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文化建设成效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4 16:41: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班级文化建设成效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班级文化建设成效

篇(1)

中图分类号:G6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1-0119-02

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与其所在班级的班级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什么样的班级文化中熏陶,关系到学生能否形成良好品行和积极人格,进而关系到学生今后能否可持续发展。

一、目前职业学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班级文化是班主任老师和班级全体学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等都会受到影响。职业学校的学生中大部分人是带着许多无奈走进高职学校,因此,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带有挫败感和自卑感。在这种心理基础上,如果班主任老师引导的好、师生相互作用的好,其班级文化就会向积极文化发展,反之,就会向消极文化发展。当前,班级文化建设在职业学校学校得到重视,但是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重视日常班级管理,忽视创建积极文化

积极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班主任老师根据班级发展提炼文化内涵,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和内化,它要求班主任要走在积极文化建设的前面。职业学校里的许多班主任在处理日常事务中勤勤恳恳,但班级教育与管理的效果不尽人意,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忽视了积极班级文化的创建。在一个不能形成积极班级文化的班级里,学生经常出问题,从而增加日常班级管理的工作量。

(二)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也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现在走进每一班级,都可以看到墙上有名言、班级制度和黑板报之类的文化内容,但是,这不能代表这个班级的班级文化能象墙上文化一样“好看”。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比较容易建设的,而积极的精神文化是最难建设的,它需要一个很长的建设过程,从而出现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甚至错误地认为物质文化完成,精神文化也随之完成。

(三)重视思想认识说教,忽视实践活动体悟

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是建设积极班级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将积极班级文化内化的重要渠道之一。正确的思想教育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认识水平,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体悟。相对而言,班主任开展思想教育比开展实践活动要容易一些,这往往导致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出现重视说教轻活动的现象,或者开展活动也是留于形式。

积极探索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规律和建设策略已成为提高职业学校教育质量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机制及主要影响因素

任何一个班级都是文化存在物,但积极的班级文化是不会自发形成的,它需要班主任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创建的主体是班级的学生,创建的引导者是班主任。在职业学校班级中创建积极班级文化一般分为三步:

第一步,班主任与学生商讨后提炼出班级文化。这里的班级文化包括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口号、班级格言、班级各项制度以及各种班级文化标识等,这些外显的文化,在文字上要做到简洁、易记、朗朗上口,在思想上要做到深刻性、务实性、励志性和启迪性,在情感上要做到有人文关怀,在操作上要做到具有可行性。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班级文化,加强班级文化物质层面的建设,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

第二步,努力促进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和内化。班级学生是创建班级文化的主体,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和内化是创建积极班级文化的关键。职业学校学生普遍存在自信心、进取心不强,或有进步的愿望,但是让他们根据积极班级文化的要求改变自己,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畏难情绪。这种畏难情绪影响他们对积极班级文化的认同和内化,即便他们在道理上认同应该这样做,也愿意选择积极的班级文化,但在行动上也难做到。

第三步,加强班级的教育与管理,努力形成积极班级文化氛围。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但是,在创建积极班级文化的过程需要一定的强制力作为基础,尤其在班级建立的初期。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较小,自制力普遍不强;他们有追求个性自由愿望,但对个性自由理解不够深刻;他们会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但辨别能力不足。加强以积极班级文化为导向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通过对班级的教育与管理纠正学生的不良现象,是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以上三步揭示了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机制,这个机制就是班主任与学生协商提炼班级文化,班主任促进学生认同班级文化并内化,班主任加强班级教育与管理矫正不良现象三者的有机统一。在创建积极班级文化的过程中,班主任与学生协商提炼班级文化是创建的前提,班主任促进学生认同班级文化并内化是关键,班主任加强班级教育与管理矫正不良现象是保证。

班级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职业学校学生本身就是受到多种文化影响的文化综合体。在一个职业学校的班级中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就是通过班主任的教育引导,整合各种文化的影响,在班级形成积极向上的、独具特色的新文化。在创建过程中,学生既是创建的主体,又是被改造的主体,同时也利害关系的主体。因此,积极班级文化能否形成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即班主任的教育与管理、学生认同和内化积极班级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班级文化。其中,班主任的教育与管理对积极班级文化创建起着决定性作用;学生对积极班级文化认同和内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积极班级文化创建的进程;班级文化的多样性对积极班级文化创建的影响是复杂的。

三、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职业学校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班级是他们活动的重要场所,班级文化对他们成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一个形成积极班级文化的班级里,学生心情舒畅,人际关系和谐,有集体荣誉感、自豪感、归属感和进取心;班级有凝聚力和积极的转化力;班风正、学风浓。遵循积极班级文化形成规律,从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职业学校积极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主要有:

(一)坚持思想教育、心理辅导、情感关怀相结合

虽然积极班级文化的内容是班主任与学生协商确立的,但是要让班级里的每一位同学都做到积极认同和主动内化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尤其是,学生是一个变化发展着的个体,往往会出现对自己之前认同的东西产生怀疑。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做到在理论上占据至高点,在逻辑上有说服力,在频率上常态化。由于职业学校学生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他们在认同和内化积极班级文化方面产生的问题许多是他们心理因素造成的,因此,班主任要懂得一些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人和集体心理辅导。同时,班主任还要积极悦纳每一位学生,给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关怀。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没有情感的支持,理性也将毫无力量。”没有教师积极情绪情感的激发,无论多么正确的理论和道理,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顶多就是正确而已,极少产生行动的冲动。

(二)构建规范、引导和激励相结合的积极的班级制度

班级制度是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班级正常秩序、促进班级发展的重要保证,是班级学生的行为准则,也是班主任教育和管理班级的重要依据之一。积极班级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创建初期必须保证班级制度的严肃性。职业学校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一开始总会或多或少地与积极班级文化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为减少缩短差距过程中的阻力,班级制度要在班主任的主导下通过师生协商来制定。班主任要坚持最近发展区原则提出要求,即使学生不能马上逐条做到,也要通过商协促使学生首先在思想观念上认同。积极的班级制度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规范、引导和激励相结合,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要避免违背科学发展要求的、简单生硬的约束性规定。具备上述特征的班级制度才会深入学生的内心,才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才能形成遵守班级制度的文化氛围。

