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4 16:41:4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小学语文教学环境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二、科学的应用网络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最为主要的动因,学生一旦对语文课程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学习的效果就会得到显著的提升。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仅仅是进行单纯的讲授,这很难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教学,发挥网络海量资源的优势,使得一些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的具体,使得一些枯燥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就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从而更好地感受美和品味美,促进语文课程学习效果的提升。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月光曲》这一节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通过音乐导入的方法开展教学。通过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伴随着音乐旋律的不断跳动,屏幕上出现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不断升起。老师此时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是谁创作的呢?”在简单的问答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这样的情境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得学生很容易就能够产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动机,明确自身学习的目的,将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习的内容上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三、正确地应用网络资源,能够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
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利用互联网信息丰富,传播快捷的优点,能够很好地拓展学生阅读的渠道,使得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能够得到很好的拓展,增强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语文科学有着很强的综合性,内容覆盖的面也比较广泛,经常是文选、图集、识字等知识一并出现,这使得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顾此失彼。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递的手段,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使模糊的语文知识变得更加清晰。通过网络资源开展阅读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文本,增加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学习《万里长城》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通过搜索“长城”这一关键词,就会发现大量有关长城的图片和资料,甚至还有赞颂长城的歌曲。这样,学生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阅读和学习,阅读水平自然而然就会得到很好的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信息技术教育资源集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它以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最大限度营造有效的教学环境,使教学变得生动形象,扣击学生心弦,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强烈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如教学小学语文第七册《迷人的九寨沟》一课时,一番激情的导课之后随机播放九寨沟的迷人风光。九寨沟那色彩丰富的海子,绚丽多彩的山林,五彩纷呈的深秋景色变幻等,如同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再按“看画面――读美文――品语言”这一程序,诱发了想象,理解了诗意,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突出文本的重难点
解决教学重难点是教学的关键,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形象,促进学生在学习语文活动中进行深度思考,产生假设与推断、引起想象与联想、发展发散与聚合等思维能力,而信息技术环境下丰富的网络资源能直观形象地突出文本的重难点,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
如在教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校园交响乐》一课时,先打出学校全貌的投影片,采用播放录相的方法,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井然有序的课堂、生机勃勃的课间、其乐融融的师生情,从中领会到了文本中为什么要把“教室”比喻为“蜂巢”,把“校园”比喻为“鸟岛”,把学生从四面八方送来的“贺卡和信件”比喻为“花瓣”。在品读句子时,采用投影放映的方式,让学生观察画面,体会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学生再结合课文具体描写的句子反复朗读,加深理解,很好地突破了教材重难点。
结合文本展现,培养学生情感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现行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文质兼美,情感真挚,需要孩子们用心感受,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他们爱文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小学语文第七册《夹竹桃》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从春季到秋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然而,一墙之隔,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开,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在语言文字描绘的优美意境中,学生被深深地陶醉、感染,从字里行间中体会到季羡林大师喜爱夹竹桃、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与此同时,笔者恰当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孩子们家乡的精美画面:飘渺柔美、自在灵动的老界岭的云,激情澎湃、跌宕回漩的中原第一漂,串串挂挂、红艳欲滴的山茱萸,肥硕可爱、盛开朵朵的鲜蘑菇,漫山遍野、含笑开放的杜鹃花……此种境界,无声胜有声,孩子们静静地看着,专心地欣赏着,美美地享受着,精美绝伦的家乡美景把他们的思绪带离了大师,带出课堂,带回了家乡,深深地被家乡的美所折服,也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家乡!至此,这一课的教学任务也顺理成章地完成了。
精彩场面的真实再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是活动类作文教学中,如果能给学生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能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240-02
21世纪,网络这个浪潮势不可挡地涌向了我们的生活,网络世界以其信息量大的优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将各个学科教学与网络结合起来,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我曾有幸参加了第九届全国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观摩会,两天的时间我共听取了13节课。我在上学期曾尝试上了一次网络课,感触很深,现在我就结合自己听的一些课例和上课的情况谈谈一点点感受。
首先,我强烈地感受到网络课的一些优势:
1与传统课堂相比,网络课堂这种教学形式带给学生的是一种全新的感受
