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4 16:41:55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旅游业发展分析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旅游业发展分析

篇(1)

关键词:旅游业;回扣;导游;“推-拉”理论

旅游回扣受到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已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巨大阻力。旅游业的回扣是指在旅游活动中,旅游产品供给方(旅游购物商店、旅游宾馆饭店、旅游景区景点等)为了销售产品,给旅行社和导游等各种名目的好处费,这部分收入既未如实入账又未在合同或其他协定中公开约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的,以行贿罪论处;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受回扣的以论处。”显然旅游业的回扣是一种违法行为,但是一段时间以来,旅行社导游收取回扣已经成为一种“行规”。

一、旅游业回扣现象的分析

(一)导游拿回扣的“推拉分析”

早在19世纪末,E.G.雷文斯坦(E.G.Ravenstein)在对人口的转移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中,提出了推拉理论(PushandPullTheory)。他在《人口转移规律》一书中提出,受歧视、受压迫、沉重的负担、气候不佳、生活条件不合适都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原因,而其中的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系统的人口转移“推拉理论”则是唐纳德·博格(D.J.Bogue)于20世纪50年代末明确提出的,其主要观点认为:从运动学的观点看,人口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种是促使人口转移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转移的正面积极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转移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转移的负面消极因素。

推拉理论主要是用于分析人口迁移现象,笔者在这里将导游从旅行社向旅游购物商店转移的行为看作一种新的迁移表现。推拉理论本身的内容十分丰富,本文只取其中一部分来分析导游带游客去商店购物,拿回扣的现象。

1、导游拿回扣的推力分析。导游拿回扣的推力主要是导游的薪酬制度不合理、导游自身素质低、工作职责所需。我国导游员报酬的构成是:少量基本工资或零底薪+回扣+小费,且导游不享受保险、住房等福利待遇。导游服务是一种高智商、高技能的服务工作,它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是一项脑体高度结合的工作。从经济人的角度来看,导游作为经济人,也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种高付出低回报的薪酬制度完全不能满足导游人员的需求。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导游人员只能靠拿回扣和小费。导游人员的报考条件低,且在上岗前和上岗后没有正规的培训增加其业务知识、强化业务技能。导游与旅行社之间是委托-关系,导游只能凭自己有限的知识和经验来完成工作。而工作的方式和质量完全取决于导游自身的素质。导游人员的门槛低,导致很多低素质的人员进入导游队伍,他们缺乏伦理道德,经常昧着良心把游客带进商店,赚取黑心钱。旅行社削价竞争,旅行社以零团费甚至负团费接团,其采取把损失转嫁出去的办法来弥补经营利润。旅行社向导游收取按旅游团人数计算的人头费,导游在带团过程中还要完成旅行社的购物签单任务,旅行社的损失主要靠游客的各种消费回扣尤其是购物回扣来弥补。

2、导游拿回扣的拉力分析。导游拿回扣的拉力主要来自旅游商品经营商。旅游商品经营商为了吸引更多的客源,促销自己的产品,采取非法回扣的方式,主动向旅行社和导游提供高额回扣,并且有些购物商店会按旅游车的座位数、在商店停留时间给予导游和司机一定的回扣,称为“茶水费”,或者赠送导游和司机一些礼品,以诱惑导游带领游客前来购物。导游拿回扣的推拉模型如图1所示:

(二)旅行社以零团费,甚至负团费接团

1、削价竞争。由于旅行社提供的是同质产品,旅行社与旅行社之间打的是价格战,竞相以削价为主要手段来销售产品。削价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降低了旅行社的利润,有些旅行社甚至以零团费、负团费接团,为了保证旅行社经营必要的利润,旅行社只能发给导游很少的工资或者不发工资,更有甚者,要求导游人员垫付团款,承担过路、过桥费用。近年来,导游带客购物,私拿回扣的现象被媒体频频曝光,旅游购物单位又推出“人头费”和“购物签单”,诱使导游人员带客购物。导游人员迫于压力,不得不带游客进店购物。

2、旅行社数量众多。旅行社只要交纳规定数额的注册资金和质量保证金即可以成立,门槛很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市场上,而我国旅游业的“蛋糕”有限,必然引起恶性竞争。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国际旅行社收入利润率连续六年在3%以下,利润总额也从2001年的12.28亿元下降到2006年的5.79亿元。我国旅行社数量从1996年的4252家增加到了2006年的18475家,规模扩张了4倍多。有关数据显示在20世纪末旅行社的利润率还在8%左右,但到了21世纪的最近几年旅行社的利润率已经跌到了2%左右,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

(三)旅游者消费心理不成熟

1、旅游者和旅行社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旅游者在旅游前对旅游产品并不了解,旅游者与旅行社和导游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这种信息不对称,促使了导游带领游客购物的机会主义行为的产生。旅游者到了人生地不熟的旅游地,不得不听取导游的建议与安排。旅游者由于受“从众”心理的影响或者是图便宜,往往会在购物商店购买许多根本就用不着的东西,才给了导游和旅行社赚取回扣的机会。

2、游客的有限理性。西蒙最早提出“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概念,他指出“有限理性是指那种把决策者在认识方面的局限性考虑在内的合理选择——包括知识和计算能力两方面的局限性,它非常关心的是实际的决策过程怎样最终影响做出的决策。”“信息成本是从一无所知变为无所不知的成本,极少有交易者能负担得起这一全过程的成本”(Stigler,1967)。旅游者往往由于获得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所需的时间成本太高昂,而宁愿让旅行社为自己设计旅游线路,做充分的旅行安排。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思考导游带他们去的定点商店的商品是否是自己所需,是否质价相符,就做出购买决定。

(四)旅游产品供应商竞争激烈

1、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游客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而目前市场上提供的旅游商品大同小异,缺乏特色,不能适应游客的真正需求。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精力设计出来的新产品很容易被他人模仿,企业和设计者本人均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因此,目前我国旅游商品雷同现象非常普遍,缺少能代表当地特色、旅游景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又加剧了竞争,为了使自己的商品有一个好的销售量,旅游产品供应商只能采取给旅行社和导游回扣的方法,让导游带领游客前来购物。

2、购物点布局不合理,市场竞争机制不成熟。在同一条旅游线中销售同类型商品的商店设置过多,在同一个旅游景区(点)商场设置过多,造成过度竞争,旅游商品供给过剩,为了招徕顾客,旅游商品经营者只能给导游和旅行社高额回扣来维持自身的生存。旅游商品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不是价格的竞争,也不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他们竞争的结果取决于供应商与旅行社签订的书面合同或与导游之间的心理契约。在当前旅行社低价竞争,靠回扣补偿低价竞争的损失,导游无底薪或微薄底薪,靠回扣维持生计,旅游商品供应商的主要客户来源于旅行社和导游的背景下,旅游商品供应商必须迎合导游和旅行社的需求,才能追求到自己的利益。

(五)政府监管不力

1、地方保护主义存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职责上来说承担着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的重任,各方面也期望他们在制止愈演愈烈的回扣风上发挥主导作用。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为了向上级和公众说明本辖区内旅游管理和市场秩序良好,会对本辖区内出现的旅游回扣问题低调处理,而不公开公正处理。对于游客的投诉也是内部处理,受到投诉的导游也只是被扣分和罚款,惩罚力度达不到震慑违法者和警示旅游者的目的。

2、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政府官员的权力寻租属于寻租行为的范畴。根据塔洛克的定义,寻租是指通过政治过程获得特权从而构成对他人利益的损害大于租金获得者收益的行为。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并没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也并没有增加社会财富,甚至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但确实给寻租的官员带来了一定的收入或获得了一定的享受。政府官员的权力寻租行为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阻碍了经济发展,破坏了旅游市场的有序竞争,使市场更加混乱。寻租是社会腐败的突出表现,正是由于政府官员寻租现象的存在,使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官员执法不力,监管失效,从而使旅游回扣屡禁不止。

综上所述,旅游业回扣现象是旅行社、导游、旅游者、旅游商品供给商、政府部门等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达到的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并没有达到“帕累拖最优”状态。旅游业回扣产生的原因如图2所示:

二、结论

综上所述,旅游业的回扣现象是由旅游者与旅行社和导游间的信息不对称、旅游者的有限理性、旅游者消费心理不成熟、导游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及其机会主义行为、旅行社弥补其经营利润、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监管不力及寻租、旅游商品经营商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等共同引起的。旅游业回扣问题的解决已有很多文章给出了对策。其中,佣金是将回扣合法化的一个有效途径,其实行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使佣金公开化、信息透明化,旅游咨询公司的存在是必要的。借助媒体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佣金存在的合理性,从意识上接受“购物旅游”,使导游将带领游客购物看成是自己的职责的一部分,按规定严格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也是很必要的。政府应严格监督,使整个旅游行业运作合理化。

参考文献:

1、塔克洛著;朱大可译.对寻租活动的经济学分析[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2、梁鑫鑫,张秀娟.旅行社经营现状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179).

