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9-05 16:46:16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经济学的需求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一、前言
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经济学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马克思经济学主要是利用合理化的供给关系,来完善经济发展和管理体系的不足,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增加经济发展的价值和重要意义。
二、马克思经济学的阐述表现
马克思经济学的主要是体现在供给关系的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但是当下形式对于这一理论的研究人员,还没有给出最据说明的定义。其中部分研究认识认为,马克思经济学是马克思供给关系和社会劳动体系的重要表现,指出是理论体系增加了让社会劳动的意义,完善了劳动体系的发展。从而促进对于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的形成。对于另一部分研究人员来看,马克思的给予需求关系,是建立在经济学体系基础上的。认为马克思需求管体是市场经济和商品价值的主要表现。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和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对于马克思体系的研究切入点,都建立在与供给方面,进而对于需求的关系的关注度较为较少。其中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的主要专研体系是针对于供给管体部分,马克思的竞争环节包括马克思的供给与需求关系的研究,但是这一部分,马克思经济学并没有有效运作。
三、马克思体经济学供和需两大理论的不同体现
马克思体系供和需两大理论的不同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于供需两部分的不同切入点进行马克思供需部分的研究。从不同的切入点对马克思体系的关系进行研究,主要是利用供需的弹性关系和不同的方位,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对马克思的供需环节中的总体的给予、总体的需求、总体的价值、总体的收入等等环节进行有效的观察和研究。这一运作环节,也是对于马克思体系的供和需更深层次的剖析和专研的体现。其中对于马克思的弹性理念,主要是建立在劳动体系的重要做之上没理由对于供给和需求的关系,进行深入数额和数值的研究工作。包括对于马克思体系中的收入和总体价值的分析。其二,利用国家发展的总供需的资金值,对于社会的可利用的生产环节的供需的运作研究活动,并利用有价值的供给和无价值的供给,来增加现有经济体制中,社会生产的总需求。其中对于马克思的又加上供给,包括管家的总商品的有价值提供和、外出商品的有价值提供等方面内容。其三,利用马克思的供需关系,在具体的时间内来展开研究,依据于马克思供需发展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四、马克思经济学供给需求理论的有效发展
在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对于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支出2010年延续到2015年,我国的经济增长总值在不断的下滑。面对这一形势,国家要不断我国经济发展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充分发挥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下供给和需求的有效作用,增加国民经济健康的发展。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发展理念,完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平衡度,提高国家的总供给力度或者减少国家的需求量。把二者良好的结合在一起,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对于完善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均衡不发展,还要依据当下具体发展形势来看,从具体的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出发,对对于不同的条件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当社会总供给过于频繁,导致给予过多时,要加大的需求的运作环节。而不是利用减低供给来处理这一问题。当社会的总产值低于总需要时,面对这一形势,则要将供给的力度,减少不合理供给和需求事件的发生。供给关系的不完善,包括社会生产过剩、无价值的供给等等现象。面对这种形式沿不断优化现有的经济管理体系,将马克思经济学不断的进行创新和改革,增加其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优化供给和需求的管理机制。由此可见,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下,建立完善的经济供给和需求关系的重要性。其不仅可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促进了经济发展的合理化,完善了社会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弊端,利用优化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避免了生产过剩和社会需求无法满足现象的产生。
五、结论
由上文可以看出,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下,建立完善的供给和需求体系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供给和需求关系,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完善我国社会的总生产值和总供给的合理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和支出的合理化运作。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要想发挥马克思供给和需求的重要作用,要将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供求这一运作理念,进行合理化的创新,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斌.马克思的供求理论与生产价格[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4):40-44.
[2]冯根福.马克思长期供求理论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12):9-14.
[3]薛进军.马克思的供给与需求理论新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1-30.
一、商品(服务)需求方做广告的现实情形
某广告公司曾经发现一个现象:一家X企业登出报纸中缝广告要求寻找能够提供闲置300平方米厂房的合作方,而另一家Y企业恰好也在中缝处登出广告表明自己有闲置厂房可以出租。按理双方企业在投放广告后都要收到一份报纸实样,以确信自己广告已刊出,因此都能够看到对方的信息。然而,多年的经验证明,即使有人从中免费提示撮合,这两家X、Y企业往往也不会达成合作,因为双方在价格的问题上无法达成一致。登出需求厂房的广告信息的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够提供厂房的厂商,而是能够廉价出租的合作方;同理,花钱登出广告表明自己有厂房出租的企业希望找到愿意高价租赁厂房的合作者。
二、对于需求方做广告现象的分析
(一)理论分析
西方经济学传统理论认为供求双方客观供给和需求数量是可以确定的,市场是出清的。但现实中存在交易信息的摩擦,绝大部分商品不会像我国的证券一样统一集中到证交所内进行较透明无摩擦的交易,同一种商品在有的地方供过于求的同时,很可能在别的场所供不应求。因此,多见于生产资料广告领域的信息性广告在“市场不是统一的,交易总是在局部的市场内发生的”这样一个前提下起到了调节市场供求力量对比的作用。
某些不针对普通消费者的生产资料广告有特殊性即在于:该广告可由商品的提供者做,亦可由商品需求者出钱做。因为生产资料供求双方都是企业,出资做广告的“交易费用”相差不大。做广告表明自己的需求意向的需求方发现,由于媒体的力量,使前来寻找到自己的供应商数量大增,自己就等于利用广告人为地划出了一个“供过于求”的小市场,这样谈判成交价格便可压低,带来的收益大于做广告所花费成本……同理对于商品供给方也是一样。这个规律对于微观经济主体非常有用。
当然,面向企业的广告(受众不是广大的消费者群体)劝说性、艺术性成分较少,如常在报纸上可以读到出租工程机械的中缝版位广告,又很容易见到有广告宣称需要租用某种型号工程机械,这类广告往往只提供简单信息,并不采用劝说促销的策划创意。
(二)图形分析
产业经济学的教材当中往往把广告视为可以将需求曲线右移的一个工具,但这仅仅是分析“商品供给方出钱做广告”的情形。如果现在把它扩展到商品或劳务的需求方出钱做广告,则会使供给曲线右移。这是因为前来主动寻求自己的供应商增加,供应商之间为了获得业务而开展竞争,愿意降价出售(见图1):
图1中,由于供给曲线S右移至S’位置,均衡价格也随之下降,而这正是需求方做广告的目的。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被移动的供给曲线并不是整个市场的供给曲线,而是某个需求方面对的局部市场的供给曲线,因为整个市场的供给不会因为一个需求方做广告而受影响。