学生端坐在电脑前,眼前就是令人心驰神往的Internet,任精美的网络界面在指间不停地变幻。他们戴上耳机,随着食指轻轻地点击,时而专注地倾听,时而入神地朗读,时而皱眉深思,时而又禁不住会心地微笑……搜集资料、网上讨论、质疑答疑、在线作业或检测、个别指导、超级链接等极为丰富的课堂学习活动形式,带给学生全新的课堂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网络课强大的直观性。制作优美的直观图片、音乐、影象将学生带到课文情境中,为理解、感悟文章的内容起到促进作用。《梦圆九天》一课这课描写了“神州五号”成功发射的场面,课件中再现了发射前、倒计时人们紧张、杨利伟自信的走入舱门、点火时壮观的以及发射成功后人们的欢呼的场景,学生们观看后激动不已,他们仿佛身临其境,为课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我在上《我是什么》一课是,导入时,我就利用精美的画面激起孩子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也会关注一些电脑程度较差的学生,让他们不要灰心,慢慢地从不会到会。在学生自主识字时,我让学生自己控制鼠标,自己“指点”要点来讲解识字方法,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胆量。
2网络课丰富的内容是它区别于传统课堂的独特优势
专为网络课设计的网页课件,以教材为起点,用大量的信息内容补充拓展了教材内容,学生由此可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它的丰富性还体现在内容的开放性。课堂内容是以教材为联结点向前后左右延伸拓展的多维立体结构,以学生的原有知识体系为基础,“上不封顶”,贴近但又不拘泥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让更多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如:网络语文口语交际课《感念亲情》的网页上就设计了这样一些开放性的栏目:“亲情故事”、“亲情诗歌”、“亲情歌曲”、“亲情影集”、等栏目,每个栏目中又下设子栏目,如“亲情故事”栏中又有“母亲故事、父亲故事、感恩故事”等大量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一睹为快,获得更多的来自家庭、来自社会的亲情感受。又如网络语文课《只有一个地球》,老师为学生设计了“地球图片、其它星球、生存状态、其它资料”四个栏目,而就其中“生存状态”一栏中就列举了40多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这些图文并茂的资料极大地冲击震撼着学生的视听,有效地强化了学生对地球现状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强烈的保护地球的意识和决心。同时,其它星球的照片和资料又让他们增长了不少关于天体的知识,这些都引导着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宇宙奥秘。
3网络课上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在“互动”中让学生领悟知识
这也恰恰是现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关键所在。网络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在这里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充当教学的组织者、管理者、指导者,在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最大发展。我上的网络课《我是什么》语文课文内容的拓展,里面的容量较大。有生字的认识、水的各种形态和变化过程,图片约有几十张。运用网络才能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在水的世界里面遨游。了解了关于很多水的知识,观赏了很多平时肉眼看不清的神奇的变化过程,这是利用其他教学形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另外,本节课对电脑最为依赖的地方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观看水分别变成“汽、云、雨、雪、冰雹”的过程这一个环节。我利用教室机的控制,把内容转播给每一台电脑,让每个同学不仅都看清楚还能反复观看,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4网络课强大的交互性,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学生在自己电脑上的操作通过电脑的系统在教师的主机上得以反映,使教师在第一时间非常正确地掌握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通过听课和实践,我同样也感受到了我们网络课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4.1有些语文网络课中没有了“语文课”的味道。
往往语文网络课是为了上网络课而上,似乎失去了语文课的本来面目,而有点偏向于自然课或者说是社会课。学生们在一节网络课上通过浏览、查阅,确实学到了很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或是其他很多知识,可是语文课上应该听到的读书声却少了,说话的练习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自由浏览和个别学生表演。
当今世界,台风、海啸、水灾、旱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不断,水污染、空气污染、生活环境污染等层出不穷,非典、甲流感等流行性急病不断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追溯其根源无不与人们的生活环境恶化有关联。为此,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责无旁贷。下面,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方面的一点粗浅的作法。
一、充分利用语文教材,适时渗透环境教育
要想在不影响语文教学目标又不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前提下,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只有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并根据这些教材的特点,将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适当结合。我的作法是:一方面,写景课文教学巧妙渗透,小学课文中有很多涉及风景名胜等写景的课文,如《趵突泉》、《海底世界》、《鸟的天堂》、《春》、《济南的冬天》、《阿里山纪行》、《美丽的西双版纳》、《都市精灵》、《咏柳》、《望庐山瀑布》等之类的课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可以借助图片、录像等直观影像帮助学生理解词句,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课文等,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对自然、对人文景观、对非人生命体产生接受或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或人文环境并乐于善待其他生命体的情感和意识。另一方面,说明文教学直接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说明文直接以环境问题为主题,如《黄河怎样变化的》、《只有一个地球》、《食物从何处来》、《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等。这类课文教学中我们应结合生活实际,找到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认真想,仔细体味,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如教学《食物从何处来》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明白自然界存在着一个食物链,破坏了这个食物链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将使整个生物界遭到灭顶之灾。又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不能使他们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威胁”。教师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告诫同学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也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同时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中出现的环境科学术语、环境科学知识,掌握适度利用环境和有效保护环境的科学方法,从而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精心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
二、利用作文教学契机,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作文是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在指导学生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首先,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每天写“环保日记”,让学生记下自己每天为保护环境所做的事,哪怕是随手关灯、关水龙头,捡自己周围地上的垃圾,分类倾倒垃圾,种植一棵树木,保护一只小动物等日常生活小事。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自己家里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并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一种可贵的环保意识,进而又渐渐培养成一种更为可贵的环保习惯。其次,教师多给学生布置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作文。每次作文前要安排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或游览一个地方,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作文把它记录下来,通过对祖国河山的真实描写,反映你眼中的生活环境,抒发你心中的真情实感。这样一来,学生所写的作文中,往往有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也有对所见景致环境问题深深忧虑的,更有对改善环境提出自己见解的。通过有目的地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引起学生对自己生存环境的关注,从而提高环保意识。这是作文训练中进行环境教育,同时也是环境教育丰富作文教学的一个成功作法。
