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9 15:25:20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卫生院全科医生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明确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问题和对策,不但有利于全科医学事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充实社区卫生服务的内涵,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更有利地全面发展。本文简述了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的现状,阐述了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目前存在的问题,现结合自己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的实践体会,对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浅述。
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的现状
乡镇卫生院是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的枢纽,承担着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任务,在农村卫生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各地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大致存在以下3种类型。
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部分乡镇卫生院目前正在向社区卫生服务转型,撤并村卫生室,直接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成立社区卫生服务站,并成立了公共卫生所,加强了农村的公共卫生、疾病预防和基层基本医疗工作。
基本不变型:由于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政府职能的缺位,一部分乡镇卫生院已逐步演变为医院,而村卫生室卫生院的关系非常松散,部分卫生室演变为个体诊所。
改制型:由于当地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定位出现偏差,而政府没有履行好对乡镇卫生院的主导职能,把部分乡镇卫生院变成了股份制医院和私有制医院,明显削弱了公共卫生工作。
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纵观我市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认识上的错误:认为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只是卫生部门一家的事,没有将发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列入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总体规划,没有形成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建设的正确观念。②职能上的缺位: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在部分地区的乡镇卫生院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运行机制和投入机制没有建立。③行动上的迟缓: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区。④改革中的缺陷:部分农村乡镇合作医疗的改制没有考虑到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建立,一些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改制后削弱了预防工作,削弱了一些社会效益的工作。⑤投入不足:业务用房不足且破旧,医疗设备短缺且简陋。⑥人才匮乏:卫生人才匮乏且素质不高,本科毕业生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的比例太少。⑦管理滞后:运行步履维艰且功能脆弱。
对策与建议
定位政府职能,明确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定位:明确政府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责任,明确乡镇卫生院的规划定位。建议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分类管理:①以公共卫生工作为主,同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不设置病房。②中心卫生院,辖区服务人口和业务用房规模较大,设有病床。建设基本标准为:一般卫生院用房建筑面积在1000~1500m2;配齐基本仪器设备;做好人员的定员工作,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医生和卫技人员,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要求。中心卫生院要根据服务和功能的需求,分别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由政府主持,全民参与:社区卫生服务不单单是卫生部门所决定的,必须从单纯的卫生部门转变为全社会参与,实现卫生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共同行动[1]。居民通过参与过程可以更有机会地把握自己的健康状况,更多地进行自我疾病管理;通过参与可以提高居民对健康问题和社区卫生服务的理解,减少因不理解产生的抱怨和不满。
确立乡镇卫生院在构建和谐社区新型卫生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①设立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投入真正用于乡镇卫生院的标准化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②要在2~3年内对乡镇卫生院全面进行1次建设,使卫生院用房达到标准要求。③要按标准配齐一般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④按标准配齐从事计划免疫、疾病预防和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等公共卫生人员,坚持“养事不养人、钱随事走”的原则,确保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有人做事、做好事。⑤对基本医疗服务因政策性造成亏损的要予以补助,确保其正常运行。
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①要探索建立政府举办、部门管理、卫生院运营的管理形式,强化卫生院管理职能。②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要求,健全和完善卫生院对分院和村卫生室的一体化管理模式,明确任务与责任,强化考核与监督,健全基层卫生服务体系。③要转变服务模式,以公共卫生工作为主,切实加强公共卫生三大类12项服务项目的落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④要根据农村就医的特点,延长服务时间,改“坐等患者”为主动送医上门服务,把医疗服务与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有机地结合,以优质、便捷的服务赢得农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⑤要继续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坚持质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建立重实质、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和农村公共卫生人员倾斜的自主灵活的分配办法,合理拉开分配档次,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2]。
加速社区卫生服务专业队伍的建设: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首先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着力解决当前急需与规范化培养周期较长之间的矛盾,近期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同时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创新全科医生激励政策和方式。⑴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人才是关键: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状况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区卫生服务的生存和质量。然而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状况不容乐观,全科医学知识和人才缺乏,人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3]。近年来一些研究发现,全科医学的在职培训对弥补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不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⑵培养全科医生,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全科医学大的培训环境尚未具备的情况下,孝感市从2007年开始,先后5次组织对孝南区、云梦等6个县市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各级村、乡镇卫生院的医护人员,进行了有组织的全科岗位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⑶培养和建立稳定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全科医师在我国规范化培训才刚刚起步,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健全中。因此,必须加快培养和建立稳定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⑷尽快实施全科医师的资格认可和准入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没有明确全科医师的准入制度,由此造成人们的误区,认为只要有医师执业证就可以到社区做全科医生。另外,由于基层待遇低,很多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到社区工作。因此,尽快实施全科医师资格准入制度,这是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5]。⑸坚持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的长效培育机制:积极发挥主管部门的作用,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学校与社区卫生服务基地的双方优势,培养大批的全科医护人员,壮大乡镇卫生院全科医师的队伍。构建社区卫生服务实习基地长效的运作机制,体现“优势互补、花费少、见效快、共同发展”的双赢特点。⑹解决社区卫生人员的待遇问题:①制定适合社区卫生人员的职称晋升政策,形成相对独立的专业技术职称晋升实施办法。②解除社区卫生人员的后顾之忧,使之享有教师和兽医的同等待遇。将他们纳入社会统筹保险范围,按事业单位待遇建立养老、失业及医疗等保险。
广适宜的技术,加强质量控制,开展绩效评价:①构建新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结构,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和专科医院,二级医院实施“转、并、卖”[6]。②吸收民间资源进入社区卫生服务,平等享受国家有关政策和待遇。③实行“守门人”制度[7],从政策上规定参保或合作医疗的患者需现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全科医师首诊,并对定点医院的数量加以限制。④完善双向转诊制度[8]:让急性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后处于康复期的患者、术后康复期患者和采取支持疗法的肿瘤患者,都应及时从医院转诊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家庭进行进一步治疗。政府应规范转诊制度,对于未将其及时转诊的医院实行处罚或拒付等强制措施,同时,设定明确的转诊条件,保证危重、疑难患者得到及时的转诊,不延误社区居民大病的救治。⑤建立新的社区卫生服务区域和机构评价模式,摈弃以患者为中心和以疾病为核心的评价思维,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管理模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可以通过宣传栏、CD、健康知识专题讲座、各种形式的义诊活动等让居民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提高居民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⑥建立以社区居民是否受益、是否满意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新型评价体系。乡镇卫生院实施全科医学模式要注重强化措施,进一步健全由政府组织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按成本收取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健康保障制度,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公平和效率,真正做到缩小群众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的差距。
参考文献
1 李长明.提高认识,明确责任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全面发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
2 杨,杨兴华,李航,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及发展对策定性访谈报告[J].中国全科医学,2004,7:1012.
3 沈国星.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工作的几点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048.
4 任光圆,马玉富,王建华,等.绍兴文理学院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5,25(10):27.