篇(2)

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创汇产业和最高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被称为“无形出口业”和“无烟工业”。旅游业投入1元,能带来4.3元的综合收入;旅游业的一个直接就业岗位可以带动5.2个其它就业岗位;旅游业与108个行业相关联,可谓一业兴而百业旺。可见,旅游业快速发展,将带动山丹马场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

一、山丹马场旅游资源现状

山丹马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马场,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地处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总面积2192.54平方公里。山丹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黄,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已有三千多年的养马史。山丹马场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场,场内有雪山、森林、峡谷、牛羊群、大马群等自然风光,有大型机械化观光农业、古城烽隧遗址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与古朴民俗风情相融合,享有“祁连明珠”、“丝路绿宝石”的美称,被《中国地理》评为国内六大最美丽草原之一。山丹马场夏季平均气温20℃左右,油菜花盛开之时,金波摇曳,满山遍野密源飘香,是旅游避暑、休闲度假的胜地,马场风光旖旎,游客可在这里骑马旅游、野营、观看赛马或马术表演,并游览自然风景名胜。自《牧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等30多部影视片在此拍摄并播出后,山丹马场成为了重要的影视旅游胜地。根据国家《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山丹马场可列为一级旅游景点(国际独有或独特),旅游资源概括起来主要有草原型综合类自然风光、大型机械化农业观光和山丹马种群及马运动项目观赏三部分组成。

二、山丹马场旅游业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①区位优势。山丹马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州)六县。从市场空间来看,在河西走廊,酒泉是传统的旅游大市,武威和张掖市旅游正在全面振兴。山丹是酒泉和武威旅游输送中转站和主要节点区,现已成为丝路旅游线一处不可缺少的重要站点。这为山丹马场休闲农业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②区域内核心资源多元化。山丹马场山脉、峡谷、草原、森林、水库、山川等资源匹配合理,组合优势明显。以祁连松雪、窟窿峡谷、古城遗址、大小香沟、西大河水库、奔腾群马、雪山牦牛羊群、连片飘香的菜花、草原摇曳的野花、特种马鹿、藏獒养殖、大型农田节水灌溉以及浓郁古朴的民俗风情等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组合而成,具有浓郁马场特色的休闲游憩项目。也就是说,在很小的区域内,集丝路、绿洲、草原、祁连雪山等多元知名资源。

③旅游资源感知形象鲜明。“皑皑白雪”,“油菜金黄万顷”的美学景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古朴苍凉”的自然景观,甘肃良驹“山丹马”,品牌香油“丹马油脂”等,都使山丹马场休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感知形象。

④生物景观生动、内涵丰富。生物构成的旅游资源是运动的、变化发展的。山丹马场、窟窿峡等景区的植被与环境密切融合,构成景观生动、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

⑤文化资源底蕴深厚。山丹马场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马场。早在三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养马。自西汉以来,这里以当地蒙古马为基础,又引进了各种西域良马,杂交培育出的山丹马驰名天下,这里遂成为历代皇家军马养殖基地,经久不衰,为古今军事要冲见诸于史册,如汉代名将霍去病等历史事实。此外,当地的草原风情、特色饮食、民风民俗等更增添了马场的人文气息。

2.劣势(Weaknesses)

①资源与环境较脆弱。河西走廊的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弱,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马营草原、西大河水库、窟窿峡等地,若无适当的措施加以保护,旅游活动易造成草原植被和森林植被的破坏与践踏、湖泊水体被污染等现象。

②山丹马场区外进入性差。与主要客源地的交通条件较差。山丹马场公路距兰州、西宁、嘉峪关分别为 420km、300km 和 350km。路程遥远,且只能通过公路进入山丹马场。

③山丹马场工农业发展造成资源退化。由于山丹马场职能的转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现代工农业设施建设,将会对马场草原风光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最终造成旅游资源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的退化。最为重要的是马场氛围的降低,已经脱离以牧业为主的所谓“马场”,马仅有2000 多匹,军马也已成过去,军马、军人神圣又神秘的氛围已基本消失,离开“军”字马场与其它少数民族草原区别不大,且民族风情不如他们浓郁,不利于开拓市场。

3.机遇(Opportunities)

①甘肃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期,为山丹马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机遇。2009年甘肃旅游业实现总收入192.77亿元,增长36.3%,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GDP的5.7%,旅游总收入相当于甘肃省GDP的5.7%,国内游人均花费仅535.4元,与发达国家和东部地区相比较,还有很大的距离。

②国家新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和经济结构调整为山丹马场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持。近年来,中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按照这个目标,传统的以资源消耗为主体的传统工业的发展必然受到制约,而被誉为 “无形出口业”和“无烟工业”的旅游业必然会受到鼓励。

③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把旅游业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给山丹马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2010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将扶持壮大甘肃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甘肃省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这对山丹马场旅游业乘势而上提供了条件。

④中国公民的消费结构、消费档次和消费理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中国公民从原来舍不得花钱,到现在乐于旅游消费。2010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数达2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0.6%,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增长21.7%,中国公民消费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为山丹马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4.威胁(Threaths)

①周边区域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山丹马场形成了竞争和威胁。山丹马场周边各区域,如永昌县、山丹县、民乐县、甘州区、肃南县等县区都制定了自己的旅游业发展规划,并且他们都把旅游业作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点,这将对山丹马场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激烈的竞争。

②周边区域缺乏人口众多的大城市,使山丹马场的客源受到重大影响。山丹马场周边的张掖、武威、金昌、酒泉及嘉峪关等各地级市总人口均不超过200万人,所在地域人口稀疏,会导致周末等短期游客数量较少,使山丹马场旅游业发展受到制约。

三、山丹马场旅游业发展对策

1、强化旅游形象设计理念

旅游形象是指公众对某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产品及其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经营行为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是对各构成要素的设计与塑造过程,其过程主要是将旅游地理要素、人文历史、市场要素分析进行提炼,形成理念形象,将感觉要素进行设计,形成视觉形象,将感受要素进行规范,形成行为形象。设计鲜明形象,改良不良形象,更新过时形象和强化良好形象是旅游形象设计的目的,为旅游目的地塑造持久形象,增强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旅游整体形象是对区域内在和外在精神价值进行提升的无形价值,不仅仅是一种资源,更是同其他区域进行旅游竞争时的强有力工具。

2、注重山丹马场旅游品牌建设

品牌是现代企业的核心资源,是现代产业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市场竞争说到底就是品牌竞争。打造山丹马场精品旅游线路,做大做强旅游品牌景区景点。大力推进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积极培育拥有核心价值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山丹马场旅游品牌,推动山丹马场旅游产业取得较快发展。

3、推动区域联合,强化旅游网络建设

现代经济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在其运行时必须将其所处的系统当作一个整体看待。从旅游业的角度看,就是要加强区域旅游业的联合发展,注重旅游业行动的统一性。因而,山丹马场旅游业发展必须走与周边区域联合的道路,通过,整体营销,构筑区域旅游网络等,提高山丹马场旅游业的总体综合实力,增强其竞争力。

4、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提高山丹马场旅游业的发展后劲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竞争主要体现为人才的竞争,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人才将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旅游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这已在旅游业界达成共识。目前,山丹马场旅游人才还相对短缺,旅游业的发展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人才的培养,同时注意建立有效的人才吸引和任用机制,为提高山丹马场旅游业的发展后劲创造条件。

5、加快山丹马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安全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完善旅游标识系统,确保景区和交通沿线通信顺畅,方便游客出游。

参考文献

[1] 刘立勇. 县域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9,(12)

篇(3)

湖北省安陆市位于美丽富饶的鄂中腹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安陆市旅游业文化底蕴丰富,自然资源独特,旅游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旅游优质县市。

(一)旅游资源丰富。安陆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底蕴深厚,其中最具盛名的是李白旅游文化和钱冲古银杏文化。龙王寺、青龙寿山、吉阳山等旅游胜地众多,安陆还具有灿烂的红色文化,比如钱冲革命旧址,赵家棚抗日烈士纪念馆等一大批红色旅游点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是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二)区位优势明显。安陆市交通发达,汉丹铁路、汉十高速公路、316国道纵贯南北,安花公路、安卫铁路贯穿东西,并与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相连接,北往襄阳,南通武汉,距离武汉市仅110公路,距离武汉天河国际机场80公里,是九省通衢的大武汉的卫星城市,是湖北武汉、襄阳、十堰经济走廊的重要连接点,是三峡、武当山旅游、襄阳古隆中旅游线路的经过地。

(三)良好的文化底蕴。安陆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全国有名的漫画之乡、银杏之乡、足球之乡,具有闻名遐迩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李白文化,瑰丽的银杏文化,丰富的文化遗存,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安陆人民勤劳朴质,钟灵毓秀,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美好的家园。

(四)政府大力支持旅游业发展。安陆市不断强化内生增长动力,不断提高城市形象和影响力,随着滨河园林城市建设伟大目标的提出,安陆市政府也把旅游业发展放在了突出的战略高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加大城市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把我市旅游业发展也列入了“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并把2011年作为旅游业发展升级年,推进旅游业标准化建设,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推动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安陆市旅游业发展的劣势分析(Weakness)

(一)旅游开发滞后,旅游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安陆市虽说近年来加大了对旅游业的开发力度,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相比周边地区而言,其旅游开发明显滞后,缺乏对旅游业发展的深度开发,同时对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够,在旅游交通、服务设施、环境保护设施、管理设施等方面比较薄弱,还未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旅游服务体系。

(二)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旅游投资力度不够。安陆市经济较前几年相比确实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安陆市支持产业不多,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经济税源有限,可用财力不足,并且近年来,安陆市把有限的财政收入投入到民生领域中,相对而言投入旅游业的资金不足,同时安陆市还未真正解决旅游业投资机制问题,相关的优惠政策还未制定,多元化的投资模式还未建立,其投资力度明显不足。

