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规划的定义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4 16:41:5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网络规划的定义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网络规划的定义

篇(1)

一、引言

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网络教学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中职教学中,教学反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更是进行有效教学改革的关键依据,但是较大量的作业批改、检测等工作量常常使教学反馈未能及时有效收集,从而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为了及时收集教学反馈,借助数字教育服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把本体技术引入到网络教学中,网络测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它的作用日益被重视,网络测试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知识结构,有针对性地确定及调整教学策略,智能化自动监控和激励学生的学习、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本文提出了一个在网络教学中基于本体技术的网络测试系统设计模型,并把此模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网络测试,应用于开发在线考试系统等实践中,实现网络测试系统动态性和智能性需求,从而得到一个有效及时的教学效果评估。

二、本体的概念及其技术优点

(一)本体的概念。

本体(Ontology),源自哲学术语。在人工智能界,最早给出Ontology定义的是Neches等人,他们将Ontology定义为“给出构成相关领域词汇的基本术语和关系,以及利用这些术语和关系构成的规定这些词汇外延的规则的定义”。Neches认为:“本体定义了组成主题领域的词汇表的基本术语及其关系,以及结合这些术语和关系来定义词汇表外延的规则。”后来在信息系统、知识系统等领域,越来越多的人研究Ontology,并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其中最著名并被引用得最为广泛的定义是由Gruber提出的,“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规范说明”。

和这个定义类似的有N. Guarino and P. Giaretta (1995)“本体是概念化的明确的部分的说明/一种逻辑语言的模型”(“an ontology is an explicit, partial account of a conceptualization/ the intended models of a logical language.”)。W. N. Borst对该定义也进行了引申“本体是共享的概念模型的形式化的规范说明”。

由于信息技术中的本体论,将现实世界中的抽象概念中数学方法、信息技术方法进行了处理,使之可以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高效的检索、分类、处理、转换和推导,因此,信息技术中的本体论方法,在人工智能、信息检索与处理等方面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

而网络自动测试,涉及测试题目的自动生成、测试结果的正确性自动判断和测试效果的自动分析,因此适合于用信息技术的本体论方法来实现自动组卷、自动判卷和自动测试结果分析。

(二)应用本体技术的优点。

本体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对现实事物的精确描述。可以用数学方式和模型对一个现实概述进行形式化建模,用数学的精确方式描述其特性。(2)自动性。由于本体之间可以并行工作,所以多本体可以快速求解问题。(3)准确性。可以引入数学精确模型、离散数学模型描述确定性关系,或引入模糊数学等模型描述非确定性关系,从而量化地描述客观事物及其相关规律。

上述特点,对客观地、但又统计性地分析教学效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学活动的因果关系都可以综合进行利用。

三、基于本体技术的网络测试设计

在网络课程中,构建一个理想的网络测试系统,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网络测试知识的平台,同时也满足了教师随时组织学生进行网络考试的需要,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和积极的作用。

(一)网络测试系统的本体体系。

网络测试系统相关的本体包括:学生、知识/信息、章节、试卷、教师。

每个本体,都包括:属性集、事件集、规划集、能力集,分别反映其在网络测试系统中的工作模式。

属性集(Beliefset):描述本体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采用基于元组的关系模型来表示本体的信念。

事件(Event):事件是一种特殊的对象。

规划(Plan):规划定义了一组动作序列。

能力(Capability):能力封装了信念、事件、规划等功能性单元。描述了本体能够访问的属性集、能够感知和处理的事件以及对事件做出响应和处理、实现本体目标所需的规划。

本体:一个本体实际上就是一个特殊的对象。它拥有一组能力、包含一组属性集关系、拥有一组规划、能够对一组事件进行响应和处理。

(二)本体设计。

网络测试系统中包括学生本体、教师本体、信息管理本体、决策本体、改卷本体五个本体,其中信息管理本体维护考生成绩,试卷分析结果及考生、教师的注册信息;学生本体可以发送测试请求给教师本体,也可以发送信息查询请求给信息管理本体;教师本体响应和处理学生的测试请求及维护知识库;决策本体响应和处理教师本体的出卷请求,将出好的试卷号返回给教师本体;改卷本体响应和处理教师本体的改卷要求,并将试卷成绩发送给信息管理本体保存。

篇(2)

随着全业务的运营,通信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ODN网络是开展高速数据、高清流媒体、综合信息化等全业务运营的关键资源。如何建设一张合理的、具有前瞻性的ODN网络是保证业务需要的基础,各大运营商必须专注于网络转型,必须打造面向综合业务的宽带接入网以适应业务多样化,提升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本文重点分析基于PON技术的ODN网络中的应用设计策略。在FTTH接入模式下,接入网规划建设工作的重点从传统以设备为主体,转向以光纤/ODN为主体,设备节点的布局进一步简化,网络结构实现光纤化和无源化。接入光缆及ODN的规划布局将直接决定FTTH的覆盖规模、网络能力和业务支撑能力。因此在规模推进光纤到户,主要采用FTTH模式为主的接入网规划建设工作中,接入光缆及ODN网络的规划重要性尤为突出。

一、通信网络现状存在的问题

由于前期受资金、技术等方面的限制,早期建设的ODN网络存在诸多问题,所以目前的网络还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

1、网络建设本身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网络层次不清,部分局所出局光缆芯数较小且种类繁多,主干、配线节点没有明确的定义,主干光节点覆盖深度不够,配线光节点数量太少,用户接入比较随意,各个节点覆盖范围相互交叉,存在不合理的迂回路由使转接次数增多,导致综合利用率不高,大幅增加建设成本以及建设难度,管道线路资源不足等等。

2、前端营销方向与后端网络建设方向往往不一致,导致的前后端矛盾。重点营销的地方网络没有覆盖,网络覆盖到位的地方又营销不足,网络建设的区域往往不是前方市场最急需的地方,造成前后端发展方向不匹配,往往造成营销和建设上的南辕北辙,要解决此问题,需做到前后端有效协同,做到营销区域与建设区域无缝匹配,前端营销网格的划分与后端ODN网络规划进行有效匹配。

上述存在的问题,充分证明了需要进行前后端结合的ODN规划的必要性。

二、ODN网络规划原则

ODN网络一般按主干层、配线层和引入层三层架构规划和建设,遵循“分层、分区、适度超前”的原则,满足全业务经营形势下,公众、政企客户等业务的综合承载需求。

ODN光缆网规划需结合现有光缆网资源及市场需求,围绕OLT局所分区域编制。城市区域ODN网络需重点区分不同业务在ODN网络上的需求差异。基于现有ODN网络资源,完善调整城区ODN网络架构,以期提升业务响应速度。

农村区域ODN网络规划需满足乡镇及周边自然村业务需求,提升市场差异竞争能力。

接入网格规划调整原则:(1)接入网格之间无缝融合,共同覆盖整个网络;接入网格之间不存在交集,保障网格内资源的唯一归属。(2)封闭小区,可以结合小区周边道路、街道,按照小区用户规模定义成一个或多个接入网格。规模不大的小区可以定义成一个接入网格,规模大的小区也可划分为多个接入网格。住宅小区的沿街客户可纳入住宅小区用户内进行统一规划。(3)没有小区围墙、市政道路等明显地理边界的开放小区(如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可按管道路由、电缆交接箱或光配线节点的覆盖范围划分接入网格。(覆盖半径200-500米以内,或按能否由一个光配线箱覆盖来判断)。(4)商务楼宇,一般以商务楼宇的边界作为接入网格范围。(5)聚类专业市场可以参考住宅小区接入网格来定义;(6)开发园区,范围广,住宅用户稀少,厂矿企业多,可以结合园区道路、现网资源覆盖及光网络规划情况定义接入网格,单个接入网格的覆盖半径宜600-800米左右。