X企业登出自己需要厂房的广告信息后,希望的是有厂房资源的人通过看报了解到这个信息,然后纷纷来寻找自己,X企业的预期成交价是一个比较低的租赁价格PL;同理,Y企业的预期成交价是一个比较高的租赁价格PH(Y企业的广告目的在于使需求曲线右移),因此双方不能成交。如果X企业只是想要厂房资源,对租价不敏感的话,该企业只需要去看报上哪些企业提供厂房信息即可,不必去花费资金、精力登广告了。
三、对广告主两方面竞争优势的综合分析
从深层次分析,一个需要出售自己产品的厂商做了广告,广告费用会摊入产品价格,若不考虑规模经济,会使自己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ηP下降(因为价格上升),但做了广告之后,自己的信息竞争优势ηI上升(因为让更多的买家知道了自己),所以说,信息竞争优势是可以替代价格竞争优势的。如果ΔηI
信息竞争优势不可能无限上升,这是因为如果买卖双方都全部采取花钱广告的方式,等待对方(卖方和买方)自动上门来联系自己的话,所有人的广告费用将悉数“沉没”,信息竞争优势骤降为零,因为没有人会来联系自己(只有人广告但没有人看广告)。因此这种市场环境下,制度规定买卖双方总是需要一部分人广告而另一部分人去阅读广告。双方比例的大小,首先取决于整个市场的供求关系对比,其次还与买卖双方对这条经济规律掌握的理性程度等有关。
参考文献:
1、杨建文,周冯琦.产业组织――21世纪理论研究潮流[M]. 学林出版社,2003.
一、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主体与特点
1.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主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经济学的学习和研究在不断升温。经济学毕业生的市场需求主体广泛,大多数毕业生进入政府机构、金融机构、高等学校、大中型企业从事政策分析、教学研究、经济管理、营销等工作。笔者就扬州大学2009~2011年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所知可见,目前经济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连续三年排在首位的均是金融机构,这与目前银行业的快速扩张对人才的需求有关;其次为大中型企业。前两者相加达到68%以上。由于公务员考试的难度大,所以进入政府机关的学生数较少,三年合计仅占总量的3.7%,出国和考研升学的比例基本稳定,2010年开始有个别同学开始自主创业。
表1 扬州大学经济学专业就业去向调查
出国 毕业生人数 金融
机构 各类
企业 政府
机构 高校
读研 出国 自主
创业 其他
2009 53 25 16 2 2 2 0 6
2010 54 22 14 1 4 4 1 8
2011 57 20 19 3 3 2 1 8
资料来源:扬州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调查发现经济学专业毕业生三年平均初次就业率在50%以下,许多学生难以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尽管一本文由收集整理年后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90%,但就业的稳定性存在差异。相对而言金融机构和政府机关就业相对稳定,学生跳槽人数较少,但企业尤其是在小企业就业的学生由于其稳定性差,选择重新就业的比率较大,其中2009级毕业生中约30%的学生重新选择了单位。
2.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特点
根据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计划,该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熟练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因此经济学人才的需求首先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师;其次,相对与其他专业而言,经济学专业的理论要求高,知识面要求宽,但实践性能力弱,经济学本科课程设置有面“广”而实用技能不“专”的特点。目前一些重点院校的经济学专业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主要培养方向为从事经济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大多学生选择升学读研或出国深造,提升理论深度。而对地方高校而言,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市场对经济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因此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应与国家及地区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并根据市场需要培养人才。
地方高校经济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在完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突出能力训练,强化质量第一意识。从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的角度,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时应该考虑国家当前经济、行业、产业的特点,也要考虑下一步经济结构的调整、生产方式的转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学科设置。高校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根据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要求,在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
二、适应市场需求的经济学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扬州大学作为苏中乃至苏北地区省属高校,其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经济学专业课程应以市场为导向,突出特色。对市场特需的专业人才要重点培养,让学生看到就业前景。在人才培养中,如何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行“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家长、用人单位都满意,学校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经济学课程设置需要更科学更合理、更符合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经济人才,提升经济学专业学习的价值,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才能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
1.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全方位推行教学改革
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科学设计经济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结构,建立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创新活动结合的“探究、实践”的研究性教学模式。按照素质教育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改革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思维方式和能力培养,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程设置及内容,增加实践能力的训练,着眼于培养学生“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善创新”的综合素质。
引进新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大力吸引外界力量。如聘请国外专家学者参与学院的教学和师资培训工作,开拓广大师生的视野,促进专业教学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同时经常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为学生开办讲座,让学生了解校园的学习与社会的适应性之间的差异,提醒学生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学校邀请来自地方政府部门、地方企业家和行业的知名人士构成的专家团队组成专业建设咨询委员会,根据市场与地方建设的需求为学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出谋划策。这不仅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密切结合社会需求,培养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设计研发型创新创业人才,同时也为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2.营造良好的个性发展氛围