三、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环境教育渠道
虽然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已经蕴含了相当数据的环境教育内容,但其深度和广度还远远达不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必要在课本之外为学生补充一些以环境问题为内容的语文实践活动。
首先是开展视听活动,在培养学生听和阅读能力中渗透环境教育。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环保视听材料,组织学生课外看和听,如广播录音、影视录像、书籍、图表、新闻报道等,还有儿童非常喜爱的文学体载,如故事、连环画等,故事或连环画可以通过现实的或虚构的情节向学生揭示环境的变化过程,通过生动的语言或平面图像向学生展示各种非人生命体或非生命体由于人类活动而受到的冲击,激发学生对遭受破坏的事物的同情情感,使他们能理解和关注人类以外的环境事物,感受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情境感知,阅读思考
语文学科具有形象性和贴近生活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以此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多文章都是渗透环境教育的好教材,如《只有一个地球》第四自然段提到:“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们无节制地滥用自然资源、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就会造成一系列生态灾害,给人类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教师授课时应该借机启发学生牢记历史上破坏生态环境的惨痛教训,自觉地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告诫同学们:如果不按自然规律办事,破坏了生态平衡,人类自身终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与报复。
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化动为静、化静为动,挖掘教材中有关环保的内容,使学生真正认识环境并重视环保。
二、
深挖教材,渗透环保教育
语文课堂是融入环境教育的一个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去谈环保问题,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在课堂上进行环境教育并不需要占用太多时间,通常教师只需几分钟甚至说两三句话的时间,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
1.巧用图片,唤起环保意识
图片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利资源。教师应活用图片,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联想。例如学习《九寨沟》时,可利用图片或音像资料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激流瀑布。当学生形成初步印象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能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激发学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2.移情感悟,激发环保责任感
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的环境教育外,还可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危机感,进而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顺序,引导学生将大瀑布的昨天和今天放在一起交流。在谈瀑布“雄伟壮观”时,大家可以一起欣赏昔日雄伟的大瀑布,并设计角色体验:“如果你是一名游客,看着眼前的美景,你会怎样赞美它?”在谈瀑布“逐渐枯竭”时,我们可以观看图片,再次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是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这样的瀑布,会说些什么呢?”这样通过对比,能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落差,对瀑布的消逝产生深深的惋惜之情。“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再不收手,消逝的仅仅是一条大瀑布吗?”教师可及时地以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牵引学生进入拓展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打开网页观看更多的例子。此时,学生的情感已不再仅仅是对塞特凯达斯瀑布消逝的痛惜,而会升华到关心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命运,进而产生要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
3.强化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增强环保的愿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凭借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色之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
三、
深入浅出,注重意识培养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在拥有5亿网民的当代中国,早已走进各学科课堂,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互联网具有把枯燥、单调的教学内容和平面型的教学方式转化成图、音、像、影、文字等相结合的多媒体动态形式以及立体式教学的独特优势和魅力,因而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但如同前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学,新的环境工具并没有赋予当前语文教育过多的新意与突出效果,究其原因,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的驱动内因与教学的归宿点的设定以及课堂效果的优化是关键。
一、转变教学理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
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施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面对网络多媒体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网络学习和远程教育的高速发展让教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教育是一个以人为本的职业体系,科技手段的创新、教学工具的进步并不能取代人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但新的环境,在赋予我们更多优势的同时也给予了教师更多的挑战。要更好地利用互联网资源带来的“利多”,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拿来主义的选择性学习,要求教师从现代素质教育的高度,积极转变教学理念,认真研究互联网环境下教育教学的新规律,不是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互独立、各自为阵地演进,而是要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使之浑然天成、整合演进,更好地为语文课堂服务,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所有课堂教学的驱动内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处于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的行为阶段,加之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容易迷失在呆板乏味的平面知识中,却容易被声、光、影像等动态内容所吸引,因而,对文字和语言的接受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对直观的表象接受能力相对较强。
多媒体中形象、生动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有利地调动了学生的眼、耳、口、鼻、脑等多种感官,吸引注意,引发关注,成就兴趣,使学习不再枯燥、乏味。如教学《小露珠》一课时,我从网络上搜集、下载了许多有露珠的图片,在荷叶、小草、树叶、花瓣上,在宽叶、窄叶、针叶上,闪烁着晶莹剔透的小露珠,色彩艳丽,五光十色。学生被这些美丽的图片所吸引,产生了喜爱之情,审美愉悦之感油然而生,从而激发起学习这一课的热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当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生活不可分割一部分,即实现了教学的最大效果——授之以“渔”。 转贴于