(三)旅游宣传不够,旅游品牌不多。安陆市虽说旅游资源丰富,但是为外界所熟知的甚少,只是李白旅游区和钱冲古银杏在外界小有名气,其他都知名度较低,去年举办的银杏文化节虽说取得了一定的宣传效果,但是其后续宣传还未跟进,没有广泛的运用现代多元化的宣传方式进行宣传,同时与外界的旅游合作较少,旅游品牌不多,知名度不高。

(四)旅游景点分散,旅游效果单一。安陆市没有较好的整合辖区旅游资源,只是一味重点打造李白和银杏两大品牌,造成的结果是到百兆山就是看看李白相,去钱冲就是看看古银杏,现代旅游业应该是多角度、多视野的旅游,单一旅游注定缺乏长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五)旅游人才不足。是否具有一支高素质的旅游服务人才队伍对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安陆市还没有真正意义上那种素质高、水平强、懂管理、善经营的旅游管理人才,真正的专业旅游管理人才应该具有深厚的旅游专业文化背景、娴熟的旅游服务技巧,以及对本地旅游业发展敏锐的洞察力及较强的信息交流和处理能力。

三、安陆市旅游业发展的机会分析(Opportunity)

(一)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在追求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丰富,旅游可以领略到各地的风土人情,陶冶情操。近年来,各地推出了各种旅游套餐,也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选择。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技术部主任瓦尔玛在出席第一届旅游教育国际论坛时表示,中国旅游业在世界旅游发展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作为旅游客源输出大国之一,2006年出境旅游人数达三千四百五十万,位居世界第六。从国际上而言,国际旅游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第一大旅游目的地,为各地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很大发展机遇。

(二)旅游者个性化需求增大。随着旅游的发展,旅游者的消费意识转变、成熟度提高,其需求发生了变化,逐渐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他们追求刺激、挑战极限、寻踪问底、踏访奇异之地。各种深山高地等惊险刺激的旅游活动的开展和具有文化底蕴的深层次挖掘,势必会给安陆旅游带来更多的客源。

(三)旅游者品味的转变。近年来广大旅游爱好者逐步转变旅游品味,在他们游遍了祖国名山名水后,他们逐渐对小城市旅游,对乡村旅游情有独钟,那种基础设施良好、文化底蕴丰富、旅游产品到位,服务质量上乘的乡村旅游往往是他们的理想选择,我们可以加大乡村旅游规划、发展乡村特色品牌、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可以从中找到良好的发展机遇。

(四)假日经济的带动。假日催生了经济的发展,每年的假日都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如应城的汤池温泉,在每年的元旦客人应接不暇,到来了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每一个假日,除常规法定假日之外,可以结合本地特色的节日搞一些活动,也可以带动旅游业快速发展。

(五)政府的大力扶持。安陆市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11年是安陆市旅游发展升级年,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促销活动,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先后制定了《安陆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百兆山旅游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钱冲古银杏生态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这一系列举措为安陆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四、安陆市旅游业发展的挑战分析(Threat)

(一)经济支撑的有限性。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没有一定量的投入,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政府财政投资旅游开发是有限的,而有实力的企业因为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对旅游业认识不够,投资热情不高,应广泛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筹措旅游发展资金。

(二)资源开发的不当性。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有的为了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对资源开发不当,缺乏前期的资源开发调研力度,没有统一的开发协调机构以及相关的机制,造成资源重复开发或者是流失严重,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竞争的激烈性。安陆市旅游业发展的最大挑战来自周边竞争者的压力,随着旅游业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其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地都在旅游服务、技巧、设施、质量等方面下功夫,提高自身的市场份额,安陆市周边如孝感的双峰山度假区、应城的汤池温泉、孝昌的观音湖度假区等都是巨大的竞争对手。

五、安陆市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measures)

(一)加大投资力度,加大配套设施建设。采用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化融资模式,广泛开辟资金来源通道,充分利用有限资金搞好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比如说交通设施、餐饮服务、酒店住宿、旅游购物、向导服务等服务设施,不断优化城市环境、人文、提升城市文化档次。

(二)狠抓品牌建设,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李白和银杏为品牌基础,不断加大品牌建设,以各种宣传手段为推手,加大品牌文化创新,塑造安陆真正意义的旅游品牌,同时在建设品牌的同时,要加大和其他资源的整合力度,减少资源的分散性。

(三)加大旅游产品开发力度,提高旅游产品附加值。我市旅游产品开发不足,都是一些浅层次的开发,没有深度开发。旅游产品在开发手段、理念、技巧、方式上落后,旅游产品附加值较低,不能形成产业链。建议聘请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加大对我市旅游产品的调研力度,结合我市实际,在开发理念、技巧等方面深度开发,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及核心竞争力。

篇(4)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255-02

在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旅游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综合带动作用强等优势,这些地区纷纷将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以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邵阳经济欠发达,但旅游资丰富,在湖南省内仅次于张家界和长沙,居全省第三位。所辖县市内现有4个国家A级景区,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世界自然遗产,2个国家森林公园,大小景区300景点余个,资源品类齐、品位高、数量多,为邵阳旅游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一、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回顾

邵阳的旅游业起步较晚,发展也一直不快。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邵阳市旅游业历经了悄然孕育阶段、初始阶段、持续发展阶段、新时期等四个阶段。

1.孕育阶段

20世纪80年代,邵阳武冈古城云山因生物资源蕴含丰富被湖南省政府于1982年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但一直到1992年,国家林业部才在林场基础上批准建立云山国家森林公园;同年3月3日山天然公园成立,并正式对外开放;第二年山被评为省级风景名胜区。这一时期因景区内基础设施太差,周边的居民只是出于对自然风光向往和对云山道教文化的朝圣而通过崎岖的小路前往进行观光,虽然这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活动,但为后来邵阳旅游业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初始阶段(1994―2001年)

2001年山又被国土资源部审定为第二批国家地质公园,以邵阳市九县三区的周末周边休闲游开始慢慢形成,但是这一阶段的旅游活动并未成熟,只是起步阶段。游客多为景区周边的居民,一般是一些自发性的周末休闲游。到了2000年3月邵阳市第一家旅游社――邵阳宏达旅行社成立,邵阳市的旅游行业才逐渐发展起来,旅游业逐步规范化,形成了有组织性的大众活动,2000年10月28日至31日邵阳市还举办了第一届山旅游节,游客多达20多万人。来邵阳游客人数比往年增长40%,揭开了邵阳旅游服务业的新幕。

3.持续发展阶段(2002―2007年)

2002年山被国务院审定为第四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邵阳市政府对旅游产业开始逐步重视起来,2002年编制了《邵阳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同年成立了“邵阳市旅游协会”,在旅游企业、市场和政府部门之间架设了“桥梁”。并参加了首届湖南旅游节。2005年,邵阳市与桂林市正式签署《桂邵旅游合作协议》;同年叶文智麾下的湖南山龙凤旅游公司以7.6个亿接管了山风景名胜区,景区管理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市旅游局与武冈市政府成功举办“中国旅游策划万里行武冈峰会暨武冈旅游发展论坛”,协助城步苗族自治县举办首届“亚华乳业南山杯”中国・城步全国风筝精英赛;邵阳市市旅游局组团参加湖南旅游节暨首届中国旅游精品博览会、珠洽会等,邵阳旅游目的地的形象进一步加强,进入邵阳地区进行旅游的国内游客数量上有了可观的增长。2006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91.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4.3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3.8%和27.2%。2007年武冈云山和隆回高洲温泉被批准为3A级旅游景区,继续推进旅游业发展政府主导战略。《邵阳市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确定了“十一五”期间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框架,把旅游产业作为重点支柱产业来培育。全市继续举办举办山旅游节、苗族姑娘节,并且与桂林、张家界携手开展旅游热线服务,使邵阳成为连接广西桂林、湖南张家界的“接点”和“纽带”。据邵阳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2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8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6亿元,到了200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9亿元,比2002年将近翻了五番。

这时期,应该说是邵阳旅游业发展的第一个,发展迅速。旅游客源地也由原来的湖南省内扩展到全国。市旅游管理部门和经营部门也开始总加大了投资力度和宣传的力度,旅游形式呈现多样化。

4.新时期(2008年―)

2008年元月8日山龙凤公司退出山经营权,6月1日,邵阳市新宁县人民政府全额出资成立国有独资公司―湖南山恒源国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新宁县确立“旅游立县”战略,启动中国旅游强县创建工作。邵阳市政府认识到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采取了很多有力的措施,积极营销宣传,参加全国各地的旅游展销会和博览会,加大了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资,11月初在广州举办了旅游招商洽谈会,引资11.1亿元,进一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邵阳市接待国内旅游者473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37.6%,年均增长11.2%;实现旅游收入32.48亿元,比2005年增长70.1%,年均增长19.4%;①2008年全市旅游星级宾馆已达33家,其中四星两家,三星级6家;旅行社25家,其中国际社3家,国内社22家;等级旅游区4家,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家,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1家;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达到2万余人。随着2010新宁山被评为国家级4A景区以及申请世界自然遗产的成功,邵阳获得了一张世界级的“名片”,山申遗的成功标志着邵阳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是邵阳旅游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机会与挑战并存,邵阳的多个景点基础设施初步完善并且运行,多条跨市旅游线路开始基本形成,旅游产品开始多样化,客源地开始从以本省为主转移为国内为主。新时期邵阳市旅游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二、邵阳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1985年之前,邵阳的旅游业发展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邵阳旅游配套设施逐渐完善,逐步形成和呈现了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方向,文化主题为特色,乡村旅游为补充的旅游格局。回顾邵阳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审视邵阳旅游发展的现状,我们发现有如下特点:

1.政府主导力不够强,发展目标不明确

2002年,邵阳市旅游业持续发展之初,确定了邵阳旅游的发展思路为“以山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联合打造山品牌、创建旅游大市、培育新兴支柱产业”,至2004年,邵阳市旅游业战略目标转变为“建设旅游支柱产业”,2007年,旅游业的战略目标成为“建立旅游大市、旅游强市”,2009年,邵阳市召开旅游工作会议,把发展的思路定位为“以市区为中心,以山为龙头、坚持“三个结合”,突出六个重点,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由此可以看出,邵阳市对旅游业的整体发展把握不够,思路不清晰,目标不明确。其次市县都没有设立专项旅游发展资金,要资金全靠向上面跑,基本没有出台支持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2.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产品不精,旅游资源的整合依然不够

邵阳旅游资源丰富度在全省排名第三,但是邵阳市目前景区开发经营分散,点多面广,规划性不强,重复建设多的局面确是不争的事实,尤其在开拓市场等方面单兵作战,分散经营,互动性、互补性差。邵阳市旅游具有生态、红色、人文资源的多样性,但未能很好将各自特色统筹规划到旅游总体形象之中。难以体现邵阳旅游业的整体形象,不利于提高旅游规模效益。我们有旅游资源精品却因为交通等问题形不成精品线路。

3.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深,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一是对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深。比如周敦颐老先生的《爱莲说》名扬天下,古遗迹在邵阳,而且在市政府内,但是那个“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池就是找不到,一些生态景区有点看头、没有说头,文化景区有点说头、没多少看头,可参与性不强,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二是旅游产品类型过于单一,基本是以观光为主,旅游产业链条短,各环节衔接松散。旅游景区基本停留在传统的观光层面,游客享受不到成熟旅游景点的“白天看景点、途中有购物、晚上观演出”的“一条龙”服务,而是“白天看山看庙,晚上睡觉”,没有或很少有旅游六环节中的“购”和“娱”,综合效益上不去。

4.旅游收入增长缓慢,客源主要以国内甚至省内为主,游客停留时间短

2004年,全市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4.2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17.86亿元,接待入境旅游者234人,国际旅游收入6.13万美元,其中过夜旅游者191.43万人次,约占整个旅游人次的3/5。经过四年的发展,2008年国内外游客473万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总收入32.48亿元,入境旅游者不升反降,只有187人,国际旅游收入5.69万美元,其中过夜旅游者288.53万人次,依然约占整个旅游人次的3/5。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邵阳市的旅游客源依然以国内和省内为主,景区品牌在国际上没有什么影响力,同时过夜旅游者比例不高,游客停留时间短,导致旅游收入增长缓慢。

就目前而言,邵阳经济相对落后,旅游业总体水平低于湖南省其他地区,旅游目的地形象没有树立,旅游影响力相对较低。邵阳市的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还处于初始阶段。

参考文献:

篇(5)

引言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提出,是把组织的优势(Strengths)、弱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的分析综合在一起,构造SWOT矩阵。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结论的分析方法。运用SWOT分析法,对张家口旅游业发展的内部、外部条件进行具体分析,以便于张家口在旅游开发中更好地抓住机会、避开威胁、发挥优势、克服弱势,促进张家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一、优势(Strengths)

(一)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

张家口地处京、冀、晋、蒙四省市区交界处,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张库大道”上的陆路商埠之美誉。京包、丰沙、大秦铁路和4条国道、14条省道、25条县级以及700多条乡级公路并网交错,四通八达;京张、京大高速公路全线贯通,大大缩短了张家口与京津等地的时空距离。京津等周边地区也将成为张家口市旅游资源市场的主体。特别是毗邻京津,距北京178公里,距天津320公里,是沿海发达地区经过北京向西北经济辐射的第一站,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二)资源优势

张家口坐落在太行山和燕山环抱的盆地北沿,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衔接地带,东临首都北京,西连煤都大同,北靠内蒙古高原,南接华北腹地,面向沿海,背靠内陆,是河北省旅游资源分布密集区。其历史悠久,风景秀丽迷人,名胜古迹荟萃,四季气候皆宜。这颗璀璨的塞外明珠,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其奇特的地形地貌,形态迥异的景色,浓缩了北国雄峻与南国秀美于一体,堪称旅游、观光、度假的天然宝地。张家口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完好,蓝天、白云、清水、绿地兼具,地形地貌齐全。坝上高原是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海拔1300米~1500米。这里地势平坦,地域辽阔,气候凉爽,水草丰茂,历来为观光避暑度假之胜地。境内有永定河、潮白河、滦河、大清河和内陆河等五大水系贯通。各类水库一百多座,淡水水域24万亩,还有地热资源18处,现已开发赤诚温泉、怀来温泉和阳原温泉等。张家口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有千年始祖遗址。四五千年以前发生在涿鹿的黄帝、蚩尤之战,黄帝,炎帝之战,促成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文明的产生。她由轩辕黄帝城、黄帝泉、轩辕湖、蚩尤寨、蚩尤泉、三祖纪念堂等景观组成,为游人提供了中华民族人文三祖黄帝、蚩尤、炎帝在这里生息战斗的生动历史,在全国具有垄断优势。

二、弱势(Weaknesses)

(一)制度环境约束明显

制度作为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系列规则,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制度环境改变是一个渐变、滞后的过程,制度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地方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在1969—1995年期间,张家口被定为北京的“北大门”,开始长达二十六年的“闭关锁张”,直到1995年5月,国家才允许张家口对外开放,此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过去十七年了。虽然近几年在国家的支持下以及不断学习其他区域的经验过程中,张家口的制度环境也在不断地完善,但是由于张家口改革开放时间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强烈,对制度环境的改变只是停留在一些表层上的东西,对一些深层次的制度环境并没有改善,从而使制度环境建设没有完全到位,宏观上限制了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人才缺乏

人才缺乏是限制张家口旅游业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张家口不仅吸引不到优势人才来此工作,而且本地人才也大量的流失。张家口市县级及以下各类科技人员总数为6724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348人,仅占2%;具有中级职称的16100人,占23.9%,人才密度仅为4.44%,而全省平均水平已经达到6.05%。在市级科研机构中,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科研人员屈指可数。知识贫困不仅是教育水平低下,更是获取、吸收和交流知识能力的匮乏或途径的缺乏。正是这些原因使得张家口地区一些人观念陈旧,思想保守,完全脱离了市场经济体制,从领导到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至今还不到位,各级政府对旅游业的支持也常常是道义上的支持多于实际的行动,旅游从业人员主动开发市场、发现市场的观念淡薄,导致了张家口旅游市场的单一狭小。

(三)经济基础薄弱

张家口地区经济文化落后,贫困人口众多,开发资金严重缺乏,旅游投入不足。旅游基础设施数量少、档次低。进入张家口域内公路以及进入部分景区景点的公路路况比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特别是乡村的基础条件更为严重,脏乱差问题仍比较突出。通往乡镇一级道路没有路灯,晚上行车困难,路况复杂。有的示范点乡村道路还没有硬化,人们戏称为“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有的农家旅馆没有供游客入厕、洗澡的地方,其他基本设施也不够完善,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同时,景区停车场有限,在景区车辆拥挤的现象十分突出,严重破坏了游兴。

三、机遇(Opportunities)

(一)国家政策的调整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也在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将旅游业确定为中国支柱产业。为了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中国不断完善休假制度。特别是针对“黄金周”集中出行的种种弊端,国家在2008年对节假日进行了调整,调整目标是将长假分解为几个短假期,节假日调整方案明确提出“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假日形成连休”,改革后少了一个“五一”黄金周长假,多了“五一”、清明、端午、中秋四个短假。国家休假制度的改革增加人们外出旅游的频率,增加了短途出游的几率,而张家口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使其成为京津游客的首选旅游目的地。

(二)中国人均GDP的稳步提升

随着中国人均GDP的提高,旅游人数将呈现出逐年增长势头,即人均GDP与旅游人数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中国现在已经总体上进入小康水平,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追求物质享受转变为精神享受,人们逐渐走出家门开始追求异地的体验,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将成为人们追求的对象,张家口旅游资源丰富,容易打造富有个性的旅游目的地。只要张家口加快资源整合转变思路,就可以成功地打造一个富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吸引国内外游客来此消费旅游。

(三)京津冀区域合作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逐步推进,京津冀地区将在产业分工、交通构建、市场培育、环境改善、旅游发展等五大领域内通力合作,特别是地方政府之间主动地积极磋商和全方位的经济合作,为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京津冀区域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不仅具有垄断性的历史文物,而且还有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同时又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三地发展旅游提供了首要条件。张家口作为京津冀都市圈中的一个重要城市,在发展区域一体化大旅游中可借助京津旅游知名度,充分发挥自身旅游资源优势,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规划,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威胁(Threats)