学校还积极营造良好的个性发展氛围,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通过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扩大选修学分比例,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选修空间,服务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由“知识型”向“创新型”转变,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
3.强化实践教学
(1)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教育部明确规定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按照学校要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大对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目前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达到实践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24%以上。
学校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系统化,逐步形成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共存的实践教学体系。独立设置实验课,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变过去实验课主要限于验证理论、单纯掌握操作技术的做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自拟题目的实验内容。
(2)夯实平台,加大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学院建立了财经综合实验室,在硬件、软件上不断投入,现实验室占地982平米,有联想计算机400多台、服务器6个、多媒体教室8间,各类教学实习软件齐全,建立了erp系统、世华财讯系统(卫星实时接收各类全球及国内经济、金融、股票、外汇、期货、贸易等信息)及金融交易模拟系统、会计仿真系统、会计电算化系统、电子政务系统、人才测评系统、国际贸易实作模拟系统、电子商务模拟系统、计量经济学分析系统、统计学应用软件包工作平台等。实验室进行开放式管理,现已成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自主实验、毕业论文写作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4.建立基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加强教学基地的建设是落实实践教学环节、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备条件之一。学校和扬州发改委、扬州市委农工办、扬州市邗江区、广陵区等单位企业合作共建了42个校外实习基地,形成了集实践教学、科研训练和社会实践为一体的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平台。学院定期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开展调研实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带队,给予指导。实习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撰写实习报告。这些基地对培养学生实践意识、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了解理论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基本过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基地共建,学院加强了与政府研究机构的联系,经常选派学生参加相关课题组调研和报告写作。近几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扬州百家企业访谈、扬州“十大”经济人物评选、扬州经济论坛报告等活动,开展了纺织集群、新农村建设等系列专题调研。
5.实施科研资助,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新空间
设立专项资金,面向全院学生开展科研资助,积极鼓励学生申报研究课题,使本科生较早地接受了研究训练,促进了师生交流和教学相长,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因材施教具有较好的效果,找到了一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此外,学院组织开展各种技能比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如学院主办的“股票交易模拟大赛”、“商务谈判模拟大赛”是全校性的特色技能比赛活动,已举办六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与影响。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学院在实践教学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学生创新意识得到显著增强,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6.强化学生科研训练与学科竞赛,加强综合技能训练
实行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学术活动为辅的互补教学模式,加强课内知识在课外的实践与应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它先是以350万美元的高价引进巴西猎豹穆里奇,带来的结果是广州恒大仅在一年内就冲超成功。而后又以创纪录的10 0 0万美金,签下了巴甲联赛MVP孔卡。此君被球迷普遍视为中超历史最佳外援,广州恒大能取得现如今的骄人成绩,孔卡功不可没。紧接着是转会费8 50万欧元的世界级球星巴里奥斯的加盟。随后,恒大又开出1200万欧元年薪,力邀世界杯冠军级名帅里皮入主执教。里皮的年薪甚至比中超其他教练年薪之和还高,在世界足坛教练年薪榜单中也排在前5位。可以说,他让恒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亚洲顶级足球俱乐部。
除了在引援方面的疯狂投入,恒大俱乐部的薪资激励制度同样犀利。按照恒大今年的激励方案,亚冠联赛,胜一场奖励6 0 0万元,每晋一级奖励6 0 0万元;打平奖励300万元。此外,征战亚冠联赛还将增设“为国争光奖”,即每场比赛每净胜对手1球,额外奖励球队人民币200万元。累计显示,今年恒大球员获得的亚冠奖金已超过一亿元。据统计,恒大三年多来在足球方面的投入已超过了20亿元。
而事实证明,恒大在足球的高投入,带来了高回报。最直观的数据是,今年恒大的票房收入轻松突破1. 5亿元,创下了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的新纪录,其中仅亚冠决赛主场门票的销售收入就超过550 0万元。另一方面,随着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持续的高光表现,恒大地产(03333,HK)的销售额也是一路高歌猛进。
恒大销售额猛增,足球营销收奇效
近日,恒大地产公布的10月份销售数据显示,2013年10月恒大实现销售额166. 2亿元,同比增16.6%,环比增57.8%;10月销售面积250.6万平方米,环比增60.8%。单从本月销售额来看,它创造了公司有史以来单月最高销售纪录。要知道,10月份恒大最引人关注的事件,就是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在亚冠半决赛主场,以4比0大破日本球队柏太阳神,以及亚冠决赛首回合客场2比2战平韩国球会首尔FC。
再来看一组历史数据。在恒大地产投资足球之前,其在2009年的销售额为307亿元人民币,到了2012年,已翻了三番,达到923亿元。而今年1至10月,恒大累计销售额已经达到912.7亿元,同比增长25.3%;累计销售面积1352.7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10.1%。毫无疑问,广州恒大足球队在赛场上的成绩越好,许家印得到的回报就越高。
早在2011年,许家印就曾表示:“在中央电视台打广告的话,1秒钟大概15万元。我们一场球下来,比如说4月2日中超开幕式在广州举行,有2 5家电视台现场直播,有3 0 0多家媒体报道。11个运动员穿着印上了“恒大”两个字的球衣,你说是不是很值钱?一个半小时的直播时间,如果做广告,要多少钱?”
不难看出,在许家印的经济学范畴里,投资足球带给恒大的广告效应,远远要比传统单纯的电视广告的性价比来得高。成为2013央视广告标王的剑南春,一年可是花了6.03亿元。而实际上,恒大每年数亿的投入占总利润的比例很低,占全年销售额更是只有零点几个百分点。可以说,许家印选择投资足球,为恒大集团省了很多广告费,而且效果好得不得了。许家印成功地用足球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国人足球热情引发品牌效应
足球是世界第一运动,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中国足球迷的数量即便不是世界第一,也是异常庞大的。再进一步推论,中国足球市场拥有无穷的潜力。遥想2002年,国足首度冲入世界杯决赛圈,彼时作为中学生的我,仍然有幸于课堂上观看了中国对哥斯达尼加的比赛。那时候没有智能手机和wifi,是数学老师在大家强烈的请求下,破例不授课,并打开了电视机。足球可以让人迷醉,足球可以使人疯狂!