(三)正确处理班级文化与文化的关系,培育积极的班级舆论

要在一个班级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必然要受到来处班级文化的影响,包括其它班级、学校和社会,这种文化影响实质上价值观的交锋。文化从对个人和社会的作用来看,基本可分为传播正能量的积极文化和传播负能量的消极文化两大类,积极班级文化归根到底属于社会积极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创建积极班级文化既要汲取文化中积极因素,又要消解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文化对班级文化的影响最终会通过班级舆论表现出来,培育积极的班级舆论是创建积极班级文化应有之义。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阅历较少、认知水平不高、心理不成熟,加上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文化与消极文化的矛盾体,如果顺其自然发展,极容易接受文化中的消极因素。班主任要把握班级舆论导向通过多种方式培育积极的班级舆论,确保班级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班级能够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它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文化的各种言行。

(四)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积极班级文化的成就体验

班级文化是学生将其内涵内化为信念后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状态,积极班级文化的创建过程是学生价值观和信念的再造过程。这一再造过程是学生对积极班级文化在认知上接受、情感上认同和实践上成就体验三方面统一过程,而且,成就体验就是决定性的环节,它可以使先前的认知和情感发生转变。对职业学校学生而言,单纯的理论说教式的思想教育和单纯以维护秩序的班级管理是很难实现文化价值观上的认同与内化。班主任要积极指导学生围绕积极班级文化建设,结合班级发展情况,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主题,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文体活动、校内外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全班参与。每次活动都要有论证方案,不能采用放羊式活动,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而要让活动为创建积极班级文化服务。活动的重点要让学生体验到按照积极班级文化行事的成就感,从而增强积极班级文化的感召力。实践证明,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成就体验,对于积极班级文化的建设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正平.文化建设.班主任专业化的灵魂[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06).

[2]张俊伟.极简管理.中国式管理操作系统[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篇(2)

1我国高校在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到位

很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只是简单地把它当成了计算机体系。管理者认识不足会直接制约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发展的进程。

还有一些工作人员对于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认识也不到位,并且习惯用以往的程序进行工作,没有根据时展的需要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甚至对其有一种抵触的心理,从而导致了信息化进程停滞不前,没有起到应该起到的作用。

(2)基础比较薄弱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现在处于由以往的认识管理方式向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其信息化的基础很薄弱,无法满足信息化的需求。其次,人事管理的模式变化比较快,在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软件跟不上变化的情况,并且很多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准备不足,没有进行后期支持的团队,系统的升级和更新达不到要求,系统无法发挥出其真实的作用,不但造成了很严重的资源浪费,还影响到了工作的开展进度。

(3)人员信息共享不充分

很多大学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并没有站在学校的大局观上进行规划和统筹,这直接给信息系统的设计以及开发带来了一定的缺陷,导致信息不能够充分共享。很多学校已经建成了属于自己的人事信息库,但是在资源共享方面却达不到需要,共享的数据不但不够,甚至还会出现信息陈旧和不一致的情况,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2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的办法和对策

(1)不断提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认识

一个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首先应该具有比较准确和实时的信息,这样才能够真实地了解到本校人力资源的实际状况,从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人才招聘和培训计划,避免盲目地进行培训和招聘,浪费大量的资源。信息化系统还能够提供一些信息自助服务,各个教职工和领导可以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进行信息查看修改等,并且教职工也能够随时对自己的信息进行核对,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监督人事部门的工作,进行良好的自我管理。随着数据修改权限不断地下放,进行人事管理便不再专属于人事部门,每个部门都能够在权限内进行信息的修改和共享,这要求每个部门和个人都参与进来,对其进行构建和维护。

(2)不断进行工作流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在以往的人事工作中,最繁琐和重要的工作就是对考勤休假进行处理,计算教职工的月工资和信息管理。这些工作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还造成了很严重的资源浪费。由于很多时候都是人工计算,所以很容易出现各种错误,工作效率十分低下。对其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并且还能够进行自助服务。当教职工的信息发生变化之后,可以由教职工自己去更新。这样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大大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效率。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帮助人事部门进行数据的统计和上报。

(3)必须提高对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支撑的重视程度

高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信息系统的灵活性。由于每个学校的人事信息都比较机密,必须保证其信息的安全性,所以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时候,一定要加大对信息安全性和保密性的重视,确保系统运行的过程高效、稳定,减少那些恶意的侵入和破坏。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一支技术达标的团队对其进行后期的支持,当政策和业务有所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地进行反应,对系统进行升级和更新,减少资源的浪费。

(4)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篇(3)

白蕉镇灯笼中心小学承载的使命犹如灯笼薪火相传,肩负着传授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祖国未来新型人才的重任。学校以打造“灯笼文化”为主题,构建 “七彩九色灯笼文化”体系。“七彩”是指红、橙、黄、绿、青、蓝、紫七彩阳光的颜色,“九色”是指在“七彩”的基础上再加“金、银”2色,由此组成五彩缤纷的校园生活、七彩绚丽的校园文化。由此,开展一系列的“灯笼文化”建设活动,让师生时时处处都感受着灯笼文化校园的魅力,促进学校办学品位和质量的提升。

学校办学理念为“点亮七彩灯笼,照亮精彩人生”。办学理念解读:“七彩”是指彩虹的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也指学校多方面的建设和学生各方面的发展。“灯笼”是指灯笼中心小学,包括学校和学生。“七彩灯笼”一是指学校的“七彩九色灯笼”的各方面建设;二是指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发展。“点亮七彩灯笼”是指:全方位建设好灯笼中心小学,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等。“照亮精彩人生”是指:学生通过在灯笼中心小学学习和生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将来人生丰富多彩,事业成功,生活幸福。

办学目标:构建灯笼文化,弘扬灯笼精神,培育灯笼新人。以艺术教育为龙头,以文学社、舞蹈队建设为抓手,以乡村少年宫活动为平台,以体育节、艺术节为载体,深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品位。