城区配线光节点设置原则:

1、小区:改造区域的光分路器宜分散设置,配线光节点设置根据小区规模确定。小区规模在200住户以下时,不宜单独设置配线光节点,光分路器分散设置在楼道。可从主干光节点或附近的配线光节点敷设12芯光缆,光纤到楼道;小区规模在200住户以上时,宜设置光配线节点。一般按覆盖1000-1600住户设置一个光配节点,光缆覆盖半径200-500米较经济。小区规模小于2000住户时,宜设置一个光配线节点;住宅小区的沿街客户可纳入住宅小区用户内进行统一规划。

2、商务楼宇:新建商务楼宇原则上实现“100%光缆覆盖”。用户密集的商务楼宇(如专业写字楼、星级酒店、或200用户以上的独立楼宇等)应设置光配线箱,并根据需要在不同楼层设置光分线箱。

3、园区范围广,住宅用户稀少、厂矿企业多。一般可不设置配线光节点,客户可直接通过主干光节点覆盖。单个光节点的光缆覆盖半径宜600-800米较经济,当发展到入驻企业较多的时候,可灵活向三层网络过渡。

4、专业市场、商业区:一般是指从事商业零售、批发等聚类客户的集中地。专业市场的配线光节点设置可参照住宅小区场景。

5、不规则楼宇分布:主要是指楼宇分布非上述典型场景,应结合区域内用户、电缆路由、道路等情况设置配线光节点,一般配线光节点光缆覆盖半径不超过500米。

6、城区内的主光交节点原则上不设置光分路器,光分路器根据用户密度、用户规模等情况设置在配线节点及配线节点以下节点处。

主干光节点规划原则:

OLT设置原则:综合接入网实际及用户分布情况,城区OLT局站覆盖范围需控制在通信路由长度2-4公里,最长不超过5公里范围,收容现有固话用户3万户左右,规划期末接入FTTH用户不少于1万户,出局主干纤芯不大于2000芯。对于用户密度较低的区域(如城乡结合部),OLT规划容量最低不得低于1万用户,OLT局所机房面积原则上不得小于25平方米,可满足2架以上的OLT设备及3架以上的OMDF设备的扩容。

三、ODN网络规划目标

城区网络目标:

主城区原则上按主干层、配线层和引入层三层架构规划和建设,完成现有城区范围内的ODN网的调整,满足全业务经营形势下各类客户的光纤接入需求。

主干节点对应的业务客户类型:原则上主城区的主干光节点不直接下业务,但是在以下业务场景中主干光节点直接面对用户:基站、独门独户的政企用户、校园网业务。

配线光节点对应的业务类型:小区家庭宽带、聚集小微企业的商务楼宇、聚集类专业市场。

高校、集团客户需要双上联到不同的主干节点,形成备份保护。

5、原则上基站定义为配线节点,需要形成环路双上联主干节点,如果上联主干节点有困难或接入代价较大,允许灵活就近接入配线节点,但是该配线节点要归属不同的主干光交节点。基站覆盖的是无线业务区域,所以并不划分基站配线节点的覆盖范围,只需划出主干节点覆盖范围的基站即可。

开发区网络目标

1、开发区、工业园这类形态的区域,住宅用户数量少,多是厂矿企业,单位用户占地面积较大,用户之间距离较远,所以在这种场景中,建议采用二层ODN网络,不设置配线节点,直接从主干节点敷设用户光缆到各个厂区。

2、随着开发区的实时发展,入驻企业的增多,可以将ODN二层网络向三层网络转变,当一个光交节点出去的用户光缆超过8条时,建议增加配线节点,将原来的8条用户光缆归并为一条配线光缆。

3、这类场景下还需要考虑职工宿舍的需求,根据职工宿舍的具体业态形式,考虑是否设置配线节点,如果每个厂区都有自己独立的职工宿舍,可不考虑设置配线节点,若果整个工业园的职工宿舍是聚集在一处的,则需考虑设置配线节点,可按住宅考虑。厂区内基站也需成环进行双上联光交节点进行保护。

乡镇网络目标:

1、OLT先期部署到位,在乡镇设置OLT节点;

2、乡镇一般政企用户数量较少,单个小区家庭住宅用户规模也相对较小,农村用户分布稀疏,所以建议该种场景采用二级ODN网络结构。

3、主光交节点尽量利用现有物理节点,通过对现有物理节点进行属性定义,再逐步调整业务归属。

4、乡镇现有接入网点、光交都可定义为光交节点,部分条件好的基站机房可以作为光交节点。

四、结束语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通信市场中,不仅要求网络具有覆盖广、容量大的需求,还要求网络能与客户端方便友好的匹配对接,这样才能保证我们每一个客户的通信畅通无阻。通过将前端客户网格与后端网络接入节点建立起对应关系,既保证了规划的准确性,又方便了后期的建设及维护管理。

篇(3)

[分类号]G203

互联网以其提供的方便、快捷的沟通手段成为当今人们充分开放、自由地发表意见及传播信息的平台,使人们不必再借助传统的媒体发表观点和言论,从而使信息的生产和交流变得越来越方便和简单。在这种环境下,基于互联网活动而直接产生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得到迅速增长。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John Pal―frey和瑞士圣加伦大学教授Urs Gasser在他们通过E―mail合著的Born Digital:Understanding the First C-ca―eratlon of Digital Natives一书中所说,Born Digital(数字原居民)开始出现,人类社会已经步入网络原生时代。这些“数字原居民”(主要指生于80、90后的青少年网民)在学习、工作、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与互联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生活在互联网中,同时也生产了大量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据CNNIC2008-2009中国互联网研究报告统计:截止到2008年12月31日,中国的青少年网民达到1.67亿人,占到全国网民的55.9%。可见,网络原生时代已经开始悄悄来临。网络原生数字信息逐渐成为互联网时代数字信息的主流,并为人类的学术科研、经验分享、教育教学、文化传播等做出重大的贡献。本文对我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研究现状进行简要述评,旨在引起学界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关注。

1 数据统计、分析

1.1 宏观方面

以CNKI为数据源,以“题名:原生数字”为检索式,对检索结果全文下载,剔除重复的和主题不合的论文,得到6篇学术论文。根据我国学界对原生数字资源的理解,这6篇学术论文所研究的对象存在两种意义:一是具有原生态特征的传统文献数字化后的转化型数字资源,这是对原生数字涵义的误解;二是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定义的除了数字形式再没有其他载体形式的信息资源,这是目前国内外较权威的一种理解。根据这两种理解,这6篇文章中有2篇文章的研究对象为转化型数字资源,另外4篇研究对象为真正的原生数字资源(见表1)。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到2006年,我国理论界才真正从宏观层面来研究“原生数字资源”,其中常娥、袁曦临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管理问题探析》一文专门以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为研究对象,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评价、组织、长期保存进行了简要阐述。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Born Digital”(原生数字)的定义,国外在原生数字资源理解上不存在误区,并且"Born Digital”这一术语来源于互联网,从一开始就具有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意思。以读秀外文期刊知识库为检索源,以“题名=Born Digital”为检索式进行检索,剔除重复的和主题不合的论文得到3l篇以“Bom digital”为研究对象的外文学术论文。国外学者早在2000年就开始对“Born DiotM'’进行研究。由此可见,国外在“Born DigitM”宏观研究方面比我们起步早,理论成果比国内多,但仍然还处于起步阶段。

1.2 微观方面

在“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称谓提出以前,国内已经有许多学者就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某一具体内容进行大量的研究。目前,互联网中常见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包括博客(Blog)资源、网络论坛(BBS)资源、播客(Podeast)资源、维基(WIKIS)资源等。现以博客资源、网络论坛资源、播客资源和维基资源为例,同样以CNKI为数据源,分别以检索式为:题名=博客+或者Blog,题名=网络论坛+或者BBS+或者电子公告板,题名=维基+或者WIKIS+或者维客,进行检索,剔除重复的和主题不合的论文,如表2所示:

以时间为轴,以研究以上四项内容的学术论文为例,在CNKI中统计2002年至2008年的论文数量,可以发现,研究博客和播客的学术论文在2007年达到顶峰,网络论坛和维基的研究论文在2007、2008年也已

近年来,国外网络原生资源的微观研究逐渐减少,已经转向开发、应用的实践阶段。我国学者从微观方面研究这些具体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时,许多是研究和总结国外的实践经验,这对我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但是,国内的这些研究还缺乏对国外实践成果的科学分析和系统归纳,难以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2 从不同的研究内容来分析

2.1 关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定义

国内有关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博客、网络论坛、BBS等某一具体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开发以及保存上,而系统研究整个网络原生数宁资源的很少。所以,究竟何为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李宝强、孙建军从数字资源产生的技术手段出发,把原生数字资源定义为:直接由文字处理软件、CAD、数字摄像设备等数字信息系统产生的数字资源;常娥、袁曦临从原生态的角度出发把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定义为:网上最初始的信息资源,指那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创造、生成、存储及传播的数字资源,并且没有经费支持,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或者商业公司加以管理,由网络用户自发创作的,原汁原味的信息资源。

我国对原生数字资源的定义强调原生数字资源的数字原创性,并没有明确指出数字形式是其唯一的表现形式,因此不能很好地定义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揭示其外延和内涵。笔者认为,要定义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应把握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两个本质特性:一是网络原创性;二是数字形式唯一性。只有从这两个特性出发才能较好地定义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概念。

2.2 关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规划

在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规划方面,马海群、周丽霞认为应该从技术、经济、法律、人文方面对网络数字资源进行综合性调控。孙建军等人在分析PEST方法在数字信息资源战略环境分析中的应用与改进后,构建了基于系统观的国家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模式,将数字信息资源战略规划过程分为战略环境分析、战略功能定位及战略形成三个阶段。李宝强和孙建军在研究网络数字资源建设时,把网络数字资源分为转换型网络数字资源和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认为根据网络数字资源的不同类型和性质,对转换型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宜采用政府调控模式,对网络原生数字信息资源的配置宜采用市场驱动模式;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应当通过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介入其中。

我国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规划研究仍然沿袭对网络信息资源规划的政策方法,主要侧重于宏观规划的研究,强调国家应该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进行统一规划,分工协作,联合进行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建设,而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微观层面的规划,也可以说是忽视了基础规划,使得宏观规划成了空中楼阁。因此微观规划方面的研究,即对每个信息服务机构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规划的研究,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加强。

2.3 关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评价和采选

我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评价和采选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某一具体方面的研究。例如:栗久珍针对网络论坛(BBS)中的情报收集,提出FAQ生成的方法,并依此概念模式研发出网络论坛情报收集系统;邱均平等基于Page Rank算法提出Blog Rank算法,应用于对图书馆博客的搜索和评价;刘莉等提出基于RSS技术的博客采集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方案;蒋凡等设计了BBS主题发现原型系统,通过计算词语在回帖传播链上的影响力,采用对有影响力词语进行聚类的方法,发现BBS论坛中具有影响力的主题。只有常娥、袁曦临专门针对整个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评价和采选进行过研究。她们认为:首先按照网络信息资源的内容对网站进行分级处理,收录较高等级网站上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然后根据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进行评价应考虑从其内部和外部特征人手,形成一套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评价和采选方面的研究,微观研究多,宏观研究少;个性化研究多,标准化研究少。虽然,微观方面的具体研究可以对某一种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评价和采选进行深入研究,其评价和采选系统易于实现,但是从宏观方面来看,由于各种评价和采选方案标准不统一,一方面会造成微观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范围狭窄,难以推广,不利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体系的构建;另一方面会使得网络原生数字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开发利用。

2.4 关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组织

我国学者专门针对某一具体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提出过一些组织方法,特别是针对网络博客资源。曹锦丹针对网络Blog的原生数字资源提出Web2,O―Blog的他组织与自组织模式。陈志新对博客中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组织模式进行研究,讨论文章时序组织、形式分类法、形式主题法以及关键词聚类组织,提出博客数字资源的自我组织、博客网站的公共组织方法以及博客资源网络分类目录。常娥、袁曦临则针对整个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组织进行研究,认为原生数字资源种类多、范围广、数量大,应采用自动化的方式进行处理:首先,利用网络蜘蛛程序,自动将经过严格评价和采选后锁定的、稳定的、质量可靠的原生数字资源下载到本地服务器;然后,根据系统构建的分类体系进行自动分类,使资源序化;最后,将自动分类后的原生数字资源,按照系统确立的元数据字段进行自动标引入库,形成原生数字资源数据库。

由此可见,我国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组织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方面,特别是对博客资源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如自组织和他组织,传统组织方法在博客资源中的应用等,新技术在博客资源组织方面的应用,这些都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组织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一方面组织模式多样,标准不统一,难以实现资源的集成整合和共享利用;另一方面过于依赖现代化科学技术,许多研究都是基于新技术在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组织中的应用,而忽视用户需求。

2.5 关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

近年来,网络数字资源保存经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个体实验再到最佳实践的发展过程,研讨内容不断拓展和深入,吸引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学者关注;但专门针对网络原生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却寥寥可数。

常娥、袁曦临提出原生数字资源的保存可以借鉴网络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技术,如数据的更新、迁移和仿真等,但是除了利用网络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技术外,还有必要建立多个副本的分布式长期保存体系;刘钊、陈以敏、贺晶晶认为在生产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时候,生产者应该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和人类长远发展的角度,将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原生数字信息都保存下来,让使用者来决定哪些是有价值、哪些是没有价值的。但是,这些研究都摆脱不了在网络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研究中形成的固有思想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网络数字资源建设研究的扩展和延续。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原创性决定其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其数字形式唯一性决定其存在形式的单一,因此在保存标准、保存期限、保存方法等方面都有别于一般的非原生网络数字资源,在保存技术上也更加复杂和棘手。

3 两个突出问题

3.1 没有进行较系统化的理论研究

网络原生数字资源是网络信息系统、网络生态系统中一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其研究应该在系统论的前提下把其内涵、规划、评价、采选、组织、开发利用、长期保存等一系列问题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系统化研究。

不管是从数据上分析还是从内容上分析,我国的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研究显得过于散乱、单薄。从宏观研究来看,明确以“原生数字资源”或“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为研究对象的论文太少,还没有较系统的研究网络原生数字资源及其建设等情况,没有将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研究内容的各个方面看成是系统中的有机整体;从微观研究来看,以某一具体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论文虽然数量多,甚至出现繁荣迹象,但是却没有理论研究将其串联和归类系统化,还没有任何理论研究将其囊括于“网络原生数字资源”之下,只有量的突破,而没有质的飞跃。

因此,有关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的研究不但研究范围单一,没有全面地对其各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而且大多数研究也只是浅尝辄止,很难形成较深的理论体系。这也是我国目前网络原生数字资源研究处于初级探索阶段的重要表现。

篇(4)

1.引言

随着GSM、WCDMA移动通信网络的快速发展,软交换大规模的投入使用,移动用户数也在不断增长,话务量日益增加,这些都使得网络对MSC/MSC Server的容量合理配置及话务合理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设备的资源利用率、减小单点故障对业务的影响,简化网络的运行与维护成为摆在运营商和通讯设备厂商面前的新问题。另一方面,网络需要不断的增加节点来满足其发展,每次扩容都使运营商不得不重新规划和分割网络的位置区,越来越多的位置更新和切换对网络资源是一种不小的开销。于是简化网络的扩容越来越受到重视,合理分担网络中的话务也显得越发重要,此外还要兼顾网络资源和网络安全,所有这些都成为运营商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MSC POOL技术应运而生。