可偏偏近些年来,中国足球的表现已经使其成为国人最常调侃和讽刺的对象。俗话说,爱之切,恨之深。你如果生长在巴西或者西班牙,你永远不会了解,作为一名拥有中国国籍的资深足球迷的痛苦。这一点,许家印深有体会。他在想,如果能够通过成熟专业的运作,为中国足球带来一些积极的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球迷给了许家印答案。亚冠决赛首回合,超过1.5万中国球迷奔赴韩国,为恒大加油助威,一度导致首尔的酒店房间变得异常紧张,甚至还带动了韩国的旅游消费市场。而主场球票不仅一扫而空,原价4 0 0元的门票更是被炒至3000元以上,足足翻了7倍。恒大足球俱乐部的崛起,彻底点燃了国人的足球热情。与此同时,恒大地产的销售额飞速上涨,其品牌价值四年翻了3. 2倍,达到267. 83亿元,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房地产公司品牌价值TOP1。
职业意识乃成功关键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27-02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不断增快,对于推动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在进行贸易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但现实的状况是,高校的外贸人才培养的状况不容乐观,所以现在进行教学模式的转变,在进行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使课程的设置的模式符合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是进行外贸交易,解决外贸人才需求的重要举措。
一、纺织品经营与贸易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纺织品经营与贸易”专业课程的设置是我国高校现代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进行教学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进行转变,教学目标建立在外贸易才培养的基础上,进行新课程的改革。
1.国际贸易环境的推动
前几年出现的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各国在进行经济的发展时,不断进行经济体制的变革,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新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全球贸易生产的格局发生变化;第二是全球金融体系的变化;第三是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第四,国民生活方式的变化;第五是中国经济影响力的增强。近年来,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政策不断出台,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进行要求限制和攻击,尤其是针对中国出口贸易的攻击,中国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频繁。
2.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001年提出的新课程改革,到现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变化,教学的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观念基本发展变化,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高校中,纺织品经营与贸易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为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教学的变革,教师改进教学策略是很有必要的。还有就是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国际竞争,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纺织品经营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就业的水平低,成为高校关注解决的问题。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高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的指导意见,对于课程的设置进行指导。
二、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教学的现状
1.高校贸易人才培养的现状
高等院校在进行贸易人才的培养上,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和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基本理论,并对学生进行贸易的基本技能进行培养,还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培养。在高校进行人才的培养时,不仅对学生理论知识进行培养,还关注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
现代纺织品经营与贸易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必备的理论知识,综合实际能力。综合实际能力包括纺织品原料生产与检测的能力,纺织品生产经营与贸易的质量检测能力,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整体规划,纺织品的制作工艺,经营贸易客户关系的维护等。现在的教学改革比较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的适用性,为学生的就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保障。
2.高校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教学中的问题
在进行教学改革过程中,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出现一些问题。
2.1部分高校的人才培养的目标不明确
在进行人才培养时,课程设置与培养的目标相互矛盾景观进行改革,但课程的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对教学目标落实的能力较差。还有就是课程目标的设置不合理、不具体,目标的设置流于形式,教师在进行具体的课程教学时,由于教学目标不明确,知识教学内容的选择出现偏颇的状况。
2.2课程设置不合理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但实际的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教学中,教师仍然是“重视理论”,在理论知识的讲解上,教学方法比较欠缺,再加上教学教材的限制,教师的教学的启发性不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不足,在面临较强的社会竞争,不能很好应对。还有就是讲授的内容的理论性强,实用性弱,教学的内容、实践跟不上实际的贸易经营的发展速度,还有教授的内容容易僵硬,学生在具体的贸易经营的过程中,不能将学过的知识灵活应用。
2.3课程实践教学的水平低
教师在进行具体的经营与贸易教学的过程时,一般将实践活动放在校内进行,或者是进行模拟实验,但毕竟模拟活动与真实的纺织品经营与贸易活动存在差距,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能力较弱。这种教学状况会使教学与社会脱节,即使培养出成绩较好的学生,但在参加具体的社会工作时,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差,对实际的贸易经营的现状不了解,在工作中出现茫然无措的情况。
三、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教学策略
1.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由于学生在校内学习的内容与实际要求存在差异,所以学校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与社会进行联系,对我国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状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不仅在校内进行模拟研究,还将学生放置在具体的社会工作中,建设工作现场,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能力。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进行人才的输出,对于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进行了解,并对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进行分析,来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2.优化课堂设置,培养综合型人才
对教授的课程进行专业课与选修课的划分,培养学生的学习技巧,鼓励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多元化,不仅教授教材的内容,还可以教授相关的经济学、人力资源等很多相关的内容,还可以聘任企业家作为客座教授来进行实际的案例讲解,传播最新的经济贸易的信息,传授最新的经验,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3.创设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纺织品经营与贸易的教学中,有很多的专业名词,还有很多的经济法规,学生在理解时,难度较大,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创设情境,将理论知识与具体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
结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加深,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国际贸易发展更加繁荣,对于贸易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高校在培养贸易人才时,要根据具体的社会需求和教学的现状来进行课程设置,培养高素质的外贸人才。在进行教学时,转变教师的观念,改变教学的模式,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根据课程设置来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外贸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闾志俊.“纺织品经营与贸易”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 纺织教育,2011,02:135-138+142.