(一)旅游影区效应

旅游影区效应的核心观点是指旅游地的形象级别和旅游吸引力存在差异,并且高级旅游地在周围地区(形象作用半径范围内)会形成形象上的阴影区,处于阴影区内低级别的旅游地的形象和旅游吸引力会受到不利影响。张家口位于京津冀旅游区域内,在这个区域张家口的知名度偏低,在全国知之者甚少,更不要说在全世界了,缺乏吸引旅游者的著名景点和景区。在京津冀旅游区内,北京有故宫博物馆、天坛公园、颐和园和八达岭长城四个5A级旅游景区,天津有古文化街旅游区和盘山风景名胜区两个5A级旅游景区,河北有秦皇岛市山海关景区、保定市安新白洋淀景区和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共三个5A级旅游景区,这些景区知名度高,吸引力强,而张家口缺少这样高级别的旅游景区,从而在京津冀旅游区形成了“灰度区”,失去了旅游市场,特别是周边的同质性旅游资源影响更为深刻。

(二)旅游市场竞争激烈化

随着中国居民人均GDP的不断提高,观念的转变,休闲时间的增多,扩大了旅游范围,丰富了旅游内涵。各地都想法设法提高自身形象建立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来吸引游客,旅游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目的地需要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成熟的精品线路、鲜明的旅游形象、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张家口旅游业发展问题从消费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游客人均逗留时间较短和人均消费额偏低;从供给层面看,主要表现为旅游产品供给单一,主要为观光旅游产品,导致旅游产业链短,旅游收入不高,尤其缺乏休闲娱乐度假类产品。目前张家口旅游业在京津冀乃至环渤海地区中旅游业中缺乏竞争力,处于劣势。

五、结语

通过用SWOT全面分析张家口旅游业,可以清楚地掌握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与弱势、机遇与威胁,在制定旅游业发展战略时要抓住机遇利用优势,转变思路创新体制将弱势转变为优势,将威胁转变为机遇,全面促进张家口旅游业持续快速的发展,培养成地区的支柱产业,为张家口经济的腾飞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晚华,张琼霓,钟志平.湖南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3):57-60.

[2]刘永涛.河北省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4):53-56.

篇(6)

经济增长烟台

烟台市位于中国经济发达的山东省,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近年来通过“蓝色发展”以及围绕从单纯观光向休闲度假型旅游城市的转型,烟台的滨海旅游业获得较快发展,并日益成为促进烟台经济发展和城市美誉度提升的重要途径。同志在2009年视察山东时曾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同年9月,烟台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打造烟台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为烟台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良好机遇。滨海旅游业是指以海岸带、海岛及海洋各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为依托的旅游经营、服务活动。在沿海地区,滨海旅游不仅是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海洋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烟台市海湾众多,拥有全省近1/3沿海县市区、全省第二海岸线、全省第一岛岸线和唯一海岛县,山海一体的滨海风光、曲折漫长的海岸线构成了独特的滨海旅游风景线,使得滨海旅游业在烟台的旅游发展中地位日趋上升,并成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产业。本文以烟台为例,对烟台的滨海旅游业进行SWOT分析,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推进烟台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与决策参考。

一、烟台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自1995年以来,烟台旅游收入的增长迅速,旅游业对CDP的贡献日益凸显。2007年烟台市接待入境旅游人数为30.71万人次,入境旅游收入为22900万美元,接待国内旅游人数为1988.67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为183.84亿元,位居山东省第二位。但到2010年,烟台市的旅游总收入已达到331.2亿元,同比增长21.2%,占GDP(4358.46亿元)的7.60%,相当于服务业增加值(1457048亿元)的22.72%。到2012年,烟台市实现旅游总收入进一步增加至475.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4502.99万人次,同比增长14.9%。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日益显现,不仅体现在直接为交通运输、商品贸易、宾馆餐饮、景区景点带来客源和市场,同时还有效地推动着工农林业、城市建设、文化体育、海洋环保等行业的发展,进而促进金融、保险、信息、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烟台市的海外客源市场来看,韩国、日本在烟台海外客源市场中不仅占有相当市场份额,而且较为稳定。国内客源市场呈现出相对稳定增长的态势,这为烟台市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条件。

“山海仙境·魅力烟台”是烟台市对国内市场及海外市场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通过宣传推介作用,该旅游形象已在全国乃至海外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对烟台的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为烟台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目前,烟台滨海旅游业的发展正面临向更高层次、更广阔领域发展的挑战。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的增长、转型、升级,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对烟台提出的新挑战。

二、烟台滨海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s)

(1)资源与气候优势

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大连隔海相望,在全长909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众多的天然海湾和沙滩,蕴藏着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另外,烟台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和半湿润,四季变化明显,年均日照2826h,形成冬暖夏凉的特点。同时,由于受海洋调节,气温日差变化小,海滨空气清新且富含负氧离子,空气中含有一定量的碘,氧和臭氧的含量比内陆高,有利于人体内维生素的积累和新陈代谢.是天然的海滨疗养与休闲度假场所。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备

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在于目的地是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休闲旅游服务,这就要求目的地的旅游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良好,以便为游客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求提供服务。因此,与滨海休闲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滨海生态环境的改善,构成滨海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烟台市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和滨海生态环境与滨海休闲旅游游发展结合起来.滨海休闲旅游的服务功能得到日趋提升和完善。

交通建设方面,有烟威、青威、潍莱、绕城等高速公路及多条国道、省道。铁路交通方面有烟台至北京、广州、深圳、贵阳、上海等多条全国铁路干线,以及烟台至大连铁路轮渡的运营、蓝(村)烟(台)复线的开通、德(州)龙(口)烟(台)铁路的建设,便利的交通条件使烟台成为国内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不仅如此,烟台空港还与国内外的许多城市开通直航。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既方便了游客,又改善了烟台的滨海城市形象。

旅游娱乐接待设施方面,随着滨海观光大道的修建,滨海各景区(点)的旅游娱乐、旅游餐饮、旅游厕所、停车场、环卫设施、中英文对照的交通指示牌等服务设施配备日趋完善。

(3)城市滨海旅游形象初步确立,旅游形象宣传日见成效

一个准确鲜明且富于感染力的旅游形象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烟台坚持以细分市场为基础、以定向促销为重点,大力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入境市场上,重点突破韩、日、东南亚和俄罗斯。如针对烟台第一大入境客源市场韩国,在推广金沙滩、高尔夫之旅的基础上,还专门开发了周末游、修学游、宗教文化游等产品,使烟台旅游在韩国引起强烈反响,逐步培育建立起烟台旅游品牌形象。

2.劣势(weaknesses)

休闲渔业的主要形式有养殖垂钓、海上垂钓、潮间带采集、渔区生产体验、涉海食品加工与品尝、观赏鱼类养殖、渔村休闲居住等。滨海休闲体育是一种在滨海地区开展的集休闲、娱乐与体育运动为一体的活动,主要包括沙滩项目、水上和水下项目、海上空中项目等。休闲健身主要是在滨海地带和海岛上建设具有健身设施和疗养功能的度假设施。目前,烟台的滨海旅游开发中,休闲渔业、滨海休闲体育和休闲健身设施等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强化和推进。

另外,烟台的滨海旅游业开发尚停留在陆域和岸上开发阶段,以海洋和海岛为中心的旅游开发尚未形成规模,旅游开发中海洋特色不鲜明。海上观光和海上游船旅游是滨海观光旅游的一大特色,由近岸观光走向中远程海上观光、休闲、娱乐、探险旅游,是世界沿海国家发展滨海旅游休闲的普遍趋势。而烟台海上交通发展滞后,设施落后,缺乏集海上运输、游览观光、娱乐休闲为一体的大中型游船,海上观光线路和游船旅游项目开发较少。缺乏能够带动整体发展,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具有轰动效应的大型旅游项目。大型旅游项目、节庆活动是突出城市形象的强化剂,一方面它吸引无数人的眼球,另一方面它又展示着城市美好的一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烟台尚缺乏强化烟台美好形象的滨海主题活动与强有力措施,同时,还存在着某些海域水质和沙滩污染严重、旺季过于拥挤、岸段和海域被占等现象。

3.机会(Opportunities)

“十一五”以来,烟台海洋经济获得快速发展,海洋经济规模迅速膨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海洋产业总产值由548亿元增加到1265亿元,年均增长18.19%,海洋产业已发展成为烟台的支柱产业。“十二五”开局之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又上升为国家战略,海洋经济的发展、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将为烟台的滨海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与生机。目前,烟台正在加快推动旅游产业由数量型到效益型、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由观光型到观光度假复合型转变。

从与完善旅游设施相关的投资来看,截至2009年,全市有总投资739亿元的114个旅游项目登记在册,其中47个项目在建,总投资288亿元,投资过亿元的达30个。目前,烟台中心区在建旅游项目达15个,总投资113亿元。烟台旅游大世界、马山寨植物博览苑、南山皇冠假日酒店等项目开业,地质博物馆竣工,规划22平方公里的莱山省级度假区经省政府批准成立,大南山、雨岱山等一批重量级大项目快速推进,中心区在全市旅游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