MSC POOL解决方案是基于3GPPTS23.236规范开发的,旨在提高核心网控制网元的运行效率和安全可靠性。在3GPPTS23.236规范中,规定了核心网控制节点(MSC或MSC Server)以池组方式工作的机制,打破了原有的无线接入网控制节点(BSC或RNC)与核心网控制节点(MSC或MSC Server)之间一对一的分区固定连接关系,实现了灵活的一对多的冗余连接控制关系,由多个MSC或MSC Server以资源共享的池组方式协同工作,共同控制一个较大服务区域内的所有BSC和RNC,实现A接口和Iu接口控制层面的逻辑全连接。

3GPP在RS中开始支持A/Iu-Flex功能,引入了“区域池(Pool Area)”的概念,即核心网节点作为资源池,BSC/RNC可以支持一个RAN节点到多个CN节点的域内连接路由功能,允许BSC/RAN节点把信息在相应的CS域或PS域路由到不同的CN节点,从而使多个MSC或SGSN之间进行负荷分担以进一步提高硬件的使用效率。在MSC POOL组网规划中可将高话务区域和相邻的低话务区域规划成一个池区,将有频繁人口流动的区域规划成一个池区,比如城镇和市郊规划成一个池区,可适应现网中不同区域用户数潮汐变化情况,合理配置网络资源。

2.MSC POOL技术原理与组网方案

2.1 MSC POOL的概念

MSC POOL是一个MSC池,在池里的每个MSC覆盖的范围是一样的。这也就意味着池里的每个MSC都和所有的BSC/RNC相连(见图2-1),最多一个池里能包括32个MSC。

每个MSC的话务分布是由它们的处理能力决定的,BSC里会定义话务在MSC中分布的比例。当用户漫游到MSC POOL的服务区域后,会根据话务分布比例选择MSC POOL里的一个MSC。当用户从POOL里的一个位置区移动到另一个位置区后,移动台会将MSC的标识通知新的BSC/RNC,因此BSC/RNC会将位置更新请求路由到相同的MSC。也就是说,一旦用户选择POOL区域的MSC后,在POOL的服务区域漫游时,会一直登记在被选择的MSC里,直到移出MSC POOL的服务区。当用户移出POOL区域后,目标MSC仍然可以向用户原来登记的MSC索要用户信息,以减少和HLR的交互。

2.2 MSC POOL实现的前提

MSC POOL里的所有MSC与BSC都有逻辑上的连接。MSC POOL里的所有MSC对POOL内无线侧的数据定义是一致的。MSC POOL里的所有MSC需要激活TMSI功能,并预先规划好NRI值。TMSI是4字节长的临时识别码,是MSC在用户登记时分配给手机终端的。手机终端在与MSC进行通信时,就使用被分配的TMSI替代IMSI,以避免IMSI在空中接口传送。在MSC POOL里,TMSI的概念没有改变,但结构发生了改变。

2.3 MSC POOL的优点

2.3.1 MSC负载降低

用户在MSC POOL的服务区内漫游时,无需再进行正常的位置更新,降低了BSC/RNC、MSC和HLR的负荷;也无需再进行MSC间的切换,因此进一步降低了MSC的负荷,还减少了局间切换引起的掉话。据估计,负荷大约能降低6%~10%。

2.3.2 MSC负载均衡

BSC/RNC根据MSC的处理能力设定MSC登记用户的比例,当用户漫游到MSC POOL的服务区域,登记到某个MSC后,只要用户具有该MSC下发给它的TMSI标识,就会一直登记在这个MSC上。这样即使用户早晚由市中心移到郊区,忙时话务仍能在POOL里的各MSC上均衡分布,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各MSC。

2.3.3 MSC冗余保护

由于MSC POOL内的各MSC有相同的覆盖区域,因此,在POOL内增加和删除MSC非常简单,且对正在进行的话务干扰很小。对传统的网络,当一个MSC宕掉后,除非用户移动到另一个MSC覆盖的服务区,否则网络是无法为用户提供服务的。在MSC POOL的网络结构中,当一个MSC宕掉后,用户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或进行正常的位置更新后,就可以登记到POOL中其他的MSC上正常使用电话了。如果用户一直未进行上述活动,经过一个周期性位置更新后,也会登记到POOL中其他的MSC上正常使用电话。

3.MSC池组改造的具体实施案例

下面以无锡联通MSC池组工程改造为例,说明MSC POOL组网架构和具体实施过程。

3.1 MSC POOL组网方案

3.1.1 池组组成

池组由安装在两个物理地点的MSC Server组成,两个Server同时与所有的无锡RNC、BSC相连。

3.1.2 组网方式

MSC POOL组网下,一个BSC/RNC到POOL内每个MSC Server上信令可达,MSC POOL中的每一个MSC Server共同服务于MSC POOL中的每个BSC/RNC。

3.1.3 NNSF节点选择

采用BSC/RNCNNSF,BSC、RNC均具备MSC POOL技术规范所要求的功能,能够提供节点选择算法,根据负载平衡的原则配置POOL内各MSC节点的容量;BSC、RNC通过数据配置,必须与POOL内每个MSC Server设置链路连接。

3.1.4 网络拓扑结构

无锡联通MIP网络拓扑结构改造后(见图3-1),池组由2个MSC Server、3个MGW、7个BSC和7个RNC组成。3个MGW同时与2个MSC Server相连,所有的BSC、RNC的A接口电路、Iucs接口电路平均分配至2个MSC Server,这样每台MSC server均就能够控制所有的MGW、BSC、RNC。

3.1.5 NRI设置

NRI设置原则如下,(见图3-2):

(1)NRI长度统一为7位;

(2)POOL内同一MSC-S用户容量过大时,可配置持多个NRI;

(3)POOL内不同MSC-S的NRI值不能相同;

(4)相邻的不同POOL之间,NRI值不能重复。

NRI具体规划方式(TMSI标识中23-17bit位)如下:

(1)23-21bit位:区分相邻POOL的标识。

(2)覆盖省际边缘区域的POOL:

①23-22bit位由全国统一分配;

②21bit位省内自行分配,保证省际边缘相邻POOL的NRI不重。

(3)未覆盖省际边缘区域的POOL:

23-21bit位省内自行分配,保证未来省内相邻POOL的NRI不重。

(4)20-17bit位:区分POOL内不同MSC-S的标识。

每个POOL最多有15-16个NRI(同一MSC-S可配置多个NRI)。

在TMSI结构中,除去PS/CS标识位、重启位、NRI位等,其他bit用于标识用户,对于厂家,由于剩余19个bit,每个NRI支持的用户数仅为50万用户。因此在本次无锡联通MIP实施过程中每个MSC均分配了3个NRI,NRI分配如下(见表3-1):

3.2 MIP割接(BSC/RNC入池)过程

3.2.1 割接步骤

(1)CP分边,并激活分离侧。

(2)在BSC中定义到新归属MSC的信令路由表。

在新归属MSC和MGW中定义BSC的M3UA路由,在SCCP中定义BSC的信令点,确认BSC/MSC的SCCP中SUBSYSTEMSTATE状态为“ALLOWED”。

(3)在BSC的执行侧装载有关MIP的局数据,包括定义池组内各MSC对应的NRI长度和NRI值,此时到新归属MSC的状态为“INACTIVE”。

(4)在BSC中调整到原归属MSC的A接口电路,重新定义到新归属MSC的A接口电路。

(5)在新归属MSC中定义和BSC相关的A接口话务数据,不解闭设备。

(6)24:00点在两个MGW中通过装载脚本文件的方式,对TDM电路进行不同VMGW之间的重新分配,在原归属MSC确认重分配电路已闭塞。

(7)检查原归属MSC和BSC之间的话务,确保正常。(原归属MSC中只有部分电路可用,闭塞电路数应与重分配的电路数相等)。

(8)解闭新增MSC和BSC之间的话务电路(每个MGW解闭两条),确保设备状态正常。 (下转第13页)(上接第9页)