受调查者在经过一年的以教材为本的口语学习之后,本文对其现状进行了了解。在被问及“课堂活动参与是否积极”时,有48.53%的受调查者表示“不太积极”,41.18%的受调查者表示“一般”,5.88%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积极”,4.41%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不积极”;在被问及“课外是否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时,85.29%的受调查者选择“否”,只有14.71%的受调查者选择“是”;在被问及“是否满意现在的口语水平”时,42.65%的受调查者表示“不太满意”,32.35%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不满意”,25%的受调查者表示“一般”,没有人选择“非常满意”。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参加课堂活动不积极,课外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对自身的口语水平不太满意或者非常不满意。因此,我们认为,要切实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口语水平,必须要了解大学生需要什么,社会对大学生有什么要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受调查学生对英语口语的需求分析
在被问及“是否希望提高口语水平”时,91.18%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希望”,在被问及“希望达到的口语水平”时,61.42%的受调查者选择“能够自如地用英语与他人交流”,24.29%的受调查者选择“能够与外国人无障碍地交流”,还有12.86%的受调查者选择“能够应付课堂提问和口语测试”。在分析受调查者学习英语口语的原因时,35.96%的受调查者表示“有利于以后找工作需要英语面试,满足就业需要”,25.84%的受调查者表示“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能给我带来满足感和成就感”,24.72%的受调查者表示想“通过提高口语能力来提高英语听、读、写能力”,还有7.87%的受调查者表示学英语口语只是为了“通过口语期末考试”。在被问及“最希望从口语课堂中学到什么”时,38.71%的受调查者表示希望“纠正发音”,34.41%的受调查者表示希望“学习常用的英语句型”,21.51%的受调查者表示希望“增加词汇量”。在学习困难方面,有29.79%的受调查者表示口语学习的最大障碍是“词汇量小”,26.60%的受调查者表示最大障碍是“没有使用、练习英语的环境”,另外,有24.47%的受调查者选择“发音不准”,17.02%的受调查者表示“没有勇气开口”是口语学习的最大障碍。
(三)教学单位和社会企业对大学生英语口语的需求
通过了解,本文发现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对受调查者的英语口语需求不明确。因为学院衡量大学生的英语水平主要是依据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的通过率,而很少提及对口语水平的要求。对于英语角,也因为各种原因,并无很多人问津。关于社会企业对大学生英语口语需求,本文与学院应届毕业生有过交流。交流的对象主要是在工作或实习期间应用到英语的应届毕业生。经过交流,我们发现,工作中需要应用到的英语“只要能够准确表达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对于语法和词汇的要求并不一定要做到100%的准确。但是,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反映,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习俗的了解是有必要的,这对工作中顺畅地与外国人交流是很有帮助的。并且,还应有一些交际的策略能力。从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就业处我们了解到,面试要求用英语介绍自己的用人单位表示,英语面试主要是测试面试者能否用英语顺畅地进行交流及是否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是否有信心用英语与外国人进行有效交流,而不太注重语言词汇选择的准确性、语法的正确性等要求。
二、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目前大学生对自身的英语口语水平并不满意,并且希望提高英语口语水平。不同的学生所学英语口语的目的和所要达到的水平并不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单纯以教材为唯一内容而进行教学。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使教师和大学生明确大学生自身、教学单位和社会企业对大学生英语口语的具体需求。
特别要强调社会企业对大学生英语口语有效交际的需求,因为很多在校生并不能完全知晓或意识到社会对英语口语的需求,不知学习英语口语到底有什么用途,在迷茫别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对这一方面进行特别讲解和训练。
(二)改变以教材为唯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以课堂活动多样化的形式激发
和鼓励大学生学习英语口语。这里的需求是指包括大学生对英语口语的需求、教学单位和社会企业对大学生英语口语的需求,即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还要学习英语国家文化和有效交际策略,使英语课堂教学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
现实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多种干扰因素,不可能完全艺术化。环境艺术设计会受到经济、环境、人文、政策指向等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在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培养上更加倾向于理论,因此,让理论对接实际是势在必行的教学目标。而课本理论教学往往缺乏对当前实际复杂情况的充分考虑,更多从理想化的状态分析,情境想象更为单纯化。理论教学主要围绕课本内容展开,存在一定滞后性,而实际情况是政策、文化、环境的变化较为迅速,教材从内容采集、编撰和出版具有较长的流程,同时由于对于新事物缺乏重视,因此,导致理论材料内容缺乏前瞻性,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轨。此外,由于对教学导向等多方面的顾及,教学内容对于实际中存在不良导向采取回避的态度,从而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真正与实际情况接轨。教学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距离,无论是实际的设计技术运用,还是设计思想上都存在实用性较差的情况。在教学安排上缺乏实操教学和考核,更多偏重理论,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缺乏观察事物、理解事物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面向市场需求的教学改革
1.加强基础能力教学
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不能停留在文字理论知识层面,更需要夯实操作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设计更多需要依靠相关软件进行,纯熟运用各种设计软件才能提升实际操作效率。同时对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建筑设计、美学、结构设计、人文特点等基本知识做全面的覆盖,拓宽学生的学科知识,提升学生设计的综合能力。同时,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除了对经典理论知识做讲解,还需要将实际运用中需求的理论知识加以强化,围绕实用性的展开教学。
2.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上不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更多需要进行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馈情况来做针对性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学习习惯,多进行师生互动来不断完善教学,避免闭门造车。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渴求对于市场实用性知识的学习,教师要搭建好课堂和实际知识的桥梁,做好知识的传输。教学要扩宽学生的专业眼界,多进行实操训练教学,采取校企合作来提升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与大型企业合作,可以让学生获取到最权威、专业、前端的设计知识和经验。多进行专业领域的实操项目和话题的互动交流沟通,让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和贴近实际,有趣味性,从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1、会计是伴随着人类生产实践和经济管理的客观需要而产生并发展的一项管理活动。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越重要。会计人员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会计行业和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才能满足经济管理的要求。而当前在高职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定位不准确。当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普遍存在过高或过低的现象,有的直接按照本科的教育目标,力求培养成综合素质都很强的“通才”;有的则认为高职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接受能力很差,只要学会基本的会计核算就行了,谈不上什么培养目标。很多高职院校会计教育目标定位散乱,对培养什么样的高职会计人才缺乏认真、科学的研究,无从树立明确、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目标。
(2)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教学模式和方法陈旧单一。由于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课程参考本科院校设置,教材与本科教材相差不大,没有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教材的适用性差,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没有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主要采取传统的“满堂灌”的单向教学方法,多数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缺乏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课堂输出信息量少,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分析判断能力培养,难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会计人才。