5 贾明艳,蒋保季.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几点体会[J].中国全科医学,2007,1:17.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重在对学生的人生定位,使学生在内心中形成一个健康、有生命意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生活中引导他们的心理成长和日常行为,老师通过思想品德课堂的生活化渗透教育,一砖一瓦地垒筑起学生的思想品德之墙,坚固学生的人生方向和成长位置,从教学实践出发,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入精彩纷呈的道德课堂,用道德的力量丰盈学生的精神境界,用关怀的情怀充实学生的成长历程。
一、目前我国思想品德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
1.教学准备环节不充分
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文本分析时,还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在具体教学实施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常常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准备材料也与学生的生活内容相脱节,教师往往以自己的兴趣、新闻热点进行课堂分析,而不是学生所关心的品德内容,这在无形中就削弱了思想品德课堂的凝聚力,使课堂教学浮于虚空。
2.教学实施环节不到位
在历年的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在思想品德学习过程中仍然以死记硬背为学习方法,没有主动性思维和创意性的关联;在进行思想品德内容的传递时,老师过于注重将结论表达给学生,而忽略对品德内容的具体分析和过程的理解,使学生简单地认为思想品德内容就是将老师表达的结论点进行记忆,与生活实践活动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在进行思想品德课的组织上,也欠缺组织性和有序性,过于死板的传授和过于张扬的课堂都不能很好地传达品德精髓,达不到实效性的课堂效果。
3.教学评价不全面
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评价主要在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评,要进行德育和智育的统一性评价,但是在思想品德教学评价中,作业设计还比较单一,没有紧扣生活内容和实践认知,成为学生的负担,缺乏开放性的拓深课题分析;另外,考评机制的分级评价并没有实质性发挥其作用,沦为一种表面形式,其实质上仍然沿袭应试评价的轨道,摆脱不了陈旧模式的思维定势。
二、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化应用策略
思想品德课堂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经验,将活化的“水源”注入思想品德课堂,使思想品德课成为生活的课堂、实践的课堂,用身边的人和事启迪学生,用一颗童真的心灵去感受世界,接受生活的锤炼和社会的熏陶,有效地把思想品德课堂融入生活中,提高教学效果。
1.挖掘素材内容,提炼品德教育价值
教师要学会在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中提炼素材,挖掘并进行二次开发,注重素材与学生生活的相连性,适当对素材进行重组、拓伸。例如,在“诚信是金”的教学设计中,老师在向学生灌输诚信理念时,可以进行内容延伸,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别人不讲诚信,那么我讲诚信是不是会吃亏呢?另外,老师还可以列举一个事例进行引入说明:如果你在下雨天向别人借了一把伞,本说好要还的,可是,时间隔久就忘记了,那个同学也没有找你要了,这事就过去了。你事后想起:还有东西没还给别人,他也没问就算了吧。这样一件小事,仅仅是一件微小的没讲诚信的小事,也没有引起严重的后果,那么还有必要讲诚信吗?通过对事例的分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诚信价值观,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
2.融入生活情境,探析品德教育价值
(1)用直观的情境导入思想品德问题
教师要注重运用身边的情景和学生经常接触的生活感受为切入点,用直观的场景导入学生心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想的问题情境,老师再加以分析和指导。例如,在思想品德的“相亲相爱一家人”的课件中,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家庭的亲爱画面,学生在看到不同的家庭画面的时候,老师让学生体会自己与父母的感受,并且老师要进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第一个问题、学生自己对孝敬父母的日常做法举例;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孝敬父母就是要惟命是从吗?第三个问题:有逆反心理的行为表现就是不孝子吗?这是从智育和德育两方面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的生活体验,然后要从辩证的角度思考自己的行为,并从成长心理进行剖析,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讨品德价值的正确导向。
(2)用生活的情境解答思想品德疑惑
在初中阶段,学生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成长烦恼、心中苦闷,这些郁结在内心的思想困惑需要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进行排遣和化解,用学生生活中已掌握的知识点进行明理、修身、养性的培养和熏陶。例如,在思想品德课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课,让学生说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烦恼和困惑,老师也可以用生活中的情境进行解说:如在人多拥挤的公交车上、地铁口内,我们被别人推倒在一旁,而无人理会,我们对推我们的人应该如何宽容呢?要不要宽容呢?如果公交车在即将开动之时,我们因与人攀谈热烈而晚上了一会儿,被司机训斥了许久,我们该如何进行排遣和宽容呢?我们应该对司机的训斥予以宽容吗?
(3)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思想品德意境
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用多媒体教学设计思想品德课程,用智能的、形象的思维进行新知识点的启迪,例如,“世界文化之旅”一课,丰富而优美的世界文化、风俗人情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老师要抓住学生的成长特点,用多媒体进行世界文化和相关知识的展示,让精彩变幻的世界文化特色吸引学生的目光,让变幻多样的民俗风情带动学生的想象,从而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在文化知识的世界里翱翔。
3.用激励的手段构筑思想品德价值观
表扬性的言语、鼓励性的评价往往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老师可以设置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可以编排思想品德小品化表演、对白式表演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升道德操守。例如,组织学生编排小品“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一课,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编排,重点围绕“使者”这一核心概念,融入学生自身的生活理解内容,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让学生在文化价值的区分鉴赏中学会评析、鉴别,学生在“使者”角色的扮演里,体会课程的核心概念内涵,提高对优秀文化的鉴赏和区别水平,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是以学生的未来为导向的,以智能和德能综合统一为教学设计主体的道德性课程,它以青少年的成长特点为中心,依据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构架,在既有的知识体系里进行思想品德内容的熏陶和感染,以生活为源泉,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新性潜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在知和行中逐步发展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升自身的成长经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并用它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张相林.新课改背景下中学生对政治课认知现状的调查研究[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6).
[2]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2007(6).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1).
[4]汪斌.新理念指导下的政治教学[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05(5).