(9)在新增MSC中,将BSC下的LAC数据由外部小区改为内部LAC。

(10)在新增MSC中,将BSC下的所有小区数据定义为内部小区。

(11)在BSC中修改到新增MSC的MODE为ACTIVE,此时新迁入该BSC的用户将按照MIP中有关用户分派的原则注册到不同的MSC上去。

(12)新增MSC单通测试。在拨测前,务必确认手机登记在哪个MSC,以确保拨测的正确性。单通测试将通过监听的方式来完成,每一个重分配的2M电路都需监听。

(13)确认POOL功能正常后,CP并边。

(14)在另外一个MSC中定义和BSC有直接切换的外部小区。

(15)删除并重新定义到新增MSC信令路由及其他MIP功能参数。

(16)进行所有MSC全业务拨打测试和切换测试。

3.2.2 用户重分配步骤

由于MSC中MIP的功能激活早于BSC中MIP的功能激活,所以在BSC入池以前,在该BSC覆盖下登记在原归属MSC的用户已分配了属于该MSC NRI的TMSI,这样的用户,在BSC入池后,还是会登记在原归属MSC上,所以需要通过用户重分配流程来让这部分用户均匀地登记到池组的每一个成员上,具体步骤为:

(1)在用户迁移阶段,为缩短用户迁移的时间,在网络信令负荷允许的情况下,适当缩短T3212的时长,根据网络现状,位置更新的定时器设为12分钟。

(2)用命令RLTDC在BSC中启动重选流程。

(3)检查新归属MSC登记用户数增加,原归属MSC登记用户数减少。

(4)在经过至少两次T3212周期(约40分钟)后,或MSC登记用户数基本不变后,在BSC中恢复到该MSC的状态为ACTIVE,并恢复BSC T3212值,改为4个小时,减少位置更新消息对信令负荷的影响。

4.割接后的网络评估

经过MIP割接前后的话务统计比较显示,组成池组以后网络指标有了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

(1)两个MSC的CPU利用率基本保持一致,CPU利用率的变化趋势比割接前要平滑许多;

(2)POOL内部登记用户数、开机用户数保持稳定,由于在池组内无需进行位置更新,减少了波峰、波谷等现象;

(3)至各中继局向话务量基本均衡,改善了原有Server间负荷均衡难的问题;

(4)局间切换数量明显变少,减少了局间切换信令负荷,提高了网络的性能;

(5)网络接通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原因主要是局间切换数量减少、HLR信令查询数量减少、位置更新数量减少。

总之,本次MSC池组工程的实施极大的提升了无锡联通移动核心网的网络安全,对改善切换成功率、交换系统接通率等网络关键指标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5.结束语

MSC POOL技术为移动核心网的组网结构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各个MSC/MSS不再是相对独立的网元,通过运用MSC POOL技术,将其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核心网资源在整个池内做到了共享,不仅提高了核心网的可靠性,也有效地提高了核心网络资源的利用率。同时,由于MSC POOL技术有助于大大减少切换时所产生的信令消息,这也为解决2G/3G共核心网时面临的频繁系统切换问题找到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篇(5)

在以语音业务为主的时代,通过大量的实践与摸索,运营商逐渐构建了以语音质量(MOS标准)为核心目标,辅助以各种网络关键性能指标的综合规划体系。当移动网络进入数据时代时,已有的评价体系已经不适用。

“如何定义数据时代的网络体验?如何去构建并在具体的网络中实践这种以体验为规划目标的方法论?是运营商面临的挑战。”华为无线Marketing副总裁王宇峰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采访时表示。

为此,华为《以视频为中心的MBB网络规划方法论》白皮书。王宇峰告诉记者,白皮书介绍了视频体验评估vMOS标准,同时创新性的引入人因工程研究方法,给出了移动网络下的视频MOS基线。

更为重要的是,应对视频业务能力规划面临的挑战,白皮书提出了Video Coverage――以视频体验为核心的移动网络规划和建设方法论,助力运营商建立高清视频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

视频成基础电信业务

面对OTT对语音业务的蚕食,运营商迫切需要一种“杀手级”的业务进行快速填充,享受数据流量的红利。在此背景下,视频成为他们的主攻方向。

一方面,用户对视频体验的需要日益提升,运营商拥有无法比拟的带宽和网络优势,相对OTT来说,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视频体验。

另一方面,OTT在视频体验和收费模式上的先天缺陷,导致其当前发展遭遇瓶颈,而运营商的优势恰恰在于成熟的前向收费模式和用户,通过整合OTT的内容优势,同时在本地化内容及移动端的发力,运营商将重构内容价值链。

目前,全球主流运营商已经抢先布局视频业务。今年7月,美国监管机构批准了AT&T收购电视服务运营商DirecTV的申请。豪掷485亿美元巨资的收购,使得AT&T超过Comcast,一跃成为全美最大的有线电视运营商,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空间,弥补无线业务的后继乏力。

AT&T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兰达尔・史蒂芬森认为这一收购使得他们能够满足消费者未来的娱乐偏好。“无论他们是想要通过移动设备观看优秀节目以及他们喜欢的内容等传统的电视服务,还是通过互联网观看任何视频内容,我们都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无独有偶,去年AT&T宣布收购DiercTV不久之后,Verizon便与梦工厂及旗下的Awesomeness TV开展合作,推出视频服务,同时,Verizon在今年5月并购AOL,打造全球数字媒体平台及生态,意在移动视频业务。

在欧洲和韩国市场,同样如此。沃达丰集团重金投入进行视频领域并购,先后将德国最大电视公司KDG及西班牙ONO收入囊中,瞄准全业务能力及视频内容的获取;西班牙电信集团则高调宣布将转型成为一家媒体公司;LG U+采用主要套餐包加自营视频内容捆绑,实现了视频业务快速上市和盈利。

vMOS定义评价标准

不同于社交网络、游戏等数据业务,视频业务由于体验严苛、流量高突发等特点,将对现有的移动网络提出更大的挑战。

王宇峰告诉记者,观看一个清晰度为720p以上的高清视频,初始缓冲时间不超过2秒,并且整个播放过程没有卡顿,成为移动视频用户对网络的基本需求。这就需要用户带宽是随时随地2.5Mbps,端到端网络时延低于80ms。

此外,由于视频业务具有流量高突发的特点,如果移动网络设备性能不足,则容易造成丢包,导致吞吐量下降,就会出现视频画面卡顿,用户体验变差。

“因此,随着超高清视频甚至虚拟现实的出现,视频将对移动网络提出更高的要求。”王宇峰表示。

为此,在白皮书中,华为首先定义了视频的评估标准,其次阐述了在这一标准之下移动网络应该具备的特征。

王宇峰向记者表示:“华为认为应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建立统一的视频评估标准,来评价不同网络、不同屏幕、不同场景应用下的视频体验的好坏。”

首先,视频体验是可定义的,华为使用视频vMOS分值来描述视频业务体验的好坏。

其次视频体验是可衡量的,华为研究了对视频体验影响最关键的三个指标:视频分辨率、初始缓冲时延和卡顿,通过对三个指标的测量可以对用户体验做出评估。

最后视频体验也是可管理的,基于栅格级可视化,华为对网络的视频能力进行规划和优化,使网络规划匹配商业目标。

为了让最终用户更为直观地了解视频质量,华为还开发了一款用户端的测量APP。王宇峰告诉记者,当用户测出的MOS值大于4.0时,便是较为理想的视频体验。

篇(6)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8.229

1 引言

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基于Ethernet和TCP/IP的网络因为其设计的松散性和简单性的特征,使得其在Internet得到了规模化应用和快速发展,然而随着Internet的应用日益深入和广泛和使用规模的不断扩大,Internet的结构和功能日趋复杂,传统网络与生俱来的缺陷逐渐呈现并且爆发起来。