旅游业与会展业的发展相辅相成,会展业的发展已成为烟台滨海旅游业发展的助推器。目前在烟台举办的会展主要有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果蔬会、汽车展览会、丝绸展等。以2009年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为例,29个省市自治区及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团队来烟台参会参展,总人数达10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7.1亿元,成为中国北方旅游交易会有史以来层次最高、规模最大、成果颇丰的一届,对于展示烟台旅游和城市形象,起到了积极而有力的推动作用。

4.威胁(Threats)

通过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以促进经济增长,备受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视,在区域发展竞争中,也成为各地区积极采取措施强有力推进的举措之一。目前,国内旅游项目纷纷上马,区域旅游竞争日益激烈。烟台地区的一些旅游资源与省内的青岛、威海以及辽宁半岛地区的大连等城市相似,并且旅游客源市场又有重叠部分,面临一定的竞争。另外,从更广阔视野来看,烟台同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争夺旅游客源市场份额上,竞争力明显不足。与海南地区的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相比较,无论在景观特色方面,还是知名度、美誉度上,烟台也都面临一定的竞争压力。

今天,国际旅游业正面临着由观光旅游逐渐向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休闲性旅游方式转型,度假休闲旅游趋势日益突出。国际旅游业新的发展趋势对烟台来说,既是一个发展的难得机遇,同时也是一个严峻挑战。烟台应该坚持以建设“国际滨海生态宜居城市”为发展目标,突出历史文化优势和城市发展特色,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烟台的滨海旅游业发展。同时,要注意海陆统筹、统一规划、集约发展、整体开发,明确烟台滨海旅游的合理定位与分工,创新旅游产品开发,创新滨海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从而形成烟台滨海旅游发展的新高地。参考文献

[1]郭朝阳,赵耀.胶东半岛滨海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SWOT分析[J].北方经济,2007(5)

[2]胡琳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滨海旅游业发展研究[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篇(7)

一、引言

贵州旅游业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受地理位置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制约,初期的旅游业发展规模小,档次低,通过多年的开发努力,特别是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贵州旅游业无论在旅客人数,还是经济收入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步。2007年,全省旅游业增长势头良好,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262万人次,同比增长31.9%;实现旅游总收入512亿元,同比增长32.36%。全年旅游收入净增124亿人民币,比2006年增长47%,相当于全省GDP的18%,相当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略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九五’看云南、‘十五’看四川、‘十一五’看贵州。”这是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对贵州旅游业的充分肯定和期望。旅游产业作为成长性很快的朝阳产业,抓住了将会成为贵州省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我们要立足省情,正视贵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举措,推进贵州省旅游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二、贵州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

1.优势分析(Strength)

(1)奇异的自然风光。贵州省地处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地带,年均气温15度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评为国内惟一的“避暑之都”。贵州是山地王国,山地和高原占全省总面积的87%,其中70%以上是喀斯特地区。按照《中国旅游资源单体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截止2007年底,全省建设世界自然遗产一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59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2个,国家森林公园2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国家水利风景区7个,国家矿山公园1个。这些自然风光充满奇异的色彩,其中最负盛名的有: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瀑布――黄果树;被誉为“亚太奇观”的地下明珠――安顺龙宫;享有“举世无双” 的岩溶博物馆――织金洞;被列为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的喀斯特森林保护区――荔波茂兰,及佛教名山、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梵净山。

(2)显赫的红色旅游资源。贵州可作为红色旅游区开发的资源有60多处,如会址、乌江天险遗址、四渡赤水渡口遗址、娄山关战役遗址等。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贵州被列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发展区。这些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为贵州开展红色旅游提供了难得的优势条件。

(3)独特的原生态民族文化。贵州是少数民族集居区,由于地处偏远,开发程度低,一些民族村镇的格局保持得相对完整,许多古朴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完好地保存下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原生态文化资源。如贵州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世界保护乡土文化基金会把其列入了该组织在全球的18个保护圈之列;从1995年开始,在挪威政府援助下,贵州陆续建立了六枝、隆里、镇山、堂安四个“生态博物馆”。近年来,世界旅游组织又把贵州黔东南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落和安顺屯堡文化,列入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示范点。贵州各民族历来以能歌善舞著称,如苗族的“飞歌”,有“天籁之音”之誉的侗族大歌,布依族的“织布舞”,苗族、侗族的芦笙舞等。贵州的民族建筑如吊脚楼、土司庄园、芦笙堂、鼓楼等都是极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物。这些民俗文化,编织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贵州高原风情画,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4)源远流长的国酒文化。中国作为世界三大酒文化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酒文化。香飘四海的茅台酒,起于秦汉、熟于唐宋、精于明清、尊于当代,在中国酒文化史上辉映了两千多年,是我国名酒之冠,享有“国酒”、“外交酒”的美誉。在长期的酿酒和饮酒过程中,贵州茅台镇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酒文化,这为发展以酒文化为主的工业旅游提供了前提条件。

(5)区位优势。贵州在宏观区位上处于大西南中部,属近海的内地前沿,周边省市区人口稠密,经济发展快,旅游消费能力强,客源充足。既便于接待东南沿海和港澳台地区游客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又是内地游客赴沿海开发地区旅游的重要通道,有利于发展过境旅游。同时,贵州在旅游区位上处于桂林、石林、九寨沟、三峡等旅游热点的中心区,有利于加强横向联合,建立高端旅游网络系统。

2.劣势分析(Weakness)

(1)景区景点资源整合不够,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有待提高。目前,全省旅游区景点,由于产权关系、地方和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等,导致政出多门,分头管理,景区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阵、孤立作战、分散经营,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缺少有效合作,影响和制约了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区域旅游资源得不到合理整合,旅游产业整体竞争优势尚未形成。

(2)旅游产业链条上还存在瓶颈和薄弱环节,综合配套不够完善。旅游六大要素及其相关产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尚处在资源开发的初级阶段。旅游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旅游商品、餐饮住宿、保健娱乐等关联产业还不够完善配套,尤其在旅游购物方面,特色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普遍存在旅游商品研发能力弱,文化内涵浅,产品档次低、结构雷同,在旅游消费中比重过低等问题。

(3)专业人才奇缺。贵州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专业水平差,缺乏高层次的研究和管理人员。特别是缺乏能对景区自然环境进行监测的专业从业人员,同时也缺乏旅游导游人才,旅游规划人才,旅游营销人才,旅游电子商务人才及会展人才。

(4)信息化建设滞后。贵州省旅游从业人员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相对贫乏,这是贵州省实现旅游网络信息化的主要不利因素;另外,有些部门对建立旅游网络信息化在认识上、管理体制上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贵州旅游成为全国专业旅游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滞后的省份。

3.机遇分析(Opportunity)

(1)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稳定发展。21世纪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上升阶段,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广阔的市场空间。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旅游市场。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我国人均GDP将由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旅游已经成为居民消费结构转型的重要内容,旅游消费需求逐年大幅提升。

(2)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不断推进。国家势必会继续加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推进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建设进程,有效改善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这为西部地区旅游业加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西部地区旅游业有望成为受惠最早、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产业。

(3)各级政府大力扶持。2002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提出至2010年力争把贵州建成多民族特色文化和喀斯特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成为中国西部旅游热点地区。同时,世界旅游组织和世界银行首次合作提供贷款资助,由省政府、国家旅游局、世界旅游组织共同编制了《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几年来在《总规》指导下,陆续完成了各市、州、地旅游发展总规划及各种专项旅游规划,形成较完整的全省旅游规划体系,使旅游业按照“规划先行、保护第一”的原则,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从2006到2008年,省委、省政府组织召开了三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同时还成功举办了“多彩贵州”歌唱大赛、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原生态民族文化艺术节、贵阳避暑节、遵义酒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全力打造“多彩贵州”形象品牌,省领导还亲自带促销团到海内外宣传推介贵州旅游,形成党政推动、齐抓旅游的大好局面,掀起了中外游客到贵州旅游的新。

(4)交通设施的进一步改善。2007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加快了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省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组成的立体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旅游交通大为改善;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由4D级扩建为4E级,并建成了6个支线机场,开辟了通往中国香港、泰国、新加坡、韩国的海外航线和旅游包机,日前又开通了两岸周末联程旅游包机。

4.挑战分析(Threat)

(1)与其他旅游地的竞争。贵州旅游正遭遇四川、云南等邻省的激烈竞争。贵州虽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但也有一些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与周边邻省相似,旅游客源市场相近。如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不断提高旅游产品知名度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2)旅游开发过程中对天然环境造成破坏。贵州的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既丰富又脆弱,特别是不可再生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一旦破坏很难恢复。例如一些早期开发的村寨,由于开发水平低,缺乏经验和有效管理,随着游客的涌入而迅速人工化和过度商业化,甚至流于庸俗化。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真实与质朴。

(3)民族民间文化的衰落。贵州在开放市场条件下,民族民间文化面临严峻挑战:首先是少数民族有形文化的流失与衰退。现在许多民族村寨里年轻人都不懂传统手工制作;其次是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流失与衰退。贵州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但随着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一些节日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消失;第三是语言文化的萎缩。现在许多少数民族年轻人已经不会说自己本民族的语言。

三、促进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1.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以旅游产品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不断巩固和完善现有观光、度假旅游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突出特色,打造一批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安全舒适、服务配套、在旅游市场上影响大、竞争力强的旅游精品,建设一批重点旅游城市、特色旅游城镇及民族文化村寨,构建起初具规模的特色旅游产品体系。