在我国高速城市化过程中,每年新建成的城镇建筑总量比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新建建筑总和还要多,城市化发展迅速。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持续地改善人居环境,进行节能减排,所以,要做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1 走节约型城市绿化的发展之路
由于我国各地的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化发展水平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节约型园林绿化建设必须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按照当地的气候特点,制定切合当地实际、适合自身条件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方案。园林绿化合理设计,将其与城市的建筑物、构筑物等密切结合,通过绿化、将树木花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城市的综合功能,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保证城市绿化用地的前提下,提高土地的利用率;针对城市绿化植被用水,施行循环用水、再生用水;因地制宜,适地适树,节约原材料。在城市绿化中要尽可能用本地的乡土植物,合理搭配乔灌花草,能节省绿化建设成本、养护管理成本。
通过树木花草的合理搭配,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通过园林绿化减少城市空气和水的污染,尤其是空气污染;减少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能耗;减少城市交通和其他方面的耗能。建设可步行城市,栽种行道树,方便人们生活。
努力营造节约型园林绿化的新模式。在园林绿化建设的各个环节, 要作到节地、节土、节水、节能、节材、节力等方法多措并举,综合利用。要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和屋顶绿化,充分利用墙体、屋顶和桥体扩绿增绿,丰富绿化层次,营造立体景观。要积极发展节水型灌溉,采用微喷、滴灌、渗灌等先进的节水设施,建设节水型灌溉绿地。要大力发展集雨型绿地,把集雨工程作为今后园林绿地建设的一项内容,推广使用渗透性好的铺装材料,在具体条件的绿地中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所蓄雨水用于绿地养护要推广使用中水灌溉绿地,进行绿化灌溉的再生水一定要符合相应标准。
加强园林科研,为节约型园林绿化开展提供技术支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节约型园林的技术支撑体系。把发展节约型绿化作为园林科研工作的重点,加强对节水植物的研究和培育,推广耐旱、节水、涵养水源的植物,依靠科技推动节水型绿化的发展,实现城市绿化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综合发挥。积极开发并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园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新品种。要健全节约型园林绿化的规章制度、规范标准等,通过这些来引导节约型城市园林绿化的发展。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升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乃至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着广泛的影响。科学发展观,有利于提升园林绿化建设及管理水平。提高认识是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科学发展的关键。城市园林绿化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是实现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之一。所以,要转变观念,科学看待城市园林绿化的价值。当前,要改变那种把园林绿化当成“附属”的错误观念,真正树立城市园林绿化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景观的最有效措施。转变城市规划观念是城市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代城市园林绿化不再仅仅是城市的点缀和单纯的栽花种树,被赋予了美化环境、传承文化、提高人居生活质量等重要功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整个城市整体发展水平相关,科学合理的进行总体规划、合理布局,以达到满足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发展的综合需要,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可持续发展。
为保护好城市园林绿化现有成果,要加强管理。虽然,一些地方,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毁绿、占绿事件仍时有发生。保护和管理好现有绿化成果,是我们亟待思考与解决的重要课题。提高市民对园林绿化的认识;加大园林执法力度,坚决查处毁绿、占绿案件;规范养护管理标准,提高技术人员素质,科学管理,科学养护,节约成本,减少浪费;加大科研力度,扩大科研投入。
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园林绿化事业再次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是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做好园林绿化工作,在规划时要重视绿地分布的均匀度,充分发挥绿地正常的生态价值,让园林进入老百姓的生活,深入社区、深入家庭。另外,要营造特色景观,提高绿化品位。最后,要想方设法扩大城市绿化总量,通过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拆违建绿等措施,抓好绿化指标的落实,加强各类新建、改建、扩建等项目配套绿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聂振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节约型城市园林[J].生态与环境, 2008.
本次检查由省人大常委会姒健敏副主任担任检查组组长,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实施,采取抽查与自查相结合,重点围绕去年跟踪检查后提出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建设、监管机制建设、技术支撑和能力建设、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处置等四个方面内容,跟踪检查各级政府贯彻落实食品安全审议意见的情况。检查组邀请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分2组赴杭州、衢州、舟山、丽水等四个市进行实地抽查,同时布置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自查。检查组分别听取了省食安办、食药局、公安厅等11个部门、4个设区市及所属4个县(市、区)政府的情况汇报,与有关方面代表进行了座谈,采取明查暗访、现场抽检等方式,实地查看检验检测机构、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及餐厨废弃物处理各环节近30家单位。11月初召开全省人大教科文卫工作专题会议,专门听取各地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还利用浙江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广泛征求了意见。现将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食品安全工作主要成效
从检查情况看,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按照《国务院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精神和省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稳步推进监管体制改革,建立基层监管网络;根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地方政府负总责的监管责任;各级政府结合当地工作实际,创新工作方式,通过教育引导、规范整治、严打惩处,促进全省食品安全形势继续稳定向好,落实食品安全审议意见取得了较好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一是推进机构改革。去年11月1日起,新组建的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开始正式履行各项新职能。省政府出台《关于改革完善市县食品药品监管体制的意见》,要求各地整合市县两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与工商部门组建市场监管局。舟山市作为群岛新区创新模式,率先探索市、县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三合一”,并于去年底全部到位。目前,除台州市以外10个设区市、82个县(市、区)都出台了“三定”方案。同时,各地生猪定点屠宰监管职能也由商务部门划转农业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基本形成了两段监管为主的模式。二是明确监管责任。强化食品安全“政府负总责”,省市县乡各级政府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抓好食品安全的责任落实,并出台了《浙江省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三是健全基层网络。今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基层责任网络建设的意见》,目前,全省1347个乡镇(街道、开发区)已全部成立食安委及其办公室,配备专兼职干部,构建覆盖行政村(社区)的协管员、信息员队伍。绍兴市等地还明确了对协管员、信息员的补贴标准,以更好地稳定队伍。
(二)创新工作载体,监管能力不断加强。一是在农产品质量监管方面,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至今年9月,全省90个县(市、区)已全面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室并免费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创建,并创新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公众满意度测评方案,杭州、衢州、丽水市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促进工程。二是在生产加工环节监管方面,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风险等级评价与分类机制。制订实施《浙江省食品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自查报告规定》,明确企业主体责任,并规定了企业自查、监管部门抽查等具体要求。三是在流通环节监管方面,推动流通环节食品经营户电子监管。开展农贸市场自制食品“清源”专项行动,研究制定市场禁入和退市监管机制,淘汰一批“低、小、散”的食品作坊,倒逼食品行业转型升级。四是在餐饮服务监管方面,深化餐饮服务食品安全“321示范工程”创建活动,推进特大型、大型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阳光厨房”建设,制定评定标准和考评办法。出台《浙江省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工作指导意见》,加强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指导。舟山市作出了餐饮单位禁止向外地游客提供生食海产品的规定,进一步提升保障水平。