多措并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物质文化建设 一是“红灯笼”文学社建设。成立文学社,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能力搭建了一个有力的平台。二是“橙灯笼”运动天地建设。学校坚持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认真落实每日大课间,每周落实教职工文娱体育活动,每年举办田径运动会,提高师生身体素质。三是“黄灯笼”古诗长廊建设。学校注重传承和弘扬祖国的经典文化,把校园东架空层建设成“黄灯笼”古诗长廊,墙壁立柱涂刷一新,营造古色古香的读古诗环境,并配有班级背诵古诗展示栏。四是“绿灯笼”人行道建设。从小教育学生遵守道路交通规则,其意义是重大的。主校道左侧添置四组花箱,既富有观赏性,又起到隔离人行道和车行道的作用。主校道右侧根据学校情况精心设计文化石头,刻有灯笼校徽和“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的标语。五是“青灯笼”缤纷花园建设。四季常绿、环境优雅,花圃小径错落有致的植物园,是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主校道两侧、校园南面新增植树绿化面积,校园北面新建小花园,花圃小径优雅别致,校园四季常绿。校园花木配置艺术化的植物标牌和人性化的提(警)示语。学校重视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翻新修建连廊,增设电子广告牌,装饰了“登登”“珑珑”吉祥娃娃,在二楼设计并装饰了英语知识长廊。七是“紫灯笼”《三字经》长廊建设。《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它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在教学楼西架空层,在每个柱子上安装了多幅《三字经》内容。八是“金灯笼”书屋建设。孩子们走进书屋,从中养成爱好读书的习惯,体会读书的乐趣,学习和掌握一些读书的方法,这是人生的第一大快事。把W校玻璃室一楼建设成“金灯笼”书屋,为书香校园再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九是“银灯笼”书吧建设。书屋与书吧,是我校师生课余时间最向往的好去处。教学楼中部的二楼楼梯间增设开放的“爱心书吧”,中午对个人开放,下午对班级开放,实行学生自主管理、文明有序管理。

精神文化建设 一是结合灯笼特点,提炼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七彩灯笼、精彩人生;校训:点燃自己、照亮他人;校风:水晶灯笼、表里如一;教风:开灯启智、爱他正己;学风:张灯结彩、快乐学习。二是设计校徽、校旗,拟定灯笼文化标语,如:“我是灯笼人,我爱灯笼”“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点亮灯笼,照亮一生”等。设计灯笼卡通人物――“登登”“珑珑”。

篇(4)

近年来,学校确立了向德育要质量的育人目标,建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完善了以校委会、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为主体的德育工作体系;以党支部、校团委、各班支部为牵头人的德育活动体系;以校务会、教导处、教研组、学科教师为阵地的课堂渗透体系;以家庭、社会、德育基地为途径的社会实践体系。充分发挥团队的组织优势,确保了德育的实效。

二、养成教育为重,习惯点亮人生

搞好养成教育,对学生一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和节俭习惯作为养成教育训练的重点,坚持教育与管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准则,以教育为先导,以制度为保证,以检查督促为抓手,以行为训练为基础,以习惯的内化与养成为目标,从基础小事抓起,注意点滴积累,切实提高了中学生的文明水平。如九年级开展《我为家乡争光》《又红又专》等理想前途教育。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坚持以主题班会、入学教育、国旗下讲话等形式,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同时要求所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渗透道德教育。一年一度的入学教育,磨练了学生意志,强健了学生体魄,增强了学生国防意识,学生行为习惯、内务整理水平等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敬老院参观劳动、清明节到无名英雄纪念碑扫墓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文化建设为基,潜移默化育人

学校确立了努力把学校建设成校园环境优美、艺术氛围活跃、文化底蕴深厚、管理制度完善、人际关系和谐的校园“三园”文化目标,即建设成文化熏陶的校园、生活愉悦的家园和知识采撷的乐园,让每位师生在学校高品位的育人环境中实现自主发展。

学校以崇德养正、尚智求真为校训,秉承方针为纲、素质为重、发展为先、人本为上的办学理念,践行民主和谐、儒雅文明、勤奋进取、求实创新的校风,尊师自律、惜时守诚、乐学善思、全面发展的学风,塑造自律、笃学、高雅、进取的学生形象。

在以诚信、感恩、智慧、责任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建设基础上,开展了以建书香校园,展团队风采为主题的班级文化建设评选活动;完善了档案室和荣誉室的建设;建立未来之星广播站,争取上级资助,拟办校园电视台和校园网;设计校旗、校徽;创作校歌、贺中教师之歌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图片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的远大目标。”学校加大了校园的环境建设力度,使校园处处都显示出文化底蕴。废品回收桶、“手上留青,脚下留情”标识牌等都在传递着低碳环保的理念;走道梯间名言警句,富有班级特色的班徽、寝室缘梦阁、馨香居、清华苑、才子轩等的认定,展示了学生团结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文化长廊集学校文化、诗词文化于一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益。开展经典诵读课程,使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古典文化烂熟于心,从思想中得到教化。

四、家校教育合力,共助学子成功

学校教育只有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教育才能成功。学校坚持开展与爱同行主题家访活动,本着以亲友之情登门,以平等之态交谈,以包容之诚倾听,以大爱之心解困的心态,走出校门、走进村组、走进学生家庭,编织学校、社会、家庭的立体教育之网,走出自我、走进家长、走进学生心灵,修筑教师、家长、学生平等沟通之渠。通过家访,教师与家长、学生进行了促膝交流。家长与教师的教育思想取得了共识,形成了合力,为以后教育教学有效性的达成奠定了基础。

创新家校联系形式,开展访万家活动。针对当今学校“特殊学生群体”的现状,由年级组组织召开外来务工、留守儿童、单亲子女、学困生、特长生、特异体质学生等各种不同层面的家长会,解决不同问题和困惑,创办家长学校,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探索常态化、个性化、高效化家校联系形式,畅通家校联系渠道,凝聚家校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校讯通是家校沟通的又一渠道,深受家长青睐。学校通过校讯通这一现代化的载体,构建了新型的家校沟通网络模式,让家长更直观、动态地关注、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和生活的情况,也让家长更方便地参与到班级乃至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中来。

五、着眼育人为本,创新育人机制

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育人始终是学校最基本、最重要的职能。学校除了以活动为育人的根基外,还注重创新育人机制的建设。

坚持以养成教育为突破口,始终把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全员育人工作重点,以学校确立的全员育人机制、德育首遇责任制为支点,建立了学生信息台账,让教职工人人知晓,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开创特殊学生“1对1”帮扶活动,编制贺家坪镇中心学校文明礼仪教育校本课程等,广泛开展学生自律教育。此外,在班主任―门房管理员―值日教师三人监管的校园安全检查模式中,还开展了“老师去哪儿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教育活动。