2.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按照“资源共享、市场共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以资源为载体,以交通为纽带,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区域旅游发展方向,确定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工,促进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加强与国内外旅游界的合作及与重点客源城市的协作,联合周边省区市共同策划推出省际特色线路,形成开放、联动和多元化的市场格局。不断推进川黔渝、滇桂黔、湘渝黔等多边合作。

2.实施人才兴旅战略。以旅游业为新兴产业的贵州省,旅游发展最缺乏的不是资金,而是思路和人才,进一步加快旅游院校教育、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和岗位培训的协调发展,扩大旅游教育培训与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在稳定和用好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形成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服务贵州旅游业的良好机制和有效渠道。加大对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旅游教育投入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4.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打造具有贵州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品牌战略是现代旅游业的一种核心战略,可以给旅游业带来多种综合效益。要想使贵州成为一个真正的旅游大省,就必须从文化入手,打造具有贵州特色的文化旅游。贵州旅游文化最突出的亮点就是喀斯特地质文化、文化、原生态少数民族文化、国酒文化等。我们应该尽力挖掘旅游景点深深积淀的文化底蕴,将之反馈给游客,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到来。通过品牌与旅游的“联姻”,以人文资源提升贵州旅游品牌。

5.推动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DMS)建设,建立健全旅游统计体系、旅游信息调查制度和假日旅游预报制度,提高旅游办公自动化及电子政务应用水平。建立旅游咨询服务机构,提供旅游市场信息服务。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进网上查询、预订和结算。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笔者长期从事石林旅游管理工作,针对石林旅游业的现状,对石林旅游业所面临的发展形势作出如下分析:

一、国际国内形势

随着人们对休闲娱乐活动和文化消费的需求快速增加,世界各国纷纷大力发展以休闲服务经济为先导的第三产业,通过发展旅游业为当地社群提供非熟练及高阶层的工作,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TO)2009年的报告,2008年全球共接待国际游客9.24亿人次,比2007年增加1600万人次,全年增幅为2%。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抓住旅游发展的机遇,把旅游产业作为龙头产业来发展,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飞跃。2008年,接待入境旅游者比上年同期增长11.4%,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15.6%;国内旅游者同比增长14.1%;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0.2%;旅游业总收入同比增长18.6%。云南目前已经进入由传统的大众旅游地向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文化体验转型的关键时期。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拉动旅游市场的需求,国家旅游局已向有关部门提出“国民休闲计划”,以进一步拉动国内旅游市场;2009年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提出要紧紧围绕把云南建设成中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国际旅游胜地的目标,力争到2015年全省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300亿元,力争建成一批旅游产业要素齐全、设施完善的旅游产品基地,争创一批品位高、特色突出的精品旅游景区,培育一批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名牌旅游产品,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黄金旅游线路,真正把旅游产业打造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2009年昆明市委提出把昆明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强调抓好7方面工作:一是提升旅游发展理念,二是创新旅游体制机制,三是壮大旅游规模企业,四是深化旅游产品开发,五是加大旅游开放力度,六是优化旅游发展环境,七是培养旅游人才队伍。

石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确立旅游立县的目标,通过创建世界一流景区、打造国际旅游胜地,全面推进旅游国际化,以大旅游带动经济结构大调整,实现旅游升级、转型。

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亿元,同比增13.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亿元,同比增41.3%。鹿阜镇和石林镇城镇集群已初具规模,连接县城与石林旅游区的石林大道已建成,巴江环境整治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社会事业的整体发展为石林旅游提供了直接的发展动力,今后石林旅游的发展应致力于全县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联动建设,形成各产业相互支撑、城乡统筹共建、社会和谐发展的大旅游发展格局。

二、石林与国内同级别景区的比较

以国内同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且以景观取胜的顶级景区作为比较对象,选择四川九寨沟、安徽黄山、张家界武陵源三个景区进行横向比较。

1.发展模式比较

石林旅游一直带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重转轨”的体制特征,资本运作以政府投资和管理局自筹资金为主导,缺乏市场有效性融资,处于单一门票经济发展模式;九寨沟、黄山、武陵源等景区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战略,实现了由资源主导到资本运作的转变。

2.经济收益比较

采用高峰值年2007年数据对四景区进行比较,可以看出:

四景区旅游收益指标

通过比较,我们得出如下结论:

(1)石林门票价格最低,且没有附加费用(如交通),可适当提高门票价格以提升旅游收入;(2)石林的旅游人次和九寨沟相当,但旅游总收入差距大,应提升观光旅游模式,将吃住行游购娱6大要素有机融合到景区中来;(3)以旅游业为主体的石林三产产值接近总产值的一半,对地区经济有着很大的带动作用。

三、SWOT分析

篇(9)

一、蔚县旅游业发展背景

蔚县素有“千年蔚州,九朝古城”之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被称为“河北省古建筑博物馆”,同时蔚县煤炭资源丰富,一个时期全县涉煤产业曾占经济总量80%,呈现出“一煤独大”畸形产业结构,也形成依赖煤炭的惯性思维,发展旅游业是产业转型中重要的一步。

(一)蔚县经济转型

蔚县属全国产煤百强县,煤炭产业曾引领县域经济一度繁荣,但也形成了一煤独大且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被动局面。2009年初,蔚县县委、县政府在困境中探寻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干部群众树立“煤炭资源越挖越少,文化资源越挖越厚”“文化是软实力,更是硬支撑”的理念,形成多项共识,踏上了向文化要生产力、向文化要竞争力、向文化要凝聚力的新征程。

(二)经济发展趋势―旅游业成为未来重要行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正在向世界旅游强国迈进。旅游业是全球最大的产业和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称为"无烟产业"和"永远的朝阳产业",与石油业、汽车业并列为世界三大产业。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行业高歌猛进式的发展,旅游消费早已不是少数人才能接触的“小公举”,而是走向大众,成为居民常态化生活选择。而蔚县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拥有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的无限资本。

二、蔚县旅游业优势分析

(一)旅游资源丰富

蔚县有文物遗存点1613处,其中国保单位21处,是全国第一国保文物大县。蔚县是200万年前东方人类发祥地泥河湾遗址所在地,境内有国保单位9处、省保单位30处,是排名全国第二、河北第一的文物大县。特别是800余处古建筑,让蔚县拥有了“八百戏楼、八百庄堡”、“南有福建土楼,北有蔚州古堡”之称。

(二)文化底蕴丰厚

蔚县民俗文化丰厚,蔚县古称蔚州,又名萝川,曾是古“燕云十六州”之一,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处燕山、恒山、太行山三山交汇之处,是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剪纸艺术之乡,2011年第七届中国城市品牌大会被评为“中国最佳民俗文化旅游城市”。

蔚县自古为京西重镇,数千年文明延续,城与国的数度兴废离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地域特色文化。这里还绽放着五朵金花,它们是――文脉深厚、刀工独特的蔚县窗花:名扬海内外、独一无二的“打树花”;古建筑上巧夺天工的雕花;春季漫山遍野的杏花;空中草原上的雪绒花。这里旅游资源秀美独特,已形成小五台・金河景区、飞狐峪・空中草原景区、暖泉古镇、蔚州古城、蔚州古堡等景区(点)。这里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年节文化独具风情。“打树花”、“拜灯山”、“民间社火”闻名全国,被誉为传统民俗演绎“中国式狂欢节”、“中国北方年节文化之都”。

(三)政府扶持力度大

为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蔚县着力发展“古建游”,聘请国内一流的规划机构编制了古城保护规划,对古城内各类建筑抢救一批、复原一批、搬迁一批、整治一批,恢复蔚州通衢大邑的人文胜景。以新建蔚州博物馆为中心馆,建成了古寺庙壁画艺术、粮仓文化、五谷文化等18个专题博物馆,成为展示蔚县古今生活画卷的平台。同时,为了突出“春城、古城、水城、云城”四个特色,实施五大类、35项建设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资5.5亿元。其中,玉壶公园及壶流河沿岸绿化工程完成投资4900万元;围绕挖掘“纯粹生态,原真文化”主题,启动实施了飞狐峪、空中草原和小五台、金河口两大景区整合改造项目。此外,暖泉古镇文化旅游整体开发与保护工程总投资11.6亿元,突出“暖泉一梦・蔚州千年・家国天下”理念,规划新建东水堡,实施游客服务中心、室内演艺剧场、观象玻璃古塔等工程;整治修缮西古堡,完善公共配套设施,通过古镇整体开发,带动全县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三、旅游文化发展对策

(一)集中整理旅游资源

蔚县古城区古建筑相对比较集中,景点之间距离较短,将散乱的单一景点整理成为特色鲜明,内容丰富的旅游集群,有利于发会园区的聚集效应。

(二)品牌化发展

蔚县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剪纸、打树花、中小堡的“活驴”、西古堡的“牛斗虎”,北官堡的“高跷”,太平庄的“耍狮子”,风水庄的“独龙杠”,蔚县的悠久深厚历史文化,造就了这里多彩丰富的民俗活动。打造民俗特色文化区域品牌,培育有竞争力的企业品牌,保护和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无形资产。

(三)增加管理力度

由于旅游文化资源属于不同的部门,各部门条块分割,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协调互动,使得旅游资源管理效率下降,景区内部管理同样松散,导致景区脏乱差现象偶有发生,影响了蔚县文化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增加管理力度有利于打造良好口碑,增加吸引力。