(3)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训实习力度不够。当前的会计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不合理,通常偏重理论讲授,而对实践环节重视不够。教师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去应用这些知识,如何把这些知识转换为能力,实践性教学明显带有强烈的理论色彩。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也开设了实训课程,但方式方法存在很多问题,不能真正起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的。校外实训采用学生自找实习单位的方式,比较分散,给管理造成很大的困难,实训流于形式,校外会计实习缺乏有效监督。
(4)教学师资缺乏,师资队伍不稳。随着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会计专业的师资缺口日益明显,尤为突出的是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强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没有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尤其是优秀的“双师型”兼职教师队伍。
(5)考核形式单一,评价机制落后。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采用卷面考试作为考核的主要手段,考评的内容不够全面系统,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缺乏多操作能力的考核,评价方式比较单一,没有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2、鉴于当前高职院校会计教学现状存在的以上问题,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改革会计教学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确保培养出符合工作岗位和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1)准确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办学定位是各层次教学的核心,高职会计教育必须适应会计职业的要求,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各类大中小企业的会计人才。会计专业学习的内容必须根据新准则的内容进行组织,培养学生掌握财会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选择性传授金融、营销、管理、证券方面的基本理论,对学生就简单的会计业务和简单的会计技能进行重复性训练,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会计核算能力和熟练的计算技术。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培养会计核算、电算化、税务、财务能力的综合性复合人才,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能够胜任多种类的相关工作。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阎达伍、王化成在《关于面向21世纪中国会计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指出:“会计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分析和判断会计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特别是会计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这是会计教育的着眼点。”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社会需要,设定培养目标。在当前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下,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诚信、敬业的职业素质,掌握财务管理、金融、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应用计算机和网络从事会计业务工作,能为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系统提供规划和维护等服务。
(2)合理设置课程,革新教学方法。为适应会计职业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来制定。依据教材使用原则,优先选用教育部推荐、全国统编的高职高专教材。在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达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突出会计职业的定向性要求,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会计职业岗位的要求。课程设置应该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开发出以会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还应开设经济数学、英语、职业规划、法律基础、金融与经济学知识等知识性较强的基础课程。根据会计职业对会计人员社会适应能力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可以包括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口才训练、商务礼仪、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学校还应加强学生财务软件、办公软件、数据库等计算机机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社会考试,努力获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计算机等级证和助理会计师证等。
为了确保教育效果,必须实行小规模班级上课,积极倡导不超过40人的单班小教室上课模式,教学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开展体验式学习,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基于会计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理念,融“教、学、做”为一体,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努力践行“师生互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兼顾”和“教、学、做”合一的课堂和毕业实习有机结合的渐进式全程实践的教学模式。推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现场教学法案例研究法等教学方法,要广泛应用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提高课程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探索课堂教学和网络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
(3)强化实践教学,夯实实训实习。高职院校的财会专业应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会计实践教材应采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可以校企合作编写实训教材,必须体现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研究成果,并能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进行有机结合。
应加大实训教学的课时比重,课堂实训应注重基本技能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由于学生到具体企业实习往往很难系统、综合、全面地了解企业会计工作情况,因此,可以针对课程所讲述的主要内容完善校内的手工模拟实验室和财会电算化实验室,为学生开设模拟实验课。也可以采取工学结合的方式,可以推行校企协作模式,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使“教、学、
做”一体化,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就业能力。还可以让毕业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的和专门化的强化训练,学校应加强对实习的组织指导。通过校外顶岗实习,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确保教师队伍稳定。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在专业课上具有雄厚的实力,但是普遍缺乏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经验,而当前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对教师的综合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教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职院校会计师资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会计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按先急后缓、按需培养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规划,着重培养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求教师参加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更新理论知识,积极地创造学习交流机会,让教师能走出去,经常深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丰富会计经验。
(5)考核形式多样化,评价机制多元化。要改革考核方式,选择多样化的考核模式,考评的内容力求全面系统,除了笔试之外,可以通过口试、动手实践、上机操作、案例分析、分组辩论、证书考试等方式。要注重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注重实效和学生职业能力考核。激励学生参加财政部门组织的各类考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力度,并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作为考核标准。
采取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形式。建立以实践能力的评价为核心的成绩评价体系,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考评,评价学生成绩应注重过程,并且贯穿于实际学习的整个过程。多考虑学生实际完成工作任务的情况,尽量以实践为主,笔试为辅。可以引入激励机制,建立“工学结合”的企业虚拟薪金制度,也可以实行证书置换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考取各种职业资格证。评价学生成绩参与的主体应包括授课教师、实践指导老师、学生在实训小组的同事,还应该参考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于模拟实训的考评,可采取层层量化,最后等级化的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马连华: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及其给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带来的深远影响,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8,(6).