(三)关注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成效明显。一是加大打击力度。省政府和有关部门按照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围绕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薄弱领域以及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多次专项行动和整治。从今年3月1日至6月10日,在全省集中开展食品安全百日严打行动,对危害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形成严打高压态势。深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机制建设,出台《关于建立打击食品药品安全违法犯罪协作机制意见》、《浙江省食品危害认定操作规程(暂行)》,温州、湖州、嘉兴等地公安部门成立了食品药品环境犯罪侦查支队,加大食品违法案件打击力度。二是健全校园食品安全工作机制。全省中小学校大宗食品统一配送(定点采购)率达83.9%,A、B等级学校食堂比例达61.5%,品牌超市进校园比例达57.8%。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引导实施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强化农产品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管控,在124家单位建立农产品准出管理制度,为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奠定了基础。四是加强小餐饮监管。宁波开展“关注身边的小餐饮食品安全”行动,温州市区小餐饮持证率由53.5%提升到96.5%,湖州市试点开展小餐饮整治提升工程,嘉兴市对无证餐饮店进行分类管理和处置。五是认真查处杭州“广琪”生产销售过期食品案件,开展食用明胶专项监督抽检工作,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四)开展宣教活动,法制氛围日趋浓厚。对照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要求,省有关部门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科普活动,加强与媒体沟通,积极宣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知识,引导公众安全消费,加强行业自律。温州市组建“食品安全监督团”,不定期进行明查暗访。目前全省已经广泛开展“我执法,你参与”、“我宣传,你传递”、“你点题,我检测”、“你举报,我查处”活动,深化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建设,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监管部门开展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看,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意见时采取的措施是有力的,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成效明显。近年来,我省没有发生区域性、系统性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但是食品安全事件仍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食品安全状况与人民群众期待仍有不少差距。从检查情况看,有些方面仍然没有得到较好整改,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整合效应尚未充分发挥,监管领域还存在空白。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革后,市、县食品生产、流通、餐饮三个环节的监管职能划归市场监管局,监管职能趋于集中,监管盲点逐步消除,但职能整合、业务融合还没有完全到位,执法“死角”和监管“空隙”依然存在。一是有的部门职能虽然移交而人员和技术力量并未移交,导致相关领域的监管处于空白。杭州市西湖区反映监管职能调整后,农业部门新增加了农产品储运、生猪定点屠宰和私屠滥宰查处等监管职能,但监管和保障力量并未及时到位。二是基层执法队伍的专业技术力量较为薄弱。各地工商部门的基层队伍虽然健全,但与从事食品安全的专业要求相去甚远,承担监管新任务的专业化水平不够。绍兴市反映专业人员占比下降,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食品药品相关专业的人员只占23.3%。台州全市食品安全专职监管人员不到300人,监管对象却有4.6万余家。三是有的地方存在村级协管员、信息员报酬过低、队伍不稳定、年龄偏大难以掌握新技术等情况,未能发挥应有作用。
(二)食品安全风险防范机制尚未健全,质量安全还存在隐患。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监管机制尚未很好建立,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重许可,轻监管;重专项整治,轻源头治理;被动应对多,主动监管少的问题。一是食品安全的市场准入机制、全程追溯体系尚未建立。如食用农产品品种多,农业生产“规模小、分布散、水平低”,在准入机制与追溯体系建设方面进展不快,准入的条件、要求、标准仍不够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依旧存在。二是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尚待加强。食品安全地方标准技术管理机构不健全,企业标准备案任务繁重,相关人财物等保障机制尚不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标准制定进度以及企业标准备案质量。三是风险监测抽检率偏低,基层风险监测能力薄弱。各设区市风险监测专项经费投入不足,样本量偏少,2014年我省争取平均风险监测样本量仅为1件/千人口,与“十二五”规划中2件/千人口的目标量差距较大。风险评估、交流及预警机制尚不健全。四是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事先防范与发现手段。全省许多地方反映熟食制品的原材料虽有监管但点多量大,难以监管到位,用病死动物加工的行为难以防范;对添加剂的生产与使用的监管目前仅止于台账层面,非法使用添加剂和滥用添加剂监管难度较大。另外,对主动查处的案件宣传也不够,致使群众容易误认为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媒体记者、内部从业人员举报发现的。
(三)基层技术支撑力量薄弱,检验检测能力还有待提升。各监管部门尤其是基层单位普遍存在经费落实不到位、检验检测设备不足等问题,监管资源有限性和监管对象广泛性的矛盾较为突出。一是检验检测经费不足。随着食品安全专项治理、示范创建和宣传力度加大,投诉举报数量和处理难度攀升,检验检测经费缺口不断扩大。按日本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一个品种检测有近300个参数,而我省一般在市级层面检测58个参数,最低费用需1000元,这在县、乡及农贸市场就无法开展。二是检验检测能力薄弱、技术装备落后,存在着“检不了、检不准、检不全”现象。部分地区因为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检验制度和专业人才,检测设备闲置,连基本的工作需要都满足不了。在水产品检测方面,作为渔业大省,我省水产品安全检测机构只有部级一家、省级3家、市级3家,县级一家也没有。三是检验检测资源配置不合理。目前全省市级层面检测资源整合配置基本完成,县区级仅有29个完成或正在组建综合性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基层市场监管所及乡镇农产品监管机构快检能力十分欠缺。许多农产品需要委托送检,周期在15至20天,而蔬菜、沼虾等农产品收获期短,批次多,常会出现检测报告出具时,不合格批次农产品已经销售完毕的现象。
(四)重点难点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监管方式还有待改进。在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大环境下,食品生产经营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相关部门适应市场变化意识不强、手段不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处置措施有待增加。一是省级层面尚未出台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虽然部分市县已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但餐厨废弃物“统一收集,集中定点处置”的原则仍难以落实,尤其是许多乡村“农家乐”的餐厨废弃物处理缺乏监管,大量的废弃物没有及时回收处理,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而且难保不流向餐桌。二是无证生产经营问题解决难度大。我省外来人口多,城乡二元化结构,无证流动摊贩、无证小餐饮数量巨大,社会反映强烈,有关部门虽然多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但效果仍不明显。江山市反映有小作坊200余家,但符合生产经营发证标准的只有1家。三是进口食品市场监管亟待加强。近年来,假冒进口食品、走私食品等问题逐步凸显,海关及检验检疫部门由于管理手段单一、管理链短、区域性强,检测能力弱,对于违法进入国内市场的进口食品无法实施有效管理,监管部门难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
三、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中央强调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来抓食品安全工作。为了更好地督促和支持政府依法行政,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化体制改革,健全完善严格的问责制度。各级政府要全面负起食品安全的监管职责,不留“死角、盲区”。一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省食安委的组织架构及工作机制,并充分发挥其领导、统筹、协调的作用。二要建立健全横向、纵向联动监管机制,进一步厘清政府职能部门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清单,加强工作考核和责任追究。完善市场监管部门与农业、卫生计生、质监等部门协作机制,对于职责交叉、职能不清的领域,要建立落实重点问题交办制度,切实做到全链式监管和无缝衔接。三要加强培训指导,完善乡镇(街道)综合协调机制,进一步夯实农村、城乡结合部的基层监管基础,切实发挥农村和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作用,提升基层责任网络监管质量。四要创新监管方式,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切实承担起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从源头上防控食品安全风险。
(二)严格市场准入,切实加强监测体系建设。在食品标准制订、科学的监测评估机制建立和实施安全可靠的生产加工技术上要加大监测力量,提升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支撑力。一要建立严谨的标准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倒逼机制来进一步促进监管工作。二要加大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统筹协调、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在加快县级检验检测机构“硬整合”的同时,要夯实基层,提升软实力,培养充实专业技术人员,进一步完善分层分类分级检验检测计划和技术手段,增强综合监测能力,要通过完善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扩大第三方参与食品安全检测的范围,着力增加检测种类、扩大检测范围、提高检测批次和频率,为市场准入提供技术保障。三要督促、指导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加强自身检验检测制度和条件建设,切实把好源头安全关。四要充分发挥监测平台预警作用,充分运用风险监测成果,实现从种植养殖、生产加工、贮存流通、餐饮服务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全覆盖,实现由事后查处向事前消除隐患转变,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三)加大惩处力度,采取最严厉的处罚措施。要继续保持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高压态势,坚持历年来专项整治行动中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舆论等多种手段,深挖行业共性问题。一是建立风险隐患清单,开展重点环节整治和整治督办,坚决清理一批不符合食品安全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二是规范和加强食品安全举报投诉处理,畅通投诉渠道,确保及时受理、及时处置、及时反馈。三是省有关部门要抓紧做好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修改的启动准备工作,在监管执法中正确应用法律,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四是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的联动机制,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建立完善案件移送、事先介入、信息互通等制度,不断提高打击食品安全犯罪合力和威慑力,严惩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