三、激发想象、活跃思维——这是所有课堂教学的归宿。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运用互联网能充分满足思维延展的需要,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非凡体验。如教学古诗《鹅》,学生理解了第一、第二行诗后,播放网上下载的有柔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讲、边想。然后提问:“如果你来到这般情景中会有怎样的感受?”有的说:“我会坐下来,静静地欣赏。”有的说:“一群鹅在碧绿的河水里游泳,树阴映在水面上,那景色可真美啊!我想拿照相机把它拍下来。”……同样,学生领会三、四句后,再看录像,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联想到的内容表达出来。这样给学生无限想象的空间,学生依靠平时储存的表象,从图中的静止到变化,从动作到语言,进行创造性想象,表达更生动、更形象,想象力得到了训练,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四、加强互动,优化课堂效果。
遗忘是学习的一个过程,要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就需要遵循大脑学习机制,强化知识输入应用的方式,弱化遗忘过程。而互动式教学正是这样一种被验证具有良好渗透效果的机制。网络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互动性。课堂上,教师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把多元化的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则可以与计算机直接进行人机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并得到反馈,相互学习,相互补充。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正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这种独特优势,不仅使学生的好奇心得以满足,好动心得到发挥,好胜心得以体现,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体现了集体学习的优越性。
综上,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好像源头活水,使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流光溢彩、波澜纷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教材特点、目的要求、学生学习实际等诸多因素去综合考虑,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要认真处理好课堂讲授与资源使用的关系。多媒体资源是一种辅助手段,要明确纲领,正确定位。同时,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地加强对网络资源的学习、理解和运用,不断探索语文教学的新路子,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 信息环境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①信息环境下的多媒体是以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元素综合的视听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适应了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规律,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兴趣。②信息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可以利用多种信息资源,解决学习问题,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使学习更主动、有效,提高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③信息环境为小学语文生本课堂的构建提供了优势平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地位,提高课堂学生参与度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2 利用信息环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 正确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1.1 多媒体的使用力求简约有效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要力求简约,要以文字呈现为主,尽量少用图画加入媒体,因为文字给学生创造的想象空间远比图画要开阔得多。但部分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往往存在着许多误区,最主要的是为了追求课件的华丽与有趣,教师在课件中加入了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这不仅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更冲淡了教学主题,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再一个误区是多媒体充斥整个课堂,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满堂灌”演变为“媒体满堂灌”,学生长时间沉浸在这种光影世界里,不仅会产生视觉疲劳,还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课件多使文字力求简约应成为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原则。这就需要教师紧紧抓住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提炼的基础上,科学安排好教学程序。多媒体是帮助学生呈现和克服教学重难点的工具,而不是教学流程中教学内容的替代材料。
2.1.2 多媒体要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相结合
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要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密切结合,媒体的展现应该成为促进学生自主活动的媒介,而不是单纯呈现教学程序或过程,更不能以媒体呈现代替对学生的训练与交流。例如,笔者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媒体的呈现主要分为两大板块:一是让学生初读课文,将学生阅读中产生的问题:文中所指的天堂是什么地方?大榕树是为什么被作者称为“鸟的天堂”?读了这篇课文你联想到了什么?等等。这些问题被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学生间相互交流、释疑;二是在优美的媒体配乐下采取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分组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进入文本意境。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说一说作者的写作目的,谈阅读课文的体验。接下来是学生的交流与讨论环节,学生从鸟的天堂谈到人们居住的生存环境,谈到环境保护,谈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等,深化了课文主题。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能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更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
2.2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信息环境的日益发达,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也为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条件。网络环境也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资源库及学习手段。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及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觉行动。
2.2.1 “微课”制作要体现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微课”作为一种辅助于教学的精短视频,对学生学习、回顾、巩固教学中的重、难点内容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制作微课时,一是将微课时间严格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并且微课体现的重点难点要做到单一,不宜在精短的微课中设置重点太多;二是要设置提问、练习环节,在适当的地方要停下来,以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并且进行答案的反馈;三是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与时间。微课视频可以应用于课堂,加强对教学重点难点的强化巩固。微课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为学生在课外预习、复习、巩固知识提供了方便。例如,笔者根据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分别制作了以“常用标点符号”、“‘的、地、得’的用法”、“古诗鉴赏”、“语文中的修辞”等为题的微课视频,并且将这些视频上传学校网站或者学生个人网络空间,这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课程学习,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与时间。