传统网络架构设计的数据中心网络中,由于传统网络的纯分布式控制特点,管理者无法从全局角度指定数据包的整体路径,只能通过包头标识符的方式对数据包进行有限约束或优化。SDN(Software Define Network 软件定义网络)作为一种新的网络架构概念,具有控制和转发分离实现了逻辑集中控制、开放式编程接口,从而解决传统网络中的问题,为这些路径控制不明确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方案。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在SDN新网络架构下使用OpenFlow技术来研究低负载条件的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中的SDN实时路径规划问题。

2 基于SDN的实时路径规划的设计

2.1 网络拓扑

采用对称的Fat-Tree网络模型来分析问题,对称的Fat-Tree网络模型简便易行,胖树架构下,网络带宽不收敛,胖树网络则更像是真实的树,越到树根,枝干越粗,即:从叶子到树根,网络带宽不收敛,适合用来说明和解决问题。

2.2 系统设计思路

根据系统的功能性与非功能性需求分析,将本系统划分为4大功能模块:控制器交互模块、人机交互模块、路径选择模块、流量分析模块。

控制器交互模块:控制器交互模块分为三个子模块:Topo信息获取、Topo信息处理、转发控制。

人机交互模块:人机交互模块可分为图形界面设计、Topo显示、用户输入、转发路径输出共四个子模块。

路径选择模块:路径选择模块是本系统的计算核心,实现对数据包转发路径的计算。本模块可以划分为最短路径选择、最优路径选择两个子模块。

流量分析模块:流量分析模块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核心功能:第一个是验证转发层是否在Ryu控制器的控制下按照路径选择模块计算出的转发路径转发数据包;第二个是监控整个Fat-Tree网络Topo中的流量。

2.3 软件体系结构

其中使用了跨平台的B/S结构,实现了PC/Mobile的平台兼容性,后台使用Flask作为Web框架,利用Nginx来进行py文件的渲染。在Ryu/Ryu和Mininet的环境下搭建拓扑,并读取数据,Application端的软件完全采用面向对象的方式来实现,极大的提高了`活性和可扩展性,为软件功能的扩充带来了方便。

2.4 应用场景介绍和特性总结

通过平台搭建和后台编程,最终实现了基于SDN的实时路径规划,总结起来应用场景有如下两个特征:

第一个是OpenFlow将控制功能从网络设备中分离出来,在网络设备上维护流表(flow table)结构,数据分组按照流表进行转发,而流表的生成、维护、配置则由中央控制器集中管理,灵活性和扩展性更高,从而加速网络部署周期。

第二个是可以通过中央控制器灵活地进行动态管理和配置,可在不影响传统网络正常流量的情况下,在现有的网络中添加规则,降低了网络复杂度。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的实时路径规划需要加入动态路径规划(DP)模块的RYU控制器,DP模块可以读取整个网络的流量分布,并且可以根据策略对交换机进行流表配置。为交换机设置具有带宽控制的队列,每个队列可以设置经自己转发的包的最大最小带宽,以及对链路的占用时间。配置路径选择策略,控制器的DP模块根据策略建立每个交换机的流表配置,并写入交换机。

3 小结

本文分析和总结SDN相关的发展历程,分析基于SDN的实时路径规划中的各个核心问题,基于SDN的数据中心网络实现逻辑和控制分离,结合本文相关工作总结SDN有如下三个优点:1.集中高效的网络管理和运维维护;2.灵活的组网和多路径转发;3.智能虚拟机部署和迁移,解决当前数据中心网络集中自动化管理,多路径转发,绿色节能问题。

概而言之,SDN网络能力是开放和虚拟化有效实现数据中心容量提升,虚拟机智能部署和迁移,大规模虚拟租户需求,目前SDN技术还不成熟,多控制器控制机制的研究也将是下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范伟.软件定义网络及应用[J].成都:中国电子科技集团,2013.

[2]罗正华.可编程的网络――软件定义网络[D].成都:成都大学,2013.

篇(7)

A Teacher Guided E-learning Pattern in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CHEN Yixiong, GAO Min

Abstract In most e-learning platforms, various technolo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fulfill learners’ individual requests, while the guidance of teachers is weak.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has proposed a teacher guided e-learning pattern.

Key words distance education;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online learning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得到越来越多同行专家学者的肯定,明确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然而,在网络学习的环境中,虽然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个性化技术可以得到比传统课堂更好的支持,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往往由于虚拟课堂的生师比远超传统课堂而显得薄弱甚至缺失。

为解决这个问题,本文提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网络学习模式。基于该模式,教师无需对数量庞大的在线学生逐一进行引导,而只需将精力集中在教学规律研究上,花费较少的时间将课程学习分解为一系列教学活动,定义各个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其对课程知识点的影响,系统就能自动生成适合不同学生的活动路径进行教学引导,从而更有效地实现教师在网络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 现状分析

近年来一系列支撑个性化学习的技术,如协同过滤推荐[1-2]、本体[3]、数据挖掘[4]等,在远程教育中得到普遍应用,促进了网络教学发展,教学规模也飞速扩张。然而,通过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动态进行分析[5],可以发现当前不断增长的学生数量导致网络教学的生师比远远超过传统课堂教学的合理界限,使得很多教师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对每个学生进行差别化的学习引导。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学生的个性化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得盲目而偏离学习目标,自主学习过程需要教师参与并加以必要的引导,才能保证学习质量[6-7]。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在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进行转变[8]。然而,这一教学理念在网络学习过程中以何种方式加以有效实现,是当前网络教育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总体研究思路

本文认为,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系统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为学生设计符合其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路径并利用程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为此,本文提出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网络学习模式。教学系统在提供给学生所需学习资源的同时,可根据教师定义的教学活动规律,生成与之对应的学习活动路径及相应的调度方案,从而指导学生将学习资源转化为知识和能力。为了实现这种模式,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形式化描述,形成量化指标,才可能引入有关调度规划方法实现学习路径的自动生成,实现以教师为主导的网络学习模式。

4 教学模式设计

学习过程的量化 网络学习过程一般是用自然语言来描述的,而自然语言描述的实体定义和过程环境下的实体定义往往存在差异,势必造成过程和过程度量的定义不能和实际过程匹配的问题。为了在网络教学系统中用程序方式来生成学习活动路径,必须对网络学习过程做出形式化定义,同时设计符合远程教学规律的目标函数。在一般的调度环境中,调度方案的好坏可以通过时间跨度、延迟任务数等指标来确定;而在远程教育环境中,调度的优劣不能简单地由时间跨度等指标来衡量,而是应该通过学生最终取得的学习效果来确定。

如何建立比较客观和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估量化指标一直是远程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各类文献中也提出不同的量化方法。本文借鉴文献[9]中的思路,将网络学习活动的过程划分为图1所示五个阶段。

1)启动阶段:完成网络学习开始前的准备工作。

2)检测阶段:根据学习的预期目标确定学生当前所处的位置,即学习起点。

3)调度阶段:是在预期目标确定后,选取完成既定目标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并为这些学习活动设定展开的先后顺序,即建立一个活动规划与调度方案,帮助学生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4)执行阶段:是学生按照调度安排开展学习活动以完成各项任务。