篇(5)

1农业院校校企合作班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为提升毕业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毕业生对即将走上的工作岗位具有较为准确的认识和定位,确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从而使其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需求,成为企业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员工,农业院校校企合作班应运而生。校企合作班接受学校和企业双方面的关注和管理,其班级文化建设也具有自身的突出特点。在这种形势下,研究校企合作班的文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校企合作班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从2011年开始,先后与禾丰集团、大北农集团、生泰尔集团等六家企业合作办学,开办校企合作班,近年来培养了一大批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优秀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学院与合作企业注重将企业文化融入到班级文化建设过程当中,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合作班班级文化。

2.1班级命名体现合作企业特色

校企合作班打破了以往按照专业进行班级命名的体制,根据合作企业的的需要,设置以企业命名的班级,如禾丰班、大北农创业特训班、大北农农牧职业经理人特训班、生泰尔班等。每个班都有自己的企业班名,有利于让学生产生对自己班级和企业的认同、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学院在教学区及学生公寓设立企业文化展板,宣传企业文化,营造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及时通过网站、微信等平台宣传和报道校企合作班的主题活动,让全院学生随时随地可以感受到校企合作班的文化气息。

2.2将企业文化课程纳入学员培训体系

为真正体现“文化融入”,合作班开设相应企业的文化素质课。通过介绍《企业文化》、《职业道德修养》等内容,帮助大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内涵;通过介绍《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标准化营销流程及实践应用》等内容,让广大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企业管理与运行机制;通过介绍《营销知识入门》、《就业实践指导》等课程,结合寒暑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介绍《成为企业人》、《现代商务礼仪》等课程,让学员了解中国农业现状与前景,以良好心态应对毕业后的角色转换。

2.3走进冠名企业,深入感受企业文化和真实生产环境

在学院领导和教师的带领下,校企合作班学员共同深入大北农集团、禾丰集团等开展参观、走访,了解企业的企业文化、生产规模、发展愿景等,对企业建立最直观的印象。每年寒暑假期间,企业与学院共同制定学生实习计划,组织学员在企业进行教学计划外的实习,并由企业派出专门人员对学生进行指导,实习内容包括军训、岗前培训、企业参观、素质拓展、团队辅导、市场实习等内容。实习结束后,由企业和学院联合对学员的实习过程进行评估,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励表彰。

2.4校企共建,实现管理机构的有益补充

校企合作班筹备过程中,企业和学院共同负责对班主任的选拔。校企合作班成立之日,举办开学典礼,校企双方各选聘一名沟通能力强的班主任,实现学校管理制度与企业的有机融合,并对班主任以书面形式进行任命。竞选出班级干部,负责日常的班级管理与活动,制定班级管理规范,保障班级各项活动的正常开展。

3校企合作班班级文化的建设成效

3.1增强了学校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素质教育是学校常抓不懈的首要工作,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比知识技的学习能显得更重要。对于合作班级的素质教育育工作,学校和企业采取共同对其教育发挥积极作用的方针,坚持对学生日常生活的严格要求,强化文明礼仪,使学生的文明素养在文明礼仪行为的训练中不断提升。通过开展《学农爱农》、《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主题报告,让学生懂得了要规范自身言行、提高传统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真正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在企业做事。

3.2转变学生就业思想,提高毕业生对企业忠诚度

校企合作班通过举办企业高层领报告会,使学生真正了解当前的行业形势,对自己未来的工作有了理性定位,充分认识到成功是靠个人努力工作、不断学习、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出来的;要敢于挑战自己,正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收入、高福利。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综合素质、职场竞争力、适应能力有效提高,对于自己的特点、兴趣和求职取向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许多学员主动选择在毕业后进入相应的工作。通过校企合作班培养的优秀毕业生由于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在其他企业就职时也能很快适应岗位并脱颖而出,使企业对学院学生十分认可,增强了企业对学院学生的需求。同时,这些学生也成为在校学生学习的榜样,促进了在校学生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也为其将来的就业指明了方向,从而产生了良好的循环效应。

3.3加强了农业院校学风建设

校企合作班的设立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全院学生中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学习风气。由冠名企业资助的奖助学金,用于奖励学院在外语、文体、演讲、写作、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家庭困难的学生也因受到合作企业的资助得以顺利完成学业。校企合作班对大学生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文明教育、礼仪教育等,既增加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内涵。在校企合作班的带动下,学生学习风气不断好转,考研率、外语过级率明显提高,违纪率、补考率明显降低。

4丰富了农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学校作为青年人聚集的地方,充满朝气与活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是青年学生的特长。在校企合作班班级建设过程,学校与企业联合开展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文体活动,如禾丰集团师生联谊元旦联欢晚会、禾丰集团就业能力大赛、大北农集团篮球赛、生泰尔集团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加强了学生与企业员工的互动,加深了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感情,丰富了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内涵,促进了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祎.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

篇(6)

班级管理的创新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传统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班级管理带有明显的层级色彩,这一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影响教育的公平性与民主性。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新课改的纵深推进,应将制度规范内化成为学生的道德修养标准,推行合作共赢的微教育学习模式,以“自主”和谐型班级管理这一理想状态为目标指引,完成高度自觉的内省型“德治”现代管理模式构建[1]。

一、微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概述

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实施,导致微时代背景下班级管理出现系列问题[2]。首先,教师对于自身角色面临的文化转型把握不够精准,出现错位现象。传统班级管理中一般采用的是班主任为中心的负责制,事无巨细一人解决,也称之为“家长式管理”,学生易产生畏惧心理。该模式的最大弊端就是造成了教学与德育的二元对立局面,严重影响学生的创造性发展。其次,对学生自主管理模式的构建形成阻碍。学生是班级管理现代模式的中心主体,然而现实中并没有将班级还给学生,学生的自主管理仍处在萌发层次。第三,现有班级管理制度受成人社会影响,明显存在层级特征,依次为班主任、班干部、大部分学生和问题学生。最后,普遍存在的班级管理一大问题就是师生关系的对立。这不仅影响班级管理的成效和机制运行,还左右着班级文化建设成果与班级精神凝聚力的大小。尽管素质教育与课改不断发展,但教师往往站在监督者、惩戒者的高度,对班级管理问题作出评判,而未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陪伴者、引导者的身份去解决。因此,师生之间的关系带有不对等沟通的色彩,造成师生对立的结果。