2.2.2 “翻转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课文中描写的景象,同时借助多媒体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文中的难点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学生可以借助网络了解许多知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学也需要网络技术的配合,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网络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小学语文由于小学生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特殊性,网络技术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网络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有哪些呢?
(一)情景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导入过程十分重要,导入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导入的设计需要教师充分考虑课文的特点,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观潮》这篇课文主要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壮丽山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这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可以很好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钱塘江大潮的景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的导入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江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钱塘江的壮丽。“同学们有没有见过钱塘江来潮时的景象?”每一年农历的八月是把这一天,钱塘江就会涌现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参观钱塘江的大潮,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和壮丽。“有没有同学见过呢?同学们想不想感受一下呢?”接着老师通过多媒体放一段录像,学生静静地感受。通过视频的播放和钱塘江大潮声音的震撼,学生一下子就会被钱塘江大潮的其实所吸引,所震撼。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导入,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学习课文,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疑问,但是学生只能根据语文科文中的语言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只能通过语言来了解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或者人物的形象。但是如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描绘,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在《观潮》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主要是要学生理解文章描写“潮来时”的句子,感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这篇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学生需要反复阅读来理解和想象潮来时的场面。钱塘江大潮的雄壮其实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想象,但是仅仅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来理解,学生难免会完全理解,这是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提高视频和音频资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使学生感受钱塘江来潮时的磅礴气势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本文关于钱塘江的描写。作者通过由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水的变化,作者又按照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描写了潮水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如此壮观雄伟的奇观。
(三)更好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的想象力对于语文的学习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通过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更好地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和文中人物的形象。对于《观潮》这一课来说,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才能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魅力,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对于文章中对于钱塘江大潮的描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学生会通过发挥想象力来想象钱塘江大潮的画面,但是如果加上声音和图片的辅助,学生对于钱塘江大潮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气势磅礴。在学生阅读课文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之后放一段大潮来临时的声音激发学生的灵感,增加学生的想象力。
在《观潮》这篇课文将要结束的时候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让学生再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使学生产生一种敬畏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技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是人们的生活更加现代化。网络技术也可以应用与教学领域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方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备课
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可以很好的辅助教师备课,网络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综合各种优秀的教学资源为自己所用。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网上的优秀公开课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增加教学经验。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教案的编写和优化,为学生提高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同时制作精细的教学课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语言和情景,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三)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8―0041―01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并且对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发展趋势。在网络环境下,如何构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基于此,笔者就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构建进行了探索。