据统计,2 0 1 2 年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年薪支出2 . 28亿元,是各俱乐部平均数的4倍。据恒大集团的报告,2012年恒大地产全年销售额923. 2亿元,销售面积1548. 5万平方米。这意味着,恒大地产1年要卖出3. 8万平方米的房子,才能养活全部3 4名球员,平均卖11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养1名球员。
最“土豪”的彩礼
最近曝出这么一条消息:浙江义乌准新郎11月12日到浦江订婚,订婚规格按照义乌传统,采取最高规格“十八担”。“十八担”除了酒、日用品等,还有8888888元现金,这些现金的重量达到102公斤。在当地,订婚彩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都习以为常。不过结婚时,女方不仅要归还彩礼,还要置办更多的嫁妆。
最利好的政策刺激
受我国放开单独家庭生二胎政策的刺激,11月18日,A股市场围绕“二胎”概念的炒作全面爆发,母婴药类、婴幼儿奶粉类、纸尿裤原料类、儿童玩具类以及幼儿教辅类等相关个股均出现大涨行情。其中,博晖创新、骅威股份、高乐股份、群兴玩具、戴维医疗、三元股份及星辉车模等9只个股在当天强势涨停。
最昂贵的书信
近几年,名人信札类的拍品市场行情走高。在中国嘉德2013秋季拍卖会上,鲁迅一纸200余字的书信《古小说钩沈》拍出了655.5万元人民币的天价。而这件作品的估价为180万元到220万元,最后的成交价几乎是估价的3倍。
最贵的央视综艺节目冠名费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a)-0226-03
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以后,以迅猛的势头保持旺盛发展趋势。根据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为1129所,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681.50万人,在校生2308.51万人,毕业生608.16万人。时至2015年,统计数据有了明显变化,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已发展为1219所,本专科共招生737.85万人,在校生2625.30万人,毕业生680.89f人。除去100多所由中央部委直接管理院校外,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共有646所,占到本科院校总数的85%[1]。在如此庞大的教育规模中,地方本科院校已成为地方经济建设和人力资料开发的主力军。如何让地方院校更好地发挥教育作用,切实为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提升竞争力和实力,这不仅是行政和教育部门思考的问题,也是关乎国家未来战略发展的问题。基于存在的种种问题,国务院在2010年5月5日,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文件规定了教育的主体性和战略性地位,并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该纲要对地方性高校转型有着前瞻性的指导作用,体现在教育结构的优化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上,要求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要能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高水平、复合型、技能型人才,这是地方性高校转型的基本思路,也是地方本科院校今后生存的价值所在。
该文将以《纲要》为依托,分析地方高校转型的方向和可实施路径、改革过程中学生的需求维度,以及为作为办学主体的学校提出满足学生需求的建议。
1 地方高校转型的方向、目标和实施路径
根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高等学校(2001版)》的统计,在普通高等学校(1033所)中,4个直辖市拥有138所,28个省会城市拥有417所,占我国全日制高校总数的53.73%。截止到2001年,我国1033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地级城市高等学校占478所,占整个高等学校数量46.27%。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分布的不均衡性显著,经济发达地区垄断了大量的教学资源,地方性高等教育发展则受到经济发达地区教育的挤压和辐射双重作用[3]。
地方性高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承载主体[4]。在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过程中,地方性高校的改革方向是改革的重点,也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不同学者就地方性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师资教育模式和办学模式等不同方面展开探讨,虽学者意见不尽相同,然而关于转型方向的讨论是大致统一的:地方性高校改革需要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旨在培养能够直接作用于地方经济发展和职位需求的应用型、技术性人才。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5]。
以实践为导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师资队伍、办学理念和社会价值导向的多重配合。教师队伍需要认真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夯实教学行为的理性基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知识的应用性;与此同时,创新高效管理体系,精简机构冗员,切实为学生服务成为地方性高校转型的重中自重。此外,切实确立学校―企业―社会三位一体合作关系,强化地方性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增长知识、增强技能,只有在这种多元结构的配合之下,地方性高校转型才能顺利开展。而在上述路径中,学生的主体性是改革核心,如何以多元的学校组织和社会组织结构巩固学生的中心地位、满足学生的独特需求成为地方性高校转型不可避开的重要话题。
1.1 转型中的高校学生需求评估
需求理论及需求层次。需求最早作用于社会福利研究范畴,意旨个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在一定的生命历程中的匮乏状况[6]。如果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将会损害个人生命的意义。社会需要是个体需要的集合,它同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相关,同需求供给的制度性结构相关,同物质匮乏相关[4]。不同的理论视角对社会需求有不同的评估标准。马斯洛认为人的共性需求分5个层次:生理需要、人身安全的需要、社交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7]。Bradshaw[8]则认为社会需要包括以下四重范畴:规范性的需要、个人感觉到的需要、表达出来的需要和比较的需要。多亚尔及高夫提出了一个基本需要满足及社会结构的理论模型,认为身体健康和精神自主是人类的终极需要,其他阶段性和社会性的需要围绕该两大需要展开。
总而言之,虽然不同的学者对人类需求维度及需求满足的社会结构都有不同的期待,然而学者们都认同需求满足的必要性和体现政府职能的公共服务机构在需要满足上的不可替代性。从这个角度来看,高等教育作为社会服务大体系下的一个子集,既有推进科学进步、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公共职能,又有和贡献社会的公益职能,其满足学生需求的任务是势在必行的。
1.2 现行的高校学生需求评估
现行的针对高校学生需求的评估体系方向众多,或侧重精神需求、或侧重生活和学习需求,并未形成一个一致的宏观评估体系。故而本文将借用Bradshaw[8]教授的四维度需求说来浅谈高校学生的需求评估体系。
(1)规范性需要。既组织管理者认同的被评估对象的需要。此时的评估主体是高校管理机构,他们根据长期管理经验和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需求展开建构。在该维度下,学生的适应性需求和就业达成需求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满足上述需求,高等学校通常会组织一系列诸如适应性小组、新生活动营、新老生交流会等活动,旨在增强大一新生的适应性,使之更好地在新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与此同时,大部分高校皆建成了就业信息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意在帮助大学生进行求职培训和职业培训,更好地完成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衔接。上述活动为满足大学生的适应和就业需求有着不可取代的积极作用。