微时代技术媒介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理念、教学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面对挑战,班主任一要及时转变班级管理理念,根据班级实情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开展班级集体活动,并与家长保持多渠道沟通,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学习状况,始终把握住学生这一根本。二要做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管理的工作,班级文化建设的成果离不开班级管理的有效开展。微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班级管理打破了教学与德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坚实壁垒,重视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教师只须予以引导和辅助,有助于班级秩序的维护。三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合作学习能力,提升自我修养水平[3]。学校可以通过微课、慕课、MSN、QQ、微信、翻转课堂、微博等微媒介,对学生开展多途径的微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微教育的便捷高效,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其有所感悟。教职人员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之余,可以针对微教育理念做专题性研究,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体系,深入了解微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不同教学管理媒介,并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尝试验证,摸索出适合所带班级学生情况的基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班级管理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管理当中[4]。合理规避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班级管理制度弊端所造成的管理漏洞,与学生共同创建焕然一新的班级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推动班级健康有序发展。

二、班级管理的常见模式与问题

班级管理是教学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遵照教育教学的发展规律、为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实现班级文化建设成效所采取的一种科学合理的职能手段,其常见模式及问题如下。

1.随意型――“人治”

作为班级成立阶段的管理者,教师主导的班级管理基本依靠工作实践中累积的管理经验,使班级工作得以如常运转,形成随意型管理模式。传统型教育管理体系中,实行班主任中心负责制,班主任的工作绩效与班级管理成果是直接挂钩的。班级管理事无巨细都由班主任一人过问解决,虽然德育工作效率较高,但形成家长式管理,且与教学割裂开来,并不利于班级管理的可持续发展。部分教师在从事具体班级管理工作时,受限于专业水平、职业素养、个人性格等因素,对学生的态度常常呈现一边倒的发展态势。多数教师因年龄、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在执教与班级管理中,对待学生采取亲切随性的态度,意图消除与学生之间的隔阂与沟通屏障,但却没有把握好分寸,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像话家常,过于宽松。还有一类情况是教学管理者在与学生接触时,唯唯诺诺,对于学生不合时宜的行为不敢批评教育,生怕影响个人工作评分。学生在班级工作中说一不二,教师工作被动,失去对学生的合理管控。亦生亦师教育观的过度解读与应用,造成对学生教学评价的过度依赖[5]。

2.制度型――“法治”

师生逐步相互了解以后,选拔班委成员,建立起班级契约,班级管理工作开始步入正轨,教师与学生共同梳理班级管理工作的零散经验。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指导下,明确班级管理工作的方向,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制度并落实到每个班级成员,将班集体全员纳入到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中。从细节处规范班级成员的行为,严格遵循管理制度开展工作,在实践的不断检验中形成相对合理、较为完善、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的班级管理工作制度。虽然制度促进工作高效完成,但制度具有强制性与权威性,教师发出指令,班干部执行传达,学生只有听从。这一模式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会伤害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班级管理工作开始由过于宽松的“人治”阶段过渡到过于严苛的“法治”阶段,与以生为本的微教育理念并不相符,给班级管理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6]。

3.内省型――“德治”

班级文化的建设对班级管理影响匪浅[7]。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从空间上为教师、学生营造了丰富、与时俱进、独具个性的班集体生活环境,班级精神文化则从时间上对师生关系的建立、道德文明建设、行为规范、班级精神、人生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更深层次的影响。班级管理在进入到“德治”阶段后,班级精神文化的渗透作用逐渐凸显。教师逐渐从班级管理的繁琐事务中抽身而出,专注于教学教研,班级事务的管理职责开始分散到班干部、合作学习小组及至每个班级成员肩上。通过举办多类型的集体交流活动,增进班级成员相互之间的情感,加深对班级精神的体认,强化班级管理对于共同心理契约的认定,把强硬的行为规范与管理制度内化为发自内心的能动自律的道德需求。在实际班级管理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时,教师疏于引导、放任学生独立解决,对班级文化建设并不重视。而学生虽然是班级管理的主体,但对参与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的认识并不成熟,加之年龄问题,无法发挥自我反思的内省主动性。看似高度自觉,实则一片混乱,难以形成具有人文情怀、和谐、高度自觉的班级管理模式。

4.和谐型――“自主”

从原始的家长式管理模式到和谐型的自主管理,班级管理的变迁在矛盾运动的作用下不断革新。和谐型管理模式作为班级管理的理想状态,借助班级文化建设与班级成员道德自律能力的提升,为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与理论研究的进行提供了宽容、创新、和谐、融洽的生存环境,并树立理想目标,指明发展方向。当然,这并不代表班级管理的和谐状态是乌托邦式的存在。教师及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者要紧跟微时代的发展步伐,在微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方针,遵循民主、自主、可持续、高效等管理原则,用于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实现对学生尝试班级自主管理的积极引导[8]。

三、微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新模式

在微教育理念指导下,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离不开班级文化、学习生态环境、学习平台的创新。结合常见班级管理模式及问题的梳理,提出由微教育理念指导的班级管理新模式如下。

1.重构课改,审视微教育理念

新课改从思想道德、文化学习、个人修养等不同侧面对班级管理提出了细致全面的要求。微博、微信、微课、慕课、虚拟社区等微媒介手段的不断涌现及应用,需要教师及学校教育管理者在工作中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整合教学手段、创新教育管理模式。教师不能僵硬教条似的照搬微教育理念,而应该以学生为班级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共同制定民主、科学、合理的班级管理规范[9]。以微教育媒介平台的新颖、方便、多维立体来激发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透过德育工作与教学内容的融合来重构课改,指导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提升管理成效。

2.翻转课堂,发挥学生主体性

翻转课堂凭借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强大媒介平台,呼唤传统教育的“课上”与“课下”活动,包括经验引导、概念剖析、意义探究、应用实践等框架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录制教学视频进行线上教学与教学互动。比如当下推行的微课、慕课、QQ教学与微信教学群等,利用学生对于微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熟知程度与灵活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营造微教学氛围中的线上课堂[10]。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课余时间利用这些微教学手段,能够将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收到反馈后,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及问题作出教学评价,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学生间的互动沟通,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可增强班级自主管理的凝聚力。