安全生产管理是各项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组织措施[1]。为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产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认真做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至关重要。目前,在科研院所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监督管理思维误区,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2-3]。因此,探讨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管理办法,对于加强和改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来说意义重大。
1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安全生产管理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逐步吸收消化和利用国外的现代安全生产理论,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安全生产理论。在安全生产实践中,我国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在工作实践中也逐步构建了安全管理模式,与国外大型企业集团的安全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相同点,但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安全教育、安全文化建设和安全激励手段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4]。我国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生产投入保障不足;安全生产意识较低,安全教育培训力度不够;安全责任落实不够,监督不到位的现象;安全标准化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5]。
2 橡胶研究所安全生产管理实践
橡胶与钢铁、煤炭、石油一起称为四大工业原料。橡胶产业是我国的重要产业之一,特别在航天航空和重型车辆制造业领域更是不可缺少的材料[6]。因此,天然橡胶被视为战略物资,橡胶研究所有效开展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2.1 成立安全生产管理小组,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
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是安全工作有序开展的保障。主要包括安全管理机构设置、明确安全负责人及管理人等[7]。橡胶所成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稳、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消防安全领导小组、危险化学品管理领导小组等,成员涉及范围广,保障了工作的参与度及实施力度。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与组员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做到所、课题组/职能部门的两层管理,明确各职能部门和课题组的责任,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2.2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相关规章制度
科研院所安全管理的基础就是要根据国家、地方制定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制定切合本单位实际的管理制度体系[8]。为加大安全生产的管理力度,促进各部门、各课题组分工协作,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实验室、各试验基地运行管理,制定了《处置突发灾害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消防应急预案》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征求各部门、各课题组意见的基础上多次修订完善,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从根本上保证安全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2.3 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强化安全意识
安全检查是预防和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各单位应结合自身科研生产特点,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工作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落实整改到位。橡胶所除综合维稳、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以外,还将电工及基建条件办公室负责工程的相关人员纳入到安全检查队伍中,以保证检查的专业性与可行性,同时保证问题整改的及时性与高效性。科研平台管理人员每日对实验室线路、电器及高压灭菌锅、烘箱等易致燃、致爆仪器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各类仪器设备的安全运行。对在检查巡查过程中发现的可能存在的隐患,相关部门尽快整改和处理。
2.4 完善各项安全设施,保障安全工作顺利实施
安全条件建设是开展安全工作的技术支撑条件。主要包括安全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安全技术防范、危险化学品管理、消防管理等。具体指在办公室区域安装标识和应急灯,红外线报警器;及时补给干粉灭火器、水枪、应急灯,保证了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到“防患未然”。
2.5 严格控制有毒、有害化学药品的领用,做到安全生产工作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设立专门的有毒、有害化学物品存放室,并执行严格的领用审批制度,对其使用情况进行登记,做到有案可循。对于实验室的“三废”,进行了严格回收,并交由废物处理公司定期集中处理,保证了实验室环境的安全。
2.6 加强安全生产培训
邀请公安局消防人员进行消防知识讲座,并进行现场演练,并对新进人员进行相关实验室规章制度及各种仪器设备操作的岗前培训,为安全管理奠定了基础,提高了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
3 结语
科研院所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不是一举即至的,而是一个实现整体绩效改进、持续动态化安全管理提升的过程,应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的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完善安全配套设施和制度,制定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规范员工安全行为和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循序渐进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从而逐步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
参考文献:
[1]黎文.如何理解《安全生产法》中的生产经营单位[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7-04-12(03).
[2]陈舟衡.地方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研究-以中山市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11.
[3]朱雄,郭P.强化对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4,(1):22.
[4]聚焦时政.安全生产法颁布后首修[N].武进日报,2014-2-26(12).
[5]赵福才.加强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的探索[J].劳动保护,2005,(02):45.
世界发达国家农村卫生服务人员为每1000人拥有10名卫生服务人员。除此之外,按WHO的标准,医护比为1:2,我国是1:0.61,农村则更低。WTO推荐的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人员高、中、初级职称的比例是1∶3∶1,我国农村是1∶2.4∶1.83。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县农村的卫生人才奇缺,空编严重,人员素质偏低,结构欠合理,农村卫生技术人员退休的多、引进的少。许多乡镇卫生院找不到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和有执业资格的医师。有的乡镇卫生院医生要分管多种工作,如后勤,财务,甚至还要参与乡镇工作等,用在本职工作及学习的时间很难保证。现有农村医卫人员的医技水平也不容乐观,大多数农村医生都是初级职称。我们在走访当中发现有些私人诊所的医生都不愿意说出自己的职称。或者有些村卫生所的医生根本就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有的仅仅只是经过几个月的培训。 由于医技水平有限,很难为当地老百姓解决看病问题,仅能提供一些最简单的医疗服务。当遇到略大一些疾病时,手足无措,无力解决,要么让病人转到大医院,要么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特别是农村土生土长的医生(过去叫“赤脚医生”)专业知识欠缺,这些人大部分文化程度比较低,有很多医生是依靠祖传的一些土方法然后就自行开业成了医生。目前农村绝大多数是私人诊所,它们凭借其廉价、快捷的优势为多数农民之首选,然而私人诊所的医生专业知识有限,只能对付小病,缓病。对于急诊的处理知识不全面,有些急诊因得不到及时处理而错过抢救时间。
(二)农村现有医疗条件和待遇普遍较差
目前农村乡镇卫生院缺少先进仪器设备,同时原有的设备陈旧,并且无专业人士应用,通常都是临床毕业的学生去使用,比如说X光机不是影像专业的毕业生,而是普通临床专业毕业生使用。对于村级卫生所设备更少,有些必要的急诊抢救设备都没有,比如说氧气瓶等。一般的农村卫生室都是普通的民房,一个药柜,几张椅子,其它就没有了,诊所的布置也不合理。因此对于村卫生室只能处理一些小感冒,对于简单的急救都是很困难的。现在的医疗体制基本上还是以药养医的体制。乡镇卫生院医生的生活待遇还是靠自负盈亏,一些贫困县农村的乡镇卫生院由于自身技术力量不足,医疗器械落后,群众不愿意到乡镇卫生院看病,而一些较难的疾病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又看不好,导致基层卫生院本身收入比较低,有很多医生的平均月工资不足千元,有的甚至在500~800元不等,导致一些有技术的医生选择跳槽或到沿海打拼。目前培养一名医学大学生至少得花费5~6万元(民办医学院则更高),毕业后,若到这些缺医少药的农村就业,不吃不喝工作5~7年后也只能挣5、6万元。面对这样的现实,医科毕业的学生大多不愿意到边远和贫困地区工作。现有的乡镇卫生院或乡村医生,特别是具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通过学习和培训后大多想方设法到条件好的县级医院工作。这样更造成边远和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人才严重不足或奇缺。