(2)个人感和表达性需求。前者指作为主体性的个人在其生活环境中感受到又未表_出来的需求,后者则将主观感受组织化和具体化了。关于该层面的需求评估研究较少,并未有确切数据证实大学生作为需求评估主体在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环境中的个人需求,因此该维度可以成为支撑高校改革的后续研究重点。
(3)比较性需要。既不同群体在对比过程中产生的需求。地区间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学校间不同办学理念的差异,都有可能促生学生的比较性需求。可惜的是,这部分需求在现有文献中研究较少,比较效应同需求的相关性和因果性并未得到实证验证,因而该需求也是值得学校和学术界继续探索的地方。
综上所述,现行的高校学生需求评估体系主要由以下两个不足:其一,现行评估以学校管理者作为主体的规范性需求评估为主,以学生作为主体性的评估体系还未得到校方重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个人体验、理解和认知情感变迁,以及学生切实感受到的同其他同类学校的差距并没有数据支撑,因而可以说学校政策制定是以管理者为导向的规范性管理形式,本应占据主体地位的学生需求被边缘化了;其二,现行评估维度较为零散,虽涉及面很广,然而没有一个明确的、组织化的宏观评估体系,因而在探知学生需求的过程中缺乏理论架构和实证数据支撑,这也在客观上巩固了以管理者为导向的评估体系的形成。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究大学生需求及满足路径虽没有具体数据支撑,笔者试图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作为评估框架,试图探究地方性大学在改革过程中的学生需求内容,并对每一维度中满足学生需求的结构化机制做出尝试性解剖,进而提出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政策性建议。
(1)生理需求。自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学生的生理需求满足受到市场和行政双重力量的冲击,作为管理者的校方既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又要考虑维护基本生活措施所花费的成本,其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地方性高校在资金、资源和区位上同重点学校相比并不占优势,因而满足学生身理需求的举措可能相对较少。虽然如此,然而生理需求是五大需求之首,是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校园活动的基础。作为管理者的学校可以克服传统的“大学生吃苦论”,让校园建设同现代化发展水平相适应,让基础设施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维护良好的校园形象,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更有利于解决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让其在舒适的生活环境中积极学习,服务社会。因而在高校改革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后勤社会化进程,令市场力量代替行政力量满足学生多样的生活需求,使其作为消费者而非被管理者自由选择,笔者认为这是地方性高校改革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2)安全需求。大学生校园安全问题是校方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而地方性高校在改革背景中如何应对校园安全问题更成为组织者考虑的重点。绝大多数地方性高校都采取了积极措施应对安全事故,或者加强巡逻和安全知识教育,或者以科技手段加强安全监测,这些措施对保障学生安全都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校园安全事故同社会安全因素、传媒因素等交织影响,更添复杂,因而现代高校除了在实质上保证学生安全外,更要积极应对安全事故中受波及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在安全事故负面影响下学校的公共形象问题。地方性高校应在紧抓安全原则性问题的基础上增加服务意识和公共形象建设意识,不仅积极保障学生安全,更可以采取多种策略,将维护校园安全同维护学校公共形象相结合,将服务学生同保护学生相结合,令安全事故的负面影响在学生和学校的双重层面降到最低。
(3)社会交往需要。作为正值青春的大学生,其社会交往需要较高中时更为强烈,社会交往的平台也更为多元和复杂。现行地方性高校采取了诸多积极措施满足学生的社交需求,如联谊活动等,其对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高校改革倡导校企联合,尤其对地方性高校来说,就业是评判学校好坏的重要标准。因而作为组织者的学校可以相应地为学生搭建更多的社交平台,尤其是校内校外交往平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同企业相接处,耳濡目染之中学习企业的办事逻辑和做事方式。这有利于学生提高其社交的多面性,也有利于推进学生就业,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变化。
(4)获得尊重的需要。大学生作为成年不久、又距社会不远的群体,其获取尊重和认可的需求较其他年龄段来说更为强烈,学生也更容易因试图获取尊重而做出过激举动。作为管理者的高校虽不能在方方面面满足学生的自尊需求,然而行政机构提升服务意识,从服务提供者而非管理者来解读学生行为,将极大地减少学生同学校、尤其是学校行政机构的冲突。而提升服务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因而学校也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告知其获取尊重的适宜途径,使之明白获取尊重需要个人和环境的共同努力。
(5)自我实现的需求。工作岗位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主要场域,工作成就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状况。地方性高校旨在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因而应用型人才的就业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关键环节。为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校方可以采取多元措施,将技能培养同成就激励相结合,多鼓励学生从事有意义、能够获得成就感的生产实践活动,与此同时,校方可以在教学中强调鼓励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另一方面,校方还可以提供更多的校园竞赛场域,尤其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趣味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竞争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实现自我。
3 结语
综上所述,地方性高校的改革应以学生为重点,以科学而实证的方式评估需求,掌握学生心理动向;与此同时,在不同层面上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令其感受到学校的人性化和服务化管理模式。而在需求满足过程中,增强地方性高校的服务意识,推进后勤社会化进程成为满足上述多维需求的共性因素。因此,将管理型学校向服务型学校转变是需求满足的重中之重。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设计管理模式,切实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最终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6.
[2]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3] 王保华.大学与社会共生:地方高校发展的模式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
[4] 贾美艳.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自我身份的重构――基于教师作为学习者的视角[J].盐城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96-99.
[5] 孟庆国,曹晔.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与内涵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3(18):68-71.
[6] 岳经伦.中国社会政策[M].上海:格致出版社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 Abraham Harold Maslow.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Z].1943.