一、利用网络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提高自身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在繁杂的网络环境中查询、选择与课堂教学的相关材料,丰富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能力。首先,语文教师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自身的备课能力,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不同的教师在教学经验、教学对象、教学能力和讲课侧重点等方面都存在不同,在备课方面也是千差万别的,但即便是最优秀的教师,在过去只有一本教学参考和相关杂志的情况下,其能力也会受到局限,并且很容易出现疏漏,而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有时候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在有限的资源下导致教师无法及时地回答。但是网络环境能够为教师提供丰富多彩、内容多样的备课资源,不论是文字、图片、视频等基础性材料,还是教案、课件和论文等研究性资料,在网络环境下都能够很轻松地得到,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次,通过网络,教师还能够搭建师生交流的平台,如QQ学习群、微信朋友圈、微博论坛等等,通过这些交流平台,教师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教师就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制作课件,让教学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进而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二、运用网络资源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教学效果的最有效措施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过去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单纯的文字和插图已经无法很好地刺激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文字和插图相对比较抽象,不太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无法有效地激励小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图片、声音、视频甚至是影视等资源,将课文上的一个个文字转变为一幅幅影像,图文兼洌声情并茂,将抽象的课文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用直观的形象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运用情境导入法、案例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开展语文教学,例如,在学习《赤壁之战》这篇课文的时候,可以在网络上搜索《三国演义》的主题曲,运用音乐对课文进行学前导入。先用多媒体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随着音乐的播放,通过课件播放赤壁之战的相关画面,江面上波浪滔天,连锁船的浩瀚气势……当音乐结束后,教师应当适时地提问:“谁知道赤壁之战的经过?”通过丰富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响应,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一步一步地开展课文的相关学习,让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并引导学生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构建和谐教学环境,夯实语言训练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营造愉快和谐的语言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自由想象空间,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想象力、创新意识的相互促进关系。彻底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的单纯教师给予,学生安静地认真听讲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拓展形象思维空间。要变传统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生营造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善于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充分拓展每一个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高效率的语文教学必须通过创新发展的教学行为体现,包括教学语言与学法指导方面的创新工作。除此之外,有关部门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评价需要关注实效,其主要评价标准应该考虑教师是否善于引导,是否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自主表达的语言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智力是否得到有效开发,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是否得到提高,一定要按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教育教学方案,就是要依据小学生的潜在心理诉求和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开发小学生的语言天赋和潜能,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平等的语言基础教育,力求使具有不同语言基础的学生都能充分开发语言潜能,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在强调语文基础知识记忆的同时努力培养语言能力,逐步实现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转移。教师要实事求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进行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系统工程中的最基础工作者,更应该时刻叩问自己,在语文教学方面,需要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发挥终生助推作用,把提高语言学习能力作为学生获得其他知识的途径,加强语言基础知识训练。
二、以语文基础知识传授为契机,强化综合素质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机智,灵活驾驭语文教学过程,必须集中精力探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有效的语言教学和有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学习现成的知识,同时要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特别是有效培养小学生获取新知的各种兴趣,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在语言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处理简单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获取新知识,逐步充实自己,勤于锻炼思维,进一步提高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师要一切为学生的未来着想,要以高尚的职业道德为基础,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为小学生的心灵健康和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保障。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心理基础上下工夫,时刻想着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要通过岗位培训,实施全员继续教育,通过苦练基本功等途径逐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教学技能,尤其是驾驭教材的能力。当前教师普遍反映,小学生几乎在诸多方面都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结果造成语文教学效益的低产出,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面前像说书人那样大讲特讲,仅满足于单一的知识性传授方式,只局限于单一角度的识记正确,而不思变换方式启发引导,结果每次语言教学活动后,只是教过了一些应该学的东西,而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很少有人关注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否提高?这在公开的语文教学活动评优中尤为突出,有的教师甚至担忧形式不“变”上不了领奖台,所以为求教学方法创新,简单把一些与本课题不相关且无价值的游戏、绘画、音乐活动也硬凑到语文教学活动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根本不思考所选的内容是否适合仿编,适合思维的扩散,出现语文活动离不开仿编,以故事教学无疑使思维扩散得到一定发展,但收效不是太理想。有的教师急于求成,前一环的活动目标尚未落实,就急于开展下一活动。
三、在语言教学中注重审美情趣方面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