(三)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83%的被访问者表示医疗费用过高。农村群众常这样感慨,“现在干什么事情都敢想,就是不敢想生病”。进一次医院一个普通感冒至少要50~80元。输一次液吊两瓶,一组能量,一组消炎,成本只需10至20元,医院要收50~150元。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价格平均翻了几番,新药特药价格尤其昂贵,医院处方用药价格比药店要贵50%以上。同时,医生在给患者治病时,往往存在开大方、开重方、开新药的现象,甚至多开不少辅助药品。虽然现在90%的农民都参加了新农合,报销比例也有提升,但仍不算高。据汝城县汝合医组发〔2010〕1号文件规定,2010年度的住院补助比例在2009年的基础上上调5%,即定点医院乡镇级为80%,县级为65%,省市级为55%,定点民营医院参照定点医院补助政策但补助比例相应降低5个百分点,其他医院为30%至45%。医疗费用支出比例过大还是使许多农民得了病进不起医院,看不起病。30%的被调查者年家庭医疗卫生支出超过2000元,占家庭年收入的20%以上。到2010年,汝城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足2000元,所以,不少农民有病不敢上医院,只有“小病拖,大病扛”。据调查显示,农村有30%应就诊病人没有就诊、40%应住院病人没有住院。
二、农村乡镇卫生院、所对全科医生的需求状况分析
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需要更多的全科医生。目前我国全科医生紧缺,乡村医生并不是全科医生,他们有的只是普通的中专毕业生。他们所学习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只是民众普遍认为是医生就应该知道许多,久而久之乡村医生就默认成了全科医生。然而像湖南汝城的边远乡村都没有医生,一个村都没有一个卫生室,一个小的感冒都得走十多里路去买药,或者请别的村的医生上门诊治。目前农村的医生大多数实际是内科医生,但由于要面对和诊治各种疾病,之后又成了外科儿科医生等。也很少有参加了全科医学的培训,更少有人拥有全科医生执业证书。我们对株洲、湘潭、浏阳、望城、娄底、郴州等市县部分农村卫生所及乡镇卫生院的300份调查表进行统计,拥有全科医生执业资格证书的医生只有35人,占11.7%;接受过全科医学培训的有180人,占60%;其余的既没有全科医生执业资格,也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并且分布不均。相对于娄底、郴州,其他几个市县的医生在职称、学历、全科医学知识等方面比较有优势。对于娄底、郴州等地区的农村,一个乡镇只有一所卫生院,而且医生人数很少,设备不齐全。对于农村卫生所,医、护人员一般没有区别,医生既是医生又是护士,医护比例完全不能达标。
目前农村缺少医生,主要原因有:医学院校的医学生不愿意到基层农村乡镇,他们认为农村卫生院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也没有很好的晋升机会,同时条件比较差,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去。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同时以积极的财政政策,鼓励医学生投身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我们从湖南省卫生厅获悉,湖南省在改善乡镇卫生院硬件条件的同时,将以全科医生培养为重点,提升乡镇卫生院“软”实力,力争到2012年实现每个乡镇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
三、培养全科医生有效途径分析
(一)要在教学中逐步增加全科医学的内容
医改高度重视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过程中,我国政府审时度势,把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近期,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到2020年,我国将通过转岗培训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以逐步形成一支数量适宜、质量较高、结构合理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匮乏的现状,我国还专门提出要实施农村定向免费培养项目,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目前,我国设立全科医学教学机构的高等医学院校并不多,仅首都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设立了全科医学或者家庭医学部,开展全科医学的研究和教学。在新形势下,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应改变只偏重培养大医院专科医生的做法,在教学课程中逐步增加全科医学的教学内容,在全科医生培养方面充分发挥高等医学院校的作用,研究解决全科医学教材、师资等关键性问题。在全科医生培养短时期内难以全面到位的情况下,高等医学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门类齐全、临床教学资源与经验丰富等优势,积极参与全科医生的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切实提高全科医生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教学培训课程设置应包括:医德医风;人文学科课程(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人际沟通课程等);临床医学课程,内容上要防治结合、中西医结合,满足农村卫生服务要求;应用课程,开设全科医学概念、全科医生临床策略、卫生事业管理和社会健康保险等方面的课程。教学原则上应实施目标教学,注重整体观念,采取医教研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建立全科医生实习基地。
(二)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做到全而精
对广大农民朋友而言,大医院和知名医生离他们比较远,唯有身边的全科医生能在第一时间告诉他们如何防止食物中毒,如何预防心肌梗死,如何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等。因此,与远离农村的大城市大医院的服务相比,他们更欢迎贴近他们身边且掌握全面医疗技能、保健知识的乡村全科医生。所以,全科医生应具有综合服务能力,一是社会适应能力。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扎根农村基层的奉献精神,严谨的医疗作风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二是医疗能力。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及中医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以及必需的护理知识及技能,能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治,能初步处理危重急诊病人及做好病人的转诊工作等。三是预防保健能力。掌握和加强预防保健、康复医学和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可以进行社会调查、筛检与农村常见疾病的预防和检测,以及对村民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开展健康教育等卫生方面的服务。
今年“两会”上,河南省卫生监督局副所长刘宏兆提出“乡医”制度设想:即在现行国家医师制度框架内,实行乡(镇)医师执业注册制度,使取得乡(镇)医师执业证书后的医疗卫生工作人员在农村乡镇卫生院、农村医疗诊所、村卫生室等机构执业。
与会专家对该设想表示一致认可,同时建议:充分利用国家实际培养的专业医疗卫生人才,调整乡镇医生准入制度,努力促进医疗重心有效下移,大力加强乡镇卫生院与农村卫生室的行业人才建设;通过政策性规定,尽快制定并推行“乡医”制度,使获得执业资格的“乡医”只能在县级以下的乡镇及农村医疗机构行医。这样一来,既为农村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医疗队伍,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又可以有效解决医学院校大
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新华网》
浙江: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浙江省政府决定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过程中建立定点医疗机构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把医疗费用上涨幅度、医疗服务质量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执行情况等纳入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与定点资格和费用拨付挂钩。
浙江省政府近日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指出,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数据统计分析,及时掌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费用变化,提高
对医疗费用的监管能力。
((新华网》
太原:双管齐下建设乡镇卫生院
为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太原市卫生局出台一系列整改措施,扩建乡镇卫生院,并加派巡回医疗队技术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在加快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达标建设方面,太原市卫生局将对1O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改扩建,力争建设成为符合标准要求的规范化乡镇卫生院,并为30个乡镇卫生院配备基本的医疗设备,解决农民就近就医问题。目前,已有50名热爱农村卫生工作,熟悉农村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乡村医生到市直8所医院免费临床进修,由临床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厚的中级以上医务人员具体指导。
今后,太原市6支巡回医疗队每月下乡将不少于20天,在全市1013个行政村开展巡回医疗,20个卫生支农专家组每月下乡将不少于1周,轮流到54个乡(镇)卫生院坐诊,按照当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标准进行医疗服务收费;成立13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指导中心,继续开展公立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大医院专家在社区坐诊、义诊,居民在社区即可享受到专家服务。
《山西商报》
新疆:乡镇卫生院人员进全额事业编制以一专多能为原则
近日,新疆编办、卫生厅、财政厅联合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镇)卫生院机构编制标准》,合理调整全区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解决农牧区乡镇卫生院人员匮乏的问题。
根据《标准》,调整后的乡(镇)卫生院人员为全额预算管理事业编制,人员配备以一专多能为原则,凡能兼职的不另设专职。卫生技术人员比例不低于编制总额的85%,预防保健人数以保证预防保健任务的完成为原则确定。今后,各地将根据自治区初级卫生保健发展规划、行政区划调整、服务人口变化等情况,对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每3年对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进行一次全面审核。
《标准》还要求各地乡(镇)卫生院的设置严格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和乡(镇)行政区划进行,原则上每个乡(镇)设置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
泰州:社区医师接受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
4月21日,江苏省泰州市10多家二级医院的120名医生,完成了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市级培训科目。
此次进行的市级培训项目共20个,是在原36个中医药适宜技术中确定的重点项目。有中医基础的医生,经过1~2天的培训,就可以基本掌握。
据悉,该市计划用1年的时间,通过层层培训的方式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从6月份起,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中西医结合和全科医生接受培训;8月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生接受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并选择项目进行推广。