篇(10)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改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增长。对于旅游而言,人们已经不再乐于接受那些“赶时间、看经典、拍照片”的传统套路,而是开始追求以文化积淀为核心的精致、休闲、优雅、高尚的旅游方式,以期修身养性、品味生活、感受生命的价值所在。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讲究静、净、闲、悠的茶文化日益彰显出其迷人的魅力,去茶园种茶、采茶、制茶、品茶、读茶的文化活动,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新兴旅游项目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项。那么,如何发挥茶文化的独特优势,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丰富多彩的茶文化资源,如何实现茶文化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就成为当前茶文化旅游所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

1茶文化旅游综述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叶在我国已有四千多年的发展历史。自古以来,茶就被人们视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既是高雅悠远的上层文化,也是深入生活的大众文化。可以说,茶叶在某种程度上是连接各个阶层、各个职业、各种生活、各个地区乃至各个国家之间的桥梁。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极为丰富,其中既有关于文化艺术、历史考古、歌舞民俗的部分,也有餐饮旅游、新闻出版、医学保健的部分,还有关于茶叶品评、茶道操作、品茶环境的内容。它是我国各家优秀思想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不断发展完善着的中华民族的品格之魂。茶能够与旅游业结缘,一方面是由于茶叶本身品质优良,可将产茶之地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产茶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山水人文情结深厚,在产茶地区多有历史悠久的名山名寺、风光旖旎的诗意山水以及适宜人居的气候环境。例如,著名的中国早茶之乡宜宾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这里是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的交汇之处,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美誉,自然风光之美自不用多言。在建设茶乡的过程之中,宜宾市依据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逐步成为我国最大的早茶生产区和省内三大产茶区之一,并被冠以“长江上中游特色出口绿茶”生产基地以及“西南红茶及特种茶”生产基地的美名,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与体验茶园风光。在《茶经述评》一书中,吴觉农指出,高山地区多出名茶,这是因为高山之上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昼夜温差也比较大,有利于茶叶中有效物质的积累,特别是芬芳物质的积淀。例如,宜宾境内屏山、老君山、宜宾县黄山、筠连大雪山、珙县王家山等连绵延续,整体地形呈现西南高、东北低态势,海拔落差比较大。此外,这里的气候属于典型中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特征,浅丘、河谷兼有南亚热带的气候属性,森林覆盖率高达百分之四十以上,茶区内雨量充沛,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特别适宜于茶叶的种植和发展。同时,宜宾市茶园的土壤含有丰富的矿质养分,其中屏山县、兴文县等地的土壤之中还富含硒等微量元素,使得产自这里的川红工夫茶具有“橘糖香”、屏山炒青茶拥有“板栗香”的特点。加之宜宾市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发达,茶文化历史悠远,茶产业初具规模,使得宜宾市的茶文化旅游日益兴盛起来。无独有偶,武夷山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武夷岩茶、庐山清丽的山间风貌与庐山云雾茶、杭州西湖秀美的水上风光与西湖龙井茶等,产茶之地与茶叶之间无一不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名茶将产茶之地的文化及景致发扬光大,茶文化旅游则进一步推动了茶叶产业的发展。茶文化旅游通常是指那些以茶文化为核心,带领游客在休闲轻松、亲近自然的旅游过程之中,静心体会茶文化之内涵,感受茶园自然魅力,体验茶叶产地民风民俗,学习鉴赏茶叶品质,实现提升身心修养的特色旅游项目。它是一种基于现代茶叶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新型旅游模式,是一种独特的人文生态旅游项目。它将茶园生态环境、茶叶生产过程、茶叶品鉴学问、茶文化赏析等内容融为一体,旨在通过优质旅游项目,开展丰富多彩的茶产品展会、茶文化节庆,使得我国的传统茶文化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实现我国传统茶文化的复兴和光大。

2我国茶文化旅游现状

茶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的新兴板块,以其独特的自然气息与人文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加入其中,在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一场文化旅游的热潮。作为茶叶的发源地,我国拥有丰富的茶园、茶事、茶艺、茶俗等资源,在多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其一,以茶园资源为依托的绿色生态观光游备受游客青睐。我国茶园自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大都位于环境优美、风光旖旎之处,这正满足了现代人追求自然、回归自然、品味自然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二,以茶叶的药用价值与保健功效为依托的生态保健旅游正逐步升温。茶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相当一部分已经被古今医学家证明拥有显著的保健作用,这些在《神农食经》、《千金翼方》等著作中均有体现。饮茶活动可以帮助游客消除疲乏之感,加速生理机能的恢复与提升,长期饮茶更可预防多种疾病,起到延年益寿之功效,这正与当前大热的生态保健旅游不谋而合。其三,以茶艺茶俗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不断涌现。茶艺是茶道精神的物质载体,通过观赏茶艺表演,人们不仅能够领略到茶叶冲泡、烹煮、品饮之中的深厚学问,还可以切身感受到茶文化的深刻内涵以及茶道精神的博大精深,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获得美的享受。很多茶文化旅游基地都兴建以品茶为主旋律的茶馆、茶社等文化交流场所,在为茶文化旅游增加项目、注入活力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茶文化的吸引力,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与茶艺一样,茶俗也是我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大理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擂茶等,都是在浓郁的民族风情之中开采出来的带有鲜明民族特色与地域色彩茶文化旅游资源。参与茶俗活动可以让游客领略到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进一步深化游客对生活的认识和对世界的看法,提升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层次,达到净化心灵之目的。其四,以茶文化研讨交流会为契机的茶文化旅游推陈出新。我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多次举办了国际茶文化研讨会,对于推进茶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产茶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等,都具有显著的效果。在重庆、成都、武夷山等地举办的茶文化旅游节同样成果突出,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拓宽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空间。

3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

文化旅游历来是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项目,为各个文化旅游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在茶文化旅游开发的过程之中,我们应当大力挖掘和保护传统茶文化资源,提升旅游项目的文化品位,树立独特的文化品牌,实现长足的效益增长。第一,设立主题鲜明的茶文化旅游项目,树立知名文化品牌。我们应当积极挖掘产茶地区的自然及文化资源,构建不同的主题风格,借助区位优势,形成产业集聚,实现优势互补。例如,可以茶点为主题,开办茶文化美食节,推出一系列围绕特色茶餐饮的宴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品尝消费;可以茶艺为主题,开展中外茶艺交流活动,为国内与国际上的茶艺爱好者提供文化与技艺交流平台;以茶文化体验为主题,开创茶道精神之旅,让中外游客置身茶园之中亲身体验茶叶采摘的过程,在茶社之中切身体会茶叶品鉴的乐趣;可以文化特色为主题,设计专题旅游栏目,包括茶文化寻根之旅、茶道溯源之旅、茶文化工业之旅、现代都市茶馆之旅、传统茶社之旅、茶园自然风光之旅等。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将茶叶产地的区位优势与资源优势以卓越的姿态呈现出来,提高游客对茶文化内涵的理解水平,同时帮助打造良好的茶文化旅游品牌。第二,以历史文化为积淀,努力提升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一方面,要充分挖掘茶叶产地的文化资源,努力提升茶文化旅游的附加价值,以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为亮点吸引游客的关注。例如,云南大理白族在旅游项目设计中着重突出“一苦二甜三回味”的三道茶文化,将“人生如品茶,先苦后甜方能回味无穷”的人生哲理展现在游客面前,取得了极好的宣传效果和品牌效益。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茶文化旅游景区内服务人员的综合素养,突出其文化使者的角色,将景区服务人员作为当地茶文化的传播媒介,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将本地的旅游特色与文化内涵传达给游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充分运用茶事、茶俗等民间活动,提高旅游项目的互动性与参与度。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离不开对产茶地区历史文化特色的挖掘,茶文化旅游的长足发展则立足于项目内容的参与度与吸引力。我们应当充分运用茶叶生产地区的茶事与茶俗活动,将茶艺表演、茶歌、茶舞、茶戏等引入旅游内容之中,并让尽可能多的游客参与进来,以提升游客对茶文化旅游的体验。同时,还应当积极吸纳相关专家的建议,以市场为导向,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设立专门的旅游项目,比如茶园自然生态游、茶叶保健休闲游、茶艺学习赏析游、茶叶制作工艺游、茶叶品鉴游等,将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显现出来,令游客在有限的时间内领略到大好的茶园风光和多彩的茶文化,身体得到放松,心灵得到升华。第四,充分利用多种宣传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对茶文化旅游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各旅游单位之间应当加强合作,不断推出具备本地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线路。以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为媒介,积极打入客源市场,挖掘潜在客户,以多种方式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游览。还可以通过盛大的茶文化节日庆典活动、公关推介活动、新闻会等,让更多的游客了解茶产地的特色旅游产品与游览线路,同时可以依托名人效应,邀请茶文化专家和各界知名人士对茶文化旅游进行宣传或者从事公益营销活动,借助他们的效应来扩大茶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4结语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茶文化的旅游方式不仅能够将茶叶产地发扬光大,促进茶叶的宣传与销售,形成茶产地与茶产品之间良性互动,还可以推动茶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使茶文化得到较好的传承和发展。我国的茶文化旅游应当充分借助其独特的地域民族特色和历史文化积淀,积极宣传,多加推广,形成品牌效应和集群效益,实现茶文化旅游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班级文化建设成效 下一篇: 农业种植发展情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