3.丰富媒介,创设微模块管理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微媒介平台及微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方法。在微课堂教学手段应用的基础上,建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多维度虚拟学习及班级管理社区。虚拟班级管理与主题学习的开展,可以达到有效辅助现实班级日常事务的处理、联动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目的。比如班级精神的编辑与推送、学习成绩的在线查询、班级成员间的即时通讯、班级重要事件与学习日程安排的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堂虚拟主题学习及班级管理社区动态掌握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情况,家长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校园生活及在校表现,学生可以借助虚拟的班级管理与主题学习相互监督,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微媒介丰富了班级管理的方法,协助师生创设教学相长的微模块管理,实现多方共赢的发展,推动班级文化建设[11]。

4.注重反馈,以教评推动教改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多元化的教学对象与班级管理的主体,因此在构建班级管理新模式时,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的民主管理,坚持差异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学习班级自主管理[12]。教师要在教学管理活动中注重倾听学生的教学反馈,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主题学习活动中,提高学生班级管理的能力,促进微教育背景下教改的推行。

班级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将班级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通过班级事务处理的自主参与,挖掘学生自主管理的潜力,形成微教育理念指导下学生合作学习与课改重构的强劲助推[13]。与此同时做好班级文化的相关建设,利用微教育时代的发展特色,不断丰富教育媒介手段,将班级管理内容量化为主题模块,并针对不同模块类型的教学评价作出教学反馈。纵深推进微教育理念指导下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互动,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蒋关军,袁金祥.班级管理的境界变迁:从矛盾他律走向和谐自律[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

[2] 刘惠娟.班级管理共同体及其建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3] 王忠惠.微教育:课堂教学改革出路之审视[J].教学与管理,2014(16).

[4] 彭廷银.生本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2(1).

[5] 顾东臣.“亦生亦师”教育观下的班级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6] 黄素娥.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问题探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5.

[7]邓.班级文化对中学班级管理的影响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8] 袁川.素质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7.

[9] 唐春吾.合作管理、大胆创新、充分自主、勇于探究――论新课标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10] 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

篇(7)

班级文化应包括以班级管理规章制度、班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和以班级学生共同的思想、审美的追求、特色的载体与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

但是,从目前农村小学高年级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有些班级存在着不够重视的倾向,教学任务轻就抓一抓,教学工作重就放一放,学校里推一推,就动一动,不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进行有效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以为只要了解和狠抓学生在课堂里学习、做作业的情况,就掌握了学生的全部情况,就算完成了素质教育的任务,就算尽了班主任的职责,甚至以时间紧、工作忙、头绪多、没空抓班级文化建设为借口,把班级文化建设与智育对立起来,甚至以“班级文化建设要让学生慢慢地感染、感悟、自主、自求、远水救不了近火”为借口,把班级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对立起来。这种思想和态度实质上都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以智育为中心,以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学生唯一的标准,这种做法是不符合素质教育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的。“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只抓班级各项制度管理,而不花力气抓好班级文化建设,只能是以管代导,甚至是以罚代管,这种班级管理方法无法将教育要求转化成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习惯和品质,容易使学生形成理论、实践脱节,说、做脱节的双重人格,不利于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因此,重视学生班级文化教育,建设健康、文明、向上、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抓好班级德育的重要课程,是班级德育的重要途径,一定要努力抓好。

那么,班主任应怎样引导班级学生建设班级文化,并发挥其德育功效呢?

一、制定一整套完善的班级规章制度

它包括《班级一日常规》《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艺术及其解读》《班级值日制度》《班级奖惩条例》等等。班级值日制度的执行,课桌凳、学习用品的整洁爱护,学习习惯,活动要求的明确规定,使班级有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卫生环境和美观的物化环境。全班学生讨论一致通过的班级文化特色内容、口号、班歌、班徽和目标及其解读,既统一了学生思想的认识,提高了班级凝聚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既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又培养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既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又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督促,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

二、搭建一个有特色的班级文化载体

过河要有船或桥,要搞好班级文化就要有一个教育载体。这要根据班主任的思考和特长,全班学生的兴趣爱好,经过学生反复讨论,共同选定一个教育载体,这个教育载体能否成为让全班学生感染、感悟、体验、自主、自求、自得,从而搞好学风、班风建设的平台,教育载体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经过多次论证,既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符合班情学情,又喜闻乐见,便于操作,易现成效,就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没有好好选择、论证,不能吸引学生参与,学生难以感悟自求;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班级特色文化平台是搭建了,没有认真抓好感染、自求、辐射工作,没能发挥其班级德育作用;有的班级的教育载体决定后,认为大功告成,没有花力气去进行过程管理,虎头蛇尾的工作作风使班级文化特色建设这只大航船搁浅在起航线上,却反过来认为“班级文化特色建设没有用”。这说明,选择班级文化特色这个载体是重要的,而花力气充分发挥这个载体的班级德育作用是更重要的。

三、营造一种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氛围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除了要有班级管理制度、班级文化特色载体,还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利用班级文化特色建设的成果作品来对班级环境进行美化,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班级文化氛围,表现班级学生的共同理想追求,共同审美倾向,感染自求过程。如果说窗明几净、一尘不染,课桌凳整齐还停留在纯粹的物质文化层面上,那么,班级文化环境的美化,则不只是一个外显的物质文化,更是班级精神文化的表现。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支撑集体的四大基石是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共同的思想指的是集体成员有共同的喜恶标准,即集体的道德观。形成集体的思想,就能够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同时表现了班级成员共同的理想追求。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提高了班级文化品位,创设了文化氛围,能对学生进行感染熏陶。班级文化环境的布置,是班级文化建设成果的展示、汇报,能对学生起到激励鼓舞的作用。因此,班级文化环境一定要布置得精、美、实。

四、创设一种健康有力的班级文化舆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集体的建立是从思想的一致开始的,集体舆论可以将每个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因此,要使班级学生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群体,必须加强班级正确舆论的营造。班主任、小干部和积极分子要尽量掌握班级的舆论动态,对一些不良言论要及时引导,既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思想素质,利于正确道德观的形成,又能使班级学生形成共同的思想,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群体,从而保证班级特色文化在班级德育中的作用。

