当有一整套的金融产品。而从目前清况看,我国银行业提供的金融产品尚不能突破原有模式,产品趋同,虽然不断推出新产品,但都只是在储蓄产品上进行功能扩展,把存、贷款产品组合起来,通过结算工具帮助客户保值、增值,而不能给客户提供囊括证券、保险等领域的综合理财业务,远远达不到金融创新的要求。究其原因,与我国目前实行的分业经营有很大关系。
人才医乏致使业务发展乏力。我国目前尚未加入国际注册财务策划师理事会还没有自己的CFP专业资格标准。虽然各家银行均对外宣称自己的个人理财客户经理都是持证上岗,但获得银行业务证书通过的只是银行的内部考试,考试的内容一般只涉及到私人银行业务,并不包括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金融领域的相关知识及产品,其专业性难以令人信服。
重产品推销,轻理财规划。私人银行业务强调的是个性化服务,根据为客户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理财规划,实现客户在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目标和财务目标。然而,受银行内部考核机制的影响,很多私人银行业务理财客户经理扮演的不是理财规划师的角色而是;银行产品的高级推销员,个人理财业务难免名实不符。
风险提示不足,客户利益受损。私人银行业务理财客户经理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根据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未来希望达成的财务目标,为客户设计不同的投资组合,通过投资组合分散投资产品的风险,帮助客户实现预期收益。然而,受客户经理自身业务水平的局限,目前能主动为客户全面揭示不同产品的投资风险、结合客户的具体情况配置资产投资比例、以客户为中心,维护客户利益的客户经理还不多。
局限于本行产品,对市场整体状况不甚了解。私人银行业务理财人员的专家作用应体现在合理引导客户根据市场的变化调整投资组合,规避投资风险,达到‘投资理财的目的,而不应仅局限于向客户推荐本行的产品,忽视市场环境的变化。但目前客户经理往往对宏观经济形势把握不足,对同类的其他金融产品了解不多,仅能够提供本银行的产品,银行理财专家的形象在客户眼中自然大打折扣。
四、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策略研究
建立事业部制的组织体系。从私人银行业务的长效发展来看,银行有必要按照产品线和客户线实行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进行独立性的操作和考核。国际上大多数私人银行业务是由完全独立的机构运作的,并对其业绩和对股东盈利的贡献作单独的考核,也有些私人银行业务作为营业单位设立在一般的商业银行的零售、资产管理或财产管理部,但必须与企业银行部或投资银行部相分离。
构建投资政策委员会。由从业经验极其丰富的高级投资专家组成,主要任务在于发表关于通货膨胀水平、利率水平和公司盈利水平的预测报告;计划各种资产的预期回报率,推荐合适的资产分配方案;识别投资的关键因素以及提供不同领域投资权重的参考;为投资业绩保持稳定性提供基础性工作;确立和更新五种基于风险的投资组合;选择外部的资产管理者。
内部特殊风险管理。私人银行业务还存在着内部的特殊风险,比如,私人银行业务的服务产品有许多就不是标准的合约,而是根据私人银行部门的经营结果来确定客户的回报。特别是传统意义上的私人银行更是如此。这样,就会出现银行、员工与客户之间的多元利益冲突,并出现滥用敏感性信息和内部交易的行为。为防范这种操作风险的发生和保护客户的利益,私人银行业务部门要相应地制定一系列制度措施,遵循一些商业规则,如增加透明度、控制信息流以防范滥用、客户优先策略等。
完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客户资料管理、交易和谈话记录的保存、办公等。它的资料来源于两个部分,一部分是通过银行同业公会的客户信息机构,和获取客户在其他商业银行开立账户以及借贷交易的信用记录;另一部分是由本行建立的本行客户全部信息档案记载系统。在此基础上,开辟以客户经理为主体的个人客户资信状况和生活档案信息收集、处理和传导、查询使用渠道,逐步建立起本行内部纵横畅通的客户关系管理和市场营销运行模式,并逐步实现与其他银行和政府部门的网络链接,使这一系统成为私人银行业务市场开拓、人生系列产品组合设计和推介,以及对客户营销工作评估决策的基本依据。
[参考文献]
[1]〔美〕弗朗西斯・高哈特,詹姆斯・凯利.企业蜕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