江苏省中医局有关人士说,泰州是全省第一个进行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的地级市,今后省内其他地区也将逐步推广泰州经验。
《中国中医药报》
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和绩效工资取得的成效
群众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的医药费用负担明显减轻:2011年1~12月门诊人次36843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23%,门诊人均处方额去年84.71元,今年51.65元,同比下降64%;全市16所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7.5%,住院比去年同期减少5%。实行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和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医务人员创收压力明显减轻;加上农保支付报销补偿方案不断优化,保障水平稳步提升。抑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把门诊、住院均次费用的零增长、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等指标列入医疗机构考核内容,群众在乡镇卫生院就诊的医药费用明显减轻。
坚持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随着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和永康市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实施,乡镇卫生院回归公益性,医务人员服务重心转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以保护农村居民健康为目标,开展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指导等“六位一体”公共卫生服务,辖区责任医生服务网络、区域社区卫生服务圈建设逐步加强,责任医生公共卫生服务示范片创建为我市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得到进一步增强,随着绩效考评体系完善,居民健康电子档案动态管理系统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开展处方点评,医院医德医风建设成效显著:随着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和绩效工资实施,乡镇卫生院彻底摆脱既往以药养医的局面,但药品“回扣”触角有向基层蔓延趋势,我市实时将处方点评制度在全市乡镇卫生院推进,落实日常督查措施,我院的抗生素使用比例从1月份的65.63%下降为35.32%,输液比例从41.26%降26.68%,抗生素滥用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基本药物制度和绩效工资初期存在的问题
基本药物目录品种不能实现乡镇卫生院医疗和抢救全覆盖,患者分流未能有效实现:目前,我省核定的基本药物为国家基本药物302种,浙江省增补150种,我市增补过渡期使用50种。实施以来发现,由于部分医疗急救必须品种、妇科、儿科用药不在目录内,同时群众不良用药习惯尚未得到有效纠正,乡镇卫生院对核定级别以外的就诊患者不再接诊,患者认为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下降了,而药品零售企业处方药零售不规范,村卫生室、个体诊所未列入国家基本药物零差率和用药规范管理,增加了医疗风险和医患纠纷。
医院正常上、下班时间未能满足公共卫生上门随访要求,责任医生自身健康诉求未能得到重视,进修学习机会缺乏,导致责任医生参与公共卫生服务积极性有所下降。
简便、易操作的绩效分配机制尚未充分形成,现有分配机制不能充分体现多劳多得:以流动儿童管理为例,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项目,却未被列入公共卫生服务经费预算,相关服务也未列入绩效工资报酬。根据永康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要求,各单位根据现有在职职工总数核定除基础绩效工资外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各单位在核定的绩效奖励总量内,各自制定绩效奖励分配方案进行分配,既往公共卫生服务服务经费用于购买社区医生劳务支配部分在实施绩效工资后被取消。但是不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责任医生工作量、劳动强度、劳动时间差别较大而平均可分配绩效奖励基本相同,未能充分体现绩效工资改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原则。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面临人才流失严重,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的问题:人才流失的最重要原因在于没有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成就感。我们在和社区医师交流的时候,他们普遍反映没有荣誉感。社区卫生服务应该与个人的发展空间相辅相成,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长的土壤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落实相关配套政策。
思考和建议
调整市本级过渡期使用药品,加强急救药品储备:在充分听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意见的基础上,对市本级2011年使用的过渡期药品进行调整,保证乡镇卫生院医疗需求。对部分未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确属临床抢救必须药品,报经省里同意后另行采购,以有效防止医疗风险和医患纠纷的发生。
加强健康宣教,培育安全医疗环境,营造良好医疗氛围:临床医护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开展一对一宣教,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让患者了解基本用药过程,避免非需治疗、过度治疗。政府部门、宣传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开展公益性广告宣传,加强安全用药、按需用药正面引导,促使广大群众形成良好用药习惯。加强村卫生室、个体诊所、药品零售企业监管,根据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制定村卫生室、个体诊所基本用药目录,培育安全医疗环境。加强医患纠纷舆论正确引导,营造良好医疗氛围。
创造良好的职业发展条件,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加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编制:建立并贯彻落实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完善培训模式和政策措施,建立全科医生培训补偿机制,适当放宽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学分要求,增加全科培 训项目实用性、可操作性。建立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培训基地,加强政策指导,支持医院以提高临床实践技能为核心开展医务人员岗位培训,提高全科医生培训可及性。建立全科医生进修轮训制度,以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为原则,逐步推进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内容,防止医疗队伍断层现象发生,提升全科医生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成就感。尽快对全科医生进行明确的定位,应该有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编制。这样,全科医生才能摆脱冗杂的日常事务,其综合服务和临床能力才能提升。
【中图分类号】R19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038-01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四类机构占除门诊部(所)以外卫生机构的88.21%,是我国医疗卫生机构的主体,是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点领域,这四类卫生机构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1]。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是人们接触医疗卫生体系的第一道关口,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提供者[2]。本文对柳州市柳北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资源特征报告如下:
1 对象与内容
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指标来源于2011年6-7月组织的专项调查。专项调查主要根据卫生部《社区卫生诊断技术手册(试点版)》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机构调查》进行。
本次调查有1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参与了问卷调查,即柳州市柳北区的解放、友谊、雅儒、胜利、柳钢、雀儿山、宏力共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黄村、长塘、白露、沙塘、石碑坪共5个乡镇卫生院。调查内容包括:所辖社区的基本概况、卫生服务机构的一般情况、人力资源分布以及机构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等。问卷由各社区机构负责人按现有情况如实填写。
2 结果
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乡镇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用房面积,除了柳钢社区、白露卫生院以外均能达到1000平方米的国家基本要求。 12家卫生机构中有10家(解放、友谊、雅儒、胜利、柳钢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黄村、长塘、白露、沙塘、石碑坪5家卫生院)为政府举办医疗机构,石碑坪、沙塘、长塘、黄村、白露卫生院和胜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为独立法人单位,雀儿山、宏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厂矿企业举办的医疗机构,解放、雅儒、柳钢、友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大医院举办的下属机构,无设置留院病床。目前固定资产总值为6.8万至1334万元人民币不等。
辖社区面积和辖区常驻居民人口数差别较大。调查分析显示,除友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同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1家机构所辖社区面积和辖区常驻居民人口数差别较大(面积从1.34~89.7平方公里、人口从2.2448~5.4519万)。
人力资源分布明显不均。各机构在岗人员最多为135人,最少为26人,除了友谊、雅儒、柳钢、宏力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外,其余都有3~45名不等的外聘人员;除了白露卫生院尚无全科医生外,其余11家机构拥有4~14名不等的全科医生, 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院每万名居民拥有全科医生最多为0.7人,最少为0.1人,均达不到每万名居民拥有全科医生不少于2人的社会快速发展要求。
各机构仍以基本医疗服务收入作为重要的经费来源。2010年度各机构主要以门诊、急诊以及健康体检为业务经费的重要来源,致使服务涉及的内容单一且不规范,尤其是慢性病人出院后的家庭康复治疗及随访管理得不到有力地保障。自2009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实施后,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卫生院都成立了公共卫生科室,有6-15人专(兼)职的卫生技术人员负责居民健康档案、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工作;2011年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25元。