五、培养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人际广泛交往的社会,社会对未来人才社交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农村的小学生,由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在家中与同龄人交往少,有些学生在家里比较娇惯,依赖性强,在外不会主动地、正确地交往,再加上学习紧张,负担重,这就造成了不少学生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缺陷。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班主任必须重视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班级是一个集体,需要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它成了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主要阵地之一。班级学生之间的互相感染、沟通、理解、尊重、帮助、促进,培养了班级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既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又有利于班级学生之间的团结,从而形成一个有凝聚力、战斗力的班级群体,便于班级文化建设和管理,有利于学生进步。

六、强化一套学生参与管理的机制

苏霍姆林斯基说:“唤起人实现自我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班级文化的建设需要每个学生个体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班主任管理,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参加班级文化建设的管理。比如,班级舆论、班级制度、班级文化特色建设,不能全由班主任或班长来决定、执行、督促和检查,而应该由学生讨论、商量、决议、自查、互查、总结、评比,这样不仅能克服班主任包办代替挫伤学生积极性的弊病,而且达到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增长才干的目的,还有利于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提高班级文化在德育中的实效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实践在新课程的沃土上正在生根、萌发、生长,需要我们用智慧的营养去浇灌,才能枝茂叶盛。同时,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仅仅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侧面,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中积累出的经验,培育出的情感,磨炼出的意志,将带动新课程的全面展开。我们有坚定的信心、坚强的决心和坚实的底气和新课程一起成长。

篇(8)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长期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内在文化形态,它凝聚着学校的学风、作风、校风精髓,是一所学府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直以来,无论是省城高校还是省会外的地方高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地方高校,通过多年的自主探索和历史积淀,形式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以校园文化彰显独特的办学特色。但是,地方高校由于办学历史相对不长,受各方面资源限制较多,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正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一、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建设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于引导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提升个人价值,开发自身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等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高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校园文化由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所组成。其中,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载体,但内在的核心标志还是精神文化。当前,部分地方高校在校园“硬件”建设上进行了多角度、多形式、多方位的投入,使得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但这往往与学校的文化积淀和个性魅力相脱节,导致高校隐性的精神文化缺失。精神文化建设发展水平一旦跟不上,学校软实力竞争就会落后。

2.校园文化受多元文化影响加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都变得多样化,给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地方高校,由于一些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还有待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表现出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热情消减,教师往往出现“急功近利”的情绪,很容易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氛围受到严重影响。

3.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视野还趋于狭隘。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学校发展过程中积淀而形成的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当前,很多地方高校依然认为校园文化建设是学工部门、党群部门的任务。

4.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参与性意识不强。

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意识的积累与积淀,这需要全校师生为之共同努力。目前在地方高校中,教师层面统一思想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形成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学生而言,多数人在做好学习的同时未能被校园文化活动所触动或吸引,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关注,也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大打折扣。

二、加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文化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有效补充,它可以使大学生在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熏陶下健康成长。加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从宏观入手,并作出整体的思考与探讨,从而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同时将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以大学生为主要参与群体、生机勃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层次的文化形象。

1.提升办学理念,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蕴含着它的人文、艺术与科学精神。校园文化建设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办学理念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思路。地方高校应在整体办学理念的具体指导下,将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科优势、教育教学改革等实际情况相结合,将加大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动手能力的锻炼、人文精神素质的提升等作为校园文化的重点建设内容,逐步形成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和学校发展要求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从而促进校园文化和谐健康发展。

2.走出建设误区,纠正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人为本”的工作。但某些地方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把二者当成一回事而混淆。我们认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一方面,校园文化侧重以学校自身未来的良性发展作为凝聚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强调以培养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作为凝聚目标。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侧重于思想、意识、观念、情感等多方面的提升与进步,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精神方面考虑学生的思想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日益成为地方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正确区分两者的概念,走出误区,更好地进行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3.强化主体意识,调动师生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当前,如何激发地方高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手段,是新时期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一是树立意识、建立机制,鼓励广大教师员工以身作则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二是注意寻求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结合点,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不断加强班级、社团等组织的建设力度;三是让各级学生组织活跃于校园的每个角落,通过他们对文化活动的定位、策划、评估、总结、宣传等工作来以进一步提升自我人文思想境界、完善知识结构与技能、加强思想道德水平。强化师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利于调动其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底蕴。

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地方高校大学生素质的提升、校园文化内涵的凸显、校园文化气质的展现,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并合理开展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校园一隅的名人塑像、主过道的成荫绿树、主楼的名人题字、校园草地上立起的名言警句牌……都将校园物质环境设计与大学自身所提倡的校风学风、大学精神有机结合,使身在校园的师生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深深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感召力。

5.健全管理制度,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规范化。

学校作为一个有计划地培养、造就人才的场所,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和条例约束全体师生的行为,另一方面还需要通过制度的力量来发展、繁荣校园文化。制定较完善、规范的校园文化管理制度,让校园文化活动有章可循,循序渐进,不急功近利,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各种功能。当然,制度建设时应与转变办学观念、推进学校发展规划、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有机结合。同时,制定的制度要规范执行、常抓不懈,这才能保证地方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取得实效。

相比大城市,地方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确实存在着一定“先天”劣势,但是,地方高校自发而有计划地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愿望会更强烈,创新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也会做得更加扎实。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地方高校要统筹兼顾,常抓不懈,正确制定对策并有序付诸实施,努力优化育人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张岳恒.和谐校园及其构建的核心价值体系选择[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李富明.当前地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新思路[J].惠州学院学工部,2004,6.

[3]郑文谦.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泉州师院后勤管理处,2004,6.