5)改进阶段:是通过某一学习过程结束后的实际教学效果反馈,为后续学习过程调度策略的改进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以上网络学习活动的过程可以借助ePAL(e-Learning Process Asset Library)标准进行形式化定义[9],并在此基础上把网络学习活动分解并映射为规划与调度算法执行所需要的任务集合。同时,通过适当的分类[10],借助相关参数可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实现学习目标的形式化。

实施方案 在建立远程学习活动形式化描述方法的基础上,便可在现有的课程资源库上根据学习目标使用调度方法生成学习活动路径。

需要强调的是,课程必须按照知识点的方式来组织。知识点的划分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需要具有该门课程长期教学经验的教师或领域专家来完成,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也决定了本文提出的学习活动路径节点之间的前驱后继关系。

从教育技术学的角度,本文将学习活动路径的生成分为动态课程定义和规划调度两个阶段。动态课程定义阶段由教师参与,而规划调度阶段由计算机自动完成,这样就使教师可以专注于课程教学规律的研究,而不必花费大量时间对数量庞大的学生逐一进行指导。

1)动态课程定义阶段。

首先,要建立虚拟班级和学习内容包。虚拟班级的参与者由一组需要学习相同内容但学习偏好不同的学生组成。而学习内容包可借助智能检索、个性化推荐算法得到。由于算法都是基于知识点的,所以学习内容包和知识点关系图之间存在映射关系。

其次,建立学习活动对象以及它们对知识点的影响,即生成学习活动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规律来定义这些联系。通过学习活动层的定义,教师能够清晰地表达学生若要掌握某个知识点应该开展哪些学习活动。如果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要求不同,如某些学生希望熟练掌握,而另一些学生只需要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进一步定义学习活动对象对知识点的影响程度,使得调度算法的执行结果能够反映这种需求。此外,当应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课程信息、学习评价指标、学生的数目和偏好、可用资源的数量、并发访问数等,均可以在本阶段重新定义。

最后,需要完成学生属性和学习活动对象属性的设置。除一般属性设定,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建立学生和某个学习活动对象之间的联系。

篇(8)

虚拟网络技术在构建新一代互联网络体系架构中,能够从底层物理物理结构上创建多个虚拟网络,从而满足用户自定义的端到端的服务。作为当前重要的网络技术,在底层物理层进行网络系统共享中,通常可以实现多个节点对连接节点的虚拟链路生成。如借助于路由协议可以共享专线资源,实现虚拟网上IP语音的多通道服务,同时还可以利用自认证地址和路由协议来提供安全保障。因此,虚拟网络技术中的虚拟网络映射在实现底层物理物理共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当前虚拟网络映射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虚拟网络映射是构建虚拟网络植入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底层物理物理中各节点及数据链路连接的重要技术,其主要目标在于从虚拟技术上实现底层物理网络的高效利用。然而,在研究虚拟网络映射中,还有几个难题一直制约着其应用。主要有:一是对底层资源的约束,从技术上来看,虚拟网络映射必须满足虚拟网络请求,如对某一节点或链路带宽资源的使用,从实验中来看,对于某一虚拟节点所占资源是有限的,而这个限值往往给虚拟网络带来特定的约束;二是准入控制难题,对于网络实体底层各资源的分配,在虚拟网络下需要设置准入控制,以确保可用资源的充足和有效,然而,对于底层资源来说本身是有限的,因此每一虚拟网络请求都将被延迟或拒绝,从而造成虚拟网络请求门槛难题;三是在线请求过多带来的动态响应不及时,虚拟网络请求是动态的,对于物理资源的占用也是随机的,有时很长,而在资源提供上所采用的映射算法往往难以保障及时响应,特别是对于大量请求并发时则更无法进行在线满足;四是网络拓扑结构多样化,针对虚拟网络环境下的网络拓扑结构,不同映射算法所设置的结构也不尽相同,如星型、树型及其他类型等,而对于各拓扑结构下的虚拟网络,如何更好的发挥各自的效率都是映射算法面临的难题。

二、虚拟网络映射模型的定义及整数规划

虚拟网络映射模型的构建主要针对约束条件、优化目标及复杂性等特点,从映射算法的优化上来动态分配网络资源,提高系统容错性。其定义形式为一个无向图Gs=(Ns,Ls,ASn,ASL),对于Ns和Ls主要是针对底层物理网络上的节点及链路集合,并对链路路径记为Ps;对于AsN主要是针对节点属性进行定义,如占用的物理地址等;对于AsL表示底层链路属性,如网络延迟、带宽资源。假设底层某一物理网络为GS,虚拟网络为Gv,则对于虚拟网络映射集合就满足M:Gv(N',P',RN,RL),其中N' Ns,P' Ps,而式中的RN和RL分别表示节点资源集合和链路资源集合。

对于虚拟网络映射目标的约束是结合虚拟网络资源的最大带宽来说实现的。假设t时刻的虚拟网络请求的效益为R(GV(t)),则本虚拟网络的凭借效益函数计作:;对于该函数来说,每一个虚拟请求都是一项任务,而对于映射关系的规划则需要从虚拟节点、虚拟链路上实现最大效益。当我们用X来表示节点间的映射关系,则计作:X={Xij┃vi∈Nv,vj∈Ns};当Xij=1时则虚拟网络GV中的节点vi映射到GS中的节点vj,当Xij=0时,则用Y来表示,计作:Y={Yij┃li∈Lv,lj∈Ls},对于本虚拟网络的映射关系中,GV中的链路li包含GS底层物理网络的lj。可见,对于虚拟网络映射中的约束条件是针对每个虚拟节点与底层物理节点间的对应关系,该关系是满足每条虚拟链路到物理链路间的对应路径,以保证虚拟网络请求被满足。

三、资源约束条件及优化目标

虚拟网络映射请求在对资源进行约束时,需要从节点约束、数据链路约束两个阶段进行,对于节点约束主要体现在底层物理资源上,如内存占用、CPU占用、网络接口等系统资源的占用;对于数据链路的约束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终端约束、节点对流量的约束及距离约束。从终端约束上来看,虚拟网络中的各请求下的流量是有限度的,不能超过流量上界,而上界值往往是由底层物理层流量所制约,而一旦超过出口流量上界,则对整个虚拟请求无法满足;流量的约束是通过函数关系来定义,假设某一节点到另一节点的流量为U,则对于该节点的流量约束要求为f(u)μ(v),u表示为某节点流量的请求值,而v表示为某节点流量的最值;对于距离约束也是通过函数来定义,设αF(u)表示从节点u到γ(u)之外的节点总流量上界,ωF(u)表示从γ(u)之外的节点到节点u的上界,则距离约束为: 。在实际应用中,对于虚拟网络映射模型的设计可以进行简化,如对于流量约束可以转换为带宽约束,对于距离约束可以简化为延迟约束。由此可见,对于虚拟网络中的多条数据链路中的虚拟映射,可以从同一条链路到底层物理网络路径上,并且从请求中预留相应的带宽,而对于延迟约束则主要从虚拟网络请求服务质量上来体现。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某一节点与链路的选择,由于其所在网络拓扑结构的不同,如在星型结构中,尽管虚拟网络节点提出的请求在服务器附近,而对于该结构则需要从远处部署的服务器进行转接,底层物理节点则无法直接进行距离条件约束,反而增加了延迟,降低了虚拟网络响应时间。

篇(9)