3 讨论
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急待提高,需要调整并补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资源配置。
根据卫生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基本标准》关于人员配备的要求,“每名执业医师至少配备1名注册护士,其中至少具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注册护士”,也就是说医生与护士的比例不得大于1。“至少有1名中级以上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至少有1名公共卫生执业医师”。本次调查表明,1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护比仅有两家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其余10家均未能达到国家标准要求,8家卫生机构没有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在全科医师的配备上,12家机构中有1家没有配备全科医师,其余11家每万名居民拥有全科医生最多为0.7人,最少为0.1人,明显满足不了社会快速发展需求,建议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力度,加速培养一支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务人员队伍,能从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人才,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素质;吸引本地或外地中医药大学的毕业生,改变社区医生以中专、大专为主的情况,增加本科学历、高级职称的比例,加强与上级医疗机构的交流学习,不断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外部输血和自我造血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居民对社区医疗机构的可信度和社区医疗机构的知名度、美誉度。另外,在基础设施如基本诊疗、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等设备也有待于进一步添置和补充。要加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财政投入,发挥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公共卫生职能。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3(a)-0140-02
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然而,农村卫生发展状况远远落后于城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与农民不断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使得我国约7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低,区域分布严重失衡,城乡、区域差距明显,基层卫生人员三低(“学历低、技术职称低、专业素质低”)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凸显。新医改方案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当前,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在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现状及存在原因
1.1 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学历及整体业务素质偏低
基层卫生人才队伍普遍存在的医疗卫生队伍人员数量不足、专业技术人才匮乏、学历及整体业务素质偏低问题,具体表现为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少,无学历、低学历和无职称的人多,大多数乡镇卫生院以中专毕业的卫生技术人员为主[1],专业技术素质较低,难以形成卫生人才群体,医疗卫生知识更新较慢,难以跟上卫生科技进步的步伐。
1.2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低、待遇差
多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靠创收维持生存,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靠医疗收入发放医务人员工资。由于技术、设备、房屋等条件差,城乡居民对其信任度不高,看病就医的人数不多,医务人员自然感到失落,无法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一部分卫技人员、尤其是技术骨干人才不安心、不甘心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千方百计调往城市,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的短缺。
1.3 财政投入不足
基层卫生院属于事业单位,除承担医疗卫生服务外,还要承担公共卫生及改善房屋、设备等方面进行常态投入等。基本的医疗服务条件难以改善等经济因素导致乡镇卫生院服务功能弱化,卫生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差,使得医务工作者待遇不高,工作积极性受挫,人才外流现象严重。
1.4 城乡配置失衡
相对于城市医疗机构高层次人才集中、设施设备先进而言,我国乡镇基层卫生院基础设施设备落后明显,而且承担着医疗、防保、健康教育等多项任务,业务多样且工作繁杂。城乡之间工作生活环境差别大,多数乡镇卫生院经济效益差,使得优秀卫生人才不愿到基层工作,现有的基层卫生人员由于发展空间狭窄、晋级晋职困难等因素不能安心工作,流失严重,更加重了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失衡的现状,使得基层卫生院人员整体素质不高[2]的情况更加恶化。
2 充分利用医改政策,加快基层卫生人才培养
2.1 基层无学历卫生人员中专学历教育
2.1.1实施方法:自2004年启动了为期6年的农村基层无学历卫生技术人员中专学历教育工作,无学历的乡、村医务人员可以免试入学参加脱产1年、半脱产或视频教学2年的学习,考试合格可以获得中专学历。地方医学院校主要任务是面向基层、培养实用型人才,以满足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3],我们采取以市卫生学校为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在所属的5个县设立视频教学点,方便基层学员就近学习。
2.1.2 结果:截止2010年底,共有4 115名基层无学历卫生人员通过其他方式取得中专学历,无学历人员数由2006年初的5 718名降至1 603名,降幅为71.96%。。
2.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职人员成人学历教育资助项目
2.2.1 实施方法:加强在职教育是不断提高卫生劳动者的技能,开发人力,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途径[4]。利用河南省卫生人才队伍建设“51111工程”项目,由财政资助学员50%的学费,学员所在单位相应资助30%的学费。
2.2.2 结果:2009年,资助县级医疗卫生机构2名研究生,县、乡两级61名本科生、72名专科生,资助学费64.78万元,该项目将实施至2013年。
2.3 卫生自学考试
自1993年,我市开始进行卫生自学考试,设临床医学、护理学、中医学、药学等7个专业,分本科和专科层次。考试人数7 690名,毕业人数4 329名。
2.4 乡村医生免费轮训
依托河南省卫生人才队伍建设“51111工程”项目,采取视频教学的方式,在各乡镇卫生院实施教学,对4 854名注册乡村医生进行了免费轮训。
2.5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为实现2012年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农村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城市每万名居民拥有1~2名全科医生的目标,对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员免费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按照全国转岗培训大纲进行,已安排37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2011年还将安排150人参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人员全科医生转岗培训。
2.6 继续医学教育
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召开各种学术会议、培训班和专题讲座,组织参加网络学习,受益人数达23 500人次。实行医学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审核登记制度,要求每一个继续医学教育对象每年必须通过学习和教育获取一定的学分,并作为晋升职称的必要条件,对继续教育登记手册进行审核总数达13 500余人次。对在职人员素质水平的提升及诊疗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3 探讨与建议
3.1 增加财政投入,将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列入财政统一支付
乡镇卫生院人员待遇低直接影响了卫技人员队伍的稳定,是造成乡镇卫生院目前困境的根本原因。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府需要加大对基层卫生院人力资源的投资,逐步建立乡镇基层卫生院在编人员薪酬福利的保障机制。保证基层卫生院的基本建设和人才培养,保证乡镇卫生院的正常人员经费,为乡镇卫生院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提供先决条件。财政的投入应该有着制度化的安排和保障,从长期来看,应该随着财力的不断增长同比递增。
3.2 落实在岗在职培训措施,提高现有人员技术水平
3.2.1鼓励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医学本、专科学历教育,改善现有卫生技术人员学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继续做好基层卫生人员成人学历教育学费资助工作[5-6]。
3.2.2建立强化在职培训制度。做好乡村医生轮训的同时,根据不同学科要求,选送乡镇卫生院在职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培训,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规划,培养出一批基层技术骨干队伍。
3.2.3对取得执业资格的基层卫技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再经过几年努力,基本形成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和首诊在基层的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更好地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 何俊,刘凤芝,何丽霞,等. 我国三省区乡村医生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8(11):822-824.
[2] 张晓风,曹志辉,韩彩欣. 河北省乡镇卫生院卫生人力配置研究[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10(5):914-916.
[3] 王家骥,刘义海,吕嘉春,等. 深化医学教育改革为社区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实践[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3,5(2):93-95.
[4] 李晓燕,李琪. 中国卫生人力政策回顾[J]. 中国卫生人才,2008,12(11):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