篇(9)

二、大专院校学风建设工作实践探索

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分析总结大学生学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建议将学风建设与教育、管理、服务、育人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将其纳入到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同时,要采取规范流程、细化工作、扩大宣传、正确引导等措施,在全校开展学风建设工作。具体方案如下:

(一)分阶段执行全年学风建设工作

一是执行学风建设准备阶段,从新生入学开始至军训结束,重点在于新生的入学教育、班级建设,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二是执行强化、检查学风阶段,从新生正式上课至第一学期结束,以教学周为单位分为五个步骤,每一步都有具体的工作要求和重点检查项目,旨在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三是执行巩固学风建设成果阶段,从第二学期开始,以教学周为单位,分四个步骤执行。分别为: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行整改,同时结合评优评奖等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四是执行总结交流、推进学风建设阶段,在一学年结束之前,组织召开各类经验交流会,探讨工作成效及问题,提出改进方案,进一步推进学风建设工作。以上四个阶段的学风建设执行过程及具体内容见下表:

(二)多渠道开展学风建设宣传工作

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氛围,将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传教育有机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逐渐形成校园、班级和宿舍三个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学风建设宣传阵地。首先,校园文化宣传阵地的作用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充分利用宣传栏、广播、网络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科学文化知识和勤奋学习在大学生成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举办系列专业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以及学习方法座谈会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校团委鼓励建设以专业为导向的学生社团,开展和学业有关的竞赛活动,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强化专业宣传教育,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其次,班级是学风建设的基本单元,创建优良学风班是学校学风建设工程的着力点。建议为各个班级安排固定晚自修教室,落实晚自修制度,加强监督检查,通过教室板报、宣传栏展示班级建设成果,使之成为班级之间交流学习的平台。最后,宿舍文化建设是学风建设工作中敏感而又重要的地带,也是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之一。可以由学生组织承担对宿舍安全和卫生检察监督和评比的任务,以便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宿舍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结合“大学生宿舍文化节”活动,开展“优秀宿舍”和“优秀个人”的评比活动,把学生宿舍建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学风建设的重要窗口。

(三)完善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方式

大学辅导员(班主任)应当具备较高的教育管理水平,同时性格开朗、思路开阔活跃,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能真诚关爱学生,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进行全面指导,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目前,大专院校普遍面临师资力量短缺、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时间精力受限等问题。因此,需要探索更为合理有效的辅导员(班主任)管理方式,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可以设立辅导员(班主任)连任制。对于人数较少的专业,可以由一名辅导员(班主任)负责该专业三个年级全部班级的管理工作。这种带班模式虽然班多、人数多,但是学生专业相同,所面临的问题也具有相似性,同时由于有共同的辅导员(班主任),各年级的学生之间沟通较为便利,有利于高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择业就业等方面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大量信息和有效帮助,能在很大程度上减轻辅导员(班主任)在这方面的工作量,便于其把更多的时间放在班级整体管理和对学生思想动态的关注上。经过实践证明,辅导员(班主任)并没有因带班数量和人数的增加而降低工作质量,反而和学生的沟通更加顺畅,管理工作得心应手。另外,可以实行“学生辅导员”模式。对于人数多、班级多的专业,可以为新生班级配备同专业高年级“学生辅导员”,协助老师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学生辅导员需要经过严格筛选,选聘的学生不仅要求责任心强、有耐心,还要求在工作、学习等各方面表现优秀,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具有说服力。学生辅导员工作可以涉及帮助新生适应校园环境、协调宿舍关系、专业学习辅导等方面,他们和班级学生年龄相仿,生活圈子接近,比较容易相互理解,在专业学习上可以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在生活中也可成为学生鲜活的榜样。同时,担任学生辅导员的高年级学生的管理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协调能力等都可以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经过实践可以看出,这种模式不仅能在细节上弥补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某些方面的不足,还能为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学生管理工作做好了,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院学风建设工作的进程。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028―01

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共同体建设和实践,是以学生全面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的,通过成员沟通、交流、帮助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学习团体,促进了共同体成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笔者所在学校以“三自一导”小组为载体,建设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共同体实践与探索,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纵深发展,以及教与学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一、自主学习发展共同体

自主学习发展共同体管理模式指学生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和自主发展,教师进行有效指导,学生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自愿组合成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并根据相互意愿,进行阶段性调整、重组的集自主管理、教育、学习、活动和发展为一体的小组。“三自一导”小组管理模式能够充分利用教育中的各种资源,实现教育中各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有效发挥同伴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三自一导’自主学习发展共同体”模式构建

1. 组织建设。“三自一导”小组管理模式指以学生兴趣爱好和学生发展需要为基础,在班主任的引导下,自愿组合成小组,组内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根据小组任务需求安排座位,组长由学生自我推荐或组员共同推荐产生,由班主任和班委会审核后确定。

2. 队伍建设。为了取得良好的成效,学校对小组长进行了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并积极开展小组交流和成果展示。学校每学期聘请专家教授、成功的企业人士、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家长代表对小组长开展领导力培训,不断提高小组长的组织和管理能力。

3. 文化建设。小组文化建设内容为取一个激动人心的组名 、设计一个靓丽的组徽 、选一首积极健康的组歌 、喊一句激情昂扬的口号、定一个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和树立一个奋发向上的愿景。小组文化建设使得小组成员在进一步的实践中有着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逐步将小组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4. 小组运行机制建设。采取邀请导师、成员发展水平分析、指导制定发展规划、小组交流和规划展示、小组周行动计划、小组周小结的运行机制,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主动承担班级、年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或者小组按照学校安排组织各种活动。

5. 评价机制建设。(1)评价原则。首先,关注过程。关注小组每一个成员的成长过程,通过过程性评价引导小组成员积极进步。其次,注重多元。评价的内容是综合性的,涉及的内容应当包括多个方面。最后,侧重整体。对小组的评价一律采用整体式评价,进而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2)评价办法。小组日评价――班级周评价――年级月评价――学校期中、期末考核。(3)评价实施。学校制订全校小组考核评价制度,各班依据学校考核评价制度,制订本班小组考核评价方案,依据考核方案每天由承担考核任务的小组对其他各个小组进行考核。(4)评价结果使用。评价结果将直接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同时,班级每月对考核优秀小组和进步小组进行奖励和惩罚。(5)激励机制。首先,奖惩要以激励和鞭策全体学生共同进步为目的。其次,奖惩要能体现学生的各个方面,发现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最后,奖惩面前人人平等。奖惩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奖励应该是一种鞭策性的奖励,惩罚应该是带有奖励式的惩罚,二者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三、“‘三自一导’自主学习发展共同体”建设成效

1. 唤醒了学生在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解放了学生的学习力,让学生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教学成绩。

2. 让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小组管理真正体现了全员参与管理,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提升,自觉积极地做出创造性劳动。同时在参与小组建设、制度制定和评价等过程中,逐渐将硬性要求转化为自我的要求,提高自我教育、管理的能力,最终达到自主发展。

3. 有效发挥了同伴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同伴关系就是教育过程中最好的资源。自主学习发展共同体建设有效利用了同伴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积极引导同伴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让班级管理和学校管理变得更加顺畅。

上一篇: 高校网络教育培训 下一篇: 旅游业发展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