1、数控系统的组成

在这里我们将一般数控系统的概念广义化,定义成由控制器,机械结构,伺服单元等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的产品模式。控制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计算机数控系统,它由专用或通用计算机硬件加上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完成数控装备的运动控制功能,人机交互功能,数据管理功能和相关的辅助控制功能,是数控装备功能实现和性能保证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整个数控体系的中心模块。机械结构是展现控制器运动控制功能的执行机构和机械平台,如数控机床系统中的铣床、车床和加工中心等机械部分;数控机器人系统中机械手和机械臂等。机械结构根据具体应用场合的不同,具体形态千差万别,但都可以按照运动学和动力学方法简化成运动机构的各种组合形式,这种组合越复杂其对控制器的能力要求就越高,同一种控制器可以完成对不同机械结构的控制,同样一种机械结构可接受不同控制器的控制,这说明机械部分和控制器组合起来可形成形式多样的产品类型。伺服单元是连接控制器和机械结构的控制传输通道,它将控制器数字量的指令输出转换成各种形式的电机运动,带动机械结构上执行元件实现其所规划出来的运动轨迹。伺服系统包括驱动放大器和电机两个主要部分,其任务实质是实现一系列数模或模数之间的信号转化,表现形式就是位置控制和速度控制。在此基础上,随着开放式数控技术的出现,数控系统体系具备了自我扩展和自我维护的功能,这得益于各种二次开发手段提供了自由完善和自定义系统软硬件功能和性能的能力。因此,开放数控所特有的二次开发平台也作为一个新的组成部分融入了数控系统体系结构中,并在深刻改变着传统数控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应用方式。

2、应用开发系统组成和功能规划

本文所建立的一体化数控系统应用开发平台,完成对上面四个组成环节的统一管理控制,系统规划,设计开发和仿真校验流程。系统组成规划模块完成所需数控装备产品的单元组合,功能规划和性能规划;机械结构设计模块完成对机械执行机构的物理建模,动态性能仿真,实体造型,结构绘图和工艺设计;伺服单元控制模块完成伺服系统的选型,位置控制规划,速度调节规划;运动规划控制模块完成运动轨迹规划,插补算法设计和仿真,控制策略设计和仿真;人机交互管理模块完成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和实现,数据管理和通讯功能。

整个应用开发系统的每个模块都分为应用和开发两个部分:应用部分针对于现有的系统模式和控制方法,从熟悉、使用、理解角度出发通过相应的软硬件技术手段实现对现有技术资源和产品资源的消化吸收;开发部分在应用部分的基础上,针对应用中发现的问题和产生的创意,对数控系统体系的某些组成环节进行旨在提高其性能和丰富其功能个性化的二次开发并提供进行这种二次扩展的软硬件技术支持环境。

应用开发系统采用两种模式来实现这一目标:第一种是硬件仿真模式,即为特定的典型硬件结构建立一个由软件虚拟的硬件层。硬件层以硬件电路图框的形式展现,其输入输出口可进行交互,以此来模拟整个硬件部分工作时的信号流程,并可像真实硬件一样接受软件算法的代码控制。第二种是建立模块化的硬件单元框架,以真实的硬件模块封装后加入到系统结构中,模块之间采用便于安装和检测的接口,以此来实践系统硬件部分的实际搭建能力。

3、关键技术及其实现

(1)引导型应用和开发模式

层次化的教学模式要求应用开发活动有一个可依附的实践模板,它体现一种交互式的资源响应机制,对学生的实践活动作出引导和评价,并提供获取相关资源的渠道。本系统所建立的引导环境是一种浮动式内嵌帮助平台,它底层以数据库的形式作为资源实体,按照具体应用开发的层次和场合,主要采用交互对话模式,符号描述模式,精灵向导模式三种手段来集中或分散地展示资源。交互对话模式是采用工作步骤预定义的方式,将一些比较成熟的应用开发流程的顺序和内容固定下来,以对话框的形式体现配置环境,最后展现出整个过程的信息结果。符号描述模式采用自定义编程语言的模式对一些需要验证的软件算法和控制流程进行规划,它有别于一般通用的编程语言,只是针对于具体应用场合采用特征描述的方式搜集特定的信息表示,与其所连接的资源数据库进行交互后,给出算法或流程运行的结果和评价。精灵向导模式是提供一个实时在线的帮助信息窗口,该窗口具备智能化的交互形式,可自动根据当前所处的状态提供出相关的引导型帮助信息,并具备自学习的记忆模式,按照用户的应用开发进展调整引导的策略。

篇(10)

进行IT投资风险预警的基础是分析IT投资风险域。本文提出在IT投资管理流程、企业架构框架以及COBIT框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包括目标、企业架构以及生命周期的三维框架用以分析IT投资风险域,如图1所示。

1.1目标维

业务的目标或商业的需求需要企业IT相关的系统能够提供其所需要的信息服务,因此企业需要进行IT投资。企业IT投资管理的目标是确保且持续的提升IT投资的效率和效果,为企业的运作提供高质量、受信、安全的信息服务,提升业务流程的功能,使得企业的经营从中获益。

1.2生命周期

传统上,一般将企业信息化的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域:规划、开发、运行及监控。COBIT框架在此基础上比较全面、准确地定义了企业信息化的生命周期和过程,分为四个域:规划与组织、获取与实现、交付与支持、监督与评估。这个四个域带有明显的时间特征,同时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1.3企业架构维

企业架构维主要包括两个元素:一是企业架构框架,包括应用层、信息层及IT基础设施层;二是企业架构引导IT投资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这三个维度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企业架构描绘了用于实现企业业务目标的IT资源,分为应用、信息以及IT基础设施三个层次;为了实现IT投资目标,企业架构引导信息化建设,并建立包含在规划与组织、获取与实现、交付与支持、监督与评估的循环的生命周期中的投资管理流程。

2IT投资风险域的分析

在三维的IT投资风险域框架基础上,我们进行IT投资风险事件及成因的分析。在规划与组织阶段,主要的IT投资风险域包括几种。IT规划与计划。主要的风险是IT规划和计划可能不能满足现在及将来业务的需求。在实务中,通常表现为IT规划滞后。IT投资组合管理。主要的风险是IT投资组合未能按业务的重要性及优先级别进行排序。定义架构模型。主要风险是业务所需要的信息的不一致、不可靠,业务和系统流程不吻合。定义技术方向。主要风险是IT基础设施计划,不能满足应用系统的现在及将来的要求。IT价值管理。其风险是未能清晰、客观的定义投资的可行性。IT和业务的一致性。主要的风险在于业务需求、架构模型以及IT投资的项目之间不一致。IT预算。主要的风险是预测的准确性,以及分配的合理性。IT组织。IT组织及岗位,不能够及时响应业务的要求。IT风险评估。不能识别出重要风险,并设定恰当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措施。在获取与实现阶段,IT投资风险域主要包括几种。设计解决方案。主要的风险是设计的解决方案与业务功能和控制的需求不匹配以及技术可行性风险。系统购买与配置。主要的风险在于系统的高层设计及详细设计与需求不匹配,以及软件包质量的风险。变更管理。导致系统的稳定性、完整性的风险。在交付与支持阶段,IT投资风险域主要包括几种。IT连续性。在信息服务中,中断对业务带来重大损失的风险。信息安全管理。信息和处理的完整性,未经授权的访问的风险。在监督与评估阶段,IT投资风险域主要包括几种。IT绩效评价。未能及时发现IT投资效果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为后续的IT投资活动埋下隐患。

3IT投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及案例分析

3.1基于贝叶斯网络的IT投资风险预警模型

利用贝叶斯网络进行风险预警的原理是贝叶斯网络将贝叶斯规则和有向无环图的网络拓扑结构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从不完全、不精确或不确定的知识或信息中推理。如果网络中任一节点的状态确定时,网络本身就可以利用贝叶斯规则在网络中进行正向或逆向推理,从而得出网络中任一节点的后验概率,这是其可以建立IT投资风险预警系统的关键机理。将贝叶斯网络因果模型引入IT投资风险预警的建模,则模型的三个组成部分分别具有不同的意义:结点代表风险因子和风险带来的损失,即关键风险指标。通过联结各个结点的有向边来分析风险损失事件对IT投资效果的总体影响。

3.2案例分析

上一篇: 科学技术的双重作用 下一篇: 学校安全管理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